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拓普生物关注我国发展动物福利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养猪业中动物福利存在问题唐山拓普生物酵母抽提物小组整理发布
我国养猪业中动物福利存在的问题
1.饲养方式不符合动物福利要求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兴起了大办机械化、规模化猪场的热潮,据最新资料表明,我国10个生猪主产省的规模化猪场数和猪出栏数分别占全国规模化生产总量的60%和54%。这些猪场在节约土地资源,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上起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对母猪普遍采用单体限位饲养,有的甚至把正在生长发育的后备猪也关在单体限位栏内饲养,这就违背了让动物享有正常表达行为自由的最基本原则,造成种母猪体质下降,使用年限缩短,肢蹄病严重,以致有的猪场种母猪在生产3~4胎后就因站不起来、配不上种、难产死胎增多而不得不提前淘汰。
2.饲养密度过大
有的猪场在二、三百亩土地上建了年产猪4万~5万头的商品猪场, 猪舍间隔不足10m ,一间不足20m2的猪栏内养20多头育肥猪,有的实行楼层立体养猪。这种高度密集饲养,不仅造成大量粪尿、臭气、噪音污染,使有些猪吃不到料,饮不上水,处在饥渴状态,也使猪只产生了打斗、咬尾、咬耳等行为怪癖,最终导致生长速度缓慢,肉质下降,猪群免疫功能下降而诱发各种传染病、群发病,特别是猪呼吸道疾病非常普遍,成为目前集约化养猪面临的最棘手、最难净化的疾病之一。
3.过早断奶
母猪哺育仔猪, 仔猪在母猪身边自由自在地生活, 这是动物的天性。然而, 现在有些集约化猪场为了片面追求高产, 显示本场的生产水平高超, 将仔猪断奶日龄从28天提早到21天, 又从21天提早到14天, 须知这种不顾条件的盲目追求高产,不仅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而且因断奶引起的心理应激、环境应激、营养应激造成的损失也非小数。
4.饲料中添加有害物质
有的企业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 在饲料中添加有害物质, 使生猪处在非正常饲养状态, 甚至处在中毒状态。砷是众所周知的有毒物, 但砷制剂(对氨基苯砷酸、洛克沙砷等)由于可使猪的皮肤变红而被大量加入到饲料中。盐酸克伦特罗俗称瘦肉精, 可以提高瘦肉率、降低脂肪沉积作用, 但该药化学性质稳定, 极易在猪肉中残留, 人食用这种含有盐酸克伦特罗残留的猪肉后会出现中毒症状, 我国已于1999 年明文禁止使用, 但近年抽查结果表明, 仍有部分企业违法使用。这些有害物质的添加, 不仅违背动物福利, 而且危害人体健康, 造成环境污染。
5.长途运输及粗暴宰杀
我国目前主产区的生猪往往要经一二十小时的车载运输。转运站在收到一车经长途运输的活猪后给每头活猪立即强制灌服凉水, 这不仅是对猪的摧残, 也造成猪肉品质严重下降。至于宰杀方式,大多数达不到国际法规要求。
第二篇:关注普中发展办好普中教育
关注普中发展办好普中教育
剑阁县普安中学左长
普安中学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坚持 “以德育人,依法治校,严谨执教,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树立“师生共同发展”的办学理念,注重过程,强化管理,不断提升管理效能和办学效益,在制度建设、师风建设、常规管理、教育质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对各项工作汇报如下:
一、人文普中,书香校园
普安中学创建于1985年,经过几届普中人近30年的共同努力,现已发展成为一所办学水平高、文化底蕴较深厚的有一定办学特色的单设初中。学校秉承“艰苦创业,勇争一流”的传统,先后从这里走出了以现任广元市委常委、广元市市总工会主席张康明同志、剑阁县人民政府副县长何春蓉同志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干部和已荣升清华大学的母彬及中国人民大学刘屿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学子。
学校占地面积16488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11164平方米。现有2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300人。学校现有编制100人,在岗教职工100人,男教职工56人,女教职工44人;高级教师11人,一级教师38人,二级教师45人,工人6人;其中国家级优秀教师1人,省骨干教师2人、市骨干教师7人,县骨干教师9人。50岁以上教师19人。
多年来,普安中学教育教学质量位居全县同类学校前列。2009年、2010年、2011年连续三年获“教育教学质量奖”,普安中学2012年中考继2008年以来连续四年取得优异成绩以后,再创历史新高:3A(语数英),我校38人;5A(语数英理化),我校31人;7A(语数英理化政史),我校25人。在全县20所单设中学中,普安中学位列全县前茅!我校上剑阁中学录取线180人,上剑州中学和剑门关高级中学录取线232人。先后获得“国家教学科研基地学校”、“广元市校风示范学校”、“广元市甲等一级初中”、“ 广元市文明单位”、“市县内保先进单位”、“剑阁县教学质量优秀学校”、“四川省教育科研二等奖”等上百项省、市、县荣誉。2012年3月,被评为“ 广元市精神文明最佳单位”; 2012年12月12日,成功创建县内首所“广元市素质教育示范学校”。2012年11月,被评为普安“行风政风先进单位”。
灾后重建成绩突出,校园规划布局合理。国家投资1400余万元,新建的综合楼和加固后的教学楼可容纳27个标准教学班,功能室齐全,实验图书室完备,教师办公环境得到改善。完成了初中项目(学生公寓、食堂)及其附属工程,可同时容纳1500人食宿。校园全面硬化,旧公寓全面维修,通校公路硬化畅通。学校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三区”分离,硬件设施较完善,行风评议员一致认为普安中学“环境美,宜育人”。
二、近期和当前工作情况
1.集思广益,精心提炼办学思想。我校继承第一批普中人提出的“艰苦创业,严谨治校”办学思想,遵循后续发展时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办学思路,结合现代教育特质,融入新的教育理念,提炼出以“爱心、勤奋、责任、奉献”为核心内容的以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办学指导思想。“爱心、勤奋、责任、奉献”是普安中学育人目标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实现育人目标的根本手段。近期,通过广泛酝酿、讨论、提炼、反思,这一办学指导思想已逐步成为全校师生职业生活和学习生活的行为准则。
2.完善机制,切实提高管理效能。近一年来,学校构建了全方位、多层级的管理体系,成立机构,规范制度,逗硬考核,定期总结,精心打造一流的管理团队,全力提高优质办学的管理效能。在接受各级领导检查和省、市、县组织的明查暗访中,我校各项工作均受好评。2011年5月,参加我县人大、政协会议的市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到我校考察调研,对普安中学的发展变化及学校管理予以高度评价;12月9日下午,何春蓉副县长率教科局领导深入我校检查工作,对学校管理及师生风貌予以充分肯定;2011年12月,市教育局副调研员聂玉奇到我校调研时,高度评价我校:“变化大,发展快,办得好”;在2010年、2011年的行风评议会上,普安中学的管理效能及办学社会效益受到来自社会各界及行风评议员一致赞誉。
3.加强专业培训,大力推进“名师工程”。我校自2010年秋季起就建立了骨干教师培养机制,采用专业进修、技能培训、课堂练兵、教学比武等多种形式打造业务素质高、专业技能强、师德师风好的学科骨干教师。2010至2011学,评选校级名师14名,确定学科骨干教师培养对象16名,培养县级骨干教师4名,市级骨干教师2名。到目前为止,以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各级名师的辐射带动作用已日趋明显,他们在教育教学及教育科研方面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2010年、2011年县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训中,我校教师的课堂教学示范课深受参训人员好评;2010年参加广元市教学大比武,我校教师有5人脱颖而出获得市级较高层次的等级奖;2011年秋季,我校选派的语数英教师代表普安督导办参加市级教学技能大赛,5位教
师全部获一二等奖;2012年秋季,我校教师参加市级教学大比武,19位教师全部获市级奖。近一年来,我校教师有26人次在省级、国家级公开刊物发表教育科研论文,并有20人次获国家级教育科研成果奖。
4.打造特色,彰显校园文化。经过灾后重建,我校的硬件设施已经较为完备。但我们深知,学校的发展仅靠硬件是远远不够的,我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先进的理念、高效的管理、优质的服务和育人氛围的熏陶,学校必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为此,我们在继承普安中学丰富文化积淀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学校发展史上的人文亮点,打造具有普中特色的精神文化,用以引导我校师生正确健康的人生价值取向,并利用板报、广播、演讲、征文比赛、大型文艺活动、校园文化长廊彰显普中特色的校园文化、弘扬普中深厚的人文精神、营造育人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5.注重落实,不断加强年级管理。学校从2011年秋季起,由三位副校长担任年级组组长,选派教学骨干为副组长,同班主任、学科组长一起组成年级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年级教育教学日常管理工作,使年级工作在资源整合、学科协调、学生管理等方面更上新台阶。
6.终身学习,重视教师业务培训。2011年8月至11月,我校有35位教师报名参加班主任远程“国培计划”培训且全部合格。本期选派教师外出参加各类培训37人次,进行校本培训22次。这些培训的巨大作用在教学管理与教学实践中已得到显现。
7.着眼长远,认真落实“五风”建设。“五风”即教风、学风、班风、校风和考风。2011年春季,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的“五风”建设领导小组,以考风建设为抓手,以学风建设为切入点,以考风促教风,以教风带学风,以学风正班风,以班风纯校风。目前,我校风正心齐的局面已经形成。
8.情感管理,拓宽思想交流渠道。我校新一届班子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工作思路,建立对话长效机制,拓宽与在岗教职工和离退人员思想沟通的渠道,始终把安全维稳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采用个别谈心、集体座谈、定期问候、电话交流等多种方式做好每位教职工特别是离退人员的思想工作。
三、工作措施
1.注重过程,学校管理精细化。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各类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分工明确,责任落实,相互协作,形成管理合力。完善管理制度,落实过程考核。2011年秋,出刊《普中校报》报道重大事件、指导学习方法、展示学生习作成果。这一举措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政国同志还亲自为我校校
报题写了报刊名称。
2.注重细节,队伍建设常态化。通过一系列会议和活动加强廉政建设、作风建设和师德师风建设。2011年初县教科局开展师德师风整顿专项工作以来,我校教职工严格执行 “六条禁令”,在其后教科局进行的多次明查暗访中,我校均受好评。
3.注重实效,常规管理科学化。落实“一岗双责”、强化安全管理,突出德育优先地位,优化德育管理队伍,以礼仪规范、传统美德、爱家爱校、时代精神、感恩奋进的系列教育活动为载体,通过升旗仪式、板报宣传、演讲赛、征文赛、文体活动、警校共育、法治进校园等多种形式开展德育工作。强化教学管理和教育科研。规范办学行为,整合教学资源,做实过程,严格考核,定期调查教情学情并及时反馈。增强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科研能力,规范常规教研,注重课题研究,完善“老带新”制度,全力打造一支既有较高理论素养、又有较强执教能力的教师队伍。
四、学校面临的困难
1.学校教师结构趋于老龄化,有三分之一的一线教师年龄均在50岁以上,部分教师身体健康状况欠佳,难以全力承担相应岗位的工作。
2.2010年5月灾后重建项目完成,2010年6月本届新班子交接后面临的债务压力巨大。学校按主管部门要求每年化解15%以上债务后,目前尚有各项债务超过200万元。
3.学校硬件设施虽得到改善,内部设备设施尚待完善,学校至今还没有标准会议室。
4.树德立人,创新育人观念,是今后学校要努力做的工作。
五、今后工作思路
1.进一步明确办学思路和工作重点,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吃苦耐劳的精神、开拓进取的眼光、永不放弃的毅力实现我校发展的近期目标和长远规划。
2.加强干部管理和培养,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增强学校管理的决策力、执行力和协调力。
3.继续贯彻为学生终生发展负责的教育理念,用新的课改思想引领教风学风,努力探究符合普中实际的特色之路。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优化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效率,以新的理念引领教师的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具有普中特色的校园文化引领人、教育人、团结人、鼓舞人。
5.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力推动学校“名师工程”,造就一支市县知名的“品牌”教师,带动全校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
6.从细节入手培养教育普中学子,让从普中走出去的学生有好习惯,好品格,有爱心,有责任心,更能适应社会发展。
7.继续确保普安中学食堂后勤管理在全县学校中的窗口示范作用,严格执行各项收费政策。
8、争取主管部门的支持,进一步完善内部的设备设施,充实学校内涵,逐步化解债务。
普中人有信心决心和能力办好普安教育,相信在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普安中学一定会越办越好!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
第三篇:我国发展林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精选)
我国发展林业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姓名
学号
学院
摘要:林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但是,由于过量采伐,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林业管理体制落后,经济危困,社会矛盾突出等,这些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不相适应,为此,分析林业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实施林业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十分重要。随着可持续发展问题在材业经济领域逐步显现,探究如何合理利用资源的方法变得迫在眉睫。本文对林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策略和措施,谋求林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词:林业经济;问题;对策;可持续发展;
1.发展林业经济存在的问题
1.1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森林质量下降
据统计,我国森林面积仅占世界的3.9%,森林蓄积量不足世界蓄积量的3%,森林覆盖率为13.92%,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蓄积量都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时,又由于我国多年来对森林过量采伐,使大木材比例大大减少,且多为国家保护的公益林,在中幼林中,人工林比重很大,由于人工林树种单一,稳定性差,易于死亡,所以我国森林总量严重不足,且处于低产期、低效益的状态,这必然影响林业经济的发展。
1.2我国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生产分散
林业企业还普遍存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多,技术密集型企业少的不合理的产业机构,使生产效率低下,影响林业经济的发展。
1.3我国林业管理体制改革缓慢,束缚林业经济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1)现行的林业经济体制还存在条块分割,政企职责不分,产权和经营权不清,企业经营自主权不足。(2)国家对林业企业投入力度不够,企业自我技术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不够。(3)我国林业企业经营机制还没有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走出来,缺乏市场经济、自由竟争的意识。
1.4 林业的基础建设与林业资源的保护不力
近年来虽然林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有了较大的改进,但是从总体上看,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林业基础的底子薄、起步晚、建设速度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等等,在“三防”、“四站”的建设、林业科研培训机构、森林资源监测与林业信息建设均有待进一步建设与完善。与此同时,林业资源的保护依然十分严峻,破坏森林资源的案件与森林火灾数量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等林业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处于比较落后的水平。
2.发展林业经济应采取的对策
2.1.全面实施“绿色革命”工程,大力培育和发展后备森林资源
事实证明,违背自然规律来获取经济利益是要付出高昂的生态成本的,局部暂时的经济增长,要带来整体生态环境的恶化。反过来又会制约经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多年过量采伐,全国林业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大幅度下降,林业资源严重减少,为此,要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严格控制天然林采伐,甚至封山育林,从根本上保护好天然林,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2.2.在政策上对林业经济进行扶持
好的政策导向及充足的资金扶植能为林业建设提供动力与支撑。可持续发展除了经济上的扶持外,还要有长期稳定的政策。在造林活动中,提倡“开发者所有,开发者受益“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农民造林绿化的积极性,使农民真正成为植树造林的主体。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原则,让林场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把国有林场推向市场,实行股份制造林和各种其他形式的合作造林方式林业建设要想保证。以前政策已不能适应现在林业经济的发展,大大限制了林业的 生产力。政府应该对林业经济在经济上有所支持,政策靠拢。要改变现有的状态,各级政府部门要担当起这个责任,脚踏实地的做好这个工作,推动当地的林业经济发展。对政策性的出台,必须经过科学的研究,实地的调差,对其可行性充分的论证,不能盲目的出台。
2.3.依靠科技的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
因为科技的发展既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又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起到保护的作用。所以要想发展经济又想保证资源,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去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
具体做法是加强林业科技工作,重视林业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提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投入一定学术资源积极参与相关合作研究。将学术研究与实际经营者的经营实践活动相结合起来,培养林业经济科学研究的市场意识,把科学研究融入到经营实践活动之中,促使高新技术开发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对于国家重点的林业工程建设,应集中科技力量进行攻关。这样就能避免科研与产业的割裂问题。对于先进的林业技术,要组织强大的推广服务活动。通过不同的渠道及时地传导出去。加快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通过发达的网络加快林业信息的传递,制定标准保证信息传递过程的实效性和准确性。利用计算机系统实施监控,加强了对林业资源的保护作用。
2.4.优化林业经济结构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新型经济林建设。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对林产品的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大力发展林业特色经济,培育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应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应充分利用林业特产,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应充分利用林区药材资源大力发展医药制造业。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生产力布局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 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2.5.实施“优化升级工程”,推进林业产业结构升级
推进林业经济发展,必须实施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把林业产
业结构调整作为林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
首先,根据生态建设和市场要求,实行林业产业战略改组,优化林
业产业结构。其次要大力发展林业特色经济,培育新的林业经济增长 点,一是要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二是充分利用林业山特产品资 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三是要充分利用林区中草药资源,大力 发展医药制造业。
2.6..加强依法治林,实行科技兴林
国家应加强林区立法工作,抓紧制定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国有森林资源经营管理以及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林业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乱砍乱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以确保林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实现林业资源的永续利用。实行科技兴林是振兴林业经济的关键,振兴我国林业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实施科技兴林这一重大举措。首先要重视林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提高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其次是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发挥市场机制对林业科技进步的促进作用。再次是加大对林业建设的投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林业经济建设就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实现个体、私营、股份等多种非公有制经济成份并存的经济体制。要实现林业经济的顺利转型,林业和相关部门就要切实加强林业政策的宣传,加快林业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强化服务意识,为投资者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非公有制经济和其它经济团体积极参与林业建设,从更宽的领域扩充林业经济建设力量,推动林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从根本上更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维护国土生态安全。
2.7.加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按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同分为:林业计划经济发展模式和林业市场经济发展模式。
按森林三大效益功能的发挥不同可以分为:森林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一体化发展模式,森林多效益主导利用发展模式和森林多效益综合发展模式。我国的森林效益利用必须从经济效益为主,转换为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
按是否可持续发展可以分为:可持续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和不可持续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只有实现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保持生态环境的相对平衡,才真正可能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可持续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人类的最大经济利益为核心,掠夺式开采森林资源,而忽视了森林资源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从而使森林资源面临枯竭局面的经济发展模式。根据林业经济发展围绕核心不同可划分为:参与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和独立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独立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是指林业建设以林业部门为中心,由林业部门统领社会各利益主体开展林业工作。
根据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发展阶段不同可划分为:现代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和传统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以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力求兼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三大效益统一的经济发展模式。
根据发展速度的不同分为:跨越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和渐进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林业跨越式发展是加速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出路,是根本改变林业自身落后面貌的必然选择。
根据林业开放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封闭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和开放式林业经济发展模式。
按绿色程度的不同可划分为:深绿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浅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和非绿色林业经济发展模式。深绿色林业经济模式就是全面衡量林业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力求做到三大效益的统一,从而为人类的环境改善、资源节约做出贡献。
3.结论
不同的时期我国在林业经济发展中遇到问题不同,在林业发展中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只有在好的政策体制下林业经济才能够健康快速发展。我们在重视林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生态效益的。同时,决不能轻视经济效益,更不能忽视经济效益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作用。
当前我国的林业经济发展中还有许多关系需要理顺,在此过程中,可以发现中国林业经济的发展规律和发掘相关问题的解决途径。在政策制定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改进余地。只有在健全的体制政策保障下,林业经济才能有良好的发展。在重视林业可持续发展中产生的生态效益时,不能轻视经济效益,更不能忽视经济效益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基础作用。
发达的林业是政治稳定、国家富强、民族繁荣、社会和谐、文化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象征。我们林业工作者要为加快林业发展,实现山川秀美的宏伟目标,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努力。
总之,就是要在中国林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谋求各种关系的协同发展。用科学的政策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致力走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乾明.林业经济发展问题探讨[J].集体经济,2011(27)
2、郭永益.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J].吉林农业,2010(8)
3、于爽.浅谈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J].河北林果研究,2009(4)
4、桂先群.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想法[J].中国林业,2005(6)
5、国家林业局.2004中国林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6、王玉明.关于发展林业经济的理性思考[J].吉林林业科技,2003,32(1)
7、陈新云,陈建成,甄芳洁.林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涵与分类[J].林业经济问题,2004,24(3)
8、陈伟.福建省林业可持续发展途径的探讨[J].林业经济问题,2001,21(4)
第四篇:我国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摘要:企业行政是现代企业的中枢神经,行政管理的广度涉及企业运行的整个过程,是上级领导同各部门员工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但在实际的管理工作当中,企业行政管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管理风气不断、模式古板、管理体系效率低下、管理工作脱离实际等。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从管理模式、管理工作、管理体系、管理理念方面提出可行性的创新对策。
关键词:企业行政管理;问题;创新对策;分析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企业在行政管理科学化方面仍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企业行政管理指的是企业行政部门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依靠一定的制度、法律、方法及原则对企业进行智能性管理的统一。企业行政管理具有服务、管理、协调三大功能,作用于企业建设和发展,其意义十分深远。但是现实中,企业行政管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需要采取相应的创新对策来进行改善,这即是本文所要阐述的重点内容。
一、企业行政管理内容概述
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总体来讲,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第一,计划工作。就是对管理的内容及目标加以确定,明确其如何达到这一目标。现代企业行政管理要求必须具备计划性,只有做好对于工作的预测,其行政管理工作的进行才有所依据,这亦是实现企业行政管理科学化,保证其管理作用发挥的重要前提;第二,组织工作。企业运作的基本结构是企业组织结构,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对自身工作任务加以明确,将具体的任务分配到个人;第三,指挥工作。企业行政管理中,采取具体的相应措施,对企业员工的合作分工关系进行确定,明确其在责、权、职层面上的结构体系,以充分调动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缓解彼此的冲突,使行政管理人员间的关系得到协调;第四,控制工作。即是对指挥工作各项措施进行控制、监督和调整,通过建立监督系统、奖励机制和奖惩条例来促使其规范地进行,从而使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具备合理性和有效性。
二、当前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游击作风”十分普遍
在企业行政管理的操作实践当中,普遍存在着完全凭借主观意愿进行管理的“游击作风”。企业中规章制度尚不完善,明确的分工、逐级授权的工作程序等都存在着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的现象。管理中完全凭借负责人或老板的意愿,缺乏科学的决策、研究及落实程序,这种运气主导下的管理形式,使得部门、机构、各级责任人形同虚设,严重影响着员工的势气和行政管理效率,导致了人、财、物资源的巨大浪费。(二)照搬党政机关行政管理模式
受计划经济思维贯性的影响,我国企业行政管理操作中,行政管理干部仍存在着一些机关习气、机关作风,这些干部对企业的行政管理特点和企业实际需要不加考虑,而照搬党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模式,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按部就班,繁文缛节,官样文章,文牍主义,笔墨官司,公文旅行,咬文嚼字,纸上谈兵,不讲实效,颐指气使,这样的管理形式,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一种极大的浪费,直接导致员工士气不足、行政管理效率不高,不利于企业效益的提升。
(三)企业缺乏行之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系
当前,企业行政管理的重点仍放在文书档案管理、办公室管理、总务后勤管理等具体行政事务当中,这一形式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此外,企业为了同国家政府机关相匹配,亦会在其内部设置了相应的管理机关,而对这一机关的管理就成为行政管理中的主要内容,企业行政管理活动受到局限,研究范围集中于事务性活动。也正是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工作的开展始终围绕着一些具体性的失误,导致了企业行政管理体系的欠缺。(四)企业行政管理工作脱离实际
在企业,行政管理工作脱离实际的现象十分普遍,一些行政管理人员对企业业务不熟悉、不了解,在实施管理时,难以结合部门实际,所发布的规定难以推行,受到其他部门的排斥和反感。受到排斥之后,行政管理人员对各业务部门情况的了解就更加欠缺,进而形成一种恶性的循环。
三、针对企业行政管理存在问题的创新对策(一)选择规范化的行政管理模式
“游击作风”现象的实质反映的是企业行政管理体系的混乱。要改变现状,就应将企业行政管理的重点放在合理的、行之有效的结构体系和管理制度规章制度设置上,从而使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各部门岗位处于一种良性的运作状态。在企业行政管理工作中,各岗位和上下级间的工作不仅要细化,还要对职责和权力加以明确,以减少管理人员间的相互推诿。(二)确保行政管理工作的合理性
为了消除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问题,就要求结合企业行政管理特点和企业实际需要来开展工作。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必须从企业经济利益角度出发,明确自身服务角色,切忌居功自傲的心态。此外,企业行政管理部门还应进一步强化自身管理职能,将一般性质的企业管理职能注入到企业行政管理实践工作当中。将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深入到企业各相关业务部门当中,改善双方关系,促进部门协调,形成良性循环。(三)建立完善的行政管理体系
企业行政管理体系的构建应包括权利体系、技术体系和事务体系三方面内容。权利体系即行政架构,其建立时应涉及职能分解、人事相合。结构设计等多个概念;技术体系的建立以达到技术职称的作用,应包含管理中的领导与管理、沟通与协调、控制与监督;事务管理体系的建立同其他事务体系密不可分,应包含文书档案、办公室管理、会议管理等各方面的管理。
(四)工作的开展应联系实际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应时刻以服务企业经济利益为着手点,根据企业实际需要,灵活变通地开展。同时,还应联系实际,构建企业文化建设,增强行政管理人员的忠诚度和责任意识。此外,还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行政管理制度,内容涉及业务考评、工作要点、服务要求等方面内容,进一步规范行政管理工作。结论
企业行政管理中存在问题的解决,不仅要同企业实际情况相联系,还应从管理体系、管理模式、管理制度等各方面人手,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并积极的实施,从而使行政管理工作有条可依、有章可循的进行
第五篇:浅谈我国司法独立中存在的问题
浅谈我国司法独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预。”这是我国宪法对于司法独立做出的最为神圣的规定。既然谈到了司法独立问题,首先就得搞清楚什么是“司法”,在我国又有哪些机构是属于“司法机关”,“司法独立”又指的是什么呢?
简而言之,司法就是法律的运作,具体的来讲就是指具有司法权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照司法程序,在法律框架内具体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一项专门的活动,是国家在强制力保障下司法机关解决社会纠纷、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一项专门活动。这里面提到了“司法权”的问题,在我国对于司法权的解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司法权泛指一切与追究刑事责任,以及民事、行政、诉讼有关联的国家权力;狭义的司法权特指与立法权、行政权相对应的一种国家职权。那既然司法是具有司法权的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的一项专门活动,那对于司法权的不同解释就会对司法机关的范围有所影响,我国一般对于司法权采用狭义的理解,因此我国的司法机关指的是“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笔者认为,作为司法独立问题的探讨,司法机关的范围应进一步的缩小到“人民法院”,因为法院对于一个案件的审判,最终具有裁决权,是对案件涉及的相关方予以制裁的权力,应依法公正的做出公正的裁判,对于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司法独立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什么又是司法独立呢?司法独立指的是审判意义上的司法独立,是司法机关在法律范围内,自主、公正地行使司法权,不受任何非法因素的干预。司法独立是宪法确立的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但是由于国家制度、政治体制和司法制度等各方面的原因,我国并不存在,而且在现实意义的制度框架下也是很难实现普遍意义上的司法独立的。
就笔者个人认为,我国的司法制度上的独立并不能是完全意义上独立,更不能和西方国家一般实行“三权分立”,而应该是在我国国家制度的架构下,法院在行使审判权时应享有完全独立意义上的裁决权,不受权力机关、政府机关、社会团体的任何干预,前提是有一个好的健康的监督体系,在不干预司法公正的前提下监督其司法权的行使。而对于“法官”,只能依赖于法律以及自身法律的积淀与修养,同时加之与道德约束对案件作出公正合理的裁决,这里的前提就是“法官”有好的法律修养和道德基础,是一个中立的公正的第三人。显然,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社会人,是很难绕开一切关系与利益,做到绝对的无私与公正的,这只是一种理想的应然状态,而非实然。
我国司法独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受制多方,关系不顺
首先,在我国党领导一切,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地位和我们国家的性质所决定的。党的领导是保持人民司法性质和审判工作方向的根本保证,在司法工作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那么问题就来了,党应该以何种方式何种途径领导才是最科学合理的呢,这就造成一个可操作性问题,必然会造成干预的产生。一些地方党委领导出于地方保护等原因必然会与宪法精神和中央的规定背离,出面对于司法权进行干预,造成司法的不公正现象。
其次,在与地方人大和政府的关系问题上,我国司法权、立法权和行政权中,司法权是明显弱化的权力,处于单纯被制约的地位,三权之间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制约机制,司法最终裁决权被虚化。地方人大任命和罢免同级法院院长、庭长和审判员,监督同级法院审判工作,不仅审议法院工作报告,而且有权对法院的个案审理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程的监督和审查。部分地方人大会对于个案会作出具体处理意见和要法院汇报的指示,使法院与同级人大无形中形成一个事实上的领导和服从关系。法院的工资及办公经费由地方政府供给,中层以下干部的进出和升降由政府人事部门审批,法院在人、财、物上受制于和有求于政府机关,对行政违法的制约无能为力,无法抗拒和抵制政府机关对审判工作的干预。
这样一来,法院受地方党委领导,由地方权力机关产生,由地方政府财政供养人、财、物,地位不平等,地方党委、人大和政府往往把法院视为同级地方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实质上的地位不平等,怎么能有权力的平等和独立的行使权力的能力呢,显然是不能实现的。
第二法院管理行政化,对内管理关系错位
我国《宪法》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上级人民法院监督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这表明,我国上下级法院之间的关系是监督而非领导的关系,每个审判组织和法官都依照法律法规独立处理案件。目前出现了法院上下级的行政化管理的迹象,最典型的是案件请示制度,下级法院在审判过程中遇有问题,就请示上级法院,由上级法院作出有直接约束力的内部批复或作出在后来可能影响本审级决策的指示,当案件上诉后,上级法院只得依原来自己所做的指示来维持一审判决,这样两个审级变成了一个审级,当事人的上诉权实际被悄然剥夺了。
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司法制度未能摆脱行政模式,从机构设置到内部人事管理及工作运作等都深深地打着行政化的烙印,与此相伴而生的是司法权力的行政官僚化,即司法权力的大小是按职务大小和行政级别的高低来划分的,从而在法院内部形成了一种层层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审判员服从庭长、庭长服从院长、合议庭服从审判委员会等等,案件审理须层层审批,导致产生错案人人有责,却人人都不负责的现象。所有这些都扭曲了司法权力的特征,背离了司法权对独立的本质要求,甚至连现行的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也被歪曲。
在法官管理上,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按法官职责所要求的标准去建立法官群体,而是以普通行政干部的人事机制来管理法官,没有根据法官职责要求建立严格的淘汰机制和审判监督机制,错案责任追究制也没能很好的执行。从一般意义上讲,由于司法权力最终裁决的特性,法官在人们心目中应当是博学多识、公正无私、严慈理性的。在许多国家社会各阶层中,公信度最高的社会群体就是法官群体。很遗憾,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即法官群体的专业和文化水平偏低,政治和道德素养也不尽如人意,司法腐败问题相当严重,极大地损害了法官群体的形象,这对于司法制度的改革是非常不利的。笔者从两个方面,六个角度阐述了我国在司法独立方面中存在的问题,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不断深入,以及法制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必将对司法制度做出合理化的改革,十八届四中全会的结束也标志着我国新时期法制建设的大幕已经拉开,值得我们去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