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对生态失衡与环境破坏问题的认识
我对生态失衡与环境破坏问题的思考
专业:信息091
姓名:彭凯旋
学号:3090702138
我对生态失衡与环境破坏问题的思考
随着科技的发展,快节奏生活方式的普及,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也不断显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其中一个尤为重要的全球性问题也被世界各国高度重视,那就是生态失衡与环境破坏问题。
生态失衡与环境破坏问题如若不能及时解决,那将会导致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甚至能够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延续,这点绝对不是危言耸听!相信大家都听说过:1943年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洛杉矶被笼罩在蓝色烟雾中,全城大部分居民患了眼红、头疼病。至1952年以来伦敦发生过12次大的烟雾事件,祸首是燃煤排放的粉尘和二氧化硫,其中1952年那次5天内有4000多人死亡,两个月内又有8000多人死去。还有1986年的剧毒物污染莱茵河事件,近30吨剧毒的硫化物、磷化物与含有水银的化工产品流入莱茵河。顺流而下150公里内,60多万条鱼被毒死,500公里以内河岸两侧的井水不能饮用,靠近河边的自来水厂关闭,啤酒厂停产,有毒物沉积在河底,使莱茵河因此而“死亡”20年。
再看看这些数据,目前地球上的动植物物种消失的速率较过去6500万年之中的任何时期都要快上1000倍,大约每天有100个物种从地球上消失。20世纪以来,全世界哺乳动物中3800多种中已有110种和亚种灭绝,另外还有600多种动物和25000余种植物正濒临灭绝。生态学家指出,迄今为止,人类对生物多样性的损害如要使其自然恢复至少要一亿年以上。水污染使人类尤其是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据统计有17亿以上的人没有适当安全饮用水供应,30多亿人没有适当的卫生设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一项调查指出,在第三世界由水污染引起的疾病平均每天导致的死亡人数达2.5万人。再如1983~1984年埃塞俄比亚因植被破坏、土壤流失形成的特大旱灾使得100万人因饥饿而死亡,1991~1992年,非洲大陆12个国家持续旱灾,使得约3500万人濒临死亡。因水土流失和沙漠化加重,中国古文明中心的发源地--黄河,目前年断流最长达227天,与此同时,长江由于洞庭湖等大湖泥沙淤积加速,湖体面积和容量正逐年锐减,洞庭湖1825年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1949年减少到4360平方公里,到1998年长江“特大”洪灾时湖面面积仅为2653平方公里,据此缩减速度,洞庭湖将可能在不到200年的时间内成为又一个“罗布泊”,从中国自然地理图册上消失。今年我国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多次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沙尘暴天气,再次使得中国人感受到了环境破坏程度之深和距离之近。
看到这些令人震惊的消息,我们在彷徨恐惧之余也不禁要问,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悲剧的发生?是的,到底什么原因呢。
归根究底,造成这一系列现象的原因不外乎两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水灾、旱灾、地震、台风、山崩、海啸等。而人为因素也是生态平衡失调的最主要原因。
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有些地方不顾环境的恶化,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废物,在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情况下,不断排放到环境中,使环境质量恶化,产生近期或远期
效应,使生态平衡失调或破坏。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很多地区不顾生态的良性循环和超载能力,盲目地甚至是粗暴地进行采挖、捕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方式和强度,对许多动植物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人口的飞速增长,使粮食短缺成为日益显著的难题。因此,人类大规模地毁林、毁草造田。然而,不合理地开荒、耕作,引起大规模的水土流失、荒漠化、风沙肆虐。我国的榆林地区解放前还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和肥嫩的草场,但是由于毁林开荒,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结果没有多长时间,就由沙漠生态系统代替了森林生态系统,沙漠淹没了榆林,榆林只得向南搬迁,现在的榆林已经是第三次南迁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森林的乱砍乱伐,森林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增加湿度、净化空气、减弱噪音,与人类的生存发展、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稳态息息相关。可是,人类在自然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思想的指引下,对森林进行收割式的采伐。据估计,原来地球上森林面积有76亿h㎡,森林覆盖率为60%。目前世界上共有林地38.26亿h㎡,占陆地总面积的28.5%。
面临如此严重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世界各国也都愿意合作起来共同对待这一重大问题。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并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中国也分别在1992年的北京举办了主题为“贫穷与环境----摆脱恶性循环”、2002年的深圳举办了主题为“让地球充满生机”的世界环境日会议。在这也表达了中国人民以及其他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与态度以及对美好环境的向往与追求。
那从自身角度出发,作为一名大学生的我们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又能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呢?
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国家也在处理这次额问题上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但是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环境的破坏总是不能很好的统一起来,类似的以环境破坏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的例子不胜枚举。这只能靠政府加大惩治措施,让一些不良企业受到沉重的整治,打掉污染的源头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环境问题。那我们是不是就无事可做了呢,我们个人的力量与国家相比自然是萤火与皓月的差别,但这不能成为不管不问的借口。小学的课本上就教会我们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现在我们已经成为一名大学生,爱护环境应该要深入我们的精神之中,从自身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以高尚的行为去感染他人,带动他人。可能会有些人觉得一滴水、一片纸屑的事做与不做,与环境的污染没有丝毫益处,工厂的污水还是照排,废气还是照放,我们这些小事根本影响不了大局。我想说,你错了,目前来看,这确实是小事,但我们要的是这种精神,如果一个国家所有人都知道要保护环境,哪怕是从小事做起,我们还能怀疑这个国家的环境吗?还记得那句话吗,“如今这个世界是他们的,但终究是我们的”,是的,如今的我们只是学生,但总有一部分人会在以后的几年,几十年里会成为企业家,如果现在这种环保意识能够深入你的灵魂,我想那个时候的你自然可以挡住利益的诱惑,坚持不做破坏环境的举措。我想,这个应该不算小事了吧„„
真的希望有这么遥远的一天,当我们都有自己的家庭的时候,依然山清水秀,依然云朗风清,你牵着一双幼稚的小手坐在草地上,想起了很多年前的一幕幕,然后看着他天真无邪的脸庞柔柔的告诉他:要做个爱护环境的好孩子„„
第二篇:网络生态失衡与构建思考探讨
2009年初,国务院新闻办联手广电总局等7部门开展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的专项行动,近两千家经营色情和低俗内容的网站被关闭。此次整治行动的力度之大、态度之坚决,一方面表明了政府对网络问题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凸显了我国目前网络生态失衡的严重性。网络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系统一旦失衡,势必会引起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网络给现代
人带来前所未有的自由,但是自由不意味着放纵,对网络的滥用极易使网络荒漠化,所以,在发挥网络便捷功能的同时,要注重网络生态的维护和构建。
网络生态失衡的缘由
网络生态系统是一个人工控制系统,人作为信息主体,参与网络信息的生产消费,建构维护网络生存的社会环境,人的主体性因素在网络系统中起着重大作用。而网络信息主体主要由受众、网站经营和管理者、政府监管部门构成,这三方的行为失调对网络生态失衡负有重大责任。
1.受众:“隐身”的网上狂欢
网络作为现代化的生存方式,它独有的功能给受众提供了一个与现实截然不同的体验环境,网络的虚拟性加上受众的匿名性,使得受众在网络中处于“隐身”状态。同时,网络中道德规范的减弱,使得人们的自律性大大降低。人们在网络中卸下了现实中的种种包袱,摆脱了条条框框的限制,放下了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沉溺在网络的“自由”中,享受自己的狂欢。
在网络中,多数情况下,大量网民在短时间内难以对事件进行理性分析时,就让情绪支配了行为,在群体的名义下,集体狂欢。特别是“人肉搜索”这种行为直接从网络延伸到现实,侵犯了社会人合法的权益,给社会秩序造成干扰,也使网络生态失衡。
2.网站经营者:忠实的利益追随者
与其他媒体不同的是,网络是一种快速的文化消费行为,受众对网络的内容基本是以浏览为主,这就迫使网站经营人员高度重视信息对受众的吸引度,以便赢得好的点击率,获得好的经济收益。正是在这种动力的驱使下,暴力和色情内容充斥网络,抢劫凶杀案件和明星绯闻赫然在目,暗示性的诱惑标题大而醒目。激烈的竞争,还使得不少网站虚假新闻泛滥。网站的这些利益在先的做法,不仅影响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污染了网络的文化环境,而且给受众的利益带来损害,同时使网络系统与其生存的社会环境在融通方面出现不适,影响其自身和谐运营。
3.政府部门:政策和技术上的监管乏力
我国在加强互联网管理的十多年内,相继出台了近200多项有关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如《互联网电子邮件服务管理方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等。但是这些办法并不能完全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因为这些法律法规都是申明性的,缺乏实际操作性;另一方面,因为这些政策都是具体针对某个网络技术形态,如加强bbs管理、邮件管理的法案,不成系统。总体来看,我国的网络政策法规组合的整体性差,缺乏前瞻性,所以,监管部门需要转变思维方式,使得政策的制约更为有力。
此外,技术在监督、控制网络信息活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加强技术性的监管对维持健康的网络环境至关重要。由于互联网内容的繁杂性和流动性,不可能对所有的内容都穷尽检查。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网络技术的过滤监测机制并不完善,以互联网的低俗内容为例,文字内容易辨识出来,但对音视频等非结构化内容的智能识别还存在技术障碍,这就容易使得一些不良信息躲过技术的监管流毒于网络。所以,提高监管的技术水平,也是有关部门提高监管能力所需采取的措施之一。
网络生态构建的思考
1.理性运用网络技术,使其发挥积极作用
历史上,每次技术的飞跃在给人类带来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社会问题,网络技术亦然。网络使人的思想、言论和行为前所未有地开放,使人的主体性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个性得到自由发挥,但是,这种无节制的个人化的发展必然给网络带来生存上的危机。新技术的使用,应该以带给人的生活幸福最大化为价值取向,但如果人在技术的操纵下,变得失去理性,失去自身对社会、对他人的尊重,使技术的存在变成影响社会正常运行的一种力量,那人就会被技术异化,失去技术本身应有的价值。
2.提高网络素养,加强网德教育
网络素养是指个人使用网络的能力水平,较高网络素养的人能有辨别地接受网络上繁杂的信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影响,批判性地看待网络问题。网络素养作为一个“内因”,在目前网络“把关人”缺位的情况下,可使网络主体自主地对信息进行过滤筛选。在网络生态构建中,人作为主体因素,应主动地提高自身素养,更好地发挥其主导作用。
网络道德的提高,是所有参与网络运行的主体自主的行为认识,受众要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约束自己,网站运营者要有一定的行业自律,加强网站的内容和质量建设。
3.以生态智慧处理网络问题
所谓
第三篇: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发展历程
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的发展历程 环境工程081 罗成 200818060423 摘要:人类的发展与环境息息相关,人类的发展过程也伴随着对环境的认识过程,从远古的砖木取火到现在工业化文明和现代化文明,人类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也越来越深。本文主要分析了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的发展历程,与现在主要的环境问题,也提出了人类对环境的展望。
关键词:环境问题
发展历程
展望
一、前言
所谓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存在。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在人类社会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的演变和工艺技术的提高,人类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显著,从而人们对自然现象和规律的认识也日益深化。远古之时 ,人类作为自然环境生物链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环境的影响十分有限。原始农业产生后 ,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开始加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人类创造的社会财富不断增长 ,但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问题也逐渐产生了 ,从而开始了人类与环境的矛盾发展过程。
二、中国古代环境法的萌芽
在战国时期,由于各诸侯国连年征战、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特别是手工业、采矿业的发展,造成了大范围的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对环境的保护已经迫在眉睫。在这种情况下,统治阶级为了稳固自己的政权,将原始环境禁忌盲区改造成为具有封建意识的国家法律,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环境保护法律。
在云梦秦简中,秦国的法律就对农田水利、作物管理、水旱灾荒、风虫病害、山林保护等作了具体规定。在《田律》、《厩苑律》、《仓律》、《工律》、《金布律》有关于保护森林、土地、水流、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的规定,目的就是保护“农本主义”赖以存在发展的自然环境。
在春秋战国时代,铁器工具的推广,牛耕马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全社会的生产能力,社会经济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的变革,打破了旧有的社会平衡,社会陷入剧烈的动荡之中。绵延不断的战争在长达五个半世纪的时段里反复蹂躏着中原大地。早在春秋前期,一代霸主齐桓公就发出呼吁,请求沿岸各国不要乱修堤坝,不要利用河水来损人利己,但这种呼吁在那个时代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大河两岸的堤坝越筑越高,旧有的生态系统由此也日渐紊乱。
严峻现实的巨大压力,社会大众的强烈呼吁,终于唤醒了战国时代的统治者,保护环境和资源管理的法制化于是从朴素的法理进入严格的实践阶段,保护环境终于以法的形式被肯定下来。
三、工业化对环境的严重破坏
工业化是以机器大市场代替手工劳动的机械化生产过程,是一场基于生产组织、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变革的生产方式的革命和社会生产力革命;它把发展领域从单一的部门(农业)突破到包括农业、工业和其他产业在内的国民经济全局,工业化的实质包括农业在内的国民经济的机械化和现代化;作为社会演进的动因与结果,工业化使得工业部门在国民收入、劳动力就业比重和生产要素消耗的比重持续增长。!长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证明,工业化是经济快速持续增长和人类文明不断演进与繁荣的动力。
工业化也对环境产生具体危害。大气不在清洁,水体不在干净,周围满是垃圾,工业废物、生活垃圾急剧增加。噪声问题突出。臭氧层破坏。传染病肆虐。生态多样性遭到破坏。
四、当代环境问题的走向
近代工业革命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从20世纪中叶开始,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和世界经济的迅速增长,使人类从适应自然的“附庸”变为征服自然的主人。在二战后短短的几十年中,环境问题迅速从地区性问题发展成波及世界各国的全球性问题,从近期可预见的简单问题发展成长期的不可逆转的复杂问题,从肉眼可见的直观性问题发展到人眼不可见的微观性问题。当代的环境问题正全方位、多角度、大范围出现在人类社会的面前,呈现出和过去无以伦比的特性。
1、环境问题的全球性
工业革命以前的环境问题,虽然在世界上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但都是局部的、小范围的、小尺度的。而当代的环境问题,已从局部地区扩展到全球。
1.1环境问题在地域上的扩大化
工业革命以后由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环境问题迅速扩展到区域乃至全球。如一些国际性河流,上游国家造成的污染,可能危及下游国家,甚至整个流域;一些国家的大气污染形成的酸雨,可能会降到别国、殃及他国等。又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土地的荒漠化等,其影响的范围是全球性的,造成的后果也是全球性的。
1.2环境问题在空间上的立体化
由于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地球上的各个圈层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当代许多环境问题不再仅仅局限于地球表面圈层,而是可能已经渗透到地下、扩展到高空甚至外层空间,其影响的空间尺度已远非农业社会和工业化初期出现的环境问题可比,具有大尺度、立体化、全方位、多角度的特点。例如,随着宇航事业的发展,人类产生的太空拉圾已进入到宇宙空间;由于洋流、大气环流等作用,DDT分子已渗透进南极企鹅的体内;科学家还在地下数千米的深处发现了人类合成的化合物污染物的阴影。
当代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决定了当代的环境问题也只有靠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才来解决。
2、环境问题的综合性
20世纪中期以前的环境问题无论是从形成原因,还是从表现形式,大多是单一的。而当代环境问题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都是错综复杂的。2.1环境问题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过去在同一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往往只有一个,有的地区是草场退化,有的地区是水土流失,有的地区是水体的富营养化、有的地区是土地的荒漠化,不同的地区环境问题是不一样的。而现在在同一地区的环境问题不再是一个,而是多个;不再是人类生存环境的某一方面,而是涉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方方面面,呈现出整体性的特征。如在某一地区由于人类的不合理的活动就会同时出现一系列问题:如森林锐减、草场退化、沙漠扩大、土壤侵蚀、物种减少、水源危机、气候异常等。
2.2环境问题形成原因的复杂化
现在的环境问题不仅表现形式的多样化,而且其形成原因也可能是多样的,有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土地的荒漠化可能是由于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等造成的;也可能是上述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结果。
3、环境问题的累积性
3.1当代环境问题是历史上环境问题的积累
虽然人类已进入现代工业文明时期,进入后工业化、信息化时代,但历史上不同阶段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在当今地球上依然存在,现在的好多环境问题都是历史上积累下来的。例如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在历史上就已存在,不是人类社会进入到工业化时期才发生的,当今环境问题的恶化虽然有人为的原因,但也是历史上形成的环境问题的延续。3.2当代环境问题的高科技化
历史上形成的环境问题没有随科技的发展而解决,反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又滋生出一系列新的环境问题。如核事故引发的核辐射、电磁波造成的电磁辐射污染、超音速飞机导致的臭氧层破坏、航天飞行造成的太空污染、转基因产品、新化学产品等给环境和人民健康带来的潜在威胁等。这些问题都是科技发展带来的一些负面的影响。
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各种环境问题在地球的上的积累、组合,出现了在当代集中暴发的复杂局面。给环境问题的治理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和不确定性。
4、环境问题的社会性 4.1环境意识的大众化
由于当代环境问题已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影响到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当代环境问题已绝不再仅局限于少数人、少数部门、少数地区、少数国家所要关心的问题,而是全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关心的问题,环境意识已深入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心里。4.2环境问题的政治化
当代环境问题不再是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些已经成为重要的政治问题。各国在环境义务的承担、污染物的转嫁等问题上,经常产生矛盾并引起激烈的政治斗争,有的还成了国际争端的导火索。如美国拒绝在《京都协议书》上签字、部分发达国家“洋拉圾”的转嫁等都曾引起国际纷争。另外,人们还成立了一些以环境保护为宗旨的组织,如国际绿色和平组织,这些组织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已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一股新兴的政治势力。4.3环境问题的经济化
围绕当代的环境问题,国际社会在经济贸易问题上形成了复杂的对抗或合作关系,并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国际环境条约体系,如1987年ISO颁布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1996年又推出了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这些标准正越来越大地影响着全球经济发展未来的走向,成为国际贸易活动中相互信任的基石。
五、人类环境展望
知道21世纪,世界上除了在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个别地区和个别领域环境质量会获得某种程度的改善外,从总的情况来看,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环境污染呈恶化趋势。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人类环境未来持乐观态度,我们相信,人类有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可以扫清前进道路上任何困难和障碍,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更加繁荣和安全的未来。全人类环保意识的加强,环保技术的发展,环保法规和机制的完善,以及国际合作的加强,都是实现人类理想的有力保证。
第四篇:我对钓鱼岛问题的认识
我对钓鱼岛问题的认识
张彦辉 海122-2(原4班)201260502426
钓鱼诸岛是台湾省的附属岛屿,早在明朝初期,钓鱼诸岛就已明确为中国领土,明、清两朝均将钓鱼诸岛划为我国海防管辖范围之内,并非“无主地”。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后,通过签订《马关条约》攫取了台湾及附属各岛屿。日本在二战中战败后,把台湾归还给中国,却把台湾的附属岛屿钓鱼岛等私自交给美国托管。60年代末联合国一委员会宣布该岛附近可能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后,日方立即采取行动,先是由多家石油公司前往勘探,接着又将巡防船开去,擅自将岛上原有的标明这些岛屿属于中国的标记毁掉,换上了标明这些岛屿属于日本冲绳县的界碑,并给钓鱼岛列岛的8个岛屿规定了日本名字。钓鱼岛问题开始影响中日关系。
近日,日本东京都提出要购买钓鱼岛,并在4月27日开设了筹款账户。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表示:“东日本大地震唤醒了人们对国土重要性的认识。”此外,日本还公布了海陆空自卫队夺岛的五步骤。目前中国与菲律宾因黄岩岛对峙持续紧张,日本政府在此时机通过媒体抛出这份所谓的“夺还作战”计划,真实目的是要看看中国的反应。如果中国政府反应不大,这份计划未来有可能演变成为一份日本自卫队在钓鱼岛及周边岛屿的驻军计划。同时拉拢菲律宾等东盟国家,联手牵制中国。当前,中菲因黄岩岛问题关系紧张,日本公开“夺还作战”计划,将分散中国精力,从而减轻菲律宾的压力。
我认为中国应从多方面来应对。政治上:
1、两岸联手。钓鱼岛是民族利益,这样可以架空美国在钓鱼岛事件上的影响。
2、和俄罗斯合作。在南海问题中,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和中国有纠纷的国家纷纷“抱团演出”,中国完全可以和与日本同样有领土纠纷的俄罗斯站在一起。
3、通过外交手段制造舆论,强烈谴责日本这种伤害中日友谊的行为。经济上:可以通过控制能源、资源出口削弱日本经济,尤其是稀有资源方面。军事上:适时的展现中国的肌肉,适时和俄罗斯进行军演。
中国在尽快解决黄岩岛问题的同时,不能忽略日本此时乘机作乱的动机。在领土主权问题上中国不能有任何退让。
对日本侵犯我国领土的行为我们坚决的抵抗,领土的完整是我们的底线,我相信胆敢触碰我们底线的国家或地区必定会鼓出代价。日本的行为是可耻的,是应当受到国际任何有正义感的国家的谴责的,他们的结局只有失败。
第五篇:我对台海问题的认识
我对台海问题的认识
一、台海问题现状:
1、总体局势处于和平状态,两岸的对话与交流不断发展。自从停止炮击金门停止后,在长达30年的时间海峡两岸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两岸近些年在经济上的交流活动不断加深,台商在中国大陆的投资在飞速的提高,两岸“大三通”也已实现(2008年12月15日)。政治上在九二共识达成之后,随着国共两党的再次合作,两岸的政治关系也打破僵局。尤其是在08年国民党从新在大选中获得执政党地位,随之两岸高层分别实行了众多有利于两岸交流发展的措施,两岸的当前关系已成为历史上最甜美的蜜月时期。
2、台独势力依然存在和猖獗,众多势力的介入使台海问题更加复杂。在当前台湾台独势力的代表民进党的势力依然不可小视,在台湾选举中民进党的得票率依然有41.55‰,并且民进党在台湾的一些县市中民进党依然掌握着政权(如台南县和高雄县)。在台海问题上美国和日本对当前台湾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的影响力巨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甚至决定台湾当局的政策,美日两国绝不希望台海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再加上世界上二十几个跟台湾建交的小国在联合国上不断发难(危地马拉、海地等),使台海问题变得日益复杂。
二、台海问题的解决方法:
1、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我国自身国力。我们要成功解决台海问题,不论用和平的或是战争的手段,关键还是以自身强大的实力来做保证,只要自身实力强大了,那么台海问题的一切阻碍都是纸老虎。
2、用一切可以运用的手段,消弱台湾的实力(或减缓台湾的发展)。在经济上可以先吃一些亏,比如给与台商以最优惠待遇,通过政府的补贴在出口台湾的商品价格上放低一些,这样可以使台湾经济上不断依赖大陆。在政治上可以在暗中激化国民党和民进党的斗争,并秘密支持弱势一方,使其的实力在不断内耗中减弱(在大局上保持国民党稍占优势)。在文化上可以运用各种形式不断进行文化归宿感的渗透,主要以宣传儒教思想为主导,用来抵制美日两国在文化上对台湾的侵略。在军事上加大战略武器对台湾的威慑作用,使其被迫和大陆拼军备,阻碍期的经济发展,并使其不敢进行独立的行动。
3、运用外交手段在国际上孤立台湾。主要是加强和美国与日本两国的交流和发展,使我国和美日两国的共同利益不断加强,是美日两国无法因台海问题彻底与我国关系破裂,也可以利用两国怕战争的思想使美日两国遏制台独势力的发展。其次我国应加大和与台湾建交的国家的秘密联系,可以用比台湾还厉害的金援外交来使那些小国和台湾断交,使台湾在国际上日趋孤立。我国也可以向全世界大力宣传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海问题是一部分阴谋家想分裂中国而引起的(就像美国内战时的南方一样),这样可以在将来解决台海问题上做到名正言顺。
三、台海问题总体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是我国的内政,与其他国家没有任何关系,我国在一个国家的前提下坚持和平对话解决台湾问题,但是不放弃用武力来解决台湾问题以便维护领土和主权的完整,任何人或者任何势力都无法把宝岛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历史将证明台湾必将重回祖国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