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激活班组细胞
激活班组细胞
有道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谷唐咨询认为:班组就是企业大厦的根基,班组建设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作业单元,只有班组这个“细胞”真正健康,企业才将充满生机和活力。无论使用什么招数管理企业,激活班组这个“细胞”,精心培育能够上得去、打得赢、站得住的过硬班组,关键手法就是建好小家、即时赞美。
建好小家
班组既是企业细胞,那就要把这最小的单位建设成如家的地方。家是什么地方?家是可以倾诉的地方,家是可以放松心灵的地方,家是必须自觉担当责任的地方,家是相互支撑的乐园,家是共同成长的港湾……由此,建好小家是激活班组细胞的至关重要的“体制”建设工程。
一是要选好“家长”。
任何“家”,没有“家长”就没有主心骨,也必将散乱无章,“家”不象“家”,“家”不成“家”。职工小家的“家长”自然是班组长,班组长作为“兵头将尾”,虽然级别不高,却是班组的“领头雁”。有了好班组长,才能带出好的队伍。在班组长的选任上不能“乱点鸳鸯谱”,应该摒弃那种只凭领导印象,只注重业务技术能力,或是肯听话的“老实人”的传统做法,尽可能地将那些群众基础好、业务水平精、政治素质高和管理能力强的人选配到班组长岗位上来。由此,在选拔班组长上要动脑筋,切实想办法选好“家长”充当顶梁柱。可如有些企业那样,在竞聘人员中严格挑选,合格后方可聘任使用。其次要利用生产淡季,对聘任的班组长进行封闭式系统培训,提高班组长素质,使班组长成为企业骨干力量,“小家”中可信赖的主心骨。
二是要用好“家里人”。
特殊之“家”可以为增强整体作战实力,选调精兵,通过合理配置生产要素,组建标准化班组。这样在人员组合过程中,可由班组长在指定的职工中依次选择,既要根据工作的性质,又要从人际关系角度注意各种类型的性格、气质的选择与搭配,从组织上保证有一个和谐的“家”。被选职工与班组长双方同意,才批准
为本班组成员,提升班组的独立作战能力。
谷唐咨询在为企业培训做班组长培训的的过程中发现:在很多“小家”中,成员并不是可选的,但一定是可用的。所以用好“家里人”,才是班组长的基本功。每个人都有其长短,要有容其短之心,更要有容其长之胸,扬长避短,成就每个“家里人”。
三是要完善“家规”。
良好的运行机制是增强班组活力的“催化剂”。在加强班组机制建设上一定要下功夫,要建立和完善班组学习、考核等“家规”,促进班组竞争意识和竞争本领的提高。
同时还要完善适合班组人员掌握和操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不断严格补充和完善班组建设考评标准。特别是在安全质量管理上,可通过实行班组长津贴,以及对班组长实行奖罚机制,将班组和岗位人员的收益与工作业绩挂钩,激发班组活力。
即时赞美
渴望被人赏识是人最基本的天性。激活班组细胞,显然就要把握天性,学习和掌握好这一人生智慧。在现实工作生活中,有相当多的人不习惯赞美别人,由于不善于赞美别人或得不到他人的赞美,从而使我们的工作生活缺乏生机与活力。
说穿了,赞美应该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对别人的欣赏,然后回馈给对方的过程;赞美是对别人关爱的表示,是人际关系中一种良好的互动过程,是人和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体现。然而这一赞美,却不需要“盖棺论定”或“秋后算帐”。
著名管理顾问尼尔森(bobnelson)认为,未来企业经营的重要趋势之一,即是管理者不能再如过去般扮演权威角色,而是须设法以更有效的方法,间接引爆员工潜力,才能创造企业最高效益。他特别强调,赞美员工需符合“即时”的原则。管理者应能做到在每天结束前,花短短几分钟写个便条纸对表现好的员工表示称赞;通过走动式管理的方式看看员工,及时鼓励员工;抽空与员工吃个午餐、喝杯咖啡;公开表扬、私下指责等,管理者只要多花一些心力,员工却能受到莫
大的鼓舞,使工作成效大幅提升。的确如此,赞美离开了“即时”原则,其效果不仅是减少,甚至是相反。有些领导和企业愿意“盖棺论定”或“秋后算帐”,结果被表扬的未受到鼓舞,有时反倒受到孤立;而被批评的也未受到教育,有时反倒得到人们的同情和理解。有些单位在年终讲评中,总会出现不和谐的现象,其原因就在于此。每个人易看到自己的工作与长处,当得不到即时赞美时便有被压抑的情绪滋长,一旦在某个赞美被遗漏或出现不公时,这种情绪就可能爆发而影响工作。
赞美是激活班组细胞的法宝,即时赞美是最有效的手段。无论出现什么事情,即时赞美是首要的工作。有人问,员工犯错了也要即时赞美吗?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出了技安事故,对于责任人直截了当的批评,不如从避免事故扩大上即时赞美入手,更让人感激而惭愧。肯定而看到人的长处,会令人自省自己的缺点与错误。
即时赞美,不要吝啬!
第二篇:用标准化建设激活班组细胞活力
以标准化建设激活班组细胞活力
上海锦江商旅汽车服务股份有限公司高晓鲁
上广电班组位于闵行工业开发区,成立于2004年,主要承担上广电员工的上下班接送任务,并负责闵行地区学生班的套车任务,目前有班车23辆。
近几年来,上广电班组多次获得公司嘉奖,是班组标准化建设的达标班组,在达标活动中进步较快,2009年1月,锦江商旅公司曾在上广电班组召开现场观摩交流会,对我们班组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肯定。2009年7月,获得上海市“工人先锋号”称号。
上广电班组虽然班车数量不是最多,但由于人员调动频繁、客户要求高等原因,营运情况复杂,管理难度较大,概括起来主要有3个特点:
一是新驾驶员多。原因是近几年来一批老驾驶员先后退休,新驾驶员进公司后一般是先到班车班组熟悉锻炼,因此,近几年新鲜血液不断补充,目前进公司3年内驾驶员占70%,今年刚进公司的有30%左右。这些新同志有工作热情,但缺乏锦江人的锦江文化素养,对锦江提倡的站立服务、“一差两清”等,一时难以理解和接受。
二是路线、班次复杂,任务重。上广电班组有班车23辆,但是线路有28条,原因是该公司三班倒日夜生产,为了节省公里,提高单车效益,我们实行一人多班、一人多线的营运办法,很多驾驶员有2条或2条以上营运线路,班次多的1天要达4班或4班以上,与其他班车有较大区别。另外,在春秋两季,上广电班组还负责公司在闵行地区的学生班任务,最多时1个月有20天学生班套车。
三是客户要求高。上广电是一家中日合资企业,日常管理完全按照日本NEC公司的标准进行,对员工有标准,对供应商也有明确的服务要求,比如:要求我们班车第一站的时间不得迟到5分钟,否则要乘出租车去闵行上班;要求驾驶员对员工的询问有问必答,既是问的是其他线路的情况,也要辗转了解后问答员工,对驾驶员的服饰、谈吐等都有很高的要求。
根据这些特点,上广电班组在班组标准化建设中有针对性地做了6项工作:
一是按照公司要求,开展标准化建设。开始标准化建设前,我先认真学习班组标准,主动与公司工会的同志沟通,意识到标准化建设不是简单的买冰箱、看电视,而是公司为我们搭建的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把服务工作搞上去。所以,我没有一开始就向公司工会要求添置冰箱、电视机、微波炉,而是强调要用我们的优质服务和规范的管理赢得上广电公司的支持。经过一短时间努力,上广电班组的学习、安全、例保和班组环境宣传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广电公司对我们的要求也给予越来越多的支持。现在,我们班组内除了电视机外,其他设施如沙发、文件柜、更衣箱、写字台、会议桌、高低床等都是上广电公司支持我们的。电视机原来是我们一个驾驶员从家里搬来的,是那种老式揿揿按钮的,只能看一只台,DVD也不能放,许总知道后,就指示办公室将小会议室的一台电视机调剂给我们班组。公司领导的支持,使驾驶员信心倍增,更坚定了通过班组建设搞好优质服务的信心。
二是组织开展军训。因为上广电班组的新驾驶员多,要在短时期内,较快地让这些同志接受锦江文化和锦江的传统习惯,首先要有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要把“野”在外面的心收起来,要就是我们平时讲的要“收骨头”。要“收骨头”,我认
为军训是一个好办法。我是当兵出身的,我有这方面的体会。因此,我就邀请上广电武装部的一个领导带领我们军训。有些人笑我们傻,说现在还有谁搞军训,但我坚持搞,搞了以后,大家的精神面貌明显不一样。不但搞几次,以后还要搞。
三是实施班组同地区车辆应急预案。上广电班车不仅线路复杂,员工上下车站点多,而且车辆大部分是老旧车型,有时候会发生车辆抛锚情况,虽然次数不多,但影响较大,如不能及时救急,就会影响员工的按时上下班。一般情况下,车辆抛锚都由调度室调派车辆救急,驾驶员只要及时给调度员打电话就可以了。但我知道,调度员最烦恼的就是车辆抛锚,不仅要增派车辆救急,还会打乱原来的用车计划。所以,为了及时救急,同时也减少给公司增加麻烦,我就制定了班组内的同地区线路应急预案。这个应急预案实施后,效果很明显,特点是:车辆抛锚后,驾驶员不是打电话给调度,而是直接打电话与后面同方向的班车驾驶员联系,要求后面的班车将乘客带进厂内,不仅减少了公司麻烦,而且后面的车辆也是上广电班车,驾驶员熟门熟路,不会影响员工上班。这个方案实施后,上广电班车乘客再也没有发生过迟到的现象,而且得到了公司领导的肯定,我门班组也很自豪,因为这是上广电班组的独创,不仅解决了班车抛锚救急问题,而且为其他班车提供了思路。
四是开展关键路段、路口安全状况分析。上广电班车线路共有28条,有些线路途径地点如济阳路、浦东大道等,情况相当复杂。为此,我们根据班组标准要求,认真开展关键路段、关键路口的安全状况分析,熟练掌握这些路段、路口的行人和车辆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慢速行驶,提高警惕,不疏忽大意。
五是重视发挥党员的作用。上广电班组共有驾驶员23个,其
中党员4个,这几个党员都分布在各条线路上,看上去默默无闻,实际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首先,上广电班组的党员能做到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在这方面,大家的看法是,要让群众承认我是党员,关键不是靠嘴巴讲,而是靠行动做。靠行动做,第一条就是要以身作则,要求群众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这是作为一个党员的最基本表现。
其次,党员挑重担。上广电班组离开公司有30公里左右路程,机械上的一般性问题不可能每次都进公司修理,孙锡明同志就积极钻研技术,主动承担起班组内所有车辆一般机械故障的维修问题;还十分注意做好与群众的沟通和思想工作,协助班长搞好稳定工作。
再有,党员主动关心群众。去年,驾驶员陈爱民生病,党员主动上门慰问;今年,驾驶员刘登江腿部骨折,几个党员又登门看望,每次上门都自淘腰包购买礼品,驾驶员深受感动。党员用实际行动在群众中赢得了威望和信任。最近党员孙锡明突然胃溃疡病倒,我想不影响其他群众的作息时间,自己去看一次算了,谁想到班组里的群众知道后,不但纷纷上门探望,而且还自发地组织起一场募捐活动,主动集资为孙锡明购买一种昂贵的药品治病。说明群众对班组内的党员充满真诚的肯定和信任。
六是实行红旗考核。班组是细胞,是细胞就要保持活力,要保持活力就要有激励、有考核。上广电班组实行的是红旗考核,就是把所有驾驶员的工作业绩上墙,好的插红旗,不好的插蓝旗。人都是有自尊性的,同样是上班,别人的红旗多,自己的红旗少,驾驶员就会不服气。但也有极个别人讲“红旗多了奖金不多,没意思”,我讲:“树为一张皮,人为一口气,同样是开车,为什么不争先进做落后呢?”我的话赢得了大家的赞同,大家每天盯着
红旗榜,暗暗地较劲、默默的追赶,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通过几年的班组标准化建设,我觉得,班组建设不是一句空话,班组建设也不仅仅是抓学习,写写稿。就我们上广电班组来说,班组建设不仅是企业细胞,而且是树品牌、拓市场的桥头堡。上广电公司是一家日资企业,他从来没有让工厂班车停进过厂区,现在他主动要求我们停进厂区,因为我们停在那里,毫不夸张的说就是一道风景线;上广电公司目前因金融危机遇到困难,但是有关管理人员明确讲,只要公司在一天,我们就要用一天锦江的班车,这是对锦江的肯定,也是对班组标准化建设的肯定。
2009年12月3日
第三篇:“互联网+”激活校园创新创业细胞
“互联网+”激活校园创新创业细胞
主持人:
本报记者 李薇薇 通讯员 于英焕 季洪涛
访谈嘉宾:
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大学校长 李元元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 刘益春
延边大学校长 朴永浩
长春理工大学校长 于化东
长春工业大学校长 张会轩
北华大学校长 李延忠
吉林农业大学校长 秦贵信 长春中医药大学校长 宋柏林
吉林财经大学校长 宋冬林
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张湘富
今年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倡“互联网+”概念,正式提出“制订‘互联网+’行动计划”。十月,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将在吉林大学举行。作为一项全新的赛事,比赛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标志着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的进一步融合与连接。对于创新源头的高等院校而言,如何融合、怎样连接,重塑高等教育的内部结构,放大创造力,孕育更多的创意,激活校园每一个创新创业细胞呢?为此,本刊特约吉林省部分高校校长一起就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
融合连接
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引擎
旁白:腾讯创始人马化腾说:‚今年总理的报告提‘互联网+’,下一个风口我感觉是互联网走出我们所谓的新经济这个圈子,走到更广阔的天地,跟所有行业结合,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风口。‛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中国传统行业之一的高等教育,知识的封闭性、权威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主持人:有学者认为,以前大家把互联网当作轮胎,但其实它是发动机。信息化与工业化不再是并列关系,而是信息化驱动工业化的关系。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如何正确认知“互联网+”时代?需要做出哪些应变?
李元元:18世纪中后期以来,每个世纪之交的前后四十年间,都是生产力推陈出新、升级换代的深刻变革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的时代,第二次是“电气+”的时代,第三次是“电子计算机+”的时代,进入21世纪则是“互联网+”的时代。“互联网+”意味着互联网由工具变为主导,关键是要思考和明确通过互联网平台,“+”什么和如何“+”的问题。对于高校而言,必然是“互联网+教育”。如何“+教育”便是需要深入思考与探讨的重要议题。吉林大学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将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学校深化综合改革三者相加,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一是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学校通过实施慕课建设计划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分类指导,构建层级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全面培养塑造学生创新能力和互联网思维。三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吉林大学承办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以大赛为抓手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培养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朴永浩:今年政府将“互联网+”纳入国家行动计划,我理解是重点推进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渗透与融合,努力促进深层经济结构转型。在推进高等教育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上,延边大学注重结合多元文化、民族特色和地域优势,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第一,改革大学外语教学模式。我们在原有“大学英语”“大学日语”两门必修课的基础上,增设零起点“大学英语”“大学日语”“大学朝鲜语”“大学俄语”4门必修课程,“高级英语”和零起点“基础日语”两门选修课程,发挥地方综合性院校的民族优势和东北亚的区域优势,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第二,在课程建设上,根据学科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新生研讨课、多元文化课、核心通识课,内容或与前沿领域有关,或与学校民族特色相连,带领学生走进一个更加精彩的学术空间。
于化东:“互联网+”的主要特质之一是跨界融合,对高等教育来讲,我认为首先必须跨越思维观念之“界”。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其带给我们启示: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培养大批有创新能力的教师。事实上,教师的创新能力一直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我们应该从青年教师的创新能力培养入手,以科研项目为切入点,使其在参与交叉学科和综合发展学科研究的过程中受到创新训练。以长春理工大学为例,学校将光学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主干学科的青年教师安排在空间激光通信、纳米操纵与制造等多个领域不同的研究中心,由海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校内的资深专家亲自指导,参与多项前沿课题研究。
刘益春:我与于化东校长的观点基本一致,“互联网+”背景下,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培养尤为重要。作为一所师范类院校,我们在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能够传播创新创业精神和知识的师资方面进行了多年持续不断的探索。2007年,在东北地区建立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在国内率先提出并践行“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U-G-S)三方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构建了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非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借鉴了U-G-S模式的成功经验,自2013年开始积极探索“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U-G-E)三方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此外,我们还在基础学科以“基地班”的形式,实施了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顺势而为
营造开放式创新生态
旁白:良好的生态系统是可以实现自循环的。‚微信之父‛、腾讯公司副总裁张小龙希望建造一个‚森林‛,让所有的生物能够在森林里自由生长。高校是社会创新的‚森林‛,创意、创新、创业的生态循环离不开阳光、水分和空气。
主持人:“互联网+”究竟能“+”多少,我们无法想象,这取决于人们基于实践的创新能力。事实证明,大学生这个思维活跃、创新能力极强的群体一旦投入到实际中,便能迅速燃起创意的火苗。今天是创新创业的最好时代,高校如何塑造创新教育生态?
宋柏林:《易经》有言:“倾否,先否后喜。”意指人由自我封闭的状态,转变为开放的状态,最后达到欣喜的状态。目前,高校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配置基本依照专业和专业化人才培养目标而定,由此带来的专业人才在知识广度上相对薄弱的弊端日益显现。“互联网+”时代,高校必须打破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固有的结构和边界,建立跨专业、交叉选课、按需选课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的开放式课程体系。目前,长春中医药大学正在通过实行校园网络全覆盖,尝试将中医学、中药学经典课程的核心知识点、重要衔接点,移至互联网、移动终端以及各类在线课程平台上,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开放,实现知识学习生活化。同时,构建形成性、追踪式新型评价体系,将学生课内外学习、师生互动作为主要观测点进行系统考核。
秦贵信:我完全赞同宋柏林校长“先倾后喜”的观点,在“互联网+”背景下,我们需要开创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把“互联网+”思维融入高校育人的全过程。以我校毕业生张家琦创办鲜花速递同城淘宝店为例,经过3年多的经营,与国内300多个城市3140家花店建立合作关系,交易额达到700万元。虽然这种创业模式并非始于“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但他充分运用了大数据背景下的“互联网+”思维。再者,高校更应该作为一个社会的知识源,运用“互联网+”思维和手段,延伸外部创新生态。在历届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会上,我校在菌菜基地展馆设计、布展时,突出其创业创新、科学研究及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特点,将其打造成了一个集自然博物、历史传承、科普教育、休闲体验、产业示范于一体的精品展馆。今年,菌菜基地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成为一个非常好的知识辐射源。这些都是“互联网+”思维带给我们的改变。
张湘富:知识是信息的子集,信息是数据的子集。“互联网+”时代,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愈加重要,加快“智慧校园”建设,可以使人才培养实现“精确制导”。我校与长春市政府联合建立了全市区域卫生信息交互平台,采集全市各医疗网点的医生信息、医学影像、健康档案、检验报告、电子病历等信息,实现医疗机构间的资源共享、业务协同。以此平台为基础,学校开设了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政校联合培养,充分发挥软件应用、职业环境和实训场所的优势,培养具有统计分析、计算机技术、医院管理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现已成为学校特色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掌握了医疗、护理、药学、口腔等工作站的数据和电子病例等信息,提高了课程安排的科学性和课堂教学的精细化、精准化,为学生打造最优学习路径,为教师提供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大数据智能解决方案。
智慧校园
全力发展众创空间
旁白:‚未来已经来临,只是尚未流行。‛2014年,新加坡提出‚智能之国‛计划,把全世界年轻的创业人聚集在一起,提高整体创造力水平。被称为‚创新国度‛的以色列,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新兴企业总数超过欧洲的总和,源于大都以技术为驱动。
主持人:给年轻人机会就是给未来以梦想。如今,在政府主导创新创业的大环境下,国内一大批以创新工场、创业咖啡、创客空间为代表的新型孵化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高校打造众创空间,如何发力与借力?
李元元:吉林大学把深化“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和促进学生自主创业作为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实施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六个一”工程,即组织一个创业论坛、评聘一批创业导师、设置一门创业课程、举办一项创业竞赛、建立一批创业基地、树立一批创业典型,构建支撑创新创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同时,结合学生创业特质,构建三种创新创业模式:高科技成果转化型、“互联网+”产业型、公益创业型,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更好地激发学生创业意识。目前,我们正在筹建“大学生创业基金”,准备引入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启动学生创新创业园和“互联网+”产业集聚园园区建设;成立创客空间,打造一站式创业服务,努力让学生的创业成果走出赛场,进入市场。此外,校友也是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以我校重庆校友会为例,他们自主筹资选择支持来渝寻求发展的年轻校友创业。
宋冬林:受到创新工场、创业咖啡等众创空间的启发,吉林财经大学围绕“理实交融,知能并重”的特色,正在构建“招生—教学—实践—就业”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学生结合金融、会计、物流、营销等专业知识,组建创业团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2015届毕业生王佐文的创业项目“宅窝窝”,以高校快递最后一公里服务为切入点,充分满足“足不出户,收发快件”的终极服务需求,获得北京天使投资500万元。项目的启动,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互联网+”创新创业,不是直接解决一个问题,而是通过解决一个问题搭建一个平台,服务一个更大的目标。
于化东:尊重人性是互联网最本质的文化,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是教育永恒的追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倡导的“本科生研究工作机会计划”和“独立活动计划”强调课内与课外的有机融合,整体推进创新教育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范例。就长春理工大学而言,学校在改革教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借助光电技术特色优势,与海信集团、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等分别共建“光电显示联合实验室”“纳米光子学与生物光子学联合研究中心”,为本科生、研究生提供科研工作机会,着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同时,以教师科研背景为支撑,以创新创业竞赛为引领,采用创新和创业相结合、孵化和投资相结合的方式,集中打造科研型众创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大学生的群体智能。以学校和某科技公司近期开展的合作为例,公司在学校大学科技园内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举办线上及线下创意竞赛,对学生进行创业培训,对创业团队提供技术服务、资金支持,学生创新成果优先在公司实现转化,是科教融合模式的一个有益探索。
张会轩:创新创业竞赛是激发大学生群体智能的一个有效途径。在日常工作中,长春工业大学比较注重搭建学生竞赛平台,“一院一赛”“金点子”“创青春”等创新创业竞赛已经成为学校的特色活动。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学校与地方、行业合作紧密的特点,以大学科技园为核心,在校区周边构建了集教育实训、孵化转化、加速发展三大功能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发展带,实现学生创意、创新、创业的有效连接。各学院选择创新竞赛中具有较强转化能力的项目进入大学科技园孵化,辅以教育实训、创业培育基金,完成创业项目的试运行和集中展示,引入风险投资,最终实现赛场项目最优转化,从集中“校园智慧”走向“智慧校园”。
李延忠:张会轩校长的观点印证了大学科技园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来,北华大学在“一主多样性,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以项目库、创业中心为基础,重点打造众创型科技园、创业园。以机械工程学院创新实践项目库为例,项目资源经常保持在300个以上,大部分是由师生向社会和企业征集而来,其中涵盖了学生自选项目、科技创新竞赛项目、实验室设备改造项目、教师的科研项目和教研项目等,蜂王浆挖掘机、智能护理床等创新实践项目完成创业园的论证、科技园的孵化,目前得到成功转化,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榜样。
寻求突破
创新人才培养的着力点
旁白:麦肯锡全球研究院2014年报告认为,互联网已经重构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正迈向数字化转型的新时代,而互联网经济潜力的释放取决于政府举措和行业接受度。一场数字革命正在中国风起云涌,企业拥抱互联网技术的程度越高,他们的运营就越高效,并最终转化为生产效率的提升。
主持人:当前,“互联网+”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慕课为代表的教育细分领域愈发清晰,高等教育同样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撬动适应“互联网+”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的支点?
李元元: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一定会倒逼人才培养的体制与机制改革。“互联网+”背景下,高等院校需要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加速学科交叉融合,构建校内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首先,兴趣是选择的第一步。为实现以兴趣为导向的专业融合,我们将全校大
一、大二的学生集中在基础教育园区,突出开展宽口径的基础教育培养之后,大
三、大四返回各校区并自主选择分专业。其次,深入推进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改革,打通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方案,整合线上和校园学习优势,以问题和现象为导向,引导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塑造批判思维,培养学习能力。最后,就是努力让教师为学生导航。鼓励跨学科双导师制,尤其是鼓励有条件的学科开展与国内外一流学科的联合培养,聘请校外人员担任合作导师。
刘益春: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创新型教师。今年年初,东北师范大学制订了“本科教学质量全面提升计划”,启动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建设举措,其核心指导思想就是“建立健全与信息化社会发展和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办学定位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对卓越教师、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和应用型精英人才,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通过适当压缩学分总量(135-155学分之间)、提升选修课程比例(不低于毕业学分的三分之一)、部分课程实行免修制度等措施,引导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单独列出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供全校学生选修。学校还一次性拿出1800余万元支持学院开展本科教学综合改革,重点推进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改革,如混合式教学、教考分离等。
李延忠:近年来,跨界融合理念逐步为国内学术界、教育界学者所重视。创新人才培养必须依靠学科交叉力量。作为综合性大学,北华大学具有学科专业交叉整合的先天优势,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一是相近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学校将计算机学院的网络工程专业和电气学院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通信工程专业以及机械学院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部分整合,进行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二是以项目为引领,跨学科、跨行业交叉融合,如计算机学院与医学相关学院联合开发的大数据背景下疾病预防诊疗平台和移动医疗大数据终端项目;三是与互联网边界较远的学科专业,如教师教育、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依托计算机学科和信息传媒技术,培养学生的互联网思维,掌握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形成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模式。
宋冬林:完全赞同李延忠校长的观点。针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基本固定、重理论教育、与行业合作衔接有差距等不足,吉林财经大学结合各专业特点,设计出了独具特色的“实验室”教学。在这些“实验室”里,来自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物流企业、律师事务所、酒店等行业的管理人员为学生授课,学生上课的同时也在实践。如亚泰工商管理学院与国际知名酒店管理集团合作,引进先进的酒店管理软件程序,学生在学习中和酒店对接互动,不断提出新问题完善软件程序,最终成为酒店管理的高端人才。
第四篇:创建社区公益,激活“廉洁细胞”
创建社区公益,激活“廉洁细胞”
随着各学校散学典礼的召开,标志着暑假的正式到来。7月3日一大早,许多家长就带着孩子们来到凉水井社区服务中心,当天是凉水井社区“众爱家园暑假课堂”报名的第一天。
“众爱家园”是凉水井社区廉洁细胞建设的重点公益项目,主要针对解决辖区留守、脱管儿童问题,打造公益社区,为居民服务。社区服务中心专门开设了一间教室,并接洽志愿者组织,引进志愿者老师,在放学后、周末、寒暑假这些家长无暇照看孩子的时间,由“众爱家园”来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在“众爱家园”里,志愿者老师主要为孩子们辅导家庭作业,在作业完成后,或者在周末,志愿者老师还会开展一些如“礼貌讲堂”、“法制小故事”等有意义的课外课堂。
“众爱家园”的公益性质不仅深得民心,而且经过几年的总结与探索,更是有了一套成熟的授课模式,并不比其他收费性质的补习班差。在暑假前,许多家长就在居民群里面问众爱家园暑假课堂什么时候报名,生怕错过了时间错过了名额,这就是居民对“众爱家园”的认可。
社区居民群里经常有赞扬的话:
“感谢众爱家园让我能安心上完班,以前很担心孩子那么早下课到处去玩。” “我们家里面条件不富裕,是众爱家园让我家孩子能像别的孩子一样去上补习班,感谢凉水井社区!”
“众爱家园才是真正为居民服务,不收费,老师还非常负责任。”
“孩子非常喜欢去众爱家园,他说那里的老师会讲一些有趣的故事。”
“众爱家园的老师非常负责,每天孩子回来家庭作业都做得非常好!”
“在众爱家园孩子交了很多朋友,因为都是住在附近,周末的时候孩子会出去找朋友玩而不是在家里玩游戏了。”
现在的众爱家园在凉水井不仅仅是一个“托管所”,它更承载着凉水井人的使命。正是像众爱家园这样的公益项目激活社区“廉洁细胞”,紧贴民情民意,了解广大群众的需求,努力为群众服务,加强与社区和群众的互通互联,才能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难题。
第五篇:班组—企业的细胞
班组—企业的细胞
安全生产是企业永恒的主题,而班组是生产企业的细胞,管理方法则是企业的灵魂,因此要实现安全生产,加强班组建设致关重要。
在充分认识到班组建设的重要性后,彬长公司在2013年3月22日于彬长生产服务中心组织学习白国周班组管理方法,以加强班组建设。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六个三”:即三勤、三细、三到位、三不少、三必谈、三提高。
三勤:勤动脑、勤汇报、勤沟通。
三细:细心、安排工作细、抓工程质量细。
三到位:布置工作到位、检查工作到位、隐患处理到位。三不少:班前检查不能少、班中排查不能少、班后复查
不能少。
三必谈:发现情绪不正常的人必谈、对受到批评的人必
谈、每月必须召开一次谈心会。
三提高:提高安全意识、提高岗位技能、提高团队凝聚
力。
文/大佛寺矿业公司 通维队 李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