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语文考前作文立意练习
高考语文考前作文立意练习
1、一个牧场主养了许多羊,他的猎户邻居养的凶猛的猎犬常常跳过栅栏袭击牧场里的小羊羔。牧场主几次让猎户把狗关好,但猎户都不以为然,猎狗咬伤了好几只羊羔。
忍无可忍的牧场主找到镇上的法官评理。法官说:“我可以处罚那个猎户,也可以发布法令让他把狗锁起来,但这么一来你就失去了一个朋友,多了一个敌人。我可以给你一个更好的主意。”
牧场主到家后,按法官说的,挑选了三只最可爱的小羊羔送给猎户的三个儿子,孩子们如获至宝,因为怕猎狗伤害到儿子的羊羔,猎户做了个大铁笼,把狗关了进去。从此两家相安无事,还成了好邻居。
请以“自利与利他”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文题。
[提示]
为自身考虑,维护自身的权益,近乎本能,不容回避,无可厚非,要做到为他人着想却不易。这两者看似矛盾,但材料中的那位法官却把它完美地统一起来了——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在社会生活中,你、我、他之间本来就密不可分。若心中只有自己而不顾及他人,也许最终反而会使个人利益受到损害;关心他人,保护他人,最终得益的还是自己,这样的事例在生活中并不鲜见,挖掘出来,可以作为观点例证,也可作为叙述主体。
不仅在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之间存在共同点,凡是矛盾的双方都存在同一性,都可以运用那位法官的思路去求得问题的解决——外交上的“求同存异”、军事中的“和谈”、商海中的“互惠互利”、谈判中的“双赢”遵循的都是既“自利”又“利他”的思路。
个人主义、大公无私曾经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两个词语,两者水火不容,势不两立,一贬一褒,一抑一扬。其实人性的微妙并不是单一的思维所能解释,生活的复杂也并不是通过贬褒抑扬就能使之改变,用法官的思路来考察和处理今天这个转型社会的诸多矛盾,会使人有豁然开朗和柳暗花明之感。
第二篇:高考语文 考前小阅读练习
考前小阅读训练(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内部言语并不是外部言语的内在方面——它本身是一种功能。它仍然是一种言语,也就是说,与词语相联结的思维。但是在外部言语中,思维是由词来体现的,而在内部言语中,随着词语产生思维,词语就消亡了。内部言语在很大程度上是用纯粹的意义来思维的。它是一种动态的。转移的、不稳定的东西,在词和思维之间波动着,而词和思维或多或少是稳定的,或多或少描绘了言语思维的组成成分。只有在考察了言语思维的下一个层面以后(这是一个比内部言语更加内在的层面),才能理解言语思维的真正性质和位置。
这个层面就是思维本身。每种思维都创造了一种联结,完成了一种功能,解决了一个问题。思维的流动并不同时伴随着言语的展开。这两个过程不是同一的,在思维单位和言语单位之间也不存在刻板的一致性。当一种思维过程流产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指出的,当一种思维“不再进入词语”时,这种情况尤其明显。思维有其自己的结构。因此,从思维向言语的过渡并非易事。
思维和言语不一样,思维并不是由彼此独立的单位所组成。当我想与别人交流下面的思想,即今天我见到一名赤足的男孩身穿蓝衬衫沿着街道奔跑,我并不把其中每个项目(item)分别对待:即男孩、衬衫、衬衫的蓝颜色、他的奔跑、不穿鞋子等。我把所有这一切在一次思维中构想出来,但是表述时却用分别开的词语。一个讲话者往往要花几分钟时间才能将一个思想展现出来,在讲话者的心中,整个思维是立刻呈现的,但是在言语中,它必须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相继展开来,我们可以把思维比作一朵乌云洒下一阵词的雨点。由于思维在言语中没有它的自动对应物,因此从思维向言语的过渡必须通过意义。在我们的言语中,始终存在着隐蔽的思维,即潜台词。由于从思维向言语的直接过渡是不可能的,因此始终存在思维不可表达的悲哀。内心将如何表达它自己? 他人将如何理解?
心灵和心灵之间的直接交流是不可能的,不仅在生理上不可能,而且在心理上也是不可能的。交流只能用迂回的方式才能达到。
(选自列夫·维果茨基《思维与语言》,有删节)8.下列对文中“内部言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内部言语功能与外部言语相对,是完成言语思维 的内在方面。B.与外部言语一样,内部言语中的思维也与词语有内在的关联。C.内部言语可以基于纯粹意义来思维,不需要始终伴随着词语。D.内部言语作为一种功能,它是在一定的思维过程当中实现的。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比内部语言更内在的层面的思维,在文中实际上就是“言语思维”。B.如果把思维比作乌云,那么每朵乌云终究都会变成一阵词的雨点落下。C.每种思维都不是彼此独立的单位,因此它们与言语单位不可能完全一致。D.言语表述时需要一个词语一个词语相继展开,并通过意义和思维联系起来。10.在文章末尾,作者认为“心灵和心灵之间的直接交流”“在心理上也是不可能的”,为什么?根据文本内容说明理由。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视觉文化在现代引起了很多学科领域的学者的重视,艺术家、社会学家、美学家、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尝试理解这一文化现象。
从事某一艺术领域创作与研究的艺术家和学者,较早地关注视觉文化。虽然他们从事艺术创作与研究的领域不一,但是他们都认为视觉观看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英国著名的 美术理论家、艺术家贡布里希认为,看就是图式的透射,一个艺术家决不会用“纯真之眼”去观察世界,否则他的眼睛不是被物象所刺伤,就是无法理解世界。
美国“9•11”事件发生后,上海同济大学从事艺术创作设计的一位教授,看到世贸大楼被袭击而倒下的画面,他感觉:“双子大楼象征着男人,它的倒塌就像一个男人被摧毁了,这将是美国永远的痛。”这是多么独特敏锐的视觉感受!
关于视觉文化,对世界产生相当影响的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在他的成名作《第三次浪潮》中,用“三种文盲”的概念给予了最好的解释。他说,随着社会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将产生“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影像文化文盲”。文字文化文盲是农业社会的产物,而计算机文化文盲、影像文化文盲则是工业社会,特别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
文艺美学家对视觉文化的论述更为系统。在这方面,英国的文艺美学家伊格尔顿大声疾呼,我们正面临着一个视觉文化时代,文化符号趋于图像霸权已是不争的事实。图像生产深刻地涉及现代社会的政治、科技、商业、美学四大主题。
央视电视台某全年的广告收入为近90亿,而世界著名的传媒集团维亚康姆的MTV一个频道当年的广告收入就接近这个数字,这个让许多人不解:为什么一个仅是播放MTV的频道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这就是视觉文化社会带来的必然结果。它所反映的深层问题是,在视觉文化时代,人们需要一种视觉快感。MTV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这一切正好契合了视觉快感的要求。
哲学家们在这方面的论述就可以称得上有些振聋发聩了。当然,这种振聋发聩效应的获得绝非是学术“呐喊”所致,而是学术“深刻”所在。
海德格尔在上世纪30年代就曾说过: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世界图像时代„„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法国哲学家居伊•德波在《景象社会》一文中,就大胆宣布了“景象社会”的到来。尔后,他在这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奠定了他在这一研究领域的地位。他认为世界转化为形象,就是把人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在景象社会中,视觉具有优先性和至上性,它压倒了其他观感,现代人完全成了观者。
(选自孟建《让眼睛学会思考》,有删改。)8.下列对同济大学这位教授的视觉感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种视觉感受是观看者凭专业的敏锐视觉来感受世界的结果。B.双子大楼被袭击而倒下得画面深深的刺伤了这位教授的双眼。C.世贸大楼的标识意义是这位艺术设计教授理解美国精神的关键。D.这种视觉感受现象可以看作是贡布里希所指的“图式的透射”。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本文认为视觉文化时代的视觉观看,是一个需要系统研究,深刻反思的复杂文化现象。B.本文引入多个学科的知识,从多维视角来考查视觉文化与现代化各方面的广泛联系。C.随着社会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后工业社会必然产生只有“纯真之眼“的影像文化文盲。D.为了商业利益,视觉文化时代的图像生产必须平面化,碎片化。才能契合视觉快感要求。10.文中既说视觉文化中的观看是“主动发现的过程”,又说“景象社会”把“人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为什么?(3分)
(一)【答案】 8.A 9.D 10.(3分)
①心灵(思维)的交流,需要借助言语之类的中介。②思维并不总是表达为言语。③言语不能完备地表达思维。
二、8、答案:B解析:ACD选项在文中都能找到相应的表述,A信息采自第二段第一句和第三段最后一句,C是对第三段中这位教授的感受语语意的解读,BD主要信息来自第二段的理解,比较之下,D句表述符合文意,因为作者对同济大学的教授的说法持肯定态度,“这是多么独特敏锐的视觉感受” 可以看作是贡布里希所指的“图式的透射”。而从“一个艺术家决不会用“纯真之眼”去观察世界,否则他的眼睛不是被物象所刺伤,就是无法理解世界。”这句话看,B项说法是对同济大学教授的否定,因而错误。
9、答案:D解析:A 信息主要来自第一段,第五段和第七段乃至全文的意思的概括,B主要信息来自第一和第五段C综合了第二段和第四段信息的意思并有一定的推论,文中所谓的“纯真之眼”是相对于主动发现的图式透射的看来说,是被动的直观的看,而这应该就是影像文化文盲的特征,是工业社会特别是后工业社会的产物,甚至可以说是必然的产物。不符合原文的一项应该是D选项,对应的信息在第六段,意思的转换有误,原文意思是视觉文化时代的图像转向平面化,碎片化契合了人们的视觉快感要求,从而产生更大的商业利益。而转换成“为了商业利益,视觉文化时代的图像生产必须平面化,碎片化。才能契合视觉快感要求”,因果关系牵强,“必须”说法太过绝对。
10、答案:两种说法是从个体和社会两个角度来说的,所以不矛盾。“主动发现”是指个人通过学习,主动以图式透射来观察,理解世界。“被动的行为”是指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画面平面的,碎片化的特点,加上视觉的优先性和至上性,现代人完全成了观者。解析:视觉文化中的观看是“主动发现,的过程”,主要信息集中在文章2,3段;又说“景象社会”把“人的主动的创造性的活动,转化为被动的行为”,主要集中在文章的后四段。首先要解释为什么不矛盾,然后分别说明即可。
第三篇:2015年高考考前指导:材料作文立意法(定稿)
[考前指导6]
高考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
面对材料作文,不少考生因未能真正吃透材料,熟练掌握审题立意、观点提炼的方法,时常造成所提炼的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似是而非,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甚至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的重大失误——即使你的文章结构再严谨、论证再充分、事例再丰富、语言再优美,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可见,材料作文的观点提炼,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方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呢?以下方法可供参考。
一、主旨领悟法
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示例
《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当然,这是显性的;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
二、关键把握法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将其作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示例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这“下一个”三个字,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含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这个关键词,便抓住了材料的灵魂实质。
三、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示例
某胶粘剂公司研制成强力万能胶水,在推向市场之前,别出心裁地将一枚价值可观的大金币,用该胶水粘在该公司的大理石柱上,并称谁能将其取下而不损坏门柱,金币归谁。一时间,门前人头攒动,不少人纷纷一试身手,结果力气耗尽,金币却岿然不动。人群中爆发出热烈掌声,各色人等称赞有加,消息不胫而走。新产品一上市,厂家即获得巨大效益。
材料中新产品一上市,之所以“获得巨大效益”,一是因为该强力万能胶水粘后能“岿然不动”的有目共睹的过硬质量,二是由于公司采用了非同寻常的营销宣传策略,于是,我们便能顺理成章地分别得出 “事实胜于雄辩”、“酒香还需巧吆喝”的结论。相比之下,后者更富有时代气息。
四、寓意揭示法
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
示例
驴子驮盐渡河,它滑了一下,跌进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轻了许多。这件事使它很高兴。又有一天,它驮了海绵走到河边,故意一滑,跌进水里,那海绵吸了水,驴子站不起来,终于淹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切应从实际出发,情况变化了,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应随之变化,如果墨守成规,或盲目套用,必将招致失败。写作时要透过驴子驮盐和海绵的表象,把握并取其寓意作为文章的论点。
五、细节切入法
示例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从局部细节来看,大致有以下思路:
郑板桥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启示人们要“善于借鉴”,学会融合;“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提示我们要注重个体与总体、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和谐,即“和谐就是美”;而“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则揭示出任何事物唯有 “彰显个性”,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方能体现其价值、立于不败之地的真理。
第四篇:2013江苏省高考语文作文立意
“不想惊动打扰蝴蝶就离开了。几天后,他们回到原地,想看看蝴蝶在不在,却发现蝴蝶已经栖居到更深更黑的地方去了。”关键句
有些美不需要人见证——我觉得这题目完全可以跟自然无关。
火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人类文明进一步,动物环境退一步.对动物们,特别是那些漂亮美丽的弱小动物来说,人比黑暗要可拍和恐怖得多!!
人类如何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如何保护自然?
生命,即使是弱小的,也是最大的,在我们的生活中,该如何尊重生命?
中国梦是社会发展的梦,实现这个梦想,需要我们付出很多,和谐社会建设在不断深入,当改革进入深水区的时候,该如何进一步发展,才是科学的,才能促进和谐?
1.从蝴蝶的角度
有了梦想,一定可以飞翔,梦是飞翔的翅膀;只有不断改变自己,才能更好地生存。
2.从探险者的角度
我们要为有梦想的人提供便捷,哪怕是几只蜡烛的光辉,也可以提升梦想者人生的长度与亮度;勿以恶小而为之,点滴行为,有时候会导致重大问题。
第五篇:2018年高考语文最新材料作文预测及参考立意
2018年高考语文最新材料作文预测及参考立意
1.(河南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材料一:2010年,国家统计局郑州调查队公布的创建文明城市的自测结果显示:郑州市得分最高的是公交车,主动为老弱病残孕及抱小孩的乘客让座蔚然成风,在被观察的14个班次中,仅有一条线路存在未让座现象,郑州公交车让座率在全国领先。
材料二:2013年3月10日,在挤满乘客的89路公交车上,一年轻女孩因未给一名60岁左右的老人让座,被其谩骂没道德并拽住头发暴打。3月15日,郑州20多位老人走上街头,手举“给年轻人让座”红牌,倡议给工作时间长、压力大的年轻人让座。最近,发生在郑州的两则关于“公交让座”的新闻,引起社会各界热议。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立意】尊老爱幼相辅相成,不宜有所偏废→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体谅/尊重和理解是相互的;不要夸大个例的影响,要共同维护主流价值取向;讲文明树新风需要从自己做起,而不要苛责他人;公德是靠大家共同遵守的;不要让道德成为侮辱人伤害人的工具,更不要祭起道德的大旗为己谋利;不能用法律的手段解决道德问题。(未让座是道德问题,女孩不让座应受道德谴责,但因此打人则是法律问题,老人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3.(衡中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家楼下不远处,有个废品收购站。收废品的来自安徽,一家三口,每天经过时我都会看到他们俯着身子整理废品。这时,我总会想到“艰难”两个字。家里有空饮料瓶或废报纸,我就趁早晨上班时,顺手悄悄放到废品收购站门口,然后离开。
某个早晨,我仍像往常一样,把一袋旧报纸放到收购站门口,没想到,她竟跑过来,拦住我,硬塞给我两枚一元的硬币。我推搡着,那女人说:“大哥,我们是收废品的,虽然挣钱不多,但也算是做生意的,没道理不给你钱,快拿着吧。”听了女人的话,我郑重地收下两元钱,看着她高兴地转身离开。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可以从以下角度审题立意。角度一:从“我”的角度,写关爱与尊重。审题时抓住关键句“我隐隐感觉脸上发烫”“我总会想到‘艰难’两个字”,“我”本意是要关爱他人,却没有尊重他人。材料的主旨是谈“关爱与尊重”的关系,关爱即关心爱护,尊重即敬重理解。在关爱别人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别人的感受,不能只顾自己,冒犯他人的人格。关爱他人要从内心尊重他人的人格,真正的关爱不是施舍,而是发自内心的关怀与给予。
参考拟题:关爱他人从心开始同情不如鼓励施舍(帮助)要注意保护受施者的尊严„„
选材小贴士:选素材时要从关爱与尊重两方而去考虑,不能只侧重一个方面。有一个故事:富商在散步时遇到卖旧书的年轻人,就将钱塞到年轻人手中。没走多远忽又返回,从地摊上捡了两本旧书,并说:“对不起,我忘了取书。其实,您和我一样也是商人!”两年后,富商应邀参加慈善募捐会时,一位年轻书商紧握着他的手,感激地说:“我一直以为我这一生只能摆摊乞讨为生,直到你亲口对我说,我和你一样都是商人,我才找到了自尊和自信,从而取得了今天的成绩„„”不难想象,没有那句尊重鼓励的话,富商当初即使再怎么关爱年轻人,年轻人的思想也断不会出现巨大的转变,进而发迹,这是关爱与尊重的力量啊!
与此相反,在微博上盛传着一张照片:病房中的女孩苍白的脸与镜头着重表现的“好心人”手中醒目的几十万现金,强烈对比之下,女孩无奈的眼神正是对这种以牺牲他人尊严为代价的“伪慈善”行为的最好控诉。真正的慈善应当从心出发,真正的慈善不是施舍,而是发自内心的关怀与给予。
角度二:从收废品的女人的角度,写自尊。自尊,即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容许别人歧视、侮辱自己。有了自尊才活得有尊严。在一些人的眼里收废品的一家人过得很“艰难”,可女主人称自己的职业“虽然挣钱不多,但也算是做生意的,没理由不给钱”,面对他人的可怜与施舍,坚守自己的尊严,相信他们一定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从这个角度,最好写议论文,对“什么是自尊”“人为什么
要自尊”“怎样做到有自尊”等问题,可以层层推进展开论述,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
参考拟题:人穷不能志短神圣的尊严卑微的生命因尊严而高贵„„
选材小贴士:选材一定要紧扣“自尊”,体现自尊。古语云:“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屠格涅夫说:“自尊自爱,作为一种力求完善的动力,却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松下幸之助说:“我想一个人的尊严,并不在于他能赚多少钱,或获得了什么社会地位,而在于能不能发挥他的专长,过有意义的生活。”龙应台说:“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智能。”
莫言小说《马语》里的一匹战马,为维护军马的尊严而不惜自毁。角度三:从收废品的女人的角度,还可写坐享其成不能给人快乐。收废品的女人面对送上门的不用出钱的废品,选择给钱,不愿坐享其成不劳而获。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生活,她觉得只有劳动才能给人持久的快乐。构思时可以正反对比当今社会上有人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最终遭人唾弃;有人拼搏奋斗,令人景仰。
参考拟题:不劳而获岂能让人快乐坐享其成不能给人快乐 选材小贴士:选材时要注意现实针对性,尽量选取那些有时代感的新鲜素材。如:有的富二代们坐享其成,躺在父母的家产上炫富,遭人唾弃,醉生梦死的生活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真正的快乐。可是也有
一些富二代不愿坐享其成,而选择另立门户,自主创业,如美的集国老总的儿子何剑峰创立盈峰集团;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之女王雪红选择自主创业„„他们成为让父辈们刮目相看的“创二代”,令人佩服。
角度四:收废品的女人说自己是生意人,“做生意没理由不给钱”,显示出了她的职业操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她们一家虽然看起来地位卑微,但坚决不占小便宜,她们有自己的原则,辛勤劳动,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挣到的钱是干干净净的。因此可以从“职业操守”的角度,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参考拟题: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坚守„„
选材小贴士:怎样正确对待金钱?在使用这类话题的素材时,要注意分寸,不可太偏激。钱很重要,经商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只是无良商人在金钱面前迷失了自我。为了节约成本,追逐更大的利益,无良商人制造了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塑化剂事件,中国人对于食品安全的态度早已变得麻木和无奈,改为选择外国食品,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梦魇。面对这一个个丧失道德和违法的食品安全事件,商人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素材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选自《孟子》)
素材点拨:孟子的名言是很有说服力的理论论据,适用于记叙文、散文、议论文,可以引用、化用,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适用于“骨气”“尊严”“相处”之类话题的作文。
素材二:现实中有为息事宁人屈辱下跪的,有为金钱触及道德底线的,更有为一时利益出卖人格的„„尊严,似乎与我们渐行渐远。
素材点拨:这则素材是很好的反面典型材料,适用于列举现象、引出要议论的话题,也适用于做反面论据。三句话构成排比,能增强文章气势,最后用一句话总结,引人深思。
【佳作示例】神圣的尊严
海卡尔说:人的尊严比金钱、地位、权势,甚至比生命都更有价值。在美国纽约中央车站,人们向流浪汉或流浪艺人施舍时,一定得平等待之。他们在表演时,身旁放着收钱的金色盘子或帽子,如果你没有欣赏他们的表演便投钱,会被拒绝,如果你欣赏完后没有鼓掌或者发表评论,他们照样不会接受你的钱。因为他们认为:“您的施舍,我的尊严,我们是平等的。”所以人活着,要顶天立地,要昂首挺胸,要有尊严。
尊严,是一个人的颜面,是一个人得到他人认可的某种东西。这种颜面不是虚荣的面子,不是用来炫耀的某些东西。
尊严,是一种操守,一种价值观,一种自立自强的精神;是一种通过自尊自爱,从而得到他尊他爱的美好感受。
尊严是神圣的,不可侵犯,不可亵渎,我们应该捍卫尊严。一个人如果连尊严都没有,那他的生命必定是黯淡的,甚至是毫无价值的,人都应带着尊严活着。有了尊严,你才会看得起自己,从而高标准严要求自己,不逾矩;有了尊严,别人才会敬重你,你的所作所为才有意义。一个人,一个民族,如何获得尊严,不能靠别人,只能靠自己。
靠自身的修养,靠骨子里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自敬者人恒敬之,自贱者人必蔑之,这是最基本的道理。有尊严地活着才有意义,决不可放弃做人的尊严;卑微的生命因尊严而高贵。
在大是大非面前,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视尊严为生命,他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许多美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苏武宁牧羊塞外也不投降,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他们有浩然正气,他们活得有尊严,宁可站着死,也不跪着生。就算失去了生命,也要捍卫尊严。
然而也有许多人为了生存,为了追名逐利,为了向上攀爬„„出卖尊严。现实生活中有为息事宁人屈辱下跪的,有为金钱触及道德底线的,更有为一时利益出卖人格的„„尊严,似乎与我们渐行渐远。奴颜婢膝,阿谀奉承,丢失尊严,丧失人格,就算荣华富贵享之不尽,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只会为世人所不耻。文强、许迈永、曾锦春之流为了一己私利,出卖人格,出卖尊严,全然忘却了做人的基本准则。李浩之流,为泄私欲,不惜任意限制、剥夺他人自由和生命,完全丧失为人的底线,丑恶至极。
尊严,不是谁特有的,世间万物都有尊严。没有贫富差距,没有高低贵贱,尊严是平等的。上至伟人,下至普通百姓,都有尊严。
尊严,神圣不可侵犯。
【点评】文章论证层次清晰,结构谨严。首先由一句名言和一个事例自然引入尊严话题,再简要论述“什么是尊严”;接着从正反两方面重点论证“人为什么要有尊严”,既有古代仁人志士的典型事例,又有当今社会上的反面典型,恰当地使用了“素材二”中的句段,增强了论证的力度。使用的素材或典型或新颖,材料非常丰富,论证充分。
1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为使人生幸福,必须热爱日常琐事。云的光彩,竹的摇曳,雀群的鸣声,行人的脸孔——需从所有日常琐事中体味无上的甘露。问题是,为使人生幸福,热爱琐事之人又必须为琐事所苦„„为了微妙地享受,我们又必须微妙地受苦。”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题解立意】
把握材料的内涵,才能选准角度,提取观点。本题的关键字“琐”即“细小、零碎、繁杂”。“为使人生幸福,热爱琐事之人又必须为琐事所苦„„为了微妙地享受,我们又必须微妙地受苦”,人生琐事,如影随形,人或执爱于琐事,于琐事中发现独特的风景,获得幸福,微妙享受;或为琐事所拘役,困惑惆怅,难以割舍,纠结痛苦。这取决于人之胸怀,取决于是否有一份超脱的智慧、一种和平的心态。
(1)于琐事中捕捉幸福情趣
每个人都想摆脱现实中的纷纷扰扰,不为琐事羁绊。要做到这样,保持平常心最重要,于繁琐中领略世间风光,捕捉生活精彩,享受幸福乐趣。从此角度可确定的立意如:“琐碎的幸福”“细节之美”等。
(2)于琐事之中悟人生苦乐真谛
人生于世,苦乐相伴。真正的轻松和有趣往往只有通过艰苦和枯燥来获取。就像甜蜜的生活并不只是吃糖,更多的时候是在种甘蔗,在过程中享受琐屑带来的微苦和微甜方是人生苦乐之真谛。从此角度可确定立意如:“转变心态”“心境平和”“苦亦成甜”等。
(3)忍受琐事之缠,直面现实之琐琐碎之中包含着平凡之苦,人世间的磨砺犹如微妙地受苦,而成功的喜悦就如微妙地享受甜的滋味。直面现实之碎,方能享受成功之甜。从此角度可确定的立意如:“直面现实”“生活的强者”等。
选材·微点拨
这则材料紧扣时代脉搏,与当下热议的“幸福”话题不谋而合,引导学生拓展视野,思索幸福的定义。可以写生活中琐碎的点点滴滴,剪辑成几个温暖的画面,细致描写对琐碎的体验。也可寻找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人物事迹来阐明琐碎与幸福、苦与乐的微妙关系,也可撷取名言警句来佐证。
备考·素材吧
素材一于琐事中捕捉幸福情趣 杨绛先生琐碎的幸福
杨绛先生已逾百岁,生活平淡安静,琐碎而幸福。她每天做豆浆,打得非常细,也会做杏仁酱等精致食物。她还常和钱钟书堂弟钱钟鲁的两个孙女一起玩电动玩具,一起玩跳绳,耐心讲童话故事„„杨绛坚持做“八段锦”,翻阅报刊看电视,练字抄诗,读旧书。
素材点拨:杨绛先生全身心投入到生活中的琐事,超然忘我,烦恼无从生。于琐碎中寻找幸福乐趣,忍受变享受,便是她的人生哲学。
运用示范:百岁老人杨绛,“八段锦”早课,感受舒筋活络的愉悦;翻阅报刊看电视,得到新见闻;体会练字抄诗的些微进步,旧书重读的心得,特别是对思想的修炼;杨绛还给孩童耐心地讲故事;时常徘徊树下,低吟浅咏„„日常琐碎突显老人的单纯和认真,犹如一片清风朗月拂过心头,恬淡的琐碎的温情温暖着这个耄耋老人,启迪我们幸福于琐碎之中生,幸福源于对生活的热爱。
素材二于琐事中感悟幸福自由 小S:幸福其实都是些琐事
小S认为生活琐事最是幸福:听到女儿的声音快速跑到女儿旁边;赖在女儿床上闲聊、讲故事;坐在丈夫车上挖鼻屎;女儿画画,把妈妈肚子里的妹妹也画进去了,画里有四个女生,把她感动得大哭„„自由爱所爱之人,并且让他们爱自己,获得心灵的满足,这就是小S的幸福。
素材点拨:无论何时,都要尽量让自己艺术地对待琐碎的生活。智慧而美丽地度过,方能由琐事中感悟幸福自由。
运用示范:小S在琐碎的日子里,体会出身边细小的幸福和快乐,再把它传染给身边的人,爱自己,爱家人。由此,真正从中体会到生活中的迷人之处,正是源自于生活琐碎中恒久的体贴与关爱。当你把最平常的日子过得浪漫而富有滋味的时候,幸福就会从中应运而生。
素材三于琐事中闪耀人生智慧
《父与子》:些微的幸福,闪耀着智慧之光
这是一套漫画作品,胖乎乎的大胡子父亲有很多缺点,偶尔耍耍家长威风,有时也误会儿子;瘦小古怪的淘气儿子也有许多不足,从来不会为自己的恶作剧感到不安。但他们都善良感性、充满正义、乐于助人„„《父与子》是德国幽默大师卜劳恩的作品,因演绎一个个传奇、搞笑、好玩却又温暖人心的故事而誉满天下、风靡全球。
素材点拨:《父与子》漫画充满着琐碎生活中的智慧与幽默,还有浓浓的人情味,表露出朴实、纯真,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
运用示范:《父与子》歌颂了平凡、琐碎生活中的善良、正直、宽容,一幅幅温馨的画面跳跃着智慧的光芒,简单的线条里流淌出纯真的父子之情与融融的天伦之乐。其中生动幽默的小故事均取材于卜劳恩日常琐碎生活中的真实体验,谁说这不是琐碎生活对卜劳恩智慧的馈赠呢?
素材练兵
苦中品甜,乐由心生 李舒心
琐碎的生活,犹如一曲苦与乐的乐章,在方格间跳动的音符中,既有快乐美妙的旋律,也有忧伤低沉的调子。正因为如此,我们要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生活中的琐碎,细细品味苦乐之中细小的幸福与快乐,体悟人生的真谛。
快乐的邓丽,一位微笑天使,在高原上传递着幸福和乐观,在苦与乐的交响中奏出了奉献的音符。20多岁的女孩子告别优裕的生活和不错的收入,来到海拔1800米的高原做一名“纯粹”的老师。三年坚守,她用知识和爱心耕耘着70多名孩子的未来,高原之巅,她用热情和青春守护着“高原花朵”的成长。——邓丽,高原的雪莲花,绽放了苦亦成乐的娇艳。
甜蜜的生活并不只是吃糖,更多时候是在种甘蔗之时。“马背校长”徐德光就是一位种植甜蜜与幸福的农夫,把微苦的汗水滴下,滋养了大地。没有路,他花一年的时间为孩子们砍出一条路;没有书,他用两匹白马驮回孩子们的书。徐德光,20年做这些密林深处孩子的引路人,用自己艰辛的劳动托起了孩子们的希望。徐德光,马背上的农夫,耕耘着苦亦成乐的花园。
一个人在艰难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是肯吃苦,因为艰苦孕育智慧,有了亲身经验,才能体悟到快乐的真谛。你可曾记得“中国的海伦·凯勒”李丽?她自幼患小儿麻痹症,童年从未站立行走,40岁时一场车祸让她从此与轮椅为伴。但她却直面惨淡的人生,唱出一首快乐的生命之歌。她创办了“李丽家庭教育工作室”与“丽爱天空”公益网站,帮助数百名厌学孩子重返校园;深入高墙帮助服刑人员重
新找回心灵的归宿„„五年时间,她温暖了八万个冰冷的心灵。正是因为热爱,她甘愿体会生命之苦,在微妙的苦中,她尝到了甜。——李丽,轮椅上的歌者,头顶着苦亦成乐的天空。
人生的幸福,就在于苦乐相伴,在苦中寻乐,在苦中领悟,在苦中升华。经历琐碎的历练,吹尽狂沙,经受磨砺,才能在琐碎的生活中咀嚼出它的全部滋味,苦亦成甜。
为使人生幸福,热爱琐事之人又必须为琐事所苦:为了微妙地享受,我们又必须微妙地受苦。
点评:本文采用片断式形式,新颖别致、脉络清晰:每个片段下面对应一个人物,事例简约而蕴含深刻,主旨更突出。生动新颖的素材,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体现了“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精神,弘扬了时代主旋律,更好地诠释了文章的主旨。
15.(山大附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林清玄对窗子和镜子有过精彩的比喻:“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文体自选(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材料中的“窗子”,说的是开阔的视野对个人发展非常重要;而“镜子”,指每个人都要审视自己,勇于自我完善。如果从“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切入题意,可写知识视野、心灵
视野、国际视野、文化视野;可以写超越自我、走出个人狭小的天地;可以描写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景、物、情、理给人带来境界上的提升或心灵的顿悟;也可直接论述自己对“视野”的看法。如果从“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入题,可由己及彼地洞察人生百态,借“镜子”探讨人性的弱点:爱听表扬话,听不进逆耳忠言;追求形式而忽略了实质等等。
16.(河南三市)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800字的文章。(60分)
心若在,梦就在:在“千手观音”邰丽华的眼里,梦想是聋人可以“听”得到,盲人可以“看”得到,肢残朋友可以“行走”,是从不言弃、努力拼搏的精神支柱;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眼里,梦想是“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粱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的一串串”,是不停得突破和探索,是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创造;在国家主席习近平的眼里,梦想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是“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7.(太原五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年轻的美国华裔数学家王章程,毕业于加州大学。毕业后,他的同学多数都去了大财团,只有王章程一头扎进了加州的私人研究室,一干就是10年。10年中,他的收入非常低,30岁了还买不起房子。而他的同学们已经是月收入几十万、上百万的大老板。在外人看来,王章程的生活很糟,但他本人似乎全然不知。在35岁的时候,他攻克了世界上两项顶尖级数学难题,从此成果迭现,美国十几家大学先后聘请他前去任教。多少年过去,在世界数学界,他成为公认的数学之王。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8.(苏锡常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1年,秦飞从耶鲁大学顺利毕业后,通过招聘成为湖南一个偏远山村的村主任助理。一年多来,他逐渐融入村民,了解他们的诉求,寻求社会资源的支持,为村民做成了不少事:修筑水渠,维修道路,安装路灯,建养老院„„
有人质疑他的动机,给他贴上“富二代”“官二代”的标签,认为他是为了名利和权力,为今后的升迁铺路。父母都是普通工薪阶层的秦飞说:“我做村官可以更好地了解基层和老百姓,也能更好地了解我自己,至少可以判断自己适合在公共服务领域工作。做村官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虽然我是耶鲁毕业的,但很多农业方面的东西我确实不懂。我希望用所学和所长为社会发展出一份力。”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9.(山东淄博)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自己的感语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易卜生说:“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点鲜明。
20.(东北四市)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一个年轻人兴冲冲地向老师讲述自己的经历:“最近,我遇见一位睿智的老人,他能看清未来,还把这绝学传授给了我。先生,您也懂这个吗?”
先生说:“每个人都懂啊,真正困难的学问不是这个。” 年轻人不解:“还有比看清未来更高深的学问?”
先生说:“飞翔的鸟儿,葱郁的树林,这些都是张目即见,我要教给我弟子的,不是让他们看清未来,而是看清身边鲜活的现在。”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提示】
(1)对未来的瞻望,是社会与个人前进的动力。(2)莫要空想未来,要把握现在。(3)未来与现在同等重要。(4)离我们视线越近的事物,反而越会看不清晰。(5)其它。
21.(广东汕头)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个四五岁男孩,平时总爱反着穿袜子,父亲有时帮他把袜子好好地穿上,他还要自己脱下来,再翻个面穿上去。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没想到他竟理直气壮地说:“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参考】
1.儿子角度(关键词:自知、适合自己、坚持自己的做法、亲身体验)
与儿子角度相关的关键语句是“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这应该是本次作文立意的关键句。审题的核心要素是如何看待自我行为,“自己”一词为立意的关键点。当然,对于表现出不健康思想的文章,即使紧扣“自己”这一角度,教师也要从严扣分。从另一个角度看,材料还有一个如何看待他人与外物的角度,这就给学生留下了辩证思维的空间。
解读此关键语句,可有以下立意:
(1)为自己而活(不必活在别人的眼光下);(2)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3)勇于打破常规,选择适合自己的;(4)只要适合自己,就应该被尊重;(5)坚持符合自己发展的做法;(6)人生如人穿袜子,苦乐自知;(7)别人只是观众;(8)快乐的感受因人而异;(9)实践出真知,行不行要靠亲身体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10)人要根据需要去控制物,而不能成为物的奴隶。(物的价值在为人所用,而非为了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