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育人根本(精选5篇)

时间:2019-05-14 06:58: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把握育人根本》,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把握育人根本》。

第一篇:把握育人根本

把握育人根本做实德育工作

——班主任工作会政教处发言稿(各位班主任:

大家好!根据本次班主任工作会的安排,我代表政教处汇报我校德育工作,请班主任们审议。

昔日我们曾设想:

1、继续狠抓控辍保学工作、三困生工作、安全工作,力争争先进位。

2、积极探索班级管理的新路子。

3、加大班主任的任命制、积极向学校校委会、学区申请使担任班主任成为一种制度。

4、努力争取班主任的相关待遇使班主任在评先、晋级时有实质性的加分政策,提升班主任的政治地位。使班主任工作成为人人热衷的工作。

盘点一下这一年来的工作,我觉得围绕设想:

1、在控辍保学工作、三困生工作、安全工作,与往年相比确实做到了争先进位;

2、在班主任的任命制度化、努力提升班主任的政治待遇与经济待遇等方面确实也做出了实效性的工作,“评先晋级班主任优先”这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班主任的待遇大幅度提升这也是有目共睹的;

3、积极探索班级管理的新路子这是一项艰巨性的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惊人效果的,这也是我们今天和未来都要为之努力工作的一个核心内容。

此外一年来根据育人工作的需要,根据上级中心工作的安排我们政教处还做出了一些实效性的工作:

1、进一步做实学生的思想工作:我们根据学生的实情把需要帮助的或需进行宣传的分成了五大类型,进行教育,特别是结合当代模范先进对他们进行了情感教育、思想引导、能力培养,帮他们健全人格;

2、进一步做实优化班主任的工作,我们让有热情的班主任优先上岗,让有能力的班主任担当重任,让有爱心的班主任投入难点工作,经验型、实干型、才艺型、仁爱型等风格的班主任队伍已初具规模;

3、进一步做实架设学校、社会、家长、学生四者的连心桥工程:多出点子确保学生的健康成长,多花精力确保学生的在校利益,多对外沟通让社会、家长能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全方位及时的了解。

德育工作漫长而又艰辛,劳苦而又幸福,它不能凭一时的热情暴食暴饮,让我们的积极性昙花一现,它也不能像老黄牛拉车式的麻木而悠缓,让我们的创造

性泯灭于岁月的长河!一句话把工作做到及时而实效才是关键,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

1、率领全体德育队伍,把握育人根本,多学习,多掌握一些育人的技巧、策略。2014年我们政教处经商量决定为全体班主任订购了全年的《班主任之友》杂志,希望大家多阅读、多研讨、多实施。

2、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的督导机制、考核机制,确保各项工作能高效率完成。

3、力争使各项德育活动务实精深向社会交意的答卷。

政教处

2014 年03 月 12日

第二篇: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点

坚持立德树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保险虞鹏飞1220130310 在认真学习了《江苏省委教育工委、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加强研究生教育立德树人工作意见》的报告之后,我对加强立德树人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更深的认识。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是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目的性要求,进一步强化了“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我们谈论任何问题,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一开始众说纷纭,漫天彻地,古今中外,宏旨博辞,但慢慢地会返璞归真,越来越简单,直至回到问题的原点。这些年关于教育的讨论,就在不断地由繁到简,不断地向本真靠近。这个本真,就是“立德树人”。其他的一切问题,都是由这个根本问题生发出来的。这个根本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把着眼点和着力点牢牢地放在“立德树人”这个根本点上,紧紧围绕这个根本点,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

立德树人的“德”是社会主义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德”是做人的根本,学校教育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教育的功能之一,就在于通过培养人,提升世道人心,推动社会进步。现在,关于世道人心的议论很多、担忧也很多。老人摔在地上扶不扶都说不清楚,可见世道人心真的出问题了。在这方面,教育工作者理应想得更深一些、看得更远一些。党中央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提升世道人心,让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更有质量,更有可持续性,让人民更有安全感和幸福感。教育工作者要在这方面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把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在各学科教学中,都要将“德”的教育、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把不同学科中“德”的要素有效地挖掘出来,使“德”“智”交融。学校教育是否成功,其衡量的首要标准就是学生的“德”究竟如何。

“立德树人”,科学育人是关键。科学育人就是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科学育人就必须坚持以儿童为中心,牢固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我们基础教育出现的问题,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但最深层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把学生作为主体。我们在办学过程中想问题干事情,更多考虑的是社会,是教师,是家长,而不是学生。

“立德树人”,总得有抓手。我认为,最重要的抓手有三个,第一个是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第二个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第三个是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法治意识是现代文明的基石,依法治国是我们国家的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遵法守法是每个人为人处世的起码准则。一个人只要有了法治意识,那他就会有底线、不出格。科学精神是现代社会沿着正确方向持续发展的保障和动力,不按科学规律办事,迟早要出问题,终究要遭惩罚。一个人只要具备科学精神,就能把干正确的事与正确地干事结合起来,不断取得成功。人文情怀是现代文明王冠上最耀眼的明珠,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我们一切的奋斗,最终的目标,不是物质财富,而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人的幸福感。总之,学校“立德树人”,要以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科学精神、人文情怀为抓手,教师、教材、教学要把着力点放在这三个方面。

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关系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关系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和长远。正如十八大报告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

第三篇:把握数学本质是有效教学的根本

把握数学本质是有效教学的根本

小学数学教学实际上就是数学概念的教学,无论是代数领域、空间与图形领域,还是统计领域,均是如此。所以如何帮助学生科学、深入地理解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已有诸多研究,“把握概念的本质是有效教学的根本”,这是新课程提出的观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就必须照顾到小孩子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诸如:借助直观教具、科学合理的活动,引领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经历学习的过程。这一点,笔者在教学中有真切体会:数学定义不等于数学概念。当我们的教学是“教定义”时,其教学过程必然是模仿、记忆与强化训练。只有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必要性,充分感知和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才能抽象概括、把握知识的本质、把握知识间的本质联系,进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才能逐步达到“概念性水平”、“方法性水平”与“主体性水平”。

一、课题简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数学课堂中,多维目标、生活化、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课堂生成……成为热点词语和话题,我们的课堂日益呈现新变化、新气象。然而有效课堂教学必然是由以上多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和谐生态系统。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对教师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教学行为的评价,是教学价值的表现,也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所谓有效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主要考察活动结果和预期目标的吻合度;有效率则是重点考虑活动结果与活动投入的比例关系;而有效益则是有效性最高体现,是在保证效果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整个系统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它起着形成和发展数学认知结构的作用,其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发展。只有提高了课堂练习的有效性,才能保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提高课堂练习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练习有有效与无效之分。有效练习主要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包括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中练习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过对教学中练习功能的审视,探寻提高练习有效性的途径和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实现教师学生共同发展的学科教学研究。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在练习活动中学生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步的,练习活动能有效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

2、“数学化”理论

“数学化”理论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活动是学生“数学化”的根本途径。学生通过“横向数学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又通过“纵向数学化”把符号世界一步步地完善。

3、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就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设计与实施是教学目的达成的重要保障,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

三、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帮助教师自觉、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善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从数学本质出发进行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设计与实施,从而全面提升教学能力,达到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2、通过课题研究,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在和谐、高效的课堂中进行知识与能力体系的建构。

3、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师团队的研究意识和能力,打造和谐、合作、进取的教研文化。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认真学习有效教学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等一些相关理论或文件精神,摘录对课题研究有借鉴和指导作用的理论知识,供学习和研究借鉴,做好资料的收集和存档工作。

2、案例分析法: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典型事例描述出来,并对其加以分析从中寻找练习研究进展的突破口。

3、经验总结法:认真撰写心得体会,www.xiexiebang.com教学反思,整理出各类型课的有效练习设计、组织实施和科学讲评策略。

“技能的背后是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数学技能分为操作技能和认知技能,只有当思维活动参与其中,技能才可能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学习能力。技能的背后是以理解相关的“核心概念”为支撑点的。在教学“倒数”时,笔者有深切的体会:先让学生观察乘积是“1”的一组算式,找到两个乘数之间的特点;再让学生列举出大量的同类算式,然后回答:“什么样的两个数乘积是1?”这样就把倒数的本质特征寓于学生大量感知的基础上,继而揭示倒数概念已经水到渠成。这里倒数的概念是自然生成的结果,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的。并且,在发现倒数本质的过程中,对于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已于不知不觉中渗透其中,再无需教师的讲授。其实,计算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也要把计算技能背后的“核心概念”作为理解算理的重要基础。这一点,在高年级的数学教材中,有着非常充分的体现。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打造厚重的小学数学课堂”,这是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的追求目标,也是我一贯秉承的课堂教学理念。分类与集合思想、模式化与函数思想、有限与无限、数形结合等等,这些数学思想既体现了数学的博大精深,又展现了小学数学教学的真正要义,应该是小学数学教师的永恒追求。

第四篇:把握轻负高质的根本(教学案例)

把握轻负高质的根本

两节公开课的案例反思 杭州市西湖区周浦中学 王夏芳

【问题提出】

本学期笔者去校外听了两位科学教师上的公开课,一节是初三的复习课《常见气体的制备》,还有一节是七年级下册的《眼和视觉》

两位授课教师在本次教学中都力图体现本次开课的主题“轻负高质”的理念,准备充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内容讲究效率,学习方式,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引起我们的一些思考:第一,追求效率不等于准备过多内容,不等于知识点多,教师讲得多。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有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第二,学生这节课的难点是什么?应该重点讲什么?为什么是这样?若只告诉结论,学习效率很低,变一下学生可能就不知道了,题目不在多,而在于有没有效率。第三,呈现情景,通过情景将知识点渗透进去,情景呈现好不好要看学生认不认知,能不能调动课堂气氛。于是,我便萌发了“重思课堂”的冲动,这种冲动支撑着我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去反思和挖掘“如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轻负高质”。下面,简录课堂片断,以飨同行。

【案例描述】 【案例1】

教学准备:讲台上准备了两套实验装置

1、复习提问

师:我们已学过哪些气体的制备?生:CO2 H2 O2 师:实验室制取原理

学生上黑板板演:CaCO3+2HCL=CaCL2+H2O+CO2↑ Zn+H2SO4=ZnSO4+H2↑ MnO2

2H2O2=====2H2O+O2↑

2KMnO4=====K2MnO4+MnO2+O2↑

MnO2

2KCLO3=====2KCI+3O2↑

师:第二个化学方程式H2SO4换成HCL会怎样? 生:可能混有HCL气体,水蒸气

2、合作互动

教师请两位同学上讲台连接实验装置,要求制取纯净干燥的H2,连好后问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板书:1.发生装置:①反应物的状态 ②反应条件 2.洗涤干燥装置:①能吸收杂质气体 ②除杂试剂不与有效成分反应

3.收集装置:①p气 p空②气体的溶解性 4.尾气处理

注:1.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安装要遵循“自上而下,从左到右”原则。PPT展示几种不同制取装置

思考:如果要除去CO2中的水蒸气,是否下面的干燥剂都能选用? 浓硫酸 固体氢氧化钠 生石灰 无水硫酸铜等

接下来都是练习,都是通过PPT展示出来,学生看题目回答问题,由于题目很长,阅读量比较大,很多题目我们听课老师还没看完,上课老师已经讲完,换到下一道题目了。

【案例2】

师:说明眼的重要性

师:同学间互相观察对方虹膜是什么颜色:中间是什么 生:棕色,中间是瞳孔

师:请每位学生把手电筒拿出来照同位同学的瞳孔,看有什么现象? 生:瞳孔缩小。

师:拿出眼睛模型,让学生观察角膜是怎样的?有什么作用? 生:透明 保护作用

师:再依次讲解眼睛的各部分结果及作用。

师:复习前面学过的相机成像原理,并请一名学生上黑板画成像光路图。生:一位学生上黑板板演,其他在下面画。师分析:视觉的形成。

师:用光具座演示,然后再增大物距,发现光屏上的像变得模糊不清,但是人在视网膜上成像时像距是不能变的,那怎样让像变得清晰一些呢?师换了一个凸透镜,发现像又清晰了。所以,人在观察远处物体时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厚度来成像的。难点得以突破。

师:观察近处物体: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弯曲,焦距小。观察远处物体:睫状肌舒张,晶状体扁平,焦距大。

师:用光具座模拟近视,光屏上出现一个模糊的蜡烛的像,然后拿一位近视同学的眼镜放在蜡烛和透镜之间,光屏上的像又变得清晰了。之后教师再用光学实验仪器演示,用激光打出一束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会聚成一点,再在引入:请一位学生上讲台找粉笔,先睁眼找,再闭着眼找(比较适合小学生)凸透镜前放块凹透镜,很明显光线发散后再经凸透镜折射会聚的最小亮点后移。这样就非常形象的将难点问题进行突破了。远视则由学生课后自己完成。

【探讨与分析】

笔者听课后,通过对课堂的观察,记录了大量的课堂原始数据如学生的参与度,教师的语言、实验的达成度,实验成果展示,合作学习的效度,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等,从教师的行为表现和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分析,从中也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分析一

1、是否题目准备得越多老师讲得越多课堂效率就越高呢?

案例1中教师讲得过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过少,课堂容量过大,但效果差,题目讲得虽然多,但都没讲透,造成学生一知半解,可能问题没有真正弄明白,落实不到位。其实还不如少讲,讲透,知识点准备少些,如: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气体,有哪些方式可以产生这种气体,让学生讨论,发散学生思维,课堂教学就由教师被动的教变成学生主动的学,因为只讲效率只有10%,讲看20%,讲做80%-90%,教师讲的过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老师所讲占时间多,挤占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时间。上课期间有部分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思维不够活跃,老师在呈现问题时,都是通过课件放出来让学生看,然后说出答案,每个学生都不一样,有些看效果好,有些读效果好,有些……老师应用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尽量照顾到每一位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表达与交流,产生成功的体验,培养科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此教师在选题上也存在偏差和指导:第一、教师在选题时难易不等,没有从易到难的层次。第二、教师选择的题目与这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联系紧不紧密。第三、有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果子”。也就是说教师在选题上要下功夫,不是越多越好,要做到精炼。

因此,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过多,忽视启发学生思考,是当前教学上的一个通病,把食物嚼碎了去喂小孩,久之会导致消化不良,教师的讲,不在多,而在于启发学生思考。光靠老师讲,得再多,学生充其量是一个知识的容器。教师如何讲好课,涉及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不在讲得多,而要讲在点子上;不在讲得深,而要讲求实效;不在讲得细,而在于启发学生的思考。

2、让少部分学生上台演示操作,能提高全班学生的动手能力吗? 案例1教师在说课时说到了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但是教师只是在刚开始上课时请了两位学生上台演示了一下,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都没参与,表面看起来有实验操作,但是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这个机会,最好能分组让学生都能动手做一做。即使做不到让每位学生都动手做,哪怕让学生都事先思考一下,用提供的器材怎样连接来制取气体,再追问有几种连接方式,通过学生思考后再请学生做一做,比盲目地请学生上去做好多了,这样学生目的明确,还可以做多种方案的交流,拓展了学生思维广度和深度。案例分析二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很有特色: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视觉及近视的形成)、学生观察、合作与交流、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瞳孔变化)、学生的活动以及丰富的影像资料等直观教学手段的运用,使学生既掌握了科学知识又获得了科学方法,对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设定适应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本节课的探究活动通过教师的指导,省时、省力,使七年级的学生较轻松地获得探究成功的体验并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学生通过课上交流展示、分析讨论、动手操作,实现了生生合作,出现了思维碰撞,使学生在收集信息、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得到综合提高;教师提供直观的演示实验及丰富的影像资料、教具模型,恰当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和富有技巧的引导性提问,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并为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方面提供了多次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合作的气氛中愉快学习。生生间、师生间和谐互动,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者、参与者、指导者、倾听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体现了STS的思想,达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针对不同的问题,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由浅入深地逐个提出问题进行教学。教学思路:提出问题——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通过前面学过得光学知识,画照相机成像原理,得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通过知识迁移对比得出视觉的形成过程。晶状体收缩由演示实验完成,远视留给学生课后完成,知识迁移,得以应用。

整节课学生都被调动起来了,能积极的参与课堂,课堂效率高了,自然就做到了轻负高质。

【提升理念】

从以上案例中看出,教师要在教学中很好地做到轻负高质,我觉得根本在于提高课堂效率,“当堂的事当堂完”,使学生能“轻负担、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1、知识雷同的抓开头。开头的课要花大力气教好,以后的课可逐渐增加学生自己领悟的份量,使课堂练习密度大,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2、在一节课中抓关键环节。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力气用在刀刃上,在“找到症结、打开关节”上下功夫,在关键处点拨,其他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探究,充分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学生会对所学的知识记忆犹新,印象深刻。

3、精心设计课堂练习。课堂巩固练习要实,真正地让学生学以致用;加强变式练习,防止学生思维僵化;避免机械重复性练习,加重学生的负担,练习要少而精。

总之,只有在合理地安排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精讲精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还可使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能流于形式,而要真正达到轻负高质,把握它们的根本。

第五篇:把握关节点,瞄准根本点,正确认识民主集中制原则

把握关节点,瞄准根本点,正确认识民主集中制原则 正确理解和把握民主集中制中“民主”与“集中”的含义,对于民主集中制的形成、贯彻与实行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民主集中制始终未能真正落实到基层组织,与思想和理论上对民主集中制的误解与误导有很大的关系。那么,作为基层党组织,特别作为支部书记,应该怎么正确理解民主集中制原则,怎样正确运用民主集中制原则来处理问题呢?我认为,关键就在于要把握“民主”的关节点想问题,瞄准“集中”的根本点做工作。

一、强化“四种意识”,把握“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这一关节点。

坚持民主集中制,就要坚持无论哪一级的党组织,都必须有集体意识,不能一个人说了算,要集体研究,集体讨论,集体决策。没有广泛的、充分的民主,就不会有正确的、真正的集中。只有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多数同志的正确意见,才能制定出正确的决议,思想才能统一,行动才能一致,组织决议才能被认真地贯彻执行。要在全体党员中不断强化四种意识,形成一种会上大家说,会后一起忙的良好局面。

一要强化平等意识。党的内部是“少数服从多数”的关系,大家的权利是一样的,既没有大小委员之分,也没有资格新老之别,更不存在上下级关系。书记对党组织内部负有更多的责任,但没有任何的特权,-1-

党员之间的平等关系是民主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搞好民主的一个起码条件。如果党内不能平等相待,大家就不能敞开思想,畅抒己见。只有都以平等精神对人对事,才能推心置腹说心里话,充分集中大家的智慧和经验。这就要求必须加强政治思想修养,坚决克服以老自居,居功骄傲、个人突出的特权思想,防止谁资格老谁说了算的现象。

二要强化群众意识。党支部要实现正确的领导,不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是行不通的,每个支部成员,都拥有各方面的经验和知识,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都联系着一部分群众,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才能作出正确的决定,避免或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实践也一再证明,党员互相尊重,遇事共同商量,工作就做得好,大家积极性就高,内部就生机勃勃。因此,每名党员都要努力加强自己的群众观念,坚定地依靠集体,相信群众,向群众学习,办事民主,防止和克服迷信经验、自以为是、好为人师的思想作风。

三要强化全局意识。党的各级组织研究确定的问题,不仅影响着本级,也牵扯着其它相关组织,所以必须养成综合性、多向性思维的好习惯。每名党员都要超脱个人职务和级别的局限,开阔思维视野,学会从宏观上分析问题,站在整个工作的角度想问题、提建议、出主意。既要考虑自己的工作,又要考虑他人的工作,特别是当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矛盾时,都必须从整体出发,自觉地服从全局需要。如果认识问题不全面,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固执己见,或者从本位出发,强调特殊,都会影响党内的民主。

四要强化职责意识。作为一名党员,一个支部的成员,特别是一

级组织的书记,应当有充分行使自己民主权利的勇气和胆略,积极地尽职尽责,在参加党的会议时承担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贡献自己的智慧,不能把自己当成“聋子的耳朵——摆设”。另外,参加会议,发表见解,参与决策,这也是一种权利,作为党员就要懂得珍惜,就要积极行使,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那种“开会不发言,遇事无主见,对了有一份,错了不负责”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这四种思想意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缺了任何一个都会妨碍民主的发扬,妨碍民主集中制的贯彻执行。

二、划清“三个界限”,瞄准“集中”是民主的指导和归宿这一根本点。

我们所要发扬的民主是集中指导下的民主,民主没有集中作指导,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方向。所谓集中指导,从思想上来说,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从组织上来说,必须坚持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组织原则,有领导有组织地发扬民主;从目的上来说,必须有利于党的团结和统一,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和实现党的路线,有利于造成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片面强调民主,否定集中,必然导致分散主义、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状态,削弱或破坏党的领导。为实行正确的集中,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划清几个界限:

一是划清集中正确意见与集中多数人的意见的界限。我们讲在民

主基础上的集中,不是集中少数人的意见,而是集中多数人的意见。书记在集中大家意见时,不能自己想怎么集中就怎么集中,必须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基础。一般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总是比较正确的,即使有时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在多数人不认识、不接受的情况下,也要服从多数人的意见。如果硬要多数服从少数,不但在实践中行不通,还会造成党的组织的分裂。只要是大多数通过决定了的,就要服从,就是不对也要服从。因为,到底错了没有还不知道,如果你认为错了,你就不服从,他认为错了,他就不服从,那就失去了党支部的威信,就会一盘散沙。任何个人的聪明才智和经验,都有一定的局限,只有集体的智慧才是比较充分、比较全面的。

二是划清否定和纠正错误意见与压制民主的界限。党支部讨论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把多数人的意见集中好,把分歧的意见统一好,把错误的意见纠正好,这是实行党的民主集中制的根本目的。我们反对个人说了算,并不是反对正确的集中;提倡发扬民主,也不是个人要怎么办就怎么办;要求直抒己见、畅所欲言,不是违背原则,任意言行;注意尊重少数人的意见,不是议个没完,而是慎重行事,当断则断。党员的个人意见不被采纳,有严重错误的意见,还会受到批评和纠正,这不等于压制民主;书记讲自己的意见,也不等于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有的党组织在讨论问题时,多数人的意见已经很明确了,往往只是由于个别同志有不同意见,就不进行表决,提出下次再议,造成一事多议,议而不决。这样做是不妥当的,长此下去,也会挫伤广大党员工作的积极性。

三是划清保留个人意见和不服从党组决议的界限。少数人的意见被否决后,在拥护和执行多数人通过的决议的前提下,如果认为必须坚持自己的意见,可以声明保留,也可以在下次会议再提出讨论。这是符合党的组织原则的。只要不再会外搞非组织活动,不借口坚持自己的意见,而拒不执行多数人通过的决议,就不能认为是不服从党组决议。对坚持不同意见的少数人,应该主动团结他们一道工作,不应该采取歧视和排斥的态度,这样才有利于党的团结和统一,有利于党的事业。在这里还有必要提及的是,在党的会议上,党员敢于讲不同意见,不等于骄傲自大,敢于批评书记、委员的缺点错误,不等于闹不团结,当然,书记、委员批评党员的缺点错误,也不等于打击报复。这是通常容易遇到的问题,但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解决问题。

下载把握育人根本(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把握育人根本(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