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现代物流业发展谋求五个突破(5篇范文)

时间:2019-05-14 05:46: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北现代物流业发展谋求五个突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北现代物流业发展谋求五个突破》。

第一篇:河北现代物流业发展谋求五个突破

河北现代物流业发展谋求五个突破

2011-3-3

为推进河北省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2月24日,河北省召开现代物流工作视频会议。会议总结了2010年该省物流工作,并对2011年重点物流工作作出部署安排。

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长杨崇勇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杨崇勇说,2010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实现1470亿元,同比增长12%;物流成本进一步下降,2010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为19.1%,同比降低0.03个百分点,物流运行效率、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

对于未来五年的物流发展,杨崇勇提出要力争在五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在钢铁、煤炭、医药等重点领域和大宗商品的物流发展上要有大的突破;二是在以服务京津市场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上要有大的突破;三是在商贸物流配送上要有大的突破;四是在国际物流和港口物流发展上要有大的突破;五是在第三方物流发展上要有大的突破。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重要一年。杨崇勇表示,河北省要把物流业放到优先发展地位,加强政府主导作用;着力推动钢铁、煤炭等大宗商品物流发展;加快推进服务京津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加快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大力推进物流聚集区、园区和项目建设;积极发展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强力推动物流联动发展;夯实物流基础工作。

会上,河北省国资委、邯郸市政府、沧州渤海新区、唐山丰润区政府等代表在大会上作了重点发言。河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石家庄市政府主管领导,各物流产业聚集区和部分物流企业负责人出席会议,各设区市和扩权县政府主管领导、各设区市和扩权县发改部门负责人在各地分会场参加了会议。

河北省发改委还就2011年全省重点物流工作和物流产业聚集区建设等有关情况,进行了说明。

作者:杨世新 来源:《现代物流报》2011年03月03日

责任编辑:王文磊

第二篇:浅谈现代粮食物流业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的现代化程度提高,粮食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正在迅速发展。

所谓粮食物流,是指粮食产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它函盖储存、包装、装卸、运输、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及有机结合。从另外一个角度说,粮食物流是指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以最低的成本,通过运输、保管、配送等方式,实现粮食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及相关信息由粮食的产地到粮食的消费地所进行的计划、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从一般意义上讲,粮食物流的存在与粮食商品的存在是相联系的,商品需要流通,流通就存在物流。粮食物流是相对独立于粮食生产和消费的领域。

我国粮食物流产业是粮食市场化的必然结果。传统的粮食物流活动分散在不同的企业以及企业组织内部不同的职能部门之中。现代粮食物流是粮食物流的产业化,它不仅单纯地考虑从粮食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货物配送问题,而且还考虑从供应商到生产者对原材料的采购,以及生产者本身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运输、保管和信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综合性地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的问题。现代粮食物流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目标,把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市场情况统一起来考虑的一种战略措施。这与传统粮食物流把它仅看作是“后勤保障系统”和“销售活动中起桥梁作用”的概念相比,在深度和广度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含义。

粮食在国民经济中是一种大宗产品,现代粮食物流是极具增长潜力和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它对于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及扩大对外开放,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被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市政府粮食仓储设施“退城进郊”的发展战略为**粮食设施优化配置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同时也为发展**现代粮食物流提供了极好的机遇。

一、发展**现代粮食物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和**市的物流发展规划为发展**现代粮食物流提供了政策支持

《**省“十五”及2010年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十五”期间及到2010年,**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要努力构筑以综合交通体系为主的物流运输平台,以网络技术为主的物流信息平台,以规模仓储和自动化管理为主的物流储存配送平台,促进物流市场和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不断提升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市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基本建成现代物流业发展框架体系,初步形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和全国物流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到2020年,建成层次分明、设施完备、功能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初步形成全国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和全球物流体系中的重要节点。粮食关系着国计民生,粮食是一种大宗的特殊商品,流通量大。仅粮食运输一项,在全国各类物资运量中居第七位,货物周转量居第二位,粮食物流在现代物流业中具有特殊地位。

**作为**及西南地区重要的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具有发展现代粮食物流业的有利条件和突出优势。

(二)“全域**”的统筹城乡发展为发展**现代粮食物流提出了要求

在西部地区实施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之后,**粮食总产量下降,从粮食主产区到产销平衡,再到不能完全自给。**统筹城乡发展和“全域**”理念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城市化进程加快,10年左右的时间,将转移150万农民到城市(见**《在中共**市十一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p13),**市粮食产需缺口会加大,对外依存度会加大。“随着人口增长、耕地减少、水资源匮乏等矛盾日渐突出,粮食安全将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长期存在的问题。一直以来,**省都是我国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区,能够满足本地粮食需求。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经济结构调整,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省逐步从粮食主产区转变为产销平衡区,直至目前已不能完全实现自给自足,每年都有数百万吨的缺口,**市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实现**市粮食安全的途径研究·前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出现下降趋势,人口数量特别是非农业人口数量增长较快,从粮食自给程度来看,对外地粮食的依赖性逐渐加大。(参见《实现**市粮食安全的途径研究》)虽然**从“十一五”规划看是产销基本平衡,但是是有条件的,这种平衡极易被打破。

当**省需要从外省调入粮食时,一旦**产销平衡从坏的方面被打破,也需要从省外调入粮食。在此前提下,**除了增加粮食储备外,发展粮食物流是一举几得:(1)符合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要求,即符合我国社会整体经济转型的市场化要求;(2)符合当代经济发展的“特征”——物流作为经济发展的支撑点;(3)可以用市场配置的方式调节**粮食市场的余

缺,平衡粮食需求,以保证粮食安全。政府储备粮食过多,浪费;过少,不安全。这个“多”和“少”是辩证的,有时很难从量上界定,但它一定有个模糊边界。这个模糊边界,通过粮食物流就能把它明晰化,只是我们看不见这只手。粮食物流联系生产与消费,有利于维持粮食市场的基本平衡。发展**现代粮食物流,应当是实现**市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的城市化进程为发展现代粮食物流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位于我国西南,地处**平原腹心地带,有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拥有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秦汉以来,**就以农业、手工业兴盛和文化发达著称,历代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长江流域的重要城市。唐代商贸繁荣,与扬州齐名,称为“扬一益(**)二”。宋代**印刷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就是**。1989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成为全国14个计划单列城市之一。**经济地位和辐射功能,对发展现代物流业具有较大的优势。同时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经济的发展和外来人口、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粮食消费需求将呈上升和多样化趋势,粮食货物的购入量也必定随之加大。

第三篇:突破三大瓶颈 谋求教育发展

突破三大瓶颈 谋求教育发展

摘要:用全球视野、时代准则和批判性思维审视当今中国人才人力资源,人多而才少,缺失创新创造能力、实践实干精神以及探究探索素养,是我国人才不容回避的现状。人才源于教育,教育关乎人才。人才的低质量折射出教育的低质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新的时代背景前,泱泱中国要谋求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才质量新一轮的切实提高,笔者认为首先需要突破教育制度、教育认知、教育操作三大瓶颈。

关键词:教育质量 谋求发展 三大瓶颈

用全球视野、时代准则和批判性思维审视当今中国,我们不难发现,比之发达国家,我国虽则“家”有千万,但诺贝尔奖获得者凤毛麟角;比之中国过去,现在的读书人,高分低能者比比皆是;观乎各行各业,实干者难得而空谈者好找;能开拓进取、创造奇迹者少,而循规蹈距、默默守成者多……人多而才少,缺失创新创造能力、实践实干精神以及探究探索的素养,这是当代中国人才不容回避的质量现状。人才源于教育,教育关乎人才。人才的低质量折射出教育的低质量。建立创新型国家,提高人才与教育质量,当成大计,不容忽视。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致力于该问题的解决,新近,国务院又制定了中国教育中长期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加速教育发展的二十字方针;人大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适时指出,教育的发展亟需提高质量,亟需增加投入,亟需深化改革。这为解决教育质量问题提供了新的政策支持,指明了新的作为方向。

就实而言,一个国家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牵扯多、事情杂、难度大、废筹谋、费人力、费财力、费物力,绝非易事。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和新的时代背景前,泱泱中国要谋求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才质量的切实提高,笔者认为有三大瓶颈首先需要突破。

一、教育制度瓶颈

做好一件事情、发展一项事业,要有能人做能事,更要有好制度作保障。也就是说,好制度配上能人,事必兴而业必达。反之,好体制配庸才或坏体制配英才,都难以成事兴业。中国教育质量不如人意,客观地说,除了作为动态因素的实践主体在微观层面的操作出现偏失不很到位外,作为静态因素的教育制度在宏观层面的导控于事不利效应背驰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譬如,多年来的素质教育、新课改这些企图提高教育和人才质量的伟大工程均以圆满的设想开始而以悄然的流产结束,就能充分说明这一点。

从理论上说,素质教育、新课改是激活学生潜能和培养学生探究、创新、实践素能的绝佳新路。然而,在实践中当遭遇以分数为宗的中考、高考时又不得不悄然让行。常听校长们会上说:无论素质教育怎么搞或新课改怎么改,也无论老师怎样教,但评价质量高低的根本标准最终还是分数以及以分数为灵魂的中考与高考。不错,时下教育的评价仍囿于传统的怪圈。考是法宝分是命,难怪老师、家长看学生只在乎分数,社会、主管部门看学校只在乎中、高考。至于学生在分数以外的其它素能和学校在中高考以外的其它亮点暂时是无暇顾及并加以肯定的。评价对行为的选择往往产生四两拨千斤的奇效。时下的教育大家是喊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口号,也打着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素能的幌子,却在扎扎实实锲而不舍地为分数而奋斗。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教育行为与结果要求出新,而教育机制与评价仍然守旧,这无异于用旧模型造新产品,真是难煞学校和老师了。可以这样说,目前中国的教育确实缺失创新环境。由此可见,高考、中考的指挥棒不变,基础教育断难走出应试巢窠而步入创新坦途。同样,以考定终身分数是命根的用人制度的指挥棒不变,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非基础教育应试的阴霾断难消散,创新的大道断难通达,而且受制于用人制度的中高考制度之改革将难以最终完成。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需要创新型教育。考为魂分是命的中考、高考以及用人制度必须改革,这是中国教育营造创新环境、谋求长足发展、提高整体质量的一条必由之路,也是中国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后首先必须突破的一个瓶颈。

二、教育认知瓶颈

就实而言,时下国人对教育之整体认识,仍然停留在过去水平,缺乏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集中体现在过度看重普通教育,同时又过度轻视职业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发展变化,已使我国的国情、国力、国威今非昔比。事实雄辩的告诉世人,单凭普通教育培养人才,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思维和行为已不符合当前的国情,中国的伟大复兴还必须借助职业教育这只新的推手。这种意识在我国研究层和决策层虽然早有觉醒,但要说深入并主宰一般民众的思想与行为,情况尚不怎么乐观。不转变民众的教育认知,断难改变民众的教育选择,也断难形成民众正确的教育需求。根据现实和时代特点,让普通教育降温,同时让职业教育升温,是全国上下必须遵循的绝无二选的教育法则,但遗憾的是上行下不效、上讲下不料仍是不急不缓的时症,好多人照旧守着传统的想法、靠着惯性的力量、走着背时的老路。

痴心于普通教育而离心于职业教育,诸多的表现主要有:作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之际,明明缺乏一技之长,但就是不愿接受岗前培训,严重缺失职业教育的自觉和自醒;面对就学的种种压力,好多学生及家长明知道上不了普高或好点的普高,却偏不选择职业教育的新路,硬要于普通教育的独木桥上挤到黑,犯着天堂有路他(她)不走,地狱无门却硬钻的低级错误;面对就业的重重压力,好多人宁肯饱尝普高毕业后人扎堆无业就的艰难,也不改变初衷,去走国家补贴鼓励、就业相对容易的职业教育的路子;高考优秀的学生,填报志愿、选择学校时,能考虑高职的几乎没有;在百姓看来,接受职业教育那是差学生在求学无路的情况下,不得已才走的一条不归之路,好学生无论如何是不能问津此路的。

观念守旧,行动落伍,选择偏激。对普通教育热之又热,趋之若鹜,而对职业教育冷之又冷,疏而远之。带着偏见看教育,亲睐一面,疏远一面。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国民之认识未能与时俱进而催生的错误思想。认识是实践的先导,而民众又是实践的主体。目前国民对教育的认识,很不利于教育的发展,严重阻碍教育质量的提高。扭转国人对教育的错位认知,刻不容缓,需要作大量的工作,而建立健全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不失时机地作好教育、就业、就学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政策与形势的宣传、分析和引导,是我们首先需要做好的事情。

三、教育操作瓶颈

时下,影响教育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欠妥操作并非个别,但是最不合时宜的没过于乡村学校布局调整和城区教育容量扩大两个方面的失策失招甚至失误。受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乡村人口向城市、城镇转移趋势加剧以及农村教育质量相对较低、吸引力相对较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山区教育的需求在不断减弱,而城市、城镇教育的需求在日益增长。这是中国教育在新的政策环境中和新的时代背景前,彰显的必然态势,与时俱有,不可逆转。

据此,我国的教育整体上应走压缩农村、山区资源而增加城市、城镇资源的路子。但遗憾的是我们的步伐非但没能迎头赶上,反倒出现了反向反效的作为,集中体现在:一方面,面对农村学生锐减、教育资源闲置、教育需求不旺的现实,广大农村既没有主动切实地调整学校布局、整合教育资源、挖掘内部潜力、增强教育引力、提高办学质量,以实现教育的自强自救;又没有主动向城市转移资源、协助城市解压解急,做到物为他用、力为他出、利为他谋。而是囿于农村的小圈子,继续维持浪费教育资源、弱化教育功能的惨淡现状。结果导致形成学生越来越少、教室越来越空、学校越来越闲、教师越来越多,师生比例严重失调,教师劳动量严重不足,甚至光领薪水无书可教的冷清萧条局面。

另一方面,面对城市学生骤增、教育需求日益旺盛、教育资源日趋紧张的形势,广大城市既没有切实扩大教育规模、追加教育投资、缓解需求压力,以做大做强自己的教育;又没有谋求城乡互动,求援求助于乡村,调济农村闲置教育资源,以解急解压。而是囿于城市范围,在既有基础上,用增加教育教学强度和管理难度的办法来解燃眉之急,将本应该多个班容纳的学生压到一个班、本应该多所学校容纳的学生挤入一所学校,使本应该由多个老师完成的教育教学任务由少个甚至一个老师来完成。这种顾标不顾本的近乎强迫的作为,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和掠夺性,牺牲学生、家长、老师的利益,必然不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的长足发展,是极为不可取的。

依据目前我国城乡教育出现的新情况,要较好的解决教育资源投配占有不合理、教育供需不对称、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制约教育质量提升的根本性问题,笔者认为,教育操作应一反常态,力戒城乡隔离,力主城乡联动,力求实际效果。

1.关于农村教育

要始终遵循学校数量要减少,教育资源要集中,学校规模要扩大,教育引力要增强,整体质量要提高的原则,一方面裁撤设施简陋、质量低下、学生稀少、位置偏远、往来困难的乡村学校;一方面要新(扩)建条件好、师资强、规模大、引力重、质量高、易寄宿的城镇学校,切实统筹解决留守子女难就学、乡村孩子上学远、乡下教育资源劣、农村教育质量低等一系列相关问题。

2.关于城市教育

应始终遵循学校数量要增多、班级人数要减少、教育资源要追加、整体规模要扩大、办学质量要提高的原则,一方面,要紧跟时下城市容量日益扩大的形势,同步扩大教育容量,在城市外围增建新学校,或把城乡结合地带原本不在城市辖区的学校划归城市直辖,以容纳激增的“城市化”学生,有效缓解城区入学压力;一方面,要增加教育投入或转移农村剩余闲置的教育资源,切实充实城市一线教育力量,减轻一线教师的工作压力,为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提供人力支持和物力保障。

总之,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和人口流动的趋势,客观上要求时下的教育必须走效益质量上城市引导、帮扶农村,而资源数量上农村协助、靠拢城市的良性互动之路。这是教育突破操作瓶颈的必然选择。

第四篇: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调研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2012-01-30 01:26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作者:蔡雪芳

物流是经济运行的“血脉”。物流业发展状况和物流成本的高低,是区域发展环境好坏的重要标志。现代物流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领域,是提高产业层次和水平、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当今区域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物流环境的竞争

步入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区域间的竞争更趋激烈。在全国的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逐渐趋同的情况下,能否做到集约化生产,降低其他生产环节的成本,提高供应链的供应效率,促进产业发展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环节转移,就显得至关重要。

现代物流是产业经济的“加速器”,具有很强的产业联系效应,是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纽带,是促进企业竞争优势形成的关键因素,被誉为继降低物质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之后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

现代物流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物流业越发达,各类要素资源、生产产品的流动就越频繁,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就越快。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成本占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企业销售总额的比重越来越大,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竞争的焦点转向压缩物流成本和挖掘利润上来。美国著名的供应链管理专家克里斯多夫认为,21世纪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必须与其他环节最强的企业联系起来,组成有竞争力的供应链,才有实力去参与竞争。由于企业竞争和商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商家对发生在每一个环节上的成本都不敢小视。国际市场行情瞬息万变,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迫使企业尽量缩短组织生产、产品面市、市场反馈等过程的时间,在高度关注物流成本的同时,更关注物流的时效。以国际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信息产业为例,生产商从美国市场上拿到订单,到将生产的成品交付到美国市场,平均周期只有4天至7天。否则,委托加工方将由于市场行情发生变化而蒙受损失。

现代物流业是重要的新兴产业,更是重要的投资环境。如果说过去外商比较看重土地、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和各种减免优惠政策,那么今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则更多地取决于区域的物流环境。物流是经济运行的“血脉”,掌握了物流,就意味着在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分工中占得先机;掌握了物流,就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物流业发展状况和物流成本的高低,对区域经济发展、承接产业转移有重要影响,其意义已经远远超越物流产业发展本身,是一个地区投资环境好坏的重要标志。

现代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制约着我省有效承接产业转移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实施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大开放主战略,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把工业园区作为培育产业集聚、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和规模经济效益的重要平台,使工业园区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极。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物流需求也不断扩大。特

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后,随着土地、能源、资金约束加剧,工业园区企业生产成本、用工成本大幅攀升,对降低物流成本、改善物流环境的需求更为迫切。

从产业转移的成因看,最主要的驱动因素还是成本倒逼,而加工贸易企业对成本和时效又具有很强的敏感性。近年来,由于油价和人力成本的增加,不少企业反映运价已上涨了20%以上。我省过去拥有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相对低廉的优势,正逐步被物流成本、生产成本的上升所抵消。尽管近年来我省物流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各地都相继出台了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物流的作用、地位的认知度有了显著提高,但总体而言,物流对经济的推动力还不强。现代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势必影响外商选择产业转移地的决策,影响外来资本的有效进入。

目前造成我省物流成本偏高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货源支撑相对不足。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与大交通、大市场、大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物流发展离不开产业基础。一方面,我省是经济欠发达省份,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商品、货物进出量有限,社会物流需求总体相对不足。不少企业反映,造成物流成本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本地经济不发达,购买力有限,产业总体规模较小,拉出去的产品多,运回来的货物少,返程有时甚至放空,运费自然高。另一方面,企业重生产、轻物流,重自给、轻外协的思想比较严重,普遍存在“求人不如求己”的观念,没有将物流管理从企业的核心业务中剥离出来,不少企业产品输出基本上是派专人跟送,既困住了资金,又增加了流通环节的成本。

二是产业集聚度低,产品配套能力较弱。产业集聚度高低与物流成本密切相关,产业集聚度越高,物流成本越低。比如,黎川工业园区现有陶瓷企业30多家,耐热陶瓷煲占了全国市场的60%;鞋服纺织企业36家,原料和产品销售地主要都集中在福建、广东、浙江等地。由于这两大产业集聚度相对较高,货物量大且比较稳定,主要围绕这两大产业服务的第三方物流发展也相对比较成熟,已初步形成了黎川南昌、黎川广东、黎川福建三条专线,每天都有二班至三班车固定发往这几个地方。而同在黎川工业园区的一家生产毛毯的企业则不同,企业从广东佛山转移过来,“两头在外”。但由于整个黎川只有这一家毛毯企业,产量较小,且受季节影响,企业无法与物流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只能临时找车、找司机,因此物流成本很高。我省一些地方由于缺乏具有强大辐射带动能力的大企业、大公司,产业与产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关联性不强,未形成完善的配套体系,生产原材料大多从全国乃至全球采购,而生产的产品也大多出口或销往国内各地。正是在这“一进一出”之中,耗费了较多的生产时间与物流成本。

三是运输手段单一,多式联运的大通关体系没有真正形成。据了解,目前我省大多数企业货物运输主要还是靠汽运。一方面,是因为我省高速公路条件好,可以实现“门对门”的直接运输,时效性较强;另一方面,是因为我省铁路路网规模不足、通货能力有限,内河航道等级偏低、港口设施较落后,沿江口岸优势没有充分发挥,空港物流发展相对缓慢,以铁海联运为主的多式联运没有真正形成。由于远离沿海港口,出海路程较远,加上港口、铁路搬运、装卸等服务收费较高,物流成本明显较许多地区高。

四是物流市场发育程度和专业化物流服务水平较低。我省物流企业服务水平普遍不高,多停留在传统的运输、仓储等单一服务上,没有完善的物流网络,缺乏实力强、规模大、功能全、水平高的龙头企业,物流主体呈“散、小、多、弱”的特点。目前我省大部分繁荣工业园区物流企业偏少,企业规模偏小,形式单一,且局限于整个流程的某一段,缺乏一体化服务供应商,没有形成社会化供应链,企业产品货物运输与市场物流运输业脱节的现象较严重。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有效改善我省物流环境

其一,加速产业集聚,最大限度地释放我省制造业物流需求。物流业发展离不开产业基础,现代物流业与产业集群相伴而生、相互促进。当产业集聚达到一定规模时,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现代物流业会大量出现,产业集聚区也会成为物流服务需求最集中的区域。物流企业集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而带来的物流成本下降,又是导致产业集聚的重要因素。经过多年发展,我省产业发展方向更加清晰,已有近三分之一的工业园区形成了产业集群雏形。但总体而言,还需要从省级层面上加大全省产业整合力度,合理规划区域产业布局,在全省工业园区集中培育一批独具特色、链条完整、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加速产业集聚,以有效促使物流企业进一步集聚、物流市场进一步发育。

同时,要密切物流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协作,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一方面,引导中小企业转变观念,把物流业务从核心业务中分离出来,实行业务外包或与物流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摆脱繁杂的运输、仓储事务,集中精力抓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鼓励部分大企业按照现代物流理念和技术改造现有采购、仓储、运输、配送等业务流程,优化企业物流供应链管理,剥离低效的物流部门,逐步实现制造业物流活动的社会化,最大限度地释放园区制造业企业的物流需求,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稳定的货源支撑。另一方面,根据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采取不同的物流发展策略。比如,有的产业集群由众多中小企业共同组成,单个企业物流活动批量小、批次多,且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仓储和配送设施,物流活动较为分散,物流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低,物流品种多样化,但在原材料的采购、运输和成品销售配送等物流环节上具有较强的相似性,就可由龙头物流企业或引进省内外大型物流公司,对这些企业资源进行整合,通过共同采购与配送提高物流效率。

其二,科学规划物流园区建设,完善工业园区物流配送体系。现代物流园区,对提高物流的组织水平和集约化程度,为企业提供集成化、专业化的物流服务,提高区域物流服务水平,形成规模和集聚效应具有重要作用。物流园区的规模、运营模式、服务方式都要从产业需要出发。政府在进行物流产业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周边的物流需求及应有的规模标准,科学规划物流园区的辐射半径和服务范围。物流基础设施的布局应注意产业配套和物流效率原则,综合考虑区域产业集群的特点、物流总量以及企业物流成本,根据区位特点和交通条件,协调好各类物流基础设施发展的规划,划分物流节点,努力实现布局结构合理化、服务区域最大化、经济效益最佳化,以体现资源的共享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达到降低社会物流成本的目的。

其三,加快水运发展,重点突破“航道”和“港口”两大瓶颈。我省水资源非常丰富,北临长江黄金水道,中部赣江等五河汇入鄱阳湖,再经湖口注入长江,形成了一个以鄱阳湖为中

心的可出江入海的天然水运网络。我省应充分发挥水资源优势,提高水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中的比重,形成以九江为“龙头”,以鄱阳湖水系航道为“脉络”的干支直达、江海联运的水运网络。航道等级偏低和港口设施落后,是制约我省水运发展的两大瓶颈。要加快高等级航道建设,特别是加快赣江、鄱阳湖高等级航道建设,使水运主通道长江(江西段)、赣江、信江全部达到三级以上航道标准,形成干支畅通、区域成网的航道体系。要充分重视铁路、公路对水运口岸物流的集疏运作用,加快与港口物流业发展相配套的公路主枢纽系统建设。要提高水运运能,大力发展大型专用码头,统筹航道、港口、船舶、运输的发展,搞好物流规划与城区、港区、园区、口岸规划的衔接,抓好一批货物仓储、专线铁路、专用管网建设。水运建设投资大、回收慢,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公益性、服务性等特点,企业积极性有限,需要政府投资引导和带动。建议政府部门给予水运企业适当的减免税、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并借鉴邻省“以电养航”和“以陆补水”等做法,给予水运企业一定的资金补贴。

其四,整合社会物流资源,畅通大物流通道。对全省分散在工业、商贸、物资、交通、邮政等部门的物流资源,通过联合、兼并、拍卖、撤销等多种形式进行整合,改造提高,完善功能,发挥效益。对不同运输方式之间和同一种运输方式内部,通过协调,形成合理分工。鼓励联合经营、合作经营,发展多式联运,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综合效率,形成多种运输方式相互协调衔接的物流运输平台。积极推进海铁联运、公铁联运,畅通水运物流,发展长江和鄱阳湖航运,发展各种运输方式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输、城市配送等,努力降低社会综合运输成本,提高运输的可靠性和效率,提高各种运输方式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支持能力。其五,加强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信息是现代物流的核心要素,物流信息的畅通流动,对提高工业园区物流运作效率至关重要。搭建物流信息平台可以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高效的物流服务体系。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要满足物流系统中政府管理部门、物流企业、工商企业等不同层次的参与者的信息需求。我省工业园区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基本功能应该定位为综合信息服务、数据交换、物流业务交易支持、货物跟踪等。主要包括客户企业的物流服务需求信息,即运输、仓储、配送、加工、装卸需求等;物流业务运作管理,即物流电子数据交换、物流交易管理、电子报关、税收和资金结算等;物流基础设施信息,即公路车站、港口水运、机场航空、交通状况、道路设施等方面的信息;物流市场供给信息,即物流供应商的资料;政府管理部门要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提供区域物流系统运行的基础数据,即物流业务种类、货运量、物流成交合同总金额等,以便为物流预测、物流规划设计、物流统计等活动提供支持。

其六,加快培育现代物流龙头企业。物流企业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主体,要坚持培育和引进相结合,扶持壮大一批现代物流企业。应通过主辅分离发展一批,切实抓好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工作,鼓励引导一批生产企业将采购、运输、整理、仓储、配送等物流业务剥离出去,组建独立运作、专业经营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整合重组壮大一批,整合利用现有物流资源,鼓励传统运输仓储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和业务整合,完善服务功能,健全服务网络,逐渐形成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物流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批,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现代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集团,鼓励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到我省设立采购中心、区域分拨中心和配送中心,对发展思路

清晰、基础条件较好的企业特别是省重点物流企业,从税收、规费、融资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蔡雪芳

第五篇:德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考察报告

德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考察报告

为了学习借鉴德国发展现代物流业的经验,加快推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应德国巴伐利亚洲经济、交通和科技部的邀请,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贸易司和国际合作中心组团,部分省市发展改革委及一些物流企业的代表共19人,于2007年11月赴德国进行现代物流业的培训考察。在德期间,听取了慕尼黑高等专科学校和柏林科技大学对物流领域最新理论进展和在德国成功应用等情况的介绍,访问了德国联邦交通建设部和巴伐利亚州经济、基础设施、交通和科技部,考察了汉堡港、纽伦堡港、不来梅物流园区以及奥迪汽车物流、德莎物流公司、BLG物流中心等有关企业,对德国物流业发展的状况有了进一步认识。现将有关情况及建议报告如下:

一、德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德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较快,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现代物流业已成为德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德国现代物流业从服务于制造业和国际贸易起步,依托高度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设施和先进的信息技术,逐步发展壮大,形成了独立的复合型服务产业,近年来保持了年均3%-7%的增长速度,远高于GDP年均1.3%的增速。目前物流业规模仅次于贸易和汽车工业,居第三位,产值达到2897亿欧元,企业数量达到6万家,吸纳就业人口500万,占就业人口的七分之一,并形成了DHL、德莎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企业。产业构成也由传统的运输、仓储管理,发展到涵盖物流信息处理及软件开发、物流流程设计和物流咨询服务的众多领域,成为德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德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一是进一步巩固了德国作为制造业和贸易强国的地位。德国是传统的制造业强国和世界最大的贸易出口国,现代物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改造业务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巩固了制造业和国际贸易保持强国的地位。二是进一步增强了德国在欧盟的影响力。随着欧盟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德国作为欧洲的区位中心,通过发展物流业,承担了促进区域内商品顺畅流动、连通东西欧经贸交往的角色,在欧盟地区的影响力和主导地位显著增强。

(二)以物流园区为核心推动物流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德国高度重视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通过发展物流园区,促进物流企业集聚,提高产业集约化和规模化水平。德国的物流园区与周边交通干线连接,由统一的园区管理中心提供服务,吸引大量的物流企业和相关的贸易、制造业企业以及报关、维修、餐饮等配套服务企业进驻,为物流企业创造了良好的运营环境。如德国最早兴建的不来梅物流园区,集中建设了现代化的公路、铁路、水路(以下简称公、铁、水)联运和集装箱中转等设施,并为物流企业提供通讯、加油、维修、代理危险品检验等综合后勤服务,促进了一大批从事多式联运、统一配送和中转运输的物流企业迅速成长,形成了欧洲重要的物流中转基地。又如在德国第一大港口汉堡港附近,专门开辟了面积相当于港口面积两倍的物流园区,集中了各类物流企业,通过提供 1

统一的铁路和公路中转设施,满足各类企业中转和配送需要。同时,园区内物流企业提供的中转和拼箱等增值服务,也促进了汉堡港海运优势的充分发挥。

物流园区的发展,一是有利于物流企业充分竞争、加强协作,促进了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提高了规模效益。二是充分发挥物流公共基础设施的功能,避免了重复建设,节约了土地、资金等社会资源。三是提高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转换效率,促使公路运输逐步转移到铁路或航运,减少了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货物运输的集中也有利于城市的总体规划布局,大幅减少了交通拥挤和汽车尾气排放对居民的影响。

(三)多种运输方式实现无缝衔接

德国高度重视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在物流园区普遍建设两种以上运输方式连接和转运设施,形成将传统的分散、独立的公、铁、水等运输资源有效整合的系统,实现铁路与港口、码头及公路场站的无缝对接,方便了货物的转运,降低了不同运输方式转换的成本和运营风险,为提高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灵活性创造了条件。如德国南部最大的铁、公、水联运综合物流园区纽伦堡物流园区,建有5300米水运岸线,与具有2000吨级船舶通航能力的莱茵河和多瑙河相连,拥有35公里铁路专用线,每天开行6趟专列直达汉堡港,具备公、铁、水转运的条件。每年由铁路到公路的集装箱转运量15.5 万箱,铁路到水运的集装箱转运量3.5万箱,园区年吞吐货物1000万吨左右。园区开辟专门的转运作业区域,采用龙门吊、铁路搬道器等设施,实行货物分类定点高效管理,使货物搬倒转运平均只需10分钟左右,大大提高了物流中转效率。

(四)物流产业定位与分工更趋明确

德国物流业伴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经历了从分散到集中,再到专业化的发展过程,逐步从流通和制造业中分离外包,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传统的交通、仓储资源,形成独立产业类型,专业物流以及物流咨询与增值服务等多个物流行业已经初具规模。

在为制造业服务的专业物流领域,德国第三大物流公司德莎物流集团公司在全球设立了265个分公司或办事处,通过一体化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为全球性生产商的产品和原料供应提供第三方服务。德莎公司2006年总产值31亿欧元,拥有仓储面积100万平方米,车辆7300辆,员工人数15000人。只要客户提出需求信息,德莎公司即可完成从车间、发货港口、航运、终点港口、中转仓库、分拣、仓储、分箱陆运、用户的全程一条龙服务。

在为商贸业服务的专业物流领域,德国著名的销售连锁商TCHIBO公司将物流业务外包,由BLG公司通过在全国5个物流园区设立的配送分拨中心,承担TCHIBO公司在全德的商品配送和产品回收业务。BLG公司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采用多种物流数控设备,为TCHIBO公司的分销网点和订货用户提供门对门的货物配送服务。一个分拨中心可以满足半径200公里范围内地区的配送需要,一般24小时就可将客户所订购货物送达。

(五)先进的物流管理方法得到广泛应用

德国将物流业定位为高技术产业,高度重视物流技术创新和物流基础研究,鼓励将JIT(Just In Time)、JIS(Just In Sequence)、SMI(Suppler Managed Inventory)、精细物流、闭环物流等先进方法论运用于生产,在大型建筑等项目中创新和应用新的物流方法,支持物流流程设计和物流管理咨询服务等专业管理服务发展。

如在德国柏林的波兹坦广场建设中,通过充分运用物流规划和策略管理,成功的解决了城市中心开展大型基建工程影响交通和环境的问题,同时加强了对建设物资的监控和管理,满足了复杂、多变的施工物流需要,大大提高了建设速度,原计划13年建成的项目仅用7年时间就完成。

(六)物流标准化、信息化水平高

德国重视推广物流标准化、信息化。物品无论是进入工厂、商店、建筑工地或仓库、码头、配送中心,都是通过集装单元、托盘和各种装卸搬运、输送机械,以及专用车辆等实现,由于标准统一,这些工具和设施在欧洲大部分地区都可以通用,加上配备了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物流效率显著提高,物流费用大幅降低。如德莎公司通过按照欧洲标准设置货架和托盘,统一纳入德莎总部的计算机管理,应用无限射频技术对托盘条形码扫描,在欧洲甚至全球任何地方都可以随时查询客户委托货物的准确位置和所处状态。

二、德国政府扶持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规划引导

德国政府高度重视物流业发展,将物流业与汽车制造、生物与基因技术等产业一同定位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从联邦政府、州政府,以及市政府都分别在制定本地区的物流发展规划。目前联邦交通部设立了货运与物流局,正在制订德国物流总体规划方案(Master Plan),计划于2008年夏季提交德国议会讨论后发布,规划提出进一步增强德国作为生产和物流基地地位、提高物流系统总体效益的发展目标,提出加快发展信息与通信技术、加强物流培训与资格认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市场环境等任务,提出加大经济资助、环境保护、推进市场化等措施。德国各州政府从1992年开始研究提出物流园区规划,在全国先后规划了44个物流中心及转运中心,目前已有35个投入运营。合理的规划使物流中心形成网络,各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围绕着规划中的物流中心,积极做好选址、征地工作,并负责物流中心地面以下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连通物流中心的道路、铁路的建设;同时通过政策调整引导企业从事专业物流业务,为物流企业提供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

(二)多种方式加大投入

德国政府采取各种方式加大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投入,加强公路、铁路、港口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在物流基础设施的网络化。政府对一些重要的园区周边铁路和公路干线进行投资建设,执行免费通行政策;政府资助园区建立公铁联运中转站,资助比例可高达投资总额的80%;园区内的水、电、排水设施等建设也

可获得政府资助,资助比例达到物流园区建设资金的10%到13%。如不来梅物流园区,联邦和州政府共投资6.5亿欧元,建设8公里高速公路直接连接邻近的交通主干线;政府还重点资助园区内铁路专用线、集装箱等多式联运节点项目。又如汉堡港,汉堡市政府从1986年至2005年,投资约9亿欧元开展港口公共性基础设施建设。

(三)提供土地政策支持

德国联邦州政府加强对规划确定的物流园区的土地支持,促进对土地资源的集约化使用,减少物流业分散发展造成的土地资源浪费。德国政府对一些重要物流园区的土地无偿提供,如巴伐利亚州纽伦堡物流园区,州政府一次性无偿划拨800万平方米土地给港口集团公司,在限定用途的前提下,划拨土地由公司实行自主经营,逐步开发,吸引了本地区各类物流企业集中经营发展。再如不来梅物流园区,由不来梅州政府和当地市政府通过提供土地参股物流园区开发公司,并主导整体规划和分期开发。

(四)积极推广先进物流技术

德国政府高度重视推广最先进的理论和技术,积极推进信息化和标准化发展。政府对物流研究和咨询给予扶持,资助重大研究项目,支持企业、科研院所研发适用的物流技术和装备。如联合奥地利政府,对火车重载滚装运输进行研究和扶持。同时,政府还积极推进物流设施的标准化。针对基础设施、装备制定基础性和通用性标准,例如统一托盘标准、车辆承载标准、物品条形码标准等,保证物流活动的顺利进行;针对安全和环境制定的强制性标准,如清洁空气法、综合环境责任法等;支持行业协会对各种物流作业和服务制定相关行业标准,指定物流用语标准、物流从业人员资格标准等。

(五)重视物流人才培养

德国高度重视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在很多高等专科大学开设了物流专业,培养专门的物流管理技术人才。如在柏林科技大学设立物流专业,在每年培养250名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同时,还为物流企业在职人员提供供应链管理、先进物流技术等方面的物流培训。德国政府注重加强物流教育推广工作,如组织物流企业向公众的开放日活动(Open Days),鼓励建立普及物流知识的网站等。

三、对发展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几点启示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

作为崛起中的国际制造业中心和国际贸易大国,我国社会各界对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物流业发展严重滞后,较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难以满足制造业、商贸业和国际贸易领域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要积极学习德国等先进国家将物流业定位为国民经济基础性服务产业,借鉴建立专门管理机构的做法,重视并加快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

(二)加强发展规划的制定

现代物流业规划是指导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各级政府要加强统筹规划,防止一哄而上和重复建设,国家要抓紧编制下发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各省要根据本省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实际需要尽快编制本省的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共同推动物流业发展。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进一步完善现代物流业发展投融资政策以及土地、价格、税收政策,研究运用财政和信贷手段加大对一些重要物流项目的资金支持,带动整个物流业的发展。对于列入国家和地方规划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鼓励其通过银行贷款、股票上市、增资扩股、企业兼并、中外合资等途径筹集建设资金。对于涉及全国性、区域性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中央和地方政府要适当安排投资,以财政补助、资本金注入、土地入股或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支持,由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

(四)重视物流园区发展

我国的物流设施普遍由物流企业分头建设,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园区,规模小、能力不足,而且严重浪费土地和运输资源。要重视物流园区发展,充分发挥园区在节约土地、提高交通基础设施利用效率方面的作用,合理规划,理性发展。各省市政府要制定本地区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在重要 物流节点城市、制造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充分利用已有设施,建设一批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产业集聚、功能集成、经营集约的物流园区,吸引分散的物流企业进驻,发挥产业集聚的规模效益。

(五)加快多式联运发展

我国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由于行业管理体制分割等原因,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普遍,运输资源浪费严重。要加快现有港口、铁路公路货站、机场等交通运输设施间的联运设施建设,选择重点地区和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发展集装箱多式联运中转设施和连接两种运输方式以上的转运设施,解决货运过程中多次搬倒、拆装等问题,实现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连接,促进物流设施配套运行,提高物流效率。

(六)提高物流技术和标准化水平

要加大对物流新技术、装备等领域基础性研究的投入,加强物流新技术的自主研发,提高物流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加强国际交流,把握国际物流技术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加大物流新技术的推广力度,提高物流装备的现代化水平,推动我国物流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加快对现有仓储、转运设施和运输工具的标准化改造,鼓励企业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设施和设备。推广托盘国家标准,支持专业化企业在全国建设托盘共用系统,开展托盘的租赁回收业务,鼓励生产、商贸企业使用标准化托盘。鼓励企业采用集装单元、射频识别、货物跟踪、自动分拣、立体仓库等物流新技术,提高物流运作管理水平。

(国家发展改革委赴德国现代物流考察团,执笔:张媛)

下载河北现代物流业发展谋求五个突破(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北现代物流业发展谋求五个突破(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横峰县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横峰县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随着区域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现代物流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业化进程中经济合理的服务模式,正在国内外得以迅速发展......

    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主要政策措施

    发展现代物流业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 加强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领导。市政府成立深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简称 物流办)。市物流办的主要职责是:统一制定全市物......

    勇于创新谋求突破夯实基础实现发展

    勇于创新谋求突破夯实基础实现发展 ——为肖尔布拉克酒业公司喝彩! 一直以来,新疆白酒始终以中低端的形象展示在消费者面前,新疆酒企也拼命地在区域范围内的中低端市场相互厮杀......

    发展缙云县现代物流业的调查报告

    发展缙云县现代物流业的调查报告 缙云县地方税务局课题组现代物流作为新的“第三利润源”,在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经济......

    湖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范文合集

    湖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2008年10月07日 15时42分 113 主题分类: 财税审计 商贸服务 “现代物流”“专项资金”湖南省财政厅、湖南省经济委员会关于印发......

    牡丹江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

    牡丹江现代物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牡丹江市商务局物流业是一个新兴产业。物流业发展水平已成为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加速发展我市现代物流业,对于提高全市......

    江西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江西省现代物流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绿色崛起,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我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的重要机遇期。以国务......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策研究[合集]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策研究 现代物流是指集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仓储、配送为一体的新型流通方式,我县优越的地理位臵、一流的发展环境、便捷的交通网络、完善的服务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