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包法利夫人读后之感
《包法利夫人》赏析
题记:
昔日沐浴在阳光里嘴角浮笑的单纯女子,正被心魔拖入深渊。
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作者以简洁而细腻的文笔,通过一个富有激情的妇女爱玛的经历,再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残害人性,腐蚀人的灵魂,甚至吞噬人的罪恶本质。包法利夫人从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那期间,爱玛迷上了看小说,尤其是那些有关男女情爱的书.书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这让她深深地着迷了。就因为这样,包法利夫人才会不满于医生夏尔的胆小懦弱,迟钝无能。就因为这样,她才踏上了寻找理想中的爱情之路。但当时的法国正在被黑云笼罩。她最终在被骗与人的只求自身利益之中结束了她的一生。从而体现出社会的另一面,也同时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黑暗。
包法利夫人是我最喜欢的小说之一,可以说,在我生活中灰暗的日子里,是这本小说给我的生活增添了色彩。我喜欢福楼拜的细腻的文笔,品味他的文字,就如同在阳光下呼吸,美好而自然。
当初的我还很疑惑,是什么能使一位男作家,在描写女性心理和情感时能够如此的细腻,如此的温婉。
小说的主人公爱,跟父亲生活在乡下的农场里,安静的出落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随着年龄的增长,爱玛懵懂的情愫在悄悄生长,她和每个女孩一样,开始憧憬爱情。而这时,由于父亲的腿伤,她邂逅了乡村医生夏尔,一个老实朴素甚至有点庸碌的男人。
夏尔从见到爱玛的第一刻起,就爱上了她。
一个阳光的午后,爱玛走出房门,微风拂起她纤柔的鬓角,和叶群的裙摆轻轻舞动……不只是夏尔,就连身为读者的我也被这番美好所触动,不禁爱上了这个涉世未深,清澈如水的女子。
爱玛憧憬的爱情,夏尔并不能给她。安逸平静的生活是爱玛的心里产生了巨大的落差,连她自己也开始怀疑夏尔是否是她索爱的人。婚姻生活令爱玛失望,她找不到自己在修道院时读到的小说里浪漫的的情节,找不到自己曾经幻想过的一切。她伤感,迷茫,无助。她也试图向命运抗争,尽自己所能为婚姻创造浪漫和激情,而当夏尔面对一心想效仿小说中年轻男女在林中幽会情节的爱玛时,只是不解风情地关切到他的妻子是否在发烧。
可以说,爱玛和夏尔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错误的走到了一起,一个为现实而忙碌,一个为幻想而执着。
爱玛对夏尔的态度随着时间而改变,一开始是心动,害羞,而后失望,冷漠,直至后来的鄙视与反感。
对丈夫情感的变化,带来的是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变化。
列翁的出现无疑是爱玛人生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是爱玛在幻想后遇到的第一个有共同爱好的人。她对列翁的情感如此的含蓄而谨慎,此时的爱玛心中还有对婚姻的尊重和作为一位有夫之妇的节操观,她深知列翁也爱着自己,但在道德的约束下,谁也没有挑明这一切。之后爱玛接二连三遇到了列翁,这是爱玛在幻想后遇到的第一个有共同爱好的人。由于列翁慢慢发现自己爱上了这个有夫之妇,莱昂最后选择了离开。因此怀念就此慢慢冲淡了。而另一个男人与走进了她的世界。
罗多尔夫对爱玛的气质所迷倒。于是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个女人弄到手。在他的花言巧语下爱玛被他迷的神魂颠倒。这也表现出爱玛对于爱情的追求,写这些当然是为了给小说的结局做铺垫。事情也同时要伴随着悲剧的结局。当爱玛决定和罗多尔夫双宿双飞时,她觉得找到了小说中向往的生活。可是命运却又让她跌进无底的深渊。之后爱玛一蹶不振。最终她积债如山陷入身败名裂的绝境。爱玛求助于她的情夫,但他们在这时却像个缩头乌龟似的避之不及,没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在这一刻,危急自身利益的时候,世间丑态在爱玛眼前展露无遗.她走投无路了,最后选择了死亡。
小说中的现实却不得不令人相信,爱情仿佛很遥远,我们期望中是很遥远,而我们身边的我们却并不认为那是爱情。爱玛死后的情况是荣镇象平常一样,静悄悄的,夏尔却睡不着,一直在想爱玛。罗多尔夫为了消磨时间,整天在树林里打猎,晚上回家睡大觉;列翁在城里也睡得不错。这时偏偏还有一个人睡不着。在墓地旁,在松林间,一个小伙子跪着,哭得伤心,他的胸脯给呜咽撕碎了,在黑暗中一起一伏,无穷的悔恨压在他心上,像月光一样轻,像黑夜一样深。这个小伙子就是朱斯坦,药剂师家的学徒。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女人是多么的愚蠢与令人可憎又可怜了,对她真正好的人,他却从来不珍惜,对她虚情假意的人,她却奉为至爱,甘愿倾家荡产。爱玛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单纯的美,夏尔可以理解为一种淳朴的真与善。两者同样不具备智慧,而她们的结合,表面上看是一种真善美的结合,应该会幸福,但是结局却是令人扼腕的悲剧。当爱玛死后夏尔也随之死去……爱玛的美是一种外表的美,她的心灵并不具备的美的土壤,因为那是一颗躁动的心,一颗时刻幻想的心,一颗愚蠢粗陋的心。而我们的男主人公夏尔呢?不具备俊朗的外表,却具有一颗真善的心,对于爱情,对于很多方面,而更多是表现在爱情上。
小说里的一句话直到现在都令我印象深刻:她死后还在腐蚀他。
夏尔对爱玛的爱是深沉的,爱玛弥留之际表现出的对丈夫的眷恋和不舍,令单纯的夏尔在爱玛死后还常常坐在藤椅上缅怀爱妻,对事业也显得漠不关心,坟墓里的爱玛在一点一点腐蚀夏尔可怜的身体和灵魂。
沉思良久,发现这部小说反映了当时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三个现象。
一、金钱交易的婚姻与爱情
有人说钱是万能的,只要有钱就什么都能买到,甚至是感情。夏尔的第一次婚姻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因为艾洛伊丝一年有一千二百法郎的不错收入,夏尔的母亲极力撮合,使这个寡妇成了夏尔的第一任夫人。后因艾洛伊丝的公证人潜逃,她的公婆就欺负她。前后她的势力与地位发生强烈的变化。有钱时,这个家有她做主,一切她说了算,破产时,她像是撒谎了,被公婆欺负。同样爱玛跟她的两个情人的爱情也始终与金钱挂钩。夏尔爱他的妻子,那又怎样?他的无能和怯懦已经让他的爱变得一文不值,甚至有点烦人。而他的情人们却因有才华或财产备受她的青睐。她爱他们,不过,更确切点说,应该是爱他们的金钱交易得来的刺激和快感。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金钱婚姻打败爱情婚姻。金钱社会成就金钱婚姻,当两个人为了利益而在一起时,关系只是一种交易,没有真正的感情,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社会的悲哀。
二、道德的沦丧
爱玛一次次的出轨,背叛她的家庭,一味地追求自以为是的爱情,是极度不负责任的行为。到死她都没有说过一生对不起。她将一个家庭,即使是没有爱情的家庭,破坏得支离破碎,将自己的快乐寄托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是不道德的做法。她把自己的婚姻没有了爱情的一面表现出给人看,并把它作为出轨合法化的籍口,转成被同情的对象。每个人都应该有人性与道德观念。成立一个家庭,生儿育女并非一时冲动,如果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话,他为什么要答应夏尔的求婚呢?结婚了,就应该对家庭忠诚,如果对婚姻不满意,她完全可以离婚,去追求她所谓的幸福。但是,她背着她的善良的老公,不管包法利的颜面和声誉,不关心女儿的成长环境,多次抛弃道德的底线,与情夫媾和,是可耻的。婚姻是需要双方互相呵护和尊重的,爱玛那爱慕虚荣的心已经使她的道德沦丧了。她不再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不再像以前那样把自己装成一个贤妻良母。虚伪的爱情蒙蔽了她的眼睛,使她分不清是
非,找不到道德的底线。
三、对宗教的猥亵
小说中对奥默和神父的描写透露出一种宗教文化,他们的一些话真实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宗教现象。宗教本来是给人一种精神支持与精神寄托的,但在小说中,我们不难发现,基督教已经成为假模假式,装腔作势的借口。对当时的信徒来说,奥默是是一个固执的宗教反动派,但作者却把他刻画成真正虔诚的信徒,这样就使他和其他的所谓的宗教工作者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披露了虚伪的人以基督教为幌子,做违心的事情。他按照自己的准则,把教士比作哪里有死亡气味,就往那里飞的乌鸦。他一看见教士,心里就感到不舒服,因为他们的道袍使他联想到裹尸布,他憎恶前者,多少是因为他惧怕后者。奥默先生毫不掩饰自己对宗教的真实看法。他对于基督教的信仰不拘泥于教堂里的银盘、圣水,不被世面上教派、组织人为篡改过的经书所规范住。他坚信对上帝的信奉是藏在心里的,做礼拜也不是形式上的而应放在心上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得到的。相比之下,神父,作为一名宗教事务的工作者,却总是拿出条条框框的经书条文来在人前炫耀,总是摆出一套套空洞的完全不实际的说教辞,他的信仰是死板的、盲目的,是利己的,带有功利性。福楼拜正是通过文学作品讽刺了当时社会的宗教腐败,批判了残害人性、腐蚀人的灵魂甚至吞噬人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本质。
小结 :
总之,爱玛是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画廊中的著名人物形象,她不是好人,也不是坏人,而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她的出现,标志着人们对于女性地位关注,引导人们更多的关注女权问题。福楼拜通过爱玛的悲剧批判社会的冷漠,爱玛的悲剧,在于展现爱玛从天真浪漫到堕落,由堕落走向毁灭的悲剧揭露金钱至上的社会戕害人性、腐蚀灵魂的罪恶。爱玛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
第二篇:浅读《包法利夫人》之感
浅读《包法利夫人》之感
慕凌
花了整整一天时间,总算是把《包法利夫人》这本小说看完了。一开始,只是因为了解到福楼拜的个人生活,觉得他的生活悠闲得令人羡慕,进而有关注他的作品的欲望,而《包法利夫人》这本书可以说是福楼拜最经典的著作,因此,阅读这部作品对我来说是势在必行的。当初其实还借阅了其他的书籍,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欧也妮和葛朗台》还有《高老头》,儒勒·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球》,但是这些作品给我的感悟都没有《包法利夫人》所给的来得深刻。
《包法利夫人》这本书共有三卷,上卷所描绘的是夏尔·包法利的成长经历以及他与爱玛相遇到结婚的过程。夏尔从小性格温和,生性怯弱,还算是老实本分,虽说谈不上天资聪颖,但靠着死用功,以勤补拙,持之以恒获得成就也并非不可能。可惜的是,小时候父母对他的启蒙教育并不上心,他父亲更是想以斯巴达的方式培养儿子,忽视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即使在夏尔十三岁的时候把他送到鲁昂中学念书,也是出于功利性的目的,他仅读到中学第三学年末,他父母就让他退学去学医去了。我们都知道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既然不是天才,那么基础没打好的话学习更高级的知识是极其困难的。事实也正是如此,夏尔在学医的过程中完全不听不懂老师所教授的内容,这种情况下即使死用功也不会有多大改善,而当一个人付出了很多努力却发现收效甚微的时候,往往很容易产生懈怠心理,果不其然,在有了第一次偷懒经历之后他便越发不能自已地放纵了自己。第一次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失败的时候,他向母亲坦白了自己的行为,但他母亲居然把失败归咎于主考人的不公。在第二次备考的时候,夏尔靠事先将考试的所有问题都背得烂熟,最终高分通过了考试。从小家庭教育的缺失,家长对教育的不重视,以及应试教育最后导致了他的无才,注定了他一辈子不会有出人头地的那一天,而这些都直接导致了他的悲剧。
夏尔的第一次婚姻是父母包办的,毫无感情基础可言,如果他的妻子像中国传统的小女人那样温顺,或许这一辈子就这么平淡地过去也说不定。可是,他妻子偏偏是个强势的女人,压得他苦不堪言,这时,一次意外的出诊让他认识了天真漂亮的爱玛。或许是天意,爱玛的父亲鲁尔老爹的伤势并不重,轻易就让夏尔治好了,而无知的鲁尔老爹却认为是夏尔医术高明,鲁尔老爹对他的感激与崇拜,还有爱玛的纯真都让他着迷,再对比他的妻子的所作所为,愈发加深了他对爱玛的喜爱。他的妻子死后,有着相同遭遇的鲁尔老爹出于同情,时常邀他到家里做客,对于他与爱玛的结合鲁尔老爹是乐见其成的,可惜当时的他们都不知道这正是悲剧的开始。
结婚之后夏尔和爱玛的感受可谓截然不同:夏尔娶到了娇美的爱玛,觉得幸福降临了,他钟爱于她,并坚信爱玛对他也是如此,他完全不了解爱玛的心理也从不曾试图去了解,只
一味地活在自己的想象中,自我感觉十分良好;而爱玛却觉得婚姻生活并不像她之前想象的这么美好,她并不爱夏尔,与他结婚只是因为她以为结婚了就会得到书本里描绘的那种爱情,她以为爱情是靠培养出来的,修道院的生活让她对爱情的憧憬异常热烈,她有自己的爱情梦想并将她的一生都投入到这个梦想中去,生性呆板的夏尔完全无法回应她的满腔热情,渐渐地她对这种生活厌倦了,导致了最后的出轨。真正诱发爱玛开始追求不切实际的幻想的导火索是沃比萨尔的舞会,在这次舞会上,爱玛第一次体验到了奢侈豪华的生活的滋味,以及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上流社会生活,看到了在修道院时她曾在书上看到的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物。这场舞会在她的心理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那之后她常常回忆起舞会上的一切,开始有所渴求,巴黎在她心中占据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她渴求能去巴黎生活,或者是仅仅再参加一次舞会也好,再让她体验一次那让她沉醉的滋味。这种渴求日益浓烈,正是这种执念让她对现在的生活失去了兴趣,总是郁郁寡欢,夏尔为了让她恢复健康,举家搬离道斯特,来到了荣维镇。
中卷与下卷描写了包法利夫妇在荣维镇的生活以及爱玛从忠贞到失贞的蜕变,最终自我毁灭的过程。荣维镇的生活可以说是外省社会生活的一个微观缩影,一个外省乡镇上有头有脸的首先是药店老板奥梅先生,他总是满口的“科学”“进步”,与过分盲目信教的布尔尼贤神甫是死对头,自我表现欲极强,总是给报社写些不真实的文章,神奇的是他的文章总能见报,同时他还是个不学无术,欺世盗名的人;再者是神甫布尔尼贤,自称是“医治人类灵魂的医生”,但其实对人的感情却一窍不通;接着是公证人纪尧曼,表面上彬彬有礼,却暗中与奸商勾结,公报私囊,最后对爱玛趁火打劫想要占有她的身子,整个一道貌岸然的小人;还有奸商兼高利贷者勒乐,唯利是图,奸诈狡猾,极尽一切手段剥削爱玛一家,最后迫使爱玛走上绝路;以及地主罗多尔夫,腐化堕落,随心所欲地玩弄女性,对爱玛的满心爱意视而不见并认为她的感情与其他图谋他钱财的情妇毫无二致,纵情声色犬马,将爱玛引诱出轨后又残忍将其抛弃,是他造成了爱玛的失贞;最后是税吏兼消防队长比内,百无聊赖,成天摆弄旋床以消磨时光。这些人物具有很强烈的代表性,虽然是乡镇的精英,但却没有一个是正直坦荡的君子,没有一个是德才兼备之士。
爱玛初到荣维镇的时候就认识了莱昂,其实我觉得最初莱昂对爱玛的感情是真的,虽然追求有夫之妇是很不道德的一件事情,但是相对于罗多尔夫那完全虚伪的感情来说,莱昂并不只是玩弄爱玛的感情,只是他的感情并不坚定,当爱玛故意表现出冷淡的情绪时,莱昂便放弃了追求,转而到巴黎求学去了。莱昂毕竟还只是个青涩的小伙子,对于这种程度的诱惑爱玛最终抵挡住了。可是,莱昂走后,又来了个罗多尔夫,他跟莱昂不同,他是情场老手,曾有过无数个情妇,他知道该怎样勾引一个女人,爱玛虽然对爱情有诸多幻想,但实际上在嫁给夏尔之前并没有恋爱过,在罗多尔夫猛烈的攻势之下,天真无知的爱玛沦陷了,她迷失在罗多尔夫的甜言蜜语中。爱玛与罗多尔夫通奸了一段时间之后,新鲜感已经过去,当初的浓情蜜意也渐渐淡去,剩下的只有对对方的厌倦,而他们的态度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罗多
尔夫越来越冷漠,而爱玛也开始悔恨自己的不忠。正在这时,药店老板给了爱玛一个机会,奥梅先生读到一篇关于治畸形脚的文章,急功近利的他成功说服了爱玛,他们又一起怂恿夏尔去尝试做畸形足手术。他们盲目地觉得夏尔可以成功,从未考虑夏尔本身的能力是否能够胜任,夏尔被他们说动了,决定要给客店的一位有畸形脚的伙计动手术。所有人都预见了这次手术的成功,爱玛也因此决定要安心与夏尔过日子,他们共同幻想未来的美好生活,觉得前途一片光明,没想到,夏尔的能力不足导致了客店伙计的畸形脚非但没被治好,最后还得截肢才能保全性命。夏尔的平庸无能让爱玛对夏尔彻底死心,她再也不相信与夏尔在一起会有什么幸福可言,此后,她完全无所顾忌地出轨。
她与罗多尔夫重新相爱,她越发不能忍受与夏尔一起生活,她想让罗多尔夫带她私奔,可是罗多尔夫只把她当做一位情妇,并不想对她负任何责任。爱玛为这次私奔做了很多准备,瞒着夏尔跟勒乐先生买了很多东西,包括箱子皮衣等等,并将这些东西存放在勒乐先生的店里。她用表来抵账,但勒乐先生拒绝了,极力解释自己并不在意钱,让爱玛之后再付钱。在他们约定的私奔日期的前一天,罗多尔夫一个人逃走了,被抛弃的爱玛大受打击,在看到罗多尔夫的马车从窗外经过并驶向远方的那一刹那竟然当场昏倒在地。她大病了一场,在她生病期间夏尔一直陪着她,完全停止了行医,没有了收入,各种开销大得惊人,账单纷至沓来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尤其是勒乐先生,他将当初爱玛买的箱子皮衣等等货物全都送来,并夸大了价格,而夏尔因为怕刺激到爱玛便将这件事瞒了下来,签了一张为期半年的借据,之后又跟勒乐先生借了一笔钱,又签下一张为期一年的借据,并以极高的利息偿还。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都明白,从来高利贷是最坑人的,当初买这些东西的时候,爱玛不应该听从勒乐先生的话欠下账款,而应该当场付清,而夏尔在借债之后,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居然放弃想办法还债,反而一门心思放在爱玛身上,以至于之后的生活非但没有摆脱欠债的困境,反而越来越糟。而爱玛在经受这次打击之后,整个人都变了,她开始刻意压制自己的欲望,就像被网兜住的小鸟,网收得越紧它变挣扎得越厉害,爱玛越克制自己的欲望,她的欲望便堆积得更多。
在重逢了莱昂之后,爱玛的欲望彻底爆发出来,她疯狂地跟莱昂约会,并开始找各种借口,编各种谎言以光明正大地出去跟莱昂约会。在与莱昂约会的过程中,她无限地挥霍,为了这奢侈的享受,她负债累累,为了还债,她在勒乐先生的教唆下把夏尔父亲遗产的代理权骗到手,并将其房产低价卖出,本想将所欠的债务一次还清,但勒乐先生却劝她先不急着还债,只要签下期票,她可以留着那些钱用来挥霍,这其中勒乐先生耍了一些手段,我有点看不太懂,总之最后经过法院鉴定,爱玛欠了他8000法郎的债,他觉得爱玛没有油水可刮之后就不想再跟她周旋下去,便让他朋友出面通过法院来收这笔账。爱玛想尽了一切办法,她甚至想要出卖肉体只为了让罗多尔夫帮她一把,但是没有人帮她,最后爱玛走投无路,服毒自尽了,爱玛的死并没有对其他人造成什么影响,曾经和她浓情蜜意的罗多尔夫和莱昂依旧睡得安稳香甜,只除了2个人,一个是鲁尔老爹,匆匆赶来却只赶得上参加葬礼,葬礼过后
他伤心得连小外孙女都没见面便匆匆离去了;还有一个就是夏尔,在看到罗多尔夫写给爱玛的诀别信时还天真地认为他们之间只是有过柏拉图式的爱恋,一直为了爱玛的离世而悲痛不已,终于,他在清点爱玛遗物的时候发现了爱玛与莱昂和罗多尔夫的情信,明白了爱玛的出轨,可是在与罗多尔夫相遇的时候,他却只能无奈地说出“我不怨恨你,错在命运”这样卑怯的 话语,最后他因为接受不了爱玛出轨的事实,猝死在花园里。夏尔虽然平庸,胸无大志,但为人还算正派,最后却是这样的下场;而镇上其他人,虽说不都是穷凶极恶之徒,但行事也绝算不上光明磊落,却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勒乐先生开了家公司,奥梅先生最后获得了一枚十字勋章,莱昂不再是个见习生而成了一位公证人,也与一位小姐结婚了,这是多么可悲却又实际的现实啊!
《包法利夫人》的故事到这里就完全结束了,和雨果的《悲惨世界》相比起来这算是比较短的一篇故事了,但是它所揭露和批判的社会现实却不容忽视。这应该算是我认认真真完完整整地读完的第一篇现实主义的小说,在了解了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的区别之后,我一度觉得自己是比较偏好浪漫主义的,直到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仍然是这么认为的,但是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却发现了现实主义小说的比浪漫主义小说更能给人带来反思。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不断地回顾之前所看到的内容,不断地分析夏尔与爱玛这两个人物,尤其是夏尔这个角色,因为这本书主要是描写爱玛,书名也叫《包法利夫人》,所以我发现了在谈论到这本书的时候人们常常是分析爱玛这个人物而忽视了夏尔这个人,但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夏尔给我的感触更多,我对于夏尔的感觉,就像鲁迅先生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吧,夏尔的悲剧不仅有来自家庭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是自身的原因,这也是人们说的“性格决定命运”吧,得到这些感触之后,我蓦然想到,这或许就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可爱之处。
第三篇: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选段读后感
刘嘉昕5140919012
我第一次看《包法利夫人》是在高二暑假的时候,可能是因为年纪小、阅历少,说实话当时福楼拜的这部作品并没有怎么触动我,小说中的故事离一个即将面临高考只关心成绩的女孩来说太远,我仅仅是当一个故事看完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慢慢淡忘了。
这个选段是包法利夫妇去侯爵家做客及回来后爱玛的生活状态。仔细阅读过后,我竟然有诸多感慨,又不禁有些害怕,小说中的爱玛不就是很多现代女孩的写照吗?理解了爱玛的所思所想,自己以后会不会也变成她这样?
前几天我看了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这也写了一个原本单纯清高的一个女孩堕落的故事,主人公葛薇龙是一个极普通的上海女孩子求学香港,求助姑母梁太太(富孀)薇龙,搬进梁太太家后,整日的声色犬马生活使薇龙渐渐上瘾,迷失了自己。当她第一次踏入姑母的华艳的豪宅,就深深被“依稀还见的那黄地红边的窗棂,绿玻璃窗里映着海色那巍巍的白房子盖着绿色的琉璃瓦”所震惊。这和被侯爵家奢华的生活念念不忘的爱玛一模一样,些许的差别或许就在薇龙的堕落是清醒而自知的,而爱玛是在幻想中情不自禁的。
最近我无意中浏览到了格非的《包法利夫人》讲稿,爱玛是读浪漫主义爱情小说长大的,尤其是外省的地缘位置,这种浪漫主义与她天性中的纯真、淳朴、喜爱幻想等因素结合在一起,很容易在她的记忆之中扎下根来,并渐渐影响到她的思维和认知习惯。她用这种浪漫的眼光打量这个世界,编织自己的爱情梦想。假如她的一生都在偏远的外省农场度过,这种浪漫也许说不上有什么不合适,当然也不是一种心智或性格的缺陷。问题是,她经历过这样一次奢华的奇妙之旅后,她的内心无论如何都是平静不下来的,这次上流社会之行,在她的生活上凿了一个洞眼,如同山上那些大裂缝,一阵狂风暴雨,便轰然崩塌。这一点就像格非先生所评说的一样,当这株娇柔的植物一经离开温室,置身于狂风寒霜之中,枯萎也许就是它不能逃脱的命运。
子爵这个人物在爱玛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小说中并没有对子爵的形象有具体的刻画,只是通过爱玛在爱情小说催化下那些虚无缥缈的想像。她所期待的不是真正的爱情,只是上流社会的入场券。舞会上的回忆,对爱玛成了排遣,随着时间推移,即使她队舞会的记忆慢慢失散,然而心头的怅惘却与日俱增。这像是罂粟一般一旦沾染便日夜折磨这她,她对舞会越怀念,对现实生活就越是厌倦,越不甘与现实平淡的生活,越反感迟钝木讷、不解风情的丈夫。
我看到很多评论,很多人批判爱玛不作就不会死,我认为这有些偏颇。每个女人都有一个公主梦,希冀浪漫的爱情,精致的生活,这无可厚非。只不过爱玛选错了方式,沉迷于幻想中只会让自己越来越苦闷迷惘,幻想依附一个男人带给自己渴望的一切更是不可能。这样说或许有些女权主义倾向,但是现代女性不应该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去获得想要的生活吗?
第四篇: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 中文教育15 刘思妤
“爱情对她来说,应该是突然而来,光彩夺目,好像从天而降的暴风狂雨,横扫人生,震撼人心,像狂风扫落叶一般,把人的意志连根拔起,把心灵投入万丈深渊。”这是《包法利夫人》中,包法利夫人对于爱情的渴求与憧憬。但如狂风暴雨般涌来的,却不是爱情……
我想叫她爱玛,而不是包法利夫人,因为她的一生,没有被包法利夫人这个称号所束缚,更多的时候,她活成了爱玛。爱玛的一生,短暂,但好似,又不该再延续下去,到这儿,是恰好的人生长度。
纵观全书,爱玛的故事,是不少当下女性的折射。嫁给一个平庸的丈夫,不满于自己生活的现状,开始找寻刺激感,婚外恋、一夜情……现代女性中,也不乏爱玛的影子。有这么不少的女性,在年轻时,曾无数次地幻想过自己往后所会遇见的爱情,遇见的婚姻:那该是一个高大帅气的男人,多金又体贴,两人在经历了甜蜜的爱情后,一同踏进婚姻的殿堂。婚后的生活依旧过得浪漫而富有情趣。但更多时候,灰姑娘是没有那么多的王子来拯救的。她们依旧得选择那个过着平凡而简单生活的丈夫。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公主才会遇见王子,只有自己同等的优秀,才会有资格去拥有一份让人羡慕的爱情与婚姻。
爱玛的悲哀中,有那个时代所带给她的痛苦。妻子,是丈夫的附属品。她们被冠上丈夫的姓氏,为其生儿育女,操持家务。女人没有独立自主的权利。原先的家庭如何,就将会嫁给一个家庭相当的人家。没有说可以自己去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去取得别人的尊重。一个高贵的女人,会被他人所称赞的原因仅限其二:优渥的家境或是优秀的丈夫。出生于乡村农民家庭的爱玛,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受过修道院教育的她,开始对于爱情和婚姻产生了许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她幻想着会有一段狂风扫落叶般的爱情,一位体贴而又有声望的丈夫。而这梦想,从嫁给夏尔开始,就成了幻想。丈夫虽说是体贴,但却是平庸无能的。给不了她所谓的浪漫爱情,甚至于满足不了她的虚荣心。在爱玛与罗多尔夫偷情的那段岁月中,她曾有想过回头,放弃那段见不了阳光的爱情。那是众人以为夏尔治好了伊波利特的脚,夏尔获得了极大的赞誉,她曾发出这样的懊悔“为什么要厌恶夏尔,如果能够爱他不是更好吗?”可生活总是如此地戏剧化。伊波利特的腿并没有治好,甚至于还要截肢。夏尔的从医生涯遭遇到了极大的打击。对于爱玛来说,这个无能的丈夫已经没有能够让她所留恋的地方了。“于是情人又回到她的思念中,而且带着令人心醉的魅力……”爱玛在生活中,是一个被动者的地位,她的衣食住行,依赖于丈夫。丈夫如何的经济条件,她的生活水平就将是如何。怎样过上那种令人艳羡,灯红酒绿的日子?那就是成为别人的情妇。爱玛就这样,在那条错误的路上,愈行愈远。
爱玛的悲哀中,有对于爱情过于纯粹的追求所造成的苦闷。“以前,爱情好像一只玫瑰红羽毛的大鸟,在充满诗意的天空的光彩里翱翔。现在,她不愿相信,这样平静的生活,就是她过去梦想的幸福。”受过修道院教育,看过充满浪漫色彩小说的爱玛,对于爱情,是给予了较高的憧憬与向往的。夏尔给不了她,夏尔能够给她的,只有平静的生活与还算和谐的家庭。
“罗多尔夫的这种担心渐渐地感染了她。起初,爱情使她陶醉,除了爱情她什么也不想。可是,现在爱情成了她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她担心会失去它,即使是一点点,或者受到干扰。每次她从他那里回来,总是用不安的眼光向四周张望,注意在天边的每个人影和镇上每扇有人能从那里看见她的窗子。她留神地听着脚步声,叫喊声,犁地声。她有时会忽然站住,脸色比在她头顶上摇晃的杨树的叶子还白,抖得比那些叶子还厉害。”爱玛似乎得到了那种她所憧憬的,如同狂风扫落叶般的爱情。她付出了所有去对待这一份感情,身体、金钱与全部的热情。她甚至于决定了放弃家庭,与罗多尔夫私奔。她所追求的,是如《围城》中那句经典一般“我爱的人,我要能够占领他整个生命……”那应该是一份能够让对方都抛下一切,去为之努力的爱情。爱玛做了,她做好了抛下一切的准备,可是那个男人,却并非如此,他所想的,仅是占有这个对于他来说,有着致命诱惑力的女人,与其偷情,满足他的欲望与虚荣心。于是,他选择了逃避,留下了慌措惊恐的爱玛。这对于爱玛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她不仅生了一场大病,而且对于爱情,失去了所谓的憧憬。以至于后来与莱昂的私通,在我看来,那更多的,仅仅是一种对于自己欲望的满足与一时欢乐的追随,没有对于罗多尔夫那种全然奉献的感情。如若真是自己对于莱昂有着不寻常的感情,那么在莱昂还留在雍维尔时她就该成为了爱玛的情夫,可是并没有。可是说,莱昂是爱玛受过伤后的慰藉品。就正是对于爱情过于理想与纯粹的追求,爱玛才会在感情的道路上再三地跌倒。
这是一位普通妇女的悲剧,在这场悲剧中,一步一步将她推向死亡的,有她自身人性的弱点。但是更多的,是她所生活的那个社会,她的死亡,有着无数隐形的凶手。虚假的资产阶级道德、单调庸俗的生活环境、伪善的有产者、狡猾阴险的勒乐、善于投机的奥梅、乘人之危的吉约曼、幸灾乐祸的太太们、罗多尔夫以及莱昂……他们似乎,都得为这个悲剧负责。可怜可悲的人,是爱玛,还有夏尔……爱玛这一生,在追随那种内心所向往的爱情,而从始至终,深爱她的,一直都是她身边那个平庸无能的丈夫。夏尔这一生,有着一位貌美精致的妻子,并为其付出所有,但却一直,未得到过那位爱妻的心。
“她睁大一双绝望的眼睛,观看她生活的寂寞。她像沉了船的水手一样,在雾蒙蒙的天边,遥遥寻找白帆的踪影。”愿下一世,她是爱玛,遇见惊涛骇浪的爱海,展开双臂,自由去拥抱……
第五篇:包法利夫人
《包法利夫人》读后感:骑士的影子
2013-11-18 17:08出处:其他作者:佚名责任编辑:凌春燕
导读:现实与理想总会有差别,当现实于理想中的情况不同时,我们不应该把这一切归结为命运的安排。当我们遇到挫折或者意外时,或许这是上天给我们一次调整心态的机会。读书笔记高一作文高中作文读后感体裁作文
骑士的影子
一个是伸张正义的疯癫骑士,一个是耽于幻想的失足女子。在爱玛身上,我看到了堂吉诃德的影子。虽然二者都活在自己的幻想中,但前者更加彻底,后者多半是满足虚荣心而已,借此向庸常的生活挑衅,向所谓的命运不公平性报仇。
关于对爱玛人物形象的分析,我想任何人都超越不了一个人,那就是作者福楼拜。他笔下的爱玛“天性多感,远在艺术爱好纸上,她寻找的是情绪,并非风景”,因此她并不满足于生活的平静,她的幻想永远是不切实际的浪漫,或者更确切地说,以她所处的现实看来,她幻想的生活是属于别人的,而不是她自己的。
尤其是渥毕萨尔之行是她差不多陷入白日梦的神经质状态,她能在“想象之中,跟着他们上坡下岭,穿越村庄”,甚至“买了一张巴黎地图,用手指指点点,游览纸上的京城”。而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爱玛一直期待意外的发生和赖昂出走后她的状态几处,读起来让我感觉像是钱锺书先生的笔风。
总之,爱玛的形象在我理解的范围内,是没有超越作者所描述的。她的悲剧正如作者书中所透露的,是社会,是个人(除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之外,她自己还深深地受着“夫贵妻荣”的思想的钳制),悲观一点说,是命运造成的。
同样,包法利夫人不仅仅只是爱玛一个人,正如查理的母亲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包法利夫人。她遭受着丈夫、儿子的双重背叛(儿子的背叛表现为爱妻子胜过爱母亲)。杜比克寡妇也是一位遭受背叛的人,查理对她无爱,这一切都是现实造成的。可怜的朱斯丹,只是爱玛命运中另一悲剧人物。
查理在书中,可以看作是另一个爱玛,他同样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以为爱玛快乐,他制造着“自己能使爱玛幸福的假象“,他甚至为爱玛的幸福偷情提供了方便,如让她与罗道耳弗骑马郊游、惊喜地安排她去鲁昂弹琴(实则是去和赖昂谈情)等。他一心为爱玛的幸福奔波,却从未发现他们的世界几乎没有交集。
书中有一处描写同床异梦的章节,读起来让人心酸,感慨查理这般深沉的爱给错了对象。读者们会多少人为结局处的他太过懦弱,不仅原谅情敌,还把一切归咎于命运,不过在我看来,这是最自然的解释,那时的他已经不能为力了,命运是最大的敌人。爱玛死后,查理唯一的浪漫就是给爱玛设计了一个符合爱玛憧憬的棺木,读到此,不禁想着,可能他一直在努力地消除两者间的隔膜,只是没有成效。
最后,小说结局了,但故事似乎还没结束,坏人(书中相对于偏向“恶势力”一方的人物,如勒乐、郝麦)“胜利”了,而白尔特延续着爱玛和查理的悲剧,未来不见光明。一切照旧继续演绎着人生的不公平命运,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依然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