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爱情基金法律应否支持[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4 04:58: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于爱情基金法律应否支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于爱情基金法律应否支持》。

第一篇:对于爱情基金法律应否支持

对于爱情基金法律应否支持?

〖案情介绍〗

严肃(男)与高兴(女)均为电影学院和艺术学校毕业的学生。在一次招聘会上相识。经过半年的交往,双方情投意合,决定相互托付终身。为了使爱情长久、稳定,双方决定先演绎一段婚姻小品,把小品的故事情节体现在自己的婚姻中。在结婚前订立一份爱情协议,同时在其中加入经济约定,以保证协议的效力。经协商他们订立的爱情协议的内容为:第一,男女双方自订立协议时起要信守各自的爱情誓言和承诺,相互忠诚不得变心;第二,结婚后双方不得夜不归宿,不得在外嫖娼,不得与异性同居;第三,双方要共风雨、共患难,白头偕老,永不离婚;第四,男女双方互相爱护,男方不得动手打人,不得酗酒,不得沾染其他恶习;第五,每人每月将收入的1/3存入银行,作为双方的爱情基金,如其中一方违约出现以上情况时,爱情基金无论数额多少全部归另一方所有;如60岁时双方均未出现违约情况,此款作为双方的旅游费用共同使用;第六,协议自签字时生效,本协议生效的同时双方领取结婚证。协议订立后他们俩人依约领取了结婚证书,并用高兴的名字开立存折,严肃设的密码。第一个月就存入1000元。

婚后第12个月,高兴发现严肃与同剧组的纪某某来往密切,就偷看了其手机的通话记录和短信息,并派人背后跟踪调查纪某某的情况,终于发现了丈夫的婚外不正常生活。从此两人大吵一架。严肃在丑闻被揭露后恼羞成怒,动手打了高兴。高兴一气之下,第二天就委托律师把严肃诉到法院,诉讼请求是:(1)请求判令解除原、被告双方的婚姻关系;

(2)请求判令被告严肃承担违约责任,用双方设立的爱情基金共计12000元补偿原告;(3)请求分割双方共同财产。

〖审理结果〗

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被告相识时间短,婚前相互不了解,婚姻基础不牢;婚后又未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相互猜疑,严重伤害了相互之间的感情。现原、被告双方都同意离婚,法院准许。双方在结婚时订立的“爱情协议”属双方当事人的自愿约定,意思表示真实,没有违反法律规定。执行中被告违反了约定条款,理应承担责任。现原告要求被告严肃承担违约责任的请求,没有违反法律规定,应予支持。其中双方对爱情基金的约定,属于双方对共同财产处置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人民法院依据《婚姻法》第32条、第39条、第40条之规定判决:准予原告高兴与被告严肃解除婚姻关系;共同财产平均分配,婚姻存续期间双方共同建立的爱情基金的全部存款12000元,归原告所有。〖评析〗

本案的焦点是爱情协议是否合法;夫妻一方违反约定后应否承担违约责任。

“爱情契约”是随着社会发展、婚姻变化和国外信息的渗透而产生的夫妻财产约定的形式。《婚姻法》虽然没有对夫妻双方关于爱情行为是否要以契约的形式进行约定(包括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进行规范,但由于结为夫妻的双方当事人,在婚姻关系的共同体内仍然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独立个体,《婚姻法》也规定了男女平等原则,因而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自发订立的协议应当遵守《民法通则》的规定。《民法通

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等原则。该法第7条还规定了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等。

本案婚姻当事人签订的“爱情协议”符合法律规定的自愿原则,协议内容也不违反公序良俗,其行为符合民法中意思自治原则的精神。同时《婚姻法》第4条提出了夫妻应当相互忠实、相互尊重的倡导性原则,该原则在具体的婚姻关系中实现的形式是多样的。本案当事人通过制定爱情协议的方式体现了婚姻关系中忠实、尊重的意思,符合《婚姻法》的基本原则,因此,该协议是合法、有效的。严肃在协议履行中违反约定,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对于高兴请求严肃承担违约责任的诉求人民法院应当支持。

本案焦点之二是:“爱情基金”的设立是否对当事人双方有效?结合本案的情况看,双方当事人在婚前所设立的“爱情基金”属于双方对婚后夫妻财产部分的一种约定,属一种特殊的契约。夫妻之间约定财产关系属于《婚姻法》的调整范畴。《婚姻法》规定的夫妻财产制包括法定财产制和约定财产制。本案当事人采用了约定部分财产各自所有(其中每人每月收入的2/3作为各自所有的财产,只有1/3作为共同的财产,即爱情基金)的形式对婚后的夫妻财产进行管理。根据《婚姻法》第19条的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本案严肃和高兴约定的爱情基金,应当属于财产约定的一种。

另外,《婚姻法》第4条规定夫妻应当相互忠实,互相尊重。相互忠

实作为夫妻的一种义务,要求夫妻之间的感情要专一。这属于一个原则性的规定,在落实和执行中很难把握,双方用协议的方式约定爱情基金,实际上是对抽象的忠实条款的具体化,使其更有可执行性和操作性,对于违反忠实原则的过错方补偿守约方更有实际意义。虽然爱情基金也是由共同财产组成,但通过这种方式剥夺了过错方对夫妻共同财产的所有权。因此,爱情基金的设立符合财产约定制的原则。

焦点三:爱情基金,如果不离婚时可否要求给付?根据《婚姻法》的规定,只有离婚时才涉及分割共同财产,不离婚时如何请求另一方赔偿?现在法律尚无此类规定。为此,通过本案我们也建议在婚内提倡夫妻特别财产制度,即在夫妻共同财产之外分别划出一笔基金,用于特殊情况下夫妻中一方对另一方的赔偿。就本案而言,当事人高兴,即使不要求离婚,也可以要求过错方承担违约责任。因为双方的约定是一旦一方出现过错,无过错方就得到爱情基金,并未约定一定要在离婚时过错方才承担赔偿责任。另外,双方分别划出基金存款,对于赔偿更切实可行。《婚姻法》中规定夫妻共同财产制度的目的之一是保护婚姻中弱势一方的财产权利。但大量案例表明,对于婚姻中控制财产的一方在离婚诉讼时隐匿财产的行为,弱势一方常常束手无策。因此,夫妻在婚姻期间有一笔特殊约定的财产对于保护离婚诉讼中弱势一方的利益十分有利。

第二篇:案件执行中申请开具税票应否支持

案件执行中申请开具税票应否支持

◇ 胡科刚 申法奎

【案情回放】

2005年9月22日,申请执行人山东省建设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建工集团)与被执行人百替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百替集团)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合同约定建工集团承建百替集团开发的新城小区1#2#3#住宅楼,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承包范围为图纸范围内的全部土建、安装及装修装饰工程,工期363天,合同价款暂定价650万元,采用可调价合同。合同还对按工程进度付款、水电供应、材料供应、工程变更、验收和违约责任等作了约定。

2008年6月30日,建工集团将涉案工程交付百替集团,百替集团陆续给付工程款785万元。后双方因工程量、层高、是否达到优良及让利等问题发生争议而诉至法院。

一审法院作出判决:被告百替集团给付原告建工集团工程价款130万元及相应利息;驳回原告建工集团其他诉讼请求。

一审判决后,双方均提起上诉。二审法院经依法调解出具调解书:百替集团给付建工集团工程款130万元及利息6.5万元;其他事项互不追究。二审调解书生效后,百替集团给付建工集团130万元,剩余已冻结的9.5万元因建工集团不开税票不同意支付,建工集团因此申请强制执行。

【不同观点】

对于被执行人付款后提出责令申请执行人开具税票的申请应否支持,各方存在不同观点:

百替集团认为:执行法院应责令建工集团开具其已付130万元工程款税票后才能支付剩余欠款。理由:建工集团不开发票有悖常理,且应付工程款的鉴定和认定是按含税计算的;现行《发票管理办法》规定了付款方取得发票和收款方开具发票的义务,建工集团理应按此履行;如建工集团不开发票,势必造成付款方无法下账,且会造成补交税款的损失。

建工集团认为:其不应再开发票。理由:1.双方之间所有争议已在二审中解决,申请人在二审调解中放弃30万元利息的前提是双方放弃一切争议,调解书中的“其他互不追究”包含了不要发票。2.被执行人索要发票无依据。一是调解书中没有载明申请人给被执行人开发票,即无执行依据;二是没有相关法律依据。3.此项内容涉及双方权利义务实体争议,而强制执行中无权对此行使裁判权,此争议不

宜在执行程序中解决。因此,既不同意开发票,又要求立即支取已冻结的剩余欠款,以支付工人工资。

执行法官认为:在目前法院的相关执行法规中,并没有法院依职权或依当事人申请强制执行税票的规定。从本案执行依据看,二审调解书不论主文、事实认定还是理由部分,均没有提及由申请人开具税票的内容,法院如强制申请人开税票没有执行依据。从执行员职权分析,执行员只能依法对执行依据中“明确的执行标的”予以执行,对于法律文书中没有或者不明确的事项,特别是涉税业务,执行员不宜越权将其列入主管范围,如果出现在法院的具体执行工作中,就有越权执法的违法嫌疑。对于民商事判决的案件,可能还存在另诉的条件或因素,但本案是调解结案案件,在调解书中对此也没有约定,且涉及调解书主文中“其他事项互不追究”内涵如何理解的问题,双方对此发生的争议,执行中不应作出处理。

【法官回应】

本案系一起在执行中要求法院责令收款人开具税票的案件。虽然说“谁收钱就由谁开具税票”是经济交往中的一个普遍规定,但在法院执行中划走被执行人案款时,依据目前的司法执行规定,法院无需向被执行人出具税票(一般是开具收款收据)。申请执行人从法院账户上支取款项时,依据司法执行规定,申请人同样不需向法院出具税票(同样是提交收款收据),这已是目前法院执行中的普遍做法。其结果是,两个“不出具”反倒无形中为漏税行为搭建了一条“安全通道”。当事人利用法院出具的执行裁定书和收款收据应付税务局查账,一般都能顺利过关而无需纳税。本案被执行人在执行中通过法院索要税票,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和遵纪守法的向好行为。其索要税票提供的法律依据,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发票管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也确是纳税人纳税和税务机关征税的当然依据。从税法的角度,申请执行人收到工程款后应当纳税确定无疑,但从人民法院审判和执行的角度,法院在程序和实体上对此应当怎样判断与处理,又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在执行程序中显得更为棘手。

一、涉案税务发票的基本问题

执行案款不开税票造成漏税。在法院执行活动中,由于执行案件的案由、案情、执行方式的不同,执行案款漏税主要表现在税法所规定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契税等诸多税种,涉及如买卖合同、拖欠工程款、劳务费、财产转让合同、房屋租赁、借贷等案件,这些案款都应该由纳税义务人依法纳税。但对于法院向被执行人划拨案款是否该向被执行人出具发票,税款应由谁承担等问题,税收征收管理法中没有提及,造成执行案款无 2 法征税。因此,法院执行案款出现国家税收流失的现象在全国普遍存在。

现行法院与税务部门的权力性质、职权配置均涵盖不了执行案款的税收问题。司法权与行政权不同,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是主动的。法院如在行使司法权时主动收税,显然超越了中立行使裁判权的位置,即便是在执行实践中也无法操作;而税务部门如将税务征收权擅自进入法院审判、执行领域,也有干预司法之嫌疑。现行法律无规定,两种权力又不可调和,是目前遇到的法律空白、权力真空问题。

当事人之间未开发票的原因分析。一是我国现有的税收管理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纳税人不纳税的惩治措施应更加细致规范,同时,纳税人的自觉纳税意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二是当事人之所以在买卖合同等合同中一般不约定何时开、如何开发票,一方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关于合同内容的规定中没有对开具发票作出明确的规定,另一方面,开票方出于产品质量、风险承担等因素的顾虑或者出于尽快收回货款的目的,不愿意在货款未收回前提前开具发票。三是在各个商业领域中不开、少开或者不及时开具发票已习以为常,而有关部门追责不到位、不及时也纵容了上述现象的发生。

二、法院对开具税票申请的司法管辖与处理

税务发票的开具与否反映的是税款的缴纳情况,而税款是否缴纳、何时缴纳这一行为又是受行政法(税法)调整的。因此,税票开具实质上是行政法领域中所要解决的相关事项,目前税款行政执法的法规与体制还是比较健全完善的,如税收优先、不动产转让先税后证的设置等等。对于民事执行中的涉税问题如何处理,现行的税法、民事诉讼法和合同法等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因此,就其本质属性和目前的法律规定来说,税票开具问题原则上不属于法院司法管辖的范围。但在买卖合同货款给付等案件中,一方当事人向法院起诉要求收回货款时,购货一方在诉讼中以其未开发票提出抗辩的现象也不少,在个别案件中甚至提起反诉,要求对方开具发票。在执行货款给付案件中,被执行人也往往以申请人开具发票后再给付执行款作为抗辩,本案即是如此。为有效应对上述情形,司法实践中应本着依照法律原则和案件具体情况相结合,以人民法院能动执法的精神,最大限度地作出切合实际情况的处理。

诉讼中的处理。合同法第二十条、第一百三十一条关于合同内容的规定,对当事人是否在合同中约定开具发票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但由此也可以得出开具发票是否可以约定为当事人的合同义务没有禁止性的规定,即当事人是可以在合同中对此作出约定的。司法实践中,有的当事人确实在合同中约定了如何开具发票的内容,有的法院也有受理此类案件或者反诉的先例。笔者认为,虽然当事人开具发票 问题属于行政法调整的范围,但同时也是当事人履行民商事合同中的约定义务或从合同义务,应属受法律鼓励的应然性义务。在建筑施工合同等合同履行过程中,也存在代开代缴税款的情形。只要当事人妥善解决每一笔税款的缴纳问题,只要法院不侵害税收行政管理权,就可以对法院司法管辖权进行适当的扩张,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因此,在民商事审判中,只要当事人在合同中对此作出明确约定的,就可以视为合法的合同内容和义务,不论当事人提起抗辩还是反诉都应当予以支持(具体开具税票时间与条件要符合税法与合同的约定)。对于合同中未作出约定的,在法律法规未作出明确的规定前,法院一般不要主动行使司法管辖权,但可以行使司法释明权,告知当事人通过税务主管部门解决。对于调解结案的案件,不论当事人是否在合同中作了约定,法院都应主动告知当事人应将开具税票的内容写入调解协议中。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当事人履行时或履行后再提出索要发票问题,陷法院执行部门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漏税现象的发生。

执行程序中的处理。如果执行依据中载明了开具发票的内容,应当依法责令义务人开具发票,拒不开具的应当扣留相应税款,如开票确有困难的应当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如本案即是当事人名称变更导致不能用原名称开具发票,用新的公司名称又与原施工合同不符,税务部门不给出具税票,后当事人双方经协商通过补充协议的方式得以补救。如果执行依据中没有开具发票的内容,因涉及强制执行权不能扩张的原则,一旦私自扩张就会涉及诸多强制措施的合法性问题,所以不能予以强制执行。但被执行人也不能以申请执行人未开具税票为由而拒不履行给付欠款义务。在被执行人给付欠款后向执行员提出开具税票问题时,执行员应当向申请执行人释明,在其收到执行款后,应当及时给被执行人开具税票,在申请执行人仍不予开具税票时,可以告知被执行人通过税务主管部门协调处理或者依法另行起诉处理。

(作者单位:山东省日照市中级人民法院)

第三篇:浅谈对于法律的认识

浅谈对于法律的认识

向洋 11320120335 11级电商(本)3班

其实,在上这节课之前,我的确是没有想到法律就如同我们每天呼吸一样,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但又息息相关。以前的思维惯性让我一直认为只有做违法的事我们才会与法律沾上关系,法律是残酷而又冷漠的,像是严厉的处刑者,其实法律也是保卫者,它通过强制性的约束使我们每一个人能够和谐的生活在一起,在我们的权益受到侵犯时能够为我们找回公道。

这次课上,老师发散性的思维让我们看到了法律的无处不在,我们吃穿住行都有与法律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法律保护我们顺利完成交易,保护我们睡得安稳,保护我们出行安全,保护我们吃得放心。但是,法律并不完善,其实由于法律是人编写的一些文字性的条款,中国的文字也是意义多重,表达的含义可能让人产生同的见解,所以有时候就有人会钻法律的空子,这种事虽然不多但却是真实存在的。还比如,法律讲求证据,但是有多少事情能留下充分的证据来阐述事情的真实过程,所以法律的针对性也不是很广泛。

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应该熟悉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这对于我们之后在社会上的闯荡大有裨益,无论工作还是社交都能使你更加从容应对。在我前年暑假,我就经历了一次让我难忘的经历,当时我是带着大包行李去山东找我的老爸,结果在路上把行李落在了出租车上,由于事发当时是凌晨1点左右,我也缺乏安全意识,没有记住出租车的车牌号,甚至由于天色昏暗连车神的颜色也记得不是很清楚,后来求助于警察也无果而终,找了当地的出租车公司也没有结果,面对这种事我当初真是是脑子一片空白,完全不知道如何应对。

还有一件关于我老爸工作的事,我老爸是包建筑工程的,在合同承诺期限内没能拿到承诺的那么多工程款,以至于底下的工人集体罢工,这种情况下老爸就向当地政府寻求法律帮助,后来在政府的强制要求下,才收到了部分工程款使得项目继续下去。可见懂一点法律,有法律意识是多么的重要,要是当时没能通过法律途径拿到款项,估计那个工程就要成为烂尾楼了。的确啊,法律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是我们却是生活在一个法制社会,不懂法就很难更好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第四篇:浅议城市扩张与法律支持

我国正处于城市现代化快速推进的经济转轨时期,竞争已从产品、企业的竞争延伸到城市综合实力的竞争,城市扩张成为城市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推进“两个率先”进程的必然途径。通过扩张强化资金、人才、产业的集聚,形成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城市经济加速发展;通过扩张弥补城乡差距,推进农村城市化;通过扩张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在“两个率先”建设中地位作用及影响举足轻重。南京城市功能定位,随之而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新的行政区划调整使得城市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和速度整体推进。以建邺为例,新的区划调整使新建邺从原来的20多平方公里,扩大到80多平方公里,新建邺成为南京城市扩张的代表作。在这城市加速扩张的重要时期,经济能不能持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三个文明”建设能否协调发展,各种社会矛盾能否得到解决,法律保障是一个关键。

一、城市扩张需要法律的支持

(一)城市经济的扩张,需要健全的法律保障

1、经济的扩张,需要完善的市场法律体系。首先,生产经营者的法律地位必须由法律来确认。在市场经济中市场的主体是多元的,无论个人或法人作为独立的生产经营者,必须处于平等竞争的地位,为了能够进行公平的竞争,就需要法律来确认生产经营者的权利、义务及合法权益。第二,生产经营行为必须由法律来规范。在市场经济中,各种经济主体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产权关系、经营关系和交换关系。生产经营者的行为要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权利义务要用法律来明确。如果没有完备的法律,各种经济主体之间的活动就无法有序地进行。第三,生产经营者之间发生的矛盾纠纷必须用法律手段来调整。通过法律手段来调处各种经济矛盾与纠纷,保证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第四,市场规则必须由法律来统一。为保证各经济主体的平等竞争,冲破人为的分割、封锁和垄断,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市场规则,而统一的市场规则,必须用法律的形式把它固定下来,使之成为各经济主体必须遵守的法律规则。第五,政府的行为必须由法律来规范约束。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已由过去侧重于微观管理,转而实行以宏观调控为主。而宏观调控是一种间接管理因而不能完全借助行政权力本身的强制力和行政最高长官的个人威望来实现,只能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方法来实现,而且即使是行政的、经济的方法,其形式也必须是法律的,即必须在法定条件下,依法定权限和程序实施。

2、企业规模的扩张,需要加强企业法制建设。市场经济决定了企业规模的扩张必须加强法制建设。首先,市场经济是竞争化的经济。企业一进入市场也就进入优胜劣汰的法则。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企业要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同时也被置于同国外企业同一市场规则的法律环境。企业要在复杂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在法律提供的空间内施展自己的战略,必须具有与竞争伙伴同等的法律力量,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二,市场经济是契约化的经济。即企业或个人的每项经济活动都要通过契约来进行,契约成为经济交往的基本形式,经济关系的契约化是市场经济最主要的法律特征。所以契约化的经济要求企业必须在懂经营、会管理的同时,还必须熟悉法律,善用法律。第三,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的经济。它要求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行为都必须依法进行,接受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所以说,市场经济的法制化迫使企业要法制化,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能依法经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保证企业能够持续地发展。

3、资本的扩张,需要法律提供安全保障。在城市扩张中,最需要的是资本,但是无论吸引外资投入还是鼓励内资经营,都有一个产权保护问题,如果保护不力,外资就会转投他地,内资也会外流。实现资本的扩张应当从强化产权法律保障做起,着力于健全良好的产权法律制度,以法律的规范化、透明化来保障市场安全,保证资本的投入和运营的安全。

4、产业的扩张升级,需要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的法制化。产业政策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产业结构调整应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实现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的法制化。一是通过产业政策立法,扶持、保护、促进战略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加速经济发展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对难以维持的且对国民经济有较大影响的衰退产业提供帮助,以防止大量工厂倒闭和工人失业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二是要遵循WTO规则,制定和完善与WTO规则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建立保护国内产业的法律体系。三是要加强行业法规建设,政府应通过加强行业规划和行业法规来引导行业发展,通过加强行业法规建设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行业发展,规范行业竞争。

5、经济扩张中的法律事务,需要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保障。随着经济的扩张,各类经济主体的法律诉求将随之增加,人民群众包括境外投资者合法权益的维护,世贸组织规则下的经济安全,国企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政府对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和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等都需要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保障。

(二)城市扩张中的政治文明建设,需要加快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也就是说,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包含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党的领导是保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方向,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而依法治国则是保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顺利实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本质决定了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保障。历史和现实都已证明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都与法治密不可分。任何违反法治原则的权力意志都会给社会秩序和人民权利及自由造成损害,从而危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重要保障的依法治国,其基础是法律制度。没有完备的法律制度,依法治国就不能实现,从而就完不成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因此,要建设社会主义政

治文明,就必须加强法制建设,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三)城市扩张中的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法律的支撑和规范首先,精神文明建设是以法制建设为支撑。随着时代的发展,法律越来越成为社会管理的首要工具。社会的经济交往以及民主政治的运作都不是依赖于个人的道德信念,而是基于一整套严格的制度和程序。所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法制建设,它必须以法律做为坚强后盾。其次,精神文明建设要以法律手段规范。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是提高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法律可以以其特有的社会作用,确认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指导原则,引导正确的理想和价值观的树立,并将道义上的要求通过制定法律规范明确为法律责任,维护思想道德方面的良好秩序。法律可以将科学文化教育的具体要求,在相关法律中得以体现,通过有关教育法规的实施,加快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步伐,从而保证和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

(四)城市扩张引发的社会问题和矛盾,需要运用法律手段来防范和解决城市扩张是一个剧变的过程,新旧体制激烈碰撞,利益格局重新调整,各方面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急剧增多,社会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和变化,有些社会矛盾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着城市扩张的顺利进行。城市扩张中,由征地拆迁引发的拆迁户与开发商和政府之间的矛盾增多,加之相关法律的滞后,政策法规与现实脱节,以及具体操作不够规范等。这些都必须依照法律、规章来规范和调整。城市扩张中,大量农村剩余和闲散劳动力向城市不断转移,形成人口在城市的高度集聚,也相应地给城市管理、社会治安等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这同样必须用法律法规来调整规范。城市扩张中,大量企业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新组建责、权、利有效结合的新的法人实体。但有些企业在改制过程中不依法办事,违规操作,甚至出现直接违反国家政策和法律的行为。因此,企业改制必须接受法律的约束,出现的矛盾也必须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

二、法律支持城市扩张的基本架构在城市扩张和新城建设中,需要通过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良好的法治环境和提供完善的法律服务支持城市扩张。第一,完备的法律体系。应在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的原则框架内,依据新区发展战略部署,结合区域实际,制定出切实可行、有利于吸引外资和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法规条例、行政规章和政策措施。一要完善投资安全法律制度。投资不仅需要利润,而且需要安全。对于投资者,在有利可图的情况下,都希望把资金投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从而平稳地实现其利润。如果一个地方虽然看起来有利可图,但没有安全保障,那么投资者就会裹足不前甚至断然回首。而投资的安全环境只能靠法制来提供。因此新区要大量引进国内外的投资,就必须为投资者提供一个能安全获利的环境,使投资者能看到并坚信,投资建邺新区,投资的利益收获是有法制保障的。二要通过法律手段建立利益激励机制。法律制度对经济的增长有决定性的作用,因为法律能够引导或促使人们按照最有效的使用方式使用资源。通过法律手段建立各种利益激励机制,为投资者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保护各种正当利益,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投资效率。更重要的是,法律为投资者提供合理的预期,使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能够信赖法律而作出合理的决策和安排,最大限度地进行风险控制,实现投资的预期目的。三要依法规范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优惠措施意在通过权利与义务的重新配置,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但是,优惠措施应该尊重市场规则,遵守国家法律,不得损害国家财政利益和当地人民的利益。如果为了招商引资,游离于法律的边缘,不惜血本,乱给优惠,将会使招商引资陷入恶性竞争之中。因此,应该从法律上明确优惠的原则、权限、程序、范围和时限,尽可能用法定优惠替代行政优惠。第二,良好的法治环境。城市扩张急需的是资金和人才,能够使资金和人才源源不断地流入新区的是法治环境。依法办事是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最佳信用,法治环境是最佳的投资环境。对于成熟的市场主体来讲,尤其是对那些想到新区发展的有商业远见和事业心的客商来讲,法治环境要比临时的、短期的优惠更具有吸引力。然而,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性工作。一是要加强对新区建设的合理规划和科学决策等方面的法治保障,使之既充分反映和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重要原则,又做到依法决策和规划,注重规划和决策的综合性、科学性、规范性、民主性和吸引公众参与。二是要培育公众的法治意识。努力培养和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民主法治观念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意识,深入持久地进行普法宣传教育,并力求收到实效,以树立法治信仰和法律权威,强化实行法治的干部队伍素质和群众基础,大力加强这方面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三是要严格依法办事。努力提高各级政府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严格执行行政许可,实行政务公开,破除行政性垄断以及行业性垄断,加强和完善执法监督,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建立和健全行政权力依法、高效、廉洁运行机制和有效的公民权利保障体系。四是要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及时有效地治理违法犯罪,化解各类冲突及纠纷,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给全体公民和外来投资者提供一个人身和财产得到切实保障的安全环境。五是要预防征地拆迁、招投标中的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加强对企业转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建设工程领域中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六是要对城市扩张中的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社会保障、流动人口、失地农民及安置等方面的政策和法律问题的有效贯彻施行和解决。第三,完善的法律服务。一是政府提供的法律服务。在经济层面上,政府提供的法律服务,主要是为社会提供市场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制定公平的规则,依法加强对市场的监管,确保市场竞争的有效性,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政治层面上,政府要确保为社会各阶层,包括弱势群体提供一个安全、平等和民主的制

度环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有效的依法治理;在社会层面上,政府要从社会长远发展出发,提供稳定的就业、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调节贫富差距,打击违法犯罪,确保社会健康发展。二是社会法律服务机构提供的法律服务。指由取得合法资格的专业法律服务人员提供的法律服务,这是法律服务的主体。律师参与诉讼活动,担任各类案件的代理人、辩护人,帮助司法机关准确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促进案件的正确处理,维护国家、集体和公民利益,维护司法公正。开展非诉讼法律事务,主动介入农村经济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改革、新区建设等重大经济改革和经济活动,参与国内及国际贸易、投资、融资、仲裁等民商事活动,促进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积极为立法机关和政府部门提供法律服务,担任政府的法律顾问,参加政府的信访接待,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在执业活动中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传播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识,开展义务法律咨询,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等。公证处为新区建设重点建设工程提供公证法律服务,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国企改革服务,办理企业资产重组、体制改革、股权转让、国有资产管理运行等公证业务,维护国家、企业和投资者的利益。为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减轻农民负担、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公证法律服务。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办理职工下岗、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等涉及社会稳定的民事公证,及时化解社会矛盾,为弱势群体提供公证法律援助等。

三、法律支持城市扩张的主要途径

(一)深入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以建设“法治建邺”为总目标,以政府法治建设为龙头,以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基础,以民主宪政的普及宣传为重点,不断提高依法治区工作水平,推动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1、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一是抓好制度建设,加强行政立法工作。要按照xx《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纲要》和《行政许可法》的内容和要求,制定和完善政府有关法律法规,用制度规范和制约政府及部门的决策行为,努力解决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二是严格执法,文明服务,抓好群众关心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特别要解决好农民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社会保障、市场秩序、交通、环保等生产生活问题,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三是强化行政监督,坚持民主科学决策,认真接受权力机关的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司法监督,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监督,努力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四是认真贯彻和实施《行政许可法》,改革实施行政许可的体制机制。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规定的实施行政许可的主体制度和程序制度,并结合实际,建立相关配套制度。要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依法发挥行政服务中心的载体作用,规范行政许可行为,提高行政许可工作效率。五是切实加强对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正确执法,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要加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政府依法行政中的参谋助手作用;要通过培训、宣讲、编发宣传提纲等形式,加大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的宣传。

2、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推进基层依法治理(1)大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证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一是推进民主选举。不断完善村、居“直选”。二是推进民主决策。进一步建立健全规范的民主决策制度、民主议事程序,凡是涉及村(居)民利益的重要事项都要提请村(居)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三是推进民主管理。依法立制,以制管理,不断完善各项民主自治制度,注重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充分调动村(居)民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四是推进民主监督。以“两公开”即村(居)务公开、财务公开为主要内容,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以监督促公开、促民主,真正变“为民作主”为“由民作主”。(2)全面推进街道政务公开,不断提高基层法治化管理水平。街道担负着繁重的行政管理和执法职能,提高基层政权法治化水平,关键是全面推进街道政务公开,以公开促管理,以公开促执法,以公开促公正。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依法建章立制,严格检查监督,规范权力行使。要组织执法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学习法律知识,强化公开、透明、法治理念,提高行政执法和管理水平,增强基层政府的诚信度和公信力。要狠抓执法责任制、过错责任追究制、公示制、评议考核制等各项制度的项制度的落实,以严格的制度保证政务公开的落实。(3)积极开展“三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城乡社区民主法治程度。根据中央和省市关于完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发挥城乡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的要求,在全区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和“民主法治示范单位”的创建活动,通过开展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切实把依法治国、依法治区落实到基层。

3、开展全民普法教育,为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创造良好的思想基础按照《江苏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的要求,以民主宪政的普及宣传为重点,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企业管理者、青少年及流动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宪政意识。要推动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的学法用法,以考促学、学以致用、严格执法,提高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构筑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把知识教育与行为教育结合起来、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切实维护好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要抓好村(居)民特别是外来务工经商等流动人口法制教育,从社区群众实际生活需要出发,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有针对性的普法教育,普及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要进一步创新流动人口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思路和手段,积极探索加强流动人员学法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要增强对流动人员守法意识和依法维

权意识的法制宣传教育,在保护流动人员合法权益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法制宣传教育,预防和减少流动人口犯罪。要注意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普法,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积极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工作,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引导和支持法律服务业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

1、充分发挥律师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1)为促进国有企业改革顺利进行提供法律服务。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准确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依据,有效避免法律风险,保证改革依法有序运行;协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正确履行出资人的职责,依法保护出资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处理国有资产处置中的各类法律问题,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帮助企业正确制定和实施改革方案,处理好资产处置及人员调整中的各项法律问题;为改制后的企业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等提供法律服务,依法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2)为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法律服务。通过诉讼和非诉讼代理、法律咨询等方式,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征用补偿安置、宅基地使用、税费改革、抵制不合理摊派等提供法律服务,制止各种坑农害农行为,有效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认真做好村办企业、农村个体私营企业以及其他涉农企业的法律顾问工作,保障企业依法经营。积极为农村招商引资、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法律服务,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认真做好街道及村民委员会的法律服务工作,宣传落实《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涉农法律法规,促进基层政权组织依法行政,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3)为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积极参与建筑领域纠纷当事人之间的非诉讼协商、调解活动,使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尽可能通过非诉讼方式得以妥善解决;对确需诉讼,而经济又有困难的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案件,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及时提供法律援助;协助建筑企业,做好法律咨询、合同的订立等前期工作,防止不规范运作,杜绝签订“阴阳合同”和不正当竞争;协助建筑企业探索建立各种担保和保险机制,完善业主的工程款支付担保,建立建筑业企业的履约责任险,使建筑业企业能够及时收回工程款;协助政府有关部门采取有针对性的法律手段,加强对建筑市场的监管,切实解决各类纠纷,维护社会稳定。(4)为促进对外开放提供法律服务。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不断拓展为外商投资、组建合资企业、进出口贸易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服务领域;进一步加强在国际投资纠纷、国际劳资纠纷、国际知识产权纠纷、环境保护纠纷和反倾销诉讼、反垄断诉讼、反不正当竞争诉讼等诉讼领域中的参与能力。加强中外律师的合作和交流。开展内地律师事务所和港澳律师事务所的联营等工作,更好地为内地与港澳经贸关系的发展提供法律服务。(5)为维护司法公正保障~提供法律服务。在努力改善刑事辩护环境与条件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教育,完善相关制度,增强广大律师拓展刑事辩护业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律师参与刑事诉讼的比例和实际效能,强化律师的刑事辩护功能,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6)为政府依法行政提供法律服务。发挥政府法律顾问团作用,充分利用律师执业广泛接触社会各方面、各阶层的优势,主动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向政府反映社情~,参与政府重大决策研究咨询,积极为政府提供法律服务,促进依法行政。积极参与地方法律法规的起草和修改,推动立法进程和法制建设的完善。(7)为依法开展信访工作提供法律服务。认真做好律师参与政府信访工作,积极为上访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对上访中提出的应该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解决的问题,引导群众分别向司法机关、仲裁机关和行政机关投诉,通过正常的法律程序依法解决;对重大疑难涉法信访问题的处理进行法律论证,向信访部门提出建议;协助信访部门对无理缠访的人员进行法律宣传教育,促使其息诉罢访;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信访群众提供法律援助。(8)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低廉的法律服务。引导律师深入城市社区、农村以及其他基层单位,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通过担任社区法律顾问,发放便~系卡,公布便民电话,在集贸市场、外来人口聚居地设立律师服务咨询站点等形式,使人民群众能够及时得到法律服务和法律帮助。

2、发挥公证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1)充分发挥公证的预防纠纷职能,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引导公证处做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事公证工作,预防和减少公民个人财产流转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纠纷。加强城市房屋拆迁、交通事故处理、医患纠纷、拖欠工资解决等方面的公证工作,积极预防并及时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关注下岗职工、贫困居民、困难企业军转干部等方面群众的公证需求,努力提供快捷优质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建立不良信用登记和通报制度,对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及时予以登记和通报,维护社会信用。引导公证人员积极帮助当事人修改和完善各类合同、协议,消除纠纷隐患,防止虚假和违法行为的发生,保障交易安全。(2)进一步发挥公证的服务、沟通、证明、监督作用,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服务。要集中力量为市、区重点建设项目提供公证服务,确保项目运作公开、公平、公正。引导公证处办理公司事务公证,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服务。围绕发展资本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完善金融运行机制等,提供公证服务和保障,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关注“三农”问题,办理与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有关的公证,维护农户在承包期内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土地承包经营的权利,为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服务;办理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关的合同、身份、学历等公证,为增加农民收入服务;办理农产品收购合同公证和各类服务合同公证,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健全农产品市场服务。(3)充分发挥公证的法律保障作用,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供服务。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政府在履行审批、行政许可、登记等职能过程中,将不再承担对有关民事行为特别是合同的审查义务。公证一方面行使国家授予的证明权,另一方面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进行前置性法律监督,为依法行政提供有法律效力的依据。公证处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办理与不动产、公司、知识产权、婚姻财产约定等相关的公证事项,承担起对有关合同、协议和章程的审查义务,并开展代办登记等相关业务,促进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4)充分发挥公证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扩大对外开放服务。适应新形势,在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为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等提供更加专业化的公证服务。适应世贸规则要求,积极引导公证处为国内企业参加反倾销诉讼等提供公证证据支持,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3、发挥法律援助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援助服务和法律保障(1)加强法律援助机构建设。一是在机构运行上,进一步探索区司法局与区法援中心的组织运行机制,明确区司法局、区法援中心以及法律援助站点的职能定位,逐步建立起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 做到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二是在队伍建设上,一方面要按编制配齐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另一方面要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加强法律援助公职律师建设,充分发挥公职律师在法律援助机构中的作用。三是在机构完善上,继续完善以区法律援助中心为主导,以社团法律援助组织、社会力量为补充,以街道、社区法律援助工作站点为基础的三级法律援助网络。四是在经费保障上,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视和支持,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政府投入与行业奉献、社会赞助相结合的法律援助经费保障机制。(2)加强法律援助规范化管理。一是严格按照《法律援助条例》调整、规范、完善法律援助工作,逐步建立起法律援助工作的良好机制,保证法律援助工作的健康发展。二是规范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管理、监督、评估,逐步建立起法律援助质量管理、监督和评估体系。三是加强社会组织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制定社会组织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管理规定,明确社会组织开展法律援助的范围和方式。同时,加强业务指导,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到法律援助工作中来,努力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3)切实维护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一是在服务对象上要增强针对性。各法律援助工作站要摸清可能受援对象的底数,认真分析、了解本地区困难群众的法律需求,使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得到帮助。二是要加大办理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工作力度。将法律援助工作与人民调解、信访等工作相结合,主动介入重点案件、纠纷,避免矛盾的升级扩大,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区域社会稳定的典型案件积极受理、优先指派,确保矛盾不升级、不激化,为党委政府排忧解难。三是积极探索服务的方式和手段。要积极探索制定简便易行、操作性强的便民利民措施,使受援群众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把法律援助真正落到实处。拓宽法律援助的申请渠道,如在调解纠纷或咨询中主动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一方申请法律援助;要主动与区属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联系,积极探索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履行法律援助义务的途径和方式;要积极动员社会组织以及志愿者参与法律援助,切实发挥他们在为特定群体维权方面的作用。

(三)扎实做好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1、高标准抓好司法所建设,全面提升司法所的整体工作水平。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基层“两所一庭”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一要实现干部队伍专业化。要加强对司法所长、司法助理员的法律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使他们适应基层司法行政工作需要。二要实现业务工作法治化。司法所处于基层法治建设的前沿,要充分履行基层司法行政职能,认真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加强业务工作法治化建设,严格依法开展工作。三要实现所务管理制度化。建立健全司法所政治学习制度和党组织生活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的业务学习制度和培训、自学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职责分工与岗位目标责任制度、重大事项请示报告与集体研究制度和对突发、易激化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健全体现责权一致原则的考评、奖惩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与开展业务相配套的登记、检查、统计和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业务公开公示制度,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建立健全自我监督制约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做到依制管所,从严治所,保障司法所工作有序、高效运转。四要实现基础设施标准化。司法所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逐步推进的原则,积极争取街道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政策、经费、物力方面的支持,逐步改善司法所的办公条件,为司法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2、进一步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的职能作用,努力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人民调解工作要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与时俱进、扎实工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中的作用,努力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一是进一步强化人民调解组织调处民间纠纷的功能,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人民调解组织要加大调处工作力度,提高调解工作水平。要根据当事人的特点和纠纷性质、难易程度、发展变化的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纠纷,保一方稳定,促一方发展。二是进一步强化人民调解预防纠纷、防止矛盾激化的功能,努力减少民转刑案件的发生。一方面及时化解民间纠纷,努力将可能激化的矛盾纠纷减少到最低限度,特别是要妥善调处

好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民间纠纷,努力防止因民间纠纷化解不力而导致刑事案件和其他恶性案件。另一方面,要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预防矛盾纠纷的发生上,科学地把握民间纠纷产生发展的规律,不断总结经验,建立因人预防、因地预防、因事预防、因时预防等预防机制。广大人民调解员要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及时发现矛盾纠纷的潜在因素,掌握工作的主动权。要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网络优势,建立民情~分析制度,重大疑难纠纷报告制度、定期排查和专项治理制度、纠纷调解督办制度,掌握全面客观的纠纷信息,为党委、政府正确决策提供准确依据,使人民调解工作真正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三是进一步强化人民调解的法制宣传教育功能,努力提高基层群众法律素质。要充分利用人民调解组织分布广、贴近群众的优势,大力开展法制宣传和教育。大力宣传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广大群众能够学法用法、知法守法,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人民调解组织要通过调解活动,运用具体案例在基层和群众中开展生动直观的法制宣传,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四是进一步拓展人民调解工作的领域,不断扩大调解覆盖面。在强化人民调解三项功能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人民调解工作的领域。在积极调解婚姻、家庭、邻里、损害赔偿、生产经营等常见性、多发性纠纷的基础上,对公民与法人、公民与其他社会组织的矛盾纠纷,人民调解组织要充分发挥作用。农村人民调解工作,要努力排查、就地化解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土地承包、税费改革、民主管理、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纠纷。城市的人民调解工作,要主动预防和及时调解在旧城改造、新城建设中因征地拆迁而引发的矛盾以及因职工下岗引发的矛盾纠纷,协助基层政权组织积极开展依法治理工作。企业人民调解工作,要认真研究解决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纠纷,积极探索改进和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途径和办法,引导广大职工理解并支持改革,保障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

3、进一步规范安置帮教工作,不断探索建立工作新格局。要把握新形势下安置帮教工作特点和规律,不断探索和创新工作思路,努力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一是实现帮教社会化。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做好安置帮教工作,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社区资源优势,将安置帮教工作有机地融入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有关环节之中。将安置帮教工作与青少年保护、创建文明家庭、“法律进社区”、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村)、基层安全创建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实现帮教社会化。二是实现就业市场化。要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机制的变化,将刑释解教人员就业纳入到当地劳动就业总体规划中,通过劳动力市场解决就业问题,鼓励刑释解教人员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同时根据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困难,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刑释解教人员就业,逐步实现就业市场化。三是实现管理信息化。要加强刑释解教人员信息管理,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强化对刑释解教人员的衔接和管控工作,提高管理工作水平,实现管理信息化。四是实现工作职责规范化。要加强建章立制,健全和规范安置帮教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实行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部门综合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广大群众共同参与;进一步明确各级安置帮教领导协调机构、办事机构和各有关部门开展安置帮教工作的职责和任务,特别是要健全领导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的会议制度、信息交流反馈制度、联络人制度、配合联动制度等,形成齐抓共管、密切协作的良性工作机制;积极推动安置帮教工作的立法,逐步实现工作职责规范化。

(四)不断强化司法保障工作,建立良好的法治秩序。在城市扩张和新区发展战略实施中,刑事司法机关担负着打击和预防犯罪,建设和维护新区法制环境的重要使命。随着城市新中心的定位,省市对新区建设投资高度集中,大量的基础建设项目随即上马。为防止在征地拆迁、招投标中的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的发生,检察机关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企业转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建设工程领域中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为城市扩张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一要加大查办职务犯罪力度,为新区营造一个公平、廉洁、高效的社会管理服务环境。检察机关要把查办职务犯罪摆在突出位置,对借新区大建设之机贪污、贿赂、私分国有资产,挪用、侵吞、转移建设资金的犯罪案件要坚决查处;对国家工作人员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在新区开发建设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行为,给新区建设造成重大损失的职务犯罪要坚决打击;对司法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贪赃枉法、徇私舞弊,刑讯逼供,非法拘禁,滥用职权等职务犯罪案件要突出查办;对建设工程的发包承包中的行贿、受贿,工程建设中渎职失职造成严重工程质量事故的职务犯罪案件要重点查办,确保新区建设的顺利开展。二要严厉打击新区建设中的各类刑事犯罪,为新区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秩序。检察机关要积极参加“扫黑除恶”、“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专项斗争;对以暴力或暴力相威胁,阻碍各类执法人员在新区建设中依法执行公务的案件,要积极配合公安查处,坚决打击,以维护正常的管理秩序和执法机关的权威;对侵犯建设管理人员、工作人员以及民工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等案件严肃查处,切实保护这支建设大军的合法权益。要立足检察职能,依法妥善处置新区建设中的各类矛盾纠纷及群体性事件,积极参与社会矛盾和纠纷的调处工作,有效化解和减少不安全因素,为新区建设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三要加大诉讼监督力度,确保司法公平公正。加强诉讼监督,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维~律的权威和尊严,为新区建设提供法制保障,营造一个有利于吸引投资者以及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引进,为各种所有制市场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司法和行政执法保障的开发环境。四要加强预防犯罪工作,为新区建设提供良好的法制条件。在新区建设中,省市投入集中,内企、外资及各路开发单位聚集,大工程、大项目、大资金成为新区建设的一大特点。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要主动参与重点工程项目,参与新区开发的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监督,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工作,保证资金的安全使用和工程的高质量,减少和杜绝犯罪的发生,有效地防止“工程上马,干部下马”等现象的发生。审判机关要要确立审判工作与实施新区发展战略的结合点,使国家法律和政策在城市扩张进程中真正发挥作用。加强民事、经济、行政审判工作,严格公正执法,提高办案质量,依法及时审理涉及投资商和企业的各类纠纷案件。依法审理金融、房地产、证券交易纠纷案件;认真审理涉及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纠纷案件,以及涉外、涉港澳台经济案件。要依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对于侵犯投资商人身权、财产权的犯罪分子要依法严惩。加大执行工作力度,下功夫解决“执行难”问题。要更新观念,认真解决法院工作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确保审判质量,提高诉讼效率,真正做到公正司法,为城市扩张的顺利实施提供正确的、有效的司法保障。

第五篇:浅议城市扩张与法律支持

我国正处于城市现代化快速推进的经济转轨时期,竞争已从产品、企业的竞争延伸到城市综合实力的竞争,城市扩张成为城市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推进“两个率先”进程的必然途径。通过扩张强化资金、人才、产业的集聚,形成区域资源优化配置,加快城市经济加速发展;通过扩张弥补城乡差距,推进农村城市化;通过扩张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在“两个率先”建设中地位作用及影响举足轻重。南京城市功能定位,随之而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新的行政区划调整使得城市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和速度整体推进。以建邺为例,新的区划调整使新建邺从原来的20多平方公里,扩大到80多平方公里,新建邺成为南京城市扩张的代表作。在这城市加速扩张的重要时期,经济能不能持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三个文明”建设能否协调发展,各种社会矛盾能否得到解决,法律保障是一个关键。

一、城市扩张需要法律的支持

(一)城市经济的扩张,需要健全的法律保障

1、经济的扩张,需要完善的市场法律体系。首先,生产经营者的法律地位必须由法律来确认。在市场经济中市场的主体是多元的,无论个人或法人作为独立的生产经营者,必须处于平等竞争的地位,为了能够进行公平的竞争,就需要法律来确认生产经营者的权利、义务及合法权益。第二,生产经营行为必须由法律来规范。在市场经济中,各种经济主体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产权关系、经营关系和交换关系。生产经营者的行为要用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权利义务要用法律来明确。如果没有完备的法律,各种经济主体之间的活动就无法有序地进行。第三,生产经营者之间发生的矛盾纠纷必须用法律手段来调整。通过法律手段来调处各种经济矛盾与纠纷,保证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第四,市场规则必须由法律来统一。为保证各经济主体的平等竞争,冲破人为的分割、封锁和垄断,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市场规则,而统一的市场规则,必须用法律的形式把它固定下来,使之成为各经济主体必须遵守的法律规则。第五,政府的行为必须由法律来规范约束。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已由过去侧重于微观管理,转而实行以宏观调控为主。而宏观调控是一种间接管理因而不能完全借助行政权力本身的强制力和行政最高长官的个人威望来实现,只能运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方法来实现,而且即使是行政的、经济的方法,其形式也必须是法律的,即必须在法定条件下,依法定权限和程序实施。

2、企业规模的扩张,需要加强企业法制建设。市场经济决定了企业规模的扩张必须加强法制建设。首先,市场经济是竞争化的经济。企业一进入市场也就进入优胜劣汰的法则。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企业要在更大范围内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同时也被置于同国外企业同一市场规则的法律环境。企业要在复杂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在法律提供的空间内施展自己的战略,必须具有与竞争伙伴同等的法律力量,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二,市场经济是契约化的经济。即企业或个人的每项经济活动都要通过契约来进行,契约成为经济交往的基本形式,经济关系的契约化是市场经济最主要的法律特征。所以契约化的经济要求企业必须在懂经营、会管理的同时,还必须熟悉法律,善用法律。第三,市场经济是法制化的经济。它要求市场经济主体之间的经济行为都必须依法进行,接受国家法律法规的约束。所以说,市场经济的法制化迫使企业要法制化,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能依法经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保证企业能够持续地发展。

3、资本的扩张,需要法律提供安全保障。在城市扩张中,最需要的是资本,但是无论吸引外资投入还是鼓励内资经营,都有一个产权保护问题,如果保护不力,外资就会转投他地,内资也会外流。实现资本的扩张应当从强化产权法律保障做起,着力于健全良好的产权法律制度,以法律的规范化、透明化来保障市场安全,保证资本的投入和运营的安全。

4、产业的扩张升级,需要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的法制化。产业政策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产业结构调整应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实现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的法制化。一是通过产业政策立法,扶持、保护、促进战略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加速经济发展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对难以维持的且对国民经济有较大影响的衰退产业提供帮助,以防止大量工厂倒闭和工人失业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二是要遵循WTO规则,制定和完善与WTO规则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建立保护国内产业的法律体系。三是要加强行业法规建设,政府应通过加强行业规划和行业法规来引导行业发展,通过加强行业法规建设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行业发展,规范行业竞争。

5、经济扩张中的法律事务,需要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保障。随着经济的扩张,各类经济主体的法律诉求将随之增加,人民群众包括境外投资者合法权益的维护,世贸组织规则下的经济安全,国企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政府对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和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等都需要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保障。

(二)城市扩张中的政治文明建设,需要加快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也就是说,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包含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党的领导是保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方向,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而依法治国则是保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顺利实施。社会主义政治

机制和有效的公民权利保障体系。四是要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及时有效地治理违法犯罪,化解各类冲突及纠纷,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给全体公民和外来投资者提供一个人身和财产得到切实保障的安全环境。五是要预防征地拆迁、招投标中的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加强对企业转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建设工程领域中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六是要对城市扩张中的企业改制、征地拆迁、社会保障、流动人口、失地农民及安置等方面的政策和法律问题的有效贯彻施行和解决。第三,完善的法律服务。一是政府提供的法律服务。在经济层面上,政府提供的法律服务,主要是为社会提供市场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制定公平的规则,依法加强对市场的监管,确保市场竞争的有效性,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政治层面上,政府要确保为社会各阶层,包括弱势群体提供一个安全、平等和民主的制度环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有效的依法治理;在社会层面上,政府要从社会长远发展出发,提供稳定的就业、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调节贫富差距,打击违法犯罪,确保社会健康发展。二是社会法律服务机构提供的法律服务。指由取得合法资格的专业法律服务人员提供的法律服务,这是法律服务的主体。律师参与诉讼活动,担任各类案件的代理人、辩护人,帮助司法机关准确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促进案件的正确处理,维护国家、集体和公民利益,维护司法公正。开展非诉讼法律事务,主动介入农村经济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金融改革、新区建设等重大经济改革和经济活动,参与国内及国际贸易、投资、融资、仲裁等民商事活动,促进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积极为立法机关和政府部门提供法律服务,担任政府的法律顾问,参加政府的信访接待,担任学校法制副校长,在执业活动中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传播法治精神,普及法律知识,开展义务法律咨询,办理法律援助案件,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等。公证处为新区建设重点建设工程提供公证法律服务,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国企改革服务,办理企业资产重组、体制改革、股权转让、国有资产管理运行等公证业务,维护国家、企业和投资者的利益。为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减轻农民负担、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公证法律服务。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办理职工下岗、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等涉及社会稳定的民事公证,及时化解社会矛盾,为弱势群体提供公证法律援助等。

三、法律支持城市扩张的主要途径

(一)深入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进程。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以建设“法治建邺”为总目标,以政府法治建设为龙头,以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基础,以民主宪政的普及宣传为重点,不断提高依法治区工作水平,推动民主法治建设进程。

1、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一是抓好制度建设,加强行政立法工作。要按照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纲要》和《行政许可法》的内容和要求,制定和完善政府有关法律法规,用制度规范和制约政府及部门的决策行为,努力解决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问题。二是严格执法,文明服务,抓好群众关心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特别要解决好农民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社会保障、市场秩序、交通、环保等生产生活问题,切实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三是强化行政监督,坚持民主科学决策,认真接受权力机关的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司法监督,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努力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四是认真贯彻和实施《行政许可法》,改革实施行政许可的体制机制。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规定的实施行政许可的主体制度和程序制度,并结合实际,建立相关配套制度。要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依法发挥行政服务中心的载体作用,规范行政许可行为,提高行政许可工作效率。五是切实加强对推进依法行政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正确执法,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要加强依法治区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政府依法行政中的参谋助手作用;要通过培训、宣讲、编发宣传提纲等形式,加大对《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的宣传。

2、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推进基层依法治理(1)大力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保证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一是推进民主选举。不断完善村、居“直选”。二是推进民主决策。进一步建立健全规范的民主决策制度、民主议事程序,凡是涉及村(居)民利益的重要事项都要提请村(居)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三是推进民主管理。依法立制,以制管理,不断完善各项民主自治制度,注重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充分调动村(居)民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四是推进民主监督。以“两公开”即村(居)务公开、财务公开为主要内容,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以监督促公开、促民主,真正变“为民作主”为“由民作主”。(2)全面推进街道政务公开,不断提高基层法治化管理水平。街道担负着繁重的行政管理和执法职能,提高基层政权法治化水平,关键是全面推进街道政务公开,以公开促管理,以公开促执法,以公开促公正。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依法建章立制,严格检查监督,规范权力行使。要组织执法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学习法律知识,强化公开、透明、法治理念,提高行政执法和管理水平,增强基层政府的诚信度和公信力。要狠抓执法责任制、过错责任追究制、公示制、评议考核制等各项制度的项制度的落实,以严格的制度保证政务公开的落实。(3)积极开展“三创建”活动,全面

提高城乡社区民主法治程度。根据中央和省市关于完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发挥城乡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的要求,在全区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和“民主法治示范单位”的创建活动,通过开展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切实把依法治国、依法治区落实到基层。

3、开展全民普法教育,为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创造良好的思想基础按照《江苏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的要求,以民主宪政的普及宣传为重点,突出抓好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企业管理者、青少年及流动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宪政意识。要推动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的学法用法,以考促学、学以致用、严格执法,提高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构筑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制教育网络,把知识教育与行为教育结合起来、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切实维护好青少年合法权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要抓好村(居)民特别是外来务工经商等流动人口法制教育,从社区群众实际生活需要出发,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有针对性的普法教育,普及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要进一步创新流动人口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思路和手段,积极探索加强流动人员学法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要增强对流动人员守法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的法制宣传教育,在保护流动人员合法权益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法制宣传教育,预防和减少流动人口犯罪。要注意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普法,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积极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工作,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引导和支持法律服务业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法律服务。

1、充分发挥律师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1)为促进国有企业改革顺利进行提供法律服务。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准确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依据,有效避免法律风险,保证改革依法有序运行;协助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正确履行出资人的职责,依法保护出资人的合法权益;及时处理国有资产处置中的各类法律问题,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帮助企业正确制定和实施改革方案,处理好资产处置及人员调整中的各项法律问题;为改制后的企业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等提供法律服务,依法促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进行。(2)为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法律服务。通过诉讼和非诉讼代理、法律咨询等方式,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征用补偿安置、宅基地使用、税费改革、抵制不合理摊派等提供法律服务,制止各种坑农害农行为,有效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认真做好村办企业、农村个体私营企业以及其他涉农企业的法律顾问工作,保障企业依法经营。积极为农村招商引资、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法律服务,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认真做好街道及村民委员会的法律服务工作,宣传落实《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涉农法律法规,促进基层政权组织依法行政,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法律意识。(3)为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积极参与建筑领域纠纷当事人之间的非诉讼协商、调解活动,使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尽可能通过非诉讼方式得以妥善解决;对确需诉讼,而经济又有困难的农民工被拖欠工资的案件,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及时提供法律援助;协助建筑企业,做好法律咨询、合同的订立等前期工作,防止不规范运作,杜绝签订“阴阳合同”和不正当竞争;协助建筑企业探索建立各种担保和保险机制,完善业主的工程款支付担保,建立建筑业企业的履约责任险,使建筑业企业能够及时收回工程款;协助政府有关部门采取有针对性的法律手段,加强对建筑市场的监管,切实解决各类纠纷,维护社会稳定。(4)为促进对外开放提供法律服务。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不断拓展为外商投资、组建合资企业、进出口贸易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法律服务领域;进一步加强在国际投资纠纷、国际劳资纠纷、国际知识产权纠纷、环境保护纠纷和反倾销诉讼、反垄断诉讼、反不正当竞争诉讼等诉讼领域中的参与能力。加强中外律师的合作和交流。开展内地律师事务所和港澳律师事务所的联营等工作,更好地为内地与港澳经贸关系的发展提供法律服务。(5)为维护司法公正保障人权提供法律服务。在努力改善刑事辩护环境与条件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教育,完善相关制度,增强广大律师拓展刑事辩护业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律师参与刑事诉讼的比例和实际效能,强化律师的刑事辩护功能,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6)为政府依法行政提供法律服务。发挥政府法律顾问团作用,充分利用律师执业广泛接触社会各方面、各阶层的优势,主动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向政府反映社情民意,参与政府重大决策研究咨询,积极为政府提供法律服务,促进依法行政。积极参与地方法律法规的起草和修改,推动立法进程和法制建设的完善。(7)为依法开展信访工作提供法律服务。认真做好律师参与政府信访工作,积极为上访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对上访中提出的应该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解决的问题,引导群众分别向司法机关、仲裁机关和行政机关投诉,通过正常的法律程序依法解决;对重大疑难涉法信访问

题的处理进行法律论证,向信访部门提出建议;协助信访部门对无理缠访的人员进行法律宣传教育,促使其息诉罢访;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信访群众提供法律援助。(8)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低廉的法律服务。引导律师深入城市社区、农村以及其他基层单位,为人民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通过担任社区法律顾问,发放便民联系卡,公布便民电话,在集贸市场、外来人口聚居地设立律师服务咨询站点等形式,使人民群众能够及时得到法律服务和法律帮助。

2、发挥公证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法律服务和法律保障&nbp;(1)充分发挥公证的预防纠纷职能,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引导公证处做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事公证工作,预防和减少公民个人财产流转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和纠纷。加强城市房屋拆迁、交通事故处理、医患纠纷、拖欠工资解决等方面的公证工作,积极预防并及时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关注下岗职工、贫困居民、困难企业军转干部等方面群众的公证需求,努力提供快捷优质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建立不良信用登记和通报制度,对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及时予以登记和通报,维护社会信用。引导公证人员积极帮助当事人修改和完善各类合同、协议,消除纠纷隐患,防止虚假和违法行为的发生,保障交易安全。(2)进一步发挥公证的服务、沟通、证明、监督作用,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服务。要集中力量为市、区重点建设项目提供公证服务,确保项目运作公开、公平、公正。引导公证处办理公司事务公证,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服务。围绕发展资本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完善金融运行机制等,提供公证服务和保障,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关注“三农”问题,办理与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有关的公证,维护农户在承包期内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土地承包经营的权利,为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服务;办理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关的合同、身份、学历等公证,为增加农民收入服务;办理农产品收购合同公证和各类服务合同公证,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健全农产品市场服务。(3)充分发挥公证的法律保障作用,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供服务。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政府在履行审批、行政许可、登记等职能过程中,将不再承担对有关民事行为特别是合同的审查义务。公证一方面行使国家授予的证明权,另一方面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进行前置性法律监督,为依法行政提供有法律效力的依据。公证处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办理与不动产、公司、知识产权、婚姻财产约定等相关的公证事项,承担起对有关合同、协议和章程的审查义务,并开展代办登记等相关业务,促进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4)充分发挥公证的桥梁纽带作用,为扩大对外开放服务。适应新形势,在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为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等提供更加专业化的公证服务。适应世贸规则要求,积极引导公证处为国内企业参加反倾销诉讼等提供公证证据支持,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3、发挥法律援助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援助服务和法律保障(1)加强法律援助机构建设。一是在机构运行上,进一步探索区司法局与区法援中心的组织运行机制,明确区司法局、区法援中心以及法律援助站点的职能定位,逐步建立起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 做到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二是在队伍建设上,一方面要按编制配齐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另一方面要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加强法律援助公职律师建设,充分发挥公职律师在法律援助机构中的作用。三是在机构完善上,继续完善以区法律援助中心为主导,以社团法律援助组织、社会力量为补充,以街道、社区法律援助工作站点为基础的三级法律援助网络。四是在经费保障上,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对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视和支持,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政府投入与行业奉献、社会赞助相结合的法律援助经费保障机制。(2)加强法律援助规范化管理。一是严格按照《法律援助条例》调整、规范、完善法律援助工作,逐步建立起法律援助工作的良好机制,保证法律援助工作的健康发展。二是规范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管理、监督、评估,逐步建立起法律援助质量管理、监督和评估体系。三是加强社会组织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制定社会组织开展法律援助工作的管理规定,明确社会组织开展法律援助的范围和方式。同时,加强业务指导,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到法律援助工作中来,努力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3)切实维护困难群体的合法权益。一是在服务对象上要增强针对性。各法律援助工作站要摸清可能受援对象的底数,认真分析、了解本地区困难群众的法律需求,使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得到帮助。二是要加大办理民事法律援助案件的工作力度。将法律援助工作与人民调解、信访等工作相结合,主动介入重点案件、纠纷,避免矛盾的升级扩大,对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区域社会稳定的典型案件积极受理、优先指派,确保矛盾不升级、不激化,为党委政府排忧解难。三是积极探索服务的方式和手段。要积极探索制定简便易行、操作性强的便民利民措施,使受援群众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把法律援助真正落到实处。拓宽法律援助的申请渠道,如在调解纠纷或咨询中主动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一方申请法律援助;要主动与区属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联系,积极探索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履行法律援助义务的途径和方式;要积极动员社会组织以及志愿者参与法律援助,切实发挥

他们在为特定群体维权方面的作用。

(三)扎实做好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1、高标准抓好司法所建设,全面提升司法所的整体工作水平。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基层“两所一庭”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一要实现干部队伍专业化。要加强对司法所长、司法助理员的法律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使他们适应基层司法行政工作需要。二要实现业务工作法治化。司法所处于基层法治建设的前沿,要充分履行基层司法行政职能,认真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加强业务工作法治化建设,严格依法开展工作。三要实现所务管理制度化。建立健全司法所政治学习制度和党组织生活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和执法水平的业务学习制度和培训、自学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职责分工与岗位目标责任制度、重大事项请示报告与集体研究制度和对突发、易激化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健全体现责权一致原则的考评、奖惩人事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与开展业务相配套的登记、检查、统计和档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业务公开公示制度,自觉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建立健全自我监督制约和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做到依制管所,从严治所,保障司法所工作有序、高效运转。四要实现基础设施标准化。司法所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逐步推进的原则,积极争取街道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政策、经费、物力方面的支持,逐步改善司法所的办公条件,为司法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2、进一步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的职能作用,努力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人民调解工作要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与时俱进、扎实工作,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中的作用,努力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一是进一步强化人民调解组织调处民间纠纷的功能,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人民调解组织要加大调处工作力度,提高调解工作水平。要根据当事人的特点和纠纷性质、难易程度、发展变化的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地化解矛盾纠纷,保一方稳定,促一方发展。二是进一步强化人民调解预防纠纷、防止矛盾激化的功能,努力减少民转刑案件的发生。一方面及时化解民间纠纷,努力将可能激化的矛盾纠纷减少到最低限度,特别是要妥善调处好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民间纠纷,努力防止因民间纠纷化解不力而导致刑事案件和其他恶性案件。另一方面,要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预防矛盾纠纷的发生上,科学地把握民间纠纷产生发展的规律,不断总结经验,建立因人预防、因地预防、因事预防、因时预防等预防机制。广大人民调解员要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及时发现矛盾纠纷的潜在因素,掌握工作的主动权。要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网络优势,建立民情民意分析制度,重大疑难纠纷报告制度、定期排查和专项治理制度、纠纷调解督办制度,掌握全面客观的纠纷信息,为党委、政府正确决策提供准确依据,使人民调解工作真正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三是进一步强化人民调解的法制宣传教育功能,努力提高基层群众法律素质。要充分利用人民调解组织分布广、贴近群众的优势,大力开展法制宣传和教育。大力宣传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广大群众能够学法用法、知法守法,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人民调解组织要通过调解活动,运用具体案例在基层和群众中开展生动直观的法制宣传,增强人们的法制观念。四是进一步拓展人民调解工作的领域,不断扩大调解覆盖面。在强化人民调解三项功能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人民调解工作的领域。在积极调解婚姻、家庭、邻里、损害赔偿、生产经营等常见性、多发性纠纷的基础上,对公民与法人、公民与其他社会组织的矛盾纠纷,人民调解组织要充分发挥作用。农村人民调解工作,要努力排查、就地化解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的土地承包、税费改革、民主管理、生产经营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纠纷。城市的人民调解工作,要主动预防和及时调解在旧城改造、新城建设中因征地拆迁而引发的矛盾以及因职工下岗引发的矛盾纠纷,协助基层政权组织积极开展依法治理工作。企业人民调解工作,要认真研究解决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纠纷,积极探索改进和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途径和办法,引导广大职工理解并支持改革,保障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

3、进一步规范安置帮教工作,不断探索建立工作新格局。要把握新形势下安置帮教工作特点和规律,不断探索和创新工作思路,努力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一是实现帮教社会化。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做好安置帮教工作,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社区资源优势,将安置帮教工作有机地融入社区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有关环节之中。将安置帮教工作与青少年保护、创建文明家庭、“法律进社区”、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村)、基层安全创建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实现帮教社会化。二是实现就业市场化。要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机制的变化,将刑释解教人员就业纳入到当地劳动就业总体规划中,通过劳动力市场解决就业问题,鼓励刑释解教人员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同时根据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困难,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刑释解教人员就业,逐步实现就业市场化。三是实现管理信息化。要加强刑释解教人员信息管理,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强化对刑释解教人员的衔接和管控工作,提高管理工作水平,实现管理信息化。四是实现工作职责规范

化。要加强建章立制,健全和规范安置帮教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实行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部门综合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广大群众共同参与;进一步明确各级安置帮教领导协调机构、办事机构和各有关部门开展安置帮教工作的职责和任务,特别是要健全领导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的会议制度、信息交流反馈制度、联络人制度、配合联动制度等,形成齐抓共管、密切协作的良性工作机制;积极推动安置帮教工作的立法,逐步实现工作职责规范化。

(四)不断强化司法保障工作,建立良好的法治秩序。在城市扩张和新区发展战略实施中,刑事司法机关担负着打击和预防犯罪,建设和维护新区法制环境的重要使命。随着城市新中心的定位,省市对新区建设投资高度集中,大量的基础建设项目随即上马。为防止在征地拆迁、招投标中的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的发生,检察机关要认真履行职责,加强对企业转制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建设工程领域中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为城市扩张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一要加大查办职务犯罪力度,为新区营造一个公平、廉洁、高效的社会管理服务环境。检察机关要把查办职务犯罪摆在突出位置,对借新区大建设之机贪污、贿赂、私分国有资产,挪用、侵吞、转移建设资金的犯罪案件要坚决查处;对国家工作人员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在新区开发建设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行为,给新区建设造成重大损失的职务犯罪要坚决打击;对司法人员和行政执法人员贪赃枉法、徇私舞弊,刑讯逼供,非法拘禁,滥用职权等职务犯罪案件要突出查办;对建设工程的发包承包中的行贿、受贿,工程建设中渎职失职造成严重工程质量事故的职务犯罪案件要重点查办,确保新区建设的顺利开展。二要严厉打击新区建设中的各类刑事犯罪,为新区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秩序。检察机关要积极参加“扫黑除恶”、“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等专项斗争;对以暴力或暴力相威胁,阻碍各类执法人员在新区建设中依法执行公务的案件,要积极配合公安查处,坚决打击,以维护正常的管理秩序和执法机关的权威;对侵犯建设管理人员、工作人员以及民工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等案件严肃查处,切实保护这支建设大军的合法权益。要立足检察职能,依法妥善处置新区建设中的各类矛盾纠纷及群体性事件,积极参与社会矛盾和纠纷的调处工作,有效化解和减少不安全因素,为新区建设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三要加大诉讼监督力度,确保司法公平公正。加强诉讼监督,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为新区建设提供法制保障,营造一个有利于吸引投资者以及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引进,为各种所有制市场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司法和行政执法保障的开发环境。四要加强预防犯罪工作,为新区建设提供良好的法制条件。在新区建设中,省市投入集中,内企、外资及各路开发单位聚集,大工程、大项目、大资金成为新区建设的一大特点。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要主动参与重点工程项目,参与新区开发的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监督,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工作,保证资金的安全使用和工程的高质量,减少和杜绝犯罪的发生,有效地防止“工程上马,干部下马”等现象的发生。审判机关要要确立审判工作与实施新区发展战略的结合点,使国家法律和政策在城市扩张进程中真正发挥作用。加强民事、经济、行政审判工作,严格公正执法,提高办案质量,依法及时审理涉及投资商和企业的各类纠纷案件。依法审理金融、房地产、证券交易纠纷案件;认真审理涉及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纠纷案件,以及涉外、涉港澳台经济案件。要依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对于侵犯投资商人身权、财产权的犯罪分子要依法严惩。加大执行工作力度,下功夫解决“执行难”问题。要更新观念,认真解决法院工作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问题,确保审判质量,提高诉讼效率,真正做到公正司法,为城市扩张的顺利实施提供正确的、有效的司法保障。

浅议城市扩张与法律支持(第7页)一文由www.xiexiebang.com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载对于爱情基金法律应否支持[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于爱情基金法律应否支持[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爱情侦探”触礁法律

    近日,成都商报登出这样一则消息:“一个特殊的组织—成都女子维权调查中心正式成立。该组织负责人宣称:婚外债、家庭暴力、转移婚姻共同财产将成为其受理的主要业务;维权形式则包......

    对于法律观后感例文[五篇范文]

    关于法律观后感范文最新法律观后感范文 1 有人曾经说过:“法律好比一艘在大海上的船,在船上行动是自由的,可一旦跨出了这艘船的底线,就会掉入海里,接受法律的惩罚。” 它就像一把......

    法律对于我们青少年而言

    法律在我心中演讲稿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新疆第二小学校四年一班的王珂鑫,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法律在我心中。 法律对于我们青少年而言,还只是一只模糊的蝴蝶,......

    《未成年人保护法》亟需配套法律支持(大全5篇)

    《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简称《保护法》)旨在引导和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断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暂且刨去它的积......

    论道德的法律支持及其限度

    道德与法律是两个有着广泛而深刻联系的社会规范系统。它们相互作用,彼此支持,维持着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在现实的层面上这巳是不争的事实。理论上所要讨论的是法律与道铬的关系......

    对于支持和保障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总结汇报(通用)(精选合集)

    关于支持和保障民营经济发展的情况总结汇报(通用) 一、提高政治站位,树立正确司法理念二、发挥职能作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三、创新服务举措,提升司法服务质效四、推进执行攻坚,......

    对于支持和保障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汇报(5篇模版)

    关于支持和保障民营经济发展的情况汇报近年来,我院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委和上级法院关于支持和保障民营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围绕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切实发挥审判职......

    佛语经典语录对于爱情[共五篇]

    佛语经典语录对于爱情佛语对爱情的诠释,更是令世人醍醐灌顶幡然醒悟,佛语关于爱情经典语录有哪些的呢?1、这一切都是一种心境。心若无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参透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