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严歌苓:书写一代知识分子对自由的彻悟
严歌苓:书写一代知识分子对自由的彻悟
严歌苓一向被贴上“海外华人女作家”的标签,其实她的写作一直有着强烈的“在场感”,从未与中国远离。长篇小说《陆犯焉识》时间背景与地域范畴跨度巨大,主人公陆焉识的命运引人唏嘘。
严歌苓说,这部她从事写作以来篇幅最大的长篇小说取材自她的家族往事,爷爷的经历、个性,宿命般的结局都被她倾注在书中主人公陆焉识的身上。这样的写作注定要花费远较以往更大的心力,过程中还要在布局谋篇、塑造人物的等理性笔耕和时而被书中人物和爷爷的命运多舛感性触动中求得平衡。她极少为自己作品落泪,但重读《陆犯焉识》初稿后潸然泪下。
作为一位写作多年、技巧成熟的职业作家,严歌苓的作品不缺乏流畅节奏和扣人心弦的故事,在这部作品中,她的“野心”不止于此。书中陆焉识的内心坚持、外在宽容令他在不同年代里与社会格格不入,终生纠结,貌似是个无解的困局。严歌苓深知一部长篇小说不能成为打开困局的钥匙,但某种意义上,这部作品背后蕴涵着她对百多年来,甚至更久远的年代范围内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悲悯和诘问。
Q&A:
TO:据说《陆犯焉识》素材源于你的家族往事,陆焉识原型是你爷爷?
是的,所以这个长篇写起来不轻松。小时候听奶奶讲述爷爷的往事,印象中他是个传奇──高中是自学的,16岁就进了大学,20出头出国留学„„可惜他40岁就自杀了。他是学政治经济学的,无论任何方面他都不希望跟任何人为敌,也不愿跟任何人走得太近。这样的性格让他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学术圈很难立足,但这也是他可贵的地方。
很多发生在陆焉识身上的情节都是爷爷真实经历的。我的奶奶是才貌双全的大家闺秀,可渴望自由的爷爷没办法看到这个被包办婚姻推到自己面前的女人有任何可爱和漂亮的地方。他想要独立思考和自由,但哪怕爱情都无法自己作主。
从爷爷一生中能看到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哀。书中的陆焉识也是如此,被关在监狱的时候向往外面,等他出狱,发现仍然没有得到真正的自由,最后他又回到草原。我想我能理解他,从爸爸身上可以看到爷爷的影子,而我也有相似的性格。
TO :你说《陆犯焉识》的写作并不轻松,具体有哪些困难?
仅仅写家族史对这个长篇来说是不够的,更不是写“爷爷的故事”,对我来说,如何在家族史素材之外写出故事背后的深意,这才是最重要的。写完第一稿后我删了十万字,写作过程中还有个难点──电脑写作。这是我第一次用电脑写小说,我以为自己用电脑写过那么多电影剧本,写小说应该也没问题,等我意识到这么写太艰难,已经写了一些,又舍不得再回过头来用笔写。以后我还是用笔写吧。
TO:同焉识相比,书中恩娘、婉喻这样的女性角色你写来更驾轻就熟吧?
好像也不能这么说。毕竟恩娘这个人物在我家的历史里是不存在的,完全是我创作出来的。反而是写以我爷爷为原型的陆焉识,我基本能把握他的脉络。主要是奶奶给我讲了一些爷爷的往事,此外还在美国查了一些关于爷爷的资料,国内关于爷爷的资料很少。本来当年家中有个箱子里都是爷爷在国内出版的作品,后来不知道丢到哪儿去了。
TO:有太多情节都非常戏剧性、非常超现实,比如陆焉识逃亡路上掉到糖厂糖浆里浑身包着糖壳以此维生那段描写,这些都是真实发生的吗?
大多都是真实的。比如这个用糖壳维生的情节,我是听人家说的,青海那边当年确实曾有个犯人逃跑了,二百多公里的无人区啊,只有这个家伙逃出来了,因为他身上有一层糖壳,让他不至于饿死。
TO:书中关于上海部分的描写想必对你来说不成问题,但另一条线索中,对于青海部分的描写你如何完成?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专门去过几次青海,实地走访了已废弃的当年的监狱,还找到劳改干部们了解当年的生活状况。当然最有用的是我得到一本当年一位犯人的狱中笔记,我十几年前就拿到了这份资料。从中获得了大量细节,其他的有些是凭想象去写。
看了这本笔记后,我深感在国民党执政时期,知识分子的命运、自由度很可怜,再往前追溯至晚清也是如此。知识分子的责任就是要质疑,要独立于一个群体外,这是应有的精神。一个国家的各种制度、理念,形成的意识形态,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知识分子难道不应该对此存疑、反问吗?怎么可以因此获罪呢?中国知识分子永不能像笛卡尔那样,说一切都是可怀疑的,只有怀疑这件事本身不可怀疑。中国知识分子哪有过这样的幸福?逐渐地,他们成为很驯服的一群人。
TO:你在不止一个场合提到过这几年的作品太受影视改编的青睐,希望今后的写作能具备一些“抗拍性”,你觉得《陆犯焉识》抗拍吗?
应该还是比较抗拍吧(笑)。我不认为这部作品要是被拍成电影的话所表达的深意能超过文字本身带给读者的触动,在文字背后我寄托了那么多对中国知识分子命运、个性的反思。我不会刻意强调抗拍性,写一部作品肯定会把故事写好,如果一部作品只有好的语言和主张但没有好故事的话,就会失掉读者的关注,好的语言和主张就会被读者错过。
TO:这个时代有很多荒诞的地方,现实种种远比小说精彩,你如何看待这个年代对作家的意义?
面对这个时代,作为作家,我想我和所有人有着一样的发言权,起码我没有更权威,何况我也没有完全生活在今天的中国,更多时间在海外,我对当下中国的写作题材没有特别成熟的想法,还是先写写我熟悉的题材吧,我总不能放弃我擅长的题材而刻意去写当下吧?
第二篇:采访计划 严歌苓
采访计划
著名旅美作家严歌苓《金陵十三钗》的创作情况
一、采访对象
著名旅美作家严歌苓女士
二、采访角度
1、创作的初衷和灵感
2、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创作感想
三、采访活动安排
1、采访地点
一家环境较为幽雅安静的高档咖啡厅
2、采访时间
提前预约后定为2011年10月27日下午3时至5时
3、采访方式
面对面访谈
4、采访次数
1次
四、采访过程安排
1、开头
尊敬的严歌苓女士,您好。我是xx杂志社的记者,很荣幸您能在百忙中抽空接受我的采访。我很喜欢您的小说,是您的忠实粉丝。我们都知道张艺谋导演今年的新作《金陵十三钗》就是根据您的原著小说改编的,你能谈一下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吗?
2、过渡
所有提出的问题必须围绕《金陵十三钗》一个主题进行,问题之间环环相扣。采访的过渡点着眼于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和情况。
3、结尾
非常感谢你能在百忙中接受我们杂志社的采访,我们也进一步了解了这部小说许多背后的故事。对广大读者来说,这是您又一次创造的新高峰。我们期待着您能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也衷心地祝福您身体健康,创作顺利!
五、设计问题
1、您创作这部小说的初衷是什么?
2、在材料搜集整理过程中给您留下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
3、您在创作这部小说的过程中心情是怎样的?
4、这部小说有历史原型吗还是您根据资料虚构了这么一个故事?
5、我们看到您的很多作品都是和军人有关,这是不是和您曾经入伍有关?
6、《金陵十三钗》是以一个女子的口吻叙述的故事,这在您的很多作品中也有体现,您这么安排有什么用意吗?
7、您通过这部小说主要是想表达什么?
8、您在创作过程中遇到过什么样的难题?
9、您是通过什么方法解决这些问题的?
10、创作这部小说给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11、您小说中涉及到的人伦和人性的探讨是不是您一直坚持的创作理念?
12、您以后还会再涉猎这方面题材的创作吗?
第三篇:严歌苓写作风格浅谈
严歌苓写作风格浅谈
1、风格体现在题材的选择和处理
严歌苓小说的题材内容广泛,且呈现出演
变的轨迹,人性思考和女性体验则始终贯穿始
终。作家出国前的作品以部队生活、知青故事
为题材;留美初期的创作侧重于移民题材的书
写,定居美国后创作的作品往往是反思故国和
自身的成长;旅居非洲后则转为纯粹的“中国书
写”。
出国前:军旅和知青故事《一个女兵的悄悄话》
移民题材:《少女小渔》《扶桑》
回归体裁:《第九个寡妇》《一个女人的史诗》
2、风格体现在艺术形象的塑造和艺术意境的建构
严歌苓笔下的女性人物有一个共性,就是她们都有一点点迟钝,有一点点缺心眼,是边缘的,弱势的。可就是边缘弱势的女性却如一滴水一样折射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和人性。她的作品中也活跃着一批中国内地的女性,她们生活在不同的时空领域,身份、性格迥异。按地域、时代来看,有跨度百年的新老移民,如扶桑、小渔、海云,在大洋彼岸演绎着自己的挣扎沉浮;有20世纪30年代河南农村的寡妇葡萄,有用一生守护爱情的女话剧演员田苏菲,她们无视身边的一场又一场接连不断的政治运动,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心中的“圣地”;
在她的人格构建中打印着苦难意识和悲情意蕴,使她的作品透露出女性作家少有的广度和深度,既客观、冷静,又有调侃似的幽默,从女性形象入手探究人性,关怀人生
3、风格体现在主题、意蕴的侧重
作家出国前创作的小说,以强烈的女性意识对社会政治历史进行怀疑和批判,以此确立女性自我的存在;作家留美初期创作的作品在东西方文化冲突中展现双重边缘处境下“弱者不弱”的女性形象,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作家身份迷失的焦虑;回望大陆题材中的女性人物则处于民族历史语境中,体现出强烈的抗争意识,这是作家逐渐摆脱种族、文化的焦虑,以本土女性形象的抗争确定自我精神的向度;中国书写题材中的女性人物则完全立足于本土民间,作家摆脱了以前作品中关于社会政治权力、文化种族身份、知识话语权力的纠缠,体现出自我族性的确认和女性意识的坚守。
4、体现在创作原则和艺术手法的选用
《扶桑》叙述了19世纪60年代一个可亲不可赞的中国妓女扶桑在美国与白人少年克里斯的恋情。成语说:大智若愚,而扶桑之性格,可谓大愚为智。性格即命运,扶桑呆钝的性格使她在大起大落的命运波折中挣扎过来。从被卖为妓,到被人轮奸,到与自己的丈夫失之交臂这一切仿佛都无法在扶桑的内心烙上烙印。她从从容容地听从本能的体认,以三寸金莲走过一个又一个灾难。作品以“我”的写作和扶桑的命运为两条线索,两条线时而并行,时而交叉而展开,将历史拉到现实之中,使扶桑的性格在作者的着力刻画之下,有了非同一般的现代意义。
严歌苓小说的“双层时空叙事”融东方的叙事理念和西方的叙事技巧于一体,多层面展现了作家关于移民创伤、种族隔膜、文化冲突、女性生存的思考,具有深层的结构寓意。《扶桑》《金陵十三钗》
严歌苓作品中的叙述人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叙述人,她将主观立场渗入其中,充分表现出从“我”出发的自觉,而出现于叙事作品中的叙述人议论,则是叙述人主观意识的明确表达。
“你想我为什么单单挑出你写。你并不知道你被洋人史学家们记载下来,记载入一百六十部无人问津的圣弗朗西斯科华人的史书中,是作为最美丽的一个中国妓女被记载的。” ――《扶桑》这样的议论使严歌苓的小说成为一种真实的虚构小说。当叙述人站出来谈论小说的写作过程,写作方法时,读者想在作品中寻求真实的幻觉便被打破,从而意识到他们所面对的是语言真实。使叙事呈现出“支离破碎”,错综复杂的面貌
严歌苓对作品场面的选择、布景及氛围的设置,对作品结构的架构是很老道的。《扶桑》是形式与内容的严谨整合,叙述方式很具有自己的技术性,一些细节的操作使文本富显戏剧性。而在《扶桑》中,一味地摆布镜头,玩弄技巧,推销西洋人热衷的中华民族的“古董
5、文学体裁的驾驭
6、语言的运用
第四篇:严歌苓语录
导语:严歌苓是一位美籍华人,美国21世纪著名中文、英文作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严歌苓语录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美好而没有希望,是最干净的美好。
2、哀大莫过于心死,心死莫过于一笑。
3、人这种杂食动物挤在一块,比任何动物的气味都坏。
4、这个家是由每一个人撑着的,哪一个走掉都得塌。
5、凶暴是会让人醉的,正如各种高尚情绪会让人醺醺然。
6、不管什么时候,都做一个不凑合不打折不便宜不糟糕的好姑娘。
7、庸俗是一个人开辆豪华奔驰车,但连买本书的钱也花不痛快。
8、人一生只死一次,草草地就死了,比来到这个世上还不由自主。
9、有时我心提到了喉咙口,因为你几乎要回头了,他也险些停住脚。结果还是错过。
10、她原不知愁,不知痛苦,总把今天痛苦推到明天痛苦的一个人,现在却推不掉。
11、老几的客套很严实,怎样也别想打破,钻空子,建立一点额外的体己的交情。
12、心太软的人快乐是不容易的,别人伤害她或她伤害别人都让她在心里病一场。
13、从床头到灶头,我自认为没有女人能跟我比,我跟她们不能比的就是命。
14、你笑,是种放弃:这世界就这么无缘无故啊,爱也好,恨也好。
15、人应该给自己足够的民主自由选择权选择跟谁交往,并坦荡地承认一份交往的失败。
16、你的卑贱,你民族和你本身被他的民族所公认的卑贱都不能使他勇敢起来了。
17、他和她都没有把目光马上离开。男人和女人的友情一点点暧昧都不要是不可能的。
18、怜悯可不是什么好的感情,被怜悯的人必须接受怜悯中略带嫌弃的敷衍。
19、焉识的脚步声被她从七上八下的众脚步声中分出来,渐渐地她就听不见其他脚步了,听见的就只有焉识那一双脚:提起、放下……脚步的合奏成了独奏。
20、为什么爱一个人就能看的那么不能自已?就要让她疼,恨不得虐待她?让她知道这疼就是爱?或者这爱必须疼。
21、那次你匆匆走下圣玛利教堂的台阶时,一个瘦高老人从你身边走上去。他一头灰白发让风吹得颇为荒凉。他就是老年的克里斯。你们谁也没认出谁来。
22、或许生生去斩断它是不对的,反而帮着它生了根。所有的儿戏你不能去生生地斩断,本来儿戏自生自灭,你一斩,它疼了,它反而生了根,它反而至死不渝了。
23、一个钱堆出来的女人,一个蜜泡出来的女人,走到哪里都要创造喜剧高潮和欢乐结局。
24、亲人和亲人之间,不打不成交,打是疼骂是爱,事后把一切当成笑话,和解多么省事。
25、她站起来从沙发上轻轻拿走她的包,没有惊动他,她又回头看了她一眼,眼光很曲折,是真的曲折了。
26、老早呢,觉得你没用场好,心底里不龌龊,人做的清爽。太有用场的人都是有点下作的。现在看看,没用场就是没用场。
27、人们这时发现葡萄这女子不是个正常人。她缺点什么。缺的那点东西非常非常重要。就是惧怕。这是个天生缺乏惧怕的女子。什么人缺乏惧怕呢?
28、爱情的确是件苦事,是虐心,还有比虐心更苦的事吗?为其他事吃苦人们是不情愿的,只有为爱吃苦,人们都自讨苦吃,并享受吃苦。
29、终究要失去的东西,不如主动失去。能够主动地丢失便是施者。怎么办呢?不这样施舍,弱者怎样表达对于压迫他们的强者的宽容大度呢?
30、尤其老金用绳子套马的时候(套马的汉子啊==),整个人跟着绳悠成一条弧线,好了得。没见过方圆几百里的马场哪个男人有这么凶的一手。
31、高一层的审美,正是审丑。“似乎有种苦痛在这怜爱里,似乎怜爱到了这种程度就成了苦痛了。”
32、极端的异国情调诱使少年的他往深层斟探她,结果他在多年后发现这竟是母性。那种古老的母性,早一期文明中所含有的母性。
33、为了她爱他,他才爱她,为了这样的爱,她要他付出很多,她自己付出更多。越解越解不开的年岁,看看这个家,哪件东西不是你的亲骨肉?
34、作为炎黄子孙本身就有恶赌的潜伏期,大部分男人身心中都沉睡着一个赌徒,嗅到铜钱腥气,就会把那赌徒从千年百年的沉睡中唤醒。
35、我发现一个人在放弃给别人留好印象的负担之后,原来心里会如此踏实。一个人不必再讨人欢喜,就可以像我此刻这样,停止受累。
36、爱的那个永远这样忍气吞声,被爱的那个永远可以不付责任,坐享情意。爱和被爱就这样遥远,沉默的存在,都很无奈。
37、她步子蹦跳地上楼,一个念头闪来:人们照样要买韭黄、包春卷,可是三子没了。人们照样为一毛钱的韭黄和菜农调侃、杀价。三子永远也没了。
38、天下无非那么几个故事,男女们都在故事里,不知故事其实早就让古人演絮了,看絮了。
39、他们的亲近发展得比种一棵樱桃还慢。突然樱桃满树是花了,他才明白两人谁也没闲着,都在偷偷上肥浇水。花季是给天天来斗争他的人催来的。
40、在此地谁有块心病,有块暗伤,一定会有人来揭穿它,你的痛不欲生可以舒缓大家的痛不欲生,一份不幸给大家拿去,医治集体的不幸。
41、靠父母,你可以成为公主;靠男人,你可以成为皇后;只有靠自己,你才可以成为女王。
42、就这样,偶尔地,却是注定地,你和克里斯从绝然不同的社会阶层走到一块,碰见了,再错过。谁也不朝谁多看一眼。
43、这就是念痕。她的活力就在呛着你的时候体现出来。她用反问来应答,用抗议来同意,温顺中含有冲撞。念痕是一杆枪,按你的瞄准向前发射,同时会给你重重的一下后坐力。
44、有一页,他写着在三十岁前,他要完成多少件事。到现在我还记得清清楚楚:他要旅行一万里、写一本书、种活一百棵树、办一个个人画展、乘一次飞机、谈一次恋爱。
45、心,并不指心脏,心是一个生命除了肉体存在的一切存在。那个存在不跟你要吃的、要喝的,但它要除了吃喝之外的一切,连你的梦它都要,因此它是生命的生命。那就是心。心的疼痛便是生命的生命在疼痛。
46、人一老,对于自己是不是被别人多余最为敏感,他们整天都在看儿女们甚至孙儿孙女们的脸色,看看自己在他们生活里的定位错了没有,错了就是多余。没有比发现自己多余更凄惨的事。
47、她不知是哭欧阳萸,还是哭自己。为了她爱他,他才爱她,为了这样的爱,她要他付出很多,她自己付出更多。已是越解越解不开的年岁,看看这个家,哪件东西不是你的骨肉?
48、我吃了一惊,瞪着他。一时间,我想起天下所有少男少女的追逐嬉闹、拌嘴、娇嗔、无目的的在路上逛、啃冰糖葫芦。这一切他们有,我没有。我嫉妒王晓雪,我是嫉妒这些。我嫉妒这些我没真正尝过就要永远失去的东西。
49、他活着就为干活干得漂亮,干一天漂亮活儿咬下一口馍味道美着呢。漂漂亮亮干一天活儿,装一袋烟抽,那可是美成了个小神仙。葡萄七岁就把二大当亲爹,二大动动眼动动手她都知道他想。
50、徐群山拍一拍他身边的沙发,问她敢不敢坐到那里去。他在开她的玩笑,其实半点玩笑也没有。他拍沙发的邀请随意、自在、无所谓。好像说,你要真敢,那就是自找。
51、中国是个啥地方?做学问做三分,做人做七分。外国人最要紧的是发明这种机器那种机器,中国人呢,最要紧的就是你跟我搞,我跟你斗。你不懂这个学问,你在中国就是个没用场的人。
52、他自言自语:又是监啸。他小时听老人们说过监啸,但他那时的老人也没和他解释。只说几百囚人其实已经灵魂出窍了。后来杀他们,杀的只是他们的肉身,他们的魂魄早飞走了,啸声是魂魄从阴界发出的。
53、他的手掌碰到她的胴体,他的感觉又打了一下秋千。这回是下腹的深处。他存心让自己活受罪,让下腹深处荡起的秋千越悬越高,就越来越让他灵魂出窍。他觉得整个人都荡起秋千来。
54、至多还有一个礼拜,他就会见到婉喻了。他要告诉她,老浪子是冒着杀头的危险回来的。他是被你婉喻多年前的眼神勾引回来的。他太愚钝,那些眼神的骚情他用了这么多年才领略。他再不回来就太晚了,太老了。
55、跟着人群走是一种选择,一种安全的选择,跟着爱好走,跟着理想走,是冒险的选择,有不可预料的成功和失败等在前面,但因为年轻,选择得起,失败得起,可预料的未来反而无趣。
56、看信的时候,陆焉识发现冯婉瑜总是记住事情美好的那一半,或者说,同时发生于他们的事情,可以给看得美好,也可以给看得庸常。婉瑜在她的信里跟他重新过一遍那些日子,把它们过成了好日子。
57、中国几千年的语文艺术,多么美妙,到此就剩下主语、谓语、宾语的对错,剩下某道题得三分或某道题失两分的算计。这样功利的课程,别说你们这些十七岁的孩子满心寡味,连我这个教学十多年的语文教师,一整堂课都找不到一个兴奋点。
58、她觉得自己在张俭那里不光光是个老婆,她渐渐成了一个身份瞑目模糊的女人。好像所有女人的身份名目都糅合到了一块,落在她身上——姐、妹、妻、母,甚至祖母。所以对他的疼爱也是所有这些女人的。
59、他不在意十六岁的小罪犯张口就做他六十岁人的老子,反正许多晚辈都做过他“老子”。一场延绵三年的饥荒,他发现饿死的都是那些爱做人老子的人,都是些内火太重的人。
60、她突然发现自己哑声地说起话来。模糊的字句从她的嘴唇间快速而火烫地往外喷,她自己都来不及抓住它们的意义。她在说疯话,说她什么也不要了,什么军装军籍名声性命,只要冬骏哥带她走。天下大的很,处处有浪迹天涯的有情者。
第五篇:严歌苓小说读后感
初识此人,起于暑假读的《金陵十三钗》,随后有人炒作她被提名为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之后无意间在图书馆又看见其写的《霜降》,从此渐渐增加了对她的了解,现在对她崇拜得五体投地,严歌苓小说读后感。在她的身上能找到鲁迅和张爱玲的影子,将前者的犀利辛辣与后者的细腻以及能带给读者的阅读快感完美地结合。
《金陵十三钗》——13名红尘女子的“轻浮”与最后的侠肝义胆形成强烈的对比,的确,卑贱和尊贵并没有任何的界限!豆蔻是其中我最喜爱的一位女子,沦落青楼虽情不得已,但遇到自己所爱的人后,敢爱敢恨,并私下勾划好了美好的未来。其实这注定是个悲剧结局,不过最后能死在心爱人的怀中,足矣。
《霜降》——现代版的《红楼梦》。程家几个男人加诸到霜降身上的污浊与罪孽交结在一起,透过霜降这人的眼睛,看到了这个家族的种种不堪或不幸,逐步走向灭亡。起初认为大江与其他的兄弟姐妹与众不同,可到最后才明了:失去了父亲这一靠山后,他也一无是处,读后感《严歌苓小说读后感》。虽然之前始终觉得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是靠自己的打拼而得来的。其中有个人的悲哀,也包含了对社会的影射。
《吴川是个黄女孩》——将诸多矛盾交结在一起,同母异夫的亲情,中西文化的差异,等等。从主人公的身上能看到我们90后的影子,虽然自私任性,但有着强烈的亲情意识。
《补玉山居》——五个故事的结合体,差不多每个故事的跨度都长达几十年,随着故事的发展,人性的丑陋与贪婪,母女(子)关系的颠倒错位,城市与乡村的矛盾,善与恶,美与丑,健全与瘫痪。。。一览无余。虽看似荒诞,但讽刺意味极强。
目前,对其作品的拜读才刚开始,希望每读完一本,自己都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