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原因分析

时间:2019-05-12 15:11: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原因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原因分析》。

第一篇: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原因分析

尽管偶像崇拜心理对个体的行为和价值观不一定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定位、价值取向、审美观以及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偶像崇拜心理的形成原因很多,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众心理:青少年非常喜欢相互比较,在“追星族”中,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使他们将偶像崇拜看成一种时尚。如果哪位同学没有参加这些活动,一方面害怕自己被其他同学视为落伍,观念保守,不够时尚;另一方面也可能被同学所排斥,因为不追星的同学和追星的同学之间的共同语言减少,从心理上缺少了归属感,游离于同学之外的滋味很不好受,于是他们就有意无意地跟随其他同学去追星。

(2)内心需求和精神寄托:有些学生将偶像看成一种精神动力,带来成长的快乐,促进自我健康发展。当然,若把握不当,也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这样一部分学生对偶像的崇拜到了爱屋及乌的程度。如他们的喜、怒、哀、乐往往和自己崇拜的明星联系在一起,将偶像的生日、星座、喜爱颜色、兴趣等如数记录,形成系列档案,而对学习的兴趣却大打折扣。甚至自己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等都一味地模仿明星们。青少年喜欢幻想,他们通过模仿明星的各种行为,将自己想象成明星的样子,丰富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这也是青少年自居作用的结果。

总的来讲,适度的偶像崇拜是有利于个体的发展与成熟,大多数成年人都有类似的追星的经历。作为老师或家长,试图完全阻止青少年的追星行动是不现实的。但也不能不闻不问,必须予以正确的引导,进行适度、适时、适当的偶像心理定位。社会媒体也应该努力为青少年树立积极的、向上的可崇拜的“偶像”。

第二篇: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

员宁波1,2王永平2

(1.中北大学,山西 太原 030051;2.山西大同大学,山西 大同 037009)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率一直呈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发生了一些特大重大恶性案件,使大学生犯罪问题成了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研究大学生犯罪问题,必须对大学生犯罪的原因进行认真分析,只有从正确的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入手,才能有效的对大学生犯罪进行预防。对于大学生犯罪原因的分析,应涵盖大学生群体生存与发展的各个方面,由此便形成了“社会原因”、“个体原因”、“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等四个主要原因,对于这四个主要原因,要进一步深入、全面、细致的分析总结。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原因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 crime

In recent years the rising crime rate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en a trend, especially some super major malignant cases have happened frequently, and university student crime problem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whole society.In order to research this problem, the cause of the crime of college students must be carefully analyzed.Only from analyzing the cause of the crime of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ly, it is effective in the crime prevention.It should be covered all its aspects of college students' community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ncluding social causes, individual causes, family reasons, school reasons and so on, which should be analysed and concluded further thoroughly, comprehensively and carefully.Keywords:university student crime;reason

作者简介:员宁波(1982-),男,山西平陆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E-mail:***@126.com, *** 大学生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优秀群体,正处在学知识、长才干、塑人生的关键时期,是整个社会未来的期望所在,但是近几年大学生犯罪现象频频见诸报端,冲击着人们的眼球,震颤着人们的心理。人们对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感到失望之余,不禁要问“现在的大学生怎么啦?”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分析是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只有做好原因分析才能把握其规律性,才能有效的进行预防。1社会原因

1.1社会转型时期,社会控制弱化

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刻的、快速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这一时期,旧的社会规范在不断的被瓦解、破坏,新的社会规范却不能快速的重建,适应不了社会的要求,导致了社会规范出现了大量的断层和盲区。由于社会规范的缺乏使得许多社会行为得不到社会的确认和保护,那么社会控制的威慑力就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另外,在旧的社会规范逐渐失去约束力的同时,虽然已经建立相应的社会规范但并不具备相应的约束力,从而导致社会规范失去社会控制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身处社会转型期,有些大学生不能正确和理智对待社会规范“失范”的现实,在社会控制弱化的状态下,自己行为失范,甚至走向了犯罪。1.2 社会经济背景

虽然我国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生产力、人民文化物质生活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我国现在及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体的表现就是:相当多的人生活还不富裕,贫富差距加大;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通货膨胀严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后收入少,如蚁族、蜗居等现象;社会中普遍的低收入以及高房价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对大学生思想、心理、行为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特别是社会上“有钱就有一切”、“拜金主义”盛行,是对社会涉世不深、判断力较弱的大学生价值观出现偏差,追求享受奢侈生活,进而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获取金钱。1.3社会不良亚文化的影响

亚文化又叫做小文化、次文化或副文化,是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是社会文化体系中与主流文化相对应的组成部分,它具有与主流文化不同或不尽相同的文化价值体系。

笔者经过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访谈、调查发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一种崇尚社会不良亚文化的现象,比如,大学生们对暴力、色情、团伙、买卖考试答案、通过非正常手段获取利益等行为的赞赏态度和津津乐道的谈论。这些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社会化过程和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并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心理品质之中,成为他们日常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不良亚文化诱发大学生犯罪是通过污染大学生的成长生活环境,进而扭曲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并进一步提供大学生模仿模版来实现的。现用图形来解释这一过程:

P

B

E 图1 社会不良亚文化与大学生犯罪的关系

[注]:E代表社会不良亚文化环境;P代表大学生个体心理;B代表大学生行为

1.4 舆论舆情的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尤其是现在网络越来越普及,使大学生接受各种思想文化的途径和渠道更加的宽泛、方便、快捷。一些西方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文化思想以及生活方式成为大学生重点关注的对象,如经济私有化、政治多党化、社会多元化等。同时,社会中存在的一些不公平现象,尤其是贪污腐败、权力滥用、贫富差距、就业难以及“富二代”、“官二代”等等社会问题,都会成为大学生关注的焦点。这些不公平现象都会给大学生造成失望、悲观、社会缺乏正义等情绪,再加上大学生心理还不是完全成熟,缺乏是非辨别能力和自我控制力,容易偏激,从而诱发犯罪。

另外,传播媒介往往在传播舆论舆情关注的重要事件的过程中不够理性和严谨,在传播过程中渲染暴力、颓废、色情和其他低级不健康的内容,这些对于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大学生来说,极易诱发不健康乃至违法犯罪心理的滋长,大学生中许多暴力和色情犯罪都源于媒体的不良影响。正如德国社会学家施耐德先生说:“我们头脑中关于犯罪的图像是由大众传媒所决定的。” 1.5 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违法犯罪的最直接的诱因就是周围环境中有大量违法犯罪的现象存在。如果一个大学处在一个环境比较复杂、一直以来犯罪率比较高的地区,那么这个大学的学生肯定犯罪率比较高。

大学里存在着大量的消费群体,可谓商机无限,由于有校园消费的带动,所以周边有着大量的投资者和经营者。这里合法与非法经营活动掺杂并存,商业及其他各类诈骗现象比较严重。因为不在校园内,不属于学校管理,而且经常管理混乱、松懈,从业和居住人员复杂,有劣迹的人员经常隐蔽其间,这些人员由于住在学校附近,经常出入学校,扰乱了高校治安秩序的稳定。其中,以高校周边的出租屋形成治安隐患最为严重。出租屋固有的安全隐患使盗窃等刑事案件更加严重,高校周边出租屋内甚至盘踞着寄生在大学生群体上的盗窃、诈骗团伙。另外,由于人员构成复杂,出租屋管理存在漏洞,容易引发打架斗殴、抢劫、盗窃、性骚扰、制假造假等案件[1]。2个体原因

2.1心理因素(病态人格)

心理因素是内外多种因素在主体身上的综合反映。心理学认为: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三四岁的大学生,心理呈现出追求新奇特、辨别良莠能力差、自我控制能力差、好走极端、好冲动、意志力薄弱、心理脆弱、应对挫折的能力差、虚荣心强等特点。如果这些不良的心理特点不能够有效的控制和改善,都会成为违法犯罪的诱因。大多数的违法犯罪大学生的犯罪动机都是由于满足不了不切实际的心理需要而引起的。

在大学生犯罪的心理因素中,变态心理也是重要的心理因素。当代大学生由于各种压力比较大,心里比较矛盾纠结,不能自拔;有些大学生可能心理闭锁,缺乏沟通;有些大学生理想和现实差距较大等问题。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和宣泄,缺乏很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诱发了心理障碍和心理变态,因心理变态导致犯罪在大学生犯罪中占有很大比重。据天津高校体育验收资料统计,有16%以上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心理不健康。江西团省委对全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表明,约有25.3%的人有心理疾病。深圳大学的调查表明,大学生中度、低度心理障碍率为46.44%。从这些统计数据表明大学生是病态人格的高发群体,疾患主要表现为孤僻症、压抑症、沮丧症和冷漠症等。这类大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愿与人交流,而是自己苦闷,在心理无法得到平衡和解脱的时候,就很可能采取极端的手段去处理,容易违法犯罪。2.2经济生活状况因素

据统计,我国高校中存在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的总数大约有400多万,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20%—25%。据一份对贫困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方面的调查,一些贫困大学生月消费水平仅维持在300元以内,甚至低于150元,他们的生活水平相当低,对于这些贫困大学生来说,手机、电脑、名牌服装、MP3、电子书等等离他们非常的遥远。然而这一切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都是巨大的诱惑,甚至部分大学生盲目消费、攀比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等,使贫困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困难和心理压力,这些行为现象从以下几个方面影响贫困大学生。① 很多贫困大学生由此产生了自卑的感觉,出现了心理障碍,甚至诱发犯罪;② 这些东西本身就是一种诱惑,有些贫困大学生,在这种诱惑下违法犯罪;③ 甚至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因此而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利用非法手段获得金钱,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费。2.3价值观因素

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个体意识的核心,是人行为的主要精神支柱,是一个人行为的终极内驱力。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已由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有些犯罪大学生由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的缺陷,加上不能正确认识社会阴暗面,形成了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表现在:① 政治信仰动摇。部分大学生由于受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一味羡慕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动摇,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产生怀疑、失望情绪,对生活学习缺乏热情和积极性。② 社会责任感淡薄、以自我为中心,往往从唯我主义观点出发,偏激、错误地认识自我,强调“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奋斗、自我实现”的客观合理性,陷入“自我”的迷宫不能自拔。他们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自己的人生精神支柱,就会产生违法犯罪的心理动机。③ 拜金主义,只追求物质享受。有的大学生认为,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贫富差距和个人付出的劳动汗水不成正比。社会上存在的权钱交易等一些腐败现象,也使大学生在心理上“失衡”。他们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自己的人生精神支柱,崇尚“青春不乐、一生白过”和“金钱万能、享乐至上”的腐朽生活方式,为了享乐和不白白浪费这几十年人生,就必须痛痛快快“潇洒走一回”。这影响到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成为诱发和刺激大学生犯罪的根源。

在这些错误观念的驱动下,容易演变为反社会意识,在恶性发展时,违法犯罪者就会唯利是图,损人利己,采取违法犯罪的现实行动。2.4行为状况因素

交友不慎则是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催化剂,如通过网络而结交的形形色色的网友,容易受到诱惑并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在不良交往的影响下,意志薄弱的大学生会抵制不住引诱,参与违法犯罪活动。3家庭原因

家庭是人生活的第一个环境,是社会最基本单位,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负有重要责任。良好的家庭生活,能够预防和约束个人的犯罪行为;反之,会使孩子发展出现偏差,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据调查,80.1%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是因为“家庭因素”[2]。家庭环境对子女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1 问题家庭

“问题家庭”指的是夫妻关系紧张,家庭不睦;夫妻处于离异、分居破碎家庭;离异后再婚,继父母关系处理不好;家庭成员或近亲属中有违法犯罪现象的家庭等。现实社会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家庭。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于1992年在对八省市监狱、少管所、劳动教养所和工读学校的2000多人的调查结果显示,违法犯罪青少年中,父母离异、分居、再婚、丧偶的合计占24.1%。我国社会学者还在对29个省市的城市小学的902名离异家庭儿童和808名健全家庭儿童的对比研究中发现,离异家庭儿童在同伴关系、自控能力、情绪、性格、道德和学习等方面都明显不如来自健全家庭的儿童[3]。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组织的对八个省近2000名违法犯罪青少年的调查则表明,约有50%的青少年的家庭成员或近亲属中有违法犯罪的记录[4]。可见,问题家庭对青少年的成长有非常严重的不利影响,家庭问题越严重,青少年所发生的问题也会越严重,问题家庭的大学生较之正常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犯罪。3.2问题家庭教育 3.2.1 无形教育,父母言传身教存在问题。俗话说的好“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脊梁骨长大的。”孩子从一出生就受到父母的言行、习惯、爱好等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无形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许多父母不够重视,在生活中出言不逊、大打出手、敌视邻里、不孝敬父母、、甚至违法犯罪:不择手段追求金钱,聚众赌博、偷税漏税,贪污,行贿受贿等。这一切对会使孩子得到一种失范的道德教育,这种家长带出来的孩子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2.2有形教育。现实生活中的父母亲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存在问题。溺爱教育,当代大学生中有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被视为掌上明珠,在家庭成员的宠爱和呵护下成长。家长一味的满足孩子过度的物质需求,对孩子言听计从,百依百顺,甚至溺爱放纵、姑息迁就、袒护不良行为,这些孩子在家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走出家门上了大学之后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个人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于是出现孤独、苦恼、情绪低落,甚至出现行为不良,违法犯罪。成绩教育,当代大学生都是时代的佼佼者,他们的学习成绩很优秀。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家长长期的努力教育的结果,在相当多的家长的心目中,子女教育就是要教育孩子学习好,成绩高,以考试成绩作为对子女的唯一要求,能考上大学为标准,没有把培养一个健全的健康的“人”作为目标。忽视孩子的道德修养和良好品质的培养,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简单教育,这种教育分为放任教育和粗暴教育。放任教育是对孩子不管不教,放任自流,这类父母缺乏责任心,任其自生自灭。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比较冷漠、自私,缺乏良好的行为规范,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粗暴教育指的是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也比较重视,但是教育方法简单粗暴。这类问题的家长往往都是工作较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的学习,当看到孩子学习成绩下滑或不理想时,不关心、不积极寻找问题的症结,而是采用简单的打骂等粗暴的方式来解决。对子女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动辄训斥、打骂,很难使子女养成良好的意志和个性品格。这样容易使孩子形成敏感自卑,焦虑抑郁,易怒多疑,偏执敌对等品质,这些不良的品质逐渐积累最终可能形成缺陷人格。进而诱发犯罪。

有学者在对60例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案件剖析时发现,有87.5%的家庭在教育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5]。4学校原因 4.1 教育内容失当

学校教育是一个人接受教育的最主要的形式,良好的学校教育,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对不良的家庭教育、社会影响、心理问题起到矫正和弥补的作用,使学生成为一个健康健全的“人”。因此学校教育在大学生犯罪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教育内容失当或欠缺的现象。

目前,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但是这仅仅是个口号,中国所有的学校,从小学到大学都没有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只追求升学率,升学率和学生的成绩成为评价学校好坏或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学生为考试而学,教师为升学而教。学校和教师只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道德品质、人文精神和法律素质等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这样培养出来的考进大学的优等生往往都是“问题”生。这一切都是长期以来、各级教育系统应试教育得来的恶果。4.2学校管理问题

从1999年开始,各类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扩招,在校大学生数量急剧增加,而学校的各种设施,尤其是管理跟不上急剧扩张的步伐,学校仍然采取一种粗放的管理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现实的情况,造成管理不力或无力管理。同时,管理力度也不够。另外,目前一些高校过高估计了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对于学生中已出现或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规章加以规范,或者制度、规章不健全、不完善。有的学校即使制定了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受诸多因素干扰,在处理时大打折扣。如本该留级、退学的违纪学生,在家长和老师的求情下,学校也常常“手下留情”。也正是由于“有章不循”、“有禁不止”,一些本来可以“回炉重铸”的学生,一步一步从不良行为发展到违纪行为,进而发展到违法犯罪行为。同时也令少数大学生有恃无恐,不断做出违纪乃至违法犯罪行为。所以笔者认为,目前高校校风难以好转,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这里。

参考文献

[1]佚名,对高校周边出租屋的政策建议,互联网

[2]刘忠忱,《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及预防对策》,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郭翔,《家庭变迁与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犯罪研究,2000年第3期 [4]冯树梁,《中外预防犯罪比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78-388页

[5]毛磊, 武侠.《触目惊心的现实—关于未成年人犯罪及预防的思考之一》,人民日报,2000年,7月11日第三版

第三篇:浅谈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分析_原因分析

浅谈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分析_原因分析

论文摘要:积极、健康、向上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变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出现的隐患令人担忧。本文深入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思想现状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自己的建议。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原因分析,对策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方向,而且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就强调道: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可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并找出对策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创新与继承同在的21世纪,在我国生产力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在西方价值文化充斥大学校园的时候,我们采取了对研究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课堂提问和个别谈话的方式,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政治素质状况、道德状况、价值观念,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当代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具有较高的爱国热情,他们关心国内外发展形势;他们坚决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充分信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标榜“青年兴则国兴,青年道德高尚则社会稳定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思想主流让人满意。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隐患

积极向上的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主流我们充分肯定,但是却不容乐观。在调查中,同样发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存在着重大隐患,具体表现在:

1、人生价值观倾向多元化、利益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各种思潮一起向大学生涌来。信奉集体主义还是个人主义?是注重奉献还是注重索取?是利人还是利己?是努力学习还是追求金钱、享乐、刺激、舒适、悠闲?所有这些方面的价值取向,都呈现在大学生面前,供他们挑选和确定。但有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选择出现了错误的倾向。

2、思想道德认识存在偏差。据调查表明,在很多高校1/2的人认为目前社会道德生活状况是假恶丑多于真善美,而认为真善美多于假恶丑的人不到1/10。还有2/5的人是摇摆人“现在有很多事情使人说不清楚是好是坏”。

3、公德实践能力较差。大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脱节现象。表现为道德观念还不够牢固,精神文明素质差。在日常生活中,公交车上有老幼上车了,许多人装着睡觉,装着没看见;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扔瓜皮果壳;在校园内看见老师不打招呼,如同没看到;在教室有内容庸俗的课桌文化等不良现象到处可见。

4、理想信念意识不强。有些高校大学生认为教育最后的出路不大,毕业后没有前途,所以出现逃避学习的现状。如:他们对学习毫无兴趣、对生活失去信心,有的以应付老师和考试为目的,照抄照搬别人的作业,考试舞弊,把大好时光浪费在打扮、早恋、网络、追时尚等上面而荒废学业。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原因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之间都具有因果关系。关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多视角方面探讨:

1、经济对大学生思想影响以及市场经济给思想道德教育带来困难。改革开放国门大开,各种思潮纷纷涌入,使大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一些大学生盲目崇洋。收入待遇等因素使一些毕业生将外企作为就业的热点目标,祖国意识在一些大学生的心目中渐渐淡化。就大学生而言,他们的社会接触面及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远比在学校工作的老师要广、要快的多。而教育者往往不能提前把握社会环境的变化与发展,当大学生身上已经反映一定的思想问题时,教师才被动的去进行教育,这给德育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使教师的说教显得软弱无力,针对性不强,更谈不上“及时”甚至“超前”了,造成对在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滞后的局面。

2、大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与社会性发展不平衡。心理、生理疾病是人类个体与社会、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在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要转变为现实性,最终还要通过主体起作用,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运动而最终完成。根据认识理论,外在刺激不一定会简单地引起某种反应,在刺激与反应之间还有一个认知的过程,即主体的评价。正由于主体对客体的不同的认知而导致了不同的质、量、度的反应,而这种主体的认识结构,是主体在这一切生活经验包括社会文化因素的沉积的结果。

3、社会教育乏力和家庭教育的失控。由于我国当前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和新旧体制转轨时期,市场运作和法规秩序尚不健全,和谐、公平、公正的环境尚未完全形成。同时,家庭教育一方面大学生大部分住校,远离父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基本脱节。

三、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对策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人的思想道德的过程是呈阶梯状的,修养越好,站的台阶就越高,达到的境界就越高。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办好高校,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就与时俱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构筑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柱,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真正深入头脑、扎根人心,转为广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引导广大同学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进一步坚定广大同学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人问精神。

2、转变思想教育观念。

面对新时期赋予给高校思想工作的新任务,抓住当代大学生求新、求特、求异、求乐等特点,探索适合他们生活的思想工作新途径,新方法,从而引导他们走向求稳、求实、求高、求美,让他们沿着一条健康向上的轨迹成长。具体来说,一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学习采取广大同学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最好的感知和理解。二要以理说人,以情动人,以德服人。道理是科学,感情是艺术。入情入理,才能入脑入心。三要有创新意识。建立“三线一面”的教育途径。以德育课程为主线,进行正确道德观念的灌输,实现明理;以主题讨论会和学校传统活动为主线来实现激情;以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导行;充分利用各学科、各领域的德育因素,使学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都贯穿、渗透德育,寓德育于教学和活动中。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四要科学化。要运用现代传播工具与手段创新思想教育方法。如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传播工具的普及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应充分利用这一载体。五营造良好的育人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实现文化育人。六是树立典型形象,及时地利用身边人、身边先进事例作为榜样,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七是开展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广大同学在实践中达到育人目的。八是加强引导和自我教育相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从现实环境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变“填鸭式”为“引导式”,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九是要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实现其功能的最大化,就必须整合各种要素,充分发挥各要素的在育人中的作用。

3、加强学生社区的文化建设。

要努力优化校园和学生园区的文化环境,形成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为此我们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吸取大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优秀产品的营养,净化心灵,振奋他们的精神,增强自身的抵御能力,进而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不受外来腐朽文化的左右。同时,用现代高新技术的手段来提炼、丰富和完善我国的各种文化内容和形式,使校园文化、学生园区的文化活动得以丰富多彩地开展。

总之,大学是青年人才聚集、也是活跃思想、积极关注社会敏感话题的地方,而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则是参与这些活动的主体,大学生在思想上出现了一些新状况、新问题是不足为怪的,不必惊慌失措,也不必把一些影射在大学生身上的社会转型期所暴露的消极思想完全归结于大学生本身和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是立足于社会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脉搏及时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加以正确的指导,从大学生产生思想问题的根源出发来寻找思路,充分发挥高校各级党团组织优势,开展各种活动和讲座,以及参加各种积极向上的公益活动,让他们从社会实践中亲身体会,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切实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参考文献 马怡,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 北方经贸, 2003(3)2 刘晓明等,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3 刘广珠,577名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情况的调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 4 罗月丰,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 思想政治教育, 2004(6)5 张平等,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科学思维,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1)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财产型犯罪的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财产型犯罪的原因分析

末阳有夕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犯罪的不断严重,逐渐使这个不太严重的问题进入人们的视线中。大学生财产犯罪在大学生犯罪中占据了重要的比例,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大学生财产发罪的原因

关键字当代大学生财产犯罪犯罪原因

在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走上犯罪的道路,不仅让人匪夷所思,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家庭的危害。青少年犯罪与贩毒吸毒,环境污染并称世界三大公害,而大学生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占有相当的比例。总的来说大学生犯罪率低于其他行业,但近年来呈逐渐严重的趋势。虽然是大学生犯罪的可能是万分之几,但是就某个大学生而言,则是百分之百的沉沦与毁灭。就大学生犯罪又以财产型犯罪为主,其中盗窃为主的财产犯罪就占据了大学生犯罪的70%。研究大学生财产犯罪不仅仅可以使学理得到完善,更重要的是其现实意义。首先,能为大学生的教育提供反面教材与例证,很好的教育大学生;其次,可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金钱观,以合理的态度处理与金钱有关的问题;最后,能为预防大学生犯罪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恰当的对策。

界定大学生财产型犯罪

所谓侵犯财产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获取公私财物,以及挪用单位财物,故意毁坏公私财物或者破坏生产经营的行为。它是刑法我国刑法分则各类犯罪中的一大类,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中包括抢劫、盗窃、诈骗、抢夺、侵占等十二个罪名。而就大学生犯罪而言主要是非法获得公私财产,集中体现在盗窃、诈骗、敲诈勒索以及抢劫等几个犯罪行为。财产犯罪实际上就是对他人财产所有权进行非法侵犯的行为,该行为的本质是使他人的财产遭受到非法的侵犯。犯罪学角度,不仅将侵犯财产所有权为目的的犯罪归于此类;同时也将因多数由贪利性动机的驱动下,而不以非法获得财产为目的的犯罪行为归于此类。例如:盗窃正在使用的电力,交通设备的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

大学生财产犯罪的特点

一、团伙性作案

大学生受不良的社会风气影响,形成一些哥们儿义气、来帮结伙等庸俗的人际关系。很容易受其中某些重要人物的影响和带动,团伙进行犯罪。例如:武汉两所大学的学生交叉组成两个盗窃、流氓团体。①

二、广泛性

大学生犯罪中财产犯罪占有很高的比重,较为普遍广泛。据调查。大学生犯罪中盗窃等财产犯罪占大学生犯罪的70%左右。②

三、预谋性

大学生财产犯罪不同于其他犯罪,大部分都需要一个预先的谋划与专门的分工。例如:上海某大学一盗窃团伙,他们进行偷窃时有严密的分工,有的负责提供信息。有的负责把风,短短一年就偷窃了近万元的物品。③

犯罪原因

犯罪原因是指各种犯罪因素按其作用层次、力度及其作用机制所构成的能引起犯罪行为

发生、发展和犯罪现象存在与变化的一个犯罪系统。该系统是各种因素不断作用和变化的动态结构而非静态的系统。只有在各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前提下,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促使犯罪条件、时机等相应的各因素成熟,才能发生犯罪行为。

一、特别因素

这些因素属于以下的其他的因素之中,因为其重要性和特有性而将其作为一个特殊的部分用于突出其重要性和醒目作用。

(一)侥幸心理作怪

抱一抱或许成功的心理状态进行行动的便是侥幸心理,大学生在实施第一次违法犯罪活动时总是希望成功,他们自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被别人发现,用一种自我“鼓励”自我安慰方式来说服自己。反正不管怎样,失败或成功也就这一次是大部分大学生犯罪是的心理,而且大学生特殊的身份为侥幸有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特定的环境下,大学生侥幸心理容易与财欲相结合。例如:大学生马洁,2002年9月30日,已经升入大四的她到学院东教学楼一教室里看书,进入教室后空无一人,看见一个包在桌上,打开一看有一个精美的手机,见四下没有人,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将之据为己有。④

(二)自我中心的思想

自我中心的思想是指在个体与他人或社会的关系上往往只以自我为出发点,个体从本位和自我欲求去看事行事。由于有这种思维模式,不能理解或无法理解他人对此行为的真正态度,不能意识到社会规范对该行为的评价,难免会做出出轨的行为。需要注明的是自我中心不是不为别人考虑,而是按自己的主观愿望来分析和处理问题,不是真正的站在别人的位置和角度来解决问题。就大学生而言,拥有该思想的主要集中在独生子女,由于在家庭中的中心地位,使他们很难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拥有一种我想得到就应该得到,我才是真理。例如:据一名涉嫌盗窃的女大学生讲,她盗窃的都是她好友的物品,可当她看见她们手机、随声听时,“就像变态一样,一定要去拿”。

二、社会因素

人是社会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一个社会必然会对其有深刻的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形势与犯罪率和犯罪类型有着密切联系。国家政治、经济的稳定以及发展的态势,很大程度上决定一般公民的正常生活,当然大学生也不例外。目前我国正处于相应的社会经济、政治的转型阶段,社会积累的各种矛盾、问题进一步的激化和暴露,为犯罪提供更多的诱发因素和客观条件。

(一)社会的风气的影响

社会风气是指社会状态的综合反应,体现了社会成员的总体性质和精神风貌,并很大程度上暗示了一个社会的文明发展水平,进一步表现为社会的文化环境。我国由于经历了多年的**和经济的相对落后,逐渐形成了一种“崇尚金钱”“以金钱衡量一切”的不良的社会风气。社会中人们并不看重个人的品质和金钱的来源,看中的仅是财富的程度。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很大程度上为大学生财产犯罪找到了较为合适的借口和心里的平衡。例如:某些大学看见别的大学生偷车之后并没有受到指责和歧视,因此自己也盲目的跟风,实施了这种偷车的行为。

(二)社会控制机制的不完善

国家的制度的建设正处于一个快速完善的时期,但目前存在着不小的问题。法律以及法制建设不完善和相对的滞后,监督系统和惩罚机制以及预防的措施的不适应。同时,政法人员不足且素质较低,警力不够,装备落后,不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为大学生犯罪提供了不少可行的机会。

执行的力度不够,没有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使得有些犯罪游离于惩

罚的门外,使刑罚的社会效应不同程度的削弱。例如:现在大学比较普遍的偷车现象,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却进一步的形成了一种不良的亚文化。

三、个人因素

大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与其自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犯罪行为的形成体现在一个内化——外化的过程。其中内化的过程是指个体将一定的精神文化经过社会学习而转化为稳定的心理因素的过程,即将人类的知识、经验、社会规范以及价值观转化为个体内在的知识、经验、社会规范以及价值观。其实质就是社会化。所谓的外化过程是指与内化相对应的,将主观的心理活动向外部活动转化,包括言语与具体的行为。不难看出大学生犯罪是内化与外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不合理的需要

需要是个体心理或生理的不平衡状态,是动机的前提,是行为的根源。因此大学生犯罪必须有其不合理的需要,而就财产犯罪而言主要的是追求享乐的需要和满足报复的需要。在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追求享乐的偏斜。据有关的调查,盗窃犯罪占大学生犯罪总数的70%左右,稳居大学生犯罪首位。值得一提的是这类大学生的家庭条件往往不是很困难,但由于他们追求过高的消费,只要出现经济“吃紧”,家庭又不能满足时,便很容易产生盗窃的动机。有些大学生财产犯罪,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在人际小矛盾上的心理平衡。例如:南京某高校一女大学生煞费苦心的设计盗窃,又将盗窃的物品精心毁掉和遗弃,仅仅是为了获得自己心里的满足感。⑤

(二)需要的不合理的满足方式

大学生产生了不合理的需要只是一个充分的条件,而只有与满足其不合理需要的不合理方式相结合,才能使犯罪行为产生。大学生之所以还会产生不合理的满足方式,即反社会的方式,主要与大学生自身的品德以及所持的社会规范有关。大学生持有正确的观点,选择合理的方式,即使其拥有不合理的需要,也不会产生犯罪行为。总的来说,只有小部分大学生持有的态度过于的偏差,选择了不合理的方式,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四、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心灵的港湾,是孩子的一所学校,家庭对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极大的影响着犯罪。一般而言,父母与青少年的关系与密切,那么犯罪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就越大。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断乳期,第一次离开父母和家庭进入高校学习。对父母的依恋开始逐渐的减少,与此同时和社会的接触联系不甚完善。生理方面他们进入了躁动的青春期,在加上学校过于宽松的管理使他们处于一种无所依恋和信念缺失的生活中。因而大学时期是他们人生中很关键很危险的重要时期,如果稍有不慎,他们就会如脱缰的野马。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和不适当

大学生之所以犯罪很大取决于教育的缺乏和恰当。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大学生犯罪的土壤。我国大部分公民的文化程度较低,首先缺乏对孩子正确和适当教育的认识;其次缺少给予孩子这种教育的能力。教育的方式主要包括:溺爱型、粗暴型和放任型。其中又以溺爱型最为常见,大部分独生子女受到了父母、家庭以及学校的多重宠爱。养成了一种“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这种溺爱式的教育,过分的扩大了孩子的欲求和自我放纵,从而影响其自制能力,从而产生犯罪,多以财产的获得为主。例如:某高校的张某,学习成绩优秀,获得过全省“三好学生”的称号,却因为偷窃入狱。⑥

(二)家庭的情境

家庭的情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贫困家庭的学生由于父母忙于

工作,给他们的教育和引导的时间较少,有许多贫困学生有严重的自卑倾向,马加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他们进人大学这个花花世界之后,各种观念与自己原有的观念发生冲突,而大学生本身就是一个想证明自己、攀比心理极强的群体,很正常的就产生了时尚、装扮等多种高消费的需要。加上自身家庭的不富裕难以满足他新生的要求,就会寻找各种替代的手段。这种替代手段很大的可能就是进行财产犯罪,来满足新生的需要。很容易为什么在财产犯罪中贫困的学生占大多数。

家庭的欠和睦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和睦的家庭,家庭的气氛冷淡、紧张,子女难以感受到温暖和关怀,长期的生活下去会产生人格和心理问题。当矛盾激化的时候孩子可能采用犯罪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

五、学院因素

对于学生而言,学校就是他们的第二家园。作为大学生在学校的时间远比在家的时间多,基本上除了假期,大学生的生活都在大学里度过。当然学校不仅仅是生活的场所,更是他们学习接受知识,进行道德思想教育,增强技能技术,习得社会规范。即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场所。大学的教育应该是德智体美劳的全面的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文化知识的传授和谋生技能的习得。同时,校园又是一个小社会,拥有社会的许多功能却又相对的不完善,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进一步是这个小社会复杂和多样化。在校园的相处中矛盾和问题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而校园教育的问题正好使这些问题得到激发。很大程度上可以说,现行的大学的制度和教育上的问题是大学成为促使大学生犯罪的重要因素。

(一)教育策略的失误

我国由于人口的爆炸,再教育方面为了尽可能的体现形式上的公平,采用了“一考定终生”的高考制度,使得我们标榜的素质教育逐渐的变质成为应试教育。这种先天畸形的教育方式使得大部分学生不能在教育的关键期得到应有的道德教育,而在大学并没有充分的改善这种教育的方式和注重针对不足重点教育,突出体现在大学生为了工作的需要考各种证书而不是全面的发展。大学的教育依然无可厚非的注重科学文化的教育,但却在道德品质的指引与法律知识的普及上相对的滞后。因此大学培养出来的只是“偏才”,而不是“全才”或者“德才”。我们有理由相信刘海洋一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法律观念的缺乏和道德的缺失。

(二)校园管理的不足

大学的管理的缺陷主要表现两个方面:

一、管理制度的滞后。近年来,大学的建设在量上有着飞跃式的发展,大学进一步扩大生源、各学校争先开设新的专业、学院向大学过度、科向本科靠齐,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大学的发展,但是也出现了管理制度的滞后和脱节。有的学校由专科成为本科之后,并没有在管理的制度上做出相应的完善。

二、管理力度的问题。有些大学,基于对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信任上,管理较为宽松。然而,大学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自制,又因为没有严格的管理,致使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冲突频发,有的甚至放纵任性。例如:某些学校出现了学生打麻将、斗地主之风,而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广东陈某到一所大学有自行车时被学校的保卫部门抓住,而学校的保卫部门念其是大学生没有给予相应的处罚。陈某回校后纠结九所高校的二十余名学生,在两个月内偷取了七十余部自行车。与之相对应,有的学校管理过于严格,延续着高中的管理方式。缩小大学生的自由时间,从而更好的管理大学生。这种力度的管理有表面的平和,但是弊端亦为严重。作为追求自由和性格张扬的现代大学生,在这种管理下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同时扼杀了大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同时,当他们无法承受相应的压力的时候,大多会选择一些难以理解的发泄方式。例如:有的学生为了发泄自己对学校管理的不满,而从事破坏学校公共设施的行为。

(三)校园文化的冲突与影响

大学相对与社会来说本身便是一个亚文化群体,而在学校里面也存在着主流文化和亚

文化。亚文化是指与主流文化相对应,不被大部分人接受,得到一部分群体信仰的文化。大学是个鱼龙混杂的地方,大学生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不断的融合中变化出现一些少数接受的亚文化群体。然而,这些大学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指引和教育,使他们越发离主流文化越远,从而做出越轨的行为。例如:某校大学生以“老乡”为名,而从事偷窃自行车的活动。

小结

综上所述,大学生犯罪是由各种因素结合的结果,各个因素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在各因素共同起作用的时候,犯罪行为才会产生。当然各因素也分主要和次要,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作用。

①见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第二章、23页

②见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第五章、184页

③见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第二章、23页

④见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第五章、188页

⑤见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第三章、109页

⑥见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第三章、90页

参考文献:

(1)当代大学生犯罪问题研究·颜小冬·中国检查出版社2004年版

(2)大学生违法犯罪研究·曹振宇·郑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在大学生财产犯罪原因与预防对策分析·石晓华 薛荣金·社会科学论坛2008·4

(4)犯罪心理学·罗大华·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对当代大学生犯罪的思考·张笑天·社会科学与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源自中警院,本人论文

第五篇:大学生偶像崇拜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偶像崇拜的调查研究

本文所讨论的“偶像崇拜”,不是指政治上或宗教上的个人崇拜,而是指一种特定的、在当代社会非常流行的新型个人崇拜——对体育界或娱乐界名人的个人崇拜。随着社会的发展,政治和宗教上的个人崇拜日益淡漠,学术上的个人崇拜在公众中也渐渐消失,但流行娱乐性质的个人崇拜却愈演愈烈,在青年人中尤其普遍。

团中央宣传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最近对不同地区的2710名大中学生就偶像崇拜现象进行调查。调查显示,目前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着“偶像崇拜”现象。被调查的青少年中,有50%的人承认有过特别喜欢、崇拜某个“明星”的经历;有34.5%的人承认自己正在崇拜某个“明星”。在崇拜的偶像中,99%以上是影视界和体育界“明星”。这说明,偶像崇拜的现象在当代中国青年人中是非常普遍的,而且绝大部分偶像来自流行娱乐界或体育界。青少年偶像行为在本质上不是一种单纯的道德行为,而是同道德品质、个性行为有关系的一种发展心理行为。我们必须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对这个问题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调查。

一、问题背景和研究目的

偶像崇拜的兴盛,与当代社会青年人信仰普遍缺失、缺乏共同价值观有重要关系。著名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艾里克森指出,青少年要经历从自我迷茫到自我确认的发展过程,他们内心深处的困惑缘于心中没有建立起一个稳定的自我形象,即所谓“自我同一感”。他们开始思索自我的意义,他们急需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活生生的形象作为自我的代表。所谓自我同一感,是指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中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的一连串感觉。青少年在形成自我同一感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或多个模仿的对象,这种模仿对象是崇拜者的代言人、崇拜者的理想自我,也是崇拜者心目中未来自己的形象。

在童年时代,父母是孩子心目中最权威、最值得模仿的偶像;但步入青春期后,父母的偶像作用日益衰落,青年人虽然在经济上还无法摆脱父母,但在心理上却急于摆脱父母的影响和控制,建立自己独立的人格、独立的价值体系。改革开放以前,中国青少年所接受的偶像大多是雷锋等“英雄式”的模范,这种模范的共同特点是生活平凡、克己奉公并具有强烈的自我牺牲精神,引导青少年形成一种较为理性、实际和非情绪化的社会认知。但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文化日趋多元化,“英雄式”模范的影响日趋淡漠,不能给青少年提供模仿的对象。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宗教传统很深刻,青少年往往受到宗教的影响而把上帝、耶稣基督和现实中的宗教人物作为其崇拜对象,这些宗教偶像在客观上往往能起到平衡心态、加强自我约束机制的作用。但在中国,宗教传统本来就不强,历史上曾统治社会的儒家思想也被极大削弱,在青少年中缺乏影响。因此,体育界和娱乐界的明星成为青少年的主要崇拜对象,是有深刻社会背景的。团中央宣传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也表明,除了周恩来、邓小平等少数政治领袖外,青少年崇拜的偶像几乎都是体育界和娱乐界的明星。

社会心理学认为,偶像崇拜是由于“晕轮效应”而形成夸大的社会印象和盲目的心理倾向,把个人喜好的人物看得完美无缺,从而导致高度认同、崇尚并伴有情感依恋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行为。应该注意到,偶像崇拜对青少年的影响主要在于个人内在满足,如心理满足、情绪分享等,而不仅仅只是一些外在的表现。对娱乐界和体育界明星的崇拜,与当代社会的商业化宣传也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与

商业社会的经济基础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正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二、研究假设

(本研究主要针对青少年中的大学生群体,因此以下假设都是针对大学生提出的)

大学生希望摆脱父母或师长赋予自己的价值观,但又忽视了对自身价值观的建设,难以形成自己的成熟价值观;他们往往以崇拜偶像作为价值观的“替代品”,通过崇拜、模仿偶像来取代价值观的作用。当大学生增加对价值观的重视,开始努力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时,偶像崇拜现象就会趋于减弱和消失。

三、研究程序

1、研究对象:按照规范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本来应该在北京大学全体本科生中进行随机抽样;但是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本次研究不得不采用便宜抽样的方法。

2、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为匿名问卷,但要求注明自己的年龄、院系、专业。

3、问卷设计:根据《社会心理学》(章志光主编)、《社会心理学》(侯玉波编著)和本学期《社会心理学》课件中提出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制定《大学生偶像崇拜心理调查问卷》,其内容如下:

(注:以下提到的“偶像”,既指娱乐、体育明星,也指政治、宗教、学术人物或历史人物,只要是崇拜和模仿的对象,就可以视为偶像。请填表人注意)

问题1:你是否有过偶像崇拜的经历?

A有,而且正在崇拜 B有,但现在已不再崇拜 C几乎没有

问题2:你经常有意识地模仿你崇拜的偶像吗?

A很经常 B比较经常 C一般 D比较少 E非常少

问题3:你认为偶像可以对自己的思想造成多大影响?

A非常大 B比较大 C一般 D比较小 E非常小

问题4:你认为大学生崇拜偶像是正确的、合理的行为吗?

A绝对是 B是 C不清楚 D不是 E绝对不是

问题5:你认为偶像在自己生活中的地位是怎么样的?

A不可或缺 B比较重要 C一般 D不太重要 E无足轻重

问题6:你赞同你父母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吗?

A非常赞同 B比较赞同 C一般 D不太赞同 E极不赞同

问题7:你现在的老师当中,在价值观方面有值得你仿效的吗?

A非常正确 B比较正确 C很难说 D不太正确 E极不正确

问题8:你现在仍然刻意模仿你父母或老师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吗?

A非常正确 B比较正确 C很难说 D不太正确 E极不正确

问题9:你是否有明确的个人信仰或价值观?

A有,很明确 B有,但不明确 C没有,但准备建立 D没有,也不打算建立

问题10:你认为在现代社会,建立自己的价值观是否很重要?

A非常重要 B比较重要 C一般 D不太重要 E极不重要

问题11:你经常思考有关信仰和价值观的问题吗?

A很经常 B比较经常 C一般 D比较少 E非常少

问题12:请注明你的院系、年级、专业、性别和年龄,谢谢您的合作!

4、结果处理: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0份,回收有效问卷56份,其中性别比例为男生45份,女生11份;院系比例按照被试人的要求,予以保密。

在问题1中,回答A、B、C依次得5、3、1分

在问题2-问题11中,回答A、B、C、D、E依次得5、4、3、2、1分

问题12主要用来判断各个不同专业、年级、性别、年龄阶段的同学的不同态度

四、结果分析与结论

问题1到问题5一起计分,其平均分记为分数甲。分数甲代表被试者偶像崇拜的程度,分数越高,崇拜程度越高。偶像崇拜程度是本次调查问卷的因变量。

问题6到问题11一起计分,其平均分记为分数乙。分数乙代表被试者对价值观的重视程度。对价值观的重视程度是本次调查问卷的自变量。

本次调查的假设是:大学生越重视培养自己的价值观,对偶像崇拜的需求就会越弱。因此,自变量和因变量应该呈比较强的负相关性。

事实上,在回收的56份问卷中,被试者问题1-问题5的平均得分(分数甲)为2.52分(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二位,下同),问题6-问题11的平均得分(分数乙)为3.31分。从平均情况看来,被试者的偶像崇拜倾向并不十分强烈,对价值观的培养则普遍比较重视,这可能与北京大学强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盲从、努力建立自己的价值观有关,也可能是因为本次调查主要是调查大二学生,其阅历普遍比较成熟。

在56位被试者中,问题1-问题5的平均得分(分数甲)低于3.0分的有34位,高于3.0分的有22位。我以“A类”和“B类”来称呼这两类被试者,前者的偶像崇拜倾向比较弱,后者的偶像崇拜倾向比较强。A类被试者问题6-问题11的平均得分(分数乙)为3.50分,B类被试者问题6-问题11的平均得分(分数乙)则为3.12分,差距有0.38分左右。从这个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对价值观重视程度较高的被试者,其偶像崇拜倾向往往较低;对价值观重视程度较低的被试者,其偶像崇拜倾向往往较高。偶像崇拜倾向在一般水平以上者,其对价值观重视的程度明显低于偶像崇拜倾向在一般水平以下者。如果以“一般”崇拜程度划线,两者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这个差距不算特别大,但也足以说明一些问题。

如果将被试者的偶像崇拜程度进一步细分,可以分为四类:分数甲在1.0到2.0分(不含)之间的被试者有11位,在2.0分到3.0分(不含)之间的被试者有23位,在3.0分到4.0分(不含)之间的被试者有17位,在4.0分到5.0分之间的被试者有5位。我将这五类被试者分别称为“a类”“b类”“c类”“d类”,其偶像崇拜倾向依次递增,a类最低,d类最高。分别统计这五类被试者的分数乙,可以得到以下结果:a类被试者的分数乙平均为3.70分;b类被试者的分数乙平均为3.39分;c类被试者的分数乙平均为3.17分,d类被试者的分数乙平均为2.94分。从这个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偶像崇拜倾向与对价值观的重视程度之间的确存在负相关性,偶像崇拜倾向越强的被试者,其对价值观的重视程度也越低。但是在这样的细分之后,对价值观的重视与偶像崇拜倾向之间的负相关性并没有很明显的呈现出来,偶像崇拜程度最高和最低的两类被试者之间,分数乙的差距只有0.76分,这个差距仍然不算特别突出。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

个,第一是因为调查样本对价值观的重视程度普遍比较高,非常不重视价值观的被试者很少;第二是因为这样的细分还是太笼统,如果能够再做进一步的精确细分,或许会有更多收获,负相关性会增加。

当然,由于样本数目有限,进一步细分的意义也不大;如果再将abcd四类被试者分为更多类别,每个类别的被试者就相当少了,缺乏统计意义。如果将来有条件进行更大规模、取样更规范、设计更科学的问卷调查,至少调查100个左右的样本,我认为是可以进一步细分,并进一步深入分析偶像崇拜倾向和对价值观重视程度之间的负相关性的。当然,通过这个比较简单的问卷调查,已经可以初步证明大学生对价值观的重视程度和偶像崇拜倾向之间存在负相关性,问卷调查的目的基本达到了。

根据本次调查的实际结果,可以初步证明本文提出的基本假设:大学生的偶像崇拜与价值观有非常重要的联系,偶像崇拜往往被认为是价值观的替代品,正是因为对价值观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成熟的价值观,偶像崇拜才会大行其道,弥补和替代这个“价值观缺失”造成的空白。因此,对待偶像崇拜这种社会现象,我们应该秉承“治标不如治本”的态度,从价值观方面入手,引导大学生重视价值观、建立自己的成熟价值观,使之摆脱“价值观缺失”的窘境。随着对价值观重视程度的提升,随着大学生逐渐形成自己成熟稳定的价值观,偶像崇拜的倾向也就会减弱乃至消失。

下载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原因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原因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析当代大学生犯罪原因及预防

    当代社会中,大学生犯罪有增长趋势,而且大学生犯罪向多样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一些所谓的“学习尖子”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些现象的出现决非偶然。一 原因浅析1. 市场经济深......

    当代大学生特点分析

    当代大学生特点分析 追求档次,崇尚名牌;经常光顾高消费文体娱乐场所;配备高档通讯设备;外出上街,常坐出租车;聚会交友,大讲排场等。其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其绝对数不小,而对他人的负......

    当代大学生自信分析

    当代大学生自信分析2007210464贺发亮摘要:当代大学生面临更多的竞争压力,更多的困难挑战,而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自信,挫折承受力却普遍偏低。调动自己的内部动力机制,确立坚定的奋......

    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分析

    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分析 实践课报告作者:贺程 一、调查报告简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各种心理压力困扰着当代大学生,由此造成的负面影响的程度和范围也在日益加深和扩......

    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陷入困境的原因和对策分析5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陷入困境的原因和对策分析 作者:鲁晶 方章东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12期 虽然当代绝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诚信应当处于众多品德修养......

    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原因分析及引导策略

    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原因分析 摘要:就现在来说,大学生的恋爱已是普遍现象,但在这顺理成章的事情背后,也有许多的问题存在。我们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家庭观才有利于我......

    分析当代大学生诚信品质的现状及形成原因

    前言:就现在社会而言,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当代大学生就业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大全5篇)

    当代大学生就业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经济学10-3 安炎昌 1006102099当代大学生就业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 政策方面 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