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时间:2019-05-14 06:30: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第一篇: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140

4一、学科专业简介

我校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于1997年在热能工程专业招收暖通方向本科生。1999年成立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2003年隶属于建筑工程学院。2005年被国家教育部授予硕士点,到目前为止,我校是安徽省唯一的“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硕士点授予单位。

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学科是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的重要分支。本学科的本科专业是经国家教育部对学科、专业调整后,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主要研究如何在工业与民用建筑物、运载工具内创建能够保证在室人员舒适和身心健康的热湿环境、声环境、光环境和具有良好室内空气品质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并研究为创造和实现这一目的所需的采暖通风和空调系统,与之相应的冷热源及能量转换设备,建筑自动化系统,以及燃气、蒸汽与冷热水输送系统。进入到21世纪以后,学科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在新的形势下,本学科的中心任务是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并存”。从能源需求侧来看,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研究是建筑节能完整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能源生产和转化来看,一方面,能源是维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根本保证,它与材料和信息构成现代社会繁荣和发展的三大支柱。自然界绝大多数的一次能源,如石油、煤炭、天然气、水力能、核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等,均采用各种能源转换和利用设备转化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必须的各种能源和动力。另一方面,能源不仅为人类带来文明和繁荣,也为人类的生活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问题甚至是灾难。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的破坏、日益严重的资源短缺以及生态系统的破坏等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举世瞩目的《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对工业界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出了新的要求。能源的高效清洁转化技术以及能源生产和转化过程中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的研究,已成为世界瞩目的重大课题。

本学科承担国家级、省级以上科研课题多项。本学科与中冶华天(中冶集团马鞍山钢铁设计研究院)环境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培养硕士,具有热工理论、室内空气品质、建筑节能以及工业通风等稳定的研究方向。目前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3名,形成了面向经济主战场的应用型学科研究特色,科研经费200余万元。近几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和ISTP收录15篇。

二、培养目标

㈠ 研究生须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结合作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㈡ 研究生应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作风,具有从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领域的科学研究

能力,能较好地掌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领域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较全面地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熟练掌握相应的计算机技术、控制理论和计算技术,以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并能综合应用这些理论知识进行本学科的应用研究和系统工程设计。

㈢ 研究生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有益的社会活动,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㈣ 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专业书刊,并能撰写论文摘要。

三、主要研究方向

㈠ 热工理论与应用

利用热工理论分析和解决暖通空调领域及其它能源利用领域的相关问题,如:空气热湿交换、燃气燃烧、制冷技术、热过程仿真等。本研究方向包括空气调节系统的优化以及相关设备等方面的的研究。

㈡ 室内环境品质与控制

协调解决室内环境舒适性与健康性、能源及环保之间的矛盾。从室内环境的认识水平着眼,致力于室内热环境、空气环境等方面的改善,力求建设适合于居住者生存空间和环境。本研究方向包括室内气流组织、室内污染物控制以及室内热湿环境控制等方面的研究。

㈢ 建筑可持续系统与评价

采用可再生材料与新能源,来建造与维持建筑的运转,尽量不破坏自然环境。目标是追求“人和环境的和谐并存”。本研究方向包括太阳能、地热能以及热泵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建筑节能以及绿色建筑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㈣ 工业通风、净化理论与技术

针对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和烟尘,研究不同的除尘机理和处理手段。针对日益苛刻的环境排放标准,研究控制烟气中可吸入粉尘、硫化物、氮氧化物以及CO2的排放的理论和设备。本研究方向包括工业通风、除尘设备以及烟气净化工艺等方面的研究。

四、学习年限、课程学习时间与学分要求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年限为2.5年(完成学位论文答辩)。

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根据需要选修合适的课程,并在硕士论文答辩前应完成课程学分。

从事论文工作的时间一般不得少于一年。在校学习与论文工作不得超过3年。

特别优秀的硕士研究生提前完成培养计划并符合提前毕业条件,经过规定的审批程序可以提前毕业,获得学位。

学分要求:总学分 ≥32学分

其中公共学位课程10学分 专业学位课8学分 学术活动1学分 社会实践2学分 选修课程任选课12学分

五、课程设置

说明:创新学术讲座为18学时,每次讲座的时间一般控制在3学时左右。讲座的内容可以是本学科的技术前沿与发展方向、相邻学科的发展动态、某个单项技术开发的过程和经验教训、创业模式及进程、创新与社会发展等。

六、实践环节

㈠ 学术讲座与学术活动

学习期间需参加5次以上学术活动。在本学科内,做与研究课题有关的学术报告或阶段性研究报告1次以上。考核办法:在学术活动后,提交参加学术会议的论文复印件、研究报告复印件或学术报告小结(不少于500字),并注明报告时间、地点、报告人,经导师盖章后自己留存,达到要求时由所在学科研究生学术活动考核小组以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记载成绩,合格后计算1学分。

㈡ 教学实践(或专业实习)

实践活动为教学实践或社会实践,要求完成20学时教学任务或不少于2周的社会实践。若为教学实践,可随导师参加本科生的辅导答疑、批改作业、习题课、课程设计、实习指导,一般要完成20学时的教学任务。若为社会实践,时间不少于2周。时间安排:实践活动安排在第三、四、五学期均可。

考核方式:实践活动结束后,由研究生指导教师或所在学科实践活动考核小组进行考核,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给出考核成绩。实践(实习)完成后写出报告,由指导教师写出评语,硕士点所在系领导核批合格后计2学分。

注:实践环节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必修环节,未通过者须重修,否则不可申请论文答辩。在职研究生或在攻读硕士学位前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者,可申请免修实践环节。

㈢ 创新实践

高年级硕士研究生至少有1次公开在学院的创新论坛上做和研究课题相关的学术报告。

七、学位论文工作

㈠ 文献综述、选题报告

结合研究课题,查阅40篇以上的近期相关文献,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15篇,在此基础上完成1.0万字左右的文献综述,综述内容包括本研究课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应用前景。

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一般在入学后的第三学期的第九周前完成,然后经学院评审委员会评审。选题报告的评审一般应采取报告会的方式,由3至5名具有副教授或以上职称者组成评审小组,对选题报告进行评审,并给出评审意见和成绩。选题报告通过者,进入论文工作阶段。未通过者可在3个月内再补做一次,仍未通过者,不得继续进行论文工作,按肄业处理。选题报告工作完成后,将文献总结及选题报告和有关的表格一式两份交学院,复印件由学院留存,原件由学院转交研究生院存档。

㈡ 学位论文中期检查

研究生的学位论文工作中期检查由学院负责,分教研室(科研所)组成检查小组对研究生的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的问题、与预期目标的差距等进行检查考核。对存在的问题,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或要求。学位论文工作中期检查安排在每年12月上旬进行。

㈢ 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要反映本人在相关的学科领域中通过独立完成的科学研究所达到的学术水平,并表明本人已掌握了相关学科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相关学科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学位论文撰写时间不少于1年,论文字数约为3-5万字,论文格式参照我校《安徽工业大学关于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规定》的有关条款。学位论文应在技术上或方法上有所创新。硕士生在校期间应以安徽工业大学名义在公开发行的本专业学术刊物上至少发表1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第二篇:南昌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南昌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基本学制、培养方式与应修学分 培养目标:

学位获得者应具有本学科宽广而坚实的理论基础,系统、深入地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深入了解本学科的现状、发展动态和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概括。能独立地开展具有较高学术意义或实用价值的科研工作,并有创造性成果。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

培养从事能源、热力发动机、制冷与空调工程技术、热能利用与节能技术、热物理量测量与控制等方面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试验研究的高层次的技术人才,为研究部门、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等工程技术人员。

基本学制:3年。研究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适当延长或缩短在校学习时间,在校学习时间为2至4年。

培养方式:

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也可实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制。也可请外单位高级职 称专家参加指导。

实行学分制,采取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并重的方式。既要使研究生深入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又要使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应修学分:总学分不少于 80 学分,其中课程学习不少于 32学分(必修课不少于 18 学分),必修环节 8 学分,学位论文 40 学分。

二、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1

内燃机节能及燃烧的分析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特色与意义

本方向主要以内燃机为研究对象,以内燃机的高效洁净燃烧、数字测控、可再生燃料等为核心内容,对内燃机节能技术、内燃机燃烧测试与分析进行研究,在内燃机微机化测试技术、内燃机排气净化及代用燃料、内燃机零件材料热特性、内燃机电控技术研究领域形成了特色。主要从事制冷、空调和低温工程技术研究,空调系统节能及自动化,制冷空调中的能源利用与环境控制的研究。主要在冰蓄冷与太阳能的应用形成了研究特色。

主要进行先进热交换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传热传质及强化研究,现代热工测试技术研究,在内燃机数据

采用近代光学测试技术(莫尔偏折术、激光散斑计量术、激光干涉、激光扫描技术等)对温度场、流速或密

热物理量的激光测试技术

度场等与热物理有关的量进行测试研究。内容包括理论方法,光学系统的设计和光学图像信息的分析与计算。光学测试技术具有对测试对象无干扰,测量精度高的优点,是非接触性测量技术。其溶入了光、机、电三方面的高新技术。

王鸣{博导} 刘南生 马力 何济洲{博导} 陈杨华 杜海存 黎和昌 姜水生 姜水生 熊翔辉 高国珍

指导教师

制冷和空调工程技术

传热与热力设3

备节能及测试技术研究

采集燃烧系统,空气调节热参数采集分析方面开展研究。陈杨华

三、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编号公 0020005共基 0020001础 0020003 必课

修 0029010 课 专 5921065

业 核 5921066 心 课 59210675922068专 5922069 选

业 5922070 修 方 5922071 课 向 5922072

5922073 5922074 5922075 5922076 5922077 5922078 ***922081 素 公共选修质 课

教 育 课

必修环节

课 程 名 称

英 语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自然辩证法 数值分析 高等流体力学 高等工程热力学 高等传热学 计算机软件基础 制冷与空调新技术 内燃机排气净化 传热流动的数值分析 现代光学测试技术 制冷及低温系统计算机模拟 内燃机燃烧学 传热实验研究原理 热工测试技术 现代发动机电控技术 工程光学 激光原理 空气调节 学科前沿讲座

二外、数学、计算机、体育、管理、经济、法律类

跨学科的专业课程

文献综述、开题报告 学术活动 社会实践 外语学术论文

学 时

6 30 1 42 2 54 3 54 3 54 3 54 3 36 2 36 2 36 2 36 2 36 2 36 2 36 2 36 2 36 2 36 2 36 2 36 2 36 2 36

60

2开课 任课教师 学期

(职称)

1、2121张 莹姜水生 1 黎和昌 2 熊翔辉 2 陈杨华 2 高国珍 2 黎和昌 2 刘南生 2 易义武 2 高国珍 2 黎和昌 2 黎和昌 2 姜水生 2 马 力 2 马 力 2 陈杨华 2

全体硕导

考核方式 备 注

考试考试考试考查考查考查考查考查考查考试考查考查考查考试考查考查考查

至少

选修一门2 至少

选修一门

四、必修环节

开题报告(3学分):

开题报告由文献综述和研究计划两部分组成。硕士生撰写开题报告之前应阅读至少50篇国内外重要文献。文献综述部分对课题有关的前人工作进行总结和归纳。研究计划部分就选题意义、研究内容、预期目标、研究方法、实施方案、时间安排等作出论证。开题报告必须在审核小组会上宣读并答辩。审核小组由至少3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组成,提倡邀请外单位专家参加。审核小组听取开题报告后,作出通过或不通过的决议。

学术活动(2学分):

硕士生在学习期间要求至少参加十次学术活动(其中至少做1次报告)。硕士生参加学术活动的形式可为参加国际、全国性和省内学术会议或校内外学术讲座等。参加活动后撰写不少于400字的小结,并填写《南昌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记录册》,经导师考查合格,给予学分,并存入硕士生业务档案(具体要求见《南昌大学关于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的暂行规定》)。

硕士生在所要求的论文发表数量之外,在公开学术刊物多发表1篇学术论文,可折抵参加学术活动1次。但最多只能用学术论文折抵学术活动2次。实践环节(2学分):

要求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和完成一定量的教学实践或工程实践或管理实践或勤工助学,实践环节工作量为60学时,经考核合格,给予学分。具体参照《南昌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暂行规定》执行。在正规高等学校担任过一门本科以上课程教学者或委培、定向的硕士生可免去实践环节,自动获得学分。外语学术论文(1学分):答辩前提交一篇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有指导教师签字认可的外文学术论文。

五、学位论文

发表论文要求:

要求硕士生在校期间(以入学时间为界)必须在省级以上公开学术刊物(含正式出版的增刊)或在省级以上学术性会议正式出版的会议论文集上至少发表1篇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形式:必须是学术性论文。

科研能力与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包括学术水平、成果及工作量等方面的要求):

基本要求:(1)选题应努力体现本专业的学科前沿和社会发展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学术价值、应用价值和创新性。(2)学位论文应是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3)论文的结论和所引用的资料应详实准确。(4)论文应有独立见解,能提出新问题,或对已提出的问题作出新的分析和论证;凡是通俗性、泛论性或单纯叙述他人成果的文章或翻译材料,不能作为硕士学位论文。(5)论文正文的篇幅在1万至3万字左右,符合学位论文的规范,其基本的理论和应用成果达到可以在专业学术刊物发表的水平。

第三篇: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

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

综合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综合考试,是为本专业硕士研究生而实施的具有选拔功能的一项课程考试。其指导思想是既有利于国家对高层次人材的选拔,又有利于促进本专业本科教学课程质量的提高,并对硕士研究生提出一定的专业水平要求。

《空气调节》和《供热工程》是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主要学位课程。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民用与工业建筑空调调节和供热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一般民用与工业建筑空调和供热系统的设计能力和运行管理的基本知识。

考试对象为从2009年起报考本校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的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系统理解空调调节和供热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把握其重点内容,具有运用一般民用与工业建筑空调和供热系统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具备解决设计与运行管理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求考生达到一定的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英文水平。

三、考试方法

笔试,闭卷,时间150分钟

四、复习考试范围、考试内容和考试结构

1《空气调节》

复习考试范围:冷(热)、湿负荷的计算方法和送风量的确定;各种空调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室内气体流动规律和气流组织计算方法。

2《供热工程》

复习考试范围:供暖系统的负荷计算;供暖系统散热设备的热工要求、面积确定和布置;室内热水供暖系统的组成、管路布置的特点、工作原理;室内供暖系统水力计算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专业英语

复习考试范围:Introduction to Heating,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includes:

1)Natural Convection

2)Variation of Pressure in A Static Fluid

3)The Ideal Basic Vapor Compression Refrigeration Cycle

4)Pumps and Fans

5)Manufactured Gases

6)Natural Ventilation Fields of Application

7)Fundamentals of Industrial Ventilation

8)Comfort and Discomfort

9)Heating by Steam and High-Pressure Hot Water

参考书目:

1.《空气调节》(第三版),赵荣义、范存养、薛殿华、钱以明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

2.《供热工程》(第三版)贺平、孙刚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年;

南京工业大学暖通工程系

2010-04-10

第四篇: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导论教案

时间:1-1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 目的: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介绍

重点: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的培养目标,工作内容 难点: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的课程设臵和实践环节安排 授课内容:

一。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介绍

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以科技为人类制造春天,当代空调技术是以促进人类居住的舒适性、健康性,保护地球环境,对能源有效利用等基于可持续性发展的观点为原则发展起来的。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目前本科已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原来专业只是以工程技术来命名,专业课内容只是介绍各种技术,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我们专业以满足人们对室内生活环境的要求为目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中的环境是一种广义上的环境,既包括传统意义的空气环境,也包括建筑内环境与光环境,设备则包括建筑内各种公共设施。

1.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的培养目标:工业与民用建筑的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的安装施工与运行管理;厂矿区及城市集中供热(供冷)系统的安装施工与运行管理;中、小型冷、热源系统的安装施工与运行管理;暖通空调设备的营销及售后服务工作;也可从事一般暖通空调工程的设计工作。2.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的主要课程:

(1)专业必修课:专业导论,热工理论基础、工程数学、流体力学及泵与风机、供热工程、通风除尘、暖通空调冷热源、建筑给排水、空气调节、热工测量与自控、暖通空调施工技术、暖通空调安装工程经济管理、专业英语

(2)限选课:环境保护概论/市场营销,制冷工程/集中供热,制冷设备维修/行业法规,暖通计算机应用/高层建筑消防工程,洁净技术应用/工程监理,暖通空调新技术/建筑电气

3.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的实践环节安排: 管钳、扳金实习,运行管理实习,安装施工实习,锅炉课程设计,制冷课程设计,供热课程设计,通风除尘课程设计,空调课程设计,水暖电施工预算,毕业设计 4.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的业务素质:

(1)知识结构:具有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必要的数学和技术科学(计算机、工程力学、电工电子技术、流体力学、热工理论基础)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暖通空调工程系统安装施工与运行管理的专业知识;了解房屋建筑、建筑给排水、机电等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了解本专业工程项目管理及企业管理等相关知识;

(2)技能结构:具有识图、制图技能;具有暖通空调工程施工验收和运行管理所必须的测试、调试技能;具有应用现有软件,使用计算机进行绘图、管理的初步技能;初步掌握通风工、管道工的基本操作技能;

(3)能力结构:具有审查暖通空调工程设计图纸和技术文件,组织本专业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的技术管理能力;具有编制暖通空调工程施工图预算和工程概、预、决算能力;具有保障暖通空调系统正常、安全、经济运行的管理能力;具有一般暖通空调工程设计的基本能力;具有分析解决暖通空调系统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具有一定书面、口头表达和业务洽谈能力;具有合作共事和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初步能力。

二.专业课程的内容范畴:

由于空气调节是实现空间内空气温度、湿度、清洁度和空气流动速度等参数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在工程上将只实现空气温度调节和控制的技术手段称为供热或降温;将只实现空气的清洁度处理和控制,并保持有害物浓度在一定的卫生要求范围内的技术手段,称为工业通风。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了城乡经济发展,加速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国城镇人口的比例由49年的百分之10。7增加到98年的百分之30。1,79至2000年建成的城镇住房总面积约35亿平方米,对于夏热冬冷的地区,当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时,空调开始成为一般居民的必需品以上海为例,以电力为主的家用空调器的使用快速增长,到1999年底,上海每百户拥有家用空调85.2台电力需求随之增长,2000年7月最高用电负荷达1048千瓦,其中空调用电约三分之一,其中居民住宅空调约占1/2以上。

时间:2-1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 目的:了解暖通专业基础课内容

重点: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的培养目标,工作内容 难点: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的课程设臵和实践环节安排 授课内容: 空调专业基础课内容:

.空调专业专业基础课包括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和流体力学这三门主干课程,以基础课(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工程力学、制图等)所学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作为基础进行学习,通过对特定对象的研究和分析,掌握其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及其实际应用,为今后所要学习的专业课(锅炉、制冷,空调、通风、泵与风机、供热等)提供设计计算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一.工程热力学 1.能源和热能的利用

能源是发展生产和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能源主要有:风 力、水力、燃料的化学能、太阳能、地热能、原子核能,我国能源以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的化学能利用为主,正积极发展水力资源,核能源。

利用燃料热能有两种方式:燃料热能通过发电机,发动机等转变为机械能;热能直接利用。2.工程热力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

工程热力学是研究物质的热力性质,能量和能量之间相互转换的基础理论学科,属工程科学的范畴;其主要内容分为基本理论部分及基础理论的应用部分,基本理论部分包括工质的性质、热力学第一定律及热力学第二定律等内容,研究无序运动的热能与有序运动能量之间的转化条件及转换限度等问题;基本理论应用部分主要是将热力学基本理论应用于各种热力装臵的工作过程。并对气体和蒸汽循环,制冷循环、热泵循环、喷管及扩压管等进行热力分析及计算,探讨影响能量转换效果的因素以及提高转换效率的途径与方法.3.工程热力学的研究方法

宏观方法即经典热力学方法,把物质看作连续的整体,从宏观现象出发,对热现象进行直接观察和实验,从而总结自然界的一些普遍的基本规律;微观方法即统计热力学方法,是从物质内部微观结构出发,借助物质的原子模型及描述物质微观行为的量子力学,利用统计方法研究大量随机运动的粒子,从而得到物质的统计平均性质,并得出热现象的基本规律,进一步解释物质的。

4.工程热力学发展简史 二.传热学

1. 传热学的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传热学就是研究在温差作用下,热量传播过程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换热的三种基本方式(热传导、对流换热和热辐射)的基本概念和定义规律及定律。2. 在实践中的传热学问题:一是有些技术问题需要尽量增大传热量,以提高换热设备的生产能力;另一是有些问题尽可能减少或防止有害的热流,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了解热传播的规律。3. 传热学在科技和生产的应用:在近代工程技术领域内,有许多过程发生在高温条件下,因而在设计有关的设备和仪表时,传热方面的知识就非常重要。原子能电站、燃气轮机、飞行器的各种推进装臵、导弹、人造卫星以及宇宙飞船等方面都存在传热问题。此外,在冶金、动力、建筑、化工、制冷、机械制造和电工等工业部门,也都存在着大量的传热问题。

三 流体力学 1. 流体力学及其研究对象: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平衡和运动规律的科学。流体就是流体力学研究的对象。流体是气体和液体的统称,其基本特征是流体质点间的凝聚力极小,以至在实际上它对张力、对形状的缓慢改变都不显示阻力。这种性质称为易流动性。流体力学可分为理论流体力学和工程流体力学,前者以理论研究为主,后者则是研究实际工程中的流体力学问题。本课程属于工程流体力学范畴,主要讲授工程中遇到的不可压缩流体的平衡和运动规律。2. 流体力学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流体静力学和流体动力学。流体静力学是研究流体在静止状态下的力学规律,以及在实际应用这些规律的方法;流体动力学是研究流体在动态下的基本规律和原理,以及在实际应用流体机械的原理。流体力学和其他学科一样是在人类征服自然的长期斗争中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而它的发展又有力地推动科学技术和生产地进步。它在生产部门中有着广泛地应用。它是水利、航空、造船、化工冶金、动力机械、城市建设、环境工程等许多部门以及燃烧学、传热学等学科地重要基础理论。3. 在 本专业,流体力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专业中的主要内容:供热、供冷、通风除尘、空气调节、给排水等工程中,都是以流体作为工作介质,应用它们的物理特性、平衡与运动规律,将它们有效地组织起来应用于这些技术工程中。4. 流体力学的研究方法:在学习流体力学时,要注重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特别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地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中的流体力学问题。

时间:5-1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

目的:了解空调用冷源

重点:空调用冷源的分类和应用 难点:制冷的基本原理 授课内容: 空调用冷源 一. 制冷概念:制冷是指用人工的方法将被冷却对象的热量移向周围环境介质,使得 被冷 却对象达到比环境介质更低的温度,并在所需要的时间内维持一定的的低温。二.空调用冷源的分类和应用:

1. 空调用冷源的分类:液体汽化法。利用液态工质汽化时吸收汽化潜热而产生冷效应,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制冷方法,如蒸汽压缩式制冷、吸收式制冷、蒸汽喷式制冷。其它方法还有气体膨胀法、热电法、固体绝热去磁法。

2. 冷源的应用:食品冷加工和低温贮存最早应用制冷技术,空气调节方面是应用制冷技术的又一个广阔的领域。在工业生产方面,制冷技术的应用更为广泛,例如炼钢生产过程需大量氧气,氧气是通过深冷空气分离技术取得的;在石油化工、基本化工、有机合成化工的工业生产过程中,制冷技术是分离、精炼、结晶、干燥和液化的单元操作,控制反应温湿度等工艺条件必不可少的手段。在其它尖端科学技术部门中,如超导技术、航空航天技术、军事行动保障等,都需要应用制冷技术。甚至农业生产、文化、体育事业,以及矿山凿井、建筑施工的冻土施工等也应用到制冷技术。3. 人工制冷技术发展简史:人工制冷技术的发展起源于吸收式制冷方法,1777年,约翰莱斯里在实验室发现了吸收式制冷原理;1845年美国人格林发明了空气膨胀式制冷机1859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林达发明了第一台氨-水吸收式制冷机;1872年,美国人波义尔发明了活塞式氨蒸汽压缩制冷机;1930年吸收式制冷方法经过改进和完善以后,与后起德活塞式蒸汽压缩制冷、蒸汽喷射式制冷并驾齐驱,发展到现在这种情况。

4. 本课程以热工理论基础和流体力学等课程为基础,属于供热通风与空调专业的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方能为工程实践打好基础。

时间:6-1 授课方式:课堂讲授

目的:空调课程介绍

重点:了解空调课程的研究内容及任务 难点:空调新技术的发展 授课内容: 一. 1.空调的意义及任务: 空气调节的理论基础及意义:

体力学和建筑环境科学为基本理论基础,综合建筑、机械、电工电子技术的工程学科的成果,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现代空气调节技术学科分支。它专门研究和解决各类工作、生活、生产和科学实验所要求的内部空气环境问题。

(2)空气调节的意义:使空气达到所要求的状态。椐此,一个内部受控的空气环境,对空气的温度、湿度、空气流动速度及清洁度,进行人工调节,以满足工艺生产过程和人体舒适的要求。

2.空气调节的任务: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创造并保持满足一定要求的空气环境,就是空气调节的任务。二.空气调节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手段: 1. 空气调节的研究内容:内部空间内、外干扰量的计算;空气调节的方式和方法;空气的各种处理方法,如加热、加湿、冷却、干燥及净化等;空气的输送与分配;处理空气所需的冷热源以及在干扰量变化时的运行调节。2. 空气调节的技术手段:采用换气的的方法以保证内部环境的空气新鲜;采用热湿交换的方法以保证内部环境的温湿度要求;采用净化的方法以保证空气的洁净度;因此,一定空间的空气调节,并非是对封闭的空气再造过程,而主要是臵换和热质交换过程。

三.空气调节的应用:(1)空气调节的理论基础:空气调节是以热力学、传热学、流1.空气调节是现代化生产和现代文明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保证条件。空气调节应用于现代化工业生产及科学实验过程中,一般称为工艺性空调;显示工艺空调重要作用的典型部门,有以高精度恒温恒湿为特征的精密机械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还有电子工艺,纺织、印刷胶片、光学仪器、造纸、橡胶烟草等工业都有一定的温湿度控制要求。作为工业生产部门常用的计量室、控制室及大型计算机房,均要求有比较严格的空气调节。药品、食品工业以及生物实验室、医院的手术室等不仅要求一定的空气温湿度,而且要求控制空气中的含尘浓度及细菌数量。现代农业、交通运输工具、宇航、核能、地下与水下设施以及军事领域,空气调节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2.而应用于以满足人的生活和工作要求为主的空气环境调节则称为舒适性空调。在公共与民用建筑中,大会堂、会议厅、图书馆、展览馆、影剧院、体育馆、办公楼、商场、火车站、飞机场等均需要设空气调节。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空气调节在宾馆、酒店、商贸中心、游乐场所等已很普遍。在居住房间内实现空气调节的要求也与日俱增。

四.空调新技术的发展:

1. 空气调节面临的问题:目前,使用空气调节手段控制维持内部环境已很普遍,同时对空气调节的广泛应用也提出了挑战。主要表现在全球变暖和大气臭氧层破坏这两个全球性问题以及内部空间的空气质量问题。由于空气调节消耗能量,在一些工业企业空调耗能约占全部能耗的百分之四十以上,而所消耗的电能或热能,多来自电站、热电站或独立的工业锅炉房。其燃烧过程的排放物,是造成大气层温室效应的根源。因此,节能将耗不仅关系到能源的合理利用,而且关系到对地球环境的保护。

2. 空气调节技术发展:在这种形势下,空气调节不但要提高设备的能量转化效率,改善系统能量综合利用效果,尽可能寻求合理的运行调节方法,从而达到节能目的。而且应重视能源的开发,尤其是自然清洁的能源的开发利用,如太阳能、地热及风能等。其次,采用压缩式制冷的空调冷源所用工质多为卤化烃物质,该类物质中尤以空调制冷中常用的氟里昂类物质对臭氧层破坏性最大,国际上已列为限用以至禁用。因此寻找新型环保工质是目前研究的一项重点课题。

3. 空气调节内部空气质量控制:在空间内部空气质量方面,由于大量合成材料用于建筑装修和保温,同时为了节能尽量提高建筑物的密闭性,降低新风供给量,造成空间内部空气卫生质量下降,出现了“令人疲倦和致病”的建筑物,称为病态建筑。人们长期生活和工作在这种人工控制的环境内,则会产生闷气、黏膜刺激、头疼及昏睡等症状。长期在课题环境内生活的结果,一些人产生空调适应不全,即空调系统长期维持的低温,使皮肤汗腺和皮脂腺收缩,腺口闭塞,导致血流不畅,神经功能紊乱的各种症状。称为空调病。研究表明,空气调节系统本身也是一个重要污染源。空气中的负离子经过过滤,管道及换热器等器件,也将会大为减少。

4. 空气调节的技术发展:空气调节的技术发展,不仅要在能源利用、能量的的节约和回收、改进能量转换和传递设备的性能,提高系统能量的综合利用效果和寻求更合理的运行规律,系统的技术经济分析和优化及计算机控制等方面继续研究和开发,而且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研究创造有利于健康的、适于人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可以预料,空气调节将由目前主要解决空间环境的温度与湿度控制,发展到对空间环境的质量全面调节与控制,即所谓的人工环境工程。

第五篇:上海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上海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所属学科门类:管理学

所属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

所属院系: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具有坚实和宽厚的管理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又具有一定的系统科学、经济学、数学和计算机应用等相关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创新、实践和适应能力。本专业分为管理科学和管理信息系统两个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主要培养能用先进的管理思想、系统方法、数学模型和信息技术分析企业活动和社会 经济活动的高级管理决策和管理技术人才。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培养善于分析问题和提出基于信息技术解决企业组织和管理问题的信息系统解决方案的人才。

二、研究方向

1. 管理信息系统

2. 管理科学

三、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制为二年半。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硕士研究生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总学分必须修满36-39学分,其中跨学科学生为39学分。

(一)学位公共课包括:社会主义经济理论,2个学分,36课时;马克思主义认识方法论,2个学分,36课时;第一外语,3个学分,72课时;共三门课程7学分。

(二)学位基础课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数理统计,每门课程3学分,51学时,共三门课程9学分。

(三)学位专业课含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包括:数据库设计研究、企业资源计划研究、计算机网络设计、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研究(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方向)、管理中的模型与方法(管理信息系统 研究方向)、决策理论与计算机方法(管理科学研究方向)、高级运筹学(管理科学研究方向),每门课程2学分,36学时,共五门课程10学分。专业选修课包括:电子商务研究、供应链与物流研究、决策支持系统与专家系统、数据挖掘与数据分析、管理沟通、信息系统研究专题、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工程、企业电子商务战略,每门课程2学分、36学时,至少选三门共6学分。

(四)任意选修课可以在全校任意专业选修3学分课程。

(五)跨专业的学生须在导师的指导下至少选修本专业三门本科专业课程。

五、培养方式与成绩考核

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基本采用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专题研究的方式进行。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实行同专业方向的硕士生指导小组领导、硕士生导师具体负 责制度。硕士生指导小组负责监督本方向硕士学位培养质量,导师对研究生在校期间学习、科研和思想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

本专业成绩考核由课堂教学考试(任课教师负责考核)、课程论文(任课教师负责考核)和社会实践(应由硕士生指导小组参加学生的考核)多种考核形式。

六、论文开题报告与预答辩

硕士研究生在文化课程学习结束后进入论文工作阶段。论文的开题报告在第三学期结束前完成,文献阅读量不少于30万字。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前应进行预答辩。预答辩的时间安排在答辩前3个月进行。

七、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的要求见《上海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的基本要求》。

八、发表论文

在学位论文答辩前,须以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的名义和第一作者署名在《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目录汇编》所列刊物上发表或录用与学位论文相关论文一篇或一篇以上。

下载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通风与空调工程监理措施

    通风与空调工程监理措施一、质量检查验收内容 1、风管制作质量检查验收(材质与制作应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尺寸偏差应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2、风管部件及消声器制作质量检查......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图预算编制

    《安装工程预算与施工组织管理》教案 第七章 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图预算编制 第一节 通风与空调工程工程量计算规则 一.管道制作安装 1. 风管(包括薄钢板通风管道、不锈钢通风......

    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遗传学专业(071007)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旨在培养在模式动物遗传学领域内具有独立从事教学、科学研究,或相关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德才兼备的具备博士学位的......

    文学院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基本学制、培养方式与应修学分 培养目标:坚持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并重的原则,通过培养,使硕士研究生德、智、体等方面......

    对外汉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对外汉语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050120)一、培养目标培养在对外汉语方面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历史与现状,把握本学科的学术发展方向和最新学术成果......

    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作风,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科学作风严谨,重视理论与......

    细胞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细胞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 1、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细胞生物学领域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与本学科有关的实验方法和技能,了......

    外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外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 1、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身体健康,学习工作努力,实事求是。系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