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陷入困境的原因和对策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陷入困境的原因和对策分析
作者:鲁晶 方章东
来源:《新农村》2012年第12期
虽然当代绝大部分大学生都认为诚信应当处于众多品德修养的首位,但仍然存在明显的诚信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学习中,考试作弊、作业(论文)抄袭、找借口逃课等;在经济活动中,恶意欠费,通过弄虚作假等手段以骗取特困生困难补助等;在日常人际交往活动中,利用网络工具刻意隐瞒真实身份等心理倾向大大增加,道德感和责任感就被大大削弱了;在求职过程中,制造假证书,不遵守合同协议等。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陷入困境的表现
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途径也较多,一般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诚信教育的主渠道,辅之以实践课程、学术讲座、党团活动,主要的教育方法是灌输法。但诚信教育不可能覆盖到教育过程的全过程,陷入了教育困境:
(一)诚信教育理念方面存在缺陷。部分师生对当代大学进行的诚信教育认可度不高,认为诚信教育的理念停留在传统思想中。有的教育者甚至会认为诚信是大学生自身的事,跟教育者没有多大关系。
(二)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够得当。当代大学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仍旧停留在“只管不教”的层面,仅对发生非诚信行为的学生给以严肃处理,这种以罚代管、以管代教,使得大学生诚信教育过于简单化。诚信教育不能内化为大学生主体意识,也不会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三)诚信教育的针对性不强。目前部分高校的诚信教育存在着不能与时俱进,针对性较弱的问题,没有把高校学生自身的特点、规律和诚信教育的特点、规律结合起来研究。
(四)大学生信用管理评价体系不合理。2007 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阐明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和基本原则,但要在高校建立和完善诚信教育的信用管理评价体系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二、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陷入困境的成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陷入困境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大环境方面的因素,又有学校内环境的因素;既有教育者方面的问题,又有受教育者方面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诚信教育受到社会转型的挑战
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囿于长期以来的教育传统及惯性,还停留在说教居多、行动偏少;内容趋多、效果欠佳的境况,尚未与“法理社会”的要求实现有效对接,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转型的需要。比如大学生诚信教育在认知及形式层面被视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头戏,但在教育实践中却受制于教育者对该问题的认识、观念、方式、方法的限制,使得诚信教育在转型时期的现实要求中尚有缺位。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效果遭遇社会异化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引入与不断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有伴随它的一些非社会主义道德因素跟着一起涌进来,这个时候,我国的集体主义原则、为人民服务等一些社会义道德因素必然会受到严重的冲击。同时,社会和学校制度缺失导致非诚信行为成本偏低,加剧了诚信与非诚信之间的对抗。传统的诚信道德教育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大学生诚信教育活动本身处境尴尬
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诚信教育,在目前的大学里面大多停留于思想政治教育课及党团活动层面,尽管高校内部从未停止过对教学教育性的关注以及对德育第一性的坚持,但是教育的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
三、走出大学生诚信教育困境的对策
(一)树立与公民教育相适应的教育理念
从公民教育在我国的发展进程来看,树立与公民教育相适应的诚信教育理念势在必行。学生在走进社会之后,其公民的身份意识将更强烈,作为学生公民与作为社会人的公民两者目前存有意识上的差别,我们培养的是对社会负责的人。因此,有必要强化大学生的公民教育。而在公民教育中“诚信”主要也是规范公共关系中的道德行为,是对“明礼”规范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即古人所说的“礼于外,诚于内”,使诚信意识在大学生身上达到内化,成为当代大学生自发的意识行为,有必要引导其认识到未来进入社会后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即要正确地树立与公民教育相适应的诚信教育理念。
(二)营造良好的诚信校园氛围
对于大学生的道德教化务必与时代赋予其的历史使命、社会对其所给予的期望以及社会的不道德状况紧密相关,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情境将诚信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将诚信教育理念贯于整个党团活动全过程,将诚信教育理念贯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特别是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来促成道德的个体向群体道德的转化。
(三)努力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方法
诚信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达到良好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整合各方面资源共同努力,要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多管齐下。比如:情境引导法,运用案例、研讨、辩论等情景引导的教学方式进行;榜样示范法,通过诚信榜样的评选活动,在教师中推选师德模范,在学生中推选诚信之星,让这些来自于师生中间的鲜活人物现身说法,以高尚的诚信人格来影响周边学生;调查实践法,组织大学生进入本专业将要进入的行业进行诚信调查,使学生真实地感受未来工作的诚信要求,以利于在校期间重点培养诚信的品行。
(四)建立合理的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评价体系
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指导思想,坚持合理性、可操作性、有效性原则来建立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内容包括评价目的、工作要求、评价指标等。评价指标要视具体情况,不同项目指标分值权重有侧重。如果以 100为总分,那么学习诚信类与生活诚信类可为 30 分,经济诚信类与社会活动诚信类可为 20 分。以学习诚信类为例,考评作业抄袭(10 分)、考试作弊(10 分)、论文抄袭(10 分)等三方面内容,一次作业抄袭扣 1 分,对考试作弊与论文抄袭考核要求最高,一次考试作弊或论文抄袭扣 10 分,并在等级中可列为不合格。最终按累计积分排名,对诚信度进行分段评定相应等级。作者简介:
鲁晶,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安徽巢湖人
方章东,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安徽安庆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第二篇:浅谈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分析_原因分析
浅谈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分析_原因分析
论文摘要:积极、健康、向上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变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出现的隐患令人担忧。本文深入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思想现状及其产生原因并提出自己的建议。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原因分析,对策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方向,而且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就强调道: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丰富知识和扎实本领的优秀人才,使大学生们能够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齐奋斗,对于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可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而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并找出对策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创新与继承同在的21世纪,在我国生产力飞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在西方价值文化充斥大学校园的时候,我们采取了对研究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课堂提问和个别谈话的方式,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政治素质状况、道德状况、价值观念,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当代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具有较高的爱国热情,他们关心国内外发展形势;他们坚决拥护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充分信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标榜“青年兴则国兴,青年道德高尚则社会稳定发展”的今天,大学生的思想主流让人满意。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隐患
积极向上的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主流我们充分肯定,但是却不容乐观。在调查中,同样发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存在着重大隐患,具体表现在:
1、人生价值观倾向多元化、利益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各种思潮一起向大学生涌来。信奉集体主义还是个人主义?是注重奉献还是注重索取?是利人还是利己?是努力学习还是追求金钱、享乐、刺激、舒适、悠闲?所有这些方面的价值取向,都呈现在大学生面前,供他们挑选和确定。但有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选择出现了错误的倾向。
2、思想道德认识存在偏差。据调查表明,在很多高校1/2的人认为目前社会道德生活状况是假恶丑多于真善美,而认为真善美多于假恶丑的人不到1/10。还有2/5的人是摇摆人“现在有很多事情使人说不清楚是好是坏”。
3、公德实践能力较差。大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脱节现象。表现为道德观念还不够牢固,精神文明素质差。在日常生活中,公交车上有老幼上车了,许多人装着睡觉,装着没看见;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乱扔瓜皮果壳;在校园内看见老师不打招呼,如同没看到;在教室有内容庸俗的课桌文化等不良现象到处可见。
4、理想信念意识不强。有些高校大学生认为教育最后的出路不大,毕业后没有前途,所以出现逃避学习的现状。如:他们对学习毫无兴趣、对生活失去信心,有的以应付老师和考试为目的,照抄照搬别人的作业,考试舞弊,把大好时光浪费在打扮、早恋、网络、追时尚等上面而荒废学业。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原因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之间都具有因果关系。关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多视角方面探讨:
1、经济对大学生思想影响以及市场经济给思想道德教育带来困难。改革开放国门大开,各种思潮纷纷涌入,使大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发生了变化,一些大学生盲目崇洋。收入待遇等因素使一些毕业生将外企作为就业的热点目标,祖国意识在一些大学生的心目中渐渐淡化。就大学生而言,他们的社会接触面及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远比在学校工作的老师要广、要快的多。而教育者往往不能提前把握社会环境的变化与发展,当大学生身上已经反映一定的思想问题时,教师才被动的去进行教育,这给德育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使教师的说教显得软弱无力,针对性不强,更谈不上“及时”甚至“超前”了,造成对在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滞后的局面。
2、大学生自身的生理和心理与社会性发展不平衡。心理、生理疾病是人类个体与社会、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在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而这种可能性要转变为现实性,最终还要通过主体起作用,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运动而最终完成。根据认识理论,外在刺激不一定会简单地引起某种反应,在刺激与反应之间还有一个认知的过程,即主体的评价。正由于主体对客体的不同的认知而导致了不同的质、量、度的反应,而这种主体的认识结构,是主体在这一切生活经验包括社会文化因素的沉积的结果。
3、社会教育乏力和家庭教育的失控。由于我国当前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和新旧体制转轨时期,市场运作和法规秩序尚不健全,和谐、公平、公正的环境尚未完全形成。同时,家庭教育一方面大学生大部分住校,远离父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基本脱节。
三、提高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对策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人的思想道德的过程是呈阶梯状的,修养越好,站的台阶就越高,达到的境界就越高。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办好高校,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就与时俱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素质教育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构筑当代青年的精神支柱,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真正深入头脑、扎根人心,转为广大学生的自觉行动;引导广大同学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进一步坚定广大同学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自强不息、开拓开放的人问精神。
2、转变思想教育观念。
面对新时期赋予给高校思想工作的新任务,抓住当代大学生求新、求特、求异、求乐等特点,探索适合他们生活的思想工作新途径,新方法,从而引导他们走向求稳、求实、求高、求美,让他们沿着一条健康向上的轨迹成长。具体来说,一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理论学习采取广大同学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获得最好的感知和理解。二要以理说人,以情动人,以德服人。道理是科学,感情是艺术。入情入理,才能入脑入心。三要有创新意识。建立“三线一面”的教育途径。以德育课程为主线,进行正确道德观念的灌输,实现明理;以主题讨论会和学校传统活动为主线来实现激情;以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实现导行;充分利用各学科、各领域的德育因素,使学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都贯穿、渗透德育,寓德育于教学和活动中。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四要科学化。要运用现代传播工具与手段创新思想教育方法。如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传播工具的普及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应充分利用这一载体。五营造良好的育人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实现文化育人。六是树立典型形象,及时地利用身边人、身边先进事例作为榜样,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七是开展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广大同学在实践中达到育人目的。八是加强引导和自我教育相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从现实环境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变“填鸭式”为“引导式”,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九是要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实现其功能的最大化,就必须整合各种要素,充分发挥各要素的在育人中的作用。
3、加强学生社区的文化建设。
要努力优化校园和学生园区的文化环境,形成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为此我们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吸取大量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优秀产品的营养,净化心灵,振奋他们的精神,增强自身的抵御能力,进而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其不受外来腐朽文化的左右。同时,用现代高新技术的手段来提炼、丰富和完善我国的各种文化内容和形式,使校园文化、学生园区的文化活动得以丰富多彩地开展。
总之,大学是青年人才聚集、也是活跃思想、积极关注社会敏感话题的地方,而生活在其中的大学生则是参与这些活动的主体,大学生在思想上出现了一些新状况、新问题是不足为怪的,不必惊慌失措,也不必把一些影射在大学生身上的社会转型期所暴露的消极思想完全归结于大学生本身和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是立足于社会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脉搏及时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加以正确的指导,从大学生产生思想问题的根源出发来寻找思路,充分发挥高校各级党团组织优势,开展各种活动和讲座,以及参加各种积极向上的公益活动,让他们从社会实践中亲身体会,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切实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参考文献 马怡, 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 北方经贸, 2003(3)2 刘晓明等,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3 刘广珠,577名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情况的调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 4 罗月丰,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 思想政治教育, 2004(6)5 张平等,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科学思维,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2(1)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偶像崇拜原因分析
尽管偶像崇拜心理对个体的行为和价值观不一定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定位、价值取向、审美观以及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偶像崇拜心理的形成原因很多,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众心理:青少年非常喜欢相互比较,在“追星族”中,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使他们将偶像崇拜看成一种时尚。如果哪位同学没有参加这些活动,一方面害怕自己被其他同学视为落伍,观念保守,不够时尚;另一方面也可能被同学所排斥,因为不追星的同学和追星的同学之间的共同语言减少,从心理上缺少了归属感,游离于同学之外的滋味很不好受,于是他们就有意无意地跟随其他同学去追星。
(2)内心需求和精神寄托:有些学生将偶像看成一种精神动力,带来成长的快乐,促进自我健康发展。当然,若把握不当,也会产生诸多负面影响。这样一部分学生对偶像的崇拜到了爱屋及乌的程度。如他们的喜、怒、哀、乐往往和自己崇拜的明星联系在一起,将偶像的生日、星座、喜爱颜色、兴趣等如数记录,形成系列档案,而对学习的兴趣却大打折扣。甚至自己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等都一味地模仿明星们。青少年喜欢幻想,他们通过模仿明星的各种行为,将自己想象成明星的样子,丰富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这也是青少年自居作用的结果。
总的来讲,适度的偶像崇拜是有利于个体的发展与成熟,大多数成年人都有类似的追星的经历。作为老师或家长,试图完全阻止青少年的追星行动是不现实的。但也不能不闻不问,必须予以正确的引导,进行适度、适时、适当的偶像心理定位。社会媒体也应该努力为青少年树立积极的、向上的可崇拜的“偶像”。
第四篇: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分析
作者:彭艳红
来源:《科学与管理》2005年第06期
摘 要:大学生是未来祖国建设的栋梁和主力军,具有良好的诚信道德是大学生成为未来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但是当前大学生存在故意拖欠学费,信用意识淡薄,作弊现象严重,造假问题突出,求职履历掺假成风等诚信缺失的不良现象,原因在于社会信用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制度的缺陷,大学生功利主义明显,本文从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创新诚信教育方式、建立完善大学生诚信褒扬惩戒机制等三方面入手,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提高大学生诚信度。
第五篇:2013年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关于大学生
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 2010级计算机1班王绪佳10509026于福颖10509029
摘要:大学生逃课率居高不下,既影响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引发大学生逃课的原因既有高校扩招引起的负面影响,又有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身等方面的原因。因此,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协力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切实有效地提高高校教育质量。
关键词:大学生 逃课 原因 措施
近几年来,大学生逃课率居高不下,已经成为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逃课现象的普遍性,反映出当前高校教学问题的共存性与严重性,在加强和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深刻反思大学生逃课现象,分析其原因,以期寻找有效的解决路径,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逃课行为的表现
高校学生逃课表现为两种情况,即显性逃课和隐性逃课。显性逃课指的是没有正当理由不去上课;隐性逃课指的则是即使来上课,而且似乎在认真听,实际上注意力并未放在听课上,形在而神不在。
通过调查发现,近几年来,大学生逃课率一直居高不下,高达54%左右。逃课特点表现为:隐性逃课高于显性逃课;逃课率随年级升高呈递增趋势;逃课率与任课教师的学历、年龄、职称呈现不平衡性;公共课的逃课率高于专业课。调查发现,学生逃课以后或去图书馆、自习室自学、上网、睡觉、恋爱、打工、参加培训等。而且随着高校对逃课行为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强,出现了校园专业代课族,形成变相逃课。
二、大学生逃课行为的原因分析
造成大学生逃课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高校扩招的负面影响。
首先,扩招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要以降低分数、放低标准和要求为代价,来实现扩大在校生规模的目标,而这样一来,势必导致招收的学生良莠不齐,整体素质较以往学生偏低。由于学生的知识背景、接受能力、对知识的渴求等方面存在着差距,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挑战,老师陷于两难境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论是照顾水平高的学生还是偏向水平低的学生,都会招致部分学生的不满,要么学生觉得教学内容浅显,要么觉得太深奥,理解不透。不管哪种情况,最终都将导致部分学生不满授课内容而选择逃课。正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有些学生在中学时已经经过了系统的学习,基础扎实,相关的概念和原理已经非常熟悉;而另有一些学生中学时期尽管接触过,但连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和原理都搞不明白。而学校在安排课程时,往往将不同专业的基础课集中在同一个班级上课,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其次,扩招导致在校大学生的逐年递增,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师资力量的缺乏。据教育部透露,截至2005年底,我国高校在校生达到2100万,居世界第一,相反,教师的数量则明显不足。教育部要求高校师生比例不得低于1:18,但相当多的学校还达不到此比例,个别高校的师生比例竟然低到1:40。如此,产生的后果之一便是教师的教学任务加重,教学水平下降。有些教师一个学期就上两、三门课,有的还是新课。为了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教师每天忙于备课、上课,更多的时候就是现学现卖,赶鸭子上架,根本没有更多的精力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总结教学规律。尤其作为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来讲,基本上没有教学经验的积累和实践的锻炼,刚一上岗马上安排上课。如此一来,教师的教学水平大打折扣,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加之许多高校在教学条件的改善上严重滞后,教室严重不足,某些公共政 治类课程的课时压之又压,或是安排六个班、四个班合堂上课,给教师组织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经常性的逃课也就不足为怪了。
再次,扩招导致教学资源日趋紧张,各种配套的硬件设施,不能满足师生的需求。由于基本教学设备得不到满足,许多高校的专业实验课因缺乏实验设备而无法进行,只是停留在理论上;教学实习、毕业实习更多的流于形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无法实现。这些问题的客观存在,无疑为学生提供了逃课的借口。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分析。
首先,受原有办学理念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影响,加上扩招的弊病,许多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模糊。缺乏科学定位和正确的质量观,盲目拔高、升级和攀比。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往往失却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忽略了自身的历史积淀和办学优势。由于没有科学定位和正确的教育质量观,必然导致其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不合理,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引起的后果就是学生对所学专业感到迷茫,不知道专业的培养目标究竟是什么,因为迷茫而困惑,导致学习行为的盲目,逃课便是盲目行为的表现之一。
其次,高校在课程和课时安排上欠科学性。据调查,有些学校在课程安排时,没有考虑到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一些课程与专业联系不大,甚至有些课程存在着许多内容的重合,而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授课教师难免会出现授课内容的重复。课时安排不合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分配不科学,实践教学课时过少,而理论课课时过长;学生每天上课时间也过长,导致学生过于疲劳,难以保证学生能有充沛的精力去听课;教师授课任务过重,有些教师尤其是讲授公共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每周授课竟然达到30课时,这样的课程安排,很难保证授课质量。
再次,缺乏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不能有效监督和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考试方式落后、单一,大多数课程考试仅限于笔试形式,考试内容拘泥于课本笔记,学生只要考前突击几天就可以顺利通过,这样的考试方式无形中助长了学生的逃课行为。
(三)教师方面的原因分析。
首先,由于在市场经济下受重利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不再对教育事业倾注满腔热情,更多地考虑个人问题,或热衷于考研、考博、出国留学或从事第二职业。一些课程让本科学历、助教职称的教师挑大梁,甚至有的课只能由在读研究生临时抱佛脚,凑合着上。再加上一些不合理的教学评估、职称评定,对科研有硬性的质量要求,而对于教学,只要求上够一定的课时量即可,从而极易造成重科研轻教学的局面。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影响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教学上的投入。
其次,许多教师责任心不强,缺少爱岗敬业的思想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只是满足于向学生灌输知识,完成教学大纲的内容而已,对于授课内容则缺乏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上课时只是照本宣科。加之教师自己缺少学术底蕴与研究思考,不能将最先进的教学内容、科技发展前沿的动态融进课堂教学中。而且部分教师,包括一些讲授专业课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重视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一些基础理论课、公共政治类课程仍然是从理论到理论,空洞教条,单调乏味,更甚者,极少数教师授课时还存在观点上的错误。一些教师缺乏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不懂得教学艺术,要么授课内容太深奥,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水平;要么内容过于肤浅简单,学生得不到任何提
高。在教学方法上,很多教师基本上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很少与学生交流、互动,形成教师讲、学生记、考试时间背笔记的状况。因此,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刻板、机械,教学效果差,成为大学生逃课的首选原因。
(四)学生自身的原因分析。
首先,巨大的就业压力,造成大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行为带有盲目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许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能随之改变和适应,悲观估计就业形势。许多学生不能很好地设计大学生活,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动力,行为带有一定盲目性,比如盲目的考研、考证、提前打工赚钱、盲目放弃等。
其次,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导致大学生逃课。当今的大学生务实、求新、求变、求异,追求个体的自由,主体意识增强。他们有理想、有思想、有自己的是非判断和选择。而且大学生正值求知全盛期,与中学生相比,对知识的渴求更加强烈。因此,当他们难以从课堂上获得有价值的知识时,必然促使他们失去上课听课的兴趣,宁愿受违纪处分也不愿再去听课。
三、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造成大学生逃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着力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
(一)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控制高校发展规模,科学评价高等教育质量。为高校的健康发展提供体制和制度的保证,从源头上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通过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放松对高校的行政管理,给与高校一定的自主权。首先,各高校必须结合自身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资源、办学基础,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发挥自身优势,科学定位,合理设置专业,进行学科建设,突出特色,培养多类人才。其次,教育部要从制度上控制大学招生规模,制定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合理引导高校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和教育质量观。
(二)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严格规范管理。做到管理人性化,课程安排合理化,教学质量评价科学化和规范化,监督管理制度化,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逃课问题。
高校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坚持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坚持
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制度、财力等方面切实保障和改善教学基本条件,完善教学设施。加强对学生就业观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积极的就业观念,减轻就业的心理压力,减少行为的盲目性。制定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以此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督促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进行考试制度的改革,学校应给与教师一定的自主权,根据学科的特点和课程的性质,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不能将所有的课程考试都局限于笔试,考试内容拘泥于书本,而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考察和锻炼。课程安排尽量做到科学化,坚持课程安排与专业培养目标的一致性、各个学期教学任务之间的关联性,避免课程安排与专业培养目标的偏离以及学期课程安排太拥挤或太少的情况。
(三)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根本上避免大学生逃课行为的发生。
教师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就是教书育人。因此,教师应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既要成为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播者,又要成为学生道德的启蒙者、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因此,从某些角度来说,课堂能否吸引学生,能否留住学生,取决于授课教师的授课内容和讲课艺术。为此,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本着为自己、为学校、为学生、为社会负责的态度,结合社会经济发展与学科特点,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真正能够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获得宝贵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课堂,眷恋课堂的情结心态。
(四)大学生应该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念,减少盲从和迷茫。每位大学生都应该好好珍惜大学时光,客观分析认清自我,科学定位,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能够客观认识大学的学习、生活,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积极主动地学习。正确对待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积极的就业观念,不能任意放纵自己的行为而逃课,本着对自己负责,对老师的尊重态度,每位大学生应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减少盲从和迷茫,全心投入课堂,做课堂的真正主人。
参考文献:
[1]王益民.大学生逃课现象的成因与对策[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1(03).[2]李介,王雄雄.大学生逃课现象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01).[3]胡彦.对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研究[J].教育艺术,2005(11).[4]毛宗良.大学生逃课现象的调查与对策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01).[5]程芳玲,杨百勤.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分析及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4(04)
[6]邵海燕.关于高校学生逃课现象的思考[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7]李永超,赵锡平.高校学生逃课原因分析与对策[J].山东农业教育.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