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第3课导学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时间:2019-05-14 04:12: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一历史第3课导学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一历史第3课导学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一篇:初一历史第3课导学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

七年级历史引导自主学习方案

第三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备课时间:2010年9月14日 主备人:朱燕 审核: 刘金荣

一、引言:同学们,远古时代的传说,反映了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的巨大飞跃。你知道古史传说中有哪些英雄人物吗?他们有什么故事?为什么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讨了解这些问题。(2分钟)

二:明确目标(2分钟)

自主学习目标:

1、炎帝和黄帝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2、尧舜禹的传说以及禅让制

3、说一说大禹治水的故事

互学目标:

1、为什么炎帝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2、禅让制产生的历史背景。

三、引导自主学习(8分钟)

请同学们阅读第一个标题“炎帝和黄帝”下的六段大字,解决以下内容(5分钟)

1、在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是流域的的首领。

2、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是他号称他的主要贡献还有 黄帝的主要贡献有造出、、、、,还让下属发明了、、、等。

3、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地区在之野展开大战,炎帝战败并归服黄帝,炎帝和黄帝走向联合,形成族的主体,就是今天族的前身。,阅读第二个标题“尧舜禅让与大禹治水”下的五段大字,解决以下内容(3分钟)

1、禅让制产生于

2、,四: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20分钟)

1、讨论纠错:基础知识填空题。(小组成员相互订正,背诵,在小组内展示)

2、为什么炎帝和黄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禅让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时期?(教师精讲:)

3、说一说大禹治水的故事?(小组展示,教师点评)

4、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三个标题,了解了远古时代的传说,反映了我国从人类起源到迈向文明的巨大飞跃。同时认识到了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一步一步向前发展的(教师精讲。)

五:自我检测我能行(8分钟)

1、相传中华原始农业和医药学的创始人是()A炎帝B黄帝C蚩尤D大禹

2、相传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人是()A炎帝B黄帝C蚩尤D大禹

3、阪泉之野大战的场景反映的是()

A、神农尝百草B、炎黄战蚩尤 C、大禹治水D、炎黄争夺中原

4、《礼记》记载的“天下为公,选贤任能”所反映的是()

A.、任命制B、禅让制C、世袭制D、分封制

5改错题:(三处)

相传黄帝叫人改进农具,叫人农耕,尝遍百草,发明医药,号称神农氏;炎帝和黄帝联合打败了大禹为首的部落;后来,他们在牧野展开大战,争夺中原地区。

六、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教师补充)

集体备课反思与改进:

这节课要让学生多说他们所知道炎黄、大禹的故事,加之补充材料,要让学生重点理解炎帝黄帝对华夏族形成所做的的贡献

我的反思:

第二篇:初一语文导学案

初一语文导学案

课题:《黄河颂》

主备人: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审核: [教学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阅读诗歌体会语言,体会作者澎湃激越的感情,培养民族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精神的内涵。[课型]

活动课 [教学过程]

一、知识储备

黄河现为各种水道通称为“河”,但在文言文或古诗中,“河”专指黄河。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自古以来,赞颂黄河的诗文举不胜举,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是我们的母亲河,你对这条河了解多少呢?请同学们结合提示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

1、黄河概况以及名称的由来

2、诗中赞颂黄河“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这样说有什么历史依据?你能举出一些在黄河流域发现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址、历代王朝建都位置等史实,说明黄河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远关系吗?

3、为什么说黄河“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你能否具体说出黄河是从哪儿发源,流到哪

4、、黄河为什么称之为母亲河?

5、诗中说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铁的臂膀”指什么?这个比喻有什么深刻含义?

6、搜集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整理出来,与同学交流。

7、搜集关于黄河的诗

8、关于《黄河大合唱》:背景、词、曲作者、每乐章内容等

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根据你掌握的资料,模仿《话说长江》写一段黄河的解说词,题目《黄河之水天上来》

三、下面一段是黄河对口曲的歌词,结合背景,改变成一个有趣的话剧(朗诵词)

妻离子散,天各一方!但是,我们难道永远逃亡?你听听吧,这是黄河边上,两个老乡的对唱.(对唱,合唱)

张老三,我问你, 你的家乡在哪里?

我的家,在山西, 过河还有三百里.我问你,在家里, 种田还是做生意?

拿锄头,耕田地, 种的高梁和小米.为什么,到此地, 河边流浪受孤凄?

痛心事,莫提起, 家破人亡无消息.张老三,莫伤悲, 我的命运不如你!

为什么,王老七, 你的家乡在何地?

在东北,做生意, 家乡八年无消息.这么说,我和你, 都是有家不能回!

仇和恨,在心里, 奔腾如同黄河水!黄河边,定主意, 咱们一同打回去!为国家,当兵去, 太行山上打游击!从今后,我和你 一同打回老家去!

四、朗诵比赛: 满怀激情的朗诵《黄河颂》,小组自主选择朗诵方式,评出最佳。

五、寄语母亲河,倾诉黄河情

近年来,由于受生态恶化、环境污染、以及一些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我们的母亲河面临了重大的生存灾难。请你写一条诉说情怀,保护母亲河的公益广告,来拯救黄河

六、虽不曾听见黄河壮,澎湃汹涌在画里

听《黄河大合唱》的第一、二乐章,画一幅画表现我们对音乐的理解

七、不废江河万古流 齐唱《保卫黄河》,唱出你对黄河的热爱和民族自豪感

八、达标检测

1、歌词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2、如何理解黄河是“摇篮”,是“屏障”?

3、歌词中哪些语句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概,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相关知识链接]

1、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经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肃,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华北平原的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黄河因其流经黄土高原,携带了大量泥沙,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相当于堆成1米见方的土堤绕地球27圈。每年淤积在下游河床中的泥沙有4亿吨,使黄河成为高出地面十余米的“悬河”。黄河中游地处季风气候区,降水年变率大,且多暴雨。泥沙和暴雨洪水造成黄河下游河床善淤,善决,善徒。从先秦到1949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溢1590次,改道26次。

2、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就生活、奋斗和繁衍在黄河流域。在数千里的黄河流域,由于气候温和,水文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先民们便定居在这里。中国文明初始阶段的夏、商、周三代以及后来的西汉、东汉、隋、唐、北宋等几个强大的统一王朝,其核心地区也都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反映中华民族智慧的许多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也产生于这一地区;标志古代文明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城市建设、文学艺术等也同样产生在这里。所以,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人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意义就在这里。黄河流域发现的人类文化遗址

1细石器文化。距今10 000至7 000年。黄土高原多处发现该时代文化遗址,如陕西大荔沙苑、山西沁水下川等地。

2新石晚期化。距今7 000至3 700年。按最早发现地点及所代表的发展阶段可划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称仰韶文化,距今7法三章000至5 000年,1921年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中期称龙山文化,距今5 000至4 100年,1928年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晚期称二里头文化,距今4 100至3 700年,最早发现于河南偃师二里头,为夏代文化遗址。3青铜器文化。距今3 700至2 700年。可划分为三期:早期为二里岗文化,即郑州商城文化,距今3 260年,为商代早期文化;中期为殷墟文化,即河南安阳小屯村文化,大致为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为商代晚期文化;晚期为岐山文化,即陕西岐山凤雏村西周都城文化遗址。

4、关于黄河的著名诗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颧雀楼》)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5、呼吁保护黄河的声音 1998年初,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163位院士联名向海内外炎黄子孙郑重发出呼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下面是呼吁书的部分内容。我们作为科技工作者,出于对中华民族的无比热爱,出于对中华文明的一往深情,在此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面前,有责任向海内外所有炎黄子孙,郑重发出呼吁:行动起来,拯救黄河!

如果您是炎黄子孙,那么,请您投入到这场拯救黄河的运动中来,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如果您是一位领导,那么,请您加强全局观念,发动所管辖的一切人员,积极参与拯救黄河的行动,节约用水,植树种草地;表扬奖励那些模范单位和个人,制止那些由于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有损于可持续发展的一切行动。

如果您是一位编辑、记者、作家、教师、艺术家,那么请您发挥各自的特长,告诉广大公众拯救黄河的伟大意义,告诉广大公众植树种草的极端重要性,及时报道拯救黄河中所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和英雄人物。

如果您是一位实业家,那么,请您在拯救黄河时尽可能地提供财力、物力,以便尽快使黄河复流。

如果您是一位科技工作者,那么,请您用您的智慧去研究如何解决黄河断流问题,并请尽快提出解决黄河断流和水土流失的建议或方案。

我们相信,只要每一位炎黄子孙行动起来,那么,赤地变青山之时,便是黄河流碧水之日,伟大的母亲河——一定能重焕昔日光彩;那么,今日的炎黄子孙,将无愧于时代,将无愧于后人!

第三篇:八年级历史导学案1.2课

第一课 鸦片战争

课型:新授

使用时间:9月6日 编写人:

审核人: 温馨寄语:不劳无获。使用说明

1.自学P2-6内容,将学习目标中的词汇、句型在书中用彩笔标出。2.参考“知识链接”,结合自己的参考书,预习新课,整理笔记。

学习目标

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学习重难点:鸦片战争的发生及影响。

学法指导: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掌握相关知识。知识链接

一、林则徐虎门销烟 1、19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2、林则徐在道光帝的支持下于1839年在广州虎门销烟。

3、虎门销烟的作用或影响: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取得胜利的林则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鸦片战争的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开到广州海面,进行侵略,鸦片战争爆发。

2、道光帝派琦善与英军谈判。3、1841年1月英军占领香港岛

4、虎门关天培牺牲。

5、《南京条约》签订的时间、内容。

二、合作探究

1.中英《南京条约》

2.结合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四、巩固练习:

1.回答:《南京条约》签订的时间、内容。

2.结合中英《南京条约》主要内容,请你分析一下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

五、课堂检测:

练习:鸦片战争爆发后,1841—1842英军的进军路线是()A 香港-广州-厦门-定海-吴淞-南京 B广州-厦门-定海-大沽-天津-南京

C香港-广州-台湾-厦门-宁波-南京

六、课后反思:

在这部分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你做的比较好的方面和不足之处有哪些?请写在下面:

第二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课型:新授

使用时间:9月8日 温馨寄语: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使用说明

1.自学P7-10内容,将学习目标中问题用彩笔标出。

2.参考“知识链接”,结合自己的参考书,预习新课,整理笔记。

3.先独立完成导学案,然后将疑难问题在组内集中讨论,红笔纠错、标重点。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火烧圆明园,俄国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2.能力培养: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分析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学习重难点:1.发生的原因及背景。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学法指导: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掌握相关知识。

知识链接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联军司令部下令,官兵可以自由抢劫三天。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该拿什么东西。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不能运走,竟被打碎。”一个名为赫里斯的英国军官,第一次抢到一个缕金花盆,盆中栽着一株高1英尺的黄金树,树上挂着以红玉为核心的蓝宝石果子。他将这个金花盆和其他宝物,装了七大筐,归为己有。第二次,他又抢到一座7英尺高的金塔和大批宝物。10月11日,英国侵略者又组织了一支1200名骑兵和一个步兵团的庞大抢劫队,再次洗劫圆明园。10月18日清晨,英国骑兵团 3 500人,开进圆明园,手执火把,到处纵火。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严重的后果,战后人民反抗清朝统治的斗争风起云涌。最有影响的是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它首义在什么地方?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

二、合作探究

1.太平军是怎样抗击中外反动势力的?

2.1864年,天京陷落,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却被镇压下去了。这是为什么?

三、课堂小结

你能从总结出重要问题吗?试试看!

四、巩固练习:选择

1.参与了两次鸦片战争的西方列强是【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日本

2.被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历时150年才完全建成,却在侵略者的一把大火中被烧毁,给中华民族造成了巨大创伤。圆明园被烧毁是在【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3.法国文学家雨果曾愤怒地谴责道:“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了东西,一个放了火„„”这两个“强盗”是【

】 A.英国和美国

B.美国和俄国 C.法国和俄国

D.英国和法国

五、课堂检测:

1.清朝因其版图形似枫叶而得名“枫叶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蚕食这片“枫叶”的国家中获得领土最多的是【

】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俄国

2.沙俄和美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充当的角色是【

】 A.战争的直接策划者

B.战争的直接发动者

C.英法侵略者的帮凶

D.英法和清政府之间的调停人 3.中国近代史上割地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

】 A.中俄《瑷珲条约》

B.中美《望厦条约》

C.《天津条约》

D.中英《北京条约》

4.1853年太平天国改南京为天京,定为都城,这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

】 A.开始兴起

B.正式建立与清朝对峙的农民政权 C.进入全盛时期

D.开始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斗争

六、课后反思:

在这部分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你做的比较好的方面和不足之处有哪些?请写在下面:

六、课后反思:

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以及疑惑?你做的比较好的方面,或者不足之处有哪些?请写在下面:

第四篇:八年级历史导学案2课

第2课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编写人:东溪中学 崔素芳龙华武李兴春

班级小组姓名

一、抗美援朝战争

1、中国人民为巩固人民民主政权进了怎样艰苦的斗争?

2、我国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3、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时间和司令员名字分别是?

4、抗美援朝胜利的标志是什么?抗美援朝胜利有何意义?

5、简述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的事迹?

二、土地改革运动

1、土地改革运动开始的时间和结束时间是什么?

2、土地改革时颁布了一部什么?有哪些主要规定?

3、土地改革完成有何历史意义?

三、镇压反革命运动

1、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的时间是什么?(1950年10月)

2、为了镇压反革命政府颁布了什么条例?

评价签字

【问题探究】

1、我国为什么要组织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

2、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几乎是同时开展,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目标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抗日战争中,曾指挥过百团大战沉重打击日寇,建国后又作为司令员亲率大军开赴朝鲜战场抗击美帝的是()

A.林彪B.彭德怀C.刘伯承D.陈毅

2.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写道:“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作者称

赞的是()

A.抗日军民B.解放军战士C.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D.朝鲜军民

3.“飞身堵枪眼”、舍死忘生夺胜利的战斗英雄黄继光牺牲在()

A.北伐战争中B.抗日战争C.解放战争中D.抗美援朝战争中

4.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订的地点在()

A.汉城B.平壤C.仁川D.板门店

5.彻底废除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是()

A.全国解放B.镇压反革命C.土地改革D.抗美援朝

6.彭德怀在一篇报告中指出:“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

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其中“它”是指

A.抗日战争的胜利B.解放战争的胜利

C.抗美援朝的胜利D.镇压反革命的胜利

7.新中国建立之初,进行的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和土地改革三大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A.消灭了地主阶级B.基本上肃清了国内外反动势力

C.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D.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东北更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

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毛泽东

请回答:(1)材料反映的是哪次战争之前毛泽东的观点?

(2)利用材料原文,说明中国本次出兵的原因。

(3)中国这次出兵,结果如何?

9.忠县某初级中学八年级二班同学准备在2010年7月举办一次纪念我国抗美援朝战争胜利57周年英雄人物图片展。该班史不识、卜懂史同学预先提供了下列几幅参展英雄人物的图片:

A.黄继光图B.雷锋图C.邱少云图D.邓稼先图

(1)上述人物图片中,哪几幅才是真正的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 ?

(2)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什么精神?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①该材料选自什么文件?发表于何时?

②利用材料内容,说明本次土地改革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三、拓展探究题

11.(1)看电影

观看《上甘岭》、《英雄儿女》等介绍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在看这些影片的过程中,感受志愿军战士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写一篇观后感,谈一谈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

(2)朗诵会

朗诵《谁是最可爱的人》等歌颂中国人民志愿军英雄事迹的文学作品。

(3)故事会

讲述黄继光、邱少云的故事,增强爱国情感和立志为祖国奋发学习的信念。搜集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如《暴风骤雨》、《大阳照在桑干河上》、《创业史》等,选取其中某些片段在班级里交流。

参考答案:

1.B 2.C 3.D 4.D 5.C 6.C 7.C

8.(1)抗美援朝(2)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3)迫使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9.(1)A、黄继光 C、邱少云(2)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作战勇敢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10.(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2)到1952年冬,除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省外,全国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使新解放区的3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从而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1.提示: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英雄观,不同的理想。战争年代造就革命英雄,和平年代同样人才辈出。

第五篇:历史教学导学案论文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下面是关于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的内容,欢迎阅读!

摘 要: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与学生融为一体,和学生在同一平台上互动,“自主、合作、创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脱颖而出,追求“高效课堂”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在追求课堂高效的同时,大都非常重视“导学案”。导学案是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的重要扶手。编写富有情趣与意味的统一的导学案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注意对后进生的指导,利用合作交流,发现存在的问题,精讲点拨。

关键字:导学案;导学;高效课堂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或让学生发现问题。导学案是学生们进行高效学习的重要扶手。高效课堂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导学案的编写。因此,编写富有情趣与意味的统一的导学案显得尤为重要。

一、借助导学案,培养独学学习能力

1.编写导学案时教师必须根据学习目标,精心设置。

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有层次的练习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取所需”地选择练习。基础知识要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如“抗日战争的爆发时间”“香港回归的时间”“如何评价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在学习“西安事变”时学生通过读书,了解事变的时间、地点及事件的主要人物及简要过程,随着课程的讲解,问题逐渐深入,在讲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这一内容时,提问“假如你是当时国内政坛要人,在解决‘西安事变’的方式上,你更看重的是党派的意见还是民众的意见?为什么?”对于内容的理解,预设的问题不能太简单,应该有梯度,有思维的广度,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一条主线,所以学案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必需的知识材料和学法指导;设计具有一定隐蔽性的思考题,引导学生去积极主动地探索,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和“组建者”。这样就能指导学生有效学习,让学生带着问题来上课,交流中把遇到的问题收集起来,便于课上研讨学习。

2.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的问题作好记录。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这样做,一方面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在学生产生了迫切解决问题的需要后,教师顺势让学生运用学案这个主动的工具,独立自学教材去解决困难。

二、利用合作交流,发现存在的问题

完成“设问导读和自学指导”步骤后,教师要组织好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这个环节教师要做好“兵教兵”的组织协调工作。通过兵教兵这种方式,达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兵兵受益,共同进步的目的。对交流中暴露出的问题,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对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间的交流,全班学生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就要及时搜集起来,为下一步的精讲点拨做准备。

在学生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作技巧的指导,要注意控制不能过分追求场面的热烈,要注意观察学生是否真的在讨论,讨论的是否有意义,讨论的内容是否偏离主题太远。当小组的合作交流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及时适时地加以指导,提供必要的帮助。针对学生达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待教师及时矫正之后,还要即时补充练习题,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讲评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的情况即时调整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为下面的进一步学习活动提供依据。

三、运用导学案,精讲点拨

“点拨”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教师功力深厚,具有敏锐的洞察力、灵活地应变力、思维上的敏捷力,能过高瞻远瞩,区分主次,抓住关键,使学生受到点拨后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和思维水平。因此,教师要看准点拨时机,善于把握点拨时机,善于利用点拨时机,善于创造点拨时机。

知识内容的关键处是学生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的最重要之处,是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在这些关键处适时进行点拨,有益于重、难点问题的突破,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深,理解的透,掌握的牢。

四、运用导学案,调动后进生学习积极性

其实,关注后进生的学习状况,一直是我们课堂教学研究的重点。而我们现在处于运用导学案的初级阶段,这个问题就更急需解决了。在课堂上,我发现学生借助导学案进行自学以后,积极主动地与大家交流的人老是那几个。由此,我认为不是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造成了后进生的不积极思考,不主动发言,而是老师没有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调动起来。

(1)编写导学案时,我们备课时想着后进生,上课时想着后进生,辅导时记着后进生。

(2)浅显易懂的问题开始,引导他们动手操作,诱发求知欲,创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组织学生探究交流,合作学习。

(3)每节课经过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后进入课堂,先在小组中交流然后展示,点评。简单的问题总把机会让给后进的学生回答,容易的题总由后进生展示,点评时也是让后进生说说自己的见解,再由优秀的学生作补充。

(4)同时在小组中开展“一帮一对子组”结对帮扶活动,手牵手共同前进,在专门为后进生多制定优惠政策,让小组长,小组科代表都能关注他们身边的后进生。这个做法不仅是优生的才华得以施展和提升,而且后进生也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

“导学案”的核心是“导和学”使“教”围绕“学”转。这对于教师的“导”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更好地发挥“导”的作用,导以目标,导以兴趣,导以思维,导以方法,导以规律,导以能力,导以创新……我们只有本着对学生的发展负责任的态度,正确处理好“导和学”的矛盾,才能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真正做好学生的引路人。

下载初一历史第3课导学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一历史第3课导学案 Microsoft Word 文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一语文导学案蝈蝈(五篇模版)

    初一语文导学案 课题:《绿色蝈蝈》课型:新授执笔:韩金英审核: 备课时间:2007-5-18 上课时间:2007-5-24 学习目标: 1、把握绿色蝈蝈的特征。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蝈蝈的感情。 学......

    初一语文口技导学案案

    《口技》导学案 主备人:张萍审核人:黄华 备课时间: 5月11日上课时间 一、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惊叹我国古代口技艺术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体会作者从多方面表......

    社会历史的主体导学案

    学科:高二政治课时:55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型:新授课备课教师:课组长第十一课第二框社会历史的主体【学习目标】1、掌握:人民群众的含义和范围;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

    社会历史的主体_导学案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二框社会历史的主体 导学案编写人:王月霞 审核人:高二政治组 编号20日期 2013-11-21 一、【学习目标】识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观点和群众......

    八年级历史下导学案第四课

    庆阳市庆化学校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授课教师:边新秀授课时间:月日第节审签: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总第4课时)使用人:班级: 【学习目标】 1、掌握下列内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

    高一历史专题二第三节导学案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第三节 伟大的抗日战争导学案 教学目的:进一步了解日本在侵华战争期间所犯下的罪行,并通过分析、归纳,概括其危害。 认识中国军民抗日战争的......

    八年级历史下导学案第二课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二课导学案陈雪莲课题:《谁是最可爱的人》课型 :新授课课时:1问题预设:1、《人民日报》主编邓拓读了军旅作家魏巍在朝鲜战场上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后,非......

    初一历史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导学案

    初一历史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导学案 作者: 胡宝山日期:2008-03-20 20:33:44 教学目标: 1.记住自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明确我国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