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燃烧与灭火(说课)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南江县八庙乡初级中学张越
《燃烧与灭火》选自山东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章“到实验室去”和第六章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下面我将根据自己对本节课的认识和理解,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效果预设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燃烧与灭火》是研究化学变化与能量的章节中具体直观体现,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学生对课题亲切又熟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因此,在对本节教学资源的选取上注重源于生活,这样,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于指导学生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了解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③、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②、能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灭火方法的原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②、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的实验探究,相关知识的应用。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对燃烧的现象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还不能从化学反应的角度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自身的生活经验与化学知识联系起来。并且通过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体会一切事物均有其规律性,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就可以使事物向一定的方向发展,趋利避害。
2、教法与学法:根据上述分析,本节课主要采用了教师引导和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探究为主,教师演示实验、学生猜想验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探究学习,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实践的学习方法。
3、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化学的神奇,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学以致用、交流讨
论、课堂小结、布置作业六个方面.1、创设情境(3')
从恩格斯对火的评价和火的危害引入。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火是一把“双刃剑”,善用之则为福,不善用之则为祸。让学生知道我们只有控制好“火”才能使它为我们更好的服务。提升学生的认同感,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2、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一:燃烧的条件(7')
1、哪些物质可以燃烧? ○
2、燃烧需要氧气吗? ○
3、可燃物的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吗? ○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三个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得出:不是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只有具有可燃性的物质才可以燃烧;可燃物燃烧必须与氧气(空气)接触;可燃物的温度还必须达到其自身的着火点。从而归纳出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面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演示实验(7')
猜想:热水中的白磷、铁片上的白磷和红磷都会燃烧吗?给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又会发生怎样的情况?
设计意图:在教材实验基础上进行改进。加深学生的直观印象,更加有利于总结出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在第二个演示实验中学生能观察到“水火相容”的景象,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也为探究灭火的原理做好准备。
实验探究二:用不同的方法灭火(7')
给定实验题目和目的,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讨论灭火的方法和原理。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开放式的探究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3、学以致用(8')
选取了生活中常见的几种起火情形,让学生讨论总结如何灭火,灭火的原理是什么。还选取了几个字面意思本节内容相关的成语,让学生用燃烧和灭火的化学知识进行解释。
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白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也能使学生对已学的知识的在生活中得到应用,体会到学有所用。
4、交流讨论(8')
出示两张火灾的图片,说明火灾会危及我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讨论:从火的“功”和“过”谈谈你对火的认识。我们如何预防火灾的发生?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学生树立防火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5、课堂小结(3')
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回顾,使学生能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牢牢掌握,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6、作业布置(2')
阅读《青少年公共安全预防与自救》第49页至第55页,小组合作或独立完成,写一篇小论文。参考题目《当我们遇到火灾如何灭火和自救》。
设计意图:改变传统的作业做题练习的模式,使课堂能延伸到生活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能学以致用。
四、板书设计
为了使教学重点突出,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整个板面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我板书了本节课的“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这样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五、效果预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感受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教师批评指正。谢谢!
第二篇:燃烧与灭火说课
初三化学说课教案
课题:燃烧和灭火课型:研究课课时:一课时 时间:2005年11月30日说课人:刘明兵(江油市大堰初中)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所处地位和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第七单元的首节,它在这一单元有起头的作用,将为后面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燃烧这一概念在生活中学生已经有所感悟,我们在学习氧气性质时,观察了木炭、硫、红磷、铝条的燃烧。可以说这节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对燃烧的概念明朗化,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必要的灭火措施和从火灾中安全逃生的方法,拥有较好的预防火灾安全的心理准备。让尽量减少火灾发生率落到实处。同时也是一堂很好的德育教材。
2、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充分利用活动元教学原理,设计不同的活动,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活动,并充分利用展示台、实物、图片、实验探究和课件等教学手段来达到教学目的。
具体思路:看一段关于火灾的报道,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分组实验,讨论和交流,初步悟出燃烧的条件——学生通过展台观察演示实验,并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燃烧的条件——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之间的内在联系——观察图片(课件),了解家庭火灾的一般灭火方法以及如何从火场逃生的技巧——演示灭火器原理实验,同时让学生观察灭火器的实物,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常见的灭火器及其使用方法。
3、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
③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方法。
②实验对比在化学学习中作用。
③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
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认识燃烧实质及其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②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一般方法。
(4)重、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
难点:①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②将灭火的方法和火灾的预防用于实际生活。
二、学情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了燃烧,也听到过关于发生火灾的一些情况。在第二单元学习氧气时又观察了木炭、硫、红磷、铝条的燃烧,而且感受了氢气不纯遇明火发生爆炸的实验。所以说学生的脑海里已经对燃烧的定义有了模糊的印象,很多经验也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燃烧是有条件的,只不过他们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规范的概念和方法而已。新课程中涉入了大量的实验探究,在前面单元学生也多次感受了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等方法,这为本课的实验探究打下了基础,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教师的演示实验,加上教师的引导,看来不难完成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归纳与理解。但是,由于我们很多学生是刚刚开始对实验探究方法的摸索,又加之农村初中要真正做到开齐实验探究也是很困难的,尤其江油才刚刚起步,所以困难也很大。
2、学法指导: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本节内容的特点,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自学,实验探究,教师展台演示,同时配上图片,视频和课件等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学生主要以动手实验,观察演示实验进行讨论,交流和结合教师的指导,点评最终达到完成教学目标。
3、难点突破:①引导学生分析每次实验结果所体现的结论。
②采用对比法,把实验所体现的不同条件总结出来。③将每次实验得出的结果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三、教学程序设计
四、板书设计:
课题1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
第三篇:《燃烧与灭火》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燃烧,了解燃烧条件;了解灭火原理,看懂与燃烧有关的图标,知道并能说出一
些灭火方法和原理
2、德育目标 渗透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
3、技能目标 在积极探索的实验中,培养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和抽象概括能力
4、情感目标 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的探究态度,及相互交流,互相合作的精神,渗透创新意识。在归纳对比的过程中渗透物质变化的内因与外因的辨证统一的观点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认识燃烧,了解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原理
2、难点如何通过探究实验,并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让学生总结出正确的结论
三、难点突破重点突出
突破难点的措施 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和与灭火原理的推理,突出燃烧条件是燃烧的外因;在通过灭火方法的提出与灭火原理的对照进一步突出燃烧条件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突出重点的方法 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探究实验后的交流及教师的引导和适时点拨来突破难点
四、教学模式
探究式教学法 感受知识—— 提出问题——探究活动—— 互动交流——总结、归纳,解决问题——情感交流(评价和感受)
五、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查阅资料
六、教学媒体选用:常规仪器(略)、录像片、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开阔视野,感受燃烧
1、看图片,了解燃烧的发展与应用
2、作实验,观察燃烧的现象,归纳燃烧的含义
3、引导思考,提出燃烧的条件
(二)科学探究,实验互动
1、据燃烧条件,设计实验:可燃物与非可燃物的比较;温度对燃烧和空气对燃烧的影响
2、互动交流 比较 归纳出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是燃烧的必要条件
3、课件演示燃烧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和与氧气接触,三者同时具备。(演示 碳燃烧可燃物燃烧条件)
4、演示 有益燃烧和有害燃烧,并依据燃烧条件进一步提出灭火原理。设计并验证灭火方法(用灭火原理或燃烧条件解释,同时,演示一些灭火方法)
(三)创新应用
1做实验时,酒精灯翻倒,酒精在1、应用 发生下类情况,你会采取什么方法灭火?为什么?○
2办公室吸烟,引起纸屑燃烧。○3线路老化短路引起火灾。桌面上燃烧起来。○
2、阅读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进行安全教育
3、创新应用依据现有环境和条件,设计灭火方法或自救方法
(四)评价与激励
(五)巩固与练习
八、板书设计有益燃烧(承启下节 燃料和热量)
燃烧条件 燃烧
有害燃烧
第四篇:燃烧与灭火评课记录
《燃烧与灭火》评课记录
时
间:2016年11月9日
地
点:九年级教师办公室 主持人:熊晓峰
记录人:张
涛
熊晓峰:今天聆听了田老师的一节化学课《燃烧和灭火》,很有感触。请大家就本节课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和想法。现在我先谈一下自己的看法。首先田老师从热点新闻“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引入新课题较好的处理了教学与生活实际应用的联系。通过复习镁带燃烧,铁丝燃烧,硫燃烧等旧的知识让学生寻找燃烧的共同点,师生共同探讨得出燃烧的概念,再通过实验来完善燃烧的概念。
张
涛:田老师准确把握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学生的认知起点、障碍点和发展点。知道本节课首先要帮助学生区分可燃物和非可燃物,其次是燃烧的条件,燃烧的化学本质,灭火的原理、灭火的方法。正是这种基于学生认知发展脉络的教学,才能达到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并学以致用,起到了突破教学难点的作用。田老师精心设计了化学实验和视频助学,便于学生学习抽象的概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这也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阳圣孝:由于本节课是一堂实验探究课,因此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时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我认为学生如果没有预习,他能提出燃烧需要氧气这一条件,即使预习了也最多提出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若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也就只可能对氧气、温度这两个条件进行探究。而在教学中,学生提出了物质必须是可燃物这一条件,并提出探究必须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按以往的教学惯例,师生可能就按教材的给予的方式——探究红磷、白磷燃烧的条件就了事,使课堂顺利进行,完成既定任务即可。因为学生已学习将近一个学期的化学,所以教师为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其创造能力,因势利导让学生分组讨论,对猜想的燃烧的条件中任意一条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并用实验验证或用图示验证。这样一来,所有学生都来了兴趣,你一言我一句,设计出很多意想不到的方案,如:棉花具有可燃性,那么蘸上水之后是否可燃?为什么?将棉花塞入试管,上面铺上教室中现有的粉笔灰,加强热会燃吗?!多么闪光的智慧!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受到强烈感染,在后面的验证实验中,学生更加积极主动,课堂更加和谐。
贺族兵:在推理探究灭火的原理的时候,让学生思考“怎样让一支燃着的蜡烛熄灭”这个问题,学生答到了降温,隔绝氧气,能力稍强一点的认为还可以用剪刀剪去烛芯。“铜片导热性能非常好,是否可以利用这一点来给蜡烛降温呢?”用液态二氧化碳更好,既可以隔绝氧气,又可以降低温度,双管齐下不是更好么?”学生的思维会让这堂课有第二次高潮,应该为学生欢呼。
廖建芬: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学生的思想也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感受和独特见解,给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放飞创新的空间。第二、要转变角色,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伙伴,走进学生的心灵,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第三、要善于捕捉思维的闪光点,用闪光点激发创造精彩。
第五篇:燃烧与灭火观课报告
听了陈长春老师的课《燃烧与灭火》,感触颇多,获益匪浅。
首先,三维教学目标明确,可操作性强,教材、学情分析明确到位。唯一不足就是没有以文字形式体现出本节课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这是教学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教学过程顺畅,教学效果良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课堂气氛较活跃,学生的探究学习贯穿课堂始终,扩充学生知识面增大课堂容量,还课堂于学生。
再者,本节课充分体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教只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整个教学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贯穿始终,教师只是引导学生得出正确 的结论归纳出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小组合作学习体现明显,学生的回答不再是一个人的观点,而是整个小组的智慧结晶,有效的提升了回答的正确率。在教学中,教师不再是指定某个学生完成某项任务,教师要求每小组选派代表参与教学中,有效的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所有学生都会出谋划策。在这方面,教师应提前做出知道,每小组选派的学生应该轮流进行,不要注定在优生升上,让全体学生机会均等。
其次,现在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大幅度的增大课堂容量,前提是教师具有足够的基本技能。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把信息技术简单的当成投影仪来使用,体现出的是文字与图片,很少应用到动画和影像资料。本节课中,对火灾的讲解完全可以再加入一些形象直面的东西。教师基本功扎实,引导性的语言很是到位,肢体语言即时即景引人入胜,在教学中和学生讨论热烈,不是强硬性质的填鸭式教学。
最后,教学中,教师实施分小组学习法,打破传统的排位方式,让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科学探究实验是整节课的引导,扎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让学生全员参与教学过程,课堂讨论热烈有效,课堂教学效果良好。小组讨论,小组成员选派代表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这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但是可能导致部分学生丧失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提前做好处理工作,不要局限在某个学生去完成教师的任务。
本节课是一节和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系的一节,学生已经通过很多方式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燃烧大家都见过,灭火大家也知道一些,学生缺少的只是知识的系统与总结,教师做到了这一点。
通过观看这节课,我感触很多,整节课中,陈老师先由学过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引入教学,看似无意实际大有深意,为下面‘燃烧’概念的提出埋下伏笔; 接下来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教学中,学生的科学探究一直在进行着,这正是整节课的一大亮点。学生对知识点的认知是被动地,只有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和想动手的思想,利用一系列的分组实验让学生主动出击!整节课下来,学生兴趣满满,教学效果必然让人满意!
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是否能坚持如此做?原因有两个:一是教学任务的压力,作为毕业班一般会加快教学进度,尽可能节约出时间进行复习,我们还会再去费时费力地探究教学吗?及时自己有想法也很难改变学校的教学进度。二是实验教学在学校很难保质保量的完成,任课教师怕麻烦,实验室没有专职的实 验员,需要教师自行准备实验器材......‘教师教、学生学’一直是我们大多数人采用的教学模式,在王老师的课堂中,王老师的语言不多,他只是提醒性的说几句,总结性的来两句。这需要教师有多大的定 力!我们在教学中,总是怕自己说少了学生听不明白,一遍一遍的重复,很多教师落下‘啰嗦’的恶名。陈老师的很多做法很值得我们每个人下来仔细琢磨认真学习。
这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总体感受以及自己一点小小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