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尊重自然规律——读《血染的王冠》後感
尊重自然规律
——读《血染的王冠》后感
到目前为止,初中里的课文最令我感动的是《斑羚飞渡》,那壮观的场面,那无私的精神,无一打动着我的心灵。作者沈石溪,我国著名作家,长期在藏地实地考察,才写出了这么多真实震撼的作品。这个暑假,我选择了他的另一个作品——《血染的王冠》。
在猴群里,一只“黑披风猴”已经打败了原来的“麻子猴王”,成功夺得了猴王之位。而他们正准备将年老体弱的麻子猴王扔进“葬王滩”里处死。“我”心肠软,不忍心看到麻子猴王在水中苦苦挣扎的情景,便把麻子猴王救了上来。也正是这一举动,激怒了猴群。接下来的几个星期,“我”的基地受到了猴群的猛烈攻击。而且这个时候,猴群里似乎发生了什么事,猴子们变得混乱起来。麻子猴王看到这种情况,甘心地走向“葬王滩”,准备以自杀平息纷乱。昔日的妃子“褐尾巴雌猴”不忍心见他死去,结果两个猴子抱在一起,沉入了滩底„„
读完之后,我的脑海不只一次地浮现出猴王猴妃沉入滩底的情景。和《斑羚飞渡》一样,沈石溪讲动物都写活了,他们也有人类一样的情感。麻子猴王为了整个猴群能够继续发展,平息纷乱,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可是,仔细一想,这也许是他们的规律吧?年老的猴王被年轻体壮的猴子打败,夺走了王位;之后便将老猴王送到“葬王滩”那里“处死”;最后整个猴群在新猴王的统治下,继续繁衍生存„„这个规律应该延续许多年了吧?不然那个滩怎么会被人叫做“葬王滩”呢?
听起来不免得令人唏嘘。这个看似简单的规律,在我们看来未免过于残忍——为什么非得杀死老猴王呢?正是出于人类的那种同情心,作者救下了老猴王,但正是这样破坏了自然规律,以致发生后来一连串的事情:猴群攻击基地、老猴王自杀、猴妃誓死相随。在平时,人类有意无意地破坏自然规律,发生了多少事情?因为建桥使河里的生态遭到破坏,结果河里的鱼儿集体死亡;为了做生意而不惜大量砍伐树木„„因为人类的介入,许多自然现象已经发生变化了。连麻子猴王也知道,即使牺牲生命都要尊重自然规律,为什么我们人类不能呢?我们是时候应给醒悟过来了,尊重自然规律,不刻意破坏自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我们的地球,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啊。
第二篇:读血染的王冠有感
读《血染的王冠》有感
——圣洁的鲜血
“孩子,这里群山环绕的,跟紧些。”导游姐姐严肃地说道。“过一会儿到山腰我们在休息,好不好?走吧!”说罢,伸出纤细的手,把我拉起来,我只得不情愿的把书收起来,走出凉棚。
“什么呀,人家正看到精彩片段呢!”我不满地嘀咕道。
这本书是我今早出门前,在休闲柜中随便摸出来的,名叫《血染的王冠》。这不,才看了几页,正到精彩处,却偏偏这时“起程”了,真替文中那老猴王的命运担心„„正想着,忽地听见前方传来一阵惊呼,继而队伍停了下来,把我和其他三人卡在一个陡坡处——“真是不看不要紧,一看吓死人;上不去,下不来,只有小石子从坡上接三连四地滚下来。”
“妈呀”我胆战心惊地想着,“莫非上天今日要留我小命于此地?”
奇迹般地,队伍开始动了,我惊魂未定地攀上人群刚刚停滞的地方,才发现是一只野兔,可能采食时不慎滚下坡去,幸而让一块突出的利石接住。但是好像受了伤,连连哀叫,想让我们救它。可是坡太陡,距离又太远。人们只得在野兔无助的哀叫中叹息着,走了。可我怎么也想不通它的同伴呢?为什么不来救它?难道它被逐出群了?——我不禁想起临走前野兔那绝望的眼神……
一路上,我思索着。若是我处在那种处境,想必人们一定不会置我于不顾的,因为我们是同胞;我们血肉情深;我们是一个团体!
所以我们不会抛弃任何一个人,即使他犯过错事,毕竟生物应有生存的权利,可那老猴王呢?它曾经为整个猴群的生存而做出多少贡献!当众猴早已进入梦乡时,它不能,它必须时时刻刻保持警惕;当众猴发生矛盾时,是它冒着被双方殴打的危险从中阻拦;当灾难来临时,是它,用身躯保护住整个群体„„但是,因为它老了,再也没有能力保护猴群时,众猴们竟让它献出自己的性命而为猴群做出最后的贡献!当它被眼中布满血色的猴群推进怒江时,它的目光是何等悲怆、凄凉。它毕生操劳的猴群竟要置它于死地!它的四肢已不再反抗,如果这是为了猴群的生存,它愿意!愿意付出自己即将枯竭的生命!
猴群在岸边笑着、闹着,看着老猴王做着最后一丝挣扎,兴奋地手舞足蹈,殊不知,那深深爱着猴王的美猴正在这笑声中肝肠寸断。于是,她义无反顾的投进老猴王的怀里,多么悲痛而伟大的一幕„„
圣洁的鲜血正沐浴着金光闪闪的王冠,这——自然之道。!?
何天娇
第三篇:《血染的王冠》读后感
自然之道――《血染的王冠》读后感
在2014年读书节里,我读了一本很感人的动物小说,相信大家读了也会喜欢。
这本书讲了在一群滇金丝猴中“黑披风”雄猴抢夺“麻子”猴王的王位,但由于“我”的干预,“黑披风”雄猴未能将“麻子”猴王赶入“葬王滩”淹死,也就是说“王冠没有被鲜血染红”。新生的政权埋下了被颠覆的危机。“黑披风”雄猴三番五次地跑到“我”的工作站来,企图彻底解决问题,但结果却一再碰壁,无法如愿。雄猴们对“黑披风”雄猴产生了信仰上的动摇,猴群“内讧迭起,陷于混乱,涉临分裂”。“王妃”褐尾巴雌猴知道,唯有“麻子”猴王的生命,才能拯救整个猴群。于是,它大白天光临我的工作站,向“麻子”猴王通报了猴群的情况。于是,“麻子”猴王为了整个猴群的安宁,为了群体的利益,痛苦地选择了死亡。深爱着“麻子”猴王的褐尾巴雌猴也毅然陪“麻子”猴王一同牺牲,整个猴群才得到安宁的故事。
看了这个故事,我感动得热泪盈眶,啊!比王冠还美丽的是爱情!褐尾巴雌猴宁可不做新猴王的王妃,享受宠爱与荣华富贵,也要与自已心爱的“黑披风”雄猴同甘共苦,同生共死!多么震憾人心的动物界爱情啊!
同时,我也明白了一个严肃的道理:如果“我”不干预猴群的事,猴
群就不会有如此惨烈的混战,“黑披风”雄猴也不会被人瞧不起;眉痣母猴也不会厌倦绝望,离群出走了。自然的规律是不需要人干预的。如果干预了,即使愿望是好的,也会得到相反的效果,如今,我又对 “自然之道”一词了解的更加透彻了。
第四篇:自然科学史读後感
自然科学史读后感
我们今天所知道的科学,是人类文明普遍进程中一个比较晚的成果。在近代历史以前,很少有什么不同于哲学家传统,又不同于工匠传统的科学传统可言。但是,科学是源远流长的,可以追溯到文明出现以前。不管我们把历史追溯多远,总可以从工匠或学者的知识中发现某些带有科学性的技术、事实和见解;不过在近代以前,这些知识或服从于哲学传统,或服从于工艺传统的要求。例如,哲学的考虑就限制了古希腊人的重要科学成就,使他们的两个主要的天文体系都和古代人已知的观测事实有着矛盾。
科学主要有两个历史根源。首先是技术传统,它将实际经验与技能一代代传下来,使之不断发展。其次是精神传统,它把人类的理想和思想传下来并发扬光大。如果我们根据石器时代人类的工具发展的连惯性以及他们的葬仪和洞内壁画来看,可以说这两种传统在文明出现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在青铜时代的文明中,这两种传统大体上好象是各自独立的,一种传统由工匠保持下去,另一种传统则由祭司、书吏集团保持下去,虽则后者也有他们自己的一些重要的实用技术。在往后的文明中,这两种传统大都是分开的,不过这两种传统本身也都分化了,哲学家从祭司和书吏中分化出来,不同行业的工匠也各自分开、自立门户。偶然的接近也有,特别在古希腊时期,但总的说来,一直要到中古晚期和近代初期,这两种传统的各个成分才开始靠拢和汇合起来,从而产生一种新的传统,即科学的传统。从此科学的发展就比较独立了。
科学的传统中由于包含有实践的和理论的两个部分,它取得的成果也就具有技术和哲学两方面的意义。这样以来,科学就反过来影响它的根源,而且实际上后来科学对于那些离开它的直接根源最远的领域也都产生了作用。以上这些,再加上科学运动的内在发展,就是本书所要讲的内容。
在最早的城市文明出现之前,人类就已经掌握了相当数量的技术、工具和技能。旧石器时代的人发明了形形色色的工具,用来制造用具和狩猎的武器;新石器时代的人则作出了最重要的革新,即定居的农业生产方式,时间也许最近也要在公元前6000 年。石器时代的农业生产很快就消耗掉土壤的肥力,这个因素好象限制了多数新石器时代村社的规模和稳固性。在印度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尼罗河流域,这种限制就比较小些,因为河水一年一度的天然泛滥带来一层肥沃的新淤泥。在这些流域就有比较多的定居村社繁荣起来,它们排干沼泽,灌溉荒芜的土地,使固定耕作的面积有了相当大的发展。这些村社的规模不断增大,从村落发展为乡镇,从乡镇发展为城市,与此同时,由僧侣祭司统治的管理体制也发展起来,组织人们生活上的各种复杂活动。这样,在公元前3000 年的一个世纪左右的时间里,在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以及尼罗河流域就出现了最早的一些城市文明。这些最早的中东文明的工匠技术,比起较早的新时器时代的工匠技术来,有显著的进步。在公元前4000 年时,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了犁,并且利用家畜来拖犁,从而由新时器时代人的小块耕作过渡到大规模田地上的农业生产。他们制造了用动物拖动的轮车,建造船舶,并使用陶轮来制造焙干的陶器。约在公元前3000 年左右,苏美尔人在冶金方面已经达到了青铜时代的最高水平。他们懂得将某种矿石放在火中还原就能获得铜,铜能熔化并铸成各种形状的器物,铜也能和锡制得更硬和更易熔化的青铜合金。埃及人的生产设备也差不多,不过直到未开化的喜克索斯人入侵埃及(约公元前1750 年)之前,埃及人尚未使用青铜和有轮子的运输工具。这些工艺技术的产品是由祭司、书吏统治的组织掌握和分配的。由于祭司要处理的物资数量很大,种类又多,看来光凭记忆来记帐是不行的。因此祭司就把经手的产品在泥板上刻下记号,作为持久记录,再将泥板晒干和保存起来以备查考。这些记号包含数字以及所计数的产品略图。他们书写的这种泥板给我们提供了最古老的计数制和图画文字记载。苏美尔人的最早记录是在公元前3000 年左右,记的只是寺庙中仓库里物品进出的帐目。后来的计数制和图画文字都变得固定化了,关于数学、天文、医学、神话、历史和宗教的文献也就开始出现了。
自然科学史从以下方面阐述的1、分古代科学;
2、巴比伦和埃及古文明时期的科学;
3、三章苏格拉底以前的古希腊自然哲学;
4、雅典的自然哲学;
5、亚历山大里亚时期的古希腊科学;
6、罗马和古代科学的衰退以及东方和中世纪欧洲的科学;
7、中国的科学和技术;
8、印度的科学;
9、穆斯林国家的科学和技术;
10、中古欧洲的工艺和手工业传统;
11、中世纪的学术传统;
12、哥白尼的世界体系;
13、吉尔伯特、培根和实验方法;
14、伽利略与力学;
15、笛卡儿:数学方法和机械论哲学;
16、科学革命和新教徒的改革;
17、万有引力论;
18、十七世纪的光学;
19、医学和血液循环的学说;20、从炼金术到医学化学;
21、近代初期的一些科学应用;
22、十七世纪的科学社团;
23、十八世纪的科学应用;
24、十八世纪的科学背景;
25、天文学和十八世纪的牛顿哲学;
26、燃素说与化学革命;27十八世纪机械物质世界的进步观;
28、进化和生物的巨大链条;
29、德国的自然哲学;30、胚胎学:个体有机物的发育;
31、活的有机体的结构和机能;
32、细胞学说;
33、地质学的发展;
34、十九世纪时期的物种进化学说;
35、十九世纪法国和英国的科学团体;
36、章化学和物质的原子论;
37、光的波动说;
38、电学和磁学的发展;
39、热力学:能量转换的科学;40、科学与工程学;
41、化学与微生物学的应用;
42、章近代生物学的几个方面;
43、相对论;
44、量子论与原子结构;
45、章天体物理学和宇宙结构学说;
46、意大利与德国的科学和民族运动;
47、章美国和苏联的科学概况;
48、科学和历史
我至今都没有真正完全理解什么是科学,尽管从小就已经接触到科学、了解它的历程,甚至还应用到它的一些原理去解决生活里的一些事情,但是对于“科学”这一抽象的概念,还是不能理解,有时觉得它是现实的,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时又觉得它是虚无缥缈的,因为它很深奥,它里面有太多无法触碰到的东西。在我眼里,科学包括了牛顿力学,能量守恒定律,万有引力,盖斯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进化论等等,在我混淆地看来,只要不是迷信透顶的,只要是物理化学生物的,都可以叫科学(或许有误解)。同时我也非常理解“进步是科学的特征”这句话。
我到百度搜索了一下关于“科学”一词的种种,知道了自然科学属于科学的一个分支,百度百科的解释是:“自然科学含括了许多领域的研究,自然科学通常试著解释世界是依照自然程序而运作,而非经由神性的方式。自然科学一词也是用来定位“科学”,是遵守科学方法的一个学科。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自然科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找自然现象的来因。自然科学认为超自然的、随意的和自相矛盾的实验是不存在的。自然科学的最重要的两个支柱是观察和逻辑推理。由对自然的观察和逻辑推理自然科学可以引导出大自然中的规律。假如观察的现象与规律的预言不同,那么要么是因为观察中有错误,要么是因为至此为止被认为是正确的规律是错误的。一个超自然因素是不存在的。”
近代科学是在古希腊哲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其过程可大致描述为:古希腊(理性)----> 中世纪(基督教)----> 文艺复兴以后(经验主义)从希腊的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提出了万物源于水的命题,到现在的核威胁,环境危机;从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还钻木取火,徒手打猎到现在的机器生产;从以前飞鸽传书,快马加急到现在的电话、e-mail、QQ、飞信联系;从以前的衣不蔽体到现在的五彩缤纷„„这一切,都是我们借助科学的进步,科学的产物,在享受优越的生活。科学的进步,为我们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益处,然而应该也有坏处的吧,正如“你如果真的就是不经反思的使用,不经反思的相信科学总会给我们带来进步,并且你还认为这种进步式的生活总是值得欲求的,那就可能会带来极危险的后果”所说的那样。
五千年来,科学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也随着不断得到改善,但是,各种关于科学的敝处也在日益显露出来。伴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改善的同时,我们的环境也在不断遭到破坏。而这几年,似乎把环境逼到墙角了,逼得它要向人类报复了,各种天灾:地震、水灾、海啸接连发生,核威胁、生态危机、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等,如最近的日本海啸引发的核电站爆炸引起的各种恐慌。科学在发展?还是在退步呢?如书上所说的,科学现在正处在一个转折点,我们在面临着选择:是要继续沿着还原论的现行走向发展还是要走另一条路线。
原来我以为自然科学史是讲科学发展史的,在文明的青铜时代,早期记录中的图画符号简化成表意形式,至于那些无法描绘的东西则用任意指定的办法来表达。这样的文字在中国还存在,中国的表意字的数目随着语言的发展而不断增加。在苏美尔,由于不仅用表意文字来代表它所描绘的对象,而且还用它来代表这个对象名称的声音,从而减少了符号的数目。由于采用这种办法,几个表意字合在一起就可以代表一个复杂的词或短语,这就使得许多符号都成为多余。在苏美尔的最早记录中,使用的符号约有两千个左右,但在公元前2500 年左右时,符号的数目已经削减到六百个左右。与此同时,符号还进一步得到简化,最后变为楔形刻痕的组合,这就是楔形文字。在他们北面的闪族阿卡德人按照他们语言的发音,也采用楔形文字进行书写。直到希腊时代之前,凡是在美索不达米亚建立统治的每个民族都是这样做的。
可是后来发现都讲那些哲学,以前也对哲学类书籍有所涉猎,但从未系统的进行过学习,感谢老师给我带来的这门课程,让我的思考更有哲学性,虽然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已经潜移默化了我的思考方式。
第五篇:自然科学史读後感范文
自然科学史《五千年的历程》读后感
我至今都没有真正完全理解什么是科学,尽管从小就已经接触到科学、了解它的历程,甚至还应用到它的一些原理去解决生活里的一些事情,但是对于“科学”这一抽象的概念,还是不能理解,有时觉得它是现实的,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有时又觉得它是虚无缥缈的,因为它很深奥,它里面有太多无法触碰到的东西。在我眼里,科学包括了牛顿力学,能量守恒定律,万有引力,盖斯定律,质量守恒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进化论等等,在我混淆地看来,只要不是迷信透顶的,只要是物理化学生物的,都可以叫科学(或许有误解)。同时我也非常理解“进步是科学的特征”这句话。
看完了书里的那一节《五千年的历程》,我到百度搜索了一下关于“科学”一词的种种,知道了自然科学属于科学的一个分支,百度百科的解释是:“自然科学含括了许多领域的研究,自然科学通常试著解释世界是依照自然程序而运作,而非经由神性的方式。自然科学一词也是用来定位“科学”,是遵守科学方法的一个学科。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
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自然科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找自然现象的来因。自然科学认为超自然的、随意的和自相矛盾的实验是不存在的。自然科学的最重要的两个支柱是观察和逻辑推理。由对自然的观察和逻辑推理自然科学可以引导出大自然中的规律。假如观察的现象与规律的预言不同,那么要么是因为观察中有错误,要么是因为至此为止被认为是正确的规律是错误的。一个超自然因素是不存在的。”
近代科学是在古希腊哲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其过程可大致描述为:古希腊(理性)----> 中世纪(基督教)----> 文艺复兴以后(经验主义)
从希腊的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提出了万物源于水的命题,到现在的核威胁,环境危机;从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还钻木取火,徒手打猎到现在的机器生产;从以前飞鸽传书,快马加急到现在的电话、e-mail、QQ、飞信联系;从以前的衣不蔽体到现在的五彩缤纷„„这一切,都是我们借助科学的进步,科学的产物,在享受优越的生活。科学的进步,为我们带来了不可估量的益处,然而应该也有坏处的吧,正如“你如果真的就是不经反思的使用,不经反思的相信科学总会给我们带来进步,并且你还认为这种进步式的生活总是值得欲求的,那就可能会带来极危险的后果”所说的那样。
五千年来,科学在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也随着不断得到改善,但是,各种关于科学的敝处也在日益显露出来。伴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改善的同时,我们的环境也在不断遭到破坏。
而这几年,似乎把环境逼到墙角了,逼得它要向人类报复了,各种天灾:地震、水灾、海啸接连发生,核威胁、生态危机、环境危机、能源危机等,如最近的日本海啸引发的核电站爆炸引起的各种恐慌。科学在发展?还是在退步呢?如书上所说的,科学现在正处在一个转折点,我们在面临着选择:是要继续沿着还原论的现行走向发展还是要走另一条路线。
五千年的历程,积累了数十代人的成果才有今天的,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只是希望在这个转折点上,能把这一切延续。
我不是一个很有历史以及哲学天赋和爱好的人。原来我以为自然科学史是讲科学发展史的,可是后来发现都讲那些哲学了,有点迷糊。不过虽然不懂,可是还是有点喜欢哲学的。以前也对哲学类的书记有所涉猎,但从未系统的进行过学习,感谢老师给我带来的这门课程,让我的思考更有哲学性,虽然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已经潜移默化了我的思考方式。
以上就是我读完这一节的一些所思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