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总结
书是随时在近旁的顾问,随时都可以供给你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按照你的心愿,重复这个顾问的次数。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1
浮力知识点总结
1.浮力:一切浸入液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
2.物体沉浮条件:(开始是浸没在液体中)
方法一:(比浮力与物体重力大小)
(1)F浮 < G,下沉;(2)F浮 > G,上浮(3)F浮 = G,悬浮或漂浮
方法二:(比物体与液体的密度大小)
ρ物 < ρ液,下沉;(2)ρ物 > ρ液,上浮(3)ρ物 = ρ液,悬浮。(不会漂浮)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4.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浸没在气体里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气体受到的重力)
5.阿基米德原理公式:
6.计算浮力方法有:
(1)称量法:F浮= G — F,(G是物体受到重力,F 是物体浸入液体中弹簧秤的读数)
(2)压力差法:F浮=F向上-F向下
(3)阿基米德原理:
(4)平衡法:F浮=G物(适合漂浮、悬浮)
7.浮力利用
(1)轮船:用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做成空心,使它能排开更多的水。这就是制成轮船的道理。
(2)潜水艇:通过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沉浮。
(3)气球和飞艇:充入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2
压强知识点总结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增大压强方法 :(1)S不变,F↑;(2)F不变,S↓(3)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6.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7.-液体压强计算公式:,(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9.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1.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13.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3
力知识点总结
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⑸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9.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具体的画法是:
(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10.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 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1.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2.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4.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 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1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 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1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3)加润滑油;(4)利用气垫。(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4
简单机械知识点总结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 或写成。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
(2)费力杠杆:L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5
运动和力知识点总结
1.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是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推理而概括出来的,因而不能用实验来证明这一定律)。
2.惯性: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做惯性定律。
3.物体平衡状态:物体受到几个力作用时,如果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当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就叫做二力平衡。
4.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则这两个力二力平衡时合力为零。
5.物体在不受力或受到平衡力作用下都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二篇:八年级下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机械和功
4.1简单机械
一、杠杆
1、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个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
(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
杠杆具备的条件:①有一个固定点;②受到力的作用并能绕固定点转动而不变形;③受到动力和阻力的作用。
2、杠杆的五要素:
①支点;②动力;③阻力;④动力臂;⑤阻力臂
二、杠杆的平衡条件
1、平衡条件
在动力和阻力共同作用下,杠杆处于静止不动或者绕支点匀速转动都叫做杠杆的平衡。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杠杆的分类和应用
①省力杠杆
定义:动力臂大于阻力臂的杠杆;平衡时阻力大于动力;省力费距离。
应用:切纸刀、钢丝钳、撬棒。
②费力杠杆
定义: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杆,平衡时阻力小于动力,费力省距离。
应用:筷子,镊子,钓鱼竿等。
③等臂杠杆
定义:动力臂等于阻力臂的杠杆,使用这种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既不省距离,也不费距离。
④应用:摩天轮、托盘天平等。
三、滑轮
定义: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能够绕轴转动的小轮,滑轮可以看作是杠杆的变形,所以可以用杠杆平衡条件来分析它的作用。
1、定滑轮
①定义:使用时,轴固定不动的叫做定滑轮。
②特点: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动滑轮上力的方向;使用动滑轮时,拉下来的绳长与重物升高的高度相等,即使用定滑轮既不省力也不省距离。
2、动滑轮
①定义:使用时,轴随物体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②特点:动滑轮是动力臂等于阻力臂2倍的省力杠杆;使用定滑轮是不能改变力的方向,绳子的自由端被拉过的距离等于重物上升高度的2倍,即s=2h,因此动滑轮要多移动一段距离。
3、滑轮组
①定义: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叫做滑轮组,它是由若干个定滑轮和动滑轮组成的,使用滑轮组时既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注意:使用滑轮组的省力情况是由承担物重的绳子的股数决定的,确定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时,要分清哪个是定滑轮,哪个是动滑轮,然后再确定绳子的股数n,拉力F=1G;若n
考虑动滑轮的重,则拉力F=1GG动滑轮,使用滑轮组时,绳子的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n
是物体移动距离h的n倍即s=nh,n表示承担物重的绳子股数。)
四、轮轴
①定义:由两个半径不同的轮子固定在同一转轴上的装置叫做轮轴,半径较大的叫轮,半径较小的叫轴。
②实质:连续转动的变形杠杆。
③特点:把动力F1作用在轮上,阻力F2作用在轴上,轮和轴的中心O是支点,动力臂l1=R,阻力臂l2=r,根据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即F1R=F2r,因为R>r,所以F1<F2,使用轮轴可以省力,也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五、机械传动与斜面
①机械传动最简单的方式有:皮带传动,链传动和齿轮传动,机械传动可以实现机械之间的动力和能量的传递。
②斜面是由木板(或其它材料)制成的,与水平方向成一定角度的倾斜面叫做斜面。③沿光滑斜面向上匀速拉动重物所需施加的拉力为:F
高度h一定时,长度L越长,F越小,越省力。hG,因此斜面可以省力,且当L
4.2机械功
一、功及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机械功
①定义: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一段距离,物理学上称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
②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作用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
①定义:力对物体所做的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②计算公式:W=Fs
③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N);距离的单位是米(m);功的单位是牛米(Nm),称为焦耳,简称焦(J)。1J=1Nm
二、力对物体不做功的几种情况
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以为惯性通过一段距离,也就没有什么力做功。
2、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
3、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同时也运动了一段路程,但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
三、功率
1、功率的概念
定义: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计算 计算公式:PW,其中P表示功率,W表示做功,t表示做功的时间。t
4.3机械能
一、能量
①如果一个物体能对别的物体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简称能。能量是表示物体
做功本领大小的物理量,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它具有的能量就越大。
②物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的转化过程,物体做的功越多,说明某种能转化为别的形式的能量越多,因此,能的单位与功的单位相同。在国际单位制中,能的单位是焦耳(J)。
二、势能
1、重力势能
①定义:物体处于某一高度时所具有的势能。
决定因素:物体的质量和被抬高的高度。
2、弹性势能
①定义:物体由于发生形变而具有的势能。
②影响因素:弹性形变的大小;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越大。
三、动能
①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②影响因素:物体的质量和速度。
四、机械能
1、①定义: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机械能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量。
②影响因素: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之和。势能又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两种形式。因此,机械能的影响因素也就是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影响因素。
2、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①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②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第五章热与能
5.1温度温标
一、温度
1、定义: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测量工具:温度计
二、摄氏温标
1、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沸水的温度为100℃,将0℃和100℃之间100等分,每一等份表示一摄氏度。
2、摄氏温标的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人的正常体温是37℃。
三、华氏温标
1、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下,冰的熔点为32oF,沸水为212oF,中间有180等份,每一等分代表1华氏度,华氏温度(F)和摄氏温标(t)的换算关系:F=t32。
2、华氏温标的单位是“华氏度”,符号是“F”。
三、温度计
1、原理: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
2、构造:一根内径很细很均匀的玻璃管,管的前端是一个薄壁的玻璃泡,玻璃泡内盛有水银或者酒精等液体。
3、使用方法:首先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及最小分度值,被测物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测o9
5量范围;测量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应充分接触;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接触容器侧壁和底部;读数时,视线应与管中液面齐平,且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
4、体温计:玻璃泡与细管的连接处有一个很细的弯管;读数时,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但使用前必须用力甩几下,使细管中的液体回流到玻璃泡内,测量的范围是“35℃—42℃”,最小分度值为0.1℃。
四、扩散现象
1、物体是由分子组成的任何物体都是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非常小,用肉眼无法看到,分子的直径大约只有1010m。因此,任何看起来很微小的物体,其分子的数目都是惊人的。
2、扩散现象
不同物体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扩散现象可以发生在固体、液体、气体之间。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是:温度、。一般来说,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对扩散现象的理解:①扩散现象只发生在不同的物体间,而不是同种物体间;②发生扩散现象的不同物体要彼此接触,没有接触,不会发生扩散现象;③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与外力作用下的运动是不同的;④扩散不仅发生在同种状态的物体之间,也能发生在不同状态的物体之间。在气体、液体、气体之间都能相互发生扩散现象;⑤扩散现象发生的快慢不仅取决于物体的本身,还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扩散现象发生的就越快;⑥扩散现象不仅证明了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也证明了分子存在着间隙。)
3、分子的热运动
由于分子的运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所以通常把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五、分子间的作用力
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但固体、液体中的分子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这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是分子间的引力使得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是它里面的分子不致分散开。固体、液体分子之间有间隔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之间还存在斥力,这是由于分子间的斥力作用,使得分子已经离得很近的固体和液体很难进一步被压缩。
5.2热量比热容
一、热传递
1、定义:热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现象。
2、热传递发生的条件:只要物体之间或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着温度差,就会有热传递现象的发生,并且将一直延续到温度相同为止。
3、热传递的方式: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
二、热量
1、定义:热量表示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扩散出能量的多少。热量的符号是Q,热量的国际单位是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
2、热量的计算公式
①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为:Q吸cmt升cm(t-t0);
②物体温度降温时放出的热量为:Q放cmt降cm(t0-t)。
其中,c为比热容,m为物质的质量,t0为物质原来的温度,t为物体后来的温度,如果用t
表示物体升高或降低的温度,那么物体温度升高吸收的热量或物体温度降低放出的热量可以写为:Q=cmt,t表示物体温度的变化。
3、比热容
①物理意义:
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的读数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为了表示各种物质的这种特性,物理学中引入了比热容这个物理量。
②定义:物理学中把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用符号c表示
③单位:比热容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这是一个复合单位。
④比热容是物质的属性之一,不同的物质一般比热容不同。常见的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为4.2×10J/(kg℃)。
4、比热容的测定
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时要发生热传递,热量会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直到两个物体的温度相同为止。假设没有其他物体参与热传递,那么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等于低温物体吸收的热量,即Q放Q吸。因此,利用混合法可以测量出物质的比热容。3
5.3内能
一、内能
1、定义: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的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单位:焦耳(J),各种形式的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3、一切物体无论温度高低,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①从微观上看,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快,它的动能越大;由于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所以分子间还具有势能。
②从宏观上看,物体内能与物体的温度、体积、状态等因素有关,相同质量和状态的同一种物体,温度越高,内能越大;对于相同质量和温度的同一物体,如果状态发生变化,内能也可能不同
二、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
1、改变物体内能有两种:做功、热传递,它们在改变物体内能上是等效的。
2、热传递改变内能
①热传递的实质是
能量(内能)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的过程。②发生热传递的条件
不同物体之间或同一物体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温度差。
③热传递的方向
在热传递的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来热量,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收了热量,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④热传递的结果
热传递的最终结果是热平衡,即发生热传递的物体最后的温度相等,达到平衡。发生热传递的物体充分接触的末温一定相等。
3、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①做功与内能的关系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本身的内能会减少。
②内能的改变可以通过做功来量度
对物体做功越多,物体内能增加的越多;反之,物体对外做功越多,物体内能减少得越多,所以在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过程中,可以用做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
③能量的单位
功的单位是焦耳(J),内能的单位也是焦耳(J)
④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
利用做功的方法改变物体内能,实质上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通过做功而实现相互转化,即机械能或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内能。
5.5热机
一、内燃机
1、热机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发动机,内燃机属于热机。
2、内燃机是燃料在汽缸内燃烧的热机,内燃机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
3、活塞在汽缸内往复运动时,从汽缸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的过程,叫做一个冲程。
4、汽油机的工作过程
①吸气冲程;②压缩冲程;③做功冲程;④排气冲程
二、燃料的热值
1、定义: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能量(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它的符号是q,单位是J/kg,气体燃料的热值通常用J/m³。
2、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Q放mq,m表示完全燃烧的燃料质量,q表示该种燃料的热值,Q放表示燃料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
第三篇:八年级物理下知识点总结(写写帮整理)
§7.1力
1.力的定义:力是 物体对物体 的作用。一个是 施力物体,另一个受
力物体。符号 F,单位 牛顿,简称 牛,符号 N。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运动状态(速度大小,运动方向);可以改变物体的 形状 使它发生 形变。
3.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力的三要素是:力的 大小、方向、作用点。
4.力的示意图,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 大小,箭头方向表示力的 方向,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 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该越 长。
5.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相互的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两个受力物体,两个力同时出现。
§7.2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 弹性。
2.塑性:物体受力形变后,不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做 塑性。
3.弹力
(1)定义:物体由于发生 弹性形变 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2)产生原因:发生弹性形变
(3)产生条件:两物体直接接触互相挤压,发生弹性形变。
(4)常见弹力: 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
4.实验室里常用的测力计--弹簧测力计
(1)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 拉力越大,弹簧的 伸长量就越长。
(2)使用方法①看: 量程,分度值,零刻线(校零)②拉:挂钩,防止指针和外壳卡在一起③测:力的方向与弹簧的 伸长方向 一致④读:视线与刻度盘 垂直。
§7.3重力
1.重力的由来:宇宙间的物体,大到天体,小到尘埃,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 万有引力。
2.重力
(1)定义:由于 地球吸引 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 重力。
(2)符号 G
(3)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G=mgm=G/gg=9.8N/kg(粗略计算时g=10N/kg)g的物理意义: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4)方向: 竖直向下,与水平面垂直(应用,铅垂线)
(5)作用点: 重心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 几何中心形状不规则,质量分布不均匀—悬挂法
§8.1牛顿第一定律
1.小车从 同一斜面同一高度 自由滑下,目的是:使小车到达水平方向时 速度相同(初速度相同)。
2.通过实验得到的结论:小车受到的阻力越 小,运动的距离越 远,速度减小的越 慢。
3.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1)定义: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 静止 状态或 匀速直线运动 状态。
(2)意义:揭示了 力与运动 的关系。
(3)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4.惯性
(1)定义: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静止 状态或 匀速直线运动 状态)不变的性质,我们把这种性质叫做 惯性。
(2)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3)惯性只与 质量 有关,质量 越大 惯性 越大。
(4)不能说受到惯性或惯性力。
(5)利用: 使松动的锤头套紧拍打衣服上的灰尘
防止: 系安全带安全气囊
§8.2二力平衡
1.平衡状态: 静止 状态或 匀速直线运动 状态。
2.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受到的力叫作平衡力。
3.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保持 静止状态 或 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两个力平衡。
(2)条件:作用在 同一物体 上的两个力,如果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 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4.二力平衡与相互作用力
(1)相同点: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一个受力物体)
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两个受力物体)
§8.3摩擦力
1.定义: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 滑动 时,在接触面上会产
生一种 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 滑动摩擦力。
2.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其做 匀速直线 运动,根据 二力平衡 知识可知,此时弹簧测力计所显示的对木块的拉力 等于 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
(1)两物体要互相 接触并挤压(2)两物体要 发生相对运动 或有 相对运动的趋势(3)接触面要 粗糙
3.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 相反
4.大小的影响因素
(1)压力大小(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5.当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 越大,摩擦力 越大 ; 当压力相同时,接触面粗糙程度 越大,摩擦力 越大。
6.增大有益摩擦方法:
(1)增大 压力(2)增大 接触面粗糙程度
减小有害摩擦方法:
(1)减小 压力(2)减小 接触面粗糙程度
(3)使接触面 分离(4)变 滑动 为 滚动
7.摩擦力的分类: 滑动 摩擦,静 摩擦,滚动 摩擦。
§9.1压强
1.压力
(1)定义: 垂直 作用于物体表面上的力。
(2)作用点:在受力物体 表面(在接触面上)。
(3)方向:与被压物体表面 垂直,并指向 被压物体。
(3)大小: 不一定 等于重力(只有当物体水平放置且不受其他力时F=G)
2.当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当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压强
(1)物理意义:表示 压力作用效果 强弱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所受 压力的大小 与 受力面积 之比。
用 p 表示压强、F 表示压力、S 表示受力面积
(3)公式 p=F/S推导公式F=pSS=F/p
压强在数值上等于物体 单位面积 所受的压力,压强 越大,压力产生的效果越明显。
(4)压强的单位:国际单位: 帕斯卡简称: 帕符号: Pa1Pa表示物体在 1㎡ 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 1N。
(5)增大压强的方法:
1、增大 压力
2、减小 受力面积
3、增大 压力的同时减小 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
1、减小 压力
2、增大 受力面积
3、减小 压力的同时增大 受力面积
§9.2液体的压强
1.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
(1)液体由于受到 重力 作用,所以对 容器底 有压强
(2)液体由于具有 流动性,所以对 容器侧壁 有压强
2.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1)所用仪器— 压强计
(2)压强计的作用:测量 液体内部压强 的仪器。
(3)压强计的原理:根据U形管两侧液面的 高度差 来反映液体压强的大小。
(4)液体压强大小的特点:在液体内部的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 相等。同种液体,深度越深,压强 越大。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还跟 液体的密度 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 越大。
3.液体压强的大小
(1)公式p=ρgh推到公式ρ=p/ghh=p/ρg(2)单位统一:p-Paρ-kg/mg=9.8N/kgh-m
(3)液体压强大小只与 液体密度 和 深度 有关,与 受力面积 无关
4.连通器
(1)定义:上端 开口、下端 连通 的容器。
(2)原理:连通器里装的是相同的液体,当液体不流动时,连通器各部分中的液面高度总是 相同 的。
(3)举例: 船闸、过路的涵洞、茶壶。
第四篇: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知识点总结
第七章质量与密度
§第1节力
□ 力 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表示,单位是牛顿(newton),简称牛,符号是N。□ 产生力的条件:至少有两个物体,且发生相互作用。
□ 力的作用效果:1)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使它发生形变。
2)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 力的三要素和里的示意图: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2节弹力
□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 弹性:物体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就会恢复原状,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塑性:物体形变后不能自动恢复原状,这种性质叫做塑性。□ 弹簧测力计:原理,弹簧在弹性限度内的伸长和收到压力成正比。
□ 弹性限度:能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有一定限度,超过就不能自动恢复原状。
※ 实验,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第3节重力
※ 实验,探究重力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通常用字母G表示。(地球附近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地球。)
◇ 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如果用G表示重力,m表示质量,g表示重力与质量的比值,地球附近的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写成 Gg =即G = mg m
公式中中立的单位是牛,质量的单位是千克,因此比值g的单位是牛每千克,符号是N/kg。
比值g的大小:g = 9.8N/kg
例题:质量为0.25kg的木块,受到重力是多少牛?一个人所受的重力为450N,那么,它的质量是多少千克?g取10 N/kg。
解: 由G=mg可知,木块受到的重力
G木 = m木g = 0.25 kg × 10 N/kg = 2.5 N
由G= mg 可得 m = G,因此人的质量 g
m人 = G 450N == 45 kg g10N/kg
木块所受重力为2.5N,人的质量为45kg。
□ 重力的方向 重力随地理位置发生改变,竖直向下。
□ 重心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它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 万有引力 宇宙间的物体,大到天体,小到尘埃,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
第五篇: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考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考钟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生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时损耗最少(在固体中传的最远,铁轨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软木除外);
2、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计算公式是v=;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这是乐音三要素)在响度和音调相近的情况下主要通过音色来判断发声体
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法的声靠音色)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污染)
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
3、常见噪声来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
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dB,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5、控制噪声:(1)在生源处较弱(安消声器);(2)在传播过程中(植树。隔音墙)(3)在人耳处减弱(戴耳塞)
八、声音的利用
1、超声波的能量大、频率高用来打结石、清洗钟表等精密仪器;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用来回声定位(蝙蝠辨向)制作(声纳系统)
2、传递信息(医生查病时的“闻”,打B超,敲铁轨听声音等等)
3、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飞机场帮边的玻璃被震碎,雪山中不能高声说话,一音叉振动,未接触的音叉振动发生)第二章 光的传播
一、光源: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源可分为
1、冷光源(水母、节能灯),热光源(火把、太阳);
2、天然光源(水母、太阳),人造光源(灯泡、火把);
3、生物光源(水母、斧头鱼),非生物光源(太阳、灯泡)
二、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小孔成像: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像是倒立的实像(树阴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
(2)取直线:激光准直(挖隧道定向);整队集合;射击瞄准;
(3)限制视线:坐井观天(要求会作有水、无水时青蛙视野的光路图);一叶障目;
(4)影的形成:影子;日食、月食(要求知道日食时月球在中间;月食时地球在中间)
3、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
三、光速
1、真空中光速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
2、在计算中,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
3、光在水中的速度约为c,光在玻璃中的速度约为c;
4、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单位;1光年≈9.46×1015m; 注: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真空中不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的最快,空气中次之,透明液体、固体中最慢(二者刚好相反)。光速远远大于声速,(如先看见闪电再听见雷声,在100m赛跑时声音传播的时间不能忽略不计,但光传播的时间可忽略不计)。
四、光的反射:
1、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有一部份光会被物体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3、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1)、法线:过光的入射点所作的与反射面垂直的直线;
(2)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法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入射光线与镜面成θ角,入射角为90°-θ,反射角为90°-θ)
(3)入射角与反射角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反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而变化,因而只能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镜面旋转θ,反射光旋转2θ)(4)垂直入射时,入射角、反射角等于多少?答:垂直入射时,入射角为0度,反射角亦等于0度。
4、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互看双眼)
5、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画一般的光路图(要求会作):(1)、确定入(反)射点:入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反射光线和反射面或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交点即为入射(反射)点(2)、根据法线和反射面垂直,作出法线。(3)、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或反射光线 ◆作光路图注意事项:
(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8)画透镜时,一定要在透镜内画上斜线作阴影表示实心。
5、两种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1)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被平行的反射出去;(2)漫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反射光将沿各个方向反射出去;(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相同点:都是反射现象,都遵守反射定律;不同点是:反射面不同(一光滑,一粗糙),一个方向的入射光,镜面反射的反射光只射向一个方向(刺眼);而漫反射射向四面八方;(下雨天向光走走暗处,背光走要走亮处,因为积水发生镜面反射,地面发生漫反射,电影屏幕粗糙、黑板要粗糙是利用漫反射把光射向四处,黑板上“反光”是发生了镜面反射)
五、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是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镜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看镜子中的钟的时间要看纸张的反面,物体远离、靠近镜面像的大小不变,但亦要随着远离、靠近镜面相同的距离,对人是2倍距离)。
2、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平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镜中花);对实物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树木和房屋上各点与水面的距离不同,越接近水面的点,所成像亦距水面越近,无数个点组成的像在水面上看就是倒影了。(物离水面多高,像离水面就是多远,与水的深度无关)。
3、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物体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会聚二是发散的,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画时用虚线)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注意:进入眼睛的光并非来自像点,是反射光。要求能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同一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后,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作光路图(作出物、像、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六、凸面镜和凹面镜
1、以球的外表面为反射面叫凸面镜,以球的内表面为反射面的叫凹面镜;
2、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增大视野(汽车上的观后镜);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太阳灶,利用光路可逆制作电筒)
七、光的折射
1、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2、光在同种介质中传播,当介质不均匀时,光的传播方向亦会发生变化。
3、折射角:折射光线和法线间的夹角。
八、光的折射定律
1、在光的折射中,三线共面,法线居中。
2、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要求会画折射光线、入射光线的光路图)
3、斜射时,总是空气中的角大;垂直入射时,折射角和入射角都等于0°,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
4、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
5、当光射到两介质的分界面时,反射、折射同时发生
6、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
九、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
1、生活中与光的折射有关的例子:水中的鱼的位置看起来比实际位置高一些(鱼实际在看到位置的后下方);由于光的折射,池水看起来比实际的浅一些;水中的人看岸上的景物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些;夏天看到天上的星斗的位置比星斗实际位置高些;透过厚玻璃看钢笔,笔杆好像错位了;斜放在水中的筷子好像向上弯折了;(要求会作光路图)
2、人们利用光的折射看见水中物体的像是虚像(折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十、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色散;
2、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3、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4、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其它色光可由这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白光是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世界上没有黑光;颜料的三原色是品红、青、黄,三原色混合是黑色;
5、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透过什么颜色的光);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什么颜色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吸收其它颜色的光,白色物体发射所有颜色的光,黑色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例:一张白纸上画了一匹红色的马、绿色的草、红色的花、黑色的石头,现在暗室里用绿光看画,会看见黑色的马,黑色的石头,还有黑色的花在绿色的纸上,看不见草(草、纸都为绿色)
十一、看不见的光:
1、太阳光谱:红、橙、黄、绿、蓝、靛、紫这七种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太阳光谱;
(从左往右其波长逐渐减小;散射逐渐增强;人眼辨别率依次降低)应用傍晚太阳是红的,晴天天是蓝的,汽车的雾灯是黄光。
2、红外线:红外线位于红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1)一切物体都能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多;(打仗用的夜视镜)
(2)红外线穿透云雾的本领强(遥控探测)(3)红外线的主要性能是热作用强;(加热)
3、紫外线:在光谱上位于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1)紫外线的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消毒、杀菌)
(2)紫外线的生理作用,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小孩多晒太阳),但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臭氧可吸收紫外线,我们要保护臭氧层)(3)荧光作用;(验钞)
(4)地球上天然的紫外线来自太阳,臭氧层阻挡紫外线进入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