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环境管理考试重点资料
环境管理(环境管理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把环境管理当成一门学科,它是研究环境问题、预防环境污染,解决环境危害,协调人类与环境冲突的学科。二是把环境管理当成一个工作领域看待,它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环境保护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
环境管理概念:运用技术、经济、法律、对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施加影响,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达到既要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又要不超过环境的容许极限。三同时制度:一切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区域开发建设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其它工程项目,其有关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和其它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环境规划:环境规划是人类为克服经济社使环境与经济协凋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作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和规定。
环境标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与人群健有效地控制污染源排环境规划主要内容:
(一)环境评价和预测
(二)环境区划
(三)环境规划的目标和指标体系
(四)环境规划设计
(五)环境规划方案的选择
(六)实施环境规划的支持与保证
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三种生产理论在环境管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种生产: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地位和作用:三种生产理论对环境管理工要的指导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三种生产理论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物质生产实际上是物质形态与结构的转化器,人口生产则是三种生产构成的世界系统运行的原动力。2.三种生产理论提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造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三种生产环状结构运行的不和谐。我国环境保护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
1、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
3、污染者负担原则 4,、环境保护民主原则 5.奖励综合利用原则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简称协调发展原则:①正确反映了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②突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实质 ③体现了社会经济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的客观要求,强调了科学决策的重要性 我国环境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1.环境管区环境管理机构(2)缺乏高规格的专门性法定协调机构(3)缺乏专门性的法定咨询机构2.有关机构的法律地位不够明确3.有些地区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不合乎环保工作的实际需要(1)部分地区仍留了城建环保一体化的机构设置模式(2)部分地区环保部门内的自然保护监督管理机构不健全或无自然保护监督管理机构(3)有些地方环保部门的级别较低 解决措施: 1.建立权威性强且相对集中2.明确环境管理机构的法律地位 3.坚持统管与分管放,以获得最佳的经济和环境效益,由政府所制定的强制性的环境保护技术法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本法所称环境影响评价,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技术,是强化环境管理的有效手段。对确定经济发展方向和保护环境等一系列重大决策上都有重要作用。
1、保证建设项目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
2、指导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
3、为区域开发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
4、促进相关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
限期治理的含义是以污染源调查、评价为基础,以环境保护规划为依据,突出重点,分期分批地对污染危害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物、污染源、污染区域采取限定治理时间、治理内容及治理效果的强制性措施,是人民政府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对排污单位采取的法律手段。非物质化;通过技术创新、体制改革和行为诱导,在保障生产和消费质量的前提下,减少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资源投入量,将不必要的物质消耗过程降到最低限度的现象。环境管理任务:1)转变环境观念(根本)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基本观念和调整人类社会的行为。2)调整环境行为。3)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环境管理的对象:
(一)作为环境管理对1.政府作为投资者为社会提供公共消费品和服务2.作为投资者为社会提供一般的商品和服务3.掌握国有资产和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及相应的经营和管理权4.政府对国民经济实行宏观调控和对市场进行政策干预
(二)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行为:1.从事生产、交换、分配、投资 2.通过向社会提供物质性产品或服务获得利润的活动3.以追求利润为中心,对外部变化做出自主反映的活动
(三)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行为:1.公众和公众行为是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的对象2.涵盖、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远不能被前两者替代包含。我国环境管理体制特点:1)从横向关系监督管理与各部门分工负责相结合的特点2)从纵向的关系来看,我国现行环境管理体制具有中央与地方的分级监督管理相结合的特点
我国把自然保护区分为以下三个类别:第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为保护对象。第二类别是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护对象。第三类别是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环境规划指标类型:主要采用按其表征对象、关性来划分的方式,主要划分为:1.环境质量指标2.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3.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4.相关指标。环境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
1、环境规环境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多层次、多时段的有关环境方面的专项规划的总称。因此,环境规划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同步编制、同步规划和同步实施。环境规划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起着重要的补充作用。
2、环境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既是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又是城市建设中的独立规划。城市环境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互为参照和基础。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环境规划的相互关联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城市人口与经济;二是城市的生产力和布局;三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
从环境保护所承担的任务来讲,环境规划
3.三种生产理论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废弃物的排放强度与环境生产力匹配起来。4.三种生产理论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系统的界面上,即相互交叉的地方,环境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还常常在于不同的、自然的、地理的、行政的边界上的活动不协调,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应当在多种多样的界面上。5.三种法。三种生产理论表明,要使物质在三种生产子系统(物质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子系统)之间的流动畅通,人类社会所应采取的方法学原则就必须且只能是协调和协同。循环经济三高一低:即资源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
三R原则:(1)减量化原则(Reducing)(2)再使用原(Reusing)(3)再循环原则(Recycling)
“公有物悲剧”现象:”由于人是群居的时,也分享着大量的公有物,人类共同生活于其中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是典型的公有物,也很容易遭到滥用和破坏。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产生的根确的自然观和人—地关系观。在这些基本观念的支配下,人类的发展观、伦理道德观、价值观、科学观和消费观等均存在根本性的缺陷和弊端。)
一、人口压力:庞大的人口基数、较高的人口增长率。
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过程就是资源的耗竭过程,对可再生资源的需求超过了资源的再生速度。
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传统发展模式,先污染后治理,已损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
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按“五职能说”:宏观指导、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提供服务、监督检查。
(一)宏观指导 1.对环境保护战略的指导:通过制定和实施环境保护战略进行指导。2.对有关政策的指导: 通过制定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等,对有关环境及环境保护的各项活动进行规范、控制、引导。
(二)统筹规划1.环境规划的先导作用: 环境规划是环境决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具体安排,首要任务是研究制定区域宏观环境规划,在此基础上制定并实施专项详细环境规划。2.环境规划是环境管理的依据,环境规划是政府环境决策的具体体现。环境规划有三个层次,即宏观环境规划、专项详细环境规划和环境规划实施方案
(三)组织协调 1.战略协调2.政策协调 3.技术协调 4.部门协调
(四)提供服务 1.技术服务 2.信息咨询服务 3.市场服务
(五)监督检查。对地区和部门的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是环境保护法赋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一项权力,也是环境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环境法规、环境标准和环境监测是环境管理部门执行监督检查的三个基本依据。
环境管理的原则
(一)全过程控制原则。过程进行管理控制。
(二)双赢原则。双赢原则是指在制定处理利益冲突的双方(也可以是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双方都得利,而不是牺牲一方的利益去保障另一方获利。在实现双赢的过程中,规则是最重要的,其次是技术和资金。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三同时”制度、物排放许可证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污染物集中控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
32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相结合 4.机构的经营职能与行政职能相分离
第二篇:环境管理 重点
上接
城市固体废物主要是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
④城市噪声主要来源于城市交通、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生活等尤其城市噪声污染最为严重。
(3)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内容
A科学制定和适当控制城市发展规模
B制定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合理工业布局。
C加快工业污染限期治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D加快城市能源结构调整,促进大气污染治理
E重视环境建设中的环境问题,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F重视服务业的管理,加强生活垃圾污染治理。
G加强城市水污染治理
14、农业环境管理
(1)农业环境特征
A具有显著的农村特征
B农村环境包含了主要的自然环境要素,如大气、水、土壤等,是农业环境的基本组成。C第二产业发展迅速,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趋势加快。
D大量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引入,农药化肥的使用,是农村环境与纯自然环境的差异越来越大。
(2)农业生产活动对农村环境的影响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盐碱化和次生盐渍化
D、土壤污染日益严重
(3)农村环境的改善途径与管理方法
A、制定农村及乡镇环境规划
B、加强农业地区环境法制建设
C、加强农业水源保护
D、加强土壤污染防治
E、发展生态农业,实现资源持续利用。
F、加强对乡镇工业的环境管理。
15、产品生命周期分析含义:制品在它的一生中所对环境造成的负荷评价的一种方法。产品各个阶段对环境所造成的干预和影响的综合评价。关于制品的生命周期分析(就是产品从摇篮到坟墓为止)的说明。
16、环境规划含义:为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把“社会—经济—环境”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依照社会经济规律、生态规律和地学原理,对其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而对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17、环境信息信息源
A、先前的环境规划、计划及其基础材料。
B、统计部门理念的统计资料
C、有关部门的规划和背景资料。
D、环境科研部门保管的文献资料
E、环境监测部门的有关资料和历年的环境质量报告书。
F、专家系统提供的信息情报。
G、为规划编制或专门进行的实地考察、测试所得的资料。
第三篇:公共关系考试资料重点
公共关系定义:指组织机构与公众环境之间的沟通与传播关系。
社会组织定义:由一定的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规范,围绕一定的目标聚合而成的社会团体。
公众定义:是指与一个社会组织发生直接或间接关系,对该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现实的或潜在影响力的个人、群体、社会团体。
赞助活动:是社会组织无偿提供人力、物力、财力、资助某一项事业,以取得某一定的形象传播效果的社会活动。
庆典活动:是组织利用自身或社会环境中的有关重大事件、纪念日、节日等所举办的各种仪式、庆祝会和纪念活动的总称,包括节庆活动、纪念活动、典礼仪式和其他活动
新闻发布会:社会组织在发生重大具有积极影响的事情时,向新闻界公布信息,借助新闻提升该组织或者与该组织密切相关的东西形象。
展览会概念:是指组织通过集中的实物展示和示范表演,配以多种传播媒介的复合传播形式,来宣传产品和组织形象的专门性公共关系活动
公共关系广告:是指经济单位通过购买大众宣传媒介使用权的方式,向大众宣传企业组织信誉、树立企业组织形象的一种广告形式。
实力广告:是指用广告的形式向公众展示组织机构的实力。
观念广告:是向社会传播管理哲学、价值观念、传统风格和组织精神的广告。信誉广告:是宣传组织的信誉和良好形象的最直接的一种公关广告形式。
声势广告:主要是以宣传组织的大型活动为内容,旨在创造声势,扩大影响。商标广告:要是以宣传产品的商标为主要内容的公关关系广告。
公共关系调查研究:是指公共关系人员运用科学的方法,有步骤地考察、了解、分析、研究组织的公共关系状态,以搜集信息、发现问题、掌握情况为目的的一种公共关系实践活动。
公共关系策划:是指公共关系策划者为实现组织的公共关系目标,对公共关系活动的性质、活动、形式和行动方案进行谋划与设计的思维过程,它是公共关系实务工作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
公关危机:是指由于组织内部或外部的种种因素,严重损害了组织的声誉和形象,使组织陷入了强大的社会舆论的包围,并处于发展危机之下的一种公共关系状态。危机公关:是指组织危机的公共关系处理。具体说,任何社会组织,为了处理给公众带来损失、给企业形象造成危害的危机事件,以及预防、扭转或改变组织发展的不良状态所采取的公关策略与措施,也就是组织从公众关系的角度对危机的产生、发展、变化,采取或实施的有针对性的一系列控制行为,其内容主要是对危机进行预防和处理。
公共关系分类:日常性、专门性 现代公共关系之父:艾维。李
公共关系特征:人情性、双向性、广泛性、整体性、长期性、创造性、全员性
公共关系基本要素:组织、公众、传播 传播的要素:信源、信宿、信息符号、信息通道
传播过程的活动模式:直线模式、反馈模式、公共关系传播模式
公共关系职能:塑造组织形象的管理职能。
公共关系的主要职能:信息管理、咨询建议、宣传推广、协调关系、提供服务、危机处理。
公共关系的基本原则:从我做起、双向交流、透明公开、诚实无欺、互惠互利、不断创新
公关关系部的特点:专业性、协同性、自主性、服务性
公关关系部的设置规则:规模适应性、整体协调性、工作针对性、机构权威性 公共关系人员角色的四种类型:专家型(顾问学者教育家)、领导型(经理部长主任兼职领导)、技术型(记者编辑摄影师广告师设计师)和事务型(秘书办事员服务员招待员翻译助理导游消费引导银行)
公共危机的预防与处理原则:预防:要做好危机的预警工作;要做好危机的预控工作。处理:处理的原则:预测、实事求是、应急、积极行动、勇于承担责任;
公共关系与广告区别:传播目标、原则、方式、周期不同,所处地位不同,效果不同。
公共关系与市场营销:联系--共同的产生条件、指导思想,相似的传播媒介,市场营销把公共关系作为组成部分。区别--范围不同、目的不同、手段不同
公众的分类:组织内外对象--内部公众、外部公众;关系重要程度--首要公众、次要公众;关系稳定程度--临时、周期、稳定;公众对组织的态度--顺意、逆意、边缘;组织的价值取向--受欢迎、不受欢迎、被追求;公众发展程度--非公众、潜在、知晓、行动
公共关系部和公共关系公司优劣势对比:(1)公共关系部优势--熟悉组织情况;能提供及时的公共关系服务;有利于保持公共关系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节约经费。劣势--职责不明,负担过重;看问题不够客观;总费用可能比聘请公共关系公司多;有可能成为组织的一种负担。(2)公共关系公司优势--职业水准高;看问题客观;社会关系广泛;信息比较灵通;机动性强;建议容易被人们所重视;节约经费。劣势--不太熟悉客户情况;工作缺乏连续性、持久性;远离客户。大型、中型、小型公共关系部特点:小--机构简单。一般具有两个层次,人员较少,适合于小型企事业单位。中--机构比较齐全,一般具有三个层次,组织层次分明,分工明确,形成完整统一和谐的工作机构,公共关系工作的密度深度和广度都比较集中,适用于中型企事业单位。大--机构负责,人员多,分工较细,工作要求协调统一,能胜任重大的公共关系活动,适用于大型企事业单位。公共关系公司的收费方式:项目收费--咨询服务费、行政管理费、项目支出费、公共关系活动经费、项目利润。计时收费;综合收费;按项目需要分次收费;项目成果分成。公共关系人员素质:是其本人个性特征的总和,是一种总和能力的概括。包括气质、性格、品德、智慧、知识、能力 气质包括:胆汁质(热情)多血质(多动)粘液质(安静沉稳沉默寡言)抑郁质(谨慎细心)品德包括:实事求是公正无私勤奋努力乐于助人光明磊落赞助活动注意事项:1.企业的赞助活动,应以企业和企业所面对的社会环境为出发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公共关系政策、方针和策略,切忌盲目。2.企业应将公共关系政策公之于众,应保持与被赞助者和需要赞助的活动组织者之间的联系,用财政预算的预捐款项,及时帮助需要赞助的组织或者活动3.企业的公共关系部,应随时把握社会赞助的供求状况,做到灵活掌握赞助款项。4.企业对赞助活动的应进行科学管理,注意跟踪评估,要保证企业的赞助能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公关危机与危机公关区别:前者是指由于组织内部或外部的种种因素,严重损害了组织的声誉的形象,使组织陷入了强大的社会舆论之下的一种公共关系状态;后者指组织危机的公共关系处理。公共关系广告与产品广告的区别:广告行为-长期行为/短期;广告性质--公关内容/促销;广告内容--企业信誉/产品特色;制作周期--长/短;费用--高/低;认识路线--公众到企业到产品/公众到产品到企业 危机处理的一般程序:采取紧急措施,防止事态发展;坦诚告知,表明诚意;调查情况,收集信息;针对对象,确定对策;评价总结,改进工作。公共关系广告的作用:立企业形象,促进产品销售;提高企业信誉,吸引社会各界投资;治理社会环境,为企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为企业吸引人才。我记得的考试原题简答:1公共关系的特征? 2公共关系人员选拔的原则? 3公共关系的职能? 4公众的是什么,他的特点? 论述:
1、公共关系与商业广告的区别和联系?
2、如何开展好赞助活动
第四篇:环境管理 重点核心知识
南昌大学——环境管理考试题目
1、环境监测有 的特点
1.环境管理的五大手段
2.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环境管理行为、积极的环境管理行为。
3.环境信息公开可以从
4.环境管理的基本原理:
5.根据环境社会系统中物质流动的方向和次序,将环境管理划分为:产业环境管理、废弃物环境管理和区域环境管理 四大领域。
6.根据管理领域,将环境管理划分为:政府环境管理、企业环境管理、公众环境管理。
7.城市环境管理问题产生原因:城市大气_环境污染城市水环境污染、城市固体废物污染
8.化学性和生物性污染源;按分布和排放特征可分为点源、面源、扩散源和内源。
9.10.环境管理政策分为命令型和控制型、经济型和激励型、鼓励型和自愿型.环境管理学:是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般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环境绩效管理:是组织通过一系列环境管理措施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所获得的环境改善的成效。以改善和提高各种组织的环境绩效为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环境生产:是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环境容量:环境所能接受的污染物限量或忍耐力极限,单元环境中某种污染物质的最大允许容纳量。企业环境管理:企业运用现代环境科学和工商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企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的环境行为和活动为管理对象,以减少企业不利环境影响和创造企业优良环境业绩的各种管理行动的总称。流域环境问题:是指发生在该流域主要地表水体中的环境问题,可以概括为水多了,水少了,水脏了,三个方面,前二者主要表现为水量方面的环境问题,后者表现为水质方面的环境问题。环境管理:人类社会管理人类社会作用于环境的行为。系统角度解释城市环境管理:通过调整城市中的物质流和能量流,使城市生态系统得到良性运行。
1、环境管理的根本目的和基本任务是什么?
答:根本目的: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控制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流,已尽可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坏了的自然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的结构、状态、功能造成新的损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地、和谐地共同发展下去。基本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关于自然环境的基本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控制人与环境系统的物质流动,进而形成和创建一种新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需求。
2、环境管理行政手段的主要内容
答:1)环境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质量标准;技术标准 2)行政审批或许可证管理手段;有关污染者的具体规定3)环境监测监测系统的质量保证;记录保存;环境报告
4)处罚逐步加重的处罚措施:警告、限期治理、罚款、暂时停业和关闭等 5)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表;报告书;现场评价6)其他手段环境、资源损害赔偿责任;保障赔偿;执行保证金
3、请简述一下农村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和内容
答:1)加强农村环境管理的机构建设由于农村经济落后,缺乏专门机构和技术人员,造成污染严重,所以加强机构建设对农村环境管理十分重要;2)制定农村及乡镇环境规划通过规划,协调乡镇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防止污染向农村蔓延,保护农林牧副渔生态、自然环境,使资源合理开发持续利用;3)加强对乡镇工业的环境管理包括对乡镇工业调整发展方向、合理安排布局、严格控制新的污染源和制止污染转嫁;4)推广现代生态农业、防治农药和化肥的污染;5)创建环境优美乡镇 推动农村环保工作、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是促进小城镇环境建设,提升其生态文明的一项重要工作
4、水资源的特点:
①循环再生性和总量有限性 水资源的再生过程中通过形态的变换显示出它的循环性,在循环中由于受到太阳辐射、地表下垫面、人类活动等条件的作用,使每年更新的水量是有限的; ②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由于水资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地表地下径流补给,具有随机性和周期性,故在地区分布和季节分布上很不均衡。③功能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水资源是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正常维持的需要,它的综合效益是其他任何资源无可替代的④利弊两重性。由于径流、江水的时空分配不均匀,易引起洪涝灾害,如果开发利用不当也会引起人为灾害。
5、简述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答:
1、城市环境管理的机构 环境保护局是环境管理的主管机构,根据中国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各级人民政府对本直辖区的环境质量负责,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纳入到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中
2、制定城市环境规划 其中包括制定城市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环境规划方案、规划方案实施的各项政策保障和管理措施,对城市环境现状调查、预测和功能区划五方面内容。
3、城市污染物浓度指标管理
4、城市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 包括排污申报、总量审核、颁发排放许可证和临时排放许可证
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及其定量考核制度综合整治包括确定目标、制定方案、改革环境管理体制;对城市政府按环境质量、污染控制、环境建设、环境管理四方面进行考核评分
6、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1.固体废物管理的三化原则是指。
2.管理的五项基本职能是:。
3.三种生产理论是: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
4.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四个主要环境管理的三大主体:政府、企业、公众
5.6.7.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流派分为三种生产理论
8.生态城市追求人类和自然的健康与活力。
9.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10.我国政府环境管理的现行经济手段主要包括: 贷款优惠政策
11.人与环境和谐的5种环境需要:⑤环境欣赏。
12.管理的三个层次是13.废弃物的类型按废弃物废弃物进入到自然环境要素的种类,可分为体环境废弃物、土壤环境废弃物等
14.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五大要素是措施、管理评审。
15.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分为
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环境保护仪器设备标准。
第五篇:普通心理学 笔记 课堂重点 考试资料
第一章. 绪论
1.2.3.4.5.6.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个体心理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心理学研究的类型: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冯特是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心理学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作品分析法。主要的心理学学派: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整体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
7.当代心理学研究取向:生理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有局部切除法、电刺激法、生物化学法)、行为主义的研究、心理分析的研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1.大脑皮层的分区
⑴ 初级感觉区
①视觉区:17区,位于顶枕裂后面的枕叶区
②听觉区:
41、42区,在颞叶区的颞横回处
③机体感觉区:1、2、3区,位于中央沟后面的一条狭长区域内
⑵ 初级运动区:4区,中央前回和盘中央小叶的前部,简称运动区
⑶ 言语区:44区,主要定位于大脑左半球
⑷ 联合区: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前额联合区
2.脑功能的学说:
⑴ 整体说:功能的丧失与皮层切除的大小有关,而与特定的部位无关。
⑵ 机能系统学说:脑的一定部位的损伤,往往不是导致某一孤立的心理机能的丧失,而是引起某种综合症,即引起一系列的障碍。
第三章. 感觉
1.感觉的编码
神经特殊能量学说: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感官的性质不同,感觉神经具有的能量不同,由此引起的感觉是不同的。
神经系统不能直接接受外界的物理能和化学能,只接受神经冲动。
2.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
韦伯定律:K=△I/I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
3.视觉(传导机制:眼球-视网膜-视神经-大脑枕叶;生理机制: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 导机制和中枢机制)
⑴.适宜刺激:频率范围为五乘十的十四次方——五乘十的十五次方,波长范围为380nm——780nm。
⑶.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之后,感受现象并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
4.颜色的混合:色光混合(加法)、颜料混合(减法)
5.色觉理论:
⑴.三色说: 英国托马斯·杨假定,人的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
中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红色感受器对长波更敏感,绿色对中波更敏感,蓝色对短波更敏感。
⑵.对立过程理论:德国黑林提出四色说,他认为视网膜中存在着三对色素:黑-白色素,红-绿色素,黄-蓝色素。它们在光刺激下表现为对立过程,黑林成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6.听觉
⑴.适宜刺激:振动频率16Hz——20000Hz,次声——超声波
⑵.传导: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器官震动-卵圆窗-耳蜗淋巴震动-基底膜毛细胞兴奋-到大脑
7.理论(了解)
⑴.频率理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相同频率振动的,震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也叫电话理论。
⑵.共鸣理论:基底膜神经纤维长短不同,长纤维对低频率产生共鸣,短纤维反之,一条纤维只对一种声波频率发生反应,刺激不同部位可产生不同声音,强调了基底膜的震动部位对产生音调听觉的作用,也叫位置理论。
⑶.行波理论:声波振动,作用与卵圆窗、基底膜产生相应运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步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升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达到最大值,然后停止前进而消失;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最大振幅也不同;镫骨按高频运动时,基底膜的底端振动较厉害,声音频率降低,基底膜的最大振动部位转向蜗顶。
⑷.神经齐射理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
8.其它感觉
⑴.肤觉的基本形态有四种:触觉,冷觉,温觉和痛觉。
⑵.嗅觉和味觉
⑶.内部感觉:动觉,平衡觉(静觉)和内脏感觉。
第四章. 知觉
1.感觉与知觉的区别
⑴.感觉是对个体属性的反映,而直觉是对整体属性的反映
⑵.感觉介于心理和生理活动之间,而知觉是对物体属性的解释分析加工过程
⑶.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知觉是多种分析器活动
⑷.感觉是基础,知觉是进一步发展
2.知觉的特性
⑴.知觉的对象与背景(受主观因素影响: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与自己的兴趣有关)⑵.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⑶.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
⑷.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包括形状、大小、明亮、颜色恒常性
⑸.知觉适应
2.运动视差。由于在同一时间内距离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运动的范围不同:近处物体视角大,在视网膜上运动的范围大,而远处物体视角小,在视网膜上运动的范围小,因而产生不同的速度印象
3.网像运动系统:当一个运动着的物体移过视网膜时,它将依次刺激视网膜上的一系列感受器,并使相邻感受器受到连续的激发,从而提供了运动的信息
4.头—眼运动系统:如果物体静止,而人们移动自己的眼睛,那么,人们不仅得到来自网膜映像流的视觉信息,而且也得到了来自中枢动作指令的非视觉信息。这两种信息互相抵消,人们看到的物体就是静止的了
5.似动: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电影就是按这个原理制作的)
第五章.意识和注意
1.自我意识形成发展的途径:通过他人来认识自我;通过自我观察来完成;通过分析自己的活动认识自我、2.什么是意识:意识是一种觉知;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3.什么是无意识: 无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盲视
4.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心理状态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5.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任何目的、也不需要一直努力的注意。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刺激物自身的特点;人本身的状态;期待
6.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随意注意的原因: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对兴趣的依从性;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对人格的依从性
7.注意的品质: 选择性注意、持续性注意、与分配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是个体在同时呈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中选择一种进行注意,而忽略另外的刺激。持续性注意是指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注意的持续性是衡量品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分配性注意指个体在同一时间多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条件:至少有一种活动不需要过度的智力活动)
8.注意的认知理论
⑴.过滤器理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所有的感觉进行加工。当信息通过各种感觉通道进入神经系统时,要先经过一个过滤机制。只有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这个机制,并接受进一步的加工;而其他的信息就被阻断在它的外面,而完全丧失了。⑵.衰减理论: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⑶.后期选择理论:所有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或衰减装置之前已受到充分的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或衰减的装置,因而对信息的选择发生在加工后期的选择阶段。
⑷.多阶段选择阶段:在进行选择之前的加工阶段越多,所需要的认知加工资源就越多;选择发生的阶段依赖于当前的任务要求
9.注意与认知资源分配
⑴.认知资源理论: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对刺激的识别需要占用认知资源,当刺激越复杂或加工任务越复杂时,占用的认知资源就越多。当认知资源完全被占用时,新的刺激将得不到加工(未被注意)
⑵.双加工理论: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加工。自动化加工不受认知资源的限制,不需要注意,是自动化进行的。双加工理论可以解释我们能同时做好几件事的现象。
第六章.记忆
1.记忆的基本过程:编码——储存——提取
2.记忆的分类: 感觉记忆(感觉记忆 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在1秒左右;短时记忆在1分钟左右,容量有限大约为7±2个单位;长时记忆在1分钟以上,容量没有限度
3.记忆的SPI理论
SPI理论假定,存在5中主要的记忆或记忆系统: 程序性记忆,知觉表征系统,语义记忆系统,初级记忆系统和情景记忆系统.记忆系统的编码是串行的,存储是并行的,提取时独立的4.影响短时记忆的因素: 觉醒状态, 组快和加工深度.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储存的有效方法,复述又分两种机械性复述和精细复述.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是由干扰信息引起的.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再认和回忆.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认为: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进程不均衡,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遗忘进程除受时间因素影响外,还有: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学习的进度;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识记者的态度。
6.遗忘的原因
⑴.衰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学说
⑵.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一旦干扰被排除,记忆就能恢复,而记忆痕迹从未发生任何变化。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 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⑶.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了,记忆也就能恢复。有些使人产生痛苦、不愉快和忧愁的回忆,拒绝它们进入意识,将其储存在无意识中,也就是被无意识动机所压抑,只有当情绪联想减弱时,这种被遗忘的材料才能被回忆起来。
⑷.提取失败: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我们之所以对一些事情想不去来,是因为我们在提取有关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7.内隐记忆
⑴.加工深度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影响不同:被试的内隐记忆未受到作业任务类型的影响,而外显记忆则明显受到了影响
⑵.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保持时间不同:内隐记忆谁时间延长而发生的消退要比外显记忆慢得多
⑶.记忆负荷量的变化对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产生的影响不同:记忆的项目越多,越不容易记住,这是记忆的一种普遍现象,但是研究表明,这一规律仅使用于外显记忆,而内隐记忆则不然
⑷.呈现方式的改变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在填字组词测验中,被试者的内隐记忆在不同通道呈现方式时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而在线索回忆中,被试的外显记忆成绩并没有受到通道变形的影响
⑸.干扰因素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不同:干扰词对外显记忆的成绩影响较大,而很少影响内隐记忆的成绩
第七章.思维
1.思维的特征:概括性、间接性、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2.思维的过程:分析与综合室思维的基本过程,比较,抽象和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
3.想象的功能:预见功能,知道人们活动进行的方向;补充知识经验的作用;代替作用;对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也有调节作用。
4.想象的综合过程:想象是从旧的形象中分析出必要的因素,按照新的构思重新结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的过程。有其独特的形式:黏合;夸张;典型化;联想
5.概念结构的理论:层次网路模型,特征表理论,原型模型
6.问题解决的策略:算法(在所有可能的方法中选择出一种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启发法(根据一定经验,在问题空间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解决问题.有手段----目的是分析,逆向思维和爬山法三种)
7.影响问题解决的其他心理因素:知识的表征方式;定势;功能固着;动机;情绪;人际关系和人格特征
8.创造性的心理成分:辐合思维、发散思维、远距离联想能力以及人的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等非智力因素
第九章.动机
1.动机: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对活动的坚持性和语言表达等外部行为江姐的推断出来
2.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和调整功能
3.马斯洛层析理论(从低到高);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越低能量越大
4.动机与工作效率 倒U型曲线: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主见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5.动机的理论:本能理论;驱力理论;唤醒理论;诱因理论;动机的认知理论
6.动机的认知理论:期待价值理论;动机的归因理论;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功效论;成就目标理论.7.意识行动中的挫折
⑴.挫折: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
⑵.挫折的反应:情绪性反应,理智型反应和个性的变化.情绪反应的形式很多,有攻击,冷漠,退化,固执,幻想,逃避,自戕等,其中攻击最常见.⑶.增强挫折承受力:正确对待挫折;改善挫折情境;总结经验教训;调节抱负水平;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8.意志的品质:独立性,果断性,坚定性,自制力.第十章.情绪和情感
1.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的2.情绪和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感染的作用;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3.情绪状态的分类(了解):心境;激情;应激
4.情绪的早期理论(比较詹姆斯—兰格理论和坎农—巴德理论)
第十一章.能力
1.什么是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特征
2.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特殊能力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
3.液体能力和晶体能力:液体能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个人的禀赋);晶体能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
4.斯皮尔曼二因素说:能力有两种因素组成,一种是一般能力或一般因素,另一种是特殊
能力或特殊因素
5.加德纳智力多元理论(七元):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
动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
6.吉尔福特的能力三维结构模型:三个维度,能力、操作、产品
7.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论:智力成分亚理论(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智力
经验亚理论;智力情境亚理论
8.智商的算法:智商(IQ)=(智龄/实领)*100IQ=100+15Z
第十二章.人格
1.什么是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
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人格的结构包括气质、性格、认知方式和自我调控系统等。
3.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4.艾森克的三因素理论:外倾性、神经质、精神质
5.投射测验:以佛洛依德心理分析的人格理论为依据
6.人格成因:遗传与环境的因素,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早
期经验因素、学校教育、自然物理、自我调控、第十三章.学习
1.什么是学习:学习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
持久的变化
2.什么是动作技能: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一定的动作方式
3.高原现象:练习成绩暂时性的停顿现象,它与生理的极限和工作效率的绝对极点是不同的,并不是所有的技能学学中都必然存在极点现象
4.知识的迁移:人们在一种情境中所获得的知识,可以影响到随后学习的另一种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