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与书的情结(推荐)
我与书的情结
从人类告别结绳记事的蛮荒时代起,不断进化的书就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可以说,书,在人类发展史中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我爱书,特别是好书,爱它那行云流水般的通畅,爱它那天高云淡般的深邃。应该说,每一本出自不同作者的书,都自有它独特的风格,或深沉、或轻快、或伤悲、或欢愉。但无论怎样的好书,都能带给你感官与心灵的愉悦。犹如夏日里的一杯雪水,彻骨的寒冷过后便是无比的清凉。我曾经随着三毛走遍撒哈拉沙漠,听她对我叙说她与荷西之间的种种故事,于是我陪她痛哭流涕;我也曾走进安妮的世界,感受着她的惊悸、无奈与绝望。我看见大观园的雪一片片飘落,听见辕门外撕心裂肺的啼哭与痛苦的呻吟。这时我已不是我,我甚至完全忘了自己的存在,只有当我尽兴归来,才感觉一具躯壳坐在案旁。
有人说我太过于痴迷。痴迷又怎样?书中自有一种在现实生活里无法体会的意境。那种“山如黛,月如钩”的静谧,那种“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悲凉,那种“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萧条。这些,难道在高楼林立的今天还能找得回来?
一个人的品性、修养,总能被书所熏陶。当然,不是指现今畅销的言情、暴力小说。人们常说的书卷气,那不是配副眼镜,怀揣一本砖头书就能装出来的。那种气质与风度,使他的一言一行、谈吐,乃至于小小的动作都充满魅力。人们以金钱、地位来衡量一个人时,总把学者放在很低的位置。可是,穷得除了钱就什么都没有的人又怎么能与满腹才气的学者们相提并论呢?
我一向反感所谓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也不赞同什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论调。读书只是一种兴趣,一种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了解了我们这个生活以外的世界,没有国界、年代之分,从而在里面找到无穷的乐趣。为何非要把读书看成是跻身显贵的踏脚板呢?在那些人眼里,读书学习只是为平步青云、走上仕途所使用的工具。而书也丧失了其本身的意义,变得肮脏不堪。
心痛又有什么用?我依然可以热爱我的书,何况那只是一小部分人的想法。我对追星、赶时髦,或是什么电子游戏没有丝毫兴趣,只要一个小小的书房,一个小小的案台,一杯微温的清茗,还有一本好书,就足以让我乐不思蜀,自得其乐。外面的吵闹喧嚣又“何有于我哉”?
书,毕生的至爱,让我拥有了一份最恬静的情感和一个最原始的兴趣。
《美丽的大脚》赏析
影片讲述了丈夫因愚昧无知而犯法被枪毙又失去了孩子的农村妇女张美丽(倪萍饰),为了村里的孩子们不再愚昧下去,开办了一所乡村学校.在北京过腻了养尊处优生活的夏雨(袁泉饰)报名成为了一名志愿者,来到了这个偏僻的小山村,她的到来让这个原本平静的地方变得燥动起来.山村以外的世界让孩子们包括张美丽感到因惑与茫然,山村贫穷而乏味的生活让夏雨感到辛酸与难熬,张美丽与电影放映员王树的偷情也即将暴露„„
在夏雨因山村生活过于艰难而即将选择离去的时候,山里人淳朴的性格感动了夏雨,她说服有钱的丈夫出资赞助,带着张美丽和孩子们来到了北京想让他们见见世面,可是这又能改变什么呢?最终张美丽死在一场意外的车祸中,夏雨开始了她自己新的生活,孩子们回到学校继续他们的生活和梦想„„
影片关注的是西部穷乡僻壤里的乡村女教师的个人命运,挖掘的是人性中最为可贵和永恒的母性.片中为农村教育事业而倾心竭力的张美丽的形象,成了打动我们的第一因素.她把学校里的每一个“娃儿”当作自己的“娃儿”,他把女性所特有的母性延拓开来,溶滴到自己所从事的农村教育事业中,这完全是其美丽心灵的彰显.物质经济的发展,大大满足了人类的需求,同时,一些弊病也纷至沓来.单元楼代替了筒子楼,却丢掉了那股“亲劲儿”;电话、手机交谈代替了串门,却淡化了“人情味儿”.处于最内层的人性因为被物欲所掩盖而越显欠缺,需求旺盛.《美丽的大脚》所宣扬的母性恰恰迎合了这种市场,打动了我们的心灵.张美丽倾心于学生、倾心于学校建设,她能为来了有知识的老师而欢欣雀跃,也能为买一台电脑而猛灌一瓶白酒.这样的“母亲”,这样的老师,谁能不为所动?
《美丽的大脚》全片洋溢着淡淡的诙谐,但诙谐背后却是无尽的酸楚.从把“千里迢迢”念为“千里召召”,到将皮衣水洗;从给电影配音到王大河学驴叫;从王树的荤段子到孩子们抢橘子皮,影片处处有诙谐幽默,也不免使受众发笑.但静心而论,又不免发生几许酸楚.这就是他们的生存状态码?这就是我们西部乡村的小学教育吗?当他们为存一点水而搬盆运罐时,我们又在干什么?思考„„ 思考 „„
片中“城里人”与“农村人”有着明晰的界限.张美丽一直想“成功”,希望他的“娃儿们”能像城里人一样,这也许是所有“农村人”的理想.夏雨的到来使两种人、两种思想碰撞在一起.两种思想极力妥协,但始终未能合拍,农村在接受城里的一切时,都是那么的困难,那么的小心.唯一使他们产生共鸣的就是农村的教育,就是那所小学校.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变愚昧落后的生存状态,才能使每个“娃儿”都“成功”.影片最后,电影放映员王树将光束打到小学校舍上,把学校装点成了一座庄严的圣殿,这也许是影片主题的最大体现.《美丽的大脚》无疑是一部优秀的故事片,但白璧微瑕,影片的剪辑及镜头的转换,些许让人感到不顺畅,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好的影片也许不能尽善尽美,但终会留给人磨砺不掉的印象.我们记下了那双美丽的大脚,也看到了那颗美丽的心灵.鸦有反哺之意,羊有跪乳之恩——《背起爸爸上学》观后感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说过背着爸爸上学的,你们是不是感到很好奇?是不是想问为什么要背着自己的爸爸上学?让我来告诉你吧!
在一个偏僻、贫穷的小山村里,有一个孩子,叫石娃。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了,爸爸用转铜勺的方式做出决定,石娃有幸上了学。因为渡河的时候,突然下起了雷雨,水漫了上来,旁边的小女孩淹死了,石娃吓得钻到家里的角落,再也不敢上学去了。因此,爸爸狠很地打了他,经过爸爸劝说,他才肯去上学。
一天又一天,石娃16岁了,上了中学。他对化学十分感兴趣,参加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得了一等奖,随后考上师范学校。可就在喜报频传时,爸爸在割高梁的时候跌下了山谷,一只腿残疾了,石娃为了能照顾爸爸,自己又能上学,于是就背起爸爸上学。
这部片子感动了我。石娃的同桌溺水后,他就不敢去上学了,是爸爸背着他过去。现在是石娃背着爸爸,爸爸这一背是无私的父爱,而石娃这一背是忠实的孝心。石娃的精神激励着我们要孝顺父母。爱是无私奉献的,而石娃和爸爸的爱都是平等的。
苦是什么?苦只是物质上的,但有这么个孝顺的孩子和这么疼你的爸爸,你还感到苦吗?穷是什么?穷也只是经济上的,人穷志不穷,如果你的孩子有石娃学习那么好,你会感到穷吗?
当妈妈为你洗衣洗袜,汗流浃背的时候,你就会想到母亲那粗糙的手,你心里默默念着:“回报,回报……”它会激励你勇敢向前;当爸爸为了你的学业到处奔波,回来时疲惫不堪的时候,你就会想到爸爸那张憔悴的脸,你心里暗暗想着“回报,回报……”它会鼓励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以前,我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像一个高高在上的公主,从来没有体验过父母的艰辛。他们供我吃饱穿暖,也费了不少劲。学习是最好的报答。石娃,一个贫困山区的孩子,他都能把学上好,难道我们这条件比石娃好的孩子就不如他吗?
同学们,我们已经长大了,是时候回报父母了。
艰难的抉择 ——《背起爸爸上学》观后感
雨后天晴,空气十分清新,陈老师组织我们观看电影《背起爸爸上学》。这部影片十分感人,感动得我两眼汪汪。
影片记叙了一户人家的两个孩子因为贫穷只有一个人能有学上,爸爸为了公平,只好用转铜勺的方法决定去留。勺柄最终指向了7岁的弟弟石娃,要读中学的姐姐只好留在家里代替死去的妈妈,操持家务,照料全家的生活。看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的处境,家里并不富裕,马上要盖房子了,房子盖好后就没有多少钱了,真担心爸妈不会再给我买新书了,我不禁流出了几滴眼泪。
石娃上中学了,姐姐为了给石娃交学费,舍身下嫁给比石娃还矮的人,拿彩礼钱给他交学费。石娃很伤心,跑到村边大喊着姐姐,但姐姐早已走了。石娃刻苦学习,成绩优异,还获得了全国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一等奖,真没让她姐姐白白牺牲。
转眼间,石娃也毕业了。他很争气,考上了县城的师范大学。因为姐姐过早地嫁人了,家里只剩下身有残疾的爸爸一人,此时爸爸又中风了,生活难以自理。他心里矛盾极了!留下来,自己没有学上,这么多年的汗水白流了,他多么想上学啊!但是他不能丢下爸爸,不能让年迈的爸爸再受苦了,况且“养儿为防老”啊,我已经长大了,应该承担起照顾爸爸的责任。于是就决定放弃学业。爸爸知道了,不想拖儿子的后腿,就乘石娃熟睡时投井自尽。石娃惊醒了,他毫不犹豫地跳下去把爸救上来了。他在尽孝和求学的两难情况下作出了惊人的决定:背着爸爸去上学。就这样,他用自己瘦小的身材背起爸爸,跨过黄河,踏进了师范大学的大门。
看了之后,影片里的情景余香缭绕,让人难以忘怀,背着爸爸上学是石娃的责任,是他一颗孝心,他要照顾爸爸,他要尽孝道。就像当年爸爸一样,他背着石娃过黄河,教育石娃勇敢地面对困难,面对生活,这是他爸爸的责任。责任,是印在你身上的印章,让你时时记得自己的责任。
心灵的一次震撼——观<<背起爸爸上学>>有感
今天,我们看了一部让人感动的电影,是<<背起父亲上学>>。看了这部电影,我的心犹如波涛汹涌。
主人公石娃家境很贫困,因为父亲只能供一个人上学,所心爸爸就用铜勺当转盘,指到谁谁就去上学,结果是石娃上学,姐姐辍学。石娃上学后,努力学习。在一次奥林匹克化学比赛中取得了一等奖,并且还考上了师范学校。
正当邻居们为这个不幸的家庭高兴时,偏偏石娃的爸爸在这时中风了,这该怎么办?石娃左右为难。石娃想如果我去上学,那半身不遂的父亲又让谁照顾呢?可如果在这照顾父亲,石娃又不想荒废学业。但经过石娃的再三考虑,他决定在家照顾父亲。
看到这,我被石娃的决定深深感动了。因为石娃是多么爱读书啊!可为了父亲却放弃了。
接着看,我又被惊心动魄的一幕感动了。父亲得知石娃为了他不去上学,他不想拖石娃后腿,居然在石娃熟睡时跳井自杀了。石娃惊醒了,他跑到井前,也不知哪来的勇气,他“扑通”一声跳进了井里,他用力顶着父亲,让父亲好受些,石娃看到父亲这样做,说了一句让人出乎意料的话,:“爸,我可以去上学,但是要背着你一起去。”父亲被石娃的坚定感动了,便答应了。
在美丽的日落中,石娃背着父亲踏入了师范的大门。
第二篇:书-我不解的情结
书——我不解的情结
刘敬阳商务日语专业
上了大学,终于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脱出来,有了自主支配的时间,于是一头扎进了图书馆。那时,我就读的大学有东北地区藏书量最大的图书馆,藏书高达220万册,真是天助我也。于是开始第一次接触卡耐基,隆美尔,裴斯泰洛奇,梁实秋,李敖,龙应台,唐师曾等,被他们伟大的人格和思想所吸引。那时每每读书到深夜,熄灯后,站在走廊里继续读。后来去了日本,一个20万人口的小城市,竟然有5个图书馆,另外还有移动图书馆。于是图书馆成了我接触日本的第一个窗口。为了学习日语,从最简单的幼儿读物开始,哪知道幼儿读物一个日文汉字都没有,根本不知道在哪儿该断句。走投无路之时,发现日本的图书馆还提供视听设备,于是借了录像带,整天泡在图书馆里边看录像边学日语。日本的书很贵,一本书便宜的也要人民币100多元,学术书籍甚至上千元。对于留学生来说,真是奢侈品。多亏有图书馆,可以免费借阅。大量的时间换来了日语学习上的进步,终于可以上硕士课程了。为了完成一个讨论课,要读几本相关的书,因为日本人的成长环境相似,导致观点类似,上课时只有我一个留学生,所以老师经常让我谈谈看法。该看的书必须看,想偷懒是不行的。看进去了,竟然渐渐地很享受看日文书,觉得日本人很认真地面对自我,将真实的自我勇敢地展示出来。表达朴素而真实,让人读后很痛快却又不得不深思。暑假,图书馆招学生编书,我很高兴可以在图书馆打工,因为一起工作的都是日本学生,他们编书很快,而我有时输入一个汉字要反复试几次,为了不示弱,我集中精力,拼命快干,每天工作后都带着深深的满足回到家里。因为我懂了不管做什么事,只要全身心投入,都可以做得很好。有了孩子之后,我想给他展示日常生活之外的世界。于是我把他带到书中的世界。还在他几个月的时候,整天躺在床上,我觉得对于一个小孩来说很无聊,于是我就在他的小床的上面,挂蚊帐的地方放了他的第一本读物《小熊维尼的故事》,一天翻一页,因为其中的人物形象很可爱,颜色也鲜艳,我想他应该很享受的。1岁左右,我就开始给他读书了,都是些简单的故事,可是他听得津津有味。到了大一些,每晚一定要读几本儿童图画书才肯睡觉,渐渐地没有刻意教他竟然自己识字了。于是他开始自己选择他想进入的世界,汽车世界,恐龙世界,昆虫世界,科幻世界等等。大量的阅读使得他在学习方面很轻松,尤其语文,很多家长都说孩子不会写作文,他却没有这个烦恼,老师让每天写日记,他觉得没什么可写时,竟然自己编了个科幻小说,每天写一点,引人入胜,我和老师每天都在期待看他的下一回。很可惜,不够长,不然可以出版留作纪念。那时他只有小学三年级。现在我仍然在小心留意他的兴趣点,当我发现他喜欢看漫画时,就从图书馆借了全套的漫画世界,他看完后,我鼓励他借给其他同学看,大家的共同话题就从电子游戏转向了其他国家的风俗习惯,这样孩子们就更有兴趣读书。小小年纪,关于遥远的国度竟然也能说出一二。我也常给他看心灵鸡汤系列,想通过其中的故事告诉他生活中真善美。他储备了这方面的知识,虽然有时实行起来有困难,但是我觉得孩子容易教育了,不知不觉中长大了。所以书是我教育孩子的最好帮手,有了它的帮助,在教育孩子方面,我真的没费什么力气。
家里三个人的生活也因书联系起来,晚饭时,我们会谈论看过的书,以及感想。一段时间,我对佛教禅宗很感兴趣,看了一些书,偶尔在饭桌上提及,于是在他的作文中出现了轮回这样的字眼,我不由地惊叹:小孩真是环境的产物。每晚睡觉前,三个人各自上了床,靠着床头,就着柔和的灯光,各自读自己喜欢的书,对每个人来说那都是一天中最宁静,最幸福的时光。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说,书是我幸福的阶梯。有了书,我甘于寂寞。作者简介 刘敬阳,女,1973年10月生,联系电话***,E-mail:ryuukeiyoujp@sina.com
第三篇:我与书
我与书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就像一位朋友。如果你能好好爱护这个“朋友”,仔细翻阅,认真研读。那么这位朋友不会叫你吃亏,反而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并终生受益。
我与书就是一对特别好、特别亲密的朋友。每个月、每个日、每个时都会想起这位老朋友。有时想起他,我就会缠着老爸带我去买书。嘴象抹了蜜似的,不断向老爸拍马屁,最终老爸经不住我的死缠烂打,都会同意带我去买书的。
我有个晕车的毛病。每次坐车都晕,可一到书店外就立马不晕了。在书的“海洋”里畅游,很谐意。可每次我都会很快找到我心爱的书。并立马买下。
一回到家,飞快地拿出一本书,坐在凳子上,专心致志、全心全意地看起书来。书就像灵丹妙药,只要一看上,诸多烦恼均抛到脑后。与书中人物一起体验喜怒哀乐。全心身进到书的世界。
我爱书,书可以带给我许多新的知识。有一次,我心情坏透了,可当我看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一下被书里的情景深深地打动了,自己的事情算不了什么,从而振奋精神好好生活,勤奋学习。
书,谢了!您是一片天空,我就是一只小鸟。在天空中尽情飞翔,您是阶梯,能使我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带领我走向人生的巅峰!
第四篇:我与书(两篇)(推荐)
我与书(两篇)
我与书(1)
几乎每一本书都轻轻地发出一种声音,扣人心弦,使人激动,把人吸引到奇妙的地方去。这种声音,时而甜美,时而深沉;时而婉转,时而慷慨激昂,这种飘渺而奇异的声音,深深地把我吸引到这个浩瀚而广阔的世界,这个永远美丽,春暖花开的地方——书的世界。它的奇妙,它的绚烂,它的深邃,它的丰富多彩,让我在天真幼稚的童年里,与它结下了不结之缘。
我与书——这种复杂的关系,我们之间没有亲情可言,我们是朋友,是伙伴。我有我的内容,书也有书的内容,只不过,一个真实,一个虚幻。但是我们是朋友,是这个世界上最亲密最真诚的朋友,它是一辈子的朋友,值得依靠,值得信赖。无论是强健还是病残,书都会一视同仁,只要需要,立即伸出援助之手,让我快乐,使我开心。每当遭遇挫折,每当疲惫不堪,每当灰心丧气,每当孤独寂寞,也只有书带给我最大的慰藉,带给我无言的关怀。然而,那些风雨兼行的日子里,它总是默默地陪伴在我左右,告诉我人间最美丽的故事,赠于我最真诚的祝福。我和书的感情,与书的缘分,虽说不是与生俱来,但却是与生共存的。
不识字的时候,总是喜欢听妈妈讲故事,喜欢看着她微笑着讲述着千千万万有趣而美丽的童话,看着她手拿色彩鲜艳的薄或厚的漂亮的童话书,我总会无比开心。然而,在我学会了认字的那一天起,书就成为了我生命中格外重要的东西,与我的ròutǐ,和二为一。那些方方正正的字体在我的眼中荡漾起美丽的涟漪,像是天使的羽翼,轻轻地抖动,白色羽毛的飞扬在深蓝色的夜空,带来无限的幻想和思绪,那么奇妙,那么美丽。从那时起,我就天真的认为,书,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当然,现在也是。
我在明净而透明的蓝色天空下一天天的成长,徘徊在那虚幻但又真实的世界里面,我喜欢那些漂亮而优雅的文字,在白色的书页上绽放,充满神奇,充满幻想。我看见母亲无私的奉献和伟大的爱在冰心的笔下缓缓流淌,看见朱自清对时间的叹息,无奈而空虚,看见高尔基在他艰苦的童年里坚强的长大,看见《天蓝色的彼岸》这关于生命和死亡最深刻的寓言,字里行间充满着人世间最真诚的情感,感动了千万个善良的魂灵。
“善用你的眼睛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失明的灾难。聆听乐曲的妙音,鸟儿的歌唱,管弦乐队的雄浑而铿锵有力的曲调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耳聋的厄运。抚摸每一件你想要抚摸的物品吧,犹如明天你的触觉将会衰退。嗅闻所有鲜花的芳香,品尝每一口佳肴吧,犹如明天你再不能嗅闻品尝。”《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这个坚强而伟大的女性,她高高地站在生命的终点,站在即将燃尽的火苗边,依然昂首挺胸,那么坚定,那么顽强,只有她,这失去身体某部分的人才有如此深的体会,如此感人的肺腑之言。
《悲惨世界》、《飘》、《巴黎圣母院》、《圣经故事》„„数不清的书带给我数不清的情感和乐趣。虽然我不能真正理解文字中流露出的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复杂的思想感情,但是我能感受到那些欢快亦或是委婉的节奏,美妙而奇异。我迷醉于书的世界,不管是那种散发着温馨气息,寄寓人生感慨的抒情之作,还是那些揭示人生真谛、抗议社会不公的作品,我同样迷醉。
书的世界如同汹涌的海浪,在我的生命里一浪一浪地打来,如此澎湃,让我知道了很多,懂了很多,遭遇挫折,长大了的爱丽丝是应该蹲在地上无奈的哭泣还是勇敢的站起来勇敢地前进。
这是不可否认的,与书结下缘分的人必定会幸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错的,在人生道路上总会有无数的坎坷与挫折,也有灿烂的阳光和美丽的鲜花,多多少少的朋友来了又走了,惟有书可以与你相伴,与你的生命同在。
我与书(2)
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一本本好书就像妈妈烹制的一道道精美的大餐。每当我遨游在书海中,就感觉在享受妈妈的美食,我就有一种无比幸福和快乐的感觉。
我和书的情缘是从“吃”书开始的。在我伊呀学语的时候,妈妈就订了《婴儿画报》。那些有趣的故事每天都伴着我进入了甜美的梦乡,在梦中我时常梦到憨厚的泰迪熊、善良的美人鱼、可爱的天线宝宝„„有一天,我捧着《婴儿画报》,望着那五颜六色的图案,我突发奇想,装着这些美好故事的书到底是啥味道呢?哈哈,我就尝试先闻闻,一股淡淡的书香象喝的牛奶。然后我用舌头舔,可没舔出啥味,我又想如果能把它变成自己最爱吃的土豆丝,那一定是很美味的。于是,我把一整本《婴儿画报》撕成了纸条。可是还没等我的美好愿望实现,准备品尝亲手制作的美味时,就被妈妈发现了。看着被我撕破的新书,妈妈又好气又好笑。至今,我还为当初未能完成杰作而遗憾,也为撕了一本好书而懊悔,但却从此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本本好书还真的成了我的美味佳肴。
“知识是勤奋的影子,汗水是勤奋的镜子。”这是挂在我书桌上方的一段话。在我的生活中,书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时时刻刻陪伴着我快乐成长。虽然,学习任务越来越紧,但我却越来越爱读书了,我不断从中汲取了成长的营养。等我长大了,我一定会自豪的说,我是吃书长大的,哈哈!
我与书
从厌书到懂书是书海的距离,从此岸到彼岸事是路的距离,从此时到彼时时岁月的距离,从此书到彼心是心灵的距离„„
小时候的我特别喜欢读书,我一直认为读书会让我很快乐,它可以改变我,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长大了,对读书产生了抵触心理,我讨厌它把我小时候的梦想全部抛入脑后,我认为读书是我的负担。
一次假期我们有个作业就是写一篇读后感,回到家后我翻开数读了两三页后就完全没了耐心,于是就在电脑上随便抄了一篇,自认为可以蒙混过关,可是老师的眼睛总是那么的尖锐,我被发现了,老师不仅在办公室批评我,还让我写检讨书,让我无地自容从那以后我更是对书产生前所未有的厌恶,我的成绩也一落千丈,所有的人几乎都对我失去了信心,他们认为我将一蹶不振,只有我的班主任为我加油、打气,她向我了解情况,问我为什么这么讨厌读书,并为我制订了一个计划。
从此我每天都去图书馆,班主任在我的旁边指导我,为我讲解,让我对学习有重新燃起信心,并且有再次爱上了图书,我决定继续为我儿时的梦想继续奋斗,那就是在黄金书屋中,尽情的遨游,我坚信我可以比以前做的更好!现在的我可是书的忠实粉丝,只要有我喜欢的内容,一定要将它标识出来并记住,看到了有趣的的小故事,就和伙伴们一起分享快乐,分享知识的喜悦真的别有一番滋味,而且我也会带动我身边的人陪我一起去书海,一起去畅想我们的美好明天与未来。
我想,其实我与书之间根本没有距离,只是在心灵的城墙之前退缩了,失去了攀爬过去的勇气,只要向前迈出一步,为自己加加油爬过去,就不会再存有任何的距离!
初一:彭运豪
第五篇:我与书
我与书
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快乐,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我一生中最大的乐趣。
记得我还牙牙学语的时候,我还不知道书是什么概念。有一次,哥哥捧着一本厚厚的书在津津有味地品读,哥哥有时咧着嘴笑了,有时却皱起了眉头。哥哥一会儿开心,一会儿不开心,我不解地问:“哥哥,书中有巧克力和糖吗?能让你这么开心。”哥哥摸着我的头说:“妹妹,书中不止有巧克力和糖果,还有好多好玩的东西呢!”我一听,就娇气地对哥哥说:“哥哥,赶快讲吧!我都等不及了!我坐在哥哥跟前,听哥哥绘声绘色地讲着,我就慢慢地走进了书的世界,从此,我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记得我上三年级的时候,我就是个小说迷,一有空就看小说。不管看得懂还是看不懂,都一口气看完。我还特别喜欢看历史故事,它能开阔人的眼界,增长人的知识。可当时我看小说只求了解故事情节,对优美词句是漠不关心的,对生字也是一扫而过。即使在考试之前我也不肯放下小说,认真学习。急了就潦潦草草地看,实在没有时间就一目十行地看。这样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影响了我的学习。有一次,爸爸借来一本《走遍万山》,正好下午六点收听广播,这下可把我忙坏了,下午六点正要吃饭,我耳朵要听收音机,手还要吃饭,眼睛还要看书。看完后,爸爸问我故事情节,我讲得头头是道,而爸爸又问我对语文提高有什么帮助,我却低下头来,哑口无言。
我渐渐地长大了,现在上四年级了,想起那些事,我不禁脸红起来。现在,小说给了我无限的乐趣。最近,我看了《三国演义》,里面的内容有三顾茅庐、诸葛孔明六出祁山,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印象。同时,我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不少有用的知识。
自从哥哥给了我引导,我就变得丰富起来。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我们的源泉。
我爱书,是它给予我了无限的知识;我爱书,是它陪我度过了愉快的时光。
王鑫雅 女 北中环街小学四年一班 联系电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