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农业大学当代小说选读课作业1
姓名:尤永学号:2010311876专业:10农林
神雕侠侣读后感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雁邱词》一段雁邱词,让人读来显凄凉。第一次认真的把《神雕侠侣》看了个遍,此中的爱恨情仇,虽然令人感到纠结,但是也让我们看到爱情中的许多东西。其中有杨过小龙女的不离不弃,有李莫愁的为爱痴狂,有公孙绿萼为爱牺牲,程英、陆无双的相望不能相守,郭襄的一世孤独;黄蓉、郭靖的相濡以沫,举案齐眉;公孙止于裘千仞的相互提防相互背叛;也有周伯通、瑛姑、段皇爷三人的半世孽缘。如此种种钧与爱情相关。虽然《神雕侠侣》当中不仅仅只有爱情这一主题,但在此,我只就爱情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杨过与小龙女,红尘中孤苦无依的两个人,在不经意之间相遇、相处、到慢慢的相知、相依、相守。其间有无数次的分离,也有过无数次的第三者,甚至第好几者。但他们心中坚信了彼此,彼此才是彼此心中的唯一,在尘世间,他们好像变成了一个整体,离开了谁都是不完整。当杨过第一次离开小龙女,他本以为离开之后可以去取自由的飞翔,但当他离开之后才发现,姑姑在他心里的位置是那样的不了取代,然而,小龙女也开始思考杨过对她而言究竟以为着什么,她第一次知道没有过儿她的 生活是那样的无味,像是失去了整个世界,这也许就是爱情中那种美妙又苦涩的感觉吧,痛并快乐着。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其实最最值得称道的不是他们在一起时的默契美妙,而在于他们面对世俗的眼光时的那种义无反顾,我就是要娶姑姑为妻这碍着谁了。我喜欢过儿,我想自己做他的妻子。多么真挚的话。却打动了无数人的心。然而反思现实那,又有多少爱情能做到那么纯粹的义无反顾呢?也许上一刻任然恩爱非常,下一刻就各自天涯,只因为现实的一点点压力,这就是而今我看到的现实。虽然杨过小龙女只不过是小说之中杜撰的人物,但不得不承认他们教会了而今无数不再把爱当回事的人们是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超越世俗,超越物质的纯美爱情。
仍然记得小说之中有这么一段,杨过中了青花毒命不长久,面对裘千仞的逼婚,他只说了一句“茕茕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说得多么的坚决,多么的义无反顾。为小龙女杨过可以苦等16年,在不知小龙女是否还在人世的情况下。足可见他们对爱的忠贞,反观当今社会,这样的爱还存在吗?在这个出轨,小三、一夜情泛滥的社会?
看完神雕侠侣,让我重新思考爱情,也许爱情本身并没有多少变化,真正变了的是人们的心吧,在当今社会,所有的爱情到最后都会败给现实。特别是在当下,人们变得像快要开的水,蠢蠢欲动,既期待美好的爱情,又不相信有像神雕侠侣当中那样的爱情存在。于是,人们在矛盾中迷失了自我同时也迷失了真爱。面对程英、陆无双、公
孙绿萼这样的好女孩,杨过能始终如一,坐怀不乱。小龙女的每次悄然离去,杨过都会天涯海角的去寻她,因为他始终坚信,小龙女心中只有他一人。这就是爱情中的信任,而今,真爱似乎只在电影电视剧中能看到,甚至如今的电影电视剧也不再那么的单纯,甚至两电影电视剧中也有了小
三、出轨等一系列的东西。然而女孩们也没有想小龙女那样一尘不染唯有单纯的心。心里唯爱你,你就是我的全部。如今的女孩们呢?他们同样期待爱与被爱,但只有期待而已,他们把自己爱的人和能和自己相守到老那个人分的很清楚,她们的爱是那样的功利化,极少会有女孩愿意选择项杨过那样一无所有,有的只是一份坚持和率性,为所爱之人不过一切的穷小子。80%的女孩都跟愿意选择公孙止那样虽然老但是有家业的。甚至尹志平那种也不错,至少人家也有一定地位,有一定的声望。
其实爱的本身仍然那么的美,变了的只有人们的心,变了的只有人们诠释爱的方式。《神雕侠侣》虽然它只是存在于虚构中关于爱情的美好念想,但我更宁愿去相信它真的存在,因为世界因爱而美丽。
第二篇:选读课作业
文学之美
1、选取国内名家中不同时代的三位作家进行简介。
屈原(公元前339-公元前278),名平,字原,屈邑人(现湖北秭归),出身楚国贵族。初得楚怀王信任,先后任三闾大夫,左徒等职,参与言论国事并主持制定楚国律令。后因遭谗言被流放。楚怀王死后,自感再无力挽救楚国,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等,常以“美人香草”自况,抒发其高洁情操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天水),生于中亚碎叶(现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后随父迁到绵州昌隆青莲乡(现四川江油)。少年时代喜好读书,遍观诸子百家;亦任侠好义。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离开蜀中云游天下。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奉诏入长安任翰林供奉,三年后因谗言赐金放还。安史之乱后,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郞,途中遇大赦放还,漂泊于荆襄与江南之间,后卒于当涂其叔父家中。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被贺知章称为“诗仙”。其诗内容广泛,各体皆工,尤擅绝句与乐府诗,风格雄浑豪放,亦有清新俊逸的一面,对后世影响巨大。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等。
苏轼(公元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人(现属四川)。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曾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后又被贬惠州、儋州。后卒于常州,谥文忠。苏轼是北宋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通晓儒、释、道三家,是诗、书、文、画的集大成者。其诗词壮阔豪放,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多有开拓创新,为豪放派的开创者,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代表作有《念奴娇》。
2、选取国外名家中不同时代的三位作家进行简介。
契诃夫(Chekhov,1860-1904),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著名剧作家。生于一个小市民家庭。他以其卓越的讽刺幽默才华为世界文学带来了极美的艺术享受,被称为“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和短篇小说巨匠”。他早期作品多为短篇小说,再现了“小人物”的不幸和软弱和小市民的庸俗猥琐(如《小公务员之死》);中期开始创作表现重大社会课题的作品(如《农民》),揭露沙俄社会对人性的禁锢和毁灭;后期作品则以戏剧为主(如《万尼亚舅舅》)。
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奥地利作家,生于布拉格一个犹太家庭。他生活在奥地利近代史上动荡不安的社会变革时代。他以独特的目光审视并批判这个异化的罪恶世界,使其作品都呈现出惶恐不安的基调。他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躯,其作品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认识独到。泰戈尔(Rabindranath Tagore,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出身印度的望族。作品多诗歌与散文,亦有小说与戏剧,多以抒发对自然与人类的爱为主题,也有讽喻之作。代表作有《飞鸟集》、《园丁集》等。
书法之美
3、简述中国古代篆书艺术。篆书是中国文字首先产生的字体,中国文字书法历史上,由小篆过渡到隶书的过程称为“隶变”,具有根本性质的变化。“隶变”前的汉字属于古文字,“隶变”后的汉字属于今文字。广义的篆书包括古文字阶段的古文、籀文、大篆和小篆等。
篆书根据其发展时代及所用材质可分为甲骨文、金文(钟鼎文)、大篆和小篆等。殷周时的甲骨文的文字已经超脱了事物外形的状体,成为对特征的概括,有浓重的图案色彩。金文多为殷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文字简练,东周简策盛行后逐渐消失。大篆与小篆以秦代统一文字为分界,之前为大篆,之后为小篆。大篆是小篆的前身,广义的大篆包括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和六国文字。狭义的大篆仅指籀文。籀文以周宣王太史籀审定并编成的《史籀篇》为规范的文字。小篆指秦始皇统一六国文字后的篆书,多用本字且比大篆多有简化,笔划也较大篆整齐。汉代以后篆书仍有延续,至清代时复兴。篆书风格分钟鼎文风格与石刻文风格。殷商铭文带有强烈的象形性质,近于图画。商末始有较长的纪年铭文。周初铭文笔划中间粗重两头尖锋,或有明显的捺刀形。西周后期笔画粗细均匀而两头浑圆。春秋中期字体加长,笔画变细,战国铭文由铸变刻而变得纤细浅小。战国时出现石刻文,较钟鼎文更加方正、严谨、细致。
戏剧之美
4、什么是音乐剧?并列举十部音乐剧。
音乐剧是19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戏剧体裁,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的戏剧形式。它集歌、舞、剧于一身,是以戏剧为基本,以音乐为灵魂,以舞蹈为重要表现手段,通过音乐、舞蹈、戏剧三大元素的整合来讲述故事、刻画人物。音乐剧由喜歌剧、轻歌剧(或称“小歌剧”)、富丽秀、杂耍综艺歌舞剧以及音乐歌舞轻喜剧演变而成。早期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并通过具有流行元素的音乐和对白表现一定的故事情节或展示演员的个人技艺,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音乐剧。1927年第一部古典音乐剧《画舫璇宫》问世,标志着近代叙事音乐剧的确立。《猫》(Cats)《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Opera)《庇隆夫人》(Evita)《歌声舞影》(Song and Dance)《星光快车》(Starlight Express)《万世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西贡小姐》(Miss Saigon)《爱情面面观》(Aspects of Love)
5、什么是戏曲?并列举十种剧种。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脚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做、念、找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十个剧种: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粤剧、秦腔、评剧、潮剧、歌仔戏、黄梅戏音乐之美
6、选择两种乐器进行介绍。扬琴又叫蝴蝶琴、扁面琴、打琴,相传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传入中国,最初流行于广东一带,现已流行全国。常用于戏曲(如粤剧、吕
剧、二人台等)、曲艺(如北京琴书、山东琴书、四川扬琴、常德丝弦等)的伴奏,也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如广东小曲、潮州音乐、二人台牌子曲、扬州清音、江南丝竹等)。扬琴独奏艺术的发展,开始于二十世纪初。扬琴音箱木质梯形,以坚木为音箱,以桐木为面板,上张若干根钢丝弦,奏时用竹槌敲击发声,音色清亮,可以奏两组以上的音。经过进一步的发展,扬琴加大了琴身,增加了弦数,扩大了音量和音域。能奏出有十二个半音的四组音,可以转调。音色清脆、嘹亮,可独奏、伴奏和合奏。扬琴主要演奏技法有轮竹、滚竹、滑竹、闷竹、浪竹及颤音、吟音、泛音、顿音、拨弦、打弦等。乐曲有四川李德才改编的《将军令》、《闹台》;广东严老烈改编的《旱天雷》、《倒垂帘》、《到春来》、《连环扣》;江南项祖华改编的《弹词三六》、《欢乐歌》,胡运藉的《塔什瓦依》以及郑宝恒改编的《五哥放羊》;壬沂甫的《苏武牧羊》;宿英的《秧歌》等等。
尺八。吹奏乐器。又称洞箫。流行于福建省闽南和台湾等地区。东汉时期,尺八的前身竖篴已流传于民间,隋唐两代用于宫廷乐舞之中。尺八东传日本,称“雅乐尺八”。宋代尺八,又称箫管,陈 《乐书》有所记述。从传世唐代尺八和沈括所述宋代尺八的形制来看,它与箫相近,但管身短而粗。现代尺八用紫竹、石竹、观音竹或茉莉花竹制作,取其竹子的根部,从齐土的地方切下,将竹节打通。其选材和制作十分考究,民间有十目(节)、九节(段)、一目两空(下端有两个出音孔)之说。管长56—60厘米,上端内径2厘米左右。吹口多做成斜面月牙形,正面开五个按音孔,背面开一个按音孔。尺八的音色和演奏方法与箫相似,但音量较大。吹奏时,要求左右手臂抬起呈半圆形,如凤凰展翼之势。音域d-b2。音色圆润、柔美。尺八是福建南音的主奏乐器之一。在闽南语系的芗剧、梨园戏、高甲戏、台湾歌仔戏中均有使用。有敲音、颤音、上倚音、下倚音等技巧。在南音中,尺八吹奏唱腔旋律,句首的上下倚音提前先现谓之“引”,加花伴奏谓之“搭”。后来又吸收了笛子的技巧。曲目有《“鼓浪屿号”载客来》、《盼团圆》等。
7、列举巴洛克时代的音乐并简介音乐家约翰.赛巴斯蒂安.巴赫。
巴洛克时代的音乐指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这段时期的音乐,代表作品有意大利斯特拉德拉的《多乐章交响曲》,维瓦尔第的《四季》、塔蒂尼的《魔鬼的颤音》、法国弗朗索瓦·库泊兰的《莫尼克小姐》等。
约翰·赛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生于德国中部的爱森豪赫一个音乐世家。他从小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音乐。10岁时学习古钢琴,15岁成为吕奈堡迈克利教学唱诗班的歌手,1708年受魏玛大公的聘请成为魏玛宫廷管风琴师。生前仅以管风琴演奏家著名,去世近百年后其创作才得到应有的尊重。他笃信宗教,把路德派新教的众多赞歌和教会乐器管风琴当作自己的创作素材和音乐构思的核心,但又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影响,这使他的宗教作品明显地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其创作以复调手法为主,构思严密,感情内在,富于哲理性和逻辑性,并在德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集十六世纪以来尼德兰、意大利和法国等国音乐之大成,是巴罗克音乐发展的顶峰。巴赫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全人类音乐的进步和发展指明了宽广的远景,为世界古典音乐树立了丰碑,因此,巴赫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巴赫主要作品有二百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干部宗教《受难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创意曲集》、《古钢琴组曲》、小提琴和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勃兰登堡协奏曲》六首、《乐队组曲》四首和大量管风琴曲及晚年所著《赋格的艺术》一书。
8、列举浪漫主义音乐并简介音乐家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浪漫主义是19世纪二三十年代至20世纪初的音乐,注重音乐的民族性。代表音乐有舒柏特的《鳟鱼》《魔王》、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序曲》、瓦格纳的《C大调交响曲》。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yderyk Fanciszek Chopin,1810-1849)伟大的波兰音乐家,1810年3月1日出生于波兰华沙附近的农庄里。七岁开始作曲,出版了一首《波兰舞曲》。八岁时首次公开演奏。十二岁时,老师认为已经没有必要再给天才的学生上课了,从此,肖邦一生再未拜师,依赖自己的天资和勤奋成长为一代钢琴大师。少年肖邦接触了大量波兰民间歌舞,故乡的大自然和美妙的民歌,给肖邦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1830年11月的一天,肖邦带着朋友们送给他的一个盛满波兰泥土的银杯,离开波兰来到维也纳。一年后来到巴黎。巴黎云集了欧洲一大批文化、艺术、思想界的著名人物,肖邦与他们都有密切交往。其中著名法国女小说家乔治·桑,后来成为了肖邦的朋友,对肖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这批杰出人物中间,肖邦以他特有的艺术气质和高雅的风度,很快得到了高度评价和热烈赞扬。其中门德尔松、舒曼、李斯特等著名音乐家的评论尤为重要。从此,肖邦以巴黎为活动中心,从事作曲、演奏活动和为生活所迫的教学工作。1849年10月17日,还不到四十岁的肖邦逝世于巴黎。按照他的心愿,他的心脏被送回祖国。肖邦创作有钢琴协奏曲2首,《钢琴奏鸣曲》3首,《夜曲》20首,《练习曲》27首,《前奏曲》24首,《玛祖卡舞曲》52首,《波兰舞曲》16首,《谐谑曲》4首,《叙事曲》4首,《圆舞曲》17首,《回旋曲》3首,《即兴曲》4首,还有《摇蓝曲》、《变奏曲》、《船歌》和《幻想曲》等等。
9、综述印象主义音乐并简介音乐家克罗德.德彪西。
印象主义音乐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法国作曲家C.德彪西首创的一种音乐风格,它在曲调发展上避使用重复、扩充、展开等表现手法而以短小的曲调组合成新颖的动机语汇,节奏上喜欢使用复节拍与复节奏,节拍不规则的细分减弱了推动力,呈松散流动的状态;重视调式表现力,常用五声音阶、中古调式及全音音阶;功能和声不再被强调,和弦结构多样,色彩丰富。代表音乐有德彪西的《幻想曲》《牧神午后》,拉威尔的《小奏鸣曲》。
克罗德·德彪西 Claude Debussy(1862-1918),杰出的法国作曲家。他于1873年入巴黎音乐学院,在十余年的学习中一直是才华出众的学生,并以大合唱《浪子》获罗马奖。德彪西后与以马拉美为首的诗人与画家的小团体很接近,以他们的诗歌为歌词写作了不少声乐曲。并根据马拉美的同名诗歌创作了管弦乐序曲《牧神午后》,还根据比利时诗人梅特林克的同名戏剧创作了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他摆脱瓦格纳歌剧的影响,创造了具有独特个性的表现手法。钢琴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早期的 《阿拉伯斯克》、《贝加摩组曲》接近浪漫主义风格;《版面》、《欢乐岛》、两集《意象集》和 《二十四首前奏曲》则为印象主义的精品。管弦乐曲《夜曲》、《大海》、《伊贝利亚》中都有不少 生动的篇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改变。此时他已患癌症,于1918年德国进攻巴黎时去世。
电影之美
10.选取十部优秀电影进行简介。
红高粱,《红高粱》是一个具有神话意味的传说。整部影片在一种神秘的色彩中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因此,赞美生命是该片的主题。“是要通过人物个性的塑造来赞美生命,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张艺谋:《(红高粱)导演阐述》)正因为这种对生命的礼赞以及影片那精湛的电影语言的运用,使得《红高粱》获得了国际荣誉,这也是中国电影迄今为止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荣誉。
泰坦尼克号、派拉蒙电影公司与20世纪福克斯电影公司于1997年将泰坦尼克号的事件改编为电影,在全球各地上映,轰动全球。该片拍摄历时五年,耗资二亿美元。影片在将近五年的精心筹划准备下,于1996年七月开拍,经过一年痛苦挣扎及无数次上片延期,终于在1997年12月年底大功告成。事事求完美的詹姆斯•卡梅隆也在片子用尽极度的电影特效之下,以超越两亿美金的预算,让《TITANIC》成为影史上最昂贵的电影。并且位居全球电影票房排行榜榜首!它是世界电影史的一个神话!影片更是一部展示当代电脑特效科技水平的杰作。这部影片奇迹般地、空前地卖座使它成为好莱坞20世纪末的象征,詹姆斯·卡梅隆已经登上了世界商业电影的最高峰。
沉默的羔羊、《沉默的羔羊》是根据著名小说家哈里斯·托玛斯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深刻反映美国社会犯罪问题的经典之作。影片故事继承了好莱坞恐怖片的传统,然而影片的叙事方式却突破了恐怖片的模式,它颇具匠心地将恐怖片与侦探片巧妙地结合成一体。虽然影片的场景设置以封闭的室内环境为主,缺乏激烈火爆的动作性,但由于采用了希区柯克式的悬念手法和现代恐怖片的心理分析方法,使得整部影片的情节扑朔迷离,将观众引入了一个象征性的人类潜意识的世界。影片通过探索人物心理疾患,试图探寻当代美国社会恐怖的根源,这使得影片的主题得以深化,寓示了好莱坞文以载道的策略。《沉默的羔羊》是一部具有复杂的情节和激烈的戏剧冲突的影片,也是一部相当出色的娱乐片。它的艺术性也很为人称道,那种精神上的对抗、那种“天使和魔鬼”的鲜明对比、那种建立在较缓慢节奏上的内在哲理性给人的印象是深刻的,所以它能在电影史上留下一笔。拯救大兵瑞恩、影片重现了50多年前惊天动地的诺曼底登陆战的恢宏场面,让人惊骇的目睹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壮观宏大的战争场面,血肉横飞的诺曼底战役,整个奥马哈海滩被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影片用纪录片的手法表现了腥风血雨的战场,震撼人心。导演着重刻画了战争中人的关系和人性的表现。许多二战老兵对影片给予了极高评价,称它是“最真实反映二战的影片”,尤其是片中全长26分钟的重现诺曼底登陆的壮观场面。评论普遍认为此片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战争片。
乱世佳人、是好莱坞影史上最值得骄傲的一部旷世巨片,影片放映时间长达4小时,观者如潮。其魅力贯穿整个20世纪,因此有好莱坞“第一巨片”之称。影片当年耗资400多万美元,历时三年半完成(挑选演员+拍摄),其间数换导演,银幕上出现了60多位主要演员和9000多名配角演员。在1939年的第12届奥斯卡奖中一举夺得八项金像奖,轰动美国影坛。这部耗资巨大,场景豪华,战争场面宏大逼真的历史巨片,以它令人称道的艺术成就成为美国电影史上一部经典作品,令人百看不厌。
风月俏佳人、《风月俏佳人》是一部浪漫轻喜剧式的爱情故事,无论从内容结构还是人物性格上,对这种古老的模式都既有借鉴又有发扬。男女主人公都是有各自鲜明性格的人物,特别是维维安,百万富翁看上了她,提出愿出钱把她安置在一所公寓中,实际上是做情妇,她虽然身为妓女,但却有自己的主张和人格尊严。她爱了,就要光明正大的去爱。而不愿过这种没有名份的寄生生活。她可以毅然地离开他,并且下定决心做个正经的人。她要去上学,这时,她已健全了自己的个性性格,并为自己的人格的发展打开了道路,她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太行山上 电影《太行山上》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率领刚刚改编完的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程。电影集中表现了自1937年9月至1940年5月期间,从平型关大捷、阳明堡战役到击毙日酋阿部规秀中将的黄土岭战役等几次重大战役,正面歌颂了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是民族抗日的中流砥柱,反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表现了八路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成功的塑造了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形象。
X战警这是根据一部风靡了近40年拥有无数X-Fans的畅销漫画改编而成的电影,没有太多干扰观众注意力的狂躁支离的剪接,对于一部类型片来说,本片的叙事有着恰到好处的内敛和冷静,戏剧性与幽默感被置于最平衡恰当的比例,很多情节紧张刺激又不失有趣,有些闪回的部分还带着适当而有效的煽情,整个故事的构架忠实于原著又不流于呆板,场面与气氛的掌控都显示出导演的自信心。
大话西游1994年12月21日,《月光宝盒》在香港公映。虽然票房成绩不佳,但却成为经典。《大话西游》的风靡内地今天看来仍然像一个奇迹。1995年公映时,它在人们的心目中和“庸俗”、“吵闹”这样的字眼联系在一起。但不知道是哪一年春节的电视里,也许是1998年,也许是1999年,完整地看完一次《大话西游》,那一刻,你的世界观或许从此就被颠覆了。《大话西游》之所以没在香港那么火热,是因为香港人对于“无厘头”已经司空见惯,而之所以要过几年才能风靡内地,那是因为它出现的时间比人们能够理解它的时机早了几年。不过结果是一样的,那就是“后现代”和“无厘头”的语境全面颠覆了我们的审美习惯,至于它的影响,一直绵延到现在乃至以后。
警察故事 本片是成龙从民初功夫小子喜剧过渡到现代警察英雄定位的里程碑之作,当时正逢成龙在体能状态和电影创作的高峰,因此导与演均显得朝气勃勃、信心十足,片末压轴戏用一个长镜头拍摄成龙在商场中从数层楼高的天花板灯饰爬下直至撞穿下面玻璃屋顶再碰到地面起来为止,紧张刺激之余更开了成龙卖命演出危险镜头的先河,以后变成他拍摄电影的一个特色。在剧情方面,本片也具有一个结构较严谨和戏剧性较强烈的故事,描述重案组探员陈家驹尽力缉捕大毒枭朱滔,不料在法庭审判时因证据不足而使朱滔获释。朱滔后来更杀另一警官嫁祸陈,使他不得不自力救济找朱滔算账。林青霞与张曼玉在片中的表现各有千秋,但其身份顶多有如007电影系列中的庞德女郎。本片获得第五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动作设计2项大奖。《警察故事》被视为成龙的关键代表作,也是香港动作片的里程碑。
第三篇:云南农业大学大学语文作业
一、课后的思考练习题
专题十二 外国文学概述
一、人文主义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如下:
强调人、宇宙以及其中的万物都是由物质和能量组成,并且完全是由於非人为化的偶然因素而演变成为现今的样式。
否认人类是由一位有位格的神所造的事实,坚称人只是偶然性自然进化的产物。
拒绝相信一位有位格并且大有能力的神,也拒绝承认圣经是神给人类的神圣启示。
坚持认为人类的研究发现是产生知识的唯一途径,人类用自己的理智定规了社会的合宜道德标准,因此,人类有著至高无上的权柄。
企图通过教育、经济调控、现代心理学和其他人为智慧改进或提高人的外在行为。
视人类行为的道德标准为相对而非绝对;提倡依据人的快乐满足原则,以及有益於当权者所设定的政治经济目标,设立相对符合大众利益的道德标准,从而彻底弃绝圣经所启示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把人性的自我实现、自我满足和快乐享受当作人生终极目标。
提倡个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勇敢地面对死亡的痛苦和生活中的磨难,反对人相信或依靠神
二、哈姆莱特的形象分析(联系时代和他的性格发展过程分析,他是什么样的典型以及导致他悲剧的各种因素)
答:《哈姆莱特》是文艺复兴时期极具代表性的悲剧之一。莎士比亚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犹豫、懦弱、多疑、没有决心的性格人物。通过哈姆雷特的性格缺陷,上演了一出文艺复兴时期人的性格悲剧。哈姆雷特有几次很好的复仇机会都因为他的犹豫而错失。最后在比剑中,随同克劳狄斯、皇后、雷欧提斯的死,自己也因中剑负毒死去。悲惨的气氛笼罩着丹麦的王宫,阴森的风吹出血腥的气息,四具王公贵胄尸体躺在横流的血泊中。悲剧的产生不仅仅在于人的道德伦理,人的性格或者某种外在的必然性,所以,哈姆雷特的悲剧结局不能简单的归结为悲剧主人公性格上的弱点。作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哈姆雷特对人类的命运有着强烈的关怀,之所以迟迟没有复仇,在于他看到了“丹麦像一座监狱”的人类命运的普遍性,但是即使这样,主人公仍怀有希望 这就是我们从悲剧中所感受到的悲剧精神和力量,即为崇高。
悲剧冲突的结局走向了敌对双方的失败和毁灭。由此,我们也不难发现,正是这种正义力量与敌对势力的抗争,抗争演化的具体形态——行动和对抗主体的最终毁灭构成了悲剧哲学的主容。
1.他是一位孤军奋斗,忧郁跌宕,最后征服一切困难,萌芽和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精神面王子
2.他又是一个代表先进人们为了把人类从压迫中解放出来,热烈的寻求人生的理想和精神成为解放人类的光荣战斗中的一员杰出战士
3.他还是为了人类美好的理想,反抗社会罪恶的一个人文主义思想家
4.他更是处于精神危机中的理想与现实冲突中的人,甚至有浓厚的宗教神学色彩和封建意识
二、学习心得
读《诗经》有感
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举重若轻的作用。它展现了当时的风情风貌,集古代人民的智慧,是我国史上独一无二的瑰宝。
我慕名阅读了《诗经》。终于懂得了孔子为何说“不学诗,无以言”。《诗经》中含有无尽言语智慧。“赋”,“比”,“兴”使得《诗经》中的内容生动,有趣,使得书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场景活泼有趣。
《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风”取自于民间,是描述古代各国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写照,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劳动生活,反映了人们的丰富内心。
“风”描绘了纯洁美好的少年少女对爱情的憧憬。如熟能知晓的《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展现了少年间大胆的追慕;“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则是使一位苦思冥想如何追求淑女的少年形象跃然纸上。又有《静女》一诗,而其中“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则是展现了等心爱之人不止的少年的焦灼心理,“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自是反忖了少年面对心爱之人的出现的开心,更是喜悦于喜爱之人所赠的一株小草。这虽然是一个物质并不丰富的时代,但是仅仅一株小草、一枚小花,都可以藉慰一对碍于交通不便而少于相见的爱侣。这不禁令人感叹古人对爱情的纯粹和尽心尽力,令人向往如此单纯的感情。
然而他们中间也有对爱情的愤怒和失望,反映对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痛恨。其中《谷风》中“不我能蓄,反以我为仇”是多大的痛苦啊,女主人公尽心尽力地服侍,尽力地帮助他人,然而却遭到夫君的仇视。以及《氓》中的“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则是遭到遗弃的女子怨其夫君的见异思迁,虐待自己,违背誓言,最后从痛苦中醒悟出来,与丈夫断绝关系。
这里亦有对剥削制度的愤懑及反抗。其中《硕鼠》尤为经典,引人注目,“三岁贯女,莫我肯劳”描写了自己多年辛劳侍奉统治阶层,而最后却不能从中得到任何慰劳,“适将去女,适彼乐土”字表明自己对乐土的向往,与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愈发的表达了对统治阶级如同硕鼠剥削劳动者的成果、坐享其成、收刮民脂的憎恨。而《相鼠》中的劳动者则是冷嘲统治阶层连鼠都不如!毕竟鼠有齿有皮,而他们连基本的礼仪廉耻尚不知,“不死何俟”!
其次则是“雅”,取自贵族在宴会的奏乐,体现了当时的风气和贵族的生活交际。
《诗经》中有不少宴饮之乐。其中《常棣》赞扬了他们宜室之乐,妻儿和睦的场景。这种话语能够很容易通过奏乐使宴会感染到欢快和睦的氛围。也还有借机抒发朋友之间的不舍之情,《白驹》中“慎尔优游,勉尔遁思”表现主人家的再三挽留,依依不舍。《南山有台》则是借宴会之际宣扬求贤若渴,歌颂先王的主题,“乐只君子,邦家有光”则表现贤才先王的李国邦家之能,高度赞扬求贤的行为。
当时人们喜欢通过宴乐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愿。阅读《国语》之中,较为典型的则是晋公子子重与秦王襄公的宴会对答。还有则是歌颂诸侯的德行功苦,如《桑邑》、《大田》、《甫田》之类。
不同于“风”、“雅”,“颂”则是收录于诸侯的祭祀之曲,以追颂先祖之德,警戒自我以及后来子孙,展现了周朝都有的宗族制度和错综的宗族关系。
《诗经》收录了不少祭祀藉农劝桑的诗歌,如《臣工》,便是典型的藉农祭祀曲,“嗟嗟臣工,敬尔在工”则是告诫百官重视农业生产。古代不仅重农,更是重视鬼神宗祀,借此宣传先祖之德,来彰显家族的尊贵,以提升家族的声望和长治久安,以《雍》为典例,“宣哲维人,文武为后”便是对文王的赞美之词。
由此可见,春秋时期,人们对于自家的宗族祭祀尤为注重。一系列的繁重礼仪,充分体现了“颂”在于周朝生活的重要,《雍》便是撤去祭品时所唱。
《诗经》中所采录的“风”、“雅”、“颂”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性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无比的画卷。
三、赏析论文
《春江花月夜》赏析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卷在色调上是以淡寓浓,虽用水墨勾勒点染,但“墨分五彩”,从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这首诗从月亮升起写到月亮降落,情随景迁,结构鸿大,涵盖的内容丰富,思想健康,给人以情真,景美,意境高远的感受。(1)情真
皓月当空,纤尘无染,月华如水,一泻而下,在江海相连处,水波荡漾,泛起点点金光。“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如此良辰美景,无人共赏,孤独寂寞中,思妇登楼远望,一种相思,两处离愁,纯洁真挚的离情渐明渐远渐深。“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月亮依然,可游子不归,月色带着离愁渗进思妇的心头,挥之不去,无法排遣,真是剪不断,理还乱。于是寄别情于明月,托相思于江水,但愿满怀的思念化作月华溶进多情的江水,流进游子的心间。在这里,思妇、游子的心中对团聚的渴望,是那样强烈,那样浓酽。美好的情意使人产生共鸣,富有生活意义。人世间还有什么比真情更可贵的呢?
(2)景美
抒情的最好方式是找准依托物。诗人张若虚为此选择了一个大背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是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读罢诗歌,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这样一幅美景:明月从地平线上升起,水边望去,就好像从浩浩长江的浪潮中涌出一样,月华如练的春夜,鲜花烂漫,草色清新,月色融融。一开始就营造出一种令人迷醉的氛围,给人以阴柔之美,令人不禁触景生情,要是能与佳人一起共享这良辰美景,共叙思念的话儿,倾听潮涨潮落的絮语,那该多么好啊!可是偏偏是别离,愁绪顿生,百转愁肠如曲折东流的一江春水,何时才是相聚之时啊!在这里,如果诗人不选取好寄情的意象——一江春水、皎皎明月、原野鲜花„„那么,离情别绪就难以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也就难以融情于景,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
(3)意境高远
这首诗中,诗人除了倾诉离情别绪之外,字里行间还流露出文人沉沦失意的感伤,带有人生短暂的苦闷。不过,透过这些,我们还读出了诗人对人生问题的注目,读出了诗人对人类起于何时的思考。“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短短几句诗中,诗人把人类与大自然进行对比,寓深刻的哲理于其中,反映出前人对自然、人类的探求。大自然是永恒的,而人生易变,人不过是宇宙间一个匆匆过客。逝者如斯,明月常在,江水依然滔滔,月光依然融融,可是物是人非,世事多变,心中的至爱在哪里?心中的情向谁倾诉?月亮渐渐西沉,而思念之情却越发的深沉、浓烈。“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路迢迢,情无限,何时距离缩成零?唯有缭乱不宁的别绪离情,伴随着残月余辉散落在江边的树林里。此时此景此情,有谁不为之动容?有谁不为之深思?有谁不为之遐想?
3、总结全诗
月生始,月落止,写景始,写情结。在春、江、花、月、夜的阔远静谧中,既以良辰美景反衬游子思妇的离情别绪,又在问天问月中展示了初唐后期上升时代文人特有的精神风貌—珍惜生命,珍惜感情,尽管也有困惑、焦灼和莫名的忧虑,但却充溢着青春年少的气息:希望、憧憬、思考,绝无矫揉造作的浮艳和欲说还休的苍老。
第四篇:云南农业大学 语文作业 2011级
学习心得
《<诗经>与远古神话》学习心得
《诗经》
如果把《诗经》比作一株植物,我想,莲应该是最为恰当的了。《诗经》之于莲,正如唐诗之于牡丹。相比之下,《诗经》没有唐诗那般辞藻华丽,却多了几分的古朴纯美。在中国文坛中,《诗经》如莲般出落得“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就连孔子他老人家对《诗经》的评价为“思无邪”。
《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对于我们来说,也许它离我们太远了。但其实它不过是民歌,是我们祖先传情达意的产物,是他们无邪的记忆。然而,相比之下的现代社会就连空气都充斥着太多的浮躁。
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我了解到《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取自于民间,是描述古代各国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写照,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劳动生活,反映了人们的丰富内心。其次则是“雅”,取自贵族在宴会的奏乐,体现了当时的风气和贵族的生活交际。不同于“风”、“雅”,“颂”则是收录于诸侯的祭祀之曲,以追颂先祖之德,警戒自我以及后来子孙,展现了周朝都有的宗族制度和错综的宗族关系。
我从这个专题中了解了很多我以前在学习中不知道的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这让我的视野得了极大的扩展。原来一部以诗歌集著称的《诗经》,有着让人佩服的精神理念。那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诗经》从各个方面主要描写了我国西周数百年的社会现实生活,真实、深刻、广泛而多彩,尤其是其中的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直接坦率,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劳动和生活、喜爱和憎恨、痛苦和希望。
《诗经》的修辞手法也是那样的令人称赞,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是《诗经》艺术上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所谓“赋”,指的时一种铺陈直叙事物的方法,比,就是比喻或比拟,用形象的事物打比方,兴,就是托物起兴,先用他物起头,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当然在诗经中与比的修辞手法一样,赋,和兴的应用都是很多的,有各样的形式。在《诗经》中,常常这三种修辞手法结合在一起使用。
总之,牢笼千载,衣被后世,不愧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远古神话
孩提时代,仰望星空,我会问爸爸哪颗星是织女星;漫步花园,我会想那双双蝴蝶是否是梁山伯、祝英台的化身;电闪雷鸣,我会猜龙王是因为哪件事情而大发雷霆。这就是远古神话对我们的影响。但那个时候的我们却从未想过远古神话的文学价值。
中国远古神话不仅仅让人很神往,却也蕴含着民族精神。通过这个专题的学习,我渐渐明白蕴含在这些神话里的精髓。首先,是忧患意识,来源于艰苦的生存环境。先秦远古时代,又是一个战争频繁的年代,在这种残酷无情的战争中,人们的生死存亡在此一举,因而人们的其忧患意识并不亚于对洪水猛兽的恐惧。另外,是对百姓民众生命的爱护和尊重。像女娲补天。还有,是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秩序的反抗。
神话是文学艺术的渊源。神话中乐观进取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意志和征服自然的气概对后世文人及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次,神话是我国古代文学素材和文学形象的宝库。总结
通过这个专题的学习,我了解了《诗经》的古朴纯美,体会了远古生话的深远魅力。那些古老的文学虽然与我们有着千载之隔,但它们的光芒从未被时间而掩盖。
赏析论文
《春江花月夜》赏析
张若虚,一个唐代诗人,却与李白、杜甫不同,听说,他的诗在《全唐诗》中只有两首。其中一首便是这《春江花月夜》了。虽然他的一生似乎仅仅以这首诗而光辉,但历朝历代,很少有哪一位诗人的作品能与《春江花月夜》媲美。
闻一多先生对这首诗有极高的评价“在这首诗面前,所有的赞叹是饶舌,几乎是亵渎。”又说,“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从这边回头一望,连刘希夷都是过程了,不用说卢照邻和他的配角骆宾王,更是过程的过程。”也许闻一多的评价不能折服所有的文人。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作,一千多年来,让无数读者为之倾倒。真可谓是“孤篇绝章,竟为大家”。
单是诗篇的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前五句写景:“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月光与江潮同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月色恬谧。“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月光浮于春江之上,滟滟粼粼,闪耀不已。月光笼罩了整个江面,不留一点空隙。“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
第二部分结合江景,抒发哲思。孤月皎皎悬空,流光似飞霜,心底积蓄了一丝凉意,思更甚,愁更浓,一声叹息,一抹惆怅。人生苦短,却代代无穷,江月永恒,年年重复。“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
最后一部分抒情: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图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如此良辰美景,无人共赏,孤独寂寞中,思妇登楼远望,浓浓相思难以排遣,挥之不去,拂之不竭,“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月亮依然,可游子不归,月色带着离愁渗进思妇的心头,于是寄别情于明月,托相思于江水,但愿满怀的思念化作月华溶进多情的江水,流进游子的心间。奈何“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两人相距甚远,就连善于长途飞行的鸿雁,也不能随月光飞到爱人身边,那潜游水中的鱼儿也只能在水面上泛起层层波纹,难以游到情郎身边。“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春将去,思妇的青春韶华亦将逝。月已斜,花已落,春已尽,但思慕的人迟迟未归。时光将去,岁月将老,而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残月又西斜,斜月将隐入海中。“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
课后的思考练习题
专题十二 外国文学概述
一、人文主义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如下:
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本,反对以“神”为本,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肯定了人的价值、重视人性。强调人、宇宙以及其中的万物都是由物质和能量组成,并且完全是由于非人为化的偶然因素而演变成为现今的样式。
哈姆莱特的形象分析(联系时代和他的性格发展过程分析,他是什么样的典型以及导致他悲剧的各种因素)
答:哈姆莱特给我的印象犹豫、懦弱、多疑、没有决心。
他有几次很好的复仇机会都因为他的犹豫而错失。最后在比剑中,随同克劳狄斯、皇后、雷欧提斯的死,自己也因中剑负毒死去。悲惨的气氛笼罩着丹麦的王宫,阴森的风吹出血腥的气息,四具王公贵胄尸体躺在横流的血泊中。正如《外国文学概述》中所描述的,他是“忧郁王子”、“延宕王子”、“行动王子”的统一。
导致他悲剧的性格原因:犹豫、考虑问题过于谨慎。
导致他悲剧的社会原因:他的敌对势力过于强大,是一个封建集团,同时他还要面对资本主义初期阶段为金钱、权利不择手段的人们的阻碍,而且他脱离群众,自己的力量太单薄。
第五篇:云南农业大学大学语文期末作业
一、学习大学语文的心得体会
这学期的大学语文是我上过最有意思的课了。老师的幽默风趣,同学的积极活跃,在课堂上还能学到很多。看了十三个专题以后,我的文化水平有额很大的提高。
下面,我就说一说看了《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和《楚辞》》所了解到和学习到的。
屈原(约前 340 年——约前 278 年)屈原名平,字原,具有“美政”思想,向往贤能政 治,主张建立正确的法度,使国家富强。被流放后,创作了许多悲愤沉痛、忧国忧民的诗歌。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始了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 时代。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作家,他的诗歌创作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从集体歌唱到个人 专著的新纪元。
楚辞渊源于楚国的文化,来源于楚国的民歌。它是战国后期发展起来的楚国诗歌的总称,是公元前四世纪到三世纪间由楚国屈原等人在民间歌谣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而成的一种 新的诗歌形式。它的句式参差错落,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调;篇幅也较长,而代 之以从三言到七八言的参差不齐的形式,而想象丰富、词采瑰丽的艺术风格又是我国文学浪 漫主义的远祖。这些都宜于反映更为复杂的思想内容。楚辞多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作品,与楚地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相一致,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汉代人把这 种别具风格的文体称为“楚辞”,以后又称为“骚体” 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
《九歌》是屈原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为朝廷举行大规模祭奠所创作的祭歌,并以古 代乐歌为名。《湘夫人》是《九歌》祭神乐歌中的一篇,和《湘君》是一个整体,分别祭祀 一对配偶神——湘水男神和湘水女神。这是两首十分优美动人的恋歌。此诗题目为 《湘夫人》,但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全诗抒发了湘君等候湘夫人不来的怅惘心情。虽然表现的是神与神 的爱恋,却也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爱情生活,特别是诗中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全 诗以湘君的口吻,抒写了他自己在约会地点久候湘夫人不来的怅惘、懊恼心情和一系列的心 理活动,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深挚爱情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执着追求。表现了诗人屈原始 终一贯的积极进取精神。
《湘夫人》是湘君的独唱,它以湘君赴约不遇的复杂变化的跌宕起伏的心情为中心线索,描述了感情变化的流动轨迹: 忧愁→懊恼→追悔→恍惚→幻想→宽解,这种感情流程像一条 抛物线,有开端、有发展、有高潮、有平缓,线索清晰,结构完整,既起伏跌宕,又融会贯 通。这种将景物、人、事、现实、追忆、理想、幻想都熔铸在一时的心理活动之中,既构筑 了一个丰富多彩又完整和谐的艺术整体,又渲染了一种扑朔迷离的悲凉的环境氛围,充满了 浓厚的生活气息,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形象地描绘湘君哀怨、忧愁、爱慕、怀念等复杂 的内心感受,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富有表现力。“鸟何”“罾何”“麋何”“蛟何”四句,以景衬情,衬托出湘君内心的焦急和极度的懊丧。屈原用“香草”“芳椒”等高洁雅致的事、物来寄托感情,描摹理想。一方面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爱恋仰慕,用心良苦,另一方面 也成为屈原廉洁志行和追求美好理想的象征。“寄情于物”“托物以讽”也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浪漫主义风格的体现,诗歌的语言单纯自然而又情味幽深。
二、读《人间失格》有感
人之沉沦常源于自身性情本不属于这个世界,但却一心想要融入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构架于这个世界主流人的性情之上,这个世界主流人群的人格基础是什么样的,这个世界的主流社会就是什么样的。在这个世界,多数人的选择就是“正常”,多数人的追求就是“主流”。
然而这个世界并非都生存着这样一群的主流人类。相对来说,非主流的是少数人群,或者说是非主导人群。非主流人群被主流社会歧视、边缘、精神同化、异类教化也属寻常。主人公叶藏,性情特异,却仍因想被世人认同,想被世人所爱而用作怪的伎俩来取乐、取信众人,更是想通过这样的手段来掩饰真正的自我。可这常常被戳穿的伎俩,又常常带来局促的不安。而自我否定和自我伪装又不断地使人格被撕裂。
叶藏终未能感到可融入于这个世界,最后选择了过早的离开,这是个他难以归属的世界。这是对内心真实之压抑和对社会真实之恐惧双重导致的。作者太宰治和《罗生门》作者芥川龙之介的自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想必只有未被分裂的、完整的人格方能成为最坚忍的人格。有时候,在残酷的现实世界中,能坚强而不堕落的活下来的,并留下其著作、思想和伟绩的人,更能促进社会的进步,改造和净化主流社会的行为认知。当然,太宰治和龙之介用其笔墨和血泪倾吐的自我真实,其对主流社会中伪饰的控诉更是极具震撼的。
既想取悦于主流社会,然其本性自我又是非主流的人格基础,那么这种冲突必然导致人格的分裂,导致最终人无法承受这种分裂而选择的生命之终结。药方可能也很简单,对主流社会的种种异于自我人格基础的行为和表现给予包容和理解,然又不深陷其中,不出卖自我的真实人格,在自我感知的基础上,在现实的精神和行为世界中践诺自我的真实,践诺自我的人格完整和独特之美。这其实就是你给这个世界留下的一缕光芒。
而放弃自己的生命,同时也就意味着你放弃了这种包容和坚忍,放弃了对自我真实人格的一种认同。这是对主流社会的否定和舍弃,更是对自身人格的否定和舍弃。
对自我的真实否定,就会沉迷于伪饰,就会失去真实,造成自我对这个世界的恐惧,对他人的防备,最终就会把悲戚、懦弱、卑微、颓废留存于这个世界!自杀者,因不融于世或不忍于世而选择离开。
尼采属于 “强”的虚无主义者,表现是强者,但是太宰治是“弱”的虚无主义,表现是懦夫——这里的强与弱,只是一种浮在存在之上的姿态,本质上到底还是一致。叶藏悲在无法消除内心的巨大恐惧。这个巨大的恐惧源于对人类复杂的恐惧,源于对自我内心真实感受的自我否定的恐惧。因为恐惧而成为胆小鬼,“胆小鬼连幸福都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这句话真实地刻画了主人公内心深处的苦闷,以及渴望被爱但又因为恐惧而没有爱的能力的痛苦。主人公因为渴望爱而未能择善而友,因为恐惧爱的失去而搞笑取乐于众,因为恐惧而没有爱的能力,更因为没有爱的能力而恐惧被他人爱的太深,这着实是循环不止的悲痛。其实主人公彻底否定了自己真诚和善良的真性情,反去夸大了因为掩盖自身真实而产生的恐惧。世上,也从没哪个否定自我真实的人会具备包容和坚忍的品质。
人应该活的真实,活在不真实的面具下的灵魂,终究是含泪带笑的恐惧和悲苦。真实的人才是最坚强的人。
三、11、简述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一、词作刻画了清丽高洁,孤愁哀婉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
与“花间派”代言体的闺怨词及大多数前人和同时代词作的抒情者在词外(即代闺中女性抒情或借词作的叙写抒词家之情)相比,李清照词的抒情者则既抒词中之情,又抒自家之情;既在词外,又在词内。在李清照为数不多的存留下来的词作中,几乎每一首词作,都塑造了一个形象鲜明、个性独具的女主人公形象。李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随作家年龄身份、生活经历、思想感情的衍变而显示出鲜明的不同的性格特征。
李清照早年生活比较平静安适,从小就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养成了较高的文学素养,和聪慧高洁、活泼开朗的品格。她的早期词作中的表年女性形象,就带有这一鲜明的品格特征。“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汁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几个细节、数件物事、一串动作,就塑造了一个轻盈活泼,妩媚羞涩,天真烂漫的少女形象。
婚后的李清照与丈夫志同道合,诗酒相洽,感情深笃,少了几分少女的欢快和娇羞,而多了几分少妇的率直和大胆。其笔下的抒情女主人主形象则更具备了感情真挚浓烈,才华超拔不群,志趣高洁开阔,格调清新明净,境界清丽自然的特征。这些抒情女主人公形象,既深溺于夫妻姊妹的爱情亲情,更追求自我精神的广阔发展。“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这是李清照为怀念结婚不久即因故离家远行的丈夫而作的一首抒情小令,它强烈地抒发了对丈夫的深情至爱,和各处一方的相思之苦,感情深沉热烈,格调自然人性,表达率性大胆。她的词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
李清照南渡后的词和前期相比迥然不同。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靖康之难被迫难渡,和丈夫病故家破人亡,成为李词前后期的分界。一连串变故和打击,以及生活的困顿,使后期李词中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由前期的清纯少女和清丽少妇,变成了一个饱经忧患、愁寂哀婉的中老年嫠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拈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经历了国破家亡夫伤的惨烈之痛,变得心有余悸,格外敏感了:即使是在“元宵佳节,融和天气”里,也无端的担忧风雨的不期而至,也排遣不了“人在何处”哀痛伤感;宁可谢绝酒朋诗侣的邀请,寂寞自处,去“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来压抑自己对故国家园的思念哀愁。又如《清平乐》中“今年海角大涯,萧萧两鬓生华”的悲伤,《孤雁儿》中的悼亡情绪,都是在国破家亡、孤苦凄惨的生活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她的这部分词作正是对那个时代的苦难和个人不幸命运的艺术概括。
李清照正是凭借她独具的才华,真挚的感情,高洁的志趣,清丽的境界,塑造了从清纯少女和清丽少妇到哀婉婆妇的、既各自鲜明独立又前后联结发展的完整的系列知识女性形象,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集中展现高智商高情商而又高洁哀婉的知识女性的画廊。这是李词艺术上一个最显著的特色,也是李词对中国文学的一个独特的贡献。
二、描写了情景交融,连贯流动的日常生活化场景
易安词的第二个显著特色,就在于常常选取日常的闺阁物事、庭院景色、生活场景,并以情入景,以情统景,来塑造形象,抒发感情;“她善于把感情作为一种发展、流动的过程来表现和抒发”。
在个人际遇发生重大变故之前,作为封建时代的贵族女子,李清照的主要生活自然离不开闺阁和庭院,因此易安词大都选取日常的闺阁物事和庭院景色,也就不足为奇了。可贵之处在于她既能寄情于物、移情于景,真正做到意物相随、情景交融,又能做到以情率物、情胜于景:而远不仅仅是托物表意、借景抒情。“
不仅如此,李清照在词作中,还善于随感情心绪的变化发展的需要,捕捉描绘连贯的、而非零散的,流动发展的、而非静止拼杂的日常生活场景和片断。在李词中,总有一个与外在的抒情者——词人相一致的内在的抒情女主人公,在看在听、在乐在愁,活动其间,并贯串始终;而不象别的词家的词作,其中的人事、物景,往往全部或仅仅听凭于外在的抒情者的安排拼接、调动摆布。如果我们把许多其他词家的词作中所描绘的场景,比作儿张拼接在一起的幻灯片,那么,易安居士笔下的场景,则是一段反映日常生活起居往来的电影,既不乏蒙太奇的手段,又具有连贯流动的段落特点,两相比较,两者带给读者的视听效果、艺术感受,无疑高下立判,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三、语言清新自然,纯净优美,具有大众化和口语化的特色,广为人们传颂。
词不同于诗,词本身是用来歌唱的。这就要求词的语言大众化,口语化,既便于唱,义便于听。易安词的语言尤其注重了词的这一本色要求,这构成了易安词在艺术上的又一重要特色。
易安词浅近自然,明白如话,家常易懂。从今天来看,仍然是大众家常口语,甚至比某些让中学生痴迷的流行歌曲的歌词还要浅俗易懂,没有一点“掉书袋”的文人的酸气。而更难能可贵的是,易安词还既剔除了下层民众口语中的但语鄙词,又远离了流行当时词坛的咆词丽语,仿佛雨后莲花,纯净清新如洗,真正做到了化俗为雅,扭转了自柳永形成的“大得声称于世,虽协音域,而词语尘下”的俗艳词风,——后人称赞李词“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确实的当。品味易安词的语言特色,总难免让人联想到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的已化为今天人们日常语言的千古名句,感叹于他们惊人的语言创造力和表现力。
总之,李清照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特别优美而又忧伤的一页,不仅其艺术上的许多特点,值得今天的诗歌创作者借鉴。无论是李清照前期的词还是后期的词,在抒情艺术上都表现了很高的成就,深刻的思想内容通过完美的艺术技巧表现出来,形成了一种属于她白己的风格—易安体。为词苑增添了活力,同时也为后代作出了榜样,在词的创作实践上独树一帜。李清照的词在语言方面有着很高的造诣,善于运用通俗的语言铺成极其精巧、细腻的画面,婉约清新、豪放深沉,而又意境高远。单是她所创造的“从清纯少女和清丽少妇到哀婉婆妇的、既各自鲜明独立又前后联结发展的完整的高智商高情商系列知识女性形象”,就应该在文学史上给予更高的评价。此外,她也精通音律,所以她的词声调和谐,音韵流传。易安的词已形成鲜明的个性风神。
12、谈谈李清照前后期词作风格的区别。
一、相同点
(一)李清照前后期词都具有感情强烈奔放的特点,然而表达这种感情的方式又不是爆发式的呼喊,而是很讲究形式和技巧的。如前期词《点降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这首小词,描写少女好奇而羞涩的情怀,感情质朴真挚,作者用“溜”、“走”、“回首”、“臭”四个动作,把一个芳华少女这种情怀活灵活现地描画出来。后期词感情更加奔放。如《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写出了作者愁浓似海,不可估测,却又没有正面写愁,而用有形的舟载不动无形的愁来反衬愁的无穷无尽。
(二)李清照的词作敢于创新,这在她后期词中都有鲜明的表现。例如,她的前期词《如梦令》中“肥、瘦”二字,后期词作中创造新语数量更多。如《永遇乐?元宵》中的“落日熔金,暮云合壁”句,《武陵春》中的结句等等。另外,她的名作《声声慢?秋情》开头就用了七对叠字,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韵味无穷。
二、不同点
(一)语言风格上。
其前期词的语言清新自然,欢快美满,偶尔有点闲愁点缀。如小词《如梦令》中绘了一幅夕阳、碧水、青草、藕花、鸥鹭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的美景。一群少女游玩归来,“争渡,争渡”,写出了少女的顽皮,将人物当时的心情写得活灵活现。而后期的词以悲凉凄苦为主。其中愁苦与前期相比强烈沉重了许多。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等句无不描绘出一个消瘦,苍老,愁绪满怀的女人形象。
(二)对意象的选取上。
李清照的词中用了“酒”这个意象,但是前后期词中的“酒”并不相同。前期有“浓睡不消残酒”、“东篱把酒黄昏后”等,其中的酒意,不是欢愉的游兴诗意,就是闲处的无聊和散愁闲情。而后期则大大不同。“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等,其中的酒意再无以前之欢快的兴致,而是充满了愁情和悲苦,词人借酒浇愁,然而由于愁浓的得不到片刻的止息。
(三)选取的题材上。
前期词中多以少女闲游、少妇闲愁等作为题材,如《如梦令》、《醉花阴?九日》等都是如此。而后期词作题材有了明显的变化,例如她的名作《渔家傲》,这首词在题材上选用了自己走投无路、学无所用的心境,用“星河”、“帝所”、“天语”、“蓬舟”、“三山”等意象,以惊人的想象力把它们融合在一起,写出了词人的心情,词人前期作品中并无此类。
李清照的词作,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过积极的作用,在后世某些具体情况下,也有它的社会效果。就是在今天,她的大部分词作,也还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对她的词作里表现的那些比较感伤的情绪,我们应该综合其出身和时代环境来理解。至于她的艺术技巧,那就更应当为我们所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