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爱情观之分析

时间:2019-05-14 04:57: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大学生爱情观之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大学生爱情观之分析》。

第一篇:当代大学生爱情观之分析

当代大学生爱情观之分析

在这个约二十岁的年纪,我们的内心可能都会有着一种对爱情的渴望。于是,我们急促的寻找一个视乎适合我们的人来恋爱。满足我们对爱情的好奇。但是真的是爱情吗?或者说爱情是什么?大部分的大学生可能都不知道,可能有极少部分的人觉得自己了解,可是就只凭我们的这个年纪和阅历,真的能懂多少呢。

很多的书籍中都描写过爱情。在我们高中那个对爱朦胧的岁月。书中为我们这些初次涉足“社会”的“牛犊们”描绘出了爱情的象牙塔,圣洁而令人神往。而我在这里要谈的是当代大学生爱情观。当代大学生的爱情观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它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对爱情的认识、观点至今仍引发人们去争论和思索。

如今的大学校园,情侣出动不再是亮点。因为几乎在校园的每个角落你都可以看到这样明媚的阳光,欢笑的身影。很多的人是因为好奇,又有些学生是因为看别人在恋爱,于是自己也想去尝试。更有些同学则是听学哥学姐的谆谆教导,在大学里应该来一次罗曼蒂克的恋爱。其实很多的大学生即使在恋爱,但是他们对大学四年的爱情大多持不相信态度,这说明,他们有十分实际的价值观,当我问及为什么谈恋爱时大多数人表示因为心里空虚想找个伴。正是因为大学期间无聊空闲的时间太多了,他们为了平息厌倦,所以选择谈恋爱和网络游戏。那么他们谈恋爱的理由又是什么呢?大多数人仍然因为“错误”的理由进入这种恋爱关系――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终止寂寞、填满空虚、带给他们自己爱,或者有个人可去爱。

这种爱情观使得大学生盲目恋爱。但是我们要知道谈恋爱看起来简单,但是要真正处理好恋爱中的各种问题,对青年人来说甚至对每个成年人来说并不简单。爱情是婚姻和家庭的基础,对一个人一生的幸福至关重要。我们必须慎重,不能凑合或者随便。当我们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很多的学生相关生理知识缺乏,生活阅历不足,再加之没有正确的爱情观做指导以及盲从心理的影响,导致相当多的大学生都有恋爱受挫的经历,其中个别学生因为不能正视恋爱的挫折和无法排遣失恋的痛苦,出现消沉、悲观甚至轻生厌世等情绪反应。爱情本是美好的东西。不要让它成为你的负担。

我们应该怎样来对待这个问题。

首先,在选择恋爱对象时不能一时冲动,应该端正恋爱态度,多方面权衡,不可强求。端正恋爱态度。恋爱应该是一件郑重的事情,不能随便或者只是为了满足好奇。作为大学生应该深刻认识到爱不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待恋爱。无理性的爱是盲目的,也是危险的,导致的结果很可能是一场悲剧。所以,我们大学生要想得到一份美好的爱情生活,必须端正恋爱态度,勇于承担爱情的责任与义务。其次,要有一个合适的爱情期望值,不能盲目的追求过高也不能一味偏低。我们不能始终幻想着童话中的王子与灰姑娘,一个合适的爱情期望是决定一段爱情是否美满的关键因素。

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恋爱过程中,两人应相互尊重,追求纯洁、美好的爱情。做人要有自己的原则,即使是面对自己的恋人,也不要因为自己心中的情人而改变整个自己,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多顾及对方的感受,尽量避免彼此伤害,要做到相互尊重、关心、帮助和理解,尽力去追求纯洁而美好的爱情,摒弃用物质堆积起来的“爱情”,多注重两人内心的交流,爱情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只有平平淡淡才是真。

正确看待恋爱结果的成功与失败,即使结果不理想,也要尽快调整心态,不影响工作与学习。爱情在人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没有爱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但爱情不是人生的根本宗旨,只为爱情而活着是盲目的,也是苍白的。人生的真正应该追求的应当是事业,只有伟大的事业对人生才具有决定意义。

爱,是不能用几句话就可以吐尽的。这个字的深刻含义,也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体会。所有倘若觉得自己是在爱了,就应该认真对待。倘若失恋了。也不必沮丧。人生有很事可以做,爱只是一个小部分。在大学中,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开创自己的未来,我们该想的是如何是未来平坦美好,而非去完成一场自以为大的爱情。相信未来是美好的。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入党观之拙见

外国语 英语师范082 杨潇

当代大学生入党观之拙见

大学生是当代中国的领军式人物,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主力军。然而,这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个群体生长在改革开放最卓有成效的年代,也处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巨大变革和压力中。作为其中的一员,我深深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对当代大学生的引领作用;并且深深体会到,一名当代大学生所持有的应该是客观的、先进的,并且富有活力的思想观念。在这个群体中,入党,或者说最终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是我们一入学就树立的政治奋斗目标。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我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并按期向党组织提交思想动态报告。但是,在行动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我们,是否曾深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入党动机到底是什么?数据显示,在我设计的调查问卷中的大学生中(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但是还没有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大约2..8%的大学生选择“信仰共产主义”,约34.91%的学生选择“为他人、社会多做贡献”。这说明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持有积极、健康、正确的入党态度;然而,真正值得关注的应在于剩余的三分之二。入党动机可以划分为以下五种:理想型动机;进取型动机;从众型动机;虚荣型动机;功利型动机。在此,我将具体阐述我对上述五种入党动机的一点看法。

根据党史和我党的入党誓词(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来看,理想型动机类型的学生入党动机纯正,他们的政治觉悟高,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对党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浓厚的感情。在我看来,所谓理想动机,是以原始的党情为根本出发点,以最高的党员境界来要求自己,真正做到一名在思想上、政治上、精神上、甚至灵魂上都强烈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标杆式人物。然而这类的大学生,我只能感叹,少之又少,甚至是微乎其微!社会的大发展,经济的飞跃,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让我们有种错觉,也许这种错觉正在形成,也许已经深入到一些人的脑髓中,那就是人们精神支柱的粗糙化,已经被打磨光滑的精神,还能够剩下多少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作为一名大学生,我对所属群体很失望。从小接受教育,至今步入高等学府,我们的思想觉悟有多大的提高?是不是像我们升学一样,一步一个台阶呢?我想答案并不是那么肯定。如今功利化的教学模式着实应该改改了,如能把精神境的界提高到第一位的话,我想情况可能会有大大的改观吧。

我自己的入党动机严格的说是属于第二种:进取型动机。对于此种动机的评价,我归纳以下要点:此类学生虽有较为纯朴的上进心,但他们将入党作为自己追求学业上的成功与完美的重要附加因素。这部分学生要求入党,主要是大众传媒的刺激,受社会舆论(尤其是学校入党机制)的激励,受家长或亲友的鼓励。严格地说,他们的入党动机不纯正。大学生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了,但是作为一名社会人,绝对不够成熟。事实上,就算是三十而立,也难不被自己生活的圈子左右。学校往往在发展党员的时候,着重考察大学生的学习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吸收进去的入党积极份子在普通学生中,是较为优秀的,是有进取心的。所以,以进取心为入党动机,表面上看起来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深入了讲,根本不够格。这种进取心必需有个前提才行,我是为何而不断进取?为自己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处于微小的物质层面;那在精神层面上呢,必需把

外国语 英语师范082 杨潇 共产主义的信仰拿出来,这才是一名合格的党员的条件。不要说它空,不要说他假,只是你做得的不够好,只是你的思想境界不够高。通过端正思想和态度,培养树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正确理想,实现做一名真正共产党人的目标是指日可待的。事实也是如此,这些大学生是党组织争取的主要对象,价值取向基本正确,主要通过从政治角度提高对党的性质、宗旨目标等党性认识,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不断反思,定有大成。

针对剩下的三种入党动机,我给的定位是:这三种动机不仅是错误的,更是有害的,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来说,腐蚀的不仅是他们的心灵,更腐蚀了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要坚决“打击”。从众型动机,虚荣型动机和功利型动机都犯了同一种错误,那就是在利我还是利他上,他们选择了前者。当一个人有从众行为的时候,这就证明了他是没有思想的,希望在“随大流”中做到“我也不能吃亏”,“有好处我也得分一杯羹”。而虚荣动机的大学生,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虚荣的背后是无止境的攀比,这种虚荣心是万万要不得!倘若有一天他站在制高点的时候,是不是觉得就站在生命的尽头了呢?最后是功利性的入党动机,这让我想到了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这三句话,而持有功利性入党动机的大学生,或许就能把这三句话改头换面一下吧。持有这三种入党动机的大学生,我觉得是可悲的,也是可怜的。翻开你们的成长史,翻开你们的教育史,有多少次已经背离了正确的方向?翻开中国共产党党史,一一对照,认真考虑自己想入党的“一厢情愿”到底是怎么了,自己的觉悟和能力究竟能不能达到党的要求吗?答案是一目了然的。有的大学生说,现在的大学早就把发展党员作为一项类似于指标性的任务,每年各年级各班能够发展几个党员,几个入党积极份子算的清清楚楚,审核也是马马虎虎,凭什么严格要求我们?这话说的不是不无道理。可是呢,人生的钥匙掌握在自己手里,走什么样的路,过什么样的桥,只有自己知道,也许路上有荆棘,也许路上不平坦,但是我们的精神指引不能歪斜,更不能“倒打一耙”。

简略分析了上述五种入党动机,说实话,自己有诸多不足,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社会舆论导向和社会竞争机制起到很大的影响。在社会舆论导向在一层面上,我觉得必要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与之挂钩的社会实践是很必要的;其次是,要改变传统的“入党光荣”观念,一个平庸的、碌碌无为的党员是光荣的吗?只有当你真正为大家、为人民做出点什么的时候,你才是光荣的。在社会竞争机制上,我认为要大力改变“入党”为前程添砖加瓦的不利形象,要让大家形成这样一种心理---党员比常人苦,比常人累,想入党的人需要好好掂量。

*** 杨潇2010年12月14日

第三篇:大学生“城市就业”观之原因分析

大学生“城市就业”观之原因分析

摘 要: 本文以大学生择业地域选择的调查研究为切入点,以反映大学毕业生就业地域偏向于城市的“城市就业”观念,从传统思想观念、城市发展优位、学生个人发展空间、就业保障机制、高校专业设置五个方面分析这一观念存在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择业地域 城市就业

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如今,这一问题已经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就就业地域而言,可大体分为“城市”和“基层”,因本文研究需要,对“城市”和“基层”分别做以下界定:“城市”是指定区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人口等的集中之地和中心所在,随着人类文明形成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有别于乡村的高级聚落。具体来说,包含直辖市、省会城市、地级城市;基层是指有别于“城市”的县级城市、乡镇及农村。笔者以“你未来择业首先选择哪些地域”的问题对三亚学院3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收回287份有效问卷,其中76%的学生首选大城市,14%的人选择县级城市和乡镇,7%的人选择农村,3%的人选择其他。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就业地域首选城市趋势较明显,这就是大学生择业观念中的“城市就业”现象。

“城市就业”现象与“基层就业”现象相对应,具体指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首选地域为本文界定的“城市”,具体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大学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城市时,以自己就读学校所在地为标准,选择同等级别的城市,如在海口市某大学就读的学生选择去昆明市工作;另一种是以自己就读学校所在地为标准,选择更高级别的城市,如在海口市某大学就读的学生选择去上海市工作。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传统思想束缚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

城乡户籍制度的划分、城市农村二元经济格局局面的形成,导致大部分城镇及农村学生产生通过读大学走出小地方,走向大城市改变自己命运的“鲤鱼跳龙门”的思想,形成向往城市、憧憬城市生活,重“城市”、轻“城镇农村”的观念。他们去城市学习并融入城市生活,脑海中往往会形成“这才是生活”的想法,同时有“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人生信条,以至于在择业时想留在城市。另外一部分出生在城市的学生,他们从小享受着城市带给他们生活的便利及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往往会形成“城里人”的自豪感,甚至瞧不起“乡下人”,在择业时,他们不愿意离开城市,更不愿意深入到基层工作。

二、城市发展优位带来更好的就业发展

城市发展优位是世界城市化的基本规律之一,包括城市地理优位、城市交通优位和城市资源优位,也就是说,地理位置优良、交通发达、资源丰富的城市将率先发展。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必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及更广的就业平台,在这种大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往往更容易在社会资源丰富、用人单位密集、就业岗位充足、信息更新快捷的城市找心仪的工作及较好的发展机遇,所以大部分学生更加倾向于在城市就业。再有,城市与基层的工作环境存在差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并且大城市往往与国际接轨,形成浓厚的国际文化氛围。总之,城市在体制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人文环境、生态条件、基础设施、经济水准等方面要优于城镇农村,因此更加吸引大学毕业生择业选择。

三、基层缺乏发展空间且机制尚不健全

200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文件,各级政府以此为基础,制订出台了相关实施方案,着实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从实施情况和反馈意见来看,仍然暴露出很多问题:一是虽然各种优惠和激励政策很明确,但在实际实施中,由于缺乏保障机制,以至于这些优惠和激励政策形同虚设;二是激励和保障政策缺乏长期实效,往往导致部分大学毕业生来基层干两三年,拿到相关优惠政策就离开的情况;三是地方政府难以解决大学毕业生安家、福利待遇、人事户籍等切身相关利益问题;四是基层缺乏必要硬件支撑和软件环境支持,不能为大学毕业生提供才华施展的舞台,难以吸引大学毕业生来此就业。

四、城市的工资、福利、待遇相对城镇农村更有保障

不可否认,相对于城镇农村,城市是集财政收支、文化交流、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就业机遇、社会管理、社会保障于一体的“高级聚落”。城市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个人发展空间,更加有保障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层面,这些对大学毕业生而言,无疑是极其重要并具有更大吸引力的。具体来看,城市与基层的收入存在悬殊。城市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人才,部分人才在基层中发挥的作用不大,以至于同样的工作在城市可以获取高额的收入,而在基层只能获取温饱收入,例如:网络工程师、软件工程师、游戏设计师、平面设计师等。就其他一些社会保险制度和保障机制实施情况来看,城市实施力度更大、实施范围广,总体而言,比城镇农村更加有保障。

五、高校专业设置呈现城市指向性的特点

对大学生而言,专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的知识结构和就业取向。但是,目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明显带有城市指向性,其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具有为城市服务的特点。在这种教育大背景下,大学生接收知识和掌握技能往往带有城市专用性的特点,也就是说,若要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施,从减少人力资源损耗角度考虑,大学毕业生必须选择城市就业,或者说拥有这种知识技能的学生并不适合在城镇农村就业。此外,很多高校在开设新专业时,往往优先考虑就业率较高的新兴技术专业、交叉学科专业、高层次经营管理专业、边缘学科专业等,而这些专业恰恰是城市发展所需要而基层不太需要的专业。

参考文献:

[1]罗澍伟.城市、城市理论与城市史[M].城市史研究(17一18).大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2]李胜贤,郭忠孝,李晓安.大学生城市化就业问题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分析

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分析

实践课报告作者:贺程

一、调查报告简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各种心理压力困扰着当代大学生,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的程度和范围也在日益加深和扩大。某名校某大学生自杀坠楼身亡,某考生因未能考取理想大学郁郁寡欢,某大学生沉迷网络,网吧猝死等等。我们希望通过对身边同学的调查分析,联系他们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找出困扰着大学生心理的压力源所在,寻找发现心理压力对人们日常生活、健康的影响,给大学生打预防针。同时了解实际缓解压力的方法帮助我们身边的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理压力带来的不良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心理问题始终是敏感问题,人们不自觉地忽视或是不能正确面对。这需要学生、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和调试能力。根据这两个星期以来的调查显示,我们总结可概括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主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择业困难;

2、自卑;

3、考试不过关;

4、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

5、自己的工作成效不如别人;

6、理想与现实有差距。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分析能够帮助哪些存在心理压力的同学合理的释放解压,帮助大学生拥有阳光般明媚的健康心态。

二、调查背景

调查时间:2010年4月12至2010年4月30

调查对象: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调查方式:随机抽取,电话、网络、面对面交谈

三、正文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都承受着较以往更大的压力。象牙塔中的大学生再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从我们步入大学开始,来自于学习、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接踵而至,长期地承受各种压力使很多大学生产生了心理健康问题和心理疾患,并且患病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大学新生,正处于高中生活到大学生活的转变阶段,他们带着离开父母和亲友的孤独感,开始全新的大学生活。由于对新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教学方法、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不适应,使他们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更高。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影响其本人、家庭和学校,更重要的是将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兴衰成败。

根据这两个星期以来的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主要呈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择业困难;

2、自卑;

3、考试不过关;

4、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

5、自己的工作成效不如别人;

6、理想与现实有差距。对于这些方面我们选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几个方面着重分析。

1、即将毕业,就业困难。

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而言,首屈一指的压力便是就业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应届大学生的数量急剧上升,而社会所能提供的岗位远远无法满足这些毕业大学生的要求,因此在还未毕业前,许多大学生普遍愁闷寡言,对自己未来一片茫然,担心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择

业困难构成其压力的核心。择业压力所导致的心理紧张和心理困境,其实质是由自身能力与理想目标之间的落差造成的,落差越大,心理压力也就越大。在我们的调查中有一批来自农村的学生,自小家庭条件差,而学习成绩一般,对自己缺乏信心,又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必须找到一份好工作,因此心理压力是相当大的,而且是与日俱增。择业压力也使我们而不仅仅是城市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不安全感。大多数人都采取的是消极应对策略——回避。虽然不去想它,但是问题和压力却仍然存在,尽管只是一种茫然状态。其中我们发现在我们与受访者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这些人大多都很沉默寡言,具体表现出内向、不自信的性格特征,这些性格特征直接决定其应对压力的方式及特点:敏感,脆弱和消极。

2、自卑

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遇到了一个也是大一的学生,在和他的交谈中,我们发现他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太过自卑。他来自农村,由于从小生活的环境和接受的教育方式与城市孩子不同,表现出在大众场合不敢发言,跟别人交流时总不能恰当地表达自己,尤其是跟老师或陌生人谈话,总觉得十分局促,举手头足不知如何是好,并且脸红得很厉害。别人评价他是一个很忧郁的人。因此,在成长和交往的过程中,越来越不自信,老是怀疑自己的能力,久而久之变得很沉闷,少言寡语,喜欢发呆,以至于其他人误解他是在装深沉,人际关系也变得及其微妙,并且不善于处理这种关系导致心理偏差。他非常担心毕业后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现在更是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极度自卑,没有勇气参加任何活动。

从这位同学的现状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位同学太过自卑,无法正确的面对自己在性格上的不足,没有勇气去接受和改变,其根本是他自身沟通能力的缺乏导致的。在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后没有采取积极的态度,过分的否定自己,迷失自我,从根本上失去了主见,导致心理压力巨大。

3、理想与现实有差距

在我们身边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很高的期望,喜欢幻想,喜欢把虚拟的未来生活构建的非常完美、幸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又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学习成绩、毕业后的工作、住房、婚姻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当他们从虚拟回到现实的时候,会很难接受眼前的一切,一下子从天堂掉入地狱。他们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太大,现实的条件远远无法实现他们的理想,从而感到失望、愁闷、自卑,再加上父母、亲人对自己期望太高,久而久之变无法面对这种差距,怀疑自己的能力,使得心理压力日益剧增,眼中损害心理健康。这实际上是没有正确认清自己的表现,太过自高自傲,没有摆正自己的位子,看清形势,没有脚踏实地的努力。

四、应对策略

心理压力的形成是众多因素的集体表现,不能以偏概全,我们必须正确的面对自身的缺陷和不足,看清社会的形势,学会自己调节,合理的释放压力。

首先,我们应该增强自身心理压力的抵抗能力。我们任何一个人都

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我们随时随地的接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刺激,我们要学会合理的释放自身压力,适当的放松,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平常事,得之坦然使之泰然,处事不惊;其次,我们要多于父母、同学、老师沟通交流,多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锻炼自己的沟通交流能力;再次,我们必须看清自我,确立正确、切合实际的理想和目标,然后有计划有条理的实施,但也不可妄自菲薄;最后,我们应当多做心理咨询,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最后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通过这次实践课的活动帮助我们身边的同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理压力,也帮助我们大家了解心理压力的危害,给广大现代大学生一剂强心针。

第五篇:当代大学生自信分析

当代大学生自信分析

2007210464贺发亮

摘要:当代大学生面临更多的竞争压力,更多的困难挑战,而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自信,挫折承受力却普遍偏低。调动自己的内部动力机制,确立坚定的奋斗目标,大学生需要增加自信面对未来社会,应学会自我激励,自我调节。

关键词:动机 目标 激励 自信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当代大学生将面临比以往更大的压力。意味着他们在生活,学习和就业方面将遭遇更多的困难和挫折。但今高校洞察力心理承受能力问题多多,心理防线脆弱,不敢正视现实,遭遇困难难以重新振作,一旦陷入消极状态无法自拔,无法使自己重新恢复自信的大有人在。甚至出现堕落、自杀等极端行为。当今高校改革,注重学业调整,结构优化的同时,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也不容忽视。如何使大学生对自己,对人生充满自信,对困难挫折不畏退缩,也是大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种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也非一日而成,是一个在生活学习实践中潜移默化的培育,需要学校、教师的正确引导,积极配合,但更重要的是要让每个学生内在情绪积极调动,充满自信的迎接未来挑战。

大学生自信激励首先应激发内在动机,确定行为目标。动机:指能激励人的行动,并引起行动满足某种需要的欲望、愿望、理想、信念等主观心理因素。具有原发性,内隐性,实践性特征,对人的行为具有始发功能、调节、定向、选择机能、强化机能等作用。由需要、驱力和外界活动结合便产生既有力量又有方向的动机,再由动机引导个体行为达到目标,活动的目的即指行为所要达到的目标和预期结果,有行为启动、导向启动、调节行业、激励行为、聚合行为、鼓舞士气的作用。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目标,让自己朝着目标努力奋进,人类要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核心在于创新,基础是培养创造型人才。但如果一个大学连自己内部动机都没有调动,又如何谈到创新呢?如果没有一个明确具体的目标,任何人、团体的积极性不可能被激发出来。所以,在大一新生入学前的生活,学习指导作用不容忽视,可是实际中学校以对此却不够重视,有许多大学生在大学的前两年学习生活过得很盲目。等到觉悟,有了自己对未来明确的方向时,为时已晚。这个目标的确立应该因人而异,因时调整、细化。但必须要使学生树立一个目标意识,这个目标是要从自己实际需要,兴趣出发来设定的,而且在迈向目标过程中应该坚持不懈。作为在校大学生,年轻,充满朝气,应该有远大的目标,不竭的奋斗精神,但实际情况下的中国大学生对生活满意度中等偏下水平,积极情感频率偏低,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那么如何激发内部动机呢?

首先,从学校、家庭、教师这些外部因素来说:老师,家长对学生的认可是激发动力和利器。为了获得认可,人人尽全力去努力奋斗。当一个人努力后得到别人的肯定或赞美,心中会产生一种满足的成就感。每个人需要被人肯定的愿望,尤其是在大学阶段,学生处于人格转型的关键期,这种被人赞同的需求更多,以便对未来更加充满幸福憧憬,更加自信。同时,也应进行适度的消极强化,人都是有惰性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动力,激发容易,持续激发不易,激发动力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家长、教师、学校应在各种适当的情境中对学生的状态进行观察,采取相应对策。但是,外部条件的作用总是相对而言的。外部强化作为一种控制因素出现时,让个体体会到从事这项活动是出于外界压力而不是自愿的,对从事的活动做出外部归因。从而削弱对活动的内在兴趣,可能会降低内部动机。内部动机是出于学生内在需要,内在兴趣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独立

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能自我激励、自我观察、独立思考、自我探索、自我调控、自我检查和自我评价。这就必须引起动机的需要是出自于大学生内心的。例如我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就是最好的例子,由于许多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是根据必须过级、否则拿不到毕业证和学位出发,这种外在强制性的逼迫力使得许多学生学习英语时体验到的只是一种痛苦,而相对大城市的学生而言,由于环境和整个学风面貌和中小城市差异,学习英语的出发点不尽相同,更多的重点院校的学生动机是能有较好的英语水平,提高自己竞争的含金量,或者出国深造,所以花了相同大量的时间在英语上,前者的成绩明显低于后者,除了外在环境影响,个人学习的动机也有很大影响。所以只有当行为者充分认识到他的行为努力是出自于自身自愿的需要、兴趣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内在潜能,达到最理想的目标。当然,有些目标非学生所本意,但又必须去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应当能够自我调整。

(二)自我调整,坚定信心 适当的自我调整又是大学生必备的心理素质。在困境中不断自己鼓劲,不平丧失信心,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树立信心首先应战胜自卑,虽然自卑心理在有时能促使我们改变自身状况,追求更好的发展动力,对个人的发展具有激励和促进作用,但自信心对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无论在智力上还是体力上,或者在处世能力上,都有着基础的支持作用。因此,在面对困境时,尤其不能失去信心。要学会自我调节,自我激励的方法: 自我激励法:自我激励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动力派系之一,主要用生活中的哲理、榜样的事迹或明智的思想观念来激励自己,同各种不良情绪进行斗争。要相信凭借自己的意志、能力和奋斗精神,没能得到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得到,使能增强自信心,从而增加获得成功的可能性。自我暗示法:心理学家默顿提出“预言自动实现”原则,认为人们具有一种自动促使预言实现的倾向,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抱着积极的心态,相信自己能进步,看到成功的希望,就能激发人的动力。进行积极的归因:特别在面对失败时,应总结原因,努力改进。但在总结原因时,虽然原则上应客观,但是有时适当的带有主观性的归因,有利于自信心的维护。把失败的原因部分归结于外部不可控因素,从而不降低自我能力的评价,有利于激发过进取力,重新来过。适时调整理想自我:理想自我的目标定得过低,则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目标太高或根本不适合自己,在实践中会不可避免的一次又一次地经历失败,不利于自信心的培养建立。学会微笑:笑能给人自信,是医治自信不足的良药。大学生在遭遇困难时,能经过自我调整,对一些不如意一笑而过,如风过耳,正确地评价自我,则能继续充满自信进入下一个奋斗历程。行为补偿法:即把某些情绪化为行动的力量,它是有修复和补偿功能,倘若其貌不扬,便把精力集中到学习和科研上,进行转移调节,从事业的成就中求得补偿,保持心理平衡。

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从总的来说是紧张的,如果大学不善于适应这种竞争性的环境。不能对明确自我奋斗目标,对自己、他人、社会充满自信,便难以真正发挥其内在积极性,内在潜能。学校应对大学生开展切实有效的心理教育课程,对在转折期的大学生进行恰当的心理引导,但这种教育引导不是停留在课程、考试、评价为目标,最关键的是以学生内化为目标,达到学生能够具备良好心理素质,充满自信走向社会。

参考资料:

(1)《论内部动机的激发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王玲凤 《教育探索》

(2)《谈大学生情绪的激发调节》 杨敏杰 《教育探索》

(3)《激励的黄金法则》 理查得·丹尼 王龙 译 《管理实务》

(4)《现代管理心理学》 程正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中学生自卑心理引导》 刘卫春 《教育探索》

(6)《大学生自信发展特点的研究》 车丽萍 《心理科学》

下载当代大学生爱情观之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大学生爱情观之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代大学生特点分析

    当代大学生特点分析 追求档次,崇尚名牌;经常光顾高消费文体娱乐场所;配备高档通讯设备;外出上街,常坐出租车;聚会交友,大讲排场等。其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其绝对数不小,而对他人的负......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之热爱人民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之热爱人民 人民是军队的母亲,军队是人民的儿子。热爱人民是革命军人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是理所当然的价值追求。 胡主席明确指出:“热爱人民,就是要忠实......

    《牡丹亭》与《红楼梦》爱情观之比较

    第 1 页 共 7 页 《牡丹亭》与《红楼梦》爱情观之比较 自古以来,爱情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爱情从来都是文学作品的不二主题,随着时代和人们意识的发展对于爱情的观念认识也越......

    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原因分析尽管偶像崇拜心理对个体的行为和价值观不一定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定位、价值取向、审美观以及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

    当代大学生恋爱调查分析

    【摘 要】本文通过对南昌航空大学在校大学本科生的恋爱调查研究,从大学生恋爱原因、择偶标准、对恋爱的看法等角度来探讨大学生恋爱观和恋爱行为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_★

    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调查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

    分析当代大学生着装心理(★)

    分析当代大学生着装心理 摘要:服装对于人类一直是十分重要的,从远古到今天,“衣”一直都在人类生活中排在第一位,而且服装不仅仅是一个遮挡肉体的东西,更是一种时尚的代表。对于......

    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分析

    [摘要]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人才供求关系的变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拓宽奋斗领域、实现自我价值、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关键词大学摘要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