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半年物流行业形势分析及下半年预测

时间:2019-05-14 05:44: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3年上半年物流行业形势分析及下半年预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3年上半年物流行业形势分析及下半年预测》。

第一篇:2013年上半年物流行业形势分析及下半年预测

2013年上半年物流行业形势分析及下半年预测

2013年上半年物流业总体增速放缓,物流企业积极调整应对,取得了良好成效。下半年物流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物流企业要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一、物流业总体增速放缓

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上半年物流业总体保持平稳,增速稳中放缓。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上半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93.1万亿元,同比增长

9.1%,增速较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回落0.9个百分点;物流业增加值1.8万亿元,同比增长7.4%,增速较一季度回落0.3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回落2.9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4.5万亿元,同比增长9.0%,较一季度回落0.9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回落2.8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8%,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反映出经济社会运行的物流成本仍然较高。

与2012年相比,大部分企业收入和利润平稳增长,增速有不同程度下滑。即使是快递、快运等近年来增速较高的企业,增长幅度也有所放缓,有的出现小幅下降。分行业看,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国际航运业依然低迷,短期内难以好转。钢铁、煤炭等大宗生产资料物流受产能过剩、需求乏力影响,业务下滑严重,普遍陷入亏损状态。电子、快消、医药、冷链等生活资料物流需求较旺,上升势头较好。特别是与消费类电子商务相关的物流需求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物流企业普遍面临成本上升、人员短缺、资金紧张的问题,倒逼行业转型升级。在上游环节,制造企业对物流重视程度有所提升,物流外包正在从降成本的手段向供应链优化和整合的角度转变。

二、物流企业积极调整应对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物流企业积极调整应对,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是加快战略调整。为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物流企业持续推进战略性收缩,实施业务细分和客户聚焦,核心客户收入和利润比重稳步提升。企业市场定位加快战略性转移,业务领域从生产物流向消费物流拓展,业务范围从外贸物流向内

需物流延伸。消费类电子商务物流成为战略定位关注的焦点。一体化的供应链规划和执行正在成为企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方向。

二是推进模式创新。物流企业与制造、商贸企业联动融合更加紧密,成为企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源泉。物流企业以基础物流服务和战略物流资源为依托,拓展增值服务,整合分散资源,搭建共享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代理采购、分销执行、送装一体、物流金融等新型业务模式。物流企业正在从基础物流服务向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模式转型,以物流为核心,带动商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合一”。

三是加强内部管理。物流企业逐步从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转型,从追求速度和价格向提升质量和效率转变。企业加强自身业务协同和组织管控,整合内部资源,调整组织结构,加强人才培养,推进流程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持续优化。降低成本、消除浪费、改善流程的精益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

四是加大网点布局。受城镇化推进和内需市场拉动,快递、快运、城市配送等物流企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延伸网点,向三四级市场下沉网络。高标准、规范化的物流节点加快布局建设,现代化、信息化的物流网络正在形成。一些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在国外市场推进战略布局,为国际化发展奠定网络基础。

五是推动技术应用。物流企业加大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通过物流信息化实现内部管理的标准化和外部服务的透明化。信息服务平台与实体物流平台相结合,基于信息和网络的各种模式创新不断涌现,形成虚实结合的一体化物流服务平台。随着劳动力短缺和成本上升,企业加大设施装备投入力度,逐步减少对人工的依赖,提高物流产出效率。

三、下半年物流行业形势总体判断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受国际需求不振、固定资产投资低迷和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物流企业对下半年行业形势发展总体持谨慎乐观态度。

判断一:物流战略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随着生产和流通的集中化和规模化发展,传统的分散化、小规模、同质化的物流服务已经难以满足需求,需要现代化、一体化、网络化的物流企业和服务平

台提供更具竞争力的服务。物流业发挥着降低整体成本和提高供应链效率的重要作用,成为企业新的利润来源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其战略地位将进一步提升。

判断二:供应链管理将快速兴起

在经济增速放缓时期,生产和流通企业对物流成本的关注已经从单个物流环节向整个供应链上下游延伸。生产和流通企业对物流业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传统的价格招标模式正在转变,战略合作关系越来越深化和普遍。客户企业进行物流战略规划和物流体系构建,要求提供一体化的物流服务和解决方案。

判断三:货运组织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

随着铁路货运组织变革的推进和铁路运力的释放,原有的以公路为主的货运组织结构发生深刻变化。铁路货运以其运量大、运距长、价格低、低碳环保等优势,对公路运输地位带来挑战。随着铁路市场的放开和运营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透明化,铁路运输将在长途干线运输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也带了多式联运协调发展和模式创新的机会。

判断四:物流服务网络将深化拓展

随着生产和市场范围的扩大,物流服务网络的广度和深度正在加快双向拓展。中西部区域和三四级市场将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这对物流服务的规范化、统一化、标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区域市场如何与主体物流网络融合提出了挑战。随着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体系中加快升级,对国际物流服务网络的配套保障和组织协调要求进一步提升,需要企业提前做好准备。

判断五:金融支持将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要求的进一步明确,物流业融资环境将会有所改善。贷款利率的市场化,为企业增加了选择余地。股票、债券、基金、信托、资产证券化等多层次的融资渠道将降低融资成本,扩大企业整合能力,支持企业快速扩张和兼并重组。物流金融业务虽然暴露出一定风险,但是随着企业风险防范意识和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仍然是模式创新和利润增长的重要来源。

判断六:外部进入者将改变竞争格局

电子商务、商业地产等外部进入者抓住市场薄弱环节,凭借资本、技术优势进入市场,将改变行业传统的竞争格局和运作方式。随着物流战略作用逐步显现,未来从生产、流通、金融等领域还会有更多的外部进入者进入物流领域,挑起市场格局的深刻变革。原有物流企业如果不积极应对,加快转型升级,将面临被市场淘汰的危机和风险。

四、物流企业反映的主要诉求

当前,物流企业反映的政策诉求较为集中,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营改增”后税负增加。

今年8月1日起,物流业将全面推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企业普遍反映,货物运输服务税率上调过高,企业税负将大幅增加。据测算平均增长120%左右,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效益。此外,国际货代业取消了差额纳税政策,由于上游国际运输执行免税和零税率政策,国际货代业没有进项税抵扣,如果全额征税,绝大多数企业将出现严重亏损。企业建议,对国际货代业免征增值税,这样可以解决“营改增”后对行业税负的影响,同时也符合国际惯例。

二是交通限行影响城市配送。

近年来,大中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许多城市在中心城区采取多种形式的交通限行管制,货运车辆进城普遍受到通行时间和通行区域的限制,严重影响了城市配送的正常运营。城市配送企业被迫采用小型客车运货的现象比较普遍。企业建议,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对城市配送车辆与普通货运车辆进行分类管理,将“限制所有货运车辆通行变允许城市配送车辆通行”。最大限度地减少限行时间和路段,保障城市配送通行便利。

三是物流用地无法保障。

随着城市扩容改造,原有物流用地不断“被拆迁”,而新增物流用地难以保障。物流企业普遍反映,物流用地资源稀缺,土地供应难以保障,建设规划难以落地,征地阻力日益加大。一些地方以物流名义圈占土地,更加剧了物流用地的紧张局面。企业建议,对物流设施用地应立法保护,不得随意变更用地性质和规模。地方政府应采取租赁土地方式,不再一次性出让土地,有效杜绝以物流名义圈占土

地问题,减轻企业一次性投资的压力。

四是资金压力进一步加大。

物流业资金需求量大,固定资产投资回收期长,日常使用资金周转量大,自有资金难以满足建设和运营要求,普遍存在融资瓶颈。企业普遍反映,行业融资渠道较为单一,银行贷款仍然是主要的融资渠道。行业缺乏产业基金、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融资模式,融资成本较高。此外,由于客户资金紧张,资金回款账期进一步延长。企业普遍使用承兑汇票,贴现成本支出大幅增长。企业建议,进一步放开融资渠道,降低融资门槛,理顺企业间债权债务关系,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五是分支机构设立存在障碍。

物流企业具有网络化经营的特征。企业普遍反映,许多地区不允许外地物流企业设立非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或者设置较高“门槛”作为前置审批条件。企业不得不在每个网点都设立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大大增加了企业开办和运营成本。企业建议,应明确允许物流企业设立非独立核算分支机构,取消对物流企业设立各类分支机构设置的前置审批条件。

第二篇:医药物流行业投资预测分析

中国医药工业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发展速度快于全球平均水平,也高于全国工业平均增长速度。医药工业迅速增长使医药物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市场需求的引导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一批有实力的国有或民营医药企业大力发展医药物流和电子商务。此外,第三方医药物流在中国的市场渗透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但随着大量资金开始活跃在医药物流领域里,提供专业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必然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中国医药工业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发展速度快于全球平均水平,也高于全国工业平均增长速度。

医药工业迅速增长使医药物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市场需求的引导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一批有实力的国有或民营医药企业大力发展医药物流和电子商务。此外,第三方医药物流在中国的市场渗透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但随着大量资金开始活跃在医药物流领域里,提供专业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必然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前瞻产业研究院医药物流行业研究小组分析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行,以及药品分类管理的推行,人们对医药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医药零售业和医药物流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有医药物流企业13000 家,行业呈现多、小、散、乱的格局。国药、上药、九州通这三家医药物流企业目前行业排名前三,但在整个行业的份额不到20%。

在医改的背景下,自2009 年年底以来,医药物流行业的整合不断提速。国内的医药物流巨头们纷纷在各地新建医药物流中心,或实施大手笔的兼并收购。国内的医药物流行业目前还处于扩大规模的外延式发展阶段,只有尽快进入到以技术和管理为抓手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医药物流行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分析指出,中国医药市场前景光明,中国的药价虚高根本原因在于中间环节过多,引入现代物流将会快速、高效、价廉地打造出丰厚的“第三方利润”。因此,中国医药物流市场开发潜力巨大。虽然医药物流在中国的发展前景看好,相关政策也给予了扶持,但企业在进行或投资医药物流建设时,仍需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充分考虑进入时机、市场需求、投资回报等方方面面,防止盲目跟风、一哄而上的冒进行为。

随着医药物流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国内优秀的医药物流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产业发展环境和投资机会的深入研究。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药物流企业正逐渐成为行业中的翘楚!

本报告主要分析了中国医药物流行业研究范围与市场环境;国际医药物流行业发展经验;国内医药物流行业的发展情况;医药物流商业模式;医药物流行业集成化发展分析;医药物流行业需求状况;医药物流行业领先企业的经营情况;医药物流中心规划与建设情况。

资料来源:前瞻网《2013-2017年 中国医药物流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百度报告名称可看报告详细内容。

第三篇:2012年房地产行业形势分析报告与预测

2012年房地产行业形势分析

2012年国家仍然延续上的公民福利政策之路,房地产业将在挤压与淘汰中顽强成长。

由于上对货币从紧政策、限价政策、限购都没有对商品房限制达到预期、保障性住房在人民强烈呼吁声迟缓走到台前,城镇住房刚性需求根本不会逆转,房地产业也绝对不会崩盘,商品房开发商确实难,商品房价格涨也难,降也难。保障性住房批量上市那一天,就是房地产业政策松动的光环,要等到下半年。

2012年房地产业仍属于国家为经济放缓做贡献,为国家调控GDP走势的杠杆之一。

一、房地产政策调整

2012年国家对房地产政策一是完善,二是调整,三是继续整顿,国家将进一步理顺房地产政策,纠偏改错,使其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1、国家进一步完善保障性住房基建政策与使用管理政策;

2、国家进一步完善房地产土地分类供应政策;

3、一线城市征收房产税将陆续出台;开征房产税之时,就是限购房政策自动取消之日;

4、国家按区域性调整政策性商品房政策;

5、下半年对商品房的金融政策将适度调整;

6、下半年对商品房的管理政策会也会适度调整,调整幅度不会太大。

二、土地供应量走势

土地供应量走势为:2012年土地供应总量会适度增加,但不会超过2011年15%,土地供应向政策性商品住房倾斜。对一二线城市商品住房土地供应仍属于严控范围。呈现商品住房有钱也无地的局面;三四线城市为了财政积累,将商品住房土地供应量会适量放开。1

对保障性住房,政策性商品住房和商品住房国家采用了不同的土地供应方式,政策性商品住房将是土地供应主体。

1、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方式:以计划经济形式供应占总土地供应量15%。

2、政策性商品住房土地供应方式:以计划加市场经济形式供应,实行限制性招、拍、挂。占总土地供应总量50%。

3、商品住房土地供应方式:以市场经济形式供应,招、拍、挂。占总土地供应总量35%。这样的土地供应格局基本定型。由于地方财政情况没有较大的好转,地方土地财政的态势暂时无法缓解。

三、房地产资金走势

对房地产金融货币从紧的政策会维持到明年的下半年。主要原因是以下五个问题造成的:

1、由于相互制约的税收政策与金融政策调整不到位;

2、连续出台的金融政策没有到达预期,反而拉高了CPI,CPI回落缓慢;

3、区域性产业结构趋同化现象没有进行合理调整,政府需构建防范经济

泡沫风险围墙;

4、保障性住房不能如期到位,保障性住房属于公共产品全额由中央财政与

地方财政支付,由于这两年公民福利年年超标,直接影响国家财政预算的总盘子;

5、仍然要利用房地产把过快的GDP拉下来,维持到国家理想经济目标。

所以,2012年金融管理对房地产资金走势仍处于货币从紧的态势,当国家保障性住房按计划批量上市那一天,房地产业政策就会松动,要等到下半年。

四、保障性住房走势

国家由于财政问题对保障性住房会进一步放开,让更多的民间资本融入进来,参加保障性住房建设。同时加强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监管,加强对保障性住房使用监管。保障性住房建设资与使用管理资金将以地方政府公共产品指令性任务按分配,纳入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预算。

一线城市:第一批廉租房与公租房陆续到位,第二批廉租房与公租房开建;

二线城市: 第一批廉租房与公租房部分转变为政策性商品住房销售,用来

保障资金回笼。第二批廉租房与公租房开建,来填补第一批廉租房与公租房未完成的任务。

三线城市: 第一批廉租房与公租房开建,由于资金缺口进展缓慢。

四线城市:廉租房与公租房由于地方财政无资金调配,要等到2013年启动。

五、政策性商品住房——限价房走势

限价房属于政策性商品住房之列,由于我国庞大的城镇人口对房产的需求市场,30年内房地产的需求都属于刚性需求期。由于国家对房地产实行金融严格从紧的政策,计划期的限价房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2011完成的廉租房和公租房将有一大部分会被改变性质,地方政府将保障性住房变为政策性商品住房出售。这样,既解决了庞大限价房群体的需求,又可以使地方政府可以迅速完成资金回笼,呈现政策性商品住房PK保障性住房,政策性商品住房PK商品房两种局面。致使政策性商品住房成为房地产开发商新的相互角逐的战场。

六、商品房走势

无人能够改变城镇住房刚性需求的局面,但商品房不会走出计划与市场经济共存的怪圈。土地在市场经济模式下循环,建设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循环。地方政府不堪财政捉襟见肘的压力,为了迅速回笼资金,将部分保障性住房改变为政策性商品住房的大趋势不可逆转,对商品房较大冲击的态势已经形成。2012年商品房的金融政策仍然是以从紧为主,城市商品房的态势仍然严峻。

一、二线城市商品房:按土地按市场经济运行,建设按计划经济模式中运行。全年是“紧、紧、紧、松”。商品房从紧的政策对一、二线城市的开发商来说,可能会逼迫房地产开发商转向为商业办公用房开发,这是房地产业的一个危险信号。

三线城市商品房:这里的房地产商比一、二线城市日子好过的多,他们属于在计划与市场夹缝中游离生存的企业。全年中央政府是“紧、紧、紧、松”。

地方政府是持续土地财政的做法,房地产业必须完成地方财政税收。

四线城市商品房:属于穷则思变地区。应该说四线城市房地产商日子最好过。地方政府是必须超额完成地方财政税收,乘上土地财政最后一班车。

七、商品房价格走势一、二线城市商品房价格走势仍然不乐观,三、四线城市商品房价格走势仍然和2011年一样,上涨空间较大。

一线城市价格:将回落空间4%—8%,反弹空间3%—5%。,二线城市价格: 将回落空间3%—5%,反弹空间4%—6%。

三线城市价格: 将上涨空间3%—5%。

四线城市价格: 将上涨空间4%—8%。

八、房地产业产业质量标准化走势

在房地产业的大调整中,除了去解决市场与资金问题,每一个房地产企业决策者都会想到解决本企业的产品质量问题。

2012年房地产业的产品标准化会有四点突破:

1、房地产业的产品标准化;

2、房地产业产品工艺化;

3、房地产业配套产品标准化;

4、房地产业配套产品工艺化。

现行粗框大面积房地产业建设,一无法有效的控制作业时间,二无法有效的控制建设与装修成本,三无法有效的控制作业质量。产品质量标准化与质量工艺化是我国房地业必经之路。

九、2012年房地产业的警示

1、房地产企业由于大市场原因不得已转入到商品办公用房开发时,必须考虑到本企业自有资金与确有保证的贷款流动资金能否坚持一个完整的开发周期,如果没有资金实力,进入商品办公用房开发请三思。

2、2012年房地产开发商根据房地产政策对土地的供应及土地价格问题会出现:一是对商品住房的土地需求的减少,二是违心的向商品办公用地转移,对其土地需求的增加。后者是一个危险想信号,当大量房地产商将转入商品办公用房开发时,房地产泡沫开始真正形成,其原因是资金回笼太慢,在基建过程中会有许多不可控制因素,当形成无法控制局面时,就会出现建设资金链断裂。

3、由于城市化进程过快,城市新增人口的住房矛盾会激增。

结束语

2012年国家对房地产政策是坚持宏观调控的取向不变的政策,以确保公民福利政治,以保证改革脆弱期平稳过渡。我国公民对房地产的刚性需求不会变,保障性住房回暖,政策性商品房成为市场新的垄断,商品房在困难中向前。

文档来源:白菜影院

第四篇:2018-2022年中国文化旅游行业预测分析

2018-2022年中国文化旅游行业预测分析

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政策支持

2016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实施“旅游+”战略,推动旅游与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拓展旅游发展新领域。

《规划》要求促进旅游与文化融合发展。培育以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和实践活动为支撑的体验旅游、研学旅行和传统村落休闲旅游。扶持旅游与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数字文化产业相融合。发展文化演艺旅游,推动旅游实景演出发展,打造传统节庆旅游品牌。推动“多彩民族”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集中打造一批民族特色村镇。

(二)文化和旅游部成立,将助力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发展

2018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公布。根据方案及说明,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将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为国务院的组成部门,不再保留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将文化工作与旅游工作进行更紧密的结合,既符合二者内在属性的关联,又把握了当下消费升级的内在需求;能够解决旅游开发当中的痛点,对发展优质旅游、全域旅游以及打造超级旅游IP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对发展全域旅游、乡村旅游、优质旅游,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是很大的利好。国内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进军文旅产业,特色小镇、全域旅游、田园综合体、养生度假等等主题类型层出不穷。国内文旅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此次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将有助于加大文化产业挖掘力度,推动更多旅游企业在打造旅游硬件项目的同时,加入更多文化内涵,从而助力文化旅游产业整体发展,将助推中国产生更多超级旅游IP。文化和IP将能从根本上重构旅游全产业体系,探索实现旅游产业升级与消费升级,引领旅游经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三)旅游需求持续增长

当前,我国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正处于旅游消费需求爆发式增长时期,大众旅游时代刚刚开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居民收入增加、消费升级加快,我国居民的旅游消费能力、旅游消费需求和旅游消费群体都将大幅度持续增长。

目前旅游消费者主要是中、青年旅游者。随着老年群体数量的增加,中国开始向老年社会转化,相当多的老年人由于身体好、收入稳定、闲暇时间充足,纷纷产生了出国旅游、飞机旅行、外出度假和参加各种专题旅游活动的愿望。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中国广大农民出游的势头非常强劲。无论是出游人数还是出游消费,都保持着高速增长。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约为45%,农村旅游市场是中国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巨大客源市场。

(四)红色旅游投资增速提升,舆论关注度逐年递增

2015-2017年全国红色旅游接待游客累计达34.78亿人次,综合收入达9295亿元。在国家发改委、旅游局等14部委联合公布的3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共有229个景区进入三期建设方案,占比达76.3%。红色旅游在全国范围内拥有广泛的覆盖面及良好的群众基础,随着投资增速持续提速,发展空间广阔。

与此同时,红色旅游媒体报道和网民关注持续走高,整体舆情热度全面攀升,营造了良好的舆论基础。进入2017年,红色旅游在自媒体平台中信息量快速提升,自媒体已成为红色旅游宣传推广的重要阵地。

二、不利因素

(一)休假制度缺陷

目前,国内休假制度根本不能满足大众需求,而只有科学调配,错开高峰、避开人流,才能保证休假和出行的基本舒适度。由于带薪休假落实不到位,人们旅游主要靠公共假期,加剧了出行拥堵和景区拥挤。

(二)旅游管理不到位

国家旅游局一再强调的“不合理低价、强迫消费、虚假广告、欺客宰客”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一日游”不履约、个别景区高额回扣经营扰乱市场秩序、景区流量控制不严格等问题时有发生,需要各级各部门不断完善机制、措施加以解决。

此外,旅游综合执法力度有待加强,旅游市场秩序涉及点多、面广,监管难度大,有些单位不同程度存在重投诉、轻处罚现象。同时,对于涉及跨部门、跨行业问题,存在协调联动不够积极主动、整治工作不够及时有效等问题。

(三)发展模式相对“传统”,“红色+”有待拓展

尽管红色旅游与其他优势传播资源间呈现一定的融合趋势,但总体上仍难以“独挑大梁”。目前为止红色旅游发展模式还相对“传统”,市场中出现的主要发展模式集中在纪念场馆的参观学习,生态观光、演艺表演层面,缺乏创新;“红+绿”(红色旅游+绿水青山)依然是景区产业链扩展的主要模式,“红+古”(红色旅游+古村落)、“红+乡”(红色旅游+美丽乡村)模式日益受到重视,但相关项目占比较低;感受层面的发展模式集中在演艺表演、模拟感受两个方面,发展方式相对“保守”,对于互联网+、IP打造仍欠缺方式与方法。

旅游业收入规模预测

2016年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69万亿元,同比增长13.6%;2017年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5.40万亿元,同比增长15.1%。

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将达到6.2万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3.49%,2022年将达到10.3万亿元。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预测

12.09.06.03.00.02018E2019E2020E7.26.28.210.39.22021E2022E中国旅游业总收入(万亿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红色旅游收入规模预测

2016年,财政部共安排资金15.47亿元,有效引导和支持了全国红色旅游健康有序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国红色旅游接待游客11.47亿人次,同比增长11.7%,综合收入达到3060.9亿元,同比增长17.2%。

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红色旅游收入将达到4,248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6.25%,2022年将达到7,757亿元。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红色旅游收入预测

7,7578,0005,8156,0004,0002,00002018E2019E2020E2021E2022E4,9704,2486,746中国红色旅游收入(亿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旅游演出票房收入规模预测

2016年,中国旅游演出票房维持较快增长,实际票房收入为43.03亿元,同比增长20%。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旅游演出票房收入将达到62.0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8.75%,2022年将达到123.2亿元。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旅游演出票房收入预测

160.0123.2120.080.040.00.02018E2019E2020E2021E2022E62.074.4104.488.5中国旅游演出票房收入(亿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第五篇:2018-2022年中国食品制造行业预测分析

2018-2022年中国食品制造行业预测分析

2018-2022年中国食品制造行业影响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食品安全监管加强

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的日趋重视、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的加深以及权益保护意识的增强,食品安全和质量控制已成为食品生产制造企业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国家不仅实施了严格的食品安全法,更是在政府工作中重点推进食品安全工作决策部署,加强食品安全和质量监控,强化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监管措施,加快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提高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有利于食品制造行业健康发展。

(二)电商零售快速发展 在我国,线上平台已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分销渠道,许多食品品牌逐渐实现了商品零售由线下到线上的转型,食品电商与传统的便利店、杂货店、超市和卖场相比,更符合人们现代化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能够满足市场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在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得到市场的青睐。越来越多的食品制造企业和厂商纷纷投入食品电商零售加入线上零售平台,并且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有效带动了产业经济发展。

(三)高新技术应用广泛

食品科学是高度综合的应用性学科,其他科学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都会直接或间接带动食品工业的技术创新。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与食品科技交叉融合,不断转化为食品生产新技术,如物联网技术、生物催化、生物转化等技术已开始应用于从食品原料生产、加工到消费的各个环节。营养与健康技术、酶工程、发酵工程等高新技术的突破催生了传统食品工业化、新型保健与功能性食品产业、新资源食品产业等新业态的不断涌现。

二、不利因素

(一)资源环境约束

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始终面临着资源和环境的双重约束。一方面,由于传统的食品制造设备很少考虑环境及食品安全等属性,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源浪费,污染生态环境,加工食品的质量安全也难以得到保证。另一方面,产业链上部分环节的食品制造及包装机械耗能颇高,废弃物排放量大,大功率电机、废水处理、烘干及杀菌设备等生产成本高,造成了资源环境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利用。当前,我国的整体经济向可持续发展,创造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食品工业成为共同目标,有效解决食品工业环境资源问题迫在眉睫。

(二)国际竞争激烈

全球经济发展进入了创新推动和产业振兴的时代,食品行业竞争格局不断向多领域、全链条、深层次、全利用、高效益、可持续方向发展,从根本上发生了广泛深刻的转变,将对地影响我国食品制造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食品跨国集团在全球范围内通过资本整合,以专利、标准、技术和装备的垄断及人才的争夺,将人才、技术优势迅速转化为市场垄断优势,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采用兼并、控股、参股等多种手段实现食品工业重组,对竞争力相对较弱的食品企业带来严峻的挑战。

(三)产业面临转型升级

食品制造产业长期以来的以数量扩张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仍然未得到全面改变,随着市场需求的转变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产业结构亟待优化调整。一方面,我国食品生产企业品牌发展良莠不齐,自主品牌的培育建设能力不足,食品制造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另一方面,我国食品制造企业规模与产业集中度近年来虽有所提升,但仍然存在大企业不大,小企业不小,大中型企业数量偏少的问题。市场竞争结构离散,食品工业兼并重组力度尚且不足,集约化进程比较缓慢,以至于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和专业化协作优势。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调整,促进食品制造业发展方式改变的任务依然不可懈怠。2018-2022年中国食品制造行业销售收入预测

2017年,中国食品制造业销售收入为23,118亿元,同比下滑2.12%;2018年1-7月,食品制造业销售收入为11,013亿元,同比下滑21.72%。

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食品制造行业销售收入将达到20,806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73%,2022年将达到23,177亿元。

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食品制造行业销售收入预测

25,00020,00015,00010,0005,000020,80619,76619,96421,36123,1772018E2019E2020E2021E2022E中国食品制造行业销售收入(亿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2018-2022年中国食品制造行业利润总额预测

2017年,中国食品制造业利润总额为1,851亿元,同比下滑7.48%;2018年1-7月,利润总额达到850亿元,同比减少下滑26.56%。

我们预计,2018年我国食品制造行业利润总额将达到1,570亿元,未来五年(2018-2022)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4.33%,2022年将达到1,860亿元。图表 中投顾问对2018-2022年中国食品制造行业利润总额预测

2,0001,5001,00050001,8601,5701,4371,4941,6062018E2019E2020E2021E2022E中国食品制造行业利润总额(亿元)

数据来源:中投顾问产业研究中心

下载2013年上半年物流行业形势分析及下半年预测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3年上半年物流行业形势分析及下半年预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