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申论:雾霾天气(环境问题)
“雾霾”逼近
【背景资料】
新年伊始,中国中东部各地就陆续出现大范围和长时间雾霾天气。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严重污染。一时间,雾霾、PM2.5“爆表”成为坊间热议、微博热门话题。在这样的天气下,“加强空气治理,反思经济发展方式、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普遍共识。如何利用法律手段改善空气污染,也成为了人们关心的问题。
随着北京气象史上首个霾橙色预警的发布,市民开始抢购防尘口罩,医院就诊患者直线上升,机场高速公路封闭,而上述这些问号也开始萦绕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就在1月12日晚上,“雾霾”也成为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头条新闻,播出时长几乎占了当天《新闻联播》的三分之一时间。
为何天气会这麽差?雾霾对身体伤害有多大?有关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极端天气的责任如何划分?
【江西公务员考试网解析】
第一、目前我国的大气污染治理立法应该说是已经很全面了,但仍然存在需要改善等问题。此外执法不到位、民众自觉守法意识薄弱等原因均造成我国大气污染的种种问题,如果现有法律执行到位,大气污染肯定控制得比较好。
第二、环保法律未能落实的直接原因是中国的环保投入占经济总量的比例太低,如果要维持现状的话,环保的投入应该占GDP的2%﹔如果要改善污染现状,投入要达到3%。而现在投入不足。
第三、除了自然地理等因素外,灰霾的罪魁祸首就是机动车尾气、燃煤以及工业污染。现在最重要的污染源就是机动车尾气,而尾气中的某些污染物远远比二氧化硫等危害大得多,其中就以PM2.5以及氮氧化物为显着代表。如何减少私家车以及公务车在灰霾天气的出行是现在急需解决的命题。
第四、人人都是雾霾天气的受害者,为减少雾霾天气的发生,呼吁大家都出一把力,政府环保政策要真正硬起来,落后产能必须淘汰出局,党政机关做出表率,少开公车,有车族都来响应,大家一起减少尾气排放。
第五、中国的环境污染仍在积累中,近年的治理虽有一定收效,但问题的严峻性没有好转。宏观原因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仍未完成,基础建设方兴未艾。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工地,也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而且正在成为全球最活跃的“汽车王国”。中国生产全球70%的钢铁,约一半的水泥,这些情况使当下的中国不可能像西方一样洁净。
雾霾中看“人与自然”
近日,大量一线城市被雾霾笼罩,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与自然能否和谐相处?”
目前,人吗对“人与自然”还有一些错误的认识。一方面,遭遇连绵不绝的自然灾害,看着沙漠侵蚀我们的生存空间,人们敬畏自然;另一方面,随着人类生产水平的提高,自然成为人类改造的对象,人类又妄图征服自然。这两种认识都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看到:全球40%耕地已废耕;每年有1千300万公顷的林地消失;大量生物濒临绝种危机,生物族群以快于自然率一千倍的速度死亡;75%的渔产品种类已耗尽或面临耗尽危机;过去15年的平均温度,已达到有史以来最高纪录;地球上冰冠的厚度40年来减少了40%。可以说,这一切就是人类“破坏性活动”不断叠加的结果。“要悲伤已经太迟。”我们需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关系。
为此,首先我们要要树立整体生态观。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要大力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在头脑中牢固树立起整体生态观,强调“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价值和生态经济价值,突出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其次要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作为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运用各种治理措施综合治理,坚持科技进步原则,建立科技支撑体系,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再次我们要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减轻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压力。要下大决心淘汰、关闭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设备、工艺和企业;用节能降耗、综合利用、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新工艺、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大力推广清洁生产和环保认证。最后政府部门要实行严格的环保政策。各级政府要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在制定重大项目时,要严格进行战略环评并实行公众听证制度,尽量减少因决策失误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要认真贯彻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的基本原则,不断完善环保机构管理与技术队伍建设,加强污染源自动监测站和环境信息网络建设,全面提高环境监测、监管能力;要加大自然资源、生态与环境保护等地方法规的建设、执法和处罚力度,让生产者自觉追求环保的生产方式和技术,让消费者自觉选择环保的消费方式。
同时也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要提升全社会的生态和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和生活方式。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尊重自然、珍爱生命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加大力度治理环境污染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和环境的和谐关系失去平衡,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水资源的污染、室内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等都直接对人类的健康带来危害,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重视。由于不合理的经济发展规划以及只顾眼前和局部利益,使整体环境恶化的形势得不到有效遏制。一些地方政府、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指标,对防止环境突发事故的认识不够,有的地方政府甚至出台“土政策”干扰环保部门对污染企业的正常执法。为此,政府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加大整治环境污染执法力度。到目前为止,我国针对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问题已经制定了许多法律和行政法规。但是环境污染问题一直都得不到解决,关键问题还是执行力问题。
建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一是确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法律地位,在国家和各省
市自治区环保法律、法规中增加“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条款,条件成熟的时候还将出台“环境责任保险”专门法规。二是明确现阶段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承保标的以突发、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直接损失为主。三是环保部门、保险监管部门和保险机构三方面各司其职。四是环保部门与保险监管部门将建立环境事故勘查与责任认定机制、规范的理赔程序和信息公开制度。
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应建立内部与外部相结合、多种监督手段综合运用的监督机制。在建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机制的同时,我国还需要在常规上加强对污染源的控制。
依靠科技进步,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科技研究,特别是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日用品、室内设施,并且价格要低,以代替现有高污染的物品,同时也应加强研究处理污染物的新型物质,减少国家的财政输出,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建立环境信息全面披露制度,规范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制度与程序。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地的人民政府相关部门,在应急反应的同时,要及时向毗邻和可能波及的地方相关部门通报有关情况,接到通报的部门应当视情况采取必要措施。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发布中,要做到及时、准确、权威,积极争取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环保事业是公众的事业,要加强宣传教育,呼吁公众积极参与,新闻媒体要向整个社会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建立良好的环保氛围。环境污染的防治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需要相关部门全力配合,要不断总结经验,完善制度。
第二篇:申论:雾霾天气(环境问题)
“雾霾”逼近
【背景资料】
新年伊始,中国中东部各地就陆续出现大范围和长时间雾霾天气。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和严重污染。一时间,雾霾、PM2.5“爆表”成为坊间热议、微博热门话题。在这样的天气下,“加强空气治理,反思经济发展方式、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普遍共识。如何利用法律手段改善空气污染,也成为了人们关心的问题。
随着北京气象史上首个霾橙色预警的发布,市民开始抢购防尘口罩,医院就诊患者直线上升,机场高速公路封闭,而上述这些问号也开始萦绕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就在1月12日晚上,“雾霾”也成为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头条新闻,播出时长几乎占了当天《新闻联播》的三分之一时间。
为何天气会这麽差?雾霾对身体伤害有多大?有关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极端天气的责任如何划分?
【江西公务员考试网解析】
第一、目前我国的大气污染治理立法应该说是已经很全面了,但仍然存在需要改善等问题。此外执法不到位、民众自觉守法意识薄弱等原因均造成我国大气污染的种种问题,如果现有法律执行到位,大气污染肯定控制得比较好。
第二、环保法律未能落实的直接原因是中国的环保投入占经济总量的比例太低,如果要维持现状的话,环保的投入应该占GDP的2%﹔如果要改善污染现状,投入要达到3%。而现在投入不足。
第三、除了自然地理等因素外,灰霾的罪魁祸首就是机动车尾气、燃煤以及工业污染。现在最重要的污染源就是机动车尾气,而尾气中的某些污染物远远比二氧化硫等危害大得多,其中就以PM2.5以及氮氧化物为显着代表。如何减少私家车以及公务车在灰霾天气的出行是现在急需解决的命题。
第四、人人都是雾霾天气的受害者,为减少雾霾天气的发生,呼吁大家都出一把力,政府环保政策要真正硬起来,落后产能必须淘汰出局,党政机关做出表率,少开公车,有车族都来响应,大家一起减少尾气排放。
第五、中国的环境污染仍在积累中,近年的治理虽有一定收效,但问题的严峻性没有好转。宏观原因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仍未完成,基础建设方兴未艾。中国仍是世界最大的工地,也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而且正在成为全球最活跃的“汽车王国”。中国生产全球70%的钢铁,约一半的水泥,这些情况使当下的中国不可能像西方一样洁净。
第三篇:2013申论热点雾霾天气
2013申论热点 雾霾 雾霾天气,造成城市里大面积低能见度的情况。在早上或夜间相对湿度较大的时候,形成的是雾;在白天气温上升、湿度下降的时候,逐渐转化成霾。这种现象既有气象原因,也有污染排放原因。2013年1月9日以来,全国中东部地区陷入严重的雾霾和污染天中,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至黄色预警,13日10时北京甚至发布了北京气象史上首个霾橙色预警,一月中旬,北京的空气污染指数接近了1000。从东北到西北,从华北到中部导致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大范围的重度和严重污染。
二、现象示例
据悉,入冬以来,河北南部、北京、山西东部、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湖北、湖南、江西大部、广东西部、广西东部及四川和云南局部等地有10~20天,其中江苏大部在20天以上。相比于常年同期,河北南部、北京、天津、山东、河南北部、安徽、江苏、上海、浙江、广东、广西东部等地偏多在1天以上,其中北京、天津、安徽大部、上海等地偏多3~8天,山东北部、安徽东北部、江苏大部、浙江北部及广东南部偏多超过8天。华北南部及江苏中部、四川东部、重庆西南部、贵州西部等地有8~15天能见度不足1000米,河北南部、山东西北部、四川东部等地部分地区有5~12天能见度不足500米。
三、雾霾危害
根据英国医学杂志The Lancet去年底公布的《全球疾病负担》报告明确指出2012年就有高达210万的亚洲人死于空气污染,而在全球67种疾病杀手中空污致死在中国已经排到了第四位。像是过去十年间北京的肺炎病患就增加了六成。
第一,出现霾天气时,微粒直径越小,对健康危害越大。粒径2.5微米以下的粉尘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疾病。
第二,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伤害极大。
第三,霾天气还会导致近地层紫外线减弱,将直接导致小儿佝偻病高发,并使得空气中的传染性病菌的易活性增强。
四、雾霾形成原因
入冬以来,中东部大部地区雾霾频发,雾霾日数普遍在5天以上。气象专家表示,造成近期雾霾天气偏多、偏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是污染物排放量大促成雾霾天气的根本原因。污染物主要还是人为排放,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吸入颗粒物、臭氧等。具体来说主要是机动车尾气,石化、医化及喷涂废气,火电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煤烟尘,餐饮油烟,建筑、水泥及道路扬尘等。二是1月影响
我国的冷空气活动较常年偏弱,风速小,中东部大部地区稳定类大气条件出现频率明显偏多,尤其是华北地区高达64.5%,为近10年最高,易造成污染物在近地面层积聚,从而导致雾霾天气多发;三是我国冬季气溶胶背景浓度高,有利于催生雾霾形成。
五、走出雾霾天气对第一,提高思想认识。时刻绷紧安全弦,切实增强做好恶劣天气安全工作的责任心和主动性。
第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转变发展方式已成为当务之急。一方面,企业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努力推进清洁生产,使用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少排放或不排放废气,从而实现节能减排。另一方面,大力推广高效低排放炉灶炕是改善雾霾天气的重要措施,专家指出,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约有2.26亿农户采用炉灶炕满足冬季采暖、炊事需要,每年消耗农作物秸秆、薪柴及煤炭折合1.33亿吨标准煤,直接排放二氧化碳3.46亿吨、二氧化硫79.8万吨、氮氧化合物133万吨和烟尘199.5万吨。因此在我国北方农村地区实施煤炭消费的总量控制、大力推广高效低排放炉灶炕,是改善北方地区雾霾天气的重要措施。专家建议,在雾霾天气重灾区的城乡结合部、农村等地区,应对现有燃煤炉具、采暖炉及2吨以下非集中供热锅炉实施更新换代工程,并结合推广应用优质无烟型煤、低硫型煤及生物质成型燃料,同时,在重点村镇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区域,集中推广生物质区域供热锅炉。
第三,各地区域联防联控,进一步加大大气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各地要联防联控以防治细颗粒物为重点,继续强化在行业产生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在重点地区建立最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特别排放限值制度和新建项目污染物总量倍量替代制度,进一步增强区域治污整体合力,实现多项污染物协同控制。第四,重点监测污染源头。对重点污染源、重点污染企业也进行监测和发布,明确违规排污的标准和处罚力度,以便于公众对企业形成社会监督,施加舆论压力,'倒逼'企业减排。
第五,建立健全大气污染应急预案。一方面要完善静稳天气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应急减排方案,另一方面更要落实重污染天气条件下的应急预案。要根据污染级别,建立响应机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鼓励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减少污染物排放的行动,切实减轻污染对人民群众健康的不利影响。
六、国外经验
伦敦当年也曾被雾霾围困,可在看得见的努力下,伦敦成功地摆脱了污染和“雾都”的帽子。1952年那场大雾之后,英国人痛定思痛,开始反思空气污染造成的苦果,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清洁空气法》的出台。以后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针对各种废气排放进行了严格约束,并制定了明确的处罚措施,随后又采取系列措施抑制交通污染,并制定了国家空气质量战略严惩不达标地区。
七、相关政策及官方观点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3年1月15日上午在出席会议时谈及空气污染治理问题时指出,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及时并如实向公众公开了PM2.5的数据。积累问题是个长期过程,解决问题也需
要一个长期过程,但是我们必须有所作为!我们一方面要加大环保执法和其他相关方面的工作力度,另一方提醒公众加强自我防护。这件事需要树立全民意识,需要全民参与,共同治理。——李克强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胡锦涛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胡锦涛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胡锦涛
八、参考文章
雾霾防治要动脑更要动手----驱走雾霾天气亟需转变思想并形成治污合力
雾霾防治,正日益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和重视。雾霾天气的发生成因复杂,对于如何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减少雾霾天气发生,一方面需要动脑,要“跳出来”认识和实施污染防治规划、“沉下来”思考和形成污染防治目标;另一方面更要动手,“和起来”形成和强化治污合力,“动起来”加大和深入联合执法力度。“跳出来”认识和实施污染防治规划。大气污染防治具有区域性、复合型和流动性等特点,面对雾霾等大气污染,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独善其身。如果仅仅从单个城市出发来治理大气污染,将是典型的治标不治本。即使投入再大,也可能会因为自然条件的影响而使努力付诸东流。为此,必须“跳出来”认识大气污染防治,意识到任何一个城市都无法仅仅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实现空气质量根本改善,必须通过区域性空气改善来实现本地区空气质量改善。目前,国家已经制定了《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各省也据此制定了本省规划。在规划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实现各省大气污染防治规划与区域规划的协调统一,从产业布局、清洁生产、污染物减排、联防联控等诸多方面共同发力,避免单打独斗。区域督查中心则可以致力于牵头制定大气污染防治联防联控实施办法,推进规划实施。
“沉下来”思考和形成污染防治目标。目前,有关各省已经根据国家规划制定了相关目标,但这些目标是根据本省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对于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而言,空气质量的改善不是各省目标进行简单相加就可以实现的。相反,极有可能出现各省防治目标都实现而区域空气质量仍然糟糕的情况。也就是说,各省目标的总和不见得能够支撑实现区域空气质量的改善。因此,国家相关部门要督促各省(市、区)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目标,既要避免过于宏大,又要防止因顾及经济发展而故意留有余地。要促使其“沉下来”,形成切实可行的防治目标。在制订防治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区域联防联控的因素,根据区域大气污染状况形成统一的防治目标,达成高度共识,共同发力。各区域督查中心可以根据辖区大气污染防治的特征,推动目标的统一,监督目标的落实。
“和起来”形成和强化治污合力。在1月28日发生的大面积雾霾天气应对过程中,相关各省都启动了应对方案,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措施。但是,由于缺乏区域联防联控的协同机制,各省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努力成了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应对的合力。为此,应建立区域间联防联控机制,整合各省力量,形成合力,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应探索建立区域大气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由环境保护部授权区域督查中心牵头,各有关省级环保部门负责人作为成员,协同处理区域内大气污染防治诸项工作。探索实施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由环境保护部授权区域督查中心牵头实施,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探讨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通过联防联控机制的探索,搭建畅通的沟通平台,为区域内各省提供沟通、诉求的渠道,消除分歧,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动起来”加大和深入联合执法力度。面对雾霾等大气污染的极端天气,必须采取非常规手段限制空气污染物排放,包括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停产、机动车限行、施工工地停工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必须依靠强有力的执法来保障,否则就是空谈。但是,环境保护部门仅作为政府的组成机构,面对跨区域、跨部
门的执法需求,难免会有力不从心的难处。为此,必须主动“动起来”,探索联合执法,加大执法力度。各省应注重发现执法难点和盲区,依托政府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依托环境保护部建立跨省区联动执法机制。区域督查中心则要开展有针对性的督查,主动出击,主动协调,力争提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谈及空气污染治理问题时指出我们必须有所作为!我们一方面要加大环保执法和其他相关方面的工作力度,另一方提醒公众加强自我防护。这也要求我们动脑和动手紧密配合,驱走雾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
第四篇:浅议雾霾天气
卢赛丽汉语言1101班
浅议雾霾天气
最近“雾霾”这个词频频露面,这让很多原先不认识雾霾的“霾”字的人对其深熟于心,近来中国各地频发雾霾天气,中央气象台也频发雾霾高级别预警,华北大部地区是雾霾的重灾区,但令人想不到的是在中国的南部海南三亚都难逃雾霾的厄运。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了人们的出行,哈尔滨公交车因严重雾霾而跑丢,旅游者来华旅游压根看不到美丽的景色,到处倒是灰蒙蒙的一片······长久的雾霾天气让人们苦不堪言却又无可奈何,在11月4号北京出现蓝天,这却让习惯了灰蒙蒙天气的民众觉得看到了奇迹,但专家又立刻说这只是短暂的放晴,雾霾天仍是未来一段时间的状态。雾霾年年有,今年尤为多,到这时,外国政府和媒体都看不下去了,日本驻华使馆呼吁在华公民戴口罩,并面向在华日本人举办说明会,防止大气污染危害健康。韩国KBS电视台报道称,中国的雾霾可以称作“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大气污染”。目前该污染正持续对朝鲜半岛产生影响。
雾霾挥之不去,人们心里的阴霾也挥之不去。到底雾霾天气会对人们造成怎样的影响呢?雾霾形成之后可以吸附大气中的污染物,在人吸入后会刺激呼吸黏膜,进入肺部后还会刺激肺部,一些污染物还会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危害人体健康,轻则造成呼吸道疾病,重则致癌。这就使得人们不得不戴口罩出门,现在的北方,不管是但人还是小孩,也不管是多爱美的女孩都得用口罩来阻隔与外界的接触。但一般性的口罩压根就起不了防范的作用,这也使得一些经济基础不好的民众深
受雾霾的影响。因为买不起好的口罩而生病,生病又得花更多的钱。这笔账该找谁算?政府能否为其埋单?
过去的十多年,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同时环境也在大幅度被破坏着。究其原因,在于环保制度建设落后和环境执法不严。假如政府想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惩罚制度,很多问题或许可以得到解决。但假如中国仍继续走用破环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道路,那么将更难摆脱难缠的雾霾天气。有关部门工作的不到位,仍在鼓励变味的“中外合资”,仍在鼓励外国将原产品运来中国加工,这使得工业污染有增无减,而雾霾大范围长时间肆虐的原因就是工业污染。资料显示,因破坏环境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以年均百分之二十九的速度在增长着,很多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的做法,令民众苦不堪言。
政府应急再也不能停留在纸面上了,请不要将有力控制变成无力应对。到那时,真的就到了人类接受大自然惩罚的时候了。摆脱雾霾除了和政府有关,和民众也有着切实的联系,部分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薄弱,时至今日,仍有人砍伐着森林,仍在往天空排放着废气,仍在为了虚荣而买车,车多污染自然也多。假如民众的想法能够改变,能够心疼这头顶上的天空。那雾霾或许会消散很多。
要想摆脱雾霾天气,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但首先还是需要政府做好榜样。
第五篇:雾霾申论
雾霾高分范文【汇总】
范文一:同呼吸 共责任——驱散雾霾要告别“靠天吃饭”
“雾锁城市”、“雾都孤儿”、“厚德载雾自强不吸”„„从来没有一场大范围的迷雾阴霾像今天这样引起舆论和民间的强烈批评与戏谑。在一些城市PM指数频频爆表的背后,是来自汽车的尾气、来自建筑工地的扬尘、来自工厂的排放物、来自煤炭燃烧的烟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太多的肇事者反而使得雾霾事件成了一件“找不到责任人的公共事故”。然而面对下一波污染事件,所有人包括政府都显得自信不足:“告别污染还得‘靠天吃饭’。”
不容置疑,中国曾长期“靠天吃饭”,即使到今天,我国农业生产的连年丰收,也离不开气候的风调雨顺。雾是由空气中的水汽凝结而形成的,本身没有问题,也不是污染,问题是每日向空气中排放的大量的污染物在不利气象条件下得不到扩散,从而迅速累积,令空气中的各项污染物超标,驱散雾霾得“靠天吃饭”的困境仍没有摆脱。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五位一体”的一环,到“美丽中国”写入十八大报告,保护环境已成执政党的执政追求。可以说,干净的空气和水,是上下同欲、官民同求。但假如“靠天吃饭”成为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环保不作为的“障眼法”,建设美丽中国势必大打折扣。环保不作为,只“靠天吃饭”,那么城市环境改善不会有实际效果,更不会对污染环境的不法行为形成震慑。
从经济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关系来讲,如果继续打着“靠天吃饭”的旗号而不作为,一味地发展经济,中国的土地、空气和水将会继续受到污染,我们这一代人以及后人的生存环境将会更加恶劣。我们如果按照这条道走下去的话,势必会引发社会政治危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走过的路,基本上是过分强调GDP的增长,而忽略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如果说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某种令世界瞩目的成绩,那么这种发展付出了很大的环境代价,为此埋单的是我们当代的每个国民乃至我们的后代。
环保不作为的后果无疑是严重的,“靠天吃饭”治标不治本,城市大气环境的改善还需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三者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才能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好互动。政府作为主导,应当通过政策法规加强引导,提高对雾霾事件的处置能力和效率;企业作为推进环保的有力支持,需加强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培养社会责任意识;公众也应提升个人环保素质,积极主动参与到环保进程中。只有“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才能使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落到实处,真正惠及公众和企业,惠及社会和国家。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雾霾天气人人都是受害者,建设美丽中国人人都是受益者,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因此,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建设天蓝、地绿、山明、水净的美丽中国绝不能“靠天吃饭”。
一、立意结构 1.立意
总论点——驱散雾霾需要告别“靠天吃饭”。
分论点——反面论点:告别污染还得“靠天吃饭”;正面论点:“靠天吃饭”治标不治本,城市大气环境的改善还需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三者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才能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好互动。
2.结构
驳论型结构。本文结构独辟蹊径,新颖独特,采取了难度较大的驳论型。第一部分首先介绍了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的现状,并陈述错误观点:“告别污染还得‘靠天吃饭’。” 第二部分强调“环保不作为,只‘靠天吃饭’,那么城市环境改善不会有实际效果,更不会对污染环境的不法行为形成震慑”,从环保不作为角度批驳错误观点。
第三部分进一步从“经济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关系”来批驳错误观点,指出“这种发展付出了很大的环境代价,为此埋单的是我们当代的每个国民乃至我们的后代”。
第四部分陈述作者观点,分析“靠天吃饭”、环保不作为的本质和危害,提出解决措施,即“城市大气环境的改善还需政府、企业和公众三方的共同努力,充分发挥三者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才能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好互动”,并进一步对这三方面深入论述。
最后一部分引用杜牧名诗,告诫后人要吸取“前人”教训,再次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要求,总结全文。整篇文章结构清晰,论述深入,谋篇布局匠心独运。
二、知识储备
我国的《刑法》、《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对“污染环境罪”、“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环境监管失职罪”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在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大环境下,一些严重的环境污染犯罪和环境违法行为得不到法律的追究与应有的法律处罚。这就助长了一些企业不依规依法治理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违法排污、偷排漏排各种污染物。“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使得一些企业不愿意实行技术升级、发展高新技术、转变发展方式。企业没有由粗放式发展转向集约式发展的内在动力。有些企业甚至通过排污处罚,由非法排污变成了合法排污。
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力量是各级领导干部。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然而部分政府官员对环境保护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还不足,责任心不强,政绩观扭曲,无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更无法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紧迫性催生了环保民间组织,但其发展还很缓慢,目前有些地方政府对环保社团的认识不到位,一些企业尤其是污染企业担心环保民间组织的发展壮大,对其监督的力量加大,怕增加成本,影响发展;公众对环保民间组织了解得还不够深,环保志愿服务的意识还很淡薄,参与环保民间组织的活动还不普遍,社会公益捐助意识淡薄,环保民间组织提供有偿服务获取生存资金的能力较弱,环保实效不能得到快速实现。
三、精彩语句
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太多的肇事者反而使得雾霾事件成了一件“找不到责任人的公共事故”。
2.只有“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才能使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落到实处,真正惠及公众和企业,惠及社会和国家。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雾霾天气人人都是受害者,建设美丽中国人人都是受益者,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范文二:雾霾问题申论范文:治霾之役任道重远
最近一周以来,一场罕见的大范围雾霾笼罩我国,从华北到东南沿海,覆盖了将近一半的国土。严重雾霾笼罩下的这段日子,不仅生出许多幽默段子,也引发深思。
论是照吃照睡的,还是诚惶诚恐的,恐怕都已被这个刚认识不久的小小PM2.5颗粒物,搅得不能安宁。以PM2.5为祸首的雾霾天气,初登场时似乎还只是个别城市的“独家景观”,最近一周的霾情却让我们充分认识了它是何等来势汹汹:不仅有上海PM2.5指数直蹿到“爆表”,更有20多个省份、上百座大中城市同时遭遇雾霾的大范围来袭,京津冀、苏浙皖等城市密集地带重度污染警报连片,甚至连不少被称为“好山好水好空气”的城市也难以幸免。中国气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平均雾霾天数为52年来之最。
“十面霾伏”,当城市变得晦暗不明、口罩再次脱销,这样的字眼开始在报刊网站间跳动。雾霾再次逼使我们正视现实:经历数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人无可回避的烦恼与阵痛。
气象预警、高速封路、机场停摆、工地停工、学校停课、部分公车停驶„„面对雾霾侵袭,许多城市纷纷启动应急响应。然而,“外因在天气,内因在污染”,雾霾是由污染物排放和不利气象条件叠加而造成的,再完善的应急预案、应对措施终归有限。这一次的持续雾霾,或许会因为8日的新一波寒流而消散,但把好空气寄望于大风刮出来,要么是对环境病象把脉不准,要么会好了伤疤忘了疼。
前几天,在苏北发生的一则新闻里,一边是雾霾浓到让电视记者直播时“见雾不见人”,一边是不远处还有秸秆照烧。这颇具反讽意味的一幕,何尝不是当下许多地方边污染边治理弊端的一个缩影?现在,我们已经知道,雾霾天与工业污染、煤炭燃烧、汽车尾气等干系甚大,但现实中,淘汰落后产能之难、改变能源结构之艰、绿色出行之不易,又何尝不在一次次警示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就选择了什么样的天空。
人与霾之间,孰进孰退,由谁来决定?这个周末,一个关于中国梦的国际研讨会在浓雾重霾下的上海举办。来自伦敦经济学院的马丁·雅克先生告诉记者,伦敦也曾雾霾严重到让赴剑桥读书的他几乎“伸手看不清五指”——那是上世纪60年代的事。今天的重见天日,在于英国人饱尝雾霾之苦后,咬紧牙关付出了半个世纪的治理努力。这些努力,既包括对工业企业排污的严格控制,也包括对城市居民用灶、购买汽车等日常生活选择的限制与引导。峻法厉策和新技术应用,加上政府、企业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合力支持,才赢得了治霾之役。类似的历史剧情和经验,同样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等城市。这些都告诉我们,形成雾霾非一日之寒,清除雾霾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从浑浊到清朗,需要一个社会的普遍觉醒,需要经历一个长期而艰辛的历史过程。
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这个生命共同体的任何一部分生病,最终都会引发全身症状。污染是会流动的,某一个部门机构、某一个城市或可做好短期被动应对,治理时却很难单打独斗,也无法独善其身。十八届三中全会已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具体化,提出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制度的生命在于落实,实现清新呼吸也在于行动。即便雾霾退去,环境保护的脚步一刻也不能停,合力治污的干劲一点也不能松,人不进则霾逼进,我们面对的是一场事关未来的攻坚战、持久战。
范文三:政府主导 解决雾霾难题
“山青,水秀,天明”是中国的曾经,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国的山疮痍遍身,中国的水乌黑恶臭,尤其是中国的天,雾蒙蒙的一片,犹如一口大锅罩在整个城市上空。北京,一百五十多天雾霾,天津、河北、沈阳同样污染严重,而这只是中国众多城市中的一部分。中国的雾霾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解决雾霾问题已迫在眉睫。
中国的雾霾之所以严重,根本原因在于煤、石油等化石能源的使用。中国的经济发展是数量庞大的化石能源所支撑起来的,且工业过于集中,废气处理技术又不到位,导致了大量的废气排放且无法有效处理。与此同时,庞大且迅速增长的汽车保有量也“贡献”了巨大的力量,无论是维持几天的APEC蓝,还是早晚高峰狂飙的空气污染指数,都在告诉我们汽车是解决雾霾问题必须考虑的重中之重。当然,雾霾的产生还有城镇化带来的能源消耗过高等的原因,要想持续、健康、长久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解决雾霾问题,而政府应承担主要的责任。
逐步推进经济结构转型,改变过分依赖化石能源格局,从根源上减少废气来源。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化石能源堆积起来的竭泽而渔。中国有丰富的化石能源,这也为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支持,甚至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与此同时到来的是严重的雾霾问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让中国的经济长久发展,就必须推动中国的经济机构转型,当然,这个转型并不是一步到位的,我们需要把过分依赖耗能工业转向使用清洁能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从而是废气从源头上减少。
源头上限制汽车所有数量,改变过分依赖汽车代步,从生活中减少废气排放。清晨、夜晚,犹如大雾般的透明度,让众多上班族不得不戴上口罩,在迷雾中困难的呼吸。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中国公众沦为了雾霾的奴隶。政府应起到宏观把控的作用,引导人们有正确的用车观念,同时对汽车数量进行严格把控,限制汽车购买资格和数量等,使我国汽车数量保持在可控范围内,减少雾霾来源。
中国的未来是每个中国人的未来,在肺癌发病率飙升,儿童老人面临呼吸道类疾病困扰的今天,雾霾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需要作为华夏子孙的我们共同面对的。解决雾霾问题必须提上日程,而政府、每个人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政府起到主导作用,从大方向来改变,我们每个人就需要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真正为中国的蓝天贡献一份力量。
范文四:中国“特色雾霾”需走特色之路
中国的雾霾有其自己特点,切不可照搬照抄外国做法。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的专家表明,2013年席卷中国中东部地区的强霾污染物,是英国伦敦1952年烟雾事件和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污染物的混合体,并叠加了中国特色的沙尘气溶胶。中国雾霾的产生是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双重作用下,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同时存在的一种较为严重的空气污染现象。导致雾霾产生的直接因素主要包括不合理的能源消费结构、大量的工业废气、汽车尾气以及建筑扬尘等。
一是来自工业生产原因:能源消费总量大,消费结构不合理。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目前,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严重不合理。首先,化石能源在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中占主导地位。我国煤炭及石油的消耗量双双位居世界首位。其次,高耗能和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比重不断上升。从全球饱受雾霾天气影响的国家的情况来看,雾霾污染主要集中在工业化阶段的中后期,而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个时期,规模的工业发展与高耗能产业分不开,这些产业不仅能耗高,污染也严重,工业废气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排放量逐年升高。
二是来自消费方式的原因:机动车保有量不断提高,汽车尾气加重空气污染。随着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中国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以汽油、柴油为燃料的农业机械和汽车的保有量迅速增长,尾气排放成倍增加,令可吸入细微颗粒物以几何数级上升,是造成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是来自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原因:粗放式、跃进式城镇化与大城市病。中国城镇化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以高耗能、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片面追求快速城镇化使得一些特大城市规模无序扩张,人口压力过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超过极限,环境污染、居住拥挤、交通堵塞、房价高企等“大城市病”凸显。片面追求大城市,高速城镇化,在建设过程中环保技术水平落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使我们走了一条高能耗、高污染的城镇化之路。
解决措施
首先严格立法。面对这些,对比英国的治理措施,有些先进做法仍是可以值得借鉴的。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同时也是最早遇到环境污染事件的国家。面对严重的空气污染,严格的环境立法成为英国治理雾霾问题的首选。1954年,伦敦市出台《伦敦城法案(多项赋权)》,控制烟雾排放。1956年,英国出台了世界上首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空气法》,1968年又重新修正《清洁空气法》以巩固空气质量的改善。1974年出台《控制公害法》,全面规定了空气、水、土地及噪音等的控制条款。1995年通过《环境法》,旨在制定一个治理污染的全国战略。2001年出台《空气质量战略草案》,致力于进一步提高伦敦的空气质量,消除大气污染对公众健康和日常生活的影响。
其次是全方位启动治理生活排放。先是通过一系列措施严格限制小汽车尾气排放,在伦敦市中心设立污染检测点;通过收取“交通拥堵费”改善交通状况。此后收费区域不断扩大,收费标准也逐渐提高。随后,伦敦市公布了更为严厉的《交通2025》方案,限制私家车进入伦敦。同时,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出行。英国的政府高官们以身作则,控制公务用车。
最后,多部门、各层级联合治理。英国的雾霾治理之所以成效明显,主要得益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多个部门的联合治理。由于污染的本身的特点就是没有地域限制,所以跨界污染带来的治理难度就会更大,那么就需要把土地、空气和水资源的管制纳入了一个统一的轨道。
当然对于中国来说,最重要的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从大批量、低成本产品生产走向高端产品生产,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心由工业内部转向服务业。
范文五:用道德的光辉驱散人性的“雾霾”
《孔子家语》中说,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普通农妇刘女士出于好心搭载同村李老太太及其孙女,不料路上三轮车侧翻致李老太太伤情严重,对此,刘女士主动提出给予其经济赔偿却遭对方家属四次坚决拒绝。这一感人故事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公德之美,吹拂起阵阵道德新风,也传递出满满正能量。
有关注、有热议、有思考,而更多的则是感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普通人的守望相助最朴实可贵,平凡者的真情果敢最令人动容。从这个刘女士与李老太一家人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正是一个个既平凡又闪亮的名字,身体力行去诠释勇毅和担当,给当前的道德失范现象注入一股新鲜风气,用道德的光辉驱散了人性的“雾霾”。
应当看到,现实中暴露的精神贫瘠、道德荒漠化现象,也让人揪心。比如,有的人患上了严重的冷漠症,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能躲多远躲多远;有的人“围观心态”浓厚,凡事看看热闹足矣,只观望不参与;有的人遇事明哲保身,能不出头决不出头;有的人精于功利计算,时刻权衡利弊得失,只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种种不担当、不作为,为一些领域道德底线屡屡失守、道德问题层出不穷提供了温床。在公共空间,如果道德担当不能凝聚为社会共识,一些人就会不可避免地沦为亚里士多德笔下,那“离开了法律和正义”的“最恶劣动物”。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无论国家还是个人,如果缺乏道德力量的支撑,再快的前行也如同没有灵魂。一个国家的前途不取决于国库之殷实、城堡之坚固、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公民品格之高下。正因如此,总书记反复强调,“从思想道德抓起,从社会风气抓起,从每一个人抓起。”这种深刻洞见,阐明了进一步治理道德问题的重要意义,也为治理道德失范问题的落细落小落实提供了遵循。
破解道德失范困局,不仅是社会的事,除了民间参与,更重要的还是需要政府“接力”。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如果没有法律的保驾护航,道德就会遭遇两难的尴尬。只有从制度上、法律上为做好事者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为每一个伸出扶助之手的人解决后顾之忧,在法律的框架内严惩讹诈行为,才能改变现实中屡屡出现的不诈白不诈、诈了也白诈的低成本犯罪行为,进而使道德的光辉远离人性的“雾霾”。
哲学家康德有句名言,“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道德失范问题相信在一段时间内还会存在,但如果能够汇聚起像刘女士与李老太家人这样的正能量,逐渐构建起向善的社会支点,必能让公众的心态从“摔倒”的低地上站起来。
范文六:雾霾可治 但要有决心
“APEC蓝”,短暂而美好.本届APEC之后,雾霾卷土重来,几度“锁”住京城,规律依旧--“无风就有霾”.APEC期间,人努力,天帮忙.即便天气预报所言--“11月8日至11日,受不利天气条件影响,北京将有重度雾霾”,“APEC蓝”,依然穿越迷障,让碧空如洗.雾霾可以治理,这一点,毋庸置疑.从2008年的“奥运蓝天”到今年的“APEC蓝”,向我们昭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伟力,也带给我们诸多思考.在某项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活动前,为了使空气质量大幅好转,人们全力以赴,打造“环京空气质量护城河”.然而活动一结束,雾霾卷土重来.如此反复,是否意味我们只能在重大活动期间才能见到蓝天呢?一旦这样的预期强化,关键时刻祭出临时救急措施,又往往能屡试不爽,我们的空气质量就很有可能平时“看天吃饭”、重大活动期间“稳如泰山”.雾霾是高消耗、高污染生产生活方式的必然产物.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其治理,单纯偏重一方,难免按住葫芦浮起瓢.以北京曾经外迁工厂为例,从北京到河北,表面看来,将污染送出,实际上,空气污染,来来往往,难分彼此.再比如,APEC期间关停2000多家工厂,庞大的经济损失,从何弥补? 不同于沙尘暴治理--只需在地广人稀、社会结构相对简单的沙尘源头持之以恒绿化即可,雾霾治理的空间,地广人众,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错综复杂,治理难度也将随之水涨船高.雾霾为顽疾--可防,可控,可治,却千头万绪,非一日之功.没有决心,没有持之以恒的意志和行动,拨霾见日,是一条漫漫长路,甚至有可能陷入众说纷纭、不得要领的泥沼.在过去一年多时间,关于雾霾的成因,从市民生火做饭到农民焚烧秸秆,从全球气候变化到京津冀地区不利于大气污染排放,再到化肥大量使用导致土壤颗粒化,就众口异声,莫衷一是.雾霾治理,归根结底,是将污染总量降下来,把环境容量提上去.聚沙成塔,方能找到此消彼长的临界点.舍此,没有任何捷径.“APEC蓝”过后,工厂停工、市民放假等举措当然难以为继.如果人们能为蓝天配以多管齐下的降耗减排措施,可以预见,雾霾治理不仅有坚定不移的路线图,还会有清晰可辨的时间表.若干年后,为某项重大活动而起的一时一地减排措施也就没有任何必要.毕竟,蓝天也是中国梦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