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秀专选组一组事迹材料
优
秀
转
院系:运动训练学院年级: 2009组别:选 组 事 迹 材 料 级 1组
优秀文化组事迹材料
2009年10月,来自全国的24名同学,带着家人的嘱托,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聚集在美丽的武汉体育学院,在公勇诚毅,学思辨行的校训下,开始了我们团结拼搏,开拓进取的大学生活。这24名可爱的同学便组成了我们运动训练学院09级篮球转选组1组。在这里我们一同放飞梦想,追逐明天。过去的一年中,09级篮球一组在许超老师以及组长的带领下,在全班24名同学的积极努力下,在班级制度建设、思想建设、班风学风建设、集体活动等各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现汇报如下:
一、班级制度建设
无规矩不能成方圆,一个班集体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班级制度来管理,就不可能有强大的凝聚力。大学里班级规章制度有很多,而我认为与增强班级凝聚力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民主参与制度。适合本班发展的制度是最有成效的而本班同学思想进步,思维活跃让全体同学参与班级的建设工作,发挥每个人的智慧,使每个人都成为班级的主人。在日常上课中我们篮球一组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出勤率,课堂纪律良好,并在其他各组中起着模仿带头作用。也为我们的优秀文化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想道德建设
自从2009年10月入学以来,我们班高度重视全班思想道德的学习教育。在学校和班委会的组织下我们开展了许多有针对性团组织活动,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作风并结合自身努力学习积极实践。到目前为止我们班于杰已是正式党员,金菁已成为预备党员,周娅,方晓雯,陈彦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并党课培训学习,大家思想高度统一,一致认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解我们国家的国情,认真学习思想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从身边做起从我做起,充分发扬爱国主意,集体主意,团结同学为整个班集体带来了荣耀的同时也为国家的兴旺发达做准备
三、班风学风建设
班风是班集体中长期形成的情绪上、言论上、行动上的共同倾向,是班级特有的一种风气。优良班风的教育力量、感染力量、鼓舞力量是非常之大,可以令人振奋、催人向上。树立班级的先进典型,树立班级的旗帜,使同学们有一个努力的方向;通过各种措施和班级内的互助,使全班同学“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积极的组织气氛和良好的班风。好的班风为我们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学生就是以学习为主的大学也不例外,我们班在学习方面的宗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尽管我们是艺术专业的学生我们努力提高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对其它文化知识的学习,并取得较好成绩,此次本组共有两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10人获得学校奖学金。
四、集体活动
像文化促进经济的发展一样班级活动可以不断提高同学感情、促进班级团结的大好机会。所以我们抓住每一次机会,多学习,多锻炼,多交流。
在我校组织的院联赛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并在活动中彼此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感情,成为我们今后共同的财富。
虽然这些成绩相对于其他组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我们而言,思想积极上进、学习气氛浓厚、生活健康团结、文艺活动多姿多采、班级特色鲜明这些成绩足够证明班级的优势和潜力。还有我们更深刻的认识到成绩只能代表过去,我们深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我们应继续努力和奋斗,将运动训练学院09级1组建设得更美好,更强大!
第二篇:语文组“一组一策”
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一科一策”
学科:语文 2018.5.10
一、工作目标
本培训策划书以“XX2018教育工作要点”为指导,紧紧围绕 “创设开放式教学情境,构建体验民汉混合编班性教学模式”的课改理念,以我校“情境互动”教学模式的践行为主线,根据《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文件要求,结合《XX学校国语教学“十三五”发展规划》——小学所有年级、所有科目全部用国语教学,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我组为民族教师、民族学生所制定的本培训、提高计划:
二、基本情况
教师基本情况:
1、我组本来有三位民族教师,考试全部合格,本学期又从一幼转来一位民族教师努尔古·赛麦提,她的考试情况是说课成绩合格,笔试不合格,总成绩是57.5分。我们组民族教师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方面比较薄弱的是;汉字的规范书写、课文朗读、拼音和语音语调、课堂教学的能力。
2、个人需求:给她培训学习的机会;需要有一位汉族教师对她进行“一对一”的帮扶,就是民汉教师结对子,帮助她学习,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学生基本情况:
1、我校是民汉混合编班,民族学生占有的比例非常大,特别是一、二年级分别都有10个班,由于孩子的年龄较小、孩子又多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知识的认知相对比较薄弱,本校中少数名族学生较多,对于他们来说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孩子的成长环境不同,语言环境相对也就较弱点,这样会给他们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中带来很多不便。绝大多数的孩子在家时、出门时常常说的都是民族语言,很少会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来进行沟通交流的。所以对他们来说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需要不断加强学习的。
2、学生需求:全校所有教师全部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上课,所有学生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创设良好的学习国语的校园学习环境。
三、培训方式和内容 1.分层培训。
根据民族教师的实际情况,语文组民族教师所具备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水平,我组从中段开始培训,就是从三年级的知识开始,听语文老师的老师的课,学习三到六年级的课本知识。
2、集中培训。
(1)开展“师徒结对活动”。民族教师每周去听师傅的示范课,课后主动找师傅交流,请师傅指出课堂中的不足,写下反思,师傅在备课、上课等方面给予徒弟指导,切实做好“传、帮、带”工作。民族教师试着写演讲稿,帮扶教师进行指导和修改,然后在朗读时,对发音进行纠正。
(2)利用下午第七、第八节课,假期对民族教师进行国家通用语言培训。培训的内容从最基础的拼音开始,一直培训到九年级语文课程 3.个人自修。
(1)民族教师自己对字词书写,课文朗读进行自修,给民族教师提供课文朗读的视频,先听,再跟读,最后自己读,反复几次,对朗读和识字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2)每位教师根据自身掌握国家通用语言的情况,有选择性的阅读,每周阅读一本跟教学相关的书。有阅读上的困难及时向师傅请教。每月写一篇相关的阅读笔记。4.帮扶学习。
(1)民汉教师结对子进行学习,汉族教师帮助民族教师学习。民族教师和汉族教师每天上班在一起,从民族教师的个人需求出发,对民族教师的上课,语言表达,书写等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指导。
(2)根据我校的情境互动教学模式,骨干教师深入课堂,研究适合目前学学情的教育教学方法,深入研究之后团队磨课,上示范课。为民族教师的课堂教学起引领示范作用。(3)推门课促进民族教师专业成长。本组的骨干教师走进民族教师的课堂听推门课,听课之后及时评课。对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进行指导,尤其对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5.学生方面: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语文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说标准的普通话,在教学时注重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在书写方面,老师要认真在田字格里范写后,再让学生写,注重学生的写话训练,从一句话,一段话,再到一篇作文,更重要的是要学会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只有多说才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循序渐进的提高学生的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四、检测方式
关于教师的检测方式:
1、听推门课,真实反映教师的教学能力。
2、做测试卷。根据民族教师的不同的层次一个月进行一次测试。
3、演讲比赛。通过演讲比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说课比赛。通过说课比赛,提高民族教师的教学及授课能力。
关于学生的检测方式:
1、听写字词。
2、背诵课文。
3、写话。
4、平时的习题测试。
5、口语交际。
“潜心教书,静心育人”。教师要教好书、育好人,循循善诱的语言必不可少。要学好丰富的语言,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语文学科在今后国家通用语言推进的过程中,会根据本培训策划书,帮助民族教师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提高他们用国家通用语言授课的能力。帮助民族学生学好语文,在听说读写方面下功夫,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三篇:王选事迹
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王选在计算机应用研究和科学教育领域里的重大成就,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200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还先后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教育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楷模”等称号,并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
1975年,王选对国家正要开展的汉字激光照排项目发生了兴趣。当时国外已经在研制激光照排四代机,而我国仍停留在铅印时代,我国政府打算研制自己的二代机、三代机。王选大胆地选择技术上的跨越,直接研制西方还没有产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针对汉字的特点和难点,他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和高速复原方法,率先设计出相应的专用芯片,在世界上首次使用“参数描述方法”描述笔画特性,并取得欧洲和中国的发明专利。这些成果开创了汉字印刷的一个崭新时代,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彻底改造了我国沿用上百年的铅字印刷技术。国产激光照排系统使我国传统出版印刷行业仅用了短短数年时间,从铅字排版直接跨越到激光照排,走完了西方几十年才完成的技术改造道路,被公认为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王选两度获中国十大科技成就奖和国家技术进步一等奖,并获1987年我国首次设立的印刷界个人最高荣誉奖——毕升奖,被誉为“当代毕升”。
王选是中国新一代科学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具有强烈的市场判断力和前瞻意识,被人们誉为具有市场头脑的科学家。
从1981年开始,他便致力于研究成果的商品化工作,使中文激光照排系统从1985年起成为商品。占领国内报业99%和书刊(黑白)出版业90%的市场,以及8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988年后,他作为北大方正集团的主要开创者和技术决策人,提出“顶天立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模式,积极倡导技术与市场的结合,闯出了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成功道路。
王选教授倡导团队精神,以提携后学为己任,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年轻的学术骨干,生动体现了一位新时代教师的价值观。江总书记为王选颁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
1993年,王选主动表示自己的创造高峰已经过去,今后的贡献在于培养出超过自己的年轻人。这一年,他把三个年轻人同时推上研究室主任的位子,还随身带个笔记本,记录研究院每个年轻人的兴趣、特长、导师评语和进步,每天都在琢磨如何发挥每个研究人员的潜能,给予他们一个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在他的培养下,一批敢于创新、敢于拼搏的青年科学家走到了科研前沿。
2002年2月1日,获500万元奖金。3月18日,北京大学从并不充裕的经费中拿出500万元,重奖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王选院士,这一奖励在中国高校历史上尚属首次。
王选的选择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2月13日下午,我在报社开采编例会。半截儿的时候,总编辑告诉大家,“今天上午11点,王选去世了。”全场愕然。我不禁对身边的一位同事说:“如果没有王选和他的激光照排技术,我们的采编和出版工作会是多么的辛苦、繁琐……”。
是啊,在如今的激光照排车间里,您已听不见铸字机单调乏味的咔咔声和打字机的隆隆吼叫声,也看不见毒雾弥漫的熔铅炉及密密麻麻的排字架了。您把文稿输入电脑后通过“方正采编系统”传来,再通过组版员的巧手,瞬间就可以把标题、正文和图片安排妥当,并可随意、便捷地进行增删、修改。然后,把组好的版面输入激光照排主机,即可输出一张跟报纸版面一模一样的胶片。把胶片送到制版车间制成PS版,挂到印刷机上就可以大量印刷了。
我很幸运,在刚刚涉足新闻工作的时候,就赶上了并受益于由王选及其伙伴们所引发的汉字印刷术和汉语文明传播的一次划时代的革命。也算有缘,我在来到《科技日报》之后不久参与筹办《科技文摘报》时即受领导指派,做了两件与王选先生有关的工作:一是把《王选传》一书改写成9篇短文,以《告别铅与火的拼搏——王选的故事》为题,在报上连载;二是配合王选派来的一位弟子,进行智能排版可行性调研。那是在1993年春夏之间的事儿,这使我得以较早地了解到王选和他的业绩,并领略到他独特的魅力,虽然我从未与他有过面对面的交谈。
记得在三年前,从电视上看到王选回答记者提问时这样说过:我的成绩不在前10名之内。但在我的一生中,每到一个关键时刻,似乎都有一种洞察力帮助我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这个洞察力是我一生中最占便宜的一种能力。
王选曾打趣说自己“人如其名”,一生都在“选”,有9个选择贯穿了他的一生;而刺激或者说支撑他的,则是2个刺痛和10个梦想。刺痛之一,是解放50多年了,中国除了火箭、卫星外,竟没有一项自主开放的民用高科技产业;刺痛之二,是世界高科技企业中不乏华人身影,而中国公司一直没能在世界百强中占有一席之地。不过,我觉得多少还可以让王选感到欣慰的是,他一生中做出的9个重要的选择,使得他在有生之年至少圆了5个梦想。
按照王选本人的说法,在1961年24岁的时候,病中的他做了一生中最重要 的一个决定,即从硬件跨入到软件中去,做两者相结合的研究。跨学科、跨领域的两种背景交叉、融合在一起,使王选一下子就豁然开朗,找到了创造的源泉,蹦出了创造的火花,“很多新思想就提出来了”。这是王选后来能够承担激光照排系统研制的决定性因素,由此也验证了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说过的一句话:在已经建立起来的学科领域之间的空白区上,最容易取得丰硕的成果。
王选在1975年所做的第4个重要选择,就是从事决定他一生命运的照排项目。当时还是一个无名小卒的他,顶着“玩弄骗人的数学游戏”的讥讽,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技术途径,即跳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照版系统和美国流行的第三代照版系统,直接研究国外还没有商品化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最终实现了跨越式的创新和发展。
令人感怀的是,王选从未为清贫和利益所迷惑。他自信而不自负,执著而不僵化。在长路漫漫、一片空白的时候,他迎难而上,选择了自强奋进、开拓创新;在位高权重、声誉日隆的时候,他甘做人梯,选择了隐身让贤、扶植新秀……他所做出的一次次明智而又富于远见的选择,将他引向了成功,引向了卓越,引向了崇高。“半生苦累,一生心安”(王选夫人陈堃銶献给丈夫的挽联),当是对他最好的写照!
1:王选教授一声最重要的研究成果是?
2:1933年春天之间,我做了那两件与他有关的工作?它使我对王选教授有那些了解?
3:王选一生都在选,有8个选择贯穿了他的一生。其实最重要的一次选择是?
4:有2个刺痛激励着王选,它们是?
1激光照排技术
2一是把《王选传》一书改写成9篇短文,以《告别铅与火的拼搏——王选的故事》为题,在报上连载;二是配合王选派来的一位弟子,进行智能排版可行性调研。这使我得以较早地了解到王选和他的业绩,并领略到他独特的魅力.3即从硬件跨入到软件中去,做两者相结合的研究。
4刺痛之一,是解放50多年了,中国除了火箭、卫星外,竟没有一项自主开放的民用高科技产业;刺痛之二,是世界高科技企业中不乏华人身影,而中国公司一直没能在世界百强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四篇:优秀教师事迹选
优秀教师事迹选
小学教师谢卫东
——用生命铸就师魂
还有3个月就要退休,却在护送学生回家的途中不幸遭遇车祸以身殉职!他的身后,是数十位闪着泪光深切呼唤“老师,别走!”的学生。庙岭乡大路村小学教师谢卫东——用生命铸就师魂
他走了,送行的队伍很长很长
12月6日上午,庙岭乡大路村千余名村民早早守候在村口,这天,他们敬爱的谢卫东老师要从20公里远的县殡仪馆“回家”了。
12月3日下午4时30分左右,在护送学生回家的途中,谢老师不幸遭遇车祸因公殉职。守候村口的村民手中拿着小白花,路旁还摆放着10多个来不及送到殡仪馆的花圈。几个小学生手擎一个花圈,上面写着“送给敬爱的谢老师”。他们是大路小学三年级学生刘伟、刘欣、刘雅茹和钟火生,父母都在外务工,是用自己的零花钱买来花圈。刘伟流着泪说:“自一年级开始谢老师就天天送我们回家,以后谢老师再也不能送我们了……”
11时20分,送葬车队缓缓朝大路村驶来。这时,从庙岭、戴家、安峰等村的数百名村民也赶来了。道路两旁的村民点燃了爆竹,迎接谢老师灵柩的归来。大路村一组66岁村民张治莲领着在大路村小学三年级读书的孙子何军业站在送葬队伍前面,张治莲含着眼泪说:“这么好的老师,真是舍不得啊!”刚从外务工回家的林智勇、谢艳生是谢老师生前教过的学生,他俩举着“谢老师,请您一路好走”的横幅走在送葬队伍中间。
凡送葬队伍经过的地方,村民都为送别谢老师燃起爆竹。戴家村距大路村有12公里路程,村民周中华在家开了一家小卖店,今天放着生意不做,特意赶来为谢老师送行。她说:“谢老师以前在我们村教过书,我们都了解他的为人,我现在在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读书的女儿是谢老师的学生,听说谢老师不幸遭遇车祸,叮嘱我一定要来送送谢老师。”说话间,周中华不住地抹着眼泪……安峰村8组71岁村民陈井英喃喃道:“多好的人,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从教28年,他用生命诠释师德
今年59岁的谢卫东出生在大路村一位普通农家。高中毕业后到部队服役,转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义宁镇桃里小学、庙岭乡戴家小学、乡中心小学和大路小学任教。由于他工作兢兢业业,待人诚恳热情,每到一地工作总是得到领导、同事和学生、家长的肯定。
2002年,谢老师调到大路村小任教。该校有4个年级,4位老师和70多名学生。谢老师每星期有22节课,任教三年级语文和四年级数学课,几乎没有休息时间。他每天带着教案和学生作业回家批改。校长陈运生介绍,谢老师撰写教案和批改作业极其认真,每次全乡抽查,均因撰写教案质量高,批改作业认真、仔细得到好评。每年全乡村小抽考,谢老师所教班级均列全乡前三名。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谢老师常常探讨有益的教学方法,为学习成绩一时跟不上的学生“开小灶”。村里移民新村20多名学生来自全县各地,学习成绩参差不齐,谢老师连续两个学期利用晚上时间,将新村里的学生集中在村民贾爱菊家补课。三年级学生吴海燕说:“谢老师对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学生从不责备,常常鼓励我们。”陈运生说,谢老师的书法较好,语文功底深,学校所有的宣传标语、黑板报都是他办的,为了不耽误上课时间,他经常利用双休日到学校加班。
谢老师不仅教学严谨、认真,而且爱生如子。师生中午全在学校吃饭,一次,学生邱梦超一只饭碗不慎摔破了,蒸出来的米饭全生的,谢老师发现情况后,在自己的饭碗里拣出大半碗饭给他。去年冬天,二年级学生梁毅在上学的途中不慎摔到水沟里,衣服湿透,谢老师赶紧生火帮他烘干。刚调到大路村小时,四年级学生何宗保因父母长年患病,家中十分困难,那年,何宗保家断粮了,谢老师将家中的粮食分给何宗保家,帮助他家渡过难关。此次谢老师遭受不幸,在外务工的何宗保刚好回家,听到谢老师的噩耗泪流满面,他说:“谢老师对我家的恩德我永远不能忘怀!”
他的家,走不出他爱的目光
12月6日下午,谢老师家。谢卫东爱人马仕菊将谢老师中午带饭的饭筒擦了又擦。马仕菊泪眼涟涟:“他答应过我,到明年三月后,就有时间陪我到外面散散步,和我一起带孙儿……”说话间早已泣不成声。
不一会儿,马仕菊从房间搬出一捆大小不一的红本本。她告诉记者,老谢几乎年年都是先进,有市里的、县里的,也有乡里的,这是他一生勤奋努力的写照。按照谢老师这个年纪,本来这个学期可以不去任教了,学校也同意,但谢老师说,现在学校老师不够,我要坚守最后一班岗。今年秋季开学不久,谢老师总感到浑身乏力,且全身发热,到医院检查患急性肝炎。医生叫他至少住一个月院,学校也同意了。可他只住了一个星期就出院了,他说:“快期中考试了,我放心不下学生,万一他们考得不好,我够后悔的。”
谢老师家离学校不到两公里,中午本可以回家吃饭。但为了照看学生,他坚持每天在学校吃饭。爱人马仕菊患严重风湿性关节炎,不仅做不了重活,而且不能下冷水。他的两个儿子、儿媳都在外务工,家中还有一个快一岁的孙儿。每天他不到6点就起床,烧水做饭,除了早上的饭菜,还给爱人做好中午的。为了节省时间,他早上都骑摩托车上班,晚上总是推着摩托车走在学生队伍最后护送学生回家。回家后忙着做饭,晚上经常批改作业到11—12点。“肇事车由于行驶过快,从前进方向右边穿到左边来的,老谢当时也是推着摩托车。”马仕菊不住地抹着眼泪,“我去收拾他的遗物时,摩托车旁除了一只饭筒,还有撰写的教案,以及没有来得及批改的作业……”
英雄代表—访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泗洪县界集镇实验小学教师裴昌彩
在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隆重召开期间,我们来到苏北革命老区——江苏省泗洪县。在这块英雄辈出的地方,在裴昌彩代表的学校,我们按约好的时间,采访了“殷雪梅式”女教师、第十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泗洪县界集实验小学教师裴昌彩。
奋勇救学生
2005年4月28日17时许,照片中的主人公——裴昌彩老师,在下班回家途经界集镇曹圩小学东侧约50米处时,一辆满载黄沙的手扶拖拉机为躲闪已停稳的中巴车向右侧猛冲过来,眼看就要撞上一名刚下车的7岁小学生杨月,在这危险时刻,裴昌彩奋不顾身地冲上前去,将学生推向路旁。杨月安然无恙,而裴昌彩却被迎面驶来的拖拉机撞飞出数米,并重重地摔倒在路旁,当场昏死过去。她的腰部至膝盖间有10多处软组织严重挫伤,部分韧带拉伤,右手肘关节严重骨折,落下终身残疾。而在医院苏醒过来的裴昌彩第一句话就问:“孩子没事吧?”她的先进事迹经新闻媒体报道后,先后受到宿迁市见义勇为基金会、江苏省见义勇为基金会的表彰,2005年9月,她被江苏省评为第九届文明新人新事先进个人。2006年11月20日,被中宣部、公安部和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联合评为“第十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2008年1月29日,当选为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关爱法院为民生
今年31岁的裴昌彩谦逊而又率直,说起话来开门见山:“我只是个小学教师,以前我对法院了解不多,在当选人大代表之后,县法院刘院长等领导同志只要一见面就和我谈法院的工作,他们还通过走访、开座谈会等方式征求我对法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泗洪县法院新一届领导班子,从加强法院建设的战略高度,提出争全省先进的目标,实现司法形象、司法便民、司法业绩三大突破,加强对干警的政治教育,业务培训,以提升个人的品位来打造法院的品牌。法院领导率先垂范,抓队伍作风建设,从文明接待、从接电话这些细小的事情入手,从解决立案难、执行难这些实事着手,让当事人申请立案和执行时与法官‘零距离’接触。了解的多了,也就对法院工作有了理性认识。我认为,泗洪法院工作目标与举措都很实在,事事处处关注民生,巡回审判、上门立案等便民利民措施很受老百姓欢迎。据我了解,今年县法院的案件特别多,到7月底收了近7000件案件,是去年同期的2倍,已经审结近6000件,审判质效14项基础指标在全市基层法院排名中有9项名列前茅。”
说起法院的事情,裴代表充满着感情。她说:“我从《人民法院报》上看到,全国法院都面临着案多人少的矛盾。就拿泗洪法院来说,今年的案件增幅在江苏省基层法院里是比较快的,干警主动放弃双休日节假日加班加点工作,基层法院的担子太重了。县法院关爱干警生活,组织老同志外出学习考察、为干警送生日礼物、生病看望都成为惯例。法官也是人,都是需要感情投入的,干警拼命工作除了是对职业的感情,更多的还是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没有感情的投入,老百姓也是不认同的。法院处理的案件应该说绝大多数都涉及到民生,比如商品房预售合同纠纷案件,半年下来就有很多件,如果得不到及时化解,就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泗洪法院因此设立了房地产案件专门合议庭,调解结案达九成,这当中法官们所付出的劳动是难以想象的。”
民意时刻挂心间
谈到法院与人大的联络以及与人大代表的联络时,裴代表说:“最高人民法院王胜俊院长提出要把人大联络工作作为人民法院改进工作、完善制度的重要信息渠道。江苏各级法院都非常重视联络工作,从高院到基层法院,经常给我寄来一些反映法院工作的材料,县法院刘院长在今年新年上班第一天举行的‘泗洪法院争先进位创一流业绩’活动启动仪式上提出要向社会各界敞开心扉,接受监督,态度非常诚恳。每次见面,院领导都会说,你看到的、听到的我们法院有什么问题、错误或不足请随时告诉我们。”说话间,她从随身携带的包里取出一份文件说:“比如泗洪法院编印的工作通讯就非常好,审判工作进展、重大案件审理、热点难点问题等等,让人看了一目了然,还有院长热线、院长信箱,代表对法院有什么意见建议随时都可以通过院长热线和电子信箱进行联系沟通。在江苏高院和宿迁中院的工作简报上,我经常看到泗洪法院的信息,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调解,行政案件协调,代表联络等工作做得都是比较好的,泗洪法院要敢于争创全省先进法院。”
出于职业的习惯,裴昌彩更多地把话题说到了教育上:“现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心理压力普遍加重,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多,青少年犯罪现象比较严重,我认为一个人的心理问题都是从小积累起来的,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对农村中小学生加强法制和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国家要对农村的中小学教育进行倾斜,加大普法教育的力度。在这方面,泗洪法院经常利用巡回审判的机会到农村普法,这个做法很好,希望法院能把普法延伸到学校,经常给学生上法制课,从小就要加强对孩子们懂法律、重品行、讲道德等方面的素质培养,有德有才,才能对社会有用。”最后,裴代表建议:“在法院内部要加强对干警的业务培训,多引进一些法律人才,加大审判方面的科技投入,以提高办案的效率,另外还要依靠地方党政部门和基层组织,寻求更多的解决纠纷的办法。”话语中,对法院干警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主人公小档案
裴昌彩,女,1977年出生在江苏省泗洪县界集镇,1999年从宿迁教师进修学校毕业并参加工作。先后在界集镇吕岗小学和泗洪县界集镇中心幼儿园担任教师。2006年11月20日,被中宣部、公安部和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联合评为“第十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2008年1月29
日,当选为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一所船头小学的历史变迁
44年前,一个叫阎成米的年轻人按照组织的安排,在洪泽湖的一条小木划子上,创建了一所“学校”。这个当时连名字都没有的学校,除了阎成米之外,没有教师,没有员工,甚至没有固定的学生。然而,就是这样一所学校承载了太多渔家子弟读书识字的希望,先后使1300多名渔家孩子告别了蒙昧与贫困,获得了知识与文明,并从这里走向了富裕和幸福。而这所学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湖到岸的历程也折射出了湖区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如今,这所船头小学已经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这艘船和它的船长,就像当年赢得社会各界的赞誉一样,依然收获着人们的喝彩与掌声。
从无到有,小木划子上办起船头小学
名列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烟波浩淼。泗洪县临淮镇就是这湖上的一颗明珠。位于洪泽湖西岸的临淮镇,三面临湖,呈半岛状伸入湖内,全镇近70%是渔民。历史上,这里的人们大都漂泊湖上,靠打鱼为生,渔家孩子一直没有一个读书识字的地方。1964年,年仅15岁的阎成米根据组织安排在洪泽湖的一条小木划子上办起了洪泽湖上第一所“水上船头小学”,尽管小木船条件简陋,只能容纳20名学生,但终于给渔家子弟提供了读书识字的地方。而后来,这所学校成了全国最著名的“水上船头小学”。
来到泗洪县临淮镇,只要一提起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阎成米,当地妇乳皆知。泗洪县临淮镇水上希望小学,就是他44年前创办,并精心呵护的希望之舟。
谈起船头小学的由来,阎成米回忆说,“那是1964年,3年自然灾害刚刚过去,当地干部一定要让我参加创办洪泽湖水域有史以来的第一批船头学校。”
阎成米告诉记者:“那天早上,我刚丢下饭碗,拎起药箱准备出门,生产队长和大队书记迎头拦住了我。书记冲我笑了笑,说是想让我丢下药箱上讲台,改行当教师。”
当时身有残疾的阎成米一心想当一名医生。但实在不忍心看着那些渔家娃娃一个个都从小文盲长成老文盲。于是几经考虑后,决定同意接过这一重担。当天晚上,阎成米怎么也睡不着,他实在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猛地打开日记本,写下了两句豪气冲天的话:“燃我青春之火,去焚烧二河村没有文化的历史;沥我青春之血,去洗刷乡亲们因不识字而被笑为愚民(渔民)的耻辱!”
不久,在一阵欢快的锣鼓声中,二河村有史以来第一所船头小学诞生了。
这个所谓的船头小学,其实只有阎成米一个教师。没有教干,没有勤杂人员。所有的管理、教学和后勤工作任务,全由他一人承担。他白天教学生,晚上还要教成人扫盲班。备课和批改作业,都得在深夜进行。
他正常每天都得工作14至15个小时。那条教学船长不过8米,宽不过2.5米,常年在距离码头10多公里的洪泽湖水面上漂来荡去。晴天还好,一旦到阴天,四周一片茫茫,哪是天空,哪是陆地,哪是水面,根本分不清楚。一年四季,除了夏天可以下湖里洗洗澡,春、秋、冬三季只能从船头踱到船尾,再从船尾踱到船头。学生个个席地而坐,以膝当桌。由于船舱低矮,身高1米8的阎成米只得弯腰跪着教学。“上课时,我只能盘腿而坐,坐累了就双膝下跪,跪累了再坐。以致后来双下肢静脉出现曲张现象。”阎成米回忆说。
从小到大,四代教学船承载渔家希望
船头小学共计经历了四代教学船。最初的教学船其实称不上是教学船。1964年,当时没有专门的船用来上课,就在一个小木划子上开始了教学。当时有20多个学生,有大人有孩子,教学多半放在下午和晚上,没有固定的时间。
进入70年代后,船头小学开始“鸟枪换炮”,一艘6吨的水泥船替代了破旧的小木划子。“当时没有桌椅,都席地而坐,后面的学生把本子贴在前面的学生的后背上写字。”阎成米告诉记者。“那时候教学条件还是很差,1970年我们刚结婚,白天是教室,晚上是新房,一顿饭做几次忙。”阎成米的爱人段广珍补充说。
尽管条件艰苦,但挡不住渔家孩子们求知的愿望。船头小学的学生越来越多,小小的水泥船已经挤不下了。正在校长阎成米愁眉不展的时候,船头小学迎来了一次发展的机遇。“当时我记得是1994年,淮阴有一个叫华联商厦的,搞开业非要让我去剪彩。我说剪彩行,你得给我打条船。后来就有了一条30吨的水泥船。”阎成米回忆说,“1999年,我们又争取到了一新船,这条船就是船头小学最后一条船,也就是现在这条船。41米长、8米宽的船,几百吨,全封闭,共有4个教室1个办公室,还有操场。”
这条几百吨的第四代教学船,见证了水上小学的“上岸”,如今它正默默地躺在洪泽湖西岸。
90年代以来,船头小学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不但教学的硬件在不断改善,同时,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加入到了船头小学的教学,使这所水上希望小学的师资力量在不断的壮大。从一开始的只教语文、数学,到语文、数学、体育、美术、音乐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在不断提高。2000年以后,不断有船头小学的学生在各种比赛中获奖。从这里走出的学生不再仅仅是扫盲生,有的考上了大学,有的成了各行各业的骨干。船头小学教学成绩最好时,在全县统考中,一次就有10位学生每门课都得满分。洪泽湖上渔家第一位本科大学生段广明,小学就在阎成米的船头小学上的。而阎成米所在的二河村,已由以前的文盲村变成了全省扫除文盲先进村和县级普及教育先进村。
从湖到岸,水上小学校告别漂泊历史
2005年,在湖上坚持40余年教学的阎成米病倒了,两次脑出血加上半身不遂使阎成米从此告别了讲台。阎成米病倒后,当地政府对他十分关心,资助他在镇上买了房子,考虑到他行走不便,县残联给他送去了一部崭新的轮椅。而同时,当地政府也在思考着船头小学“上岸”的大计。2005年2月,省、市、县教育部门投资200多万元,着手在临淮中心小学内建设一栋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及学生食堂等,同时对学校的大门、道路、绿化、运动场以及辅助设施等进行改造。2006年秋季开学前夕,水上希望小学有113名学生被安排进入临淮中心小学就读。去年9月1日,水上希望小学仅剩的20名学生也全部上岸读书。
2007年9月1日上午7时,成了船头小学所有师生难忘的时刻,泗洪县临淮镇水上希望小学的最后20名学生在船上举行了一次升旗仪式,随后,集体乘车前往临淮镇中心小学读书。至此,这所有着43年历史的洪泽湖“水上船头小学”成为历史。
讲台虽然不能上了,但阎成米的心还和孩子们在一起。如今,阎成米还经常坐着轮椅到临淮小学看望他的学生。每次他去的时候,船头小学的学生们都会欢呼着跑过来,把阎老师抬进教室。而每当这时,阎成米的心就仿佛回到了那条曾经寄托渔家希望的教学船上,他正手持教棒伴着风声潮声在大声领读。
而现在,曾经承载着无数湖上孩子读书梦想的教学船已经没有了昔日的繁忙,正静静地停靠在洪泽湖西岸。而船头小学的学生们也已经告别了在湖上漂泊的历史。临淮中心小学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可以听到他们朗朗的读书声,不再有漂泊之苦和风雨的惧怕,享受着更好的教育。
“船头小学撤消的时候,还真有点不适应,老想着在船上,现在想来,这是时代的发展。”阎成米说。
采访手记:湖上的教学是艰苦的。40多年来,许多老师来了又走了,只有阎成米留了下来。留住阎成米的,是渔家孩子们向往外面世界的期盼的眼神。40多年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伴着荷香清风,抚慰着洪泽湖;40年,阎成米由意气风发的少年变成了两鬓斑白的老人;40年,二河村由文盲村变成了江苏省普及教育先进村。
世代打鱼为生的渔家孩子们从这艘希望之舟走出,去接受更高的教育,有了更加广阔的选择,或做教师,或做军人,他们的世界将从此变得不同,他们的人生将从此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我始终在想,正是有了许许多多个阎成米,才使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变得如此充满希望!
第五篇:组工干部优秀事迹
组工干部胡越凡奉献世博、创先争优
组工干部胡越凡工作认真负责,比奉献、比学习、比工作,让先进和优秀成为自己的自觉追求。
一是看淡名利
胡越凡把党性修养和人格锤炼结合起来,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主观世界的改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守得住清苦,安于清贫,耐得住寂寞,甘于奉献,挡得住诱惑,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把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用一颗平常的心对待名利。
二是看高学习
学习是固本之举,学习是源头活水。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新时期新任务下的组织工作对组工干部的知识水平要求更高,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领域更宽更广。胡越凡自觉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学习是组工干部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使命,要对学习高看一眼,对自己的学习要求高一些。
三是看重工作
组织部门的服务对象是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广大群众,工作一旦稍有疏忽,就会影响到服务对象的切身利益,甚至终身受影响。胡越凡认真对待工作,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把工作看重,坚持把每一项工作做深、做细。
在迎办世博的关键时刻,胡越凡在转变作风上下功夫、在修炼内功上下功夫、在锤炼党性上下功夫、在提高组织工作满意度上下功夫,以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迎办世博的各项工作中。
一是深入开展联系组织、结队帮扶活动。胡越凡抓住迎办世博的契机,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联系基层党组织,定期与基层党组织书记研究党建联建、组织等工作,协助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工作,及时总结基层实际经验。主动到居住地党组织报到,深入了解社情民意,参与小区维稳、志愿服务等活动。广泛开展结对帮扶,胡越凡分别与基层党员、群众结成帮扶对子,经常与结对对象联系,带着感情为困难党员和群众排忧解难。
二是深入开展谈心谈话活动。胡越凡积极参加党课教育,开展集体谈心。胡越凡与基层党支部书记广泛谈心谈话,在面对面交流中让干部讲真话、讲实话、讲心里话,帮助基层协调解决办博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形成迎办世博的工作合力。
三是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部门活动。坚持把加强理论学习摆在首位,胡越凡进党校学习、定期学习书本,提高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品质。朝着研究型、应用型人才发展,形成读书学习、调研思考的良好风气。胡越凡加强实践锻炼,积极到世博工作一线、基层艰苦环境等经受锻炼、砥砺品质。
四是深入开展组织工作大讨论活动。突出讲党性、树正气,结合学习先进典型事迹,胡越凡积极参加“进组织部门为了什么、到组织部门干了什么、在组织部门和人家比什么”和“我为世博做什么”的讨论活动。参加党建活动,学习优秀老党员,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自觉做到讲党性、讲信念、讲传统,比学习、比工作、比奉献。
科学技术委员会
2010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