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物体的运动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 0.75 米。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千米=1000 米=103 米;1 分米=0.1 米=10-1 米厘米=0.01 米=10-2 米;1 毫米=0.001 米=10-3 米米=106 微米;1 微米=10-6 米。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用刻度 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 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 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 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 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2)平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 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 代替测量。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
(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请把这三题 答案写出来)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7.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8.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 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9.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 照物。
10.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11.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2.速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 v=s/t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千米/小时(km/h)。1 米/秒=3.6千米/小时
13.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
14.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
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v=s总/t总;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
15.根据v=s/t可求路程:s=vt和时间:t =s/v
16.人类发明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原子钟。
第二章声现象知识归纳.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 m/s。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 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 可听声:频率在 20Hz~20000Hz 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 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
20Hz 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 呐、B 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 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三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 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5.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6.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 3×108 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 3×108 米/秒。7..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8.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9.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0.平面镜成像特点:(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
11.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
12.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
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 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
13.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
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
(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
14.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
凸透镜成像: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 (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2f)。如幻灯机。 (3)物体在焦距之内(u 光路图: 15.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 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 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6)平行主 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7)平面 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16.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 17.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 18.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 19.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 第四章物质的物理属性知识归纳 1.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其他有:吨t,克g,毫克mg,1 t=103 kg=106 g=109 mg(进率是千进) 3.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 4.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平测质量。常用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 5.天平的正确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天平平衡;(3)把 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 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6.使用天平应注意:(1)不能超过最大称量;(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且动作要轻;(3)不要把潮湿的物 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7.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ρ 表示密度,m 表示质量,V 表示体 积,密度单位是kg/m 3,(还有:g/cm 3),1 g/cm 3=1000kg/m 3;质量 m 的单位是:kg;体积 V 的单位是m 3。 8.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9.水的密度ρ=1.0×103 kg/m 3 10.密度知识的应用: (1)鉴别物质:用天平测出质量 m 和用量筒测出体积 V 就可据公式:求出物质密度。再查密度表。 (2)求质量:m=ρV。(3)求体积: 11.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状态、硬度、密度、比热、透光性、导热性、导电性、磁性、弹性等。 第五章力知识归纳 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 N。1 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2)认清最小刻度和 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⑸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 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9.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具体的画法是: (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 10.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1.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 g 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N/kg,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 g=10 N/kg);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2.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4.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 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1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 擦力越大。 1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3)加润滑油;(4)利用气垫。(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第六章压强知识归纳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Pa,1=1 N/m 2,压力F单位是:牛N;受力 面积 S 单位是:米2m2 4.增大压强方法:(1)S不变,F↑;(2)F不变,S↓;(3)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6.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 密度有关系。 7.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ρ液gh:(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kg/m3;g=9.8 N/kg;h 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 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液gh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 量无关。 9.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1.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13.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mm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mm汞柱=1.013×105 Pa=10.34m水 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第七章浮力知识归纳 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总是竖直 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1)F浮 (不会漂浮)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ρ液gv排 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G—F`,(G 是物体受到重力,F`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 (4)平衡法:F浮=G物(适合漂浮、悬浮) 7.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第八章力和运动知识归纳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 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我们就说这几个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5. 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第九章简单机械和功知识归纳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 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 (2)费力杠杆:L1 (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 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 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8.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9.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力×距离) 10.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J;F→牛顿:N;s→米:m。(1 J=1 N·m).11.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 何机械都不省功。 12.斜面:FL=Gh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螺丝、盘山公路也是斜面) 13.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计算公式:P 有/W=η 14.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计算公式:。单位:P→瓦特:w;W→焦w:J;t→ 秒:s。(1w=1J/s。1kw=1000 w) 第十章机械能和内能知识归纳 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3.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4.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5.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6.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J)。 7.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方式有:动能 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 8.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9.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10.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11.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12.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J)。 第十一章从粒子到宇宙 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 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5.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 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 年);查德威克发 现中子(1932 年);盖尔曼提出 夸克设想(1961 年)。 6.加速器是探索微小粒子的有力武器。 7.银河系是由群星和弥漫物质集会而成的一个庞大天体系统,太阳只是其中一颗普通恒星。 8.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大多数科学家都认定:宇宙诞生 于距今 150 亿年的一次大爆 炸,这种爆炸是整体的,涉及宇宙全部物质及时间、空间,爆炸导致宇宙空间处处膨胀,温度则相应下降。 9.(一个天文单位)是指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进一年所经过的距离。 八年级物理 力学知识点总结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6、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7、力的表示法:(1)力的示意图(2)力的图示 8、(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9、力的测量: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⑶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D、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 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10、相互作用力: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④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11、重力: ⑴重力的概念: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大小的计算公式G=mg 其中g=9.8N/kg 它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 面是否水平。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 ☆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只要求写出两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① 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② 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③ 大气不会产生压强; 12、摩擦力:(1)、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2)、分类: 静摩擦 摩擦力 滑动摩擦 动摩擦 滚动摩擦 (3)、摩擦力的方向: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有时起阻力作用,有时起动力作用。(4)、静摩擦力大小应通过受力分析,结合二力平衡求得(5)、在相同条件(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13、滑动摩擦力: (1)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 (2)测量方法: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读出这时的拉力就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3)结论: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该研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由前两结论可概括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实验还可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大小、运动速度大小等无关。 14、摩擦力的应用: ⑴理论上增大摩擦力的方法有:增大压力、接触面变粗糙、变滚动为滑动。⑵理论上减小摩擦的方法有: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光滑、变滑动为滚动(滚动轴承)、使接触面彼此分开(加润滑油、气垫、磁悬浮)。 第七章质量与密度 §第1节力 □ 力 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表示,单位是牛顿(newton),简称牛,符号是N。□ 产生力的条件:至少有两个物体,且发生相互作用。 □ 力的作用效果:1)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使它发生形变。 2)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 力的三要素和里的示意图: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2节弹力 □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 弹性:物体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就会恢复原状,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塑性:物体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原状,这种性质叫做塑性。□ 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在弹性限度内的伸长和收到压力成正比。 □ 弹性限度: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一定限度,超过就不能自动恢复原状。 ※ 实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第3节重力 ※ 实验,探究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通常用字母G表示。(地球附近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地球。) ◇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如果用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地球附近的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写成 Gg =即G = mg m 公式中中立的单位是牛,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因此比值g的单位是牛每千克,符号是N/kg。 比值g的大小:g = 9.8N/kg 例题:质量为0.25kg的木块,受到重力是多少牛?一个人所受的重力为450N,那么,它的质量是多少千克?g取10 N/kg。 解: 由G=mg可知,木块受到的重力 G木 = m木g = 0.25 kg × 10 N/kg = 2.5 N 由G= mg 可得 m = G,因此人的质量 g m人 = G 450N == 45 kg g10N/kg 木块所受重力为2.5N,人的质量为45kg。 □ 重力的方向 重力随地理位置发生改变,竖直向下。 □ 重心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它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 万有引力 宇宙间的物体,大到天体,小到尘埃,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第一章物体的运动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 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 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 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2)平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 (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请把这三题答案写出来)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7.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8.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9.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10.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11.速度: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12.速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s=vt 速度的单位是:米/秒;千米/小时.1米/秒=3.6千米/小时 13.变速运动:物体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运动.14.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总路程除以所用的时间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平均速度.15.根据可求路程:和时间: 16.人类发明的计时工具有:日晷→沙漏→摆钟→石英钟→原子钟.第二章声现象.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第三章 光现象 1.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1.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5.漫反射和镜面反射一样遵循光的反射定律.6.平面镜成像特点:(1)平面镜成的是虚像;(2)像与物体大小相等;(3)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4)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另外,平面镜里成的像与物体左右倒置.7.平面镜应用:(1)成像;(2)改变光路.8.平面镜在生活中使用不当会造成光污染.球面镜包括凸面镜(凸镜)和凹面镜(凹镜),它们都能成像.具体应用有: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是凸面镜;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医术戴在眼睛上的反光镜是凹面镜.光的折射知识归纳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变化的现象.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 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折射光路也是可逆的)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它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也叫会聚透镜.凸透镜成像: (1)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 (2)物体在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f 6.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7.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内的胶片.8.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凹透镜;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景物,需要配戴凸透镜.9.望远镜能使远处的物体在近处成像,其中伽利略望远镜目镜是凹透镜,物镜是凸透镜;开普勒望远镜目镜物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长,目镜焦距短).10.显微镜的目镜物镜也都是凸透镜(物镜焦距短,目镜焦距长).第五章 力 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7.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⑸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9.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具体的画法是: (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 标出力的大小,10.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 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11.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 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重力跟质量成正比.12.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1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14.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 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1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 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1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 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3)加润滑油;(4)利用气垫.(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第五章 力与运动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5.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第六章 密度与浮力 1.质量(m):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2.质量国际单位是:千克.其他有:吨,克,毫克,1吨=103千克=106克=109毫克(进率是千进) 3.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而改变.4.质量测量工具:实验室常用天平测质量.常用的天平有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5.天平的正确使用:(1)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2)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天平平衡;(3)把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4)这时物体的质量等于右盘中砝码总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6.使用天平应注意:(1)不能超过最大称量;(2)加减砝码要用镊子,且动作要轻;(3)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7.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计算密度公式是;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还有:克/厘米3),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质量m的单位是:千克;体积V的单位是米3.8.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种类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9.水的密度ρ=1.0×103千克/米3 10.密度知识的应用:(1)鉴别物质:用天平测出质量m和用量筒测出体积V就可据公式:求出物质密度.再查密度表.(2)求质量:m=ρV.(3)求体积: V= m/ρ 11.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状态,硬度,密度,比热,透光性,导热性,导电性,磁性,弹性等.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 G ,上浮(3)F浮 = G , 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1)F浮 G , 上浮(3)F浮 = G,悬浮.(不会漂浮)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G排=ρ液gV排 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 G — F ,(G是物体受到重力,F 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 F浮=G排=ρ液gV排 (4)平衡法:F浮=G物(适合漂浮,悬浮) 7.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2013年 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 7.1、力 1、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时,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力的单位是:牛顿(N),1N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4、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就叫力的示意图。 7、2、弹力 弹簧测力计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 2、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4、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量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5、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认清分度值和量程; (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测量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秤的量程。 7、3、重力 1、万有引力: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 2、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1)、重力的大小叫重量,物体受到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g=9.8N/kgg的意义:质量是1 kg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2)、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形状规则、质地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 8.1、牛顿第一定律 1、亚里士多德观点:物体运动需要力来维持。 2、伽利略观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3、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4、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的大小只与质量有关。 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和是否运动无关。 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8.2、二力平衡 1、平衡力: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是因为受到的是平衡力。 2、二力平衡: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 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3、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4、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8.3、摩擦力 1、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 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2、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压力; 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4、摩擦的分类: (一)、静摩擦: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没有发生相对的运动。 静摩擦力随着外力的增大而增大 (二)、动摩擦: (1)滑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 (2)滚动摩擦:轮状或球状物体滚动时产生的摩擦,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5、增大滑动摩擦力方法:(1)增大压力(2)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6、减小有害摩擦方法:(1)用滚动代替滑动;(2)使接触面分开(加润滑油、形成气垫)(注1、2两种常用)(3)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4)减小压力; 9.1、压强 1、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 (1)有的和重力有关;如:水平面:F=G(2)有的和重力无关。 2、压力的作用效果:(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跟压力的大小、受力面积有关。 3、压强:物体所受到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做 压强。 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它等于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F4、压强公式:p= S5、式中p单位是:pa,压力F单位是:N;受力面积S单位是:m2。 6、增大压强方法:(1)受力面积不变,增大压力;(2)压力不变,减小受力面积; (3)同时把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9.2、液体的压强 1、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液体具有流动性。 2、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3、液体压强计算:p =ρgh,(ρ:液体密度,单位:kg/m;g=9.8N/kg;h是深度,3 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m。) 据液体压强公式,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等无关。 4、连通器: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连通器原理:连通器如果只装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液面总保持相平。应用:船闸、、锅炉水位计、茶壶、下水管道。 9.3、大气压强 1、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具有流动性而产生的,2、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 1、托里拆利实验(最先测出) 3、课堂实验:用吸盘测大气压:(原理:二力平衡F=大气压力p=F/s) 4、测定大气压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金属盒)气压计。 5、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 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pa。 6、大气压的变化:和高度、天气等有关;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海拔3000m以内,大约每升高10m,大气压减小100pa。 7、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8、抽水机是利用大气压把水从低处抽到高处的。 在1标准大气压下,能支持水柱的高度约 10.3m高。5 9.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飞机的升力:飞机前进时,由于机翼上下不对称,机翼上方空气流速大,压强较小,下方流速小,压强较大,机翼上下表面存在压强差,这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 10.1、浮力 1、浮力: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2、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3、浮力方向:竖直向上的。 4、浮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1)液体的密度,(2)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10.2阿基米德原理 1、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2、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G排=ρ液gV排 3、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G-F,(G是物体受到重力,F 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排 (4)平衡法:F浮=G物(适合漂浮、悬浮) 10.3、浮力利用 1、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 (2)F浮>G上浮(最后漂浮,此时F浮=G) (3)F浮=G悬浮或漂浮 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1)ρ物>ρ液 下沉;(2)ρ物<ρ液 上浮;(3)ρ物=ρ液悬浮。(不会漂浮) 2、轮船:用密度大于水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增大了可以利用的浮力,排水量:轮船装满货物时排开水的质量。 排水量=轮船的总质量= 轮船自身质量+货物的质量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4、密度计: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利用物体漂浮在液面的条件工作(F浮=G),刻度值上小下大。 11.1功 1、功(W):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一个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另一个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功的计算: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公式:W=FS 如果是重力做功,或克服重力做功则公式变形为:W=Gh 单位:焦耳(J)1J=1N·m把两个鸡蛋举高1米大约做1J的功。 4、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11.2、功率 1、功率(P):功与做功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功率。 意义: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 功率在数值上等于物体在单位时间(t)内所做的功(W)。 2、计算公式:P=W/t。 单位:P→瓦特(W)常用Kw1kW=1000W3、推导公式:P= W/t=FS/ t= Fv即: P= Fv(速度的单位要用m/s) 11.3动能和势能 1、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量,简称能。能做的功越多,能量就越大。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影响因素: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的质量 质量相同的物体,运动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 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质量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其中,速度对物体动能影响较大。 3、重力势能:物体由于高度所决定的能。 影响因素:物体的质量,物体的高度 质量相同物体,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高度相同物体,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4、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影响因素:弹性形变的大小 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5、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 6、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J 11.4、机械能及其转化 1、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J2、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方式有: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相互转化;动能和弹性势能之间可相互转化。 3、机械能守恒: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住转化,机械能的总和保持不变。 4、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转动,机械能守恒;近地点动能最大,势能最小;远地点势能最大,动能最小。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动能转化为势能。 12.1、杠杆 1、杠杆: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叫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 (1)、支点:杠杆可以绕其转动的点;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4)、动力臂: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5)、阻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3、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4、三种杠杠杆: (1)省力杠杆:L1>L2, F1 (2)费力杠杆:L1 (3)等臂杠杆:L1=L2,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12.2、滑轮 1、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方向。 (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2、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忽略摩擦和动滑轮重),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 (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F=(G+G动)/2.s=2h3、滑轮组:特点: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1)、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所用的拉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即F=(G+G动)/n(G为总重,n为承担重物绳子断数,G动为动滑轮的重) (2)、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nh(n同上,h 为重物被提升的高度)。 (3)、绳子的绕法:奇动(滑轮)、偶定(滑轮)。 4、轮轴:由具有共同转动轴的大轮和小轮组成;通常把大轮称为轮,把小轮称为轴。 动力作用在轮上省力,作用在轴上费力。 12.3、机械效率 1、有用功: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必须做的功。W有=Gh2、额外功:并非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3、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W4、计算公式:η总=FSW总= W有+ W额 =W有/W总 注:机械效率是个比值,没单位,用百分数表示,都小于1;因为有用功总小于总功。 5、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公式变形:η=W有/W总 = Gh/ FS=G/Fn即:η η=W有/W总 = W有/W总 + W有=G/G+G动即:η=G/Fn 动 = G/G+G 注:对于同一个滑轮组来说,在不考虑绳重和摩擦时,机械效率与物体的重有关,物体越重 机械效率越大。 对于不同的滑轮组来说,在不考虑绳重和摩擦时,机械效率与动滑轮的重有关,动滑轮 越重机械效率越小。 6、斜面的机械效率: 当斜面的光滑程度相同时,斜面的倾角(倾斜程度)越大,机械效率越大。第二篇:八年级物理 力学知识点总结
第三篇: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第四篇: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总结(整理)
第五篇: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