第一篇:浅谈新课改中大全
浅谈新课改中“学困生”的数学学习
郑州市新密市曲梁镇五虎庙小学 朱书娟 ***
内容摘要:新课程的实施,使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学习方式也有很大变化。但是新课程教学中学困生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原因:
1、新课标教材中存在大量的干扰信息;
2、只强调了“学”而忽略了“教”;3太多的合作学习干扰了独立思考。因此,我们应依据学生实际,灵活使用教材;注重以教促学,加强方法指导;关注学生情感,激发学习动机。总之,课堂上我们一定要让学困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不要让他们成为游离于课堂之外了看客。将一些简单问题的解决交给学困生,特别是把一些上讲台操作或板演的机会留给他们,每个孩子都希望展示自己,当他受到全班同学的关注时,自然会激励自己完成任务。
新课程实施在我校实施已经整三年了,三年来,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 发生 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对新课程教学中学困生 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并且出现时间提前这一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关注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1.新课标教材中存在大量的干扰信息
新课标教材中丰富的图片 有趣的情景一改往日数学课本的单调枯燥,可我却 不赞成数学书中出现太多的图片,因为数学题中插图的作用不仅仅是有趣,它的主 要作用是帮助解决问题,越多的插图就代表越多的信息。低年级教材中最普遍的情 况是一道题中除了主题图外,这边豆角老师提个问题,那边小西红柿又说个条件,不起眼的角落里还有小辣椒在补充说明。教材的本意是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 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却忽略了过多的信息对低年级儿童造成的负面影响。对于孩 子们来说,呈现在他眼前的他一定会去看,不管这些信息有没有用,而课堂的教学 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每一部分新知都不可能用无限的时间去学习,一些孩子从收集 信息时就比别人慢了一步,他还没能弄懂题意时,做题时间已经结束了,也就造成 了他跟不上教学的步骤。
2.只强调了“学”而忽略了“教”
现在的课堂教学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和发现,教师对“讲授”一词是避之惟恐不及,新知出现后,赶紧抛给学生,自己去寻找解题方法,然后教师将这些方法尽行罗列后,就会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对于能力较强的孩子,这种方式有利于让他们感受数学发现的乐趣。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形成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可对于一些数学思维不是很强的学生来说,这麽多的方法带给他的仅仅是应接不暇,每一种都如同放电影般从眼前掠过,他都不甚理解,更谈不上喜欢这时,他们多希望老师能给他们一些建议和指导,而老师则认为学生都会了,哪能再去包办。造成新的方法无法内化,使得学困生停步不前,滞留原地。
3.太多的合作学习干扰了独立思考
新课标教材提供了很多适合合作学习的练习,良好的合作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并能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和习惯。有的老师就认为没有合作学习的课便不是一节好课,就不能体现新课标的理念,这是不是有教条主义之嫌呢?每一节课的课型和授课内容都是不同的,所需要的学习方法自然也是不同的,如果不管什么课都生拉硬扯地把合作学习拉过去,只会让这种全新的学习方法流于形式,不必要的合作学习必定要挤占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同时也会造成部分孩子的依赖心理,他们不需要进行思考,最后一定会有同学代表小组发言。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一下,你会发现每次小组合作时,总是以一些活跃的孩子为中心,个别反应较慢的孩子则一直充当忠实的观众,久而久之,他不仅没有在合作中受益,反而连自己的独立性也丢了。
二、怎样让学困生学而不困 1.依据学生实际,灵活使用教材
新课标教材在数的运算方面最大的特点就是结合大量日常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解决进行计算教学,这也是现行计算教学最大的优点。如果在计算课中遇到问题解决喧兵夺主时,我们该怎麽办?这时,我认为我们还是应该以全体学生的认知基础为起点,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依准,适当的进行取舍和调整。2.注重以教促学,加强方法指导。
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教改后老师们纷纷转变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真正的主人,这是我国课堂教学的一大进步。可有些教师认为既然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自然要退到配角的位置,这是教育观念的一大误区,现代教育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协同活动的过程。“主体性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自身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协同活动,共同完成教育任务。”
教师应积极了解学生思考的情况,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加以有针对性的指导,绝不能袖手旁观,成为真正的配角。现在提倡算法多样化,老师们对于课堂中出现的不同算法再也不敢轻易否定,这是要不得的。教师对那些重复.麻烦甚至错误的方法置之不理,势必对学生的后续学习极为不利,特别是学困生。我在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一段时间以后,发现班级中有一个孩子接受速度较慢,还容易出错,课堂上我总是多关注他一点,有一天,当我低头看他做题时,很惊奇的发现桌上有很多铅笔印,也找到了他速度较慢的原因。以15-8=()为例,较为常用的方法有:(1)15-5=10,10-3=7;(2)10-8=2,2+5=7;(3)8+()=15。这个孩子是怎么做这道题的呢?他是画了15根小棒,再划去8根,最后数一数剩下是几根。不能否认,他的方法完全正确,数字较小时也完全适用,可当他学到95-8=()时怎么办呢,还能沿用这种方法吗?这时必须对他进行纠正,要想办法让他接受新方法,在练习课中,我设置了一个摘苹果比赛的游戏,每个苹果上都有一道题,比一比谁摘的苹果多,谁摘的速度快。可想而知在同一时间内这个孩子摘到的苹果必定要比别的小朋友少,下课后,我单独找到他,问他:“你知不知道为什么你摘到的比别人少吗?”他思考了一下说:“我算得比别人慢。”“那你想不想像别的小朋友那样摘的又多又快!”“想!”“老师还有一个好办法,送给你好吗?”他用力地点点头。对于学困生,我们首先要弄清他“困”在何处,找到了症结所在,清除了病因,他们才能轻装上阵,自由自在地去学。
3.关注学生情感,激发学习动机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学习愿望的源泉是思维智力上的感受和情感色彩,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是分不开的。”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用自己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愿意学、乐于学。一些学困生身上最大的问题不是知识点的不足,而是学习动机的欠缺。
那是我刚接一个新班时遇到的一个孩子,上课时我发现他正若无其事地做着与课堂无关的事,便请他回答一个问题,他站起来用很疑惑的眼神看着我,旁边的孩子都在哄笑,很明显,这是一个典型的学困生。第二节课我装做一无所知的样子再次提问到他,所有的孩子都很吃惊,包括他自己,虽然他依旧没有回答出正确答案,但我发现他已经开始听课了。这样一直持续下去,现在当我上课时提到这个孩子的姓名时,再也听不到异样的声音,他已经能正确地回答问题并能上黑板板演了,而且每天按时完成作业。他的转变说明他完全意识到老师对他的关注,他不愿意辜负老师对他的期望,正是这份情感给了他继续学习的动力。
课堂上我们一定要让学困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不要让他们成为游离于课堂之外了看客。将一些简单问题的解决交给学困生,特别是把一些上讲台操作或板演的机会留给他们,每个孩子都希望展示自己,当他受到全班同学的关注时,自然会激励自己去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中小学数学》 《新课程四大困惑的探索》 《中小学心理健康》
第二篇:新课改中的阅读教学
新课改中的阅读教学
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新课改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我想谈一点儿自己的看法;
一、要重视朗读训练
语文阅读教学问题不少,其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即空洞繁琐的分析多,作用不大的板书多,老师在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了一大板,不必要的提问多,而学生潜心读书的时间少。
下面是一年级下册《月亮的心愿》一个片断:
师: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生:珍珍很孝敬妈妈。
师:从哪些地方感到珍珍很孝敬妈妈,关心妈妈呢?找到有关的句子读读。生:她不去春游了。
师:她为什么不去春游了?她想干什么?此时窗外的月亮会怎么想呢?明天下雨意味着什么呢?你能理解月亮的心愿吗?
二、慎用多媒体课件
现在的阅读教学多媒体盛行,似乎不用多媒体,就不能体现现代化。学生在课堂上的真实生成状态自始至终是我们的关注点和着眼点,教学的进程,课件内容的呈现始终应围绕他们的需求进行及时调控,而不能被预设的某种“电子教案”所羁绊,人机交流不能简单取代人际间的互动。
三、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
一上课就合作,一学习就探究,热衷于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如:阅读教学不是以读书为重点,而是以讨论为主导。读一段课文没有半分钟,而安排讨论却用了3——5分钟。如有一位老师这样上《洲际导弹的自述》:《洲际导弹的自述》这篇课文很长,我抽课间十分钟的时间都没有读完,再加上课文中有些专业的术语读起来比较拗口,我就想利用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和学生一起学习。有一位老师这样上《桥梁远景图》:首先让学生欣赏师生共同搜寻的各种桥梁的图片,然后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未来需要什么样的桥梁,为学校设计一座现代化的桥梁等等。忽视了文本(课文)解读,而让学生讨论这些懵懵懂懂的问题,有的甚至是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这就偏离了阅读教学的本质让学生的感受浮光掠影。
四、课堂教学要追求“三实”,即“真实、朴实、扎实”
如有的老师在教第六册《燕子》时,首先就让学生讨论燕子的生活习性,捉虫的本领;接着交流候鸟的有关知识,介绍有关候鸟的特点;然后再让学生画燕子图,唱燕子歌,跳燕子舞等等。一节课可谓是高度地“综合”了,但是,语文学习却未着过际。
五、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我们所看到的语文教学通常以教材上的课本展开,一篇课文就是一个(或一组)训练目标。课堂上,读课文,想课文,说课文,基本上“万变”不离课本。可见,课文对语文教学作用真大,对于语文教师简直如同臂膀。细想一下,连老师也闹不明白的题目,学生岂不是想昏了头,你说,这样的把“鸡毛”当成“令箭”的语文、语文教学,孩子们能喜欢吗?
第三篇:地理新课改中教师角色定位
地理新课改中教师角色定位
广西玉林实验中学 张洁 537000
内容摘要
课改只是一种载体,对教师来讲它载的是思维、理念的转变及能力的提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在改变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也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地理教师将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将以一种新的角色活跃在教学改革的舞台上。
关键词 地理新课改 教师角色
一、地理新课改的基本情况
新的教改方案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具有时代特点。高中地理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同时设立了选修课,设有自然灾害与防治、城乡规划与生活等实用性、趣味性较强的选修课程,选修课的范围更广,并紧跟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更适应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教学大纲新增了供学生自主选择的研究性课题,它以高中地理的知识内容为载体,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前提下,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做一次专题研究。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中教材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内容,它只是知识的一个框架,只有把它放在特定的情景中,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张扬其中蕴涵着的先进的教学思想,才能形成丰满的知识体系。而这种先进的教学思想必须通过具备同样先进教学理念的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加以实施而得到体现。
二、地理新课改要求教师观念更新和角色定位 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新课程的实施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角色的转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一)、转变观念树立新课程理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只有理念、认识提升了,新课改才会有生命力。新课改是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必须理性地思考如何在课改中避免以往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切实提升对新课改的理性认识。
1、教育者必须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才能顺利走进新课改。“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就是要尊重学生这个鲜活的个体,学生是一个独立的人,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新课改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只有真正了解学生学习的涵义,才能在教学中从学生需要出发设计教学,给学生创设更多的自主学习发展的机会,激励学生敢于思考,敢于实践,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进而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形成创新意识,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好基础。
2、教育者只有确立有效的教育理念,才能尽快适应新课改。必须认真研究《纲要》与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教材是知识的载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心中要有学生。无论课改怎样进行,其宗旨是提高教学效率,为人的发展奠定基础。作为教师要研究怎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才便于人的发展。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将举步维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一切教学效果只能通过学生自身活动才能实现,没有学生主动性就没有学生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所以教师要做到有效教学必须关注学生。
3、辩证地看待以往的教育教学。人们在遇有新生事物时,往往不认真体会,而盲目推崇,经常轰轰烈烈搞成运动。理论口号一大堆,概念名词满天飞,经验总结立马有,就是实践不知靠啥走?所以课改不能操之过急,要稳妥进行。要深入研究课改实质、内涵,把握课改新要求,切实领会好课改精神。同时要注意课改必须注意结合传统教育中那些优秀的、值得提倡的东西,不能固守过去的意识形态而不变,更不能全盘否定过去教育中的一切思想和方法,要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去提炼过去教育与现代教育中能够产生共鸣的声音。
(二)、新课改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角色的转变。第一、教师仍处于主导地位。现在,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放手不管了,也并非说地位降低了。相反,实施新的课程体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教材的审读员、教学艺术的探索者,更是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学生潜能的唤醒者、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教师身兼数职,其主导地位是无可替代的。教师就好比一座桥梁,她是学生走向知识、走向成功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通道。实施新课程改革,并不是意味着教师的地位降低了,而是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第二、现代教师应担当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课堂教学已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以探究的问题为中心,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之中。教师角色转换的基本方向为:
1、从“传道者”转向教会学习知识的引导人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再是知识的代言人。当今世界,信息传递速度之迅猛,信息获取途径之广泛,令人惊叹。新世纪的教师,仅仅做个“传道者”,只向学生传授教科书上的知识已远远不够,必须有能力主动地了解各种社会信息,掌握社会发展的动态,开阔视野,引导学生面向社会,面向未来,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只有不断地提高识别、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才能真正地做到信息的主宰者;否则,将被淹没在知识信息的汪洋大海中而无所适从。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从“解惑者”转向引导发现问题的启发人
教师就象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和未来,沟通着黑暗与光明。这个世界因为有了教师,才具有承传文明、促使社会进步的永不枯竭的源泉。自古以来,教师最主要的职能之一是“解惑”,但以往的解惑更多的是越俎代庖式的。发问的是老师,而解决问题的还是老师。这样使问题解决止于教师的“解惑”,完全替代了学生自己的思考,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能动性。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本质要求,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发问”和“思考”的兴趣和能力,以自己的开放、诚实激励学生勇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提出他们自己的见解,要通过问题的回答和阐述激励学生做进一步探讨,找到问题的答案,以此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
3、从“授业者”转向解决创业问题的参与人
由于远程教学和其他教育媒体的迅速发展,教师的课堂教学早已不再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唯一途径。青少年学生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善于发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强。特别是在某些有关艺术技能和网络技术等方面专业知识,教师已经不再具有“权威性”。然而,教师丰富的阅历、人生体验和剖析解答问题的能力是学生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教师在“授业”的同时,更应趋向于“析业”和“择业”,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选择创业方向的指导者。
三、增强实践操作能力,脚踏实地实现角色的转换。
无论多么科学的课程设置,多好的教材,如果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去驾驭,那么也将事倍功半。所以每一位地理教师面对新课改,必须找到自己的位置,做出自己的回答。
(一)地理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地理学科特点 地理课虽然是一门具体的课程,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还是一门重要的科学启蒙课,地理课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以及地理知识的研究发展过程对于学生了解自然、认识世界,培养科学精神,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地理课是一个合格公民的素质课,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奠基课,其地位不容忽视。
第一、地理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它包容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全面联系的观点综合认识客观世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
第二、地理教学内容具有丰富的审美内容。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会获得美的享受与熏陶,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第三、地理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科学的宇宙观、环境观、人口观、资源观和人地观,这有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第四、地理教学内容具有实践性、实用性和时代感。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精神。
第五、地理教学内容,教学素材更具有形象生动感。地理内容富有形象感染力。能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的个性。第六、地理教学内容具有时间与空间的有序性和严密的逻辑序列性。这对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空间思维能力、演绎推理能力大有裨益。
基于以上认识,必须以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在地理课的教学中体现新的教育理念,体现学生在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中的主体地位。以让学生多思、多问、多动手、多合作、多辩论为出发点来进行地理课的教与学。
(二)、地理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使自己具备很强的驾御地理教材的能力。
信息时代给我们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的途径,我们的教师与学生站在同一获取信息的起跑线上,也许在很多方面不如学生,教师在不断输出知识的同时,必须不断得到新知识的输入,使自己有一潭活水,常注常新,这必然要求我们坚持学习,在工作中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敏锐地觉察到时代的变化,告别昨天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让读书成为习惯,不能再像蜡烛那样照亮别人,燃尽自己,而是要在教育学生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的生命之火越燃越亮。
新课改的主旨是:关注每一位孩子的成长,从而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在我们的评价制度还不能发生“质”的变化之前,我们要走的道路还很长。由于课程编制中所涉及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面,与能规划于具体教授方法领域的那些方面之间,是有很大区别的。其中只有一些目标能由课程内容的性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来完成,其他目标则只能由学习经验的性质和组织来完成。因此教师需敏感地注意到内容变量在教学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且任何内容的掌握都发生在特定的课堂文化氛围中,都要通过师生之间一定的人际交往互动方式而加以实现。因此这次课程改革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每一个学生是否得到了一定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他们的实践智慧。新课改要求教师懂得“与时俱进”是处处体现的,教材无论怎样改,总还是跟不上瞬息万变的时代进程。而教师的智慧就应在于怎样把教材的内容与时代相联系,与生活相联系,丰富其教材中知识体系,拓展知识内容。
(三)地理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教育部把研究性学习纳入普通高中必修课。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高中地理教学大纲新增了供学生自主选择的研究性课题,它以高中地理的知识内容为载体,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的前提下,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做一次专题研究。对于高中地理的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明确它是一种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学习,与课堂教学等其它的学习方法相比,它更多的是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强调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而不是一般的理解和掌握;强调的是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学习价值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意志、精神境界等方面得到升华。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地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很少有效地汲取知识。”教师角色转变得是否合理,关键看能否有效地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懂得如何教总是比懂得教什么更重要,而且越是在教什么的问题上发生了重大变革、更新的情况下,如何教的问题越会意味着百倍的艰辛。
地理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育人观念,把学生当作富有个性的人,真正关注学生多方面的成长,意识到地理教学中蕴含着师生成长发展的生命活力,努力去创造充满生命活力的地理课堂教学,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更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优势,尽快进入角色,把自己融入到新课程中,与新课程共同成长。
第四篇:新课改中的作文教学
小学作文教学浅议
甘肃省榆中县吕家岘小学闫强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的主要组成部分,作文训练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目前,中小学生的作文水普遍较低,特别是偏僻山区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水平更低。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值得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重视和研究。
目前,部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写作基本功的训练,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脱节,作文教学的命题、批改、评讲等环节的方法陈旧落后,不能引起学生的作文兴趣,甚至对作文产生了畏惧与厌恶的情感,以至于作文教学不能良好地进行开展。针对这些现象我在以往的教学中积极探索,总结出了以下一些方法。
一、立足语文课本,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小学语文有许多课文写得十分优美,是学生学习作文的范文,在写作方法上有许多地方值得学生学习。比如:《桂林山水》一课我认为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之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教师应进一步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认识、感受作者是如何将桂林水的美表现出来的。使学生明白作者总写桂林山水甲天下后,分别写桂林的山和桂林的水,写山时分别写了山的奇、秀、险,写水时分别写了水的静、清、绿,最后写游后的感受。这样非
常有层次的将桂林山水的特点表现了出来,作者的语言也非常优美,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写法。《索溪峪的野》这篇课文,文笔优美,格调清新,带大家领略了索溪峪独具特色的野性美。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感受索溪峪的美之后,顺势提出作者是如何把索溪峪写得这样的美,让学生讨论交流这篇课文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从山野、水野、人野、动物野等方面写索溪峪的野。像这样文章还有学多,教师应随时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把作文教学渗透到每一节语文课中。
有些课文学习完以后,学生对故事的结局比较感兴趣,为主人公的命运担忧,如学习了《凡卡》后同学们会想,凡卡的爷爷会收到凡卡的信吗?凡卡的生活会怎样呢?课堂上同学们提出了这些问题,教师顺势引导学生让他们给这篇课文写一个结尾,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些学生顺着课文的中心来写,写凡卡生活非常悲惨,最后悲惨地死去,也有些学生写到老板和老板娘去礼拜以后,在基督面前突然间良心发现,对凡卡非常好,凡卡从此过上了好日子,我不禁为孩子们的善良所感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教学完《卖火柴的小女孩》《穷人》《小音乐家扬科》等课文后都可以让学生续写课文,不仅加深了课文的理解,还训练了学生的作文能力。
二、重视作文习作的指导、批改和评讲。
传统的作文的批改方式是教师批改,已经不适应目前的教学,在高年级阶段,一位教师要给几十本同一篇作文写批语,有一定的局限性。这种批阅方式应该进行改革,不妨让学生在课堂上自批,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或者让学生交换批改,小组评改,找出一些典型的作文让本人大声地念,其余学生认真听并提出修改意见,教师适当进行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的批改,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了,在批改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容易出现的错误,及时得到改正。效果比老师一本一本批改要好,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作文的讲评课是作文评改的主渠道,教师和学生进行共同商量,明确评讲目标,把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有理有据地进行评讲。在作文评讲 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前提,促使学生去读一读、划一划、批一批,再说一说、议一议。教师予以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地发挥,不要把教师的评价标准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不要以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悟。教师应把更为充裕的时间留给学生,把更大的空间活动让给学生,把更多的机会提供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评价活动中,去亲身体验感受、揣摩、辨析,从中学会倾听、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是自己得到他人的理解、尊重和欣赏。
三、鼓励学生多阅读,多积累
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能读千赋则善赋。”这是古人论及读书与写作关系经验,鲁迅在《给颜黎明的信》中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
燥了。”这些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阅读是作文的重要前提。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使学生通过阅读广泛汲取精华,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当学生学完一篇文章时,往往有很高的兴趣和热情去了解课本以外的知识。此时教师就应多鼓励学生去阅读有关方面的知识,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书籍,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从而提高写作水平。如学了《鸟的天堂》后,向学生推荐巴金其他的作品,通过课内外结合,逐渐使学生养成“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在这样的好习惯养成之后,及时给学生创造机会,拓展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大胆写出别人没有写出的东西,别人写的自己要创新。
学生养成了好习惯之后,教师要向学生提出坚持写读书笔记的要求。利用课余或课外活动时间,在班上开展读书经验交流会,可以在班上成立读书角,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在认识上和表达上都得到进步。
教师通过不同方式的引导,坚持“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的原则。就有可能唤起学生沉睡的潜能,拨亮希望的火花,鼓足前进的风帆。只要教师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敢于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善于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在加以必要的诱导,扎扎实实,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定会产生质的飞跃。
第五篇:新课改中教学行为反思
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表现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成为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即关注学生是怎样学的,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如何提问、如何讲解、如何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结合新课改背景下有些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如下:
一、教师的提问技能
①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紧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②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展示知识的内在联系,有针对性,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思考;③教师提出的“问题”要便于学生操作,有层次性,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学生主动参与面广;④教师提出的“问题”能提供知识获得的科学途径和策略,有助于学生促进知识间的迁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各层次学生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
二、教师“讲”的艺术
“讲”就是“满堂灌”,“讲”就是“填鸭式”?就是“学生没有成为学习的主体”?不!他们之间不是等号。新课程需要老师讲。新课程需要老师怎样“讲”呢?首先我们要将功夫放在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上,在吃透“两头”的基础上,真正把握“要不要讲”、“讲什么”和“怎么讲”这三个问题。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的精要的“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由此可见,叶老并不是一概的反对老师讲,相反,倒主张“精要的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的讲。
我们不能当讲的不讲,该挖掘体会的没有挖掘体会,该掌握的没有掌握,这样的教学势必缺少深度和广度,缺少课堂教学应有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
三、有效的合作学习
眼下,几乎所有的课堂,特别是公开教学,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是“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接近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凸现了,学生的头抬起来了,手也举起来了,话也多起来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激发起来。学生是“动”起来了,但稍作注意,问题很多,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每次只用二、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的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教师缺乏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其思维含金量很低,相互作用效果很差;有的往往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视如何提高对合作有效性的指导;有的不管问题是否适合采用合作学习这种方式,不论问题大小、深浅一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