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突出班主任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地位
突出班主任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地位
抓好班级教育的主阵地作用
德育教育特别是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大工程,也是一个较难的工程,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要坚持不懈,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渠道进行,潜移默化地进行,才能获得良好的班风、校风。学校德育工作建设需要三支队伍:管理队伍,班主任队伍,学生干部队伍,而班主任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班级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而班会则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树立健康舆论,培养良好班集体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自我教育和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和重要阵地。我今天讲的主要内容就是如何组织好各种形式的班会,发挥好班会课应有的教育作用。
班会一般有三种形式
1、班务会:班级日常事务性工作安排、部署、研究、讨论与总结,表扬与批评等。
2、民主生活会:学生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手段进行自我教育。
3、主题班会:主题班会是班级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是班主任根据教育、教学要求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开展的一种班会活动。通过主题班会来澄清是非、提高认识、开展教育,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树立人生观。主题班会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内容充实、寓教于乐,能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让个人在集体活动中受教育、受熏陶,从而提高综合素质,是班级德育活动很有效的集体教育形式。如果组织得好,对学生思想的转化和良好的班风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是我们强调推行的形式。下面主要明确一下主题班会的环节、和组织形式。
主题班会的环节一般有以下几个:确立主题—设计方案—组织准备—活动过程—活动总结,在整个组织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主动积极的参与,能力得到锻炼,思想受到教育。
主题的确立的依据
1、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动态确定班会主题,如:文明礼仪教育、养成教育、责任教育、励志教育、自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2、根据节令、纪念日确定班会主题。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节日适合作为主题班会的主题,像父亲节母亲节、植树节、禁毒日、学雷锋纪念日、512纪念日等等。
3、根据突发事件,时事热点确定主题班会。
4、德育工作中的薄弱点。
5、阶段性主题。阶段性的主题是根据初中各学段学生的课业特点、年龄特点、心理和生理特点来确立主题。如:初一入学、初二新学期开始、中考临近等。
根据以上主题确立的原则,政教处、团委结合各级部确立各年级每个月教育主题,写入学期德育计划,各级部再根据教育月主题每月确立2-4个活动主题,上报政教处,由政教处、团委检查、考核落实情况。各班也可根据本班情况适时组织本班主题班会。
主题设立的原则
主要坚持三个原则:教育性、针对性、计划性。
1、主题的确定与设计,必须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决不能搞形式,走过场。例如,针对学生学习目的的模糊或错误,可以组织《为什么而学习》、《以优异成绩向家长汇报》等主题班会,要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可以组织《人生路怎样走》、《生命的价值》、《让世界因我的存在而美好》等主题班会。主题班会的教育目的大体可以分为如下几类:(1)思想观点、政治立场、品质方面的教育,如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教育、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2)端正好学习目的、态度的教育,如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教育;(3)争先教育,爱集体教育、爱劳动、比贡献教育等。
2、主题班会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要寻找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典型的思想问题。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及身心特点,思想发展的脉络,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实际,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方面出现的问题,广泛选取题材,进行筛选、提练、策划、组织、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例如:初一时,学生因为来到一个新的学习环境,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好奇。他们大多数都希望能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给学校中的新教师、新同学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因而表现就比较好。作为班主任,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及时地对学生们进行点拨、引导,组织诸如《要珍惜学习的好时光》、《向童年告别》、《我爱我的班集体》等主题班会。作为班主任,对于本班学生的精神状态、学习风气、健康状态、舆论、班风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摸清学生状况,抓住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并能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促使学生的思想朝健康的方向发展。例如,针对部分学生成绩突然下降的情况,班主任应该通过多方面的调查,分析原因,然后召开“改进学习方法和时间赛跑”的主题班会。使同学在讲座和交流中明白苦学和巧学要结合起来,才能取得优秀的学习成绩的道理。
3、主题班会必须有计划性,有严密的序列步骤,不能随意而发。教育性、针对性、计划性三者是统一的。首先,要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把整个初中阶段有计划、有步骤地设计出一个总体方案。其次,每学期的班会活动有一个总的计划。第三,对组织每一次班会要有一个具体的计划,如选择什么样的主题,采用哪些内容和形式,达到什么教育目的等等。有了计划,主题班会就会目标明确,进行顺利,能够较好地达到预期目的。比如临清民族中学就是这样做的----。主题班会的形式
主题确立和策划好之后,下一步就是选择形式和实施问题。
班会的形式要符合青少年的特点;要不拘一格、丰富多彩,要充分做好发动,准备工作;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把班会的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统一起来,溶为一体。中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阶段。他们思想活跃,乐于思考,对新鲜事物充满强烈的好奇;他们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有多方面的兴趣爱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喜欢参加新颖活泼、知识性强、富于幻想的活动,而对抽象的、空洞的说教不怎么感兴趣。因此主题班会必须适应中学生的这些特点,多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把思想教育渗透在活动之中。初中主题班会可以有如下一些形式:(1)主题报告会;(2)演讲和竞赛;(3)座谈和辩论;
(4)野外活动;(5)社会调查成果汇报;(6)文艺表演;(7)技术操作,实物交流;(8)经验介绍等。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能发挥最佳效果和最富教育意义的形式,以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智慧的启迪,人生道路的选择发生影响。主题班会的策划与实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更重要的是发动学生,使学生成为班会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班主任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出来的,因此,在准备、组织召开的过程中,班主任要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指导学生,让全体学生参与活动全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发动学生想办法、出主意、做决定、办事情,自主策划设计、自主主持实施、自主总结评价、使他们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班主任要善于深化主题的巩固成果。班主任除认真考虑主题班会的选题、组织形式外,还要认真考虑主题如何深化和成果如何巩固,怎样让学生进入并保持最佳状态。这就需要搞好主题班会的总结,并在总结中善于“借题发挥”,点到实质,“举一反三”,以教育多数学生。同时还要搞好“追踪教育”,以深化主题和巩固成果。
1、班主任要善于总结、集中和提炼 做好总结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主题班会当中,学生的认识有时并不是一致的,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时还有分歧,有些发言往往有片面性和局限性。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和认识水平方面的原因,他们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看不到本质;有些仅凭个人好恶来判别事物的善恶,美丑、尚缺乏客观的标准;有些发言有明显的个人感情色彩,而缺乏理性的分析、判断。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就要利用总结来启发、诱导和点拨,使同学们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认识到召开班会的目的、认识到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
2、班主任要善于“借题发挥”,“借题发挥”是班主任必须掌握和经常运用的手段。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应当适时的抓住各种时机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他们的认识。“借题发挥”要用在班会总结中,班主任要善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使主题班会发挥出多种教育作用。
3、班主任要做好“追踪教育”、巩固班会成果 要使主题班会真正起到教育教学作用,决不能忽略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深化主题和巩固成果。也就是在班会后要进行“追踪教育”。一是在主题班会活动之后,要及时掌握来自学生中的信息反馈,抓住学生思想情感方面的变化,继续加以引导,促其升华。力争在每次活动之后,让学生们的心灵深处留下一点有价值的东西,并使他们在行动上有所表现。二是班会做出的决定,班委会要认真监督执行,并付诸行动,从现在做起。例如,在召开了一个《你为集体做了些什么》主题班会后,就要及时表扬那些关心集体利益,为集体做了好事的同学,对于差的,要批评指正,只有这样,主题班会的成果才能发挥出它的效用。
组织一个主题班会远比准备一节文化课复杂得多,辛苦得多,但这是学校德育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班主任的义务和责任。因此,从现在起,要规范班会课,抓好班级教育,要求班主任要认真组织好每一个班会,丰富班会内容和形式。政教处、团委要负责引导,督促,考核班主任的班级教育,检查主题班会落实和开展情况,要经常组织主题班会观摩活动。希望政教处、团委各级部共同抓好这项工作,加强班会课管理,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附:主题班会设计方案样表
主题班会范例
第二篇: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打造高效课堂
新课程标准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个体生为主体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对学生个体生命全面关怀,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需要,创设适合每个学生成长与发展的环境,唤醒学生“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的潜力”。课堂是一个舞台,人人自由,充分展示自我,我成功,我快乐。在本次课内比较学活动中,我们八年级语文教师总结出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能提高学习效率,打造高效课堂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美国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证明,通过激发兴趣,人的积极性甚至可以增加3~4倍。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
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得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
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语文课每次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等。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个新词汇。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是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力动性,是由学生自主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所谓合作学习,就不是学生单人的学习行为,它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方式,是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集体交流,共同探讨,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通过大家的智慧来解决问题,共同达成教学目标。
像一篇文章的字音、词义,必须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查阅认知,尤其是词义要让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推知,并且标注在书上,养成习惯,自己动手去做。文学常识让学生利用工具自己书查阅。对于课文内容自己要能概括,要有自己的感知领悟。在阅读中要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思考。对于重点词语、句子、精彩部分等有自己的所得,简要的批注在字里行间。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认知、感悟、思考,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就学生读书中的问题,一部分学生自己通过深入思考能自行解决,还有一部分需要合作交流,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互相启发,才能解决。教师把有价值的问题梳理出来,“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在合作交流启发中求得问题的解决。理解课文重点如学习《三峡》一文时,在了解了课文大意,理清了叙述顺序后进入重点段落的合作学习。教师梳理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本文写山、写水,反复朗读全文,你感受较深的是哪个景物?为什么?
步骤1 先指定小组读——“古诗文吟诵组”示范配乐朗诵
步骤2 分组读,每组一段接龙形式朗读
步骤3 利用组内合作的形式讨论老师指定的问题,或让每个学生提出自己学习时弄不懂的问题。在组内讨论解决;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由小组长将这些问题整理归纳后面向全班提出。经各组相互补充、讨论解答。
步骤4我们组觉得感受较深的景是水。因为水是长江的灵魂,如果没有水哪来的三峡之景。而且从“古诗文吟诵组”示范配乐朗读中我们也明显地感受到水在流动,在变化。
师:讲得很精彩。看来同学们与我真是“心有灵犀”啊!那么,本节课我们不妨把学习的眼光聚焦在三峡之水。请同学们再读写水部分(2-3段)。分析三峡之水有什么特点,并且能说说理由。(学生合作学习,待小组示意合作已有结果后,进行小组交流)
步骤5 各组学生讨论,争先回答分析水的特点:
生1:三峡的水急,流速快。从“或王命急宣……不以疾也”可以看出。生2:三峡的水清。从“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看出。
生3:三峡的水绿。从绿潭中看出,虽然水本身没颜色,但由于绿树的倒影使水变绿了。
生4:三峡的水深。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和“素湍绿潭”的“潭”中可以看出。
这样学生在合作交流之后归纳综合,问题不但解决了,而且认识也加深了。
三、教学活动生活化,提高课堂效率。
要实施语文口语训练“生活化”。新教材构造的写作、口语交际教材系统,是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把口语训练摆在突出的位置。要讲究口语训练的“生活化”,就是做到训练应面对生活的实践,着眼于学生学以致用的教学重心点,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说的环境、说的内容、说的方法,给学生以充分说的机会,给学生创设语文“生活化”的情境。例如进行语文课堂内的各种朗读和表演实践,可以结合课文中诗歌、散文、剧本、小说的不同语言特色,使课堂教学适当地小品化、朗诵化、音乐化、故事化,从而达到对说的内容、胆量、声音、感觉、姿态等方面进行有系统的训练。另外,还可充分利用课
前三分钟的演讲,引导学生评论发生在身边、周围的人和事,或评论校园生活。
实施创新作文训练“生活化”的方法。“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一切写作的源头活水,写作是对生活的高度概述。强化作文训练“生活化”,就是强调学生作文要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熟悉的事物,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写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真情实感。现实生活是五彩缤纷的,我们不可能对它视而不见,它每天每时每刻或多或少会生发出些许的感动,正是有了这些许的感受因而使我们能捕捉瞬间的灵感,从而点滴成文。因此,语文教
师要引导学生多留心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要求学生写真话,抒真情,写实感;要指导青少年学生平时养成善于观察生活的习惯,注重捕捉生活小事中点滴;要培养学生认识生活、丰富生活、创造生活。伟大文学家茅盾说:“应该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一样的警觉,把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如果把这些与本身已有的感知素材融化,在自己的头脑中闪烁,开流掘源,把握其内涵,从而获得写作灵感。写有源头,全局皆活。
从教材中理解生活,体验生活。可利用学生生活实际和教材之间的反差,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自然的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也可积极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寻找与文中的生活相似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更好的进行教学实践活动,这样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课堂提问要以“生“为本,注重优质高效。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课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问到有用之处,问到学生心里去,问出水平来,才能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问的技巧与艺术,体现出教学新理念。
提问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引导他们生动活泼的学习,使他们经过自己独立思考,对知识融会贯通,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问的难易要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能力。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 太多或太少。提问太多,学生没有思考回旋的余地,对所学知识难以理解、消化;提问太少,讲授太多,学生难有参与的机会,最终会产生厌倦情绪。
提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学生答案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教师不引导,反复追问,让学生再答,直追到与自己的标准答案一致为止。这种锲而不舍一再追问的做法,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的灵性。
五、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效果。教育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情感实体交往的过程,只有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体谅,才能产生共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才能很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重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发现者。教师营造的课堂氛围要让学生产生“安全感”并学会开放自己,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能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积极参与合作讨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就要解放思想、开拓思路、鼓励创新、尊重分歧,尤其注意营造一种热烈踊跃的课堂气氛,这才符合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一定会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可以说,这样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与灵魂提升的沃土。
以上是我教学中的一点点感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课程的推进,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会不断的反思、总结,只要我们不耽于经验,不囿于传统,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努力创新,就一定找到更多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让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更明亮。
第三篇:新课程改革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洛阳市伊川县直中学
魏珍珍 电话:*** 摘 要:
新课程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备课、上课、辅导等必须研究学生、促进学生、开发课程,去尊重赞赏,帮助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给学生学习获取新知的引导者服务者、帮助者。优化课堂导入,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注意的心向,是一种学习者倾全力于学习的内部状态;优化教学情境、教学手段,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优化小组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优化思维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优化学生的学习素质;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状态;优化反馈评价过程,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
关键词:
课堂导入
教学情境
教学手段
合作学习
心理环境
评价过程
参与状态
交往状态
思维状态
学生主体
新课程改革倡导新的学生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人,因为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学生具有巨人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所以新课程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备课、上课、辅导等必须研究学生、促进学生、开发课程,去尊重赞赏,帮助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给学生学习获取新知的引导者服务者、帮助者。
长期以来,师生关系似乎是权威和依存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居于主导、领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与服从,课堂上形成了“你讲我听”的局面,使得本应生动活泼、共同参与、教学相长的课堂变成了“一言堂”。学生必须遵从教师的指令,常常处于被动地位。因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难以得到发挥。再一方面,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学生的整体素质难以提高,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就是要把学生从这种被动的局面中解脱出来,充分调动其参与意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衡量一堂语文课的成功与否的标准,不在于教师讲得是否精彩,而在于学生学得是否主动,学生学得是否有收获,学生对情景问题是否有生成,学生的情感和意识是否有体验。为了扭转上述局面,必须积极更新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关注学生课堂内外的生命状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改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使广大师生耗费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而在教与学上收到优质的效果,使教学效率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构建课堂新景观,展现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因为,课堂教学既是学生的认知过程,更是学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教师工作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师生间是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
为使课堂教学优化,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促成学生在教育、教养和自我发展方面,在知识、能力、思维品质和道德情操方面得到最大可能的提高,必须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就教师而言,必须优化课堂导入、教学情境与手段、小组合作学习、思维过程、课堂心理环境、反馈评价过程、学生的学习素质等教学环节。就学生而言,必须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生成状态、自我发展状态,构建学生主体地位。因此,我们的教学(更确切的说是学生的学习)应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进入学生的心理世界,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活过程、生存状态,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并由此而焕发生命活力,绽放美丽自由的生命之花。
一、优化课堂导入,关注学生的注意状态、注意的心向,是一种学习者倾全力于学习的内部状态。
学生是否集中和维持这种心向并贯穿于整个语文课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之中,直接影响着语文学习的效果。因为保持良好注意状态的学生,总能认真专注、自始至终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教师能否抓好上课的开头,即在上课一开始就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握学生注意的心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这对一堂课的成功至关重要。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比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得心理进入学习的情景中。
高质量的课堂导入,熔铸了教师殚精竭虑的智慧,凝聚了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和学识修养,凸显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包含着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尊重。因此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目光会追随教师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回答会答有所问;学生会全神贯注地投入到课堂讨论、质疑、听讲、作业、合作等活动中去,学生的注意程度高。导课艺术讲究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因此,课堂导入应该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因为具有针对性的导课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富有启发性的导课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新颖性的导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具有趣味性的导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具有简洁性的导课可以节约学生的听课时间。
二、优化教学情境、教学手段,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 主体教育思想理论认为,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这种过程必须通过学生的参与来实现。而所谓学生参与,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全身心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
学生的参与状态、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现代素质教育观,要求教师创设情境,优化手段,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在愉悦的身心交往中发展学习技能,发展人格。因为真正有效地学习必须是在积极地参与下进行并达成的,参与面的广度和参与的机会出现的频度决定了参与是否充分、积极、有效。参与状态良好的学生,总能积极踊跃、满怀热情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这正体现了参与学习的优越性。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尽可能地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优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既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满足学生作为个体的人的需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在教学中,尤其是在学习一些写景优美、人物形象丰富鲜明、故事情节动人的文章时,可鼓励、引导学生尝试以诗配文、以画衬文;对有些“电脑小高手”还可以鼓励他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去设计制作课件。自己在《春》、《驿路梨花》、《济南的冬天》及唐诗宋词等的教学中就做过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充满丰富想象的稚拙、巧妙而富有灵气的诗文、绘画和细腻逼真、绘形绘色绘声的课件作品,令人耳目一新,让人不得不感叹学生头脑中蕴藏的巨大潜能,这也许就是学生生命潜力的存在。还可以组织、引导和指导学生去设计板报、自办班刊校刊,开展课本剧表演,组建文学社诗社,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写稿、组稿、编辑、设计、出版等等。学生通过这种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既学会了新知,培养了动手能力,丰富了想象力,又加深了对新知识的理解,同时充分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有利于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会,焕发其生命活力,从而获得成功感。也必然会形成学生富有激情、富有个性、富有灵性的创造性参与,取得和扩大参与的频度、信度和效度,真正实现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
当然还可以精心设计提问,创设问题情境。讲究提问艺术,注意提问的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和梯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多问“为什么”,少问“是什么”,引导学生时时处处处于主动学习,主动思维的状态,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正如《学记》中所说:“叩之以小者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为学困生设计达到基本要求的辅助问题,提供思考“梯度”,为思维活跃的学生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打破原有的认知结构,激励学生凝聚注意力去另辟蹊径。如采用启发式教学就可以激励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参与意识、独立思想和创造才能。启发思考的关键是设计好教师的提问与师生交谈的问题,使其简明、具体、有启发性,并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愚公移山》中“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的句子时,不直接问“且”的含义,而是先问学生“北山愚公多大岁数了?”这一问,问出了学生的兴趣,也问出了学生急于知道愚公真实年龄的内驱力,因而踊跃举手发言:“不到九十岁”、“已经九十岁”、“九十多岁”的说法应有尽有。老师追问:“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愚公到底多大岁数了?”有学生果断地答道:“我预习时查过资料,‘且’做副词,可释为‘将要、快要’。因此,愚公的年龄是将近九十岁。”此时此刻,答对者,心花怒放;答错者,豁然开朗,圈点批注。如此精心设计“圈套”,寻根问底,抽丝剥茧,就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当今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已进入社会各个领域,也给教学带来了新的革命。适当动用录音、录像、投影、电视、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和实物、模型、标本、挂图、实验等直观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节省时间,有利于思维潜能的开发,使知识中的“死”变“活”,“静”变“动”,“想象”变“直观”,增加课堂知识密度,增强教学的可视性,为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最优化的可能。
总之,优化教学情境与手段要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强调学习的结果,更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参与的状态,使学生在课堂上人人参与、全程参与、多方位参与。
三、优化小组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少一些,而引导和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尽量多一些。”波利亚也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实践证明,讨论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情感和交流信息,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正如契科夫指出的:“儿童有一种交往的需要,他们很想把自己的想法拿来跟同学老师谈。”小组合作学习正好为为创造了这样的环境。为此我在语文教学中就按优、良、中、差搭配,合理划分编成四人小组,全班共十五组。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长处,给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
学生在学习时通过小组讨论、游戏、辩论、合作解决问题等各种形式的学习交往活动,可以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和理解别人的看法,促使他们不断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从而大大地活跃他们的思维,拓宽他们的思路,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另外,小组合作的交往性学习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等社会品质,并且可以使学生在互相帮助、悦纳、赞赏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分享到成功的喜悦。学生高涨的情绪、大胆的尝试、亲密的合作、心理的开发构成了一种相融的人际关系,这种良好的交往状态有助于学生形成性格开朗、积极进取、与人亲切交往、真诚合作的等心理素质,真正有助于个体成长,焕发个体生命活力。从课堂上学生的状态来看,既有小组互动,全班互动,又有生生、师生互动多种形式促进了交往的实质性发展。
为此,教师应转变传统师道尊严的师生观,确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观,在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选取适当的内容、适当的时机,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小课题指导等各种形式给学生提供小组合作交往学习的机会,通过明确目标、竞争激励、及时引导调控等各种策略提高学习交往活动的实效,从而使学生在多向、有效的交往互动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调查表明,许多学生对稍难的问题不愿做深入的思考,他们或是对自己的思维能力缺乏信心,或是缺少思维的触发点,因而用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尤其重要。所以教师应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努力组织一些有意义的讨论活动,设计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问题,关心激发生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合作精神。同时给“合作”学习留出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既有充分的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时间,又能在合作中有较充分的发言机会和时间,逐渐体会到在群体的氛围中学习的乐趣与收获。因为合作学习的目的是把小组中不同的思想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
四、优化思维过程,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升语文素养。美国学者罗伯特斯滕伯格和路易斯史渥林的《思维教学》一书明确指出:“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这也是教育最令人欢欣的目标.”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因此,在课堂讲授前,应根据内容结构和人的思维规律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把疑难问题作为听课的重点,使讲课过程变成“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的火花往往闪现在质疑、答问、讨论或练习之中,而独创性见解的表达或挑战性问题的提出往往能推波助澜,使语文课堂教学高潮迭起。这种活跃度思维状态的产生,需要师生长期默契的配合,尤其需要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方法进行创造性思维。
思维能力是学生智力水平的核心,它是在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到问题的解决结束,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线,学生的自主学习,也是由问题开始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主学习、积极思维中去;同时教师还可不断为学生创造一个又一个新的“最近发展区”诱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探求知识,发展思维。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状态可以从学生的语言是否流畅有条理,是否善于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说明、表达所学知识来观察;可以从学生是否善于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展开激烈的争论,呈现出“唇枪舌战”的场面来判断;还可以从学生的回答和见解是否有自己的思想或创意来衡量。
思维是想象的基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重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思维能力,优化思维过程,从而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作文教学为例,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动笔之前,对文章的主题、结构、情节、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周密的思考(进行思维活动),列出提纲,这样学生在头脑中才能产生活灵活现的形象(即想象的结果)。
整个教学设计之中,老师不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认识,不是在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提供”知识、思路、情境和机会;在师生对话的形式下,鼓励学生自由思考,肯定学生的一切努力,赞扬经过自己思考的出人意料的一切结论,鼓励学生的求异心理和创造性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优化思维过程,鼓励学生们独立思考,随着老师的点拨、引导,他们的思维由表层到深层,不断求异,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思维状态,它既是学生自主参与的成果,更体现了教师教学设计的价值。
五、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
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环境是班级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状态的直接反映。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班级集体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情感状态及奋发学习的心理体验。新课程呼唤充满乐学气氛和竞争幸福的生动、活泼的教育现象,为了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成长的喜悦,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不断创设情境,调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使学生的情绪在不断的参与、交往、思考的状态下持续高涨。
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也是实现主体性参与教学的前提。在教育教学中,努力创造自由、宽松、民主、平等、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使学生的充分自由得到发展,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的学习,生动活泼的发展。我们可以通过捕捉学生细微的表情变化去分析评判学生的情绪状态。如表情呆滞,则说明听课走神,如眉头紧锁,则表明疑窦丛生;如点头微笑,则表明理解接受。在学生个别回答问题时,还可以观察其他学生的反应:如果眉目舒展,则表明他认同别人的观点;如果摇头不定,则表明他有异议;如果情绪激昂、跃跃欲试则表明他还想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我们也可以看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比如学生能从激烈的争论一下子转入到专注的聆听,能从会心的“哄堂大笑”一下子转入到恍然无声的静心思考,这就表明学生进入了一种自发并能自控的良好情绪状态之中。良好的学习情绪状态,是产生学习紧张感、愉悦感的内在因素,也是推进学习进程的不竭动力。
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思维,优化课堂教学,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愉悦、新颖刺激的心理环境。用CAI手段,可为学生增设疑问和悬念,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创设出有利于他们开发智力,求职探索的心理环境。如在《驿路梨花》教学中,通过教师的课件、学生的课件及绘画的展示,整个课堂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视觉、触觉、运动觉等多种感观。在课堂活动中,学生们通过阅读、讨论、交流、表达、理解、思考等一系列实践体验,从不同角度体验感受课文的人物形象美、心灵美、语言美、结构美、画面美。再以激励性评价使学生来体验自信、自尊和成功。如“你的课件做的真有趣,设计的真好!真是个电脑小高手!”“你的画画的真形象,快给大家看看吧!”这样的激励与肯定就是对学生情感的关注,激发他们积极参与,敢于表现,懂得欣赏。由于整个课堂高潮迭起,学生能不断产生新奇感,学习兴趣浓厚,语文学习变成了一种自我需要。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绪状态成为一种良性的互动,达到了整体优化。
给学生一个和谐的情感氛围,创造新型的师生关系。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应该让学生在一个亲切、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自主地去获取知识,培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地读书、作文,主动地求、探索,从而提高素养,发展个性,并根据课文的特点,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激发情感,叩击学生的心扉,由此激发学生的情感。
总之,要创设和谐、愉快、民主的课堂气氛,以真挚丰富的感情吸引、启发和激励学生,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情激学,使学生的智力和情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方向。树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观,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课堂,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格调,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氛围,才能使课堂上的教与学活动产生最佳效益。
六、优化反馈评价过程,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
生成状态时学生在一堂课中一切学习成效和情感体验的总和。它是课堂教学设计中无法预料到的,因为她来自学生的突发奇想,灵感闪现的一瞬,思想火花迸溅的刹那,抑或是水到渠成、心灵神会的结果。良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情绪状态、思维状态均有可能促进学生生成状态的形成。因此,它是反映学生语文学习实际效果的重要指征,也是衡量语文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伴有满足感和成就感。在实践运用和学习小结时表现为当堂掌握了某些知识技能,丰富了情感世界,陶冶了思想情操,提高了学习能力,增强了主体参与意识,感到收获匪浅。那便是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良好的生成状态的体现。
评价生成状态时,我们可以看学生是否全力投入学习,并从中伴有满足、成功、喜悦等体验,并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也可以看学生能否总结当堂学习所得,或提出深层次的问题,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所指出的那样:“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亦即课程评价要放眼于生命的全过程,对于一些智力各方面暂时都不突出的学生,也要看到他们智力发展的潜在性。
优化课堂反馈要及时,信息交流渠道要广,体现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多项信息交流的特点。教师应作为评价过程的主导者和信息传递的中心,应把握好时机,及时调控,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树立全面衡量学生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评价观,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不仅要有对学生知识的评价,而且有学生人格形成的评价,还有能力与水平的评价,身心发展的评价,品德养成的评价。这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承认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生命存在的价值的体现。
在评价方式上,将口头与笔头、知识与技能、操作与实验、竞赛与活动、问题情境与社会实践灵活地运用到评价中,创造性的“寓考于乐”,淡化考试竞争、淡化分数意识;评价方法上最好使用档案袋和活动法,充分发挥考评对学生发展的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对教学的改革功能,重视形成性评价,激发学生的生成状态,同时以学生的生成状态带动教师在教学中的生成状态,最终形成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七、优化学生的学习素质,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状态
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实体因素,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关键。正如巴班斯基所说“如果学生不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活动进行自我组织的话,则教学过程是不可思议的。”因此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优化学生的学习素质,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状态,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认知结构是外界知识及规律在头脑中形成的经验系统。良好的认知结构一般具有如下特点:较高的稳定性;较强的清晰度;较准确的目标辨别性;普遍的使用价值。良好的认知结构对学生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认为学生的认知前提能力占教学达成度的50%。中学生语文认知结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其一是学生头脑中储存的语文知识、语感及思维习惯;其二是学生已形成的言语技能;其三是按规律获得语文知识技能的方式方法等。中学生的认知结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实体,它是以知识结构为基础,经过由平衡-不平衡-平衡螺旋式循环发展过程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如果我们在帮助学生组建认知结构时,过于追求双基,忽视学生和运用知识的行为方式、语感及思维的形成,就会导致学生认知结构的不健全。
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指标,而初中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不能完全靠自己来完成,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学生特点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来逐步形成和完善。自己认为,中学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形成如下几种语文学习习惯:拟写作提纲的习惯;边读边思、圈点批注的读书习惯;记日记的习惯;认真独立的作业习惯;修改文章的习惯;工整完美的书写习惯;不懂就问善于质疑的习惯;有计划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积累格言警句等素材的习惯;看报听新闻的习惯。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正如叶澜教授所说:“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他们不只是教和学,他们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生的魅力。
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整体优化设计,是每一个教师将自己对新课标理念的理解,创造性地转化为教学行为的一个重要环节。把握好教学设计与课堂学生状况的互动联系,关注学生的课堂状况,努力追求真实的生命体验,我们将会感受到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感受到学生生命的存在与力量,享受着创造的喜悦与满足,品味着人生的灿烂与魅力。所有这些促使我们在课堂改革中,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形成生命关怀的教育理念,尊崇学生的主体意识、人格、个性和创造精神,让学生真正成为情感体验的主体、思维的主体、思想的主体,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与理论研究,更好地将课改理念、新课程理念落到教学实处。参考文献:
(1)《教育发展研究》
陆杰璟
2000.10
(2)《思维教学》
美国学者罗伯特
第四篇:案例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案例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马鞍山八中 董丽琴
为了使思想政治课更贴近学生,更贴近生活,解决思想政治课纸上谈兵的现象,真正让学生用学会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把理论内化成自己的思想,外化为自己的行为,让思想政治课“动”起来,“活”起来,我校全体初中政治教师申请了题为“初中思想品德课结合现实生活的案例教学研究”的课题。本课题以课题为抓手,以课堂为平台,以结合现实生活的案例和教材为载体,以现实生活为背景,以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促进学生终生发展为目的。为了研究案例教学的特点,检验案例教学的效果,每个课题成员每学期都必须承担一节案例教学公开课。我选择的公开课的课题是初三政治中“不言代价与回报”这一内容。
这一框题包括两个知识点,一是“什么是代价 什么是回报”,二是“我承担 我无悔”,本框题的知识目标是要让学生懂得承担责任会得到回报,但同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了解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者的事迹。能力目标是学生能够正确评估承担责任的代价和回报,作出最合理的选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崇敬那些不言代价与回报而无私奉献的人,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为了顺利达到这三个教学目标,我精心选择了丛飞事迹作为案例,此案例既能点明本框的主题,即“不言代价与回报”,又能突出本框三个教学目标。为了能使公开课获得成功,我进行了试讲,试讲中不少学生在谈丛飞时都认为他是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是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是一个真正做到“我承担我无悔”、不言代价与回报的人。正在庆幸我的案例选择恰当时,突然有一位同学举起手来说了一句让我十分惊讶的话。“我觉得丛飞不是一个负责任的人”。我不惑地问道:“为什么呢?”他振振有词地说,“一,他不顾及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是对父母给予生命的不负责任;二,由于他死后还留下了17万元的债务,给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没能对家庭负责,所以我觉得他不是一个真正有责任心的人。”一石激起千层浪,他的话音刚落,班级中就一片哗然。有的赞同、有的反对、有的疑惑,教学秩序出现混乱。而这一切都在我设计之外,当初选择丛飞这个案例时,我确实没有想这个问题,所以课上一时不好处理。当时我为了安定学生情绪,完成本课教学任务,避开这一有争议的话题,我就布置一道课后作业,请学生们课后把自己的观点整理以后交上来。然后就匆匆结束了本节课。
显然在这个环节上我处理的不是很好,反映出我在备课时,在进行案例教学探索时,只重视教材、教参和案例的选择,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轻视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没有重视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后来在重新设计案例时,同组有老师提议重选一个案例,如洪战辉的事迹。我没有同意。我认为,思想政治课就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题研究不是为了点缀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任务顺利完成,而是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和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
在上公开课时,我增设了一个课堂辩论环节,我把学生的质疑摆出来,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辩论中,每个同学都在认真思考怎样做一个负责任的人,根据学生的发言,我利用多媒体适时播放了“丛飞妻子对丛飞行为的理解和支持”、“丛飞生病期间,社会各界对他的关爱和捐助”以及“丛飞去世后,一个庞大的爱心接力——丛飞助学计划在深圳正式启动”的片断,这些感人的场面,震憾着学生,学生深深感受到丛飞用爱心温暖着社会,社会也用爱心温暖丛飞,帮助着丛飞,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承担责任是有代价和回报。认识到学习丛飞,并不是提倡每个人都去借款捐助,而是要学习丛飞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希望每个人都能尽自己能力承担责任。最后,我做了总结,告诉学生在我们的社会,有些人千方百计逃避自己的责任,有些人会努力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付出自己该付出的,得到自己自己该得到的;还有些人从来不计较个人的得与失,尽心尽力地承担社会责任。丛飞就是这第三种人。我们应该唾弃第一种人,努力成为第二种人,对第三种人,如果不能成为其中一员,到少我们应该心怀感激,正是因为社会上有许多“丛飞式”的人物,我们的社会才更加美丽、更加和谐、更加温暖。所以在座的每位学生都要认真思考准备做第几种人。
上完公开课,本组老师在对本堂课评析时,都谈到本堂课最成功之处就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问题交给学生去分析、去判断、去解决,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统一了认识,明确了本课的中心内容,达到了教学目的。
这闪公开课的成功,也提醒我对案例教学研究不能停留在收集资料、选择案例、建立资料库的层面上;不能仅仅为了改变思想政治课枯燥、理论性强的面孔,而用案例来点缀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考一个理想的分数;而应在如何围绕学生、从学生角度去选择案例从而达到对学生做人方面的培养和引导。这不是课堂上进行说教能够做到的,而要学生自己去认识、去领悟、去实践。这需要老师把实际生活与理论知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通过再现现实中典型事例来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要。这就要求运用案例教学,不能仅是案例的展示教学,更要深控案例中隐含的矛盾和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培养学生辨别是非能力,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同时也提高了政治课的实效性。
第五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逐渐突出
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逐渐突出,在这种潮流的带动下,最能体现一个企业经营和管理本质特征的企业文化建设日渐盛行,一个企业要发展,抓企业文化尤为重要。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首先要深刻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即在企业长期生产经营中培育、融会、凝聚而成的一种独具特点的、对企业持续稳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及其外在形式。它包括企业精神、价值观念、企业形象、经营思想、企业目标、道德规范、规章制度、企业风尚等。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它通过向员工宣传统一的企业价值观而将他们凝聚在一起,这些价值观影响着员工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信念,促使他们积极地为企业创造价值。
一、营造企业文化氛围,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由于农行是老单位,企业职工来自四面八方,思想意识和个人素质不尽一致,如何统一思想,营造一个团结和谐的大家庭并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干,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新问题。针对现实,我们从提高职工队伍的政治素质入手,首先认真组织职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对党的路线方针和改革开放政策的认识,自觉同党中央在思想上保持一致。其次,加强职工培训,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现代企业理念和企业文化建设教育,努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强化公司领导政治、业务素质的提高,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心来抓。要求领导干部要讲团结,树正气,营造企业文化氛围,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影响职工、带动职工,最大限度地激发职工爱企业,爱岗位的热情,增强了凝聚力。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企业文化建设。我们在创建企业文化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职工的创新精神,关心职工群众冷暖。单位领导定期与职工进行思想沟通,了解职工的生活、工作、学习情况。职工生病必去看望,企业内部呈现一种团结和谐、踏实肯干、积极向上的局面。另外,从满足职工文化需求出发,建起了职工足球、篮球、乒乓球等体育活动小组,业余时间经常组织友谊赛,这不仅使大家锻炼了身体,更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凝聚力,使职工敬业精神和道德情操得到激发和提高,创造出一个和谐环境,实现企业“以人为本”和职工以“企业为家”的高度融合。
三、围绕工作任务,培育企业精神。促进目标实现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增强企业凝聚力,就要培育出一种既适应时代要求,又适合本企业特点的企业精神,使之成为企业全员的群体意识和群体精神,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企业内部的各项工作中注意培养和形成自己的“团结、奉献、创新、进取”的企业精神,并制定了员工的行为规范,营造了员工与企业、员工与员工之间的良好沟通的氛围,倡导全局观念,维护整体利益,逐步在企业内部形成了共同愿景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公司充满生机和活力。实践证明,企业文化作为当今最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有利于提高职工素质,增强凝聚力;有利于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有利于建立最佳经营机制,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责任建设,制度文化同行。责任与每一个人的工作、生活都不可分离,与每一个单位的生存、发展都密切相关。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从容而不浮躁,充实而不空虚,真诚而不虚荣。一个有责任感的企业,既要讲效率和利益,也要讲义务和公益,承担起经营安全、员工健康、环境保护等社会责任。敬业才能成就事业,尽责才能赢得尊严。当然,落实责任制,履责和问责应并存。没有问责,责任制形同虚设。因此,问责应贯穿于履责的全过程,事前问责是提醒,事中问责是督促,事后问责是诫勉。只有把责任心和责任制统一起来,把履责和问责结合起来,才能确立一种良性的责任导向,增强责任心、培育责任感、提高责任
意识。具备了一定的素质和能力,才能胜任一定的岗位和职责;担负的责任越大,就越需要提高履责能力。这就要求每一个人都自觉地充实自己,不断地提高自己,求知于书本,问计于群众,创新于实践。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历史的接力棒已传到我们手中。
树立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企业,这是一个光辉的奋斗目标,也是一个艰辛的历史进程。实现这个目标,推进这一进程,就是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忠实履行责任的奋斗过程。
让我们甄别消极混乱的意识,摒弃损公害己的行为;
让我们深入解放思想,切实转变观念;
让我们听从责任的召唤„„。
免费文档网http://wendang.freekaoy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