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探索》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探索》
阶段总结二 盐池三小
蒋对平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探索》的研究课题已进行一年多了,一年来课题教师在完成自身教学任务的同时,没有放松课题的研究工作,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大家对小学美术课堂上学生环保意识培养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20世纪社会、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生态环境日渐恶化,不可再生资源日趋枯竭。因此,环境保护成为当今世界谈论最多的话题。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存意识的增强,更多的人愈来愈重视生存的环境,重视生存的质量。“环保”已成为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焦点。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所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美术教学的根本任务,不只是单纯的培养学生在造型方面的观察力和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愉快而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小学美术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所有学科的领域。这种特殊的地位,决定了它在环境教育中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在美术课堂中渗透环境意识,培养环境道德观是有绝对优势的。那么,如何恰当的挖掘美术教学中的环保教育因素,因势利导,使美术教学与环保教育水乳交融,自然渗透呢?下面就谈一下我在教学中的实践与尝试:
一、在兴趣中渗透环保教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成功的动力,兴趣是一种魔力,它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来。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是激活学生主体活动的催化剂。兴趣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具有选择性和趋向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时刻本着“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努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恰当处理“教”与“学” 的关系,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恰当的渗透了环保教育。
如在四年级的《染纸》一课中,课上学生对染纸特别感兴趣,就好像变魔术一样,自己动手染出了一幅幅色彩鲜艳、图案各异的作品。在课后拓展延伸时,我启发学生这些漂亮的染纸作品完成后还能用来干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用来做成剪贴画装饰家居,有的说可以用来包装书、礼品,还有的说可以与用矿泉水瓶一起制作一个漂亮的花瓶,插上花来美化家„„这节课在学生浓厚兴趣的激发下,不仅增强了学生审美能力,达到了教学目标,而且增强了环境意识,使环境意识的教育延伸到生活当中。
二、在情境中渗透环保教育
小学美术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得以发挥的情境,帮助每一个学生去发挥自己的潜能, 发现自己的价值,发展自己的个性,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充分达到“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目的。使学生在活动中积极的关心和参与环保,培养他们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精神,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中,经常创设不同的故事情境,营造故事氛围,让学生耳听、眼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变被动的接触为主动的接受,充分启发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培养了他们自主、自立、自强的社会责任感。
如《纸盒游戏》一课,我首先布置了一个大森林的情境,设计了大森林失火,小动物们没有了家的故事。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爱参与到保护环境,帮助小动物建造美好家园的活动中。在制作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用自己对美的理解与感受,亲自动手利用废旧纸盒、纸箱,为小动物建造了各式各样的纸盒城堡,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自然的渗透了环保教育。
三、在体验中贯穿环保教育
所谓体验指的是:全体学生在特定环境下共同活动,经历的,有可能成为学习素材的一切。作为学习方法的体验学习是学习者重视在此时此地的体验中获得的每个发现和感受,并通过分析其意味进一步加深学习,最终引发下一个自觉行动的循环过程。体验以尊重每个人为基本出发点,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关注和适应社会的性格,培养一个富有爱心,并为使我们的地球变得更美好而从我做起的人。
例如在二年级《小树快长大》一课中,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通过听觉体验来捕捉大自然的声音:小动物和小鸟的叫声。通过视觉体验来感受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美景:美丽的小树林。我问:大自然美吗?学生答:美。我又问:那大自然在哪呢?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大自然在我们身边。接着我又问:大自然这么美,我们想不想为大自然做些事呢?学生答:栽花、种树、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不能破坏环境„„接着我就让学生用彩色卡或废旧的挂历纸制作立体的小树,然后学生将作品摆放在一起,变成了一片小树林。通过多感官的体验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使学生在体验中体会到要从自身做起为大自然、为保护我们共有的环境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在制作材料的选用上渗透环保教育
美术是物质材料结合思想意识形态的艺术形式,材料运用得新奇与巧妙,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去发现日常生活中废弃物的美,如旧挂历纸、瓶子、绳子、易拉罐、布碎、毛线等,通过艺术构思和加工制作,把废弃物变成独特的工艺品,装饰美化生活,让学生通过实践懂得不同材料的加工手段和技能,激发创造性思维。
例如《纸的立体制作》一课,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自由组合,把大家认为没有用处的废弃纸制品收集起来,同学们分别找来了牛皮纸、挂历纸、彩色纸、糖纸、包装纸等纸类材料,教师向他们讲解不同类型的纸的特点,展示用各种纸制作的艺术品及图片资料,告诉学生如何根据不同的材料选择恰当的手法、表现自己的艺术构思,让学生们懂得,世界上没有什么废弃物,只是我们没有将它们放到合适的位置,让它们发挥应有的价值。课程结束的时候,各种风格的立体纸工作品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另外,学生们的环保意识也得到了增强。
五、在绘画、制作习惯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绘画、制作 时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绘画材料要摆好位置,用色注意画面整洁,不要乱涂乱画用完后及时清理,收拾干净。制作留下的废纸也要及时处理掉或者回收用来制作其它手工,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1世纪,环保行为意味着人的素质和教养,正像环保质量,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尊严和力量。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机为学生播撒环境保护的种子,通过各种途径潜移默化地把环保教育渗透到每一名学生心中,使学生从小提高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篇:探索环保教育新路子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探索环保教育新路子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深圳市龙岗区同乐主力学校 李应周 518116
环境是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随着而来的是环境被加速破坏,沙漠化、地球变暖、环境污染等等,许多经济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得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正使人们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保护环境已经成了全世界普遍关心的问题,成了全世界的共同行动,可持续发展正成为人们的共识。
在学校中深入开展环保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未来的环境保护者,是作为一名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环境教育中,我们不断探索环境教育的新路子,提高环境教育的效率,使学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养成环保习惯。
一、动之以情 增进学生的环保情感
要让学生重视环保,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环保情感,才能让学生自发进行环保活动,自觉树立环保意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充分利用资源 开展环境宣传。促使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增进学生环保情感,我们通过各种途径进行环保宣传活动,比如播放环境惨遭破坏的情景录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当前环境已经受到严重破坏,保护环境已经是迫在眉睫,使学生受到心灵地震撼。邀请环保部门专家到我校开讲座,对当前环境污染、地球变暖等环境破坏的具体事例去激发学生的保护环境热情。二是开展环保主题班会,提高环保意识。通过开展环保主题班队课,增进学生环保情感,渗透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班队课是队员们最喜欢的活动课程之一。在一个民主、融洽的班级小集体里,队员们更能各抒已见,各展才华,在这样的氛围下,展开环保主题活动,往往能使队员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育。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小队、班级,甚至全校师生参与的少先队大队主题活动,让学生加深对环境保护的理解。我们组织全校学生结合6.5 “世界环境日”,开展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主题队会,同学通过收集各种资料,扮演各种角色,通过同学们生动的表演,深刻地揭示了保护我们地球家园的重要性。
三是亲身体验增进环保情感。我们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到周围去观察体验环境的变化,如让学生到周围河流去观察,使学生了解原来清澈的溪流已经浑浊不堪,甚至变成了臭水沟,从而激发起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晓之以理 树立学生的环保意识
1、充分利用学科资源、渗透环境教育
课堂是开展环保教育的重要阵地。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王红旗教授认为:“环境教育是涉及各科教育渗透性的综合体”。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危机的教育,就是要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树立新型的自然观。要让学生们清楚地认识到:人也是一种动物,是自然过程的一部分,是地球进化运动的产物。从生物种群的角度看,人与其他生物之间是完全平等的,任何生命都具有同样的尊严和同样的价值。人与自然之间应当是和谐平等的关系,而不应当是掠夺和被掠夺的关系,更不应当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人类必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必须转变观念,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惟有此举,才能拯救地球,才能继续人类的自身发展。
教师是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力量。在进行“环保”教育中,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师要不断学习,了解当前世界三大社会问题之一是保护环境。了解当前对环境保护的几大问题:如保护水源、保护森林、保护生态平衡、净化空气„„不断提高认识,增长知识。有机地与日常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将环保意识的培养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以加强品德教育促进环保意识的提高。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深入研究,善于发现,灵活渗透的原则。如《水在自然界的循环》一课,教师在讲解过程中,适时地渗透环保的知识,如地球上水的总量,淡水的总量,可用淡水的总量,我国人均可用淡水的总量,水体污染的状况,家乡水资源情况和受污染的程度等等,一串串的数字,活生生的例子,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环保教育跨学科的特征,它可以将教育内容化整为零地渗透到各学科中,使同学们在各学科学习中获得相应的环境知识、技能和情感。如在语文教学中,在教授《桂林山水》一课时,我们就可以渗透环境教育。问一问学生,为什么漓江的水那么清?与我们身边的水进行一下比较,为什么我们家乡原本清澈的河流现在变得这么黑?我们应该怎么办?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二、开展主题活动,加深环保意识
三、导之以行 培养学生的环保习惯
为配合学校参加“市级绿色学校”的评比,我们少先队也开展了一系列的绿色环保活动,通过组建“手拉手地球村”进行废品回收、环境保护知识讲座、环境保护主题队会、各班开展的护绿活动、环境保护黑板报比赛等等,使学生明白保持环境整洁、维护生态环境平衡人人有责,并逐步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同学们还走上街头及社区,向周围的同学及家长们宣传环保的意义,号召大家“从我、从现在、从身边、从小事做起”,大家一起来支持并积极参与城市绿化建设,共同为无锡争创全国园林城市作贡献,使大家个个成为“环保小公民”,人人争当绿化保卫者,用自己的双手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增添新的色彩。这些活动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科技实践活动为突破口, 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活动在校园内外蓬勃开展,达到大家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地球。
三、家校结合,强化环保意识
在学生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中,也可以开展环境教育。比如,结合植树节,教育学生懂得植树的意义,树木和人类是朋友,没有树木和森林,水土就会流失,土地就要沙漠化,人类就会死亡!也可以请一些专家、学者到学校作一些专题报告,让学生知道并了解目前世界生态危机的基本状况。可以通过组织看录像、看电视、读报纸和读文章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加强生态环境的宣传和教育,加强他们的生态危机意识。总之,要在学生的文化生活中,营造一个热爱大自然的“绿色”文化氛围,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从我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共同成为绿色和平的使者!学生的环保教育,学校是主渠道,但每个家庭、各个社区或部门单位也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只有各方面协同努力,学校的环保教育成果才能巩固,即实现环保意识真正、持久地深入学生的心理。
学生的启蒙教育在家庭,家长的任何点滴环保活动和教育都能给子女留下最初的环保意识,如不在公共场所吐痰、乱扔纸屑,不使用含磷洗衣粉,节约用水,不食用青蛙、蛇等野生动物,教育自己的孩子不攀折小树,不随便摘花,不践踏草坪等等。如果再经学校的积极引导,学生很可能成为环保的积极分子。
环保教育也需要全民参与,通过环保、新闻媒介、居民社区及执法等各单
位有关环保的组织、宣传和执法活动,才能全面提高社会全员的环保意识,并有实际行动。如现在环保部门、居民社区及新闻媒介等在每年的“世界环境日”、“全国植树周”等特殊活动日开展集中宣传、组织活动及对违法行为的暴光和严格执法等。随着全民环保素质的提高,全社会有了重视环保、积极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才能更好地感染和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总之,我认为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环保教育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提高整个民族的环保意识,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从娃娃抓起,让环保意识注入每个孩子的心灵。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保护我们的家园!
第三篇: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纵观当前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正是学习的启蒙阶段。此时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因素的制约,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低落的情绪,对美术课堂上的创作缺乏了解。这些,使得本应充满活力的艺术学科在孩子面前变得黯然失色。那么,如何克服这种求知的浮躁,让他们爱上这个课堂,使得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下一代。
一、为学生创设创新的氛围
在人类所有活动中,最能体现创造性的莫过于艺术了,而艺术种类中的美术教学对促进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有其独到的功效。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常常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创新的活动,通过师生的双
边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鼓励其创造性的完成作业。在美术课上,我不以师者自居,俯下身子放下架子,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时时为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美术课上让学生畅所欲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个性,在绘画示范时,我从不让学生跟着老师一笔一画的画,不要求学生作品必须与示范作品一模一样,学生有创新的地方,我会及时的表扬、鼓励,展示他们的作品,这样学生处于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情绪愉快、观察灵敏、能通过作品较完全的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发展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小学阶段的孩子,往往喜欢异想天开,有的想法甚至有些离奇:弯弯的月亮挂在天上,孩子可以幻想在月亮上挂秋千摇荡;蝴蝶纷飞扑向孩子身上,说明我比花儿更美;不同国家的儿童可以用
纸筒互相“打电话”。在成人看来似乎“荒诞不经”,对儿童说来,正是奥妙所在。因此,要指导儿童画,就要去发掘他们这种儿童审美的奥妙。小学阶段儿童对艺术偶像是很崇拜的。我顺其童心,充分利用艺术偶像的力量为教学服务。学生都很喜欢齐白石的画,他们说,一只小鸡,一对小虾,在其笔下都特别的有趣。《古诗配画》一课中,我便抓住这一点来启发学生大胆合理地想象:“齐白石爷爷曾经画过这样的一幅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意思是说,青蛙的声音从十里山泉里传出来。大家知道,山呀,水呀,人呀,物呀,都好体现。这声音要画出来可就麻烦了。”我先让学生去思考议论,而后讲述齐白石爷爷是这样体现的:几只小蝌蚪从山泉里流出来。听到这里,学生己是恍然大悟了。只要教师潜心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运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恰到好处地为学生大胆想象提供催化与导向,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绘画想象能力。
三、用信心架起成功创新的桥梁
我们在指导儿童创作的过程中,尽量让儿童作为画画的主体,让他们去发现其中的乐趣,画他们最想画的事物,老师只是事先做一些启发式的引导,让儿童自己想象,然后老师再作一些修正式的补充,这样能让他有一种成就感,树立自己的信心,孩子就不再畏难;有了自信,孩子就敢画了,有了自信,孩子就可以描绘自己的生活;有了自信,想象的翅膀就可以自由飞翔,创作出精彩的一幕。
作为学生走上人生之路的启蒙者,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真诚去点亮孩子心灵的苍穹,燃起艺术的火花,使他们在人生的这段行程中,获得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会学”的飞跃,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品质和个性。
第四篇: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余庆县沙堆小学:万从云
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伴随可持续发展战略而产生的教育新模式。在基础学科教学中应努力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诞生的小学科学课程是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领域。小学科学教师应具备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挖掘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素材,并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各种污染物对环境、对人类健康、社会发展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已成为全球人的共同呼声。绿色奥运,就是将环境保护作为奥运设施规划和建设的首要条件。
一、小学生环境意识现状
(1)、小学生的环境意识尚处于低层。环保界对环保意识划分为:关注环境卫生、绿化等身边的具体事,关注环境污染、噪音污染等恶化环境因素的解决和侧重于关注难以逆转的生态环境,包括水资源问题、土地荒漠化问题和生物多样性等三个层次。目前大多数的小学生环境知识较少,他们只是对日常生活型环境问题有所认识,而对环境污染的原因、生态环境的恶化等问题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这表明,他们的环境意识尚处于低层,这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改变现状。
(2)、部分小学生自觉遵守环境道德的主动性不强,环境意识淡薄。他们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正确的环境认识和积极的环境态度,采取与群体一致的行为,这些行为多数体现在破坏生态与污染环境上。
由于学生长期生活在群体环境中,周围人群的言行对个体的影响很大,比如在校园里,看见地面上痰迹斑斑,明明知道不应该随地吐痰,但是为了图方便,趁人不注意,随地吐痰;在脏乱不堪的教室,你会把自己的垃圾自觉送到垃圾桶里吗?大多数人是不会的„„这样的例子很多,他们知道这样做不对,他们还是这样做了,他们不愿意让别人视为异类,他们也不愿意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别人,最后,使我们的社会环境受到了污染。人们对经济利益急功近利的追求,对环境污染没有切实的感受,使得大多数学生对环境问题缺乏深层次的理解,致使学生对身边的环境问题关注较少,很少主动地保护环境,思考环境污染问题。
二、小学生环保意识淡薄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的原因
学校所教与社会现实所表现的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方式。例如,老师教学生要集中处理或带到垃圾堆再扔垃圾,而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给学生的示范却是随地可扔、随手可扔,并不会受到社会谴责或处罚。由此可见,全民环境意识不强,直接影响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进一步削弱了本来就很薄弱、不系统的学校环境教育。
(二)学校教育的原因
缺乏对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正确认识,一些职能部门和有关领导、教师认识不到位。小学的环境教育还没有制度化,没有统一的环境教育教学大纲和教材,缺乏对环境教育应有的重视,甚至有的学校目前还没有开设环境教育课程。小学环境教育缺乏专职教师,大多数教师在环保知识、环境技能和环保法规方面未接受系统的培训,环境教育的师资培训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和机制,师资的缺乏已经影响到了环境教育工作的大范围开展。小学的环保教育与学科教学未能很好结合起来。
(三)家庭原因
家长的一言一行影响着子女,正确的言传身教会起到榜样作用。如果父母做的与学校所教的不一样,则会削弱学校环境教育的效果,甚至还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例如学生在学校接受环保意识教育,而回到家看到的是家长对水、电的浪费,为方便使用一次性用品等。
三、培养小学生环保意识的有效措施
(一)强烈的环保意识是建立在理性认识基础之上,充分挖掘科学教材中能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内容
1、从学科的内容和特点来讲,小学科学课与环保教育有着更多的共性,其内容丰富、知识面广。
(1)道德教育内容。
教材告诉我们,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对废弃物的容纳能力是有限的,对资源的无节制掠夺开采,对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必然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通过破坏环境来侵犯他人的利益,危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必将受
到社会的谴责,从而明确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树立 “保护环境光荣,破坏环境可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新型环境道德观念。
(2)行为教育内容。
要求学生成为大自然的优秀管理员,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讲究环境卫生,节约用水用电,收集废纸废铁,爱护花草树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主动参加环保宣传教育活动,投身于环保事业。
因此,结合小学科学课教学向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比其它学科有着更为有利的条件。
2、充分挖掘其中的环境保护的内容,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有效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科学教材中,反映了环境和环保问题的方方面面,在教学这些内容时,要求教师对知识讲深讲透,同时还要注意适当延伸拓展,达到重点教育的目的。
(1)把科学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
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热、刮风、下雨等现象,特别是经常影响本地的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使学生们知道这些主要是由自然原因产生的环境问题,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课堂上巧妙穿插环保知识渗透环保意识。
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教师不给出固定格式的结论,而是由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搜集、阅读文字资料,实地调查问题现状等学习活动,使学生自己得出恰当的结论。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各种各样,也可能是比较一致的,教师要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但不必统一到教师事先准备的结论上。因为环境问题本来就有多种解答方法,学生在课余到图书馆、阅览室、信息部门去搜集信息、查找资料、调查研究等。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小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也是对学生进行如何利用信息资源来学习和探索的过程。
科学课毕竟不是环保课,教师在教学中切忌一味地单纯宣传环保。教师只能在围绕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的前提下,巧妙的渗透环保内容,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去领悟、体会,自觉地成为环保的宣传者和参与者。
(3)结合实践操作,增加感性知识,深化环保知识的学习。
科学教材安排了大量的与环境教育有关的内容。可以说几乎每个单元都能挖掘出关于环境教育的内容,但这些环境教育的内容,多是以潜在的形式蕴含在科学知识之中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深入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具体内容选准知识点,灵活机动地进行渗透。通过环保内容的渗透,让学生懂得每种动植物都需要一定的生态环境,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尊重生命的多样性和大自然的规律性。让我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永远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清新。使祖国大地生机盎然、繁荣富强。
(二)积极利用目前社会上空前高涨的环保气氛,大力宣传环保的意义。
1、结合环保热点问题激发小学生“学环保、讲环保”的动机。
结合2007年9月,科技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宣部、中国科协、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联合制定的《节能减排全民科技行动方案》。对此类身边深有感受的一些事例,学生既能思考又能理解,不但理解了政府政策导向,而且对有关水文、气候、工农业生产等知识有了较深理解,有效地接受了环境教育。
2、结合有关环境的纪念日,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每年有关环境保护的纪念日有不少,如2月2日世界湿地日;3月9日中国保护母亲河日;3月12日植树节3月22日世界水日等等。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纪念日,有意识、有计划地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如3月 12日植树节,带领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学生实现了参与环境保护的愿望,在劳动中提高了环保意识,也深化了课本上有关知识的学习。6月5日世界环境日,开展保护环境热爱家园等主题的演讲活动,对身边环境问题的调查、研讨认证,得出一些合理的改进措施和方法,再进行广泛宣传,培养他们的全球观念,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投身于环保事业。
3、联系生活实际,强化环保意识。
在我们周围,还有很多破坏环境的事例,如向大海乱丢垃圾,随地吐痰,甚至随地小便,想必我们的学生不可能没见过这些不文明现象,教师都可以把这些插入到课堂中,并展示实地拍摄照片,交流这些现象对人类自身造成的危害,并让他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为环境保护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因此,在科学课中利用教材,有机地将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全员参与与重点辅导相结合,让学生多参与、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从自我做起,成为环保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新能力。综上所述,环境保护教育,只有上下一致,通力合作,从小抓起,从我做起,使每一位社会成员都树立起强烈的环境意识,人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才能创建一个美好的劳动生活环境,才能拥有一个充满生机的地球。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探索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探索
江西省安福县横龙垦殖场子弟学校
杨志明
(通讯地址: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花园小学
邮政编码:523107)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推陈出新”意识,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实践证明,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为以创新精神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学科,我们更应该转变观念,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问题意识
1、凭借疑点,创设问题情境。课文的题目、含义深刻的句子、与众不同的用词及标点、文中人物的特殊行为、奇特的自然现象、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等,都可以成为设境的凭据。如《劳动最有滋味》“劳动是辛苦的,为什么说它最有滋味?”《海上日出》“‘连我也成了光亮的了’是怎么回事?”
2、设疑创境,把握问题时机。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教学《田忌赛马》,课前审题引导质疑:田忌是什么人?他与谁赛马?赛马的经过怎样?谁胜谁负?通读全文后布疑:齐威王的三个等次的马都比田忌的强,可却输了,真是不可思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激发问题矛盾,引导读文探究。课中设疑,引导深入品析:齐威王“夸耀”自己的马,可以说成“夸奖”吗?为什么?课后,改变课文本身的条件,设疑:假如再赛一次,齐威王会赢吗?由浅入深的引 1 导,由易到难的设障,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进问题的氛围中,逐渐悟出问的规律,找到问的途径。
二、提供问题实践,强化问题意识
(一)营造宽松氛围,激发提问兴趣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会异常活跃。教师放下架子,以“先知先觉的朋友”或“服务生”的身份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交流交谈的气氛,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从而乐问善问。
(二)参与提问设计,学会问
发现问题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会从中获得一种成功感和自豪感,激发学习的内动力。学生参与提问设计,教师要做好示范指导工作。
首先,让学生学会问什么。提问有很多种类型,有浅层次的疏通性问题、促进深入思考的深究性问题、品尝表达方式的鉴赏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挖掘课文“空白”处的想象性问题等。如学习《挑山工》伊开始,学生只提出一些疏通性问题,如:①挑山工是什么人?②他们是怎样工作的?③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些工作?我启发他们进一步思考:在这篇课文中,我们还有一些更想知道的问题,如作者与挑山工相遇的经过怎样?挑山工给了他哪些深刻印象?其中哪一点启发最大?作者为什么说这位山民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作者画挑山工有什么用意?并让学生讨论比较这两组问题,哪些问题更能有思考价值。这一讨论,使他们认识到,在促使自己深入思考的地方,应留意重点的词句,选择性地提出问题,养成咬文嚼字、认真推敲的好习惯。
其次,让学生学会怎样问。在好奇兴趣之处可“趣问”,如《小壁虎找妈妈》的“小壁虎爬呀爬,爬了多少天才长出尾巴呢?”难以体会之 2 处可“联问”,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到底是谁在无声地指挥?”联系已学过的关于周总理光辉事迹的课文,深入地问;思维活跃处可“曲问”,如《草船借箭》“假如鲁肃忠主心切,向周瑜告密,诸葛亮该怎么办呢?”课文的“空白”处可“添问”,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当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爆炸即将发生时,董存瑞会在想些什么?”不认同处可“驳问”,如《草船借箭》“诸葛亮明明是设计骗箭,为什么偏偏说‘借箭’呢?”
(三)把握探究点,巧设问
课文的探究点往往是课文的题目、词语、句子,是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关键。
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如《狼牙山五壮士》的题眼“壮”,《鸟的天堂》文末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我的战友丘少云》的“纹丝不动”,《十六年前的回忆》: “‘1948年,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其实作者是忘不了什么?”“那一天发生的事情对作者产生了哪些重大的影响?”“随着事情的发展,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其次在局部中把握。如《十六年前的回忆》,围绕着总探究点,学生找到了“不慌不忙”、“严峻”、“安定”、“沉着”、“瞅了瞅”、“会意”等词语,提出问题:“面对着残暴的敌人,李大钊同志为什么不慌不忙?”“作者为什么用‘严峻’描写人物的表情?”“文中父亲两次‘瞅了瞅我们’含意有什么不同?”“李大钊同志的‘会意’包含着什么?”等等。
立足探究点的质疑,使学生的提问更有目的性,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富有突破性和联系性。
(四)寻找疑惑处,挑战问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永远是“半成品”,教师的讲解也是“半 3 成品”。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提出异议,展开思想的翅膀,在学习中时刻闪现智慧的火花。如学习《落花生》一课,学生敢想敢问:“难道做人就非做像花生一样的人不可吗?”“为什么不能做像苹果、石榴那样的人?”“能不能做既像苹果、石榴,又像花生的人呢?”
现在是知识、信息高度发展的时代,学生不唯书、不唯师的精神更加突出。我们应该保护学生的这种挑战精神,做好引导工作,帮助他们客观地看待问题,强化问题意识。
三、沟通问题联系,深化问题意识
在学生了乐问善思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沟通问题的联系,借助实例,帮助他们回顾、分析、总结提问题的思考过程,经历从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再渗透到实际学习中去的过程,使问题意识在学生内部思维中形成良性循环系统,不断得到深化,从而自我省悟,养成持久的问题思考习惯。
由于内在的学习思维品质长期得到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目光变得敏锐,捕捉信息的能力增强,他们积极探究,合作解决问题。刚学完《鸟的天堂》,学生看着满眼苍翠的校园,便突发奇想:“我们的校园也能变成鸟的天堂吗?”“我们的家乡能否成为人们生活的天堂?”于是,在校园的树上放鸟笼,为鸟儿安家的活动开始了。由于同学们爱鸟护鸟,如今我们学校真的变成了人与鸟儿和谐相处的鸟的天堂。
实践证明,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最终能构建起开放创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真正落实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作者简介:
杨志明,男,中学语文一级教师。1986年毕业于江西省永新师范学校,4 1990年自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毕业。在江西省安福县横龙垦殖场子弟学校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十七年,积累了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担任学校语文教研组长多年,是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和语文学科带头人。有多篇论文参加全国性教育教学论文大赛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