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贫困山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05:58: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贫困山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贫困山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贫困山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思考

发展特色农业,是适应自给农业向市场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党的十七再次明确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山区贫困县发展现代农业,必须立足自身优势,突出地区特色,以市场为导向、以群众为依靠、以规模为基础、以效益为核心发展特色产

业,走特色产业型现代农业的发展之路。

一、因地因时,突出特色,科学动态地确定和培育主导产业

特色型现代农业必须立足一个“特”字,因为特色产业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不可能也不应该有任何规定性模式。培育、发展和壮大县域特色经济,应根据自然资源、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目前,贫困山区县在抓特色产业建设时存在“跟风”效仿,盲目培植主导产业,结果一个县有七、八个主导产业,个别乡镇也有三、四个主导产业,造成特色不明显,商品优势不突出。为此,在特色产业培育中,要突出当地的特色,把握好规模、市场、效益、品牌四个标准,因时因地、实事求是地大胆扬弃,科学动态地确定和培育特色产业,避免建设上的“平面推进”。如永顺县就要充分利用“长官、王村柑橘出口基地”,“湘西州最大的猕猴桃基地县”,“全国第一个莓茶原产地保护县”的优势,加大对农产品尤其是松柏生态香米、溪洲莓茶精深加工的研发,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扶持柑橘、猕猴桃、优质米产业发展。经过筛选确定的特色产业项目,要制定好具体发展规划,出台配套的扶持政策措施,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二、整合资源,优化布局,不断拓展特色产业发展空间

要根据区域、特色合理准确地定位,按照特色产业优先发展的原则,整合现有资源做到“精、准、新”,集中抓好2-3个产业或产品,齐心协力地优化产业布局,努力建设具有优势的特色基地,及时认真地处理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防止低层次重复建设、无序竞争,不能处处点火,处处冒烟、做到规划一个、实施一个、完善一个、贮备一个,保证产业按照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快速发展。要搞好引进试验,通过宣传引导和政策激励,调动农民参与特色产业建设的积极性,尊重农民愿意,适度发展,不搞命令式、一刀切,更不能违背市场规律,照抄照搬别人的模式,全盘上马,一哄而起。

三、扶持企业,建好基地,不断壮大特色产业规模

要依托龙头企业,建好基地,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一是企业产品定位要“准一点”。产品要农民能生产,适宜本地条件,企业能加工,有市场,由抓生产转向抓加工、保鲜、销售,帮助企业创建品牌,引进具有领先水平的技术、设备,并从政策、信息多方面给予扶持,尽快显现“龙头”优势。二是基地建设技术含量“高一点”。现代农业是以科技进步为基础的,可以说没有农业科技的创新,就不会有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不断更新和改良品种,大力实施优质种苗工程,推广应用科技成果,推进农业标准化,像生产工业品那样按标准组织生产,向降耗增效、绿色环保发展。三是产业化模式要“新一点”。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组织模式,不断完善运行机制,如目前的公司带动型、中介组织带动型,都有较好的产业带动效果,应该大力扶持培育,使农村专业协会和中介流通组织参加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

四、加大投入,精心培育,不断增强特色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现代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线长面广,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切实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贫困山区县特色产业做不大,一个重要的症结在于基础薄弱,财政扶持力度不够,特色产业规模不大,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乏力。一是要加大资金和科技的投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在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加大争资立项和招商引资力度,鼓励金融机构、社会资源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增强发展后劲。二是完善农业保险,防范农业风险。要加强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预警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积极发展农业保险,促使农业保险融入社会化保险机制,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探索产业发展基金的储备及应用机制,努力提高农业抵御市场、自然双重风险的能力。三是稳定和加强科技队伍建设,理顺管理体制,走农科教结合的路子。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积极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技术、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农业降耗增效技术、食品安全技术和设施农业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扩大新型农民培训范围,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能致富”的新型农民,切实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五、打造品牌,提升档次,着力提高特色产品市场竞争力

特色产业的竞争力要通过企业实现,而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产品之争、质量之争和品牌之争。品牌是企业的招牌、产品的名片,是构筑特色产业的基础。就永顺县而言,一是加强推进品

牌战略的组织领导,加强宏观指导、政策扶持,努力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实施,全社会共同推进”的格局。二是引导企业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努力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打造强势产品,并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对获得国家、省、市名牌产品的龙头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优先列入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计划,以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带动特色产业发展,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健全市场体系,发展物流产业。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必须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市场服务,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

关于贫困山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思考

第二篇:关于切实推进贫困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关于切实推进贫困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向远归 周力群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举措。那么,我们贫困山区县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认为应该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认真结合实际,切实增强推进贫困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和要求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内容极其丰富,内涵十分深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以新农民、新农业、新组织、新设施、新管理和新风貌为标志,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求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求发展农村经济,又要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求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最终将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生活幸福、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它体现了“三个文明”在农村的完美结合,构成了一个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的、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相融合的科学目标体系,包含了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体现新形势下农村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新目标,是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是农村振兴进程的新起点,是“三农”事业发展的新希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涵盖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成为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的“主线”,抓住了这根“主线”,就把握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全局。因此,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充分结合实际,切实增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向前推进。泸溪县地处湖南省湘西自治州的南部,幅员面积1565平方公里,人口28.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万人,有山地面积144万亩,200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650元,属典型的少数民族山区贫困县。10多年来,紧紧围绕“工业立县、产业富民”的工作思路,积极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着力提高农民收入,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基础:一是经济社会总体步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二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展开,形成了以椪柑为主的柑桔产业、以辣椒、油菜、烟叶为主的特色经作业、以生猪、山羊为主的养殖业和以劳动力输出为主的劳务经济等支撑农民增收的一个主导、三大支柱产业。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农业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四是农村改革向纵深推进,农村经济运行机制发生重大变化。五是农村文化、教育、卫生、计划生育等各项事业取得新的进步,农村面貌发生新变化。六是广大农民期盼农村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作为主管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部门和领导,我们深切认识到这些基础条件必将有利于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主题,有利于指导研究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同时也迫切地感觉到必须进一步把握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抓住机遇、与时俱进,深入分析宏观形势和自身条件,以新理念催生新举措,以新举措带来新变化,以新变化促进新发展,进一步坚定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心和信心,切实推进我们贫困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突出工作重点,全面推进贫困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加快推进贫困山区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主体地位的原则,坚持科学规划、典型引路、稳步推进的原则,坚持适度超前、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扶贫攻坚相结合、与实施西部大开发相结合、与加快“三化”进程相结合、与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相结合,以基础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事业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以村间道路硬化和村寨环境整治为切入点,切实加强领导,认真搞好规划,坚持分类指导,办好试点示范,力争新

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第一,要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促使农民收入有新的明显增加。

要按照“政府引导、大户带动、协会促进”的模式,以“一个主导、三大支柱”产业建设为重点,积极扶持和引导农民投身于产业开发,使农村产业开发形成“一村一品”的新格局。就我县而言,重点是抓好以椪柑为主的柑桔主导产业,积极发展以油菜、辣椒、烤烟为主的高效经作业,大力发展以牲猪为主的养殖业,加快发展以农村劳务输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主的劳务经济。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大户经济,着力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要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第二,要加快完善基础设施,促使农村面貌有新的明显改善。重点是抓好以“道路硬化促进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为主要内容的“一化三清”工作,以“沼气池建设促进农村改厕、改厨、改栏”为主要内容的“一池三改”工作,以“生态环境优良,高公路通畅率、高自来水入户率、高电视入户率、高固定电话入户率、高移动电话拥有率、高有效灌溉面积”为主要内容的“一优六高”工作,以“每个村建设一个村部、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图书室和一个卫生室、远程教育室、科技室”为主要内容的“一部五室”工作。加强乡村道路建设,加大管护力度,提高通达水平,切实解决“通路不通车”问题。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抓好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病险塘库治理和农村饮水安全等工程建设,加强生态建设,抓好封山育林、山林管护等工作,加快普及户用沼气。

第三,要加快发展基础事业,促进农村社会事业有新的明显发展。要着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抓紧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着力普及和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农村子女入学率。要着力发展农村卫生事业,认真抓好合作医疗试点的前期工作,培养农民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切实搞好村级计划生育工作。要着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快乡镇中心文化站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深入开展“三下乡”活动,努力繁荣乡村文化。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提高广大群众的文明素质。建立健全以城镇低保救助、农村特困生活救助、大病医疗救助、临时生活救助、建房援助、就学援助、法律援助、就业援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解决群众困难。

第四,要加强基层建设,促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有新的明显进步。要 全面推行以“产业建设联系责任岗,维护稳定联防责任岗、扶贫帮困联户责任岗、社会事业联点责任岗”为主要内容的党员“四联”责任岗,落实党员责任,发展“双带”型党员;大力推行“阳光工程”,通过实行村务公开、党务公开、政务公开、财务公开等制度,确保群众监督权,维护群众利益;建立基层民主议事机制,让农民自我组织、自主管理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事业,积极推进农村社会自治,确保群众参与权,提高决策水平,真正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村的自觉行动。

三、构建运行机制,努力开创贫困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第一,要广泛宣传发动,确保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合力。一是加强学习。既要深入学习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新农村的理论实质,又要结合我县实际,进行专题研究,从而在领导中形成共识。同时要在广大干部中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宣讲力度,把广大干部的思想统一到新农村建设上来。二是舆论造势。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大张旗鼓地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全面生动地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经验典型,形成舆论强势,营造全社会关心、拥护、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三是发动群众。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不厌其烦的做好宣传、发动、组织群众的工作,使群众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

第二,要科学规划,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典型引路、稳步推进”的原则,切实抓好试点工作。要通过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选取产业基础、设施基础和群众基础都比较好的村作为试点,认真研究各村农民的现实需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立足各村的具体条件,坚持适度超前、因地制宜的原则,量力而行,分步实施,高起点、高标准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各相关部门和责任单位要切实搞好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协调,认真搞好示范点的规划实施,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建设上来,要加大工作力度,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向示范村建设倾斜。通过积极主动的办好示范点,不断探索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同时结合扶贫攻坚,以产业建设和村间道路硬化为突破口,认真抓好推广扩面工作。

第三,要强化责任,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障到位。一是要落实领导责任。要成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各示范点要确定领导专抓。二是要落实部门责任。各部门要认真研究,努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好务。三是要落实乡村责任。乡镇党委、政府和村支“两委”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力量,必须明确各自的责任,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同时,要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积极主动地配合部门做好协调工作。四是落实群众责任。要积极引导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通过强化责任,落实措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

作者单位:泸溪县农办 向远归 周力群

第三篇:推进贫困山区农村低保调研思考专题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按照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保障农村贫困群众基本生活的新型社会救助,是社会救助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传统农村社会救济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我市农村低保制度伴随着全国全省低保制度的形成,于2007年7月全面建制,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山区农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

人口一个时期难以脱贫的现实,影响着农村低保“应保尽保、动态管理”目标的实现,与省里的要求尚还存在着差距。笔者就在**山区推进农村低保问题做了些思考,希望能够在推动全市农村低保工作健康有序发展上发挥一点作用。

一、**市实施农村低保制度的发展及现状

**市农村居民总户数67.8万户,总人口251.9万人。由于我市系集山、边、贫、库一体的贫困山区市,五县一市均属国家级贫困县,城区还有60%的村是贫困村,群众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大。这些年,为保障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生存,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农村困难群众的救助力度。在2004-2006年的“定期定量”救助时期,全市农村特困救助人口由最初2.8万人逐步扩增到9.6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3.8%,月人均补助10元。自2007年7月开始实行农村低保制度,又按照分类别施保、低标准起步的要求,将全市农村特困救助的对象过渡到农村低保,并进行了适当扩面提标。但由于受政府财力所限,只能按照“倒排序”和“民主选穷”的办法,优先把最困难的居民纳入低保范围。期间,我们始终坚持贯彻政策,量力而行,实行“民主选穷、穷中选穷倒排序”的方法,视财力状况逐年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保障规模又增加到去年的12万余人,今年将达到15万余人,保障人口由原来的约占全市农业人口的1%扩大到6%,月人平补助水平由原来10元增加到现在的60余元。年支出保障金由500余万元增加到1.1亿余元。通过几年的努力,我市农村低保制度较好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在维护民利、保障民生、构建合谐、促进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当前农村低保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

农村低保制度的实施,为改善困难群众特别是痴呆傻残病等困难群众的生活,起到了雪中送炭和救急应急的作用,使广大困难群众真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但现实的保障规模和水平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期盼和愿望相比,还有一些差距,必须重视和面对。

一是实现应保尽保还有差距。由于受保障规模和资金的限制,还有很大一部分符合保障条件的对象还未纳入保障范围。按照2008年贫困人口标准1196元测算,**市尚有贫困人口83.48万人,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33.1%,而今年全市纳入农村低保的人口仅有15.4万人,仅占农村贫困人口的18.4%,尚有80%多的贫困人口没有纳入保障范围,任务还相当繁重。

二是农村低保补助水平偏低。截止2008年底,全市纳入农村低保的有56625户127890人,人月均享受保障金60.4元,人年均补助水平约700元,仅达到贫困线的58.5%,相差490元。这说明,在已纳入的仅占贫困人口18.4%的低保人口中,其保障水平也才达到贫困标准的58.5%,这样的低保水平保障无法满足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收入核准难。首先是收入难以货币化。农民收入中粮食等实物收入占相当比重,在价值转化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其次是收入具有不稳定性。除农作物收成的季节性及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等因素外,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也难以核实。再次是家庭人口难确定。子女成家后另立门户,父母子女分户而居,将父母分在一边,因为赡养能力而把包袱甩给政府。纳入对象的“入口关”难以把握。

三、推进农村低保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农村低保是保证农村社会稳定协调发展的重要制度保证,是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具体实践中,对于我市尚已存在的现实矛盾问题,我们结合实际进行了不同层次的探索。但由于标准、制度和规模条件限制,制约了农村低保制度作用的有效发挥。如何协调好保障与需求的关系,使农村低保效能最大化?怎样处理好政策要求与现实的矛盾?笔者认为还是要坚持正确的原则,统筹兼顾,稳步推进,努力处理好“五个关系”。

一是要把握应保尽保与适度扩面的关系。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保障群众生活的最后一道安全网,起着最后兜底的作用。这项制度一旦建立,必须做到“应保尽保”。然而,目前受政府资金投入和指标限制,在我市尚不能实现应保尽保,只能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通过逐步扩面,分阶段、分步骤的实现应保尽保。为此,在紧扣应保尽保的前提下,要量力而行,适度扩面,有序推进。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工作中瞄准总目标,在政策宣传、操作程序和规范管理上积极而又稳妥推进各项工作。

二是要把握保障标准与贫困标准的关系。合理制定农

村低保保障标准是科学施保的关键环节。标准过低,解决不了贫困农民的最低生活需要;标准过高财力无法承受,容易出现养懒汉现象的问题。原则上在制定农村低保标准时,可以参照国家统一的贫困标准,即1196元这一标准。然而,由于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导致了保障标准与贫困标准的不同,因此在确定农村保障标准时应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对应,合理测算,准

确定标。定标应考虑以下因素:一是维持农民最基本生活的物质需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准确测算出贫困对象年人均消费水平和人均基本生活费支出。二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主要考虑当地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三是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四是物价上涨指数。考虑到我市贫困面大的实际,在制定农村低保标准时,要综合考虑以上四种因素,在现阶段可以低一点,但不要太低于国家贫困标准,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再逐步调整、提高。

三是要把握按标施保和“民主选穷”的关系。农村低保作为一项救助制度,终极目标是按标施保。然而在尚未实现应保尽保的条件下,目前的保障标准只是参照标准,而不是象城市低保一样,以计算家庭收入作为补差水平的依据。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好政策宣传,让农村困难群众能够充分理解。在参照农村低保标准的同时,通过“民主选穷”的方式,优先将最困难的家庭保起来。按标施保是目的,“民主选穷”是手段,所有纳入保障的人员都必须经过“民主选穷”这个环节来确定。随着以后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再逐步取消民主选穷的方式,过渡到按标施保,应保尽保,动态管理。

四是要把握基层评定与县级审批的关系。由于农村低保工作面大量广,现阶段工作都是以基层评定为中心,由乡村两级评议评选和核查。而作为审批的县级机构,由于人少力量薄弱,下乡检查力度有限,导致工作处于被动审批的局面。一是要加强乡村两级低保工作人员培训管理力度,进一步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事业心,让他们能公正、公开的做好低保工作。二是从业务规范方面继续把好“四道关”:以入户调查为重点,坚持“谁入户调查、谁签字负责”;在低保对象审定过程中,坚持农村低保对象民主评议制度;实行三榜公示制度,将审批结果公布于众;通过设举报箱、举报电话、县级抽查等形式,增强低保审批透明度。以此制约不良现象的发生。三是强化县级审批工作力度,实行不定期检查制度,严肃处理违纪违规操作现象,从而形成上下一致、规范有序、公平公正的审核审批网络。四是以制度建设为重点,及时出台相应法规性文件,强化制度建设,做好分类管理、动态管理工作,让“低保”阳光透明。

五是要把握农村低保救助与其它救助的关系。随着农村低保制度的稳步推进,它的兜底作用正逐步呈现出来。要使这项兜底保障的效益最大化,必须与农村五保、救灾救济、临时救助、医疗救助、助学救助等衔接起来,相互补充。一是建立健全农村救助体系运作机制。做到整合资金,理顺关系,统一管理,避免救助遗漏、不到位,防止重复救助。二是建立健全以农村低保救助为主,以医疗、教育、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补充的综合救助体系。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出台专项救助优惠政策,多管齐下,最大限度满足农村贫困群众救助需求。三是建立健全信息通报制度,定期召开救助工作例会,让从事不同救助种类的工作人员互通情况,互相配合,做到合理施救。四是建立健全农村低保渐退制。积极配合财政、劳动保障、工商、税务、教育、卫生等部门,在保障和改善农村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的基础上,同时通过政策、科技、服务等多种形式扶持有劳动能力的保障对象发展生产,促进其自食其力,有效地提高保障对象自助、自救的能力,实现脱贫致富。

第四篇: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同时借鉴国外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我国建设现代农业应以科学化为核心,以商品化为特征,以集约化为方向,以产业化为目标。

(一)适度集中土地规模

一是应制定灵活的土地政策。首先,加强征地管理,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界定公益用地和经营性用地,同时要通过法律法规、合同约定、宣传解释等途径。解除流转出土地的农户的后顾之忧,确保流转出土地的农户能够按照流转协议或合同按期收回承包权:其次,以法律形式确定给被征土地农民的公平、合理的补偿办法。提高每亩征地补偿标准,获取应有的流转费,得到土地被征后应得的补助费,享受“土保”等其他有关权益;最后,明确政府对失地农民的责任,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统筹保障体系。

二是拓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渠道。在现阶段,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转主要以季节性、兼业转移为主,这种转移无法解决土地的规模经营问题,只有实现农民到市民的身份转变,才能促进农业发展模式的转换。只有降低劳动力转移成本,才能加快城镇化进程。所以说,要大力推进小城镇和工业化进程,形成吸纳和转移农业劳动力的巨大“磁场”。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增强农民向第二、三产业流动的能力,鼓励部分农民自愿离开土地,摆脱土地束缚。

三是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土地规模的适度集中可采取多种流转模式。其一,租赁开发型。以租赁协议、合同的方式把土地经营权租赁给其他农户或经营单位从事绿色经济开发,农户收取一定租金;同时,原土地承包者还可以在新租赁的业主单位务工,获取劳务收入。其二,股份合作型在农民土地承包权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按照利益均等、按股分红的原则,将承包权入股,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价值化,使集体土地的权益以价值形式得以实现。其三,买断经营型。主要是对荒山、荒坡、荒滩、荒水等“四荒”资源和集体低产林果园等公开拍卖,将土地使用权拍卖给经营者,使其获得长久拥有土地使用权的稳定感和权属感。使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流动和优化组合。其四,户际联营型。农户间出于共同发展和利益需要,自愿以特色产品为主导建立专业合作社,实行产、供、销一条龙。

四是建立中介组织。培育和发展中介组织是现阶段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要抓紧研究扶持政策,鼓励各类农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参与经营性活动。同时,加强理论探讨,尽快明确农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合法地位,取得法人资格,以确定其参与组织活动的合法性,促进中介组织健康发展。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一是培育龙头企业。建立一批规模大、势力强,辐射面广的现代农业龙头企业。首先,采取“四个一批”,壮大龙头企业。其一是扶持壮大一批。把国家和省(市)级龙头企业作为重点,选择有一定知名度企业加以扶持,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的脊梁。其二是嫁接改造一批。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对经营一般,但有一定实力的企业,通过注入资金,引进机制,使其尽快壮大起来。其三是开放引进一批。主要是制定优惠政策,创造环境,选择优势项目,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其四是大力发展一批。主要是创造条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其他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吸引一批有实力的民营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项目。其次,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提高产品质量。龙头企业应用“公司+基地”或农户的组织群体,纵向实行种养加、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横向实行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集约化经营,从而建立农副产品生产、深加工和市场销售相结合的生产经营关系。龙头企业还应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和名牌意识,采用国际标准以及出口目标国的标准组织生产、加工农产品,并在包装、储运方面狠下工夫,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同时龙头企业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环节要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尽快推进标明农产品产地、质量、等级的标识。再次,协调处理龙头企业与基地或农户的利益关系,不断完善和创新利益联接机制。从企业发展的长远着眼,正确处理好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全面推行契约化经营,合同化管理,组织龙头企业与基地或农民签订产销合同,用法律形式明确和界定产销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建立风险基金和最低保护价收购等方式。与基地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机制。龙头企业与农户要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发展订单农业,通过订单规范产销双方权利和义务。最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龙头”企业家队伍。一方面,积极引进人才,只要能壮大发展企业,发展经济,就要以优厚的待遇大胆引进其他行业优秀人才参与农业企业经营。另一方面。对现有的农民企业家进行提高其素质的培训,把培养一支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懂经营、会管理、重信用的企业家队伍列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

二是建立产业化经营的合作组织。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应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多类型、多层次、多领域推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首先,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着力搞好专业合作社建设。推动农村各类生产大户、贩运大户和经纪人利用其生产、经营、购销的优势组建。加大力度扶持基层农业部门和农技人员利用技术优势组建。积极引导各类龙头企业、工商企业利用其资金、信息、管理和加工、流通优势组建。鼓励基层供销部门、科协和其他部门,利用人员、场地、经营优势组建。同时,突出培育一批加工、流通、信息型的专业合作组织,在强调数量扩张的同时实现质量的新提高。其次,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搞好标准化的推广和运用。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坚持以质取胜,注重农业的标准化体系建设,按照市场准入制度要求,统一制订实施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标准。在合作社内部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包装。同类产品的不同合作社之间要互相协调、互相沟通,逐渐形成良好的价格运行机制。最后。努力提高运行水平,着力开展经营活动,向经济实体型上过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有向实体化过渡,才能增强服务实力和能力,其自身也才会在带领农民致富的同时得到发展壮大。明晰产权关系,使社员的利益得到充分保护和体观,把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办成一个实体化的市场主体。

三是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体系,坚持可持续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理念和行为。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首先,建立相应的农业支撑体系。如科研、教学、农技推广、培训与生产者相结合的人才网络体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创新和生产推广相结合的应用体系,农产品生产监测监管体系,人才培养与使用。劳动者职业培训与素质教育等。其次,制定土、水、气、生物多样性和食物安全性等资源和环保方面标准。这些标准,既包括产品本身。又包括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既包括对某地某国的地方环境影响,也包括对相邻国家和相邻地区以及全球的区域环境影响和全球环境影响。最后,围绕设施农业发展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储备,立足于我国自然气候条件。如光照时间、风雪冰冻期,以及自然灾害的实际,加强设施农业的栽培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环境控制及环境保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科技推动设施农业的发展。

(三)创新农业发展模式

一是集约农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调整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依靠生物技术的突破,提高土地生产率,同时通过转变增长方式、进行精耕细作来提高农业产出效率和效益。

二是循环农业。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建立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增长模式。目前,主要是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是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技术和可再生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积极组织实施生物质工程,推广秸杆气化,团化成型、发电、养畜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材料,培育生物质产业。同时,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的节约型农业,以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它最大优势就是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质在系统内部进行循环、利用或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得到更多更好的产品。简单地说,就是资源——产品——资源的闭环型经济模式。

三是设施农业。采用现代工程技术、电子机械技术和信息技术,通过改变局部自然环境,为动植物生长提供相对可控制最适宜的环境条件,实行集约化生产,并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和模式,从而提高生产效益。农业设施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流。改变目前传统的生产方式,实施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重要方向,这主要是我们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来调节生物体生长和储藏运输环境的设施农业发展模式,如蔬菜、动物、花卉、食用菌等进行工厂化生产,温室及畜舍的补光、加温、通风、微滴灌,以及贮运中运用空调、冷藏设备等。

四是精准农业。运用3S技术,即: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监测系统(RS)等先进技术,进行定时、定位、定量地实施现代农业操作技术与管理程序。对主要优势农作物土地精确定位。如法国、德国等国运用3S技术,按肥力轻重程度确定播种量和施肥量,可节约10%肥料和23%的农药。依据精量播种,每公顷可节省25%的种子。

五是特色农业。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或者创造条件,以一定的资源为依托,以建立农业为主导,产业为重点,突出地方特色,适时调整农业机构,通过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使产品在数量、规格、规模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并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优势。同时,瞄准国际市场。加快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培育国内和国际知名特色农产品品牌,从而获得很高的经济效益。首先。改进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名、特、优、稀产品的开发与发展;其次,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通过嫁接改造落地生根,形成新产品,填补空白;最后,对原有的农产品,通过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使其品质上档次、功能升级,形成新产品来占领市场。

六是生态农业。即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最大优势是在于避免了现代石油农业对石油、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物资的依赖。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又减少了污染。保护了土壤,维护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如我国目前的稻田养鱼、养萍,林粮、林果、林药间作,农林牧结合,粮桑渔结合,秸杆作饲料养猪,猪粪养蛆喂鸭、鸡,禽粪施农作物等。同时,用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原理,实施腐殖肥和物理及生物驱虫技术,生产品质好、无污染、无残留、无公害农产品。

七是观光农业。它主要是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发展旅游结合起来,通过产业化农业生产经营和品种结构,合理规划布局,起到美化景观、保护环境,提供观光旅游、趣味性劳动、学习及享用新鲜食物的一种融直接效益与长远效益、观光效益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现代农业模式。具体是利用地域优势和现代科技手段,建造生态园、科技园、展览园或园艺园,集科研场所、种苗培育、展览展示、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观光农业模式。我国幅员广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必须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把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统一起来,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发展方向,选择最具优势的发展模式。

(四)注重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一是提高现有农业劳动者素质。首先,选准培训对象。目前,我国农村已拥有一批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际工作经验农业技术人才,这些人才文化水平相对比较高,容易接受现代科学技术,再培训成本较低,示范效应强,有以下三种对象:第一。农民技术员、科技户、专业户。他们可以直接传播农业科技知识,示范农业技术,带动农业产业化,起到以点带面、以一带百的巨大作用。第二,农村初高中毕业回乡的青年农民。他们年轻,且有一定文化,同时非常欠缺农业生产和科技知识,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及信息知识需求迫切,求知欲望和接受能力强。第三,农村干部。他们是农民群众发家致富的领头人,其综合素质决定了他们是否能带领大伙奔小康。其次,拟定培训模式。培训模式应因人而异,农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可以采取就地培训,异地培训,远程培训,其他培训等方式。培训内容要顾及到当地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一方面,我们必须对整个农民群体提出统一的要求,对不同的农民层次制定不同的培训标准。无论哪个地区,同一层次的农民经过培训必须达到统一的要求。据此设置的培训内容应该是统一的,一致的。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以要实事求是地从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进行内容设置。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www.xiexiebang.com网。

二是从源头上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首先,抓好农业高等教育。农业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养要充分体现和发挥农业院校在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领头羊”作用,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创造、传播、应用方面的作用。对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一方面,需要培养拔尖人才,研究高端问题;另一方面,培养农业、农村、农民迫切需要的实用技术型人才,研究中国农村的实际问题,并努力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转换和应用。其次,抓好农技人员的职业教育。要鼓励更多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进入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学校学习,农业职业教育开设的课程及教学内容不仅与教育、科研、推广和农业经营紧密相关,而且可根据学员的具体要求开设新课程。以满足农业生产、经营与发展的需要。最后,尽快创造有利于吸引人才的机制和环境,积极向农村引进人才。政府部门应在财力和政策上加大投入力度,鼓励大学毕业生和有农业技术专长的人才到农村开发创业,对以各种形式到农村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工资、福利待遇方面予以补助,努力改善农业技术人才的创业环境。同时,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创造吸引人才的良好条件,把招商引资与招贤引智结合起来,努力把城市工商企业和城市人才吸引到农业领域中来,把城市人才尽可能多的吸引到农村来。做到真正把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上,以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第五篇:关于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关于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王志禹

〔内容摘要〕 六盘水的发展,西部大开发是机遇;贫困山区的发展,新农村建设是机遇。本文立足贫困与建设的关系,着重探讨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

〔关 键 词〕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 思考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由于欠发达、欠开发,六盘水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拉大。面对现实,六盘水应向何处去?我们寄希望于西部大开发。但西部大开发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并没有缩小,特别是“三农”发展滞后的问题尤为突出。中央出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我们应怎么抓住机遇,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路子?下面笔者就此谈点粗浅认识。

一、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六盘水农业和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由于受“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等先天不足的制约,更兼目前制约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六盘水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十分薄弱。

(一)自然地理条件恶劣,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发展受到制约。六盘水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地丘陵所占比重非常大,石漠化问题日趋严重。由于山高坡陡,道路崎岖,岩石裸露,土壤瘠薄,水土流失严重,加之气候多变,海拔落差大,“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农业生产条件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更兼突出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六盘水经济先天不足。特别是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更是受制于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规模化、机械化发展难度很大。

(二)农业经济基础脆弱,资本积累能力差。六盘水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68亩,总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则更少,仅为0.52亩,大大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同时,春旱少雨,自然灾害、地质灾害频发,人均占有林地、园地以及工矿用地等指标,都低于全国人均水平。在土地资源匮乏的同时,由于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滞后,六盘水经济基础十分脆弱,财政自给能力差,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资本积累能力低下。

(三)农业人口素质低,科技推广难度大。六盘水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又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农业从业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农业科技推广和有组织生产的难度都很大。农业生产技术在农业劳动者那里是教而不学,学而不会。加之分散的土地生产,农业生产的成本很高,利润很低,这些都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四)二元经济结构突出,城乡差距和收入差别较大。二元经济结构突出的问题不必言表。城乡差距和收入差别大的问题,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城乡自身社会公共资源分布差距较大,交通、教育、卫生等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主要集中于城市,农村各项基础条件很差;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在收入差距较大的同时,城镇居民的增收幅度一直高于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仍在进一步扩大;三是农村自身的贫富差距也很大,农村能人、胆大者致富能力强、机遇多,在农村与中低收入者的差距也拉得很大。

(五)农业发展的观念和思路较为落后。一是各级政府特别是直接操作的基层政府农业发展观念落后,思路单一;二是农民自身生产经营观念(包括生活观念)较为落后,耕作方式简单、生产方法单

一、经营方式粗放,基本停留于自产自销、自给自足的生产经营状态;三是产业结构单一,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化

项目极少。

二、贫困山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和建议

面对落后,我们渴望崛起,我们需要跨越式的发展。同时,我们应该能够崛起,应该能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按照辩证的观点,不足中往往孕育着特别,差距有时就是特色(也是经济学范畴的差异)。只要我们自立自强,就一定能够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实现劣势向优势的转化,靠自身“产品”(重点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社会产品)的差异化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一)政府主导,着力抓好生产发展。很显然,发展生产是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没有生产发展的基础,建设新农村的美好蓝图绝不可能变成现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脆弱,农业从业人口素质低,科技意识、经营意识差等问题的存在,都要求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唱主角、能唱主角。但主导不等于主持。各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应着力于抓投入、抓组织、抓引导、抓技术、抓示范、抓培训,着力于抓政策开发,解决组织建设、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技术服务、进入市场等问题,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应用农业生产新技术,推动农村经济实现快速、良性的发展。

(二)突出重点,全力突破新农村建设的瓶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在什么地方?在经济基础的薄弱。经济基础薄弱的症结何在?在生产经营方式的落后?因此,新农村建设应着力于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经营方式,突出抓好农村经济的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人穷志短、得过且过的现状才会改变,进一步发展才会有投入也才敢投入(智力和资本的投入),生活的要求也才会提升,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实现也才会有基础、有后盾。

(三)适度集中,切实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首先是资本的集中,其次是产业的集中,再次是人口的集中。资本集中便于解决投入不足、煮夹生饭的问题;产业集中有利于规模生产,解决产品质量和技术支持的问题;人口集中有利于解决居住分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难度大、效率低的问题。当然,集中特别是资本和人口的集中,需要强有力的政府权威和信誉,对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无疑是一种考验。但集中资本绝不能让农民丧失资本,集中人口绝不能让群众生活水平下降。

(四)强化经营,人尽其才实现农业产业化。要着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自治组织的力量;要从人的因素着手,以人为保障,着力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民。要根据实际整合农村各种行业工作,考虑让能人多付担子一肩挑,大幅增加能人、带头人的报酬,重点抓好带头人、领路人的选配甚至下派工作。同时,要对村民进行合理分工,强化对农业生产的经营,抓好销售与生产环节的相对分离。要运用利益激励机制,分离产销利益链。也就是说,要让有信息渠道和销售经验的人运用自己的信息和经验资本,赚取较高的报酬,鼓励销售,用销售引导生产、促进生产、发展生产。再好的产品,卖不出去,也不能算是商品。

(五)打造品牌,努力培育农业产业的拳头产品。要强化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在生产和经营中塑造信誉、打造品牌,靠品牌增加产值。在一定区域、一定范围内要培育一两个打得响、卖得出的高附加值农产品(包括深加工产品)品牌,稳定农村经济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同时也要全市一盘棋,做好统筹规划,避免项目重复产生低效益。

(六)变劣势为优势,走特色化发展的路子。六盘水自然地理条件的特点,是制约因素,也是优势所在,关键看我们如何对待。作为制约因素,就要求我们理性对待,从一些不具备条件的农业产业中退出来,该退耕还林的退耕还林,该种植经果林的种植经果林,该发展蔬菜的发展蔬菜,该种植粮食作物的种植粮食作物。优势所在,“一山有四季”正是立体农业发展的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正是开发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发展工业的互补条件;丰富的地质地貌,更是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的良好条件。

特色化,其实也是差别化。针对六盘水而言,一段时期内,20字方针中的“生产发展”是核心,“生活宽裕”是保障。而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较高一层次的要求。应该运用非均衡发展的理论,区别对待,具备条件的可以齐头并进;条件不成熟的,应该突出重点抓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在农村经济发展上,一定范围和一段时期内,命令多一点或是市场多一点,不必一概而论。只要不违法,什么方法有效,就用什么方法。哪种方法有利于完成资本积累,推动农村经济的良性快速发展,就应该用哪种方法。这也是符合邓小平同志“黑猫白猫”的理论的,也是特色化、差异化的新农村建设方式。

下载关于贫困山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贫困山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最终版)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思考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三农”......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5篇)

    论文关键词:现代农业 新农村建设 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村金融体系 财政转移支付论文内容摘要:应结合本地实际,从提高农民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入手,依靠科技提高人才素质,在实行土地......

    坚持共建共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文章标题:坚持共建共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坚持共建共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最近,全区干部职工都在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书记提出的“共建共享”的重要讲话精神,并通过不同的形式展开学......

    以规模化经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以规模化经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周顺增现代农业的本质是集约农业,要求生产资料、科学技术、金融资本、农业装备的集中使用和有效管理,藉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近年来,唐海县抢抓曹......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实践与思考(5篇材料)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实践与思考 郭定邦 刘自碧 最近,笔者和南江县人大常委会部分委员、县人大代表在常委会主要领导的组织带领下,分别深入南江的新农村建设重点村沿溪河村、南......

    贫困山区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

    贫困山区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又一重大举措。贫困山区县如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cn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作者:曾林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14期【摘要】概述隆阳区瓦房乡白龙井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与主要成效,分析新农村......

    推进客户经理建设思考

    推进柯城信用联社客户部经理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为适应及同步跟进当前业务发展的快速步伐,应对同业的白质化的竞争,确保市场占有份额。综观当前客户经理队伍建设的现状,加速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