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一个无愧于时代的石娃
做一个无愧于时代的“石娃”
——电影《背起爸爸上学》观后感
电影《背起爸爸上学》讲述了一个真实而又感人的故事。主人公石娃从小就没有感受到母爱的温暖,和含辛茹苦的爸爸、姐姐一起相依为命。为了供石娃去上学,爸爸便外出打工,谁知竟不幸把腿摔坏了,对这个本来就很贫困的家庭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万般无奈之下,小小年纪的姐姐含泪嫁给了一个比石娃还要矮小的有钱人,换来一叠带着心酸和屈辱的钞票,勉强维持着家里的生计。可随着病情的加重,爸爸瘫痪了。家庭的重担只能压在年幼的石娃的肩上。然而,石娃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击倒,他一边刻苦学习,一边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爸爸。功夫不负有心人,石娃终于考取了师范学校。就要远走他乡了,爸爸怎么办呢?面对这个艰难的决定,石娃毅然做出抉择——背起爸爸去上学。
看完这部电影,我早已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同是祖国的花朵,我们和石娃似乎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逆境中的石娃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求知求学的毅力依然是那样顽强,生活下去的信念依然是那么坚定,对亲人的爱依然是那么纯洁……而我们平时都做了些什么呢?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学费不用愁,零花钱天天有,可还是觉得不满足,对亲人的爱从来没想过将来回报他们,哪怕是一点一滴——真是惭愧呀!
石娃是我们少年儿童的骄傲,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困难再大,也要挺起胸膛;条件再苦,也要发愤学习;亲人再穷,也要坦诚相待。在石娃的身上不正是体现出这种精神吗?
在新的世纪里,让我们做一个无愧于社会的小“石娃”。
作者:关马中心学校五(1)班谢志远
指导老师:李树平
第二篇:弘扬长征精神 做一个无愧于时代的人
弘扬长征精神 做一个无愧于时代的人
授课人:李太茂
长征,伟大的长征,举世瞩目的长征,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以世界所罕见的艰难困苦,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我们既要回顾昨天的历史,更要展望明天的蓝图,我们要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一、红军长征的原因
“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1933年9月,蒋介石纠集100万兵力和200架飞机,向各根据地发动了空前规模的“围剿”。其中以44个师又4个旅约50万人和100架飞机,采用“步步为营、碉堡推进”战略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同时蒋在政治上推行“保甲连坐”,经济上严密封锁苏区。面对敌人的“围剿”,掌握红军指挥权的博古和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李德执行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路线,全面否定毛泽东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不顾敌强我弱的现实,用所谓“正规”战争代替人民战争。开始时实行军事冒险主义,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失利后又推行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使红军完全陷于被动。第五次反“围剿”最终遭到失败,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同时,留下部分红军就地坚持游击战争。
二、红军长征时面临的困难
(一)出行难,路途险
1.过草地,没有道路,没有人烟。
茫茫草地,一望无涯,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美丽野花和厚厚草垫的“魔毯”下,处处是吞人陷阱。人畜陷进去,几分钟就被泥潭吞噬。
草地河流虽然不多,水面不宽,但水流湍急,河底又高低不平,水冷剌骨,加上大家的身体弱,肚子饥饿,抵抗能力差,经不起这种寒冷的刺激,只要稍加不慎,就有被水冲倒河里的危险。冲倒后即便抢救上岸,却很少能够生存下来。每次过河,都有红军战士不幸牺牲。
草地剧毒难防。首先,水毒。老红军袁林记得,草地上踩一脚就有黑水冒出,脚上有伤口的就会烂掉,他的脚没伤,但从此以后,脚趾甲全脱落了;其次,草毒。老红军陶立功当时是团部卫生员,他见过这样惊心动魄的场景:当时有一个排,几天没吃东西,突然碰到一片草,长着大片大片的叶子,大家就摘下来猛吃,不一会儿,整个排的人全部倒下,再也没起来;第三,气毒,烂沼瘴气,夺命无形。老红军瞿道文讲到,有一天清晨吹过起床号,有一顶帐篷却始终没有动静,走近一瞧,几位战友静静地躺着,已经没有了呼吸。
快出草地的最后两天,倒下的同志成片成堆,多者几十人,其中有的三五人一伙,背靠着背坐下好似在休息,等走近一叫或推拉时,他们早已与世长辞。看到这些牺牲了的战友根本无法掩埋他们的遗体,只能把他们的尸体放平,尔后脱帽致哀,鞠躬告别.2.翻雪山。天气寒冷、空气稀薄、雨雪交加、道路艰险、直插云天的陡峭冰峰,是雪山地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青藏高原东部的川康边界地区,横亘着许多高大山系,雪山连绵,积雪终年不化,空气稀薄,没有道路,没有人烟,天气变幻无常,时阴时晴,时雨时雪,忽而冰雹骤降,忽而狂风大作。三大主力红军长征途中,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打鼓山、拖罗岗、折多山、哈巴雪山等几十座雪山,很多红军战士牺牲在雪山上。
(二)御寒难,宿营难。
1.衣被紧缺。很多红军战士每人也就一套军服,很多人身上的衣物都是缝缝补补过好几次,打过很多的补丁。在爬雪山或者是进入一些深山老林之时,天气特别的冷,但是很多红军战士身上的衣物都是特别的单薄。
2.高原寒冷,空气稀薄缺氧,气候多变,忽儿狂风大作,忽儿风雨交加,忽儿冰雹骤降。
3.草地天气,一日三变,温差极大。早上,太阳出得晚,很冷;中午晴空万里,烈日炎炎;下午往往突然黑云密布,雷电交加,暴雨冰雹铺天盖地而来;夜间气温降至零摄氏度左右,冻得人们瑟瑟发抖。
4.草地净是泥泞潭水,一般很难夜宿。或者就地而卧,或者坐着打盹,或者背靠背睡一会。若有块油布用树枝架起遮挡风雨,就算是很好的条件了。有时晚上风雨交加,用树枝架起的油布,既遮不住风雨,也挡不住寒冷,战士就会在风雨淋浇之下熬过一夜。
在草地里露宿还担心睡着后,跌倒或滚到深水泥沼里去,这样就没命了。第二天一早起来,往往会看到草地上长眠着一些战士,甚至是跟自己背靠着背休息的战友。
(三)饮食难,看病难。
1.没有干净的水源来喝,没有水洗澡,洗一个冷水澡都是非常奢侈的要求。
2.食物急缺。在红军长征时期啃树皮,吃野菜,甚至吃皮带都是家常便饭。
到达宿营地,再疲劳也要找青草、树 叶或草根,用洗脸盆熬成稀汤,作一顿“好饭”吃饱肚子;找老鼠洞,挖出老鼠熬汤解解馋;途中遇有前面部队死马的骨头,也要把血淋淋的骨头抢来啃着充饥;找别人或者自己屙的屎里没有消化的青稞麦,一粒一粒挑出来,洗了再用茶缸煮着吃。虽然采用各种办法来解决饥饿问题,但仍有许多掉队人员因饥饿未能走出草地。
下面为大家讲《金色的鱼钩》的故事。1945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炊事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能吃饱呢?班长眼看着他们瘦了下去,整夜整夜的合不拢眼。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鱼跃出水面,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吃剩下的鱼骨,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长征中,这样的事情几乎天天都在发生。
3.请同学们反思一下,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都有哪些浪费粮食的现象﹖我们以后应怎样去做?
学校食堂浪费严重。有些同学仅仅吃了几口就把饭菜倒掉了;有些同学把馒头只咬了一口就扔掉了;有些同学不小心把馒头掉地上了,直接扔掉。
同学们,长征途中,如果我们的红军战士看到这些倒掉的饭菜、馒头会怎样?
一定会感到是人间的佳肴美味。
目前,世界上仍然有许多的人还不能吃饱、吃好,如果我们浪费粮食实际上就是一种犯罪,我们在内心深处应该受到谴责。因此,我们应该珍惜粮食,懂得感恩。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珍惜粮食。时刻记得光盘行动,用实际行动为节约粮食做出我们力所能及的贡献。
3.医疗器械、药品急缺。伤病员,既无医院可住,也没有担架可抬,完全依靠每个伤病员的坚强意志,拄着拐棍,跟随部队日夜奔波。
(四)国民党围追堵截。
1.天上,每日都有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
2.地面上,国民党中央军、粤军、桂军、湘军、黔军、川军、滇军、川康军等八支“追剿”大军,约60个师70余万敌人围追堵截。
三、红军长征历程
瑞金出发——挺进湘西,血染湘江——冲破四道封锁线——改向贵州——渡过乌江——夺取遵义——四渡赤水河(意义:打乱敌人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到达陕北吴起镇——甘肃会宁。
翻开长征的历史,可以发现这样一组令人震撼的数字: 中央红军在整个长征途中,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七百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其间共经过12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四、红军长征时间和人数
(一)红军长征时间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
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关和部队共八万六千人,分别自瑞金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二)红军长征人数
红一方面军长征出发时为86000余人,到达陕北后有7000余人。
红二方面军长征出发时为14000余人,到达陕北后剩11000余人。
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时为80000余人,到达陕北后剩37000余人。
五、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
1.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我们党和红军战胜了无法想象的千难万险,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2.红军具有不怕牺牲的精神。长征中红军所表现出来的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正是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动力。
3.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六、长征胜利的意义
1.红军长征是中国共产党寻找真理的伟大远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从一定意义上说,困难是政党进步最稳固和最靠得住的阶梯。真理往往都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找到的,困难是寻找真理的加速器,困难越大,人们离真理就越近。艰苦卓绝的长征使中国共产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接近、检验和接受真理。
2.红军长征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确立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政治思想的指导地位。
3.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4.红军长征胜利实现了我党北上抗日总方针。
5.红军长征的胜利,使中国共产党有了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有了稳固的后方。
6.红军长征的胜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的胜利。
7.播撒了革命的火种,奠定了中国革命步步走向胜利的基础。
8.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长征留给我们党最为宝贵的经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党领导人民走中国自己的路。这是红军长征给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这也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中国共产党党性修养的基本原则。
9.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七、长征精神
1.什么是长征精神?
长征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典范,长征是人类历史上艰苦奋斗精神的楷模,长征是充满着无私奉献精神的史诗。
2.长征精神的基本内容。
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持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持正义事物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密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3.长征精神主要内涵。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长征精神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力量。
八、学习党史弘扬长征精神
1.学习党史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革命者面对困难不低头、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光荣传统,做一个无愧于时代的人。
2.我们学习党史弘扬长征精神,就要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崇高理想。
3.我们学习党史弘扬长征精神,就要树立矢志不渝的信念。
4.学习党史弘扬长征精神,就要发扬革命前辈们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
5.学习党史弘扬长征精神,就要学习先辈严守纪律与规矩的钢铁般的神圣信仰、纯真信念。要学习红军战士那种宁愿自己挨饿,也不动一粒粮食的纪律观念,学习红军战士那种将最宝贵的东西留到最困难时刻的节俭美德。
“雄关漫道真如铁,如今迈步从头越。”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新的长征。我们回忆长征、纪念长征,就是要更好地继承和弘扬红军长征精神,把红军长征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代一代传下去,万众一心、艰苦奋斗,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长征”的胜利。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接过长征精神的光辉旗帜,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做一个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学校、无愧于自己的人。
第三篇:一位无愧于时代的人民教师
一位无愧于时代的人民教师
龙杏花,苗族,来自贵州省天柱县白市镇中学的一位普通教师,她双脚残疾,坚持上课不坐凳子,这一坚持就是十年。在这十年里就像千千万万教师一样,她默默无闻,埋头耕耘,在从教的生涯中,披星戴月,任劳任怨,用自己残疾的身躯,凭三寸粉笔在三尺讲台上谱写着“人民教师”这四个光辉神圣的大字。面对人生的挫折她乐观且豁达,从不放弃对理想的追求 龙杏花老师出生于湖南省的一个偏远的农村。小时候,她如同所有儿童都有自己的梦想一样,她也曾有一个梦想就是长大后当一名教师。然而,在她12岁时,突然患了小儿麻痹症,她的双腿落下了残疾。在1984年,她的家乡决定招聘民办教师13个,她以第五名的成绩考上了,接着因为残疾又落聘了。可是她做老师的梦想没有破灭。
在1987年,当她听说贵州的一些偏远地区缺老师时,她独自一人拖着一双残疾的腿,踏上了实现梦想的路。就这样,她来到了贵州省天柱县白市镇地区代课,在这里,哪所学校缺老师就请她,不缺了就辞掉她。此后的多年里,她先后断断续续代课达八年之久。
在1996年的一天,一个湖南老乡经过她所经营的书店,然后对她说,“老乡,混得不错,当老板了。”她笑着对她说:“老乡,开店虽有钱赚,但这不是我的梦想”。这位老乡说:“我记得那时你读书很行,你还想读大学吗?”她什么也不思考,回答说:“想”。之后,她在这位老乡的帮助下,得以参加了成人高考。那年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黔东南州教育学院。1998年八月毕业后她又回到了白市中学代课。虽然每月仅45元的工资。但她乐在其中。然而好景不长,2000年的3月,校长对她说:“本学期学校不缺教师,”就这样她又一次被辞退了。在2001年,她所在的天柱县面向全体大学生招聘教师,她有幸报名了,最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了。2001年11月,年过30的她儿时的梦想终于实现。她成为了一名正式的人民教师。的确,机会永远是留给那些执着梦想和有准备的人!面对这份迟到16年的工作她用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
她说为了感谢天柱县人民政府和天柱县人民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她这样一个残疾人,为了让学生能够学得更好,站着上课虽然辛苦但很幸福。在这十年里,如果说辛劳是一种财富,那么龙杏花老师就是最富有的人。由于她对工作负责,加上课上得好,多年来她都是超工作量的,每星期有17节课,加上早晚自习辅导课每星期10节,五天里就有27节课。早上她小心翼翼的“打理完她的双脚”,由于她的双脚肌肉萎缩,脚趾又是往内翻的,她每天要往脚趾上填充一些布之类的东西。然后她就精神抖擞、意气风发、光彩照人地来,傍晚,由于她上课时必须依靠着讲台、学生课桌、黑板,才能够站立,她就一身粉笔灰,蓬头垢面、嗓子嘶哑,疲惫不堪地回去。白昼与黑夜,春去又秋来,龙老师都用无悔的奉献、认真的态度、满腔的热情诠释着教育事业的使命与责任的神圣含义;如果说一个教师能把热爱事业与热爱学生结合起来,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那么她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老师。她用母亲的胸怀,撑起一片片爱的港湾,妈妈、老师、朋友,她承载着多重角色,她就像是春泥、护花的使者,让她每个的学生收获着温馨、快乐和感动。
在教育工作的这十年里龙老师从不迟到﹑旷课,真正做到了有事少请假甚至不请假。2004年11月25日晚龙老师的祖母病危,娘家人打电话要她赶回去送终,第二天是星期五,因为怕耽误初三毕业班的课,她上了课才走,之后虽然她包了一辆车快速地赶回去,但最终因为晚去一个多小时不能见奶奶而遗憾终生,当母亲告诉她奶奶临死时还在呼叫着她的名字时,她痛不欲生。现在龙老师提起这事就会泪流满面,要知道她非常爱她的奶奶。
龙老师工作这十年来,唯一一次请假就是病倒在讲台上,被学生送到家里,然后由申校长背着送上车,由姚校长开车送到医院住院的,当天远在外地的丈夫赶回来疼惜地对她说,“有病要请假”,龙老师说,“没办法,上毕业班的课。”这一次她在天柱县人民医院共住了两晚,而后就不顾医生和丈夫的劝告就回家上课了,边上课边治疗,这是她一贯的工作作风。是呀,龙老师在工作中就是这样时刻以大局为重的,中文系毕业的她,因为学校缺英语老师,校长找到她,要她改行教英语,她答应了。“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淘金要千遍万遍的过滤,虽然辛苦,但只有淘尽了泥沙,才会露出闪亮的黄金。龙杏花老师深谙其中的道理,因此,不管教语文还是教英语,她都灌注自己最饱满的热情和浑身的干劲,用心完成每一项工作。在转变差生教育工作中,龙老师始终坚持以爱为主导,用母亲般的关爱感动着每一个学生。之后的多年里,其所教的英语科目优良率和巩固率从来是均为同年级之首。“干一行,爱一行”,龙老师用一颗赤诚奉献的心完美的诠释了这句质朴的箴言。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没有轰轰烈烈,没有热血沸腾,只有一颗感恩的心和一份无私奉献的精神。面对学校缺英语教师她改行教英语并积极探索用心指导硕果累累 在教育教学中龙老师始终坚持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坚待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和“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宗旨,以“德育为本、五育并举”为原则,以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本着“服务学生、服务教学”的理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立志做一名学习型、科研型、学者型的教师。平日里,刻苦钻研业务知识,努力提高理论知识和业务工作水平。并与2004年3月在贵州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函数学习,修完本科计划的全部课程,在2007年1月10日毕业。同时一贯拥护国家和学校的“科教兴教”战略,听从学校的安排,坚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紧跟课程改革的步伐。时刻关注国家关于科学教育发展的长期规划措施,并积极投身于教学改革中。尤其在英语教学工作当中,虽然不是龙老师所学的专业但她善于学习,是一个求真务实的实干家。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坚持业务学习,不断改进教学手段,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几年的英语教学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显著。例如,2009年毕业的九(5)班,英语成绩在八年级下学期为同年级倒数第一。在进入九年级时,龙老师不畏艰难,为学校分忧,接受了学校要求她来上这个班的安排,经过她一年的努力,结果该班在中考中获校同年级普通班第一名。现在她上的八(2)班,在七年级时,连续两个学期的期末考试中人均成绩比第二名都高十多分,而且这一届没有尖子班和普通班之分。由于龙老师在教学中,做到了有声有色,游刃有余,当然得到了全校师生的普遍好评,并于2003、2004,2005,2007,2008,2009年考核中被确定为优秀等次。在2004---2005教育工作中,成绩显著,被评为县人民优秀教师。在2007年和2010年两次被评为镇优秀教师。在2005年,2009年全县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分别荣获辅导一,二等奖。在1999年,2004年其撰写的两篇论文:《关于初中语文范文系统改革的一点思考》,《初中第四册《语文》教材质疑》分别荣获黔东南州中学语文优秀论文三等奖﹑二等奖。2010年撰写的《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教学设计》荣获省级教学设计三等奖。龙老师在从教生涯中一直教风严谨,师德高尚;任劳任怨,长期超负荷工作,教改是能手,教学是带头人。她始终坚持以“爱”为主旋律,用“心”谱写她的教育篇章。“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正是龙杏花老师的人生写照吗? 这是一位无愧于时代的人民教师!
第四篇:无愧于这个时代诗歌
多愁善感的恋情,
似些无形的套圈,桎梏了我的全身,湮没宽广的情怀,不能着眼宏远的理想,奋斗充满美好的未来。
我抓住套圈猛力一甩,甩到遥远的天边。
早晨升起的太阳,放射美丽的光彩,向着太阳快快快,奔向辉煌的境界,带着对祖国的爱,甘洒热血写春秋,无愧于这个时代。
第五篇:做无愧于时代的大学生
做无愧于时代的大学生
胡锦涛总书记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曾寄语高校学生,向全国广大青年学生提出四点希望: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为当代大学生指明了正确的奋斗方向和宽广的成才之路。我们当代大学生是改革发展的生力军,只有认清历史使命,勇担时代重任,做无愧于时代的大学生,才能让党放心,让祖国满意!作为新大学生,应该怎样投身于火热的学习实践?我觉得当务之急是立志和图新。对于立志,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并化为具体行动。至于图新,我指的是尽快转变治学理念和治学方法。进大学的头两个月是所谓的“青春断奶期”或“危险期”,能否实现图新,是决定大学阶段学习成败的关键。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的最大差别在于:大学生必须更多地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和更加依赖于自学。在中学阶段,大家在老师和家长的“双奶妈”体制下,或多或少地是“任人宰割的绵羊”,他们按部就班地为学生安排了一切;而在大学里,老师(包括班导师、辅导员)的管理比较宏观,学习计划的制订、课余时间的安排等等主要由学生自行做主;而每一学期接受知识的信息量将大大增加。然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如果新大学生把握不住自己,在少人管束的情况下,或沉湎于网吧,或流连于娱乐场所,甚至过早地沉醉于卿卿我我,这就相当危险。因此,大学生必须加强意志锻炼,学会自觉地合理安排时间,尽快掌握先进的方法论,同时也要积极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和文体活动。
做无愧于时代的大学生,就要求我们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时刻牢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从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高度来看问题,从维护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高度来看问题,从促进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高度来看问题。牢固树立爱国思想,坚持祖国利益高于一切,把个人理想融入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之中,用刻苦学习、勤奋工作的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在为祖国、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无愧于时代的大学生,就要求我们把勤奋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勤于学习、敏于求知,刻苦钻研专业知识技能,努力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弘扬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相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相统一。在勤奋学习中,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素质,锤炼道德操守,提升思想境界。打牢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知识结构基础,奠定人生进步的根基。做无愧于时代的大学生,就要求我们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强化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到基层一线去发挥才干,到艰苦的环境里去经受锻炼,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在磨砺意志、汲取力量的基层一线,直面困难、正视矛盾,勇挑重担、扎实苦干。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卓越、创造一流;在最困难、最艰苦的地方大显身手。用大学生的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提高破解难题的攻坚力,在深入实践中开拓创业的广阔天地。做无愧于时代的大学生,就要求我们把奉献社会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奉献社会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大局意识,正确处理集体和个人、奉献和索取的关系。多做关心集体、热心公益、扶贫济困、见义勇为的好事,真正尽到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以自身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为文明进步的良好社会风尚贡献自己的应有力量。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上向全国广大青年学生提出的四点希望,传递出党中央对我们青年一代大学生的期待和厚望。让我们认真学习、深刻理解、全面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珍惜年华,奋发进取,做无愧于时代的大学生,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贡献更大的力量、赢得更大的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