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往事悠悠岁月稠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往事悠悠岁月稠
作者:蔡嘉生
来源:《南方》2008年第08期
窗外有雨,无言独倚窗前,蓦然回首,我来到人世间,春夏秋冬已交替四十多个年头了,心中已挂满了记忆的枝蔓。飞鸿踏雪,岁月无痕,许多童年的故事,许多往年的情怀让我的心底不时泛起童年的往事涟漪。
我懂事的时候大约五、六岁,那时候我的家,虽不算富裕但日子还算过得安稳。我的父亲在外地工作,母亲是建筑工人。母亲因为出生在农村,没有文化,只能当小工,工资也就不高。她拉扯着四个孩子过着清苦的日子,每天星星还未退去,她就早早起床为我们做好早饭,然后步行到很远的市郊建筑工地去工作,生活的艰辛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
每当逢年过节的时候,看着同伴们拥有各种各样东西的时候,我家孩子的眼神是渴望、无助的。也许贫穷家的孩子总是懂事一些,跟同龄的孩子比起来,我们姐弟总是比他们更坚强、更能干,别人能做的,我们一样也会,甚至做得更好!
在我父母的眼里,我们都是让他们省心的孩子。跟我的姐姐、哥哥比起来,我又是最幸福的。因为当时弟弟、妹妹还没出生,在家里我是最小,又是出生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身体比较虚弱,即使生活再苦,但妈妈还是无微不至的照顾着孩子,又特别疼爱最小的我。父亲工作的地方离家虽然只有二百多公里,但是在山沟沟里,交通不方便,回家时要转好几次车,不像现在有宽敞平坦的国道和高速快捷的高速公路,又加上他是单位的小头目(现在的时兴称呼叫“中层干部”),工作特认真,一年难得回家几次,而且回家探亲总是来去匆匆,每次在家不会超过二、三天,所以他给我的印象有些模糊,以至于在他回家时我老是不敢大声叫他爸。虽是这样,但父亲回家总会给我带来惊喜,他用平时节俭下来的伙食费不是给我买吃的就是买穿的,有时还买玩具。
记得我六岁那年的国庆节,父亲放假回来,我和小伙伴们在家门口的小巷子里玩抓坏蛋的游戏,父亲推着自行车叫住我,用一条红色的毛线量了我的脚底,我不知有何用意,就问:“爸,要干什么?”他笑笑说:“等会儿你就知道了。”傍晚时分,父亲回来了,我正在家吃饭,看到父亲手里拿着一个纸盒,叫我过去,他从盒子里面拿出一双崭新的红白相间的布鞋给我穿上,笑着看着我说:“合不合脚?”我高兴得搂着爸爸的脖子直说“爸爸真好、爸爸真好!”要知道我是第一次穿新鞋子,以前都是捡哥哥姐姐穿过的旧鞋。母亲找来一套半新的夏装给我穿上,要父亲带我去照相馆照相,我更是高兴得手舞足蹈,心里别提有多美了。吃完晚饭,父亲让我坐在自行车的后坐上,踏着单车飞快地穿过人群,风在身后扯着我们的头发,我尽情享受着风的凉爽和飞的刺激。一会儿的功夫,父亲就带我到中山公园门口的照相馆照了一张全身照。现在看来这是我上小学前最酷的、也是唯一的一张照片,回想起来心理还是美滋滋的。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小孩子对于吃的,总是比较看重,何况在那个年代,家里穷,一个月只能吃上一顿干饭,一年下来也吃不上几次肉。有一次,我看邻居家的孩子在吃红烧肉时候的那种眼神,我想没有在那年代生活过的人,是体会不到的。母亲看见后,赶紧把我拉到一边,对我说:“孩子,看人家吃东西不礼貌,我们回家吧!”她的目光是那样的坚定与慈祥,而我心中却有无数的无奈与不舍,我不情愿地一步一回头跟着母亲回家,眼睛红红的。母亲看到我这样子,什么也没说,背过脸去伤心地掉下了眼泪。第二天中午下班时分,我听到母亲急急的脚步声,就向门口跑去,母亲的脸上挂着从未有过的灿烂笑容,她从布兜里拿出4个还在冒着热气的肉包子,让我和小姐姐吃,看我们吃得津津有味,她欣喜地笑了。我不知道她当时心里怎么想,只知道当时一个包子是一毛钱,这4个包子可以抵我们家半天的菜金。现在想起来,心中都无法平静。是啊,虽然母亲的容貌不算很漂亮,但她却有中国妇女善良、仁爱、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家里的日子虽然过得平淡与艰辛,但她也毫无厌言、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育成人,现在已经为人父的我,最最想听的是门口传来的母亲那熟悉的脚步声!
我的童年过得清苦,但快乐!谢谢我的父母,他们不仅给予我们生命,而且很好地养育了我,给我快乐,让我温馨,教我懂得感恩!我在他们的呵护下一路走来,他们的爱对于我来说是灿烂的阳光,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会温暖如春!
第二篇:悠悠岁月之母校
悠悠岁月之母校
——学习和工作生活了30年的地方
悠悠岁月的河水波光绮丽,带着我们青春的理想和热血滚滚逝去。站在这岁月的河边,摸着自己渐白的双鬓,不禁感叹曰:确实逝者如斯夫。
我有一个很少有人有的特殊身份,八一棉纺织厂子女学校的小学生、八一棉纺织厂中学的中学生、石河子实验中学的年轻教师、石河子第十九中学的老教师。小学到高中(1969年9月-1980年6月)都在原八一棉纺织厂中学上学。高中比业后在石河子师范学校上了中专(1981年3月—1983年5月)。中专毕业后又返校执教至今。母校的校园里充满了我少年时代美丽的梦想,青年时代远大的理想和希望。这些年来,我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怨无悔的在这里播撒着我的爱。看着那些和我当初一样的小调皮鬼,一拨一拨的长大,走出校园;看着那些当初的平房教室,被一幢幢拨地而起的教学楼取代;看着那些当初的木质黑板,被现在的白板所替换,看着我自己从当初的教坛新人,变成了现在的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内心的激动与自豪,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三十年的教学工作,让我成熟了。在此纪念母校五十年华诞的时候,我对自己这么多年来的工作收获和感受作一个小结: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深刻体会到体育人不怕辛劳不怕累,体育人做事胆大心细,体育人为人直爽、简单、豪放,体育人有拼搏奋斗的精神,我作为体育人,除了有以上特点外,思维灵敏,点子新意多,善于思考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有很强的创新思维。在校期间,担任体育教研组组长,做事认真,责任心重,有很好的应变能力和办事效率,能及时按要求完成任务。在教学方法上我有自己的观点——“两个新”。一是创新,二是更新。创新则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总结成功的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然后创造出更好的教学方法;更新则是要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时更新教学课件、教案,多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根据他们的要求结合教学计划实施最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置身于教学情境中,反思自己的行为,积累经验,探索规律性的东西;二是从书本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创造型教师,用自己的创造性言行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为学生提供宽松、愉快的创造氛围。母校的爱培育了我,现在我要用我的责任心,用我的学识经验,用我的努力工作把这爱在我的学生身上传承下去。
悠悠岁月,母校对我们的爱如山中直泻的瀑布,希望我们莘莘学子长成参天大树,却从来没有想到从我们身上索取什么,而我们谁不知道羊羔跪乳、乌鸦返哺呢?我们衷心希望母校五十周年校庆弦歌不断、薪火相传!谁也赢不了和时间的赛跑,谁也输不掉曾经付出过的爱。
第三篇: 时光匆匆,悠悠岁月
时光匆匆,岁月如梭。过去的时日,拿什么回忆;未知的旋律,该怎么继续!
一次旅途沉淀了一颗不安稳的心,一个机遇造就了一个完美无缺的结局,一场邂逅缔造了一个浪漫的人生,于是时光匆匆,终是成了烟雨朦朦,细柳如风。
时光在走,岁月不留,匆匆而来,渐渐远去。
心中有那么一段情,一段在我的脑海中深藏不落的记忆。
时光匆匆走过生命历程,我们会遇见了一些人,也会失去一些人,而那些说好一起走到最后的人,在不知不觉中,渐渐散了乱了,亦不再联系了。
于是在悠悠的岁月中,每一天都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我们在如诗的日子里,静静的去感受,去寻觅。
我们迎着百花招展的眼,听梨花问雪,把岁月感叹把你我的时光揉于字里行间,或深情、或悔恨、或落寞……
我们的梦,整整做了一段花开花谢的时光,流浪在岁月深处,回眸一笑间,几度花谢飞絮,几度夕阳彤染,岁月的长河仍然在继续流淌,花开花落,春去冬来,已经数不清自己走过了多少的路。
只可惜时光匆匆。我们都只是一名过客,辗转于红尘中每一处角落。匆匆的来,匆匆的离开,无影无踪!
我曾几次想起,在岁月的一头,你来我往,那些美好的年华,你不惊,我亦不扰。任凭不舍,任凭伤悲,都敌不过岁月的流失。
于是,所有美好的回忆,都搁浅在时光的沙滩,埋藏在灵魂最深处,那些心心念念,在记忆里,在年华里穿行,喘息着,一切都已经走远了……
我在梦中荡着秋千,荡过了四季的墙,一厢厢思念,芳草匍匐了时光的闲窗,那一抹遗世独立的清新,弥漫在你整个年华中,时光便一直承载着花蕊的沉香,葳蕤绿叶就开始了醉心的迷恋。
我不愿去回想那些曾经遗失的美好时光,不愿去回想我们曾经许下的海誓山盟……我让匆匆的时光,带走我在悠悠岁月中留下的一切印记,只是,可以吗?
在匆匆的时光里,写着你我岁月中的故事,在那十里桃林下,伴着清脆悦耳的鸟语,伴着我们的每一个美好的午后,就那样静静的坐着,牵着彼此的手……
又过了一个落叶翻飞的季节,那么涛涛而过的旧时光一幕又一幕在我眼前重演着,多少人,为爱痴狂,多少人,为情所伤!
我多么希望我只是红尘中的一个过客,静静的来,悄悄的走,没有谁在我的时光中留下那浓墨的一笔。
都是岁月是无情的,但是时光不老。我们的悲欢离合只不过是时光中最不起眼的一笔,但是正是这不起眼的一笔灿烂了我们的整个年华。
时光匆匆,悠悠岁月,花开又花谢,我在原地,就这样安静的把你们想起!
[ 时光匆匆,悠悠岁月]相关文章:
第四篇:峥嵘岁月稠
峥嵘岁月稠
流水逝去,日月更替。辗转在历史的年轮里,那些红色的,光辉的岁月被磨砺得越发的光亮。
——题记
追忆共产党走过的这些流年,那些璀璨的往事如昨日般重现在眼前: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碰撞中,涌出了大批意气风发、风华正茂的爱国青年,在他们的领导下共产党渐渐崭露头角,屡得民心。在1921年7月,他们站在鲜艳的党旗下告诉了世人,中国将因共产党的崛起而崛起。因为他们的崛起,鸦片战争以来的腐朽社会才得以改善;因为他们的崛起,中华的泱泱学子才得以从旧社会中解脱出来;因为他们的崛起,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和文化才得以延续下去。
岁月销蚀了记载着这些历史的文字,却褪不去在这泛黄的纸页上上演的一幕幕令人缅怀的峥嵘岁月:在那危机四伏的敌军暗堡中,我远远望见一个硕大的身躯抱着一个炸药包,即使满头大汗,却镇定的点燃了引线。他那微微上扬的嘴角在霎那间定格,即使肉体粉碎也无法动摇他那敬党爱国的赤诚之心。他,一代勇将——董存瑞。在异国的沙场上,一个个小火星溅落到了他的身旁,发出呲呲的响声,火点燃了他身边的草和叶子,可他却纹丝不动,任由火在身上蔓延,只是脸上不停地掉下滚烫的汗珠,渐渐的火势变大了,他的脸变得扭曲、狰狞。慢慢的他就这样被火吞噬了。最后留下的只是一抹带着烧焦气味的埃土。他可能并不是义无反顾的,他可能有挣扎,他可能还想在这世上好好的活着。可是不管他最后想了些什么,他还是决定为了国家为了党,为了朝鲜人民他舍弃了自己的肉体,但他的灵魂却得到了永生。他,一代忠士——邱少云。她一介女流,却不输男儿,他不胃敌人的强势、威逼和利诱,并且与其斗智斗勇。最后虽然惨死在了国民党的抢下,但她保留了共产党的机密,留下了自己的尊严,保留了中国华民族的气节。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她,一代巾帼,却不曾让须眉——江竹筠。
当我神游在这些红色岁月中,邂逅那些令人肃然起敬革的命先烈们。不由地让我感受到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批又一批的爱国青年投入了新中国的建设当中。并且其中洋溢的温馨、纪律严明且伟大的高尚品质无不使人神往。董存瑞、邱少云、江竹筠„„这些伟大的共产党员用他们的血,他们的肉为我们筑成了新的长城。
毛主席曾在《沁园春-长沙》中这样写道:“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一路走过之后,再回过头来凝望那些金黄的岁月难免不让人怀念曾经“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峥嵘。转瞬间共产党经历了90个日月了。许多事物都随着时间潜移默化了,但始终有许多东西任凭时间的冲刷都无法磨灭掉。自建党以来,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坚持发展人民民主主义。在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走进了新时代。即使在这90年中领导人换了几个,但是秉承共产党顽强信念的接力棒却未曾停止传递。共产党员们为了建设新中国有的献出了生命,有的失去了自由,有的„„无论他们失去了什么,他们都不会失去那颗爱国的炙热的心。
建党以来的90年,其中的风风雨雨,雨雨风风。都无法用言语来概括。仅凭着那颗心的跳动来传递。作为一个21世纪的青少年,我们更应该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为投入建设更加美好、发达、团结的新中国而奋斗着,时刻铭记那些共产党员们用血和泪而谱写的浓稠的峥嵘岁月。立志将秉承共产党顽强信念的接力棒从我们的指缝中延续下去。
第五篇:悠悠岁月,知己难寻散文
还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我们的课本里有一些古诗,老师都要求熟读,并背诵下来。那时候很认真,担心背不下来会挨老师骂。语文里的诗词都很有正能量,一般都是孝顺父母,节约粮食一类,还有就是朋友之间的送别诗。比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等。
那时年少,只知诗意,不知真情。
后来接触的诗词多了,更偏爱伤春悲秋之作,对于古人与朋友临别伤怀的诗嗤之以鼻,认为朋友送别并不是件大事,何必无病呻吟?难道是为了写诗刻意应景吗?
一次,看电视换台的时候,正播放到一位妃子,她弹琴念了一段宋词,这时,恶毒的皇后带着随从出现了,打断了琴声,并责怪这位妃子说:“只会唱这些浓词艳曲迷惑陛下,堂堂皇族,整日靡靡之音不绝于耳...”
当时的我自然气愤,词怎么被形容的这么不堪了?靡靡之音不是用来形容妓院才最妥当吗?这个坏女人!
我的文学造诣不高,不敢评判这些。那个年纪的我,情窦初开,细腻的情感表达更能牵动我的心,也最容易被打动。父母、朋友,对我来说他们自然而然的在哪里,我不知道怎么得到的,也从来没有失去过。
唯有情,我从未遇见,却知道它的存在,因为它存在,而我却得不到,思量日久,忧思难遣,所以当宋词里写的,相思之情、离别之苦出现时,我的心思得以抒发,情感有了寄托之地。
我沉浸在这忧愁中,用我十几岁懵懂的心憧憬着爱情,偶尔也模仿着写上几首。那时候没有微博,没有简书,我把它们发到空间里,有个人在下面评论中写道:少年不识愁滋味!
为此,我特意去查了这句话的完整版,并记到现在: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
这句话当时大有讽刺意味,笑我年少,不经世事,又怎么会明白什么是愁,什么是爱而不得的无可奈何。我同样笑他,轻蔑他什么都不知道就妄自评断。年少轻狂,大概就是形容那个年纪的我吧。
后来毕业,进入社会工作,身边的朋友也是换了一批又来下一批,常联系的还会常联系,不联系的也就再没有见过。
社会,不只教人苟且,还让我学会了珍惜身边对自己好的人。因为,全球数以万计的生灵,几十亿的人口,十几亿的国人,上千个同窗,几百号亲朋,几位至亲。在乎自己的,始终就那么几个人。每失去一位亲朋,都要在上面的数字上减下去一位。
失去,并不表示可以再次拥有,这是我十八岁那年第一次体会到的。
那年春节,一家人都聚在一起,她们谈论起一位女孩的病情,从她们的话中,我知道这个病很严重,已经危及生命,我的姐姐和她是好朋友,两家是前后院,经常去看她,回来之后眼睛红红的,我不知道她为什么哭。有一次她们打车到城里去看她,说是重了。
我当时就坐着听,心里并没有感触,她们的紧张与忙碌让我觉得有些滑稽。
没过几天,前院传来消息,说是“走了”。我明白是什么意思,只是不相信。才二十岁!二十岁的人怎么可能死呢?!当我渐渐明白这是一个事实之后,我开始重新给死亡下定义。死!就是任何人都有可能随时离你而去,就是再也没可能见到,但又一点办法都没有。
如今,我学到了更多的知识,经历过生离死别,开始理解古人与好友分别时,那种惺惺相惜的感情。
有时候,我也疑惑,杨贵妃要吃荔枝,不是八百里加急,一天就到了吗?为什么古人分别就好比生离?“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多好的一句诗啊,哪里就讽刺了?
后来,知道古代的交通和现代无法相比,为了一盘新鲜的荔枝,累死了人,跑死了马。
所以,古代与好友话别,那份痛惜与不舍,并不是无病呻吟。因为人的一生,知己好友实在太少,为官的为官,游学的游学,被贬的,也是从一个地方,去到另一个地方,想要见一面实在太难。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更多的时候可能就是见不到了,怎么能不伤感嗟叹。
相比现下,有最快的交通工具,有最便捷的联系方式,但是朋友反而越来越少了。人们每天都会见到很多人,在树木耸立的马路上,人流不断的地铁里,行色匆匆上下班的人。每天遇见这么多人,始终遇不到良师益友。
我困惑,是什么原因,让我经常喟叹人心不古,知己难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