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学班主任 复习资料
《中学班主任》期末复习资料
(注:本文档仅供复习参考,打★的是和去年范围的交集,欢迎补充,做到更好!)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班主任威信:指班主任具有的一种通过其人格、能力、学识及职务在学生心理上引起信服与尊敬态度的感召力量
【简答题】
1、★班主任职责?
答: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是班集体的指导者、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引领者、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骨干、是沟通家长和社区的桥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班主任的主要职责是保护、管理、引导、联结学生。
2、班主任工作对于教师的意义与价值?
答:(1)班主任工作有助于提升中学教师的职业素养
(2)班主任工作有助于增强中学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3)班主任工作有助于丰富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第二章
【名词解释】
1、班集体:班集体是学习型组织。其一,班集体具有学习型组织的一切特征;其二,作为学习型组织的班集体是一个自主组织,可以自主发展的生命体组织。
2、健康班集体:指班集体及其成员的生活方式是健康的,它是班集体初建的目标,健康班集体以合作原理为基础。
【简答题】
1、★班集体建设内涵?
答:(1)以每位学生的发展为班集体的最大利益
(2寻求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和谐统一
(3)班级成员共同塑造班集体的观念
2、★班集体初建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答:(1)初步了解和认识学生
(2)班集体建设规划的制定
(3)班集体组织初建策略
(4)班集体规章制度的初步制定与执行
(5)班集体文化的初步建立
第三章
【名词解释】
1、学习指导:针对获得经验和学习机制的指导
2、品德发展指导:班主任以一定的德育目标和学生的品德发展的规律为依据,把握各种德育的作用因素,从而促进班级每个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活动。
3、心理健康指导:指班主任运用其专业知识与技能,对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与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活动
【简答题】
1、★学习指导的内容与方法?(具体内容可自由发挥再扩充)
答:(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2)端正学生学习态度
(3)指导学习方法(4)个别差异指导
2、学习指导要义?
答:(1)入趣。指引导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以致产生自觉追求,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2)入情。指引导学生进入对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中,以学习为乐。
(3)入理。指引导学生真正明白为何要学习,懂得学习意义。
(4)入境。指导的时机选择要合适,让学生在合适的环境中学习。
3、★品德发展指导的基本方法?
答:品的发展常用的方法有说服教育、情感陶冶、实际锻炼、榜样示范、修养指导。(可再具体阐释,解释下各条款)
4、随机性品德发展指导的要义?
答:(1)捕捉道德事件(2)发展道德认知
(3)强化到的体验(4)引导道德行为
5、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具体在扩充,自由发挥)
答:(1)青春期教育(2)情绪、情感教育(3)人际交往指导
6、★有效心理指导的要求?
答:(1)同理心。让对方知道你了解他的意思,将你所觉知到的对方的情绪恰如其分的告诉对方。
(2)真诚。班主任在指导过程中诚实、自由、开放,去掉保卫式的戒备心理,全身心的投入到聆听和指导学生倾诉。
(3)尊重。表现在对学生谈话内容准确理解,也表现在对受指导学生的非评判的、非批评的的、不贬抑的态度上。
第四章
【名词解释】
1、班级活动:班级活动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根据国家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实现班级教育目的而举行的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简答题】
1、班级活动类型?
答:班会活动、学习活动、科普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公益服务活动
2、开展班级活动的意义?
答:(1)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
(2)有利于班集体的建设
(3)有利于教师的身心健康发展
3、如何举办主题班会?
答:(1)如何确定主题
1班级整体发展需要 2班级学生发展需要3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教育4学校教育常规的需要
(2)怎样开好主题班会
1紧扣教育主旨2以真实、真诚、真效为活动原则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第五章
【名词解释】
1、纪律:人的基本道德性情,它是人们对常规性的追求与自我控制的体现,是道德心理的支撑
2、班级冲突:指班级成员在教育活动及相互交往中,因为不一致和矛盾导致的表现为抵触、争执、争斗的一种社会互动形式。
【简答题】
1、班级冲突产生的原因?
答:(1)班级管理不善引发冲突(2)资源的有限性引发的冲突(3)学生问题行为引发的冲突
(4)信息沟通不畅引起的冲突(5)学生个体差异引发的冲突
2、班班级冲突的积极功能?
答:(1)有利于发现问题(2)有利于更好的整合班级(3)必要的减压阀
3、★如何应对班级冲突?
答:(1)疏导。指班主任在教育管理学生时用科学道理和正面事例对学生启发诱导
(2)制止。指面对冲突立刻制止,防止扩大
(3)迂回。冲突发生时,不直接对冲突进行说服教育,而是从其他地方着手,使冲突得以平息和解
(4)不介入。学生间发生不严重冲突时,班主任不必介入
(5)转化。冲突和问题到达一定程度,通过冲突可以发现问题,从而将之转化为教育的契机。
4、对违纪行为的惩罚注意哪些问题?
答:(1)惩罚有情。惩罚是特殊的教育手段,要有情感的参与和表露
(2)惩罚有方。惩罚的手段有讲究,恰当使用惩罚手段会得到一举两得效果
(3)惩罚有度。惩罚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所悟,因此要适度,否则伤害了学生自尊,就与教育目的相悖。
第六章
【名词解释】
1、班级教育力量的整合:使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各种班级教育力量在教育目的上保持一致,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相互补充、协调一致,达到教育合力最大化,以产生最佳教育效果
【简答题】
1、影响班级和学生发展的教育力量有哪些?
答:学校(教师)教育力量、家庭教育力量、社会教育力量
2、班级教育力量整合的意义?
答:班级教育力量来自学校、家庭、社会这几方面,因此我们从这三方面来看教育力量整合的意义:
(1)整合教师教育力量的意义在于任课教师是班级重要教育力量,且这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
(2)整合家庭教育力量的意义在于家长是班主任重要教育伙伴,且这是班主任重要工作
(3)整合社会教育力量的意义在于社会机构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社区中居民由于生活彼此和互动产生的“归属感”和“社区情结”是重要社会教育资源。
3、班主任如何协调与整合各种教育力量?
答:班级教育力量来自学校、家庭、社会这几方面,因此我们从这三方面来看如何协调教育力量:
(1)首先在学校层面,要加强与任课老师联系,协调任课老师工作,让学生亲近任课老师
(2)在家庭层面,可以通过通讯和家长联系,合适的家访,召开家长会
(3)对于社会层面,可以了解社区教育资源,聘请校外辅导员,协助班级教育
第七章
【名词解释】
1、★班级文化: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包括班级物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2、积极的班级文化:指符合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并作为班级体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共同理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简答题】
1、班级文化的特点?
答:(1)影响具有普遍性,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只要班级存在就有班级文化
(2)影响具有持久性。班级文化一旦形成,会持久的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班级成员的心理和行为
(3)影响可能是积极的,可能是消极的。班主任教育是艺术,在于如何发挥班级文化积极因素减少消极因素的影响
2★、形成良好班级文化的途径?
答:(1)美化班级环境
(2)规范班级制度文化 1制定班级公约2明确岗位责任
(3)构建班级精神文化家园1制定班级标识2班级舆论
第八章
【名词解释】
1、★班主任评价:指班主任依据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和班级建设愿景,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班集体建设和学生发展等方面的信息,对班集体、班级中的学生群体和个体给出评价从而促进后继班级建设和学生发展的常规活动
【简答题】
1、★评价的类型?
答:从目的看,有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从形式看,制度性评价和日常性评价;从方法看,有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从对象数量上看,有学生个体评价、学生群体评价和班集体评价
2、★如何开展评价工作?
答:(1)评价原则要符合发展性原则(导向价值和激励价值);客观性;全面性;民主性;个性原则。
(2)评价信息的收集要真实、详尽、全面;阅读文献、观察、访谈
(3)评价方式可以有评语、档案记录袋、奖惩、量化评价表格
附:论述题中可能用到的理论
学习型组织理论P29
群体动力学理论P32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理论P31
SWOT分析策略P41
评估与评价理论P172
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影响
第二篇:班主任复习资料
1.班主任工作任务、工作职责是什么?
基本任务
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展班级工作,全面教育、管理、指导学生,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体魄健康的公民。
主要职责
1、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2、教育学生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3、教育指导学生参加学校规定的各种劳动,坚持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
4、关心学生的课外生活。
5、进行日常管理。
6、负责联系和组织本班教师,商讨本班的教育工作,互通情况,协调各种活动和课业负担。
7、做好本班学生思想评定和有关奖惩工作。
8、经常与本班学生家长联系和沟通。
2.班集体的概念
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
3.班级小团体(非正式群体)的教育
概念
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这个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E·梅耶等人在20世纪20年代经过长达8年的实验研究(即“霍桑实验”)发现提出的。
所谓非正式群体是在活动中,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基于人们社会交往的需要而自发形成的群体,它存在于正式群体中。
成因分析
史建华在他的文章《班级管理不能忽视非正式群体》分析,非正式群体的产生因素有三:
时空因素、心理因素、外界压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的非正式群体基本上都是为了满足正式群体之外的某些心理需要而自发形成的:①心理基础的近似性;③强烈的情感性;③构成的不稳定性;④较强的聚合力和排外性;⑤“头头”的权威性;⑥思想表现的相似性。
分类
内容——求知型群体、交友型群体、娱乐型群、体异性群体、邻近型群体和越轨型群体。
性质——积极型、中间型、消极型和破坏型。
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影响及作用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曼:非正式群体可以左右学校的教育效果。
(1)积极作用 :满足心理需要 ;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扩展认识活动的范围
(2)消极作用:丧失责任感;滋生消极情绪;分散精力;混淆道德认识
教育与管理策略
(1)调查研究掌握非正式群体的情况
(2)引导发挥“权威”学生的作用
(3)帮助消极群体促其转化
(4)发挥正式群体的凝聚作用。
4.培养良好班集体的意义
全力培养良好的班集体,不仅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而且是进行教育的手段;不仅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
任务,而且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1)班集体是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2)班集体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
(3)班集体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5.怎样建设班集体?(班集体的内容、途径、方法等)
1、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前进的导向和动力。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是班主任及班级相关成员根据教育目的、学校工作计划和学生的发展水平共同制定的,班集体经过努力而实现的预期发展结果。
2、培养积极分子,形成班集体核心。班级积极分子是开展班级活动的骨干力量,是班集体的核心,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得力助手。因此,班主任必须细心选出积极分子,精心培养积极分子,使他们成为在教育学生和安排学生集体生活和活动时的可靠支柱。
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班风。班风是一个班级在长期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共同心理倾向和精神风貌。班风一经形成便成为一种强大而又无行的约束力,影响着班级中的每一个成员,对班集体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
4、健全班级规章制度。班级规章制度是一个班级依据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的班级规章、制度、计划、办法的总和。它是班集体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也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具有管理和教育的作用。通过规章制度的制定,可以使班级各项工作有条不紊,以避免班级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通过规章制度的贯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优良的班风。
5、加强班级常规管理。班级常规管理是班主任按照一定的规章制度对班级例行问题进行的程序化管理。班级管理中大量的工作是常规管理,因而班级常规管理是班集体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6、加强非正式群体教育。非正式群体是学生以情感为纽带自发形成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班级中客观存在的组织,班主任应该对之进行引导,加强教育。
7、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班集体是在全班同学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中逐步成长起来的,而各种教育活动又可以是每个人都有机会为集体出力并显示自己的才能。设计并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是班主任的经常性工作之一。
6.如何抓班风?
班风是一个班级特有的风貌,又称班级风气。它是班集体大多数成员的思想观念、意志情感、言论行动
和精神动态的一种共同的倾向或表现。(1)确定班风的标准。如:“奋斗、求实、友爱”。
(2)提高认识,打好基础。班风要靠正确的舆论支撑,而正确的舆论是建立在全班占压倒优势的正确的认识和言论的基础上。
(3)加强训练,贵在坚持。要将班风标准分解为具体的行为规范,并在实践中严格遵守,长期不懈,形成班风。
(4)经常巩固,不断强化。要定期检查总结,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杨和批评。
(5)示范引路,骨干带头。在班主任的示范下,班干部带头,由点到面、由少数到多数,由压力变动力。由不自然到习惯。
7.如何抓课堂纪律?(1)培养学生自我克制能力和分清是非的能力,并且使学生懂得组织性和纪律性是生活的外部规则,反过来决定一个人内心生活规则。
(2)通过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对纪律的感性认识。纪律不能用“禁令”来维持,而应增强学生对纪律的理性理解。
(3)培养学生纪律评价的能力和集体的纪律舆论。在学生初步理解纪律要求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对自己、对别人、对集体的行为表现进行纪律评价,从而形成正确的纪律认识。
(4)培养学生的纪律信念。使得学生不仅懂得纪律要求,而且坚信其必要性和正确性,要求自己与他人必须遵守。
(5)创设条件,让学生在纪律实践中产生积极的纪律体验,从而形成自愿遵守、主动执行、积极维护的良好心理基础。
(6)锻炼学生的纪律意志,即培养学生的纪律意志力。
8.小学班级管理的原则
小学班级管理原则是根据小学班级管理目标和管理规律而确定的关于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准则。它是小学班级管理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又对小学班级管理实践起着指导作用。其意义主要体现在指导小学班级管理人员合乎规则地去确定管理目标、内容,选择管理方式、方法,而并不解决具体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小学班级管理的成效,往往取决于能否正确地贯彻小学班级管理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小学班级管理的整体性原则就是要求班主任把班级视为一个整体,通盘规划,统一指挥,合理组合各个系统、各个层次、各个因素的力量,以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小学班级管理的整体性原则反映了班级管理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原理,反映了对立统一法则和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它指导我们正确处理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整体和局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等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
1.从管理目标的内容上说,德、智、体各项的任务都要贯穿进去,各得其所。
2.从管理对象上看,小学班级管理对象有人、事、物等,必须统筹兼顾,全面落实。
3.从管理过程来看,小学班集体的建设、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是一个周期较长的过程,具有阶段性、连续性、递进性的特点。
4.从管理力量上看,对小学班级管理不能单独依靠班主任,应该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5.从管理手段上看,教育有法,但教无定法。
(二)民主性原则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织单位,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是学校实施教育的主力军,班主任的管理思想作风和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必然会持久而深刻地影响学生的发展.1.树立民主思想和作风,调动全员积极性。
2.扶放结合,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3.通过必要的组织手段保证民主管理。
(三)高效性原则
小学班级管理的高效性原则要求班主任按客观规律办事,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合理地安排计划和实施管理,管理和教育有机结合,使班级管理始终做到有规律有节奏高效率地运行。
1.科学地支配时间和安排工作,实现班级管理的程序化、系列化。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班风建设,形成规范体系。
3.完善班级管理体制,组成沟通、反馈网络。
9.了解学生的意义与原则(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意义是什么?)
意义:了解和研究学生
(1)是做好班级工作的先决条件(2)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3)有利于师生共同进步。
原则:
(1)全面性原则 a)对学生和班级情况了解的内容、范围要全面 b)要全面看待问题
(2)发展性原则
(3)科学性原则 要从社会的、心理的方面加以分析学生情况,才能正确教育学生
(4)经常性原则 班主任在教育过程各个阶段中要自始至终地注意观察、了解每一个学生,随时随地的了解
和研究学生
10.怎样教育优秀生、中等生、后进生?
做好一般学生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1)思想宣传促转化。2)具体指导促提高。3)创造条件促成功。
做好优秀生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1)辩证地看待优秀生。2)把握住管理教育中的几个环节。
3)正确地处理管理教育中“严”与“爱”的关系。4)引导优秀生开展好“两个互助”活动。
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方法
1)深入了解,有的放矢。
2)贯彻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充分发掘后进生的“闪光点”,充分定进步。
3)尊重、热爱、信任和宽容。
4)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自己在特殊教育学方面的修养。
5)抓反复、反复抓。6)要寻求家长社会有关部门的配合。
11.组织班会的意义和基本要求是什么?
意义:班会是班集体全体成员的会议,是班主任向班集体及全体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学生民主管
理班级和实行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
原则:目的性原则、针对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易操作性原则
开好主题班会,班主任应注意
(1)选好主题,选好主题是开好班会的前提、基础。
(2)充分准备,开好班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3)班会过程中的组织指导,以确保班会顺利进行。
(4)作好总结,深化教育效果
12.如何跟学生谈话?
(1)做好计划。教师要对谈话的中心、提问的内容做充分的准备,并拟定谈话提纲
(2)善问。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难易适宜、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程度、经验,还要有启发性、形式
要多样化
(3)善于启发诱导。谈话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因势利导,让学生一步步地去获取新知
(4)归纳和总结。谈话结束后,应结合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给出问题的正确答案,指出谈话过程中的优缺点。
13.怎样进行表扬和批评?
进行批评和表扬在批评或表扬时
(1)要做到对情况要理解(2)要是时候(掌握好火候)(3)用语要恰当,(不要随意夸大或溥衍)
(4)注意表情的表达(5)说出的话在兑现
批评或表扬的几种方式
(1)直截了当(2)婉转迂回(3)扩大范围(4)横纵比照(5)间接曲折(6)褒贬结合 运用奖励和惩罚要注意以下几点:
1.奖、惩要明确目的,要有教育意义。
2.奖、惩要实事求是,公正合理。
3.奖、惩要及时,要注意得到集体舆论的支持。
4.以奖励为主,慎用、少用惩罚。
▲对受处罚罪犯如何教育
1处罚必须准确得当击中要害
2给罪犯时间,真心听罪犯的诉说
3根据罪犯个性特点,采取冷处理热处理,适时进行教育,消除对抗心理
4,组织集体教育,讨论会,,消除不安定因素5,对罪犯一定的鼓励(打一下给一颗糖吃)
原则:1.目的明确 2.客观公正 3.因势而变 4.心理相容
方法:1.表扬的方法(1)明明荣誉法(2)评价赞扬法(3)默许赞同法
(4)背后赞美法(5)契机鼓励法(6)图文表扬法
2.批评的方法(1)直截了当法(2)委婉说理法(3)表示惋惜法
(4)含蓄“影射”法(5)以“扬”代“弃”法(6)戴“罪”立“功”法
14.如何写品德评语?
(1)要遵循明确目的,端正教育思想和态度的原则。
(2)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要一分为二,防止片面性。
(3)要坚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兼顾质和量两方面的要求。
(4)要坚持要实行民主评定的方法。
15.如何处理偶发事件?
偶发事件的特点 成因的不定性、出现的突然性、后果的破坏性、处理的紧迫性
原则 冷静沉着、因势利导、重在教育
方法(1)了解情况,掌握尺寸(2)控制感情,沉着冷静(3)因势利导,重在教育
16.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培养学习兴趣、养成学习习惯、锻炼学习品质、掌握学习方法
第三篇:2012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中学教育
<一>要点摘要
单选题(12×3)多选题(10×4)名词解释(5×2)简答题(3×7)论述题(1)1.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是教育学科群中的基础学科,具有综合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2.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解释教育的一门学科。3.教育学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 教育学得萌芽阶段
② 教育学的独立阶段
③ 教育学发展多样化阶段 ④ 教育学发展的深化阶段
4.反映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著作中具有典型代表的著作《论语》和《学记》,《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教育的专门著作。
5.按层次,教育学已经分为:学前教育学、小学教育学、中学教育学、高等教育学、职业技术教育学。中学教育学则侧重研究中学阶段的教育,揭示中学教育规律,指导中学实践教育。
6.学习研究中学教育学得基本原则:①客观性原则
②系统性原则 的原则。
7.教育是传承经验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其内涵包括:
①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意识活动
② 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③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目的的社会活动
8.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教育中介、措施)等构成。9.教育的生产:生物起源说、心里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认为:教育生产于人类的需要,归根结底产生于生产劳动。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需要,是人类他有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产生是以人类语言和意识的发展产生的,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10.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原始形态教育、古代社会教育、现代社会教育。出现专门教育机构和专职上的教育人员,是源于古代教育时期。11.一、简答题: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① 教育必然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制约教育
② 教育要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 ③ 社会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 ④ 社会制度制约着教育制度 ⑤ 社会制度制约着教育内容
⑥ 社会制度制约着教育教育人类的权利和机遇 ⑦ 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途径
二、教育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① 教育必然促进个人的发展,个人的发展制约着教育
②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命形成到死亡在心里和生理两方面有规律的变化过程(人的发展)
③ 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④ 主官能动性是人发展的内部动力
12.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是如何促进政治发展):
① 教育为政治培养所需人才
③理论联系实践
② 教育通过宣传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 ③ 教育可以促进明主化 13.教育的经济功能:
① 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②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③ 教育是实现新的科学技术知识的重要手段 14.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 教育具有保存、传递文化的功能 ② 教育具有文化交流和选择、整合的功能 ③ 教育具有文化创新的功能 15.教育的人口功能:
① 教育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 ② 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手段 ③ 教育可以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④ 教育有利于人口迁移 16.教育的自然环境功能:
① 提高环境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② 开展环境行动,优化生态环境 17.(必考)教育相对独立的表现。
① 教育是一种特殊化活动 ②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③ 教育具有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性 18.人发展的一半规律:
① 顺序性,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特点的出现具有一定的顺序。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工作必然要适应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② 阶段性,发展的阶段性是指认得身心发展历经不同的阶段,它要求我们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中要从实际出发,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③ 不均衡性,发展的不均匀性主要包括两种情况:(1)人的发展条件不同的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的速度必然不均衡;(2)人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必然不均,显示出一定的关键年龄或最佳时期,教育者要善于根据个体的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给予合适的教育,促其得到更好地发展。
④ 差异性,发展的差异性,主要指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在发展上必然存在着个别差异,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有的放矢。⑤ 互补性,发展的互补性是指个体身心发展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
19.学界较普遍的把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归结为:遗传因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四个方面。
20.遗传素质:指上代继承下来的与生具有的生理解剖特点。
21.环境是指环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2.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① 遗传物质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提前 ② 社会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制约因素 ③ 学校教育在个体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④ 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部动力
23.学校教育是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特殊教育活动;是影响人的发展的环境因素和活动因素的综合体。
2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和活动对客观世界的知己作用,包括能动地认识客观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并统一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中。25.概念(考)教育的目的就是人们对教育所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体设想和规定。26.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多选或简答)
① 教育的目的对教育有导向作用 ② 教育的目的对教育有调控作用 ③ 教育的目的对教育有评价作用 27.(必考)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① 影响较大的不外个人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个体本位论强调教育要为实现个人价值奋斗,主张教育目的应为个人需要为根本,应该根据个人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期的作用作为衡量标准。② 社会本位论强调教育为实现人的社会价值服务,主张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社会本位论认为: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对象,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要以其对社会的效益作为衡量标准。
③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现阶段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其学说基本点如下:A、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片面发展而言的,是指人的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都得到全面、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B、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人朝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C、旧式分工造成的片面发展。D、现代化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E、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条件是共产主义社会。F、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28.确立教育目的的实际依据?
① 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或状况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立。②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立 ③ 确立教育目的还需要重视借鉴国外的思想成果
29.(1)中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其教育的内容是基础知识、基本观点、基本技能、基本行为规范以及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习惯。
(2)中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奠定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基础。
30.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相应的各种规定。31.学制的类型大致可以归纳三种:双轨制,单轨制,分支型。
32.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1)学习制度建立的社会依据:①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②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③社会人口状况。
(2)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3)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要吸取原有学制中合理的成分,借鉴其他国家学制的经验。33.“壬寅学制”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比较完整的学制体系。34.“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并在全国实行的学制。35.我国现行学校教育:①学前教育 ②初等教育 ③中等教育 ④高等教育 ⑤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
36.(必考)名词解释。
教师:①教师是在学校或研究机构中传递经验,培养的人为职业。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定位“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基础的使命。”
37.中学教师职业的价值:社会价值和人身价值。
38.中学教师的根本任务:教好学生。基本任务:较好功课。39.教师的业务素养: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两部分。
① 精深的专业基础知识
②广博的文化知识
③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
④从事教育活动的能力素养:a、组织管理能力 b、语言表达能力 c、自我调控能力 d、教育科学能力
40.中学生:中学生是人,具有人的本质属性、中学生是未成熟的人、中学生是以学习和发展为主要任务的人。41.(1)中学生的权利:
① 生存权利 ②受教育权利 ③发展的权利 ④受尊重的权利(2)中学生的义务:
①养成良好的品德 ②接受教育、完成学习于发展任务的义务 42.中学生的教育原则:①全面的教育原则 ②发展的教育原则
43.师生关系从本质上看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一般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切属性,师生关系的特点:①教育关系 ②心理关系 ③道德关系 44.良好师生关系的作用:①教育作用
②激励作用 ③调整作用 45.什么是课程?
课程是指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标、活动、进程等的总和。它主要体现在课堂计划、课堂标准和教材之中。(文本表现形式)46.人们普遍同意,存在三种影响课堂的主要因素:知识或文化、社会、儿童。47.中学课堂文本形成的基本表现:课堂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48.课堂类型是指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具有某一种属性或共同特征的课程所形成的汇集或种类。
49.课程结构是指课的组成各组成成分或组成要素及其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方式的总和。
50.显性课堂有学科课堂和活动课堂、总和课堂(融合课堂、广域课堂、相关课堂)、核心课堂。活动课堂的特点:一是实际性,二是开放性,三是创造性,四是自主性。
51.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划分,课程可以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类。
52.中学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六个方面的内容,德育是教育必备的素养,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53.(注意)中学德育应遵循的规律和要求:
① 从品德、心理结构的角度看,德育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应使知行的培养统一。知行统一是衡量品德形成的标志,知、情、意、行是构成人的思想品德的基本要求。
② 从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关系角度看,德育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矛盾斗争转化的过程,应做到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③ 从教育方法的角度看,德育是组织引导学生多方面和交往的过程应使社会性和实践 4 性统一。
④ 从教育作用的角度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的规律。
54.(必考)教育含义: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要渠道的交往过程,是在教学得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得统一活动。55.教学的价值(为什么要提高教学)?
① 教学是学校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是学校最主要的教育活动和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
② 教学对社会发展的教育价值 ③ 教学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价值 56.(解答)中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① 使学生系统掌握适合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与基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基础 ②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③ 培养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知识的情感态度 ④ 培养学生树立人文、科学精神
57.教学过程的本质:①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要渠道的交往过程
②教学过程是认识与统一的过程。58.教学设计:指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运用系统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进行的一种分析和整体策划的过程。59.教学模式: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之上,为实现特定教学目的将教学的诸多要素一特定的形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范型。
60.教学技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等,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受到思想教育等所采用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61.教学技能的功能:①掌握教学技术是构成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教学技能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基础。62.导入的基本要求(多选):①导入要有针对性
②导入要有趣味性 ③导入要有启发性 ④导入语言要有艺术性
63.讲解技术:是教师利用口头语言并配合手势、板书和各种教学媒体,阐述事实、揭示事实本质,引导学生思维的教学行为方式。
64.教学组织技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组织学生管理纪律,就是教学过程中各因素之间客观点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关于教学过程的规律有以下四点:
(1)辩证统一规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他们之间既相互又矛盾,又相互作用。辩证统一,教学活动要能顺利开展,就要教与学之间极度配合、协调一致,具体表现为:①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②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③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辩证统一
(2)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辩证统一规律:在教学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① 间接知识:即为他人的认知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知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为主。间接知识一般属于理性知识。② 直接知识,是指人体直接经验中得出来的知识,一般属于感性知识。
(3)教学与发展辩证统一规律:该规律主要表现为:①掌握知识是发展学生智能和情感、意志、性格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基础;②学生的发展水平又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4)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是教学的客观必然,这是因为:①教学具有教育性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决定的 ②教学的教育性是由教学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所决定的 ③教学的教育性,也受师生关系的影响。
总之,教学的教育性是教学的外部规律的客观的必然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客观观规律。
65.(论述题)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①引起动机 ②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它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 ③巩固知识 ④运用知识 ⑤教学效果测评 66.我国中学的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教师的积极主动地教,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建议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 建立明主、平等、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 ② 让学习者参与目标的提出或确立 ③ 让学习者在“做”中进行学习
(2)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身心个方面都必须得到健康发展,为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建议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②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的培养 ③重视师生的反思反思活动
(3)创造性学以致用原则:创造性的学以致用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创造性的用于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了使学生做到创造性地学以致用,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①加强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教学 ②精心创设问题的情景
③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施以不同的教学,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贯彻这一原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①实行班级小型化或分组教学
②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
③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解决教师在时间和人员上的不足
<二>名词解释:
教学方法:师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相互作用手段和一套方法。教科书课本: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教学用书。
第四篇: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2009-12-02 12:26
中学教育学复习资料
1.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2.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3.课程类型是如何划分的:⑴根据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层次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⑵根据课程任务分基础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⑶根据课程的组织核心分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⑷根据课程的表现形式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4.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⑴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⑵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⑶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5.课程目标:⑴教育目的.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⑵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⑶课程目标.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⑷教学目标.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叫结果,标准.6.课程目标的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对学科的研究.7.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合目的性;合科学性;合发展性.8.文件的三个层次: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9.义务教学计划三个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10.教学大纲又称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11.课程实施的结构:⑴安排课程表.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宜原则.⑵分析教学任务.⑶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⑷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⑸规划教学单元和课时.⑹组织教学活动.⑺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12.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计划本身的特点;教师的特征;学校的特点;校外环境.13.课程评价的目的:改进课程;改进教学.14.课程评价的功能:诊断功能;修正功能;决策功能.15.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⑴目标评价模式.⑵目的游离评价模式.⑶CIPP评价模式.16.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⑴将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搜集信息;组织材料;分析资料;报告结果.17.课程评价的方法:观察法;调查与访谈;纸笔测试;表现评估.18.课程改革趋势:结构日趋合理化;内容日趋综合化;形式日趋多样化.11、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A)
12、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A)
13、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A)
14、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b)
15、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A)
16、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兼爱 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B)
17、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B.兼爱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C)
18、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C)
19、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D)
20、“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A)第一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3.学校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⑴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物质上的准备.⑵统治阶级对人才的需求,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⑶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4.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⑴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活动.⑵为统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森严的等级性.⑶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学科和治世之术,有明显的保守性.⑷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教学,教学方法主要是灌输与死记,同时也注重在实践中学.⑸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⑹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萌芽.5、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教育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
6.现代教育的特点:⑴具有鲜明生产.⑵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⑶内容日益科学化.⑷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⑸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第二章 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普通教育学任务包括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2.古代教育学思想: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⑵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苏格拉底是以问答法来启迪他人思想.分三步:①称苏格拉底讽刺;②叫定义;③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在过程中起助产作用.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体现在《理想国》中.亚里斯多德的教育思想体现在《政治学》中.3.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专著.主张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康德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卢
梭《爱弥尔》.洛克提出了“白板说”,提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主张绅士教育.裴斯泰洛齐第一个建立分科教学法并开师范教育先河.4.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普通教育学》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赫尔巴特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授.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教育家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以实用主义哲学为指导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主要手段的教育观念.5.当代教育学的发展:凯洛夫主编出版的《教育学》是一本试图以马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6.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⑴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⑵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⑶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教育学研究方法: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⑴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⑵政治决定着教育的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⑶政经制度制约教育制度.⑷教育相对独立于政经制度.2.教育对政经制度的影响:⑴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⑵宣传思想形成舆论.⑶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3.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⑴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人力与时间和才力与物力).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⑶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的作用.⑷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4.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⑴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⑵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⑶人力资本理论.5.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动力还为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科学对教育的作用表现在⑴科技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⑵科技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⑶科技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6.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⑴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⑵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⑶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⑷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7.信息技术与教育.⑴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⑵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⑶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8.文化对教育的作用⑴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⑵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⑶社会文化的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⑷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9.教育对文化的作用⑴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⑵教育是村金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⑶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10.学校文化的特征:⑴是一种组织文化⑵是一种郑和性较强的文化.⑶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⑷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11.学生文化的成因:⑴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⑵同伴群体的影响.⑶师生的交互作用.⑷家庭社会经济地位.⑸社区的影响.12.学生文化的特征.⑴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生成性.1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教育经验有自身的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表现为:⑴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⑵具有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第四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个体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 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的变化过程.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⑴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⑵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3.关于身心发展动因的理论
⑴内发论代表人物:中国的孟子;奥地利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美国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⑵外铄论代表人物:中国的荀子;美国的华生;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⑶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与外部环境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⑴不平衡性.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最佳期给予合适的教育.⑵ 顺序性.教育活动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⑶阶段.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采取不同的内容和方法.⑷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⑸互补性.注重培养受教育者自信和努力的品质.5.遗传或称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6.遗传的意义.⑴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⑵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⑶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但也不能夸大.7.成熟: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8.环境:⑴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⑵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⑶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9.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因素.⑴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⑵个体的心理活动.⑶社会实践活动.10.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⑴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不仅教给知识和技能,还要教会人们驾驽怀疑知识技能.⑵对人潜力的发掘.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能存在的事实及价值,尽可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⑶对人的力量的发挥.要力图使人的身心发展得到协调,尽可能获得真正全面的发展.⑷对人的个性的发展.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的教育的本质和真谛.11.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⑴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⑵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⑶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⑷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12.少年期总体性的阶段特征是: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13.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14.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人生定向时期,个性定型时期,个体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时期.15.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帮助青年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提高青年自我调节生活和心理状态的能力.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3.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⑴国家的教育目的.⑵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⑶教师的教学目标..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⑴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①教育的目的是社会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结合.②教育的目的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
展水平.③教育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⑵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⑶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⑷马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5.当前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⑴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⑵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⑶培养现代人的品质,独立个性和创新精神.6.素质教育:⑴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⑵是全面发展的教育.⑶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⑷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一.选择题:
1、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A.中国 B.埃及C.希腊 D.罗马
(B)
2、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A.斯巴达 B.埃及C.希腊 D.雅典
(D)
3、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C)
4、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D)
5、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比较严厉为特征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C)
6、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C)
7、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D)
8、以“教育的民主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D)
9、以“教育的多元化”是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D)
10、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A)
11、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A)
12、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A)
13、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A)
14、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b)
15、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A)
16、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兼爱 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B)
17、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B.兼爱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C)
18、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C)
19、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D)20、“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A)
21、“学不躐等”出自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A)
2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A)
23、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A)
24、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A)
25、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B)
26、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是
A.教育 B.教育学C.教育论 D.德育论
(C)27、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其作者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A)
28、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 B.康德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C)
29、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康德 D.洛克(D)
31、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A)
32、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
A.卢梭 B.夸美纽斯C.康德 D.赫尔巴特
(D)
33、赫尔巴特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写了著名的教育学著作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B)
34、以下哪一项不是赫尔巴特强调的中心
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C.教材中心 D.课堂中心
(B)
35、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A.白板说 B.做中学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C)
36、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D)
37、以下哪一种观点是杜威的主张
A.教师中心 B.儿童中心 C.课堂中心 D.教材中心
(B)38、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A)
39、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B)
30、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卢梭 C.康德 D.裴斯泰洛齐(A)
一、选择题:
“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A.中国 B.埃及C.希腊 D.罗马
(B)
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A.斯巴达 B.埃及C.希腊 D.雅典
(D)
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C)
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D)
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比较严厉为特征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C)
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C)
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D)
以“教育的民主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D)
以“教育的多元化”是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D)
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A)
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
(A)
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A)
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C.墨翟 D.荀子(A)
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b)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A)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兼爱 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B)
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B.兼爱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C)
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C)
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D)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A)
“学不躐等”出自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A)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A)
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A)
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A)
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B)
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是
A.教育 B.教育学C.教育论 D.德育论
(C)
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其作者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A)一.选择题:
1、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A.中国 B.埃及C.希腊 D.罗马
(B)
2、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A.斯巴达 B.埃及C.希腊 D.雅典
(D)
3、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C)
4、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D)
5、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比较严厉为特征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C.斯巴达 D.雅典
(C)
6、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C)
7、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D)
8、以“教育的民主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D)
9、以“教育的多元化”是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C.近代 D.现代
(D)
10、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A)
21、“学不躐等”出自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A)
2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A)
23、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A)
24、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A)
25、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B)
26、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是
A.教育 B.教育学C.教育论 D.德育论
(C)27、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其作者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A)
28、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 B.康德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C)
29、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康德 D.洛克(D)
30、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卢梭 C.康德 D.裴斯泰洛齐(A)
31、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A)
32、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
A.卢梭 B.夸美纽斯C.康德 D.赫尔巴特
(D)
33、赫尔巴特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写了著名的教育学著作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B)
34、以下哪一项不是赫尔巴特强调的中心
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C.教材中心 D.课堂中心
(B)
35、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A.白板说 B.做中学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C)
36、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D)
37、以下哪一种观点是杜威的主张
A.教师中心 B.儿童中心 C.课堂中心 D.教材中心
(B)38、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A)
39、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B)
一、选择题
1、在西方教育史上,被认为史现代教育代言人的是(D)
A.赫尔巴特
B.卢梭
C.洛克
D.杜威
2、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A)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3、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B)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差异性
4、“理想和未来”是人生哪个阶段的重要特征(C)
A.童年期
B.少年期
C.青年期
D.成年期
5、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D)
A.理论联系实际
B.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C.知识分之与工农相结合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6、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B A.课程
B.课程标准
C.课程计划
D.课程目标
7、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应该具有三个特征是(D)A.强制性,基础性,科学性
B.强制性,普遍性,科学性
C.科学性,普遍性,基础性
D.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8、《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阐明的教学原则是(C)
A.循序渐进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9、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实验,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是(B)
A.练习法
B.演示法
C.实验法
D.发现法
10、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这是(A)
A.外部分组
B.内部分组
C.设计教学法
D.道尔顿制
11、结构化策略和问题化策略属于教学策略中的(A)
A.内容型策略
B.形式型策略
C.方法型策略
D.综合型策略
12、德育过程结构的构成要素是(C)
A.教育者,受教育者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德育方法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
13、“学会关心”是下列哪些德育模式所强调的(B)
A.认知模式
B.体谅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模仿模式
14、把对集体的管理和对个别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方式是(C)
A.常规管理
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
D.民主管理
15、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B)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
D.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力量
二、填空题
1、教育学作为一个学科独立的标志是 _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___。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和 _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___。
3、学习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 _延时___价值。4、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是 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享有一般公民的绝大数权利,受到社会的特别保护____。
5、我国的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_马克思主义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___。
6、当前实施素质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 _创新___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
7、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 职业角色的多样化____。
8、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课程计划、教学大纲 ____和教科书。
9、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__学校教育__。
10、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是实现 _学生身心发展___的过程。
11、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直观教具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实物直观,另一类是 __模向直观__。
12、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检查与批改___、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1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__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__与学生已有水平之间的矛盾。
14、马卡连柯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尊重一个人”。这句话说明的德育原则是 __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向结合__。
15、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 _管理者___。
三、判断题
1、当代教育的发展中,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正确)
2、少年期是多事之秋,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因此,对这一阶段的少年一定要严加看管。(错)
3、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
4、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知识授受的关系。(错)
5、课程目标的确定取决于知识或学科的内容。(错)
6、在泰勒的课程原理和评价原理基础上涉及的课程评价模式是目的游离评价模式。(错)
7、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的,因此比班级授课制优越。(错)
8、德育的过程具有多端性。()
9、依据科尔博格的道德认知模式进行道德教育主要用的是道德两难故事法。()
10、班级管理应该以学生为核心,建立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四、简答题
1、试述当代教育民主化的表现。
2、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试做简要的说明。
3、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4、试述备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5、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五、论述题
1、以“我们的思想”为主题,设计一个主题班会活动方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A
3、B
4、C
5、D6、B
7、D
8、C
9、B
10、A11、A
12、C
13、B
14、C
15、B
二、填空题
1、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延时)
4、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享有一般公民的绝大多数权利,受到社会的特别保护。
5、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6、创新
7、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8、教学大纲
9、学校教育
10、学生身心发展
11、模象直观
12、作业检查与批改
13、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
14、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15、教育者采集者退散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简答题
1、一方面,它追求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甚至教育结果的均等。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2、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管理者角色;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3、引起学习动机;领会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
4、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
5、(1)理论假设(A道德发展论,B道德教育论);(2)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
(A 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B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C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3)简要的评论(A认知模式的缺陷,B 认知模式的特色及其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
第五篇:《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复习资料
《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
复习资料
一、填空
1.所谓思想,有两种要素,即。
2.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别人,须有两个条件,一是,二是,如孔子所说:“辞达而已”。
3.世间文字不外两种,第一种是,第二种是。
4.记述之文,无论记何种状态,总要有两方面都记到,一是,二是。
5.书中的是外表,书中的是内含。
6.记风景,专记是外表,是内含。
7.人物传中,是外表,是内含。
8.战记中,一面要是外表,一面是内含。
9.记述之文无论记动静单复状态,要理清头绪,最要紧的是把整理清楚。但原则是记空间时间不能平均单调,作文要道是。
10.记静态的文以记为主,记为辅。
11.记动态的文以记为主,记为辅。
12.做传记文最妙的是。
13.作文必须记许多事,这些事件的分组标准有二,一是,二是。
14.教材选择的标准中,有几种文不可选,包括不可选、不可选、不可选。
二、论述题
1.结合实例谈谈记静态之文的主要观察点有哪些?
2.结合实例谈谈记人之文应该注意的要点有哪些?
3.结合战记实例谈谈记事文作法的重要原则有哪些?
4.结合实例谈谈论辩文的分类有哪些?
5.结合实例谈谈论辩文的最要条件有哪些?
6.结合实际谈谈在指导写作教学过程中的几个环节?
三、教学实践题(根据材料后的问题作答)
材料:这是某中学高一的一次作文课实录
初春,校园已是万物争春,百花初绽了。校园图书馆前的人行长廊上,一根根葡萄藤静地卧在长廊的藤架上,藤节处还看不到一丝的绿意。1
上课铃响了。老师站在讲台前说:“同学们,你们天天从图书馆前走过,在那里看见过什么景物呢?”话音刚落,同学们就叽叽喳喳地谈论起来。“有大型宣传画。”
“有人行走廊。”
“有葡萄藤。”
“有蘑菇亭。”
“对,同学们看到的确实都存在。但在这些景物中,哪个曾令你驻足思考,感悟生活呢?”这一问,同学们一时感到无话可说。
“既然没有景物令你感悟过,那我们就到实地去观察一番。”
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到图书馆前,同学们看这看那,渐渐地,目光集中到了葡萄藤上。老师顺势问道:“同学们,你们说这些葡萄藤是活着,还是死了呢?”一个男同学指着葡萄藤的藤皮说:“这葡萄藤肯定死了。看,这皮,轻轻一碰,就脱落了。”
“这葡萄藤可能是死了;你们看,其他植物都已发芽了,可它却一点绿意也看不到。”一个同学附和着。
“葡萄藤没死,我家有棵葡萄树,它总是最后一个发芽的。”另一个同学反驳道。
“同学们既然争论不休,那就不妨仔细考察一番,来看一看葡萄藤究竟是死了,还是活着。”同学们围在葡萄藤前细细地观察着,褐色的藤皮,有的剥落,有的皲裂,有的露出了绿色的霉纹,一副死了的模样。突然,有位同学惊奇地喊道:“活着,看,这里有嫩黄的苞芽。”
老师走近一看,果然在藤节处有个嫩嫩的、茸茸的苞芽。老师又用手在藤节处轻轻地剥去一点褐色的老皮,露出了一点白里透青的嫩皮。
“真是,形似衰竭,藤里却流淌着生命的血液。”一位同学自言自语地感叹道。随后,老师和同学们回到了教室。
回到教室,老师趁机问道:“同学们,你们在观察葡萄藤后,又由此想到了哪些问题呢?”
一阵议论之后,接着又是一片沉寂,没有一人能说深说透。面对此情此景,老师开始启发学生联想、思考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葡萄藤在冬天一副死亡的摸样,一到盛夏,又枝繁叶茂,果实硕大,其原因何在?从葡萄藤由盛到衰,由衰到盛的自然现象,你联想到了什么?有哪些人生感悟?”
(以下提问略)
抛砖引玉式的提问,一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开始分成六个学习小组相互启发思考。
这时,老师顺势着重讲了感悟的三个阶段和方式:
特征点的集合阶段。就是把众多的特点归拢起来,找出其中共同的东西,形成总的感受。这是一个基础阶段,只有对事物特征有一个总体认识,感悟才能实现。这就要求我们把葡萄藤的众多特点先找出来,形成一个总的认识。然后由物及己,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这,正是作文的成功之本。
感悟点的分散阶段。特征点的统摄,形成了自己的感悟点,但到此并没有完成作文的构思,还有一个使感悟点具体化、明晰化、丰富化的思维过程。如葡萄藤,总的感受是“坚强自信、着眼未来的精神”。那么,联系自己的实际,这一精神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这就要进一步挖掘。
主旨的提炼阶段。感情点力求分散开来,这是从丰富文章内容来讲的。分散不是结果,分散还需要从提炼主旨来集中。任何一篇文章都只有一个主题。因此我们在引发感情点的时候,要注章到文章主题的确立。同学们在构思时就要考虑从葡萄藤的感受中确立一个主题。
学生开始发言了,深刻的认识都来自对葡萄藤全面的理解。
——葡萄藤由衰到盛,由盛到衰是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同样有类似现象。一个人在受挫折后,是一蹶不振,消沉下去,还是俾葡萄藤那样,将虬根伸入地下,默默地吸收养料,孕育新的生命,人的一生是短暂的,默默地抗争,不必去感伤岁月的流逝,追悔昔日的失意。
——枯藤没有死,死去的只是它暂时的外表。不要瞧不起它,它有内在的潜力。夏日它是茂密的,绿得可爱的葡萄叶就是它潜力的体现。不要无视它的存在,它那透红清甜的果实,不是给过你温馨吗?一个人,在力不从心或失落的时候,应像葡萄藤一样,蕴积力量,等待时机,一鸣惊人。
——葡萄藤平时不刻意装扮自己,只在潜滋暗长中默默地孕育新的生命。我们认识事物,切莫为事物的外表所迷惑,应深入实际,摸清事物的真相,全面认识一个人或一件事,否则的话,就会犯主观主义错误。
„„
在激发学生感悟之后,老师要求学生以葡萄藤为素材,写一篇托物言志的记叙文。并进一步作了如下的指导:
托物言志的记叙文,关键是从寻常的现象中生发事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要做到这一点,须在四个环节上下功夫。
生发。在对某一事物产生感悟之后,就会对事物所蕴含的深意进行发散性的思考,找到物与意之间的合乎情理的紧密联系。作文构思的萌发,必须有物与意两方面的参与,只有这两方面的参与,且相互契合,作文的雏形才可初具。同学们在以葡萄藤为素材,构思托物言志的作文时,必须找到葡萄藤物与意之间的契合点。
定点。所谓定点,是指分析事物众多特点之后,从中选择一点或几点进行引申联想。否则,多点游移,目标不明,就不能就某一问题想深想透。我们在感悟葡萄藤时,同学们分别谈了许多,这些感受不可能在一篇文章中都写到,只能抓住一点生发开去。
升华。引申联想不是无休止地进行。某一事物的特点分析清楚之后,就要把联想的内容总结一下,形成一个鲜明的观点,升华到一定的高度。只有点明了问题的实质,阐明作者的观点,作文才能闪烁出动人的光辉。
构段。写物意契合式的记叙文,要特别注意“起、承、转、合”的变换。起始段要考虑如何入题,承接段要思考如何转换到描写葡萄藤上来,转换段要思考如何去描写葡萄藤的形态和特点,并为生发主旨作好铺垫。点题段就是要升华主题,悟出深意。
在作了全面的指导之后,学生可是聚精会神地伏案写作,第二节结束前大部分同学都已完成,在巡视中,老师发现了一篇优秀作文,便大声地朗读起来:
心中的那片绿
1999年的夏天,在与同学的道别声中,我进入市一中。从这一天起,我的一切希冀、一切渴望都深深埋入了心底,没有了生活的热情,没有了观察的兴致,学业负担、学习成绩已压得我失去了自己。尽管天天从图书馆前经过,也从来没有注意过人行长廊上的那片葡萄藤。
春天伊始,我灰暗的心有了绿的渴望,第一次站在葡萄藤下,寻找春天送给人们的礼物,同时也寻找属于自己的春天。
冬的气息还没有消尽,葡萄藤上的枯枝横七竖八,牵牵连连地躺在藤架上,全然没有春的景象。我有点失望,细细地寻找着春的痕迹,一处处地拨弄着,开始有点心烦意乱了。忽然,枯藤的藤节处一个茸茸的、嫩嫩的小球映入我的限帘,我的心猛地一颤,原来枯藤将春的希望藏在最深处,正如我将自己的企盼藏在心底一样。
那绿,一跳一跳的,让我辨不清是真实的,还是幻影的,只觉得自己心中也有一片绿在萌芽。曾经告诉自己“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可我经不起冬的凛冽,寒的刺骨。还在寒气刚袭来的初冬,我就开始等待春天,但那漫长的冬季,让我等待春的信念一点一点地淡下去,最终只是懒懒地呆着,听天由命。或许。葡萄藤也有如我的想法,只是它有比我更顽强的信念而已。
很想有葡萄藤的这种洒脱,不管春夏秋冬,烈日狂风,尽管来吧。春的希望、夏的繁盛,秋的凋零、冬的枯萎,烈日的炙烤、狂风的侵袭,只会更加加深对生命的理解。而我呢,只会逃避,纵使有一百个使自己欢笑的理由,也会找出一百零一个理由让自己哭泣。我渴望春夏的到来,但又逃避、不敢面对秋冬的残酷。我渴望让自己变得更坚强,但又惧怕烈日狂风的洗礼。我不要,也不想让自己孤
零零地只剩下生命;我渴望,也寻找属于自己更多的东西。我在太阳下低头,我在狂风中躲闪,我不要看见自己习惯流泪的双眼,我只需要对人生的另一种领悟。可是,我却学不到葡萄藤的洒脱。经历了许多的岁月,葡萄藤仍有一颗年轻的心;而我,虽然有一颗年轻的心,却仿佛已经历了许多的岁月。要让绿的种子在我的心上萌芽,永不能放弃的是成长的意义,永不能丢失的是我们自己。我将铭记这份对生活的理解,将不再有习惯流泪的眼睛,将永远向生活展开心灵,因为我的心中也有一片绿„„
1.这次作文教学过程主要可以分为哪几大步骤?试对各个步骤进行简要的分析评价。
2.实录省略了老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的其他两个“抛砖引玉式的提问”,根据你的理解,请予以补充。
3.为作文《心中的那片绿》写批语,评语要求能够简明、准确地概括本文主要的优缺点,并对学生今后的写作具有指导作用。(200字左右)
读完之后,响起了一片掌声。在同学们的欢笑声中结束了这堂作文课。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有内容有系统
2.所传达的,恰如自己所要说的令读者恰恰理会我的原意
3.记述之文论辩之文
4.外表的状态内含的状态
5.篇目、章节精神所在6.他的状态观者的心情
7.记人的经历记人的精神
8.使事实很明了使读者明其因果
9.它时间空间关系详略之间,要配置得当。
10.空间关系时间关系
11.时间关系空间关系
12.寓批评于叙事之中
13.单组事时间的段落复组事空间的范围
14.绮靡之文带帖括气之文矫揉造作之文
二、论述题
1.要点:鸟瞰类括步移凸聚脔尝
详见P12——P16
2.要点: 背景个性他心
详见P18——P27
3.要点: 第一理法第二理法第三理法第四理法
详见P28——P34
4.要点:说喻倡导考证批评对辩
详见P34——P37
5.要点: 耐驳动听
详见P37——P47
6.要点:写作指导作文批改作文讲评
参考《中学语文教学法》P233——P2
52三、教学实践题(根据材料后的问题作答)
答案要点
1.这次作文教学过程主要可以分为观察——感悟——演绎三大步骤。观察:提供实例,指导观察,注重观察力的培养。
感悟:激发情感,启迪思维,引导感悟,重视发展学生感受生活的意识。演绎:重视教给学生写作方法。
2.原文提问为:
“葡萄藤在冬天一副死亡的摸样,一到盛夏,又枝繁叶茂,果实硕大,其原因何在?从葡萄藤由盛到衰,由衰到盛的自然现象,你联想到了什么?有哪些人生感悟?”
参考答案:
(1)“葡萄藤外表剥落、皲裂,藤根深深地吸吮着大地的营养,维持着葡萄藤的生命,由此你联想到了何种人生章义?”
(2)“葡萄藤是多年蔓生植物,枝蔓细长,它必须依靠藤架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如此的生存方式,对我们的生活不是同样有启发吗?”
3.为作文《心中的那片绿》写批语。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