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写作技巧之33:说明型论述文的三段论
写作技巧之33:说明型论述文的三段论
一、说明型的论说文的特征,就是在说明题目是什么,以「我的烦恼」为例,就是说明自己的烦恼是什么。
二、说明型文章可以分成三大段:解题、说明、总结期望。
三、首段为解题,就是把题目概括性解释、举出例证、四方联想一下。以此题为例,就要说明一下什么是「烦恼」、不同的人有什么不同的烦恼、有了烦恼会有什么影响等等。
四、次段为说明,要根据自己的想法、看法、经验、解决方法来深入说明,可以根据个人所见,分成几个项目来条列说明。以此题目为例,不妨细分几个小段来细说,细说之后,别忘了加入解决的方法和策略,例如:
「我最大的烦恼就是弹钢琴了,每次练习的时候......,我想为了克服这个「音障」,我想只好......。(第一项烦恼和解决策略)
其次是算数学的应用题,对我来说......。老师建议我......。(第二项烦恼和解决策略)最后一个不大不小的烦恼就是我的身高太矮了,已经是六年级的我,居然......。看了几次医生后,我决定......。(第三项烦恼和解决策略)」
五、最后一段,说说自己的想法、感觉,以及心中的期望。
第二篇:写作技巧之31:论述文的四段论(模版)
写作技巧之三十一:论述文的四段论
一、有关于孝顺的论说文,是中国小孩一定充满了又爱又恨的情绪,爱的是:这是我们中国人独特于世界的一种社会制度,它是社会福利制度的开端,也是社会分工的最佳示范;而恨的是:这种论说文是最容易流而千篇一律,最没有发挥的空间。但是这种很多人写到『臭酸』的题目,却没有多少人可以写得很好。
二、论说文最大的忌讳就是『言不由衷』,说一些自己都不一定认为对的话,拼拼凑凑出一篇不知所云的文章,而是要动头脑思考,真的以自己的角度去构思。
三、实践四段论:
(一)解题: 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需要我多做说明吗?古今中外的说法如何?有些什么成语、俗话、典故?
(二)反省:这个题目一般人的现况如何,我自己的现况如何?有什么古今中外比较好的例子吗?
(三)策略:这个题目要如何去实践它?我能做得到吗?能做些什么?
(四)期许:这个题目我有什么期望?有什么感想?有什么心底的话要说?可以引用谁的话来勉励自己,成为座右铭继续努力下去吗?
四、这种四段论法的文章,结构稳定而丰富,在大段与大段的连接上,如果加点巧思,就让人感觉侃侃而谈,再加上些历史上或典故的例子就更具可看性,但是临门一脚是什么呢?就是要有『真心、真话、真情感』在背后支持着。
第三篇:2013广东公务员考试申论写作技巧三段论
更多信息请登录国家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xiexiebang.com/)
在广东公务员申论考试中,关于公务员申论写作文章一般是由开头、主体和结尾三个要素构成的,文章三要素缺一不可。但有部分考生在谈到申论写作时,常常把它跟写议论文等同起来,实际上申论写作与议论二者虽有共同点,但也存有较大的区别。申论写作与议论文写作一样需要三段论的支持。古人作文,把好的开头比作“凤头”。那么,怎样巧饰“凤头”,以博得阅卷教师的青睐,让阅卷教师眼睛发亮,迅速发现你的才情、个性呢?文章是由语言构成的,积词成句,缀句成段,组段成章。构成文章,确定了观点、选择了材料之后,确实要为其穿上语言的外衣,才能呈现于读者面前。任何人做文章都是依据对现实生活的观察认识而提炼出中心观点,以确定文章的主脑;其次是依据表达中心观点的需要,从生活素材中选取必要的典型的题材,以铸造文章的血肉;最后是选择相应的表达形式,形着于文字。由此可见,文章要素的观点是对写作规律的科学概括和总结。关于申论写作技巧很多,广东公务员考试专家就申论写作技巧中的三段论为考生做个指导复习,考生也可结合2013年广东公务员考试提前复习教材来掌握申论写作技巧和方法。
一、申论标题五种形式
如果说题目是画龙点睛的“睛”,开头就是龙头。这一部分到底应该分一段还是两段,视情况而定,不必拘泥于非的要求一段才行。开头方式有以下几种:
1.论点型。题目本身就是中心论点。如《解决矛盾和问题关键靠发展》。
2.批驳型。题目摆出一个错误观点,作者据以批驳。例如《绝不允许有“特殊公民”》、《岂能“吃贫”》。
3.寓意型。寓意指暗含的深意。如《“杀鸡给猴看”质疑》、《变“五指张开”为“拳头紧攥”》。
4.范围型。题目本身不是中心论点,仅限定了写作范围。如《珍爱生命还是珍惜财富》、《谈诚信》、《得与失》。
5.感想型。从某事某人谈起。如《从公车拍卖说起》等。
作为应试作文,最好采用论点型或批驳型标题。其次为寓意型标题。再次为范围型,最好不要使用感想型标题。
二、文章内容充实亮点突出
1、见解深刻,有一定深度
这是对申论文章的较高层次的要求,即作者思考问题时要尽力作答“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在深层次挖掘本质的基础上,抓核心问题,文章要避免大而空、泛泛而谈。
2、逻辑严谨
逻辑严谨,是指运用论证方法组织材料论证点的过程合乎逻辑、合乎事理、严密周全,不存在以偏概全、论据证明不了论点、自相矛盾等逻辑错误。
3、观点明确、正确
观点明确,就是要求考生要明确地表达出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对某件事情、某种现象发表议论,必须态度明朗,观点明确,要让阅卷老师直观的看出文章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观点正确,认为要做到三点,一是,观点符合命题人的命题意图,没有偏题。二是,观点符合客观实际,符合普遍认识规律。三是,观点符合官方看法,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
三、申论特色性的结尾
1、深化型,即借意抒情,深化主题。
2、建议型,即提出建议,发出号召。这种结尾方式在说服别人相信你的论点的同时,还号召其付诸行动,使你的文章不光停留在口头上,因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3、总结型,即概括总结,收束全篇。运用这种结尾方式时时要注意,语言的运用要简练准确,不要拖泥带水,否则易使人产生拖沓之感。
更多信息请登录国家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论述文强化训练
课时作业(一)[论述文一]
[时间:45分钟
分值: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艺创作与批评之间的最健康的关系状态应该是辩证的对立统一。文艺批评立足于文艺创作的基础之上,而文艺创作在文艺批评的指导下不断提升。如果过分对立,针尖对麦芒,冲突不断,无情鞭挞,对创作者和批评者都是伤害;如果过分统一,一团和气,没有了交锋与争鸣,文艺批评也就基本失去了它的作用和存在的意义。
创作与批评的健康互动,取决于文艺创作者的胸怀。在研讨会上,评论家们争先恐后地表达对被讨论作品的溢美之词,往往只在结束时,轻描淡写地提一两点微不足道、无关痛痒的缺憾,而且这种缺憾往往可以套用在任何一部作品之上,可谓放之四海皆准。倘若真有评论家尖锐地提出批评的话,作品作者往往会冷眼相对甚至当场争执反驳,更有甚者怒发冲冠、恶语中伤。这当然与整个社会文化氛围有关,可是更重要的是文艺创作者若不虚怀若谷,便会一叶障目。
对文艺批评,文艺创作者应该具有一颗真诚、宽容、大度之心,能真正听得进各种不同的见解和言论,同时也需要自我反省的勇气,越是意见相左的,越要琢磨其缘由。成功的途径之一,就是听取多方意见,综合判断执行。对于文艺批评,文艺创作者若能以大气风度笑纳回应,相信必定会推动其良性互动,从而实现文艺的真正繁荣。
创作与批评的健康互动,取决于文艺批评者的立场与素质。所谓立场,就是摆正文艺批评者与文艺创作者之间的位臵。很多批评家自认为是裁判,而创作者是运动员,常常摆出手握生杀大权、高人一等的姿态,甚至为了哗众取宠,对作品指手画脚,鸡蛋里挑骨头,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其实文艺批评者固然有着很大的发言权,但作品的最终评判还是广大读者,所以文艺批评者应把握严肃认真、与人为善的职业立场,认清文艺批评者是与作家、艺术家之间的平等对话,目标是为了共同探索真理;应尊重文艺家的劳动,因为尊重文艺家就是尊重自己、尊重自己所从事的文艺事业。同时,文艺批评者的素质也非常关键,这里的素质既包括了个人的艺术素养、足够的理论基础、敏锐的审美眼光、人文关怀的思考、精辟独立的见解,也包括了最重要的公信力与责任心。只有具备这样素质的文艺批评者才能引导读者进行有效的审美鉴赏,对文艺创作者的创作进行指导和引领,获得其信赖与尊重。
创作与批评的健康互动,除了对文艺创作者与文艺批评者的要求之外,探索一些有效推动文艺批评与创作健康互动的模式和机制也十分重要。当下文艺作品面对的是市场,文艺创作者必然会忧虑批判性的文艺批评对其作品销路的影响,所以脱离现实地对作品进行抨击式的文艺批评显然是难以为创作者所接纳、赢得创作者真正欢迎的。而虚伪的“赞美式”“拔高式”或者“无关痛痒式”的文艺批评,又必然会失信于读者,最终丧失读者,使文艺批评名存实亡。
其实,文艺批评可以尝试分为两个时段,采用两种不同模式进行——即在作品创作完成尚未面世之前,组织专业批评家进行文艺批评,此时的批评应以建设性的批评意见为主,帮助作者修改完善作品;在作品正式面世之后,应通过正面积极的文艺评论引导读者欣赏和体味。
(刘祎呐《文艺批评何必指手画脚》,选自《光明日报》2011年2月21日)1.下列关于“创作与批评的健康互动”因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文艺创作者对评论家们就他们作品所表达的溢美之词或尖锐言论要能认真听取、虚怀若谷,具有一颗真诚、宽容、大度之心。
B.文艺批评者应把握严肃认真、与人为善的职业立场,同时还应具有艺术素养、理论基础、审美眼光等相关文艺批评方面的高素质。
C.摒除虚伪的“赞美式”“拔高式”或者“无关痛痒式”的文艺批评,探索一些有效推动文艺批评与创作健康互动的模式和机制。
D.专业批评家在作者作品创作完成尚未面世之前帮助作者修改完善作品;在作品面世之后,从正面帮助读者欣赏和体味作品。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文艺批评立足于文艺创作的基础之上,而文艺创作在文艺批评的指导下不断提升,这样才是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之间最为健康的关系。
B.文艺创作者对文艺批评者的各种不同的见解和言论,要有自我反省的勇气,听取多方意见,从而推动文艺创作和批评的良性互动。
C.文艺批评者只要具备了一个真正批评者的素质,就会对文艺创作者的创作进行指导和引领,从而获得他们的信赖与尊重。
D.文艺批评者对作品进行脱离现实的文艺批评很难让创作者所接纳,因为文艺创作者担忧这种文艺批评会影响到他们作品的销路。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A.文艺批评只有在辩证的对立统一这种健康关系中,才能发挥它的真正作用,也只有这样关系才能实现文艺的真正繁荣。
B.文艺批评者虽然对作品具有很大的发言权,但还应把握好正确的立场,认清关系和目标,因为作品的最终批评者还是广大读者。
C.对文学作品没有实质性交锋和争鸣,一团和气的批评,最终必然会失信于读者,丧失读者,使文艺批评名存实亡。
D.文艺批评者采用两个时段、两种模式对文学创作进行批评,可以扭转整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使文学创作和批评健康互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国众多历史性城市的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既蕴含了城市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体现了城市对中华文明所作出的贡献。世界上没有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任何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文化遗产体现着城市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是城市生命历程的根基。城市发展和演变的过程,点点滴滴地都记录在每一座城市的记忆中,每一处名人故居、官府宅第、寺庙宫观、亭台楼阁、雕塑石刻、造像壁画和墓、碑、塔、坊、井、桥等文化遗存以及其背后大量的史实和文献,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信息。更重要的是,在城市中保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使这种记忆变得更为真实,通过城市风貌、民族风情、市民习俗等,我们可以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历史的积淀。因此,一座历史性城市的文化遗产保护要远比一组古代建筑群或一处古代文化遗址的保护复杂得多,同时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也更加明显。
文化遗产是城市特色的重要体现,所谓托物寄情、托物寄史,从河流山脉、地形地貌、树林草地,到历史街道、文物古迹、传统民居,再到传统技能、风俗习惯、文化情操等等,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城市记忆的有力物证。其中,众多物质的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往往是一座城市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这些文化遗产存留在城市的空间中,融合在人们的生活里,对城市的风貌、人们的行为起着无法替代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每一座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城市,总是在城市规划及建设中,千方百计地设法保留那些构成历史文脉的重要遗存,让这些历史坐标点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得到彰显。
城市文化遗产不但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而且是城市文明的现实载体。一座古代城市的营建,包括宫殿、衙署、里坊、道路和水系等,是一个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完整的科学体系。特别是城市中留存至今成片的历史街区和数量众多的传统民居,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既是先人活动的遗存,又是今人生活的空间,它们凝聚着一代又一代居民的思想、智慧、生活气息,它们夜以继日地诉说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让人们不但可以了解许多令人难忘的城市故事,而且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市生动的成长过程。这些文化遗产是市民世世代代的创造和积累,积淀着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杰出贡献。它们给予我们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并启发我们的智慧以开拓未来。它们是先人对后人的恩赐,我们必须感谢它,善待它,呵护它。但是,在经历了大规模“旧城改造”后的今天,人们切实感到城市留存下来的历史街区已经不多,甚至导致城市历史信息难以全面感知。为此,在历史性城市的保护上,不但要强调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而且要维护生活的延续性。
(摘编自单霁翔《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城市建设》)4.下列关于“城市文化遗产”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城市文化遗产体现着城市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价值,记录着城市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是城市生命历程的根基。
B.体现着城市传统文化的城市文化遗产,使人们更为真实地记忆城市,通过城市风貌、民族风情、市民习俗等,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城市历史的积淀。C.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城市文化遗产体现着一座城市的特色和文化价值,它对城市的风貌、人们的行为起着无法替代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
D.城市文化遗产是市民世世代代的创造和积累,积淀着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杰出贡献。它们给予我们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享受,并启发我们的智慧以开拓未来。
5.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相对于一组古代建筑群或一处文化遗址的保护,一座历史性城市的文化遗产保护要复杂得多,因而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也更加明显。
B.有关城市的河流山脉、地形地貌、树林草地和历史街道、文物古迹、传统民居,以及传统技能、风俗习惯、文化情操等文化遗产,可以加深人们对于这个城市的记忆。
C.一座古代城市的营建是一个规模宏大、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完整的科学体系,通过这些城市文化遗产,我们就可以研究城市发展的历史和推知城市文明的现实状况。
D.城市文明凝聚着城市居民的思想、智慧、生活气息,诉说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让人们不但可以了解许多令人难忘的城市故事,而且可以清晰地看到城市生动的成长过程。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A.我国众多历史性城市的文化遗产资源极为丰富,它蕴含了城市文化的深厚底蕴,感谢、善待、呵护这些文化遗产资源,也是在保护我们的中华文明。
B.一个城市只有在建设中努力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并让这些历史坐标点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得到彰显,才有资格入选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城市。
C.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中留存的历史街区和传统民居,因此保护文化遗产,就要千方百计地设法保留这些构成历史文脉的重要遗存。
D.在城市现代化的“旧城改造”过程中,一定要强调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维护生活的延续性,这样才能全面感知城市的历史信息。
课时作业(二)[论述文二]
[时间:45分钟
分值: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节奏是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最原始也最普遍的三位一体的艺术所同具的一个要素。节奏不仅见于艺术作品,也见于人的生理活动。人体中呼吸、循环、运动等器官本身的自然的有规律的起伏流转就是节奏。人用他的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去应付审美对象时,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生理的自然节奏,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否则就感到“拗”或“失调”,就不愉快。例如听京戏或鼓书,如果演奏艺术高超,像过去的杨小楼和刘宝全那样,我们便觉得每个字音和每一拍的长短高低快慢都恰到好处,有“流转如弹丸”之妙。如果某句落掉一拍,或某板偏高或偏低,我们全身筋肉就仿佛突然受到一种不愉快的震撼,这就叫做节奏感。为了跟上节奏,我们常用手脚去“打板”,其实全身筋肉都在“打板”。这里还有心理上的“预期”作用。节奏总有一种习惯的模式。听到上一板,我们就“预期”下一板的长短高低快慢如何,如果下一板果然符合预期,美感便加强,否则美感就遭到破坏。在这种美或不美的节奏感里,你能说它是纯粹主观的或纯粹客观的吗?或者说它纯粹是心理的或纯粹是生理的吗?
节奏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它是内心生活(思想和情趣)的传达媒介。艺术家把应表现的思想和情趣表现在音调和节奏里,听众就从这音调节奏中体验或感染到那种思想和情趣,从而引起同情和共鸣。
举具体事例来说,试比较分析一下这两段诗: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李白《蜀道难》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韩愈《听颖师弹琴》
李诗突兀沉雄,使人得到崇高风格中的惊惧感觉,节奏比较慢,起伏不平。韩诗变化多姿,妙肖琴音由缠绵细腻,突然转到高昂开阔,反复荡漾,接着的两句就上升的艰险和下降的突兀作了强烈的对比。音调节奏恰恰传出琴音本身的变化。正确的朗诵须使音调节奏暗示出意象和情趣的变化发展,这就必然要引起呼吸、循环、发音等器官乃至全身筋肉的活动。你能离开这些复杂的生理活动而谈欣赏音调节奏的美感吗?你能离开这种具体的美感而抽象地谈美的本质吗?
节奏主要见于声音,但也不限于声音,形体长短、大小、粗细相错综,颜色深浅、浓淡和不同调质相错综,也都可以见出规律和节奏。建筑也有它所特有的节奏,所以过去美学家们把建筑比作“冻结的或凝固的音乐”。一部文艺作品在布局上要有“起承转合”的节奏。我读姚雪垠的《李自成》,特别欣赏他在戎马仓皇的紧张局面之中穿插些明末宫廷生活之类安逸闲散的配搭,既见出反衬,也见出起伏的节奏,否则便会平板单调。我们有些音乐和文学方面的作品往往一味高昂紧张,就有缺乏节奏感的毛病。“张而不弛,吾不为也!”
(节选自朱光潜《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1.下列关于“节奏”的表述,不符合题意的一项是(3分)()A.音乐、舞蹈和歌唱,这些最原始、最普遍的三位一体的艺术不能缺少的一个要素是节奏。
B.节奏可以是呼吸、循环、运动等人体器官符合生理自然规律的起伏流转。C.当我们面对审美对象时,审美对象表现的节奏必须符合我们的生理自然节奏。D.引起听众同情共鸣的艺术,艺术家一定会把应表现的思想和情趣表现在音调和节奏里。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欣赏高超的艺术表演,当觉得每个字音和每拍的长短高低快慢都恰到好处时,这说明我们进入到一种美的节奏感里。
B.欣赏艺术表演,当全身筋肉仿佛突然受到一种不愉快的震撼时,这说明我们的筋肉打板时没有跟上节奏。
C.《蜀道难》的节奏较慢且起伏不平,李白在突兀沉雄的气象中让人得到崇高风格中的惊惧感觉。
D.《听颖师弹琴》变化多姿,妙肖琴音,是因为诗的音调节奏传达了琴音本身的变化。3.根据原文内容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运用正确的音调、节奏传达出作品的意象情趣及变化发展,这样的朗读一定很有美感。
B.节奏见于多种艺术形式中,因为无论是声音、形状、色彩抑或语言文字,都有自己的起伏流转。
C.“张而不弛,吾不为也”,作者引用这句话是为了说明特别高昂、紧张的音乐文学作品,我们一般人是到不了这种境界的。
D.节奏感既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既是生理的又是心理的;第三段结句的两个反问,说明了节奏美感的特性。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谈运河就不能不谈到扬州,谈扬州就不能不谈到瘦西湖。当年决定让运河在这里分道入城的那个人或许只是默默无闻之辈,但他无意中却作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那么密集的拱桥和亭阁,那么精致的园林,那么多浓得化不开的人文历史。平山堂前唱曲的欧阳修,曲栏歌院纵酒的杜牧,画风惊世、影响身后几个世纪的石涛,虹桥修禊、组织七千多人写同题诗的王渔洋、卢见曾,还有断定天下三分明月二分在扬州的徐凝。也难怪扬州人对自己城市的感情总是那么一往情深。光凭禹时天下九州就有广陵,而杭州直到隋初还不过是一个小渔村这一点,跟西湖叫叫板,又算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
现在的人很难想象历史上的扬州富奢繁华到什么程度,但可以很负责地说,像前人“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这些诗句,根本算不上有什么夸张,甚至完全是可以作为纪实文学来看待的。《扬州画坊录》里记载的那两个荒谬故事:“有欲以万金一时费去者,门下客以金尽买金箔,载至金山塔上,向风扬之,顷刻而散。”“又有以三千金尽买苏州不倒翁,流于水中,波为之塞。”虽说富人烧钱玩儿的事现也偶尔见诸报端,但和扬州历史上的大腕一比,无论方式及豪奢程度,恐怕都要相形见绌。大运河在那里有点像是一条飞速运转的印钞机的输送带,把这座幸运的、得天独厚的城市宠得有些忘乎所以。
五亭桥是瘦西湖的标志和点睛之笔,这和西湖上许仙、白娘子的断桥刚好又堪一比。当地旅游手册以其形状颇似莲花绽放,故又给它起了个叫莲花桥的俗名。有论者认为建筑风格上可能受到北海五龙亭的影响,因为北海的烟波浩渺,匠心别运,将五亭群聚于一桥,从而形成现在这样玲珑的格局。由十五个不同的卷洞组成的桥身雄壮威猛,那上面每天徜徉着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但如果对他们说设计者当初的原意并非美学所需而是为了泄洪方便的话,相信对不少人的游兴都是一个打击。运河打在扬州身上的烙印总是这样深刻而醒目,哪怕是湖畔的一根柳条、半截残碑、三分曲栏、几处苔痕,都暗结着浓重的历史与沧桑。甚至在眼下湖面仿古龙舟上船女那清澈无邪的黑瞳里,如果你凝神注目,仿佛也能看到火焰将熄时那动人的余烬——这通常通过自信和落落大方的眼神表现出来。
(柯平《纸上运河·瘦西湖》)4.下列作为文中画线部分的证据,错误的一项是(3分)()A.那么密集的拱桥和亭阁,那么精致的园林,如五亭桥等。B.平山堂前唱曲的宋人欧阳修,曲栏歌院纵酒的唐人杜牧。C.曾组织过七千多文人雅士共写同题诗的王渔洋、卢见曾。D.扬州又叫广陵,禹时分天下为九州,扬州就是九州之一。5.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虹桥修禊、画风惊世、影响身后几个世纪的石涛,也曾和扬州的其他人文历史一样,使扬州人对自己的城市一往情深。
B.“金山塔上扬金箔,流水波中不倒翁”,出自《扬州画坊录》,作者认为都是荒谬的故事,所以都不能当成纪实文学来看待。
C.作为瘦西湖的标志和点睛之笔的五亭桥用来泄洪的十五个卷洞,形状颇似莲花绽放,所以当地人又叫五亭桥为莲花桥。
D.现在你如果去扬州坐仿古龙舟,看到船女那自信和落落大方的眼神,那都是运河在扬州人身上留下的美好影响。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3分)()A.瘦西湖对扬州很重要,扬州对运河也很重要,但作者在谈及瘦西湖和扬州时,总是免不了要和西湖和杭州作对比。
B.作者把大运河比作一条飞速运转的印钞机的输送带,其目的是想说大运河使得历史上的扬州富奢繁华到极高的程度。
C.作者认为五亭桥的设计者当初在设计的时候,只有实用主义的理念,没有美学意识,并且受了北海五龙亭建筑风格的影响。
D.瘦西湖虽然没有西湖和北海那么浩大,但由于玲珑精美的五亭桥,以及湖上景物所蕴含的历史与沧桑,在全国仍有很大的吸引力。
参 考 答 案
课时作业(一)[论述文一] 1.D [解析] D项混淆概念。D项是说文艺批评可以尝试的两个阶段,不是针对题干的信息。
2.C [解析] C项错解关系。文中说的是“只有„„才”,是必要条件,而“只要„„就”是充分条件。
3.D [解析] D项无中生有。文中没有表述这样的信息。4.C [解析] 城市文化遗产包括“物质和非物质”两个方面。
5.C [解析] A项强加因果,“文化遗产保护要复杂得多”与“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明显”没有因果关系。B项“河流山脉、地形地貌、树林草地和历史街道、文物古迹、传统民居,以及传统技能、风俗习惯、文化情操等”其中包含文化遗产,但不等同于文化遗产。D项偷换概念,“城市文明”应为“历史街区和传统民居”。
6.B [解析] 错误有两个方面:一是不光是在“建设”中,还要在“规划”中;二是原文说“千方百计地设法保留那些构成历史文脉的重要遗存”,并不是“历史文化遗产”。
课时作业(二)[论述文二] 1.C [解析] “必须符合我们的生理自然节奏”错。
2.B [解析] “打板时没有跟上节奏”错,原文是“如果某句落掉一拍,或某板偏高或偏低”,这说明不高明的表演的节奏同我们的心理“预期”之间产生了偏差。3.C [解析] “特别高昂、紧张的音乐文学作品,我们一般人是到不了这种境界的”错,引用这句话是为了强调高明的艺术家是不会创造缺乏节奏感的作品的。
4.A [解析] 画线句子说的是“人文历史”,其后为证据。A项位于其前,说的是建筑景观。
5.D [解析] A项中的“虹桥修禊”说的是王渔洋、卢见曾,不是石涛。B项中的“荒谬”错,原文说的是历史上扬州富翁的烧钱做法很荒谬,但事情是真实的。C项中的颇似莲花绽放的形状,在原文中指的是五亭桥的形状,而不是卷洞的形状。
6.C [解析] C项中的“没有美学意识”说法错误,“且受了北海五龙亭建筑风格的影响”不是作者观点而是其他论者的观点,作者只是引用。
第五篇:2016浙江公务员考试行测三段论之前提型题目分析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016浙江公务员考试行测三段论之前提型题目分析
三段论是历年来公务员考试题目中考查的重点之一,它主要考查考生是否具有严谨的思维和缜密的逻辑。与其他逻辑判断的题型相比,它有自己独立的解题技巧和思路,所以对其进行单独分析和讲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前提型题目又是三段论问题中常常考查到的一种题型,下面,中公教育专家为大家讲解前提型题目的解题技巧。
一、题型特征
三段论前提型题目的题干会给出一个结论和一个前提,要求我们去补充另外一个必须的前提,让结论得以成立。
二、常见问法
以下哪项是上述论证所必须的前提;以下哪项能保证上述推论成立;再加入以下哪项陈述可以推出某结论。
三、解题方法 1.特征排除法
根据三段论的四种标准形式可以得出五个特征:(1)三段论会涉及三个概念,每个概念出现两次;(2)前提消去“是B,所有B”得到结论;(3)在两 个前提中,量词“所有”至少要出现一次;(4)前提有“有些”,结论一定有“有些”;(5)前提有“否定”,结论有“否定”。通过这五个特征,可以快速排 除错误的选项,从而确定正确的选项。
【例题】有些南京人不爱吃辣椒。那么有些爱吃甜食的人肯定不爱吃辣椒。以下哪项能够保证上述推理成立? A所有南京人都不爱吃辣椒 B 有些南京人爱吃甜食 C所有爱吃甜食的人都爱吃辣椒 D所有南京人都爱吃甜食
【中公答案】D。中公解析:本题属于三段论前提型题目,运用五种特征可以快速排除选项。首先前提有“有些”,结论有“有些”,所以另一个提前需要“所 有”的概念,排除B选项;前提出现了“爱吃辣椒”,结论也出现了“爱吃辣椒”,所以另一个前提不能再出现“爱吃辣椒”,排除A、C选项;所以得出正确答案 为D。
2.主谓拆分法
所谓主谓拆分法,指的是在结论的主语后面,添加“是X,所有X”,将结论形成两个前提,再对应已知前提,找到X的概念,即可以找到需要我们补充的另一个前提了。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例题】有些艺术家留大胡子,因此,有些留大胡子的人是大嗓门。为使上述推理成立,必须补充以下哪项作为前提? A.有些艺术家是大嗓门 B.所有大嗓门的人都是艺术家 C.所有艺术家都是大嗓门 D.有些大嗓门的人不是艺术家
【答案】C。中公解析:本题属于三段论前提型题目,运用主谓拆分法即可解决。在结论“有些留大胡子的人是大嗓门”的主语后面添加“是X,所有X”,形成“有些留大胡子的人是X,所有X是大嗓门”这两个前提。将其对应到已知前提“有些艺术家留大胡子”,有些艺术家留大胡子就等价于“有些留大胡子的是艺 术家”。所以我们找到X的概念就是“艺术家”,而另一个前提则是“所有艺术家是大嗓门”。所以正确答案为C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