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考研启航考研政治冲刺班总结资料

时间:2019-05-14 05:52: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1考研启航考研政治冲刺班总结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1考研启航考研政治冲刺班总结资料》。

第一篇:2011考研启航考研政治冲刺班总结资料

答题技巧总结:针对主观题,尽量不要举例,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用结论性语言;对于不会做的材料题,总结材料中心思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胡锦涛总书记的大部分发言为四点或者五点,复习时把只三点的加以总结记忆;经过经验教师总结发现,形势与政策一般不会出现胡锦涛以外的人发言的题目,所以在做题中看到其他中央领导人发表谈话之类的题大可不做;形势与政策出题,国内部分一般为胡的讲话活动和热点问题,国际部分一般关于主要组织,重要会议和热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重点: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

作为解题方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核心原理:物质决定性和意识能动性

二、核心原理作为理论线索的贯穿

1、科学性(物质性和客观性)和革命性(主题型和能动性)(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思维和存在(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3、物质和意识(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4、主管与客观(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5、唯物辩证法和唯心辩证法(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例:黑格尔是辩证法大师,但却是唯心主义

6、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7、逻辑和利时的统一(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8、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9、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与主题选择性(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的规律)

10、反映论(唯物论在认识论里的观点)和先验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1、实践与认识、行与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0、11是多选高频题)

12、真理与价值、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13、必然和自由、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必然:盲目客观性,自由:认识了的客观性,王国:领域

1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5、物质的社会关系(经济)和思想的社会关系(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6、经济和政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资本主义的本质)

17、经济和文化、意识形态和经济功能(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资本主义发展规律)

18、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相对于社会存在)(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9、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20、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的关系,具有特殊性,但他们并不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具有物质性,生产力是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也具有物质性。他们之间是决定与被决定,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属于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三、原理的突出表现形式

1、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考其之间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含义、关系)

2、历史和逻辑:含义、关系、方法论意义扬弃性

3、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大题考点

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家电下乡,都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三种错误观点:A唯意志论:夸大主观能动性(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B机械论:贬低

主观能动性(形而上学唯物主义)C宿命论:抹煞主观能动性(客观唯心主义)

4、社会发展决定性与主题选择性:可能性空间(社会发展决定的是可能性空间,主体可在可能性空间进行选择)

第一章:唯物论和辩证法

一、唯物论:物质观(理论重点)、意识观(考试重点)、实践观

1、列宁物质的定义

2、物质的存在形态

3、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半截子唯物主义

4、意识的本质

5、意识的能动性:例:网络语言的出现和流行,体现了意识能动性的调控性

6、实践的基本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例:直接现实性:“预测未来的最好方式是把他做出来”“主观之于客观”“知道——做到”

7、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对立与统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辩证法:

1、对立与统一

2、两大特征

3、三大规律

5、五对范畴

4、四个方法

(一)两大特征,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

1、联系的普遍性:多选,及其方法论意义

2、过程论和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二)三大规律:对立与统一、量变与质变、否定之否定

3、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4、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成功与失败)

5、和谐

6、两点论和重点论

7、否定之否定三段式:否定之否定、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意义(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

(三)五对范畴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

第二章、认识论

认识的基础(实践)、本质(能动性反映)、过程(两次飞跃)和目的(真理和价值)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源于实践,但并不否定间接经验

2、能动反映论3唯理论和经验论4第一次飞跃即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的两个

基本条件

5、真理标准及其确定性原理:逻辑证明

6、哲学范畴的价值和价值评价的含义

7、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二者的对立是人类实

践的内在矛盾,对立的体现:效率与公平、经济与环境

第三章、历史唯物论

社会结构、社会动力体系和社会发展主体

1、生产力的两要素2两大历史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和上层建

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3人的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论

1、商品

2、价值规律: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深化(深化内容、主体和要素)

3、劳动力商品二要素

4、资本的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5、资本构成6、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

7、帝国主义的五个经济特征

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第五章、科学社会主义论

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3、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新生事物、过程、全球化)

4、共产主义基本特征

5、两个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毛中特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存在两种资本主义和两种资产阶级:官僚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出题:统一战线(史纲4、5、6、7章)又联合又斗争,革命性和妥协软弱性,陈独秀王明的右倾错误时过高的估计了资产阶级的作用,对民族资本主义保护发展并节制资本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原理

出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100多年民主革命的连续性、继承性和发展性、阶段性(革命任务和性质不变,新旧革命的区别:领导阶级、指导思想、前途和所处时代不同),100年中中国主要阶级的地位、作用(主力军、领导权、和资产阶级)、为何新民主主义革命会成功?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农村包围城市和武装夺取政权

出题:中国为何不能走和平革命道路,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暴力革命,共产党为何多年一农村为工作中心。。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1、非公有制经济:为何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如何引导

2、收入分配制度:八九十年代(先富后富)——十四大、十五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十六大十七大以及十二五规划(公平)这一变化,从背景、内容和效果上进行分析(当然公平的效果还没出来但是我们看到了政策导向性)

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十二五报告的第一个大问题)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背景、目标、如何做到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1、对国际局势的判断 2多极化3全球化:双刃剑,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我国的基本态度 对外开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三个大题: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3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为何行不通?(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为何取得胜利及经验)

第一章——第三章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斗争

1.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基本特征

2.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3.林则徐:四洲志,魏源:海国图志和师夷长技以制夷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起探索

1.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的社会理想(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关于土地、产品分配和社会保障,具有进步意义,却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性。资政新篇: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学习西方,外交主张各国平等、自由,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性3.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和失败原因

4.维新变法内容:政治、军事、文化、外交方面5.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旧三民主义: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2.临时约法:1912年3月颁布,我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法典(主权在民,三权分立)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以及原因

第四章——第七章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第四章:开天辟地大事变

1.五四运动钱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新青年杂志,基本口号:民主和科学“德先生democracy”“赛先生science”

2.十月革命的影响3.五四运动的特点,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4.中国工人阶级政党是最早的组织,在上海建立;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23日成立

5.1922年7月中共二大确定了党的纲领: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当前阶段的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6.第一次国共合作:政治基础是新三民主义(中华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平权为一般平民所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国民党一大(1924.1)为标志7.大革命的失败及教训(同样也是共产党成功的经验)

第五章:中国革命道的新道路

1.1927.8.7召开八七会议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3.1928.12,第一个土地法4.遵义会议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西安事变,以及1937。2中共对国民党的思想保证,是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第二次国共合作2.论持久战的内容:持久战、中国必胜、经历三个阶段

3.中国共产党制订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同顽固派斗争应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4.三三制原则5.根据地的土地政策

6.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毛的三篇文章,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7.整风运动,及内容8.中共七大(1945.4.23),正式命名毛泽东思想

9.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

1.1946.5.4土地改革2.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3.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为何行不通?(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为何取得胜利及经验)

第八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949——1956)

1.这段时期属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各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治制度,五种经济成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及矛盾

2.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一体两翼

3.农业、手工业合作化的发展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赎买政策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1978)

1.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是探索阶段的三个成果,分别掌握2.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1.1)(1979年也有一个八字方针)

3.国际地位和外交关系的改善4.两步走,六又,双百,两个务必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1978——1982:1978.12十一届三中全会,四项基本原则,科学评价毛泽东

2.1982——1992:中共十三大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1992——2002:南方谈话,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作用,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

4.2002——现在:科学发展观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主观题可能考题方向:

1.整顿三俗:例如:相亲节目的整改,思考人生价值问题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自然灾害同民族精神的联系

4.大学生就业:就业观,择业观

5.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要靠道德和法律的共同规范

6.低碳,公共交通:社会公德,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协调

7.两会中关于道德法制的相关提法

8.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我爸是李刚)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掌握14个知识点,通过不同材料能够答出相关要点。

形势与政策:1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2西部大开发十周年3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4澳门回归10周年与两岸关系5 中外关系:中美/中俄/中欧6国际组织与国际会议: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四次峰会/金砖四国领导人第二次正式会晤/上海合作峰会组织/欧盟开启合作新时代

第二篇:2014启航石磊考研政治总结

2014考研政治——会议著作总结

党的历届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有关的知识总结:

党的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知识点小结

一大:新的领导核心新的指导思想新的革命前途

二大:社会性质革命对象革命性质革命动力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新的革命方法

三大(瓦窑堡会议):革命的统一战线

四大(洛川会议):争取革命统一战线的领导权

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八大: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尽快的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经济建设方针(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

十三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三步走”发展战略

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十六大: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六届六中全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七届二中全会:两个“转变”两个“务必”

七届三中全会: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在建国的头三年里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

十一届三中全会:①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②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③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④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⑤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⑥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⑦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⑧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八七会议: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转折点

遵义会议:解决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挽救了党、红军、中国革命,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成为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下面的内容是关于一些著作的总结

附录二:著作总结

《四洲志》——中国近代第一本具体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著作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魏源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盛世危言》——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的意义

郑观应在著作中提出大力发展民族工商业,同西方国家进行“商战”,设立议院,实行“君民共主”制度主张。

《救亡决论》——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天演论》——激发人们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

严复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世界上一切民族都在为生存而竞争,中华民族也不能例外,中国如果不能自强,就会“弱者先绝”,亡国灭种,失去民族生存的权利。

《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对以往农民战争中“均贫富”、“等贵贱”和“均平”、“均田”思想的超越和发展。不过,它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它所描绘的理想天国,仍然是闭塞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生活方式,是一个没有商品交换的和绝对平均的社会。这种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的性质。

《资政新篇》是一个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洪秀全对其中绝大部分条款都表示赞同,并下令镌刻颁行。但是,由于它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直接产物,通篇没有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因而缺乏实现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

章炳麟发表了《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反对康有为的保皇观点,歌颂革命为“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强调中国人民完全有能力建立民主共和制度。邹容写了《革命军》,以“革命军中马前卒”的名义,热情讴歌革命,阐述在中国进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和正义性,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陈天华写了《警世钟》、《猛回头》两本小册子,痛陈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的沉重灾难,揭露清政府已经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号召人民奋起革命,推翻清政府这个“洋人的朝廷”。

一、《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的形成1、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2、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敌人;

3、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妥协性。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最接近的朋友,农民是最可靠的同盟军;

二、《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论述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其条件;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理论

三、《反对本本主义》——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1、是中共党内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文献;

2、是中共党内第一篇提出“思想路线”的文章;

3、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强调调查研究的重要性);

4、提出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四、《实践论》、《矛盾论》——科学的阐明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奠定理论基础。

五、《<共产党人>发刊词》(1939年)——三大法宝的理论体系

1、提出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2、把党的建设称为“伟大的工程”,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是三个法宝的中心一环。

六、《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

1、第一次全面分析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

2、系统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和领导等问题

3、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一全新的科学概念

七、《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形成阐明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基本政策。具体论述了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八、《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延安整风运动的文件

九、《五四指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

坚决地支持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采取各种适当方法使地主阶级剥削农民而占有的土地转移到农民手中;用一切方法吸收中农参加运动,绝不可侵犯中农土地;一般不变动富农土地,对富农和地主有所区别。这就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十、《中国土地法大纲》——激发农民支援解放战争的积极性

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十一、《论联合政府》——中国人民胜利的指南

提出中共三大优良作风: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十二、《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1947年中共十二月会议)

1、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2、提出土改的两个原则: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

3、提出三个转折点:中国革命已经发展到一个历史转折点;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十三、《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第一次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敌人;

3、提出土改的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十四、《论人民民主专政》——建立新中国的伟大纲领

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农联盟,利用一切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总结革命胜利的一点就是:党的领导。

十五、《论十大关系》——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1、提出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中心思想

2、指出工农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依靠工农群众。巩固民族团结,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3、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提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文化建设的方针——“双百”方针。

十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光辉典范

1、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

2、明确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3、提出了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阐明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方针和方法

4、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013考研已经告一段落,希望参加2014考研的同学都能考出好成绩,2014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第三篇:2011考研政治背诵资料总结

一、政治经济学背诵总结

1.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有:利润,平均利润,商业利润,银行利润,股息,利息,农业利润,资本主义地租。

2.揭示阶级剥削范畴有:相对剩余价值,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生产价格,揭示单个资本家对本企业职工进行剥削的范畴有:绝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揭示三大阶级相互关系的范畴有:资本主义地租,3.掩盖资本主义剥削范畴的有:利润,利润率,平均利润,生产价格,资本主义工资的表现形式。

4.高于平均利润的有: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垄断利润。

与平均利润相当的有:产业利润,商业利益,银行利润,农业资本家所得的利润。

低于平均利润的有:借贷股息,资本主义地租与平均利润不可比

5.商品的内在矛盾有:价值与生产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6.衡量商品价值的外在尺度是货币,内在尺度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二、毛概背诵总结

第一次提出从思想上建党的著作:《井冈山的斗争》;

第一次明确提出密切联系党的政治路线进行党的建设的代表作:《共产党人发刊词》;

第一次提出党风科学概念的著作:《整顿党的作风》;

第一次把党的优良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的著作:《论联合政府》;

第一次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的会议:六届六中全会;

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根本思想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文章:《<共产党人>发刊词》;

第一次提出“思想路线”概念的文章:《反对本本主义》;

最完整系统地阐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著作:《改造我们的学习》;

毛泽东思想形成标志: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实践和理论阐述;

毛泽东思想成熟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形成;

第一次完整的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著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文章:《将革命进行到底》;

第一篇系统阐述毛泽东思想的文献:中共七大刘少奇做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乡村到城市的文献:在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做的报告;第一次提出建设一项伟大的工程:《共产党人发刊词》;

第一次系统总结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共产党人发刊词》;

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把一切积极因素·····“的报告:《论十大关系》;

第一次明确指出执政党建设问题: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53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种矛盾是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

1)新民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以后的三年中广大人民群众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1953年以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资本主义道路成为问题的焦点。(1分)

(2)毛泽东提出正确区分社会主义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一是敌我矛盾,一是人民内部矛盾。他认为“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既有对抗的一面,也有非对抗性的的一面。”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学说史上,毛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这是对马列主义的创造性发展。同时他提出正确的方针。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是分清敌我的问题,必须用强制,专政的办法来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是分清是非的问题,用说服教育方法解决,即“团结——批评——团结”。

(3)这种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当作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用和平方法解决这个矛盾,达到了即消灭资产阶级,又吧这个阶级决大多数改造成社会主义劳动者的目的。(2分)

三、哲学背诵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它使哲学在对象、内容、作用和性质上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成为全新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在哲学研究对象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有本质的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在哲学史上第一次以“外部世界和人类思维运动的普遍规律”为对象,否定了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它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2、在哲学的内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也有本质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把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有机地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克服了旧哲学的缺陷,建立起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理论体系。

3、在哲学的作用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与旧哲学有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强调哲学的实践性,认为哲学不仅在于说明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而以往旧哲学只是解释和说明世界,而不懂得改造客观世界,即实践的作用。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变革,表现在理论内容上,它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实现这一变革的关键是把实践引入哲学,以科学的实践观作为自己哲学的基础,贯穿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各个环节。实现这一变革的集中体现是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史观是人类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它第一次使历史的研究成为科学,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认识工具。

(二)事物发展的肯定和否定及其相互关系

(一)肯定和否定及其关系。

1、肯定和否定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或两种因素。

(1)肯定有两层含义:

一是作为肯定方面,即指事物保持其存在、决定事物性质的方面;

二是作为阶段,即指否定之否定过程的起始阶段。

(2)否定有三层含义:

一是作为否定方面,即指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

二是作为环节,即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联系环节和发展环节;

三是作为阶段,即指否定之否定过程的第二阶段。

(二)肯定和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1、肯定和否定的对立。肯定和否定是事物内部两个不同的方面、两种相反的趋势:肯定方面力图保持事物的存在,维持质的相对稳定性;否定方面破坏事物的存在,力图使它转化为他物。

2、肯定和否定的统一。表现为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一方面,肯定中包含着否定。任何事物在肯定自身存在的同时,都包含否定自己的因素,都包含必然灭亡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肯定就是否定。另一方面,否定中包含肯定。否定不是对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把它的某些积极因素吸收到自身之中。在一定的意义上,否定就是肯定。

(三)辩证的否定观及意义。

1、辩证的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否定不是对事物的简单抛弃,而是把它的某些积极因素吸收到自身之中,是包含肯定的否定。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自身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3、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否定是发展环节,指发展通过否定实现,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这是发展的非连续性。否定是联系环节,指新旧事物之间通过否定相联系,在否定旧事物时,保留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因而否定是把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起来的环节,这是发展的连续性。否定是发展的连续性非连续性的统一。

4、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的消极因素,保留它的积极因素。

5、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反对形而上学否定观。

形而上学否定观认为:第一,它否认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认为否定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否定就是单纯的消灭,和发展无关。第二,形而上学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对立起来,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6、我们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形而上学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思维方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正确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四)否定之否定

1、否定之否定的实质是对立面的统一,体现了事物自己运动的深刻内容,包括两次否定,即对肯定的否定、对否定的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阶段、否定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

2、事物以其内在矛盾为动力,从自我肯定到自我否定,又到否定之否定,从事物发展过程看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便形成一个发展周期。从内容上看,这是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表现形态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即曲折前进的过程。

(五)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这是因为发展是由无数辩证否定所组成的链条,每一次否定既克服了以前发展中的消极因素,吸收了积极成果,又在新基础上增加了新东西,每经过一次否定,都把事物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并为事物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上升过程。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事物经过两次否定,出现一个周期,在形式上仿佛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否定因素开始总是比较弱小,处于被支配地位,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要经历反复斗争的曲折过程;在特定条件下,新事物还可能失败,出现暂时的倒退、停滞。在事物辩证发展的过程中,曲折性是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而前进上升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不可逆转的。

3、我们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有两种形而上学错误,一是“循环论”的观点,认为事物只有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否认了发展的前进性;一种是“直线论”的观点,否认事物发展道路的曲折性,认为发展只有前进,没有迂回曲折,更不会有后退。我们要反对形而上学的直线论、循环论,在实践中要做到把革命的坚定性和革命乐观精神结合起来,坚信前途是光明的,但准备走曲折的路。

第四篇:政治学理论考研资料

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二版笔记

第一篇 政治与政治学

第一章 政 治

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分析▲ 具有代表性的政治观主要有:

1,道德政治观分析。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道德。把政治与某种伦理联系在一起是一种理想。

2,权力政治观分析。政治是对于权力的追求和运用。是从“实然的层次上对政治的解释,被称为现实主义政治观。

3,管理政治观分析。政治是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把握了政治的公众性和管理性特征。但并没有说明公众性的含义,忽视了统治性的一面。

4,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进行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5,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或外化。这种政治观典型地具有客观唯心主义性质。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别的政治观。但都没有能够深刻而全面地确定政治的含义。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释政治的基本角度是社会关系,其确定政治关系的基本依据是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基础上,政治关系有不同的内容。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关系到政治的主要的和根本的问题,实际上是指社会中的公共权力问题。

4.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其产生、发展、变化乃至消失都有规律。政治即使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它既包含了其他政治观的合理因素,又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精神,从而为我们深刻把握政治的内涵,确定政治的定义提供了基本思想方法。

三、政治的定义▲

确定政治的内涵应满足三个必要条件:一是政治这一范畴的周延性:二是政治这一范畴的确定性;三是政治这一范畴的本质性。

根据马克思主义对于政治含义的理解。把政治定义为: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这一定义有三基本点:其一,强调社会政治关系是围绕着一切特定利益,借助于一切社会公共权力形成的;其二,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实现和形成的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其三,指出了政治的本质内容是政治关系。一方面它是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它包括了利益、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三个基本方面。

四、政治的起源和发展

政治起源于人类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阶段。

在原始氏族社会中,存在着氏族、胞族、部落和部落联盟四级组织。在这四组织内部,存在着利益的差别和共同的利益。为了维护和协调氏族社会活动,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及其机关应运而生。氏族组织内的权力带着道德强制性,在特定情况下也具有暴力强制性。原始社会中的这种政治,被称为氏族民主制。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利益的对立和政治统治是这些社会政治关系的基本特征,同时社会公共权力也有协调和管理的另一面。

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的建立,消除了阶级利益对立的基础,但社会利益差别仍然存在。社会政治以非阶级性的利益差别的协调和公共利益的维护及实现为主要特征,但社会公共权力仍然有统治的性质。到共产主义社会,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消灭,人类社会的政治关系不复存在,人类再回到无政治社会。

五、政治的社会地位

政治的社会地位,是在政治与其他社会现象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中体现出来的。

1.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一方面,政治是由社会经济决定的,是社会经济的集中反映。另一方面,政治对于社会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它保护着特定的阶级和政治力量,进而推动或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政治与法律的关系。政治是法律的产生和发挥作用的前提。另一方面,法律对于政治又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3.政治与宗教的关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宗教会与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发生极其密切的联系,从而形成政教合一的局面,宗教在维护剥削阶级统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资本主义社会,宗教与政治逐渐分离。在社会主义社会,宗教已不再支配社会政治生活。

4.政治与道德。两者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政治对道德具有巨大的影响和制约力,道德对政治也有积极作用。

第二章 政治学

一、政治学的涵义▲

由于人们对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看法不同,因而对于政治学的定义各不相同。政治学的定义是与政治的定义联系在一起的。

政治本质上是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政治学就是研究这种特定社会关系即政治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政治学这一定义表明:政治学以政治关系作为研究对象;政治学以探求政治关系的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目标和任务;政治学是一门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政治学与哲学、经济学、法学、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学等学科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政治学的内容构成

1、按政治学的本质属性划分,可以划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两大类。

2、按政治学的功能划分,可以划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大类。

3、按照政治学研究的角度和层次来划分,可以划分为宏观政治学和微观治学。

4、按照政治学研究学对象的状况来划分,以划分为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

5、按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划分,把政治学划分为规规范的政治学和实证的政治学。

6、按照政治学研究的领域划分,把政治学的研究划分为若干内容结构。

在我国政治学的研究与教学中,把政治学的基本内容分为政治理论、政治制度、国际政治这三大类。其中政治学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政治学原理就其内容来看,具有抽象性,一般性、基础性等特性。

三、西方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奴隶社会的政治学说。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为西方政治学开了先河,其理论以古希腊的城邦国家为分析对象。这一时期的政治学也被称为古典时期的政治学。2.封建社会的政治学说。欧洲封建社会完全处于神权的统治与支配下,政治学成了神学的分支,神权政治学的代表人物是A.奥古斯汀和托马斯.阿奎那。他们的学说是蒙昧主义、禁锢主义的政治学说。

3.自由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时期的政治学。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代表着资产阶级思想革命的先声。马基雅维利和博丹最早创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主权理论。17、18世纪,为了适应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欧洲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形成西方政治学繁荣时期,出现了大批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学家。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中期,功利主义、自由主义政治思想和社会实证主义政治学说的出现,标志着资产阶级由革命转向保守,标志着西方政治学逐步转向庸俗。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政治要求的空想社会主义政治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社会学说的重要思想来源。4.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政治学说

188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研究院创立,标志着西方政治学进入现代时期。现代西方政治学大体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政治理论方向,基本上是17、18世纪以来西方政治思想的延续与发展,不过其作 用为地位己不如以前;另一个方向是行为主义政治学。60年代起,它逐渐向后行为主义政治学嬗变。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产生及其特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的诞生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又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前人政治学的合理内容,同时他们进行了艰苦的科学研究活动。《共产党宣言》的向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完全形成。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本特点:科学性;阶级性;革命性;实践性;发展性。

五、中国政治学的历史发展

1.奴隶社会的政治思想。夏、商、西周是中国的奴隶社会时期。在商代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神权政治和王权专制的思想。到西周,则加入了明德慎罚的思想。这表明当时的政治思想主要围绕统治的合法性和统治手段展开的,它们反映了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矛盾。

2.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思想。春秋国时期社会政治的大变动,为政治学说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这一时期出现了政治学说“百家争鸣”的局面,政治学说主要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阴阳家等学派。不仅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后世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把中国政治学说从论证政治统治的合法性为主要内容推进到以阐述如何进行统治为主要内容。

3.封建社会的政治学说。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儒家政治学说占据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统治地位,同时也大大禁锢了其他政治学说的发展。儒家政治学说在其长期发展中,逐渐达于精巧和成熟。4.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政治学。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除了传统的儒家政治学说,先后传入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政治主张、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三大政治学说相激相争,斗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取得了胜利。

5.社会主义时期的政治学。社会主义时期,政治学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1979年后,政治学在中国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未来它必将获得更大的发展与进步。

六、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方法

1.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哲学原则。就是唯物辩论法,它是政治学研究的其他一切方法的基础,因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根本方法。

2.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基本途径。包括历史的、经济的、阶级的和利益的四个角度。由此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不能学的历史研究方法、经济研究方法、阶级分析方法和利益分析方法。

3.注重客观事实,强调调查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的重要方法。科学的调查研究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个基本程序。

七、西方政治学主要研究方法

1.传统的政治学研究方法。它包括哲学研究方法、历史研究方法、机构研究方法和制度研究方法等。2.现代的政治学研究方法。主要有社会学研究方法、经济学研究方法、心理学研究方法等。上述研究方法都不能不带有唯心主义的胎记。

现代西方政治学还利用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形成了政治系统分析方法、政治 问题沟通分析方法等新方法。

第二篇 政 治 关 系

第一章 利益与政治

一、利益的形成和本质

“利益”是中西方思想史上的古老话题,人们对利益问题作了许多论述,但都没有能科学揭示利益的形成和本质。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人的利益的形成是一个从人的需要到人的劳动再到社会关系的逻辑过程。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利益的构成因素包括:第一,利益的心理基础是人的需要;第二,利益反映着一定阶段上人们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第三,利益反映着特定历史阶段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二、利益的内在矛盾

1、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与实现途径的社会性的矛盾

利益要求的主题实现性是一切利益的天然本性和基本规定,否则,利益就不成其为利益。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源于利益主体需要的主体满足。利益实现要求的主体性和实现途径的社会性,构成了利益内含的第一个,也是最为基本的矛盾。

2、利益形式的主观性和利益内容的客观性的矛盾

利益是与一定社会实践水平和社会关系状况相适应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直接表现,其内容反映着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状况,因而是客观的。另一方面,利益对于外部状况的反映又是以人们的主观意识和心理的形式存在的。

3、利益的目标性与手段性的矛盾

利益的实现是人们追求的生活目标,人们的活动是围绕着利益展开的,利益对于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来说,具有特定的目标意义。

另一方面,利益又具有手段意义。这就是说,首先人们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是以利益为媒介结成和构成的;其次,人们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是借助于利益的作用来进行的;再次,利益是进行治理和管理的重要凭借;最后,历史的进步和发展,是通过利益的作用和发展来实现的。

4、利益的具体有限性与利益发展的无限性的矛盾

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和水平上,就每个社会成员的特定需要和需要层次来说,利益总是具体有限的。但是,就社会和社会成员的需要的总体发展来说,利益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

三、利益关系的涵义▲

利益关系指的是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之间的社会联系。利益关系包括利益主体之间纵横两个方向上的利益联系。在纵向上,它包括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不同层次的社会群体之间以及个人利益、群体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联系。在横向上,它包括个人与个人之间、同一层次的社会群体之间乃至社会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利益关系就是这样一个纵横交错的社会联系网络。

四、共同利益

共同利益的基础是个人利益,或构成某一群体的各子群体利益,这些不同的个人利益或子群体利益的相同部分,构成了共同利益。

共同利益具有公共性、非市场实现性、单一性、相对独立支配性、多种价值复合性等基本特性。

五、利益矛盾

1.横向利益矛盾。同一利益关系中的两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差别,是利益矛盾得以产生的基础。造成利益主体之间差别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的差异和社会的差异。它具有对抗性与非对抗性两种存在形态,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这两种形态可以相互转化。

2.纵向利益矛盾。发生不同层次上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其发生也同样具有两个方面条件。解决纵向利益矛盾的途径在于重新合理分割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在不同社会中,解决纵向利益矛盾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六、利益在政治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1.利益是人们结成政治关系的出发点。

2.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形成的基础和条件。3.利益关系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特性形成的基础。4 利益关系决定了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功能。

七、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1.利益是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动因。利益成为人们政治活动的主旋律。2.利益是一切社会政治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3.利益是社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源泉。4.利益运动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章 政 治 权 力

一、政治权力的本质(考过)▲

政治权力形成的基础在于人们的利益,在于各种利益关系的存在与发展,促使不同利益基础上产生的各种实际力量之间形成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其中相对强大的一方拥有的力量即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实际上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际维护自身的利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形式上是特定的公共权力。其说要实现的社会群体的共同要求,对于其他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实现各自利益的行为的规约,构成了政治权力形成的共同利益基础。

二、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

1.客观构成要素。其中最主要的有生产资料的有效占有、社会财富、暴力等。暴力成为政治权力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此外,它还包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地理条件、有益的文化传统、有利的形势和时机,以及政治权力客体的服从心理等。

2.主观构成要素。其主要因素有能力素质、身份资格、理论与策略、政治组织等。其中能力素质是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要素。此外,它还包括已有的权力、社会资本等

三、政治权力的特性

政治权力的根本性质取决于特定社会关系的性质,就全社会范围来讲,政治权力的根本性质和特定的社会形态联系在一起。政治权力的一般特性包括:(1)主体利益性(来源于共同利益的公共性)

(2)强制约束性(来源于共同利益的非市场实现性)(3)专属排他性(来源于共同利益的单一性)(4)扩张延展性(来源于共同利益的独立性)(5)多重职能性(来源于共同利益的多重价值性)

四、政治权力的类型

1.按照政治权力主体和性质划分,可以划分为原始社会的政治权力、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权力、封建主阶级的政治权力、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力和无产阶级的政治权力。

2.按照政治权力主体的组织类型划分,可以划分为社会公共权力、政党权力和政治社团权力。3.政治权力主体的层次划分,可以划分为中央权力和地方权力,上级权力和下级权力。4.按照政治权力的功能划分,可以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

五、政治权力关系

1.不同性质的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相互否定相互对立关系。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不同性质的政治权力之间也可能存在妥协或协调关系。

2.执政党权力与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权力范围等方面存在差别。3.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双方之间存在着隶属关系。相互协调的关系。

4.立法权力、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之间的关系。三权之间关系的构成状态取决于社会公共权力的基本社会属性和政治权力的组织构成方式。在资本主义社会呈现三权分立和相互制衡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三权本质上的一致,以及立法权对于行政权、司法权的统率关系。

六、第三节 政治权力的作用(考过)▲

一、政治权力作用的特点和方式

政治权力作用具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政治权力作用的效益与政治权力作用成本成正比关系;政治权力作用影响巨大而深远。政治权力的运用必须理性和慎重。

政治权力作用的方式有指令方式、压力方式、规约方式、说服方式、奖酬方式、处罚方式、暴力方式等。

二、政治权力的作用

从政治关系来看,首先,政治权力是实现其主体成员利益要求的特定方式和凭籍;其次政治权力是人们获得和实现政治权利的必要条件和力量后盾。

从社会政治生活来看,政治权力是社会政治生活的核心。首先,人们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都是以政治权力为中心内容展开的;其次,社会政治体系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力量的;再次,社会政治文化以政治 权力为中心内容和价值取向。

从社会生活来看,首先,政治权力以合法强制方式,实现并且分配共同利益,规定着社会成员的利益边界和实现规则,从而与每个社会成员有着切身联系,并接在利益意义和层次上深刻影响着社会成员的行为和生活。其次,政治权力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巨大反作用,它能够极大的推动、阻碍乃至破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章 政 治 权 利

一、政治权利的定义▲

西方学者对权利的定义繁多,主要有:

1、天赋权利说;

2、权利自由说;

3、权利利益说;

4、权利力量说;

5、权利平等说。这些定义都没有能揭示权利的社会本质及其社会基础。

所谓权利,就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及其体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有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的社会成员和特定社会力量主张其利益的法定资格。对于政治权力的这一定义可作如下理解1,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要求。2,政治权利以建立在特定经济关系和利益基础上的政治权力为前提条件和后盾力量。政治权利又是政治权力确认和保障的法定资格。

二、政治权利的特性(难点)

政治权力的根本性质决定着政治权利的根本性质,政治权利的这些阶级特性,是其根本特性。因而政治权利相应地具有奴隶社会政治权利、封建社会政治权利、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权利和社会主义政治权利之分。除了上述根本性质之外,政治权利还体现了其他特性: 政治权利具有主体的相对个体性。…… 政治权利具有法定规定性。…….政治权利具有权力主体的自主性。…… 政治权利具有权利义务的统一性。…… 政治权力具有自由价值性。……

三、政治权利的历史发展

随着社会公共权力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公共权力的发展而发展,并且以社会公共权力的根本性质作为自己的根本性质。原始社会后期出现的政治权利,(特点)是社会成员人人都具有的政治资格,氏族成员之间的政治资格是平等到的,其政治资格是由道德习俗确定的,其政治权利与政治义务是完全融合的。奴隶社会政治权利(特点)专属奴隶主阶级所有,它具有宗法等级制特色,政治权利与私有财产联系到一起,其政治权利同政治义务相分离。

封建社会中(特点)私有财产直接决定着政治权利的归属,君主享有最大的政治特权,政治权利与官僚等级和僧侣紧密相关,由于封建社会实行政治世袭制 血统也成为政治权利的重要依据,农民享有某些政治权利。

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权利,在形式上体现为政治上的民主、自由和平等,但形式上的平等掩盖着社会实际的不平等,表面上的正当性掩盖着资本剥削的不正当性。社会主义的政治权利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政治权利的扬弃,是在公有制基础上实现的人民真正的政治平等,也是实现人民政治利益和社会平等的重要途径。

四、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1.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1)自由权。包含着政治活动的自由,又包含着非政治性活动的自由。包括人身自由、言论自由、通讯自由、集会自由、结社自由等。

(2)参政权。参政权是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大体上包括选举权、创制权、复决权和罢免权。(3)诉愿权。资本主义国家的诉愿权包括公民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控告和诉讼权利。内容包括宪法诉讼权、行政诉讼权和选举诉讼权等。2.社会主义国家政治权利的基本内容

(1)自由权。是一种社会权利也是政治权利。包括人身自由,人格尊严、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和通信自由等。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其内容主要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3)监督权和罢免权。

(4)诉愿权。是对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批评和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控告权和要求赔偿权。

五、政治权利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 ▲(考过)

政治权利是政治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政治生活的基础之一,它对于社会政治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总起来看,主要是:

1.有利于维护、实现和发展政治权利主体的利益。2.有利于政治生活的正常进行。

3.有利于社会成员政治积极性的发挥。4.有利于社会政治的建设和发展。

第三篇 政 治 行 为

第一章 政治统治

一、政治统治的含义▲

(1)若干政治学者对政治统治的含义进行解释和确定。这些解释和确定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从政治统治或者权威服从关系建立的内在依据出发,对于政治统治的含义进行的探讨和解释,其中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神权统治观、父权统治观等。二是根据掌握政治统治权的特定主体来解释政治统治。其中有代表性的如精英统治观、官僚统治观。对政治统治含义的这些解释和确定,并没有指出政治统治的本质含义。

(2)政治统治只不过是解决权利制约关系内在矛盾的选择途径,是这一矛盾的的基本行为体现。政治统治的本质是政治权力主体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和既有权力制约关系,进而有效实现其利益和要求。…政治统治的功能是对于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的控制和约束。政治统治的行为内容是把政治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威,把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

二、政治统治的特点 1,政治统治以维护政治权力主体地位为出发点。既然维护政治权力主体地位是政治统治行为发生的动因,那么,它必然构成政治统治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政治统治的这一特征,是政治权力制约关系内含的矛盾性的必然要求。

2,政治统治以构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为基本内容。为使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政治权力主体必须把政治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威,这一转化就成为政治统治行为的基本内容和任务。政治统治行为的这一内容特征,是政治权力制约关系内在矛盾的解决途径规定的。3,政治统治以社会公共伦理的正当性为道义依据。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是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社会政治联系,表现为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意识和心里层次上的关系形态。正因为这样,政治权力关系向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的转化,必须要以道德层次上的政治正当性为伦理和精神依据。而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的强化,同样需要政治正当性的伦理依据。是解决政治权利制约关系内在矛盾的重要凭证。

4,政治统治以控制和约束矛盾和冲突于政治范围内为政治功能。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通常需要把社会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控制和约束在社会政治秩序的范围内。因此,政治统治行为转化为政治权力关系为政治权威与服从关系的活动,在其现实性上,经常体现为政治权利主体构建和维护政治秩序的活动。

5,政治统治以政治和社会的安全稳定为价值。在社会公共利益的多种价值和政治权力的多种功能中,政治统治行为力求实现的是社会安全和稳定的价值,它以这些价值作为行为的基本取向。政治统治行为的安全和稳定的价值取向,是社会公共利益多重价值中的特定价值,是政治权力多重功能中的特定功能。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政治统治通常按照安全和稳定的价值要求展开活动,正因为这样,安全和稳定的实现及其实现程度,也成为政治统治行为效果的衡量和评价标准。

三、政治统治的基础▲ 政治统治的政治权力基础 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 政治统治的公共职能基础 政治统治的心理基础

四、政治统治的类型▲

政治统治的类型划分应该以政治权力主体及其利益为标准,根据这一标准可以把社会政治统治划分为奴隶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等剥削阶级的的政治统治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治统治。对于政治统治类型的马克思注意划分,可以做如下理解: 马克思划分政治统治类型的基本标准是政治统治主体。

马克思划分政治统治类型的现实依据是政治统治主体的利益实现和主导。

马克思划分政治统治类型的重要标志是政治统治主体对于社会的控制支配性。

五、政治统治的方式和作用

政治统治的方式:是政治权力主体建构、维护和巩固政治统治的方式,也是政治权力主体实施政治统治的方式。政治统治方式是政治权力作用在政治统治行为中的具体体现,它是政治权力主体围绕着把权力制约关系转化为权威与服从关系这一特定任务而形成的特定活动方式。主要有:强治方式、法治方式、绩治方式、理治方式、德治方式、心治方式。

作用:1,政治统治维护和保持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和权力地位。2,政治统治保证和维护社会和政治的安全。3,政治统治保持和维护既有政治关系的存续4,政治统治保证政治权力作用的效力5,政治统治保障特定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6,政治统治保证社会秩序和稳定,为政治管理创造条件。

第二章 政 治 管 理

一、政治管理的含义▲

政治管理的含义,政治权力主体以实现公共利益和协调不同利益矛盾的方式,实现政治权利主体的利益和要求。政治管理的重要功能是解决权力制约关系的内在矛盾。政治管理的行为内容是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和公共事务。

二、政治管理的特征

1,政治管理具有公共性2,政治管理具有组织性3,政治管理具有责任性4,政治管理具有服务性5,政治管理以实现公共生活的效率和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

三、政治管理的职能

政治管理的职能,即政治权力在政治统治的前提下,对于社会运行和发展所承担的任务。可以抽象地概括为实现社会共同利益,协调和规制不同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关系。

(一)实现社会共同利益。1,确定社会共同利益2,实现社会共同利益3,维护社会共同利益4,分配社会共同利益5,发展社会共同利益

(二)协调和规制利益矛盾和利益关系1,把握利益矛盾2,分析利益矛盾3,解决利益矛盾

四、政治管理的类型

1,按政治管理实现的本质利益目标划分,可以把政治管理划分为不同社会形态的政治管理,包括原始社会的公共管理、奴隶社会的政治管理、封建社会的政治管理、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管理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管理。

2,按政治管理的功能,可以把政治管理划分为立法管理、行政管理和司法管理。

3,按照政治管理的不同对象,可以把政治管理划分为对于社会成员的管理、对于政治组织的管理、对于社会组织的管理和对于经济组织的管理。

五、政治管理的方式▲

政治管理方式,是政治权力对社会进行管理的方式、方法和途径的总和。

(一)关于政治管理的政治行为方式分析

自然经济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构成基础上,形成了特定政治管理方式。其特点是: 1,政治管理具有父权管理特色。国家被视为政治权力掌握者的私人财产。2,政治管理具有高度集权性。

3,政治管理以血亲关系基础上的伦理规则为管理依据。4,政治管理具有强烈的人治特色。

5,政治管理以单一的直接行政方式进行。在市场经济形成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构成基础上,形成了特定的政治管理方式。其特点是: 1,政治管理具有契约管理的特性。

2,政治管理是有限权力与有限责任的管理。3,政治管理以市场经济理性为基本依据。4,政治管理以法治方式进行。5,政治管理以多种手段进行。

(二)政治管理的管理行为方式分析。

在管理活动中,管理行为的方式通常都体现为管理过程各环节的行为,因此,政治管理行为体现为其管理过程各环节的方式,这些过程方式贯穿于政治管理的各种类型和各个方面。从管理行为过程来看,政治管理主要有:

1.政治规划。就管理目标、任务、条件和方式进行计划部署。规划通常是管理过程的首要环节和行为,因此,政治规划是政治管理的首要行为(预先性,预测性,协调性,适度弹性,方向性规范性)2.政治决策。政治权力对政治管理活动的决定行为。政治决策具有公共权威性和公共选择性的特点(立法决策,行政决策,司法判定)

3.政治组织。为实现政治规划和政治决策而对于各种资源进行整合配置的行为。是政治管理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和步骤(政治性,合理性,有序性,规则型,动态性)

4.政治指挥。按照特定规划和目标,凭借政治组织,支配协调社会成员来实现政治决策的行为。(主导性,支配性,协调性,操作性)

5.政治监督。在管理过程中,对公职人员和社会成员的监督和规范行为。具有维护社会成员利益,维护政治决策和组织规则,防止、纠正和处罚公职人员和社会成员逾矩行为的功能(权力性,合法性,监控性,追究性)

六、政治管理的作用▲▲

1,政治管理是政治统治得以强化和巩固的基础。2,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力的社会实现机制。3,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利的实现途径。政治管理是社会有序运行的积极保证。政治管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

第三章 政 治 参 与

一、政治参与的定义和特征▲(考过)

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法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1)从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2)从政治参与的内容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共同利益的主张行为(3)从政治参与的法定关系来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公共权力的政治权力、义务和责任关系。(4)从政治参与的外延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5)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二、政治参与的类型

1,把政治参与分为自动参与、动员参与和消极参与三种。自动参与是公民基于自身的利益和需要而自觉地对政治过程施加影响的行为。动员参与是公民因受他人鼓动或响应政府号召而发生的影响政治过程的活动。消极参与指的是公民出于自觉或不自觉的原因而对政治问题漠不关心或对政治活动采取消极行为。2,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不同民主政治形态的划分来区分政治参与的类型,主要分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参与两种。

三、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

1.政治投票。公民在选举、罢免、复决等领域表达自己政治倾向。2.政治选举。普通公民控制政府的重要的、制度化了的最有效的手段。3.政治结社。包括参加政党活动和参加社团活动两大类。4.政治表达。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过程。5.政治接触。公民解决个别政治问题或谋求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接触有关官员并影响之。6.政治冷漠。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

四、政治参与的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结合中国国情出题)1.经济发展。一国的政治参与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息息相关。2.社会地位。社会地位的高低直接与政治影响力强弱相关 3.政治心理。政治参与行为离不开它的心理因素驱动力。

4.政治机制。直接发挥作用的有选举制度、政党、监督等制度。

5.社会机会。它由经济的、制度的、心理的等条件和每个人先天条件相结合而造成。它包括年龄、性别、种族等因素。也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

五、政治参与的作用

政治参与在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上具有重要作用,就其政治作用来说,主要体现在:(1)政治参与是公民以其政治权利和资格,通过政治权力及其作用最终实现其利益的重要方式(2)政治参与影响到政治统治的合法性;(3)政治参与影响到政治管理的民主化;(4)政治参与影响到政治文化的发展;(5)政治参与影响着社会政治的稳定。政治参与对社会环境所起的作用:(1)政治参与影响社会公平;(2)政治参与影响经济发展;(3)政治参与影响到社会流动和自治;(4)政治参与影响历史发展。政治参与作为政治民主的内容,推动社会不断发展。

六、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

政治参与的发展方向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政治参与发展的历史趋势,从资本主义社会公民的政治参与到社会主义的政治参与,最后发展到无阶级社会的政治参与,那时已无所谓政治参与,而是全社会的自我管理。

从政治主体的发展变化看。其基本方向是,由少数人参与到多数人参与,再到全体人参与。就政治参与模式而言,其发展方向是从消极参与到动员参与,再到自动参与。

就政治参与的行为方式而言,其发展方向是从方式的单一化到多样化,再到多层化的发展。

具体到一个国家,如果要随着本国民主化进程的加深而要扩展其政治参与,就必须综合考虑影响政治参与及其发展的各种变量。首先,必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具备政治参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次,必须培养公民的政治责任感,提高公民的政治认同感和政治素质。再次,要提高政府的威信和与政治的文明程度,使政府能够取信于民并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最后,必须加强政治的制度化建设,在鼓励人民了解政治,吸引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同时,建立健全政治参与的调节机制,以保证政治参与的健康发展。

第四篇 政 治 体 系

第一章 国 家

一、若干非马克思主义国家定义分析

1.社会共同体说。这一说法仅仅涉及到国家表面社会特征。2.管理劳动说。也没能够揭示国家的本质。2.国家契约说。这种观点是历史唯心主义的。

4.国家要素说。仅描述了国家外观表征,并没有揭示其本质。

此外还有国家神权说、国家有机体说等定义,它们都不能揭示国家的本质。

二、国家的本质▲▲

马克思对国家本质的揭示,是从考察社会阶级的对立和国家的产生开始的。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国家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2.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3.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

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三、国家的历史类型

按照国家的本质分类,有以下基本类型:

1.奴隶制国家。一般是在血亲宗法基础上,按照分封制原则建立起来。

2.封建制国家。在封建地主所有制基础上,以封建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经济剥削和人身奴役为原则建立起来。

3.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的组织化、制度化。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形态。还存在法西斯国家和福利国家的具体形态。

4.社会主义国家。由代表新的生产力的无产阶级根据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打碎资本主义国家机器而建立起来的。

四、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即国家政体。它构成了一个国家根本的政治制度,主要体现为国家用最高统治权力的形成方式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形成形式。

政体与国体密不可分,体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一定的国体要求一定的政体与之相配合,政体必须适应国体的需要。国体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政体是相对变化的。

认定政体类型的划分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人数的多少,二是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的产生方式和任职期限。从这两个标准出发,古往今来的国家政体可以划分为君主政体和共和政体两大类。

君主政体又可以分为专制君主政体和立宪君主政体。专制君主政体有等级君主政体和贵族君主政体两个变种,立宪君主政体又可分为二元君主政体和议会君主政体。

民主共和政体又可分为议会共和政体、总统共和政体和委员会制政体。无产阶级国家一般采用真正的民主共和政体,其具有典型意义的有巴黎公社、苏维埃政权和人民代表大会政权形式。

五、国家结构形式▲▲

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是指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分为单一制国家和复合制国家。

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

复合制国家是由若干独立的国家或政治实体等通过某种协议而组成的联合体。按照其联合程度不同,复合制国家又有联邦制和邦联制之分。P201-202

六、国家机构的含义和设置原则▲

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和维护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完成政治权力的职能而按照一定原则组建的各种机关的总和。它是政治权力的组织实体和规则制度体现。

国家机构的设置原则通常与三个方面的因素有关:国体因素,政体因素,社会因素。在社会政治发展史来看,国家机构设置原则主要有三类:集权原则、分权制衡原则和民主集中制原则(议行合一原则)。集权原则是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机构设置的通常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是资本主义国家机构设置的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是社会主义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

第二章 政 党

一、政党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西方诸多政治学家给政党下过不同的定义,但都没有完整地揭示政党的含义及其本质。

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政党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

第一,政党是阶级的组织,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第二,政党是阶级的先锋队组织。

第三,政党具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纲领。第四,政党具有特定的组织和纪律。

二、政党的作用▲▲p214-216 1.凝聚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2.集合和发展阶级政治力量。3.影响和领导社会政治生活。4.培养本阶级的政治骨干分子。5.影响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

三、政党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影响因素主要有:1,在特定的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利益结构2,各种不同的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发展成熟程度。3,不同的国家政体4,不同的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的自身特点:1,政党制度是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设立的2,政党制度可以是成文法规定的,也可以是宪法管理规定的3,政党制度不仅规定着政党本身的地位、作用和活动方式,而且深刻地影响着国家政治制度、政治体制和社会成员的政治活动方式。

四、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

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是无产阶级政党掌握国家政治权力,领导无产阶级和全体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的基本途径和方式。社会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无产阶级正当处于领导地位。这种地位有如下因素决定:1,社会主义国家的利益结构2,无产阶级政党的自身特点3,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发展要求4,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要求。

第三章 政 治 社 团

一、政治社团的定义▲

政治社团同利益集团、压力集团、院外集团等组织的涵义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说。

政治社团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变动和执行过程的杜会团体。

二、政治社团的特征▲

1.政治社团的利益和目标较为单

一、具体。

2.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按特定规则形成的政治组织。

3.政治社团参与政府的政策过程,影响政府政策的制订、修订和实施。4.政治社团是群众性政治组织。

三、政治社团的类型

(一)、政治社团的技术分类

1.按照政治社会所维护和寻求的利益划分。可以把政治社团划分为维护、寻求特殊利益的政治社团和维护、寻求公共利益的政治社团两大类。

2.按照政治社团成员某一方面社会特征划分,可将政治社团划分为产业工人、企业主、农民、教师等的政治社团。

3.按照政治社团自主性程度划分。可将政治社团划分为完全自主的政治社团、依附性政治社团、相互合作的政治社团。

4.按照政治社团的法律地位划分。可将政治社团划分为合法性政治社团和非法性政治社团。

(二)、资本主义社会的压力集团

压力集团又称为政治性利益集团,它是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社团的主要形式,意指那些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而以压力方式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修订和实施的政治性社会团体。

压力集团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是对于以普选制、代议制和政党政治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补充。它除了具有政治社团的一般特征外,同时又具有自己的特点:1,压力集团数目和种类繁多2,压力集团活动范围广泛3,压力集团相互之间的利益对立,在政治活动中相互排斥。4,压力集团具有特定的法律地位。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团 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团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关系基础上形成和运行的。它形成和运行的社会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背景,决定了它真实地反映和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它与社会注意国家政权有着紧密联系。它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党和人民联系的中介,也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群众行驶民主权力,学习政治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

当前,我国最重要的政治社团是工会、青年组织和妇女组织。

四、政治社团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一)、政治社团的活动方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政治社团的活动方式有正常方式和非正常方式两种。正常方式是指运用常规的非对抗的手段、合法途径从事利益表达。非正常方式包括非法的强制方式,政变,恐怖活动以及非法示威抗议等。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社团的作用方式包括:通过各自的代表参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会议,参加有关政策、决议的研究决策,参加与其利益相关的专门机构的工作和活动,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

(二)、政治社团的功能(作用)及对政治生活的影响

政治社团作为政治性的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具有象征性功能、意识形态的功能、沟通性功能、工具性功能、经济性功能以及政治社会化功能。

在资本主义国家,形形色色的政治社团通过其利益表达活动,在不同程度上维护了本社团成员的利益,实现了其权益要求,并从各个方面影响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生活。

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社团的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本社团成员的利益要求,也从各个方面影响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生活。

第五篇 政 治 文 化

第一章 政 治 心 理

一、政治心理的定义▲

所谓政治心理就是社会成员在社会政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表现出的政治行为、政治体系和政治发展等政治生活各方面现象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具体表现为人们对政治关系的认知、情威、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等,构成了人们政治性格的基本特征。

政治心理的这一定义,可以作如下理解:1,就其主体而言,政治心理的主体是“政治人”,而不是“生物人”。2,就其形成过程而言,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心理投射3,就其本质而言,政治心理是一种精神现象,是对政治现实的反映。4,就其反映形式而言,政治心理是一种直观的、自发的心理反映。5就其具体内容而言,政治心理是对政治关系、政治行为和体系等政治现象的直观的和模糊的感应。

二、政治心理的特性

政治心理的特征首先是有社会成员所处的社会关系决定的。1,政治心理是社会成员对于社会政治现象的感性认知

2,政治心理显示着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倾向3,政治心理反映着直观政治现象4,政治心理具有潜在积淀性。

三、政治心理的形成基础和构成要素▲ ▲ ▲(考过)

(一)、政治心理的形成基础

1.客观基础。指外在于社会成员并且促成其政治心理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和条件。这些要素可以用“社会环境”来概括。政治心理的社会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关系环境、政治制度环境、思想文化环境四个层面。2.主观基础。主要指社会成员自身的条件,其中主要指社会成员已经形成的心态或心理背景。其构成包括社会成员的自然生物特性结构、心理结构、社会经验结构和个性倾向结构等。

(二)、政治心理的构成要素

1.政治认知。政治主体对政治生活中的人物、事件、活动及其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判断和评价。

2.政治情感。社会成员在政治生活中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人物等方面产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3.政治动机。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的政治目的内在动力,是政治行为的内驱力。

4.政治态度。社会成员对政治客体相对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反应倾向,表现从肯定到否定,从赞成到反对的连续状态。政治态度是一种综合性心理过程。

四、政治心理的类型

1.个体政治心理。个体政治心理又可分为政治领袖的政治心理和一般政治人的政治心理。

2.群体政治心理。群体政治心理又可划分出集团政治心理、阶级政治心理、民族政治心理、集团政治心理、阶层政治心理和大众政治心理。其中前三类在有关研究中最受重视。

五、政治心理的作用▲(考过)

1,政治心理影响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形成和发展 2,政治心理是产生政治行为的中介环节

3,政治心理是社会政治形势的晴雨表和政治权力作用的依据 4,政治心理是政治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 政 治 思 想

一、政治思想的定义

政治思想就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思考中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各种政治活动、政治现象以及隐藏在其后的各种政治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的自觉和系统的反映,是政治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

政治思想的主体自然是现实社会的各个成员。政治思想是人类对政治问题的理性思考,是人们认识现实并同现实密切结合的手段。政治思想是客观政治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政治思想是一种观念体系,它包括一系列的政治认知、政治判断和政治推理。

二、政治思想的特性▲▲

政治思想具有如下特性:1,政治思想是人类对于政治现象的理性认知 2,政治思想集中体现特定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 3,政治思想反映着深层的政治现象的逻辑关系

4,政治思想具有相对独立性 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政治思想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定同步;政治思想的发展变化与政治发展水平不完全一致;政治思想的发展具有相对独立的历史传承性

三、政治思想的结构

(一)政治思想的内容结构

1.对于的研究。包括人的本性、本质、利益、需求、人的社会过程等方面的研究。

2.对人所赖以存在的现实政治体系的研究。包括对政治体系和人类政治生活的起源的讨论、对政治权力及组织结构的安排、政治权利及其实现途径及政治过程的研究。

3.对政治发展的探讨。包括政治变迁的动因、政治理想即政治发展目标、政治发展方式和途径的探讨。

(二)政治思想的思维结构

1.对政治现实的事实判断和描述。2.对政治现实的因果分析。

3.对政治现实的价值判断。主要体现为政治价值、政治信仰和政治理想。

(三)政治思想的理论层次结构

1.单一性的政治结论。表现为单个的政治命题。

2.专门性的政治理论。反映了政治思想的中级水平,它为人们提供专门性的政治知识和观点。3.综合性的政治理论。对整个社会政治生活进行整体性的研究所形成的政治理论,又称一般性政治理论。

四、政治思想的类型

1.依政治思想演进和发展的历史进程划分,可划分为古代政治思想、近代政治思想和现代政治思想。2.依照政治思想本身的思维结构和研究方法划分,可划分为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3.依据政治思想内容所反映的统治阶级利益要求和所维护的统治阶级利益来划分,可划分为奴隶主阶级的政治思想、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思想、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和无产资阶级的政治思想。

五、政治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和西方政治思想的起源发展历史表明; 1.政治思想发展变化原因多种多样,但社会群体政治利益的发展及其利益关系中的矛盾运动是根本原因 2.政治思想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辩证过程。

3.在政治思想的发展过程中,那些思想深刻,勇于创新的政治思想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六、政治思想的作用▲

1.反映特定的政治利益,并论证其政治合理性。政治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政治利益的产生和发展,政治思想正是这种利益要求发生和发展的思想理论反映,它从属于一定的政治利益主体。政治思想不但反映特定的政治利益,而且以其精致的形式,论证了其从属的利益主体的政治合理性和正当性。

2.维护或破坏特定的政治统治。政治思想以特定政治力量为自己的物质武器,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是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它维护着统治阶级的统治,而被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是动员被统治者的力量,为他们推翻现有政治统治提供强大思想武器,扫清思想障碍。

3.政治思想对人们认识政治现实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政治思想为人们提供政治认识的必要知识,为人们提供政治分析的方法。

4.政治思想统领着人们的政治意识。政治思想是一种自觉的理性的和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它在人们的各种政治意识形态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着统领的作用。

第三章 政 治 社 会 化

一、政治社会化的定义

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二、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1.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过程。2.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

3.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认识政治与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

4.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主客观相互作用和不同政治社会化阶段相互作用的过程。

三、政治社会化的媒介▲▲(参考原理)

1.家庭。这是一个人最初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媒介。2.学校。在确定一个人的政治价值观念,培养其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方面,学校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3.特定的政治符号。4.大众传播工具。5.社会政治组织。6.政治实践。比起其他媒介来,它更具有根本的意义。

四、政治社会化的影响因素▲

1.利益因素。2.政治权力因素。3.政治权利因素4.社会经济发展水平。4.社会文化因素。5.政治事件。6.政治社会化媒介的作用方式。

五、政治社会化的类型

1.按照不同社会政治形态来划分,可划分原始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奴隶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封建社会的政治社会化,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会化。

2.按政治社会化的年龄阶段来划分,可分为儿童时期的、青年时期的和成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3.按照政治社会化的方式划分,可分为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和间接的政治社会化。直接的政治社会化形式有政治模仿,政治教育、政治专业训练和政治实践等。间接的政治社会化形式有人际转移、价值转移、规则转移等

六、政治社会化的作用▲

1.赋予个人以特定的政治人格和政治能力,使之适应、参与乃至改造社会政治生活。对于社会成员个人来说,政治社会化是其政治成长和发展的持续过程,这个成长和发展有两个方面构成:一种是政治人格的形成和成熟过程。二是,政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过程。2.维护、改造和创造社会政治文化。政治社会化过程是在现有的政治文化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种灌输、传递、政治社会化使既有的政治文化得以维持和延续。3.维持或改变政治体系。政治社会化对于政治体系的维持或改变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造成人们对于现有政治体系的认同或不认同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俩实现的。

第六篇 政治发展

第一章 政治革命

一、革命与政治革命

所谓政治革命就是在社会利益矛盾对抗的基础上,社会政治力量为变更政权和社会利益关系而反抗既有政治权力和政治统治的激烈活动。

二、政治革命的特征▲

1,不同利益的冲突和对立。政治革命发生的社会原因是利益的冲突和对立。政治革命的归宿是革命力量的利益要求的实现。利益在革命过程中具有根本性和目标性的功能,从而成为政治革命的本质特征。2,政治力量的对抗和角逐。政治革命是政治力量的对抗,政治革命是在利益对立的基础上发生的,同时,政治革命关系到政治权力的归属,因此,政治革命呈现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中的对抗状态。3,政治权力的变更和夺取。政治革命的根本标志是政治权力的变易。4,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加入。政治革命是一种大规模的群众性运动。

5,革命过程的短暂和急剧。政治革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质的飞跃,是社会发展的剧烈震荡,因此,是一种短暂而急剧的变革。

三、政治革命的类型

政治革命分类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类型,是按照革命的性质划分,可以划分为奴隶革命、农民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

四、政治革命的方略

政治革命的方略,是政治革命的战略和策略的总称。制定正确的政治革命战略和策略的要求是:

1,切实分析政治革命斗争的客观实际,研究自己所处的时代特点和历史发展趋势,把握时代特征,弄清国内国际各种政治实力及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从而保证政治革命战略策略的正确性。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一个国家来讲,要考虑其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历史的等多方面国情,考虑其民族传统和民族习惯等,也就是做到实事求是,从而保证政治革命战略策略的可行性。

3,根据政治斗争形势的变化,采取相对应的革命斗争形式,适时地调配革命力量,并要抓住政治革命斗争的关键环节,正确把握时机,灵活机动地采取各种革命斗争方法和斗争手段,从而保证战略策略的适应性。4,对国内外历史和现实重大的政治斗争经验与教训进行科学总结,尤其是注意及时总结自身政治斗争的成败得失,以实践检验真理,修正错误,不断丰富自己的观点和方法,从而保证政治革命战略策略的完善性。

五、政治革命的方式。暴力革命;非暴力革命

六、政治革命的作用

政治革命是社会发展和政治发展的推动力和决定性方式,其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政治革命实现革命力量的社会利益。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是政治斗争的动因,利益实现则是政治革命力量的目的。在绝对意义上,政治革命的结果必然是一方利益的实现和另一方利益的让与。2,政治革命改变政治关系。3,政治革命更新政治体系4,政治革命变革政治文化5,政治革命促进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第二章 政 治 改 革

一、政治改革的定义▲

改革、改良和革命是人们经常使用且又容易混淆的概念。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讲,改革、改良和革命是表征社会进化与变革的同一系列,但又程度不同的三个概念。

所谓政治改革就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完善,换言之,也就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二、政治改革的特征(考过)▲▲

1,政治改革基于社会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

2,政治改革是对于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调整。3,政治改革由政治权力主体发起和领导。4,政治改革是有计划由步骤的政治变革。5,政治改革是渐进而缓慢的过程。6,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三、政治改革的目标▲

政治改革目标对于政治改革的成功与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政治改革目标的确定和实施必须贯彻三项基本原则:合理性原则、可行性原则、过程性原则。

四、政治改革的方式

1.综合性改革方式。就是制定全面的改革计划,在改革的最初阶段就全面加以推开的方式,又称为“闪击式方式”。

2.多项分进式改革方式。在确定最终和总体目标后,将改革内容分成相对独立的若干项,分期分批加以实施的方式,又被称为“费边式渐进方式”。

五、政治改革的条件

1.政治改革的客观条件。从宏观角度分析,政治改革的客观条件由经济条件,政治文化条件和社会条件三大要素构成。

2.政治改革的主观条件。包括改革的领导者和倡导者、改革的合理目标和周密计划、选择和把握有利的时机、深厚的社会基础和广泛的社会支持等。

六、政治改革的作用

首先是缓解或消除社会利益矛盾的有效方式,是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其次,政治改革适应社会利益发展要求,维护政治统治,提高政治管理效率的有效途径

再次,政治改革是医治政治弊端的良药,通过政治改革建立起相应的防止和克服弊端的制度。

第三章 政 治 民 主

一、政治民主的定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民主的内涵的论述:

1.民主是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2.在阶级社会中,民主具有阶级性。3.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4.民主是一种保障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国家形式。民主就是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在阶级社会中,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统治阶级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

二、政治民主的基本特征▲

1.政治民主以特定的政治统治的确立作为其前提特征。2.政治民主与商品经济紧密相关。

3.政治民主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作为核心原则。4.政治民主以多数决定为基本规则。

5.政治民主以间接民主和直接民主为基本实施方式。6.政治民主以法治作为实施条件和保障。

三、政治民主的类型

(一)、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民主

1.原始社会民主。原始公有制基础上的政治形式,其形成的只是民主的简单规则与机构。

2.奴隶社会的民主。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发展为国家形态的民主,其典型代表是古希腊的雅典共和国。3.封建社会的民主。封建社会政治制度主体是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专制政治。仅在西欧某些城市共和国内实行了民主制度。

(二)、资本主义民主

资本主义社会的民主基本内容包括民主原则、民主制度和民主权利规定;就其历史地位来看,资本主义 民主对于封建专制政治来说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就其经济基础来说,资本主义民主是以私有制为核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就其阶级本质来看,资本主义民主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它只能保证资产阶级政治权利乃至社会权利的实现。

(三)、社会主义民主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由社会主义政治关系决定和保证的,它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真实的完全的民主。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原则是:(1)人民主权原则;(2)议行合一原则;(3)共产党领导的原则;(4)政治协调原则;(5)人民监督原则;(6)法制原则。

四、政治民主的发展途径▲▲(考过)

1.政治民主的基础性建设。它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建设。

2.政治民主的制度性建设。制度建设包括政治民主制度的确立、政治民主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它主要包括政治制度本身和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3.公民的民主政治教育。提高公民政治能力,强化公民的民主意识,是政治民主发展的重要途径。

五、社会主义民主的社会政治作用

(1)社会主义民主可以维护和巩固无产阶级政治统治。

(2)……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和协调人民共同利益要求和利益矛盾。(3)……是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有效途径。

(4)……是人民提高政治能力和素质,进而提高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水平的重要途径。(5)……是防止政治专制和政治腐败的有效工具。

2004年试题

考试科目:管理学

1. 简述人力资源的特性。(10分)2。简述绩效管理的作用。(10分)

3。“张三和李四都需要钱,张三通过勤奋劳动满足了,李四通过抢劫也满足了。”从这句话中分析需要和动机的关系。(20分)

4。试分析“双因素理论”提出的基本内容,逻辑基础和实施建议。(20分)

5。使用战略管理理论解释“为国有三计:有万世之计,有一时之计,有不终月之计。”这句话的含义。(20分)

6。试分析目标管理的优缺点及实施建议。(20分)

7。某单位在组织管理中出现了下面的一些问题:领导管理不力,组织分散,做出决定和信息沟通都很慢,且准确性差。针对这些情况,假如你是这个单位的领导者,请问:(1)你会采用什么样的信息沟通网络类型?为什么?

(2)根据你所采用的信息网络类型,你具体会怎样进行信息沟通?(20分)8。联系实际谈谈政府失灵的表现。(30分)

第五篇:启航考研英语讲座总结

启航考研英语讲座总结:

考研的英语是很难的,不是词汇有多难,关键在词的意境和其他意思,比如:Bird man:是指鸟类学家。需要对单词有深入理解。每年考研英语满分是100,但是70、80、90很难,40~50占25%,60占10%,五道口(中国人民银行研究所)今年是52分。

考研的题型:完形填空(10分)阅读理解(60分)作文(30分)可以看出:阅读量基本占70分,写作占30分

考研考试时间:2012年1月7日——1月8日,时间为180分钟 目前还有510天的考研时间

针对考研英语的对策:

1、考研词汇量:5500

单词记忆法

A、生词(凡是看到后思考时间超过2秒的就是生词),每个词重

复16~25次,不忘记。

B、可通过记忆树(构词法)、词形、声音来记忆

C、挖掘单词的含义,对单词有深度的理解

D、切忌一些写有“核心词、真题例句、词汇分类’的单词书

2、句子

A、逐句分析句子的结构

B、在上面的基础上分析词义

C、要多看一些难句,来达到有形的提高

3、篇章

A、选材:

教材:大学英语(全新版 上海外国语大学)、新概念

对这些教材要精读,缝隙每句话的英语成分,弄清楚词义、词的用法要多、翻译也很重要。

B、试题

洞穿考研15~20年的考研真题都要做,之后做阅读专项训练

C、注意考研的命题思路

作文的分数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而且作文要想提高很难,但是阅读却可以,对于作文的误区:大量的阅读题,大量写作文,但是针对作文也有方法:狂读简单英语:床头灯系列,量要大:3000词的纯英,1~2h一本,5000词的英汉,1~2周一本,并且要背套路。四阶段的复习计划

一、基础:

从现在~2011年的3月

词汇、语法、篇、床头灯

梳理语言点

二、阅读专项(3~7月)

阅读专项要把难点啃一下

三、练习真题(7—11月)

四、冲刺(11—1月)

下载2011考研启航考研政治冲刺班总结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1考研启航考研政治冲刺班总结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2考研政治总结

    首先通读红宝书,不做任何标记。其次,把2000年以后的真题出题点标记到书上,这时,你会发现,重点一下子就凸显出来了,有的地方年年考,非常突出。再次,通读一遍红宝书,把书中带有,“最根本......

    考研政治总结

    原十大模板 一、以实践为基础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原理 1.基础:人与自然的矛盾反映人的实践水平①如何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是人类实践方式和水平的反映。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注定会......

    2013政治考研资料马原总结

    两大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单选、多选、分析) 1.联系范畴的内涵——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

    考研政治学理论专业资料

    考研政治学理论专业资料:“自由主义”总结 先激励一下自己及大家 哈 佛 大 学 图 书 馆 训 言1.此刻打盹,你将做梦;而此刻学习,你将圆梦。2.我荒废的今日,正是昨日殒身之人祈求的......

    2014考研政治

    2014考研政治快速记忆小窍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考研政治中所占分值比例最高,这充分说明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重要性。但......

    政治考研2019

    政治 一、政治的万能段落:万能依据和意义 万能依据: 中国国情,性质,基本制度...决定的 生产力发展需要,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市场经济需要,三个文明需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018考研政治

    划重点:2018考研政治必考知识点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这一部分又包括三个部分,分别为马哲、政经和科社,这一部分在马哲部分会出一道材料分析题,所以大家复习时要有侧重点......

    考研政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 国办发〔2010〕4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根据《国家中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