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中的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4 05:55: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中的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中的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第一篇: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中的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题目名称: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中的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学院(系):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

专业班级:学前教育05级

学生姓名:钟秀姑

完成日期:2009-5-

3前言: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投资越来越大,“两免一补”政策的实施,为促进义务教育全面发展,保障困难家庭子女上学,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学龄儿童的生活及学习条件在总体上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同时我国农村特殊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且纳入了普九义务教育,有的地方,学校规模逐步扩大,招生人数逐年增加,教育教学质量日益提高,但是特殊教育这一块仍然是滞后的,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不相适应的:一是基础设施条件太差;二是师资力量不足,不能满足残疾儿童的个性化教学;三是残疾儿童的家庭一般处于贫困状态,无力支付特殊教育的相关费用;四是有的家长认为,残疾孩子学也无用,因而破罐子破摔。令教师和家长头痛的特殊儿童的教育现状,已不能不引起学校、家庭、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探讨.主题:

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一)观念滞后,认识不到位。

1.缺乏大局意识、超前意识和责任意识。有些县级主要领导视特殊教育为负担,舍不得投人,为了完成特殊教育达标工作任务,图表面,走过场,检查验收后,对特教学校基本上不闻不问,任其发展。特殊教育与较快发展的普通教育相比形成巨大的反差。

2.公众和社会舆论对特殊教育关注甚少。大部分农村家庭对残疾儿童人学就读持怀疑的态度,认为残疾人就是读了书也没有用处,并不了解教育对残疾人有着更加特殊的重要意义。

3.对特殊教育的认识不到位。

在管理上还没有改变特殊儿童归特殊教育管,健全儿童归普通教育管的传统观念。认为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互不关联的“两元系统”,我们的许多教育研究还在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如何发挥各自的教育功能上做文章,这些观念以及做法阻碍了特殊教育的发展。

(二)基础薄弱,管理不到位。

1.基础设施落后。学校规模小,没有扩大的空间。学生活动项目少;有些地方甚至连正常的办公经费都难以落实,特殊教育学校的专用教学设备、现代化的教学仪器更是难以想象,使得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师资力量薄弱。一是有些县区将普通学校淘汰的教师或年龄较大的教师安排到特殊教育学校任教;二是队伍不稳。表现为特校教师频繁换动,教师不安心工作,有一定经验的教师纷纷跳槽、转行;三是专业不专,身兼多职。有些县城特校教师配备少,采取几个老师包班的形式,使得教师在专业上不能展现所长;四是师资培训少,无法了解特教发展的趋势及最新的教育教学及其研究的成果和动态,周而复始地用较落后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3.管理手段滞后。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和普通教育相比,又有自身的特点,完全照搬普通教育的方式、方法进行管理,必然行不通;目前各县区基本上是一所特教学校,横向交流的机会少,缺乏竞争、比较、学习的环境;由于受到经费的影响,特教学校只能参加普通学校的相关活动,学校管理人员也只能学习普通学校的管理方法,无法学习借鉴针对残疾学生特点进行管理的先进经验。

(三)入学率偏低,效益低下。少数残疾儿童接受教育与政府的巨大投人形成了很大反差,使得教育资源造成极大浪费。统计数据表明,还有大量残疾儿童没有人学。是什么原因造成如

此之低的人学率?据调查,主要原因一是家长观念落后,认为残疾孩子没有读书的必要;二是认为读特殊教育学校名声不好听;三是家庭困难,由于大多数残疾人家庭处在农村,收人少,难以拿出钱来用于残疾孩子的上学、读书。

二、针对上述问题,加强农村特殊教育,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要加大对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与普通中小学相比,聋哑学校是“小指头”。有关部门对学校的评价标准仍然是名次、升学率,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仍然是分数。聋哑学校是既无名次又无升学率可评可比的学校,所以是“另册”。有关部门对“另册”的学生不抱成才的希望,只是满足于学一学。这样就导致了一些地方对农村特殊教育关注不够。关注不够,就导致投入不够。投入不够就导致师资力量不够,学校规模小,学生入学率低,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的现状。要改变这个现状,就必须加大经费投入。

第二,要靠政策留住师资,给特教老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教育部门必须做到普教和特教一视同仁,包括奖励政策、晋升工资、进修机会等,都应把特教纳入总体发展规划和考核目标。特教老师还要落实如手语津贴等一些特殊福利,要让特教老师对从事特教感到光荣,感到有奔头。对现有的工作环境要进行改善,如增添现代化教学设备,改造破旧的基础设施,还要建个性化教育的设施,美化教学环境,使之真正成为环境优良的教书育人之地。

第三,实施农村扶贫扶智工程,对于贫困残疾学生的家庭要纳入大扶贫的范围。俗话说“马不吃草怪马病,人不读书怪家贫”。要改变贫困——智力差——更贫困的恶性循环。对于贫困聋哑儿童进入特校学习的学生其生活费可实行补贴,数量不是很大,政府补贴的投入不难办到。要把残疾儿童的教育作为扶贫扶智的一项工程来抓。因此,对其家长也要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农业现代科技知识,尽快致富,以达到自身有力量送子女入学。

第四,挖掘残疾儿童的潜能,针对个性特点开发残疾儿童的智力,进而扩大社会影响力。

总结、农村特殊教育发展的滞后,将给农村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带来不利影响,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要把农村特殊教育当作一项事业来抓,当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事来抓。我国《残疾人保障法》赋予了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我们坚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广大农村的残疾儿童也会像健全的少年儿童一样,充分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参考文献:

(1)刘燕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特殊教育发展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 2007年01期

(2)王兴学关于特殊儿童教育的几点思考〔j〕 贵州教育2001年10期

(3)殷存莲农村特殊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残疾人2008年02期

(4)吴天顺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中的弱势群体教育现状亟待关注〔j〕教育革新2008年02期

第二篇: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成因及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学生教育现状与成因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梁永初级中学吴佳骏

【 论文关键词】留守学生错误!未指定书签。现状 成因

【论文摘要】 农村留守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心理健康、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与体质健康等方面都存在众多问题。笔者从教五年多来,通过与农村留守学生的相处以及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性分析,发现留守学生的现状的不乐观性,要解决留守学生的诸多相关问题,需要构建家庭、学校、错误!未指定书签。三位一体的网络体系,尤其在政策措施,直接的教育机构、家庭教育等方面应加大力度来改变现有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错误!未指定书签。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学生”队伍。“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已成为制约“留守学生”有效错误!未指定书签。,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严重社会问题。我镇位于四川东部大巴山深处,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模式导致剩余劳力多,从而使我镇成为一个农村劳务输出镇,存在着大量的“留守学生”。而我校又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1200余名学生中,“留守学生”就达到500余人,占全校总人数的近42%。“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健康成长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因为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事关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稳定,下一代健康成长,和谐社会的构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因此,如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关注、解决“留守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已成为当今时代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1

基于教育的责任感,我校一直非常关注“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通过对我镇一些周边农村中小学的走访问询,结合本校数百留守学生的情况分析,缘于“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上存在的“五缺”现象,衍生出这一特殊群体普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亟需引起全社会的正视与关注。

一、“留守学生”安全隐患多,极易遭到伤害

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这时候的“留守学生”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适当的约束与科学引导,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很多少年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自救能力差,伤亡事故极易发生,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的侵犯对象,极易遭受伤害。

二、“留守学生”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

“留守学生”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由于部分爷爷,婆婆,外爷,外婆的卫生行为习惯也不比年轻一代的父母,对“留守学生”的行为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留守学生”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金钱补偿较普遍,心理健康失衡。现在农村“留守学生”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遇到不当行为的表现得不到有效制止,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学生”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如我校初二年级四班程凡同学(化名),人很聪明,上网成隐,性格孤僻,老师多次找他谈话无济于事。经与他外婆交流,原

来他7岁时就寄养在外婆家。多年来,父母很少回来过,只是给他经济上的补偿,给孩子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阴影,所以,一旦在心理空虚时就控制不住自己,哪怕半夜都外出去上网。

四、“留守学生”学习功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

由于缺乏监管或监管方法不当,在他们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在家得不到帮助,从而导致学习成绩逐步下滑,一直到最后成为学困生。最终部分“留守学生”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严重者发展到经常旷课、逃学。给学校教育工作增加不小的压力。

五、“留守学生”良好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养成差

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加之祖辈的溺爱和代监护人的无奈,部分“留守学生”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贪婪、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多有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养成习惯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总之“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

“留守学生”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它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化进程加快而产生,有着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背景因素。但剖析“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缺失,影响其健康成长的因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首先表现为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家庭是儿童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终身的影响。因为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呵护和关爱,是儿童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的基本需要。但对“留守学生”来说他们享受不到这一正当的权利。其家庭或者是父亲外出,导致父亲的教育角色弱化;或者父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学生”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如亲子互动,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一片迷茫。同时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认为自己打工就

是为了孩子,只要给孩子以金钱补偿就对了。这样长此以往孩子拿着钱也就心安理得地乱花,无形中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人生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父母和子女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质量和孩子的成长发展水平。其次表现为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一方面,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少年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农村的贫困文化及教育现状滋生了农民“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等思想,使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并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价值取向,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另外“留守学生”寄养家庭代养人文化素质普遍低,其寄养家庭缺少文化氛围,无力辅导其学习,教育方式不科学、不理性,难以了解到孩子的心理困惑,从而也加剧了“留守学生”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留守学生”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

二、农村文化教育环境的制约

众所周知,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落后与文化贫困相生相伴,这种现象在我镇农村和边远山区也毫不例外地存在。这种贫瘠落后的农村文化以其浓厚的小农意识顽强地“抵制”着外部先进文化的影响,消极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构成了制约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障碍因素,使农村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文化动力和观念支持,缺乏刺激和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所需的人文环境,人们难以打破原有陈旧、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客观地影响了“留守学生”对教育选择的倾向。农村经济生活的现实是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小规模的简单生产方式短期内无法换代升级,人们往往感受不到传播人类文化和开启人类智慧的教育带给他们的“实惠”。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短期内的经济利益,教育对他们来说纯粹是一种“风险投资”。加之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加剧,教育返贫现象的存在。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他们对子女升学接受良好教育的价值选择,使他们变得更为务实和保守,及早让孩子停学外出打工或者孩子不愿读书也不要紧,减少这笔投资相对实惠。同时,我国农村

地区基础教育管理存在的种种弊端,也使教育缺乏鲜活的动力。

三、我国各项教育配套设施机制不完善

随着我国社会错误!未指定书签。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而我国随之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不健全,外出农民工子女就读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多数适龄儿童不能进入正规的、条件好的公办学校就读,而只能在那些教学条件不完善,师资力量不好的私立学校就读。即使能进入当地正规学校就读,仍需缴纳高昂的学费和转学费,以及所需的生活费。很多家庭都不能承受这笔费用,不得不望而却步,从而导致他们得不到公平的教育权利。由于近年来中考、高考报考制度对农民工子女还不完善,在他们读到一定时候时,又不得不回到家乡农村就读。学习环境的变化导致他们学习成绩下降,也在此离开了父母的监管,又一次成为“留守学生”。

第三篇: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成因 对策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成因 对策

【论文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现状 成因 对策

【论文摘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体质健康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性分析,发现留守儿童的现状的不乐观性,要解决留守儿童的诸多相关问题,需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体系,尤其在政策措施,直接的教育机构、家庭教育等方面应加大力度来改变现有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已成为制约“留守儿童”有效管理,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严重社会问题。我县位于湘西边陲,以农林为主的生产模式导致剩余劳力多,从而使我县成为一个农村劳务输出大县,存在着大量的“留守儿童”。如我校虽属城郊一所市级农村示范性初中,1200余名学生中,“留守儿童”就达到398人,占全校总人数的近30%。“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健康成长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因为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事关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稳定,下一代健康成长,和谐社会的构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因此,如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关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已成为当今时代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基于教育的责任感,我们一直非常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通过对我县一些城乡社会,农村中小学的走访调研,结合本校数百留守儿童的情况分析,缘于“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存在的“五缺”现象,衍生出这一特殊群体普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亟需引起全社会的正视与关注。

一、“留守儿童”安全隐患多,极易遭到伤害

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这时候的“留守儿童”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适当的约束与科学引导,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很多少年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自救能力差,伤亡事故极易发生,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的侵犯对象,极易遭受伤害。

二、“留守儿童”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留守儿童”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遇到不当行为的表现得不到有效制止,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如我校初二年级189班林红彬同学,人很聪明,上网成隐,性格孤僻,老师多次找他谈话无济于事。经与他外婆交流,原来他7岁时就寄养在外婆家。八年来,父母没有回来过,给孩子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阴影,所以,一旦在心理空虚时就控制不住自己,哪怕半夜都翻墙外出去上网。在语文老师布置的一篇关于“感恩”的作文中,他把自己多么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见到父母的那种亲切之情,描述的感人致深。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与他父母联系,他父母特意请假回家与他团聚,这样通过老师与父母的共同努力,他的性格开朗了,学习积极性也高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今年的升学考试中,顺利升入高中。

四、“留守儿童”学习功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

由于缺乏监管或监管方法不当,相当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严重者发展到经常旷课、逃学。

五、“留守儿童”良好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养成差

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加之祖辈的溺爱和代监护人的无奈,部分“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贪婪、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多有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养成习惯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它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化进程加快而产生,有着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背景因素。但剖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缺失,影响其健康成长的因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首先表现为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家庭是儿童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终身的影响。因为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呵护和关爱,是儿童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的基本需要。但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享受不到这一正当的权利。其家庭或者是父亲外出,导致父亲的教育角色弱化;或者父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如亲子互动,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一片迷茫。同时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认为自己打工就是为了孩子,只要给孩子以金钱补偿就对了。这样长此以往孩子拿着钱也就心安理得地乱花,无形中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人生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父母和子女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质量和孩子的成长发展水平。其次表现为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一方面,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少年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农村的贫困文化及教育现状滋生了农民“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等思想,使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并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价值取向,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另外“留守儿童”寄养家庭代养人文化素质普遍低,其寄养家庭缺少文化氛围,无力辅导其学习,教育方式不科学、不理性,难以了解到孩子的心理困惑,从而也加剧了“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留守儿童”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

二、农村文化教育环境的制约

众所周知,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落后与文化贫困相生相伴,这种现象在我县农村和边远山区也毫不例外地存在。这种贫瘠落后的农村文化以其浓厚的小农意识顽强地“抵制”着外部先进文化的影响,消极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构成了制约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障碍因素,使农村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文化动力和观念支持,缺乏刺激和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所需的人文环境,人们难以打破原有陈旧、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客观地影响了“留守儿童”对教育选择的倾向。农村经济生活的现实是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小规模的简单生产方式短期内无法换代升级,人们往往感受不到传播人类文化和开启人类智慧的教育带给他们的“实惠”。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短期内的经济利益,教育对他们来说纯粹是一种“风险投资”。加之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加剧,教育返贫现象的存在。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他们对子女升学接受良好教育的价值选择,使他们变得更为务实和保守,及早让孩子停学外出打工或者孩子不愿读书也不要紧,减少这笔投资相对实惠。同时,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管理存在的种种弊端,也使教育缺乏鲜活的动力。

三、社会反应淡漠,关注重视程度不够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伴随我国的社会转型而产生,“留守儿童”如何教育管理的问题也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从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天,不知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力外出务工,而留给我们广大农村社会的“留守儿童”又不知有多少?又不知因此而引发有多少社会矛盾和问题?只是从有关报道中了解到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几乎占社会犯罪率的70%。这一严酷的现实问题,应让我们警醒:到底该如何规范社会教育的缺位?如现有的城乡网吧经济,由于管理不严,经济利益的驱动,大量“留守少年儿童”在假期和放学后进入其间,作为网吧老板并没有按《互联网管理条例》查身份证、“未成年人”不准进入的门牌形同虚设,文化管理部门督查不力。全社会对这一严峻问题却不甚敏感,反映淡漠,缺乏战略性的理性思考和高度重视。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它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关注。所以,破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难题,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都必须共同努力、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已引起了高度重视,地方各级政府也积极行动起来,各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已在不断探索建立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网络体系,共同寻求新捷径、新方法,确保“留守儿童”留而不乱、留而得乐、留而好学、留而有德。从一年来的调查、探讨中,为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身为范,教育孩子诚实守信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电视中有一句广告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俗话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我们家长和孩子监护人要以身为范教育孩子,这样才具有说服力,让孩子在一种良好品德氛围中健康成长。

诚实守信,应是教育孩子的主要内容,诚实不足归根到底是我们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做得不好。如果我们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让整个社会充满和谐关爱的氛围。我相信,孩子们在这样一个充满爱心、孝心、诚心、诚信的和谐社会中,一定能健康茁壮成长。

二、用爱激励孩子

“留守儿童”多数在农村,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一般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姨妈等照料。在他们的心理上,对孩子的“爱”理解不够全面,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顺着孩子,一切护着孩子,这就是爱。其实这是种不健康、不负责的爱,是一种溺爱。

真正的爱就是一种积极负责任的爱,不但要让孩子吃好、穿好,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有错必改。像父母一样经常与之谈心,使孩子心情愉快,学习目的明确、自强不息,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才是一种真爱。

三、指导孩子慎重交友

古人云:“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这是古人警示交友的名言。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这种特殊的监管环境,留守儿童容易感染一系列的不良社会陋习。所以,我们要引导他们慎重交友,以防孩子与有恶习和品德败坏的人交朋友,被引诱变坏。特别是现在的网络文化的泛滥,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如我校前年有位留守女生上网,把哈尔滨的一位男孩都引来了,这位男孩为会见网友,竟从家偷了一万多元钱出来,幸好学校及时发现,与他家里联系,才避免了一些事情的发生。如我校另一位刚初中毕业的男孩唐某,父母在他读小学的时就外出打工,缺乏正确的家庭管教,进入初中就偷扒,与社会上的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结伴而乐,不思学习,不听老师的教育和劝告,结果走出校园不多久就因打架致人重伤沦为少年犯。同样的事例在留守少年较多的学校不胜枚举。可见,关心孩子,孩子的交友我们不能忽视,要帮助引导孩子慎重交友,为了孩子,使之健康成长,我们要向孟母学习,把好“孟母择邻”这一关。

四、引导“留守儿童”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留守儿童”因特殊的环境,很大程度上,缺乏父爱、母爱,心理不完善、感情脆弱,再加上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在爱好和兴趣方面各有所为。因此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监护人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培养感情的有利机会,并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起到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远大志向的效果。

五、注重教育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对孩子教育时应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对性格不同、脾气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要多做换位思考、多想想,决不能简单行事,动不动就一顿暴打、臭骂,不让孩子论理。这种粗野、蛮横的方式,让孩子口服心不服,起不到教育的任何效果,甚至形成逆反心理让孩子心里演变为仇恨、冷漠的情绪与你作对。这样,长此以往,影响了孩子与监护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再有就是对孩子监护不力,一种监护器式的方式,孩子犯了错误,怕伤孩子感情,轻描淡写说两句完事,长此以往怂恿孩子的坏毛病,最后无法管教,误入歧途。这两种形式都是教育方法的不全面,教育孩子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堵又疏,才能水到渠成。

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我们应教育孩子正视现实,理解父母背井离乡、亲情分离的无奈,放下心理包袱,不自卑、不气馁,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第四篇: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农村的义务教育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长治久安。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提出了一系列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教育经费教育质量教育改革

作为具有9亿人口的农村,基础教育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未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以往的义务教育都不是真正完全免费的全民义务

教育。苏州市和北京市都宣布:从开始,将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全免费义务教育。这似乎昭示着,全国在“十一五”期间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已经拉开序幕,农村的义务教育即将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正确认识和研究农村义务教育政策落实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农村未来教育的发展前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一、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农村教育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存在的问题依然很严峻。,中央党校组织的“中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调查课题组”先后奔赴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调查。发现我国农村地区中小学生的辍学率出现了较大反弹,并不是统计所说的小学和中学入学率分别达到了98.6%和90%,辍学率远远高于普九所规定的3%,在很多地方达到了6%以上,一些农村学校不惜采取造假的办法来完成“普九”任务,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农村学校的环境相当艰难。从硬件来看,农村学校教学和办公环境、教学仪器、试验设备、图书资料和城市相比有天壤之别,有些学校根本就没有看见过电脑,也没有图书室,有也只是聊胜于无。有些学校危改资金缺乏,潜在的安全危险仍然没有消除。以前分级办学,以村为单位负责,区县为辅;改革后农村以区县为主,上面的资金不能到位,农村的危房改造出现真空。比如说武汉市新洲区11所学校有危房,撤掉了8所,按照规定,应该把撤了的还建,8所学校危房全部还建至少需要30万元,而上面的(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经费只有15万,实际上落实到位的只有3万,基本上都没有还建。目前在农村,一方面由于生源减少,主要来自于计划生育和外出打工,学校进行合并,有些学校没有学生,成了空的;另一方面,村里面因为普九的债务,又把学校固定资产作为偿还债务的重要资本,学校合并并未形成资源整合,达到改善学校环境的目的。很多学校的校舍年久失修,房屋漏水,卫生条件状况很差,现代化教育环境离他们还很遥远。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农村孩子,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和心态等方面都严重滞后于城市,客观上造成城乡教育的不平等,加深城乡之间的隔阂,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社会安定。

(二)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差,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由于农村老师的工资普遍比较低,因此一般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去教书,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但是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比如武汉新洲区的三店街,教师不是超编,而是缺编,50岁以上的老师比重偏大,因为学校工资低,优秀的老师和毕业生都不愿意去。一般说来,农村高级教师每个月工资才1000多元,一般的老师只有600多元,民办的代课老师只有200多元,有些教了30多年的民办老师只有300多元,这样还不如出去打工。尽管如此,很多想要进来的毕业生还进不来。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尽量往城里调,另一方面,学校宁愿增加代课教师,因为一名公办教师的工资相当于五六名代课教师的报酬。在农村很多学校,没有体音美教师,老师往往是全才全职,什么课程都教,如此可想其教学质量,很多学生到了小学六年级还不如城里的二三年级的学生,连自己的姓名都拼写不出来。

(三)用于义务教育的财政经费吃紧,教育经费严重短缺

目前农村的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严重入不敷出。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目前大致徘徊在gdp的2.5%—2.7%之间,而教育法则规定政府应努力使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教育经费的投入增加远远跟不上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如果政府对此漠然,对应负义务举重若轻,则民间设置再多的这个工程那个工程,都近乎杯水车薪。

第二轮农村税费改革彻底取消了农业税,也给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税费改革前,农村教师的工资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乡级财政拨款、农村教育费附加、从学生

第五篇: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下的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和对策

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下的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和对策 文/王振

作者简介:王振(1983-),硕士,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党校办干部,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摘要: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为解决儿童教育尤其是农村儿童上学难的问题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政策支撑,对推进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和加快农村义务教育提供切实保障,但在这种条件下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节约的问题,留守儿童教育便是其中之一。本文在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下分析了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问题,并就此提出若干对策。关键词:免费义务教育;留守儿童;两免一补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8-0268-01

一、前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大量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其结果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当然作为义务教育的一部分,其受教育的状况和期间出现的问题理应受到高度关注。从2006年开始实行的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和贫困生教材费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伟大变革,它有利于保障我国农村贫困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对提高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提高入学率和巩固率,降低辍学率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当前,农村的义务教育普及还存在诸多难题,在其背景下,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越发凸显。农村留守儿童的入学率并没有得以提升,相反农村部分地区却出现了下降的趋势,所以关注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对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落实惠民政策,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二、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一)农村“两免一补”政策在保证留守儿童就学时的困境。2001年,国家明确提出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两免一补”是“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简称。其对象是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不可否认,“两免一补”政策对提高农村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政府财政的能力有限,很难覆盖的全部的困难儿童,难以满足农村尤其是贫困农村普及义务教育的需要。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求知欲望淡漠。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形成正确人格和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而作为儿童的父母其在教育中起到的作用无可替代,但目前的情况是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受家庭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很少,长时间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管理和教育也就无从谈起。

(三)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缺失,行为失范。长期不与父母进行交流共同,造成很多的“留守儿童”在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等方面缺乏指导,造成在心理健康、行为方式及学习成绩等方面与正常儿童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张鹤龙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性格内向的留守儿童比例要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

(四)免费义务教育政策下,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短缺。一方面,农村学校经费紧张是影响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原因。虽然已经实施了“两免一补”的教育政策,但地方财政要分担免除学杂费和补助寄宿费生生活费的责任。而在我国农村地区特别是西部大部分农村地区,贫困家庭比例较大地方财政财政负担较大,地方政府再精打细算,也很难保证所有的贫困生包括留守儿童资金的供给。另一方面,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和管理薄弱也是影响学校整体教育的关键因素,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实施以来,农村学校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这使得农村学校教师严重缺乏,教师的工作量加大,教学质量肯定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而作为农村学校的教师其福利待遇并没有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从而间影响到学校教学质量的降低。

三、当前政策下,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几条途径

(一)增加财政投入,提高“两免一补”的补助标准。长期以来,资金投入始终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作为实施“两免一补”后的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财政的投入比例省级政府应该承担更大的份额。省级政府可以根据其所属各县、市的具体情况拨付一定比例的资助金。如果资助金主要或大部分由县级政府负责,那么多数县级政府将由于财政短缺而无法保障资助金的拨付。贫困家庭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应该明确规定由省级政府来负担,以确保学生基本的生活费用。在资金的调配上,应该严格按照各地区寄宿生的实际人数进行资助,而不是按照地区总人数的多少或区域的大小来分配。

(二)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之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在农村地区建立和完善为弥补家庭教育缺失的“留守儿童之家”是解决儿童行为失范,心理健康疏导的有效手段。作为学校之外留守儿童的教育辅导站,其自身的发展和完善,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1.政府和社会都应该参与其中,政府专款支持,社会勇于捐献,使“留守儿童之家”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以激发辅导教师的参与积极性,解决辅导教师的后顾之忧。2.地方学校应积极提供条件,提供校外辅导教师,提供教学所需要的设备和图书,保障辅导站的硬件条件。3.设置专门的心理辅导老师。在“留守儿童之家”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势在必行,但目前,在农村各学校配置专门的心理医生还不太现实,所以,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能把握学生细腻变化、专业技能强的兼职心理辅导员队伍可谓是权宜之策。

(三)改革户籍学籍制度,消除城乡教育不公平。一直以来,户籍制度和学籍制度都是阻碍农村教育快速发展的障碍,打破城乡的二元分割,取消择校费和借读费,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因父母在外打工而造成的留守儿童问题。而目前是孩子如果随父母在外就学就不得不缴纳借读费或变相借读费。

当然,近年来由于国家对流动人口子女的重视,在城市建立了许多城市新市民子弟学校,这在一定程度上间接的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但同时我们也要清楚的看到,这些打工子弟学校的生存状况和办学条件都受到很大的限制。无法与本地其它学校同日而语,打工子弟其实无法真正享有优质的城市教育资源。所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势必在根本上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和教育“城市中心论”的问题,使国家的免费公共教育政策既反映城市人的利益有惠及广大的农村地区,真正上认识教育公平,破除一些思想上的误区,充分认识到教育公平是保证免费义务教育政策有效实施的终极目标。

下载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中的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中的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

    中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1.我国特殊儿童的数量 1987年4月1日,我国第一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残疾人口5164万,其中0-18岁的残疾儿童数量为1074万,0-14岁的残疾儿童有817......

    浅谈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浅谈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它可以发展学生的视觉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美誉修养,更重要的是能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同时,美术学科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一.存在的主要问题1.缺乏关爱,性情孤僻、任性、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长期与父母分离,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找不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

    农村儿童教育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儿童教育现状调查报告摘要:当今全国各地基本已经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但是,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财政体制与农村经济状况的变化,农村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严重的困难,普......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摘 要:农村的义务教育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长治久安。本文在切身感受的基础上对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提出了一系......

    农村中小学师资现状分析与对策(最终版)

    关于农村师资力量现状的调查报告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的教育也在飞速发展。但在农村,中小学师资状况不容乐观,存在教师缺编严重、整体素质偏......

    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学校......

    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分析及对策

    教师队伍的现状以及实施 教材的分析与反思店 头 小 学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店头小学 由于自然、历史、社会及经济等多方面原因,近年来教育发展的差距越来越明显,突出表现为城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