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广东省兴宁市兴宁市中学生物学科教育见习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9-05-14 04:13: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广东省兴宁市兴宁市中学生物学科教育见习的调查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广东省兴宁市兴宁市中学生物学科教育见习的调查报告》。

第一篇:对广东省兴宁市兴宁市中学生物学科教育见习的调查报告

对广东省兴宁市第一中学生物学科

教育见习的调查报告

2012年8月15日至8月18日,我来到母校第一中学进行为期四天的生物学科教育调查。通过这次的调查实习,以便使我能够更早地接触和了解高中生物学科教育的实际工作,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加深对教师教学技能的理解和认识,同时增强对教育工作者肩负的责任的认识,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积累一定的经验。

一、教育见习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一)、调查的内容:

1.中学教育的基本情况、历史、现状与发展。

2.生物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教学方法与教改试验成果。

3.教育对象的家庭情况、心理、生理特点、学习态度与方法,知识结构,智能水平及行为习惯等。

(二)调查方法:

教育见习调查是以与生物学科老师交谈学习、生物课堂教学听课、与学生交流、座谈的形式进行,为期4天。我走访了该校的多名生物教师和利用高三补课时的课余时间与十几名学生进行了交流。

二、教育见习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校概况

——兴宁市第一中学迈步走向“全国示范性高中”光荣历史 群星璀璨广东省一级学校兴宁一中,一贯以校风好,质量高,办学有特色,输送人才多而享誉海内外。

兴宁一中创办于1906年,是兴宁新文化的摇篮,而且是革命思想传播的重要阵地,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新中国建立,反对军阀、抗日救亡、追求进步的学生运动就没有停息过。1942年春,来兴宁避难的国民党元老何香凝,应邀来兴宁一中演讲,宣传抗日。

兴宁一中师生素来勤教勤学,成绩优异。1939年,兴宁一中高中毕业学生参加国立院校统考,总成绩及录取率均列为全国之次优等,获教育部嘉奖;翌年,总成绩及录取率居全省第一。近百年来,兴宁一中英才辈出,如:原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士王佛松,原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副校长、院士汪懋华,原华南工学院院长、广东省人大副主任罗雄才,著名教育家、原暨南大学校长王越,原华南师范大学校长潘炯华,原广州军区副政委邓逸凡将军,原湖北军区副司令员柳河生将军,原中共中央委员广东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林若,现任中共中央委员、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等。其他专家、教授、艺术家、企业家、高级干部等无数。

(二)该校生物教师的教学经验、方法和教改试验成果 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来共同完成的一部交响乐,如果说教师是乐队的指挥,学生是队员,点拨就是教师手中的指挥棒,那么点拨方法的实施就是教师对指挥棒的艺术运用。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依情因时创造性地采用灵活多变的点拨方法,必能使课堂奏出张弛有序、动静结合、抑扬顿挫的优美旋律。笔者就生物课堂教学中点拨的方法和原则谈谈粗浅的见解。

课堂教学点拨的基本方法

1.语言点拨

语言点拨是指在学生的思维或语言产生障碍时,教师采用精练恰当的语言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障碍,使之思维进程加快,语言表达流畅。其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1)助点。助点就是辅助性点拨。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智力水平或努力程度不够等原因,在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显得力不从心时,就需要教师助一臂之力。例如,当讲完“爬行类”时,教师若直接让学生回答“为什么青蛙和鳖都能生活在水中,又能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但它们却不属同类生物”这一问题时,不少学生有一定困难。这时教师可设计几个带有启发性的阶梯问题进行点拨:二者的呼吸方式有何不同?二者的皮肤有何不同?二者的生殖和发育有何不同?这样学

生便可由表及里地抓住事物本质,解决学习中的疑点、难点,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旁点。旁点也称曲点、侧点。它是指教师不直接点明怎样思考,而是间接的、从旁的、暗示的、曲折的进行点拨,或言在此意在彼的启发;或旁敲侧击的暗示;或迂回曲折的诱导;或在问题的峰回路转处巧设标志,使其洞天叠出、曲径通幽;或让学生从旧知孕育出新知的生长点;或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找到与之有联系的相似点、相关点,受到启发,展开联想,产生灵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例如讲“血液循环”时,让学生回答“左心房连接的血管是动脉血管还是静脉血管?其中流动的是动脉血,还是静脉血”这一问题,当学生答不上来时,教师可采用从旁点拨的方式进行启发:“和左心房相连的血管的血液流向何处?它的另一端连接的是什么器官?这个器官的作用是什么?”这样学生便会茅塞顿开,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

(3)直点。直点是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直截了当、开门见山、一语破的的点拨方法。例如学生有时解答问题,尽管心中清楚,但由于对个别词语的遗忘,或表述水平有限,一时难以找到恰当的词语来表述,导致“水壶装饺子倒不出来”的情景,这时教师可直接给学生提供词语,帮助其越过语言障碍,得到答案。

(4)辐点。辐点是教师以某一教学内容为中心进而引发出与之相关或相同的教学内容,即由点到面的点拨方法。如在引导学生阅读“遗传工程”这段短文时,可抓住克隆技术这个概念,由点到面地进行点拨:克隆技术可消除遗传疾病;可制造人的各种器官;可使灭绝的生物复活;动植物可实施车间化生产等等。使学生想得更多、看得更远,思维呈辐射状态,具有扩散性、广阔性、灵活性。

(5)聚点。聚点即聚集点拨。它是与辐射点拨相反的一种点拨方法,是教师为集中解决某一问题由面到点、由此及彼进行点拨。例如讲“生物进化的规律”时,教师可点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的异同,学生会不难发现生物的进化规律是: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从而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使其思维具有深刻性。

(三)教育对象的家庭情况、心理、生理特点、学习态度与方法,知识结构,智能水平及行为习惯等

1.观察学生的成绩起伏:高中生们在每次考试总会有一批学生成绩上存在很大起伏,成绩在学生眼中非常的重要,有些同学每次考试后总有一段情绪波动。所以作为班主任,在每次考后都要特别留意学生的成绩和情绪的波动,必要时找他们谈话和给予鼓励。

2.注重学生心理变化:现在的高中生正处于十字路口,甚至有些学生处于迷茫状态。在紧张的学习状态下,学生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很大。这个时候作为班主任及科任老师应该及时为他们缓解压力,关心留意班里每一位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

3.高中生的情感问题:从严格来说高中生是禁止谈恋爱的,但是每一届高三毕业生都有因为恋爱而高考落榜的。所以高三备课组很重视这个问题,班主任也在密切监视这种现象,希望尽量在第一时间扑灭燃烧的火苗。

(四)教育见习调查感想

这次的教育见习时间虽然只有短短四天,但是感觉获益良多。通过了教育见习算是初步的体验了当一名高中生物教师的感觉,虽然只是以一个旁听者的身份,但是就是因为身在局外,所以才能看的更清楚,能容易的发现存在的问题。因此这次我觉得这对我以后从事这个职业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篇:关于兴宁市城乡教育事业发展的调查报告

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

关注基础教育的城乡差距

——对兴宁市城乡教育事业发展的调查

摘要:兴宁市地处粤东山区,是一个历史悠久,有较丰厚文化的地方,被誉为“文化之乡”。但该市城乡基础教育有着明显的差距,本文将对其原因作出较为客观的分析和解决方案。

关键词:城乡差距,基础教育,兴宁市

一、文化之乡、粤东宝地

兴宁市地处粤东山区,有着一千六百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发达,工商业较为兴旺,有多条国省道和高速过境,是闽粤赣三省商品集散地。境内矿产资源丰富,特产众多。兴宁市辖区面积2105平方公里,总人口115万,在八十多年的时间内出过四十五位大学校长和五位院士,有着“大学校长摇篮”之称。但当地经济水平发展在广东相对落后: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718元,比增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5元,比增3.2%。这些数据在我国城市中居于中下水平,与繁荣的教育显得相当不对称。

二、兴宁市教育体系

兴宁市在校中小学有在校学生逾16万人,教职工1.15万人。形成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兴宁市共有450所学校,其中普通教育439所,职业技术学校9所,成人教育2所。数量庞大的完整教学体系,为兴宁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1)、等级学校

兴宁市拥有的等级学校不多:梅州市一级学校以上级别的高级中学有:兴宁市第一中学(省一级、市重点),田家炳中学(省一级、市重点),沐彬中学(省一级),宁中中学(省一级),兴民中学(市一级),水口中学(市一级),其中兴宁一中和田家炳中学是市民公认的重点中学;重点初级中学有:实验学校,沐彬中学,兴民中学;重点小学有:实验学校,一小,二小。

(2)、重点学校

兴宁一中是梅州市重点高级中学,广东省一级学校,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是拥有兴宁最优秀教师、最优越教学设施和最优秀学生的学校。学校创办于1906年,是一所历史悠久,具有优秀成绩的高级中学。先后出过“一桌两院士” 王佛松和汪懋华,广东省委书记林若,广东省长黄华华等一大批知名校友。第1页,共4页

(3)、分布格局

大部分等级和重点学校都聚集在兴宁市区,而且仅有的3所公办等级职业技术学校也坐落在市郊区。单从这方面来看,兴宁市的学习布局是不太合理的。

三、教育存在城乡差距的影响

兴宁市的城乡教育差距主要表现在: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教师待遇差距明显;学生受教育机会不均等。

(1)、教育资源

兴宁市区的学习都有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室,而且大部分学校都有专门的实验室。而在兴宁农村地区来说,教师上课的设备可能就是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像多媒体等教学设施在农村是见不到的。而初高中的理化生的实验课也因为没有实验设备而没有动手操作的。所以说目前的教学设施是远不能够满足农村学生日常学习的要求的。

(2)、教师待遇差距

在向你,城乡教师在各方面的差距都是非常明显的,城区教师各种福利都比农村教室好;而且基于城区学生数量多,诸多学科教师都在课外给学生提供有偿性的补课。

(3)、受教育机会不均

受教育机会的不均是城乡学生之间的最根本的差距,也是一个关系到教育公平的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招生方面不公平:兴民中学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在市民心中是在市区四所高级中学中是最差的,但即使它在城里最差,农村的高级中学也无法与它相提并论。兴民中学是兴宁唯一一间有着两个招生标准的学校。城乡各一个招生分数,而且通常农村招生分数要比城里高上百分。

受教育机会的不均还表现性别方面上,重男轻女,这在兴宁这种山区县市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外出务工的女性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的,而且有一部分还是考上了高一级学校,而家里不供或者是为家里的男生继续深造而外出务工的。

除了上两条表现外,择校也是在现行招生制度下的一种极其不合理的产物。虽然国家相关部门三令五申,要求各地区制止这种现象。但时至今日,择校生现象不但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更加白热化。就以2009年兴宁一中招生情况来看,计划招收1650人,其中择校生412人,占到25%,但实际招生总人数远远

不止于此,为1930人,其中择校生680,占35%。09年兴宁一中择校费最低价位15000元,低于一定分数的另算。保守估计,09年择校生为兴宁一中带来了1020万元的收益。15000元,在城市居民中也许就是几个月的工资,而对于兴宁年纯收入才刚过5000元的大部分农民来说,这是一个天文数字。也就此可以说择校生是专门为城市居民和一部分较富裕的农村居民开设的。

四、城乡教育差距产生的原因

以上所描述的各种情况在全国大多数县域都是存在的。其产生的原因有:

(1)、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

这种情况在改革开放后的县里边,差异更加明显。县域主要往县城发展,城市则主要集中在市区。由于兴宁本身就地处山区,因为交通不畅和政策等多方面的因素,使得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远远慢于城市的发展。

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的不足

虽然兴宁市政府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14.7%,但是绝大部分都是投入到城市,这种作法使得城乡教育之间的差距更加明显。在国家免农业税之后,乡镇的财政收入更加困难,却还要承担本地镇办中小学的的筹资任务。近几年,由于要支持全市校园网建设、兴宁一中申办国家级示范性高级中学和学校设施达标化等教育项目的建设资金,市府公布的数据表明,教育负债已经达到2.5亿元之巨。这个金额相当于兴宁一年的财政总收入。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市府只能将有限的资金拨给重点学校。还有就是现在社会上精英教育的导向作用:县有重点学校,重点学校里有重点班,这些都是在社会各级选择精英教育路线的结果。使得不仅城乡教育差距拉大,而且城里又分各类学校。

五、对以上产生问题做出的建议

城乡教育出现的差距,主要是因为中国现行的城乡二元模式所产生的经济差距决定的。但是在县域这个地方来说,政府可以通过平衡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即当地政府应该树立全局观,在继续巩固教育大发展的同时,努力缩小过去形成的城乡教育间的差距;如果不能做到的话也不能继续人为扩大教育差距。再有就是要提高目前教师的待遇,目前整个梅州的教师分为几个级别:市直属的、县城镇的、农村的和代课的,这其中最好的是市直属的,月平均工资有三千多块,而最差的是代课的农村教室,月平均工资仅四百多元;而在福利方面各级别的差异更加大,这也是为什么要平衡教师待遇的原因。再有的方面就是要完善人才回流机制:目前兴宁市每年输送大中专生四千多人,而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兴宁籍的专家、教授有三千多人,其中博士生导师有六十多名,院士五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有两百多人。虽然兴宁市出了这么一大批人才,但他们就像过去的华人华侨一样,只在物质上贡献,极少有人回报乡邻的,这些也是和兴宁市的落后分不开的。在其他城市,政府纷纷为专家提供最优质的服务使他们为本地服务,像深圳提供户口、住房和各种福利待遇,也使得深圳的发展有着可持续的潜力。

从这几方面的情况来看,兴宁的基础教育仅仅是起到了为其他城市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和各种初级的技术工人的作用。所以兴宁必须尽快建立起完善的人才回流机制,这并不是倒行逆施的地方保护主义,而且努力发展本城和平衡城市间日益拉大的差距做出的有益的贡献。单从这里可以说,人才回流必然会加快兴宁市各方面的快速发展,而这也就会对兴宁市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到极好的作用。

六、结论

兴宁市近几年的教育成绩虽然颇多出彩之处,而且基础教育搞得完整而且扎实。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其中也暴露出城乡教育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其主要表现在为教育资源和教学设施分布不均;教师待遇、地位、分布差距明显;学生受教育机会不均等等。导致这些差距主要是受到城乡二元模式下的城乡经济差异、政府对农村教育投入的相对不足和目前社会上精英教育的不良导向作用的影响。这些情况可以通过减轻农民教育负担、提高教师待遇和完善人才回流机制等措施,才能有利于缩小兴宁市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

参考文献:

陈略宇:兴宁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兴宁市教育信息网:兴宁教育概况

第三篇:兴宁市村民自治问题的调查报告

兴宁市村民自治问题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村民自治是事实依法治国方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我国十三亿人,九亿多是农民,这个基本国情决定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全局的一个大问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不能无视农村和农民这个现状。因此,对农村现状的调查和了解分析显得非常必要。

二、调查对象和时间地点

村民自治,简而言之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村民自治呃核心内容是“四个民主”,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因此,全面对劲村民自治,也就是全面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村级民主决策、村级民主管理和村级民主监督。为进一步对农村民主建设问题进行调查,充分了解农村村民自治现状,我利用寒假社会实践时间在兴宁市红卫村展开以村民自治为主题的社会调查。

三、调查内容

现将对红卫村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议、民主监督四方面情况的调查总结如下:

(一)民主选举

民主选举是村民自治的基础问题,关键要克服瓶颈制约,找准平衡基点,整体推进。村委会民主选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诸如选举的理念、选举的功能、选举的技术、选举的程序等构成了一系列民主选举中的理论和实践网络。据红卫村村委会领导介绍,红卫村村委会由全体村民选举产生,经“海选”产生候选人,然后进一步选举出村委会领导班子成员。但是,调查问卷显示,村民虽然都对民主选举这一举措表示赞成和肯定,但村民的法律意识普遍较差,民主选举的主动性和优越性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在调查过程中,该村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主选举中的瓶颈制约:(1)法律规定的前瞻性与文化传统的滞后性矛盾。农民的民主参与意识的滞后性有着较深的传统文化根基。反映在村委直选中,不少选民对村委班子成员的选择并非出于他们的主动,而往往是被“塑造”出来的。(2)法律规定的有限性与实际操作的复杂性矛盾。我国农村的民主法治化进程与改革开放同时起步,各种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具有不确定性,这一环境下形成的民主选举制度还是初步的,它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2、民主选举中的平衡基点:村民直选法律运行的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关键在于其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中求得自身内部结构的相互协调。因而,在实际中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需求与可能。任何社会关系都需要相应的社会规范加以调整,以维护正常秩序。村委直选的有序性也必须根据农村的客观需要,在“收支”平衡的运行中加以实现。

(2)效益与成本。在社会支付能力相对不变的情况下,法律的运行成本越低,那幺它的效率越高。村级民主选举的法律效益,应以最低的运行成本来获取最佳的选举目的。使一大批素质较好、群众信赖的农民走上村委会工作岗位,是民主选举最直接的目的,从而来辐射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实现长远的整体效益。

(3)周密与简便。于法周密和于法简便相结合的原则,是农村民主选举中法律运行的内在要求。村级民主选举的整个过程必须一环扣一环,法定的程序不能变,规定的步骤不能少,不能怕麻烦,图省事,更不能走过场。但是受农村客观环境和村民文化心理素质的影响,从选举实践看,能达到同一选举目标,村民更乐于接受简单易行的选举方法。

3、整体推进——民主选举中的对策措施:(1)在引导与磨合中,强化村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增强村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是农村民主自治的软环境。没有广大农民群众的这种理念与思想,再好的民主选举的法律规定也会走样变形。不断丰富的村级民主选举实践,是营造民主法治环境的大课堂。(2)在意图和意愿的融合中,调适领导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式。从村级民主实践看,农民的关切点不仅是内部的“村级民主”,而且还在于村域的社区自治。因此,仅

仅把村级民主局限于“民选村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使“村官”更多地体现村域利益,使村官能在政府面前维护村民的公共权益。(3)在探索中,促进法律结构的完善和发展。一要加强选举立法的预测。二要加强法律内部结构的协调。由于法律自身所具有的概括性、伸缩性和稳定性,又加上社会现象的不断发展变化,除了部分法律条文应适时予以充实调整外,大量的却需要通过法律解释来协调法律与实际、法律与法规等之间的关系。

(二)民主管理

民主管理,其基础在于村务公开,关键要坚持和完善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制度。村务公开的重点是财务公开。村级财务公开的内容,主要包括财务计划及其执行情况,各项收入和支出,各项财产,债权债务,收益分配,代收代缴费用,水电费,以资代劳情况以及群众要求公开的其他财务事项。

对于实行民主管理,首先要坚持和完善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明确规定村民代表会议的人员组成及其条件、职责、权利制定议事内容和议事规则,确定活动方式,活动程序和活动时间,并按规定严格执行。其次,要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明确规定民主议事的内容,凡属村务管理的重大事项以及农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都应先召集党员大会讨论,再分别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按大多数人的意见实行民主决策,坚决纠正不顾群众意愿而由几个干部自行其是的做法。

为使我们的调查更加完整,我们用问卷的方式从村民口中了解一些情况。调查的一些数据如下:(1)有42.1%的村民说没有开过全体村民大会,有36.8%村民不清楚这点,其它的说开过一两次。(2)有58.8%的村民认为开会的内容是传达中央文件,讨论村内大事,有35.3%的村民认为开会无实质的内容,走形式。

(3)有76.2%的村民不知道中央要求实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的政策,只有23.8%的村民知道这一点。(4)85.7%的村民认为没有乱收费的现象,只有14.3%的认为有乱收费。(5)农民遇到不合理的负担项目,有50%的人士向上级领导,部门反应,有38.9%随大流,有11.1%选择了拒收,几乎没有人知道会向法院起诉。从以上的这些数据可以表明,农民对村里的村务公开等等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甚至还有些人不知道。总体上村民对本届的村委会还是挺满意的,唯一不足指出,要多对本村,以及中央及地方的文件精神进行宣传,使村民更加的了解其内容,从而可以更好的进行村民自治,取得更好的效果。

(三)民主决策

民主决策在村民自治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我国有八亿农民,实现村民自治是农民当家作主的一种体现,而民主决策在村民自治体系中起着关键作用。首先,决策关系重大,决策失误带来的损失最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决策的因素更为复杂,民主决策可以将决策失误的风险降到最低点。民主决策对农业更具特殊意义,农产品的生产周期长,往往是一着不慎,几年难翻。其二,决策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需要民主决策的事,一般是比较重大的问题,不可能把一些琐事拿来“民主”一番。既然是比较重大的问题,没有群众民主参与,村民自治就失去重心。其三,民主决策影响其它三个民主。决策是否民主,是对民主选举质量高低的检验,所选的村委会成员素质高,决策一般会民主,反之,民主决策就会走形;民主决策是民主管理的先决条件,民主决策才能使决策科学,而科学的决策是有效管理的前提;民主决策是民主监督的重点,如前所述,民主决策对重要事项的决策,当然就是民主监督的重点了。

应当指出,农村的村务决策均已在一定程度的民主基础上运作,但离有关法律制度规定的民主决策的要求和原则还有一定的距离。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村民群众对重大村务决策的直接参与远未达到法律和制度规定的要求

首先,按有关法律和制度规定,村民群众拥有自主决定本村重大事务的权利。在村级事务决策的实际运作过程中,重大村务事实可被区分为二类,并分别采取不同的决策方式。其次,根据国家制度规定,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是村民直接参与本村重大村务民主决策的主要形式。但在村务决策实际运作过程中,无论是村民会议,还是村民代表会议,均没有实质性的决策权力、村领导集团决策村务对民主决策制度原则有一定的偏离

从村领导集团决策的形成和倾向看,未能充分反映村民群众的意愿。按照有关制度规定,村领导集团应在广泛吸纳村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进行决策。从村领导集团决策的实际状况看,首先应当肯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决策确实是以村民群众的意愿为基础的。然而,从决策形成和决策倾向的角度进行分析,村领导集团的决策是各种机构、组织、群体或个人交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其所作的每一项决策总是代表着一定的利益倾向。

(四)民主监督

民主监督的重点是人民群众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发展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人民当家作主是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党要领导人民,当好家、作好主,必须进一步发扬民主。加强民主监督,必将促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根本利益。

民主监督的重点是人民群众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其主要内容是监督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否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是否正确地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是否发扬民主、依法办事;是否严以律己、廉洁奉公;是否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等。自身的高度自觉,人民的民主监督,是各级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重要保证。

四、调查总结或体会

目前农村现状显示,村民委员会所具有的集中管理权,与分散的监督权呈现出非对称性,而这种非对称性往往又导致管理者权力意识的膨胀,引发与民主制度背道而驰的一系列问题。虽然,农村基层党组织肩负着监督的职能,但是这种监督在党支部与村委会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有待于进一步理顺的现实情况下,其监督作用的发挥是受到一定影响的。针对这一现状,农村民主监督的发展应抓好村务公开的普遍实行、村民民主理财小组的积极作为、村民罢免权的切实行使及对村委会成员实行工作过失追究制度等。从红卫村村民自治现状来看,民主监督已经从抽象的“纸上权利”变成了实际行动,对于制约村干部的用权行为起到了一定作用,在此基础上,提高村民民主意识、监督意识,使民主监督进一步深入人心,使加强农村村民自治的重中之重!

第四篇:梅州兴宁市永和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

梅州兴宁市永和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

督导验收反馈意见

受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的委派,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组一行9人,于2010年1月7日至9日,对兴宁市永和镇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进行了督导验收。在此期间,督导验收组听取了永和镇党委书记童永忠的讲话、镇长钟剑波的自评报告,以及兴宁市副市长肖卫华和梅州市教育局副局长赖厚芳的推荐意见,观看了永和镇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专题片《齐心协力教育创强》;召开了有关职能部门代表、中小学校(园)长及教师代表、社区代表,学生家长代表等四个座谈会;专访了永和镇党委书记、镇长、分管教育工作的副镇长以及财政所长四位同志;实地考察了10余处中小学、教学点、幼儿园、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及4个社区文化教育场所,查阅了近三年的档案资料,认真核查了有关数据。督导验收组在充分采集信息的基础上,对照《广东省教育强镇(乡)督导验收方案》的各项指标,进行了认真讨论和全面分析,形成了以下督导验收意见。

一、总体评价

永和镇位于兴宁市东部,面积110平方公里,辖24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人口47532人。全镇有幼儿园2所,小学教学点8个,初级中学1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全镇在校学生3425人,教师406人。永和镇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是兴宁市红色旅游圣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永和镇崇文重教,英才辈出,人文底蕴深厚。

镇委、镇政府始终坚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理念,始终不渝地把教育事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积极规划“科教兴镇”战略目标。在梅州市、兴宁市党政领导的统一部署下,自我加压,提早申报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在创强实施工作过程中,推进有力,学校受益,成效显著,表现出“认识到位、措施到位、行动到位、成效到位”的特点。永和镇的创强之路,呈现了“决心大、投入大、变化大”的特征,通过创强,再次验证了兴宁市永和镇“党以重教为先,政以支教为责,民以支教为乐,商以助教为善”的良好的社会氛围。永和镇荣获梅州市“尊师重教先进单位”,梅州市“五个好”镇党委,兴宁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镇党委书记童永忠受到“梅州市创建强市工作先进个人”的表彰。

在创强过程中,该镇克服困难,满怀“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朴实情感,落实教育投入总量空前增长,2006年——2008年全镇教育总支出达到6800多万元,确保了“三个增长”;加大力度调整学校布局,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大力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加强队伍建设,培养名师队伍,全力促进基础教育、成人教育、社区教育均衡、协调、健康发展;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实施素质教育,通过创强,全镇教育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喜人局面,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1、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教育,认识到位、措施得力、责任到位,创强工作卓有成效。永和镇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乡镇,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但历届党政领导班子都对教育高度重视,坚定不移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镇党代会和政府工作报告中制订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措施,把创强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列入镇、村(居)委主要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政绩考核主要内容。努力做到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问题优先研究,教育投入优先安排,教育困难优先解决,教师待遇优先落实,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发扬光大了兴宁地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淳朴民风。

永和镇确定创强工作责任到位。专门成立了“创强”工作领导小组及创强办公室,制定创强实施方案,提出了总体目标和五项主要任务,责任到位,限时完成,形成了“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基层学校全力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的良好创强机制,为“创强”工作全面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加大投入,全面改造,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学校办学条件迈上新台阶。

永和镇党委、政府长期以来坚持“经济决定发展,人才决定未来”的科学发展观。在镇村财力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宁可各项建设缓一步,也要保证教育高投入,确保教育发展。2006——2008年全镇教育总支出达6850.28万元,其中财政投入4550.28万元,据三年的投入数据表明,永和镇全面落实了“三个增长”,教育附加费征收率达100%,全部用于教育,教师工作待遇逐年提高。2006年——2008年,全镇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募捐2300万元,在全部投入教育经费的强有力保障下,全镇 中小学校舍建设全部达到教育部和建设部的标准。永和中学和镇中心小学的建筑面积、占地面积、生均指标超过省定标准。设备设施也基本达到指标的要求。

3、调整布局,整合资源,优化结构,发挥效益,为义务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永和镇地处山区,人口分散,学校布局呈现点多、分散,规模小的特点。为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益,让每一位孩子享受“有书读”到“读好书”的均衡、优质教育,镇党委、政府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订了布局调整方案,认真细致开展社会宣传教育工作和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出台配套的工作机制和制度,减轻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科学合理地调整了学校的布局。2006年在原有的2所中学,39所完小和2个教学点的基础上,调整为目前的一所中学(即永和中学),一所完小及8个小学教学点。在布局调整的同时,永和镇同步展开资源整合,优化结构,同步安排相关配置。使全镇学生相对比较集中的永和中学和永和中心小学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教师配置更加合理,校园文化和育人环境水平进一步提升。设备设施使用效率明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教育公平、教育惠民政策深入人心。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基本实现。

4.重视强师兴教工程,着力打造一支忠诚敬业、专业精良的教师队伍。

永和镇在创强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强教必先强师的重要作用,积极实施“强师兴教”工程,坚持高质量引进、高标准培养、高要求使用的原则,具体做法:一是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 育相关法律法规,使教师成为模范的守法人,身教重于言教,从而使教学的对象——学生成为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二是每年组织优秀教师到各校参观、学习、取经,拓宽视野,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进一步提高自觉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三是拓宽各种渠道,创设各种平台培养名师、名校长和骨干教师,增强他们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四是组织在岗教师进行新课程培训,大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五是坚持抓好教师的继续教育,制订计划,拨出专款,组织教师积极开展教学业务培训、信息技术培训、学历进修培训、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培训。六是岗位练兵。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造就了一支教学理念先进、职业道德高尚、专业精良、团结进取、充满朝气的教师队伍和教育管理队伍。三年来,全镇中小学教师获得省、市级各类荣誉称号72人次,有2名省级名教师培养对象,10名市级名教师培养对象,13名教师被评为“兴宁市骨干教师”。

5、坚持育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效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永和镇坚持育人先育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理念,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德育工作定位准确,措施得当,成效明显。各中小学建立健全社会、家庭、学校的结合德育网络,实行了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建立健全法制副校长工作制度,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理想前途、法制工作、感恩教育等活动。组织学生进村进厂,接触社会,体验变化,激 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永和中学开展“敢为人先,务实兼容,敬业奉献”的中华民族精神题材的德育系列活动;永和中心小学以“成功教育从培养良好习惯开始”作为学校德育活动主题,贯彻于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目前,全镇各中小学已形成了勤奋、好学、团结、拼搏的优良校风、学风。近三年来,全镇小学操行评定优良率达到95.2%以上,中学生德育考核优良率达95.5%以上,后进生转化率小学达92.6%以上,中学达90.3%以上。中小学师生违法犯罪率为零,全镇中小学没有发生任何重大责任事故。永和镇积极开展扶贫助学活动,成立扶贫助学领导小组,每年拨出10万元扶贫助学专项资金,社会各界扶贫助学捐资60万元,精心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使全镇3000多贫困学生受益。

二是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永和镇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紧紧围绕“抓常规、抓改革、抓教研、抓听课、抓课改、抓信息化”等工作来展开。因为制度健全、工作扎实、过程精细、注重反思,从而使得全镇教育教学质量稳中有升。三年来,全镇小学语文、数学、英语毕业考试合格率均达95.25%以上,初中毕业考试各科合格率达92.4%以上,优良率达31.4%,中考重点入围率一直稳居全市农村初级中学前列。

三是全镇学校的体育工作、艺术工作及学校的特色打造、学生个性培养和发展方面也硕果累累。三年来,全镇中小学生参加体育、艺术各种级别比赛均获得好成绩,获国家、省、市级奖励达67人次。

6、积极发展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永和镇在大力实施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同时,还积 极创造条件发展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努力构建完整的国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依托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普为重点,举办各种农科技术培训班。2007年以来,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培训人数为12426人次,劳动力年培训面为36.3%,促进了永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镇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永和镇高度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努力营造“人人是好学之士,时时是学习之机,处处是学习之所”的良好氛围。运用多种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目前,该镇有文化室25个,活动室25个,篮球场14个,兵乓球台11个,已建阅览室10个,藏书2000多册,同时坚持送戏(影)下乡,全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村风民风。

三、后续发展建议

永和镇通过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工作,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了实现市委、市政府创建教育强市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国际化的最终目标,永和镇还要作不懈的努力,验收组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继续加大教育投入,进一步完善办学条件,做好布局调整的后续工作,更加有效地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合理规划发展幼儿教育、成人教育和社区文化教育,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

2、进一步加大教育的内涵发展,努力提升学校的均衡化及优质化水平,着力打造学校办学特色。

要继续认真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加 强实施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设计,加强教学研究、校本研究及有效课堂的教学方式、方法研究,加强信息化与学科教学整合,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与品位,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组

组长:姚一勤

副组长:陈锤、施铁如

组员:袁新松、叶建中、刘峻、曾有华、李高城、何镜文

2010年1月9日

第五篇:梅州兴宁市福兴街道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

梅州兴宁市福兴街道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

(街道)督导验收反馈意见

受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的委派,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组一行9人,于2010年1月9日至11日,对兴宁市福兴街道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进行了督导验收。

三天来,督导验收组听取了福兴街道办事处主任陈亮的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的自评报告、兴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肖卫华和梅州市教育局副局长赖厚芳的推荐意见;观看了《崇文重教再谱新篇》的教育专题片;召开了街道各职能部门代表、村(居)委干部代表、校(园)长、教师代表、学生家长代表等四个座谈会;专访了街道党工委书记夏慧群、办事处主任陈亮、分管教育的党工委委员曾瑜和财政所所长何国辉等;实地考察了中小学、幼儿园、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等13处;查阅了三年的有关档案资料;在充分采集信息的基础上,督导验收组对照《广东省教育强镇(乡)督导验收方案》,对福兴街道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发展教育的工作和状况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认真的分析,形成如下督导验收意见。

一、总体评价

福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人杰地灵,英才辈出,素有耕读传家、崇文重教的传统美德。2004年福兴撤镇改设街道办事处。街道现辖10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总人口33801人;有普通高 中1所,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2所(附设教学点4个),幼儿园1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共有教职工403人;在校高中生716人,初中生1298人,小学生1004人,在园(班)幼儿621人。

福兴街道近年来荣获广东省文明镇、广东省平安建设先进镇(街道)、梅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镇、梅州市创建教育强镇先进集体、梅州市尊师重教先进集体等称号。

近年来,福兴街道党政班子成员深刻认识到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积极实施“科教兴镇”战略,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发展教育事业。2008年开始,齐心协力,攻关克难,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党政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确保教育优先发展;逐年增加教育投入,调整学校布局,办学条件大为改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加强学校管理,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精心统筹,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福兴街道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发展教育事业,党政重视,目标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得力,群众支持,效果显著。

二、主要做法、成效和经验

(一)加强领导,履行职责,确保教育优先发展

福兴街道党政领导历来重视教育。近年来把创建“教育强镇、文化先进镇、生态文明镇、平安法治镇、经济特色镇”五联创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以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为契机,迎难而上,超前投入,推动福兴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街道成立了“创强”工作领导领导小组,由党工委书记亲任组长,办事处主任任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坚持以统一认识入手,开展了一系列的学习、宣传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到“创强”的重大历史意义,是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子孙后代的“民心工程”。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教育活动,“今天,福兴办强教育,明天,教育振兴福兴”成为广大干群的共识。街道制订了《创强实施方案》,把“创强”作为镇、村(居)及相关部门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和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街道党政领导成员实行分工负责,挂钩联系的方法,定时到基层、学校了解情况,现场办公,帮助学校解决工作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各村(居)委会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形成了“创强”工作“任务层层分解,责任人人承担,工作步步落实,群众人人支持”的大好局面,保证了“创建”工作的有序、顺利、扎实、有效地开展。

为了确保“创强”取得成功,福兴街道坚持做到“四个到位”(认识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部门配合到位)和“四个优先”(教育发展优先规划、教育问题优先研究解决、教育经费优先拨付、教师待遇优先落实)。街道紧缩开支,把干部职工的年奖金从以前的3000元降低为1000元,挤出钱来搞“创强”;街道宁愿拖欠其他工程的经费,先把钱用来“创强”。今年,街道干部职工和村(居)干部自愿捐资13.1万元,支持“创强”。街道党政领导带头做社会各界人士的思想工作,掀起新一轮的集资办学热潮。三年来,社会支持“创强”、发展教育事业的资金达1000多万元。锦华村个体医 生陈胜征先生倾自己多年的积蓄,主动捐资100万元,设立福兴中学“文钦桂清奖教奖学基金”。他的支教之举,在当地人民群众中传为佳话。当前,福兴街道“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责,民以支教为荣,师以从教为乐”的优良传统得到发扬光大,教育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好势头。

(二)加大投入,整合资源,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福兴街道把“创强”、发展教育的近期目标定位在“均衡、优质发展”上,在确保“三个增长”、开展布局调整和充实设备设施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千方百计,确保“三个增长”。目前,福兴街道的经济尚不发达,财政也不充裕,但对教育舍得投入,因为街道党政主要领导认为:加大教育投入,尤其是确保“三个增长”,是依法行政。“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2006年至2008年,街道对教育的财政拨款分别是:1117.19万元、1255.49万元和1468.05万元,对比前一年分别增长9.71%、12.38%和16.93%,财政拨款增长率大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率;中学生生均教育经费分别为3083.79元、3545.31元和4711.76元,小学生生均教育经费分别2416.05元、3266.2元和4433.12元,生均教育经费逐年增长;中学生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为751.65元、832.58元和930.84元,小学生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为430.82元、474.83元和527.89元,生均公用经费也逐年增长。

加大力度,开展布局调整。坚持“立足长远,全面优化”的原 则,逐步加大力度,开展学校布局调整,把原有的10所小学撤并为2所完全小学和4个教学点,教育资源得以整合。

充实设施设备,改善办学条件。近三年,福兴街道共投入了资金2660多万元,新建扩建校舍面积6800m,修建运动场

4个,装备了多媒体教室10间,多媒体电教平台26个,增添了学生用计算机280台,生均拥有量为93台/千人;增添教师用计算机90台,师机拥有量为35台/百人,有2所学校建设了校园网。

福兴街道积极推进规范化学校建设,给“创强”工作增强了后劲。目前,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大大改善,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的整合优化,初步实现了规模办学、优质资源共享的目标,逐步实现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加强管理,德才并重,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福兴街道确立“强师兴校”理念,在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强化组织管理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善教乐教的教师队伍。

一是抓好师德教育。通过组织学习有关师德教育的政策法规,开展“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八荣八耻”等专题活动,逐步提高了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人文修养,三年来,有 46名教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一批忠诚敬业、甘于清苦、乐于奉献的优秀教师被提拔到学校的领导岗位上来。

二是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保证时间、保证经费,有计划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学历进修,提高学历层

2次;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拓宽教师的知识领域,开阔视野,提高能力。现在,福兴街道高级中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达96%,初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其中本科毕业的占62.2%,小学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其中专科毕业以上的占78.4%,幼儿园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其中专科毕业以上的占78.4%。全街道45周岁以下的教师基本能使用计算机网络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三是提高教师待遇。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社保、医保得到落实。关心教师的生活,逐步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教师住房公积金得到落实,教师工资逐年提高,工资收入高于兴宁市公务员工资的平均水平。目前,福兴街道的教师队伍稳定,广大教师安教乐教,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默默耕耘,多作贡献。近三年,教师中有45人次获得兴宁市以上的表彰奖励。

(四)德育为首,加强教研,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福兴街道把“创强”、发展教育的立足点放在提高教育质量上,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加强教研,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健全德育工作领导机构,建设德育实践基地,发挥其教育功能;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办好家长学校;充分发挥关工委“五老”作用;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加强以“三化”为主的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学科的德育渗透,营造了齐抓共管的育人环境,全员育人,环境育人,提高了德育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组织中小学生积极开展学习感动中国好少年彭彩金的先 进事迹等感恩教育活动,效果更加显著。近三年来,小学操行评定优良率在88%以上,后进生转化率在96%以上;中学生德育考核优良率在88%以上,后进生转化率在94%以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全街道师生犯罪率为零,没有发生重大事故。

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坚持“五育并举”,认真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健全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劳动实践活动。严格常规教学管理制度,向课堂要质量。每年中考、小学毕业水平测试均取得较好成绩。

加强教研,提高层次。重视校本教研,为教师提供创新、施展才华的平台。经常开展“示范课”、“观摩课”和评选优质课等活动。鼓励支持教师承担国家、省、市的科研课题。福兴中学参与的国家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创新智能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子课题《新课改中农村中学生学习方式与研究》和福兴中心小学参与的国家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创新智能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子课题《创新智能教学中小学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均获得国家二等奖。近三年,共有6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兴宁市以上的刊物发表并获奖。

福兴中小学校,坚持结合实际,开展“创特色”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个性和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全面发展。不少学生参加上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文化学科竞赛,文艺和体育比赛,都取得好成绩。

(五)因地制宜,科学筹划,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 福兴街道在巩固“普九”成果,提高“普九”水平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幼儿教育。投入110多万元,把原来的神光小学改造为中心幼儿园,按优质幼儿园的标准加以配套,使之成为教育的一个亮点;扎实开展成人教育,不断改善街道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办学条件。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被评为梅州市示范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采用灵活、多形式的方法,开展成人培训工作。三年来,共培训了15000多人次,年培训率达36.5%;广泛推进社区教育。把社区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投入资金680多万元,开辟农村文化教育场所,添置一批设备设施。现在,街道有文化中心,各村(居)有文化室和老人体育中心。根据人民群众的需求,街道经常组织送戏下乡,科技、法律、计生送教上门,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科学知识水平。

目前,福兴街道的各类教育的发展较为协调,构建学习型社会工作初见成效,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

三、后续发展建议

福兴街道创建教育强镇,发展教育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出发,督导验收组提出如下后续发展建议。

(一)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完善办学条件,整合优化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要尽快完成学校布局调整的后续工作任务,完善各功能室的配置和运动场地建设;修订全街道教育发展规划,加快规范化学校建设进程,努力抓好幼儿教育,提高成人文 化技术学校培训和社区教育层次,使各类教育更加协调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的核心竞争力。要加大名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优化学科教师结构,提高信息技术、功能室的使用效率和学科课程整合能力,走教育内涵发展的道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组

组长:姚一勤

副组长:陈锤、施铁如

组员:袁新松、叶建中、刘峻、曾有华、李高城、何镜文

2010年1月11日

下载对广东省兴宁市兴宁市中学生物学科教育见习的调查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广东省兴宁市兴宁市中学生物学科教育见习的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