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煤炭现状及与韩国的合作
中韩产业合作委员会能源与环保合作小组第二次会议
中国煤炭现状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发展部安和人
一、中国煤炭工业发展情况
中国是一个煤炭储量和产量都很大的国家,煤炭是中国的基础能源,所以,一次能源消费必然以煤炭为主。1999年全国能源消费比例煤炭约占70%,当年共生产煤炭10.4亿吨。2000年全国煤炭产量9.9亿吨,比1999年稍有下降,但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不会有太多的变化。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以煤为主的能源供应格局将不会改变,煤炭的基础能源地位也不会改变,预计到2050年煤炭的消费比例不低于50%。
中国的煤炭资源丰富、品种齐全,能满足国民经济各行各业长期的、战略性的发展要求。至1996年末,全国累计储量约为1万亿吨,其中生产及基建矿井占用储量约2500亿吨,占25%,尚未利用的占75%。
中国煤炭资源储量的基本特征是:
1、北多南少,西多东少,分布不均。保有储量主要集中在山西、内蒙古、河北、陕西、新疆、宁夏、贵州、云南、安徽、河南、山东及黑龙江等12个省(区),占全国储量的92%。其中山西、内蒙古、陕西占全国的62%。
2、动力煤丰富,而优质炼焦煤和优质无烟煤相对不足。动力煤占储量的72%,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陕西、宁夏、新疆等省(区);炼焦用煤占储量的27%,受灰分、硫分和可选性的限制,炼焦煤储量中可以作为炼焦配煤的不足1/2,炼焦用煤及无烟煤主要分布在山西、贵州两省。
3、开采条件较好,但适宜露天开采的储量较少。有一半为暴露、半掩盖型煤田。煤层埋藏深度小于300米的占30%,埋深300——600米的占40%,埋深600——1000米的占20%。适宜露天开采的较少,约占6%,主要是分布在内蒙古
和云南的褐煤煤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长期受到能源供给短缺的困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这些政策在1993年左右取得了成果,能源供求矛盾得到彻底缓和,煤炭生产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96年国有重点煤矿产煤4.82亿吨,占全国产量的35.4%;国有地方煤矿产煤2.12亿吨,占15.6%;乡镇煤矿产煤6.67亿吨,占49%,乡镇煤矿产量超出国有重点煤矿13.6个百分点。乡镇煤矿的迅速发展为改变能源短缺起了一定作用。面对乡镇煤矿产量的急剧上升和市场的激烈竞争,国有重点煤矿积极采取措施,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和加强内部管理,努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开展了“高产高效”矿井建设,并建成了一大批高产高效矿井和百万吨采煤队。国有重点煤矿平均全员效率和机械化程度分别达到2.5吨/工和75%。1993年到2000年先后有512个矿达到高产高效矿井标准。2000年有82个矿达到高产高效矿井标准,78个队达到百万吨综采队标准,其中,神华集团大柳塔矿年产量达到920.6万吨,综采队年产量达到803.35万吨,原煤效率达到92.33吨/工,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与此同时,煤炭的深加工也得到了相应发展,至1999年,全国共有洗煤厂约1500座,入洗能力达到5.1亿吨,其中国有重点煤矿240座、能力3.7亿吨。1999年全国共生产冶炼精煤1.4亿吨。进入2000年后,各煤炭企业加大了对洗选的投入,仅国家批准的项目就达到20处,能力达到4226万吨,预计到2005年,全国原煤入洗能力将达到60000余万吨,即50%的原煤入洗。
煤炭工业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九五”期间利用外资11.4 亿美元,通过技贸 结合引进了先进技术和装备,2000年煤炭出口约5800 万吨,在世界煤炭贸易市场中的份额占到11%。
至2000年末,全国仍有各类煤矿约3.5万个,实际生产能力可达13亿吨,其中3万吨以上的国有煤矿约(含国有重点及地方国有煤矿)2100处、能力7.7亿吨;3万吨以下煤矿(含集体、个体)约3.3万处,实际生产能力可达5—6亿吨,这部分煤矿所产煤炭除山西及陕西等个别地方外,主要用于本地工农业需要。
中国关闭整顿小煤矿的政策,其对象是针对非法办矿、违法生产、进行掠夺性开采、破坏和浪费资源、安全条件极差、伤亡事故频繁的这些小煤矿,对经过整顿、验收合格的小煤矿按照“扶持、整顿、联合、改造、提高”的方针,淘汰限制落后生产能力和工艺,规范办矿和生产经营秩序,提高矿井回采率,促使小煤矿依法办矿、改造提高、合法生产,向先进适用的生产方式转变。因此,中国的小煤矿不会全部关闭,中国执行这一政策,不会造成中国煤炭供应短缺,更不会影响中国的煤炭出口。
中国对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视的。国家制订了煤炭工业“十五”发展规划,该规划明确指出,煤炭工业要以发展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调整煤炭工业结构,提高生产力水平;实施大集团战略,提高产业集中度,以资产为纽带,发展一批对全国煤炭供需平衡和参与国际竞争起关键作用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形成2—3个煤电路港航综合经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稳定国内市场,扩大煤炭出口,力争出口8000万吨以上;实施综合经营战略,以煤为基础,依托矿区资源,发展高附加值产品,延伸煤炭产业链,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实施科教兴煤战略,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推进大型煤矿技术改造,建设高产高效矿井,大型煤矿采掘机械化程度达到90%以上;实施洁净煤战略,加强政策引导,注重加工转换,提高煤炭洗选比,强化清洁生产和清洁利用,推进洁净煤技术产业化,在煤层气、水煤浆、煤炭液化产油、气化及脱硫等方面均有大的发展;完善有关法规和标准,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安全生产管理及装备水平,实现安全生产,;推进企业节能降耗,保护矿区生产环境,促进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各主要采煤省(区),如贵州、山西、河北、内蒙古、山东等省相继编制了各自的煤炭工业“十五” 发展规划,提出了目标、方针、工作重点和实施步骤,以保持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二、拟与韩国开展合作的领域
1、拟建立中国、韩国煤炭出口长期合作委员会
世界能源市场长期以来动荡不安,前途变化莫测,促进煤炭出口长期稳定发展是中国煤炭工业一项战略性政策,相信韩国也将长期进口煤炭,这是互惠互利的事情,双方要共同把这件事办好,建立中、韩煤炭出口长期合作委员会将有利于双方长期友好合作,共同确定进出口总量、品种、品质、价格,协调和解决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筹资港口建设、航运船队等。
2、参与中国煤矿基本建设
中国煤炭出口,主要依靠国有大中型企业,这些企业煤炭生产比较正规,煤质比较稳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加入WTO,为煤炭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外资独资煤矿企业、中外合资煤矿企业将逐步发展,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韩国可以以各种形式,参加开办诸如煤矿、选煤厂的建设以及煤的汽化、液化、型煤等的煤炭深加工项目的建设,可优先考虑中国西部和山西的煤矿建设,这些地区开发成本相对较低、运输条件正逐步改善,国家支持并有优惠政策。亦可在靠近韩国的东北和东部地区开发或改造既有煤矿与选煤厂等项目。
3、开展洁净煤技术产业合作
开发和推广洁净煤技术是保证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并可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中、韩双方可在煤的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及清洁利用等方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高硫煤在中国煤炭储量中比例较高,四川、重庆等地区大部分为高硫煤,乌达、海勃湾矿区也属高硫煤,山西下组煤几乎全部是高硫煤。中国燃煤电厂大多未装备脱硫装置,使这些省的煤炭生产受到很大限制,同时也污染了环境,缩短了煤矿服务年限。因此,高硫煤燃前经济脱硫也是一个急待解决的技术问题,中、韩双方在此领域可开展合作。
第二篇:中国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及行业突围策略
中国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及行业突围策略
前几年,煤炭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与主要的工业原料,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力量。不过,受环保与经济下行影响,我国煤炭黄金发展的十年已经过去。2013年以后,煤炭市场开始下行,产能问题突出。到2015年直至现在,煤炭产能过剩情况正持续恶化。
2000到2013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年均增加2.18亿吨,年均增长率为8.8%。其中,2013年煤炭市场消费量达到峰值,为42.2亿吨,随后2014年煤炭消费量出现首次下滑,降幅达8.8%。煤炭消费量逐年下降的同时,煤企库存量却逐年高涨,到2015年末,全社会存煤已持续48个月超过3亿吨,煤炭企业存煤1.01亿吨,比年初增加1443万吨,增长16.7%。
煤炭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下,煤价持续下降。到2015年末,中国煤炭价格指数为125.7个点,比2015年初下降了12.7个点,降幅达9.2%。其中,秦皇岛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为370元/吨,比2015年初下降了155元/吨,同比下降29.5%,这一价格已跌至12年前的水平。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3年以来,政策便有意识的指导煤炭减产,虽然煤炭产量从2013年的39.7亿吨下降至2015年的36.8亿吨,但全国规模以上的煤炭企业经营并未有好转,实现利润逐年下降的情形让人担忧。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的《2016-2021年中国煤炭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指出,2011年以来,规模以上煤企实现利润逐年下跌,其中2015年规模以上煤企实现利润440.8亿元,同比2014年下降800多亿元,煤炭行业困境依旧。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市场供需失衡、煤炭发展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约束是造成当前煤炭深陷困境的主要因素。
其中,市场环节主要有两方面因素影响:其一,经济下行、经济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变化、生态环境约束等因素限制了煤炭市场。以能源与生态环境调整为例,相关调查显示,烧煤对雾霾天气的贡献超过了6成,因此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取代煤炭成为新的能源战略,这就“夺去”了部分原有的煤炭市场。
结构不合理方面,我国煤炭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突出;生产集中度低、人均效率低、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煤炭的安全生产、洁净生产、深度加工仍旧面临诸多问题。
体制机制束缚主要表现在行业管理弱化、企业管理粗放、税费负担较重、社会职能分离难、落后煤炭(衰老报废煤矿)退出机制不完善等方面。
政策扶持 煤炭脱困自救方向清晰 我国已经出台了《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这一文件提出将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相结合,实现煤炭行业扭亏脱困升级和健康发展。
在脱困目标上,新政提出在近年来淘汰落后煤炭产能的基础上,从2016年开始,用3年至5年时间,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脱困具体任务上,新政提出了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加快淘汰落后和其他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推进企业改革重组;促进行业调整转型;严格治理不安全生产;严格控制超能力生产;严格治理违法违规建设;严格限制劣质煤使用9方面任务。
山东、山西两地已经对上述《意见》做出回应,未来将有更多省份回应并落实国家去产能政策。煤炭过剩产能有效化解、煤炭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并且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前景值得期待。
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在政策指导下,煤炭行业以降成本、去产能和补短板为原则的自救之路清晰,煤炭电商与煤化工将成为自救的重要手段。
煤炭电商
煤炭电商是行业去产能的“利器”,它能降低煤企以及煤炭贸易商的成本,并快速提高销量,助力煤企较为轻松的消化过剩产能。
转型煤炭电商节约了交易成本,拓宽了煤炭营销渠道,并且破解了煤炭大宗物资现货交易的难题,能重新焕发煤炭行业的生命力。事实上,2012年之后,我国煤炭电商平台数量不断增长,这也反映出出煤企对煤炭电商的重视度。
煤企转型煤炭电商,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链核心企业资源为依托,实现全供应链的业务,服务上寻求创新将是煤炭电商拥有长久生命力的关键。
为此,煤企需要在交易服务方面,扩大煤炭交易服务网络的覆盖面,进一步贴近用户、贴近市场、延伸服务;在信息服务方面,进一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积极推进煤炭质量标准的推广和应用,力求建立统一的、科学的煤炭质量标准;物流服务方面,整合物流信息和资源,降低煤炭物流成本,减少库存,提高煤炭物流标准化程度;3 金融服务方面,提升支付结算服务水平,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和合作,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煤化工
与工业烧煤相比,煤化工产品更为环保,符合清洁能源的发展要求。同时,煤化工产品也具有更高的附加值。以上两大优势能助力煤企快速实现产业优化与升级。
从行业发展周期来看,在2003、2004年以来,我国煤化工出现了过热的现象,行业的利润有所下降,同时产能在短期内并没有很大的变化,这使的行业内一些产品出现过剩现象。但由于我国的资源状况是富煤、缺油、少气,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国家对于能源安全的重视,煤化工在我国的景气度逐渐上升。
随着煤化工投资重启,这一领域有望在2016年走出低迷困境,迎来较好发展态势。本文作者:李佩娟(前瞻网资深产业研究员、分析师)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第三篇:韩国留学合作方案
总 则
为引入国际办学的新理念,促进校际交流,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国际性人才,结合两校办学实际,本着平等互利、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经过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决定就“2+1+2”“3+2” 两个专升本培养项目进行合作办学。
细 则
一.合作模式及内容
1.“2+1+2”专升本培养模式:即乙方的专科学生在乙方大学学习二年,完成在乙方前两年的全部课程(甲方视为完成甲方大学毕业所需学分的50%学分)以上学生,在第三学年到甲方在乙方设立的韩语出国班学习一年的韩国语,经韩语topic考试达到三级的学生进入甲方本科学习二年,修满甲方大学本科学分,即可获得甲方大学颁发的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
2.“3+2”专升本培养模式:即乙方的学生在乙方大学结业后,可申请到甲方大学本科三年级就读,修满甲方大学本科学分,即可获得甲方大学颁发的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注:“3+2”的模式,其韩语课可穿插进行,以便学生在乙方毕业后,韩语水平达到topic三级水平。)
二.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一)甲方责任与义务
3.甲方负责各专业、各年级本科学位课程的教学大纲的制订、课程安排。4.甲方对双方合作项目所涉学生进行大学学籍管理。
5.甲方负责提供本协议项目下一切有关韩国政府教育部,教育资格认证机构及中国驻韩国使、领馆的认证以及有效办学资格证明。6.甲方负责颁发合法的韩国大学认证机构认可的有信誉度的毕业证书,学士学位证书。
7.甲方协助乙方完成宣传及招生工作。8.甲方负责办理学生赴甲方留学所需签证手续。9.甲方负责安排留学期间的食、宿等。
10.甲方负责合作办学交流的乙方教师及管理人员去韩国的接待工作。
(二)乙方负责义务
11.乙方负责宣传及招生工作。
12.乙方提供在中国合作办学的合法资格。
13.乙方提供合作办学中方教师的配备及其它教学设施的配备。14.负责合作办学交流的甲方教师及管理人员来中国的接待工作。三.合作办学收费标准
15.甲方收取韩国大学的学费,学杂费,住宿费(含一餐)保险费; 语言培训/学期:160万韩币约9230人民币(一年两个学期)专业学费/学期:1万6-2万人民币(一年两个学期)
住宿费/学期:(四人间)75万韩币约4326人民币(一年两个学期)我方按照当地费用依法收取中介费及材料费等
16.学生在甲方学习期间的费用及学费,由甲方在其所在地依法收取、支出和管理。甲方应就有关费用对学生给予优惠。
四、韩语培训部的设立
17.甲方在乙方设立韩语培训部,负责有去甲方学习意向的学生在乙方的韩语教学与管理。
18.甲方派遣韩语教师负责韩语方面的教学,乙方派遣教师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
五、学生赴韩后服务
18.甲方负责接机,食宿;
19.甲乙双方协助学生赴韩后打工安排;
20.甲乙双方协助学生日常生活所需;(假期预定机票船票,校外安排租房方便打工,购买手机电话卡,境内外旅游等)21.甲方安排学生体验当地民俗文化;
韩国加耶大学简介
加耶大学是一所四年制的私立大学,成立于1992年,2003年增设了金海校园,学校设有警察行政,城市土木环境。宝石设计,社会福利,港湾物流,宾馆餐饮营养,计算机情报,语言交流,看护,眼镜光学,作业治疗,幼儿教育,初级特殊教育,特殊体育教育等十几个专业,并设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来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
备注:甲方除以上加耶大学外,可办理韩国主要大学,可根据乙方在当地合作院校或个人的具体情况而选择对应的韩国学校。
韩国名校排名:
1.首尔国立大学(首尔):世界排名42位,亚洲排名6位 2.科技大学(大田):世界排名90位 亚洲排名11位 3.浦项工业大学(大丘):世界排名98位 亚洲排名12位 4.延世大学(首尔):世界排名129位 亚洲排名18位 5.高丽大学(首尔):世界排名190位 6.西江大学(首尔)7.成均馆大学(首尔)8.汉阳大学(首尔)9.蔚山科学技术大学(蔚山)10.中央大学(首尔)11.首尔市立大学(首尔)12.韩国外国语大学(首尔)13.庆熙大学(首尔)14.梨花女子大学(首尔)15.釜山大学(釜山)16 庆北国立大学(大邱)17.建国大学(首尔)18.东国大学(首尔)19.仁荷大学(仁川)
20.亚洲大学(京畿道水原)
第四篇:韩国来华旅游业的现状及分析
韩国来华旅游市场分析
10级旅游管理
辛文
100702015
韩国,虽然是一个只有4728万人口,人均CDP为8 260美元的中等发达国家,而自1992年与建立外交关系后,该客源市场一直是我国发展速度最快的外国旅游市场,到2005年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客源市场,来华人数占其出境旅游人数25%左右,而且在很多地区已经成为当地最大的客源市场,如,北京、湖南和吉林等地。本文就韩国来华旅游的市场进行浅析。
一、韩国简介
大韩民国,简称韩国。韩国位于亚洲大陆东北朝鲜半岛的南半部。东、南、西三面环海,属温带季风气候,国土面积9.96万平方公里,人口4725.4万。全国为单一民族,通用韩国语。宗教以佛教、基督教为主。首都为首尔,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政府成功地推行以增长为主的经济政策,70年代之后正式走上发展经济的轨道,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汉江奇迹”。到80年代,韩国一改贫穷与落后的面貌,呈现出繁荣和富裕的景象,成为国际市场上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国家。如今,韩国经济实力雄厚,钢铁、汽车、造船、电子、纺织等已成为韩国的支柱产业,其中造船和汽车制造等行业更是享誉世界。韩国的电子工业发展迅速,为世界十大电子工业国之一。近年来,韩国重视IT产业,不断加大投入,IT技术水平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韩国人的行为准则强调忠诚、自律和爱国。传统的伦理价值观与效率、竞争、民主等现代理念交融,成为韩国实现经济起步和迈向未来的重要精神资源。韩国人日常使用的物品从手机、电视机到汽车等大都是本国的产品。正是民众的这种爱国精神,不断支持着韩国民族企业从一个高峰迈向另一个高峰。韩国是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韩食以泡菜文化为特色,一日三餐都离不开泡菜。韩国传统名菜烧肉、泡菜、冷面已经成了世界名菜。韩国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国家。全国各类大专院校 数以千计。知名大学有国立首尔大学、延世大学、高丽大学和梨花女子大学等。
二、韩国的旅游业发展现状
韩国地处朝鲜半岛南半部,拥有优美的自然环境、灿烂的历史文化。首尔、济州、庆州、釜山等地都是久负盛名的旅游胜地。首都汉城有
花园城市之称,城中及附近地区许多景点饮誉海内外。美丽而细软的海滩,诱人的玄武岩景观、品种繁多的亚热植被,将济州岛造就成旅游观光的天堂世界,素有“东方夏威夷”之称。随着国际旅游业发展,又陆续开发了一批又一批新的旅游景区。例如,三八线附近开辟的新景区,东海岸新辟的旅游度假地。丰富的旅游资源为韩国发展国际旅游业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正因为 韩国的旅游资源丰富,经济昌盛,其旅游业得以迅速发展。1962年成立全国旅游公司,标志着韩国国际旅游业已开始成为韩国的一种产业而起着重大的作用。1988韩国成功举办汉城奥运会,其国际地位和知名度大大提高,吸引了大量国际游客,国际旅游业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近年来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国际旅游业己具有相当规模,促进了韩国经济的发展。
三、韩国来华旅游的市场特征
1、旅游目的以观光休闲和商务会议为主
从韩国旅华游客的目的构成上看,以观光休闲和商务会议为目的的游客占总量的84%%,高于2005年74.6%%的水平。主要原因在于中韩日益密切的贸易伙伴关系,以及中国各景区景点在韩国知名度的提高。
2、年龄构成上以中青年为主
韩国旅华市场的年龄结构年轻化特征明显,中青年游客占总数的82%%。这主要同韩国国内年轻人收入稳定、工作时间缩短,以及日益兴起的来华修学旅游有很大关系。
3、性别构成上以男性居多,女性比例逐渐增加
在韩国来华游客中,男女比例相差悬殊。在2006年1-11月韩国来华游客中,男性人数与女性之比为0.65:0.35,略低于2005年的水平(0.66:0.34)。以后随着韩国女性的自主意识、社会地位、受教育程度和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女性游客的比例将不断上升。
4、来华旅游季节差异缩小,但依然明显
和2005年比较,韩国旅华市场的季节差异开始缩小,但旺季依然存在,主要集中在夏季和冬季。一方面此时学生放假,不少家长也休年假;另一方面,韩国受海洋性气候影响,季节差别不大,选择在最热和最冷的月份来华旅游更可以感受我国南北各地迥异的自然风光。
5、逗留时间适中
据国家旅游局1999年海外旅游者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当年韩国旅游者在华逗留时间为1-3天的占39%%,4-7天的占42%%,8-14天的占12%%,15天以上的占7%%,平均逗留天数为6天,居于中游水准,略高于外国人在华平均逗留时间。
6、游客购买力强
韩国政府近年来多次放宽出境者的年龄和携带外汇的限制,使韩国游客在海外的消费欲望空前高涨。金融危机以前,根据韩国有关规定,公民每次出境旅游可携带5000美元现款和5000美元信用卡支付额度,这还不包括其出国前支付的机票和包价团费。因此,韩国游客的购买力普遍较强,旅游花费较高。
7、区域接待不平衡
韩国游客目的地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及东南沿海地区,其中京、沪、鲁、辽、浙、苏6省市占韩国游客总数的75%%,中西部地区差距很大。这和韩国人在上述地区投资较为集中,以及东部沿海地区接待条件已日趋完善,接待服务质量优良有关。
四、开发韩国入境客源市场的策略
1、加强市场研究,重视新兴市场
旅游管理部门及驻韩机构应在市场研究与运作上下工夫,对韩国游客境外消费能力、对中国市场的了解和认知度、喜爱的观光项目、来华游客的旅行目的及构成、对中国旅游服务的意见和要求等,进行全面了解,积极努力,因势利导,使韩国旅游市场的特点同中国旅游资源的优势充分结合,以提高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应顺应市场需求和针对不同游客群体,设计不同层次的旅游产品,提供对路的服务,实行区别化和精细化经营战略。
2、增加航空航线,改善周转条件
实践证明,航空运输在旅游业中占据重要地位,密切航空和旅游的合作有利于旅游业的长远发展。从旅游发达地区的经验看,航空在旅游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日益突出,其高速、便捷能够改变热、冷线旅游产品的命运,改变客源流向。应充分挖掘各地航空市场的潜力,开辟对韩国际和国内航线以及支线航空服务,加速游客周转,这对于韩国市场还有待开发的中西部地区尤为重要。
3、提升产品档次,细分市场需求
现阶段韩国游客对中国旅游产品的档次越来越关注,都希望能在中国消费到高档次的旅游服务。目前向韩国市场推出的旅游产品主要有三类:一是传统观光型旅游产品,二是主题参与性旅游产品,三是体育休闲型旅游产品。为提升产品档次,满足多样化需求,一方面我们要对国内现有旅游景区的硬件设施进行更新和补充;另一方面,要不断开发新的旅游产品,提升产品档次和多样性,针对不同停留时间的游客设计相应的旅游产品。
4、针对市场特征,加大促销力度
目前针对韩国市场的销售方式单一,宣传偏重形式,促销表面化,手段有待改善、提升,与市场要求和国际水准存在差距。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应增加资金投入,与韩国相关机构合作,从中国旅游市场整体形象宣传入手,进行全方位的促销攻势,通过观光图片展、观光说明会、博览会及周末观光节等多种方式展开宣传攻势,并对国内旅行社赴韩促销活动进行引导,力求按照高科技化、艺术化、人性化的要求,运用网络预定、电话咨询、多媒体、音像等多种手段,大力提高宣传效果。这对于韩国游客份额很少的西部省份来说尤为重要。
5、培养专门人才,提高服务水平
语言交流不便已成为进一步开拓韩国市场的重要制约因素。很多旅行社现有的韩语导游全是从东北招聘来的朝鲜族人,相当部分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旅游培训,对很多景区、景点的文化、风土民情不熟悉,不懂业务,绝大多数没有导游证,因此导致的服务质量不高已成为普遍现象。应尽快加强专业韩语导游的培养,可以通过高等学校、社会和私立培训机构等多种途径齐头并进,培养一批懂韩语的专业导游人员。加强我国朝鲜族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职业素养,使其成为我国韩语导游队伍中的中坚力量。
目前,中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最大的出口市场和最大的投资对象国,韩国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四大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地。中国和韩国于1992年建交后,随着两国间的经贸和文教交往日渐频繁,以及交通往来更加便捷,韩国来华游客迅速增加。如今,韩国已取代日本(343.28万人次)成为中国第一大入境客源国。从政府、企业到个人,从旅游业到其他行业,我们都应有积极的国家意识,让国人都成为积极的旅游形象宣传员,让韩国人了解中国、喜欢中国,塑造一个既有活力又有魅力、安全可信的中国形象。
第五篇:韩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现状及竞争力分析
韩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现状及竞争力分析
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对1980 年前韩国具有竞争力的前五十大出口企业的统计表明,韩国的纺织与服装产业占据了半壁江山。1990年初韩国纺织业面临大多数东亚经济体的低工资国家和以中国为主的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国际市场占有率减少,国内企业转往低成本地区生产;2000 年后为适应市场变化,重新进行产品结构的调整,强化高附加值产品,实施差异化策略,由内需转为出口导向,发展自我品牌产品,使得纺织业在韩国的经济发展中仍居重要地位。1 韩国纺织服装业的现状
1.1 生产与进出口现状
纺织服装业是韩国重要的产业之一。2000 年韩国纺织服装业占国民总产值的 8%,从事纺织业的人数占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 19%;2002 年韩国棉纺业通过结构调整,将细纱机保有量减少了 20 万锭,使棉纺产品的质量和品种大幅度提升。韩国成衣主要出口地区为美欧、日本及中国,近年来对中国出口增加。根据联合国统计数据显示,2001 年韩国纺织品出口值为 153 亿美元,市场占有率为 4.4%,居世界第五位;2002 年成衣出口总额 38.52 亿美元,2003 年增长到 66 亿美元;2004 年纤维类产品的出口总额为 152 亿美元,其中纺机设备的出口金额为11.13 亿美元,比 2003 年的出口额 9.26 亿美元增长了 20.2%。韩国纺织业年贸易顺差一般在 100 亿美元左右,纺织及成衣业出口值占制造业出口总值11.3%,其中成衣业占 3.4%。
1.2 消费现状
在韩国纺织品销售中以中低价为主的通路型态居重要地位:2003 年,韩国成衣卖场面积在 3 000平方公尺以上的大型商店共 1 863 家,其中 803 家分布在汉城、仁川及京畿地区。其中,一般商店 1 458 家,折扣店 238 家,百货商场 98 家,购物中心 46 家,批发中心 5 家。大型折扣店及购物中心较 1999 年增长174%、48%,增长幅度最大。另外电视购物及网上购物等无店铺的流通方式亦迅速发展,2003 年网上购物、电视购物及邮购等无店铺市场销售额分别占 39%、36%、24%。韩国的家用纺织品消费呈快速上升趋势,服装消费市场分布非常广泛,除了连锁店、专卖店,还有很多大型市场。如汉城的东大门纺织品服装市场,每年约有 12 万人次的外国游客光临。像这样规模的纺织品服装批发零售市场,韩国至少有 30 多个。
1.3 对外投资现状
韩国是全球第四大纺织品生产国。韩国纺织服装企业为降低成本,便于出口,纷纷在国外投资设厂,海外投资部分 80%集中于亚洲,亚洲地区以中国为多,中国又以山东、辽宁、吉林 3
省为主。近年来,由于劳动力价格的优势及优惠投资政策,越南成为韩国企业投资的新兴热门地区。到 2004 年底,韩国国内的2万多家纺织公司,在海外投资企业共有 3 500 多家,仅在中国就占了约 62.8%,投资已经达到 8 亿美元。韩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2.1 占世界第一位的产品少,“高成本、低效率”的产业结构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
仅以 2000 年为例:2000 年韩国占居世界第一位的大类商品有 78 种,其中纤维类 32 种,而同期美国为 1 028 种,中国为 731 种,德国为 728 种,日本为 379 种。韩国世界市场占有率居第一位的主要商品为染色棉织物(占有率 37.4%)。
近年来,韩国纺织服装产品在世界市场的占有率不断下降,直接原因是韩国产品的销售价格与其所含技术水平相比普遍要高,而造成这种不合理价格体系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国内的“高成本、低效率”结构。韩国的出口产品主要是依靠“ OEM方式”(委托加工或国外定牌生产方式)生产的中低价位的普通产品,由此造成在尖端技术、设计等方面从属发达国家,不能灵活应付对外贸易条件的变化;产品缺乏专门性和独特性,整个技术水平只达到发达国家的 80%,尤其是新材料、染色加工等核心技术水平低下。随着发达国家致力于开发高技术和高附加价值产品,以及发展中国家利用廉价劳动力扩大产品出口,韩国的纺织产业受到严重挑战。此外,中国、东南亚国家正奋起直追,也成为威胁韩国纺织业的一个因素。
韩国的纺织服装业劳动力成本约每小时 6 美元,普通工人的周工资约 200~240 美元,技术工人约 300美元。由威纳国际咨询公司发表的国际纺织业劳务工资和调查报告显示: 2000 年秋天韩国纺织业的工资在全球排名第 26 位,为每小时 5.71 美元,远远高于东亚和南亚经济体的其它国家。由于人工费上涨,企业竞争力有所削弱,进一步加快了纺织服装企业向海外转移的步伐。
2.2 政策导向阻碍了纺织业的发展世纪 60 年代初,由于推行经济发展 5 年计划,韩国的纺织工业得以发展,成为输出工业的花朵,有力地推动了韩国的经济。80 年代,由于劳动力工资上升,加上韩国政府的政策朝重工业转向,纺织业的竞争力每况愈下,具体表现为:工资的提高超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手不足导致企业活力下降;技术开发力趋于削弱; 关税率低;流通机构复杂;生产设备过剩。到了 90 年代,随着国民收入的上升,这种倾向加速,使得韩国纺织品输出走下坡路:70 年代,韩国纺织品输出占总输出的 30%,但自1980 年初起,所占比例逐年下降。2001年纺织品输出在总输出中所占的比例仅为 10.5%,约为 80 年代末的二分之一。
2.3 过度依赖海外市场
由于公司将他们的生产设备向海外例如中国和越南转移,韩国纺织品和服装工业产量下降,失业率上升。在 20 世纪 90 年代的 10 年中,韩国服装和纺织工业的员工人数从 60.5 万
人下滑到 39.5 万人。随着大批公司向海外迁移,这种形势越来越恶化。韩国的服装和纺织品公司在 1981~1986 年间每年在海外的平均投资约 110 万美元,1992~1997 年却攀升到 2.049 亿美元,2001 年急剧增长到 2.788 亿美元。2002 年,韩国主要的 13 个出口品种的出口依存度为 77.1%,纤维类是其中之一。这种过高的依存度在面对其它国家的进口限制时,严重打击了韩国纺织品出口。对海外市场的过度依赖,无法避免外国进口的限制,使得韩国的产品陷入关税保护措施争端当中。截至 2001 年底,韩国纤维类产品遭受其它国家进口限制共计19 件,占整个制造业遭进口限制总数的 15%,对象产品主要是韩国纤维业的主力产品聚酯织物(15 件)。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既有韩国化纤织物进出口企业之间互相压价的恶性竞争,也有中国、印度等主要出口对象国化纤织物产量的增加以及对本国化纤产业保护的强化等。作为限制的结果,2002 年前 10个月韩国的纺织品出口下降了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