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湖泊环境现状及污染控制措施

时间:2019-05-14 03:15: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北省湖泊环境现状及污染控制措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北省湖泊环境现状及污染控制措施》。

第一篇:湖北省湖泊环境现状及污染控制措施

湖北省湖泊环境现状及污染控制措施

严平川 黄荣华 彭小思 王 俊

摘 要 湖北省素称“千湖之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湖泊水体污染日趋严重,通过对全省主要湖泊环境现状调查、评价及污染现状分析,提出湖泊污染控制对策和湖泊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为治理、开发湖泊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 环境现状 污染控制 生态保护 湖泊

湖北省素称“千湖之省”。目前,全省有29个主要湖泊,水面面积约1585.9km。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湖泊水体污染

日趋严重,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加强湖泊资源的统一管理,对实现湖泊水资源与湖泊湿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安全战略以及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一、湖泊环境现状

1.湖泊萎缩情况

由于多年泥沙淤积,人工围湖垦殖、填埋等因素,湖泊数量和面积逐渐缩小,有的湖泊已经不复存在。以江汉平原上的洪湖为例,水面面积在20世

纪50年代初为687km,到80年代初则减小为420km,近期有关部门测量为402km。四湖地区原有的“四湖”(即洪湖、长湖、三湖和白露湖)现在仅存长湖和洪湖,原水面面积共为222.3km的三湖和白露湖现在全部围垦成粮田。全省湖泊变迁情况详见表1。

表1 湖北省湖泊变迁情况简表

2222

22.水环境质量状况

(1)水质现状评价

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CIn838—2002)采用单一指标对全省29个主要湖泊分全年期、汛期和非汛期三个时段进行水体质量评价,结果如下:全省29个湖泊总评价面积为1574.36km,其中全年期水体质量评价为I~Ⅱ类的湖泊共3个,水面面积为82.88km,占总评价面积的5.3%;评价为Ⅲ类水体的湖泊10个,水面面积为549.01km,占总面积的34.9%;水体质量评价为Ⅳ类的湖泊6个,水面面积为736.9km,占总面积的46.9%;V类湖泊5个,水面面积为153.74km,占总评价面积的9.8%;劣于V类湖泊5个,水面面积为24.23km。汛期和非汛期的水质评价情况详见表2。

(2)富营养化评价

采用评分法对全省湖泊分三个水期进行营养状态评价。全省湖泊营养状态以中、富营养型为主。其中全年期评价为中营养型的湖泊16个,水面面积为1228.13km,占总评价面积(1574.36km)的 78.9%,富营养型的湖泊12个,水面面积为331.83km,占总评价面积的21.1%。汛期和非汛期的营养状态评价结果见表2。

表2 湖北省湖泊水质类别及富营养化现状评价表

22222222

23.纳污情况分析

(1)一般湖泊

根据本次调查评价结果分析,一般湖泊(非城市内湖)的纳污来源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工业污染;二类是流域(集水)面积内的农业面源污染,大

量使用的农药、化肥以及规模化养殖产生的废污水构成了平原湖泊的一大污染源;三类是湖内养殖污染。以洪湖为例,上述三类污染均存在,沿洪湖的排污口年输入的污染物为:耗氧有机物12726t、NH3-N2358t、TP217t,洪湖湖内网箱养殖面积达70%,剩余水面则布满“迷魂阵”(一种类似网箱的捕鱼网具),加之人工投饵,导致汛期水质极差。

(2)城市内湖

城市内湖污染严重是全省湖泊污染的一大特点。以武汉市为例,南湖、沙湖、墨水湖、南太子湖等,其水体质量均评价为劣V类,东湖评价为V类;黄石市的磁湖也评价为V类。这些湖泊的共同特点是:均为城市的纳污水体,大量生活污水及城市雨污水排人湖内,而且水量交换较小,使得污染物在湖内蓄积严重,出现内源性污染。

二、污染控制及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污染控制对策

(1)加强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整治和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控制入湖废污水量有关部门应加强重点工业污染源的整治,严格控制人湖废污水量-城市

内湖纳人生活污水量较大,应做好生活污水的集中式处理,力争达标排放;同时应做好城市雨污管道的分流,雨水直接人湖,污水集中处理后排放。

(2)调整种植结构,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

通过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和耕作方式,加强农业管理,达到降低农业面污染源的目的。

(3)进行旅游开发的湖泊应建立旅游垃圾收集处理系统

例如东湖、大冶湖等具有娱乐景观的功能,目前正在进行旅游开发,这就需要完善旅游垃圾的收集处理系统。特别是湖心建筑物的构建更应考虑这一点,否则会得不偿失。

(4)加强湖泊养殖业的管理,大幅度削减湖内网箱养殖面积,逐步恢复湖泊水体自净功能

发展湖泊养殖时,向湖内投人大量的人畜粪便、肥料,使水体呈现富营养化状况,养殖产生的副产物如剩余饵料发生腐败、鱼虾粪便及死鱼虾均会导致水体污染。同时,密布的网箱阻碍水体自然流动,严重影响水体正常的稀释自净功能。如洪湖、长湖每年的丰水期(7~9月)的水质反而变差,其原因就在于此。有关部门应加强湖泊养殖管理,使之形成合理化养殖。

(5)污染严重的城市内湖应做好沉积污染物处理

由于人湖污染物的大量蓄积,多数城市内湖呈现内源性污染。做好沉积污染物的清除工作是治理湖泊的关键。视淤泥量及周边环境情况可采用疏浚或化学(转化)固化技术来处理底泥。采取疏挖方式,工程量较大,且存在底泥的后续处理问题。若采用化学处理方法,则需做好可行性研究试验。

(6)建立和完善湖泊水质监测系统,加强湖泊水资源综合管理

建立和完善全省湖泊水质监测管理系统,严格按照《湖北省水功能区划》既定的水质目标,加强湖泊水资源综合管理,充分发挥湖泊在调蓄洪水、农灌溉、旅游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功能。

2.湿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进行水量平衡研究,适时引清济湖

在截断入湖污染源(外源)的同时,减少了入湖水量,特别是城市内湖在截污的同时有必要进行水量平衡分

析,适时引灌清洁水源进行水量补偿,保证湖泊具有一定水位和水面面积,以满足其湿地生态和旅游等功能的用水需求。这项工程投资费用较大,也是改善湖泊水质,恢复其自然功能最有效的途径。

(2)利用近岸水域,建水生植物“氧化塘”

湖泊近岸水域水深一般在02~0.8m,不宜做其他用途。但可以在浅水区种植一些具有除污功能的水生维管束植物。如水葱、芦苇、荷、莲等,种植区可以根据纳污水量和湖泊面积确定,从岸边向湖心延伸至100~200m,形成带状植被“缓冲区”。当人湖污水缓慢流经此区时,污染物质则被水生植物吸收,达到生物处理净化污水的目的。带状植被区不但是水生禽鸟类良好的栖息地,有益于生态平衡,而且还可以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同时,挺水植物能够起到防浪护堤的作用。

(3)设置禁渔期,保护湖泊湿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湖泊湿地作为一种生态系统,生存有大量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全省目前已将3个湖泊近500km的水面划为湿地自然保护区。由于沿湖渔民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盲目捕捞,使得湿地生物资源大量减少,少数物种甚至灭绝,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政府部门应在科学调研、妥善安置沿湖渔民就业的基础上,确立禁渔(猎)期及相应的管理办法,保护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退田还湖,逐步恢复已经破坏的生态功能,促进生态平衡发展

针对全省湖泊萎缩比较严重的现状,提出退田还湖措施,扩大现有湖泊水面面积,不但能够增大其调蓄洪水、涵养水源的能力,而且还能起到调节气候、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2(作者单位:严平川、彭小思、王俊为湖北省荆州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黄荣华为湖北省水文水资源局副总工程师)

责任编辑 侯亚东

第二篇:污染控制措施

5青岛市大气污染防治对策

5.1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经济分析

根据前几章对青岛市大气污染状况的分析以及模拟结果,针对研究区域煤烟型大气

污染的特征,结合目前国内控制技术,对燃煤锅炉、电力行业的污染控制及其它控制燃煤 污染的技术和管理措施进行技术经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恢复 保障措施。

(l)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

目前国内采用的烟气脱硫技术主要有石灰石石膏法、简易湿法、磷钱复肥法、旋转 喷雾法、锅炉喷钙尾部增湿法、电子束法、海水脱硫等。其中海水脱硫是控制燃煤电厂 大气污染的一项新技术,由于技术成熟,经济性好,比较适合于沿海地区。(2)集中供热

集中供热对于环境问题的改善会起到积极作用。特别是对于我国,目前煤耗仍占总

能源消耗的66%左右〔e2],而且近20年来供热锅炉平均以 2x10台/a的速度增加,而这些 锅炉以蒸发量小于4t/h的蒸汽锅炉为主〔63,64]。因此,充分发挥热电联产的节能、环保功能,对环境的改善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集中供热不仅因为改用大锅炉热效率可比小锅炉提高10~15%,而且可以集中管

理,节约能源,降低供热成本〔57]。青岛市目前的供热方式主要有分散供热、集中供热和 热电联产,采暖系统的节能通过提高供暖系统的锅炉运行效率和管网输送效率来完成。有关资料表明,分散供热、集中供热、热电联产锅炉效率约分别为55%、70%和80~90 %。因此,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可提高能源转化和利用效率,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3)型煤

型煤加工是用粉煤或低品味煤制成具有一定强度和形状的煤制品,分民用型煤和工

业型煤两种〔58j。固硫型煤脱硫率一般可达30%,除尘率一般可达40%,因此它是推行清 洁生产,防治大气污染的重要途径,据2000年市场调查的有关资料显示,对民用蜂窝煤,每吨加工费为37元,用户燃用1吨蜂窝煤的节煤价值为37.5元,与烧散煤相比基本持平,但燃用蜂窝煤环境效益十分显著,若燃煤含硫量为1.2%,按固硫率40%,转化率 80%计,1吨煤可减少502排放量7.7Kg,可减少9.OKg烟尘排放量。(4)降低燃煤比重

用天然气代替原煤,是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天然气热值高,燃烧后 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少,特别是用于替代热效率低的小型锅炉效益更明显。若天然气热值 以35587.SKJ/m3计算,燃用天然气锅炉效率可达82%。若输出同样热量,用485耐天然 气就可替代lt原煤。有关资料显示燃用1000耐天然气排放502和NO:分别为0.18kg和 2·lokg,‘烟尘排放量极低〔50]。

尽管煤气也是解决居民分散采暖,改善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措施,但由于目前焦化 厂自身的污染也很严重,从环境效益上讲,天然气是更加理想的替代燃料。(5)治理低空大气污染

由于冬季取暖,燃煤量陡增,分散的燃煤锅炉因为吨位小、烟筒低,除尘设备不健 全,加之能耗高,使煤烟型大气污染很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合理的、适时的进行锅炉 改造,建设大型集中供热区,消除区域内分散锅炉房,拆小并大,可有效的提高锅炉热 效率、降低燃料消耗,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6)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

海水源及土壤源热泵技术是利用少量电能,采用热泵原理,从海水或土壤中提取热 量和冷量,达到制热和制冷的目的。与电锅炉、燃煤锅炉和空气源热泵的供热系统技术 相比,海水源和土壤源热泵具有明显的优势。电锅炉只能将90~98%的电能转化为热能,燃煤锅炉只能将70“90%的燃煤内能转化为热能。因此,采用该技术比电锅炉供热节省 2/3以上的电能,比燃煤锅炉节省1/2以上的能量,通常海水源空调消耗IOOOW的能量,用户可以得到3000~4000W以上的热量和冷量。如能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利用海水或土壤 源热泵代替燃煤锅炉,可消减该部分大气污染物排放量。

(8)煤炭流通存的问题

煤炭是天然的矿物资源,质量和价格难以像其他工业产品那样整齐划一的作出规范

和标准,缺少必要的质量检测设备,营销竞争中亦不可避免的出现投机贩卖、掺假使杂、以次充好,因而对青岛市煤炭用户的资源保障和优质服务带来了严重隐患。中小企业锅 炉及大小炉灶燃煤的来源不一,进货渠道的混乱,增添了环境污染的源头。增加煤炭生 产品种和经营服务中的新技术含量,积极推行固硫型煤,逐步改变原煤煤炭粗放散烧,促进节煤和环境保护的深化,己成为当前燃料经营企业获取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效手段。(9)净化设备的管理问题

工业锅炉的烟尘含有大量痕量金属〔6‘,在生产过程中形成金属化合物颗粒物进入大 气环境中,成为PMI。污染组分中最大的污染源之一。作为大气污染治理的必要手段,实 现锅炉达标排放,可以大为削减PMI。的实际产生量。

随着我国对环境空气污染控制的重视,燃煤锅炉除尘脱硫一体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鉴于目前脱硫除尘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水平在使用易出现的问题,在此以工业锅炉为例进 行分析,假设1台70t/h蒸汽锅炉,按烟尘排放标准要求,若实现502达标排放,脱硫 效率若为70%,煤的含硫量必须低于1.9%;脱硫效率在500k时,煤的含硫量必须低于

1.15%;脱硫效率小于30%时,煤的含硫量必须低于0.8%;若脱硫效率运行稳定,燃煤含 硫量由 1.00k上升到1.4%,S仇排放量约高出40%。可见,除尘脱硫效率的高低及煤质的 改变将直接影响锅炉烟尘和502的排放浓度。目前使用的脱硫除尘器,多数需加石灰或氢氧化钠等碱性物质才能达到正常的脱硫效率,但实际使用中只有在监测或鉴定等场合用户才能按操作要求加药,平时达不到规定的要求,所以很多脱硫器可能仅仅起到了一个除尘器的作用。另外,对湿式脱硫除尘器一般耗水量很大,回流泵功率较大,运行费用比较高,所以用户往往加水量不足甚至不加水,这样的运行状况脱硫除尘作用微乎其微。因此,从技术上来看,加强燃煤锅炉除尘脱硫设备运行中的管理,有效实施对企业的监督监测,把总量控制落到实处,可借助自动监测的及时性、连续性、敏感性来解决。

5.2环境空气质量恢复方略

一个地区气候特征的变化可能会推迟空气质量的改善,但经济发展的同时将面临环 境空气质量的下降,大气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社会的环境 效益、能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达到即满足经济发展和居民生 活对能源的需求,又要保证大气环境质量,进行最优化控制,使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沿 合理或协调的方向发展。为此,研究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恢复行动方案主要从环境管理、污染源治理、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节能降耗减亏、生态建设等方面考虑。

(3)削减电力、热力、化工等重点大气污染源的排放量

依靠技术进步加速对现有工厂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尤其是万元产值耗能高的工厂企 业,对其生产工艺及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或更新,功率ZOt/h以上燃煤锅炉全部建设脱硫 除尘设备,重点督促青岛发电厂、黄岛发电厂、青岛热电集团等重点燃煤企业建设脱硫 设施、改进除尘设备,削减502和烟尘排放总量。(4)继续实施工业污染源再提高和全面达标工程

在已完成200家企业全面达标工程基础上,对我市污染负荷占全市污染负荷80%以 上的重点企业实施全面达标工程,并对2002年以前完成的全面达标工程的企业进行复 查。

(5)淘汰小型燃煤锅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污染物排放集中控制

2002年淘汰燃煤锅炉214台、2003年淘汰燃煤锅炉133台、2004年淘汰燃煤锅炉

164台、2005年计划淘汰燃煤锅炉50台,力争到2006年底淘汰所有应淘汰的锅炉,剩 余锅炉安装脱硫设施。市区范围内不准新上单机容量20t/h以下的燃煤锅炉,集中供热 管网覆盖地区不得新建任何供热锅炉。

(6)发展集中供热及热电联产,减少居民燃煤造成的低空面源污染

研究区域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表现为PMI。和502,且采暖期污染明显重于非采暖期,该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首先应从采暖期烟煤污染控制入手,特别是要控制面源污染,改变采暖供热方式,使供热燃煤逐步由分散、低效、高耗和低空排放向集中、高效、高 空排放和低污染转化。同时青岛市区工业主要分布在市北区、四方区、李沧区的铁路沿 线以及唠山的高新区、城阳区域内,这些企业为了满足生产用汽和厂区建筑采暖的需要,大部分各自建造了不同规模的小锅炉。其中燃煤的约占刀

3、燃油(气)的约占2/3,单 台容量小于等于4t/h的约占80%,单台容量大于等于20h八的只占10%,烟囱高度普遍 较低,只有少数企业靠其自备热电站供热或参加集中供热。因此,发展区域型、大规模 集中供热,形成以热电联产为主体,大型区域集中锅炉房为辅助,洁净能源为补充的城 市供热体系是减轻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落实《青岛市燃气热力专业规划》,优化现有热 源配置,用集中供热代替分散供热,可停运青岛市供热范围内的采暖小锅炉及工业用燃 煤小锅炉,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同时应遵循“集中供热与清洁能源分散供热相结合”的 原则,在大力发展集中供热的同时,积极鼓励使用天然气等清洁燃料的分散供热,采用 洁净能源主要依燃气为主,燃油为补充。规划采用洁净能源供热面积2005年增加60万平方米,达到170万平方米;2010年增加100万平方米,达到270万平方米。其中燃气 供热2005年127.4万平方米、2010年220.6万平方米。进一步提高城市集中供热率,2010年青岛市区(不含黄岛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2.8%。利用供热主管网的联网运 行,实现“区外供热,区内经营”、“热源集中,经营分散’,替代原有热源锅炉,尤其是 前海一线4个供热站(观象山、双星、海天、开源)的锅炉,消除燃煤污染和烟囱的视 觉污染。

(7)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燃气管道工程建设

通过政策引导,积极引进和使用电力、天然气,推广使用太阳能、风能、海水及土 壤源等可再生能源,改善我市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例。进一步发展城市燃气,落实《青岛市燃气专业规划》,以天然气作为青岛市今后主要气源,加快管网等配套设施 建设,逐步淘汰人工煤气,计划2010年青岛市内六区居民管道气化率达到80%。到 2010 年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100%。

(8)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和15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初步建立起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评价指标体系,促进青岛市循环经济发展。建立较完善的清洁生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清洁生产;对污染物排放浓度或总量不能稳定达标的企业,强制 推行清洁生产。鼓励相关企业参加15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到2008年,奥运场馆 建设单位、为奥运比赛提供服务的宾馆、酒店等均通过150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9)严格控制燃煤含硫量 按照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治理大气污染的第二号通告》要求,将煤炭含硫量控制在

0.7%以下,灰份控制在20%以下。对含硫量超过0.7%的煤炭,强制添加固硫剂或配煤,燃用低硫优质煤和用清洁燃料替代原煤。

(10)积极组织开展“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的创建工作

按照市政府关于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的通告要求,自2005年4月1日高污染燃料 禁燃区内禁止燃用高污染燃料。自通告发布之日起,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内禁止新建、扩 建、改建燃用高污染燃料的项目。现有的高污染燃料燃用设施,除用于城市集中供热外,予以拆除或改造,改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或其他清洁能源。各区市根据通告中划 定的本辖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的具体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会同计划、经济、财 贸、规划、城管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加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 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引导高污染燃料禁燃区内的单位和个人利用清洁能源,保 障城市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

(11)科学利用大气环境容量,制定冬、春季大气污染防治对策

根据大气自净规律,定量(总量)、定点(地点)、定时(时间)地向大气中排放污

染物,保证大气中污染物浓度不超过要求值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大气环境资源。青岛 市燃煤对环境空气中的 502、PMI。贡献相当高,冬季环境污染控制的重点仍是控制煤炭燃 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春季气候干旱少雨、多风,风沙扬尘污染严重,加强对产生扬 尘的开放源治理应成为环境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12)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治,发展清洁燃料汽车

(13)控制扬尘污染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青岛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青岛市防 治城市扬尘污染管理规定》等法规,严格控制建筑工地的施工扬尘。环境空气颗粒物控 制的重点应转向细颗粒物,在加强对使用消烟除尘设备技术改造的同时,对燃煤和工业 锅炉的除尘效率需考虑对细颗粒的去除效果。加强道路扬尘防治,凡在市区运送易散落、飞扬物品的车辆必须实行密闭运输;提高道路保洁的质量和覆盖率。对建成区内的裸露 地面实行绿化、硬化;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四荒”开发为重点,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2007年底前,25度坡以上的地方全部实行退耕还林、还果。加强对企 业、铁路沿线、码头货场等场所堆放物扬尘污染的监管。(14)实施污染源在线监测

逐步对燃煤锅炉安装在线监测设施。落实“十一五”规划主要任务中的2007年底前 ZOt/h以上的燃煤锅炉必须安装有效的脱硫除尘设施和烟气的在线监测装置,确保对污 染源进行实时控制,实现稳定达标排放。(15)绿色生态屏障建设

当代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引入绿色生态的观念,通过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加强 对行道树林荫道的建立和管理,营造郊区林带和森林公园,形成城市环境保护带。绿色植 物不仅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而且可以降低环境温度,增加空气 水分,改善局部环境气候,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充分利用植物的空气的净化作用是一项 重要的城市空气质量管理措施〔65〕。

据测定,当二氧化硫通过高15m,宽15m的悬木林带时,浓度下降47.7%,含HF的

空气通过宽20m的阔叶林后,浓度可降低100rk以上〔e6],广州环保部门发现,大叶榕,石

栗,白兰等绿化树木的减尘率可达500/0。

六、乌海市大气污染防治对策

以源头控制为主要途径,利用总量控制和浓度控制相结合、结构调整和技术改进相结合 的综合防治手段,组织实施“六大工程”,保障全市大气污染物排放和空气质量达标,工业烟

尘、粉尘达标排放率达到95%以上,工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按国家要求削减。

6.2积极发展城区集中供热

为了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我市以推进热网建设、天然气入城、‘旧城区拆迁改造、产业 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 结构调整为保障条件,组织实施了新一轮蓝天工程和城区二氧化硫达标专项整治工作,全面 禁止污染严重及国家明令淘汰的锅炉投入使用,推动企业实施集中供气,余热利用,改燃清 洁能源。目前,乌海市已完成城区内908个餐饮业单位燃气、用电和80多户茶浴炉用电、改

气或余热利用工程;投入近30亿元建设集中供热工程,实现集中供热面积1111.83x104m2;投资8100万元实施了天然气入城工程,完成了 25712户煤气转换天然气工作。组织实施城区

及工业园区燃煤锅炉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关停城区内分散供热锅炉。推动工业园区集中供汽,园区内具备余热利用的企业必须利用余热,不具备余热利用的企业,燃煤锅炉一律改电、改 气、改用清洁能源。

通过以上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乌海市大气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这与第四章的内容相符,如2005一2010年50:年均浓度值下降的比例分别为6.92%、10.74%、12.96%、21.28%、20.27%,可见下降趋势相对稳定。到2010年50:年均浓度值达到了国家环境质量二级标准。

6.3加强机动车污染控制

6.4工业企业稳定达标排放

全面实施重点行业环保达标专项整治工程。严格落实市政府《乌海市重点行业环境保护 达标整治工作方案》,对煤炭、焦化、白灰、水泥、PVC等行业开展专项整治。确保重点行 业企业水、气、固废等各项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环保机构健全,污染防治设施齐备,污染设 施运行台帐齐全,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满足总量控制要求,环境应急能力 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

建设完善,逐步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厂容厂貌得到明显改观。

6.5改善城市燃料结构,积极推进热网建设,发展城市煤气化率

组织实施城区及工业园区燃煤锅炉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关停城区内分散供热锅炉。推动 工业园区集中供汽,园区内具备余热利用的企业必须利用余热,不具备余热利用的企业,燃 煤锅炉一律改电、改气、改用清洁能源。于2011年底前淘汰4t以下的锅炉(含4蒸t/h)和 使用sa以上的10蒸t爪以下燃煤锅炉,其余锅炉必须全部配套建设高效除尘脱硫设施,确保

污染物达标排放,努力实现园区水源、气源、热源“三统一”。鼓励采用地源热泵采暖方式,今后所有工业企业原则上不再审批燃煤锅炉。

乌海城区的居民炉灶也是大气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居民炉灶结构简单,烟尘排放高度不 够,而且绝大多数没有采取消烟除尘设施,这些居民炉灶一年四季所排放的烟尘绝不亚于大 烟囱的烟尘排放总量,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气污染源,足以引起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政策性补贴的形式,大力推广使用高效节能消烟除尘的民用锅炉,大面积地减少城市污 染,鼓励居民燃烧型煤或喂炭等清洁燃料。

6.6搞好城市绿化工作

建设城市园林绿地,增加城市植被而积,是减少风沙扬尘,减少大气中502,N02,PMlo 的浓度,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加大全市土地绿化力度,逐步完成所有宜林地治理,遏制荒漠化、沙化发展进程,实现乌海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生态绿洲型工业城市的建设目标。2010年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4.4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1.86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过对乌海市大气主要污染物的变化特征分析结果看出,PMI。在2004一2010年期间年均 值在0.124一 0.440ms/m,范围内,连续七年均超过国家二级标准,也可看出乌海市首要污染物 是PMI。这与空气相对湿度和沙尘天气的出现次数相关。2007年后,达到国家环境质量三级

标准,大气污染得到有效改善,这与城市绿化工作密切相关。

6.7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加大执法力度,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工作

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排污企业的环境管理和监督,确保消除烟尘等设施正常 严厉打击严重违反环保法律的行为,加强对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电力、热力、化工等重点燃煤企业,要求建设脱硫设施、改进除尘设备,削减二 内蒙古大学硕士论文

氧化硫和烟尘排放总量,实行在线监测技术,随时掌握企业排污情况,及时杜绝偷排及超标 排污等现象。

加强环保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环境意识和法制观念。利用新闻媒介,大 张旗鼓地宣传可持续发展战略,普及与群众健康密切相关的环境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唤起 全市人民保护环境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环保部门、执法部门、司法部门、新闻部门、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

第五章措施与建议

为了改善山东省的空气质量,大气污染工作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耗

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均与能源结构和能源消耗密切相关,以燃煤为主的能源 结构是造成山东省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山东省能源结构单一,一次能源消费中 煤炭和原油占98%以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水平还比较低,因此加大新能源 和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应作为能源结构调整的重点。同时加紧研究和开辟其他新的能源,如太阳能、氢燃料、地热等

山东省通过加快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改善能源结构、降低能耗。

计划到2010年,全省新能源开发利用总量达到1000万吨标准煤,清洁优质的可再 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由目前的不足1%提高到50k。在经济发展和资 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的形势下,通过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改善能源结构成 为山东的必然选择。

煤炭在山东省能源结构中均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且煤炭是影响目前和未 来的环境质量,尤其是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煤炭的清洁利用战略 仍然是能源战略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应该鼓励煤炭洗选加工、型煤 加工和煤液化,提高煤炭转换成电、热的比重;另一方面应该理顺能源差价,切 实执行优质优价,并对煤炭清洁利用采取特殊的扶持政策。

2、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核心,综合治理大气环境污染

山东省根据国家下达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制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 实施方案,确定了污染物的控制目标和管理措施,推进全省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 工作的深入开展,加强治污排减的监督管理,保证全省污染物削减任务的顺利完 成。对试生产期间污染物排放不能达标或达不到总量控制要求,不能按期通过验 收的,坚决予以停产治理:对未按要求将“十一五”总量指标和削减任务分解落 实到具体排污单位和项目,以及不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总量减排管理规定,存在总 量指标管理混乱、未经批准超期试生产现象的地区或企业,予以通报:对未按计 划完成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任务、未按期实施ZF“总量减排责任书”和省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重点污染治理计划项目的地区或企业,实行“企业限批”或“区域限批”。

4、加强建筑施工管理,削减扬尘污染

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开展,城市施工建设相继展开,旧城区改造,新 城区建设,道路修整扩宽等施工建设持续不断,造成严重的扬尘污染。另外,城 市生态环境差,植被覆盖率低,地面裸露容易产生扬尘,林木资源贫乏,空气自 净能力弱,影响大气质量状况。

5、控制机动车辆的增长,减少交通废气污染

5大气污染控制对策

在制定市区大气污染控制对策过程中,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 范城市的标准和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的需要确定规划目标和内容,以点 源治理与推行清洁能源相结合,大力发展集中供热为方向,做到对策与城 市总体发展水平相适应,符合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要求。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切实可行。

近几年,泰安市围绕大气污染防治实施,逐步淘汰燃煤小锅炉等一系 列措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环境空气质量得到一定改善,但城市快速发 展与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矛盾仍很突出,可吸入颗粒物仍有超标现象。根 据泰安市大气环境容量计算结果,规划区域三项主要污染物50:、N02、PM:。的排放量均小于大气环境容量。但是,为了泰安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继 续保持泰安市区良好的空气环境质量,还应继续搞好城市布局与规划、推 广清洁能源、加强点源治理,控制城市二次扬尘污染与机动车污染等。5.2.1电力蒸汽

泰城热电厂作为市区集中供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今后的建设发展上 应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以热定电和适度规模”的原则进行,以供 热为主要任务,并符合改善环境、节约能源和提高供热质量的要求;城市 集中供热率2007年达到43%,至2009年达到50%。

位于泰安市区的山东泰山华艺热电有限公司对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影

响较大,近期主要是扩大供热能力,进一步弥补供热缺口,一是投资1500 万元新上l台75t/时循环流化床锅炉,淘汰旧的35t/时链条炉;二是投资 600万元建设低温循环水供热项目;三是投资400万元对泰山华艺纸业公司 供热管道进行改造。

位于泰城西部的鲁邦大河热电公司,发电装机容量2.4万Kw,锅炉容 量225t/h,供热能力120t/h。

泰山东城热电公司规划形成装机2.4万KW、锅炉t位26Ot/h的规模,供 热能力达到180t/h。2007年投产,估算投资1.2亿元。

泰安新城热电有限公司(高新区南区),规划形成装机4.8万Kw、锅炉

吨位39Ot/h的规模,供热能力达到240t/h。2006年投产,估算投资近3亿元。在已建成和规划建设的热电厂的供热范围内,不得再建燃煤热电厂(含自备)或永久性大型锅炉,现有锅炉除保留部分容量较大、设备状态 较好的锅炉做为供热系统的调峰和备用外,其余小于4t/h锅炉按泰安市政 府要求限期取缔。

5.2.2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

工业区应尽快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废物循环利 山东农业大学硕_卜专业学位论文

用和综合利用,建成循环经济示范区,并将示范区建设扩大到整个南部高 新技术产业区。2007年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名单见表5一l。表5一 12007年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企业名单 5.3清洁能源利用与燃煤污染控制

燃煤消耗是泰安市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见表5一2泰安市能源消费 结构状况。使用清洁能源,并进行严格的燃煤污染控制,是减少污染物排 放量,提高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表5一2泰安市能源消费结构状况 5.3.1提高燃气普及率

2009年城市燃气用量将达到18.3万献/d,城市燃气将以天然气为主,泰安市区大气污染现状及控制对策研究

石油液化气为补充,燃气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例将增加,届时城市燃气 普及率达到95%以上。

2007年泰安市日供气规模己达到15万耐/d。目前,城市天然气气源为

聊城至泰安输气干线,该管线设计供气能力为4亿m=t/a。此外,正在建设中 的陕京二线延伸线(中石油)和中石化曲阜一济南的中原油田南线天然气输 气管线途经我市,为未来天然气供应提供足够的保障。泰安城区管网现己覆 东至东部开发区、西至大官庄、北到环山路、南到南部开发区整个市区范围,同时210调压站也相应分布在此范围内。近两年,投入新管网建设和旧管网 改造资金为4500万元,为市区提供可靠优质的天然气供应。5.3.2煤炭洁净利用

规划期内应大力发展洗煤、水煤浆、煤炭深加工等洁净煤技术,推广 循环硫化床燃烧技术,控制燃煤品质。泰安市区范围内燃煤锅炉的煤含硫 量控制在1.50th以下。

5.3.3推广应用除尘脱硫技术

所有燃煤锅炉采取相应的除尘、脱硫措施,20t/h及以上燃煤锅炉必须安装烟气在线监测设备。

5.3.4取缔小型燃煤锅炉,强化大气面源污染控制

2006年9月底前取缔市区内所有It/h以下的燃煤锅炉、茶水炉和大

灶,2008年9月底前取缔所有4t/h以下燃煤锅炉。据统计(表5一4,表5一5,表5一6),泰安市区共有4t/h及以下燃煤炉灶156台,其中4t/h锅炉57 台,Zt/h锅炉62台,It/h锅炉37台,按锅炉平均每年运行100天,煤

质硫2.0%,无脱硫设施,除尘效率70%测算,由此年可削减502、NOZ、烟尘 的量分别为:3196t/a,3314t/a,gOOt/a。加强机动车尾气的污染防治,严格控制出租车、摩托车的数量,限期淘汰载客三轮摩托车。加强建筑施 工扬尘管理,禁止在市区内露天烧烤食品。5.3.6烟尘控制区

2007年泰安市区烟尘控制区面积为59.6kmZ,占总市区面积的90%,2008 年,市区面积将继续扩大,烟尘控制区覆盖率目标为100%。因此有关部门 需要进一步加强烟尘控制区建设。

5.4实施生态恢复工程,控制开放源污染 5.4.1大气主要污染物源解析

泰安市区环境空气中P呱,的首要污染源是扬尘(58.Osryo),其次是建筑 水泥尘(16.OgWO)、机动车尾气尘(8.130/0)、燃煤尘(7.58W0)和土壤风沙尘(5.380/0)。扬尘和土壤风沙尘对泰城可吸入颗粒物的贡献率平均达到 63.42%,为PMI。,的首要来源(单美等,2004)。5.4.2对策

在继续实施城市绿化、农田林网化、荒山绿化等绿化、美化工程的同 时,重点开展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山区生态建设,提高其森林覆盖率,可 以有效减少扬尘。按照国家、山东省和泰安市扬尘污染防治的有关规定,加大对城市各类扬尘污染的控制。一是规范建筑、市政和拆迁施工作业,落实遮盖、洒水、围挡等措施,减少扬尘污染:二是提高密闭运输能力,到2009年,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和其他散装物密闭运输率达到70%;三是 制定道路保洁操作规程,加大资金投入,提高道路机扫、水冲作业能力,到2009年,主次干道机扫率达到70%以上,减少道路扬尘污染;四是公

共裸露地面实施防尘覆盖,煤堆、灰堆、渣堆、料堆覆盖率要达到950th以 上:五是要发挥城市的生态条件,在城市建设中要考虑主导风向,不要在 扩散通道上建设高层建筑形成“风障”,提高扩散能力,保证环境容量。5.5交通污染控制 5.6重点工程项目

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必须加大工程措施的力度,按期完成一批有影响 的工程和重点项目。

泰安市区大气污染现状及控制对策研究 5.7对策实施保障

大气污染防治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要充分利用大气环境容量,搞 好城市布局规划与调整;立足于能源的清洁利用,积极推广成本低、成熟 的洗煤、水煤浆等污染控制技术;电力行业的污染控制是重中之重,抓住 结构调整的契机,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重视生态工程的建设,控制 颗粒物开放源污染;严格执行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

泰安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涉及面广,任务艰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

工程。必须建立有力的组织领导体系、法规政策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资 金保障体系,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才能确保按期完成 各项工作,全面改善大气环境质量。5.7.1组织领导体系

5.7.1.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部门职责

充分发挥泰安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领导小组的作用,协调有 山东农业大学硕」:专业学位论文

关部门和单位按各自职能,分工负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保证规划的 实施。

市发改委:将“创模”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和计划。未经环保部门审查的建设项目不予立项。尽快建立 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会同财政等部门研究制定实施污染综合治 理措施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渠道。会同经贸委等部门建立污染治理(包括经 济结构调整等措施)专项补助资金。

市经贸委:按照“三同时”原则进行技术改造项目的审批。研究制定

解决结构性污染的措施和意见,会同市环保局提出调整企业名单,并制定 相关政策。

市财政局:加强对环保补助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会同环保局统筹安排 大气污染补助资金。

市建设局:制定天然气用气规划,积极引进清洁能源。积极组织车用

加气站建设,确保车用加气站数量满足天然气汽车用气需要。科学制定公 交车发展规划,加快尾气不达标车辆的淘汰步伐,确保新上公交车(汽油 或柴油)尾气排放达到欧11排放标准。加强对市区各类施工队伍的管理工 作,确保扬尘污染防治的各项规定落到实处。制定市区道路两侧绿化规划 并监督落实,减少市区裸露地面。

市综合执法局:加强对各类施工工地落实扬尘污染防治措施的监督检

查。凡发现措施落实不到位、造成扬尘污染的工地,要责令其限期整改,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严厉处罚。市公安局、交通局:科学制定全市机动车发展规划,适度调控机动车

保有量。严格控制出租车、摩托车的数量,限期淘汰载客三轮摩托车。会 同环保部门实施好机动车尾气年检和路抽检工作。

市环保局:依法对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加强废

气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监督管理,强化烟尘控制区的建设和管理。尽快在全 市范围内全面实施机动车尾气“简易工况法”检测。组织制定规划及实施 方案。

5.7.1.2严格落实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制,建立奖惩与考核制度 实施以巩固提高大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为龙头,大气环境容量下的总 泰安市区大气污染现状及控制对策研究

量控制指标、项目实施指标与投资指标四位一体的责任制。继续推行环保 工作目标责任制,把落实“规划”,确保大气质量目标作为考核领导干部 政绩的重要内容,纳入市、区长环保责任书和“创模”责任书,并逐级分 解到各有关部门和责任单位。对完不成任务,影响规划实施的,追究有关 政府、部门相关责任人的责任。5.7.2法规政策体系 5.7.2.1法制体系

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山东省环境保护条例》,《泰安市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实行大气污染物容量总量控制和总量核定 制度。从法制上保证大气环境质量目标责任制与奖惩考核制度的推行。

5.7.2.2政策体系

将关、停、并、转企业的下岗职工纳入地方社会保险系统,统一安置。建议设立泰安市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用于推行清洁生产、新技术 推广、扬尘治理等方面。

工业污染防治,贯彻“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资金以企业自筹为 主。各级政府要建立企业污染治理引导激励机制,提供必须的政策、资金 支持:城市扬尘和机动车污染防治方面,如市区绿化和郊区片林建设,鉴 于其公益性,以地方政府自筹为主,争取国家给予适当支持;施工工地扬 尘防治资金主要由施工企业承担;城市道路清扫保洁、城市公交运营等应 通过招投标在国内外选择投资者、建设者和经营者,来提高道路保洁水平和公交车档次。5.7.3监督管理体系

5.7.3.1建立重点大气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提高监督能力

为了准确、全面地了解规划的实施情况,及时掌握重点大气污染源的

排放情况,必须进一步强化重点大气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工作,2009 年底,20t(含合并负荷)以上燃煤锅炉必须全部完成大气自动在线监测系 统安装工作。

5.7.3.2加强执法监督,严肃查处违法行为

一是强化环保、城市综合执法之间的联动机制,及时查处扬尘污染的 违法行为;二是进一步强化环保与公安之间的联动机制,及时查处机动车 污染防治违法行为;三是强化市环保局与市政府督查室之间的联动机制,及时检查调度各区、各部门对“规划”的落实情况。

文献材料

饮食服务业油烟污染防治 随着 中国城市 人 口密度增加和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饮食服务业成为 城市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之一,引发了 不少纠纷,并直接影响节能减排 目标 的实现。因此,有必要强化饮食服务 业经营者的大气保护义务。尽管现行 《 大气污染防治法》对防治城市饮食 服务业油烟污染作出了规定,但总体 而言存在适用范围窄、防治措施不明 确、对新建污染源关注不足等问题。

为此,建议将 限期使 用清洁能源的 饮食服务业经营者范围由现行 《大气 污染防治法 》规定的 “ 大、中城市”

扩 大为所有城市。同时,建议在现 行 《大气 污染 防治法 》第4 4 条规定 “ 城市饮食服务业的经营者必须采取 措施,防治油烟对附近居民的居住环 境造成污染”基础上,明确饮食服务 业经营者应当采取的措施,如 “ 安装 油烟净化设施或者采取其他油烟净化 措施 ”或类似的规定。

另 外,现 行 《大 气 污染 防治 法 》应对城市中心区、新区和中心镇 的居民住宅区内新建饮食经营场所排 放油烟导致纠纷越来越多的情况作出 规定,如在城市中心 区、新区和中心 镇范围的居民住宅区内新建饮食经营 场所 的,除应符合城市规划外,还应 使用清洁能源,防治油烟污染周边环 境。

第三篇: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草案)

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草案)

湖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12年04月12日来源:湖北日报

第一条 为了加强湖泊保护,保障湖泊功能,维护湖泊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湖泊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列入湖泊保护名录的湖泊保护、开发、利用和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未列入湖泊保护名录的,参照本条例执行。

本省境内湖泊保护名录,由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农(渔)业、林业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拟定,报省人民政府确定并公布。省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对湖泊保护名录作出调整。湖泊渔业生产活动和水生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法律、法规对湿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内湖泊的保护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湖泊保护应当遵循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分类指导、保护优先、合理开发、协调发展的原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湖泊保护工作,应当将湖泊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湖泊保护投入,积极筹集资金,采取有利于湖泊保护的政策措施和经济技术手段,加强湖泊管理,保护湖泊资源,规范湖泊开发、利用,防止湖泊面积减少和湖泊污染,提高湖泊蓄水行洪能力,维护湖泊生态环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首长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湖泊保护工作负总责。湖泊保护实行任期目标考核责任制。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湖泊保护工作。环境保护、建设(规划)、农(渔)业、国土资源、林业、交通运输、旅游等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协调配合,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湖泊保护工作。

跨行政区域湖泊的保护机构由所跨区域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确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湖泊保护联动机制,逐步推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执法。

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湖泊,维护湖泊生态环境的义务,有权对违法行为进行检举和举报。

第七条列入湖泊保护名录的湖泊,应当编制湖泊保护规划。湖泊保护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流域规划和旅游规划相衔接。

湖泊保护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湖泊保护范围,湖泊水功能区划分和水质保护目标,水域纳污能力和限制排污总量意见,防洪、除涝和水土流失防治目标,种植、养殖控制目标,退田(渔)还湖,生态环境修复等内容。

湖泊保护规划按照湖泊管理权限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环境保护、建设(规划)、农(渔)业、林业、交通运输、旅游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第八条湖泊保护规划是湖泊保护、开发、利用和管理的依据,不得随意变更。确需修改的,应当按照原批准程序进行。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湖泊保护规划开发利用湖泊资源。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据湖泊保护规划,对湖泊进行勘界,划定湖泊保护范围,设立保护标志,确定保护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

湖泊保护范围应当包括湖泊水域范围、湖堤、湖岸和外围控制范围。湖泊水域范围是指湖泊历史最高洪水位以下区域,包括湖泊水体、湖盆、湖洲、湖滩、湖心岛屿等。

第十条在湖泊保护范围内,禁止新建、扩建与防洪、改善水环境、通航以及旅游资源开发无关的建筑物、构筑物。

确需在湖泊保护范围内进行防洪、改善水环境、通航项目建设以及旅游资源开发,对湖泊生态环境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除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外,湖泊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

会决定,并依法履行报批手续。

第十一条禁止填湖造地、围湖造田、筑坝拦汊及其他分割水面的行为。

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不得为在城市、镇规划区内填湖造地的建设工程办理城乡规划许可。湖泊已经被围垦的,应当按照湖泊保护规划,逐步退田还湖。

第十二条在湖泊保护范围内禁止进行下列活动:

(一)向湖泊排放未经处理或虽经处理尚未达标的工业废水、农产品生产与加工产生的废水和生活污水;

(二)向湖泊排放、倾倒工业废渣、城镇垃圾和其他废弃物;

(三)在湖泊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岸坡堆放、存储固体废弃物和其他污染物;

(四)在属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湖泊水域设置排污口和从事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

第十三条 在湖泊保护范围内新建、改建或扩大排污口的,应当经过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流域管理机构同意,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进行审批;涉及通航、渔业水域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时,应当征求交通运输、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十四条在湖泊保护范围内,依法获得批准进行工程项目建设或者设置其他设施的,不得有下列情形:

(一)缩小湖泊面积;

(二)影响湖泊的行洪蓄洪能力和其他工程设施的安全;

(三)影响水功能区划确定的水质保护目标;

(四)破坏湖泊的生态环境。

在湖泊保护范围内,依法获得批准进行工程项目建设或者设置其他设施的,建设单位应当及时清除施工便道、施工围堰、建筑垃圾等。

第十五条在湖泊保护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应当建设相应的水污染防治设施。水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未建设水污染防治设施或水污染防治设施验收不合格的,主体工程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水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和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核定湖泊水域纳污能力,向同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湖泊的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同时抄报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湖泊水质状况进行监测,发现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或者水功能区的水质未达到水域使用功能对水质的要求的,应当及时报告有关人民政府采取治理措施,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报。

第十七条保护湖泊水工程。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损毁湖堤、排灌水闸、泵站和湖水出入水道等湖泊水工程。

湖泊水工程没有达到防洪、排涝、抗旱设计标准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及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整治,提高湖泊整体防洪、排涝、抗旱能力。

第十八条维护湖泊生物多样性,保护湖泊生态系统,禁止猎取、捕杀和非法交易野生鸟类和其他湖泊珍稀动物。

保护湖泊渔业资源,促进自然增殖。在水生动物产卵的重要湖区和繁殖季节,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设立保护区,确定禁渔期。在保护区内和禁渔期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行捕捞和爆破、采砂等水下作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渔)业等有关部门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采取生物控制、放养滤食鱼类、底栖生物移植等措施修复水域生态系统,并对各类水生植物的残体以及有害水生植物进行清除。第十九条 具有渔业、调蓄、灌溉等功能的湖泊,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协商确定渔业生产所必需的最低水位线,设置蓄水位标志。因特殊情况不能保证最低水位线的,水行政主管

部门应当通知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并告知交通运输主管部门。

在通江湖泊建有涵闸的,在不影响防洪安全的情况下,适时开闸灌江纳苗,恢复江湖联系。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其他有关部门,按照湖泊保护规划和防洪要求编制种植、养殖规划,确定具体的种植、养殖水域、面积、种类、密度、方式和布局,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在城市、镇规划区的湖泊内,禁止围网、围栏养殖。

种植、养殖项目,应当按照依法批准的种植、养殖规划实施,并服从湖泊蓄水调洪的需要。对在规划养殖面积之外的原有养殖项目,应当自规划批准之日起分期分批停止实施,停止实施计划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制定。

第二十一条保护湖泊自然与人文景观,在湖泊周边兴建各类设施,其建筑风格、形式、体量和色彩应当与自然景观相协调。

第二十二条在湖泊保护范围内开发旅游项目应当符合湖泊保护规划的要求,并依法报经批准。经批准设置的各类旅游观光、水上运动、餐饮娱乐、度假休闲等设施应当与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相协调,不得影响防洪安全,不得破坏水环境。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执法部门应当建立执法巡查制度,加强对湖泊的经常性保护管理,发现填占、侵害湖泊的行为,及时予以处理。

第二十四条在湖泊保护范围内,新建、扩建与防洪、改善水环境、通航以及旅游资源开发无关的建筑物、构筑物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并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五条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填湖造地进行工程建设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确定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改正,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无法采取补救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当事人不停止建设或者逾期不拆除的,建设工程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责成有关部门采取查封施工现场、强制拆除等措施。

第二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在湖泊保护范围内,进行工程项目建设或者设置其他设施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并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缩小湖泊面积;

(二)影响湖泊的行洪蓄洪能力和其他工程设施的安全;

(三)影响水功能区划确定的水质保护目标;

(四)破坏湖泊的生态环境。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

(一)筑坝拦汊及其他分割水面的行为;

(二)建设单位不及时清除施工便道、施工围堰、建筑垃圾等;

(三)损毁湖堤、排灌水闸、泵站和湖水出入水道等湖泊水工程的。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由环境保护、建设(规划)、农(渔)业、国土资源、林业、交通运输等行政主管部门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二十九条政府及其部门的工作人员在湖泊保护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湖泊保护奖励机制,对举报侵害湖泊违法行为或协助行政执法机关查处侵害湖泊违法行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具体办法由各级人民政府制定。第三十一条本条例自 年 月 日起施行。

第四篇:湖北省湖泊治理申论

2010年湖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参考答案

(一)根据材料,提炼出湖北省可以借鉴的保护与治理湖泊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一是加强湖泊保护的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湖泊保护法规体系。

二是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公民湖泊环保意识,同时构建非政府组织、公众参与体系,鼓励非政府组织、公众的积极参与。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开展湖泊治理综合整治工程。如控制污染源,完善湿地系统,保护流域自然植被,调整农业生产方式等措施综合治理。

四是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新的治理湖泊机制。加强管理和监督,明确责任追究机制,创新投融资模式,探索湖泊治理的市场化、模式化。

(二)阅读给定材料,分析指出近十几年来房地产对我国城市湖泊的主要影响。

房地产对我国城市湖泊的主要影响:

一是造成城市湖泊水资源萎缩,湖泊面积锐减。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我国许多城市推行“填湖造房”,许多城市湖泊被填埋,城市湖泊面积急剧减少。

二是加重了城市湖泊的污染。房地产开发带来大量建筑垃圾以及居民生活垃圾的倾倒,污染城市湖泊,水质下降。

三是使得城市湖泊丧失了供水、旅游、水产等服务功能。大量城市湖泊受“填湖造房”的影响,水资源减少,污染严重,丧失原有的生态服务功能。

(三)结合给定材料,分析在湖泊保护中加强非政府组织社会责任建设的难点,并提出解决的对策。(20分)

难点:

一是我国湖泊保护的法制建设还不够完善,无法为我国非政府组织在湖泊保护中提供行动框架。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支持,就会使得非政府组织的行为缺乏合法性,不利于社会责任的履行和加强。

二是部分地方政府有法不依,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社会责任无法得到切实履行。填湖事件的发生和基层政府片面追求“填湖经济”带来的利益有关。当政府利益与社会公益相冲突时,非政府组织的社会责任的实现就无法得到保障。

三是全社会环保意识不高,公众对于湖泊保护的参与力度不高,没有公众的支持,非政府组织的社会责任难以实现。

对策:

首先,加强湖泊保护的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湖泊保护法规体系,为非政府组织推行各项社会活动提供合法的行动框架和法律支持。

其次,政府应当依法行政,严厉打击破坏湖泊资源的行为。协调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满足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利益诉求。

再次,政府应当加大对社会的宣传教育,宣传我国当前湖泊面临的严重危机,提高公民环保意识和保护湖泊的社会责任。只有公民的广泛参与和支持,非政府组织的社会责任才能得到实现。

(四)参考给定材料,运用科学发展观,以《从湖泊危机说开去》为题,写一篇议论文。(40分)

从湖泊危机说开去

水是生命之源,湖泊是地球水资源的重要载体。它滋养了文明,润泽着万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依托。然而,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使湖泊面临严重危机。在历史上曾有“千湖之省”美誉的中部大省湖北省,由于受上世纪大规模围湖造田及近年来房地产的开发,倾倒垃圾,工业污染等影响,湖北湖泊水资源锐减、水质污染严重,生态功能不断退化萎缩,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湖泊的保护和治理。2008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淮河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让江河湖泊休养生息,恢复生机”,提出指导新时期我国治水治污的重大战略思想。治水治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国在保护和治理湖泊时必须做到统筹规划,站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高度上,统筹经济和社会、局部和整体、当前与长远利益,保护我国的湖泊资源,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首先,加强湖泊保护的法制建设,建立和完善湖泊保护法规体系,使得我国在湖泊保护上做到有法可依、依法行政。一方面要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湖泊治理规章和政策,建立和完善保护湖泊的法规体系,为我国湖泊的治污治水提供法制保障。同时,抓紧制定一些湖泊的监管条例和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与之形成配套的法律体系,更好地规范全国湖泊资源开发利用的保护工作。

其次,建立湖泊综合治理机制。加强湖泊环境污染联防治理和湖泊生态保护,制定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方案,包括总量控制和监督管理方案,并创新投融资模式,探索湖泊治理的市场化模式化。同时,要真正发挥政策体系的作用,还必须切实调动企业、政府和居民的积极性,使环境保护的主体产生自觉行动。

再次,构建非政府组织的公众参与体系。我国的湖泊治理除了依靠工程技术外,还需要构建非政府组织公众参与体系,当前缺乏非政府组织、公众的参与,湖泊水污染的控制比较被动,影响了治理效果。要重视非政府组织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的积极作用,非政府组织在公众的宣传教育、影响国家环境政策的教化、与政府和政府间组织之间的沟通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最后,政府应当加大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环保意识。政府应当积极利用新闻、电视、报刊等媒体向社会宣传当前我国湖泊存在的问题,提高公民保护湖泊的社会责任感,倡导公民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积极投身到湖泊的治理和保护当中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美丽的画面的实现需要我们加大对湖泊的治理力度,保护湖泊资源。当前,我们应当根据十七大报告精神,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促使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达到完美的统一。

第五篇: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一百三十六号)

《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已由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于2012年5月3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

湖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2年5月30日

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

(2012年5月30日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加强湖泊保护,防止湖泊面积减少和水质污染,保障湖泊功能,保护和改善湖泊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湖泊保护、利用和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湖泊渔业生产活动和水生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法律、法规对湿地和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内湖泊的保护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重要湖泊可根据其功能和实际需要,另行制定地方性法规或者政府规章,以加强保护。

水库的水污染防治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湖泊保护工作应当遵循保护优先、科学规划、综合治理、永续利用的原则,达到保面(容)积、保水质、保功能、保生态、保可持续利用的目标。第四条

湖泊保护实行名录制度。本省行政区域内湖泊保护名录,经省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发展改革、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农(渔)业、林业、建设(规划)、交通运输、旅游等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湖泊的功能、面积,以及应保必保原则拟定和调整,由省人民政府确定和公布,并报省人大常委会备案。

第二章

政府职责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湖泊保护工作的领导,将湖泊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协调解决湖泊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跨行政区域的湖泊保护工作,由其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和区域内的人民政府负责。

跨行政区域湖泊的保护机构及其职责由省人民政府确定。

跨行政区域湖泊的保护机构应当切实履行湖泊保护职责,协助本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湖泊保护工作。

第六条

湖泊保护实行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

上级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湖泊保护工作实行目标考核,考核目标包括湖泊数量、面(容)积、水质、功能、水污染防治、生态等内容。具体考核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湖泊保护目标考核结果,应当作为当地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部门负责人任职、奖惩的重要依据。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湖泊保护工作,具体履行以下职责:

(一)湖泊状况普查和信息发布;

(二)拟定湖泊保护规划及湖泊保护范围;

(三)编制与调整湖泊水功能区划;

(四)湖泊水质监测和水资源统一管理;

(五)防汛抗旱水利设施建设;

(六)涉湖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与监督;

(七)湖泊水生态修复;

(八)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其他职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明确相应的管理机构负责湖泊的日常保护工作。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在湖泊保护工作中具体履行以下职责:

(一)编制湖泊水污染防治规划;

(二)水污染源的监督管理;

(三)湖泊水环境质量监测和信息发布;

(四)水污染综合治理和监督;

(五)审批涉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六)组织指导湖泊流域内城镇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七)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其他职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湖泊保护工作中具体履行以下职责:

(一)设定禁渔区和确定禁渔期;

(二)渔业种质资源保护;

(三)渔业养殖的监管;

(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五)组织制定和实施渔业开发利用保护规划;

(六)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其他职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在湖泊保护工作中具体履行以下职责:

(一)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的建设、管理;

(二)环湖生态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工程建设;

(三)湖泊湿地生态修复;

(四)湖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五)法律、法规等规定的其他职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财政、建设(规划)、国土资源、公安、交通运输、旅游等其他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湖泊保护工作。

第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湖泊保护的部门联动机制,实行由政府负责人召集,相关部门参加的湖泊保护联席会议制度。

联席会议由政府负责人主持,日常工作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承担。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湖泊保护投入机制,将湖泊保护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第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通过财政、税收、金融、土地使用、能源供应、政府采购等措施,鼓励和扶持企业为减少湖泊污染进行技术改造或者转产、搬迁、关闭。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湖泊保护规划的要求和恢复湖泊生态功能的需要,对居住在湖上,岸上无房屋、无耕地的渔民和居住在湖泊保护区内的其他农(渔)民实施生态移民,采取资金支持、技能培训、转移就业、社会保障等方式予以扶持。

第十三条

对重要湖泊的保护,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湖泊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运用科技手段加强湖泊的监测、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

第三章

湖泊保护规划与保护范围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编制湖泊保护总体规划,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水污染防治规划、湿地保护规划和湖泊保护总体规划应当相互衔接。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湖泊保护总体规划,按照管理权限,组织对列入湖泊保护名录的湖泊分别拟定湖泊保护详细规划,征求相关部门和公众意见,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并报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湖泊保护详细规划应当包括湖泊保护范围,湖泊水功能区划分和水质保护目标,水域纳污能力和限制排污总量意见,防洪、除涝和水土流失防治目标,种植、养殖控制目标,退田(池)还湖,生态修复等内容。

第十七条

湖泊保护规划不得随意变更,确需修改的应当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不得违反湖泊保护规划批准开发利用湖泊资源,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湖泊保护规划开发利用湖泊资源。

第十八条

实行湖泊普查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实施湖泊状况普查,建立包括名称、位置、面(容)积、调蓄能力、主要功能等内容的湖泊档案。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据湖泊保护规划,对湖泊进行勘界,划定湖泊保护范围,设立保护标志,确定保护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并向社会公示。

第二十条

湖泊保护范围包括湖泊保护区和湖泊控制区。

湖泊保护区按照湖泊设计洪水位划定,包括湖堤、湖泊水体、湖盆、湖洲、湖滩、湖心岛屿等。湖泊设计洪水位以外区域对湖泊保护有重要作用的,划为湖泊保护区。城市规划区内的湖泊,湖泊设计洪水位以外不少于50米的区域划为湖泊保护区。

湖泊控制区在湖泊保护区外围根据湖泊保护的需要划定,原则上不少于保护区外围500米的范围。

第二十一条 在湖泊保护区内,禁止建设与防洪、改善水环境、生态保护、航运和道路等公共设施无关的建筑物、构筑物。

在湖泊保护区内建设防洪、改善水环境、生态保护、航运和道路等公共设施的,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建设单位经依法批准在湖泊保护区内从事建设的,应当做到工完场清;对影响湖泊保护的施工便道、施工围堰、建筑垃圾应当及时清除。

第二十二条

禁止填湖建房、填湖建造公园、填湖造地、围湖造田、筑坝拦汊以及其他侵占和分割水面的行为。

湖泊已经被围垦或者筑坝拦汊的,应当按照湖泊保护规划,逐步退田(圩)还湖。

第二十三条

在湖泊保护范围内新建、改建排污口的,应当经过有管辖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同意,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审批;涉及通航、渔业水域的,应当征求交通运输、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二十四条

湖泊控制区内的土地开发利用应当与湖泊的公共使用功能相协调,预留公共进出通道和视线通廊。

禁止在湖泊控制区内从事可能对湖泊产生污染的项目建设和其他危害湖泊生态环境的活动。

第四章

湖泊水资源保护

第二十五条

实行最严格的湖泊水资源保护制度。湖泊水资源配置实行统一调度、分级负责,优先满足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兼顾农业、工业、生态用水以及航运等需要,维持湖泊合理水位。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发展改革、环境保护、农(渔)业、林业、建设(规划)、交通运输、旅游等有关部门,按照流域综合规划、湖泊保护总体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拟定和调整湖泊的水功能区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向社会公布。

在湖泊内进行养殖、航运、旅游等活动,应当符合该湖泊的水功能区划要求。第二十七条

加强对湖泊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对具有饮用水水源地功能的湖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规定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设立相关保护标志。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科学调度,防止水源枯竭;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开展日常巡查和监测,防止水体污染。

第二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湖泊生态保护需要确定湖泊的最低水位线,设置最低水位线标志。

湖泊水位接近最低水位线的,应当采取补水、限制取水等措施。

第二十九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统一规划布局、统一标准方法、统一信息发布的要求,建立湖泊监测体系和监测信息协商共享机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本行政区域湖泊水环境质量监测信息;水文水资源信息由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发布;发布水文水资源信息涉及水环境质量的内容,应当与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协商一致。

第五章

湖泊水污染防治

第三十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拟订湖泊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和控制计划,逐级分解至县(市、区)人民政府,并落实到排污单位。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水功能区对水质的要求和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核定湖泊水域纳污能力,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湖泊的限制排污总量意见,并予以公告,同时抄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湖泊水质状况进行监测,发现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控制指标的,或者湖泊水质未达到该水功能区对水质要求的,应当及时报告有关人民政府采取治理措施,并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通报。

第三十二条

省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湖泊水污染防治、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布局调整的需要,拟定湖泊重点水污染物排放限值适用的具体地域范围和期限,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三十三条

对湖泊水环境质量不能满足水功能区要求的区域,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停止审批新增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湖泊流域内各类工业园区、工业集中区的统一规划布局,依法进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配套建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湖泊流域内建设项目应当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政策;禁止新建造纸、印染、制革、电镀、化工、制药等排放含磷、氮、重金属等污染物的企业和项目;对已有的污染企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法责令其限期整改、转产或者关闭。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指导湖泊流域内农业生产者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控制过量和不当使用,防止造成水污染。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科学规划湖泊流域内畜禽饲养区域,鼓励建设生态养殖场和养殖小区,通过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方式实现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减少畜禽养殖污染。

第三十六条

禁止向湖泊排放未经处理或者处理未达标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

禁止向湖泊倾倒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工业废渣和其他废弃物。禁止在属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湖泊水域设置排污口和从事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安排建设湖泊流域内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合理规划建设雨水、污水单独收集设施,提高城镇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新建、在建城镇污水处理厂,应当同步配套建设脱氮除磷设施;已建的城镇污水处理厂没有脱氮除磷设施的,应当增设脱氮除磷设施。

污水处理厂出水应当符合国家对回用水的要求。

第三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湖泊流域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结合生态乡、镇、村创建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实施河塘清淤,改造和完善水利设施,利用河塘沟渠的自净能力处理生活污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污水人工湿地处理设施、生物滤池设施和接触氧化池等集中或者分散污水处理设施。

第三十九条

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安排建设湖泊流域内城乡垃圾收集、运输、处置设施,在村庄设置垃圾收集点,对垃圾分类收集,对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包装物分类处理,提高垃圾处理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水平。

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水行政、环境保护等部门,按照湖泊的水功能区划、水环境容量和防洪要求编制渔业养殖规划,确定具体的养殖水域、面积、种类和密度等,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禁止在湖泊水域围网、围栏养殖;本条例实施前已经围网、围栏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限期拆除。

禁止在湖泊水域养殖珍珠和投化肥养殖。

第四十一条

在湖泊保护范围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科学规划旅游业,防止超环境能力过度发展;从事旅游开发应当符合湖泊保护规划的要求,并依法报经批准;有关部门在审批过程中,应当召开听证会听取公众意见。

经批准设置的各类旅游观光、水上运动、休闲娱乐等设施不得影响水生态环境,应当与自然景观相协调,并配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确保达标排放。

第四十二条

湖泊内的船舶应当按照要求配备污水、废油、垃圾、粪便等污染物、废弃物收集设施。港口、码头等场所应当配备船舶污染物接收设施,并转移至其他场所进行无害化处理。

在城区湖泊和具有饮用水水源功能的湖泊从事经营的船舶,不得使用汽油、柴油等污染水体的燃料。第四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环境保护、水行政等主管部门编制湖泊水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做好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工作。

第六章

湖泊生态保护和修复

第四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湖泊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保护和改善湖泊生态系统。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农(渔)业、林业等部门开展湖泊生态环境调查,制定修复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四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水行政、环境保护、林业、建设等部门,运用种植林木、截污治污、底泥清淤、打捞蓝藻、调水引流、河湖连通等措施,对湖泊水生态系统以及主要入湖河道进行综合治理,逐步恢复湖泊水生态。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湖泊保护详细规划,会同相关部门修复湖滨湿地,建设湿地恢复示范区,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实施环湖生态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工程建设。

第四十七条

维护湖泊生物多样性,保护湖泊生态系统,禁止猎取、捕杀和非法交易野生鸟类及其他湖泊珍稀动物;禁止采集和非法交易珍稀、濒危野生植物。

在水生动物繁殖及其幼苗生长季节的重要湖区和洄游通道,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设立禁渔区,确定禁渔期。在禁渔区内和禁渔期间,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行捕捞和爆破、采砂等水下作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渔)业等有关部门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采取适量投放水生物、放养滤食性鱼类、底栖生物移植等措施修复水域生态系统,并对各类水生植物的残体以及有害水生植物进行清除。

第七章

湖泊保护监督和公众参与

第四十八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定期公布湖泊保护情况白皮书,对保护湖泊不力的市、县、区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实行约谈,督促其湖泊保护工作。第四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环境保护、农(渔)业、林业等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本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加强对湖泊保护、利用、管理的监督检查,发现违法行为及时查处;对不属于职责范围的,应当移交有管辖权的部门及时查处。

第五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通过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湖泊保护情况的专项工作报告、对本条例实施情况组织执法检查、开展专题询问、质询等方式,依法履行监督职责;必要时可以依法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

第五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加强湖泊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增强公众湖泊保护意识,建立公众参与的湖泊保护、管理和监督机制。

第五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定期发布湖泊保护的相关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

编制湖泊保护规划、湖泊水污染防治规划、湖泊生态修复方案和审批沿湖周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征求公众的意见和建议,接受公众监督。

第五十三条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应当开展湖泊保护公益性宣传,倡导促进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发挥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

第五十四条

鼓励社会各界、非政府组织、湖泊保护志愿者参与湖泊保护、管理和监督工作。

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或者以其他方式投入湖泊保护。

社区、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当地人民政府开展湖泊保护工作,督促、引导村(居)民依法履行保护湖泊义务。

第五十五条

在湖泊保护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严格遵守湖泊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湖泊保护规划的规定,自觉接受相关部门和公众的监督,依法、合理、有序利用湖泊。

第五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完善湖泊保护的举报和奖励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危害湖泊的行为进行举报;有处理权限的部门接到检举和举报后,应当及时核查、处理。

对保护湖泊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上级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机关依据职权责令改正,通报批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保护湖泊不力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

(二)未依法对湖泊进行勘界,划定保护范围,设立保护标志的;

(三)未依法组织编制湖泊保护规划、湖泊水功能区划、湖泊水污染防治规划的;

(四)违反湖泊保护规划批准开发利用湖泊资源的;

(五)未依法履行有关公示、公布程序的;

(六)有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五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在湖泊保护区内建设与改善水环境、生态保护、航运和道路等公共设施无关的建筑物、构筑物的,或者填湖建房、填湖建造公园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三款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恢复原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清除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指定有关单位代为清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第六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一款的规定,在湖泊保护区内从事填湖造地、围湖造田、筑坝拦汊及其他侵占和分割水面行为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逾期未恢复原状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指定有关单位代为恢复原状,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条第二款规定,围网、围栏养殖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拆除,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不拆除的,由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定有关单位代为清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条第三款在湖泊水域养殖珍珠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条第三款在湖泊水域投化肥养殖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处5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污染水体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

第九章

第六十二条

本条例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

下载湖北省湖泊环境现状及污染控制措施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北省湖泊环境现状及污染控制措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环境因素控制措施

    环境因素控制措施一 目的贯彻执行国家、地方政府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标准,积极防治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恶臭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

    武汉市湖泊污染现状和治理对策

    武汉市湖泊污染现状和治理对策摘要:城市湖泊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汉市更是被称为千湖之城,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武汉市的上百个湖泊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

    浅谈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环境保护和污染控制措施

    摘 要: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建筑垃圾、污水以及噪音等污染环境,而现场环保工作的效果不仅仅影响到施工现场内部,而且影响到周围的居民,因此施工现场的环保......

    粉尘污染预防控制措施[大全五篇]

    粉尘、噪声污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施工生产过程中,衬里拆除、除锈工序会产生噪声及一定量的粉尘释放,控制的不好将对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对人身体造成危害。为减轻粉尘和噪声对......

    液压油的污染与控制措施

    液压油的污染 1.3.1液压油的污染原因 (1)潜藏在元件和管道内的污染物 1)液压元件、组合键在组装前零件未去毛刺或未经过严格清洗,组装时将铸造型砂、切屑、灰尘等杂物带入零件内部......

    食品加工厂霉菌污染及其控制措施

    食品加工厂霉菌污染及其控制方法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微污染源”很多,如何防止食品被污染乃是一重要课题。霉菌作为为微污染源中的一种,如果不加以控制势必会影响到食品质保期......

    饲料厂防止外来污染控制措施

    饲料厂防止外来污染控制措施 一、目的 防止外来的生物的、化学的和物理的危害,避免原料、成品及生产过程中不受外来污染影响,保证产品安全。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饲料生产过......

    噪声、振动污染危害控制措施

    噪声、振动污染危害控制措施 为认真贯彻落实《建设工程文明施工管理规定》和《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以及重大工程建设的有关文明施工管理规定,实现文明施工现场达到相关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