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演讲稿的写作技法
中学生演讲稿的写作技法
演讲稿是应用文,是锻炼我们口才和思维的一种极佳的方式,演讲稿的写作技法。
有人凭着三寸不烂之舌,不用一兵一卒,便能连下数城;也有人单枪匹马,面对众多敌人,慷慨陈辞,结果竟化敌为友;而陈胜当年揭竿而起,振臂一呼,天下便能风云呼应,这其中的原因,虽然主要是因为客观因素,但也不能说与他的那篇“演说词”毫无关系。一场成功的演讲,仍是一枝神奇的枪,一柄锋利的剑。而一场成功的演讲,又首先取决于一篇成功的演讲稿。
当然,正如“诗无定法”一样,演讲稿的写作也可以说是没有定法的。但一般来讲,它又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鲜明的针对性。
演讲是要就某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就决定了它必须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演讲首句开宗明义地提出:“我主张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这样的开头,观点鲜明,能够很快把听众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围绕“马克思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他的英名将永垂不朽”这一主题,开头简要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情景,接着从理论建树、伟大的革命实践等方面展开论述,最后推出“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结论。演讲内容紧紧围绕主题,观点统帅材料,材料证明观点,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二、情感的渲染性。
好的演讲善于创设一种和谐的演讲气氛,沟通与听众的情感。如一位学生的毕业典礼的告别讲演词的开头这样写道:再见了,我的校园;再见了,我的老师。几度回首,还是魂牵情绕;不停挥手,还是抹不去一腔留恋…这种用情感写出的诗篇,充满了激情和依恋,容易引发师生的感动之情。
三、内容的凝炼性。
演讲稿要有充实的内容,否则,思想就会失去依托。但演讲稿更要注意事件或事例的提炼、概括,并把它化为形象性或哲理性的语言。如: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最卑污,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笔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讲啊!为什么要打要杀,又不敢正大光明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这成什么话?(闻一多《最后一次的演讲》演讲者仅仅用了几句话,就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性质、程度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下子吸引了听众,拨动了听众的心弦,为下面的演讲铺平了道路。
四、材料的吸引性。
要写好演讲稿,就要对材料进行筛选,选取那些真实可靠的,能突出、烘托主题的,能使人感动和感兴趣的具有强烈吸引力的生动的材料。如一位同学在《用绿色装点祖国山河》的演讲稿中写道:据统计:目前我国沙漠、戈壁及沙漠化土地149。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5。5%,其中约有16万平方公里是人为造成的,现在仍以平均每年15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而中国最大的长白山林区的森林主体正以每年3,演讲稿《演讲稿的写作技法》。5公顷、500万立方米的速度消失。其他地方的林区同样砍伐过量。我国目前砍伐量已超过生产量的50%以上。世界森林覆盖率为22%。而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2。7%,占世界的l20位。这则材料通过触目惊心的数字和鲜明强烈的对比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冷峻严酷的现实的挑战,阐明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五、哲理的思辨性。
演讲稿中的“理”不同于一般的议论说理,它更要通过高度凝炼的哲理性语言来示理。这就需要演讲者具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能透过现象揭示内在的精神实质。如雨果在《巴尔扎克葬词》中评价巴尔扎克:“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用哲理性的诗化语言,对巴尔扎克作了崇高而独特的评价。“上天在让人民面对崇高的的奥秘,并对死亡进行思考的时候,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辩证地说明巴尔扎克的逝世,触动许多人把他当做生活的座标,重新思考生死问题,思考生活的意义。对巴尔扎克的逝世,他又说:“这不是黑暗,而是光明!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这不是虚无,而是永恒!”激昂慷慨地指出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影响。它给人更多的是悲痛之后的无穷力量,预示着光明的到来,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象征一种永恒。这样的评价,生动具体,充满了哲理的思辨性。
六、结构的逻辑性。
演讲要有意识建立鲜明的逻辑结构,能使听众感觉到清晰的层次。可采用排比句段、过渡句等语言标志来实现。如一则《莫让年华付水流》的演讲,就在每个段落的开头都采用“时间”这个词做语言标志,再选用与时间紧密关联的短句子来表明层次。时间是一个常数;时间是青春的要素;时间是无情的;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胜利;时间就是生命;我们要做时间的主人。这样既承上启下,又各不相同,从多侧面、多角度说明了青年朋友应珍惜宝贵的青春年华,使听众感到层次清楚,印象深刻。
七、积极的鼓动性。
这是指演讲者通过自己的情感,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气势,鼓动听众接受演讲者的观点和主张。这种鼓动性往往能够起到催人泪下、发人深思、感人奋进的功效。丘吉尔任首相后的首次演讲:你们问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回答: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赢得胜利;不论多么可怕,也要赢得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赢得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我要说:“来吧,让我们同心协力,一道前进!”这种富有激情的演讲,不仅为听众树立了坚定的信念,而且也使他们产生了火热的情感,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鼓动性。
八、语言的独特性。
演讲稿的语言既有自然质朴、简洁明了的本色,又要具有准确严密、条理规范、生动形象、平易亲切、圆润动听、甚至幽默风趣等特点。这就要做到认真地锤炼语言。有时在整散结合中显示出参差美,有时在平易中显示绚丽美;有时需曲折含蓄,峰回路转;有时需明白晓畅,酣畅淋漓;有时庄重,有时诙谐,有时激昂,有时舒缓…凡此种种,都要各得其“体”,恰到好处。如鲁迅先生《未有天才之前》这个演讲的语言运用得就很成功。演讲的第三部分有这样一段话:
就是在座的诸君,料来也十之九愿有天才的产生罢,然而情形是这样,不但产生天才难,单是培养天才的泥土也难。我想,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
在这里,鲁迅先生把群众比作泥土,把天才比作种子,形象说明了要培养天才,支持新思想新文化的必要性,使听众在轻松幽默的气氛中接受了道理。又如马丁·路德·金《在林肯纪念堂前的演讲》中说道:“就某种意义而言,我们是来首都兑现期票的。”“期票”是美国总统对民权的许诺,“期票”的签字人是美国政府,而每个美国公民都是该“期票”的合法继承人。这样的比喻,贴切美妙,新颖有趣,很容易引起听众的感情共鸣。而后,作者用了“我梦想有一天…”四个排比段,痛快淋漓地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句式整散结合,富有变化,气势雄劲有力,犹如不可阻挡的飞瀑,从而大大激发了听众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热情。
学写演讲稿和演讲的过程,就是不断积累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写好演讲稿,使自己成为高水平的演讲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21世纪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的条件之一。
第二篇:写作技法—叙述
写作基础知识—写作技法—叙述
------------------进入:写作技法01 02 03 04 05 06(当前页:01)
什么是叙述?把人物的经历或事物的发展变化表达出来称为叙述。
叙述的作用主要有三点:
第一、介绍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例如:“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 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 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大自然的语言》)
第二、介绍人物的经历和事迹。例如:“我小时候,家在哈佛尔。家里并不富裕,对付 对付地过活而已。我父亲做着事,每天要到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也不多。我有两个 姐姐。”(《我的叔叔于勒》)
第三、为议论说理文章提供论据。如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的第一段:“司徒雷登 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 日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 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之一。”
学习叙述方法,主要应研究以下三个问题:
一、叙述的人称
叙述的人称,实质上是作者叙述时的观察点、立足点问题,也就是叙述一个人、一件事 时,是以作者自己的角度来写,还是以他人的角度来写的问题。
第一人称: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所历、所闻、所见,把人物经历、事 件经过告诉读者,这便是第一人称的叙述。 依据“我在事件叙述时地位的轻重,常常表现为:
1、“我”是见证人。如《孔乙已》中的“我”,《祝福》中的“我”,都是只起事件 的见证人的作用。
2、“我”是重要人物。如《一件小事》中的“我”,《故乡》中的“我”。
3、“我”是主人公。如日记、书信、游记、自传体文章中的“我”,还有以第一人称叙述 的某些小说、故事中的“我”。譬如,鲁迅不是狂人,但在写《狂人日记》时却用“我”来 叙述,代替了“狂人”,有力地揭露了中国封建家族制度和吃人的旧礼教。
4、“我”是穿针引线的人物。
第一人称叙述的长处是有真实感,亲切自然。短处是受“我”的限制,不便于反映广阔的现 实生活,很难反映“我”以外的人物的思想。
第二人称:作者用“你”、“你们”来叙述,是第二人称叙述。实用写作中很少用此 人称,文学创作中有通篇为第一人称的。
第三人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 诉读者,这便是三人称的叙述。
其用法有:
1、“他”。如“他既然这样完全失掉了理性,就发生了哪个疯子头脑里都不曾有过的 一种奇想„„”(《堂·吉诃德》)
2、人名。如“一九四六年一月二十七日,周恩来同志从重庆回延安„„”(《一次难忘 的航行》)
3、指代。如“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多收了三五斗》)
第三人称叙述的长处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写作较自由、灵活,能把人和事直接展现 在读者眼前。短处是没有第一人称叙述那样亲切自然。而且,掌握起来比第一人称叙述较为 困难。
在写作中,还存在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交替使用的情形。如鲁迅的小说《祝福》就 用了两种人称来叙述。我们在使用两种人叙述事件时应注意:①不得频繁改换;②改换时要 交代清楚,不能打断叙述线索。
写作时倒底是用第一个称还是用第三人称或第二人称叙述,应该从用哪一人称叙述来处 理材料、表现主题最为有利的角度来考虑。而且,不管采用哪一种人称叙述,都必须事先确 定好,并贯穿文章始终,做到人称一致。否则,叙述人称混乱,就会条理不清,影响中心思 想或主题的表达。
二、叙述的方式
叙述的方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进行叙述。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使 用倒叙应注意交代清楚,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否则会影响表达效果。
插叙:指由于表达的需要,中断了原来的叙述而插入的另一段叙述。插叙与倒叙的区别在于 :插叙只是顺叙中的一个片断,不是全文中心事件的一部分;而倒叙所叙的内容是整个事件 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一个环节。
补叙:对前面的叙述加以补充、解释。补叙与插叙的不同在于:
1、文字少,一般没有 情节,前后不必有过渡文字;
2、去掉补叙的文字,前后内容仍可以衔接起来。
三、叙述的要求:第一,线索清楚,要抓住主要线索叙述。第二,“叙述六要素”应交 代明白,一般要把时、地、人、事写清楚,有时可省略其中一、二个要素。第三,详略得当。第四,要有波澜。因为“文似看山不喜平”、“文贵曲”。
进入:写作技法01 02 03 04 05 06(当前页:01)
------------------
制作:忆往书屋 吴飞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第三篇:记叙文写作技法指引
记叙文写作技法指引
一、记叙文写作十种常用技法
巧设悬念
把文章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一个提示,但不马上解答,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兴趣,产生急于看下去的迫切心情,这样文章的开头,我们称为巧设悬念。它的好处是能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一线串珠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一条线。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实物、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无论采取哪种线索,都必须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灵活巧妙地确定。
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方法。生活中有些材料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但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一滴水也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只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小材料同样能反映深刻的主题。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烘托艺术
烘托艺术原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是指渲染某一部分,衬托出另一主要部分来。把这种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构思中来,就是从侧面通过描绘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来衬托出主要人或事物,又称“衬托法”。衬托,也叫映衬。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意思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如“红花还须绿叶扶”。有了陪衬的事物,被陪衬的事物才会显得突出,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说明。
1、衬托,可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事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主要事物。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用冷风寒水来衬托壮士此行的悲壮。又如“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雪峰”,用蓝天衬雪峰,使雪峰更高大
反衬,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如上例中的蓝天的蓝,来衬托雪峰的白,使雪峰更洁白。又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有声衬无声。
2、运用衬托要爱憎分明,要宾主分明,陪衬事物与被陪衬事物,要让人一看便清楚,不能喧宾夺主。
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是指在适当的时候以一二句议论,点明事物、人物、景物的意义之所在,或揭示作品主题,醒人之耳目,给人以启迪。点睛之处可以是在篇中,也可在篇末。铺垫蓄势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
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法可以使文章严谨连贯,浑然一体,又突出内容和结构上的内在联系。照应一
般有以下几种:
1、内容和标题相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常常是内容安排多处和题目照应,或在恰当的地
方直接、间接地点明题意。如《背影》,文中多次描写“背影”,既与标题“背影”相照应,又进一步点明题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2、行文中间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就是在文章前面写事,后面行文交代前面所写事的结
果,使内容相互补充,层层深入。
3、结尾与开头照应法。在文章的结尾处对开头交代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
一致,成为有机的整体。如《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和结尾照应,不但使文章结构显得非常完整,而且使作者的赞美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卒章显志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一波三折
记叙性文章要避免平铺直叙,记流水账,如能写得波澜起伏,就能引人入胜,耐看。俄国作家柯罗连科的写景小品《火光》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但从字面上看,数百字的短文,由作者的感受引发了一波三折的景物变化,黑夜泛舟,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这是开头展示的基本景象;船夫不以为然,认为还远着呢,兴起一波;自己从不相信到信服,又兴起一波;由“非常遥远”到“毕竟就在前头”,重要的是“必须加劲划桨”再兴一波
“一波三折”,“波折”要入情入理,让读者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方能做到引人入胜。而脱离生活,故弄玄虚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读者,还会适得其反。
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是相反的两种布局方法。杨朔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荔枝
蜜》。他在文中说小时候因为被蜜蜂螫过,因此对它总有疙疙瘩瘩的厌恶之感,但后来在广东从化参观了养蜂场,尝到了荔枝蜜,又听了养蜂老人的一番介绍,对小生灵蜜蜂顿生敬仰之情,它那勤恳、无私的品质正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德。这是典型的欲扬先抑写作手法。所谓欲扬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颂扬的对象,而落笔开始却贬抑它,批评它。前文的“抑”,反衬了后文的“扬”。采用这种写作手法,要自然合理,切不可牵强生硬。
二、记叙文技法创新三个注意事项
(一)、多角度思考,求异存同
鲁迅曾说:“第一次把女人比成花的是天才,第二次把女人比成花的是庸才,第三次把
女人比成花的是蠢才。”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作文不能沿袭他人。然而许多学生由于生活空间狭小,又缺少独立思考,写出来的作文往往大同小异。如赞美老师,往往写“辅导差生”、“深夜备课”;歌颂母爱,往往写“灯下织毛衣”,“夏夜陪读”;颂扬雷锋精神,往往写“为
军属搬运煤球”,“搀扶盲人过马路”„„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读来味同嚼蜡。
要避免作文“千人一面”的产生,作者就要让自己的思维自由驰骋,多角度思考问题,即多想一些与题目有关的人和事,多想一些表现手法,然后经过比较筛选,独辟蹊径,独树一帜。
1、材料的选取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文章的成败主要在于材料的选取。要使文章有新意,就必须选
择新颖的材料。
首先要打破思维定势,避免与他人的选材雷同,尽量选取“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材料。
其次,要选用具有“时代感”的材料。
2、表现手法的运用。
高明的摄影师善于选择角度。张三英俊潇洒,就扬其长,拍其正面;李四其貌不扬,就避其短,拍其侧影,做到因人而异。
3、写作对象的选择。
学生生活范围主要集中于学校、家庭。写作时对同学、老师、父母记叙得较多。因此学生在选择写作对象时,也要多角度思考。在题目允许的情况下,要尽量写其他对象。
从上述三方面的分析可知,求异存同是指作者在选材、表现手法的运用;写作对象的选择上,要避免与他人雷同,追求独特的创造。
(二)逆向思维
《让座》是旧题目,如果写“少先队员给盲爷爷让座”或“学生给怀抱婴儿的妇女让座”,旧题目加上旧题材,那就老掉牙了。如果我们从相反的方向思考,文章就别出心裁,令人叫绝。如“残废军人给孕妇让座”,“老大伯给看书的小伙子让座”(表现尊重知识和人才的主题)。
按照逆向思维的方法,我们还可以找出事例。
A、春节期间,镇长带上礼物给教师拜年。(尊敬教师的风气可喜)
B、妈妈拜儿子为师,学习电脑知识。(不耻下问,精神可贵)
运用逆向思维,可出奇制胜,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三)要素特殊化
《背影》描写了父亲在千难万苦的逆境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满腔温情。正因为是特定背景下的背影,所以父爱才显得崇高,令人感动。
电影《泰坦尼克号》叙述的是一段爱情故事,然而它却能轰动世界,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是因为天描写的不是一般的男女恋情,而是危难之际的爱情故事。危难之际才见真情、见深情,泰坦尼克号上的爱情故事才显得浪漫、炽热、悲壮,震撼心灵,令观众荡气回肠。
学生写作时,如果能从上述例中受到启发,将事情特殊化,便可达到神奇效果。试比较下列几组材料:
1、A、妈妈给我买礼物。
B、继妈给我买礼物。(人物特殊化)
2、A、爸爸送我到医院。
B、爸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送我到医院。(时间特殊化)
3、A、王老师认真上课。
B、儿子生病了,王老师仍坚持上课。(情况特殊化)
4、A、银行办起了电脑培训班。
B、农村办起了电脑培训班。(地点特殊化)
这四组中,由于下一项将记叙文“四要素”特殊化,因而内容比上一项更富有表现力,主题更深刻。如果学生运用此方法,作文就能独领风骚,一鸣惊人。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作文要写出新意,方法多种多样,但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都要以内容的真实性为前提,切不可胡编乱造。
三、记叙文开头六种常见技法
1、悬念式开头
也称倒装式开头或直接切入式开头。即开篇以特写镜头写出事件的某个最富有吸引力的片段或事情的结果,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例:某同学以“空间”为话题写的一篇作文(开头)
“李轶凡自杀了!”“不会吧,他平时那么听话,学习成绩又是这么好,怎么可能呢?”“是呀。他的爸爸妈妈是那么地关心他„„”
接着作者追叙了李轶凡自杀的原因及经过,从而表现像李轶凡那样的学生们对拥有自己的心灵空间的渴望)
例:一学生以“人生之桥”为题的作文开头:
楚子涵狠狠地踢了一下桥栏。
已经是离家出走的第三天了,三天中他就一直露宿在这座桥上,口袋里的几块零钱早已花光了,饥肠辘辘的他无力地坐在桥上。
(接着作者交待了楚子涵离家出走的原因,叙述了在桥上与一位老人的交谈,写出从中悟出一些深刻的道理)
2、开门见山法
开门见山,就是直截了当的落笔扣题,总领全篇,纲举目张。
如:朱自清《背影》一文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又如:学生习作《生活需要笑声》开头:“笑一笑,十年少”,生活需要欢乐,生活需要笑声„„
两篇文章直截了当的开头,直接进入主题,就更容易使中心突出,读者读起来也容易抓住要领,掌握内容,深刻了解主题。
3、景物描写开头法
用景物描写可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可以铺垫情节,导出下文。
如:《驿路梨花》中开头描写了自然环境:“山,好大的山!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这里渲染了哀牢山中深远迷茫的气氛,对后文边疆助人为乐的感人事迹起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金黄的大斗笠》中开头:“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此处写景暗示有雨将至,为下文送伞作了很好的铺垫。
4、诗词、歌词、格言等引用开头法
巧妙的引用与文章相关的诗词、歌词、格言等作为自己文章的开头,能使文章生动活泼,读来令人亲切,吸引读者。
如:学生习作《人生需要挫折》开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磨难挫折必不可少。
学生习作《草》开头引用白居易《草》作开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里小作者巧妙引用歌词,诗词开头既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也起到了文眼的作用。
5、抒情式开头法
这种开头的语言常常抒发某种感情、或赞美、或悲痛、或激动、或欢乐„„在抒情过程中,也常常运用许多修辞手法。
如:《春》一文开头中“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开头就运用反复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盼望春天的强烈感情。
又如:学生习作《我爱秋天》开头:“一年四季,春的姹紫嫣红,夏的绿满枝头,秋的丰盈充实,冬的银装素裹,都宛如一幅幅画卷,但我更钟情于秋天”,这样开头既写出四季特点,又巧妙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情怀。
6、吸引读者设问法
作文开头,提出疑问,既能总起下文,又能吸引读者,激起读者好奇心理,以致于急切地读下文。
如:《秋魂》中秋味篇开头:“你品味过秋吗?它是什么滋味?”秋色篇中开头:“秋是什么颜色?”
学生习作《美》开头也写到“美是什么?”
这样的设问式开头,简洁、明快,下文顺理成章,从不同角度进行表达,既拓展了思路,又吸引了读者。
第四篇:申论写作技法总结
申论写作技法总结
一、申论的评分
1、言之成理酌情给分。在实际改卷操作中,基本上是按照参考答案改卷,故答题者要力求到达写出标准答案的水平。酌情给分实际为酌情扣分。
2、踩点给分
踩点给分要求,文字组织多采用短句作答,避免冗长解释。
3、申论拉开差距的重点在于,第一题和第二题得作答。
二、申论的文体结构选择
1、总分结构
总分结构的优势在于表述全面。缺点在于缺乏深度思考,无法体现写作的的思维结构。
2、递进结构
近几年的高分,往往均采用递进结构,特别是申论第三题。
三、个人写作的优势展现
1、修饰手法的选择。选择一些平常不怎么使用的修饰手法,更能体现写作者语言功底。具体因人而异,要做到熟练运用。如顶针的修饰手法。
2、文体结构严密。
即平常所讲的起、承、转、结。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即为一个常见的文体写作结构。
2论证。这三个议论文的要素,如果过多侧重于这几个基本点上,就无法体现出考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若不相信,可以翻看中学课文“畏惧错误就是毁灭进步”。这些强调论证的东西,忽略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上申论议论文的写作并不是严格的议论文写作。
2、标题
简明扼要、从小切入、宜用动宾短语、不宜使用感叹号疑问句。如:加强(药品使用的)检测工作。
3、优秀申论作文的几个特征(1)、结构清楚
(2)、适当采用修饰手法、名言警句(3)、提出对策切实可行(4)。。
六、其他遗漏的问题和其他讨论
1、第一题内容的详略把握
这个说起来简单,一个是材料详略,一个是提问方向。具体大家慢慢体会。
2、防止材料组织时遗漏对比性事件/对比性观点
对比性事件和对比性问题:答题意思差不多,即材料在反映一个问题(坏的方面)或坏事情的同时会对其相对面(好的方面,或好的事情)作出说明,在概括式,应将这些对比概括进去,范例:三汇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涌兴工作机会非常多;“缺乏诚实的赖账干部,与恪守诚信、临死不忘欠他人借款的遇难矿工聂清文相比,确实令人失望。”
3、申论写作首先要明确问题
“申论考什么?”只有明确了这个问题,才能明确方向,根据考察内容,作出适当答案。
第五篇:记叙文写作技法 (5000字)
高一学生记叙文写作应具有的技法
一、谋篇布局的技法
曾国藩说:“谋篇布势,是一段最大功夫”,“布局须有千岩万壑,重峦复障之观,不可一览而尽”,由此可见谋篇布局之重要,而记叙文的结构安排尤为如此。
有不少刚步入高中大门的学生的记叙文结构,往往是三段“叙”,开始如何——经过如何——结果如何,呈松散状,千篇一律,令人倒味。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掌握以下几种技法(写人叙事),并自觉地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
(一)线索法。线索法,又叫“一线”串珠法。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构思方法。它要求我们在构思记叙文时设法找一条线索,把一些看上去零散的、彼此不相关的“珍珠”串联起来,构成一个整体。线索可以用物品(《项链》)、事件(《水浒传》)来串联,也可以用情感(《记念刘和珍君》),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为了周总理的嘱托》)来串联,还可以用歌词、诗词、格言来串联的,更可以用“说故事人”来串联的。
写景记游的散文,均可用游踪为线索来构思全文。
(二)时空法。时空法,又叫纵横法。它可以是某一时段(纵)或某一范围(横),也可以是选取一个纵剖面,或截取一个横断面来架构全文,以达到结构精巧的效果。某一时段,如春、夏、秋、冬;童年、少年、青年;高
一、高
二、高三。某一范围,如前、后、左、右、东、西、南、北,家乡、学校。纵剖面,即将发生的事情集中在某一特定的时段内按时间顺序来叙写;横断面,即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内,在不同的场所或地域发生的事件,将之连续成文,如写运动会剪影或花絮,即可采用此法。
(三)倒叙法。倒叙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一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中间还可用插叙。这样,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祝福》《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
(四)日记法。即以日记体来构思一篇记叙文,从而表达主旨。
(五)小标题法。即为几个段落或部分拟写小标题,以使层次分明,结构整饬。小标题即可以以文字出之,亦可用数字出之。
(六)画龙点睛法。如若材料丰富,难以用以上诸法来架构全篇,即可用此法。即每描述或叙写一个或几个片断,就用抒情或议论来点睛,几次三番,串联全篇,反复强调,从而收到好的表达效果。
二、跌宕生姿的技法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清代文人袁牧说:“凡做人贵直,而作文贵曲。”若一篇记叙文平铺直叙,一览无余,就会使人兴味索然,如同嚼蜡。要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激人阅读兴趣,就要讲究波澜起伏,跌宕生姿,曲折生动,使故事情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时而山重水复,时而柳暗花明,使观者蹙眉才舒,又屏息凝神,随情节的变化、人物的感受而惊惧、忧虑、欢欣、狂喜。记叙文可以用悬念、抑扬、误会、突转、张弛、巧合、虚实等艺术手法来尺水兴波,做到一波三折,腾挪跌宕,摇曳生姿,使文章新巧而特色独具。下面就简介几种常见的曲折之法。
(一)悬念法。悬念是引人入胜的磁石,是让读者步入故事情节的跳板。什么叫悬念?悬念是作者预先设置的一个疑问点或矛盾冲突以引起读者兴味、关切、焦虑并急欲知道底细的情境,俗称“扣子”、“关子”。运用悬念的手法来写文章的开头,让读者带着疑团,细看下去,以寻求答案,这是一种激发读者阅读的期待情绪和好奇心理的颇高明的写作手法。如《我的叔叔于勒》开头“父亲”的那句话就造成了悬念,使我们产生一种急于读下去的强烈的愿望。
悬念的设置要根据主题的需要,必须在正文或结尾处一一消释,基调要相合,要有新
奇性、隐约暗示性和诱饵性。
(二)抑扬法。为突出表现某个人物事事件,不直接表露思想感情,而是先将这一事件或人物粉饰贬斥一番,出现一个转机,顺利完成抑扬过渡,这样前后文形成跌宕起伏,在鲜明的对比中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真意和深情。
抑扬法可先写错觉或成见,后写认识转变;也可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
(三)误会法。误会是作品中的人物无意中做出与事实相反或毫不相关的判断,通过误解和错觉来推动情节发展,展开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主题思想。如《三国演义》中曹操与陈宫误杀了吕伯奢全家,知道真相后又杀了吕伯奢。这个误会情节一笔锁定了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性格。
(四)意外法。意外就是让读者造成判断上的失误,一旦最后弄清了事情的真相,便会心头一震,印象格外深刻。例如莫泊桑的《项链》便是这一手法最好的明证。
(五)突转法。突转就是文章的结尾在读者预期的结局中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而这个结尾虽出人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这样的波澜起伏无疑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和阅读快感。所谓的欧·亨利笔法便是突转法的杰出代表。(《警察与赞美诗》)
(六)张弛法。张弛,有张有弛,有急有缓。即文章情节要时缓时急,张弛有致,使读者在阅读中“两股交战”与“安然兀坐”交替,“敛息屏息”与“谈笑风生”互生,从而增强文章的艺术表现力。如《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便是在有张有弛、曲折有致中完成了危机的解除与虚惊的平息,从而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的范例。
(七)巧合法。“无巧不成书”。为了恰当集中地反映生活,增强文章的戏剧效果,将偶然的两个情节、两件事情,或两个任务的活动汇聚在一个点上,这便是巧合。
巧合要合情合理,前有伏笔,以便对后面的巧合作必要的暗示。
(八)虚实法。何谓虚实?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梦想为虚,现实是实;想象为虚,所见为实??虚实相映,可使文章内涵丰富,曲折有致。
三、表达生动的技法
记叙文,叙述是其主打方式,但一叙到底,只会使文章平淡无味,只会令读者味同嚼蜡。故而,写作记叙文,一定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高一学生记叙文的写作主要弊病在于缺乏细腻的描写,使文章空有骨架,无血无肉,形象薄弱,立不起来。如何矫治呢?除注重外貌、心理、语言描写外,要把行动描写,细节描写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侧面描写,点面结合,也不容忽视。
(一)着力行动描写。行动描写是让人物在事件中直接出现,自己活动,通过具体而生动的描述展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借助具体事件进行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有力手段。恩格斯在给斐迪南·拉莎尔的信中说:“我觉得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而且表现在他怎样做。”深刻成功的行动描写,不仅要写出他是怎样完成这个行动的。
(二)加强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记叙类文章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节或情节的描写。细节是表现人物性格的细枝末节,它往往只抓住人物的细小动作,简短话语,细致的表现来刻画人物,并不需要做过多的细致的描写。
细节描写常见方法有以下几种:
1.动态造型。即运用恰切的动词,对描写对象作动态造型,以显示出人物的立体感,使形象显得真实、丰满。
2.简笔勾勒。即用寥寥几笔,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生动传神,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3.前后呼应。自然而巧妙地安排某个细节在文中多次出现,一气贯串,首尾灵活,给读者留下一次比一次深的印象。
4.运用修辞。运用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段,也是细节描写的一种方法,可以使性格刻画入木三分,使内涵丰富深刻。
5.借用标点。巧妙地借用标点符号(主要是省略号),在对语言的细节中起着一般描写无可替代的作用,能够增添韵味,加深印象。
(三)注重侧面描写。所谓侧面描写就是不直接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描写、刻画,而是描写与这有关的其他事物,或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评论,从侧面烘托、映衬,表现出描写对象的特征来。侧面描写含蓄,能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余地,能丰富作者塑造的形象,能给读者以特殊的美感。
侧面描写可分为人物形象的侧面描写和环境的侧面描写。
人物形象的侧面描写,不是作者直接以叙述的身份对人物进行描写,而是借助作品中人物的眼睛或其他人物的眼睛,从自我观察,从旁观察,互相观察的角度来描绘和刻画人物肖像。《三国演义》中孔明初次用兵那段故事,作者除了正面描写他们预作准备、调兵遣将外,也成功地运用了侧面描写,关羽、张飞对孔明从怀疑、嘲笑到钦佩,夏侯惇从蔑视孔明到被孔明烧得落荒而逃。作者通过相关人物的侧面描写,成功塑造了孔明那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者形象。
环境描写的侧面描写是作者通过人物的眼睛、心灵、特征和情节的展开来显示出环境,常常能收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四)讲究点面结合。“点”是具体地描述情节事件,“面”是概括叙述。点面结合,既全面又具体,使人物形象丰满,性格鲜明,内容丰富。
记叙文写作训练三级跳
高考作文定哪种文体更易拿高分?高考作文权威指导专家、南京师大何永康教授指出,写记叙文更易拿高分。但许多同学记叙文写了无数,档次就是上不去。症结何在?如何突破?针对同学们作文中的典型问题,初步设计出一个线路清晰、实用高效的训练程序,名为“记叙文写作三级跳”,即写清、写细、写曲。
一级跳:写清。就是说,写人时,在需要的情况下,要把他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以及他的年龄、职业、家庭、喜好等方面写出来,使人物形象相对饱满;记事时,在需要的情况下,要把事件所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方面写出来,使故事情节相对完整。形象相对饱满、情节相对完整,是记叙文创作成功的基础。当然,并不是要把与这个人、这件事的所有相关信息都写出来,这既不现实,也无必要,而是要把能表达和突出中心的信息有选择性地写出来,而且要写就写清楚、写清晰。无论写人还是记事,都要以“不使读者感到劳神费力、莫名其妙”为底线。
二级跳:写细。就是说,在需要的时候,要舍得泼墨如水,对能够突出中心的人物、事件、景物或场面的细微部分进行细腻的描摹刻画。写记叙文不能像电影电视“剧情简介”那样,只对人物和事件作概括陈述和抽象说明,那样只会让人感到干巴、空洞、索然无味。记叙文是要靠细节说话的,一个鲜活的细节描写,胜过笼统的万语千言。一篇优秀的记叙文,往往是因几个活灵活现的细节描写而让人过目难忘。
有的同学虽有描写意识,但动手一写,又回到笼统概述的老路上了。这主要是因为没有掌握描写的技巧。这里介绍两个有用的技巧:分解和扩容。
“分解”就是无论写人、写事还是写物,都要善于化整为零,从细小的局部来写。写人可从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下笔;写事可比缘起、发展、高潮、结局等方面下笔;写物可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下笔。这样分还比较粗糙,还可以分解为更细微的部分,直至抓住了最能表现精神、最能反映本质的那么一两个“点”,艺术形象就呼之欲出了。
“扩容”就是说如果一个陈述句干巴巴的,那么可以在这个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前添加一些修饰成分,在这个句子的后面再添加比喻、夸张之类的修辞手法,或者再言他物,来侧面衬托和拓展这个句子的内容。句子容量扩大了,艺术形象自然就丰实挺立起来。如“她笑了”,这个句子只是笼统的陈述,干巴巴的,不能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如果加上修饰语,加上比喻句,再加上侧面衬托,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她含着泪笑了,犹如一朵带雨的梨花,犹如一弯皎洁的新月,连台上的裁判都被她纯洁的笑容感动了,竟忘了宣布名次。”
三级跳:写曲。有的同学经过训练后,已能较清楚地交代记叙的要素,也能较细腻地刻画细节,但写出来的文章仍然寡淡无味,激不起读者的兴趣。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别人看了你的文章的开头,就想看下文,并在看完后拍案叫绝呢?有,这就是“写曲”,即写出事件的波澜。如何写出事件的波澜呢?
1.悬念法。就是把令人感到意外的结局或正在发生的冲突提到前边叙述,简单叙述完这个结局或冲突后却不立即解释原因或给出答案,而是从事件的源头开始叙述,引得好奇心切、欲知原委的读者急切地往下阅读,直至读完全文才恍然大悟。悬念法,从记叙的顺序看,实际上就是倒叙,但并非所有的倒叙都有引人入胜的力量。要让倒叙成为悬念,关键在于开头的那个结局或冲突对读者要有足够的冲击力和吸引力。通常规律是,这个结局越是反常越是尖锐,就越吸引人。但是又不能为追求刺激而故意危言耸听,以致失去生活的真实,所以要把握好分寸。
2.误会法。就是利用由于信息沟通的不畅或认识理解的差异而造成的误解,来推动情节一步步向背离常理的轨道发展,当矛盾冲突发展到顶峰时突然揭开真相,让人惊诧之余豁然开朗。
如优秀作文《错觉》:“我”一下体育课更飞奔到食堂,从成排的饭盒中拿出那个方形的,跑到窗口买了份排骨,得意地吃了起来。此时“我”发现食堂门口有个女孩看着我笑,是隔壁班一个姓沈的漂亮女生。“我”被她看得不好意思,便端着饭盒到运动场吃。可是她也跟到运动场,坐在对面仍旧看着“我”笑。“我”有些呆了,不禁胡思乱想起来。等“我”吃完要走时,她跑了过来,笑着说:“我只是想问问你吃完没有,因为你错拿了我的饭盒!”
3.巧合法。就是利用生活中的偶然因素,来安排本该不相遇的人相遇,本该不相合的事相合,通过偶然的遇合来揭示生活表相背后的规律。有两类巧合很适合同学们借鉴:一是不约而同的巧合,如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二是不期而遇的巧合,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安排巧合要注意两点: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只有在意料之外,才能带来集中而强烈的冲突,才有戏剧效果;只有在情理之中,才符合逻辑和有真实感,才能启人深思。切不可单方面为追求而凭空臆造,脱离社会现实。
巧合与误会有时是因果相联的。如《三色圆珠笔》:爸爸给“我”买了一支三色圆珠笔。“我”把笔带到学校,马兰就像看见宝贝似的看起来。第二天“我”的圆珠笔不见了,恰巧马兰在用跟我“我”那支一样的圆珠笔做作业。“我”断定那支笔就是“我”的,问马兰为什么偷,马兰却说是她舅舅给她买的。“我”的相信有这么巧的事,很生气。回家后才弄清自己的笔原来是弟弟拿了,“我”错怪了马兰。文中的误会,是因为两人恰巧有一样的笔而起。这就是巧合引出了误会。
4.突转法。即在记叙事件时,有意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思想感情引得朝那个方向发展,在矛盾冲突欲见分晓的关键时刻,笔锋陡然一转,呈现出一个谁都没想到的结局,故事戛然而止,让人回味无穷。
如2002年江苏卷满分作文《状元凉粉》:“我”是一个来自农村的穷学生,可是前夜在小摊买书时被找回了20元假钞,于是想在“状元凉粉店”用掉这张假钞,但看到店主辛劳的样子,又于心不忍。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终于战胜了私心,掏出身上仅剩的5元
真币要付店主,店主却笑着说:“傻孩子,没看见墙上贴的‘高三学生免费’的字条吗?”羞愧的“我”一回学校,就把假币撕了。
运用巧合、误会和突转,一定要在前文作好铺垫或埋下伏笔。如《麦琪的礼物》前文写生活的窘困,《错觉》中“我”匆忙中拿了一个方形的饭盒,《状元凉粉》中写店主像“我”父母那样善良和辛劳,这些看似多余的闲笔,其实恰恰是后面巧合、误会和突转的起因和根据。如果没有前面的铺垫或伏笔,后面的内容就会让人感觉没道理、不可信,作品就不能够打动人心。
许多优秀作品常常是把悬念、巧合、误会和突转等搭配在一起使用,我们可以把这种搭配视为记叙文情节设计的一套最经典、最有效的“组合拳”。例如台湾作家林双不的《枪》,写我错过了深夜最后一班列车,不得不搭乘一辆恰巧路过的回头车,但一上车就意识到司机是“劫匪”,因为他始终不怀好意地从后视镜瞅“我”,用狠毒的眼神掠“我”,还趁夜色掩护伸手去摸方向盘下的凶器,“我”紧张得冷汗直冒,终于熬到了家,当“我”要付钱时,司机却一踩油门开车跑了。“我”莫名其妙地把钱放入旅行袋,才发现旅行袋的开口处突出一截枪管,那是“我”在台北特地为孩子买的玩具枪,枪管太长,无法全部塞进旅行袋。原来,司机把“我”当“劫匪”了。这个故事,因两个深夜归客的巧遇而起,巧遇引出误会,误会又引出悬念,篇末用不经意的一笑突转解悬,瞬间照亮全篇,令人叹为观止。
5.抑扬法。对人欲赞美而先贬低,贬低积蓄到一定程度,再通过一件小事全部推翻前面的思想认识,这叫“欲扬先抑”。如果反过来,就叫“欲抑先扬”。抑扬法能使文章前后造成强烈反差,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达到扣人心弦的目的。
如山药蛋派作家马烽的《我的第一个上级》:县农建局的田副局长,平日总是衣衫不整,低头驼背,慢慢吞吞,疲疲沓沓,做什么事都无精打采,不像个领导的样子。可是当他听说三岔河发洪水时,就像中了电似的神气全变,满面红光,步伐有力,声如炸雷,沉着果断地指挥抢险直至胜利。
除此以外,起落法、对比法、衬托法、虚实法等也能制造波澜。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所有的写作技巧都必须建立在生活的真实之上,不能违背生活真实去刻意造假和故弄玄虚,否则会给人编造之嫌,使艺术感染力大打折扣。
拓宽记叙文写作选材的空间
一、紧扣主题拓展意义,挖掘出贴切题意的材料使之进入记叙文写作选材领域
有些同学在审题明旨时,不能进一步展开合理而深入的思考,让思维停滞在原始状态之下,自然就使得选择材料的空间变得狭小。如写作以“感恩”为主题的记叙文,如果只停留在人与人之间的感恩,那么选材的路子自然就被堵死了,往往跳出选择诸如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的狭窄的材料圈子。
如果善于拓展“感恩”的意义,那么将会开阔看问题的视野,进一步拓宽选材的空间。从心理学角度看,感恩是一种认同心理,一种感激之情,是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萦绕在人心间的美好情感。由此,大而言之,感恩的意义可发散延伸到自然和社会。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包括一草一木都对我们有恩情!对我们有恩情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我们都要心怀“感恩”之情。这样看来,用来表现感恩主题的材料就不仅仅局限在人与人之间了,它还可以延伸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个广阔的时空里。
紧扣主题拓展意义,我们写作的思路就多元化了,写作材料的空间就广阔了。但是,这里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这种拓展主题的意义,必须建立在对事物准确而全面认识的基础之上。无论是上海市上高考作文题“他们”,还是江苏省高考作文题“好奇心”,我们都可以将其定位于记叙文写作。“好奇心”是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奇而感兴趣的一种心理。一说到好奇心,许多同学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好奇心与科学的联系,其实这是一种认识理解、思维思路上的狭隘,会直接导致选材单调、“撞车”的局面。江苏省2008年高考满分作文中,有篇作文在选材上不落窠臼,值得借鉴:“我”怀着“好奇心”跟随一个独脚女生下楼梯,想看看她是怎样下楼梯的。这种“好奇心”却让“我”发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单翼天使”竟然单腿下跪,小心翼翼地捡起别人扔在楼道上的香蕉皮,扔进垃圾筒。“我”的“好奇心”完全被她的行为击碎!“将那颗好奇心小心翼翼地放进心中的角落,用她给我的充满爱的心温暖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准确且全面,就有可能突破定势思维和惯性思维的束缚,拓宽选材的路子。
二、珍爱现实生活,善于选择独特的角度来抓住材料
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永远是记叙文选材不竭的矿藏。选择自己身边的人和事为文,固然是很有必要的,但问题是很多同学不会变换选材角度,不懂得选择独特的角度来抓取材料。比如,同样是写感恩母亲,有同学就另辟蹊径,选择了为生病的妈妈熬粥、喂粥的事情;同样是感恩亲情,有同学就变换选材角度,选择了父亲用来发家致富和接送“我”去学校的旧货车和母亲天天为“我”打豆浆的豆浆机。
正视现实热爱生活的人,就会从生活的矿藏中不断地找到珍贵的金子。而善于选择独特的角度巧妙地撷取材料,更能够写出让读者眼前一亮并为之感动的人和事。
善于选择独特的选材角度,还有另一层含义,那就是要选择能深度表现主题的材料。比如写以“感恩”为主题的记叙文,一般的同学或许只能选择感恩父母所给予的物质生活和生活上关心教诲等事情写,很少有同学能拓展到父母所给予我们的更重要更深刻的东西——精神财富来写。如果能从感恩他人他物所给予的精神财富的层面上来选择材料,无疑是又开辟了选材的新途径,拓宽了选材的新空间。
三、合理的想象是拓宽记叙文写作选材空间不可或缺的表现技能
简单地说,想象之于记叙文写作有两点作用:一是合理想象用怎样的材料来表现主题;二是用来表现文章主题的材料如何合理想象得更加丰富、具体和形象、生动。
如何把用来表现文章主题的材料合理想象得更加丰富、具体和形象、生动,其实就是关于合理想象有利于对生活的真实进行艺术“深加工”的问题。那么,合理想象对生活的真实进行艺术“深加工”的功效主要体现在哪里呢?
1.虚实相生,相映成趣。
有同学写了题为“感恩天地”的文章,内涵极其丰富,立意深远。由于作者选择了广阔空明的天空和浩瀚无垠的大地作为感恩的对象,如此寄托自己的情怀,抒发感恩天地之情,非想象而不能充实内容。文章用“人类就这样将自己的生存寄托于大地,让自己的梦想翱翔于天宇,用感恩的心接受这最根本的馈赠”这句话统摄全文,并为下文想象大地和天空作了铺垫。文章的第4和第5自然段,即想象出大地上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写到大地给了人类生命的源泉和动力,让多少人心驰神往。作者想象辽阔沸腾的草原,想象绿烟万里的江南,想象人与大地的亲密关系,在心中自然涌起一股感恩之情;感恩生命,感恩大地上的万物。文章的第7、第8自然段,即想象天空的纯明神秘,天空的明月、云彩以及人们遥望天空所完成的精神追求和寄托的飞跃。如第7自然段,把天空想象为“冰镜”,想象成“以星为棋,以云为盘的巨大棋盘”,更是“大鹏乘风而起的阔大背景”,是“嫦娥飘然升起的终极目标”。第8自然段,想象李白对高耸云霄的天姥山的神游,发出这样的感慨:“对天空的感恩,是一种内在的追求与反省,一种自身的完善与升华。”
运用合理充分而大胆奇特的想象,使得文章内容充实,虚实相生,相映成趣,富有情味和理趣,从而更充分更深刻地表现了主题。
2.放大细节,美化生活。
许多同学写作时选择的材料是来源于真实的生活的,但不懂、不敢也不会将源于真实生活中的材料进行“包装”和美化。诚然,现实生活中的有些事情,想想也不过是那么简单
的一瞬间。但是,写文章(记叙文)绝对不是对生活简单的刻录或“挎贝”。文章不是无情物,因为写文章必定要倾注作者对人物和事情的思想感情。唯有把那些简单的在一瞬间所发生的事情想象得生动、形象,才能凸现作者的思想情感,才能震撼读者的心灵,才能美妙地定格真实生活的一幕。如果对材料过于简单地叙述,怎能突出文章的主题呢?又怎能提升文章的主题呢?
合理想象是在生活(或事情)原型的基础上想象一下当时的环境,当时的氛围,当时的状态,当时的心情??以及那些超越当时的可能而合理、现实而理想、真实而浪漫的一切。这种想象是在表现主题和驱动情感之下完成的,因此想象就具有了明确的方向性、丰富的多面性、鲜明的个性和抒发感情表现主题的目的性等特征。
合理想象的奇效特别表现在能将所选择的材料放大,使之高于生活的真,形成文章中的美。记叙文写作中所谓的细节描写,其实是合理想象的功劳和结果。而这种想象最终是放大了关键和重要的细节。细节描写在记叙文中是浓墨重彩的感人肺腑的至关重要的文字。没有了想象,怎能完成?请看下面一段文字——
屋后的荒坡上,零零散散地落户了一些三月莓树,它们在贫瘠中送走一个个春夏秋冬,又迎来一个个春夏秋冬。
母亲为我摘莓子时被刺破的手指,滴着血,凝成一团不褪的火红,永远燃烧在我记忆的深处。那些吃三月莓当饭的甜甜的日子,是母亲用手一分一分地扳来的。今年的三月,我想母亲还会在另外的世界里为我采摘三月莓。只是母亲已移居黄泉,即使我将膝盖埋进坟土,也无法缩短母子间的距离。
等到三月莓红透的时候,我该回趟老家,去荒坡上采摘一包三月莓,捧撒在母亲的坟头。母亲曾经为我寻找三月莓的目光,擦亮一串串累累的爱。
屋后的古枫树——鸟的天堂。孩提时,父亲总是架着长长的梯子,猫着腰一回又一回地爬上树去为我数鸟巢,样子很吃力,可父亲的脸上却从不滚落丝毫吃力的神情。
如今,鸟渐渐地少了,只剩下乱七八糟的鸟巢搁在树桠间,可年迈的父亲却像童年的我一样,在鸟归季节里一遍遍地数着鸟巢。又是鸟儿繁殖的季节,隐约中,我感觉父亲佝偻着身子站在古枫前学舌一般地重复着“一、二、三、四??”那深深陷进了眼窝的眸子,专一地注视着通往山外的羊肠路。(摘自《家园如梦》)
母亲为“我”摘莓子和父亲架长梯了、数鸟巢的细节,在作者的想象中被无限放大、尽情放大。
想象并不等同于虚假(或虚构)。放大细节,也不是失实的夸大。有些同学在写作上存在着这样的误区,一说到想象,总是表示怀疑:事情原本不是这样的复杂也不会那样的生动呀?其实,想象在生活的真实(或是事情的真实)和文章的美感情韵理趣之间打通了一条通道。
“写作构思”到底“构思”什么?
——基于还原构思过程的作文策略
很多人经常提到“写作构思”,但不见得有多少人真正明白到底构思什么内容,构思的内容有没有一个比较合理的顺序。构思内容至少包括以下四点:审题立意,联想素材,选择文体,确定范式。这四点环环相扣,不能打乱顺序。
一、确立一个与命题导向相契合的观点
虽然现在高考作文审理难度有所降低,但每年仍有很大一部分考生因审题失误而无缘高分!那么如何审题立意才能有效保证不偏题不走题呢?审题立意的关键是,不应仅仅考虑“自己”想写什么,而应考虑“命题人”想让写什么,二者结合起来方为上策。特别应注意的是,宜先分析命题人的想法,然后才是自己的想法。如:
雪窦禅师曾写过这样一首诗:“一兔横身当古路,苍鹰一见便生擒。可怜猎犬无灵性,空向枯桩旧处寻。”
有人从诗中看出了高度,有了高度才能一扑必杀;有人看出了视野,视野开阔才能一览无余;有人看出了灵活,有了灵性才能举重若轻;也有人看出了执著,寻觅未必不是一种境界??
你从诗中看出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请将你的感悟写成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则以诗歌为材料的新材料作文题,诗歌的基本内容为“苍鹰靠高度和视野开阔捕捉到了兔子,而猎犬虽执著但缺乏灵性而没有发现兔子”。诗中的“捕住兔子”可比喻为“参透禅机”或“获得成功”。就这个材料作文而言,其审题过程应是这样的:首先捕捉命题人的“提示立意”——“成功需要高度”“成功需要视野开阔”“成功需要灵性”“成功需要执著”,然后根据诗歌内容进行甄别,剔除“成功需要执著”这一迷惑提示,最后根据自己对材料的认识选择“成功需要高度”“成功需要视野开阔”“成功需要灵性”中任意一个或几个来直接作为文章立意,不必去想新的立意,最好不要盯新旧“提示立意”后面的省略号再大做文章,舍易趋难、舍明趋晦不是明智的,也多不会成功;二是如果认为“提示立意”中没有正确的立意,那就可以考虑省略号中的内容了,不过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只要顺着正确的“提示立意”写作,就不会担心审题失误了。但也有人担心,这样立意过于趋同化,会造成立意“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局面。切记,审题最重要的不是求新,而是求准,不必担心和别人观点一样,因为即使是同题作文也会有上下高低之分。审题准确,立意正确,才能可能得高分;审题不准,立意偏颇,则一定得不了高分。
二、联想与观点相成或相反的系列素材
当论点确定之后,下一个任务就是联想与观点相成或相反的素材,素材越多,思路就越多,文体选择的范围也越广。应当说,围绕观点联想素材不应成为考生写作的“瓶颈”,素材的典型性、准确性,不至于让考生为难。然而,由于近几年“套话作文”的泛滥和某些“名师”“万能素材”的说教,高考中却往往会出现让“啼笑皆非”的现象。
摆脱“套话作文”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耐心地去联想与观点相关的典型、准确的素材。所谓典型、准确的素材,就是根本不用仔细考虑,就能一眼看出跟观点关联的素材。如:
一群学生向老师询问成功的诀窍,老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日本近代有两位一流的剑客,宫本和柳生。宫本是柳生的师傅。柳生拜师学艺时,问宫本:“师傅,根据我的资质,要练多久才能成为一流的剑客?”宫本答道:“最少要十年。”柳生说:“假如我加倍苦练呢?”宫本答道:“那就要二十年。”柳生一脸狐疑,又问:“假如我晚上不睡觉,夜以继日地苦练呢?”宫本答道:“那你根本不可能成为一流剑客。”
说到这里,老师问他的学生:“你们知道师傅为什么这么说吗?”
有学生说:“欲速则不达嘛!”有学生说:“柳生如此急功近利,当然不能成功,因为成功需要待。”有学生说:“柳生只盯着成功,却不能留一只眼睛看自己,他当然不能成功。”有学生说:“柳生太看重结果了,不享受过程,一味苦练,怎么可能成功呢?”??
请就以上材料展开联想,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则以实现故事为素材的新材料作文题,其“提示立意”很多,比如以“不能急功近利,成功需要等待”为论点,可以想到很多素材,如酿酒,拔苗助长,蝴蝶破蛹,勾践十年复国,诸葛亮隐居于卧龙岗,刘翔奥运会上退出比赛,等等。这些素材与观点或相成,或相反,都非常典型。素材典型了,“套话”现象自然也就消失了。
三、慎重选择一个适合表达观点的文体
高考作文选择什么文体,受三个方面影响:一是文题适合或要求写什么文体,二是自身擅长写什么文体,三是素材影响写什么文体。
就文题适合或要求而言,以2009年高考作文为例,辽宁卷(明星代言引发争议)、江西卷(蔡铭超高价拍下兽首而拒绝付款)、宁琼卷(对乞讨者施舍引发的争议)、天津卷(我说90后)和广东卷(对“常识”的认识)就适合写议论文,而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重庆卷(我与故事)、山东卷(见证)、浙江卷(绿叶对根的情意)、湖北卷(站在——的门口)和四川卷(熟悉)就适合写记叙文。
就自身写作优势而言,如果能够把记叙和描写写得比较好,善于写感性的文字,就写记叙文或散文;如果自感缺乏描写的细胞,喜欢“我手写我心”的直率,就写议论文。但必须说明的是,了解自身的同时也必须清楚各种文体的亮点。一般而言,记叙文侧重情节曲折,议论文强调逻辑推理,散文注重语言优美。只有知己知彼,才能有所斩获。
就素材影响而言,一般跟素材的多少和类型有关。素材可分为四类,分别为自然类(包括动物和植物)、领域类(比如军事、政治、商业、艺术、教育、科学、体育)、时空类(包括古今中外人物事件)和人物类(包括名人、普通人和特殊人)。一般而言,记叙文需要的素材较少,而议论文需要的素材则较多,素材的分类对议论文写作很有益处。
四、灵活挑选一个符合考情的写作范式
在这里谈写作范式,未免有束人手脚之嫌。但想解释两点:一是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对一名考生而言,了解一些写作的范式总比随意写效果要好得多;二是记叙文、议论文和散文文体推荐一些既容易写又容易获取高分的写作范式,并不代表全部。在选择文体之后,应根据掌握素材的情况和自己状态,灵活选择一个写作范式。
1.以时为序,脉络分明。
这类作文的构思是这样的:主体部分往往有三到四个场景,然后按时间顺序,让时间串起这些场景。这类作文的特点就是场景细致,线索分明,层次清晰。2005年福建卷高考满分作文《八·十八·二十八》就是这种范式的典型例文。文章主要写了三个场景:第一个场景,写八岁时自己被老师批评;第二个场景,写十八刚岁时自己看见有人作弊,内心想举报而实际没有举报;第三个场景,写二十八岁时自己对朋友和老板说违心话,而自己内心却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文章就是通过这三个场景表达了自身成长从“棱角分明”转变为“圆滑世故”这一主旨。
2.借景显情,细节传神。
这类作文的构思是这样的:主体上往往分为三个部分,即描写现在、回忆去过、回到现在,而串起这些内容的,就是一个物件。这类作文的特点是以回忆过去为写作重点,通过对物件与人物的一个个细节描写,表达一种细腻的情感。2007年山东卷满分作文《母亲手中的稻草绳》一文就是这一种范式的典型例文。文章通过写昨晚还摸了摸枕头下的稻草绳起笔,开始回忆过去的故事——母亲病了,父亲让“我”去买些母亲爱吃的菜,而这时“我”才发现,自己根本不知道母亲爱吃什么菜,而浮现在眼前的却是母亲一遍又一遍编织稻草绳的画面;最后是回到现实,写自己时刻不忘把稻草绳带在身边、放于枕下。整个故事以“稻草绳”为线索,深情赞颂了伟大的母爱。
3.由物及人,分层论证。
这类作文的构思是这样的:主体上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写“物”(动物和植物),第二部分写“人”,“物”所占篇幅小,“人”所占篇幅大。在“人”的部分再分两到三层,可从不同领域(从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不同时空(从古到今或从国外到国内)和不同人物(从名人到普通人,或从特殊人到普通人)节入。这类作文的特点就是层清晰,结构完整,材料也较为丰富。2007年全国卷ⅰ满分作文《绕树三匝,何枝可依?》一文就是这种范式的典型例文。文章先写了“物”——老鹰,然后以一句“物尤如此,人亦然”过渡写“人”。
在写“人”部分,又分别写了孔子、卓别林和比尔·盖茨三个素材。文章整体上层次清晰地表达了无论是“物”还是“人”都应寻找到自己正确位置的主旨。
附:
第三周作文训练题目——牵挂
牵挂是人与人之间一种珍贵的情感,牵挂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深深的惦记,牵挂是一封远道而来的家书。牵挂是灵魂的絮语,牵挂是亲情的问候,牵挂是心灵对话。牵挂别人和被人牵挂都是幸福的。牵挂是一份亲情,牵挂是一缕相思,牵挂是一种幸福。
请以“牵挂”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第三周随笔题目——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名家名句,璨若星汉。历代句文以其醇厚的艺术魅力,超而不凡的想象,新奇的构思,蕴含睿智,富有情趣,饱融哲理,耐人寻味,是诗人对现实的、历史的、生命本体的精微洞察和关注,是诗人对宇宙、对人生、对社会深刻体验和思考,是诗人生活阅历的结晶,是诗人智慧的闪光,是净化心灵的灵丹,是激励精神的妙药。
吟咏品味名家名句,可以怡养性灵,可以激活思维,可以增强文采,可以促进思辨。请选择下列诗句中的一句为话题,自拟题目,自定体裁,写一篇不少于800字作文。①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戏为六绝句》)
别:区别。裁:裁汰,抛弃。伪体:临摹形式而无实在内容的作品。亲:亲近。风雅:风、雅是《诗经》中的大部分,古人以风雅作为诗歌的最高标准。
要区别那些描摹因袭、华而不实的作品并加以裁汰,而多接触、多学习真正的优秀作品的创作手法;多方面地学习,广泛地获取教益,你可以引此为师。这两句诗谓学习前代作品要弃伪存真,博采众长。
②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咏史》)
纵观历史上的君主治国,往往是成于节俭,败于奢侈。《韩非子·十过》记载,秦穆公问由余:“古代明主得国与庸君失国是什么原因?”由余回答说:“我曾经听人说过,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李诗即化用其意。
③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伶官传序》)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衰亡。后唐庄宗李存勖起初励精图治,国家振兴,后来却宠幸伶官景进、史彦琼、郭门高等,结果朝政败坏,身死国灭。欧阳修总结这一历史教训,告诫宋统治者以史为鉴,力戒奢欲。明人茅坤誉欧阳修此文为“千古绝唱”。
④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在学习上不遗余力,少壮时下功夫,到老年才能有所成就。两句古诗说明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可企求一蹴而就,终身努力,方能成才。
⑤须知三绝韦编者,不是寻行数墨人。(朱熹《朱文公集·易诗之一》)
要知道熟读《易经》,多次磨断竹书中牛皮绳的人,肯定不是死记硬背、浅尝辄止的读书人。相传孔子晚年酷爱钻研《易经》,手不释卷,反复阅读,以致牛皮绳多次磨断。朱熹引用这一典故激励学人要勤钻善思,不要心浮气躁。
⑥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明·朱柏庐《治家格言》)
要在天还没下雨时,先修缮房屋,关好门窗;不要渴得没水喝时,才想起来去掘井。这两句劝戒人们做事要有预见性,要做好准备工作。
⑦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曹雪芹《红楼梦》)
要想成为有用之才,有所作为,就不能贪图安闲舒适;贪图安闲舒适,就不能有所作为,不可能成为有用之才。此俗语说明任何成就的取得,都必须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
⑧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