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五年级下册六单元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曾了解到许多人姓王,这引起了我追溯其源头的兴趣。它的历史是怎样的?为什么会逐渐壮大?现在王姓的数量占人口的比例是多少?针对这些问题,我要展开调查和研究。
二、拟定计划。
1、王姓人口数量。
2、王姓的先祖。
3、王姓的名人。
4、王姓的名人故事。
三、资料整理。
王姓数量资料:王姓是中国的大姓之一,排列第二,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四一,分布很广。
王姓先祖和发展:王姓先祖都是商代、周代国君的后裔,都是王族,当时称“王家”,后世子孙就以王为姓。
王姓历史名人:王充、王羲之、王勃、王维、王安石、王夫之等。
名人故事:王羲之书法笔势雄健、潇洒,从小勤学苦练,最终取得成就,风格自成一派,作品一直为后代临摹。“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就是赞颂王羲之的书法的。
四、结论。
1、王姓最初源自商周时代名门望族。先祖有好几支,如商代王子比干,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战国时魏国的信陵君,都是王族,被称为“王家”,其子孙就以王为姓。
2、王姓在我国汉族人口占很大比例,是我国第二大姓氏,百家姓中排列第八位,占汉族人口约百分之七点四一。
3、王姓历代涌现出许多名人。如东汉的哲学家、思想家王充,晋代“书圣”王羲之,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王维,北宋的政治家、改革家曾主持变法的著名诗人王安石,清代思想家王夫之。他们都是后人瞻仰的榜样。
第二篇:人教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六单元教学设计
Unit 6 A Field Trip(1)
教学目标和要求:
能够听、说、读、写本课动词短语的ing形式:taking pictures watching insects picking up leaves doing an experiment, catching butterflies
能够听、说、认读“What’s Sarah doing、She’s doing an experiment.”并鞥在情景中运用。
教学重点:短语的ing形式:taking pictures watching insects picking up leaves doing an experiment, catching butterflies
教学难点:单词insects, experiment picking up 的发音。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听写四会句型
What are they doing? They’re swimming
What are they doing? They are climbing trees.二.Presentation
出示句型单词:
What is Mike doing? He’s watching insects.taking pictures watching insects picking up leaves
doing an experiment, catching butterflies教师领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指名阅读指导书写
三.Practice:书写四会词组
taking pictures watching insects picking up leaves
doing an experiment, catching butterflies每词一行,并写汉语。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A Let’s learn部分的四会单词,课后同学们要巩固复习。
五.Homework:书写词组
taking pictures watching insects picking up leaves
doing an experiment, catching butterflies每词三行,并写汉语。累计:34
Unit 6 A Field Trip(2)
教学目标和要求:
能够听懂、会说本课对话,并能替换练习。
能够听、说、认读句型“Are they „? Yes ,they are/No ,they aren’t”并能在情景中正确运用。
教学重点:Are they …? Yes ,they are/No ,they aren’t
教学难点:Are they „? Yes ,they are/No ,they aren’t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读句型
2.听写四会单词
taking pictures watching insects picking up leaves
doing an experiment, catching butterflies
二.Presentation
出示句型
What are you doing?
I’m watching my classmates.Where are they?
They are in the woods.Are they catching butterflies?
No,they aren’t.They are picking up leaves教师领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指名阅读
三.Practice
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
四小结:
这节我们学习了A Let’s talk部分的对话部分,要求同学会读,课后要巩固复习。五作业:
熟读对话。累计:3
5Unit 6 A Field Trip(3)
教学目标和要求:
能够听、说、读、写句型:“Are you eating lunch? No, we aren’t.Are they eating the honey?Yes, they are.”。
能够听、说、认读Read and write部分的对话,完成相应的活动。
教学重点:掌握四会句子Are you eating lunch? No, we aren’t.教学难点:What do ants like to eat? They don’t like it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指名读A Let’s talk对话
二.Presentation
出示四会对话
Are you eating lunch?
No, we aren’t.Are they eating the honey?
Yes, they are.教师领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指名阅读指导书写
三.Practice
1书写四会句子
Are you eating lunch? No, we aren’t.Are they eating the honey? Yes, they are.2Answer the questions
(1)Are Chen Jie and John eating lunch?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Are the ants eating the hone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A Read and Write部分的四会句型,课后同学们要巩固复习。
五.Homework 书写四会句型
Are you eating lunch? No, we aren’t.Are they eating the honey?
Yes, they are.累计:36
Unit 6 A Field Trip(4)
教学目标和要求:
能够听、说、读、写 短语:counting insects, collecting leaves, writing a report, playing chess ,having a picnic
了解字母y和字母组合igh, qu 的拼读规律并读出例词。
教学重点:短语:counting insects, collecting leaves, writing a report, playing chess ,having a picnic
教学难点:writing和having的发音和拼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听写四会句型
Are you eating lunch? No, we aren’t.Are they eating the honey?
Yes, they are.二.Presentation
出示问句和单词:
What is John doing?
He’s playing chess.counting insects, collecting leaves, writing a report,playing chess ,having a picnic教师领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指名阅读指导书写
三.Practice
书写四会单词
counting insects, collecting leaves, writing a report,playing chess ,having a picnic.每词一行,并写汉语。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B Let’s learn部分的四会单词,课后同学们要巩固复习。
五.Homework 书写单词
counting insects, collecting leaves, writing a report,playing chess ,having a picnic 每词三行,并写汉语。累计:37
Unit 6 A Field Trip(5)
教学目标和要求:
能够听、说、认读句子“Is he taking pictures ? No, he isn’t/Yes, he is.”并能在情景中运用。
能够听懂、会说本课对话,并能做替换联系。
教学重点:句型的掌握Is he taking pictures ? No, he isn’t/Yes, he is.” 教学难点:替换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读句型
2.听写四会单词
counting insects, collecting leaves, writing a report,playing chess ,having a picnic
二.Presentation
出示句型
Where is Zhang Peng ?
He’s in the woods
Is he taking pictures?
No,he isn’t.He’s playing chess.Is John playing chess, too?
Yes, he is.They are playing together.教师领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指名阅读
三.Practice
同桌分角色朗读对话
四小结:
这节我们学习了B Let’s talk部分的对话部分,要求同学会读,课后要巩固复习。五作业:熟读对话
Is he taking pictures?
No,he isn’t.He’s playing chess.累计:38
Unit 6 A Field Trip(6)
教学目标和要求:
能够听、说、认读Read and write部分的对话,完成相应的活动。
能够四会掌握其中的句子“Is he playing chess? Yes, he is.Is she counting insects?No ,she isn’t”并在情景中运用。
教学重点:掌握四会句子。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在情景中选用正确的人称代词表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指名读B Let’s talk部分对话
二.Presentation
出示四会对话
Is he playing chess?
Yes, he is.Is she counting insects?
No ,she isn’t教师领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指名阅读指导书写
三.Practice
1书写四会句子Answer the questions.(1)Is John playing ches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Is Amy counting insect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B Read and Write部分的四会句型,课后同学们要巩固复习。
五.Homework :
书写四会句型
Is he playing chess? Yes, he is.Is she counting insects?No ,she isn’t累计:39
第三篇:五年级下册第五、六单元语文教案
凡卡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旧俄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学习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凡卡写的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
2、理解写信过程中凡卡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凡卡”是故事中的人物。本文是以故事中人物名字来命题的。
2、介绍本文作者
作者是契诃夫,俄国著名的作家。生于1860年,死于1904年。他出身于小商人家庭,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科求学。做过店员也当过医生。他生活在19世纪末期,正是沙皇统治俄国最黑暗的年代。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今天学习的《凡卡》一文就是作者的一篇代表作品,它反映了旧俄沙皇统治时期人民的悲惨生活。
3、《凡卡》的写作背景。
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时,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
二、出示要求,课内自学。
1、自学生字、新词。(自己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2、弄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名字要读顺口。
3、带着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凡卡是怎样的孩子?他的身世怎样?
(2)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3)凡卡给爷爷的信主要写些什么?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
2、指名逐节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分小组讨论思考题。
(1)凡卡是怎样的孩子?他的身世怎样?
(2)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3)凡卡给爷爷的信主要写些什么?
四、理清课文线索,给课文分段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信之前、写信过程、写信之后。)
2、按照这个顺序将课文分为三段。(写信前:1—2自然段;写信中:3—15自然段;写信后:16—21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指名读1、2节,正音。(2)、引导自学1、2节: ⑴认真观察图投影。⑵图文对照,思考: 凡卡是什么时间、什么环境下给爷爷写信的?他当时的心情怎样?画出有关词语,完成板书,体会作者对细节的描写。时间:圣诞节的前夜。
准备写信:环境:昏暗的神像、满架的楦头。神情:担心、叹气。
六、作业。
1、抄写词语。
2、仔细阅读课文中信的部分,想想信中写了哪些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文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凡卡的悲惨生活的?
阅读体会凡卡悲惨的现实生活,感受他的内心世界,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师:在鞋匠家凡卡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认真默读凡卡写的信,想想,读到自己感到心疼,难过,愤怒,疑惑的地方,然后带着这种感情勾画出相关的词句进行批注。投影出示:
我读到________感到________(难过、愤怒、疑惑„„)。2.小组内交流感受。
二、学习第2大段课文中,写信部分的内容。
1、想一想,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是什么?
2、找出第2大段中,哪些自然段是凡卡写信的内容?画在书上。
3、信的内容共有六个自然段,用一个词组成短句来进行概括,写出每一段的小标题。(①只有一个亲人;②告诉爷爷自己受尽折磨;③求爷爷把他带回去;④莫斯科不是穷人的;⑤求爷爷给他摘一颗金胡桃;⑥再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
4、指名根据小标题有条理地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
三、学习课文中插叙部分。
凡卡在写信时有许多内心活动,作者是用插叙的手法来表现的。
1、找出文中哪些部分是插叙部分。(第4、5、6、13、14自然段)
2、导读4、5、6自然段。
(1)第4、5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2)想一想,当凡卡写到“只有一个亲人了”时,想到些什么?
(3)爷爷在凡卡心中是怎样一个人?
(4)第6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5)家乡的夜景在凡卡心中是怎样的?
(6)说说家乡的夜景在凡卡心中是怎样的美?
(7)指导朗读4---6自然段。
师小结:这一部分关于爷爷守夜的回忆和家乡节前夜景的想象,都是描写凡卡内心活动的。反映出凡卡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心情。
3.导读13、14自然段。
(1)凡卡写到请爷爷“摘一颗金胡桃”时,又插叙了什么?
(2)凡卡回忆起砍圣诞树这件事时,心情怎样?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概括?
(3)从哪里可以体会出凡卡这种快乐的心情?
(4)带着快乐的感情朗读13、14自然段。
4.说一说,插叙手法在文中的作用。(起到对比作用,在农村的“乐”,更衬托出目前生活的苦,更反映出凡卡要求爷爷带他离开的迫切心情。)
四、课堂小结:
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农村,真像凡卡想象中那样美好吗?不是的,那也是劳动人民的火坑,从爷爷挨冻、守夜、砍树等足以说明爷爷的生活是困苦的。只是因为凡卡在乡下与亲人在一起,得到爷爷的爱护,才产生农村生活比学徒生活好一点的想法。
五、作业: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默读全文,概括中心思想。
1、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什么事,反映了什么? 小说通过凡卡在圣诞节前给爷爷写信这件事,真实地反映了旧俄沙皇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
2、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这篇文章为什么那么令人感动呢?
二、分析细节,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2段“写信过程”的细节描写。
(1)请同学朗读“信的内容”,并思考:凡卡在给爷爷的信中都写了哪些事?其中哪一件事写得最具体?
(2)默读“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我就要死了!„„”。思考:这一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作者是怎样注意细节描写的?
2、在写信过程中凡卡回忆了哪些往事?
(1)默读“砍圣诞树”这件事。思考:和爷爷一块砍圣诞树时,冻了的山林怎么样?爷爷和凡卡冷得怎么样?要砍圣诞树时爷爷怎么样?被砍的树什么样?砍树的时候他们看见了什么?爷爷说了些什么?(2)说一说,从这些细节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
(3)从“爷爷冷得吭吭地咳,他也跟着吭吭地咳”这些细节中,我们不难看出砍圣诞树实际上是一种挨冷受冻的苦活,可是为什么凡卡现在回忆起来却觉得那么有趣呢?
3、学习第3大段课文“写信之后”,体会课文结尾的作用。
(1)请同学们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自学第3段,先找出哪些地方是细节描写,再说说你是怎样体会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的。
(2)学生自学,汇报自学情况。
(3)讨论:凡卡的梦能不能实现?为什么?
三、课堂总结: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本文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作者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凡卡信的内容,写信过程中凡卡的回忆,其中凡卡的信的内容是全文的重点。在这三部分内容的表达上,抓住了细节,表现了凡卡复杂的内心活动,给爷爷写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说明了他在莫斯科学徒生活的悲惨,使我们深深同情他的悲惨命运,更加痛恨那个吃人的黑暗社会。
四、作业
1.思考课后练习第2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种子的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人借种子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畏艰难、乐观向上,积极奉献的精神。
2、独立识字学词,理解“潜身、孕育、积攒„„”等重点词句语在课文中的意思。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梦想呢?
2、是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小生物都有自己的梦想,哪怕它是一颗种子。
3、板书课题,让生齐读课题。
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简介作者
柯岩,当代女诗人、作家。出版专著50余部。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柯岩”是笔名。柯,小树;岩,石头;柯岩,长在岩石中的树,形容很坚强。柯岩曾出版诗集《中国式的回答》,其中《种子的梦》、《周总理,你在哪里》收录其中。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当代著名诗人柯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后期,噩梦将结束,光明即将到来,诗人用“种子的梦”为题,抒发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新生的寄托。
三、初读诗歌
1、自由读,数一数共有几节诗。
2、划出生字词拼读,理解。(1)要注意字的读音:吮(shǔn)、攒(zǎn)、碌(lù),酿(niàng)。(2)要注意的字形:褐、攒、瓣、碌、酿。
(3)词意:憩睡、躯壳、孕育、吮吸、积攒、絮语、妒嫉、盟誓、倾心。
3、指名学生读诗,师生共同正音、评议。
4、齐读全诗。
四、默读诗歌,思考讨论
1、全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如果把全诗分为两个部分,你觉得应该怎么分?说说理由。
3、讨论:(1)、诗人运用浅显、形象、人性化的语言来向我们描述种子的梦。(2)、全诗共八节,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节):诗人把漫长而寒冷的冬季比喻成一个冰冷冰冷的世纪,把种子比喻成一条小小的沉默的鱼。
第二部分(第7~8节):种子的梦想是什么?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表现种子思念阳光,迎接春光的心语。诗的最后一句:“明年的春天会更加美丽”,点明了诗的主题。
五、课堂总结,让学生熟读全诗。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抄写诗歌。
2、熟读全诗。
第二课时
一、联系实际,朗读导入
1、板书课题,让学生朗读诗歌《种子的梦》。
师:孩子们诗歌读得真棒!希望孩子们能好好的把握这美好的春光。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春天里种下一粒种子,秋天就能收获千万颗果实。
2、关于种子,你想说些什么? 如:难道种子也会有梦?种子的梦是什么?种子能实现自己的梦吗?它准备如何实现自己的梦?„„
二、深入学习、感受梦想
1、让学生自由读这首诗歌,做到熟练朗读,基本做到有感情。
2、指名读,并让学生评价。
3、谁能用概括的语言来说一说种子的梦到底是什么?
出示导学提纲:种子的梦是————,是————,是————,是————。生:(种子的梦是长出两片绿油油的叶子,是开出鲜艳的花朵,是长出累累的果实,是明年的春天更美丽。)(相机板书)
4、齐读1、2节
(1)、默读,划出比喻句。
(2)、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①、把漫长而寒冷的冬季比喻成一个冰冷冰冷的世纪。
②、把种子比喻成一条小小的沉默的鱼。
③、把褐色的土地比喻成碧绿的海底。
④、把褐色的土地比喻成母亲的怀抱。
(3)体会比喻句的好处。5.提问:“爱情”一词指什么?(指诗人无私的爱和真挚的情感。)“种子的梦”是什么?(梦想着自己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6、指导感情朗读第1、2节。
7、齐读3~8节(1)、用一个词或短语来概括本节诗写种子变化的过程。
第3节:积蓄着力气。
第4节:接受春雨滋润(发芽)。
第5节:长叶。
第6节:开花。
第7节:结果。
第8节:果实熟,落回大地。(2)、从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种子身上有着怎样的精神?(在艰苦的环境中不畏艰难,敢于拼搏。)(3)、种子实现自己的梦了吗?是怎样实现的?找出一句诗来回答。
“我一点一滴地积攒气力。”(4)、从诗歌中,我们还能体会到什么?(明年的春天会更加美好。遇到困难时要相信明天回更好,要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8.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试着自由读。
(2)、指名读,评价。(3)全班齐读。(配乐)
三、拓展延伸
1、交流自己的梦想,有兴趣的可写成诗。
2、体会柯岩诗中的细腻和深沉。
四、布置作业:
1.积累、摘抄好词句。
2.仿写“我的梦想”。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让学生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介绍背景,了解李白。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知道“秋浦”在哪吗?秋浦歌是什么意思吗?
补充:李白晚年曾五游秋浦,所作《秋浦歌》共17首。今天学的这首是其中的第14首。
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生自由朗读《秋浦歌》这首诗,读时,注意诗中的一个生字,结合注解把它读准了,争取把诗念得字正腔圆。
2、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3、检查反馈:
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1、古诗一、二句,作者从视觉的角度,通过侧面描写,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1)、诗歌第一句,是什么意思?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释,教师再补充说明。
第一句是全景,只见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观;(2)、诗歌第二句,是什么意思?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释,教师再补充说明。第二句是近景,可以看见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
(2)、通过“乱”这个字,你体会到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3)、作者的心情如何?(兴奋、欣喜、新奇、赞叹)
2、古诗三、四句,作者从视觉、听觉的角度,通过正面描写,体现了工人们那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
(1)、诗歌第三句,是什么意思?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释,教师再补充说明。(2)、“赧”什么意思?诗中的“郎”指的是谁?
“赧”字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冶炼工人脸红是因为羞愧吗?那是为什么而红的呢?(3)、工人们的脸,不管是因为什么而红,在诗人看来,那一张张红彤彤的脸,连天空中那轮圆月也映衬得更加明亮了。再读这句诗。从诗句中你感受到什么?(劳动的紧张,月色和炉火的辉映中,个个精神焕发,红光满面。)(4)、诗歌第四句,是什么意思?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释,教师再补充说明。
就在这月夜冶炼的场面中,你还听到了什么?(农民唱着歌儿劳动)(5)、看到这样的劳动情景,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赞美和钦佩)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乐观向上,团结互助)
四、课堂小结:
1、诗歌前三句主要通过画面,来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诗歌的结尾,通过音响来重现诗人当时所感受的听觉震憾。他在这一瞬间,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满头的白发,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贵,体验到劳动的崇高,于是他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幅有声有色,无比壮观的秋夜冶炼全景效果图。
2、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五、作业
背诵古诗,默写古诗。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谁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2、这首诗选自《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首,板书课题:悯农
(二)二、学生自学
1、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2、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3、教师让学生读诗歌,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三、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含义
1、师介绍作者:李绅是唐代诗人。《悯农二首》是李绅流传下来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对比鲜明,富有哲理。
2、理解字意:
悯:哀怜
粟:谷子,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
闲:无事可做;空闲。
犹:还。
四海:我国古代认为中国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内”指全国或全世界。
3、朗读诗歌,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补充)
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
秋收万颗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天底下没有一亩闲荒的土地。
农夫犹饿死: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
4、结合发言,适时引导学生品析诗句,深化理解与体会。
(1)、“春种”“秋收”概括了什么?
(2)、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写出了什么?
(3)、从前三句中,你读出了怎样的画面?
(4)、可农夫的结果又是什么?
(5)、讨论: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他们的劳动成果,陷农夫于死地呢?
(6)、体会:从这首诗中,你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悲愤与同情)
四、拓展延伸
1、让学生边读边对比这两首诗歌。
2、议议: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情境与抒发的的情感有何不同?
《秋浦歌》描写的冶炼工人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高昂地放歌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抒发了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的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
《悯农》描写了农夫们一处辛苦耕种,开垦了所有的土地,获得了丰收,结果却饿死的情景,写出了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抒发了诗人对社会不平的强烈愤慨,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的真挚同情。
五、课堂小结:
同样是描写劳动者的劳动,《秋浦歌》带给我们的是劳动的火热与激情,而《悯农》留给我们的是劳而不得的悲愤。诗人用精炼的语言,不仅描写了不同的劳动场景,更抒发了他内心深处对劳动者的真挚情感。
六、作业
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幸福在哪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幸福”的真正含义,懂得“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2)理解“领悟、痕迹、诺言„„”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
明白“幸福”的真正含义,懂得“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搜集有关幸福的名言警句。教学过程: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前小故事:《手尖上的幸福》
2、板书“幸福”,什么是幸福?你有过幸福的感受吗?
3、师: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保加利亚埃林·彼林的童话故事,找寻其中的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读准文中生字词的字音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三个孩子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幸福在哪里?)
(3)、课文写的这件事,前后经过多少时间?从文中找出一个词,划上横线。
3、小组讨论:
(1)、如果按时间变化顺序给课文分段,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2)、讨论后小结:
(十年前,十年后)
(每部分还可以分成两个小部分,即共分成四段)●、(1—5)是三个牧童清理泉眼,砌了一口泉井。
●、(6—19)是智慧女儿赞扬了他们做了好事,并引导他们去自己去找幸福,弄明白幸福是什么。
●、(20—28)三个牧童分别通过劳动,为人们做好事,体会到幸福的含义。
●、(29—33)智慧女儿肯定了三个孩子对幸福的认识,揭示了幸福的真正含义。
三、默读课文,分析起因。
1、默读课文起因部分,思考三个牧童是怎么干的。
2、按原文填空,并说说感受。
第二天,他们带来十字镐、铁铲,先()开一条水沟,把杂草和腐烂树叶上的污水()出去,当积聚在地面的污水排光以后,小沼泽的沙土地下()处一股()的泉水。孩子们高兴()了。他们从远处()来石块,把沼泽()成了一个整齐的泉井。
3、朗读课文其他部分,读出他们的快乐的心情。
四、自读课文,读后质疑。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后面的三大部分,提出自己的问题,不懂的地方可以做记号。
五、布置作业
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书“幸福”,谁来读一读这个词?当你读这个词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些事?
2、板书“在哪里”,幸福在哪里?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保加利亚埃林﹒彼林的童话故事,找寻其中的答案吧!
3、我们先来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节课让我们追寻着三个孩子的足迹,到三个孩子所做的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一起去领悟幸福的含义。
二、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自学。
1、默读1—5自然段。三个牧童是怎样挖泉井的?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划出文中的有关词语、语句。
2、孩子们为什么这么快乐呢?请从文中的6-19自然段中找寻答案。
3、读20—28自然段,三个孩子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又从事了哪些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幸福?读后小组交流。
4、自由朗读29—33自然段,结合三个青年的领悟说说:幸福在哪里?
三、汇报交流,感悟文章重点。
我们的寻找,就从孩子们挖的那眼泉井开始吧。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十年前的森林。
交流问题一:你能用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一组表示叙述顺序的词语,把三个孩子砌井的经过说一说吗?
交流问题二:(1)、朗读孩子们说的话,“我们把它弄干净了,就是供大家喝的”,领会其中的意思。应该用什么语气读?(兴奋)
(2)、出示智慧女儿的话。(小黑板出示)
“你们做了一件好事,我非常感谢你们!并代表森林,代表森林里的动物,代表森林里飞翔的小鸟,代表生长在这里的花草和其他有益的植物感谢你们。祝你们健康和长寿!再见,祝你们幸福„„”
●、从“代表„„代表„„代表„„代表„„”中你体会到什么?
●、智慧女儿怎么说的?你会怎么对牧童说呢?请用四个代表说一句话。交流问题三:三个孩子从这口井旁出发,寻找到什么样的幸福。
●、我到了城里,上了学校,勤奋努力,当了医生。
当我把饱受痛苦的病人治好,当他们恢复健康时,我就感到了幸福。
想象病人会怎样饱受痛苦?第一个孩子把饱受痛苦的病人治好,病人会怎样感谢他?他心里会怎样想?
●、我没有拒绝任何工作。在铁路上做过工,在轮船上做过服务员,我当过消防队员,当过养花工。
我的劳动对人类有益时,我就感到了幸福。
第二个孩子做的工作都是怎样对人类有益的?
●、我耕田种地,地里长出了粮食。
我看到我的劳动没有徒劳,我也就感到了幸福。
想象:第三个孩子是怎样在四季里面劳动的?
(3、)指导朗读三组句子应该用什么语气读呢?(分角色朗读)
交流问题四:把智慧女儿说的话划出来。提问:领悟什么意思?(领会,理解)分角色朗读。(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四、拓展交流,情感延伸。
1、学习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爸爸妈妈眼中的幸福是什么?你眼中的幸福是什么呢?这些幸福是从何而来?联系亲身经历用一句话,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2、说说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
“幸福要靠劳动,要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
“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高尔基”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同学们都对幸福有了自己的看法。幸福有时候很简单,就是在对人类有益的劳动中。最后让我们在《幸福在哪里》的歌声中,结束这节课。
六、布置作业
不同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回家后调查一下,爸爸妈妈眼中的幸福是什么?
劳动的开端 教学目标
1、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本课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课文中比喻句表达的意思。初步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
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课前准备:
预习本课的生字词,熟读课文。教学过程: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问:“开端”是什么意思?“劳动的开端”是什么意思?
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这是一次什么样的劳动?作者什么时候去参加劳动的?为什么把这次劳动称为“劳动的开端”?通过这次劳动反映了什么„„
3、简介吴运锋爷爷及他小时候家中的生活困难情况,告诉学生本课节选自吴运铎爷爷所写的传记《把一切献给党》。
二、自学字词,读通课文。
1、认读本课的生字和少数新词,2、扫清阅读障碍,注意本课几个多音字的读音:挑(tiāo)脚、得(dé)了吧、半夜就得(děi)动身、落(là)在后头。煤藏()宝藏()(cang zang)挑()战
挑()脚
(tiao tiao)降落()(luo
la)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默读课文,思考:
(1)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作者童年时代因受饥饿的威胁,被迫走上艰难的谋生道路的事。)
(2)作者参加的是怎样的一项的劳动?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2、根据“决心去挑煤--第一次挑煤--第二天挑煤”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7)第二段(8----28)第三段(29---30)
四、细读课文,加深认识
1、轻声朗读课文第一大段,思考:这一大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先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再写萍乡煤矿挖煤、运煤情况;最后写“我”去约小赵一起挑煤。)
2、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心里的难过程度。说明才十二岁的吴运铎就已经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和有了为家庭分担忧愁的愿望。
●、“工人进出„„从窑里拖出来”
突出挖煤工人劳动条件太差,干活太累,资本家简直不把工人当人待。
●、“得了吧„„把你压扁了”
写出了“我”当时身体瘦小,无法承担挑煤的中获,但生活所迫,只好硬着头皮去挑。
3、概括第一大段的段落大意。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挑煤是一项艰难的劳动,作者又像个瘦猴子,为什么还要去挑煤呢?
二、细读课文,深化认识
1、读课文第二大段,给这个大段分层次,用竖线在文中标出,并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层)
①、“我”约小赵半夜动身去挑煤,天没亮就到了挑煤的地方。
②、天亮后,“我”挑着煤艰难地赶路,还没到一公里就渐渐落在后头了。
③、午后“我”继续挑煤赶路,栽倒在半山腰,煤撒了一地。
④、太阳落山了,“我”挑着空筐回到家。
2、课文中那些词句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睡的正熟„„浑身疼痛”
说明“我”被摔得很重,很痛,这反映了矿上办事员得冷酷无情,旧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穷人的孩子到处受欺侮。
●、“肩上的煤筐„„打秋千”
写出了人小体弱的吴运铎挑煤的不容易,反映出挑煤劳动的艰难。
●、“红肿的肩头„„一样疼”
写出了肩头疼痛难忍的程度,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苦。
3、概括第二大段的段落大意。
4、作者挑起的难道仅仅是一担煤吗?那他挑起的是什么?
5、读课文第三大段,思考:课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出了第二天挑煤劳动的艰难?
6、为什么作者的肩膀又红又肿,第二天还去挑煤?
(作者年龄虽小,但意志坚强,困难再大也吓不倒它,一定要用劳动来解除一家人受到的饥饿威胁;可以看出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确实没法活,作者虽是一个孩子,正是在校读书的年龄,但也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
7、这里没有详写作者第二天挑煤的过程,但从“扁担一压到肩膀上,头上就直冒冷汗”就可以看出作者挑煤,从一开始就已经吃不消了。他是凭着怎样的信念把这担煤挑到车站的?
8、读读“从此我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说说“从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第一次挑煤称作“劳动的开端”?
(因为挑煤是作者参加的第一次劳动,而且又以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所以把这件事叫做劳动的开端。)
9、概括第三段的段落大意。
三、拓展延伸
1、《劳动的开端》这篇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一次挑煤的经过写得最详细,因为这是文章的重点,最能够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最能够反映出作者挑煤的艰难、意志的坚强和旧社会的黑暗。写作者家里穷、矿工工作条件差及第二次挑煤较简略,因为这些是次要材料。
2、谈谈自己对劳动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1、把课文缩写成100字左右的短文。
第四篇:五年级下册百花园六
一、温故知新
1.理解与运用
这里有两项内容:一是理解句子是怎样变得具体的,二是学习把句子写得具体些。
●天空中挂着圆月。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2.拓展与交流
教材采用宁宁和丫丫对话的方式,谈出了本组一些课文在写法上的特点:《少年闰土》开篇对人物形象和所处环境的生动描写,《凡卡》记叙写信时的情况和在信中讲述人物的遭遇穿插安排,《孔明借箭》开始不多写主要情节以留下悬念……实际上是提示学生:在交流学习本单元课文的体会时,可注意对这些经典作品写作艺术上的赏析。这既利于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也利于提高学生今后在自己的写作中进行迁移运用的表达能力。
3.阅读平台
这一阅读材料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五回《王秀才议立偏房严监生疾终正寝》,有改动。文中描绘了乡绅严监生临死前的情形,生动地刻画出他那吝啬成性的形象,是对那些与封建官场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乡绅阶层丑态的一种真实的写照。
4.积少成多
选编了一组鲁迅名言,旨在加强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进一步感知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和思想风貌。
二、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紧密配合了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想想名家是怎样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要求围绕“名家笔下的精彩情节”这个话题,参加名著赏析会。这是高段系列名篇赏析中的第二次口语交际活动,由上次的赏析人物描写到这次的赏析情节记叙,侧重点不同了,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多方面鉴赏作品的能力,用普通话进行交流表达的能力和参与互动评价的能力。
三、习作
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次写一篇读后感的要求是:恰当写出所读内容,重点写出真实感受。课文还编排了“指南针”进行了“学写读后感”的说明和提示。
【教学目标】
1.学习把句子写具体。
2.赏析经典作品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能力,及今后在自己的写作中进行迁移运用的表达能力。
3.借助注释学习《儒林外史》中断气前的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这一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提高学生阅读优秀作品的兴趣和独立阅读的能力。
4.积累鲁迅名言,使学生进一步感知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和思想风貌。
5.交流“名家笔下的精彩情节”,提高学生多方面鉴赏作品的能力。
6.学习写心得式读书笔记。
【教学重点】
交流、赏析习作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将学到的写作方法巧妙地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
【教学建议】
一、温故知新
1.理解与运用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一边读句、一边比较,想想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从而找出第二个句子增加的部分:“深蓝的”“一轮金黄的”等形容词及数量词;再说说第二句好在哪儿,即这样写把由天空和圆月组成的画面表现得更加具体、生动、形象了。
为强化对怎样把句子变得具体的感知与领悟,可再出示几组句子让学生读读比比。例如:
●沙地上种着西瓜。
海边的沙地上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试着运用在句子中增加表示“什么样的”“有多少(数量)”“怎样地”“什么地方”等意思的词语的方法,把下面的句子写具体。●山坡上种着果树。
例:高高的山坡上种着各种各样的果树。
●飞机降落在停机坪上。
例:一架飞机缓缓地降落在宽阔而平坦的停机坪上。
2.拓展与交流
教学时,可先分角色朗读两人的对话,再分小组交流各自对本组某篇文章某种写法的学习收获,最后在班上由各组推荐代表汇报本组交流的成果。在汇报中,教师要和学生一起都参与评价,以提高大家的认识。
3.阅读平台
教学时,应让学生借助注释自己去阅读,并带着文后的问题边读边想。教师不必做过多的提示或讲解。学生读后,可安排少许时间让学生交流一下。断气前的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这一人物动作的细节描写成为文学描写的典型例子,表现了作家高超的写作本领。
4.积少成多
这一组名言可先让学生读一读,再想一想每句话的含义,把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背一背或抄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
二、口语交际
教材在简明地引出了话题内容之后,具体地提示了“活动建议”和“活动评价”,有较强的操作性,可供老师们在实施教学中参考,这里不再重述。
三、习作
教学时,要抓好以下环节:
1.明确习作的内容
先让学生自读本次习作的那段导语,知道这次习作是写“读某本书或某篇文章后的感受与思考”。
2.参与“平台”的讨论
按“习作讨论平台”的三个问题,先个体认真思考,再到小组上交流,后参加全班讨论。
3.阅读教材的例文
认真阅读《做事要有主心骨》一文,想想文中哪些地方是写读到的内容(画上圆括号),哪些地方是写读后的感想(画上方括号),注意:在这两部分中,哪部分是小作者重点写的?文中的哪句话概括地表达出了小作者读《爷爷吃鸡蛋》后的最真实的感受?(画上波浪线)
4.把握写读书笔记的要求
对这次的心得式读书笔记,怎样才能写好呢?可让学生仔细默读“指南针”的提示:《学写读后感》,并注意文字后的图画中三个孩子说的话,再完成下面的练习。
判断下列读后感的写法哪种正确,在括号里画“√”。
(1)有“读”无“感”()(2)有“感”无“读”()
(3)“读”多“感”少()(4)“感”重于“读”()
5.进行试写和修改
根据自己选定的内容动笔习作,并拟出题目。写完后可征求同学、老师意见,看是否做到了由读而感、感受真切、重点突出,再自行修改。
四、教学时间
“语文百花园六”可安排3—4课时。
教学资料
1.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吴敬梓(1710~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全椒(在安徽)人,著有《儒林外史》和《文木山房集》等。吴敬梓虽是名门望族的后代,小时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但由于经济地位的迅速变化,使他接触了劳动人民,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因为思想上有进步的一面,并且掌握了描写现实的讽刺手法,所以才能在晚年写出《儒林外史》这部十分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原本仅55回。根据程晋芳《怀人诗》,可以证明在吴敬梓49岁的时候已经脱稿,但是直到作者死后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给他刻了出来。这个刻本,今已失传。现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伪作。
《儒林外史》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它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无耻行为的真实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强烈地抨击了罪恶的科举制度,并涉及了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等,客观上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否定、鞭挞科举制度,谴责官僚集团,揭露封建礼教,同情人民群众,这样一些内容使《儒林外史》成为一部具有进步的民主思想的名著。被科举制度害得精神失常、心理变态的范进;本是贫寒青年,但在黑暗社会的熏染下逐渐腐蚀变质,抛弃糟糠之妻,成了忘恩负义的卑鄙小人的匡超人;掠夺他人的土地,霸占寡妇的财产,专靠欺诈哄骗饱食终日的严贡生等人物形象,是中国讽刺文学中最早出现、最具影响的艺术典型。《儒林外史》还写了一些下层人民,表现了作者对他们深切的同情和热爱,颂赞他们正义、朴实的高贵品质和非凡的才能。鄙视功名的王冕,真诚善良的伶人鲍文卿,淳朴的农村小生产者卜老爹和牛老爹,便是这类人物的代表。《儒林外史》是我国讽刺文学中的精品,作者擅长运用典型情节,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
语言准确、精炼、形象,具有讽刺效果。《儒林外史》由多单元组成,每个单元既有联系,又可单独存在。这种特殊的长篇结构,对后人颇有影响。《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
《儒林外史》表面上写明代生活,实际上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奴役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不堪救药,乃至城乡下层人民在这种社会秩序下的灵魂扭曲。
抨击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是《儒林外史》社会批判的主要方面。小说一开始就展现两个被科举制度塑捏得既可怜又可笑的人物——周进和范进。周进的故事侧重于这个人物发科前后的命运;范进的故事除描叙本人的遭遇外,更着力于描写围绕在他周围的人物的色相。作者在更大的范围里揭示了科举制度对社会各色人物的毒害。小说不是一味愤世嫉俗,而是与尖刻的讽刺相辅,他用酣畅饱满的抒情诗的笔调,歌颂了许多正直仁善的人物,倾注了对他们的深挚的爱。
《儒林外史》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正面控诉了封建礼教和道学的虚伪,隐隐透露了清代文字狱的残酷;既刻画了统治制度的腐朽,也写出了城乡风俗的颓败。吴敬梓比他的同时代人更清醒、更深刻地认识到封建社会不可容忍的弊害,但没有、也不可能提出改革这些弊害的方案。只提出要求知识分子讲究文行出处,提倡以礼、乐、兵、农来济世。反映在他的小说中,表现出他所创造的理想人物的软弱无力。
吴敬梓善于刻画人物性格,只用三言两语,便勾勒出人物形象和内心的隐秘。作家在描绘他们片刻活动时,已经将人物的历史、他们生活的全部本质摄取在内了。《儒林外史》的艺术效果,是吴敬梓的理想和创作动机的直接的实现。全书并没有一个或几个贯穿始终的主角,也没有起讫完整的情节。但他通过人物之间的辐射,前后人物和事件的呼应,呈现了纷沓的生活的本源,揭示了社会关系的本质,从而使《儒林外史》成为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
《儒林外史》是中国叙事文学中讽刺艺术的高峰,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影响深远。对晚清的长篇小说影响更深。《儒林外史》有50回、55回、56 回等歧说。但迄今可据的材料,只能认为全书应为56回。
2.鲁迅名言
改造自己,总比禁止别人来得难。
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单是说不行,要紧的是做。
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我时常做些零碎事,就是为此。
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什麽来的,它始终被事实的镜子照出原形,拖出尾巴而去。
杀了“现在”,也便杀了“将来”。——将来是子孙的时代。
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鲁迅
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些孱头们。
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之脊梁。
我们中国人对于不是自己的东西,或者将不为自己所有的东西,总要破坏了才快活的。
中国的有一些士大夫,总爱无中生有,移花接木地造出故事来,他们不但歌颂生平,还粉饰黑暗。
智识太多,不是心活,就是心软。心活就会胡思乱想,心软就不肯下辣子手……所以智识非铲除不可。
幼稚对于老成,有如孩子对于老人,决没有什么耻辱的,作品也一样,起初幼稚,不算耻辱的。
事实是毫无情面的东西,它能将空言打得粉碎。
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从来如此,便对吗?
其实先驱者本是容易变成绊脚石的。
文人作文,农人掘锄,本是平平常常的,若照相之际,文人偏要装做粗人,玩什么“荷锄带笠图”;农夫则在柳下捧一本书,装作“深柳读书图”之类,就要令人肉麻。
贪安稳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要历些危险。只有这两条路。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
与名流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作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
我们和朋友在一起,可以脱掉衣服,但上阵要穿甲。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心中,那就真的死掉了。
激烈得快的,也平和的快,甚至于也颓废的快。
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会朽的腐草。
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宁可与敌人明打,不欲受同人暗算。
明言着轻蔑什么人,并不是十足的轻蔑。惟沉默是最高的轻蔑-------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3.怎样读后感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亲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第五篇: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六单元走进信息时代课堂实录
<走进信息世界>课堂实录
(学生陆续就座,文艺委员领歌《爸爸去哪》主题曲)
歌曲结束。
师:听到了这歌声,相信你们应该看过《爸爸去哪》吧?
生齐答:看过。
师:你可知道《爸爸去哪》第二季会请哪些嘉宾吗?
学生摇头,说,不知道。
师:昨天老师在网上看到了第二季的部分嘉宾名单,有《我是歌手》中的曹格,还有暖叔韩磊,竟然还准备邀请了英国足球明星贝克汉姆。哇,那可是大牌云集啊,让我更加期待《爸爸去哪》第二季了。同学们,我已经和你们分享了我昨天收获的信息,那你和你的父母获取了哪些信息呢?愿意和我们一起分享吗?那就让老师走进你的信息世界吧!
师板书课题:走进信息世界。
师:咱们先来听一听你收集的信息吧。
生:我在网络上看到,澳大利亚军方发现了MH370失联客机的黑匣子。
师:你比较关注热点新闻。
生:我在网络上看到,赛尔号2就要上映了。
师:这是你感兴趣的信息。
师:同学们都非常认真的收集了信息,那现在就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把我们收集的信息筛选,整合到这张表格上。
师板书:收集,筛选,整合。
投影表格
师:我们先来看一下这张表格,这张表格只留了六条信息的空白,但我们每个小组六名同学收集的信息总条数远不止六条,那咱们如何进行筛选整合,完成这个表格呢?
生:如果两人收集的信息内容是一样的,只写一条就可以了。
师:对,你的想法帮助我们整合信息,如果我们俩心有灵犀,收集的信息刚好一
样,那我们就只用写一条就可以了,在家庭成员一栏中,同时写上咱们两个的名字。
生:我们可以选择多种收集渠道的信息写上去。
师:展示收集信息途径的多元化。
PPT出示温馨提示.1、筛选信息,保证信息内容主题健康向上。
2、整合信息,重复信息总结一次。
3、组长书写信息字体保证工整清晰。
师:那下面我们就一起完成这个表格吧。
学生开始以小组为单位筛选,整合,完成表格。老师逐组进行指导。
整理完毕,投影每个小组所完成的表格。
组长宣读信息。有错误及时改正过来。
师:我们从五张表格中感受到,现代社会信息量真的是非常大的,获取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那么面对丰富多彩的信息,你和你的父母更关注哪类信息呢?大多数情况我们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取信息的呢?下面我们就用表格的形式,直观的展现一下吧!
师:首先我们先看这个表格,信息种类多种多样,你和你的父母对哪类信息更感兴趣呢?看看刚才整合生成的表格中,信息是属于哪一类的。请一位同学在投影的表格上帮老师写“正”字,记录下信息的条数。
生:我们组父亲收集了两条信息,一条是军事方面的,一条是国际新闻,母亲收集了三条,都是购物方面的信息,我收集了一条,是国际方面的信息。学生逐组说出信息的类型。
师:我们的表格完成了,看了这个表格你有什么想法吗?
生:我感觉到信息是多种多样的。
师:信息的多样性。我们只要留心就能收集到多种多样的信息。
生:父亲对国际新闻比较感兴趣,我们自己对一些有趣的热点新闻比较感兴趣。
师:你观察的很仔细,我们从所写“正”字的数量上可以看出。
师:我们想了解某方面的信息时,获取途径多种多样,那我们通常采用什么方式获取呢?
出示表格2(我们通过哪种途径收集信息)
生:我们本组收集的六条信息,有三条来自于网络,两条来自于电视。一条来自书籍。
生:我们组收集信息有两条来自网络,两条来自电视,两条来自报刊。„„
师:那你从这个表格中看出了什么吗?
生:我发现现在我们收集信息时经常使用网络。
师:从“正”字数量上,我们看出用网络收集信息的比例很大。那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生:网络信息量比较大,我们解决问题就比较便捷了。
生:用网络找信息省时。
师:随着现代社会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泛,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全面普及,人们在收集信息时,更多的选择网络,这种收集信息的途径使得我们收集信息的过程便捷,快速。
师: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们收集了信息,在课堂上我们筛选,整理了信息,那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生:信息无处不在,只要稍加留意,就能获得很多信息。
生:网络使我们收集信息的过程更加便捷,多样。
师:同学们,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有目的地寻找,筛选,整合相关的信息,并进行分析研究。
板书,分析研究
能够帮助我们解决不少问题,如果把我们调查研究过程记录下来,就是一篇简单的研究报告。下节课就让我们系统的学习一下如何写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