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时间:2019-05-14 14:21: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第一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临沧市耿马县孟定镇罕宏完小

罗小松 内容摘要:

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合作的快乐。合作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越来越成为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素质,所以教师应努力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让他们从小就学会合作、交流和沟通。关键词:

合作学习

合作意识

培养

指导

在当今的社会,各个生活领域、各个层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既要有竞争,又要有合作,社会对人才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有渊博的知识、创新的能力,更重要的要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善于和别人合作的意识。《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相互间的交流合作”。“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利用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形式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小组成员在探究中各有所长、可以互补,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具有与他人合作的精神”。由此可见,在科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成为科学任课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合作学习。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主要体现在: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重结论更重过程;教学应关注人的发展。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过程,既对立又统一,在这对矛盾中,双方都是积极因素,把两者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以学促学,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共振、互动和合作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注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以“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教学,忽略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会交流的重要形式。所谓合作学习并非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学习,合作学习,是指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形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学习的互助性学习组织形式。即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因此,开展合作学习,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精心备课、精心设计问题、科学分组、培养小组的团队意识、制定小组工作规则等等。

二、在科学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合作意识是指: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体现在团结一心,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克服困难,取得成功;体现在科学的分工,“八仙过海,各显其能”,充分挖掘个人的潜力;体现在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体现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探讨、研究科学规律;体现在吃苦在前,争挑重担,勇于负责;体现在开展正确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等。

小学科学教学中,大量的观察、实验、探究都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多给学生讨论、交流和操作的时间,让学生依靠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看哪组相互配合得好,最先找到实验方法,观察到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让各小组介绍经验,成绩不仅仅是因为个人的敏捷,而主要是全体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的努力都将关系到集体的荣誉,关系到竞争的成功与否,认识到每个人都要为小组的成功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教学设计上,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实验过程——观察——记录——分析——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观察,学会讨论交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尊重事实,用事实验证假设猜想的科学态度。如,在“铁生锈与空气有无关系”的实验教学中,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规律及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形式,让学生大胆地作猜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加强方法指导,确保合作顺利。

小学生的个人表现欲极强,而合作意识相对较弱。在合作中,学生难免会发生磨擦,出现沮丧、委屈、气愤等不良的情绪,而造成合作中止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性的进行合作方法上的指导,不断的进行技能上的训练,从而逐步形成一个团结合作良好风气。

1、科学分组。

结合学生的性格、能力、爱好等方面的差异性,科学分组。有的学生活泼,有的学生内向,有的学生能说会道,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在分组时教师要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家庭等因素,小组间尽量减小差异,使其各方面情况相当,特别是成绩方面,尽量使小组之间的竞争公平、合理,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的原则,结合班级、教学内容、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学习。

分组只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分组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意识和技能等)。培养小组成员团队意识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重点。因此,分组之后教师要努力协调好每个组内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

2、明确分工。

在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注意观察,确保小组全体成员都“各司其职”,有自己的分工任务。要保证合作学习的有序高效运行,合理明确的分工是基础。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激发每个人的个人责任,使得每个成员有事可做,对自己负责的那部分任务全力以赴。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的,组员有分工有合作,各尽所能,最终合作达到目标。做到“人人有角色,人人有事做”,切忌个人代替小组。每个小组各设小组长、汇报员、中心发言人、记录员、材料员等,并要求小组成员轮流担当。完成任务后,由汇报员或中心发言人向全班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通过每个角色的不断变化,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特长成为小组不同的角色,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样在活动中有利于学生间的配合,起到相互带动、相互促进的作用。

3、教师指导。

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必须及时了解情况,予以辅导。教师在巡回中,要激发小组成员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指导学生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和记录别人的意见,进行综合、归纳每个人的意见。特别是当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时或是发现小组的“亮点”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让学生敢说、爱说、乐说,在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融入集体之中,个人的奋斗创造才能得到发展。马克思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发展其全面才能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既要有热心,又要有恒心地把这种方法贯穿于科学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只有这样,科学课才能学得活、学得好,收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陈贤琼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式教学培训手册》《小学科学教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之我见》

第二篇:在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小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宿迁市沭阳县华冲实验小学荣利

内容摘要: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从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和发展学生潜力的需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敢于质疑问难,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主动探求,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关键词:问题意识敢问想问会问 善问

什么是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就是在人们认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疑惑、难解的实际问题,从而产生一种困惑、怀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强化个体积极思维,并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倾向,称其为问题意识。

目前,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淡薄,具体表现为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前一种是由于种种教与学的因素影响,学生思维惰性大,问题意识较少或者根本没有,要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就是老师要不断地向他们提出“为什么”,逼迫他们去动脑思考。但这只是为问而问,没有达到唤起学生问题意识的目的。对于后一种学生,他们虽有一定问题却没有显示出来,老师应鼓励他们大胆地去问,大胆地去思考,学生在提问前,老师要给予引导,让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效,有交流性,有探究性。

一、尊重其情感,使学生敢“问”

一位特级教师也曾经说过:“要想使学生喜欢数学,首先就要让学生喜欢你。”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老师的感觉是敬而亲,亲而近,只有心理距离拉近了,才能到达师生互学、平等民主的境界,才能使学生敢于提问,主动参与。因此,在课堂上,我总是努力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相互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用真诚亲切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问题。即使学生提出一些很简单的问题,我都会给予鼓励,尤其对学困生,只要他们能提出问题,就会给予肯定并热情洋溢地表扬,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

一次,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在教学更大的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老师我们认识的几个面积单位为什么只有公顷不加平方呢?就完,我就表扬了这个同学,你观察的真仔细,你真是个爱观察的小朋友,哪个小朋友能解决这个问题,有的小朋友说了,公顷就是公顷,它就不加平方,你记住它不就行了吗?哪来这么多的为什么呀!不能这样的就他,说明他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提出,至少让我们加深了对公顷的认识,不是吗?只要有疑问,就要大胆地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经历了这次事情后,有很多小朋友在课堂上都能大胆地去问了。又一次,在乘法简便计算的练习课上,我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

“25×76×8”,当同学们做完题后,一个平时沉默寡言的同学居然破天荒地举起了手,低声地问:“为什么要将25和8放在一起乘,不按顺序去乘?”虽然这个问题在大多数学生看来非常可笑,但当时我没有笑他,反而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将25和8放在一起乘,因为25和8相乘,得整百数,所以放在一起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也可以提高计算的质量。在我看来,他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在思考,说明他有了很大的进步。从此以后,在数学课上经常能看到他高举的小手,提问的热情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已被激发,自信的风帆已高高的扬起。自信是成功的法宝,相信他正一步步走向成功。

二、激发其兴趣,使学生想 “问”

要使学生勤于提问、想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提问的态度,因此教师对每一位勇于提问的学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他们多角度、多层面地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哪怕是错误的、肤浅的、可笑的问题,教师也要以肯定的态度加以赞扬,给予恰当的评价,这样才能激发他们提问的热情。对于不善于提问的学生,他们一旦提问,教师首先应称赞他们的勇气,然后再帮他们分析;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学生,教师则不要嘲笑讽刺,而应耐心引导;对于提出好问题的学生,教师应鼓励他们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这样,既可增进师生之间融洽的感情,又可激励学生勤于提问。

如:在学习加减混合运算时,先让学生说一说乘坐公交车时的情景,学生会说到有人上车,也有人下车,还有可能是一群人蜂拥而上等,这时老师提问“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很自然地会提出“下了多少人,又上了多少人,车上现在有多少人?”这很自然地引入新课。又如:在学习乘法的简便算法时,我出了这样一组题:28×25、125×24、25×36、56×125。和学生进行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学生都在迅速地计算着,力求能超过我。而当我都准确迅速地判断算出结果时,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纷纷问我:“张老师,为什么您能算得又对又快呢?”他们很想了解其中的奥妙,从而主动地学习了乘法的简便算法。由于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还提出了“56×201”如何简算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提升,创新的潜在意识顿时得到萌发。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会问”。

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对创新学习而言,问题的提出比其被接受更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探索、猜想、发现,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构成一个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在教学“自然数”与“整数”的概念时,先让学生自学课本,再提出自己所不能理解的问题。有一名学生问:“以前零不是自然数,现在为什么是自然数了?”老师立即表扬该同学肯动脑,问题提得好,并适时分析这个问题好在哪里,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提问题。

又如:在一个边长是8分米的正方形中,剪下一个长5分米,宽3分米的长方形,剩下图形的的面积相等吗?剩下图形的周长相等吗?书上出示3种不同的剪法,通过交流、计算得出剩下图形的的面积相等,剩下图形的周长不相等,这时有个学生提问“老师剩下图形的的面积相等,那么剩下图形的周长也应该相等啊?!”我说这个问题提的好,谁知道?谁来说一说,很多学生就

各自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交流、碰撞,得出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这个问题的解决,更加深了学生对面积和周长的认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可以引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从中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其次,设计一些探索性和开发性的问题,为学生积极思维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让每个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发展。如教学乘加应用题时,让学生设计一个旅游方案,准备带哪些东西,准备多少费用。这样开放性的问题,学生学得积极投入,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

四、授其方法,使学生善“问”

1、提供质疑机会

质疑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疑”是创新思维的“火花”,是创新的前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过程,轻结论,教给学生思维和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动大脑参与学习,使学习内容与大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产生同构,激励学生树立创新的自信。例如:在学习混合运算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明想买一台价格为96元的学习机,可小明每月只能节省36元的零用钱,请同学们帮小明计算一下需要攒几个月才能买?大部分学生认为可以用混合运算来解决,有的学生提出也可以用乘法直接计算,(36×2=72(元),36×3=108(元))。问题一提出,同学们议论纷纷,教师及时表扬鼓励。放手让学生自己讨论交流,这样提高了他们释疑的信心,使他们乐于质疑,从而树立起创新的自信。

2、在重点、难点处质疑

重点是学生在学习中必须要掌握的,难点是学生在学习上难以理解的。因此,在重、难点处学生往往会产生疑问。如:在教学“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时,我先给学生复习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想的,口算在遇到乘数末尾有0的算式时,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和另一数相乘,然后在看看因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加上几个0。出示算式2700×8,让学生列竖式计算,在计算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用的是简便算法,我让这样的学生将答案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对他的做法进行质疑。“他这样做,大家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此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提出了非常有价值的问题:“0和0相乘还得0,我们可以把0放在一边,先用0前面的数和7相乘,用线把0和前面的数隔开来计算,最后再在积的末尾加0。” 又如在教学24时记时,先教学学生容易接受的普通记时法,早上8时,中午12时,下午3时,下午4时„„这种记时方法,都叫普通记时法,接着教学24时记时法,早上8时,还用8时表示,中午12时,还用12时表示,下午3时,就要用15时表示,下午4时,就要用16时表示,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这两种记时方法,你能发现什么?有的学生就发现,中午12时以前,记时方法是一样的,也有的学生又发现,中午12时以后,用普通记时法的时间加上12时,就是24时记时法,还有的学生发现,普通记时法要加上表示时间的词语,而24时记时法前面就不需要,这不正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重点、难点吗?对这样的问题我大加赞扬,鼓励学生向提出问题的学生学习。问题提出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学生掌握了24时记时法,明白了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区别,激发了学习兴趣。

问题是智慧的窗口,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我们只有给学生提供学会提问的机会,引导提出问题的能力,教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才会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跃起来,有所发展。正如科学巨人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总是做别人给出的问题的人是走不远的。我们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创设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性的一代人才。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2、《走进新课程》

3、《数学课程标准》

第三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竞争意识

的几点体会

罗旧小学

周福刚

摘要 :未来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我们的教育必须从小就向学生灌输竞争思想,使竞争意识与儿童的成长同步进行。心理学家托伦斯曾做过竞争条件下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实验,结果表明,每个年级的学生在思维灵活性、清晰性和流畅性等方面都远远优于非竞争条件下的情况。我们的竞赛活动正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竞争的机会,它能极大地激发同学们奋发向上的精神,培养他们追求真理和克服困难、百折不挠的思想品质。

关键词:小学 数学 竞争意识 培养

一、竞争的概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学实践证明竞争可以让学生产生这种状态。什么是竞争呢?教育心理学认为:竞争是指为了同一个目标展开争夺,促使某种只利于自己的结果获得实现的过程。

二、竞赛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小学数学教学结构应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个体系应该是:数学学科课--数学活动课--数学兴趣课--数学竞赛活动。它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基础向高深延申,从而构成一个坚实的宝塔结构,其中的竞赛活动就是这个宝塔的塔顶。在这一体系中,数学学科课和数学活动课尽管教学的要求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法定的教学内容,都有法定的教学时间,都是面向每一个学生的教学,也就是“下要保底” 的教学;而数学兴趣课和数学竞赛活动则是“上不封顶”的教学。因此,我们的数学竞赛活动应当以数学学科课为基础,以数学活动课为阵地,以数学兴趣课为助推器,它不能脱离课堂教学,也不能自成体系。这样,既保证了全体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知识,提高数学素质,又能促使那些具有数学天赋的学生脱颖而出。可见,好的小数竞赛活动不仅无碍素质教育,而且为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认为,小数竞赛活动是锻炼学生意志,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的几种方式。

1、在数学课上适当采用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学生在竞赛时比平时正常情况下更能投入学习。竞赛时,由于学生有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得第一,得到表扬,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大增强。如在分组教学中学生做练习题目时我就让最先完成的那个同学在自己组的小黑板上展示自己的题目。

如做简便运算:

168-52-48 125×88 1300÷25÷4 小组内的同学争先恐后的认真做题目,都想上去展示;但是老师又讲了当你认为别人做错了时候有上去更正的权力。有的学生很快做好了,但很又被人更正过来了,有点不好意思,所以在下次做时格外小心认真。还有就是一些学生的字迹不够工整也被别人更正了,下次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2、在单元测试时我也采用了竞赛的形式。

我把一个班的同学都分成了两人一组形成了竞争对手,让成绩和能力相当的学生组成对手。看哪个同学进步的快,分数较低的那一位同学要值日一个单元,至到下次他考赢了他的对手,再让对手去值 2 日,有些同学边赢了三次很高兴,但第四次考不赢了,他也知道了对手的强劲,又在暗下决心再努力了。

3、在小组内学生的组是让学生成绩作主的。

在单元测试时,我把每次学生的成绩都登记下来,在小组分数最高的那个同学担任小组长。小组长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光荣,很多同学都想当这个小组长。有的同学连任几次,也有同学交替担任形成了一种竞争氛围,还有情况有的同学好不容易和原组长考了一样的分数,他向老师求当小组长,我让他自己和原组长商量,原组长也很大量让给他了,他也很高兴很尽职地工作也更加努力地学习。

4、在平时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的形式和方法很多,还有待我们去发掘。如:如口算题开火车、接龙、看谁算得又队又快、夺小红旗等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通过竞赛活动,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大,学生的参与热情高。

数学能力是儿童超出各科知识之前首先表现来的能力,并极具发展潜力,数学竞赛活动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舞台,使得他们不拘泥课本,突破思维定势,敢于创新,养成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把数学发展潜力转化为现实的数学能力,使那些天资优异的孩子们的才华得以最充分的开发。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是对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部分,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需要。通过教学的多样也是提高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以上是我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几点体会请专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教学月刊数学版》

联系方式:电话*** QQ:632272339 3

第四篇:小学科学教学论文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

[摘要]传统的课堂上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有效途径。本 论文 主要探讨了在小学 科学 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几点策略。

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部分教师的教学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些教师担心学生的提问会影响教学进度,为了按照教学时数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只按照事先设计好的问题进行教学,严重约束了学生的问题意识的 发展。基于此,文章以下提出了几点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教学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思维等基本能力

科学教学中学生的想象能力是不可缺少的。科学教学中要积极创设学生自主想象的情境,让学生处于自由想象的环境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大胆地进行联想和想象,同时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自信心和自尊心。例如:学习《地球引力》一课时,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实验等方法使学生知道地球引力的普遍存在;然后,让学生想象对没有地球引力的太空失重现象等。此外,思维的灵活性是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力支持。思维能力是在思考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的,这一过程是别人所代替不了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的思考获取知识,自觉的进行判断思维、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训练,从而达到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教师认真对待学生的问题

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转变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评价学习效果的标准,打破一切以教师领导为中心的束缚,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应注重学生学习科学的主动参与和能动性,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许多学生个体的问题意识淡薄,是由于担心自己的问题会显得无知或者遭到嘲笑等自卑或恐惧因素影响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以认真、和悦的的态度耐心倾听学生的提问,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对于大胆提问有创意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对于问题不明确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对于提出幼稚问题的学生,应在肯定他的勇气的同时,与学生共同分析原因。教师对每位学生提出问题的尊重,会满足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勇气与信心去探究新的问题。

三、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许多学生认为教师在教学已经将教学内容讲清楚了,所以没有任何疑问了。这种现象不是说明教师把知识点已经讲清楚,而是学生不知道怎样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与学会技能,同学要教会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有意识地、系统地、点滴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尝试去解决问题,促进思维的发展。科学教学中有许多结论性内容,如三年级下学期学习植物的生长变化这一章中,在学习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时,要让学生了解“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收集实物或网上信息,共同讨论比较是否不同植物的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在要了解“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包括:水分、温度、氧气和光照”这一节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四个因素,组织小组对四个因素分别作控制实验,检验四种因素对植物萌发的影响,然后小组汇报,让学生主动学习,真正掌握学习的内容的同时更锻炼了思维欲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是课程深入开展的切入点,对这些内容的质疑,会锻炼学生思维能

用心

爱心

专心

力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如学习级四年级上学期融化中的食盐融化这一节时,教学难点是“教学难点:比较食盐、沙、面粉、高锰酸钾、砂糖在水里的变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各种物质融化时变成的微粒大小、水中的分布、是否沉淀、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吗、溶解还是没溶解等方面进行 总结 ,从而掌握教学的难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

四、设计促进学生产生问题意识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有一定困难,需要努力克服,对于学生来说又是力所能及的一种困惑状态。良好的问题情境会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般情况下人们需要维持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一致,若在某种情境下出现与原有观点或信念不一致,人们就会出现认知冲突,产生问题意识,人们就要力求通过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以达到认知协调。在 科学 教学中,通过营造恰当的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前预先设计好问题情境,在教学中通过创设使学生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以此调动学生对新问题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问是课堂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科学课堂中的提问更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科学课堂中最常用的是教师问学生答的提问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使课堂的节奏在教师的调控之下,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并掌握教学内容,但是这种方式容易使学生陷于别动的角色,让学生产生上课只需按老师的提问回答就可以的惰性问题意识。

五、结语

问题意识不仅引导着学生进行科学学习,同时也激发产生学生热爱科学的浓厚兴趣和进行创新活动的热情,也是锻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应注重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用心

爱心

专心 2

第五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小学生对科学课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什么事情都想看一看,摸一摸,对事物外部的、直观的、具体的特征特别敏感。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呢?

一、让学生留心观察,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不仅是他们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他们智力的基础,更是获取知识和经验的重要途径。

在观察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因为良好的习惯是做事的良好开端,比如学生平时在玩时或在校园里、回家的途中,让他们处处留心看看,如周围的植物变化,家养的小动物的成长过程等等,然后再与同学相互交流,慢慢形成观察的习惯。这段时间学了《植物种子》,学生天天观察自己亲手种下的向日葵、绿豆、黄瓜、柿子、辣椒等种子,观察它的变化,并且相互交流观察到的现象,记下了许多观察到的现象,写好观察日记。同时学生在观察的时候,教师要多加指导,让他们边观察边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一个良好的观察习惯就会慢慢的养成。

二、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培养学生感知事物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展开细致的观察。在训练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事物时,不但要去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如何用各种感官进行正确的观察。这就需要有科学的观察方法,这样学生的观察能力就会较好的得到培养和发展。

如,在教学《水是什么样的》这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采用了:“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感觉”的方法来找出水的特征,感知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并且区分了白色与透明的不同,然后再用白酒、白糖水、盐水、牛奶、醋,可乐,再让学生用看、闻、尝的方法来进行区别、比较水与其他液体的不同,让他们动用了各种器官,课堂上气氛十分活跃,积极性也很高。通过不同的感觉器官的判断,找出了各种液体的不同性质,进一步的归纳出了水的性质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这样,观察方法也得到了训练,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动手探究的兴趣,更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明确观察,找准观察的方向

在新课标科学探究里面对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能通过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要求教师在让学生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之前要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告诉学生:“观察不是随意的看,而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感知活动,要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观察对象不同,观察的目标也就不一样,观察的方法步骤也不同。”小学生年龄小,情绪化比较明显,注意力经常被观察事物不相关的事情吸引开,有些同学甚至以为观察就是玩耍,东窜西窜,这里瞧瞧,那里看看,注意力根本不集中。因此,观察前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观察要求,使学生明确观察范围和观察重点。

四、持久观察活动做到实效性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各种事物,能把课堂上学到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验证。这就要求学生积极开展课外科学探究活动,力求让这种活动成为他们乐于从事的经常性的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扩展知识,发展兴趣,锻炼能力,促进和加强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反复的进行训练才能形成,通过科学教学,让学生熟练地掌握科学探究中最基本的观察技能、技巧,用观察帮助学生逐步构建科学概念。

下载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学校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笔者就如何......

    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论文

    批判意识源于自身的主体意识,它是一个人自身主体意识外化的表现,是对自身主体性的肯定与张大,也是对主客体之间关系的力图接近正确的理解与判断。具有批判的头脑和眼光的人往往......

    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论文

    摘要:新课程理念关注人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能力。科学课更不例外,肩负着引导学生从小学科学、用科学及创新能力培养的任务。为此教学中教师就要创设一种民主......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纵观当前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正是学习的启蒙阶段。此时的孩子,由于生理和心理双重因素的制约,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一碰到困难和挫折,便会产生......

    浅谈语文教学中合作意识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合作意识的培养 周润生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改变过于强调接......

    浅谈在小学科学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浅谈在小学科学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甘肃省镇原县新集乡王寨小学蔡兴辉 邮编744507电话:*** 1992年,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口号......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义乌市王宅小学 朱文明 【摘 要】质疑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是培养学生科......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科学学科在能力方面的教学要求之一。从素质教育的目的出发,考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