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问题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问题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广西钦州市灵山县丰塘镇沙塘小学陈立霞世纪,是经济蓬勃发展,高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人、财、物的大流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青壮年出去打工的越来越多,许多孩子都交给老人或亲戚抚养,于是就出现了留守儿童群体。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护和关爱,一些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环境、身心健康、人身安全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他们以后的成长。我针对我班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分析。
一、学生的基本情况
姓名:吴博常
性别:男
年龄:8岁
沙塘小学一年级学生
二、问题及行为表现
吴博常经常不遵守校规校纪;作业潦草,应付了事,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自制力较差,责任感淡薄;常去网吧上网,屡教不改;爱说脏话,爱说谎,爱打架,教唆同学跟他做坏事,勒令同学给钱;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我行我素。主要原因是由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只有奶奶抚养他,奶奶已经年老,管不了他。
三、调查访谈结果
通过调查、家访和对其本人的访谈,我了解到他在家里是独生子,父亲常年外出打工,疏于管教;奶奶年纪已老,无从管教。由于家庭监督和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就养成了他的懒惰,学习缺乏自觉性,责任感淡薄,自制力较差,不遵守校规校纪,我行我素。虽然托付于祖辈,但这种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精力上也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职,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四、个案分析
针对张某同学的个性心理特点,我通过观察、家访、跟他父母打电话交谈了解,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1、家庭环境的影响(1)父母的教育与监督缺失。父母由于与儿子远距离分隔,直接影响到对子女的教育效果。虽然父母没有不与家里联系的现象,但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还是有限的,根本谈不上对孩子的教育指导。父母与孩子相处很少,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远远超出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父母的“不闻不问”,亲人的隔代观念,陪伴他的除了孤独之外,更多的就是泪水了。(2)长辈关心不当。奶奶年龄偏大,身体虚弱,知识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是打心眼里爱,但是缺少严格的管教,什么事都依着孩子,导致孩子作业不认真完成,老师催促他交作业就抄袭别人的作业,监护人状况是无法胜任对留守儿童的正常监护任务的。
2、社会环境的影响:目前小城镇的社会教育还很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
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五、采取的方法和实施过程
1、人之初,性本善。根据吴博常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他的本质不坏的,只是环境造
就了他性格。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是会有改变的。于是我多次打电话给他的父母,告诉其父母他们儿子的现况,由于奶奶已年老,不能管教其儿子,让他们中的一个回来照顾和管教儿子。我以温和的态度,耐心地说服,使他们认识到,教师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他们的儿子着想,孩子如果现在管不好,将来后患无穷。真心相劝,其父母也理解了老师的一番苦心,答应回来管教其儿子,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改善。我也多次家访,跟吴博常的奶奶进行沟通,在多次交流中,我把自己的想法以及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对她进行了传授,并让他的奶奶一定要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不要过于宠孙子,让孙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与老师配合好,严格管教孩子。争取到了家长的配合,这是一次好的开端。
2、针对吴博常自制力较差,责任感淡薄;常去网吧上网,屡教不改;爱说脏话,爱
说谎,爱打架,教唆同学跟他做坏事,吓唬同学给钱等这些坏毛病,认真帮助他分析错误原因,让他自己找出错误所在。教育他这样做的坏处,保护其自尊心,用爱心去关怀爱护,用爱心去严格要求,使他真正理解教师对他的关爱,有利于形成他良好的行为规范。
3、对于吴博常的学习问题,用耐心、鼓励、关爱督促其进步。作为留守儿童,是家里近乎于无人管理的真空,他的自由空间太大了,作业常常不认真做。面对这种情况,我在课堂上鼓励他发言,得到同学们的表扬,让他觉得自己也是班里的重要一员,引导他对学习感性趣,进而激发他学习的积极性。
4、针对张某惰性强的缺点,激发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热情,值日生工作他认真
做,就给予鼓励;主动帮助教师拿教具等则给予肯定,经与家长沟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帮助奶奶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我则耐心帮助他建立起热爱生活的信心。
六、教育效果
经过近两个月的了解及教育,吴博常有了一定的进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吴博常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门功课,成绩逐步提高。他对生活也满怀信心,情绪较稳定,冲动事件逐渐减少,对劳动有了初步认识,值日主动、热心肯干,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任性、固执得以缓解,办事能有目的性,逆反心理在减弱,他现在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较难的问题易放弃,缺乏坚强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较弱,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他会成为坚强、有知识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第二篇: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留守儿童情感案例分析
肥东经济开发区中心学校王国云
故事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内地父母涌向沿海城市打工,他们当中很多人将子女留在了原籍,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这群儿童父母在外打工,缺少大人的关爱,情感缺乏问题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留守儿童正处于认识人生关键时期,由于不能得到父母的关爱和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情感的缺失可能会使他们的人格发展上出现很大的扭曲和变形,事实表明,这些孩子大多存在自卑、孤僻、悲观、我行我素、抑郁性、攻击性强、缺乏安全感等情感障碍,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我在城乡结合部小学任教,接触了这类儿童,亲身感受了教育这类儿童的复杂性、艰巨性与重要性。
故事内容:
许亚是二年级转学过来的一个女学生,是一个很特别的女孩,这个孩子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她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由于缺少沟通,从而养成了性格孤僻,平时总是喜欢独来独往,几乎没有知心朋友,在集体生活中极不合群,我行我素、自负、嫉妒心强、攻击性强等不好的品行,同学都嫌弃她,不愿与她交朋友。我感到问题的严重性,我决定找许亚谈一次心,开导开导她,让她能快乐地融于集体生活中,但许亚不善言谈,一谈到这一话题,便不停的流泪。我只好找班干来
了解情况,原来班上的几个调皮男生经常欺负她,笑话她是没有爸妈的孤儿,并给她取了一个绰号叫“多余人”,我感到很震惊,许亚在学籍上不是分明写着父母的名字吗,怎么会是孤儿呢?带着疑问,我调查了解了许亚的家庭情况。原来许亚生活在一个交通闭塞的小山村,一家四口人,由于哪里的土地贫瘠,村民生活水平相当低,人均年收入只有几百元,许亚的父母不甘于生活的贫困,早在五年前就丢下了八岁的许亚双双外出打工挣钱,许亚与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耳背,与许亚的交流甚少,许亚每年只有到春节才能与父母团聚,春节过后便是漫长的思念与等待,由于山村的闭塞,没有通讯工具,父母到外地打工后,许亚便与父母失去了联系,长期得不到母爱与父爱,得不到亲情的温暖许亚总是封闭自己的心灵,没有可以倾诉的朋友,性格变得特别郁闷,不善与人交流,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本该活泼开朗的花季少女变得沉默寡言。
教育反思:
在农村,留守儿童占有相当比例。他们是一群弱势群体,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亲情的温暖,孤僻、偏执,情感冷漠是他们的通病。留守儿童大多是问题儿童,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成绩差。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欠缺主动性、自觉性,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具体表现在有迟到、早退、上课提不起精神、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较好的完成家庭作业,甚至旷课中途辍学的现象,其直接的结果就是学习成绩较班级平均水平低,较自己以往成绩低。学校对留守儿童旷课迟到等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十
分头疼,有的教师干脆放任不管。
(二)行为习惯不良。存在说谎现象,在家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在校骗老师。不服管教,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早退、打架斗殴的现象,在家里好吃懒做,不做一些诸如洗碗、扫地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对监护人不礼貌,时有夜不归家的现象发生。生活习惯较差,有的形成了早上不洗脸不濑口,晚上不洗脚,长年不理发的坏习惯。易于沉迷,整天疾迷武侠小说和网络游戏中;易于模仿,模仿成年人抽烟喝酒,模仿武侠小说拉帮结派,结拜师兄师弟。
(三)人格发展不健全。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内心封闭,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情绪消极,孤独,言语少,不合群,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乃至愤世嫉俗的心理。
教育策略:
一、学习上给她多一点鼓励
许亚学习成绩很不理想,我对她想了很多办法,但效果不好,我很着急,有时对她发脾气,总想一下子改变她,但事与愿违。后来我逐渐慢下性子,冷静地分析了她的情况,这个孩子缺少家庭温暖,她也很注重自己的“面子”,如果多鼓励她,表扬她,引导她,也许效果会好些。她经常拖交或不交作业,终于有一次她按时完成了,字也写的比较好。我便抓住此机会在班上表扬她,并要求全班同学要学习她认真书写的态度。在我的鼓励下,她学习有了信心,作业书写也越来越认真,我对她说,如果你这样坚持下去,你的进步会越来越快,将
来也许会成为一名书法家。她高兴极了,露出满脸笑容。从那以后,她就开始练字,写字有了明显进步。“六一”儿童节,班上举行书法比赛,她的作品名列班级前茅。同时被评为学校“书法之星”。她得到了读书以来的第一张奖状。当她领取奖状时,双手捧着奖状真是笑的合不拢嘴。直到现在她从没拖交过作业。并做的很仔细。
二、习惯上给她多一点宽容和理解
许亚以前上课常常迟到,我并没责怪她什么,我是想到自己的孩子十岁时什么都靠父母料理,我同情和理解她,视她为自己的女儿。当上早读课时,我发现她还没来,我便上门去叫她(现在住在学校附近)。我几次去叫,她还在床上睡。她起床开门见我时很害怕,我便伸出手摸着她的头说:“睡好了吗?早上吃什么的?老师给你买?快准备好了上学去,老师等着你呢”。有时早上我要上课就派同学去叫她。下课了我就走近她,轻言细语地和她聊天,倾听她的心声。细心地告诉她,做人要做自尊,自信,自强的人。并教她应该怎样去自理。连洗澡、洗衣服、穿衣、做饭我都精心指导。经过我的努力,她学会了许多自理的好习惯。以前,她有一个喜欢撒谎的坏习惯。她平时的撒谎是为了躲避。可有一次的谎撒得很特别,而是为了得到。原来学校给学生订做校服,采取自愿的办法。可她明明没订,也没交钱,在发校服的时候,她硬说交钱给我了,并哭唏唏地向我要校服。面对这样的事情,我非常气愤,认为她竟敢骗起我来了!我马上与她父亲通了电话,才清楚他确实没有钱。我看着她那衣服穿得长袍短褂的可怜样子,我的心酸了,痛了。我想,她的撒谎可能是为了得到吧。我便宽
容了她,理解了她。我冷静了一会儿,耐心地对她说:“你没有校服老师可以给你想办法,但是撒谎不是好孩子呀,以后别这样做了行吗?”她眨巴眨巴的小眼看着我点了点头。后来我买了一套新的校服送给了她。在她接收校服时,从她眼里迸出感动和后悔的泪花„„在我的帮助下许亚经常迟到的现象就明显减少了。撒谎的习惯也没有了。
三、生活上给她多一点关爱
许亚的父亲每月给她30元的小菜钱。托邻居的叔叔代管。她平时身上根本没有零花钱,有次学校组织看电影,她没钱,但也不可能不让她去呀,我便掏出3元钱给她,让她也能和别的同学一样看上了电影。平时她缺本子,我就给她买。当国家实行“两免一补”的政策时。我是第一个考虑到了她,使她第一个享受到国家的“两免一补”的优惠政策。
肥东龙岗学区中心学校王国云
20120725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案例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典型案例分析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留守儿童”自幼离开父母,缺乏亲情的关爱,往往易产生焦虑、烦躁、悲观、疑虑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在性格方面较为突出的是柔弱内向、自卑孤僻;学习方面因缺乏家庭的辅导,导致困难重重;行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监护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况下,“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甚至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问题已不是单纯的教育问题,而是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他们给老师,家长,社会提出了许许多多的难题。
一、产生背景
近年来,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拥向城市,为国家的繁荣,城市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可是,在农民背井离乡,生活发生日新月异变化的同时,新的问题即“留守儿童”问题却日渐突出。
二、案例描述
郭菲,女,11岁,郭菲同学上课比较认真,特别是在我的数学课堂上表现相当出色,可是不爱与同学一起玩耍,目光忧郁,心事重重,却尊师敬长,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属于典型的“普通型”留守儿童。
三、案例分析:
郭菲同学的父母在外务工多年,很少与子女相处,尤其是近两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远远超出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父母的不闻不问,祖父母的隔代观念,几乎让年幼的陈梦霞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陪伴她的除了孤独之外,更多的就是泪水了。
四、个案指导的设想及实施:
1、努力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
(1)交流谈心,从内心感染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会常常走近郭菲,和英语老师杨建甫一起交流管理办法,一起与她分析现在的学习状况,帮助其想办法,竭力为其解除学习英语上遇到的困惑,多次在其焦虑的脸上露出了“柳暗花明”的笑容。
(2)同学的榜样感染
为了让孤独、在英语学习上自卑的郭菲走出封闭的自我,我先后让班上优秀的同学(包括留守儿童)去主动接近她,与她一起谈心、学习和搞活动。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业能力等方面帮助她,努力让其找到成功的喜悦,促进其在各方面进步。
(3)集体的感化温暖
良好的集体是学生成长的摇篮,集体的感化和温暖对一个学生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利用班上开展各项活动的机会,让她主动的参与进来,全班同学为其加油助威,既让她觉得集体的温暖,又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让她觉得自己并不孤单,全班同学都是自己的朋友。
2、尽力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作为监护人的祖父母,由于自身病痛的原因和隔代观念差异的原因,对郭菲的教育和引导几乎为零,甚至有时还会将自身的愤怒和不满发泄在幼小的心灵上,对孩子的成长带来消极影响。对此,我特意与其祖父母一起分析和探讨他们的家庭和孩子的现状,安慰并鼓励他们坚强的站起来,度过难关;同时还将一些教育和引导孩子的方法交给他们。通过这些,消除了隔代观念带来的负面影响,一家人虽并不富裕,但也“其乐融融”。
五、个案教育指导结果:
1、在思想道德方面:
前面已经说道,郭菲同学在教育之前,除了存在较重的焦虑感和孤僻感之外,并无道德上的较大缺陷。通过学校、家庭两结合的教育,现在的郭菲已经变得非常的开朗,愿意与同学和老师接触,喜欢将自己的欢乐和痛苦与外人分享或分担,特别尊重老师和长辈,人际交往能力有明显提高。
2、在学业能力方面:
刚入四年级的郭菲,各个学科均落下很多,在学习上不能找到任何自信,而且非常推崇她在学习上的方法和干劲儿,英语也进步不小,可以说,郭菲同学的学习精神已感染了全班绝大多数同学,她在学习上的进步真有些令我吃惊。
六、个案教育启示和反思——“爱”的力量有多大? 从郭菲前后的对比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还是在学业能力方面,他都有一个较大的转变,而这一切的转变,就其核心而言,应该要归功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面的“爱”。爱可以为枯萎的小草带来整个春天;爱可以让干涸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爱可以给孤独的小鸟一个浩瀚的天空;爱可以带来不可以的可以。我想,只要我们多点爱心,多点耐心,多点恒心,为留守儿童共同架起一座呵护的桥梁,她们将会演绎更多的精彩!
新密市来集镇郭岗小学
冯洁萌
第四篇:“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问题案例分析及对策
“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问题案例分析及对策
阜阳二职高地处繁华的宁老庄镇,近年来,随着不断发展,有不少家长外出经商,随之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学生”。因为父母双亲或单亲外出务工,未成年子女被留守在家生活,其中有大量的少年因父母离开而被寄托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远亲近邻,有的甚至独守门户,成为了所谓的“留守儿童”,而这样的现象也几乎成为了每个农村学校都面临的问题, 这些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引导和教育, 很多孩子成了生活上的困难生, 学习上的后进生, 思想、行为上的问题生,初中学习阶段,是广大青少年人生的关键时期,若学生的教育、情感、心理等问题未得到及时地解决,给青少年的一生必将造成严重的后果。近几年以来,农村“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本文将以班级个别学生为案例,对“留守学生”的自卑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总结出一些对策,希望对“留守学生”的教育有所帮助。
储某,男,14岁,二职高九年级。上课不专心、不遵守纪律,特别会与周围同学讲话,甚至与老师唱反调,并以此为荣。凡事不肯吃亏,爱出风头,虚荣心较强。一日,学校为建立“留守学生”档案,需要在校的“留守学生”完成一份调查问卷,正当储某某完成调查问卷时,邻坐张某的一句话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你是留守儿童哦!”,张某这样一句话竟使得俩人在教室内动起手来,俩人的桌子椅子都翻到在地,经多名同学劝阻,两人才停下手来。事后,经同学们反映,是储某先动的手,原因就在于胡某的那句“你是留守儿童”,一句虽是事实,略微不带善意的话竟对储某产生了这样巨大的心理作用,冲动之下竟打起同学,这样的事情也直接地反映出了“留守儿童”的心理确实有亚健康表现。父母外出打工,使他们被迫成为“留守儿童”这一事实在他们的心里已形成了阴影。
据2006年10月湖北师范学院关于“留守儿童”心理状况调查研究显示:父母均在家的非“留守孩子”在人际交往和自信心方面要显著高于单亲外出的留守孩子;而单亲外出的留守孩子在这方面又显著高于双亲外出的留守孩子。储某会做出那样的举动是其自卑心理或者说是其自信心不够的表现。在胡某的心里,“留守儿童”是一
群特殊的群体,是一群受同学、老师、甚至是社会鄙视的人群。在他的内心深处,“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词汇已经使自己与别人不一样,因此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他才会有如此强烈的表现欲,迫不及待地想得到别人的认可。
在他这种自备心理的背后,是多种原因造成了他现在这样的心理状况。
首先,最为明显的必然是亲情的缺失。由于父母外出,有的几年不归,有的音讯渺茫,有的孩子甚至数年见不到父母。在漫长的期盼与等待中,爸爸妈妈对许多留守儿童而言,很大程度上仅仅是个称谓。记忆中父母的音容消逝殆尽,留守孩子从小缺少父母关爱,他们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导致孩子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了他们与别人的社会交往,并容易出现性格缺陷和自卑等心理障碍。
其次,监护不周、重养轻教是造成孩子自卑心理的另一重要成因。这些孩子有的是由祖父母照顾,有的寄养在亲戚或朋友家中,有的根本就无人监护,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父母只负责寄点生活费回来。祖辈家长虽然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照顾孩子的生活,倾听孩子的叙述,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但还是弊大于利。因为祖辈对孙辈一般都比较溺爱疼爱有加,但教育不足,亲戚朋友由于精力不足,责任心有限,更是无法严格教育孩子。留守孩子大多不愿意与代养人进行心灵沟通,与祖辈在一起时只是看看电视,不怎么说话。与亲戚朋友更是没什么话说。而无人监管的孩子在教育方面更是一片空白,他们只能独自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许多孩子甚至缺少自律意识,才会导致像胡某这样因为一句话竟与同学动起手来。
想要从根本上消除“留守儿童”的自卑心理,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能够处处感受到爱才是关键。
1.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便是一个良好的渠道。留守学生由于父母长期与之分离, 他们在心理上的情感需要就特别强烈。如果老师热情关心他们, 就可以弥补他们在家庭中缺少的情感交流。特别是当学生对某一事物面临选择或出现行为偏差时, 老师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的言语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常常有意无意地接近“ 留守学生”,在他们身上发现“ 闪光点”,便能激励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2.营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也是促使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若班集体学生关心集体,爱护集体,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团结友爱,个人的进步与集体的荣誉紧紧连在一起,在这样的集体氛围中,留守学生才能感受到他们是与整个集体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同时班主任还可相应的办法,例如把优秀学生与“ 留守学生”编在一组或同座, 建立“ 课外兴趣小组,开展“ 手拉手”结对子、“ 小组学习竞赛”等活动,让全体学生都紧紧地团结在集体之中,让“ 留守学生”切实感受到集体的温暖、集体的力量,从而弥补其家庭教育中所缺损的情感交流与沟通,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最后,应加强对“ 留守学生”的个别帮助与指导。在个别帮助时,要分清他们的不同家庭情况所带来的不同心理状况,分析其性格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发展积极的性格特征,调整消极的性格特征。如, 他们学习上有什么困惑;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交往上有什么障碍;心理上有什么想不开的等等。让他们去找他们信得过的老师谈话,内容可涉及校内外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3.建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留守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应受到学校社会的普遍关注。在学校 村庄建立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尤其重要。使此群体在学校家庭都有活动的场所。
因此,让留守学生感到温暖,感到强烈的集体归属感才是解除其自卑心理的重要方法。相信他们终能成为生活上自理、行为上自律、学习上自觉的好学生。
参考文献
《心理学教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第五篇:留守儿童问题原因分析
留守儿童问题原因分析
一、学校因素
课程安排和和学生评价标准不合理
1.课程设置方面
一、课程结构不合理
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之下,考试为纲。因此两语一数这三门课程节数较多,其他如自然、地理等自然科学一类的课程安排较少。
二、实践课程少
教师上课一般只注重课本知识的讲授,忽视实践的重要性,学生缺乏动手操作能力,不利于综合能力的提高。
2、评价标准方面
一、分数决定论。长期以来,以分数高低划分好学生和差学生,只看重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对学习后进的学生则不大注重关心,导致后进学生因为觉得不受老师重视、看不起而厌恶学习。
二、听话与否论。教师教书育人,最不喜欢遇到顶牛的学生,但由于个人的性格原因,有的学生对老师的教导不大听劝,他们也就被列入不受欢迎的学生行列。
家庭因素
(一)监护人责任缺位
孩子应该和父母在一起生活,这种共同生活能够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育提供比较理想的环境。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至少一方不能够与这些孩子在一起生活,这可能给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既是摇篮教育,也是终身教育。但单作为第一任教师、扮演者启蒙角色的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谁又能担起这个重任?
1、由祖父母、外祖父母作为孩子的监护人。一般他们能做的只是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不能在学习生活方面予以孩子更多的帮助。而又由于年龄、学历等原因,精力、能力受限,祖父母在孩子的教育管理上有时会力不从心,并且祖父母有隔代溺爱的倾向,在孩子犯错后不会深究责怪,放纵孩子,不利于提高孩子的是非分辨能力及自我反省意识。
2、由亲友作为孩子的监护人。由于不是自己的孩子,碍于情面,一般不好对孩子加以严加教育,只能是放任自流。父母不在身边,而又缺乏长辈的约束,教育和引导,孩子的成长容易走弯路。也有亲友不能够善待留守的孩子,导致孩子们的孤独感加强,心理健康问题也随之加重。
3、随着父母期中一方生活。虽有长辈照顾,但因为缺少父亲或者是母亲的陪伴和教导,也不利于孩子的性格的全面。
(二)家长观念落后
1、落后的教育观。主要体现在重智、轻德、轻情感的教育思想和行为[1]。由于常年在外打工,不在孩子身边,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多,平时更多过问成绩,忽视孩子的思想;又因为远离孩子,对孩子更多的是娇宠溺爱,而不是严格要求;而为了弥补孩子,则尽量在物质方面予以满足,忽视孩子的精神需求。这样的家庭教育下,孩子家庭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是不足的。
2、落后的人生发展观。许多外出打工的家长对子女的未来缺乏规划,或者说规划很少。有的家长本来没什么文化,又发了点小财,读书无用论在心中滋长,对子女的学习不重视。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许多人也是抱着听天由命的心态。
三、政策因素以及政策的执行
就到目前为止已经出台的政策而言,无疑是可以为解决农民工本身的就业、落户和其子女的上学等问题提供许多帮助的,不过由于个中利益牵扯,其中的很多政策不能得到很好地贯彻执行。
(一)中央的态度
早在2003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其中第六条要求,流入地政府要对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 [1 ]《家庭教育观念落后的具体表现》,杭州日报 权利。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再次重申地方政府要进一步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
(二)地方的态度
作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农民工们建设了更美观的大楼,更方便的交通设施,打造了更多的绿化,更干净的生活环境。但许多时候,付出不一定有回报,广大农民工的贡献往往会被那些享受他们辛勤劳动成果的城市居民有意或者无意地忽视掉。“如果给外地民工提供全面的服务,会带来更多的民工,会给城市的就业和管理带来更多的问题。”这是许多城市管理者和城市居民的想法。
但同时,改革也在进行。例如江苏省政府办公厅2012年四月份发文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并明确江苏省户口迁移政策。其中有一条:落户基本条件是有房有工作,租房不算。文件明确坚持以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为户口准入基本条件。
什么叫“有合法稳定职业”?就是指有传统固定工作,或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或取得营业执照、具有稳定收入并依法纳税;什么叫“合法稳定住所”?是指购买或自建的产权房,继承、受赠的产权房或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租房居住的显然不合条件。
这一规定明显将低收入的农民工收入群体排除在公安局户籍登记科的门外,有嫌贫爱富之嫌。而这一部分买不起房,不能为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做出贡献的人群,他们的子女也就享受不到作为城市户籍人群子女的同等福利待遇。既然城市无法像家一般生活,孩子们只能留守老家。
四、社会因素
就社会因素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影响,将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已经区域发展不平衡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城乡发展不平衡,具体显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再扩大的过程。2012年9月15日,首部《社会管理蓝皮书——中国社会管理创新报告》发布,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达到3.3倍,国际上最高在2倍左右,并且贫富差距正在进一步扩大。于此同时,如果把城市居民收入中一些非货币因素,如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其他福利考虑在内,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会更大。
2、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具体体现在在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软硬件方面:
一、教育方面 城乡教育差距体现在城镇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比例上,就高中和本科学历而言,城镇别是乡村的3.4倍和43.8倍。而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作为从农村来的学生,对这一点感触颇深。小学毕业时,班上50多个同学中,辍学打工的有10多人,而读初中时,整个年级从初一时的4个班,到初中毕业时,只剩下3个班。
二、医疗卫生方面 农村医疗设施简陋,医生水平参差不齐,药品价格较高,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很多。
三、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农村街头巷尾能够看到的“要想富,先修路”等标语,则是浅显却又深刻地反映了农村居民希望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脱贫致富的愿望。
因此,为了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提高生活水平,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服务,出门打工便成了广大农民的选择,但由于各种原因,进城务工的父母无法带孩子一起进城,只能与让孩子待在老家,留守儿童也就随之出现。
(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对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产生有着直接的影响。我们经常提到的东、中、西部地区是依据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地理位置两者相结合进行划分的: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129.4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13.5% ; 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9个省、自治区;面积281.8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全部国土面积的29.3%; 西部地区包括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9个省、自治区;面积为541.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6.4%。但比较三大地区的GDP却不与其面积成正比 : 2
2011年GDP 北 京 16251.93 天 津 11307.28 河 北 24515.76 辽 宁 22226.7 广 东 53210.28 广 西 11720.87 海 南 2522.66 江 苏 49110.27 浙 江 32318.85 山 东 45361.85 福 建 17560.18 2011东部GDP之和 286106.63
安 徽 15300.65 江 西 11702.82 山 西 11237.55 内蒙古 14359.88 吉 林 10568.83 黑龙江 12582 河 南 26931.03 湖 北 19632.26 湖 南 19669.56 2011中部GDP之和 141984.58
重 庆 10011.37 四 川 21026.68 贵 州 5701.84 云 南 8893.12 西 藏 605.83 陕 西 12512.3 甘 肃 5020.37 青 海 1670.44 宁 夏 2102.21 新 疆 6610.05 2011西部GDP之和 74154.2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992年GDP 709.1 411.24 1278.5 1472.95 2293.54 646.6 181.71 2136.02 1365.06 2196.53
787.71
1992年东部GDP之和 13478.96
801.16 572.55 570 421.68 558.06 864.04 1279.75 1088.39 997.7 1992年中部GDP之和 7153.33
1624.51 339.91 618.69 33.29 540.52 317.79 87.52 83.14 402.31 1992年西部GDP之和 4047.68
表二为1992年和2011年东中西部市场经济发展20年的年均GDP增长率东部GDP与中西部GDP之比。
由表一,无论是1992年我国开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20年后的2011年,东部地区GDP之和都高于中西部地区GDP之和。
由表二,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20年间平均GDP增长率都保持高位,从GDP增长率的相对差中并不能看出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有多大,但如果结合表一,则能看到地区GDP增长的绝对差。
而按照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GDP每增加1%,可以解决100万人到200万人就业(不同产业结构)。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就业与GDP增长之间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非农部门特别是第三产业的GDP增加成为创造新增就业机会的主要来源。
二、非农就业弹性虽处于波动状态,但并未表现出递减的趋势,而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
而东部地区则是GDP增长最快,非农部门发展最快最大,创造农民工就业岗位最多的地区。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东部地区现代化起步早,历史上对外经济联系密切,在改革开放之后接受大量内外投资,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迅速。
二、而在工业领域中,以轻工业为代表,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对雇佣劳动力的需求则吸引了大量来自中西部地区的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而从土地中解放出来的并且希望通过打工实现脱贫致富的剩余劳动力,这也就是“农民工”的由来。
三、家乡经济的落后、生活的贫穷迫使农民工离开自己的孩子,去到经济发达的东部,靠自己的双手去为家庭、为孩子、为自己获得到更好的生活。而孩子,只能留守。这也是“留守儿童”产生的直接原因。
(三)、城乡二元制
在1958年之前,中国人在全国范围内是可以自由迁徙和居住的,那时的户口本只是记录你姓甚名谁,并没有限制人的流动。直到1958年1月9日,第一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户口登记条例》。从当时的历史背景上看,条例的出台表面是因为大跃进时期,农村人口生活贫困,为制止农村人口盲目流入城市,保证城市稳定和物资供给而制定的;其实更深层次原因则是国家为集中一切资源,保障重工业优先发展,实现“赶英超美”的需要。
在当时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中国要实现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先进的工业国的构想,需要巨大的资金资源支持,而这一切几乎上只能来自内部。而单工业尚未发展起来时,只能是牺牲农业,利用有限的农业剩余来进行工业投资。通过粮食的统购统销制度以及户籍制度,在从农民那里拿走农业剩余的同时,也把农民束缚在农村和土地中。然后通过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控制了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和身份转换。
而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制度,在接下的数十年间却被不合理地继续实行。户籍制度的长期实行使我国形成城乡界限分明、城乡劳动力流动受阻的经济社会二元结构。挂着农村户籍的农民不能享受拥有城市户籍居民所能享受到的各种社会福利,也就是说作为没有取得城市户籍的农民的后代,同样也就享受不到作为城市居民的待遇。所以农民工子女只能留守农村,这也是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上海金融学院
邵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