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环线与主干道无缝连接的几点思考
关于实现主干道与环线出入口无缝衔接的几点思考 在北京行车若干年,发现在北京环线上也容易发生拥堵,观察其原因,环线出入口处车流与直行车发生相互干扰,疏通不畅,轻则减缓环线车流速度,重则发生拥堵,行车上下不能。笔者与其它有车的朋友就此问题探讨了几番,得到如下几点思考。
可否请政府相关部门调研北京容易发生拥堵的临近连接线或环线的岔口,进行统计汇总。针对此类出入口结合地形、现场交通条件等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主干道路面狭窄的,另修连接线引岔口处主干道车流继续主干线行驶,设置障碍与标识分流上下环线的车流与继续在主干道行驶的车流,行驶合理距离后再汇流。
第二、主干道路面较宽的,将直行与上下环线的车道预先在合理距离处分离,上下环线车道畅通,不受红绿灯限制,直行可受红绿灯限制。这样可以减少环线上下车入口处的拥堵,及进而引发环线行车辐射性拥堵。
第三、主干道与环线较远,需要连接线的,测算一下连接线将环线与主干道汇合到一起需要的最佳距离,形成标准,成为新建项目的设计标准,可改造旧项目的设计标准。
第四、合理增设环线出入口,调研统计流量大的出入口车流的来源及目的地,根据车流量,在出入口前后科学增设环线出入口,及时分流环线行车车辆,疏通疏导车流。
第五、合理设定主干道与环线连接段前后红绿灯距离,形成技术标准,在通常情况下有一个距离,设置红绿灯处与出入口处不能短于这个距离,最大程度内实现环线与主干道的无缝连接,这样车流会更通畅。
第六、从红绿灯设置角度,出入口附近有十字路口或丁字路口必须设红绿灯的,调研一下全天各时间段上下环线的车流量,计算排队等红绿灯车流的距离与时间,分时间,分段机动设计红绿灯变动时间。
对于其它道路的红绿灯设置,车流不经常拥堵处,红绿灯设置可否根据摄像头采影,无车辆通过时,即时变换放行,缩短行车等候时间,减少长距离车行时间。车流不固定拥堵处,计算合理的红绿灯等候时间,车流量大时,采用此时间变换红绿灯。车流少时,根据摄像头采影情况变换放行。
九三学社北京市朝阳综合支社社员:胡珂珲
2013年1月15日
第二篇:新零售时代的无缝连接
新零售时代的无缝连接
微领地胡光睿诠释互联网+时代核心概念“人、货、场”
传统零售的“人、货、场”只注重其一,三方之间并无太多关联。而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人、货、场”重构,为传统行业实现了“人与人、人与货、人与场、货与货、货与场、场与场”之间的无缝链接。
人与人:通过小蜜App热气球、红包、商圈等,实施粉丝营销,突出及时性、互动性及互利性,把有价值的东西传递给用户,促使用户与人交流,形成关系链,进而形成关系网。
人与货:货本身就是一种需求,但逐渐呈现多元化趋势,小蜜App通过对比用户的数据快速地实现了人与货的匹配。
人与场: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消费需求与消费习惯;小蜜App用020作为链接器实现了人与场的无缝连接,有效提升了用户的体验度。货与货:货与货就是需求和需求之间的连接,小蜜App针对同一个人以不同的货品满足其不同的需求,从而达成货与货的互补和连接形成增量;简而言之就是货与货的关联性。
货与场:货与场的匹配,小蜜App实现了为不同的场景与消费习惯,提供合适的货品。
场与场:场与场之间的连接,让不同的场景链接在一起,让更多的资源跨界整合,为用户带来更多的互动和体验,同时也提升自身的粘性和使用频次,实现了资源的再优化。小蜜App商城就是典型的例子。
互联网+围绕着人、货、场当中的所有商业元素进行重构,是其走向新零售非常重要的标志,而其核心就是看其商业元素的重构能不能有效,能不能真正带来效率。让我们拭目以待……
第三篇:用心用情,无缝连接干群关系
用心用情,无缝对接干群关系
--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心得体会
近期全市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让监察支队再一次从思想上、行动上、制度上、流程上统一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回顾当前我们工作存在的问题不足,本着劳动者无小事,劳动者利益大如天的态度,我觉醒有针对性的改善自己服务质量、服务水平、服务态度。具体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思想上挖根源,正本清源,树立为民服务的意识。不可否认,当前确实存在一些为老百姓办事 “底层板结”、“中层梗阻”的现象、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情况,究其原因,是我们部分机关工作人员,脱离了群众,没有找准自己的位置,思想中还存在官本位、官老爷的思想。这种思想严重危害了当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必须坚决摒弃。作为公务人员,本职工作就是为公众服务,为群众谋利益,因此决不能一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的姿态,而应该俯首甘为孺子牛,以一种奉献的精神,一种为民做主的心态,努力做好劳动监察工作。只有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追求,坚持群众利益至上的工作理念,才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获得群众的礼赞,实现个人的价值。
二、作风上找不足,查漏补缺,改善机关工作作风。在机关干部队伍中,存在极少部分干部,习惯于推诿、扯皮,习惯于享乐在前,吃苦在后,习惯于得过且过,当一天的和尚撞一天的钟。这种骨子里的懒政和庸政思维,破坏了集体团结向上的氛围,影响了百姓办事的效果,这是一种不正之风,应该坚决抵制和打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身作则,围绕群众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访民情、办实事、解难题,促发展,学会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服务,雷厉风行,敢于担当,勤于奉献,善于落实,把百姓的事情办到最好。真正成为能吃苦、善攻坚、打不垮、锤不扁的人民忠诚卫士。
三、工作上找方法,勇于革新,提高业务素养和个人能力。为民服务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要以群众看得见、能接受的方式做工作,对于不配合工作的群众,要有耐心,有策略,要有理有据处理问题,要学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促进案件调处。要以根本解决问题为工作出发点和着眼点,不留尾巴、不留隐患,真正实现案结事了。工作中还要坚持把案子的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起来,把案子的情理和法理统一起来,凸显案件的示范作用,警示作用和教育意义。真正让群众满意,让企业服气,让劳动者信赖。
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是百姓与政府行政机关架起的一道沟通桥梁,让政府部门及时了解到民情、民意及民声,是“民心工程”,有利于帮助各级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去纠正改善服务中存在的不足,从而更好的为百姓服务。作为劳动监察工作人员,我将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改善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以一个为民服务的真心、勇担重任,当仁不让,为改善徐州的劳资关系,优化用工环境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第四篇:技工学校与企业间无缝对接
技工学校与企业间无缝对接
技工学校是为企业培养技术工人的摇篮,其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如何将直接决定企业的产品质量,决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对于企业采用新技术、使用新设备生产市场需要的高质量的产品起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技术工人间的竞争。所以说,高素质的技术工人是企业立足市场,占领行业制高点的关键所在。技工学校应适应这一形势要求,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在办学理念、实现方式上力争做到,这将对国家工业发展,企业竞争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对接”一词,近年来在各类媒体上频频出现,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有两种意思:(1)指两个或两个以上航行中的航天器靠拢后合成一体;(2)泛指互相接触、沟通[1]。技工学校与企业间的对接主要指后者,所谓的“无缝”是相对而言,不是绝对的。实现技工学校与企业间无缝对接可以有下列考虑:(1)技工学校的办学模式类似企业的工厂,实训教室就是生产车间,就是训练场;(2)技工学校的毕业生就是企业准员工,基本符合企业员工素质要求,一进厂就能胜任岗位工作,不存在由学生向员工角色的转换过程,或者说,此过程比较短。果真如此,中国的制造业将蓬勃发展,“世界加工厂”将名符其实,中国的职业教育才真正能走向成功。实现校企对接要求职教工作者在办学理念、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实训基地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积极顺应技工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校企联动,走产学一体化发展之路
工业化水平是制约技工教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工业化水平不高,技术稳定的大型企业不多,工业企业依靠技术进步和人才素质推动发展的观念薄弱,企业和社会资金向技工教育投入的自觉性不高,严重影响着技工教育的发展。但令人欣慰的是,近一两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企业对技术工人尤其是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出现了数以万计的大学生为找工作而犯愁,不少单位却找不到可用的技术工人的现象,高级技工和复合技能人才更是难以寻觅,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技工荒”。这为校企结合,共同发展,走产学一体化道路提供了客观依据。校企联动,产学结合,订单教育是实现技工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1.校企合作,学校教学为主,企业实习为辅。
现存的技工学校大都经历了一个从困境中改革、调整、重组的过程,具有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理念和大胆改革、开拓创新的精神。在政府行为引导下,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实训基地建设,很多学校实训条件在一定规模下,能满足实习教学需求。目前钳工、电工、焊工、普通车铣工、数控车铣工、加工中心操作工、模具装配工等中、高级工的实习课题主要在校内完成。在教学安排上规定学生在毕业前,必须有半年或一年的时间到企业实习,熟悉企业环境,实现学生向员工的转化。这种以学校教学为主,企业实习为辅、校企联动的教学模式比较符合目前技工学校发展的需要。
2.校内实习教学,由纯消耗性向生产性转化。
技工学校教学以实习教学为主,在理论和实习的比例划分上,一般为4:6,至少也达到1:1。所以学生在校大部分时间在工位上实习训练,耗材耗能量非常大,加上技校收费又低,难以承担高投入的消耗。所以,很多学校为了维持教学减少训练课题,降低培养目标,未能使用规定的实习材料,学生很难有加工产品的真实感觉。加之公差测量不够准确。自然造成学生的质量意识不容易形成,毕业后适应企业的过程就长得多。如果我们能从真正意义上,和企业合作,将企业粗加工的一些产品或原材料带到学校,让学生在实习时进行加工,一方面可以大大节约实习耗材,另一方面可以培养教师和学生的质量意识和产品意识,形成 “理论与实习合一”,“车间与教室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的“六合一”技能人才培养模式[2]。
3.校企互动,为员工培训、学习创造条件。
现代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不论是学校的教师还是企业的员工,都应继续“充电”,不断学习新知识,接受新理念。学校想为企业培养满足要求的毕业生,育人的教师就必须熟悉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清楚产品加工的过程,掌握加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规程。为此,学校就得为教师提供学习、锻炼的机会,定期派教师下企业,与企业员工同吃同劳动,亲身体验技术工人的生活,获取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总结真实的感受,形成文字性的东西,并将其贯穿于日后的教学中。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和文化理论知识也需要不断提高,只要企业能抽时间允许员工外出进修学习,学校愿意为他们提供学习环境。这种校企互动,员工互相交流有利于技工学校产学结合。
二、根据企业需求,开设“适销对路”的专业
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密切相关,专业性质决定了人才的培养类型,专业设置也直接影响职业教育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适应度。如果技工学校所开设的专业符合企业需要,其毕业生“香饽饽”就真得很值钱啦!许多职业院校都提出:“根据社会人才需求设置专业;面向企业人才需求调整专业方向;跟踪社会需求变化调整专业结构[3]。”在设置专业时,一定要作市场调研,分析研究未来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遵循“适应地方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突出技术性与实用性特色的原则、规范性与灵活性的原则、专业口径宽窄并存的原则,兼顾可持续发展原则”[4],设置、增加或撤销某些专业,保留原有“拳头”专业的优势,发展“特色”专业。陕西省技工学校指导中心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引导学校结合实际设置专业,防止一哄而上、盲目开设。2005年专门组织人员对各技校专业设置情况进行了评审,确定了一批“名牌”专业和 “骨干”专业,对技校的发展,以及学生和家长选择学校起到引导作用。从近几年企业的用工情况看,电工、钳工、焊工、车工等普通工种仍然是企业所欢迎的专业,本人所在学校,今年有2000余人毕业,其中机电一体化专业700多人,焊接专业200多人,机械维修、电气维修各100多人,在一两个月内全部安排到位,而且大多为世界500强企业,而所谓比较热门的“数控”和“模具”专业反倒在安排时,不如前几个专业抢手。所以,结合企业需要开设“适销对路”的专业对于学生就业、社会经济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也直接决定技校能否走上健康、良性发展之路。
三、改革教学模式,创新课程体系
美国学者乔以斯和威尔在“Models of teaching”一书中,将教学模式定义为“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他场合教学的计划或格式[5]”。可以看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开展教学活动的稳定结构形式。教学模式的改革涉及教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策略的变革等。
在全国实施高技能人才工程的伟大呼声中,技工学校纷纷意识到在教学模式上应突出技能,实行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在国际上,认为职业技术教育不应该仅仅由“需求劳动”驱动,也应该由“发展需要”驱动,强调基础知识的获得和高新技术的应用以及非技能性能力的培养[6]。因此,改变教学模式,由突出技能的获得转变为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并重;由针对狭义的岗位能力培养拓展到广义的职业或行业需求;由满足上岗需要扩延至岗位变化和职业转换的基本适应;由单纯为了就业需要走向就业与升学并重,增加继续学习的可能性。这种模式必然引起对课程体系的创新
教学计划和大纲是教学模式得以实施的纲领性文件,是教师执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在制定教学计划和大纲时,按照技能和岗位能力为本位的指导思想,使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保持合理的比例,理论教学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并将职业技能取证的理论内容与专业课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设置教学模块,构建课程体系。基本思路:运用“倒设置”的办法,根据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大纲,结合市场需求及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确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依据培养目标,明确实现它在操作技能上要完成哪些课题,每个课题对专业理论课有什么要求,据此确定所需开设的专业课;再由专业课向前推,确定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内容以能满足专业课需要为前提;最后根据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确定需开设的文化课及其内容。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大纲,再到教学计划,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就建立起来了。这里的课程体系以职业标准为指导,以服务就业为导向,采用模块式课程结构,把涉及职业资格鉴定的知识点在专业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进去,体现一体化教学原则。
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为校企对接搭建平台
加快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急迫任务,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则是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实训是技校学生技能培养的起点,是学生由书本走向实习和就业的接口,是学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严谨工作作风、提高素质的重要平台。2004年,教育部和财政部专门出台《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的意见》,针对职业教育实训条件这一薄弱环节,决定采用中央财政资金引导的方式,加快推动各地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投入100个亿用于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基本上遵循“优先考虑国家发展战略急需的专业,优先考虑社会急需的技能型紧缺人才的专业,优先考虑相关职业院校比较集中、能够形成共享机制区域的三个优先”原则。技工学校应借此东风,大力改善实训基地环境。校内的实训场地应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的原则,使之成为教学、生产、培训相结合的多功能实训基地。场地布置尽量符合职业环境,仿真性强,能够成为当地本领域新技术推广中心。每个实训间根据专业课题要求,配齐设备。从量上看,电、钳、焊等工种应做到每人一个工位,机加类的几个工种要做到2-3人一个工位,才能基本满足教学需要。同时也可以股份制形式整合一些企业,解决实习工位紧张的问题。只有完善的实习设备和实习场地,才能为学生提供足够实习时间和条件,才能完成规定的实习课题。学生在离校下厂实习时,其技术水平应该是能胜任相应等级的岗位要求,一进企业就能顶岗工作,完成生产任务。
五、教师队伍素质是实现校企对接的关键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实现校企对接的关键因素,尤其是一体化教师和实习教师。我们把既能讲好专业理论课,又能上好实习指导课的教师称为一体化教师。一体化教师和实习教师在技工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技校能否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毕业生。
第一、一体化教师和实习教师必须是在企业锻炼过或来自企业,曾身临其境,参与过产品的加工过程,掌握产品加工的工艺流程;他们应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和技艺,有强烈的产品意识和质量意识;
第二、一体化教师和实习教师必须熟悉企业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模式,对“四新”技术的概念有清楚的认识,对本工种的发展动态有所了解;
第三、一体化教师、实习教师像企业的师傅一样,和学生同生活同劳动,将现代企业的理念贯穿教育教学的始终,与学生共同分享劳动的快乐和生产成果;
第四、专业课教师和一体化教师要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道德素养,爱岗、敬业、乐业,能够教育学生以生产合格产品为荣,以生产废次品为耻;以爱惜设备为荣,以损坏设施设备为耻;以保质保量完成生产任务为荣,以不能按时完成任务为耻;
第五、所有任课教师对企业文化应了如指掌,能在任何教学场所对学生灌输先进企业的文化。
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满足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
本人曾在2005年下半年,带领部分骨干教师对毕业生所在企业进行过跟踪调查,发现现代企业在衡量毕业生时有三看:一看学生是否具有忠于企业、能吃苦、团结协作、乐于奉献的精神,二看其技能水平高低,三看他是否具有发展后劲。很显然,企业将员工是否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放在首位,把技能水平放在较为重要的地位。因此,技工学校应“坚持高技术与人性化相结合,培育全面发展的企业人才。所谓'高技术'是指紧密结合企业战略需求,培育能应对不断进步的技术革新,拥有实践性先进技术技能的人才;'人性化'是指培育拥有以满足顾客为第一目标的精神,拥有丰富的人性,能根据不同情况做出相应判断的企业人才” [7];“企业人才”要求必须具备四个条件:1.“职业意识”,即时刻追求尽善尽美,要有生产出最佳产品的激情和愿望;2.“理解力”,即掌握自身职责范围内的专业知识理论;3.“能力”,即自己能够动手进行产品制造;4.“行动力”,即理解他人,能够针对情况变化充分发挥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8]。根据这一思想,技工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的同时,一定要将职业道德的教育放在战略高度来抓,学生品行教育应该贯穿整个学校教育的始终。第一,坚持通过德育课这个主渠道,培养学生忠于企业、爱岗敬业的优秀品质;第二,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加强对学生的礼貌礼节、行为规范、习惯养成、协作意识、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培养;第三,重视就业指导环节,从职业指导入手,在不同阶段安排不同的指导素材,注意吸收企业反面事例作为教材纳入到教学过程中,进行警示教育。第四,教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时刻为学生起带头作用,建立和谐校园,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
总之,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技工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调整布局,提高层次,突出特色,服务就业”十六字方针,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紧密结合企业需要,走产学一体化道路,大胆改革教学模式,创新课程体系,抓好实训基地和教师队伍建设,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就一定能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合格毕业生,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技工学校与企业间的无缝对接。
第五篇:高速铁路无缝线路养护与维
高速铁路无缝线路养护与维修
汤平
上海铁路局杭州工务段
摘要: 文章从跨区间无缝线路养护维修、无缝道岔养护维修、故障处理、技术管理、技术培训、常备器具、材料几方面对跨区间无缝线路的养护与维修工作进行了论述, 明确了维修工作的重点和方法。
关键词: 高速铁路;无缝线路;养护;维修 无缝线路的概述及其发展
无缝线路是由许多根标准长度的钢轨焊接成为一定长度的长钢轨线路。与普通线路相比,无缝线路在相当长的一段线路上消灭了钢轨接头,因而具有行车平稳、旅客舒适、节省接头材料、降低维修费用、延长线路设备和机车车辆使用寿命等优点,是铁路轨道的发展方向。正是由于无缝线路的优越性,自20世纪以来,各国铁路竞相发展无缝线路,特别是高速铁路,不仅要求必须采用无缝线路,而且必须在新建路基、桥隧工程完工后直接铺设无缝线路。(俗称一次性无缝线路)。无缝线路铺设、养修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无缝线路在我国铺设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我们国家对无缝线路的发展也有很深的了解与研究。尽管如 此,但还是存在以下问题。
Ⅰ记忆性病害:由于以往的无缝线路都不是一次性铺设的,都是以短轨过渡的,因此在日后的养护、维修中总存在记忆性病害。
Ⅱ 道岔群设计:跨区间无缝线路其区间钢轨与道岔是焊接在一起的。因此, 温度力不仅在直股产生, 而且在侧股同样可以产生。这样, 直股和侧股之间的温度力就会产生相互作用。如果是在站场内的道岔群, 由于道岔侧股对直股的作用会反复叠加, 因此, 造成道岔区范围内钢轨受力相当复杂, 尤其是大号码道岔。
Ⅲ 小阻力扣件:桥上无缝线路由于其本身的结构特点, 会产生纵向水平附加力, 如伸缩力和挠曲力。也有由于荷载本身作用产生的纵向水平力, 如制动力或牵引力。这些力通过扣件、桥面系传至桥梁
下部结构, 给桥梁墩台顶施加一个纵向水平力。荷载和附加力经组合后, 使墩台受力加大, 给桥梁墩台的设计工作带来困难。
Ⅳ 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艺:新线跨区间无缝线路的施工要求先进、高效的施工装备和施工技术。要建成这种现代化轨道, 传统的施工方法也显然已经不能适应。使用什么样的施工设备,采用什么样的施工方法也是非常关键的技术问题。高速铁路的养护维修办法
3.1区间线路养护维修作业
3.1.1养护维修工作重点:
Ⅰ严格控制锁定轨温变化:进行无缝线路养护维修作业,必须测量和掌握轨温,观测钢轨位移,按实际锁定轨温安排作业,并严格遵守“无缝线路维修作业轨温条件”,及“两清、三测、四不超”制度。定期做好无缝线路锁定工作,保持无缝线路经常处于稳定状态。
Ⅱ强化轨道整体结构:在养护维修作业中,对有碴轨道:要做好补充均匀石碴、堆高碴肩、夯拍道床等工作,对无碴轨道:要做好整修扣件、复紧螺栓等提高线路阻力的作业,以及进行必要的设备加强工作,强化轨道整体结构,提高轨道抗变形的能力。
Ⅲ保持轨道的高平顺性:在养护维修工作中,要坚持设备检查制度,根据实际状态安排作业计划,要 1 注重整治道床板结、轨枕空吊板、轨向不良及几何尺寸超限等方面的作业,并有计划的安排钢轨打磨、焊补及整治死弯等修理作业,努力提高轨道的高平顺性。
Ⅳ为了消灭由于无缝线路铺设原因存在的记忆性病害,减少无缝线路的养修工作量,高速铁路都要求一次性铺设无缝线路。铺设无缝线路,在历史上曾认为只有既有线才能铺设,即认为既有线的土质路基经运营荷载和自然环境的作用,逐渐沉降和密实,才能铺设无缝线路。这一观点一直延续到高速铁路大发展的时代才被突破。从日本«土构造物及其标准»一书可以看出以下几个要点:铺设无缝线路必须强化轨道基础;路基应构筑成稳固的结构;路基设计标准应大大高于既有线标准。为此,在高速铁路设计规定中确定了以下三项指标:
ⅰ路基工后沉降量≤5cm。
ⅱ工后沉降速率≤2cm/年。因为沉降速率过快,即在短时间内沉降过大,会影响轨道结构的稳定和行车安全。另外,沉降速率过快还会对整体道床和接触网的工作状态造成直接的影响。
ⅲ路桥过渡段沉降≤3cm。路桥、路隧、路涵过渡段处于不同的结构物之间,沉降量存在差异,如果不能实现沉降量的严格控制,势必造成轨道不平顺,导致轮轨动力作用加剧,影响列车高速、安全、舒适运行和轨道结构的稳定,因此对这些过渡段的工后沉降量的控制比一般地段更为严格。
Ⅴ桥上无缝线路由于其本身的结构特点, 会产生纵向水平附加力, 如伸缩力和挠曲力。也有由于荷载本身作用产生的纵向水平力, 如制动力或牵引力。这些力通过扣件、桥面系传至桥梁下部结构, 给桥梁墩台顶施加一个纵向水平力。荷载和附加力经组合后, 使墩台受力加大, 给桥梁墩台的设计工作带来困难,也给日后的养修工作增加了难度。而采用小阻力扣件就可以解决以上的问题。使用小阻力扣件由于降低了传递到下部结构的纵向水平力, 于是, 使桥梁墩台的设计工作非常方便, 也增加了其安全可靠度。
Ⅵ高速铁路无缝线路养修要求极高,而线路养修工作量的多少受无缝线路铺设等前期工作的影响很大,因此无缝线路铺设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ⅰ先进的施工方法
在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施工所采用的技术方法中, 300 m 长轨焊接技术, 采用工地接触焊轨生产线, 首次将满足时速200 kmöh 的国产攀钢、鞍钢PD3改进型25 m 标准轨焊接成300 m 长轨;单枕法铺设300 m 长轨技术, 采用运轨运枕双层列车将长轨及轨枕运往铺轨工地, 由TCM 60 新型铺轨机进行连续单枕长轨铺设, 将轨道框架直接在路基上形成;采用国内最先进的大型养路机械MDZ 车组, 使新线铁路建设开通时速一次实现设计时速160 km 以上;跨区间焊 轨技术, 使整个站段形成一根长轨的无缝线路。以上这些方法在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施工中的成功运用, 填补了一项国内空白, 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
ⅱ先进的机械设备
先进的施工方法及高标准要求, 使一次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施工具有较高的机械化程度。300 m 接触焊轨生产线, 双层运轨运枕车, 长轨单枕铺轨机, 进行机械化整道的MDZ 车组, 磨轨车, 轨检车以及各种检测设备, 都处于国内外先进水平。先进的施工设备, 保证了无缝线路一次铺设高效率、高质量的要求。
ⅲ高标准要求及严格的检验手段
为保证无缝线路在交付之前一次达到设计要求,对各阶段的施工质量均要进行严格的控制, 通过质量控制与检验手段达到规定要求。基地长轨焊接要达到工厂化标准, 焊接时要进行钢轨母材检验, 焊头试生产, 工艺参数调整, 周期性检验, 接头型式检验, 焊头超声波探伤检查, 最终接头轨顶及内侧几何偏差应控制在0~ + 0.3 mm 之间;底层道碴摊铺要进行几何尺寸、平整度、密实度的检查;铺轨涉及轨料的进场检验,安装及铺设检验;上碴整道要进行道碴检验, 道床经铺设、起道、捣固、稳定后, 道床的刚度及纵横向阻力要达到规定的要求;工地铝热焊接要达到设计要示;放散锁定要求根据观测桩进行位移均匀性检验;道岔铺设中涉及的道床摊铺、铺设、精调、焊接、锁定等各方面应全面进行检查。
3.1.2养护维修作业标准:
Ⅰ认真执行部颁《铁路线路维修规则》和各级下达的有关无缝线路养护维修的规定。
Ⅱ无缝线路应经常保持稳定状态。在每次线路检查后,应认真对照相关无缝线路要求进行整改,使之 2 达到无缝线路的相关要求。
Ⅲ各种单项作业,应执行单项作业标准。根据高速铁路跨区间无缝线路及轨道结构的变化,及时对单项作业标准进行审核、修定、补充,印发工区执行。3.1.3作业方法及要求:
Ⅰ高速铁路跨区间无缝线路养护维修作业方法,应执行《维规》有关规定。
Ⅱ线路维修管理组织实行养修分开,正线无缝线路的起道、拨道、捣固、动力稳定及配碴整形等综合维修作业由大机段承担;综合维修的其他项目及经常保养和临时补修作业由工务段负责。根据上级安排,由工务段编制下达全年生产计划。
Ⅲ各车间、工区要根据季度特点、锁定轨温及线路状态,合理安排月、日养护维修计划,对单元轨节最终焊接处前后150m线路安排作业计划时,必须注意该地段实际锁定轨温的不同。
Ⅳ无缝线路日常养护维修和临时补修中的起道作业,可根据道床状态和起道量,采取“捣垫结合”的方法。
Ⅴ无缝线路养护维修中的拨道作业必须严格掌握作业轨温条件,拨道时可局部刨松枕头道床,禁止连续扒开枕头道床。拨道后应做好枕头道床夯实工作。
Ⅵ改道作业应采用调换不同号码轨距挡板、挡板座、轨距块的方法进行。改道作业时轨距变化率不得大于1/1500。
Ⅶ混凝土轨枕扣件涂油作业应安排在春季、秋季进行;采用流水作业方法,达到“全、正、靠、润、紧”的标准,作业时应同时改正小方向及不良轨距,并认真做好当日及次日检查、复紧工作。
Ⅷ成段清筛道床作业应安排在3—5月、9—11月份,并在锁定轨温范围内进行,采取逐孔倒筛的方法,并做好回填夯实工作。在同一地段不能同时安排成段清筛道床及成段扣件涂油作业,其间隔时间不能少于15天。
Ⅸ加强胶接绝缘接头的日常养护、维修和检查,要注意胶接绝缘接头两端线路的捣固、垫实,消灭空吊板,保持胶接绝缘接头前后线路状态良好;及时打磨轨端肥边。
Ⅹ加强钢轨修理工作。要根据调查的钢轨病害,及时安排钢轨打磨、焊补工作。
Ⅺ探伤检查发现钢轨或焊缝重伤时,应不待钢轨或焊缝断裂,即切除重伤部位,切除长度不超过50—60mm,可用钢轨拉伸器张拉钢轨,原位重焊,当发生钢轨或焊缝折断,被切除断口裂损部位长度小于50—60mm时,也可原位重焊。有关原位重焊的施工方法及技术要求按维规要求办理。
Ⅻ关于桥上无缝线路养护维修工作,应认真执行《维规》相关规定。
3.2无缝道岔养护维修
3.2.1无缝道岔养护维修工作重点:
Ⅰ控制锁定轨温变化:每一个岔区为一个单元轨节,应加强岔区的锁定工作,保持锁定轨温变化不超过±5℃。
Ⅱ防止道岔纵爬横移:要经常保持道床断面,切实做好扣件养护,及时消除道床翻浆、排水不良、几何尺寸超限等病害,提高线路阻力,达到下部稳、上部准、纵不爬、横不移。
Ⅲ保持道岔整体结构性能:要加强检查、养护工作,保证各部配件齐全、有效,经常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Ⅳ跨区间无缝线路其区间钢轨与道岔是焊接在一起的。因此, 温度力不仅在直股产生, 而且在侧股同样可以产生。这样, 直股和侧股之间的温度力就会产生相互作用。如果是在站场内的道岔群, 由于道岔侧股对直股的作用会反复叠加, 因此, 造成道岔区范围内钢轨受力相当复杂, 尤其是大号码道岔。这无疑对钢轨、转辙器、叉心等如何保证强度和稳定性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建立合理的力学模型, 计算其受力, 配合必要的试验, 得出道岔区的受力分布情况。经分析研究, 推导出力的计算方法。有了计算方法, 便于设计中进行检算。因为在道岔区温度力、侧股温度附加力, 还有荷载经组合后, 钢轨的受力相当大。因此, 要特别对道岔区的强度和稳定性进行检算。通过研究, 可以提出合理的设计参数。如道岔间的最小夹直线长度、直向和侧向容许过岔速度等, 同时, 可以为道岔的设计提供依据, 对施工提 3 出要求。为日后的养护提供方便。3.2.2无缝道岔养护维修标准:
Ⅰ认真执行《维规》中有关道岔维修、保养标准及结构和养护标准。Ⅱ钢轨及轨枕联结零件齐全、有效。Ⅲ控制道岔纵、横向位移。3.2.3无缝道岔养护维修要求:
Ⅰ在执行现行道岔养护维修作业方法的同时,要参照无缝线路养护维修的方法安排作业,执行“两清、三测、四不超”等有关制度,严禁违章蛮干。
Ⅱ无缝道岔区的各项维修作业,按实际锁定轨温±10℃范围内进行。
Ⅲ无缝道岔综合维修1-2年安排1次,每年根据设备状态调查,由工务段下达生产计划,领工区、工区安排月、日计划时,要根据锁定轨温和季节特点进行安排,岔区单元轨节养护维修要按“实际锁定轨温”掌握。
Ⅳ有计划的安排扣件及各种联结零件的养护工作,要求每月至少检查、整修1次,做好涂油、复紧工作,有损坏、丢失的要及时更换、补充。
Ⅴ要及时消灭几何尺寸超限,尤其要注重整治方向不良和消灭空吊板。
Ⅵ要根据调查,有计划的安排钢轨、尖轨、辙叉的打磨、焊补及整治死弯轨工作,提高轨道平顺性,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Ⅶ要按照冻结接头的制作和养护方法要求,做好冻结接头的检查养护工作,保持冻结接头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Ⅷ在高温季节作业时,要注意道岔方向变化,若发现方向不良时,必须分析原因,及时处理。故障处理
4.1 路胀轨跑道的防治及处理:
认真执行《铁路线路修理规则》及《铁路工务安全规则》中有关胀轨跑道的处理方法及防护办法,做到正确判断、适时防护, 确保行车安全。凡发生胀轨预兆或胀轨跑道的地段, 均应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全面调查分析, 查明原因, 详实登记表、卡, 并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恢复原无缝线路状态, 核实锁定轨温, 以及制定防范技术措施。进行紧急和临时处理时, 应测量断缝宽度, 并在断缝两侧各3.5m处的轨头非工作边上冲打标记。进行永久处理时, 要丈量两个标记间的距离, 经计算与原锁定轨温相比不大于±3℃时, 可直接焊复, 按原锁定轨温掌握;否则, 应放散应力后再行焊复。每次断轨处理后, 均应详实登记有关表、卡, 以及制定防范措施。
4.2 无缝道岔的故障处理:
无缝道岔中尖轨、辙叉及钢轨发生重伤或磨耗需要更换时, 应直接进行永久处理;当尖轨、钢轨损坏时, 可临时更换普通尖轨、钢轨, 采用夹板联结、冻结接头;当可动心轨辙叉损坏时, 在岔枕上更换一组特制垫板, 换入一根短轨(长度13.26m), 两端用夹板联结、冻结接头, 开通直股, 限速25km/h。在以上采取临时措施后, 应尽快安排进行永久处理;当焊缝发生重伤时, 可先用夹板加固、而后进行永久处理;当焊缝发生折断时, 可先锯切掉焊筋或折断部分, 插入长度4.8m 的短轨, 用普通夹板或插入短轨头用长孔夹板联结, 并根据现场情况决定开通时是否限速。
4.3 胶接绝缘接头的故障处理:
当胶接绝缘接头拉开离缝时, 应立即拧紧胶接绝缘接头两侧各50m 线路的扣件, 并尽快安排临时处理或直接进行永久处理;当工、电双方共同确认胶接绝缘接头失效时, 可先插入一根备用的胶接绝缘钢轨(线路上使用长度为3.25m+3.75m,两组道岔间使用长度为3.00m+1.8m)进行临时处理;无备用胶接绝缘钢轨时, 也可换入两根不短于6m 的钢轨, 安装普通绝缘材料, 用夹板联结进行临时处理;经临时处理之后, 应尽快用长一级的胶接绝缘钢轨进行永久处理。技术管理 应认真执行《铁路线路修理规则》的有关规定。工务段应有完整的无缝线路铺设资料、无缝线路及无缝道岔技术卡片, 胀轨、断轨、爬行观测及应力放散等原始记录。技术卡片每年登记、复制、印发一次, 正确反映无缝线路的实际状况;领工区、工区应有无缝线路、无缝道岔技术卡片及爬行观测记录;根据钢轨爬行及轨长标定观测分析, 每半年核定一次实际锁定轨温, 并通知领工区、工区, 工区应将实际锁定轨温标注(或挂牌)在线路设备图板上。技术培训工作
在跨区间无缝线路铺设之前及每年入夏、入冬之前, 应有计划地
举办专题学习班, 培训车间主任、工长、生产骨干及机关生产技术人员,并通过定期考试、知识竞赛等形式, 不断提高技术业务和生产管理水平;各车间、工区要把学习无缝线路基本知识、养护标准和方法, 作为业务学习的主要内容, 并通过安全、质量分析会及每天布置工作时,结合实际分析无缝线路技术状态及其发展变化, 并努力提高无缝养护维修作业中的技术含量。常备器具、材料
按《铁路线路修理规则》的规定“无缝线路常备材料、工具数量标准”和防胀备品规定, 备齐各种备用器具、材料, 并经检查核实, 专项保管;跨区间及区间无缝线路区段增加以下备用材料: 临时处理胶接轨:长度3.25m+3.75m(两端带螺栓孔), 每个车间备用1 根;临时处理胶接轨: 长度3.0m+1.8m(两端无孔), 每个有无缝道岔的工区备用1根;永久处理胶接轨: 长度3.8m+4.4m(两端无孔), 每个车间备用2根;可动心轨提速道岔的尖轨、基本轨、辙叉、岔枕的备用材料另行安排。各种备用器具、材料, 要定置管理, 不得乱拉乱用, 每年入夏、入冬前分别进行两次检查, 发现缺少、失效应及时补充、修理或更新, 确保故障处理的正常使用。
参考文献
1、卢祖文。客运专线铁路轨道。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1
2、李成辉。轨道。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