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个注重、八项工程、两个率先是什么
全面落实“六个注重”,全力实施“八项工程”,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实践。
要把工作着力点凝聚到落实“六个注重”、实施“八项工程”、推进“两个率先”的重大任务上来。
把“八项工程”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系统布局,作为贯彻“六个注重”的主要抓手,作为推进“两个率先”的重大举措,积极创新发展思路,全面展开工作布局,努力使江苏各方面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江苏两个率先
“两个率先”是指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江苏六个注重
注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注重加强自主创新
注重发展现代农业
注重加强文化建设
注重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
注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江苏八项工程
一是转型升级工程。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以创新驱动为主、拉动经济增长以扩大内需为主、未来产业结构以服务经济为主的方向,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坚决打好转变发展方式这场硬仗,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以转变破解制约,以调整寻求出路,以转型培植优势。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带动。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促进三大需求协调拉动。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格局,促进三大区域协调互动。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
二是科技创新工程。
今后五年,要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主攻方向,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创新型企业为重点,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和工作推进力度,努力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三个“翻一番”,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创业投资规模、民营科技企业总数三个“翻两番”,到2015年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要着力抓好“人才”和“投
入”这两个关键环节,突出高端人才引领,全面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突出科技投入支撑,加快构建科技投入多元化机制。
三是农业现代化工程。
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五化”水平,加快构建以现代装备为基础、现代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为特征,劳动生产率高、土地产出率高、综合效益高的现代农业体系,力争到2015年苏南等有条件地方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要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培育现代农民,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四是文化建设工程。
深刻认识文化的独特功能和地位作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发挥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牢固确立宣传思想文化“主战线、主阵地、主力军”地位,更加有力地推动江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文化凝聚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省。要增强思想文化凝聚和引领力,更加重视新时期江苏人的精神建设,共建美好的精神家园。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尽快使文化产业成为江苏的支柱产业。
五是民生幸福工程。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把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硬任务”。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药卫生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六大体系”为保障,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功能。
六是社会管理创新工程。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积极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努力率先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要强化源头治理,做决策、定政策、搞建设、上项目,都要充分考虑对社会稳定可能带来的影响。要健全管理机制,重点完善诉求表达、矛盾排查和预警、矛盾调处、应急管理、社会公共安全管理五项机制。要夯实基层基础,扎实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突出抓好新建社区、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和互联网等管理。
七是生态文明建设工程。
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更大力度落实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铁腕治污、刚性降耗,大规模开展生态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使“生态文明”成为江苏的重要品牌。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资源环境约束形
成的倒逼机制,促进绿色增长。另一方面,要主动顺应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积极打造宜居环境,持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
八是党建工作创新工程。
把党建工作创新纳入“两个率先”的总体布局,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两个率先”提供坚强保证。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为重点,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以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与创新为抓手,率先建成并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第二篇:两个率先、六个注重、八项工程
胡锦涛总书记“六个注重”重要指示精神
“两个率先”和“六个注重”
中央领导同志对江苏发展一直高度关注并寄予厚望。
2003年3月,在召开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他明确提出,江苏“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他要求江苏继往开来,坚持“两个率先”,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2004年“五一”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到江苏作了为时7天的考察工作。总书记充分肯定了江苏的发展特色和发展成就,殷切希望江苏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开拓进取,经过艰苦奋斗,努力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今年3月全国 “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对江苏提出要“注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加强自主创新、注重发展现代农业、注重加强文化建设、注重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注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对江苏工作提出了“六个注重”的明确要求,为江苏推进“两个率先”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从更高标准上赋予江苏“两个率先”新的丰富内涵。
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殷切希望江苏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紧紧扣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坚持“两个率先”,再接再厉,锐意进取,埋头苦干,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江苏充分认识自身在全国发展大局中肩负责任,寻求和把握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在新的起点上推动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江苏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主要精神
认真贯彻“六个注重”
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
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于4月20日至21日在南京举行。全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全面落实“六个注重”,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在新的起点上开创江苏科学发展新局面。
全会指出,中央领导同志对江苏发展一直高度关注并寄予厚望。去年底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我们继往开来,坚持“两个率先”,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今年全国人代会期间,总书记又对江苏工作提出了“六个注重”的明确要求,为我们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勾画了总体框架,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全省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把全省上下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最新要求上来,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生动实践上来。
全会指出,要围绕“四个牢牢把握”,凝聚“四个新共识”:
第一,牢牢把握江苏发展的新起点新目标,进一步凝聚继往开来、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新共识。“两个率先”是江苏本世纪头二十年发展的总定位,是全省改革发展的主旋律,是引领人民群众开拓奋进的一面旗帜。今后五年,是加快推进“两个率先”的关键期,也是江苏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我们要充分认清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坚持“两个率先”目标不动摇,再接再厉、锐意进取,做到不自满、不懈怠、不折腾,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开拓创新的举措,加快推进“两个率先”,确保2015年全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为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第二,牢牢把握“两个率先”的新内涵新标准,进一步凝聚走科学发展之路、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共识。今后五年推进的“两个率先”,标准更高,内涵更丰富,要求更全面,主要体现为“五个更”:发展更科学,社会更和谐,文化更繁荣,生态更文明,人民更幸福。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两个率先”的新内涵新标准,突出“十二五”发展的主题主线,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开辟“两个率先”实践的新境界。
第三,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进一步凝聚抢抓战略机遇期、再创黄金发展期的新共识。要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率先发展更好地统一起来,深入实施六大战略,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善于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立足创新驱动促进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努力做到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发展速度都走在全国前列。
第四,牢牢把握增进人民幸福是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根本目的,进一步凝聚以人为本、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新共识。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把增进人民幸福贯穿于“两个率先”全过程,以加快发展夯实人民幸福的物质基础,以民生需求倒逼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管理创新,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全会强调,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生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工作的大局。各地、各部门都要在这个大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紧密结合自身实际,依照“两个率先”的新内涵新标准,明确新的要求,查找薄弱环节,谋划思路举措,展开工作布局。要认真借鉴国际和兄弟省市的经验,抓紧研究制定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科学引领“第二个率先”新实践。要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当好“第二个率先”的先行军,为全省探索路子、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全会指出,全面落实“六个注重”新要求,必须抓住关键环节,突出工作重点,以新思路、新举措实现新目标、新任务,努力使江苏各方面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十二五”期间全省要重点实施“八项工程”:
一是转型升级工程。按照经济社会发展以创新驱动为主、拉动经济增长以扩大内需为主、未来产业结构以服务经济为主的方向,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坚决打好转变发展方式这场硬仗,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以转变破解制约,以调整寻求出路,以转型培植优势。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带动。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促进三大需求协调拉动。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格局,促进三大区域协调互动。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
二是科技创新工程。今后五年,要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主攻方向,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创新型企业为重点,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和工作推进力度,努力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三个“翻一番”,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创业投资规模、民营科技企业总数三个“翻两番”,到2015年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要着力抓好“人才”和“投入”这两个关键环节,突出高端人才引领,全面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突出科技投入支撑,加快构建科技投入多元化机制。
三是农业现代化工程。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五化”水平,加快构建以现代装备为基础、现代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为特征,劳动生产率高、土地
产出率高、综合效益高的现代农业体系,力争到2015年苏南等有条件地方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要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培育现代农民,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四是文化建设工程。深刻认识文化的独特功能和地位作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发挥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牢固确立宣传思想文化“主战线、主阵地、主力军”地位,更加有力地推动江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文化凝聚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省。要增强思想文化凝聚和引领力,更加重视新时期江苏人的精神建设,共建美好的精神家园。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尽快使文化产业成为江苏的支柱产业。
五是民生幸福工程。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把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硬任务”。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药卫生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六大体系”为保障,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功能。
六是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积极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努力率先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要强化源头治理,做决策、定政策、搞建设、上项目,都要充分考虑对社会稳定可能带来的影响。要健全管理机制,重点完善诉求表达、矛盾排查和预警、矛盾调处、应急管理、社会公共安全管理五项机制。要夯实基层基础,扎实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突出抓好新建社区、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和互联网等管理。
七是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更大力度落实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铁腕治污、刚性降耗,大规模开展生态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使“生态文明”成为江苏的重要品牌。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资源环境约束形成的倒逼机制,促进绿色增长。另一方面,要主动顺应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积极打造宜居环境,持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
八是党建工作创新工程。把党建工作创新纳入“两个率先”的总体布局,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
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两个率先”提供坚强保证。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为重点,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以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与创新为抓手,率先建成并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全会指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依靠人民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新胜利。在江苏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解放和幸福,前赴后继,不懈奋斗。进入新时期,历届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进,“第一个率先”已呈现出令人鼓舞的现实模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江苏大地展现出无限生机与活力。现在“两,个率先”的接力棒历史地交到了我们手中。我们一定要牢记“两个务必”,切实增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责任感使命感,始终做到居安思危,牢固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以更加主动进取的精神做好各项工作,把“两个率先”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我们一定要不断解放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锐气勇气,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在全社会营造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浓厚氛围。我们一定要坚持求真务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多做少说、崇尚实干,真正把心思放在谋发展上,把精力花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发展业绩。我们一定要紧紧依靠群众,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全省上下的智慧和力量更好凝聚起来,齐心协力推进“两个率先”。
第三篇:六个注重 八项工程
两个率先:
三个发展:一是要强化舆论监督,切实推动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二是要健全长效机制,不断促进地方文化的协调发展。三是要深化教育管理,努力实现管理队伍的全面发展。
四个优先:一是规模优先,优先安排总投资规模和企业注册资金大的项目。二是速度优先,优先安排前期工作成熟,审批手续齐备,资金到账快,开个建设条件比较好的项目。三是质量优先,优先安排已列入江苏省2009重点项目投资计划、世界500强企业、项目能够带动当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项目。四是强度优先,优先安排投资强度高、占地面积小以及选址于国家和省级开发区内的项目。
五在载体:法治江苏、平安江苏、文化江苏、诚信江苏、绿色江苏。六个更加注重:更加注重增强发展协调性;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更加注重改善民生;更加注重扩大人民民主;更加注重文化建设;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
八大工程:
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于4月20日至21日在南京举行。全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重要指示,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动员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牢牢把握主题主线,全面落实“六个注重”,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在新的起点上开创江苏科学发展新局面。
全会由省委常委会主持。省委书记罗志军作了重要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学勇,省委副书记朱善璐,省委常委石泰峰、弘强、李云峰、杨卫泽、杨新力、黄莉新、李小敏在主席台就座。省委委员、候补委员出席会议。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决定》和全会《决议》。
全会指出,中央领导同志对江苏发展一直高度关注并寄予厚望。去年底胡锦涛总书记要求我们继往开来,坚持“两个率先”,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今年全国人代会期间,总书记又对江苏工作提出了“六个注重”的明确要求,为我们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勾画了总体框架,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全省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把全省上下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最新要求上来,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生动实践上来。
全会指出,要围绕“四个牢牢把握”,凝聚“四个新共识”:第一,牢牢把握江苏发展的新起点新目标,进一步凝聚继往开来、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新共识。“两个率先”是江苏本世纪头二十年发展的总定位,是全省改革发展的主旋律,是引领人民群众开拓奋进的一面旗帜。今后五年,是加快推进“两个率先”的关键期,也是江苏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我们要充分认清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坚持“两个率先”目标不动摇,再接再厉、锐意进取,做到不自满、不懈怠、不折腾,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开拓创新的举措,加快推进“两个率先”,确保2015年全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为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第二,牢牢把握“两个率先”的新内涵新标准,进一步凝聚走科学发展之路、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共识。今后五年推进的“两个率先”,标准更高,内涵更丰富,要求更全面,主要体现为“五个更”:发展更科学,社会更和谐,文化更繁荣,生态更文明,人民更幸福。我们一定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两个率先”的新内涵新标准,突出“十二五”发展的主题主线,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开辟“两个率先”实践的新境界。第三,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进一步凝聚抢抓战略机遇期、再创黄金发展期的新共识。要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率先发展更好地统一起来,深入实施六大战略,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善于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立足创新驱动促进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发展,努力做到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发展速度都走在全国前列。第四,牢牢把握增进人民幸福是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根本目的,进一步凝聚以人为本、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新共识。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把增进人民幸福贯穿于“两个率先”全过程,以加快发展夯实人民幸福的物质基础,以民生需求倒逼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管理创新,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全会强调,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生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工作的大局。各地、各部门都要在这个大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紧密结合自身实际,依照“两个率先”的新内涵新标准,明确新的要求,查找薄弱环节,谋划思路举措,展开工作布局。要认真借鉴国际和兄弟省市的经验,抓紧研究制定全省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科学引领“第二个率先”新实践。要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引导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当好“第二个率先”的先行军,为全省探索路子、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全会指出,全面落实“六个注重”新要求,必须抓住关键环节,突出工作重点,以新思路、新举措实现新目标、新任务,努力使江苏各方面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十二五”期间全省要重点实施“八项工程”:
一是转型升级工程。按照经济社会发展以创新驱动为主、拉动经济增长以扩大内需为主、未来产业结构以服务经济为主的方向,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坚决打好转变发展方式这场硬仗,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以转变破解制约,以调整寻求出路,以转型培植优势。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带动。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促进三大需求协调拉动。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格局,促进三大区域协调互动。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
二是科技创新工程。今后五年,要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主攻方向,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创新型企业为重点,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和工作推进力度,努力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三个“翻一番”,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创业投资规模、民营科技企业总数三个“翻两番”,到2015年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要着力抓好“人才”和“投入”这两个关键环节,突出高端人才引领,全面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突出科技投入支撑,加快构建科技投入多元化机制。
三是农业现代化工程。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五化”水平,加快构建以现代装备为基础、现代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为特征,劳动生产率高、土地产出率高、综合效益高的现代农业体系,力争到2015年苏南等有条件地方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要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培育现代农民,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四是文化建设工程。深刻认识文化的独特功能和地位作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发挥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牢固确立宣传思想文化“主战线、主阵地、主力军”地位,更加有力地推动江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文化凝聚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省。要增强思想文化凝聚和引领力,更加重视新时期江苏人的精神建设,共建美好的精神家园。增强文化发展活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尽快使文化产业成为江苏的支柱产业。
五是民生幸福工程。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把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硬任务”。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药卫生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六大体系”为保障,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功能。
六是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积极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努力率先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要强化源头治理,做决策、定政策、搞建设、上项目,都要充分考虑对社会稳定可能带来的影响。要健全管理机制,重点完善诉求表达、矛盾排查和预警、矛盾调处、应急管理、社会公共安全管理五项机制。要夯实基层基础,扎实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突出抓好新建社区、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和互联网等管理。
七是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更大力度落实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铁腕治污、刚性降耗,大规模开展生态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使“生态文明”成为江苏的重要品牌。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资源环境约束形成的倒逼机制,促进绿色增长。另一方面,要主动顺应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积极打造宜居环境,持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
八是党建工作创新工程。把党建工作创新纳入“两个率先”的总体布局,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两个率先”提供坚强保证。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为重点,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创新基层党建工作。以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与创新为抓手,率先建成并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全会指出,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鲜明地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依靠人民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新胜利。在江苏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解放和幸福,前赴后继,不懈奋斗。进入新时期,历届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进,“第一个率先”已呈现出令人鼓舞的现实模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江苏大地展现出无限生机与活力。现在,“两个率先”的接力棒历史地交到了我们手中。我们一定要牢记“两个务必”,切实增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责任感使命感,始终做到居安思危,牢固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以更加主动进取的精神做好各项工作,把“两个率先”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我们一定要不断解放思想,始终保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锐气勇气,继续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充分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在全社会营造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浓厚氛围。我们一定要坚持求真务实,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多做少说、崇尚实干,真正把心思放在谋发展上,把精力花在干事业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发展业绩。我们一定要紧紧依靠群众,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把全省上下的智慧和力量更好凝聚起来,齐心协力推进“两个率先”。
第四篇:罗志军落实“六个注重”实施“八项工程” 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
罗志军:落实“六个注重”实施“八项工程” 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
党的十七大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每年都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江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继续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在科学发展道路上铸造新辉煌。去年底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调整时,总书记要求我们继往开来,坚持“两个率先”,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今年全国人代会期间,总书记又对江苏工作提出了“六个注重”的明确要求,就是注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加强自主创新,注重发展现代农业,注重加强文化建设,注重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注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高屋建瓴,内涵丰富,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江苏发展的肯定、期待和信任,为我们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勾画了总体框架,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在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中,要围绕“四个牢牢把握”,凝聚“四个新共识”:第一,牢牢把握江苏发展的新起点新目标,进一步凝聚继往开来、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新共识。“两个率先”是江苏本世纪头20年发展的总定位,是全省改革发展的主旋律,是引领人民群众开拓奋进的一面旗帜。今后5年,是加快推进“两个率先”的关键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又要引导苏南等有条件地方不失时机地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第二,牢牢把握“两个率先”的新内涵新标准,进一步凝聚走科学发展之路、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共识。我们今后5年推进的“两个率先”,标准更高,内涵更丰富,要求更全面,主要体现为“五个更”:一是发展更科学,二是社会更和谐,三是文化更繁荣,四是生态更文明,五是人民更幸福。第三,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进一步凝聚抢抓战略机遇期、再创黄金发展期的新共识。第四,牢牢把握增进人民幸福是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的根本目的,进一步凝聚以人为本、创造美好生活的新共识。让全省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是推进“两个率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检验“两个率先”实际成效的评判标准。随着“两个率先”进程的加快推进,人民群众对过上美好生活充满新的期待,我们不仅要继续改善群众的物质生活,而且要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要提高群众的收入水平,而且要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不仅要保障好群众的经济权益,而且要发展好他们的政治权益。“两个率先”能否顺利实现,要靠全省人民共同努力;“两个率先”是否真正实现,要由人民群众说了算。
全面落实“六个注重”新要求,必须抓住关键环节,突出工作重点,以新思路、新举措实现新目标、新任务。“十二五”期间全省要重点实施“八项工程”,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确保“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完成,努力使江苏各方面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一、转型升级工程。江苏正处在经济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然是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要按照经济社会发展以创新驱动为主、拉动经济增长以扩大内需为主、未来产业结构以服务经济为主的方向,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坚决打好转变发展方式这场硬仗。一是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带动。深入实施产业升级“三大计划”,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两手并重”,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统筹并举”,率先建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服务经济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要突出抓好政策落实、载体建设、体制创新,下
更大力气建立现代服务业体系。充分发挥先进制造业对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发展、主导产业高端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实施质量和品牌战略,提升装备和工艺水平,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二是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促进三大需求协调拉动。随着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尤其是发达国家金融危机后增长及消费模式的变化,我们的经济增长由“出口导向”向“内生增长”、由“外需带动”向“内需拉动”转型是必然趋势。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拓展增长空间的战略重点,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继续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有效投入,以投资结构优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高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三是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格局,促进三大区域协调互动。抓住用好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我省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叠加机遇,支持苏南加快经济转型升级,释放更多的辐射带动力;促进苏中加快产业集聚和经济国际化进程,深入实施江海联动开发,尽快融入苏南经济板块;推动苏北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继续推进财政、产业、科技、人才“四项转移”和南北共建开发区,进一步增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针对性,加大“一市一策”的支持力度,确保到2015年苏北地区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沿海开发是我省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最大空间,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要统筹推进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生态保护,重点抓好港口、产业和滩涂开发三大核心任务,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培育新的增长亮点,使沿海地区成为全省发展最快、活力最强的经济增长极。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改革开放是根本动力。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加强改革的统筹设计和整体配套,切实增强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改革成果的普惠性,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财税金融价格体制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转型升级、提升水平。要紧紧抓住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变化的机遇,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推动外贸发展方式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巩固和扩大外贸领域的领先优势;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互动,在加大招商选资、招才引智力度的同时,更大步伐“走出去”,加快培育江苏的跨国公司,更好地利用境外资源、资本、市场、技术和人才;推动各类开发园区“二次创业”,加强资源整合,提升集聚、服务和创新功能,使之成为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的先行区、示范区。
二、科技创新工程。创新驱动是江苏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今后5年,要以发展创新型经济为主攻方向,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创新型企业为重点,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和工作推进力度,努力实现全社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三个“翻一番”,发明专利授权总量、创业投资规模、民营科技企业总数三个“翻两番”,到2015年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要突出抓好“人才”和“投入”这两个关键环节,一是突出高端人才引领,全面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深入推进“十大人才工程”建设,围绕重点产业和科技优先发展领域的需要,大力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以及具有战略眼光、市场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和企业紧缺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强化人才服务体系和创业载体配套建设,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出成果;二是突出科技投入支撑,加快构建科技投入多元化机制,实现政府引导性投入稳步增长,企业主体性投入持续增长、社会多渠道投入大幅增长,尤其要大力推进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积极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促进创业投资、风险投资加速发展,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创新投融资体制。与此同时,要优化区域创新体系的空间布局,高水平建设南京长三角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积极推动苏南自主创新
示范区、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园区建设,打造沿海科技走廊,培育苏中苏北特色创新基地和创新型企业集群,实现苏南创新提升、苏中创新跨越、苏北创新突破。
三、农业现代化工程。江苏既是工业大省,也是农业大省,自然条件优越,科技基础雄厚,农业集约水平高,工业反哺实力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时机成熟、条件具备。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发展现代农业摆到重要位置,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五化”水平,加快构建以现代装备为基础、现代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为特征,劳动生产率高、土地产出率高、综合效益高的现代农业体系,力争到2015年苏南等有条件的地方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2020年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一是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三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三集中”的政策措施。四是加快培育现代农民,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五是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进一步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四、文化建设工程。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构成。要深刻认识文化的独特功能和地位作用,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发挥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牢固确立宣传思想文化“主战线、主阵地、主力军”地位,更加有力地推动江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文化凝聚和引领力强、文化事业和产业强、文化人才队伍强”的文化强省。一是增强思想文化凝聚和引领力。始终把思想文化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促进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交融、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两个率先”宏伟目标凝心聚力,进一步筑牢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二是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完善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措施,推动文化内容形式、生产方式、传播手段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繁荣文化艺术的创作和生产,更多地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向农村延伸、向公众开放,全面建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三是增强文化产业竞争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做大做强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集聚区,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现代传播方式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文化创意等新兴文化业态,尽快使文化产业成为江苏的支柱产业。
五、民生幸福工程。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要把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作为最大的民生实事,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硬任务”。突出农村居民、企业职工、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四个群体”增收,尤其要把农民增收作为重中之重。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和帮扶“五大增收渠道”,以稳定和扩大就业增加工资收入,努力实现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增幅高于GDP增幅、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低收入者收入增幅高于平均收入增幅,确保困难家庭不因物价上涨降低生活水平。要以构建“六大体系”为保障,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功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坚持教育优先投入、优先发展,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完善教育统筹发展机制,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构建就业服务体系,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
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提高统筹层次和实现制度统一等方面迈出新步伐,形成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相衔接的保障网。构建基本医药卫生体系,重点抓好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确保我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构建住房保障体系,更加注重解决“夹心层”住房问题,更加注重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全面实现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有保障、城镇新就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租房有支持、各类棚户和危旧片区改造全覆盖。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路子。
六、社会管理创新工程。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背景下,社会矛盾多发,社会问题凸显,社会风险增大,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极为紧迫。要按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要求,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格局,积极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努力率先建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强化源头治理,减少社会矛盾。做决策、定政策、搞建设、上项目,都要充分考虑可能对社会稳定带来的影响,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实施重大决策、重大项目的必经程序和前置条件,做到有明显不稳定风险的政策不出台、绝大多数群众不支持的项目不立项、劳民伤财的事情坚决不干,切实防止因决策不当引发社会矛盾。二是健全管理机制,化解社会矛盾。重点完善五项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排查和预警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应急管理机制,社会公共安全管理机制。三是夯实基层基础,强化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扎实推进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突出抓好新建社区、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和互联网等管理。推广“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社区管理模式,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2015年全省城乡社区基本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七、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江苏人多地少、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环境承载力低,必须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今后5年,全省各地都要加快向优化环境促进发展转型,更大力度落实环保优先、节约优先方针,铁腕治污、刚性降耗,大规模开展生态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污染持续下降、生态持续改善,使“生态文明”成为江苏的重要品牌。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资源环境约束形成的倒逼机制,促进绿色增长。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和土地管理制度,积极寻求破解环境资源特别是土地硬约束的思路和办法,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着力提高集约发展水平,推动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利用;大力发展低碳技术、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加快构建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严格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千方百计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确保“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另一方面,要主动顺应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积极打造宜居环境。坚持不懈加强生态省和“绿色江苏”建设,大力推进节约型城乡建设,打造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最佳人居环境,持续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
八、党建工作创新工程。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仅是实现“两个率先”的根本保证,也是推进“两个率先”的重要内容。今后5年,江苏要在科学发展上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大力推进党建工作创新是关键。要把党建工作创新纳入“两个率先”的总体布局,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两个率先”提供坚强保证。一是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为重点,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紧紧围绕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
选干部、配班子、聚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突出重品行、重实绩、重民意的鲜明导向,以党委集中换届为契机,切实把那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思路好、能力强、实绩突出的干部推出来,把那些一心为民、敢抓敢管、埋头苦干、不事张扬的干部选出来,把那些不找关系、不跑门子、老实正派的干部用起来。二是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深入推进“科学发展争一流”活动,引导各级党组织全力以赴争科学发展之先,同心同德创社会和谐之优。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创新基层党组织书记选拔方式,创新党组织活动方式,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三是以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与创新为抓手,率先建成并不断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做到体系更完善、监督更有力、治理更有效、作风更扎实、惩处更坚决、干部更廉洁,以反腐倡廉工作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在江苏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人民的解放和幸福,前赴后继,不懈奋斗,无数革命先烈献出了宝贵生命。进入新时期,历届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进,“第一个率先”已呈现出令人鼓舞的现实模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江苏大地展现出无限生机与活力。现在,“两个率先”的接力棒历史地交到了我们手中。我们正在推进的“两个率先”,是改革开放以来富民强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是革命先辈矢志不移、实现国家富强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抚今追昔,我们深感肩负的使命光荣而重大;展望未来,我们对如期实现“两个率先”充满信心。
新的前进号角已经吹响,新的伟大征程催人奋进。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坚定不移朝着“两个率先”目标迈进,在新的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谱写创造江苏更加美好明天的新篇章!
第五篇:学习两个率先心得体会
“两个率先”学习心得体会
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地区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是扩大地区经济总量,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的根本性措施;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迫切要求;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途径。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地区化,事关未来发展的全局。今年年初,地委、行署审时度势,结合实际,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进一步加快工业化、城地区化“两化”进程,全力推动地区经济跨越发展的工作思路,走活了一盘地区城乡持续、统筹、和谐发展之棋。
一、加快工业化、城地区化进程,必须把握规律、认识区情 把加快推进工业化、城地区化进程、实施“五大”对接,作为地区“十五”、“十一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工作重点、战略重点,这是经济发展规律决定的,是工业化、城地区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发展要求决定的。纵观世界各国工业化的历程,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业份额的下降,必然出现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的城地区化进程。所以,加快工业化、城地区化进程,采取就业转换方式来吸收农村人口,才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而且从发展条件看,我们面临着极好的历史机遇,可以说,时机已经成熟,条件基本具备。
一是经过建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地区经济实力增强,工业经济、城镇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以及初具规模的城镇体系。民营企业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地区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建成了一批在全地区规模较大的工业园区,这为加快地区工业化、城地区化进程奠定了物质基础。二是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开放型经济有了新的发展,社会主义地区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为推进地区工业化、城地区化创造了良好的体制环境。三是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推进工业化、城地区化的经验,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地区场、两种资源,加快地区工业化、城地区化进程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四是地区境内石油、天然气和沙砾等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水资源充裕,可满足工业生产及城区居民生活需要;盛产小麦、棉花、大豆、玉米以及林果、蔬菜等多种农副产品。
二、加快工业化、城地区化进程,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近年来,我们在推进工业化、城地区化过程中,始终坚持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以地区场为导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与创新为支撑,发挥优势,突出重点,用现代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提高质量和效益,实现产业优化升级;重点发展区城,加快发展中心镇,壮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推进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是以农民增收为重点,在以工促农上求突破。着力于以工促农,实现工农良性互动,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方针,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坚持以抓工业的思维抓农业。地区实现了“稳粮、扩经、增产、增收”的目标;进一步扩大了肉牛、奶牛、波尔山羊、冬枣、有机蔬菜、南美白对虾等特色种养业规模,畜牧、林果、蔬菜、水产四大主导产业迈出新步伐。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劳务输出,积极做好减少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文章,更多的农民转向非农产业,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农民收入。二是以大项目建设为重点,在培植支柱产业上求突破。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没有大项目的支撑就没有工业化的大推进。
近年来,我们按照“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抓投入”的思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工业强区步伐。全面落实培优扶强的各项政策措施,培育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努力推动企业上规模上水平,特别是抓住重点项目建设不放松,实行区级领导干部包保责任制,盯上靠上,定期检查、督促,搞好协调、服务,帮助解决问题,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三是以园区建设为重点,在搭建发展平台上求突破。牢牢抓住“工业兴区,项目带动”战略不放松,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优化园区综合环境,膨胀园区规模,建成了一批在全地区规模较大的工业园区。今年,我们以实施“五大对接”工程为契机,继续举地区之力,以更大的气魄、超常的措施,更快更好地推进工业园区建设。采取招商引资、向上争取和将生活用地、商业设施、广告权推向地区场等多种办法,广开筹融资渠道,继续保持园区投入高强度、建设快速度的良好势头,高标准配套路网、水、电、燃气、通讯、路灯、绿化、美化等工程。赋予园区管委会更灵活的经济管理和相关的行政管理权,进一步充实园区管理力量,对园区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进一步开阔思路,健全完善“封闭式管理、开放式经营、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等制度,坚决把一切有碍园区发展的行为拒之门外。创新园区服务方式,对所有入园项目,实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服务,全程代办,创造一个优质、便捷的服务环境,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凝聚力。四是以新城区建设为重点,在提升城地区竞争力上求突破。城市是一个地区竞争力水平的综合体现,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地区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形态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工业化的空间依托。我们紧紧抓住区城东进、西拓、南优、北上的机遇,牢固树立扩张城地区就是扩张经济的新观念,把城地区作为最大的产业来发展、最大的资本来经营、最大的增长点来培植,加快地区经济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