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牌坊的文化内涵
牌坊的文化内涵
“它不仅是一种装饰符号和模式语言,也承载着无数个动人的故事,蕴涵着 一种独特的文化精神。”牌坊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滥觞于汉阙,成熟于唐、宋,至明、清登峰造极,并从实用衍化为一种纪念碑式的建筑,被极广泛地用于旌表功德标榜荣耀,置于郊坛、孔庙,以及宫殿、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作为一种独特的纪念碑,它不仅建筑结构自成一格,别具风采,而且集雕刻、绘画、匾联文辞和书法等多种艺术于一身。“每一座石牌坊都是一件石雕工艺品。”四川境内保留的牌坊绝大多数都为石质,中国传统的石雕技法圆雕、透雕、高浮雕、浅浮雕、平浮雕、阴线刻等,在石牌坊的雕刻中都广为应用。独具魅力的造型和精美的雕刻是最初吸引任大跃拍摄的原因。但很快,他就沉迷于牌坊背后的故事和那独特的文化精神。在古代中国,特别是宋代以后,牌坊不是一个简单的纪念碑,作为一个建筑符号,它甚至比屯兵堡垒、比官府衙门、比缴粮纳税,更加确切的体现了中央对地方基层的实际控制,因为它体现的是对中央主流意识形态的心理接受及文化认同,更加能体现地方对中央的臣服。牌坊的建造意图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功德牌坊,为某人记功记德;二是贞洁道德牌坊,多表彰节妇烈女;三类是标志科举成就的,多为家族牌坊,为光宗耀祖之用;四类为标志坊,多立于村镇入口与街上,作为空间段落的分隔之用。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原因,中国政治体系早熟并迅速进入大一统时代。一个地域跨度如此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在没有建立数目字管理的基础上长期维持它的统一,在一些西方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奇迹,在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的解释里,处在中间维系庞大帝国中央和基层联系的单薄力量,就是道德教条和儒教意识形态理论。遍布于各地的牌坊,即是普通民众向这种道德体系和意识形态理论皈依的标志。节烈女子对爱情忠贞刚烈一片痴肠、伟男儿功业彪炳拓土开疆、慈爱母亲含辛茹苦照顾教育孩子长大成才、老师苦心教授学生桃李芬芳„„细细读来,每一处牌坊都是一篇曲折回环的故事,都是一唱三叹余韵悠悠的乐章。“512”汶川大地震,使得四川境内地面文物遭受巨大破坏。提及这次灾难,任大跃忧心忡忡,担心着不知道有多少他拍摄过的牌坊被毁于地震,它们都是唯-的、不可替代的更不可复制的。面对一幅幅过往拍下的牌坊照片,他黯然神伤。
牌坊不只是起着一个点缀装饰的作用,其中蕴涵的文化内涵也很深刻。中国的古人立牌坊是一件极其隆重的事,每一座牌坊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而这些内涵和象征,主要是通过牌坊上雕刻彩绘的各种图案花纹,用隐喻手法表现出来的。例如牌坊上常有这些图案:龙凤:如果你看到哪个牌坊上刻有龙凤,那一定与皇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龙乃百兽之尊,是封建社会中作为至高无上的皇帝的象征;凤乃百鸟之首,封建社会中常用来作为高贵的皇后的象征。蝙蝠:因“蝠”字与“福”字谐音,因而成为好运气和幸福的象征,人们常常以五只蝙蝠组成图案雕绘在牌坊上,以象征长寿、健康、富裕、平安、人丁兴旺及子孙满堂等五种天赐之福。鹿:与“禄”字谐音,常被用作牌坊雕绘的图案,以象征升官晋爵、高官厚禄。鱼:与“余”谐音,常与水塘、荷莲一起组成图案被雕绘在牌坊上,以象征金玉(鱼)满堂或连(莲)年有余;同时,鲤鱼跳龙门又是读书人金榜题名、荣登仕途的代名词,因此,鲤鱼腾浪也常被用于雕绘牌坊的图案,以象征科举及第、金榜题名。松、鹤、龟、麒麟、荷花、荷叶、牡丹、如意等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花卉和器物也常被刻绘在牌坊上,表达长寿、幸福、健康、吉祥、如意等丰富内涵。
除了这些动植物的图案外,牌坊最大的特色还有“坊眼”。比如北京中山公园进口出的牌坊,上面就有郭沫若题写的“保卫和平”四个字,为的就是表明这座牌坊的建造对象和建造原因,否则就失去了建造的意义和价值。另外还会在牌坊上注明牌坊是为谁建的、为什么事建的、由谁建的和什么时候建的等内容,有的还会题写对联。这些文字,可都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人们的人生理念及封建礼教、传统道德观念的集中表现。
但是,在等级制度森严的过去,立牌坊是一件极为隆重的事,并不是谁都可以立的。根据当时的规定,凡是进入国子监读书和获得举人以上功名的人,方可经地方官府审核批准后,由官方出资建功名坊。至于立贞节牌坊、仁义慈善牌坊、功德牌坊者,要求就更严格,须经当地官府查核实后逐级呈报,最后由皇帝审查恩准,或由皇帝直接封赠,方能建造。即使允许建造,建造什么规格的牌坊,也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如只有帝王神庙、陵寝才可用“六柱五间十一楼”,一般臣民最多只能建“四柱三间七楼”;但孔庙的“万古长春”坊仅是一个破例,因为人家可是“孔圣人”。所以在当时来说,如果一个人能获得皇帝降旨建造牌坊,那对这个人、这个家族乃至这个地方来说,都是一种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的殊荣。
从牌坊看中华文化的趋同性
牌坊本身并不表义,仅是一个抽象的符号,虽因材料的不同而有木牌坊、石牌坊、砖(琉璃)牌坊(用砖砌成凯旋门的形式,再在其外表用琉璃贴出柱、梁、斗拱、檐口等组成的牌楼形状)的区别,又因大小的不同而分两柱、四柱、六柱等三种,还因形式不同而分为起楼(有屋檐)、不起楼(无屋檐);有冲天柱(柱状如华表,高出檐顶)或无冲天柱等等,但做法上均有一定的格式,可按一定的规则,例如算出各部件的尺寸及相互间的比例关系,所以一提到牌坊,就可以大致想到其形状,而不象西方的纪念碑追求各自不同的个性,我们通过牌楼可以看到中华文化的趋同性,认识中西文化的差别。
牌坊--坊巷的门牌
自从改为坊巷制以后,坊的围墙取消了,坊,仅仅是一种行政区划,能够体现坊的只有坊的标志牌坊而已,牌坊与坊似乎已成为一体,所以乾脆把牌坊称作坊,我们在看史料时首先要辨明这“坊”是聚居区还是牌坊。例如浙江《镇海县志》载:嘉定八年(1215),代理知县戴栩“始立门牌,各以坊市旧事”建了通利坊、永安坊、景福坊、荣贵坊、淑孝坊、富德坊、亨济坊、柔远坊、栖凤坊、孝行坊、和丰坊、保定坊、善庆坊、上安坊、清宴坊、洪化坊、仙桂坊、神秀坊、宝山坊;从该县志的附图--宝庆县治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9个坊均是按编民的老规矩建立的行政区划的名称,是坊巷制而不是里坊制,其中有通利坊等等4个坊用牌坊作为标志,还有五个坊未设牌坊,仅是地域的位置,从图2看来,这五个坊均位于城市的边缘。图中还有引铺、西KE(石旁加可)、利涉道三座牌坊,从坊名上看与其他作为坊名的牌坊不同,未加坊字,这三座坊是作为道口、水闸等的标志物,可见,此时的牌坊
已作为一种独立的标志建筑而扩大了其使用范围了。
牌坊--商业的标志
牌坊作为坊门的演变物,自然也保存了坊门的旌表功能,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尤其是明清两代旌表成为牌坊的主要功能,所以有人把牌坊称为中国所特有的个人纪念碑。明朝的牌坊,以科举(状元、进士……)和高官(尚书、御史……)牌坊为多;(左图,安徽歙县1584年示建的明代大学士许国石坊)清朝则以贞节孝义牌坊为多(右图,四川的一座节孝坊)。据《吴县(今苏州)志》载,明时吴县境**有牌坊123座,其中科举高官的占99座;清时牌坊113座,其中节孝坊有力7座。再如前面提到的镇海县,明时50座牌坊中,高官、科举的占34座;清时49座牌坊中除孝子、乐善好施两座牌坊外,其余47座全被贞女节妇占去了。每一座贞节牌坊,都记载着一段悲惨的反人性的历史,对妇女压迫的程度与贞节牌坊的数量是成正比的。明清两代“个人纪念碑”泛滥,可能与旌表政策放宽有关。据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旌门法式中所述:“旌门之式,旧最繁重……皆官为建造也,今制应旌表者官给银三十两,听其家自建。”由于官府所费不多,自然可以放宽审批,于是中了科举和做了大官的人,自有巴结者张罗,为其树坊,而家族人等,也愿抬出个把孝子节妇以为门第增光,一时竟纷纷立坊,成为时尚。也有对这种立坊之事不以为然者,如范正平不愿接受地方官为他家树立“忠直牌坊”,他说:“于通途广陌中为往来之观,以耸动庸俗,不可也。”总之,这种“个人纪念碑”往往几代人后即无人照管而自然损坏了;象安徽歙县棠越村的七座贞节石牌坊那样完好地保存下来是很难得的,木牌坊毁于战火自不必说,即使是石牌坊有时也难逃厄运,如《灵宝县志》光绪二年(1876)刊本就有这样的记载:“旧有牌坊八十座,因流寇陷城,欲于潼关筑坚城,利用牌坊之石巨而近,遂拆运以去仅余三耳。”又如兴城县城
内大街上有两座为守边大将树的石牌坊,其中一座在文革中被拆毁了。牌坊--公共建筑序列的组成部份
牌坊不仅具有标志和旌表作用,还是构成建筑空间,加强公共建筑群体序列和轴线作用的建筑处理手段,由于牌坊本身能使视线穿透,所以用它来围合的空间较之中国建筑习用的用围墙和建筑来围合的封闭的庭院来得通透、开朗和活泼,所以自从有了牌坊这种建筑类型后,在学宫庙宇等前面,往往都用牌坊来组成一个学前庙前广场。中国建筑十分重视空间序列,往往用中轴线将一幢幢建筑和一个个庭院串连起来,使人在沿着轴线绕过一幢幢建筑后,体会到建筑群体的恢宏,但这种在头脑中形成的虚轴线往往不易体会,所以一般人只有登上景山才能体会到从正阳门经故宫、景山直到地安门钟鼓楼这条轴线的宏伟气势。相反,西方建筑的轴线是实在的,是由两旁建筑所限定,使视线只能沿着一定的方向看过去,所以轴线和视线是一致的,易于理解的,尽管不易产生那样宏伟的气势却具有直观性。牌坊出现以后就使中国的建筑序列增加了可理解性,因为牌坊是可容视线穿透的,将牌坊组合到建筑序列中或建筑序列的端点,均有增强序列效果的作用。例如北京昌平的明长陵有长达七公里的神道,一座六柱五间的巨型石牌坊作为神道的起点,人们在未进入神道之前,就透过牌坊看到了远远的明楼和宝顶,这样长的轴线一下子就被收入眼底,设想如将石牌坊换成一座山门,就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效果。所以明清以来,在陵墓、庙宇、学宫、社坛、苑囿等等公共建筑
中,用牌坊来增强空间的艺术效果是很常用的手法,而且保存至今的也最多。
第二篇:文化内涵
第一章医院简介
三原县中医医院成立于1978年,由原城关地段医院易建而成。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国家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是我县唯一一所以中医特色见长的综合性医院,是我县职工(居民)医保、新农合、残疾人鉴定定点医院。2010年与陕中附院建立协作关系,加挂陕中附院三原医院牌匾。医院先后被评为陕西省卫生行业“文明示范单位”、咸阳市“优秀中医医院”和“中医药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三原县“文明标兵单位”。
医院位于县丰原街中段,占地15亩,建筑面积8000㎡编制床位180张,年门诊量9万人次,医院现有职工273名,其中卫技人员198名(高级职称18名,中级职称50名),医院拥有螺旋CT、彩色B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流变、C型臂、腹腔镜、电脑牵引床、CR及电透系统等30余种100多台件先进的医疗设备。
医院设立两个门诊部,开设内科、脑病科、普外科、骨伤科、疼痛康复科等30多个临床和医技科室,以及标准化的中西药房、制剂室。疼痛康复科、脑病科为省级中医特色专科,骨伤科为省级中医重点专科。
医院坚持“中西并重,中医立院,特色强院”的办院方向,坚持走专病专科的发展之路,注重中医特色优势的发挥,针灸、推拿、按摩、火罐、刮痧、艾灸等中医特色疗法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中风病、颈肩腰腿痛、椎间盘突出、股骨头坏死等顽疾的治疗上,采用中医传统疗法配以中药制剂,内服外敷,疗效显著,颇受赞誉。专科、专病、专药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医院始终秉承以人为本,质量第一,病人至上的服务理念,以弘扬、继承、传承、创新祖国传统医学为己任,注重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全力为患者提供一个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第二章医院文化
中医药核心价值理念
“仁”,体现了中医仁者爱人、生命至上的伦理思想,以救死扶伤、济世活人为宗旨,表现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爱护生命。
“和”,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阴阳平和的健康观,调和致中的治疗观,以及医患信和、同道谦和的道德观。“精”,体现了中医的医道精微,要求精勤治学,精研医道,追求精湛的医术。
“诚”,体现了中医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要求心怀至诚于内,言行诚谨,表现在为人处事、治学诊疗、著述科研等方面贵诚笃端方,戒诳语妄言、弄虚作假。
三原县中医医院院徽及释义
三原县中医医院院徽由医标和太极图案组成,意喻中医阴阳平衡衡,天地人相合的中医药人文理念。
双鱼太极图案以绿色为背景,象征着生命与健康。十字医标,体现了医务人员以病人为中心,全方位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这样一个理念,白十字代表以病人为中心,四颗红心代表对病人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
院训
爱中医,爱医院,爱同事,恪守医德,关爱病人。
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祝健康之完美。
医院精神
视病犹亲的人文精神 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 刻苦钻研的拼搏精神 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 爱院如家的主人翁精神
医院主题文化
弘扬祖国医学,继承、传承、创新中医
药文化,做中医人,树中医魂。
发展战略
中医名医云集、驰名中医药特色科室、渭北中医名院的“三名战略”。
发展定位
中西并重,中医特色突出,中医药优势明显,名医、名科、名药齐备,专科一流,设备先进的现代化二级甲等中医医院。
服务宗旨
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
第三篇:地税文化内涵
地税文化创建
一、地税文化的基本内涵: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现象,更是一种理念、一种品行、一种责任、一种资源、一种动力。
二、意义:
加强地税文化建设,是地税部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也是地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开展地税文化建设,是地税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主动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对地税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着眼于实现地税部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立足于对人的管理,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培养人,统一个体目标与团队目标,充分发挥每一个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地税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加强地税文化建设,是地税部门增强管理效能的有效途径。我县地税经过多年的创业与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制度体系,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信息化建设的提速,构筑了科学、严密的管理平台。但同时在管理中也存在刚性有余、柔性不足的缺陷。加强地税文化建设,能使各项管理更具人性化、科学化,使地税部门的管理工作实现由生硬化管理到情感化管理,控制式管理到支持式管理,他人管理到自我管理的转变。
加强地税文化建设,是地税部门提高干部素质的必要手段。高素质的地税干部队伍是做好地税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当前社会文化交融、思想碰撞、信息庞杂的现状,对地税干部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少数干部在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中迷失了方向。有的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在工作中敷衍塞责、推诿扯皮、效率低下;有的缺乏改革创新精神,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还有的一味追求个人物质利益,盲目攀比,只讲待遇不比奉献。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应通过先进地税文化的导向、约束和凝聚作用,引导广大地税干部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就一支思想作风硬、业务素质高、服务意识强的地税干部队伍。
三、目标: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引导地税干部牢固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世界,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辩证的思维方式;引导地税干部学习邓小平理论,忠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教育地税干部牢记地税工作宗旨,不断激发他们献身地税、富民兴赣的豪情壮志。
以表率引领人。在地税文化建设中,应该注重发挥地税部门各级领导的组织、推动和示范作用,使他们在决策过程中,能始终贯彻先进的文化管理理念,在品德修养、处世行事、个性风格、管理作风、兴趣爱好等各方面都蕴含先进文化气息,率先垂范,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带动干部职工。
以教育塑造人。教育干部职工恪守“文明执法、诚信服务、团结协作、敬业奉献”的职业道德。同时,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引导干部职工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在学习中立德、培智、陶情、修身。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构建多层次、大规模、规范化、高效益的教育培训格局,全面提升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
以榜样激励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地税文化建设中,应当注重挖掘、培养和树立系统内的先进典型,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把抽象的文化理念变成生动形象的案例与事迹,把精神的感召变成共同的行动。通过对先进典型的宣扬,在干部职工中形成弘扬正气、见贤思齐的良好氛围。
以制度约束人。制度管理既是文化管理的必要前提,也是其重要的组成内容。地税文化建设也包括制度建设,且应当注重对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注重对干部职工心理状况的研究,使制度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干部职工,更加人性化,让干部职工感情上易于接受,在自觉遵守制度中养成良好的工作学习习惯。
以机制奖惩人。文化建设的核心应当定位在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上,通过公正的目标管理、公正的绩效考核、公正的选人用人,构建“有为才有位”的竞争激励机制,让干事者海阔天空,让败事者寸步难行,使地税这个团队充满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四、创建主题与过程:
(一)物质文化,扎实基础。①物质文化首先体现在地税工作 的产品上,体现在地税收入,“两个比重”不断提高,地税总量不断做大上,通过深化征管改革,堵塞跑冒滴漏,做到应收尽收。②物质文化与基层建设相结合,建设美丽、舒适的工作环境,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③物质文化与信息化相结合,把纳税税有关信息纳入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提升信息化运用水平,促进地税各项工作上新台阶。④物质文化与征管改革相结合,只有不断创新,形成与税收征收管理相适应的征收管理方式。⑤物质文化与职工培训相结合,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地税队伍。
(二)行为文化,体现满意。行为文化要规范三个方面的行为,地税部门自身的行为,地税部门内部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地税部门与外界打交道时的行为。①规范仪表,统一着装,注意自身形象。②团结协作,互帮互助,防止推诿扯皮,等、靠、拖现象,要让自已满意,领导满意,社会满意。③优化服务,改进办税服务流程,让纳税人满意。也就是说通过三个方面的行为规范使执法行为服务化、服务行为规范化、管理行为人性化,以重塑地税新形象。
(三)制度文化、规范有序。①制度文化与规范化相结合,继续完善税收征管、办税服务、勤政廉政、人事管理、教育管理、内务管理等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形成程序化、标准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制度,建立一套运转协调、规范有序、良性互动的制度体系。②制度文化与科学化、精细化相结合。建立科学化、精细 化的管理制度,制定标准化操作性强的税收管理及监督制度,有利于改变“疏于管理,淡化责任”,加强税收征管和责任追究,强化责任意识。③建立激励制度,使人工作劳有所获,劳有所成。
(四)精神文化,不断升华。精神文化是地税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能统一思想树立地税良好形象。①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培养人、发展人,把税收事业的发展与税务干部个人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激发税务干部的荣誉感、成就感和归属感。②改造地税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美好、高尚的理想、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为纳税人服务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③诠释地税精神,唱晌“和谐聚力,诚信服务,争做第一”的主旋律,让地税精神深入人心。④树立典型的人和事,让地税文化核心理念生动化,具体化。⑤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适时举办歌咏、演讲、摄影、书法、写作比赛,精心组织文娱活动,营造健康、祥和、温馨的文化氛围,提高干部文化素养,丰富干部业余文化生活,陶冶地税人情操。
五、创建基本方法:
地税文化,不仅仅是地税机关的文化,更是每一位地税干职的文化。开展地税文化建设就是为了统一思想、规范行为,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激发广大地税干部情趣健康的精神追求和地税长足发展的原动力,逐步由文化育人、品质塑造、道德示范,走向科学管理和文化管理的轨道,推动地税事业的全面 建设。
1、营造心灵文化
以开展一个课题调研为先导,“兼爱”、“尚贤”、“节俭”等积极思想;为人学儒,力求将儒家为人的优秀价值原则转化为时代精神为地税干部所继承。在此基础上,开展“全员通读一本国学书”活动。还可邀请国学教授以“国学经典与和谐地税”为主题,开展一次结合实际、旨在普及、深入浅出的国学知识辅导讲座,借助国学加深地税干部对构建和谐地税的文化自觉。为巩固学习成果,结合各自工作、学习和生活实际,就个人学习重温国学的感悟和收获,开展一次面对面现场书面交流,深化学习效果。以此来提升地税干部应对工作生活学习压力的人生智慧,形成全局共同价值理念和组织共同愿景的全员价值认同和文化自觉。
2、点亮内部文化
可进行运动会、地税干部书画摄影作品展,也可进行地税征文比赛、地税建设大家谈、局长授课、专家讲座、分局长、股长论坛、标兵演讲等一系列活动,多方面反映地税文化发展的喜人景象。
点亮内部文化的关键是“以人为本”,以“人人参与”满足归宿感、激发凝聚力。“人人参与”不仅可以拉近干群距离,融洽职工感情,增进相互友谊,而且可以激发内在活力,培养团队精神,展示地税文化。以“人人展示”满足荣誉感、激发向心力。以各种活动为干部职工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在竞技中展示健壮体能;在征文中展示写作技能;在摄影中展示艺术天赋;在演讲和歌咏中展示表演才华;在“人才特长”中展示个人才能。“人人展示”在激发职工荣誉感和团队向心力的同时,以“人人实现”满足成就感、激发创造力。“人人参与”既满足了干部职工的成就感,又激发全员自觉融入和谐地税建设。
3、融入家庭文化
突出家庭文化氛围建设,每家设有书房、书橱,有藏书,宽带网线铺进家,励志楹联贴上墙。干部家中不设酒场、麻局。注重子女教育、家庭和睦、邻里互助和家属在其就职单位的争先创优,定期举办的家庭才艺展示,每月设创新学习“红花奖”,悬挂了学习成语典故画匾,开展廉政文化进家庭、健康书报进家庭、知识信息进家庭、法律法规进家庭“四进”活动,把丰富多彩的家庭文化有机的融入地税“大文化”建设中。
4、温暖征纳文化
把文化建设向纳税户延伸,向企业拓展。可举行税企篮球友谊赛,将税收宣传带进赛场,在紧张刺激的竞技氛围中,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加深税企友谊,增进征纳互信。还可以举办税收管理员知识竞赛,邀请辖区纳税人代表参加。通过各队税收管理员娴熟的业务技能 PK,让台下纳税人了解税收管理流程,熟悉纳税申报知识。竞赛还可特设纳税人观众题,通过现场抢答形式实现征纳互动,使纳税人在妙趣横生的比赛中汲 取税法知识。
5、延伸社会文化
通过税收宣传队巡回宣传,增进地税与社会和谐。可组织由地税干部和社会文艺工作者组成的“地税之星青年志愿者艺术团”,艺术团可不定期开展下工厂、赴村组、进社区巡回演出活动,用大合唱、舞蹈、小品、诗朗诵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税收政策,传播地税文化,促进社会和谐。还可开展地税干部情系社会志愿者服务队服务纳税人,帮扶弱势群体。
六、征求地税文化的基本理念:
地税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团结奋斗,自强不息、公正执法、廉洁奉公
地税宣言:无私地为共和国聚财,真诚地为纳税人服务
地税誓言:忠于国家、恪守法纪、献身地税、服务人民
治税理念:依法治税、从严治队、科技兴税、科学管理
人才理念:尊重个性、开发潜能、倡导竞争、崇尚创新
管理理念:人本、民主、科学、质量、效率
服务理念:为经济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纳税人服务
职业理念:爱岗敬业、廉洁奉公、勤征细管、精通业务、诚实守信、文明服务
修养理念:自省、慎独、谦和、诚信
价值理念:国家至上、事业至上、纳税人至上
第四篇:“和”的文化内涵
“和”的文化内涵
2013年10月14日
来源:人民论坛10月上(总第418期)
作者:张立文(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国学研究院院长、孔子研究院院长)
传统经典中的“和”
“和”的历史非常悠久。“和”在甲骨文中为“龢”,后来演变成了“咊”,这两个字形在《说文解字》、《康熙字典》中可以查到。“和”是一个形声字,从“口”,“禾”声。口是用来吃饭的,禾代表粮食。“和”的本意可以理解为:人人都有饭吃,天下就和平;如果没有饭,天下就乱了。我们说“民以食为天”也是同样的意思。
《说文解字》讲“声音相和”,我们现在也讲“唱和”“和声”,“和”有附和的意思,也有和谐的意思。
《周易·中孚卦》说:“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意思是有只鹤在山阴鸣叫,它的孩子应声附和;我有好酒,与你共同享用,这是周易里面最优美最有诗意的一句爻辞。《兑卦》初九爻辞为“和兑,吉”,“兑”是愉悦的意思,同性相遇,不是敌对而是和谐互助,所以大家都很愉悦,结果也是吉祥的。
《尚书·尧典》曰:“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帝尧能发扬大德,使家族亲密团结。家族亲密和睦了,又明察其他各族的政事。众族的政事辨明了,又协调万邦诸侯,天下民众也随着变化而友善和睦起来。“亲九族”就是首先把自己的宗族治理好,使之相亲相爱,和睦相处;“平章百姓”就是继而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进而使各国团结起来,这就是“协和万邦”。
《尚书》中,周公曾讲,家族不和要努力使之和睦;国家之间不和,也应力争使之和谐,这是天的意志。因为当时人们有“天命论”、“君权神授”的观念,君主要“敬德保民”、“以德配天”,否则将会失去统治资格,而国家之间的和谐正是天的意志。
从五经的记载来看,《诗经》里有“和羹”一词,指很美味的肉汁。《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了齐景公和晏婴有一段对话,讲“和”与“同”的关系。齐景公曰:“和与同异乎?”晏子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xī hǎi)盐梅,以烹鱼肉,燀(chǎn)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
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肉加上酱醋盐等各种材料,适当调和才能成为美味的汤汁。从政治上说,如果君主认为某个方案是正确的,臣子应当指出其中问题,使之完善;如果君主认为某个方案不好,臣子应当指出其中合理的地方,改掉其中不好的方面。因为应该听取不同的意见,才能使一个政策、方案得到完善,国家才能够治理好。如果唯唯诺诺,始终与君主一致,那就没有进步,“同”就像水加水,没有任何味道。
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也是这一思想的延续。“和”不排斥不同。正因为有矛盾有冲突,才能和谐、完备。
过去认为“和谐”就是没有冲突和矛盾,实际上是对中国“和同之辨”的一个误解。如果没有冲突、矛盾,讲“和”就没有意义了。孔子讲“礼之用,和为贵”,礼的目的是可以促进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不仅儒家强调“和”,老子也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为什么要讲“和”?当时春秋战国礼崩乐坏,诸侯国战争频繁,所以都期望和平、和谐。
《国语·郑语》史伯对郑桓公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涉及到天地万物从哪里来的问题。还说:“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五行是相生相克的,例如水克火,看起来很矛盾、对立的事物,却正是产生新事物的基础。
《周易·系辞传》曰:“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阴阳相互融合,才能生成万物。这说明,当时思想认为,有冲突才有和谐,有和谐才能生万物。这是当时中国人一个基本的思想。
民间思想中的“和”
春秋战国时期,儒道墨法思想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而秦汉时期,国家的统一,让统治者对“同”产生更多偏好,强调思想要统一。秦朝以法家思想治理天下,对于儒家思想有不同看法,所以有焚书坑儒之事。为了治理的方便,秦朝要求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而汉武帝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这种条件下,“和”的思想到了民间,变成了“草根文化”。民间对于“和”的追求一直不变,比如中国很多地方,男女结婚时都会供奉“和合二仙”的画像。“百年好合”,“好合”便是有男有女,家庭和谐。
关于“和合二仙”在民间有多种传说。
唐代对于“和”有个故事。一家四口,有兄弟二人。哥哥到边疆打仗,父母非常担心,挂念儿子在外是否安好,经常念叨,想起来也经常流泪。弟弟安慰父母,不要担心,他去看看
哥哥情况到底如何。于是他到边疆去,万里长途,一天就回来了,并带来了哥哥的平安信,于是被称为“万回哥哥”,以其象征家人之和合。自宋代开始祭祀作“和合”神。
除了“万回哥哥”,唐代还有关于“和合二圣”的传说
苏州有个寒山寺,因为张继的《枫桥夜泊》而很有名。相传当时有两个和尚,有一位为寒山,有一位叫拾得,关系很好。寒山是个诗僧,曾隐居在天台山寒岩,因名寒山。拾得在国清寺做厨子。寒山和尚经常穿着草鞋破衣服,显得有些癫狂,而拾得经常将寺院的饭菜给寒山吃。国清寺的丰干和尚见他俩如此要好,便让寒山进寺和拾得一起当国清寺的厨僧,自此后,他俩朝夕相处,更加亲密无间。寒山和拾得在佛学、文学上的造诣都很深,他俩常一起吟诗答对,后人曾将他们的诗汇编成《寒山子集》三卷。这两位唐代高僧,于唐代贞观年间由天台山至苏州妙利普明塔院任主持,此院遂改名为闻名中外的苏州寒山寺。至清代雍正十一年,皇帝正式封寒山为“和圣”,拾得为“合圣”,“和合二圣”从此名扬天下。姑苏城外寒山寺是和合二圣“终成正果”之处,其间的寒拾殿,至今供奉着寒山拾得精美的木雕金身雕像。
民间年画里面,经常是一个孩子手里拿着荷花,一个手里拿着盒子,盒子里飞出五只蝙蝠,谐音就是“和合”、“五福临门”,表达了民间对于“和”的认同,寄托了人们的美好祝福。
前几年台湾连战、宋楚瑜、郁慕明等人访问大陆,连战到北大演讲,郁慕明到人大演讲。当时送他们一个礼物,是请徐悲鸿儿子徐庆平画了一幅“和合二仙”的画,我题了“和合”二字。当时这幅画很受关注,两岸是兄弟,兄弟应当和合,不应当敌对。
“和”的当代意义
自古以来,中国人已经把“和”落实到生活中,成为中国人重要的信仰和思想观念,对中国人影响非常大。家庭内部有“家和万事兴”之说,人与人之间讲“和气致祥”,做生意讲“和气生财”,国家之间讲“和衷共济”。
尽管秦汉以后国家讲“同”比较多,但是在处理国家、民族关系中,非常强调“和”,主张民族和谐,所以很多公主嫁到少数民族地区,用“和亲”的方法化解冲突,对保障边疆人民生活的安宁,有重要意义。明代郑和下西洋,比美洲发现新大陆早好几百年。郑和到达的地方,并不是把那个地方变成我们的殖民地,都是传达和平的主张,而不是像之后的英国,称“日不落帝国”。郑和到西洋各地,不仅没有掠夺,还给他们很多东西,例如瓷器、丝绸等。清代,承德很多寺庙,如“外八庙”等都是主张民族和平。
新中国成立之后,“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原则。我国奉行和平外交策略,主张国家之间的矛盾通过对话、谈判来解决,而不是通过战争来解决。例如关于钓鱼岛问题,老一辈领导人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就体现了和平与合作的意识。新中国处理国际争端,都是主张通过和平手段解决问题,这也是继承了几千年来和平外交的传统。主张和平,并不是我们的权宜之计,而是历来如此。国际上其他
国家领导人、政治家们如果有智慧的话,应当从中国的过去看现在,从现在看未来,中国过去主张和平,现在主张和平,未来也是主张和平的。我们只是保卫自己的领土,而不会侵占别人的领土,不会侵略扩张,也不会称霸。
国家有和平才会有发展,国家和平共处才会安宁。现在埃及、叙利亚**,人民无法安定地生活,也就难以发展经济。处理国内事务也是如此。“文革”十年**,无法发展经济,受害的是老百姓。改革开放之后强调安定团结,经济就快速发展。
和平,是实现中国梦的保证。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人民要幸福,必须安定团结,这就是要“和”。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转型期,社会有很多矛盾、冲突、问题,如贫富不均等。这些问题不能通过对抗、暴力方式来解决,必须通过和谐的方式来解决。很多人采取对抗的办法,对国家不利,对自己也不利。
我们讲“和谐”并不回避矛盾。正因为有矛盾冲突,我们才需要“和”,“和”也是唯一的解决方法。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通过“和”的方式来解决矛盾、化解冲突。张载有句话叫“仇必和而解”,我们之间的矛盾冲突甚至仇恨,都可以通过“和”来化解。这也是中国几千年来经验的总结和体验。
人类在21世纪所共同面临的冲突,错综复杂,千头万绪。概括起来有五大冲突和危机:文明的冲突,互联网普及化,把世界联成一片。这不一定就会消除不同国家、民族、宗教以及种族之间的冲突,有可能使不同文明传统国家在某些方面冲突加剧;人与自然的冲突,造成了生态危机,人类以自我中心主义去征服自然,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平衡,自然不堪人类的蹂躏而报复人类,人类所酿成的苦酒,最终都要由人类自己来喝掉;人与社会的冲突,现代国际社会南北贫富不均,东西发达与不发达失衡,地区性的战争和冲突不断,恐怖活动猖獗,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富的安全和社会发展;人与人的冲突,人情淡薄,道德失落,行为失范,只讲私利,尔虞我诈,坑蒙拐骗,人与人关系紧张,道德危机深重;人的心灵的冲突,现代人际疏离,老小失养,孤寡无依,加之竞争激烈,生活紧迫,人际紧张,人的精神世界极度空虚和孤独。
“和而不同”、“和为贵”的理念是化解这五大危机的利器。“和合”的人文语境是生命智慧的觉醒、时代精神的显示、社会风尚的趋向。在后冷战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网络普及化,和平、发展、合作成为世界绝大多数人的共同呼声和诉求,而成为时代的主题。中国在经历浩劫性的“文化大革命”**后,人心觉醒。安定团结、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建构和谐社会成为人们共同心愿和要求,在这种国内外格局大变化的语境下,提倡“和合”应天顺人,和合化生。
第五篇:设计文化内涵
设计直到现在,人们已渐渐地明白,设计是为人,而非产品或金钱,慢慢地明白了设计的这种人文精神。
而如何使中国的设计更具民族性和本土文化的特性,这是中国设计走向世界的根本,也是立足世界的根本。
中国的本土文化是什么?是儒学文化、五千年的封建文化,这些文化随着具体的事物通过视觉表现出来,如国画、书法、易经、禅学、五行八卦等等。民间有剪纸、泥塑、木版年画等,这就是一种文化,是现代设计在中国急需的养科。
俗语说:“根深才能叶茂”,中国目前的设计借鉴甚至抄袭西方的很多,这只是一种盲目的拿来主义,我们可以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的设计观念,而无需从形式上去照搬,这种照搬只会越来越失却本土自己的东西,跟着别人的步伐走。
我们一直鼓吹要和西方接轨甚至对话,这种接轨是要求有自己的东西,本土的文化内涵在里头,否则只是东施效颦,让别人耻笑而已。
香港的著名设计师靳埭强之所以走向成功,不仅因为他有一流的设计意识和头脑,也由于他在设计中加入了许多很中国化的东西,如中国古钱币、水墨文化、儒家文化,他很聪明,很懂得如何将浸淫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加入一些现代的调味剂呈现出来。他就这样一步步地跨向了世纪一流平面设计大师的行列。
另一方面,中国化的东西更能使人感到一份亲切,一份自豪,更有一种国人的设计文化。在20世纪前的欧美,没有一个艺术家会在画布上留出这么大的空白,然而,传统的中国画家们都把这片空白看作让人发挥想象的依据,中国的哲学就是强凋的万物变化不定。每当我在寻找这种契合点时,看到日本的设计作品,特别亲切,觉得自己找到了,找到有深刻理性的感性作品。古代日本是自然崇拜。一千年前文化借鉴中包括佛教、汉字书写体系和中国唐朝的艺术和建筑。日本的艺术既可能简朴,也可能繁复,既严肃又是诞,既有楚楚动人抽象的一面,又具有现实主义精神,这就是东西方交融,不正是我们要寻找的吗?从日本的设计作品中似乎看到了一种静、虚、空灵的境界,更深深地感受到了一种东方式的抽象。日本很多自称为大和民族的本土文化其实都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而中国当代的设计为什么还不及日本呢?这的的确确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答案涉及很多方面,但我觉得最根本的还是作品本身的文化内涵,如今的中国设计师可能过多地强调了形式的方面,而忽略了设计作品本身应透露出来的内容和意境。
我一直深信,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更能让人回味,让人感到一种深度,感觉到设计的这种人文精神。
用一位美国设计师普罗斯说过的话来结束本文吧:“人们总以为设计有三维:美学、技术和经济,然而更重要是第四维: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