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科学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时间:2019-05-14 06:21: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在小学科学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在小学科学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第一篇:浅谈在小学科学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浅谈在小学科学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甘肃省镇原县新集乡王寨小学蔡兴辉

邮编744507电话:***

1992年,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口号,1996年12月,国家环保局、中宣部、国家教委联合制定《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1996—2010)》,《纲要》指出:“要根据大、中、小学的不同特点开展环境教育,使环境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综合性学习是对教材的巩固和延伸,能够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近几年,我把环境教育渗透于科学课综合性学习中,在“环境保护教育”方面教出了自己的特色,使保护环境成了全校每个师生的共识。这里我想结合科学课综合性学习,谈谈对小学生渗透环境教育的几点体会:

(一)积极利用目前社会上空前高涨的环保气氛,大力宣传环保的意义

1、结合环保热点问题激发小学生“学环保、讲环保”的动机

2001年7月北京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举办权,北京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举办理念。2008年6月1 日,我国实施了“限塑令”,发扬重拾菜篮或者使用其它环保节约的替代品。2010年3月,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国要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对此类身边深有感受的一些事例,学生既能思考又能理解,不但理解了政府政策导向,而且对有关水文、气候、工农业生产等知识有了较深理解,有效地接受了环境教育。

2、组织学生观赏录象、图片、阅读资料。

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迫切性,我变枯燥乏味的环境保护知识为直观形象,使学生乐意接受。组织学生观赏录像、图片不乏为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之一。我先让学生观看98抗洪抢险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录像,告诉学生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水和土地正遭受着严重的破坏,森林资源日益减少,土壤的过分流失沙化……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灾难我国长江流域,由于原始植被大量丧失,因此导致了98年夏这场小雨量、高水位、大水灾的惨痛场面。我还让学生通过看图片,分发一些资料让学生阅读,从中了解环保知识及其重要性。如《每分钟发生的环境灾难》:世界上每分钟损失耕地40万平方米,每年损失耕地21万平方千米;每分钟有4.8万吨泥沙流入大海,每年流入大海泥沙252亿吨,每分钟有85吨污水排入江河湖海,每分钟有28人死于环境污染……,让学生从这些资料的阅读中明白: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3、联系生活实际,强化环保意识

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破坏环境的事例,如向公共场所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甚至随地小便,想必我们的学生不可能没见过这些不文明现象,教师都可以把这些插入到课堂中,并展示实地拍摄照片,交流这些现象对人类自身造成的危害,并让他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为环境保护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生活中还有许多保护环境和破坏环境的现象,但学生不太明白,比如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上树捉鸟„„这些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他们不以为然,甚至认为不会破坏环境。我们可以围绕这些现象开展谈论,在谈论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善于发现,仔细分析,才能分辨是与非。

(二)注重实践,增强环境教育的实效

环境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看学生是否能参与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因此,环境教育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既重视学习环保知识,又重视开展课外的实践活动,使中小学生从小就培养起积极的“参与意识”。通常情况下,我们可采取以下六个活动:一是参加公益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美化校园、种植成才树、清理公共垃圾等活动,既可提高学生的公德意识,又可增强他们参与环保的自豪感,二是参加文娱活动。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主题歌咏比赛、朗诵会、演讲会、故事会等文娱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自编自演自唱中,受到自我教育。三是开展“八个一”系列活动。要求每生每年必须做到提一条环保建议、编一条环保警句、会唱一首环保歌曲、看一部环保电影、写一篇环保日记、做一件对环保有益的事、当好一个环保小卫士、做一个左邻右舍的环保“小老师”。四是开展宣传活动。在“地球日”、“环境日”、“节水周”、“爱鸟日”、“植树节”、“无烟日”、“粮食日”等节日,通过义务咨询、散发资料、广播讲座等形式,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向周围邻居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如3月12日植树节,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学生实现了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在劳动中提高了环保意识,也深化了课本上有关知识的学习。5月31日世界无烟日,开展向你吸烟的亲人、朋友、老师等写一份劝告信,告诉他们吸烟的危害,这样学生不仅自己对吸烟的危害提高了认识,也帮助了别人。6月5日世界环境日,开展保护环境热爱家园等主题的演讲活动,对身边环境问题的调查、研讨认证,得出一些合理的改进措施和方法,再进行广泛宣传,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投身于环保事业。五是开展社会调查。每学期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进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看看土壤的变化、农作物害虫的变化,观察保护农业生态平衡的青蛙、哈蟆、蛇数量的变化。还可测试乡办工业对空气、水、噪声的污染情况,让学生在实践中处理好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关系。六要开展保护环境的活动。通过组织发动环保小卫士、环保纠察队,轮流站岗巡逻,禁止滥砍滥伐、滥捕狂杀,保护生态平衡;禁止随意破坏土地,乱烧麦秸,随意排放污水等。通过上述六项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巩固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他们的保护环境、同破坏环境的人作斗争的自觉性。

2(三)开展长期的“学生的小课题研究”的活动,在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

“学生的小课题研究”是一种很好的综合性学习,它着眼于学生把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我们可以在各中队组织开展环保小课题的研究,让全体少先队员在研究的情境中,亲自实践,获取直接经验,让学生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我们可以分年级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小课题研究:

一年级:

1、乱扔垃圾的危害;

2、铅笔、书本与环境保护„„

二年级:

1、树木的本领;

2、马路上废气危害知多少;

3、怎样节约水资源;

三年级:

1、校园里的绿化环境;

2、影响校园美的行为有哪些;

3、废弃垃圾的处理;

4、白色污染的害处„„

四年级:

1、关于污染河流的调查;

2、影响天空变蓝的因素;

3、噪音的危害;

4、绿化环境破坏后造成的后果„„

五年级:

1、菜场卫生情况对比调查;

2、水资源浪费情况的调查以及处理措施研究;

3、改善环境我们能做什么„„

六年级:

1、环境污染的后果;

2、哪些疾病与环境污染有关;

3、家庭环境污染主要有哪些;

4、工业废水流到哪去了„„

通过系列有关环保的学生小课题的研究开展,培养学生环保意识,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自觉保护自然资源,从小养成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

通过了一系列环保小课题的开展研究,学生们对环保有了更深的认识,加强了回收再利用的理念,通过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有关环保系列小课题的研究开展,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行动上:关心;知识;态度;能力;参与。关心,即要深化个人对社会总体环境问题的关心,并对其具有一定的感受性;知识即个人对社会总体环境及其存在的问题有基本的理解;态度即要明确个人对社会的价值,具有保护和改变环境的坚强意志;能力即要掌握解决环境问题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参与即能为解决个人和社会的环境问题而采取适当的行动,深化对环境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因此,在科学课综合性学习中,要有机地将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全员参与与重点辅导相结合,让学生多参与、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从自我做起,成为环保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新能力。

第二篇: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余庆县沙堆小学:万从云

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伴随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产生的教育新模式。在基础学科教学中应努力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诞生的小学科学课程是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领域。小学科学教师应具备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挖掘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素材,并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各种污染物对环境、对人类健康、社会发展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为全球人的共同呼声。绿色奥运,就是将环境保护作为奥运设施规划和建设的首要条件。

一、小学生环境意识现状

(1)、小学生的环境意识尚处于低层。环保界对环保意识划分为:关注环境卫生、绿化等身边的具体事,关注环境污染、噪音污染等恶化环境因素的解决和侧重于关注难以逆转的生态环境,包括水资源问题、土地荒漠化问题和生物多样性等三个层次。目前大多数的小学生环境知识较少,他们只是对日常生活型环境问题有所认识,而对环境污染的原因、生态环境的恶化等问题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这表明,他们的环境意识尚处于低层,这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改变现状。

(2)、部分小学生自觉遵守环境道德的主动性不强,环境意识淡薄。他们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正确的环境认识和积极的环境态度,采取与群体一致的行为,这些行为多数体现在破坏生态与污染环境上。

由于学生长期生活在群体环境中,周围人群的言行对个体的影响很大,比如在校园里,看见地面上痰迹斑斑,明明知道不应该随地吐痰,但是为了图方便,趁人不注意,随地吐痰;在脏乱不堪的教室,你会把自己的垃圾自觉送到垃圾桶里吗?大多数人是不会的„„这样的例子很多,他们知道这样做不对,他们还是这样做了,他们不愿意让别人视为异类,他们也不愿意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别人,最后,使我们的社会环境受到了污染。人们对经济利益急功近利的追求,对环境污染没有切实的感受,使得大多数学生对环境问题缺乏深层次的理解,致使学生对身边的环境问题关注较少,很少主动地保护环境,思考环境污染问题。

二、小学生环保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的原因

学校所教与社会现实所表现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方式。例如,老师教学生要集中处理或带到垃圾堆再扔垃圾,而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给学生的示范却是随地可扔、随手可扔,并不会受到社会谴责或处罚。由此可见,全民环境意识不强,直接影响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进一步削弱了本来就很薄弱、不系统的学校环境教育。

(二)学校教育的原因

缺乏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正确认识,一些职能部门和有关领导、教师认识不到位。小学的环境教育还没有制度化,没有统一的环境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缺乏对环境教育应有的重视,甚至有的学校目前还没有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小学环境教育缺乏专职教师,大多数教师在环保知识、环境技能和环保法规方面未接受系统的培训,环境教育的师资培训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机制,师资的缺乏已经影响到了环境教育工作的大范围开展。小学的环保教育与学科教学未能很好结合起来。

(三)家庭原因

家长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子女,正确的言传身教会起到榜样作用。如果父母做的与学校所教的不一样,则会削弱学校环境教育的效果,甚至还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例如学生在学校接受环保意识教育,而回到家看到的是家长对水、电的浪费,为方便使用一次性用品等。

三、培养小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措施

(一)强烈的环保意识是建立在理性认识基础之上,充分挖掘科学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1、从学科的内容和特点来讲,小学科学课与环保教育有着更多的共性,其内容丰富、知识面广。

(1)道德教育内容。

教材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

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 “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

(2)行为教育内容。

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

因此,结合小学科学课教学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比其它学科有着更为有利的条件。

2、充分挖掘其中的环境保护的内容,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有效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科学教材中,反映了环境和环保问题的方方面面,在教学这些内容时,要求教师对知识讲深讲透,同时还要注意适当延伸拓展,达到重点教育的目的。

(1)把科学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

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热、刮风、下雨等现象,特别是经常影响本地的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使学生们知道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堂上巧妙穿插环保知识渗透环保意识。

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师不给出固定格式的结论,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也可能是比较一致的,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但不必统一到教师事先准备的结论上。因为环境问题本来就有多种解答方法,学生在课余到图书馆、阅览室、信息部门去搜集信息、查找资料、调查研究等。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科学课毕竟不是环保课,教师在教学中切忌一味地单纯宣传环保。教师只能在围绕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的前提下,巧妙的渗透环保内容,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去领悟、体会,自觉地成为环保的宣传者和参与者。

(3)结合实践操作,增加感性知识,深化环保知识的学习。

科学教材安排了大量的与环境教育有关的内容。可以说几乎每个单元都能挖掘出关于环境教育的内容,但这些环境教育的内容,多是以潜在的形式蕴含在科学知识之中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具体内容选准知识点,灵活机动地进行渗透。通过环保内容的渗透,让学生懂得每种动植物都需要一定的生态环境,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和大自然的规律性。让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永远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清新。使祖国大地生机盎然、繁荣富强。

(二)积极利用目前社会上空前高涨的环保气氛,大力宣传环保的意义。

1、结合环保热点问题激发小学生“学环保、讲环保”的动机。

结合2007年9月,科技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宣部、中国科协、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联合制定的《节能减排全民科技行动方案》。对此类身边深有感受的一些事例,学生既能思考又能理解,不但理解了政府政策导向,而且对有关水文、气候、工农业生产等知识有了较深理解,有效地接受了环境教育。

2、结合有关环境的纪念日,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每年有关环境保护的纪念日有不少,如2月2日世界湿地日;3月9日中国保护母亲河日;3月12日植树节3月22日世界水日等等。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纪念日,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如3月 12日植树节,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学生实现了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在劳动中提高了环保意识,也深化了课本上有关知识的学习。6月5日世界环境日,开展保护环境热爱家园等主题的演讲活动,对身边环境问题的调查、研讨认证,得出一些合理的改进措施和方法,再进行广泛宣传,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投身于环保事业。

3、联系生活实际,强化环保意识。

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破坏环境的事例,如向大海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甚至随地小便,想必我们的学生不可能没见过这些不文明现象,教师都可以把这些插入到课堂中,并展示实地拍摄照片,交流这些现象对人类自身造成的危害,并让他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为环境保护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因此,在科学课中利用教材,有机地将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全员参与与重点辅导相结合,让学生多参与、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从自我做起,成为环保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新能力。综上所述,环境保护教育,只有上下一致,通力合作,从小抓起,从我做起,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劳动生活环境,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

第三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临沧市耿马县孟定镇罕宏完小

罗小松 内容摘要:

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合作的快乐。合作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越来越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素质,所以教师应努力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让他们从小就学会合作、交流和沟通。关键词:

合作学习

合作意识

培养

指导

在当今的社会,各个生活领域、各个层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既要有竞争,又要有合作,社会对人才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有渊博的知识、创新的能力,更重要的要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善于和别人合作的意识。《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相互间的交流合作”。“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利用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形式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小组成员在探究中各有所长、可以互补,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具有与他人合作的精神”。由此可见,在科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成为科学任课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合作学习。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主要体现在: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重结论更重过程;教学应关注人的发展。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既对立又统一,在这对矛盾中,双方都是积极因素,把两者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以学促学,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共振、互动和合作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教学,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会交流的重要形式。所谓合作学习并非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学习,合作学习,是指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学习的互助性学习组织形式。即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因此,开展合作学习,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精心备课、精心设计问题、科学分组、培养小组的团队意识、制定小组工作规则等等。

二、在科学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合作意识是指: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体现在团结一心,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克服困难,取得成功;体现在科学的分工,“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充分挖掘个人的潜力;体现在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体现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探讨、研究科学规律;体现在吃苦在前,争挑重担,勇于负责;体现在开展正确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等。

小学科学教学中,大量的观察、实验、探究都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多给学生讨论、交流和操作的时间,让学生依靠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看哪组相互配合得好,最先找到实验方法,观察到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让各小组介绍经验,成绩不仅仅是因为个人的敏捷,而主要是全体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的努力都将关系到集体的荣誉,关系到竞争的成功与否,认识到每个人都要为小组的成功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教学设计上,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过程——观察——记录——分析——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观察,学会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尊重事实,用事实验证假设猜想的科学态度。如,在“铁生锈与空气有无关系”的实验教学中,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规律及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大胆地作猜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加强方法指导,确保合作顺利。

小学生的个人表现欲极强,而合作意识相对较弱。在合作中,学生难免会发生磨擦,出现沮丧、委屈、气愤等不良的情绪,而造成合作中止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性的进行合作方法上的指导,不断的进行技能上的训练,从而逐步形成一个团结合作良好风气。

1、科学分组。

结合学生的性格、能力、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性,科学分组。有的学生活泼,有的学生内向,有的学生能说会道,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在分组时教师要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家庭等因素,小组间尽量减小差异,使其各方面情况相当,特别是成绩方面,尽量使小组之间的竞争公平、合理,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的原则,结合班级、教学内容、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学习。

分组只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分组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意识和技能等)。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重点。因此,分组之后教师要努力协调好每个组内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

2、明确分工。

在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注意观察,确保小组全体成员都“各司其职”,有自己的分工任务。要保证合作学习的有序高效运行,合理明确的分工是基础。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激发每个人的个人责任,使得每个成员有事可做,对自己负责的那部分任务全力以赴。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组员有分工有合作,各尽所能,最终合作达到目标。做到“人人有角色,人人有事做”,切忌个人代替小组。每个小组各设小组长、汇报员、中心发言人、记录员、材料员等,并要求小组成员轮流担当。完成任务后,由汇报员或中心发言人向全班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通过每个角色的不断变化,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特长成为小组不同的角色,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样在活动中有利于学生间的配合,起到相互带动、相互促进的作用。

3、教师指导。

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必须及时了解情况,予以辅导。教师在巡回中,要激发小组成员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指导学生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和记录别人的意见,进行综合、归纳每个人的意见。特别是当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时或是发现小组的“亮点”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让学生敢说、爱说、乐说,在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融入集体之中,个人的奋斗创造才能得到发展。马克思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发展其全面才能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既要有热心,又要有恒心地把这种方法贯穿于科学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只有这样,科学课才能学得活、学得好,收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陈贤琼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式教学培训手册》《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之我见》

第四篇: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详解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把“综合性学习”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提出来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具体来说就是重新整合课堂的内容,与此同时,在综合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让学生能够得到整体发展。“活动”是综合学习的基本方式。学生通过“探索、实验、调查、做”等活动提高综合思维能力、发展实际操作能力、体验生活、学习知识等。

现今教师往往会花更多的时间改进学生的外显活动方式,从而忽略了提高内隐活动方式,特别是在活动过程中忽略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造成综合性学习水平较低。活动主体只是形式上是学生,而实际中往往制约着学生的活动。例如,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必须进行访问、调查等活动形式,但缺忽略了指导活动的方法、方式;或者是教师只关注活动的形式、数量等,而往往忽略了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活动的知识含量等,很少给学生提供讨论的舞台。学生的活动成果多以纸制文本的形式展示,要么是一篇作文,要么是一些搜集的资料,有的资料只是从网上下载下来,未经过任何的加工。

要提高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关键是要在活动中注重培荞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思维在活动中得到成长。思维成长的第一步――提出问题

课堂的传统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通过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但是综合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由《课标》知,小学的第一个学段,即小学1~2年级,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心,并且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提出相应的问题。第二个学段,即小学3~4年级,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是能够提出与生活和学习相关的问题,这是对提出“问题”的进一步加强。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可以让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形成问题意识,这也是综合性学习的前提条件。可以说思维成长的第一步就是提出问题。相应的就有一个问题: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呢?

在进行综合性学习的活动时,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开发存在于生活中的资源,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提问的热情。当主题活动确定之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出关于这个主题的各种问题,并且师生一起评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在讲解四年级上册的课文《春联》时,课文的教学重点就是诵读春联、知晓春联、积累春联和编创春联。教师根据课文,可以在课后开展一次综合性活动,延伸、拓展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对中华民间文学艺术有进一步的了解,从中体会文化所特有的内涵。另外,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不应该硬性的规定主题,而应该征求学生的意见。当学生表现出高涨的学习积极性时,笔者才和学生一起讨论:你们想讨论春联的哪些问题呢?学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家家户户过新年为什么要贴春联、春联是怎么创造出来的、有哪些内容的春联……学生的问题都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这就是思维活动的结果。笔者将学生的问题一一列出,并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进行分类,形成了4个春联活动主题:趣识春联、欣赏春联、我对春联、敬献春联。

思维发生的重要途径――重组信息

我们在提出问题后就需要解决问题。那么美怎么解决问题呢?首先就需要学生搜集与问题有关的资料,然后对资料的讨论、分析来解决问题。《课标》中有关于小学第二、三学段学生搜集资料的明确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应该能够有目的地搜集资料;第三学段的学生应该明确搜集资料的手段,能够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来搜集资料。

其实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会让学生针对某一问题搜集资料。这一要求并不难,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报刊、书籍等诸多途径获得所需要的资讯。但是学生每次搜集到的资料和信息都是“量大质杂”的。学生为了应付检查,往往把搜集到的所有资料都堆放在一起;而教师往往采取“多多益善”的态度,也不愿意整理和筛选资料。学生搜集到的资料就变成了一堆“被人遗忘在角落的知识”。因此教师需要采取一些措施让学生学会对信息的重组,使信息简约化、言语化、概括化。所以,可以说思维发生的重要途径就是重组信息。

2.1 文字缩写

信息重组的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文字缩写。文字缩写指的是对资料进行整理时,不是机械的“堆积、粘贴”信息,而是对信息进行一些简单的加工和概括之后,用自己的语言对信息进行说明。例如,在《趣识春联》主题研究小组中,学生收集了许多介绍春联来历、介绍春联意义的文章。该文作者还开展了一项名为“缩写小短文”的活动。由研究结果可知,学生不仅可以对信息进行更好的包括,同时还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了其总结概括能力。“文字缩写”活动就是让学生把信息进行简约和概括。通过活动,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提高,思维层次得到了提升。

2.2 通过多种方式展现自己的研究收获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研究收货通过多种方式(特别是艺术方式)进行展现,可以激发学生其它方面的潜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倒如《我来对对子》主题活动小组的二位同学把马季的相声《送春联》改编了一下,并自导自演,把对对子的要求表达得淋漓尽致;《春联欣赏》主题活动小组,编制了一个古代皇帝和大臣们出去游玩的背景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台词就是收集来的优秀春联。不能说这些形式一定比文字表达更准确,但可以说,多种手段的设计和编排给了学生进行深层次、换角度思考的机会,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锻炼。语文课讲解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文字、声音甚至相关视频短片,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生活气息,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效果,让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对于小学生来说有趣的课堂总会引起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向老师提供自己拍摄的与所学文章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下,调动小学生在课堂讨论环节的积极性,把语文教学和生活感悟完美结合。此外,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

可以根据学生兴趣爱好,组织一些相应的语文课外拓展活动,如对喜欢阅读的学生组织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对喜欢写作的学生开展课外写作兴趣小组,等等。通过组织开展课外拓展活动,达到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的目的,不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还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使小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另外,除了一些拓展性活动之外,在课堂教学之余,教师还可以根据语文教学进度,适当组织开展一些竞赛性活动,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竞争氛围,以便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趣味性,确保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语文知识。思维品质的竞技场――开展辩论

辩论是一种锻炼口才的好形式。学生往往能在激烈的思辨中彰显个性;在“唇枪舌战”中锤炼语言。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会。可是,在辩论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出现“争执”,教师此时往往会采取倾向一方而尽快终止辩论的做法。这样简单灌输的方法只会使辩论“索然无味”。辩论的精彩往往就在这“争执”之处,那是学生思维火花的“绽放点”。综合性学习非常强调活动过程本身的育人价值。教师在处理有争议的问题时,应持中立原则,暂缓判断,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大舞台。教育创新后的小学语文改革了教育手段,积极开展课堂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可以采用辩论方式、抢答方式等组织教学活动。例如,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辩论赛,在辩论赛过程当中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更丰富课堂内容,同时,在辩论赛进行过程中充分锻炼学生的语文口语表达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进一步感受生活,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意识,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取得的成绩更突出。

例如:《春联欣赏》主题活动小组的同学在收集春联的时候,发现春联成了商品的“广告牌”,许多商家把春联用来宣传商品。如:钻石“至真至纯晶莹剔透,尽善尽美爱心恒久”、阿迪达斯“遍及绿茵誉满四海,运动健身更添风采”等。当发现者向同学们介绍时,立即引起了大家的思考。有的同学认为这种行为绝对要制止。春联是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不能成为商家谋利的手段;有的同学则认为商家将自己广告打得很小,并不影响整幅春联的美观。笔者抓住这一论点,决定组织大家开展一个小小辩论会,就“春联能不能被商家所用”的问题展开辩论。辩论会之前学生对准备工作的投入是出乎意料的。他们在笔者的帮助下设计了调查问卷,通过市民访问、数据分析等方式研究出百姓对这一现象的看法;有的同学甚至还请来了文学博士,对商家春联的内容进行评析。辩论会上他们的表现也令人吃惊,那专心致志的态度、机敏灵活的反应不断赢得老师、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孩子们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的语言也变得流畅与犀利。通过组织开展辩论会,学生经历了收集资料、调查、访问、总结这一系列的过程。在活动中,他们学会了全面而细致地考虑问题,学会了用客观事实说话,学生思维的综合品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在课外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后适当地进行拓展、延伸、指导课外活动,这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学校地处工业园区,生活周围的环境因经济的发达而造成严重的污染,学校周围大小河道不少,工厂随处可见,小食店、小卖部更是遍地开花。这些环境的变化,我们的学生都是亲眼目睹的现象,保护环境的行动迫在眉睫。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教学了《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一课后,结合环保教育这一主题安排了“我们与周围的环境”的实践活动内容,指导学生开展一次实地调查活动。首先我要求学生自己组成小组,然后指导学生在 活动前制订好调查计划,并要求在活动时做好资料的记录,必要时拍摄些照片作为活动汇报的材料,最后在活动后还要把资料统计、分类,还要做好活动汇报。作品可以是调查报告,也可以办手抄、表扬稿、摄影展等。一切安排就绪,笔者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调查活动。朗读的过程是孩子们的认知过程,必须有良好情感参与,教师可以利用一切教学工具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调动学习积极性。如《美丽的小路》这篇课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前精心绘制一些美丽的小路,或者展示一些漂亮的照片,也可以利用多集体设备展示美丽的小路,让学生评比展示的图片,分析这些小路都美丽在什么地方,让学生自由表达感受。当学生逐步被引入到情境之中,就能激发起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实现更好的烘托朗读效果,小学生在这种情境之中能更顺畅地学习语文知识。

笔者利用星期三的语文活动课,组织开展调查成果汇报会。各小组推荐代表作调查汇报,或成果展示,在汇报过程中一定要介绍本组资料的来源渠道。通过环境调查,提高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踏踏实实深入实际调查,到工厂访问,上网查找资料,报刊摘抄等实践能力也相应的得到提高。

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得以课堂为中心的空间约束得到减少,同时缩短了语文和社会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的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得到锻炼,使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得到提高。

可以说,思维的成长不单单是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同时还是深层次开展活动的不可或缺的“催化剂”。思维的成长是一种活动境界,深层次思维是较高活动水平的标志。思维的成长的过程比较复杂,学生首先需要学会提出问题,随后学生还需要对相关问题进行信息搜集、信息重组,最后运用这些信息对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只有经过不断的训练,才能够积累经验,从而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直接影响其他学科学习基础,它是靠长时间读书实践逐步培养起来的,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形成的。长时间阅读中会慢慢累积很多知识,从低到高、从简到难。学生可以结合原有知识经验,顺利完成其他课程有关阅读的教学。阅读能力关系学生终身发展,不仅是学习其他科目的坚实基础,还是将来面对生活、面对社会的一种能力。课堂阅读能力培养可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经过多重方式的审美教育培养出来的,是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吸取知识,开放思维,理解书本上的信息符号,转化为具有一定意义的理解和感知,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现实生活中和艺术品中的美好事物。感知美的能力和审美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与阅读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例如,在《华北明珠白洋淀》一课中,作者细致描述了白洋淀的美丽景色,老师可以

对文章中的场景进行详细讲述,可以让去过的学生向大家描述他眼中的白洋淀,引起其他学生的兴趣,从而开始进一步探究和讨论,揣摩作者的写作心情,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拓宽知识面。小学语文创新教育最核心的目的是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课堂实践中不断为学生提供更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积极、乐观的心态下成长,成为实用型综合型人才。

让我们共同努力,给孩子一些情境,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片天地,让他们自己向前走!让该子们去感受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魅力,让他们的思维在活动中成长!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林源镇中心校

王洪敏

第五篇:地理教育论文:在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地理教育论文:在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摘要]从结合目前普遍认同的“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的环保教育模式,明确地理教育在学生环保意识培养方面的目标和任务;充分挖掘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尝试地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有效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地理教育 学生 环保意识

在有关环境教育渗透的各个学科里,地理与环境教育的关系可以说是最为密切的。地理教育中强调的“人地关系”与环境教育中所倡导的“理解和鉴别人类、文化和生物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基本一致的。我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为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作了以下尝试。

一、结合目前普遍认同的“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的环保教育模式,明确地理教育在学生环保意识培养方面的目标和任务

1.地理教育可以提供大量“关于环境”的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中学环境教育大纲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标题与地理有关。如人口、资源、环境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等内容一直在地理教育中包含着,在实际教学中,要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2.地理教育应帮助中学生“在环境中”提高环保意识。地理学科第二课堂丰富多样,通过各种课外活动,让学生在环境中亲身体验,通过各种探索活动,感受各种环境问题,端正环保态度。

3.地理教育能够帮助环境教育成为“为了环境的教育”。向学生阐释人地关系,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投身于环保事业。

二、充分挖掘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内容应以课本为主要依据。现行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1.智能教育内容。教材以大量的篇幅讲述社会、经济、生态的持续发展,资源的持续利用;阐述环境问题的现状、起因与解决办法,揭示人地互动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2.道德教育内容。教材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环境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环境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

3.行为教育内容。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

三、尝试地理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有效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1.通过设计争议性问题开展讨论,培养中学生的环保意识

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许多事物的存在既对人类的发展有益,也可能对人类有潜在的危害。科学技术是面双刃剑,使学生认识到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环境问题的存在往往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期有不同存在的形式;不同阶层的人对同一环境问题也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设计争议性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讨论,让他们通过内部矛盾的冲突,深入理解环境问题,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如在教学高中《地理》下册“新能源”一节时,设计“要不要发展核电”这一争议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组织讨论。核电站是全世界公众关注的环境问题焦点之一,有些学生认为核能是一种清洁、廉价、能量密集、地区适应性强、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新能源,应积极发展核电站;另外一些学生则认为前苏联切尔诺贝利灾难性的核事故固然罕见,但人们不能忽视来自具有很高放射性的核废料的威胁,应削减或停止核电发展计划。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对核电不同的看法。通过激烈的争论,其意义远不止是让学生知道应该不应该发展核电站。

2.重视开放性教学,加强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才能

所谓开放性教学就是指环境教育中利用一些开放性教学材料,这些材料不限于常用的课本,教师不给出固定格式的结论,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也可能是比较一致的,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但不必统一到教师事先准备的结论上。因为环境问题本来就有多种解答方法。通过开放性教学培养中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学生不掌握这个过程,就无法做到真正理解生活中的环境问题,环保意识的提高也无可谈起,因为真正使学生信服又能理解的知识是学生自己参与学习过程后获得的。

3.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 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实践,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没有接触过协调环境关系有关的活动,那么,热爱环境、保护环境只能是一句空话,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环境教育。

(1)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如在学习“地球上的大气”这一章,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热、刮风、下雨等现象,特别是经常影响本地的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使学生们知道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结合3月12日植树节,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学生实现了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在劳动中提高了环保意识;同时也深化了地理课本上有关知识的学习。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校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取得了可喜的阶段性成果。经问卷调查,由于环保教育,学生在地理课程中,对有关环保内容特别注意的占97.1%;对环保认识有较大提高的占80%;在环保情感态度方面,有68.6%的学生更加关心环保,31.4%的学生开始关心环保;在环保行为取向、习惯方面,有94.3%的学生表现有进步。

总之,环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地球与人文更和谐。

下载浅谈在小学科学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在小学科学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精选五篇)

    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摘 要:主要论述如何在初中生物教育教学中,结合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渗透环保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了解当前环境破坏的现状......

    在语文课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论文5篇范文

    摘 要: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在实施环保教育上有其得天独厚之处。另外,环保教育也是语文课人文教育的一个方面和内容,只要我们能够真正将环保问题重视起来,就有可能......

    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摘要]传统的课堂上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有效途径......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举办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民主生活会是一项重要内容。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是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的......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XX社区党总支部结合社区的工作特点和具体情况,从实际出发,确定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为主题学习实践活动,并成立了以党总支书记为组长的专题调......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探索》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探索》 阶段总结二 盐池三小蒋对平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探索》的研究课题已进行一年多了,一年来课题教师......

    在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宿迁市沭阳县华冲实验小学荣利 内容摘要: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和发展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的几点体会罗旧小学周福刚 摘要 :未来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我们的教育必须从小就向学生灌输竞争思想,使竞争意识与儿童的成长同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