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浅析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叶扶荣
(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民族院校大学生由于特殊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等因素,决定了他们的思想既有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相同的特征,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民族院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主要是提高认识,创造条件,完善爱国主义教育机制;发挥课堂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推动爱国主义教育与时代精神、民族特点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特点;对策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财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民族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民族地区培养各行各业高级专门人才,服务于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开展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各民族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使他们健康成长成才,是民族院校重要任务之一。本文试探讨新时期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途径。
一、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特点
民族院校大学生多为少数民族,特殊的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等因素,决定了他们的思想既有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相同的特征,又有其自身的特点。
1、民族特点浓厚,但少部分学生存在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
少数民族学生多来自老少边穷地区,特殊的成长环境使他们具备了热爱生活、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等优良品质,但极少部分学生由于对社会问题缺乏思辨能力,存在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近几年来参与民族分裂组织、进行暴力恐怖和非法宗教活动的人中,不乏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就是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存在狭隘民族主义的体现。
2、政治方向明确,但政治观念模糊,价值观趋于功利
少数民族大学生大都旗帜鲜明地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关心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和社会热点。在日常生活中,能深刻地认识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遵纪守法,热爱祖国,尊重兄弟民族同学,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校园稳定,但由于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对党史的了解不够深入,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观念模糊,政治理想缺乏,价值观趋于功利,入党动机不纯,看待政治问题比较片面、肤浅,容易实用主义化。
3、爱国主义和乡土情结浓厚,但对如何理性爱国认识不够
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都懂得要热爱祖国的大道理,在重大事件如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神六飞天等中表现出了不畏艰难、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等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爱国情怀;此外,在他们的思想中,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乡土情怀意识比较浓厚,很容易产生乡土意识的认同感,但对践行爱国主义缺乏深入理性的思考,对深层次的社会问题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而“理性的爱国,是基于对国家发展进步的规律性认识,其行为符合国家发展进步的内在要求,具有高度的自觉性”[1]。因此,教育者应引导他们理性爱国。
4、具有鲜明的打上时代烙印的个性心理特征,但政治理论素养相对欠缺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社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当代大学
生共有的特点,如:追求个性自由,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另一方面,他们大都来自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为生活所迫,养成了“务实”的作风,加上民族习惯、宗教信仰等的长期影响,与普通高校大学生相比,对“务虚”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国情、历史学习不感兴趣,尤其反感政治说教和看似形式主义的活动,政治理论素养普遍偏低。
二、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策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地区未来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时代赋予少数民族院校的历史重任,面对迅速发展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民族院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深入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树立科学育人观,开展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拓展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强化教育效果,增强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做好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
1、进一步提高认识,创造条件,完善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机制 认识是行动的前提。学校各级领导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高度,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少数民族事业接班人的角度,充分认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意义,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常规工作,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使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具有明确的计划性、目的性,做到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创新教育模式,改变形式主义的教育活动,在专职教育人员配备、经费、设施支持等方面做好保障,为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创造良好条件。
2、发挥课堂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 加强“两课”教育,充实“两课”教育内容,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民族理论与政策教育、国情史情教育等;此外,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专业教育不但要从知识、理论、技能等层面培养、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要从情感、意志、品质等方面为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奠定基础。各门学科、各个专业和各门课程中大都蕴含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素材,民族院校要将爱国主义教育有机渗透和贯穿于专业教育中去,充分调动专业课教师参与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热情,发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着的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提高学生对爱国主义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
3、发挥校园文化载体功能,建设好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应“按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时效性的要求,积极构建新时期校园文化的新内涵、新方法、新风貌,促进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取得良好的收效,使校园文化的功能发挥得高效有序”[2]。少数民族学生求知欲强,易于接受新知识、新信息,要充分建设好校园文化阵地。在宣传阵地、校园环境美化,甚至教学楼风格设置等方面,从爱国的目的出发,让学生潜移默化受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专题文艺演出、知识竞赛、国情报告等活动,使他们多途径、多渠道了解祖国的历史和现在,强化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他们的历史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4、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时代内涵与特征,因而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十六号文件也指出,“要把民族精神教育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
态”。内容方面,要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时代意识、时代精神和主体意识、民族精神,培养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所必须拥有的开放意识和全球视野;方法与手段方面,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互联网,充分开发爱国主义教育网络资源。
5、充分考虑民族特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一方面,教育学生在对待本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时,认识到民族文化的两面性,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本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民族文化丰富他们的思想;另一方面,关心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当代学校教育可以借助关心而重新焕发生机”[3]。由于民族地区特殊的社会、自然、经济和地理条件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心理特点,如自尊心和自卑感很强,心理承受能力差、自控能力差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关心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成才要求,解决学生面临的实际困难,才能将教育做到学生内心深处,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总之,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学校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特点,采取各项有力措施,力争提高少数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培养合格的民族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释】
[1]赵翠芳.新疆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当代主题及实践探索[J].新疆社会科学,2010(3):17
[2]杨蓓蓓,聂应德.论高校校园文化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J].现代农业,2009
(10):73.[3]【美】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3
【作者简介】
叶扶荣(1978-)女,汉族,湖北十堰人,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辅导员,助理研究员,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对于“90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否运用恰当的教育模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影响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新时期,“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呈现新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智力水平高,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今天,“90后”群体在优越生活环境中成长起来,他们出生就注定平均智商超过了以前的同龄人,他们经济上富裕、接受信息的渠道方式更多元化,知识面、早熟度也远远超过父母辈。同时,他们具有极强的好奇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较强。
对网络的依赖程度较大,网络逐步成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90后”大学生对新媒体的熟悉程度和亲和力远远超过上几代人。网络对大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交谈各方面的影响也日益显著。
自信心强,但心理素质偏弱,抗压能力明显不足。据武汉大学“90后”大学新生的调研报告结果统计,有77%的90后新生对自己“充满自信”。他们思想政治状况积极、健康、向上,但由于大多数“90后”是独生子女,生长环境较为单一,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弱,甚至遇到不大的事情也会有很大情绪反应,采取过激行为。
有较强的爱国主义热情,但理性爱国需要进一步加强。调研报告还显示,“90后”大学生大多关心国家大事,他们以祖国为荣,以为祖国奋斗作为自己毕生的信念,但是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容易激进,缺乏理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
对“90后”大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认清自己的社会责任,引导其理性爱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协同理论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新兴学科,它以耗散结构理论为基础,强调在复杂的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用一句话概括,就是“1+1>2”。协同理论下构建“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模式,不失为一种新的视角。
注重课堂教育与网络教育协同。对于“90后”大学生而言,网络阵地的影响力显著上升,因此要牢牢把握网络宣传阵地的主动权,建立爱国主义教育网站、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利用校内网、QQ群、BLOG等网络资源,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各种讨论与学术交流活动,实现寓教于乐,形成网上网下爱国主义教育的合力。同时密切关注网上动态,加大与“90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拓宽爱国主义教育渠道,增强教育活动的感染力。
注重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的协同。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它是获得历史知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情感的主要渠道和来源。同时,由于“90后”大学生对新知识新事物接受快,知识更新换代快,因此爱国主义教育要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紧扣时代特征,注重内容、实例的更新,使得教育活动更易为“90后”大学生所接受。
注重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协同。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砥砺品质、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90后”大学生物质生活条件优越,进入大学之前所缺乏的就是对社会、对国情的深入了解,社会实践可以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同时在整个实践过程中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反过来加深对理论的认识,进而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意识。
注重日常教育与重大事件教育的协同。日常教育是指平时的理论教育、社会实践,重大事件分为积极与消极两类,积极的如奥运会成功举办等,积极事件可以极大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人们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消极事件如5.12汶川大地震等,消极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是负面的,曾对我国造成巨大损失,但只要正确引导,完全可以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
第三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途径初探
摘要:爱国主义是教育领域永恒的主题,大学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何准确把握当前大学生思想、生活、学习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教育者特别是德育工作者为之努力的工作目标。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有效途径
一、探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我们首先应该对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祖国,这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一个真正热爱祖国的人,在各方面都是一个真正的人。”萧伯纳认为,“所谓爱国心,是指你身为这个国家的国民,对于这个国家,应当比其他一切的国家感情更深厚。”其实每个国家、每个人都对爱国主义有自己的理解和阐释。我们认为,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种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爱自己的国家构成了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爱国主义义包含着情感、思想和行为三个基本方面。其中,情感是基础,思想是灵魂,行为是体现。爱国情感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直接感受和情绪体验;爱国思想是人们对祖国的理性认识;爱国行为是指人们身体力行、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落脚点和归宿。只有做到爱国的情感、思想和行为一致的人,才是真正的爱国者。
2.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爱国主义是具体的、历史的,在不同的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爱国主义,总是具有不同的内涵。爱国主义的丰富性和生命力,正是通过它的历史性和具体性来表现的。新时期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既承接了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吸纳了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加丰富。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的事业。
二、当前,在高校思想教育实践中,大学生身心特点或多或少地被忽视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缺乏针对性,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
1.大学生的生理发展特征:我国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2岁左右,正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生长高峰期”的后期,生理发育已全面接近或达到了成年人的水平,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已趋于完善和成熟,进入相对稳定期。这意味着他们有从事复杂的思维活动,能够独立学习比较复杂而高深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的生理基础。
2.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大学生们智能发展迅速,记忆力、观察力、理解力、思维能力、想象力显著提高;求知欲强,但辨别力低;感情丰富,并不断社会化,情感活动的强度大,但还不够稳定,不成熟,情感的表现形式上不断间接化,情感的持续时间更长;自我意识和独立意向不断增强;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逐步完善,理想与信念逐步稳固。
3.大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1)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大学生们处在思想意志的形成时期,头脑中固有的东西少,思想活跃,不易保守,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信息,更容易观察到时代的变化,能够较快地同时代精神产生共鸣。但同时他们并不是总能准确无误地把握住时代精神,容易迷茫,甚至迷失方向。(2)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大学生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实际的社会生活,并对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3)群体成员的互动性,大学生的集体性生活使得他们在思想上互相认同,在行动上互相模仿,特别是在涉及共同利益和要求时互相激励、强化和支持。
三、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爱国主义包含着情感、思想和行为三个基本方面
(一)情感是爱国主义的基础,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直接感受和情绪体验
1.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必须创造一种浓郁的爱国主义氛围,苏霍姆林斯基说,“努力使学校的墙壁也会说话”。大学们是处于一种集体生活状态,感情丰富而强烈,因此,我们可以使大学们在学校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能随时随处受到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的感染、熏陶。例如,在学校的宣传栏张贴爱国主义的画报;在学校的校报上开设专栏、专题刊登爱国主义教育的文章;在教室、图书馆、礼堂等场所,悬挂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领袖、先烈和名人的画像、诗词、格言;学校的广播站在黄金时间播发爱国主义的文章;教室的黑板报也要经常体现爱国主义的精神。
2.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需要提倡必要的礼仪,特别要提倡有助于培养对国旗、国歌、国徽崇敬感的必要礼仪。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学校要按《国旗法》的规定悬挂国旗,在每周一清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运动会等大型集体活动中要举行庄严、隆重升旗仪式,有条件的学校组织还应组织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举行对国旗宣誓的成人仪式;唱国歌是公民表达爱国情感的一种神圣行为,在升国旗仪式和大型集会等活动中,要奏国歌,而且要求广大师生齐唱国歌。
3.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需要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1)利用重要法定节日、各民族传统节日、各种有针对性的纪念日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这些活动一定要坚持大学生们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原则。节庆活动既要让学生们娱乐身心,又要使他们受到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十一”,学校和社团可以举办爱国主义诗词朗诵、歌咏比赛、征文;“一·二九”可以组织学生搞热爱祖国的主题班会、主题演讲会、知识竞赛。(2)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爱国主义教育网点,拓宽爱国主义教育空间。组织学生们参观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烈士纪念建筑物、革命战争中重要战役、战斗纪念设施、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遗迹、风景胜地。这样能够激起人们对祖国壮丽河山和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爱之情。要注意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游览观光之中。选择政治理论素质高的德育工作者、学生会干部等沿途作讲解、文字说明,整个讲解材料都应包含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需要重视发挥榜样的示范和影响作用。大学生们处于集体生活中,易相互影响、相互模仿,易接受新鲜事物,所以要注意在他们中树立模范,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中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的著名爱国者、民族英雄、革命先烈、杰出人物,新中国成立以后又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模范人物,学校要经常对他们进行宣传介绍;要配合革命领袖、革命先烈、著名爱国者的纪念活动及时组织发表和播出纪念文章和歌颂、宣传他们事迹的文艺作品、文艺节目;学校还要特别注意发现和宣传改革开放以来各条战线涌现出的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模范人物,尤其是在学校毕业生中发现这类先进人物,使他们成为大学生们的典范,成为他们崇敬、学习的榜样。
(二)爱国主义思想是爱国主义的灵魂,爱国主义思想是人们对祖国的理性认识,爱国主义思想是爱国主义情感的升华
1.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课堂教学是主阵地、主渠道。确切地讲,是指以教学计划为保证、以公共必修课的形式出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等有关课程的常规课堂教学活动。这种途径通过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教学,向大学生们正面灌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让广大青年学生了解中国的经验与教训,让他们在了解历史,了解国情、民情和了解我们党的过程中,产生“知之深,爱之切,求之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树立爱国主义的意志,使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认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救中国、富中国、强中国。
2.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还需要以专题讲座和看教学片作为辅助手段。具体而言,内容可以是有关法律方面的,例如,《国防教育法》、《反分裂国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有关地理方面的,例如《话说长江》、《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有关历史方面的,例如《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大国的崛起》;有关文化方面的,如《中国文化讲座》、《国宝档案》。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挖掘和利用到尽可能多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资源培养大学生们爱国主义的思想和认识。
(三)爱国行为是指人们身体力行、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落脚点和归宿
1.利用假期广泛组织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线。首先,要针对学生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坚持社会主义和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教育;其次,针对部分学生对社会缺乏责任感的不足,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国情、乡情和民情,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第三,针对学生对工农缺乏感情,缺乏艰苦奋斗精神和劳动观念淡薄的现状,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工农群众,进行与工农相结合的教育。
2.利用教育或生产见习、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机会,认真组织大学生在社会岗位上感受祖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好形势,通过以身作则或为人师表的现实参与活动,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的能力。特别是见习或实习单位良好的精神文明氛围,如机关单位的工作制度与纪律,工矿企业或街道社区的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等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为此,在见习、实习的选点上要注意先进性、典型性,在管理上要严格而有序,同时对社会的负面影响要及时“消毒”和批判,帮助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3.进行一定的国防和军事训练,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不仅有利于强健体魄、磨炼意志,也有助于养成讲道德、守纪律的良好风尚,在思想、知识、技能和体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有力地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成为既能建设祖国、又能保卫祖国的一名真正的爱国者。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引文:爱国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永恒主题,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集体荣誉感是建设祖国未来的不竭动力。
摘要:遥想当年,长征、抗战、三大战役,南昌城头燎起的星星之火烧遍了整个中国,无数爱国志士加入到战斗队伍中,为取得胜利而付出着;今时今日,在国家危难之刻,仍有无数的爱国之人为国家、为人民而付出着。
正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顷刻时间,地动山摇,当我们终于得知震中的位置时,全中国人民的心都牵挂着那个坐落于山间美丽的地方——汶川。13万大军集结在那片曾经的世外桃源,用他们的双手来援救我们的兄弟姐妹。废墟下也有他们的至亲至爱,可他们没有时间去顾去管。他们又何尝不想救出自己的家人、爱人,但却选择了去救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民。现在我仍然能够记得那些舍弃小爱,完成大爱的英雄们:他没有时间去救已怀孕的妻子,仰天长啸:“宝贝,对不起,我是一名军人”;他没有能将父亲从废墟下救出,只跪在废墟上匆匆叩了几个头就又投入到新的救援任务当中,甚至没有时间去悲伤、去流泪;18岁的严情勇带病救援直至昏倒,排长牛玉新为救群众被轰然倒塌的墙体砸成重伤;北川人武部政委钟良军腿部粉碎骨折后仍然坚持指挥;济南军区某空军部队15名战士冒着生命危险实施伞降;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和武警水电突击队的官兵背着炸药艰难的行进在山间,你可知道一个轻微的碰撞那些炸药就会带走他们年轻的生命;邱光华、王怀远、李月、张鹏、陈林、武文斌,甚至将他们的生命永远留在了那里。是什么让他们做出了这样的选择,选择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是一颗心,一颗爱国之心;是一种情,一种爱国之情。
由此,我不禁想到了另外一些事。不知你是否还记得在我们为迎接奥运而欢乐庆祝时,火炬在国外的传递却传来了不和谐的声音。一些所谓文明的西方国家企图耍些小手段来破坏他们不想承认却又不得不承认会给他们造成很大压力的北京奥运会(当然他们是不会承认的,但聪明的人都会发现这一事实:他们怕了。所以他们需要采取一些手段来自欺欺人)。很庆幸,我们让他们失望了。残疾姑娘金晶用她娇弱的身躯告诉世人,XX国魁武的警察居然不如一个柔弱的小姑娘;西安小伙子李洹用他流利的口才向世人证实XX国的政府竟然轻而易举的遭到人民的质疑,仅仅是因一个外国人的演讲......是什么让他们有这番勇气只身一人与“恶势力”对抗呢?难道不是一颗爱国的心和一种爱国的情吗?
列宁曾指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它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情感,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尽管对于爱国主义的定义到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实际上,列宁指出了爱国主义的重要特征,即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同。历史的发展是有其一般规律的,爱国主义的发展也必然遵循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而随着历史的发展,爱国主义成为共产主义道德重要规范之一。它要求人们把对祖国的热爱变成自己的行动,努力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工作;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反对民族自卑感和盲目的民族优越感;同国际主义相联系,既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又是一个坚定的国际主义者;要求热爱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崇高美德,也是中国各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基础和道德基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族精神。这是我们民族赖以存在、发展的情感纽带与精神支柱。在现阶段,爱国主义最基本、最本质、最重要的表现,就在于不遗余力地巩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作出自己的贡献
北京时间4月20日8时02分,噩耗再一次从四川传来-----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据最新报道,截止目前已经死亡近百人,哀鸿遍野,哭嚎震天!人们还没有从汶川地震的阴影中舒醒,老天却再次将大难于四川。我们再一次感受到失去同胞的痛苦,我们在一次为地震带来的经济.财产损失感到惋惜!但是,地震也唤醒了迷途中的国人,在一次将中华民族凝聚起来。在汶川地震发生的第一时间,我们人民子弟兵奔赴一线救援,我们的医疗卫生人员直抵一线护理伤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踊跃为灾区捐款。汶川地震发生的第三天,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各行各业工作者全部低头默哀,国旗回降,警钟敲响,汽笛长鸣!那一刻,我们低下的是头颅,扬起来的是人性的光辉,我们降下的是国旗,升起的就是国魂。在大的灾难除以13亿也会变的微不足道,在小的奉献乘以13亿就会变成爱的海洋!大爱无私,大道无行,行者无疆,搅长河为酥落,变大地为黄金!难道这不是一种爱国的心和一种爱国的情么?
那么我们平常人到底要怎样做才能算是爱国呢?或许有人说是抵制日货,当然,日本人曾经那么丧尽天良的残害我们中国人,我们对他们恨之入骨,抵制他们的东西是应该的,但爱国仅仅就是如此了吗?可以说这是你爱国的表现,但你不觉得这样做会有些片面有些偏激了吗?马克思告诉我们,事物都是两方面的,要正确的看待问题,现在的日本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世界地位都在我们之前,难道我们中国人不买他们的东西就能超过他们了吗?恐怕不然吧。相反这样做还很有可能给我们造成一定的坏处。卧薪尝胆的故事大家都听过,越王勾践为能够报仇雪恨忍气吞声,终有一天将吴王打败,难道我们不能从中学习到什么道理和精神吗?难道我们不可以虚心学习日本人成功的秘诀然后自我强大最终把日本人狠狠地踩在脚底下让世人都知道中国就是比日本强吗?难道我们不该好好想想如何做才是更好的爱国吗?当然我不能说抵制日货的人是不爱国的,只是我觉得我们可以采取一种更有效的方法。
我相信我们中国人的爱国心不会就此停止,我们中国人的爱国情也不会就此消失,我们会越来越繁荣,越来越强大。
中华民族不但以勤劳、智慧著称于世,而且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这体现在中华民族反侵略反压迫的爱国主义传统。中国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爱国事业,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光辉灿烂的篇章。民族英雄戚继光领导戚家军抗击倭寇、郑成功勇逐荷兰殖民者光复台湾、林则徐虎门销烟、太平军勇破洋枪队、邓世昌勇撞日军旗舰、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狼牙山五壮士抗击日军等事迹,反映了中华民族富于反抗、追求民主自由的爱国主义传统。在近代由于中国人民的英勇抵抗,才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中,为祖国的兴盛和进步,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宋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各个少数民族积极学习中原先进的封建文化,加速了本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中原汉族政权也积极吸取周边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我国历史上不仅有汉族建立的全国性政权,也出现过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政权。各民族之间虽然有战有和,但和平是主流,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战争是支流,是短暂的。虽然历史上的反动统治者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罪行,从清政府到北洋军阀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反动统治者为保住自身的反动统治,不惜出卖民族利益、国家主权,与外国侵略者相勾结,共同镇压人民群众的爱国运动。但在爱国主义精神的强大力量下,他们永远无法得逞。对外来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无比崇敬,这不仅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判断是非的政治原则,分清善恶的道德标准,而且已经成为我们宝贵的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这些年年我们经历了很多,但我们都一一挺过来了,我相信我们中国人的爱国心不会就此停止,我们中国人的爱国情也不会就此消失,我们会越来越繁荣,越来越强大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摘 要: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主流意识培育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的重要路径。现阶段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着内容陈旧、脱离实际、缺乏创新等问题。笔者担任高校辅导员一职,几年来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以形势政策课为例,探讨思考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政策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不止是现阶段培育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重点内容,更是培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必要路径。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成长,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的方式更为直接与强烈。例如,在5.12汶川地震中大学生参与自愿者活动,在钓鱼岛事件中大学生通过网络发帖表达对日本政府宣布钓鱼岛“国有化”的谴责,在北京获得国际奥运会承办权后大学生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表达自豪之情等等。同时,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具有不稳定性与非理性倾向[1]。例如,学生受过激言论煽动参与打砸日产车,抢掠法国家乐福超市等等。高校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
(1)形式守旧,流于形式。目前,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主要通过思政课堂教学的方式施行,枯燥的灌输式理论说教难以适应当代大学生活跃的思维与强烈的探知欲望。部分思政教师照本宣科,课堂上满满的概念与专业术语,例如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让学生记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基本内容,却忽视对其内涵与意义的分析。
(2)方法单一,缺乏创新。长期以来,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已经成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相对固定的模式[2],这种缺乏创新性的模式化教育与个性化的教育客体显得格格不入。高校教师在这种模式下无法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并给予针对性的引导,不但没有取得教育的成效,还容易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使学生对爱国主义教育产生接受疲劳,陷入被动和乏味当中。
(3)内容滞后,脱离实际。多年以来,我们在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中主要宣扬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厚重的历史,讲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爱国事例典范,这些对于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中成长的大学生来说过于久远与熟悉,他们需要更贴近时代发展,更贴近自身成长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他们追求更接地气的讲述方式,而不是陈旧的典型。与形势政策结合下的爱国主义教育案例分析
笔者作为高校辅导员,承担学生形势与政策课的授课任务,在多年的实践经验中思考总结,认为在国际国家形势的分析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往往接受度更高,教育效果明显。下面以国家“一带一路”计划为例,探讨如何在形势与政策分析中贯彻爱国主义教育。
(1)专题选取。在日常与学生的交流中,笔者了解到学生对习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有着充足的信心,踊跃参加学校举办的各类“中国梦”系列活动,如“我的中国梦”演讲比赛、“中国梦?我的梦”大学生征文活动等等。但学生对于国家如何实现“中国梦”仍有着进一步的求知欲。为此,笔者决定选取“一带一路”为课程的主题,讲解“一带一路”计划,以“一带一路”连接“中国梦”和“世界梦”。
(2)课堂讲解。课程开始,笔者先以近期全国各地举办的“中国梦”主题活动系列报道成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各地朝气蓬勃的特色主题活动中感受到国家的欣欣向荣。进而,笔者引入“中国梦”的核心目标――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强调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一带一路”计划可谓是重中之重。向学生提出问题:到底什么是“一带一路”?它是否值得国家投入这么大的人力物力?它具有什么国际意义?对我们的生活会有什么影响?四个问题将学生引入课程的主题中,有疑问便有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接着,笔者由古丝绸之路讲起,结合地图为学生介绍“一带一路”所覆盖的区域和范围,让学生感受到国家恢弘的大局观;讲解“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促进地区合作与发展并实现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让学生感受到国家坚实的大国责任感;讲解“一带一路”中坚持正义、秉持公道、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外交理念,让学生感受到国家外交上互惠共赢的大国担当感;讲解“一带一路”中加快我国中西部开发以解决区域不平衡的实际措施,让学生感受到国家以民为本执政为民的 ;讲解“一带一路”仍面临的如深入多个安全高风险地带、沿线国家文化形式多样且差异明显等诸多不确定因素,更是让学生感受到国家发展的艰辛,感受到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感受到作为青年大学生肩上的责任。
(3)课后回访。课程过后,笔者向学生了解听课的感受。学生普遍表示通过对“一带一路”计划的了解,更加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感到自豪。在“一带一路”计划的实施中,国家运筹帷幄,有魄力有担当,为的是国内富足安康,国际互利共荣,是确确实实的大国风范。学生这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国家自豪感必将更加爱戴自己的祖国,立志为祖国的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陈明.从钓鱼岛事件看高校对大学生爱国热情的引导和保护[J].德育与学生工作,2013,(05).[2]张一澍,王永明.中国梦背景下高校爱国主义传统文化传承教育探析[J].教育探索,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