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阅读训练

时间:2019-05-14 04:32: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出师表阅读训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出师表阅读训练》。

第一篇:出师表阅读训练

阅读训练

一.现代文阅读:煤油灯

①煤油灯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很久远了,许多孩子只有在博物馆、纪念馆才能见到它的身影。偶尔停电,大家也是用蜡烛替代照明。在我记忆深处,那如荧的煤油灯,依然跳跃在乡村那漆黑的夜晚,远逝的岁月也都深藏在那橘黄色的背景之中。

②我的家乡就挂在一个山坡上,房子无规则地散落着。岁月如歌,人间沧桑。.

记忆中的小山村,白天有刺眼的阳光,傍晚有燃烧的夕阳,晚上有亮晶的月光,黑夜有跳动的磷火、飞舞的流萤,并不缺光。那时山村没有电,祖传的照明工具就是煤油灯,印象最深的是那煤油灯的光芒。油灯那跳动着的微弱的光芒,给遥远而亲切的山村和山民涂抹上昏黄神秘的颜色,也给我的童年升起了一道生命的霞光。

③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煤油灯是乡村必需的生活用品。家境好一些的用罩子灯,多数家庭用自造的煤油灯。用一个装过西药的小玻璃瓶或墨水瓶子,倒上煤油,再找个铁瓶盖或铁片,在中间打个小圆孔,然后孔中嵌进一个用铁皮卷成的小筒,再用纸或布或棉花搓成细捻穿过筒中,上端露出少许,下端留上较长的一段泡在煤油里,然后把盖拧紧,油灯就做成了。待煤油顺着细捻慢慢吸上来,用火柴或火石点着,灯芯就跳出扁长的火苗,还散发出淡淡的煤油味„„

④煤油灯可以放在许多地方,譬如书桌上、窗台上,也可挂在墙上、门框上。煤油灯的光线其实很微弱,甚至有些昏暗,由于煤油紧缺且价钱贵,点灯用油非常注意节省。天黑透了,月亮也不亮了,各家才陆续点起煤油灯。为了节约,灯芯拔得很小,灯发出如豆的光芒,连灯下的人也模模糊糊。灯光星星点点,飘闪....

飘闪。忙碌奔波了一天的庄稼人,望见家里从门窗里透出来的煤油灯光,疲倦与辛苦荡然无存。

⑤晚饭以后,院子里光线已经暗了,娘才点起煤油灯,我便开始在灯下做作业。有时我也利用灯光的影子,将五个手指做出喜鹊张嘴、大雁展翅的形状照在土墙上,哈哈乐上一阵子。母亲总是坐在我身旁,忙活针线活,缝衣裳、纳鞋底,一言不发地陪伴我。母亲那时眼睛好使,尽管在昏黄的灯光下且离得较远,但母亲总能把鞋底的针线排列的比我书写的文字还要整齐。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娘一直在忙着缝呀、织呀、纳呀,把辛劳和疲倦织进娘的额头、眼角。漫长的冬夜,窗外北风呼啸,伴随油灯捻子的噼啪声,娘在用自己的黑发银丝缝制希望,把幸福、喜悦一缕缕纳成对子女的期待。为了能让我看得清楚,娘常常悄悄把灯芯调大,让那灯光把书桌和屋子照得透亮。有时候,我正做着作业却进入了梦乡,醒来时却发现柔和昏黄的灯光映着母亲慈祥的面容,识不了几个字的母亲正在灯下翻阅我的作业本。

⑥童年难以忘怀的记忆,都与煤油灯有着直接的联系。在煤油灯下,我懵懵懂懂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长辈的辛苦,更多的是品尝到了亲情的温暖。煤油灯,一次次感动着我,一次次驱散我的劳累与寂寞。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细捻()懵懵懂懂()..

2.本文标题的作用: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3.从第①段看,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那么,删去开头画线部分是否更简洁?请说明理由。

4.分析第②段中加点字“挂”的作用和表达效果。

5.第②段中与结尾画线句相呼应的那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析第③段说明文字在本文中的作用。

7.根据语境推断第④段中加点词语“星星点点”的具体含义。

8.文中反复说煤油灯的光亮如荧微弱有些昏暗如豆的用意是什么?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出师表》第三、四、五自然段,回答问题:

1. 默写第三、四自然段

侍中、侍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军向宠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释词:简拔:遗:裨:阙:

淑均:行阵: 良实:咨之:

3.诸葛亮向后主推荐郭攸之等人的理由是什么?

4.诸葛亮在军事上为什么向后主推荐将军向宠?重用他将会使军队怎样?

5.“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此处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6.先帝在时为什么“叹息痛恨于桓恨、灵”二帝?

7.在第五段,诸葛亮为什么极力向后主推荐侍中、尚书、长史、参军?重用他们会给汉室

带来什么好处?

8.“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句中“亲之信之”的“之”指代什么?

第二篇:隆中对出师表对比训练

《隆中对》与《出师表》比较阅读练习(2008-10-07 16:40:26)

标签:《隆中对》《出师表》文化 分类: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及评估练习

1.这两篇文章均选自《__________》,其中《隆中对》的作者是______朝史学家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

利尽南海__________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__________

以光先帝遗德_________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_________

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猥自枉屈__________

以彰其咎__________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遂用猖獗,至于今日。译文:

(2)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 4.《隆中对》一文中,刘备分析天下形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师表》一文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

5.《隆中对》一文中,刘备的政治抱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政治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师表》一文中,诸葛亮的政治目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隆中对》一文中,诸葛亮给刘备全面地分析了当时全国的形势,为刘备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战略方针。

《出师表》一文是诸葛亮出师前写给后主刘禅的表文。文章表达了诸葛亮“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在文中,他提出了三条建议,其中最重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7.分别从《隆中对》《出师表》中找出成语“三顾茅庐”的原句。

《隆中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师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妇孺皆知,请分别写出其中的两个故事、两条歇后语、两个成语。

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

歇后语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9.《出师表》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句话,历来被人们所传颂。请列举出我国历史上类似于诸葛亮这样的人物及对应的事例。

参考答案:

1.《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晋陈寿2.利:物资存恤:爱抚、爱惜光:发扬光大遗:给予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彰:表明,显扬3.(1)就因此失败,(弄)到(成为)今天(这个局面)。(2)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是人的筹划(得当)。(3)亲近贤良的忠臣,疏远奸佞的小人,这就是西汉兴隆的原因。(4)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于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4.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今天下三分。5.欲信大义于天下。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兴复汉室,还于旧都。6.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报先 1 帝忠陛下 亲贤臣,远小人。7.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8.故事(诸葛亮)空城计或挥泪斩马谡(曹操)杀杨修或杀吕伯奢

成语三顾茅庐 乐不思蜀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歇后语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答案只要与《三国演义》有关均可)

9.唐朝大将郭子仪受命平息安史之乱或林则徐受命虎门销烟等。

第三篇:出师表

《出师表》

1、解释

崩殂:崩殂殊遇

光恢弘引 喻义

陟臧否刑

简拔遗咨淑

均布衣卑鄙猥

值夙夜驱驰毛

驽钝驽钝攘除

损彰咎诹

诚昭理临

涕零阙疲敝

秋雅言

2、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字------------,号--------------。-----------时期---------国丞相,著名的--------、---------。代表作品:《.》 《》《》等。本文体裁是---------。解释:

作品出处《.》

陆游《书愤》中评价出师表的句子是:

文天祥《正气歌.》中的评价是:

《邹忌讽齐王纳谏》、解释

讽纳修昳丽

窥镜旦日弗如远甚私

美蔽面刺谤讥

谤讥市朝闻

间期年有服

孰美孰视之

第四篇:出师表

《出师表》教案

主备:高肖彤 审核:九年级语文组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2.学习本文融情于议论、叙述,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

3、了解奏表的特点,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力求当堂成诵。

2.掌握本文寓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挚辞切的特点。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理清行文思路,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2.正确理解诸葛亮的“忠”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为后人所钦仰。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

二、介绍文体和写作背景

1、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写作背景: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三、朗读课文

要读得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产生激情。并给生字词给注音。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翻译课文。

2、以小组为单位,就难词难句讨论交流,力求通畅地翻译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解决

五、字词归纳

1、积累下列词语:

中道崩殂: 作奸犯科: 深入不毛: 庶竭驽钝: 咨诹善道: 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 苟全性命: 斟酌损益: 感激涕零:

2、古今异义词

卑鄙(今义为“下流、无耻”)感激(今义“衷心感谢”)痛恨(今义“深切地憎恨”)涕(今为“鼻涕”)谨慎(今义“做事小心”)所以(今表结果)开张(今义“商店营业,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布衣(今义“布做的衣服”)

3、一词多义 道 中道崩殂()咨诹善道()遗 以遗陛下()以光先帝遗德()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为 俱为一体()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论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每与臣论此事()无 若无兴德之言()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行 然后施行()性行淑均()行阵和睦()益 有所广益()至于斟酌损益()

4、虚词 ①“于”的用法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欲报之于陛下也()未尝不痛恨于桓灵也()②“以”的用法 先帝不以臣卑鄙()咨臣以当世之事()遂许先帝以驱驰()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故临崩寄臣以人事也()愚以为宫中之事()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5、词类活用 以光先帝遗德(名词动用,)恢弘志士之气(形容词动用,)此皆良实(形容词名用,)亲贤臣,远小人(形容词动用,)深入不毛(名词用,)

第二课时 课文研讨

一、学生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5)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6-7)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第三部分(8-9)分清责任,表明决心

二、.师生共同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2.问题探究

(1)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处在“危急存亡”的严重关头。对形势的这一清醒的估计,是暗示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2)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内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这告诉刘禅,只有依靠、重用这些贤德忠贞之士,才可救亡图存,以竟先帝之业。(3)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开张圣听

(4)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5)对国君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6)这一段中先后两次提出刘备,其用意何在? 意在激发刘禅继父之志和启示他学先帝用人之明。

小结:本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3.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问题探究

(1)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

严明赏罚;“宫中”“府中”不应异法。

(2)如何具体执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3)提出怎样的劝诫? 陟罚藏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4)“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宫中”“府中” 小结:本段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4.请同学翻译第三、四自然段。问题探究

(1)举荐了哪些人?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

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2)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什么?

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3)亲贤的好处是什么?

必然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4)亮认为举用向宠将军的好处是什么?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小结:本段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

5、请同学翻译第五自然段。(1)本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

(2)先汉兴隆的原因是什么?(正面):亲贤臣,远小人。(3)后汉倾颓的原因是什么?(反面):亲小人,远贤臣。(4)“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什么?第一句

(5)“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亲贤臣,远小人。

小结:这一段把“亲贤臣,远小人”提高到汉室兴衰的历史经验上来总结,也是对前面两段“宫中”“府中”分说后的归纳。并再荐贤臣,希望刘禅能亲贤臣,远小人,以求汉室兴隆。以上第1—5段从形势分析到具体建议,是出师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师后无后顾之忧。

三、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请同学翻译第六自然段。问题探究

(1)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语句。(2)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

(3)“感激”的原因是什么?第二句

(4)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本指什么?第一句(5)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最后一句

2、请同学翻译第七段。

问题探究

(1)亮夙夜忧叹的原因?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3)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四、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请同学翻译第八段。

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奖率三军,北定中原

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

哪一句话表现了亮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第一句

2.第9段:结束语。短短三句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不胜依依之情。

以上6~9段诸葛亮着重叙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忱,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

五、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 1.讨论: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 明确:(1)诸葛亮与刘备的关系。

诸葛亮追随刘备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图报,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出辅刘备时,刘备的地位尚未巩固。他竭忠尽智,终于使蜀汉地位渐趋安定。公元223年刘备临终时,把刘禅托付给他,并要刘禅“事之如父”。诸葛亮也一心希望刘禅成功,并无丝毫恃功自大的意思,他对刘备父子,真是一片至诚。

他的图报就是以贯彻他的政治主张为最终目的的。二十多年来,他辛勤创建西蜀,还要进一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所以在适当时机,准备出师,并提出自己的意见。(2)《出师表》中的深厚感情。

正因为诸葛亮对刘备父子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所以他把完成国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他在给刘禅的表中,不但通过形势的分析,在理论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并且作出具体安排,而且还通过自叙身世,在感情上表达自己“报先帝”“忠陛下”的意愿。刘禅是君,但是无能,诸葛亮受刘备之托来辅佐刘禅,是老臣,是“长辈”,但地位又是臣。所以诸葛亮对刘禅上表,既是臣对君的陈说,又是“长辈”对受托照顾的人的殷切期望。为了能使刘禅感动,所以不但导之以理,而且动之以情。在语气上既恭敬,又恳切,充满谆谆嘱咐的意思。《出师表》之所以有这么强烈的感情色彩,也是由他们君臣关系与众不同所决定的。(3)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它的历史价值。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

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4)小结。

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附:对联积累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板书:请命出师----表决心

叮嘱陛下:用贤臣---兴德之言

宜自谋---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遗诏

表达感激之情

小结第三部分层次:回顾历程,抒发感激之情

表示伐魏决心,报先帝忠陛下

昔日:生平志向

感激原因

廿年经历 报先帝忠陛下

当今:出师理由

荐贤臣:宫中之事---先帝简拔之臣---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营中之事---先帝称能之臣---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提建议:亲贤远佞(正反教训)

第五篇:出师表

《出师表》同步练习

一.注音

殂()陛()以塞()陟()臧否()()攸()祎()以遗()咨()裨()阙()倾颓()桓()

猥()危难()二十有()夙()驽()攘()彰()咎()诹()

二.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词义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古义:今义:

(2)臣本布衣。古义:今义:

(3)先帝不以臣卑鄙。古义:今义:

(4)由是感激。古义:今义:

(5)开张圣听古义:今义:

(6)临表涕零古义:今义:

(7)遂许先帝以驱驰古义:今义:

三、课文掌握

(一)翻译重点段落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内容分析

1、诸葛亮在文中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提出这三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掸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葛亮是在向刘禅提建议,但文中提到“陛下”不过七次,而提到“先帝”却有十三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对他所推荐的贤臣和后主提出了哪些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课文5~7节:

一、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躬耕于南阳 B、……败军之际 C、先帝不以… D、苟全性命…

达于汉阴 ……兵革之利 以俟夫观人风者… 奉命于败军…

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说明北伐的时机已成熟。

B、作者用“报先帝”、“忠陛下”收结这一层意思,表达对后主无限“感激“之情。

C、“忧“、”愁“二字,深刻表现了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D、这一层叙述接受先帝“托付“,”“夙夜忧叹“,惨淡经营的苦心。

三、分析不正确的是()

A、先帝“临终寄臣以大事“交代了作者出师北伐的原因是为了完成先帝的夙愿。

B、“忧“、”愁“二字,深刻表现了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C、受命以来“作者分两步行动,首先平定南方,然后北伐中原,从而完成了先帝的托付。

D、本段以记叙为主,陈述作者的心愿,表达了鞠躬尽瘁之情。

四、填空:

①,表现了作者的高洁志趣。

②第6节中可以概括出一个成语是,这一成语常用意思是。

③作者强调自己本来的志趣的作用是什么?

④写出与“先帝比以臣卑鄙“中”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

⑤作者认为,先汉兴隆,后汉倾颓的原因分别是。

⑥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

⑧“出师“的战略是。

最后一句的“报先帝“呼应了文中的哪些事?(用文中句)。

(9)诸葛亮出山时,正是东汉处于风雨飘摇的时期,正如他在《出师表》中所说:。

⑩文中的先帝指,陛下指,文章的作者是,体裁是,它是 的文体。

(11)“此悉贞良死节之臣”中“贞良死节”意思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就是这样的一个贞良死节之臣(举本文以外的例子)。

(12)文中提到的“亲贤臣”相当于我们今天选拔人才时常提到的 这一成语。

(13)“计日而待”与今天 这一成语意义相近。

(14),高度概括了先帝创业过程的艰难险阻,也表达了作者于先帝患难与共的深情。

(15)作者在《出师表》中写了自己所受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内容默写出来。

(16)“由是感激”中“是”所指代的内容是。

(17)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请写出小说中有关诸葛亮的一个故事名称。

五、选出与“故五月渡泸”中“故”意思相同的一项()

A、桓侯故使人问之;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既克,公问其故; D、彼竭我盈,故克之;

六、选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A 亲贤臣,远小人 B未尝……于桓灵也 C牺牲玉帛,必以信 D此悉……之臣

亲戚畔之 战于长勺 愿…亲之信之 男女衣着,悉

答案:

一、二略

三、课文掌握

(一)翻译重点段落

希望陛下把讨伐逆贼、兴复汉室的重任交付给我,如果我没有完成任务,那就治我的罪,来祭告于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提出足以发扬先帝美德的谏言,那就责罚攸之、费祎、董允等人在这方面的疏忽与怠慢以显示他们的过错;(同时)陛下也应该亲自多加考虑,来(向他们)询问治国的好道理,明察、采纳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诏。(为此)我就受恩不浅,感激不尽。

(二)内容分析

1、三条建议:

(1)建议陛下广泛听取臣下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们的精神,广开言路;

(2)宫廷和丞相府是一个整体,里面的人都是国家官员,对他们实行提升、惩罚、表扬、批评,应当用一个标准,严明赏罚;

(3)亲近贤臣,疏远小人,即亲贤远佞。

目的:

上面这些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都是为了出师。只有国内政局稳定,有了“平明之理”,诸葛亮才可以后顾无忧,专力伐魏。

2、反复强调的是“亲贤远佞”,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佞、广开言路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作者以先汉、后汉的历史事实说明了亲贤远佞的利弊,促使后主亲贤臣远小人。

3、不难看出,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说出,既不失人臣之礼,更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刘禅听了,忠言而不逆耳,十分得体;同时也表明他本人处处念及先帝之遗德、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自己的心迹,又容易以情打动刘禅。文中虽然明提陛下只有八次,但暗提陛下尚有五处(即“诚宜开张圣听”之前,“宜付有司”之前、两次“悉以咨之”之前、“则责攸之”之前),实际共十三处,或表忠诚,或表心愿,或提具体建

议,表明诸葛亮处处为刘禅着想,使再昏庸的皇帝也不能无动于衷了。总之,“受恩感激”,“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刘备父子的无限忠诚。

4、贤臣——稳定政局,提兴德之言 后主——亲近贤臣,听取他们的“兴德之言”,赏罚分明,以保持国内政局分明

四、阅读课文5~7节

一、B.二、B.三、C.四、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2.三顾茅庐,诚心诚意地邀请。3.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4.布衣。5.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6.南方已定,兵甲已足。8.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临崩寄臣以大事。9.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10.刘备。刘禅。诸葛亮。表。11.忠贞优秀,以死报国。岳飞等。12.任人唯贤。13.指日可待。14.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15.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临崩寄臣以大事。

16.三顾茅庐。17.空城计、舌战群儒等。

五、D.六、D.

下载出师表阅读训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出师表阅读训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出师表

    18《出师表》导学案 教学目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3、了解......

    出师表

    《出师表》 一、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

    出师表

    《出师表》说课稿 河图中心学校汪知群 从容说课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或表明报国之心,或呈现攻城掠地之策。历来以表传后者颇少,惟有诸葛亮的《出师表》......

    出师表

    《出师表》教案 教学目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

    出师表

    《出师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在学习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多层面解读文章,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

    三十二、中考文言文阅读地毯式训练·《出师表》[范文]

    三十二、中考文言文阅读地毯式训练·《出师表》 一、文学常识填空 1.2.表:的一篇表文这篇“表”中写到的“先帝”,指的是刘备(姓名)南宋诗人陆游高度评价这篇表文,说道“出师一表真......

    《出师表》读后感

    《出师表》读后感 《出师表》读后感1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天,在阅读陆游的诗集时,我偶然发现了这句诗文。起初有些大惑不解,后来读了《出师表》一文后,我逐渐明......

    出师表教案

    1、提问:文章开句就提到“先帝”刘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因为蜀国是先帝创下的基业,是“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根据地,而先帝的理想未能实现而中途死亡,使作者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