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散装储藏偏高水分玉米的方法-论文

时间:2019-05-14 06:13: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讨散装储藏偏高水分玉米的方法-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讨散装储藏偏高水分玉米的方法-论文》。

第一篇:探讨散装储藏偏高水分玉米的方法-论文

探讨散装储藏偏高水分玉米的方法

摘 要: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本文结合其原始含水量高,成熟不均匀,脱粒时易损伤,破损粒较多;胚大、生理活性强,胚的吸湿性强;胚部脂肪含量高,易酸败;易霉变;储藏难度大的特点。将以往散装偏高水分玉米的实际储藏经验,作简单介绍,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玉米;偏高水分;储藏

1、前言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由于玉米存在如下特征:原始含水量高,成熟不均匀,脱粒时易损伤,破损粒较多;胚大、生理活性强,胚的吸湿性强;胚部脂肪含量高,易酸败;胚部带菌量大,容易霉变等特点。大大增加了其长期储藏的难度。

广西地处亚热带,春季温暖潮湿;夏季高温多雨;秋季昼夜温差大;冬季无霜期长,这些自然条件都不利偏高水分的玉米储藏。2007年,广西柳州国家粮食储备库成功地保管了一批水分偏高的玉米,结合以往实际储藏工作经验,现将散装储藏偏高水分玉米的方法总结如下,与大家共同探讨。

2、入库前准备工作

2.1、仓房的准备

选择空气干燥、通风条件良好、且密闭性能好,并配有齐全的电子测温

系统和机械通风设备的仓房。除此之外,仓房内合理排布通风道,注意消除通风死角(通风死角多指仓内四个墙角)。处理通风死角的通风问题,只需在四个角内各预埋与粮堆高度一致、开有小孔的塑料管,管底用谷壳加以固定。

2.2、入库机械设备的准备

为确保通风效果,玉米入仓时应需配备输送带、滚筒等清理设备,风选设备以便分离出小杂、轻杂、大杂,以减少自动分级.3、入库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1、进库

入库前应严格把住玉米的质量。必须严格检查,做到眼看、手模、扦样化验相结合。发现有问题的玉米不准进仓,对检查合格的,应尽快进仓。特别是3月至5月期间,由于此时正逢南方梅雨季节,阴雨天气较多,气温已高达20℃左右,空气湿度大,而北方正处气温10℃左右的低温天气,这就造成了由北方采购回的玉米,易结露、发热,就要求尽快合理进仓,尽量减少玉米暴露在湿热空气中,以防结露、发热。

3.2、入库堆放要求

散装玉米入库时,每次粮堆不宜过高。以减少粮食的自动分级而造成的杂质聚集,影响通风散气。玉米入库时要做到边入仓边平整粮面,并加强入仓粮食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特别是杂质聚集处,因杂质聚集处通风性能差,易引起湿热气体聚集,引起发热。因此,在入仓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杂质聚集部位,并在满仓后加强这些部位检查。

4、玉米满仓后的管理

满仓后,可利用环流熏蒸系统均衡整仓粮食温度。此时,要加强对粮食的检查力度。一般散装玉米发热现象多发生在离表层20cm到100cm处,特别是杂质多的地方,由于玉米胚大,呼吸旺盛,湿热气体易集中在杂质大、特别是细杂多、通气不畅部位。此时若发现发热现象应及时打探管,将湿热气体排出粮堆。

玉米大多在靠墙边和四角的表层易发生生霉、“点翠”现象。通常我们通过手模、脚踩、牙咬、眼看、鼻闻等方法来观察玉米的散落性、色泽、气味从而判断其有无异常变化。当玉米出现发热先兆时,会出现色泽较鲜;手摸有湿润感、散落性差;牙咬软绵、略带甜味等特征。一般情况下,水分不均匀引起的发热为窝状现象,当发现粮堆异常时,用深层扦样器检查确定发热点和发热范围:面积、范围小时,可以用单管风机将湿热气体吸出,并采用密闭环流熏蒸法熏蒸,加大ALP用药量(12g/m3左右)。严重部位增加埋入用布袋分装的ALP药袋的数量;如果出现异常点多,面积大,层深,发热严重时,应采用谷物冷却整仓降温处理法。散装玉米应经常翻动表层,特别是靠墙处及四角,从而起到减少发霉,“点翠”现象的作用。

5、跨季节储藏玉米

长期储藏玉米经过夏季进入秋、冬季时,由于粮食呼吸作用,会产生粮温高于外温的现象。粮堆内温度较大,如果不及时把湿热的气体排出仓外,很容易产生结露现象,引起粮堆发热,生霉。此时,应当把握通风时机,消除露点温差尤为重要,据有关资料介绍:粮食水分13.0%,结露湿度7℃-8℃;粮食水分14%,结露温差6℃-7℃。也就是说粮食水分愈高,可能发生结露的温差愈小,反之水分愈低,可能发生结露的温差就较大。结合广西地区10月、11月降水少,空气湿度小,昼热夜凉的特点,此时应在夜间进行第一阶段的机械通风降温、降湿。当粮温与外界温差小于4℃时,结束第一阶段的通风,与此同时应作好防虫、杀菌工作,如加装防虫网,用DDVP仓外消毒等。当进入12月北方强冷空气来临,应及时进行第二阶段通风,此时由于低温干燥天气时间较长,采用间歇式通风方式,即可以节约能源又可以达到通风降温、降湿效果。据实践证明,此操作方法可使玉米水分降到13.5%含量以下,粮温降到15℃以下,达到安全跨季节储藏的要求。

6、结果与分析

经过实践和摸索,现将散装储藏偏高水分玉米所得,(1)、合理布置风道,使之起到利于通风降温、降湿的作用。从而确保谷物冷却能安全跨季节储藏。

(2)、要防止、减少杂质自动分级,特别细杂聚堆,从而减少局部发热现象的发生。

(3)、高水分玉米进满仓后应及时密闭施药,及时抑制粮食呼吸。杜绝粮温上升时再施药,以免其效果不佳。

(4)、粮堆高度密闭,保持PH3有效浓度,抑制粮食呼吸,杀灭粮食微生物,是保管偏高水分玉米的重要措施。

问题讨论:

当前保管偏高水分玉米,处于摸索阶段。用高ALP来保管,其用药量为多少,有待进一步探索,验证。

第二篇:商场超市食品储藏。散装食品销售制度

二零一三年保德县嘉源超市食品贮存和销

售散装食品标签标注管理制度

第一条 为保证食品安全,规范食品标签标注,防止质量欺诈,保护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标识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食品批发和大中型超市经营者应当具有与所经营的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食品贮存场所,保持该场所环境整洁,并与有毒、有害场所以及其他污染源保持规定的距离。

第三条 食品批发和大中型超市经营者应当做到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安全、无害,保持清洁,防止食品污染,并符合保证食品安全所需的温度等特殊要求,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

第四条 食品批发和大中型超市经营者贮存散装食品,应当在贮存位置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第五条 食品批发和大中型超市经营者销售散装食品,应当在散装食品的容器、外包装上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经营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第六条 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标明下列事项:

(一)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

(二)成分或者配料表;

(三)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四)保质期;

(五)产品标准代号;

(六)贮存条件;

(七)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

(八)生产许可证编号;

(九)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必须标明的其他事项。

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其标签还应当标明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

第七条 食品添加剂应当有标签、说明书和包装。标签、说明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并在标签上载明“食品添加剂”字样:

(一)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

(二)成分或者配料表;

(三)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四)保质期;

(五)产品标准代号;

(六)贮存条件;

(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用量、使用方法;

(八)生产许可证编号;

(九)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必须标明的其他事项。

第八条 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食品标签的警示标志、警示说明或者注意事项的要求,销售预包装食品。

第三篇:粮食安全储藏水分控制指标的创新与发展

粮食安全储藏水分控制指标的创新与发展

摘 要:本文通过引用相关理论成果、最新研究进展、典型成功案例,论述了粮食安全水分定义内涵的变革、偏高水分粮食概念的创新、安全水分理论的发展、安全储藏水分控制指标的突破以及配套技术的集成创新,从侧面印证了从观念创新、理论创新到技术创新的一个较为完整的创新过程,希望对我国粮食仓储科技和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行为有所借鉴。

关键词:粮食储藏,安全水分,生态储粮,创新 安全水分概念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创新

在粮油储藏学中,将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可使粮食处于安全储藏状态所对应的水分数值,称作粮食的“安全水分”。对粮食储藏而言,安全水分无疑是最重要、最可靠的水分界限。在储粮实践中,粮食水分只要控制在安全水分值以内,统称为“安全粮”,在正常情况下,一年四季均处在稳定的储藏状态中,可长期安全储藏;当粮食水分含量高于安全水分值时,即称为“高水分粮”,其生命活动极其旺盛,容易引起发热、霉变等储粮隐患,甚至造成坏粮事故。

从安全水分概念的定义中,我们可明确得知:安全水分与温度范围是密切相关,它是建立在温度、水分对储粮安全性影响联合作用基础上的。事实上,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粮食的安全水分值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这种安全水分值是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随温度变化着的临时性的安全水分值很难直接应用于储粮实践之中,为此,国内储藏专家在总结大量试验结果和实践经验,以及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般禾谷类粮食的安全水分是以温度为0℃时、水分安全值18%为基点,在0~30℃的温度范围内,温度每升高5℃,安全水分降低1%”的经验规律,用于指导储藏过程中对粮食水分的选择和控制。

众所周知,粮食储藏温度始终会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特别是对于需要进行长期储备(泛指储藏时间超过1年的储备)的粮食,若按上述经验规律,会因一年四季环境温度的变化,造成不同时期对应着不同的安全水分值。若依此在季节变换或温度变化时适时调整粮食水分,显然是很难操作,也不符合粮食仓储的工作实际。在综合考虑了影响粮食长期储藏安全性的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最终将粮食需要过夏这个关键因素作为重点考虑对象,并以次作为确定粮食安全水分值的主要前提。在原商业部1987年10月颁布试行并 实施至今的《粮油储藏技术规范》的“粮油储藏质量标准”条款中,特别在“按水分量划分储粮等级”的说明中,除明确了“粮食水分超过安全水分标准”的称为“高水分粮食”以外,还根据粮食水分与储藏环境温度的关系,划分为安全粮食(即“可在当地安全过夏的粮食”)、半安全粮食(即“只能在气温较低季节短期储存,而不能在当地安全过夏的粮食”)和危险粮食(即“极易发热霉变的粮食”)。由于全国各地气候条件不同,各地粮食部门在执行此规范时,均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特别是夏季高温及持续时间),针对不同粮食种类,将其能够安全储藏顺利过夏的水分值,作为当地该粮食种类的安全水分控制指标,并成为本地执行此规范时补充规定中的核心内容,一直沿用至今。部分地区还在补充规定中细化了半安全粮和危险粮的等级标准,将“半安全粮”限定为“超过当地安全水分值0.1%~0.5%,只能在气温较低季节短期储存而不能在当地安全过夏的粮食”;将“危险粮”限定为“超过当地安全水分0.5%~1%,极易发热霉变的粮食”。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粮食仓储企业均按照上述规范和各地相关补充规定,分别采取烘干、晾晒、通风降水等多种粮食干燥措施,将需要长期储备的粮食水分严格控制在当地安全水分标准以下。这种通过降低粮食水分来实现粮食安全的传统储粮方法虽然有效,但同时引起了粮食在储藏2~3年后普遍存在着水分减量损耗过高和品质发生不可恢复性变化的现象,这不仅造成了一定的粮食资源浪费,使粮食仓储企业蒙受了相应的经济损失,而且还降低了粮食的食用品质,限制了粮食的综合利用途径。同时,使我国优质粮食在国内外市场上的供求量、价格和用途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限制。辽宁地区盛产的优质稻米一直享誉日本、东南亚等市场,但因过于注重粮食储存安全而严格控制入仓粮食水分,造成其食用品质明显下降,在上世纪末曾出现过出口量锐减的情况。2000年,日本一家长期采购东北优质稻米的综合贸易公司——日本三菱商事株式会社,明确提出了要在我省寻求一家能够常年稳定供应水分含量在14.5%~15.5%的“辽粳294”优质稻米的合作意向。但由于我省绝大多数储存稻谷的仓储企业因缺乏对所谓的“半安全粮”和“危险粮”常年储备的经验,错过了这一利润丰厚的订单。鉴于此事,我所专门立项开展了《粮食保鲜储藏技术研究》课题,首次将“高于安全水分值0.1~1%的非安全水分稻谷”定义为“偏高水分稻谷”,经过为期1年半的专项研究和实仓试验,证实了在辽宁地区常年储藏偏高水分稻谷的可行性,并先后在鞍山、盘锦地区指导3家优质稻谷储藏及加工企业对水分在14.5%~ 15.5%范围内偏高水分稻谷进行了保鲜储藏。

随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粮食购销市场出现了多元化格局。粮食市场的全面放开,以及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不论是北方还是南方,无论是夏粮还是秋粮,收获后不进行彻底晾晒和整理就直接出售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造成进入市场交易的粮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水分较高情况。这对于必须在规定的4个月轮空期内按时完成轮换计划的中央储备粮承储企业而言,为掌控粮源,将不可避免地大量收购高水分粮,部分承储库即使不具备粮食干燥条件也不得不轮入部分偏高水分粮,即增加了储粮安全度夏的难度,也给安全储粮带来一定影响。鉴于这种情况,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储粮总公司”)于2003年初下发了《关于开展中央储备粮安全储藏水分研究的通知》(中储粮综[2003]34号)文件,要求位于不同储粮生态区域的各分公司组织辖区内的中央储备粮承储企业,通过开展专题研究和实仓试验,合理上调和重新确定中央储备粮安全储藏水分控制指标。按照上述文件精神,在2003年4月~2004年10月期间,我所和中储粮总公司辽宁分公司共同立项开展了《偏高水分粮食安全储藏技术研究开发》课题研究,针对2种仓型(浅圆仓和高大平房仓),选择不同水分段的偏高水分玉米(平均水分在14.4%~14.8%,最高水分达15.3%)和偏高水分稻谷(平均水分在15.2%~15.8%,最高水分达16.9%),分别在辽宁5个典型区域的8个承储库点开展了“经历2个夏季、安全储藏1年以上”的实仓试验,最终证实了在本地区具备良好保温隔热性能的新建大型仓房内,玉米安全储藏水分控制指标上调0.5%、粳稻安全储藏水分控制指标上调0.5%~1%是完全可行的。与此同时,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江苏、安徽、湖北、江西、四川等地的部分中央储备粮承储企业,也开展了不同规模、不同水分、不同粮种的偏高水分粮食储藏实践。大多数中央储备粮承储企业和管理部门一致认为:随着新建仓房储粮性能的提高和储粮新技术的普及,人为调节粮食储存环境的能力大大提高,粮食的安全储存水分完全可以根据储粮环境的改善而合理上调。除华南高温高湿地区外,各地在上报粮食安全水分标准建议时,均在原有当地储粮安全水分标准基础上上调了0.5%,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还将当地粳稻安全储藏水分标准上调了1%。2004年9月,中储粮总公司对各分公司上报的安全储藏水分标准进行了研究分析,组织国内多名储藏专家和仓储管理人员,编制了《中央储备粮安全储存水分及配套储藏技术操作规程(试行)》,分地区、分品种规定了中央储备粮安全储存水分标准,以及 入仓粮食质量条件、储藏技术要求、操作规程和作业管理。2005年1月,该规程以企业标准的形式在中储粮系统内颁布实施,各分公司纷纷组织辖区内具备条件的承储库积极开展偏高水分粮食的安全储藏,部分分公司还制定了涉及偏高水分粮食储藏的《实施细则》、《技术应用要点》等补充规定。为全面验证上述企业标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2005年6月,中储粮总公司专门立项开展了《偏高水分粮食安全储藏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课题,在辽宁、江苏、江西、福建和广西地区的选择典型的中央储备粮直属库开展偏高水分粮食安全储藏示范,并委托我所和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进行技术指导,以促进偏高水分粮食安全储藏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实践表明:合理上调安全储粮水分标准,推广偏高水分粮食安全储藏技术,还是根本上解决粮食产后数量和质量损失明显这一重大技术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家粮食局对此高度重视,特意在“十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产后领域科研项目中,专门设立了《偏高水分玉米、稻谷保质储藏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题研究。在2004年6月至2006年10月的项目执行期间,我所和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除了重点研究开发了适合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偏高水分粮食保质储藏新技术,并在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共建立6个技术集成示范库点以外,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还分别对水分高于原有安全水分标准0.5%、1.0%和1.5%左右的粳稻、籼稻、玉米在15±0.5℃、20±0.5℃、25±0.5℃、30±0.5℃条件下的室内模拟储藏正交实验,获得了12886个实验数据,全面掌握了其品质和微生物变化规律,科学确定了稻谷、玉米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安全储藏适宜水分和储藏期限,为重新科学确定稻谷、玉米安全储藏水分控制指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安全水分相关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最初的粮食的“安全水分”确定是建立在“临界水分”理论基础之上的。在粮油储藏学中明确提出:在影响粮油劣变速度的诸因素中,水分是最主要因素。水分对于粮粒呼吸的重要意义在于,水是粮粒呼吸过程中以及一切生化反应的介质。一般情况下,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粮油籽粒呼吸强度升高,当粮食水分增高到一定数值时,呼吸强度就急剧加强,形成一个明显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对应的粮食含水量称为粮食的“临界水分”。粮粒间隙空气的相对湿度接近或超过75%时,各种粮食的呼吸强度都显著升高。因此,在常温下短期储藏的最高安全水分应相当于75%相对湿度下的粮食水分;储藏 1~3年的粮食,其最高安全水分应降低到对应于65%的相对湿度下的粮食水分;长期储藏或高温度夏的粮食最高含水量则应相当于更低的相对湿度下的粮食水分。由此,“临界水分”理论成为确定粮食的安全储藏水分指标的主要理论基础。随后,“粮食水分的吸附和解吸”研究的深入、“主要粮食平衡水分”的确定和“水分活度”概念的引入,都不同程度地丰富和发展了建立在“临界水分”理论基础上的“粮食安全水分”理论。但是,这个阶段确立的“粮食安全水分”相关理论,都是主要建立在粮油籽粒生理化学、粮油籽粒及粮堆的吸附特性等相对局限的观点之上的,虽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2001年7月至2003年5月期间,在国家粮食局立项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粮食储藏及检测关键技术研究与设备开发”项目中,设立了“不同储粮生态区域粮食储备配套技术优化研究与示范”课题。该课题在国内粮食行业知名学者靳祖训教授的指导下,由南京财经大学宋伟教授牵头、在郑州工程学院(现为河南工业大学)及多家粮食科研院所、地方粮食局的共同参与下,不仅科学划分了我国的7个生态储粮区域,还构建和完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储粮理论体系,编著了《中国粮食储藏生态系统》初稿。可以说,这是近年来我国粮油储藏学科中一项最引人瞩目的理论创新成果。

粮食储藏生态学理论明确指出:粮堆是一个复杂的人工生态体系,在此体系中既有生物成分也有非生物成分,而粮食的储藏稳定性则取决于这些生物、非生物成分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从广义上讲,影响粮食储藏安全性的主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粮食水分、原始质量、储藏温度、气候条件);生物因素(储粮害虫、螨类、微生物、脊椎动物);技术经济因素(仓房条件、设备配置、地理环境);管理因素(人员素质、管理制度)等。这些因素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从狭义上讲,储粮的环境因子(主要指温度、水分、湿度、气体成分等)与和生物因子(主要指粮粒、储粮昆虫、微生物等)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并且相互作用,同时直接影响着储粮稳定性。其中具体涉及粮食水分的观点论述主要有:“温度和水分是影响一切生物生命活动强弱的两个重要生态因子,特别是对呼吸作用的影响更为显著”;“环境湿度对粮食的含水量的变化和粮堆中虫、霉的发生和发展有着显著影响”。由上可以得知,“安全水分”的概念不再只是单一与储藏温度相关联,而且与粮食质量、有害生物、环境条件、仓房条件、设备配置、仓储管理等诸多因素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即是对“粮食安全水分”理论的充实和发展,也昭示 着重新科学确定粮食安全水分标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安全储藏水分控制指标的突破和配套技术的集成创新

近几年来,突破原有粮食安全储藏水分指标进行长期储藏和安全过夏的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的相关报道日渐增多。典型案例有:

2002年,鞍山市第五粮库实现了3000 t水分在14.5%~15.5%范围内的稻谷保鲜储藏,我所承担的《粮食保鲜储藏技术研究》课题顺利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先后获得“辽宁省粮食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和“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2005年)。

2004年,中央储备粮沈阳、大连、台安、朝阳、丹东直属库和辽宁昌图粮食储备库试验仓内共计4.18万t平均水分在14.4%~14.8%之间、最高水分达15.3%的玉米,以及中央储备粮辽阳直属库和盘锦市友谊粮库、大洼新立国家粮食储备库试验仓内共计1.68万t平均水分在15.2%~15.8%之间、最高水分达16.9%,均顺利度过2个夏季并安全储藏19个月,我所协助中储粮辽宁分公司完成了《偏高水分粮食安全储藏技术研究开发》课题研究,并顺利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先后获得“中储粮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和“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2005年)。

2004,中央储备粮常德直属库21号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4300 t平均水分14.6% 的晚籼稻、湖州直属库7号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2089 t平均水分14.8%的晚粳稻、荆州直属库3号和4号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共计约1.24万t平均水分14.2%的晚籼稻、安陆直属库1号老式拱仓内储存的约2000 t平均水分15.3%的晚籼稻、35号和37号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共计约8000 t平均水分14.2%的晚籼稻、新沂直属库18号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2116 t水分为13.5%~14.5%的小麦、山东莒南国家粮食储备库2号和5号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共计9441 t平均水分14.1%的小麦,均实现了安全过夏;中央储备粮吴江直属库6号高大平房仓B廒间内储存的3322 t平均水分15.3%的晚粳稻和湖北沙洋国家粮食储备库15号和16号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共计约1万t平均水分14.0%的晚籼稻,不仅顺利过夏而且安全储藏超过1年。

2005,中央储备粮焦作直属库21号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6999 t平均水分13.5%的小麦、山东省石臼国家粮食储备库内储存的2.3万 t、平均水分为13.5%进口小麦、江苏射阳兴桥国家粮食储备库内储存的5000 t平均水分16.4%的晚粳稻和约1万 t平均水分14.4%中晚籼稻,均实现了安全过夏;湖 北钟祥国家粮食储备库6号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4431 t平均水分15.0%的晚籼稻,不仅顺利过夏而且安全储藏超过1年。

2006年,中央储备粮大石桥直属库6号浅圆仓内储存的7045 t平均水分15%的粳稻、辽阳直属库13号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3655 t平均水分14.5%的玉米、淮安直属库15号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3105 t平均水分14.8%的晚籼稻、上高直属库11号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4673 t平均水分14.6%的晚籼稻、江西万年中申国家粮食储备库4号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4365 t平均水分14.4%的晚籼稻、湖北京山国家粮食储备库16号基建房式仓内储存的3325 t平均水分14.2%的晚籼稻,均顺利过夏并安全储藏超过1年,我所和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共同承担的《偏高水分玉米、稻谷保质储藏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题研究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和国家粮食局共同组织的验收。

2006年~2007年,中央储备辽阳直属库12号高大平房仓内3685 t平均水分15.1%的玉米、淮安直属库17号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2189 t平均水分15.0%的晚籼稻、上高直属库2号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4673 t平均水分14.8%的晚籼稻、邵武直属库037号基建房式仓内储存的2505 t水分14.5%~16.6%的晚籼稻、南宁直属库7号和9号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共计约1.04万 t水分为13.6%~14.8%的玉米,已顺利过夏并已安全储藏了近11个月,我所和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共同承担的中储粮总公司立项的《偏高水分粮食安全储藏技术研究开发与集成示范》项目即将在6月底进行验收。

上述有关突破原有粮食安全储藏水分指标进行长期储藏或安全过夏的案例能够取得成功,实属不易。因为与储藏安全水分粮相比,偏高水分粮食自身的呼吸代谢更剧烈、粮堆内湿热转移更明显,其粮堆的生态环境也更加适合微生物和储粮害虫的滋生和繁衍,在储藏期间极易发生粮食发热、劣变、结露和生霉等严重问题。单一采用现有的常规储粮措施和传统的有虫杀虫、有霉抑霉、发热降温的简单直线思维,是无法有效避免和解决上述问题的发生,必须采取了有别于常规储粮的技术措施和实施工艺,并在解决关键问题上要有所技术创新。

结合我们的研究成果和归纳上述各承储企业的成果经验,实现偏高水分粮食安全储藏,离不开下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集成创新:

(1)温控技术。主要包括自然低温通风降温技术、机械制冷(谷物冷却机和空调)降温技术、低温(准低温)储藏技术、低温缓释均温技术、粮堆隔热压盖保温技术等。(2)湿控技术。主要包括均衡水分通风技术、降水通风技术、排热散湿通风技术、适时通风储藏技术等。

(3)气控技术。主要包括通过密封粮堆实现自然降氧的密闭储藏技术、仓房密闭技术、充CO2或N2气调储粮技术等。

(4)其它干扰技术。主要指抑制储粮害虫繁殖和微生物滋生的防治技术,主要包括局部处理(含局部通风、局部熏蒸、局部挖掘)技术、O3熏蒸技术、PH3熏蒸技术、AIP自然潮解缓释熏蒸和低药剂防护技术等。

上述各项案例的成功,正是通过上述多项能够确保偏高水分粮食实现低温、排湿和缺氧储藏的温控、湿控和气控技术的优化集成,和适时采用熏蒸、局部处理等应急措施,以及对储粮的综合治理及协调管理,才最终实现了偏高水分粮食的安全储藏。

若将此上升到理论,可以总结如下:只有在结合我国不同储粮生态区域内气候特点和储粮条件的基础上,立足于通过对粮食储藏生态主要因子的控制或人为对粮食储藏生态系统的干扰,采用合理的技术设备组合和科学的运行方案,综合运用科学有效、经济实用的温控、湿控和气控集成技术,充分发挥各项技术的应用优势和协调作用,将影响储粮安全的非生物因子(主要指温度、湿度和杂质含量等)控制到有利于偏高水分粮食安全储藏的理想水平,从而有效抑制偏高水分粮食自身呼吸、储粮害虫及微生物滋生和繁衍,保持粮食食用品质,才能最终实现偏高水分的粮食的安全储藏。结束语

面对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粮食仓储企业要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就必须根据中国国情,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我国储粮技术的发展。粮食安全水分定义内涵的变革、偏高水分粮食概念的创新、安全水分理论的发展、安全储藏水分控制指标的突破以及配套技术的集成创新,只是从侧面印证了从观念创新、理论创新到技术创新的一个较为完整的过程。

粮食仓储工作一直是一项管理和科技相结合的综合性工作。中央储备粮承储企业做为我国粮食仓储行业的主力军和排头兵,更应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成熟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自身的优势和能力加以改进与创新,同时积极主动地在观念、理论、制度、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永远保持自身优势地位,为促进我国储粮技术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高大平房仓高水分分层低温储藏可行性报告

高大平房仓高水分稻谷分层储粮方法可行性

一、名词解释

1.高大平房仓

高大平房仓是指跨度不小于21m,堆粮高度不低于6m的平房仓。本公司新建的5万吨稻谷平房仓属于高大平房仓,跨度为24m,堆粮高度为7.5m。

2.高水分粮

按照行业习惯,将高水分粮划分级别,即安全水分为基础,高出0.5%以下的为Ⅰ级,高出0.5%-1%的称为Ⅱ级,高出1%的称为Ⅲ级。其中Ⅰ、Ⅱ级称为偏高水分粮,高出Ⅱ级称为高水分粮。

3.粮仓最高等温线图

粮仓在储存粮食期间,选择粮温20℃、15℃、10℃、5℃、0℃时仓房内粮温曲线图,可直观反映粮仓内哪部分粮食是安全的,为什么安全,如何才能安全。根据禾谷类安全水分和温度的关系,即安全水分是以0℃,水分安全值18%为基点,温度每升高5℃,安全水分降低1%。也就是说0℃等温线就是水分为18%的安全线,20℃等温线就是水分为14%的安全线。例如:

4.湿热扩散

(1)

什么是湿热扩散

堆内水分转移的一种主要形式,与空气对流产生的水分转移往往同时发生、共同作用。

(2)

湿热扩散原因

在粮堆内,粮温较高部位气体中含有的水汽量多、水汽压力大,而低温部位的水汽压力小,于是在粮堆内存在温度梯度的同时也存在蒸汽压梯度;同时粮堆内气体也不是静止的,而是通过对流不停地运动。根据热量传递规律,粮堆内高温处的热量要朝低温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水分转移,粮堆内的水汽也会从高温部位向低温部位移动,结果导致水汽在低温部位聚集。加上粮粒具有较强的吸湿性,使得低温部位的粮食含水量逐渐增加。粮层间的温差值越大,粮堆内的湿热扩散现象越严重。若湿热气体在上升过程中遇到较冷的粮粒或屋面,还会结露凝结。储藏过程中粮食即使处于安全水分或水分一致的情况下,只要粮堆的不同部位间存在温差,仍会发生湿热扩散,使得粮食含水量发生改变!

5.菲克扩散定律

水分在粮堆中的扩散运动符合菲克扩散定律,即通过单位面积的物质扩散速率与截面垂直浓度梯度呈正比。粮堆内水蒸气分压与水蒸气浓度成正比。

6.水蒸气分压

​水蒸气分压力是指湿空气中水蒸气形成的压力。根据道尔顿定律水蒸气分压力与干空气分压力之和等于大气压力。湿空气中,水蒸气单独占有湿空气的容积,并具有与湿空气相同的温度时,所产生的压力,称为水蒸气的分压力,一般常温下大气压中水蒸气分压力所占比例很低,寒冷地区比湿热地区低,冬季比夏季低,但昼夜相差不大。水蒸气分压力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其下降比例比空气压力的比例大。

一定温度的空气的水蒸气含量达到饱和时的水蒸气分压力称为该温度的饱和水蒸气分压力。在某一温度下,湿空气的水蒸气分压力与同一温度下的饱和水蒸气分压力的比值为相对湿度。表示湿空气中水蒸气接近饱和的程度。

空气中水蒸气分压愈大,水分含量就愈高。(附件1)

7.结露和内结露

当粮堆某一粮层的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粮食空隙中所含的水汽量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就开始在粮粒表面凝结成小水滴,这种现象称为储粮结露。

粮堆内存在温差,在空气对流和温热扩散的作用下,易使低温部位湿度增大,产生结露。

二、高水分稻谷分层低温储藏理论分析

高水分粮能够安全储存,关键要看高水分粮在粮仓的什么位置,不同的位置有它的温度变化范围,正如粮仓最高等温线图限定的那样,因此在开展高水分粮储存前,必须对各种仓型的性能和等温线图进行归纳和总结,不同入仓时节和原始粮温对最高粮温等温线图的影响也要进行对比分析,然后才能开展高水分的储存。因此,只要充分发挥仓房优势并结合本地区气候条件就完全开展高水分分层储存。

其次分层储存时,不同水分层对粮食安全有多大影响也是开展高水分储存的重要考虑因素。

水分在粮堆中的扩散运动符合菲克扩散定律,水分在粮堆中的扩散运动符合菲克扩散定律,即通过单位面积的物质扩散速率与截面垂直浓度梯度呈正比。粮堆内水蒸气分压与水蒸气浓度成正比。由高大平房仓粮食水分和粮温分层变化情况,根据稻谷平衡绝对湿度曲线图,得到不同水分层的水蒸气分压。

相同粮温下,水蒸气分压大,水分向粮堆下层扩散。下层和高水分高水分水蒸气分压相近,水分基本不扩散。上层水蒸气分压小于中层的饱和水蒸气分压,中层水蒸气分压小于下层的饱和水蒸气分压,下层水蒸气分压小高水分分层水蒸气分压。因此不会发生内结露现象。也就是在高温粮堆内上层水蒸气分压小于下一层的饱和水蒸气分压。

不同水分的粮食放在一起储存,在不同温度下,水分平衡的接近程度是不一定的,温度高,接近程度也就越高,但最终水分也不一定一致,水分差值会接近0.5%,这样各层水分之间传递的作用就会减弱,影响很小。同时要密切注意各层水分变化的情况,特别是水分增加层,防止水分增加过多而影响储粮安全。水分的转移速率和程度最终取决于温度,防止各层之间的温差过大才是实现安全分层储存的前提条件。

三、现阶段高大平房仓高水分稻谷分层储存需解决的问题

1.入粮期间

(1)

入粮期间每车皮粮食水分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高水分量和低水分粮暂存问题,高水分粮可以直接入库,低水分粮暂存在什么地方。

(2)

高水分粮在仓房内堆垛需要平整粮面,运用什么方式平整粮面,平整粮面是否对整个入粮时间有影响。

(3)

高水分粮入仓后低水分粮如何入仓,高水分粮在设定高度进行了平整粮面,设备机械全退出仓房,后面低水分粮在入仓过程中需要什么设备才能够在高水分粮的基础上达到装粮线和设计仓容。

2.保管期间的湿热扩散

(1)

保管期间因温度不一致,墙壁四周及地坪受到外界的影响较大,向阳面温度偏高,背阴面温度偏低,所以向阳面及墙壁四周、地坪温度较中心温度较高。高水分粮在这些部位受到温度影响会发生湿热扩散,影响储粮安全。

(2)

通风时须注意随时检查粮堆湿度,在粮堆通风死角因气流未完全通过,所以会产生局部湿度增大,若温度持续降低会发生内结露现象。

四、解决办法

1、做好入粮前的准备,考虑到入粮需要什么设备,用补仓机进行分层后的入粮还是使用悬空输送机进行装仓作业。

(1)

使用补仓机须用到补仓机一台到两台,补仓机伸缩装置须深入仓房内部,不方便移动。

(2)

悬空输送机需要提前架设,需要支撑架等对悬空机进行固定。

2、做好高水分粮分层低温的准备,绘制三温曲线图和粮仓最高等温线图。准确掌握仓房设施性能和粮堆最高等温线,明确仓房内冷核部位,确保粮食在该部位不会出现内结露现象。

3、做好水分抽样化验,因高水分分层低温储存,水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饱和量不同,需要对温度、水分进行全面掌控,防止因水分转移形成的内结露。

4、日常保管需要对通风死角进行重点检查,防止因水分转移,局部湿度过大形成的内结露。

5、加强仓房设施的检查,防止渗漏和墙壁、地坪返潮引起的储粮安全问题。

五、结论

高大平房仓高水分分层低温储存成功案例为“中央储备粮哈尔滨直属库”《浅圆仓高水分分层低温储藏实验》,浅圆仓在设计上与高大平房仓不太一样,在入粮期间入粮和平整粮面较高大平房仓容易,且时间短,高大平房仓在平整粮面花费时间较多,输送起来较为不易。

高大平房仓高水分分层低温储存需要大量的理论数据支撑,公司因新建仓房在储藏粮食方面没有数据支撑,未能确定高水分分层高度,且未能熟悉掌握新建仓房设施性能,所以建议在没有理论数据前夕暂时不进行高水分分层低温储藏。

第五篇:玉米学论文.

[西南大学]

中国近十年玉米育种、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 专业:[ 农学] 学生姓名:[ ] 指导教师:[ ] 完成时间:2017年9月23日 [ 中国近十年玉米育种、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

xxxx(xxxx)

(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2014级 重庆 400715)

【摘要】:玉米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饲料作物和经济作物,至20世纪90年代,全世界玉米播种面积已突破1.3亿hm2,中国栽培玉米已有400多年历史是玉米生产大国,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对我国粮食安全举足轻重。近年来,我国玉米育种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玉米增产的各种技术因素中,优良品种的贡献率在35%以上。我国玉米单产和总产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其它发展中国家,玉米杂交种的普及率 95%左右,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玉米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显得愈来愈重。2010年,我国玉米种植面积4.872亿亩*、单产364.10千克/亩、总产1.774亿吨,目前已成为我国第一大作物。在21世纪,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玉米生产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消费多元化、分布区域化、产业层次等特点。在了解玉米育种和生产状况的同时,进一步探索玉米的发展趋势。【关键词】:玉米育种 玉米生产 发展趋势

一、我国玉米育种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玉米育种成就

1、玉米育种理论创新成就

1.1玉米育种目标、育种方向的改进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玉米育种目标有很大变化,商业化育种机制正在形成。为了满足玉米生产、加工、饲料、出口的需求,育成的品种类型多、周期短、速度快,除了保持和发扬传统的优质、高产、抗病等育种目标外,随着对玉米品质要求的提高,对高淀粉、高油、高支链淀粉、甜玉米、爆裂玉米等专用玉米的研究更加重视。同时加强耐密植、低能量消耗、高产、优质的普通玉米新品种和专用品种选育。近年又提出“超级玉米”育种目标,培育抗病、抗倒伏、抗螟虫、脱水快、籽粒含水量低、产量高、品质好、耐寒、拱土力强、适应性广的育种新材料,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大方向大都是培育高产玉米品种、优质玉米品种、多抗玉米品种、广适玉米品种、全机械化品种。1.2玉米遗传育种材料的科技创新

玉米遗传育种材料的科技创新成就,主要体现在玉米种质素材的收集、研究、改良与创新方面。近年来,玉米种质研究更加深化,利用也更加多样化,从地方适应种质到外来非适应种质,从普通种质到各类突变体种质;从一般群体到杂种优势群体;从现有杂种优势模式到创新杂种优势模式。“七五”以来,培育出一批高配合力、多抗高产的自交系,建立、改良和引进了大量玉米群体,利用多种技术创造出优异的育种材料,通过回交转育,导入抗病基因,提高了骨干自交系的抗病力。引进国外杂交种,把热带、亚热带玉米和近源属种质导入温带玉米,选育出一大批新的遗传稳定、配合力高的自交系和育种中间材料。

2、玉米育种时间方面的研究成果

培育玉米自交系是玉米杂交育种的基础。优异自交系可以有效地促进突破性新品种的诞生。新中国成立以来,玉米育种家采取多种途径,成功的培育出许多综合性状或个体性状优良以及高配合力的自交系,拓展玉米种植基础,为选育高产优质玉米杂交种创造了条件。

东北地区近年来,利用热带、亚热带种质,改良创新自交系吉1037、8505、沈118、沈

219、丹598、HR3788等,成功培出吉单342、吉单4011、沈试

17、丹玉

26、丹玉

39、龙单24等优良品种。

21世纪初期,玉米品种开始向多元化发展,以高产、优质、多抗、专用为主要目标;各单位相继开展了优质蛋白、高油、高淀粉、青储玉米及甜、糯、爆裂玉米的研究工作。

“十一五”以来,辽宁省第五次玉米品种更新换代,辽宁省共育成玉米杂交种340个。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育成的辽单565粒重高、抗逆、抗瘠薄、耐密植、高产稳定,在辽宁、吉林、内蒙古、黑龙江、河南、河北、山东、安徽、宁夏等十几个省得到迅速推广,已累计种植600万hm2,该成果或科技部“农业成果转化基金”资助,并成为科技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以及农业部“科技入户工程”项目重点推广品种之一。“耐密型玉米新品种辽单565选育及应用研究”2007年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3、玉米品种选育成就

“十一五”以来,通过省级以上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新品种达1000多个,这些新品种大面积示范的平均亩产都达到600公斤以上。同时各单位还育成一批配合力高、抗性好、单株生产力高的优良自变系。在新通过审定的1000多个玉米新品种的亲本中,有近百个是近五年育成的自交系。如果加上非国家攻关单位和私营企业选育的玉米新品种和自交系,其数量将进一步增加。我国玉米育种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高速发展时期。在各玉米产区,依靠l~2个品种当家的历史已经结束,新品种更换的速度大大加快,新品种推广呈现多元化趋势。东北地区直到现在,旅大红骨类群任然是育种家首选的核心优异种质之一。

4、现代育种进步

随着农业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玉米育种工作者已经开始系统地利用转基因技术和分子标记技术开展育种新材料、新方法的研究,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农业大学利用基因枪、子房注射、超声波介导的方法进行的基因育种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遗传所等单位的分子标记育种取得了有益的结果,(二)我国玉米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利用有限的资源保证我国粮食安全供给是我国农业科学研究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在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都对玉米育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优良紧凑型品种的选育

进入21世纪,随着农业科技技术的进步和育种手段的不断完善,以及新技术的应用和优良自交系的选育,玉米育种水平大大提高,也加快了玉米新品种的选育进程。

处于世界玉米研发和生产领先地位的美国的一些研究表明,在过去的70年里,美国玉米杂交种的单株生产能力没有显著提高,而提高产量的主要原因是增强了品种的耐密性和抗逆性。我国一些学者对于玉米的相关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

紧凑型品种拥有合理的外在株型和内在代谢过程,可以通过增加单位体积的种植密度,增加叶面积系数和光合势,来达到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的目的,实现群体增产之路。应用优良的紧凑型品种,并配套相应的栽培技术,是今后玉米生产的必然选择。

2、生态适应型品种的选育

近几年,随着玉米产区栽培环境的恶化,土壤板结和盐渍化的日趋严重,干旱、低温和风雨灾害的频发,病虫害加重的趋势,生态育种更加备受关注。玉米迫切需要对不同生态区域的生物和非生物逆境具有较强抗性的品种以保证生产安全。2.1玉米高产育种的研究。

根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增加到16亿,粮食总产量必须达到6.4亿~7亿吨才能满足需要。如果按玉米占粮食分额的四分之一计算,到2030年我国玉米的总产应达到1.6亿~17.5亿吨。在玉米播种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我国玉米年平均增长的速度必须维持在5公斤/亩/年的水平。因此,高产育种仍然是玉米育种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2.2 抗虫抗病育种的研究。

长期以来玉米病害的流行一直是影响我国玉米高产稳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大量实践证明 3 利用玉米的抗病性是防治病害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近年为,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国际间材料交流的日益频繁,在我国玉米产区,老的病害,象青枯病、病毒病、大小斑病,并未得到完全有效的控制,新老病害的蔓延此起彼伏,在一定的地区已经造成严重损失。因此,提高玉米的抗病性已经成为玉米育种的永恒目标,玉米抗病育种是任何时候都不容忽视的重要研究课题。此外,世界范围内的玉米害虫达350多种,亚洲玉米螟发生年可是春玉米减产10%左右,夏玉米减产20%-30%左右,大发生年减产30%以上,甚至完全绝收,所以抗虫育种也是不可忽视的课题。2.3资源高效利用与环保型玉米育种的研究

根据我国玉米带地区历气象资料和玉米产量的相关分析,干旱是导致我国玉米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同时,受全球温室效应的影响,水资源短缺矛盾将愈来愈突出。在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不合理的耕作和大量使用化肥,我国土壤生态环境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在21世纪,玉米耐旱性、耐碱性、耐酸性和肥料高效利用应当作为重要的育种目标。通过培育资源高效利用与环保型玉米新品种达到节省资源,保护环境和持续发展的目的。

3、优异特色品种的选育

当前,玉米已发展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粮食资源和能源物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畜牧业和加工副业的进一步发展,应使用高营养品质、高能源产能的优良特色品种,提供满足市场不用要求的优质原料,提供玉米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二、我国玉米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玉米的生产现状

1、突破性优良新品种少,大面积应用品种单一

近年来全国每年审定品种虽达上百个,但生产上 能真正大面积推广品种却寥寥无几,玉米生产上无论是夏播区还是北方春播区郑单958、先玉335等少数品种及其类似的衍生品种占了很大比例,玉米生产存在潜在的粮食生产安全隐患。

2、栽培技术滞后、生产规模小、成本高

在栽培技术方面,缺乏合理轮作,片面强调施用化肥,忽视有机肥的施用,造成土壤板结和土壤肥力下降,影响玉米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再加上我国农业生产仍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成本高,尽管国家收购价格较高,但农民的收入仍很低。

3、品质较差、缺乏竞争力

优质专用玉米育种在我国相对滞后,造成我国玉米品质和专用性相对较差,且玉米深加工技术、设备滞后,加工成本高、品种少、档次低,在国际市场缺乏竞争力。

4、病虫害日趋严重

长期以来我国玉米生产面临病虫的严重危害,特别是抗病性已经成为玉米育种的永恒目标。随着环境的日益恶化和国际间种质交流的日益频繁,新老病害的蔓延此起彼伏,近年来丝黑穗病、青枯病、弯孢菌叶斑病、灰斑病和南方的纹枯病、锈病都有扩大之势,局部地区已造成严重危害。玉米的虫害,特别是玉米螟和地下害虫是玉米生产中的“老大难”问题,多年来靠药剂防治,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

5、资源与环境问题日趋尖锐

许多地方已经丢弃了施用农家肥料的好传统,再加上提高复种指数,过度垦植,土壤肥力下降,盲目过量施肥、不合理施肥严重恶化生态环境,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此外,水资源是制约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干旱是我国玉米生产的主要威胁。缺乏水、肥资源节约型和环保型的新品种。如何提高土壤肥力,经济合理地施用化肥,改进农家肥料的加工与施用技术,如何节约用水,合理灌溉等,应引起农业科技工作者的重视。

(二)我国玉米的生产的发展趋势

1、我国玉米发展前景

1.1前景展望

无论从人口众多的口粮需要,还是大量发展畜牧业和玉米加工业的需要,以及市场开拓出口创汇的需要,都要求我国的玉米生产必须要有更大的发展,也只有玉米生产发展了,才能担得起粮食、工业原料、饲料多用途需求的重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前景十分广阔。1.2生产潜力

我国玉米生产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蕴藏着巨大的增产潜力。

①平衡增产潜力。

②科技增产潜力。同世界上玉米大面积高产的美国相比,我国玉米生产上的科技差距相当大,在杂种优势利用上,我国玉米杂交种遗传基础狭窄,杂种优势及抗逆性不强,种子生产繁育控制不严,种子纯度、净度不高;在土壤肥力及施肥水平上,我国尚不足。客观差距是存在的,主观上要认识差距,因地制宜研究配套的改进措施,就能逐步缩小差距,依靠科技进步,挖掘玉米增产潜力。

2、玉米产业发展措施

2.1发展区域优势,建立商品基地

从全国大局考虑,在玉米生产发展的战略上,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建立稳固的商品玉米生产基地。比如东北地区要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适当调整玉米品质结构,发展一部分高油、高淀粉、高赖氨酸玉米等,建立优质专用玉米生产基地,为出口创汇打好基础;黄淮海地区是夏播玉米生产的适宜地区,要稳定种植面积,进一步发挥玉米抗灾高产作用,建立稳定的玉米生产基地,为南方地区提供玉米商品货源;南方丘陵地区走综合提高玉米粮食生产的路子,建立食用玉米生产基地,确保粮食稳定增长;西北地区光照资源充足,玉米病虫害及自然灾害较少,玉米产量高,应围绕畜牧业和玉米种业的发展建立优质饲料玉米种子生产基地;沿海及城郊地区积极稳步发展鲜食甜玉米、糯玉米生产,既要满足东南亚地区的出口,又要丰富城镇居民菜篮子,逐步改善食物结构。2.2抓好高产创建,挖掘增产潜力

2007年,农业部领导根据专家们的建议、经过深入研究、反复讨论和论证,通过对玉米供求关系,增产潜力等各方面进行分析,确定了玉米应成为我国粮食增产的主力军,并提出了“一增四改”等关键技术措施的加快玉米生产发展的思路。①合理增加种植密度②改种耐密性高产品种③改套作为连作净作④改粗放用肥为配方施肥⑤该人工种植为机械化作业。

(三)发展玉米生产的对策

1、加强建设绿色优质玉米生产基地

近年来,国内外玉米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若想在市场中占有一地之席,关键要提高玉米产品的质量,生产优质绿色玉米。

2、依靠科技进步迅速提高单产

3、大力发展饲料工业促进玉米转化增值

发展饲料生产增加对玉米的需求,以市场扩大进一步拉动玉米生产发展,同时,通过转化增值,促进玉米经济发展,国内外的经验证明,大量采用玉米作饲料是发展畜牧业的基础,也是玉米转化增值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吉林玉米高产理论与实践》,科学出版社,王立春 2.《辽宁玉米》,中国农业出版社,王延波

3.《东北玉米》,中国农业出版社,杨镇、才卓、景希强、张世煌 4.《玉米栽培-使用新技术》,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高广金 5.《玉米生产配套技术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赵明、李从峰

下载探讨散装储藏偏高水分玉米的方法-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讨散装储藏偏高水分玉米的方法-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计件工序散装的统计方法

    关于计件工序散装统计制度 应公司要求,目前生产包装拉台已基本上从计时制转向计件制,其目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因此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对产品工序散装的统计做法作如下规定: 1、......

    玉米杂交制种技术__论文

    http://item.taobao.com/item.htm?spm=2013.1.0.214.Zuc7Ul&scm=1007.77.0.0&id=6942324095&pvid=7f91b9cd-129a-444a-86dc-e989fbe4ecef&ad_id=&am_id=&cm_id=&pm_id=玉米......

    简单玉米图解剪纸及方法图案

    剪纸图案大全及方法艺术剪纸是一种很古老的手工之一,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每每逢年过节或者各种庆典,人们就会将各种寓意吉祥、漂亮的剪纸窗花粘贴在玻璃窗上、......

    谷氨酰转肽酶偏高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谷氨酰转肽酶偏高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病情描述及疑问: 谷氨酰转肽酶偏高的原因及治疗方法病情分析: 你的情况是谷氨酰转肽酶高,考虑是肝脏的问题可能大,建议你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如何来测定茶叶检测水分的方法[推荐阅读]

    森博检测服务中心 如何来测定茶叶检测水分的方法 茶叶是一种干燥的农产品。绝对干燥的食品因各类成分直接暴漏于空气,容易受到氧气的氧化。茶叶中含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到制茶......

    不同量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不同量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张鑫,隋世江,于涛,刘慧颖(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环境资源研究所,辽宁 沈阳 110161 )摘要:研究同一施肥水平下,不同秸秆还田量对0......

    秸秆还田方式对旱地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秸秆还田方式对旱地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Effect of Straw-incorporation on Corn Yield and Water Use Efficiency inArid Farming AreasDOI:中文关键词:春玉米秸秆......

    玉米制种测产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Dunhuang Seed Pioneer Hi-bred Co.Lt玉米制种田测产方法玉米制种田测产一般要进行两次,第一次在制种田间授粉完全结束,扒开苞叶能明显看见玉米籽粒授精并膨大时进行;第二次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