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品茗读人读书
品茗·读人·读书
人说,喝茶有三道。第一道,苦如生命;第二道,甜似亲情;第三道;淡若轻风。
人生如品茗,细细品味,才能领悟那本厚重的人生之书。古人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让我想起了我心中的那盏明灯——段老师。
那是一个怎样的老者,年过半百,阅历人生,两鬓花白的头发见证了他逝去的青春。一条腿虽残疾但依然抵挡不住他勇攀生命高峰的脚步,黝黑的脸上总带着不可磨灭的微笑。他似一盏明灯,指引我人生道路的方向;似一杯香茗,耐人寻味,永久难忘;似一本好书,读懂人生,领悟真谛……
泡一壶香茶,在淡淡的茶香中,品味他如书般的人生。
第一道苦如生命
他像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保尔·柯察金,人生旅程不可能一帆风顺,生命给了他苦难与折磨,可他没有屈服,挫折中显出他人性的豪迈,他的一生用坚强和乐观书写了生命的宣言——乘风破浪!从他身上,我读出了生命的坚强与豪放,身残志
不残,挫折不会让他倒下,他用他残缺了的一条腿,依旧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勇前行。他身上有保尔的精神,不服输,不放弃,他用自身经历给我上了热爱生命、乐观向上的一课。可以说:他的一生如品茗的第一道,细细品味,方能领悟人生的甘甜……
第二道甜似亲情
在他眼里,我们永远是个孩子,他总是那样和蔼的笑,慈祥的目光如春光,温暖人心,三尺讲台,几千桃李,无一不是用汗水,用爱来浇灌。他的笑容点燃烛光,丝丝温暖,点亮人心……就如《爱的教育》一书,他将毕生的爱给了学生,创造了这世上最纯朴最真挚的感情。爱与美、恩与情、一切的感情都在教与学的环境中渐渐升华,师生之情,像悄然绽放的百合花,任时光打磨,芳香犹存,沁人心脾,从他身上,我看到了慈爱的长者对晚辈的爱,看到了老师对学生的情,如沐春风,渐渐品味出茶中的甜蜜。
第三道淡若轻风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使命便是教书育人,他就像一本“百科全书”,满腹经文,出口成章。但他却从没放弃学习,我们从他那不仅学到那丰富的文化知识,还学到了
做人的哲理,他那幽默风趣的语言给予我们求知的乐趣,他将自己知识的火把无私的传递给我们,让知识照亮黑暗,在感悟中涵养精神。他的博学多才、他的人格魅力、他的言谈举止,无不在促我奋进,教我奉献。学生成了他生命最好的延续,淡若轻风,却耐久寻味。
老师,这样一个朴实无华的名字。他将他的一生奉献在讲台上,虽不如孔子学生三千,但对每一个都倾注了无尽的爱,那张旧的三尺讲台,那深夜孤灯下备课的身影,诠释着一个老教师毕生的奉献。
在这里,有你、有我、有一群群渴望求知的孩童,一天天、一年年,渐渐品味出他如茶般的人生,渐渐读懂他生命之书。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人都有一支神笔,撰写着自己生命的篇章,也许这一天就是一页,一年就是一章,生命之书渐渐成篇,细细品味,那一缕清香,那一本好书,那记忆中永不磨灭的身影。
第二篇:读书与读人
【导读】会读书,更要会读人。哪怕一颦一笑,社会学家从中寻找历史轨迹;文学家从中透视深埋其中的苦乐年华;哲学家从中剖析人性善恶;
读书,指的是读有字之书;读人,指的是读无字之书。有字之书要掌握的是科学理论;无字之书要吸收的是实践经验。读人说得似乎有些玄,其实,任何时、任何人都在读人,也被人读。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就是一部复杂的、难于读懂,也难于读尽,更难于读透的大书。
首先谈读书。汉代王充说: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痈者也。讲的是读书的重要;德哈姆说:读书须达到四项目的之一,四项目的是:一知识,二信仰,三便利,四快乐。强调的是读书的目的。英国培根说:读书可以怡情、可以装璜、也可以长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辨。凡有所说,皆成性格。说是是读书的好处;清代袁牧说: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指点的是读书的选择;宋代朱熹说:读书之法,为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从容乎,句读文义之间,而体念于操存践履之实,然后,心静理明,渐见意味。指点的是读书的方法。足见古人对读书非常重视。那么,我们处在知识迅速更替的信息时代,读书就更显重要。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话水来。我们需要源头活水,而这源头活水相当一部分来自读书。天天读点有益的书,对思想有滋补作用。对于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来说,读书是一种休息,对于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来说,读书是一种解脱。读有益的书可以把我们由琐碎繁杂的现实提升到一个超然物外的境界;能够使人们以旁观者的眼光回顾自己的忙碌沉迷,使一切焦虑、烦恼、愁苦烟消雾散。可见,知识是人类的精神补品,缺少了它,生活就必有缺陷,生命就必然缺钙。
世上有的人喜欢储蓄金钱,有的人喜欢搜集珍玩;有的人喜欢收藏古董;也有的人喜欢积学储宝。其实最后一种是最有价值且最安全的储存。因为积学储宝,一不怕盗抢、二不怕丢失,而且携带简单,取用方便。
现在谈读人。读人最简单的莫过于婴儿。婴儿的每一声啼哭都表示着什么要求,细心的母亲自然会读懂。大音乐家贝多芬曾把婴儿的啼哭比作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那么,婴儿的笑靥,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变得越来越复杂起来,要把人读懂就日见其难。尽管难还得读。当官的不读人怎么去知人善任;经商的不读人,怎么去区分儒商与奸商;写作的不读人怎么去塑造人物形象。即使不带功利目的,只是交个朋友,也得读人,不然你怎么知道友直、友谅、友多闻&&读人是一门学问,会读者读内在本质,不会读者读表面现象;会读者读大节,不会读者,读其末节,因而因读人正误所提供的借鉴也还真不少。鲍叔牙因读懂了管仲,把他推荐给齐桓公,使齐桓公成就了霸业;诸葛亮因没有读懂马谡,让其挂帅出征,导致了街亭失守。因没读懂人而惹祸的教训也不乏其例;孙膑因没读懂庞涓,而受膑脚重刑,韩非因没读懂李斯囚秦而死。
会读书,更要会读人。哪怕一颦一笑,社会学家从中寻找历史轨迹;文学家从中透视深埋其中的苦乐年华;哲学家从中剖析人性善恶;医学家从中判断健康状况;心理学家从中透视人物个性,尽管人生并不是一首牧歌,但首先自已得心地善良,光明磊落,然后,以冷静的眼光看社会、去读人。读好了人这部大书,我们就会真正地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然王国的过渡。
第三篇:读名著品茗香酿甜蜜
读名著品茗香酿甜蜜
老师好!同学们好!
在开始今天的演讲之前,我想先提出几个小问题,大家在各自心里回答我就可以。我想问的是,你从几岁开始读书?这几年你一共读了多少本书?你读书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猜想,答案可能会各不相同,但是有一点一定是相同的,那就是书是我们最好的伙伴,只要我们需要,他便会随叫随到;书是我们不曾相识的老师,让我们开阔视野,教我们学习本领,更使我们明白事理。
从我们呱呱坠地那天起,便注定要与书结下不之缘。咿呀学语的时侯,我们读书的方式是有爸妈代劳,他们会不厌其烦的帮我们读书;我们认识了几个字之后,便会一本正经、不加选择、津津有味地读书;真真正正有了读书能力之后,书变成了我们爱不释手的宝贝。读名著,品茗香,一本本好书,陪伴我们走过春夏秋冬,教我们感受人间五味。
最近我迷上了意大利作者亚米契斯的一部儿童小说《爱的教育》,作者以一个四年级孩子的眼光和语言,向人们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百则感人至深的小故事,故事中有正直善良的卡隆、品学兼优的德罗西、坚强勤奋的斯代地、可爱懂事的波列科西,一个个平凡的人、细小的事,映射出了人世间最伟大的爱:乡国之爱、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情和普爱。故事中并没有提到爱,但却无处不散发着爱,让我感动,让我震惊,帮助我认识了社会、了解了历史、丰富了生活经验、增长了知识、更启迪了心智。
读着这本书,我觉得我是个幸福的孩子,我的家人,我的老师,我的伙伴,大家给了我太多太多的爱,我生活在爱的怀抱里。
读者这本书,我觉得我是个贪婪的孩子,面对关爱与呵护自以为理所当然,有时还会挑三拣四。
读者这本书,我觉得我是个自私的孩子,把年龄小作为理由,放弃了许多付出爱的机会。
读者真本书,我觉得我是个幸运的孩子,我懂得了爱的意义,学会了爱的表达,增添了爱的力量。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我感谢亚米契斯,他让我结交了一百个好朋友,我会以这些朋友为榜样,用爱感动自己,用爱温暖他人。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让我们一同做辛勤的小蜜蜂,读名著,品茗香,酿甜蜜。
第四篇:读书与读人美文
我们所处的世界,书,多如牛毛,人,多如牛毛,总之,书和人一样,浩如烟海。
茫茫人海,人与人之间,有缘打交道的并不多,有缘认识的更是少数。一个人,于茫茫人海中,与另一个人相遇,是一种机缘。
人与书之间,亦是如此。一本好书,读了,如沐甘霖,不舍放下。一本无足轻重的书,读了,味同嚼蜡,完全可以随时合上,不再打开。
书页之间,承载着著书人的思想和灵魂。读书与读人没有多大区别,好人和好书,都会让你沐浴在生命的阳光里,有所顿悟,有所截获。赖人和赖书,一旦与其混迹,便会于不经意间,让你陷入混沌、无助、困顿、茫然。
书,有用还是无用,因人而异。闲时读书,不妨“乱读”,有“乱读”才有娴熟的放弃,精到的取舍。闲适的读书之人,未必一开读就有目的。太强的目的在先,就缺少读书的乐趣了。开放性的读书,会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技能,会为一个人的学业或工作带来益处,真正有利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往往不是与自身专业有关的那些书籍,而是那些看似和个人发展无关紧要的书。正因为如此,博览群书才显得尤其重要。
就个体的人而言,读书是一种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不在一时一刻之间。能够在闹市环境中安静读书的人,一定是个内心丰富而宁静的人。读书可以让人沉醉,也可以让人困惑、厌倦。一个人对一本书有了困惑、厌倦的感觉,这本书,就可以抛在一边,没读下去的必要了。
若能在书中神游,在精神的原野上信马由缰,体验无拘无束阅读的快乐,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啊!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所体味到的,是他人对世界的知觉感觉,这种知觉感觉,一旦与你心灵暗合,产生共鸣,就会发散出足以暖热人生的能量和温度,引领你向人生的目标阔步迈进。
读书,看似可有可无,但读书的重要性尽人皆知,书中的一切,可以使活着的人更加明白丰盈,使爱和光明寄寓于真切、美丽、详和、圆满、实在。当然,也会使腐朽的东西加快腐朽,使悲哀的人生走向更深切的悲哀。
乱读书,读闲书,喜新厌旧,不啻为保持好奇心的良方。应该说,读书本身是没有什么禁区的。有好奇心的读书人,绝不是偏居一隅的人,而是兼收并蓄、通融多样的人,到头来,有所造就、有所作为也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肯定地说,一个富有想象力的人,往往拥有乱读书的渊源。
第五篇:读书与读人档
读书与读人
——读散文集《三更有梦书当枕》(之二)作者:刘琼 《光明日报》(2016年07月18日 13版)
2003年9月22日,启功在北京师范大学的家里。
选自《刹那——中国当代文化名人剪影》,张祖道,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
【新作过眼】
读书读到我这个年龄,对“非虚构”的兴趣会增强。散文就被归在“非虚构”一流。非虚构写作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真实性问题。与小说相比,散文除了在文体上有自己的法度,尤其强调主体对情感和认知等经验摹写的真实度。在文学性不存疑的前提下,散文把“真”标举在第一位,追求“真情实感”和“真知灼见”。
比较而言,真情实感容易有,但不容易写。这个难,难在“准确”。这个难既源于主观愿望,也存在技术问题。人类社会最复杂的东西莫过于情感,面对外部世界,凡感觉稍灵敏者都能获得各种情感体验。从体验到文本,文字作为媒介和表意符号,怎么写出情感的微妙和层次是个技术难题。我们通常说某个作家语感好,言外之意是,他或她能在似是而非的汉字库存中找出最恰切的“那一个”。这种恰切,要既有陌生感,又熨帖无比,让读者每读到这样的文字有口角生津之美。因此,我倾向于把精准地描写经验、表情述意,看作散文写作的一种高级追求。当然,“精准”二字,有“情”有“意”,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评价一个优秀的散文家,往往用“真诚”一词。生活中的真诚者,未必就能成为文字中的真诚者,因为各种顾虑,或者纯粹因为写作观念问题,写作者把“我”移走或者架起来,在文字中看不到“我”或看到的是“非我”,是改装后的“我”。愿不愿意真实地写出“我”和那些微妙、确切的经验,是个愿望问题。不过,必须要补充一句,“非我”的文章,未必不是好文章。文如其人是一种境界,超越本我而写出鸿篇巨制在文学史上也不是新鲜事,写作中的客体和主体关系还真是一言难尽。
但是,真诚依旧是美学范畴的最高评价。在此,我愿意把“真诚”二字奉送给作家徐可,在此基础上,再附送一个评价:“语感好。”
徐可的散文,是“有我”和“文雅”。说徐可“有我”,因为徐可的“我”积极主动,情感充沛,取向清晰,可以聊天,可以对话,可以抒怀。又因为徐可本身成熟和真诚,所以情感取向和价值表达有一致性。
以作家出版社新近出版的《三更有梦书当枕》(之二)为例。收在这本集子的文章,都经过了徐可这个情感和认知主体的消化。这本散文集分三辑,写了两种经验——读书的经验和做人的经验。读书和做人原本也是有因果关系的,所以第一辑“秉烛谈”的第一篇文章《多一点书卷气》就谈这个问题。“有多少人仅仅是为了满足心灵上的需求,无所为而为地读书的呢?„„究竟有多少人懂得了‘读书三味’,不去刻意追求某种功用和名利,从而在不知不觉中熏染上‘书卷气’了呢?”读书的“用”和“无用”是辩证关系,有有形之用和无形之用,有长久之用和眼前之用,徐可从“我”出发,谈“无用”之用和“无用”之读,自问自答,推心置腹,推己及人。他善于设置让人放松的语境,从比较具体的对象入手,一点点地渗透观点和态度,让受众不由自主地同情和认可。比如,我虽然不喜欢周作人的“作”,但读完徐可谈周作人的两篇文章,也深表认同,甚至有了新的体谅。徐可不仅“不合时宜”地表达了对周作人的欣赏,也不“为尊者讳”地写出一个人的性格局限导致的命运。
不虚美,不饰恶,是真诚。同时,不说过头话,拿捏分寸,文雅清秀,也是一种好文风。徐可说周作人和董桥的散文对他有影响,可能还得加一个汪曾祺。董桥的文字恬静,文化气息浓厚,那是老一辈的书卷气。正当盛年的徐可从美学上倾向和靠近这一脉,与他的知识自觉有关。但“里下河”的成长背景,包括里下河文学的代表人物汪曾祺的真挚、清淡对徐可文风的形成,是左拉的“自然主义”式原生影响。
“三更有梦书为枕”的下联,是“千里怀人月在峰”,因此这本书的第二辑是“怀人篇”。这一组文章是篇篇精彩。徐可笔下的人物,是独特而具体的。
不能不说到启功。徐可对这位大书法家执弟子礼,书名“三更有梦书当枕”便是启功为徐可所题。徐可尊重师长,“怀人篇”里六篇文章与启功有关,广为流传的是《站在启功先生墓前》一文,但其他几篇文章也好。好在于,从徐可这个独特的主体的眼里和心里,不仅看到和感受到一个生动的丰富的人格高尚的启功,也从文字中看到了一个谦恭、勤奋、敏感的徐可。
小说通常是对生活经验进行虚构,读小说或研究小说者要从虚构的文本找出线头并解开圈套,如孟子所言:“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难!不认识作者,从文本进入,起点可能客观,落点倒未必就能准确。于是,发明了一个词“知人论世”,意思是评论者可结合写作者的背景经验去辨析和发掘文本中隐藏的信息。但这个办法对小说管一定的用,对散文这种文体却不大灵。其实也不是不灵,是没有必要。作者已经把自己袒露在文字里,还用我们指手画脚吗?
(作者单位:人民日报社文艺部)
三更有梦书当枕 [复制链接] 月光之澜
举人 Rank: 1 未绑定新浪微博
串个门加好友打招呼发消息
电梯直达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0-26 01:06:0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有深刻的哲理,有通俗的演义,这深深浅浅的便是书;有丰富的例子,有动人的文章,这长长短短的便是书;有优美的字句,有充实的故事,这薄薄厚厚的便是书。
读书使人进步。一本好书,犹如一扇明窗,可以带你领略更宽广,更丰富的风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一本好书,一杯香茗,一份宁静,便沉浸在了这无形的世界中不可自拔。朗朗的书声伴着花开花落,淡淡的墨香随着云卷云舒,一晃便是许多年。
读书使人快乐。一本好书,犹如一位良师,可以教你知道更真诚,更美好的情感。一本好书,一杆朱笔,让你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让你体会更多的不同经历,让你明白更多的深刻道理,不断的充实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读书使人幸福。一本好书,犹如一面镜子,可以让你认识更深刻,更全面的自我。爱上读书,是一种一点一点,日久生情的过程,让人上瘾,让人回味。越是爱,越就深爱。“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带给一个人的改变,会在不知不觉在你的生活中体现。谈吐,欣赏,品位,水平,风度,气质等,无不因书而富有内涵,无不因书而得以升华。
世间有一种幸福,叫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许多的东西,在现实中无法遇到或无法尽然的,在书中,也许就能经历,并且真实,真切的体会一番。书的永恒魅力在于,可以使世世代代的读者根据作品的形象和自己的思维,进行各种各样的自由创新,艺术再现。那些能领略书中思想境界的人是幸福的,那些能看透书中深度内涵的人是幸福的,那些能明白书中情感心情的人是幸福的。在书中梦想与思维,现实与幻境是可以无拘无束的交织的。凡是能使人心灵感到愉悦的,都是一种幸福。书中有希望的种子,播撒在心灵的热土上,经过思想的培养,慢慢的,在人生的路上开成了灿烂的花。
捧在手上的厚重文字,都是前辈先贤的人生真谛与智慧感悟的总结。流芳百世的名著经典,每一本都是一笔财富。自己读后的思想感悟,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采摘的胜利果实,省去了其中许多的曲折坎坷。五千年的辉煌,因为书而传承,五千年的思想,因为书而传播。因为有书,生命得以如此宽广,因为有书,生命得以如此悠远。一曲天籁,绕梁三日,不绝于耳。一本好书,澎湃在胸,难忘于心!
难忘有书相陪相伴的每段岁月,感谢有书相守相依的每段时光。因为有书,在失望时,书中那些鼓舞人心的传奇故事,让人重新找回梦想,拥有向前的动力;因为有书,在迷茫时,书中那些字字珠玉的真理名言,让人避免走错方向,拥有生活的勇气:因为有书,在低谷时,书中那些感人至深的历史事迹,让人淡看挫折坎坷,拥有精神的充实;因为有书,在困难时,书中那些有迹可循的真实典故,让人能够自我慰藉,拥有心灵的宁静;因为有书,在无助时,书中那些智者大儒的哲学思想让人保有信念不灭,拥有而今的希望。
古人不知今人事,今人却明古人心。书,联系了古今中外,书,联系了大江南北。音而有知,是艺术家的幸福,音而能知,是欣赏者的幸福。书,让不同的心灵产生共鸣。书,让不同的文化相互交流。书,让不同的地域得以贯通。
爱上读书,人生大幸。每一次情感的共鸣,都是一种心灵的震撼;每一次思想的相似,都是一种心灵的欣然;每一次意见的一致,都是一种心灵的快乐;每一次情感的牵动,都是一种心灵的感动;每一次感受的不同,都是一种心灵的进步;每一次美好的结局,都是一种心灵的幸福。
无论是在月色将近的黎明时分,还是淡然安静的熏风午后,亦或是更深露重的夜半人静。有书在旁,都能感到是一种温暖,有书在手,都觉得是一种幸福。在冬天里享受阳光,在夏日里感受清凉,书的世界,无限精彩。
幸福着被书感动的所有美好瞬间!
感动着有书可读的永恒隽永幸福!
三更有梦书当枕,真的幸福。三更有梦,梦里有书,书里有花,悄悄的开!《三更有梦书当枕》序:书卷多情似故人
作者: 责任编辑:贾丕锐 2016-07-07 10:55:03 来源: sohu.com 把近年来所写有关读书、忆人、随想的文字收集起来,是为《三更有梦书当枕》(之二)。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三更有梦书当枕,千里怀人月在峰。”把书卷比作故人,将读书与怀人并列,这是爱书人的痴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对知识的敬重,对读书的尊崇。所以,古人把读书这件事看得特别郑重,对读书的环境格外挑剔,对书卷的态度格外恭敬。春晨秋暮,花朝月夕;明窗净几,沐浴更衣;净手焚香,正襟危坐;轻捧书卷,虔敬诵读。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其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净化灵魂的修行,一种向书籍致敬的庄严仪式。
书籍既为故人,那么读书即是与故人促膝长谈,倾心交流。青灯黄卷,如对故人;悲喜与共,款曲相通;思接千载,神游万里。书籍是温暖的,它能够滋润你枯竭的心田,慰藉你孤独的灵魂;书籍是热情的,它邀李白与你对酌,请杜甫为你放歌;书籍是神奇的,它能够提升你的“颜值”,增添你的气质,让你“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籍是忠诚的,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是健康还是残疾,是得意还是失意,它总是不离不弃,忠诚相伴„„书籍的可爱、读书的乐趣真是不可尽述。南宋诗人郑思肖写自己在报国寺的隐居生活,只用了寥寥十一个字:“布衣暖,菜羹香,诗书滋味长。”一个“长”字,让人回味无穷。
我们今天遥想古人的风范,仍然艳羡不已。不过时代已经发展到了二十一世纪,已经没有多少人会把读书看得那么神圣。如果我们照搬古人的程式,附庸古人的风雅,把每一次读书都做成一个庄严的仪式,未免矫情而可笑。在私人的空间里,站读,坐读,卧读,怎么舒服怎么读,绝对不会再有教书先生拿着戒尺打你的手心。而且,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纸质图书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读书已经衍变成更广义的“阅读”。一部小小的手机,一个神奇的微信,可以随时随地让你实现阅读,完成阅读。有人抱怨新媒体影响了人们的阅读,我的看法正好相反,新媒体让阅读变得更加快捷而方便,是对传统阅读方式的拓展和延伸。
我是一个比较守旧的人,我还是比较喜欢纸质书籍那淡淡的墨香,喜欢纸张在手中翻动的感觉;但我也不拒绝接受新鲜事物,微信等新媒介已经成为我阅读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有益补充。当然遇见特别喜欢的书,我是一定要买来放在家里的。看着实实在在的书静静地卧在我的书柜里,我的心感觉特别踏实而充实。
我至今仍算是一个爱书之人,可是我爱的大多是无用的闲书,“经世济国”之类的有用之书委实读得不多。清人张潮在《幽梦影》里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我的年龄早已过了少年阶段,可是仍然只会“隙中窥月”,未得其精髓和要义,可见不会读书。
本书凡三辑,曰“秉烛谈”、曰“怀人篇”、曰“寸心集”。首辑主要为读书随笔,兼及随笔式的文艺评论文章(包括不多的几篇电影、戏剧观后感);次辑为忆人散文,所写包括文化名人、亲朋故旧;三辑为随想随感,有对亲情友情的忆述,也有对生活的感悟感慨,不过是将脑中偶尔迸发出来的火花记录下来而已。将读书、忆人、随想的文字集合为一册,私心里也有点儿以书为友、喻友为书的意思。
本书书名系敬爱的启功先生生前为我题签。先生生前未及看到他亲笔题签的拙书出版,诚为憾事!这也是我敬献在先生灵前的心香一瓣!
文/徐可
(本文系《三更有梦书当枕》(之二)序言,略有删节,作家出版社2016年5月出版)