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教育班主任工作
浅论新课程改革下高中教育班主任工作
与班级管理创新
21世纪竞争的是什么?——人才。人才的教育源自什么?——教育。
然可曰:“百业教先行”。
狭义的教育通常指学校教育。其教育教学活动往往是以“班”为基本单位,也就是把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固定人数的教学组织形式。所以班级和班集体是我们班主任老师常用的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是不同的可以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班级又可以称为“班级编制”它是与个别教学相对的。班集体是在班级组织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结合我国的《教育法》和《班主任工作暂行条例》,我们对班集体做如下界定:班集体是以集体主义思想为导向,经过以班主任为主的各种教育力量的教育培养而形成的具有正确的奋斗目标,具有较强的核心与骨干力量,具有良好的纪律、舆论、班风,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使班级全体成员德智体等方面素质不断提高的集体高级组织形式,是一种班级凝聚力形成的结晶表现。通过对班级日常管理并以此为契机,浅谈一下新课程改革理论下对高中教育班主任工作的认识;探讨一下班级管理工作的创新及其可行性。
一、班主任的职能及其重要性
一个“班级”是否能脱变为“班集体”,这之间的转换起至关作用的就是班主任。只有创建班集体,才能保证育人的方向,才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才能使班主任自身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然而影响班集体建设的因素是多方位的,有目标要素、组织机构要素、活动要素、人际关系要素、规范舆论班风要素,而班主任是这些要素的首要要素,起核心作用,他担负着组织建设班集体的责任。如:班集体奋斗目标和建设计划的制定,班集体核心和骨干的发展水平,班集体的凝聚力,班集体的教育活动水平,班集体的学业水平,班集体的风气,班集体成员的个性发展水平都与我们班主任工作密切相关。所以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中要创新,要有自己组建管理班集体的风格、特色,要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指导教育学生的艺术、方法。
二、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期待。
曾经有人把教师这一职业比喻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班主任便承担了“造型”这一环节的任务。学生的成长离不开班主任正确、科学的教育和引导。遗憾的是现实教育生态环境中,不少班主任仍习惯于运用“行政命令”对学生强抓、硬管,不但效率低,而且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带来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冲突,使班主任工作陷入困境。教师在忠于职守的同时,却忽视了自我风格的建立,讲究平凡的规范而失去了竞争卓越的动力。尤其面对变迁的社会,而教师仍习惯于以不变应万变,对教育目标认识不足,对教育政策和制度兴革的适应不良,对于新课程理念的了解与精熟不足,这都不利于教育发展,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这都有待于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完善和创新。因此,班主任要摆脱困境,打开班工作的新局面,更新理念、创新班级管理是提高班主任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
三、班级管理方法的创新
常言道:“科教兴国,教育为本,办好教育,教师是关键”。班级是一个学校的基本单元,班主任也是学校最基层的管理者。一个班成长如何,班主任是关键。对于班主任老师来说,带一个班并不是一件难事儿,要带好一个班集体,却需要很多的技巧。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国家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今天的教师不仅要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前沿,而且要了解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新理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新的教育技术的方法,善于了解和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在学习进修,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的同时,要重视师德、重视创意,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创造性的组建管理班集体,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1、班主任工作角色的定位与转换
班主任,应该是学生思想上的向导、学习上的导师、生活上的“保姆”。班主任工作,除了要有“用心、用情、用智的态度,还要及时转换角色,建立一种“严师慈父”或“亦师亦友”的关系。
首先,建立班主任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在教室,在课堂上,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你就是老师,你必须坚守你的严肃和权威,特别是在处理一些原则性问题时,不允许学生嘻嘻哈哈的,作为班主任,一定要有控制局面的魄力。如果班主任在班级没有权威性,必然导致班级的无序与混乱,这就是所谓的“严师”。其次,用心、用情关心爱护学生。巴特尔说:“爱和信任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教师载有爱和信任的眼光,哪怕是仅仅投向学生的一瞥,幼小的心灵也会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像„„”班主任的权威和严肃不是靠吼出来的,而是学生敬出来的,在关键的时候他怕你服你,是因为他敬重你,而这种关系是建立在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学生对老师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只有老师真正的关心了他们,在生活中接近他们,像慈父一般爱护他们。学生才会对老师有足够的信任感,他们才愿意和你交流,这种交流就是一种友谊,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2、打造班级独有的气质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教育硬件设施建设的相对完备,对教育发展尤其是中小学教育发展的软件方面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对学校的发展逐步倾向内涵集约式,对学校内部的管理特别是文化发展逐步倾向个性特色化。班集体是学校的基本组织单位,班级文化创建是学校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班级文化也同样面临着特色化的选择。目前的班级文化比较狭隘,单纯着眼于单个学生的学校教育阶段,着眼于学生生活的狭小范围,缘于单纯的“组织管理、行为规范”的班级管理任务。新课程改革理念下需要我们更新班级管理模式,着重文化,丰富内涵,体现人性,突出特色,强化效果。这势必要求我们班级文化创建走特色化之路,打造班级独有的气质。
3、健全完善班级考评机制
班级管理工作要取得实效,制度建设是先导。建立健全完备合理的考评机制,是民主化管理的要求,也是班级管理工作的必然趋势。
4、关注个案的分析与研究,引导问题。个案的不稳定往往是导致一个班级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是班级凝聚力形成中的重要阻碍
5、主题班会是班级班风养成的重要途径,关注学生的闪光点,重表扬,关注、参与文体活动。
第二篇: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实施方案
为全面科学地规划和实施我校高中新课程改革,根据上级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总体要求,本着顺势而上,克服困难,快速发展的指导思想,积极稳妥、科学合理地开展我校的新课程改革工作,学校经反复研究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周密策划,缜密组织,认真学习实验省区的课改经验,在广泛调查研究、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实施新课程的基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及《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精神;以素质教育为中心,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首要位置,严格执行“新课程标准”,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能力培养为重点,切实加强教学的计划性和科学性;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打好基础,抓住重点,大力推进教育创新,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学校新课程体系,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为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石。在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立足我校实际,借鉴课改实验省市的经验,采取各项措施积极推进我校的课改工作,力求成为湖北省农村普高课改的样本学校。
二、培养目标和任务
1、普通高中教育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一层次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了解中国历史和国情,对国家和民族具有责任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民主和法制精神,学习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具有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具有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具有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
(2)具有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的文化科学知识;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态度,学会科学方法;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解决问题;进一步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逐步形成适应学习化社会需要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3)具有健康体魄和身心保健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
(4)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对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具有一定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5)具有与社会生活相适应的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一定的择业能力,形成一定的劳动技能和现代生活技能,能够对自己的生活和发展做出恰当的选择。
2、促进办学特色的形成,通过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教学思想,学生培养方式,评价机制和体系,校园文化等几方面形成具有雷店高中所特有的办学模式,建立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
3、建立一支适应新课程需要的具有较高专业能力和水平的教师队伍。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学习和更新教育理念。促进教师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促进教师积极学习和借鉴一切可以为我所用的好思想好作法,促进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积极主动地实践新课程,并获得专业发展。
4、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使其充分发挥学校课改工作的基础条件作用,为学校的新课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作用。对学校的校史资源,图书室和阅览室、计算机室、实验室、音乐教室、美术室、学校广播站、校刊、宣传廊、体育场、多媒体设备以及校园网等硬件设施统筹规划,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满足新课改的要求。
三、实施重点
我校新课程实施工作,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创造性地编排课程,形成科学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层次多、选择空间大的课程编排方案。课程编排既符合国家课程要求,又体现学校实际和地方特色。
2、重视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开发管理工作,尤其是选修II(校本教材)课程的开发与设置。提高学校建设课程、实施课程和管理课程的能力,建立符合实际、灵活多样的课程体系。
3、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和发展。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的八大领域之一,是课程改革的结构性突破,共23个必修学分,占总必修学分的20%。综合实践课相对于学科课程在活动管理和落实上难度较大,因此必须重视研究,加强落实,着力开展好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及相关学分认定工作。
4、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研究和实施异步教学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大力改革教学常规,制订实施基于模块的个性化学校课程设置方案和教学计划,建立学生个性化选课和选课指导制度,形成有效反映学生课程修习状况的学分管理制度。
5、逐步建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6、建设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及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重视和加快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组织和鼓励广大教师密切结合教学实践,积极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研能力与水平,使新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自身不断成长的过程。研究开发切实可行的高中学生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案和教学监测方法,构建发展性的评价制度与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体系,特别是关于学生成长记录评价的操作与管理方法,保证学生成长记录的真实性与可信性。
7、根据上级要求联系我校实际初步选定一个省级样本学校研究课题:《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建设》。学校成立专门领导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和具体课题责任教师团队。
四、组织领导及管理机构
为保证我校新课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科学有序的进行,学校建立如下组织机构:
1、雷店高中新课改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查永安
副组长:查明星、方勇、肖绪全、杜典维、龙善新、刘正林 成 员:全体校委会成员 领导小组的职责和工作任务有:
①学习和领会国家、省、市有关新课改的政策和文件精神,确保本校的新课改工作与上级政策保持一致。②认真学习和研究实验省区的实践经验,分析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学校新课改工作的总体目标,提出工作任务并组织各部门加以落实。③对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统筹规划,保证课改工作需要。在必要情况下,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在物资、资金和人员方面的帮助与支持。④协调与指挥本校课改工作相关部门与人员的工作,做到任务明确、职责明确、目标明确。对课改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与评估。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
2、雷店高中课程指导委员会 雷店高中课程指导组: 组 长:查永安 副组长:方 勇
成 员:柯 举
徐 梦
郑望春
涂新林
邓
哲
教研组长和年级组长
课程指导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有:
①根据国家新课程标准设置的学科和根据学校现有教育资源能够开设的选修课内容,向学生公布学校课程资源。②制定学生选课及学校课程管理规章制度。③调查和了解学生选课意向情况,分析研究和整理学生选课情况后,提出学校的学期课程开设计划。④对学校的课程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提出改进意见。
3、雷店高中学生学业成绩评价领导小组: 组 长:方 勇 副组长:柯 举
成 员:徐 梦
郑望春
涂新林
邓 哲
各学科备课组长和年级组长 学业成绩评价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有:
①制定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与管理细则。②检查了解任课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情况。③设计学业成绩记录格式文本。④指定专门工作人员登录学业成绩并给出相应等级和学分。⑤向学生或学生去向单位提供学业成绩情况。⑥确定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资格。⑦学生学业成绩评价领导小组是学生学分认定的领导机构,制定学分认定标准,统一学分认定程序,认真监督学分认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以确保学分认定的公正、公平、公开。学生学业成绩评价领导小组下设学分认定委员会,学分认定委员会为每个学生组建学分档案。⑧学分认定基本程序:A监督检查学分产生的全过程。包括学生出勤、检测、考试命题、监考、阅卷、评分等。B公示学分。接受公众的监督举报并负责调查处理。C认定学分并注册。D建立学生学分档案。
4、雷店高中新课改教师培训协调小组。教师培训协调小组组成: 组 长:方 勇 副组长:柯 举
成 员:郑望春
各教研组长 教师培训协调小组主要职责:
①安排和协调相关教师参加省市关于课改的教师培训工作,完成指定培训任务,并做好考勤记录。②负责组织教师的新课改校本培训工作。③严格执行“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确认教师上岗资格,确保本校新课改的顺利进行。④协调和争取社会力量,为学校各门选修课正常开设做好师资保障。⑤制定教师培训计划和制度。
5、省级课改样本学校课题研究领导小组: 组 长:查永安 副组长:方 勇
成 员:柯 举
徐 梦
郑望春
涂新林
邓 哲 课题领导小组主要责任:
①根据湖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研究课题,结合我校实际,选定一个课题,即《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建设》。②落实各课题的具体责任人,由具体责任人负责领导、组织实施课题的探索和研究。③课题组平时要作好记载,多研究、多创新,大胆探索,多积累材料,多总结经验。通过三年的探索和研究后,各课题组要认真组织材料,总结经验,完成结题工作。
6、成立雷店高中新课改办公室 主 任:柯 举
成 员:涂新林
邓 哲 课改办成员主要职责:
①主任全力负责雷店高中新课改的组织和实施工作。②办公室成员各有不同的重点责任工作:主任柯举全盘负责,负责课程指导委员会的具体工作和分管的课题工作,另外负责新课改教师培训协调小组具体工作和分管的课题工作;涂新林负责各职责小组档案材料的收集、整理和保管工作,兼任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教研员,负责学校综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的开设和学分认定;邓哲负责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具体工作和分管的课题工作,负责学校新课改的宣传报道以及临时性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宣传动员
召开专题会议,向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介绍新课改的国际、国内的历史背景,我国高中教育的现状以及本次高中课改的重要意义和主要目标。其目的就是改变一些人对本次课改的不确切的认识和理解,突出本次课改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原则,使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反思高中教育现状、反思高中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深刻理解高中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国家发展,提高国民素质的高度充分认识课改的重大意义,统一全体教师的思想认识。
利用学校的教研活动、业务学习、教学工作会议等各种场合对学科教师宣传课改,使全体教师对课改实验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足够的思想认识和心理准备,利用校园电视台、校园网、校刊和宣传栏等各种形式宣传课改精神,营造课改氛围。时间为每年的7至8月,由柯举、邓哲负责。
(二)深入学习
组织全体教师和相关行政管理人员认真学习高中新课程方案方面的相关材料,学习先行实验学校的课改经验,积极思考我校的工作思路,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组织全体教师认真研究学科新课程标准,学习研究实验学校的相关案例,学习研究实验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研究讨论我们地区和我校可供开发的课程资源,研究讨论在新课程体系下教师的任务、责任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业务能力。学校为教师的学习提供时间物质保障,明确学习目的和任务,在新课程方案实施前做好教师队伍的准备。
(三)建立组织机构 为了新课程标准能够扎实稳妥、科学有序地得到贯彻落实,学校要在相应的组织机构方面加强建设工作。建立《雷店高中课程领导小组》,成立《雷店高中课程指导委员会》。其工作任务是在借鉴其他省市实验学校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全体教师意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我校实施新课程方案的各项工作计划和细则。对诸如教师校本培训计划、学校的课程方案形成、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宣传动员工作、阶段性工作的评估等。
(四)研究制定与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管理制度
为了使新课改实验工作科学有序地推进和落实,借鉴他人经验,解放思想,建立一整套管理制度,完成《雷店高中课程管理制度》、《雷店高中学分管理细则》、《雷店高中学籍管理办法》、《雷店高中教师工作业绩评价条例》、《雷店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雷店高中选修课开设的指导意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同时修订与新课程标准体系相悖的现有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优化管理环境,促进和保证新课改的健康进行。
(五)政策、条件保障
学校新课程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条件保障和专业指导。为此,我校提出以下保障措施:
1、改革学校管理,为新课程实施提供组织与管理保障。新课程实施需要新的学校管理与之相适应,为此学校成立专门的课程实施管理中心――新课改工作办公室,并对学校各部门职能进行新的调整与定位,建立并健全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学校课程管理制度。
2、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针对高中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完善和改进物质基础的建设,以保证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对理、化、生实验室、图书室和微机室要增添必要的器材和设备,以支持研究性学习所必须的物质条件;巩固和增加社会实践基地,以支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研究并建设网络平台,以支持教师电子备课和新课标下的学生学业成绩考核和课程建设方案;购置足够的器材,以支持艺术课和体育与健康课的选修项目正常开设;购置必要的器材和相关资料,以支持通用技术课程;增加阅览室和图书室的图书和资料,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必要的资料查询服务;此外,针对新课程中学生选修课多样化的特点,应考虑相应的师资队伍建设,以满足学生选修课的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按照新课程实施要求,学校将不断优化物质教育资源,加大学校场馆、设施、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为新课程实施创造足够的物质条件。
3、加强智力支持和专业指导。新课程实施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研究机构和专家的支持和指导。根据课改实际需求,学校计划与湖北省教研室、教科所、华中师大等有关教研科研机构、高等师范院校联系,并向外省先行实验课改的样本学校学习,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形成自己的专业咨询和专家指导队伍。
4、重视师资培训。把新课程培训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来抓。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规划,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5、加强舆论宣传。做好向学生及其家长和社会的宣传工作。为了使学生家长和社会了解本次新课改的目的、任务以及重要意义,取得最广泛的理解与支持,保证我校新课改工作的顺利实施,学校将采取以下主要形式做好宣传工作。
①对每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的学生进行课改宣传。利用期初召开学生大会和主题班会进行专题讲座,由高一年级主管主任负责。
②对每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家长进行课改宣传。在开学后的第二周召开专门家长会,举办高中新课改家长培训学校,向家长介绍本次课改的相关情况,其目的是取得家长的理解、认同和支持。
③向学校招生片区的初中进行宣传。派人或散发宣传材料等形式向片区所在的初级中学进行高中课改的情况,促进初高中的联系,为初高中教育的紧密衔接创造条件。
④向社会宣传高中课改。协调并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利用电视台、报纸、教育局网站、政府网站发布课改的相关信息。
⑤充分利用学校电视台、校刊、宣传栏,设立课改橱窗,向全体学生宣传、介绍学校的各项课改工作进展情况,营造有利课改的环境氛围,及时了解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争取全社会对课改实施工作的理解、支持。
(六)模块教学质量保障
教学活动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它是由相互联系、紧密衔接的各个环节构成的。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效率是学校的办学保障。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在于教师的备、教、批、辅、评等各个基本环节的落实。为了扎扎实实地做好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特制定模块教学工作常规。
1、深入备课常规
2、精当授课常规
3、有效批改常规
4、个性辅导常规
5、科学评价常规
6、建立新的教师管理与评价制度
教师是实现新课程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转换的关键,对新课改的成效起着主导和决定性作用。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师评价与管理制度,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
(1)教师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变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要形式的评价方法,建立多元化、新型的评价体系,对教师实施发展性评价。新的教师评价包括对学生选课指导的力度与实效,教学效果,选修课开设情况,校本教材的开发能力与水平,课题研究成果与业务进修,职业道德水平以及学生、家长、社会的反馈与评价等。
(2)课堂教学管理与评价
为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特征,根据新课程对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的要求,制定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堂教学管理和评价原则。
①导向性原则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有明确的导向性,通过评价使教师课堂教学的思想和行为不断地向评价标准靠拢。
②有效性原则
所确立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符合课堂教学的特点,能够体现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并为从事具体课堂教学的人员所认可。
③开放性原则
课堂教学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不可能用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来框定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一个标准不可能涵盖众多复杂的教学行为,因此现代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该具有开放性。
④自主性原则
教师通过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
(3)课堂教学评价的步骤
①建立评价小组
评价小组挑选业务水平高、评议能力强、有责任感的人员参加,人数5-10人。组长由教育理论水平高、课堂教学评价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的人员担任。
②学习标准,进行试评
评议前组织评价小组成员学习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记分办法,看优秀教师的录像课,进行试评,试评中发现标准要求有不恰当处,经讨论可以修改。标准、要求和办法一经讨论确定,进行评价时就不能随意改动。
③观课评议
观课前评价小组全体人员应研究课程标准、课本和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熟悉教材内容和应达到的教学目标。课堂上评议人按标准要求观察记录好授课教师和学生的实际表现。评议人员根据师生在课堂上的实际表现按评价标准进行评分,算出评价小组的平均分,不宜打分的项目给出写实性评语。
④教师自评
任课教师填写《课堂教学评价教师自评表》,进行自评,以促使教师不断的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从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
⑤学生评价
选取部分学生填写《课堂教学评价学生简答表》,让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作出评价。
⑥综合评议
召开评议会,根据评价小组和学生的评价,结合教师自评,对授课教师提出改进意见,意见要体现评价的发展性、引导性和促进性。
(4)教学研究管理
学校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引导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新课程教学研究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以校本课程研发为载体进行校本课程研究;以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等形式引导教师开展说课、评课活动,通过具体课程的分析、讨论和交流,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以学科组、备课组为单位定期进行教研活动;组织理论学习,通过专家讲座、教师进修等形式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以教研评价奖励制度激励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研发,开展“优秀校本课程、优秀校本课教案、优质校本课”的评选活动。
六、校本课程的教学与管理
(一)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目标:
1、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互整合与补充,以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与多样性。
1、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凸现学校办学特色。
2、培养一批复合型、科研型的教师。
3、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热爱学校生活,适应社会环境。
(二)开发原则:
1、实效性原则。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政策,遵循课程开发的规律。
2、互补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用,发挥其自身优势,使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能相互协调地发挥整体育人功能。
3、针对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从我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要出发,强调有利于形成学校的特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需要。
(三)开发的内容类别:
1、兴趣类;
2、方法类;
3、竞赛类;
4、活动技能类;
5、体育艺术类;
6、环境类;
7、人文历史类;
(四)实施步骤
1、审报:教师填写校本课程申报表,报学校审批。
2、审议:学校初审通过后,列入校本课程选修目录单,分别在校园网和橱窗中公布,供学生自主选择,教师作一定的指导。
3、编班:根据学生的校本课程选修志愿组织编班,确定上课时间、地点。(注:选修学生人数必须达到学校规定的规模)
4、考核评价:
①、教师评价,主要是四看:一看教学材料,二看学生选择该课的人数,三看教学成果,四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从而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
②、学生评价,一看学生考勤记录。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三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四看书面方式考试或考查结果。
综合以上四项确定学分。
(五)相关规定:
1、学校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
2、校本课程计入教师正常工作量。
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管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除应遵循一般的教学原则外,还应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遵循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体验。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的开展和深化。
2、开放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创设十分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享有充分的心理安全,在时间的安排、主题的确定、方法的运用和成果的表达方面有相当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3、实践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有丰富的材料和真实的情景,主张学生在“做中学”。学生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这些新经验与原有的概念和技能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可应用的个性化理论、模型和技能。
4、综合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从学生身边的事物或问题出发,形成跨越诸多学习领域的活动,以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能力的形成。通过亲身的实践,使学生了解和关心社会,了解和探索自然的奥秘并形成综合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全员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选择,力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一)研究性学习
1、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形成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2)培养学生自主发展和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等多方面的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习惯与能力。
(4)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技能。
(5)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以及追求真理的科学道德。
(6)使学生了解科学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类的意义与价值,形成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1)成立领导小组。组长:方勇,副组长:柯举、涂新林 成员:年级组长、备课组长、班主任
(2)确定参加人员
A、高中新课改下全体学生都参加研究性学习(目前以高一学生为主)。
B、全体教师都有义务、有责任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带头研究。
C、鼓励学生广开门路向社会聘请专家、学者和有专长的学生家长等校外人士。
(3)选择内容
A、阶段侧重:高一以关心社会,学生生存以及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为主要内容。高
二、高三侧重与学科知识相关的专题研究。
B、选择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注重贯彻以下五项原则:
①问题性-呈现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
②实践性-要求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
③开放性-时间安排、主题确定、研究视角、方法运用、结果表达,均有相当大的灵活度。学习空间是开放的,要求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学习途径是开放的,可以检索计算机网络、图书馆、报刊、电视等媒体;走访社会有关部门、单位;采访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等多种途径学习。学习结论是开放的,鼓励学生就研究的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④综合性-围绕专题组织多方面、跨学科的知识内容。
⑤社会性-关注理论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
(4)选择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A、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察看、测量、记载有关的事物和现象。
B、实验法:观察法的延伸和扩展。根据研究目的、提出假设、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通过仪器或借助物质手段对事物进行观察、记录有关现象和数据,并对现象、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论。①制定研究目的,提出有关假设(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或观察现象后提出)。②制定实验方案(实验设计),进行实验,记录有关现象、数据;③分析实验现象,处理有关数据,得出实验结果。
C、文献法:采用文献检索手段,从有关书籍、报刊、文献中收集有关资料,如事例、数据、图表、照片等。
D、调查法:①类型:有跟踪调查、抽样调查、实地考察。②形式:问卷式、访谈式、采集数据式。
(5)选择组织形式
A、小组合作研究,学生由5-10人组成,自选组长,安排指导教师,分工合作。
B、个人独立研究。
C、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6)时间安排
每学期每周安排三学时,三年确保270学时,三年共计15个学分,每个学生通常研究2-3个课题。
(7)进行选题
A、师生共同学习教育部《实施纲要》、学校的《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等,诱发学生讨论,提出问题,各班导师归纳、合并问题(专题、课题),然后发布课题指南。
B、在个人自主选题的基础上,研究内容相近的同学5-10人组成一个课题研究小组,确立研究的问题(专题、课题)。小组自行产生组长,组长负责小组成员的研究分工及与指导教师的联络,制订研究计划和进度表,拟定研究(活动)方案。
C、小组根据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自行选聘校内相关学科的教师作为导师,也可选聘校外专业人士作为导师,一个研究小组可以选聘多个指导教师,校内教师一人可以受聘担任多个研究小组的指导教师。
(8)课题评审
学校组织开题评审会,提出开题评审的有关要求。学生选定课题,拟定研究方案后,以班为单位。举行开题报告会,开题报告由各研究小组选派一位代表向指导教师和全班同学汇报,导师和全班同学均可参与回答提问,指导教师根据全班讨论的情况,对研究方案进行评价,或提出研究方案建议和修改意见。明显不合理,难以实施以及没有充分准备的选题不予通过,小组重新讨论、修改、准备第二次报告。
(9)实施和体验阶段
A、搜集、分析、整理、提取各种信息资料。形成有访谈、上网、查阅书刊杂志、问卷调查、科研实验。
B、调查研究、实地考察、做好记录。
C、不确定交流,可在小组内、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等范围进行。
D、教师跟踪指导,随时掌握各小组或个人的研究进程,并给予帮助,做好记录。
(10)交流展示阶段
A、中期初步交流,各班或全年级举行交流会,由各小组汇报活动进展情况
B、结题成果表述、交流与展示①成果表述:有研究报告、论文、活动设计方案,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等②成果交流:有网页展示、报告会、辨论会、表演、小型展览等③成果展示a表现形式:研究(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活动设计方案(主题班会,专题宣传活动,运动会的设计方案)。科技作品、软盘等。ь、研究论文(报告):提出问题、提出观点、论证观点、基本结论、研究结果的分析和讨论、附录。с、调查报告:包括调查情况,调查结果、调查分析、建议几部分。
C、答辩准备:各研究小组完成课题研究之后,要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前者详细叙述研究思路,研究过程与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后者则着重描述研究过程中所做的工作,以及参与课题研究的体会等。指导教师对学生课题研究的成果报告进行初步评审,符合基本要求的准备参加班内答辩,不符合要求的重新修改。
D、答辩:答辩由陈述、展示、提问与回答、评语四个部分组成。在以班为单位的答辩过程中,各研究小组推选1-2名同学为主陈述人,在一定的时间内向全班同学和指导教师简要汇报,开题报告通过后,方案的实施过程,主要分工情况,介绍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研究过程中的主要收获。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就有关问题进行提问,可以要求小组推选回答人,他可以直接要求某一位组员回答。答辩的过程,实际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研究所需努力方向等。
(11)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根据学习活动的各个过程所体现的内容特点来进行,包括:选题阶段、开题阶段、实施阶段、结题阶段。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A、参与活动的课时量和态度;B、在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C、学习和研究方法掌握情况;D、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E、研究性学习成果;
(二)社会实践
1、社会实践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关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感。
(2)养成劳动观念,形成一般劳动技能。
(3)使学生获得直接感受和积累问题解决的经验,形成综合思考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独立思考和操作能力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2、社会实践的实施过程
(1)确定教学内容
主要内容有军训、社会生产劳动、郊游、参观和调查等。
A、军训:包括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
B、社会生产劳动:指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例如义务植树、打扫卫生等。
C、郊游:观赏当地田园风光、锦绣山河、人文景观等。
D、参观:可以是配合教育专题进行的参观考察活动,例如:清明节祭扫革命烈士墓、到德育教育基地接受思想教育等;也可以是配合研究性学习进行的专项考察和实地参观活动。
E、调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性的调查,或结合研究性学习探究性的调查。
(2)选择教学方式
以活动体验获得直接的感性经验为主要教学方式,以行政班或小组为单位进行。
(3)时间安排
占6个学分,每学年1周,可集中在一周内进行、也可分散教学。高中三年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学时总数不得少于两周。所以,高一和高二各安排1周。
(4)实施细则
A、分析学校与社区资源及需求。学校在规划社会实践的方案之前,通过多途径综合考察学生班级、人数、经费、意愿以及能够提供的时间或服务机会,还要考虑其他支持开展社会实践的社会机构或社区团体等多种因素,以便制定可行的方案,有效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
B、制定实施计划。学校要与教师、学生、社区机构相关人士通力合作,协商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以备活动时参考。
C、开展相关培训。为达到社会实践的预期效果,在活动之前应对参与活动的学生进行相关培训,让学生熟悉社会实践的内容,掌握基本的社会实践技能,建立正确的社会实践观念,懂得如何处理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安全问题以及如何反思或撰写社会实践的心得体会。
D、实践活动。在接受相关培训后,学生即可在学校教师与社区机构相关人员的指导与协助下开展社会实践。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真心投入,积极体验,并利用学习日记及时记录社会实践体验,养成关注社会、反思社会的意识与习惯。
E、指导学生进行反思。反思是学生将社会实践经验转化为学习心得的关键环节。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后,凭借学习日记,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反思,以提升批判能力。
(5)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
A、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课时量和态度;
B、活动中获得的体验;
C、认识社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
D、人际交往、协作、适应环境等能力的发展情况。
(三)社区服务活动
1、社区服务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关心社区的两个文明建设,主动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形成诚恳助人、乐于奉献的积极态度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3)使学生学会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本领,提高善于沟通的能力,增强团结协作的意识。
(4)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意识,并在社区服务过程中学习新知识,体验奉献的愉悦和人间亲情。
(5)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和社会环境,增长从事社会活动所需的知识,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2、社区服务的实施过程
(1)确定教学内容
社区的各种公益活动,有通用内容、特色内容和自选内容。
A、通用内容如拥军拥属、敬老服务、法制宣传、环保卫生、领养绿地、科普活动、电脑培训等。
B、特色内容如居民小区的公共卫生,社区学校的辅导(上党课,团课:保健知识讲座,法律知识讲座等),板报宣传,维持交通秩序以及其他志愿活动。
C、自选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结合生活实际,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社区服务项目上勇于创新。
(2)选择教学形式
A、以体验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以社区服务小组为主要活动单位,协作开展课外活动、假期活动、专题活动以及特殊纪念日活动等集体社区服务。
B、同时辅以个体进行的社区服务。
(3)时间安排
占2个学分,学校一般不作统一安排。学生在教师、班主任的组织下,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可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时间进行社区服务活动,高中三年的社区服务活动必须达到10个工作日才可获得2学分。所以,高一和高二各安排1周。
(4)实施细则(参照“社会实践”的实施过程。)
(5)社区服务的评价
社区服务的评价以服务接收单位负责人签章的服务时间证明为依据,由教师签名核实,按照学分认定的要求给予相应的学分。学生要提交相应的证明材料,其内容包括服务对象(机构或个人)的名字、活动日期、服务时间、服务项目或内容、学生自己签名、服务对象的签名和联系方式。
八、学分认定
(一)指导思想
1、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实验)》和《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设置方案(试行)》,本着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有利于高中新课改的全面实施,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形成,有利于教育教学管理与操作的科学、规范、简便、易行,特制定本办法。
2、对学分的认定做到公正、公平、公开。
3、确保学分认定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二)学分认定的具体操作:
(1)基本程序:
①学生在按规定完成课程(模块)修习并经考试、考核后,方可填写学分认定申请表提出学分认定申请。
②教学班任课老师要综合学生出勤、过程表现、考试考查等情况进行审核,并提出初步意见。及时提交给学分管理小组审核。
③学分管理小组对任课老师提出的初步意见和学生相关的资料进行复审,向学分认定委员会提交书面认定意见。
④学分认定委员会是学生学分认定的最终机构。学分认定委员会在对学分确认后,由负责人签署学分认定的意见。
⑤公示获得学分的学生名单。对不能获得学分的学生通告本人,并告知其原因。
⑥复议制度:未获学分认定的学生对学分认定委员会认定意见如有异议,可在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15日内向学分认定委员会提出复议申请。学分认定委员会自接到学生复议申请之日起15日内召集有关教师、认定小组复议,作出决定并通知学生。
(2)具体实施:由任课教师或相关处室根据学生的综合学习成绩审核登录后交班主任汇总,班主任汇总后交教务处负责管理统计,再由学分认定委员会认定,最后由教务处负责记入学生的学分档案,全过程在学分认定委员会的监督下进行。
①、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学分认定根据“模块考核成绩”,“平日测验和作业成绩”,“学科修习的学时数”三部分进行。其中“学科修习的学时数”占10%,学生只要修满该模块学时数的4/5以上就可获得满分。“平日测验和作业成绩”占30%,任课老师根据平时测验的成绩和作业的完成情况综合打分。“模块考核成绩”占60%,模块学习结束时,举行全面、系统的统一测试。以上三项综合成绩达总分的60%-75%为合格,75%-90%为良好,90%以上为优秀。总分合格者获得该模块的既定学分。任课教师核准再由班主任汇总交教务处登记录入。
②、研究性学习根据课时及其性质,由任课指导教师对其学习的成果:论文、调研报告、实验报告等予以审核认定后交班主任汇总,由班主任交教务处登记录入。研究性学习学分分为三部分:
A参加培训、认定开题报告--3分;
B研究过程--6分(阶段性成果); C研究成果-6分;合计15学分。
③、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均为必修课,综合实践活动课每个学分不低于15个课时,学生在未有特殊的情况下必须参加,凡按学校的要求参加的学生每学年可分别得到相应的学分:社区服务(每学年必须参加一周有组织的社区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每学年必须参加一周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军训、学农各设2学分)。以上课程的组织、管理和审核主要由政教处、团委负责,教务处和其他部门协助进行,然后交教务处登记录入。
④、本课程由任课老师根据学生上课的表现、作业、作品等综合核计学分(学生至少要获得6个学分),任课老师予以审核,交班主任汇总,由教务处登记录入。
(三)学分认定管理
1、建立任课老师或指导教师档案,在学分认定工作中有弄虚作假行为的,一经核实,将给予通报批评;造成恶劣影响的,要暂停或终止其参加学分认定工作的资格,并按学校规定实行问责。
2、学校的学分认定工作接受学生、上级教育主管理部门和家长与社会的监督。
3、免修制度:参加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且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经个人申请,学分认定委员会批准,其相应学科的必修课程可以免除部分或全部学时,但不可免考。
4、补考、重修、改修制度:学生因学分认定考试成绩不合格而不能获得学分的,可以申请补考,补考时间由学校安排。补考仍不及格者,可申请重修、改修或放弃。重修要在接到不认定学分的通知后1年内完成,同一模块重修不得超过2次。
5、由于休学等原因造成学习过程间断的,其学分及有关材料可连续计算或使用。
6、学生因身体原因不能参加学校组织的某个学科类课程模块而不能获得相关学分的,应通过其他途径重修补足规定的学分。
7、认定的学分分别记入学校学籍管理档案(包括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和普通高中学生成长记录手册。
英山县雷店高中新课改领导小组
二O一O年十月
第三篇: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欣赏课心得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欣赏课心得
陆霄峰
摘要:现在我国基础教育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如何成为多面手,都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
关键字:美术新课程标准人文性多样性 互动
正文: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展开,如何把握这次美术课程改革的动向,如何把课改中的新的教学特点以及教学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去,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作为高中欣赏课教师的我们急需做的是改变思维和行为方式,以适应教育的新要求,在对比了新老教材以及通过这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活动后,我有了的认识和感悟,下面就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欣赏如何上谈一些浅见:
一、把握欣赏课的性质
将人文性确定为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情感是一种智力,是现代教育观念。很长时间,旧的传统教育只重视理性智力,忽视情感智力。如今,学校美术教育是培养情感智力的有效途径。高中学生通过美术欣赏课来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提高自己的审美文化素质又利于情感智力的培养。而在实际欣赏课中如何更好体现人文性呢?要注意两方面:一方面要防止美术学科过分专业化,例如,在课上,一个专业的美术老师面对不同欣赏层次的学生,一讲构图就必谈“三角形、S形”,一讲色彩就必分析“环境色、光源色”,甚至对着光溜溜的印刷品大谈“色层厚薄、肌理丰富”这样大量运用美术专业名词,专业术语,直接套用教材句章的欣赏课只会有一个结果就是使原本生动有趣,轻松愉快的美术欣赏课上成深奥难懂的“学术研究课”。即使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无懈可击,学生也只会听得云里雾里,索然无味。另一方面,要防止美术欣赏课变为故事会,一些教师上课为了吸引学生常常把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轶闻趣事甚至作者的私人感情作为讲课的重点,教师口若悬河,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看似一堂成功的欣赏课,却与教学重点、目的丝毫无关,也忽视了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功能,对理解美术文化,形成人文素养毫无作用,本末倒置。当然美术欣赏也不该是“看图识义” 如果单纯注重欣赏这一方面,会导致学生忽略对图像生成规律的认识,对图像生成方法的学习,对图像美感的评价。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力图避免的正是这种单一的倾向,而注重将人文性和技术性平衡起来,这学期开展的书法和设计兴趣小组,学生积极参加的兴致,更好地实现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价值和功能。
二、多学科的结合美术新课程标准,强调美术课程性质的人文性、愉悦性和创造性,强调艺术教育的个性化,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美术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等等。这就要求美术教师构建超越学科的生态型知识结构,学习与美术相关的其它新技术、新知识,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方法。所以学科间的整合或统整,是现代教育理念,亦是现代美术教学趋势之一。教师除应具备基本的美术知识同时,还需了解所谓的“姐妹艺术”。例如:文学、音乐、电影、舞蹈等等,从学生熟悉的或已经掌握的知识切入,让学生随老师设计的思维潜移默化地进入美术欣赏的学科知识,顺理成章逐渐深入。例如:高中欣赏课《现代人物画》中对徐悲鸿的《愚公移山》作品欣赏,可采
用如下办法:教师:“同学们,你们对古文《愚公移山》一定很了解,请一位同学跟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学生回答之后)教师:“非常好,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吗?”(学生回答积极:“坚忍不拔,面对困难不退缩。”)教师继续问:“徐悲鸿先生在画这幅作品时正是抗战时期,他所表达的又是怎样的情感呢?”这样,可以从学生了解的知识、故事切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把握欣赏课的性质,达到满意的教学目的。
三、让学生说,实现师生互动
以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直都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在教学方法上,重视讲授法、谈话法,师生交流是单向的,缺乏师生互动交流过程。教师在上课时都设计了周密的教学步骤,围绕教材安排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滔滔不绝,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洗耳恭听。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机会少,在课堂上充当配角,教学效果是预设的,往往教师感觉良好,学生却没有兴趣。要彻底扭转这种被动状况,美术教师必须转变形象,由知识“传授者”变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教师积极参与交往互动的教学方式将不断促使教师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法,成为新课程的开拓者和创造者,凸显美术教育教学的多样化和选择性,接近学生生活,使学生学习美术感觉很容易、有趣味,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自信心。西方有句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美术欣赏课来讲,应该是“有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个蒙娜丽莎。”你可以觉得她是忧郁的,也可以是快乐的,美丽的亦或平常,这都可以。教师在分析作品时留个空间给学生,而不是僵化于课本或自己认同了的一个观点,通过不断暗示,诱导,使学生抛弃自己的观点,而步入教师铺设的标准轨道,这无疑给作品贴上了标签,也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既然是欣赏课,欣赏的过程中必然有争论。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可能有不同的评价,即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形式的展现中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评价,这种模糊区域应该是存在的。教师应该尊重、保护、鼓励学生以创新精神从多角度理解作品,发表自己的主张。例如:教师在分析抽象派作品时,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看不懂”,“非常棒,有意思”,“恐怖”这时候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让他们敢说,想说,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困惑,教师在一旁给予肯定,或是帮助,实现师生互动,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就会主动参与,形成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实际上,高中学生由于知识积累,思维和想象力提高,情感丰富稳定,审美意识观念初步形成,表现在审美对象不断扩大,能够对抽象的形像所包含的情感,意识有较深层次的体验和把握。他们需要的就是一种平等、自由、畅所欲言的平台,当然这种平台是需建立在课前教师对步骤中的问题精心设计基础之上。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对于问题的难易巧妙地设疑,由易到难,需有一定的诱导性,使学生始终对问题保持兴趣,还需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思考中的阻塞现象及时点拨,对学生的发言做准确评价。
四、善于利用多媒体
现代教育技术进入课堂给教学带来了生机,弥补以前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传统美术欣赏的苍白,这种融合图象、文字、声音于一体的教学技术使得许多教学上的重点、难点迎刃而解。当然,它也不是万能的,无论多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评价它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作用的标准只有一条:即教师如何合理运用,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那些优质课程竞赛中,把是否运用多
媒体技术作为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对于不运用多媒体的教学就是不成功的教学都是错误的。例如:有些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可以用毫无巨细形容:本来直接可以使用的图片,偏偏要压缩在电脑里,一些要提问的问题也精心设置在内,并配上回应学生回答的音响效果,反映在荧幕上的文字也以各种方式变换着自己的形状与颜色。于是教师只要鼠标轻点,教学过程便在荧幕上上演,许多教师认为制作一个课件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但在华丽的荧幕背后,教师可能忽略了一个重要现象——一个一成不变的课件并不适合不同的班级同样使用,因为学生的特点,教学情景是不同的。教师如果忽视具体情况,整堂课其实是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所以只有善于利用多媒体——把它和现代教育要求适时配合使用时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不断向美术教师提出新的挑战,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要求美术教师更新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在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才能为自己走进新课程提供最基本的、最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普通高中美术新课程解析》
第四篇:高中新课程改革学习体会
高中新课程改革学习体会
心得一:
我们在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时听到几个频率较高的词语:新课程意识、评价方式的转变、要给学生减负增效。。。
其实,每次一听到这些词的时候,我就在思考:我们的做法上符合这些吗?这里我就讲两个方面的问题,和同行们探讨,更恳请大家对我见解的批评与斧正。
1.我们来谈谈减负增效的问题。其实减负增效不应该只说是对学生,一定要对教师是一样的做到才能够真正做到。我们今天已经进入了新课改,那么,我们是不是已经做到减负增效了呢?对学生来说,首先从课程学科的设置来看:在课改之前,高一的新生只有8个学科,就是没有生物学科,其实就是在课改前,学生想真正将8个学科都学好已经不容易了。当然我还是发现,高一的学生的确将8个学科都学得较好的,这不仅要学生有较高的智慧,更要有相当好的方法。然而,新课改之后,学生的学科变成了9科。不少的学生真的就是照顾了这科无法照顾其他学科。我所遇到的学生,无论他又多优秀,都给我的答案大同小异:总感时间紧,每天就在不断的赶作业。其次从每个学科的内容设置来看,我是教数学的,我这里就以数学学科为例来加以说明。数学课改前的第一学期的内容就是三章:《集合》、《函数》、《数列》。至少我们作为一个教师,总还感觉到:这些内容能够在一学期中可以完成的。然而在课改以后,第一学期的数学内容明显增加了,内容有:《集合》、《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四章内容,当然还要感谢市教科所的领导们非常了解情况,为大家减轻负担,把《三角变换》没有列入全市期末统考的范围。同时在函数部分还新增加了《幂函数》的内容。在其次是四川的高考在命题上怎么命?没有谁能够明确的告知的事情。所以老师们在讲课的时候就还是新瓶装老酒、穿新鞋走老路。在课堂上、课后的作业指导上,没有真正贯彻课改的理念和意识。从这样的一些层面分析:所谓课改的减负问题还真成了有的老师说的减负就是加正的了。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在减负工作中应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改变自己的理念,当然理念不是说改就改的,这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和时间。正如北京十一学校的特级教师王春易的“讲和不讲”的问题一样。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一些调整和改变,我们的学生不能象成七那样,讲不讲都没关系。教师理念要慢慢改。我们面对的学生在初中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群体。初中教师那一种填鸭式教学没有改变,就会影响高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换句话说:中学的课程改革是一个整体,只是改变高中教师的理念是不现实的。
其次,高中教师在不能改变更多的现实的情况下,应该做到的,还是要多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解读》,从中找到改变课堂的要素,尤其要找的是:我们再教学中要如何操作,才能够体现我们的课改的真正精髓。
再次,教师们要发扬合作与团结精神。真正做到充分的集体备课活动。在备课活动中不仅要多进行理论的学习,同时还要做到集体认真研究课本,对教学起好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第四,对课改省份的高考试题的研究,教师要洞察高考的方向和趋势。不仅在备课组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现出来,同时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还要不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要搞清楚每一堂课中的,讲、如何讲、讲多少等的问题。这就可以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益,在指导学生时,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时间的利用率。
2.谈谈评价方式。其实,我们搞教育的人都知道:教育评价是一个令人头痛的事,可以说到现在都没有一套评价方案是很好的。其实,我在这里谈得评价方式是指: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对教师或学校的的评价。首先,我们来探讨对学生的评价。要分为几个方面的来讲,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是一个评价方面,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问题,教师给予的评价,学生交来的作业,教师的批改和评语,也是一种平时的评价。学生参加一个阶段的学习,参加的阶段学习考试得到的结果也是一种评价。学生高中三年的学习,就是高考一次来一个终结性评价。除后面的终结性评价以外,我们老师在以前不少老师没有注意自己的评价,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其实我建议作为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最好是一种鼓励式的,发现优点式的评价起到的效果会明显一些。高考的终结性评价,对我们老师来说。是没法改变的。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来说,现在各地的搞法,就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一个专家讲:学生的一次成绩好坏能够评判一个教师在平时对学生的教育的水平和对学生的培养,尤其是一个学生的将来的法杖潜力?对现在的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转变学生学习的被动型,教师的特能讲,更多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多的体验参与的一种意识。高考的评价方式没有变,无论怎么改,同样不能改变学生学习教师特能讲的方式。不改变对教师对学校的评价方式,学校和老师更多更看重的是:学生高考的成绩。在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经常说:不能拿高考的成绩比较学校和学校的好与不好,但是,实际能做到吗?现在,不用高考成绩来衡量一个学校,衡量一个老师,那么,有用什么来衡量更好呢?每年高考成绩发下来以后,为什么教育行政部门,又要统计,进行一定范围的评比表彰,这又是符合我们的现代教育中得课改理念吗?
在教师的教书育人过程中,不要以为教给学生多记得几个公式,多记得几个结论,这个老师的水平就要高。对教师的评价能不能看学生的发展潜力?教师的教书育人中,重点可能还应该是育人。
心得二: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即将在全国铺开,作为一名高中教师,必须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为此,国家教育部组织了本次新课程远程教育研修。经过十多天的新课程培训学习,使我收益非浅。下面就结合本次研修内容,谈谈学习的体会与心得。
一、实施新课改首先要转变教师固有的教育观念。新课程标准充分考虑到全体学生,顾及学生个体的差异,教学目标的制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并且起点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的不同,起点科学合理,既考虑到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完成课业学习的目标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所学知识,又充分考虑到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开放式培养,使每个学生的学习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学困生有成功感,学优生能最大程度的放开手脚,对所学知识进行更加深入、更加系统的掌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各展所长,各有进步,各有收获。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理念,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二、实施新课改必须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以往的教学模式,多是一言堂,满堂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理解程度,基础水平,个性差别,要求所有学生对学业的完成整齐划一,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扼杀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发展,新课程则提倡构建 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教学模式,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方式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对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学科特点,充分、合理的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要敢于让学生提问,敢于让学生发言,敢于让学生讲尽兴,敢于让学生表现自己,敢于让学生标新立异,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的创造性,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要鼓励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进行合作型学习,充分培养学生的探求能力及团结协作的能力,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问题的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新课改必须改变固有的评价模式。
旧的评价模式是定性评价,在这种评价模式下,只是对学生的课业学习情况通过考试分数来评价,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品质的评价,评价方式呆扳,不利学生的发展,打击了一批学生的积极性.而新课程评价模式则要求除了定性评价之外,还应提倡定量评价。要求在评价学生时,不是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想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要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评价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以一次 考试的成绩论成败,评价方式要科学、全面、客观,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四、实施新课程必须注重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之下的有效教学应该体现出四个维度,即在四个范围体现:第一,要看课堂教学的效率度。你的教学行为的有效性,你的目标的有效性,你的开放度,达成度等等。第二,课堂教学的开放度。她的这节课具有很强的开放意识,完全不是一种封闭的就课本弄课本,这里边就包括了内容的开放度和对教科书的再开发问题,还有教学方式的开发度,包括个性化的、多样化的一些引领等等。第三,应该看课堂教学的深刻度。这个深刻度主要体现在内容处理的深刻上,学生思维的深刻上,我们视野的引领的深刻上。最后一个衡量有效教学的标准,我认为是幸福度。什么叫做幸福度呢?第一看学生的情感素质的发展程度;第二看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是否体验到了一种学习的乐趣、成功的乐趣等等;第三个就是学生能不能享受到智慧生成的这种成功的愉悦感。
五、实施新课程必须正确把握三维目标。
要正确地把握三维目标,就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就是先以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作为切入点,进行了确切的学情分析,这是一个保障。第二,在过程和方法的有效设计上,进行了高效的引导。第三,在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作为贯穿全课的追求目标。另外,还要以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储备,当作实现三维目标的一个重要的保障。
六、实施新课程必须结合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
我们看待课堂教学的有效问题的立足点之一,应该首先就是看我们的教学能不能充分地遵循了学科固有的一些属性和它的一些基本的特点。那么,按照学科的基本特点的这个角度来考虑,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衡量课堂教学的活动是不是有效呢?第一点,我觉得现在的教学当中,存在着一个轻知识重能力的倾向,这种倾向实际跟学科特点是不一致的。所以在教学中,应该理直气壮的去抓知识。第二点,其实跟第一点相联系,有效教学应当体现出学科的叙事性的特点,而且叙事性必须要条理清晰,就是第一叙事第二清晰,如果你叙事不清晰这不能说有效的,如果你没有叙事的话就更没效了。第三,必须把握好课堂,教师讲授和学生思维活动的关系,这个问题也跟前面讲第一个问题知识和能力问题有关系,我觉得知识和能力问题,还应该是一个总的纲,不可偏废,如果在教学中没有对过程最低限度的讲授,进一步探究活动只能是空中楼阁,那么建立在这种空中楼阁基础之上的教学肯定也是无效的。
就教师而言,实现新课程有效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第一,坚定课程改革的基本信念;第二,磨炼自身的基本功,这里边就包括了知识和技能;第三,要向课堂质量。
第五篇:高中新课程改革学习体会
高中新课程改革学习体会
我们在今天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时听到几个频率较高的词语:新课程意识、评价方式的转变、要给学生减负增效。。。
其实,每次一听到这些词的时候,我就在思考:我们的做法上符合这些吗?这里我就讲两个方面的问题,和同行们探讨,更恳请大家对我见解的批评与斧正。
1.我们来谈谈减负增效的问题。其实减负增效不应该只说是对学生,一定要对教师是一样的做到才能够真正做到。我们今天已经进入了新课改,那么,我们是不是已经做到减负增效了呢?对学生来说,首先从课程学科的设置来看:在课改之前,高一的新生只有8个学科,就是没有生物学科,其实就是在课改前,学生想真正将8个学科都学好已经不容易了。当然我还是发现,高一的学生的确将8个学科都学得较好的,这不仅要学生有较高的智慧,更要有相当好的方法。然而,新课改之后,学生的学科变成了9科。不少的学生真的就是照顾了这科无法照顾其他学科。我所遇到的学生,无论他又多优秀,都给我的答案大同小异:总感时间紧,每天就在不断的赶作业。其次从每个学科的内容设置来看,我是教数学的,我这里就以数学学科为例来加以说明。数学课改前的第一学期的内容就是三章:《集合》、《函数》、《数列》。至少我们作为一个教师,总还感觉到:这些内容能够在一学期中可以完成的。然而在课改以后,第一学期的数学内容明显增加了,内容有:《集合》、《函数》、《三角函数》、《平面向量》四章内容,当然还要感谢市教科所的领导们非常了解情况,为大家减轻负担,把《三角变换》没有列入全市期末统考的范围。同时在函数部分还新增加了《幂函数》的内容。在其次是四川的高考在命题上怎么命?没有谁能够明确的告知的事情。所以老师们在讲课的时候就还是新瓶装老酒、穿新鞋走老路。在课堂上、课后的作业指导上,没有真正贯彻课改的理念和意识。从这样的一些层面分析:所谓课改的减负问题还真成了有的老师说的减负就是加正的了。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作为老师应该在减负工作中应该做些什么呢?
首先,改变自己的理念,当然理念不是说改就改的,这是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和时间。正如北京十一学校的特级教师王春易的“讲和不讲”的问题一样。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一些调整和改变,我们的学生不能象成七那样,讲不讲都没关系。教师理念要慢慢改。我们面对的学生在初中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群体。初中教师那一种填鸭式教学没有改变,就会影响高中教师的教学理念。换句话说:中学的课程改革是一个整体,只是改变高中教师的理念是不现实的。
其次,高中教师在不能改变更多的现实的情况下,应该做到的,还是要多研究教材和《课程标准解读》,从中找到改变课堂的要素,尤其要找的是:我们再教学中要如何操作,才能够体现我们的课改的真正精髓。
再次,教师们要发扬合作与团结精神。真正做到充分的集体备课活动。在备课活动中不仅要多进行理论的学习,同时还要做到集体认真研究课本,对教学起好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第四,对课改省份的高考试题的研究,教师要洞察高考的方向和趋势。不仅在备课组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现出来,同时相互切磋,共同提高,还要不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相互借鉴的基础上,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要搞清楚每一堂课中的,讲、如何讲、讲多少等的问题。这就可以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益,在指导学生时,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时间的利用率。
2.谈谈评价方式。其实,我们搞教育的人都知道:教育评价是一个令人头痛的事,可以说到现在都没有一套评价方案是很好的。其实,我在这里谈得评价方式是指: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对教师或学校的的评价。首先,我们来探讨对学生的评价。要分为几个方面的来讲,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是一个评价方面,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问题,教师给予的评价,学生交来的作业,教师的批改和评语,也是一种平时的评价。学生参加一个阶段的学习,参加的阶段学习考试得到的结果也是一种评价。学生高中三年的学习,就是高考一次来一个终结性评价。除后面的终结性评价以外,我们老师在以前不少老师没有注意自己的评价,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其实我建议作为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最好是一种鼓励式的,发现优点式的评价起到的效果会明显一些。高考的终结性评价,对我们老师来说。是没法改变的。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来说,现在各地的搞法,就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到一个专家讲:学生的一次成绩好坏能够评判一个教师在平时对学生的教育的水平和对学生的培养,尤其是一个学生的将来的法杖潜力?对现在的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转变学生学习的被动型,教师的特能讲,更多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更多的体验参与的一种意识。高考的评价方式没有变,无论怎么改,同样不能改变学生学习教师特能讲的方式。不改变对教师对学校的评价方式,学校和老师更多更看重的是:学生高考的成绩。在我们的教育行政部门经常说:不能拿高考的成绩比较学校和学校的好与不好,但是,实际能做到吗?现在,不用高考成绩来衡量一个学校,衡量一个老师,那么,有用什么来衡量更好呢?每年高考成绩发下来以后,为什么教育行政部门,又要统计,进行一定范围的评比表彰,这又是符合我们的现代教育中得课改理念吗?
在教师的教书育人过程中,不要以为教给学生多记得几个公式,多记得几个结论,这个老师的水平就要高。对教师的评价能不能看学生的发展潜力?教师的教书育人中,重点可能还应该是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